波普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8:09:41

波普艺术论文

波普艺术论文篇1

波普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影响力有着明显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影响力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是有紧切关联的。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一直兼承着确立颠覆的方式交替进行的。从古西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性极度释放,其艺术样式均呈现出歌颂人体的美感,人情的真情态为视角,哲学家的思维亦是围绕人是什么,从何而来之类的话题展示,一直发展至这种生存环境破灭,宗教便开始占据主流,人物开始忏悔放纵的罪恶,艺术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罪恶心灵慰籍的宗教语境,到宗教禁锢人性到达最高的临界点时,文艺复兴之类的反宗教现象又主导文化艺术发展的话语权……波普艺术的产生亦是人们经历苦难的全人类战争的情形后产生的对苦难恐惧压抑太久后的精神放纵,可以说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诞生的比冷兵器杀伤力太千万倍的热兵器的排斥,亦可以说是对生命个体在战争中形同草介的消极放纵。总而言之,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是代表时代特征的鲜活血液。波普艺术好或坏的评价暂且不说,但至少无人可以置疑其时代与社会性,它是时代特征的真实记录,安迪?沃霍尔等杰出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流行艺术的代名词与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典型提炼是密切相连的。而东方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却与内陆文明的共识主流相关联。

内陆文明繁衔所倚仗的往往是大江大河,江河能孕养人类,亦可以毁灭生灵,所以人们往往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形成文化主识,凝聚统一的力量,久而久之,国家意志便成为话语权的核心,与国家意志相呼应的文化主体便成为哲学、艺术等文化外化形式的色彩特征。儒家思想主导国家意志的历史由来已久,亦经久不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四步曲产生了诸如类假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思想,所以,艺术的发展角度亦形成了技法的把玩到意境的提升再转入逸品要求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无为,虚融淡泊,其终极目标是追求个人修为的超凡入圣,进入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从上述的述论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艺术侧重对社会现象的记录和批评,而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则偏向于个人精神的内省和升华。

社会发展直至今天,地球村和地域文化特征被高速传播的信息所淡化,我们已无法再回归到传统的天圆地方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为心境中,同时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艺术样式,并传统而不顾亦是焚琴煮鹤大煞风境的做法,至少传统的可圈可点之处是我们的艺术样式富有地域色彩的必要手段。所以中为体西为用,内外兼修的新文化运动的前辈先驱的提出的观点可以为我们的当代艺术提供一条学习舶来文明同时传承传统文明的途径。

2、中体西用、内外兼修的中国当代艺术思维方式

波普艺术论文篇2

关 键 词 :实验室 波普艺术 波普广告 艺术文化

矛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大的实验室,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得到产生、检验、重生和升华的,广告艺术文化也不例外。它借助社会发展出现的审美矛盾冲突,为时代的潮流要求,不断地把艺术和设计,甚至是多种语言形式融合在一起,试图寻求它独特的社会美学风格。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倾向,广告艺术文化要以不同的精神姿态表现、影射时代的审美特征,就必需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时代设计表现语言,才能求得它的社会商业出路;波普艺术的诞生发展,给广告设计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借助波普表现语言发展起来的广告艺术文化,我们暂且称之为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跟其他的广告一样,也是要不断地进行试验和尝试才能更好地寻求社会商业出路的,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是实验室里的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知识爆炸的社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所难免,传统的美学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考验和历练。事实证明,传统的绘画已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20世纪50年代,在社会这个实验室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Www.133229.coM广告艺术往往是通过把握艺术文化潮流来把握流行的商业文化的,当波普艺术冲击着传统绘画领域并试图打碎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时,作为大众文化实用艺术的广告艺术也同样被“波普”风潮所波及。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口味,也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广告设计者把波普艺术的观念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尝试引用到广告设计中来,使得广告艺术几乎在一夜之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时尚的大街小巷上时,让那些追求“酷”生活的现代年轻人喷发出了对它火一样的热情。这种不循规蹈矩的广告艺术实验,它粗糙却很是标新立异,它抽象但又个性鲜明,它平面但意会的简洁图案、随性但隐喻的诉求文字、抽象但张扬艳丽的色彩,还有纯粹舞动的表现线条,所有这些都恰恰象征着青春的一种挥霍,一种潮流年轻人的自由自在的写照。这次广告艺术与波普艺术的混合反应,不管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实验结果,都暂时迎合了具有复杂审美倾向的年轻新一代的口味,抓住这样的一种口味倾向,设计者更是相信了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beautiful.pop is everything.”(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波普就是所有的事物。)

因此,任何事物都成了设计者尝试用来设计广告艺术的构成元素,所有的构成元素都被试图在实验过程中求证它们的存在价值,或许是浮躁的现代年轻人喜欢新奇的艺术视觉冲击力,或许是毫无禁忌的表达游戏更能体现时尚气息和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年轻人喜欢借助这种文化潮流来宣泄情感,标榜自己的个性,同时证明自己跟艺术文化走得最近;虽然广告艺术的这种波普实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倾向,但波普广告艺术毕竟是踩着年轻的步子而来,它在一点点地逼近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淋漓尽致的波普广告艺术,也诱发了我们对广告艺术领域的更多期待。但通俗、趣味、大众和即时的时尚之风,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行为方法上,它们都是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发展求证的。因此,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仍然需要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和把握,仍然需要时间、空间对它的考验,仍然被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所左右,它注定要带着实验室的味道一路走去,这样,它才能把准流行文化的脉搏,才能更具时代的时尚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商业市场。

波普广告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又产生在观念艺术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在一定嬗变的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义,需要一定的实验求证过程。波普艺术是踏着工业的尘埃而来的,是后现代美术的征兆。一开始,波普艺术就是以理性的、批判的、自然的、直白的、嘲讽的、矛盾的等这样一种复合姿态出现的。对于这样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理论家们关于“波普”的定义最初也曾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那么,在艺术文化多元化的新观念激发下,借助“波普”来刺激和推动广告艺术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波普广告艺术文化应怎样来定义,这是人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当科技不断地被运用到艺术领域里来时,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解,纯艺术的波普艺术和大众艺术的波普广告艺术,它们无论是在手段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交集,更何况它们还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对它们的含义界定是不同的,正如“……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增加。因此……例如广告、电影和电视等,也要求我们对其作出新的文化阐释。”①那么,怎样把握波普艺术和波普广告艺术之间的界定,需要一个相当的求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认可。什么是波普艺术,什么是波普广告艺术,这要由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这个决定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验证,况且,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物,要想正确地把握一种新生事物的概念,需要人们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概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说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概念也一样,在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概念遍地开花的社会时期里,在一定时期内,其概念的定位注定是要在社会实验室里来等待着最终的最佳结论。

广告艺术要想借鉴和融会波普艺术来实现它的不一样的社会价值,就得寻找两者之间的艺术交汇点,寻找就是不断地尝试和实验。要想波普广告创造出最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再精明的广告设计者也要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学会怎样去把握波普艺术的内在魅力,消化并有效地利用其积极因素,这样,波普艺术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广告艺术,最大限度地为广告艺术带来商业卖点。达尔文的《进化论》里说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波普广告艺术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发展、要立足于市场,甚至要渗透到商业的各个领域去,这需要波普广告艺术既要恪守传达信息的职责,又要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欣赏需求;既要对审美潮流“见风使舵”,又要不断地紧跟时代的潮流。当波普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扩张到广告设计领域时,要个性化、要全球化品位的广告艺术设计,当然不能对波普艺术进行简单的复制、移用或是全盘照搬,而是要设计者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设计艺术与波普艺术的切入点。考虑时代、人文、时间、空间的不同,尝试运用、投放市场、总结经验,最终找到更能赢得人心、深入人心,更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经典波普广告艺术文化的发展思路。所有这些,都是设计者们绞尽脑汁地去尝试、去研究的结果。有研究就有设计实验的可能,设计者的设计实验行为,其实就是波普广告艺术在社会实验室里的实验行为过程。

波普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矛盾曲折的道路历程,通过把脉文化潮流而发生发展的广告艺术,受波普潮流起落的影响,波普广告艺术文化也随时经历着市场的考验。流行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的某个时代、某个阶段都有它相应的不同的艺术风格产生、流行,就算是同一种风格,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解释技巧等现象出现,并且,波普经历的盛衰也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随着在发生变化,怀着想做现代先锋设计师雄心的广告设计者,密切关注波普艺术在社会文化领域的变化动态,随时准备尝试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以便使自己的思路能赶上潮流、引领潮流。如:当波普喊着“颠覆”或盛行或混沌于人们的生活时,设计师就在审视波普元素在设计中的地位,领会波普的实在精神意义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种种。以此企图形成鲜明个性风格,独占市场风骚,因为,毕竟广告艺术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艺术行为,而是社会对商业信息的视觉艺术要求的行为。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商业信息,信息又在观众读取时经过消化形成“加式”的信息艺术内涵,观众的参与使波普广告艺术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很大,波普广告艺术要不断地迎合和引领人们的审美时尚。它需要学会怎样精致地去言明他物,需要随着时尚文化、艺术思潮的浪头,调整和挑战自己的艺术领域极限,让设计更加具有品位,以求社会、商业市场对它最大限度地接纳。调整和挑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实施试验的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当人们试图要给波普广告艺术定义时,当设计者们不动声色地把波普的精神引领到广告艺术中来时,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文化实验活动,他们真正地使“波普艺术”的“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生活化”的宗旨得以实现,从而也使广告设计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表现、视觉效果境界,波普广告设计艺术文化的社会生活化,正是关注大众文化的艺术思潮的结果“……通俗的、大众的、可消费的、便宜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和冒险性的……”②是它的本色,它的视觉符号通过与“波普”的日益撞击与交融,使现代的街头表现得异常的活跃,易于辨别的公共图像使冰冷的街道多了几分调侃和浪漫。大众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时刻影响着设计文化的发展,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更有意义的是,大众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作用也从此成为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③既然是课题,就不会没有试验,波普广告艺术就是一个要有试验的设计艺术课题,所以我们说,它是社会实验室里的产物。

注释 :

①(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第24页。

②门小勇主编.平面设计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5页。

③同②,第156页。

参考文献 :

[1](德)汉斯·贝尔廷等著,常宁生编译.艺术史的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2]李世丁,袁乐清著.沟通秘境:广告文案之道.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3](英)杰里米·安斯利著,蔡松坚译.设计百年——20世纪平面设计的先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2月.

波普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波普艺术;现代市民;大众文化

现代日常生活是波普艺术诞生和兴盛的温床。“凡俗生活”是波普艺术创造的核心要素,艺术就是生活现实,艺术应回归到生活中,它是一种反美学的艺术理念。波普艺术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大众视觉上的愉悦与冲击,更重要的是抹去了生活和艺术的天然鸿沟,这诸多的相似性,给予大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共鸣。

一、波普艺术的历时渊源

波普来源于英语单词Popular缩略音译,波普艺术即Pop Art,此术语,在1954年首先由英国艺术家阿罗威所创设的。这类艺术描绘所使用的形象,多数从广告、电影、电视、连环画、市场海报等流行文化中取材,也就是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定大众传播媒介可以经常感知到的各种形象的一种再创造,所以波普艺术又叫做流行艺术。

波普艺术最早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英国。第一件真正的波普艺术作品是由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即是在1956年一次“明日”美展展出的《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变成如此不同,如此的有魅力》的拼贴画,这幅画真实再现了五十年代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环境:房间里放满了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家用电器,墙上并排贴着一幅古肖像画和现代化海报。在房子中间站着一位健美先生。他右手拿着一根很大的棒棒糖,上面贴着“POP”字样,一个女工正在用吸尘器打扫楼梯,一位裸体女人躺在沙发上。这也使很多人认为波普艺术的名称由此而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波普艺术与现代城市商业文化密切相关的,恰当的反映现代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

尽管波普艺术最早在英国产生,但是成熟和繁荣期却在美国。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工商业的极度繁荣为波普艺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温床。大众消费的时代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美术上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尽管当时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抽象艺术不易为广大受众所认知,而大部分波普艺术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与生活较为一致,对广大受众来说既容易理解又倍感亲切。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就曾经指出,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来源于日常的大众文化,浅显易懂,不用费心去思考,每个人在一刻钟内就能成名。也许这正是波普艺术后来战胜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关键所在。

波普艺术表现的就是大众文化。进入6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机械化生产,社会物质日益富足。机器批量生产出低成本的产品满足大众需求,艺术风尚随之发生改变,中产阶级的大众文化成为主流,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和官僚阶层的专权,而是相对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而言在大众中流行的通俗文化,是流行、民主和机器结合为一体的文化,是Pop文化。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波普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波普艺术最终在美国兴盛,是与美国社会的高消费和发达的商业文化为基础的。我们可以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发现,里面所展现的题材元素再现现代繁华大都市生活场景以及大众所关心的社会主体等等。

二、波普艺术的创作特点

波普艺术直接挪用生活中的形象,采用绘画、拼贴、装置、印刷、现成品堆积等多种手段进行创作,选取极具代表性的视觉元素配合使用了写实手法,表达怪诞离奇和标新立异。例如安迪沃霍尔,他创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手法的运用,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模式,以重复元素表达大众趣味。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绘画、印刷、摄影之间跨越使用,大胆尝试印刷、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复制技巧,以及形象的组合排列方法等。

波普艺术创造的元素来自于广泛的现代社会,波普艺术家也在不断尝试反映当时工业化和商业化特征的新材料、新主题和新形势,创作内容与消费主义、商业文化紧密相连。

三、波普艺术的现代市民本色

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作了这样的定语,即“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廉价、能大批量生产”,正是从这个定语中可以看出波普艺术与商业社会具有相似的品性。

波普艺术站在抽象艺术主义的对立面,尝试新的材料、主题和形式,选取共时时尚的商业文化形象和城市生活情景作为创作的题材,利用类似工商业运作的表现的手法,如丝网印刷、复制连环画、组合拼贴、复制等。波普艺术家们认为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可以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为题材,而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直接作为波普艺术作品,两者具有共同性。

波普艺术家意图是消弭等级的差别,拉近艺术和现实的距离,因而他们的创作似乎撇弃艺术家的传统身份,把自己置身于现实中的某一角色,用这种方式体现了一种社会权利的平等,至少是消费上的平等,沃霍尔曾言道:“美国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开创了最富有的人和最贫穷的人在本质上购买一样的东西的传统。你看电视,看见可口可乐,而且你知道总统喝可乐,利兹·泰勒喝可乐,想一想,你也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角落中的乞丐喝的更好的可乐。所有的可乐都是一样的而且都很好,利兹·泰勒知道这一点,总统知道这一点,乞丐知道这一点,而你也知道。”

波普艺术依附这个时代的繁华,不去试图刻意去改变或者美化现实,而是忠实的塑造和展现现代社会的种种的合理和不合理,认同和接受现实也许正是波普艺术家的追求,这也正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菲力普一段言论,即“我依赖这些机器、广告、大众传媒生活,生于其中,长于其中,自然而然地享用它们。我不可能像未身历其境的老一辈艺术家那样分析这些图像。”可见,波普艺术家已经融入现代社会之中,当然这种不可剥离的“出身”问题,也正是波普艺术形成的必然前提,这种不是把自己的艺术创造置于大众和人群之上,而把自身定位为芸芸众生的当下普通市民中的一员,他们的理念紧密契合现代繁荣工商业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以一个“现代市民 ”的角色,来进行艺术的加工和表达。

四、波普艺术的当代影响

“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战后西方社会中成长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波普艺术以直观的艺术形式同生活愈来愈近。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方式,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使得艺术通俗化、普遍化,完全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王原,《波普艺术的“立场”:艺术与生活的模糊分际》,《湘潮》,2007.06

唐帆,《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的符号拼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苗勇忠,《现代市民与波普艺术》,《艺术理论》,2008.01

马莉,《解读波普艺术》,《新西部》,2008.10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波普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波普艺术;室内设计;空间;应用

一、波普艺术的概念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二、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社会的进步,使得商品经济的会高速发展、大众文化传播广泛、波普艺术的强烈的冲击,对建筑与室内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波普艺术化的室内设计以其通俗易懂的形象、浓厚的商业气息、诙谐幽默的语言等突出特点,打破了高雅设计与低俗设计的界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室内设计形式。

1.通俗化。20世纪下半叶,一些室内设计师开始重视生活的日常性及他们身边的物品,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设计。艺术评论家DoSo布朗说“现在的我们可以从大众的通俗文化中得到很多教益。”这种观点这以前会被定位邪说,但是时代的变迁面前说明:人们已丢掉了传统的完美与高雅幻想,而更关注于平庸、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因此,一批运用大众语言和通俗手法来表达人们心声的作品相继涌现在了艺术市场。

2.运用象形语言。文丘里的一句经典名言可以很好的认证:“民间艺术家用改变他们的背景或扩大的规模给普通构件已不寻常的含意,通过对感觉的相对性与意义相对性的专注,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是新与旧,又是平庸与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含义。”

3.引入具象词汇。波普艺术是具象性描述生活化。它打开了从20世纪已经对艺术关上的形象和描述性的大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真实的回归,不在抽象感性化,具象的形象便开始大量的出现在作,如盖里的瑞贝卡餐馆,室内充满了他所喜爱的各种动物的制品,有海星,鱼等,既有光怪陆离感又充满儿时的趣味。(1)商业化。波普艺术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其产生下的室内设计的表现形态必然具有一定的商业气息。(2)采用艳丽色彩。回顾现代主义风刮的建筑都以提倡三原色黑、白、灰调建筑室内,而波普化的室内设计则运用明亮的、艳俗的色彩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3)戏谑化。盖里认为:“现今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由快餐、广告、用过就扔、赶飞机、叫出租车等组成――一片狂乱。所以我认为可能我的关于建筑的想法比创造完美整齐的建筑更能表现我们的文化。”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认为用光怪陆离和荒诞手法来探索和恢复建筑与室内设计生的重要手段。(4)变形裂解的创作方法。文丘里在其著名的论文《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出大胆创造丑和平庸的室内设计风格,以“丑”取代“美”,以“怪谈”代替“崇高”,他提倡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取变形等手段,容许出现偶然的和意外的处理。(5)复制和拼贴的创作方法。文丘里提倡,在建筑中将不同形状、不同比例、不同尺度及不同风格体系的元素或部件并置或重叠在一起,由此引起强烈冲突、断裂、失调、不完整和不和谐的局面。这里列举世界著名设计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他在广场的很多细部处理上采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法:柱廊的柱子由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霓虹灯取代了科林斯式柱头上的圆球;不锈钢制的爱奥尼柱头替代了大理石的柱头;凯旋门的多立克柱式上方是空的,并装有扁状喷水;拱的上方放有两张面具,水从嘴唇流出,整个广场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雅又俗。

三、结语

波普艺术属于二十世纪实验性美术中的一支,属于流行风格,最求通俗趣味、新奇和刺激,淡化甚至背离了设计的合理性,它们是多种风格的折中,由于没有明确与系统的纲领和属于自己流派的风格,“波普”设计就像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但是我们在研究波普艺术时,吸收其精华之处借鉴波普艺术商业化的形象时,如何避免流于肤浅?我们在借鉴波普艺术戏谑化的创作方法时,如何做到多元而不乱?这都是室内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罗伯特・文丘里,丹尼丝・斯科特・布朗,史蒂文・艾泽努尔.向拉斯维加斯学习[J].徐怡芳,王健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李黎阳.波普艺术[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波普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波普艺术;波普策略;大众文化;消费逻辑;艳俗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9-01

一、波普艺术的诞生及其在欧美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欧美各国相继跨入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在文学、艺术、美学等领域,则开始转向后现代主义。在历经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以一种近乎“犬儒主义”的态度面对纷繁的事物。后现代主义承接现代主义对中心及权威漠视的面孔,并逐渐走向极端,于是后现代主义完全否定了终极意义的存在,后现代主义学者如福柯、德里达等开始倡导事物没有本质,事物的本质即是开放。后现代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后面是没有终极意义的空虚与无聊,这种意义严重缺失的状态最终没能让人类寻求到想要的结果,事物弥散并置状态(千高原,块茎,褶子,机器),使人处于一种消除深度的平面社会,人类看不到出路,感觉不到安全感,危机感的持续加剧,让人类用迷茫的视角放大自身的卑微与微不足道。

日益明显的消费逻辑,支撑着波普艺术不断的向前发展。伴随欧美国家战后经济的恢复,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日益兴盛,也更加推动着波普艺术的成熟。波普艺术发展在英美两国几乎同时兴起,基于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及经济实力的悬殊,波普艺术在两国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波普艺术在欧美发展迅速,影响巨大。

(一)英国的波普艺术

1956年独立小组在怀特波尔画廊举办的“这是明天”的展览上,汉密尔顿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开启了英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大门。这件由“肌肉男”“性感美女”“明星海报”“家用电器”“消费产品”等代表消费社会下的大众物件共同组成的拼贴画,不仅成了汉米尔顿的经典作品,也成为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作品。汉密尔顿在作品中开创了采用现成物品和材料进行拼贴、并置、集合和挪用的创作手法。将和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极具视觉代表性的消费物品加以组合,这种新奇的“怪诞”手法成为了后来波普艺术家创作的标志性“技巧”。

60年代的英国波普艺术家,将英国波普艺术的抒情性和绘画性体现得较为彻底。如彼得.布莱克、霍尼克和基塔齐等艺术家。彼得.布莱克善于用传统的手法描绘曾经流行的东西,如他的油画《在阳台上》就清晰的反应出他对画面诗意性和怀旧性的重视。70年代及其之后的英国波普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进一步增强。对AIDS、女权、性别、种族等社会问题的关注,深刻的揭示出作为后现代主义先锋艺术其先锋性的一面。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波普艺术渐渐的远离最初的本质,而渐渐由波普艺术演变为一种文化的策略-------波普策略。

(二)经典政治波普艺术

王广义被称为“中国政治波普第一人”,他的经典性作品《大批判系列》,“将美术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图示符号与80年代末逐渐在中国大城市中流行的商业广告符号,如”可口可乐“等并置在一个经过深思熟虑构图的画面上,让观众能够意识到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专制历史与当下正在到来的商品社会之间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王广义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缝隙,能够准确的抓住契机赢得认可。同时这也为中国艺术的波普策略埋下伏笔。

当然,王广义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抓住了后人们的心理嬗变,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凶猛态势所提供的大众文化环境给政治波普带来的发展契机。不得不承认,王广义的眼光是敏锐的,其视角也是独到的。

二、结语

今天的艺术界充满名与利的诱惑,当代艺术更是摆脱不了“名”和“利”的侵扰。中国当代艺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走向何方,还需要当代艺术家们抱一颗审慎而平静的心去探索。波普艺术自劳申伯格来华而扎根中国,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波普热虽然渐渐褪去,但是紧随波普之后的文化策略——波普策略却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策略的采用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而处在中国综合国力空前提升的历史平台上,艺术家们应当如何采用这一文化策略,同样显得至关重要。

波普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波普艺术 平面性 复制性

波普艺术对后现代艺术有重大的影响。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电脑的发明、网络的建立,新的宇宙论以及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波普艺术形成的大背景,而达达的反叛思想则是波普思想的源泉之一。马塞尔・杜桑打破了艺术独创性的神话,他对个人创作的观点,认为在创作完成后任何类似的行为都将黯然,失去挑战意义,而波普艺术发现了其中暗含的肯定因素,利用杜桑对于艺术与物的关系的反叛,使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与艺术结合了起来。波普艺术重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冷漠外表,对物质的推崇代替了达达对艺术与物的放弃。一种完全有别于现代艺术史上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诞生了,它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物质欲望,如此紧密地与消费社会的生活景观贴近。如此平庸化、平面化、无深度、复制性和媚俗,这正是速食主义文化的恰当表现。

安迪・沃霍尔代表着最为极端与颠覆的波普表现形式,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业艺术家,他的生活实际就是波普艺术本身。沃霍尔的《玛丽莲双连画》创作于1962年,尺寸为208cm×145cm。这幅作品属于较大尺幅的丝网印刷作品,画面所呈现出的平面性、复制性,以及对梦露广告形象的挪用,都反映了波普艺术的基本特征与创作方式。

一、平面性

沃霍尔没有大量地使用拼贴技法,但是在其作品中非常强调画面的平面性。对于丙烯颜料的运用也是这种平面性形成的原因之一。丙烯颜料干得很快,质地细腻,很适合处理大面积的平涂颜色。《玛丽莲双连画》中丝网印刷的颜料使用的就是丙烯颜料。这种平面性的处理方式更符合广告牌式的大众流行语言。不同于传统的绘画的情绪表达或是审美需求,没有画面的笔触与肌理,没有和谐的色彩与真实的环境,在波普艺术中形象被平面展示出来,没有内涵、没有崇高,只有封闭的空间、艳丽的颜色、可消费的物品。这种平面反对形式的深度,使形象平庸化,呈现出一种商品式的画法。

二、复制性

机器化大生产、物的复制性使波普艺术家们敏锐地发现生活所带来的图像价值。他们去除了绘画的神圣性,媚俗成为其技巧的理念。“沃霍尔喜欢机械性的重复,并且希望自己成为机器,‘我认为每个人都相似,那就太棒了。’”①安迪・沃霍尔《玛丽莲双连画》恰恰体现了商品社会的复制性,并不仅仅因为它是用丝网印刷的结果,不断复制对象的过程以并列的方式加以展现,这些艺术品包含着波普艺术对物品态度的变化,物品是可以复制的,玛丽莲的形象在复制中变得符号化。

复制性也是当代艺术的一大修辞策略。波普不仅把商品变成了艺术,也使艺术品可以成为商业的行为,具有批量生产的功能,客体物的价值地位不断上升了。《玛丽莲双连画》不仅复制了梦露的形象,同样保留了处理方式上的差别。报纸的黑白图片与电视和摄影的彩色图片处理方式并置于一体,黑白与彩色的交错诠释了人物状态的微妙差别,同时也让人对光鲜与萧条有一种感性上的对比,隐含了某些对流行文化光鲜外表下的真实状态的隐喻,只是复制是不完全同样的元素的排列,因此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不同元素的组合与集结。沃霍尔“利用重复与琐碎将每件事减低到毫无价值”②。

究竟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的不同凡响,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这就是大众媒体带给世界的变化。物质世界的高度发展改变了生活,物化的生活带来了物化的艺术,而这种变化正是波普艺术家思考的。复制性是商品批量生产的特征,也是媒体特征之一,同样也是相片、版画的性能之一,安迪・沃霍尔把这种复制性推到了极致。当梦露的头像不断被重复排列时,她不再是一个人的代表,而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标志,这里的梦露与可口可乐广告牌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大众媒体所做的,把任何生活中的事物符号化。战争、政治、人的生活都可变为图像,成为符号被不断地解读与欣赏。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带来的虚拟图像、虚拟的故事充斥着生活,真实变得无法分辨。波普艺术是第一个把这种虚拟化的、生活的大众化形象放置于绘画中,它有别于其他现代艺术的强烈的个人化和反叛性。从波普艺术开始提示了世界物质化、虚拟化、信息化的到来,无论以拼贴的形式、装置的形式、丝网复制还是综合媒介,波普的风格并不在于手段的运用,而在于表现内容,在于体现时代的特征。

三、挪用性

挪用在波普艺术中首先被运用。从杂志上借用美女图像、政治图像、漫画书里的各种形象是波普艺术家的惯用手法。沃霍尔这幅作品中的梦露形象来自于基恩・科曼1953年的名为《尼亚加拉》的电影广告照片。这幅照片其实与真实的梦露没什么关系。这幅照片被安迪・沃霍尔转印到作品中后失去了原本的广告含义,也不再有电影海报的实用价值,玛丽莲・梦露变成了商品消费符号被加以利用,改变了原来的明星身份,而变成了明星符号的代言人。

波普艺术以这种方式使艺术不再和消费文化疏离,在后现代艺术中对通俗文化的敌意被直接挪用取代。波普的影响力就像时尚所具备的对新颖、身份与地位的追求,不仅在架上艺术中,在文学上、电影上、服装设计领域、建筑界,波普风都是一股潮流。波普的诞生及其形式与内涵的延伸搅乱了视觉秩序和叙事结构,这正是后现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如果艺术就是消费社会的极物性呈现,那么它不如消费社会本身更具有说服力,它并没有解决到底还需不需要艺术的问题。波普艺术对于后现代艺术只是个开端。

注释:

①②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范迪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847.

参考文献:

[1]英国昆腾出版公司.西方美术大师绘画技法[M].诸迪,鲁燕生,于冰等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波普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现代插画;波普艺术;设计观念;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25-01

一、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商业性和艺术性。(一)商业性。现代插画的主要任务是为商业宣传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商品。插画的商业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诉求性,将信息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诉说完整,引起受众的关注,使他们在审美中信服传达的内容,完成商业宣传的使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塑造品牌形象;2、激发消费者的兴趣;3、增强品牌宣传的说服力;4、从视觉上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二)艺术性。现代插画的存在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不拘一格的形式语言,广泛的取材,创作观念与时俱进,新概念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其审美特征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多元性、创造性和时代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背景来自大众的生活,题材细腻且真实;2、流行文化幻化为视觉符号,表达当下的文化观念;3、在创作取材中,对通俗文化更热衷;4、表现形式和手法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突破性。

从现代插画的功能性、艺术性及传播媒介这些方面来看,它与传统的插图有很大差别。传统插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补充说明文字内容,具有文字的从属性。2、对受众的选择具有相对的普遍性。3、属于边缘化的艺术,是主流文化的附属物。现代插画的特点:1、摆脱了文字的从属地位。2、具有独立的表现性,使受众获取感性认识的满足。3、表达创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审美观念。4、对受众有相对明确的选择。5、在艺术的主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波普艺术的时代背景

波普艺术又译为“通俗艺术”或“流行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50年中期兴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音译 (POP),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之间,是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他们举行的独立者社团的讨论会上产生,有批评家L.埃洛韦定名的新概念。

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年轻一代追求新的文化认同和消费观念的结果,根源是美国的流行文化,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常以好莱坞明星、摇滚乐、日常生活用品为描绘对象。在当时标新立异、新奇刺激,有观念突破的事物,会很快被模仿,并迅速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当中,形成了新的风格形式与创作观念。许多插画家从波普艺术作品中提炼图案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例如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约翰斯创作的“靶心”和“国旗”形象,就经常重复的出现于不同的商业插画作品中,成为波普风格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他将波普艺术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的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可消费的、大量生产的、年轻人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的和冒险性的、有魅力的和大企业式的。

三、现代插画中“波普”的表现

波普艺术的观念打破或冲淡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即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成为这个艺术运动的宗旨。波普艺术的这种观念和手法对于当时的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创作来说是革命性的。

首先,表现在题材与元素上。插画设计师们对题材的选择包括当代流行的商业性符号和文化性符号,巧妙利用这些符号的视觉形象,有效表达流行文化中的传播热点。

其次,体现在对于图像的处理观念以及手法上。挪用、复制、拼贴,大大拓宽了商业插画的表现力。(一)挪用。这种手法是把现实生活当作艺术品来对待,直接把生活中的形象与物品拿来加以利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商业插画的创作手段,除了纯绘画手法外的其他表现形式;(二)复制。它是以机械化的方式对图形图像进行再现和重复。最具代表性的是沃霍尔,他通过对各种流行文化符号的复制,使形象在复数中再形象化,从而创造了一种完全平面化的新形象。例如沃霍尔的代表作品玛丽莲。梦露二十五个头像,他把这位性感明星的头像进行重复排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她在美国大众心中的地位;(三)拼贴。在画作中,把不同的图像通过交错和重叠合成在一起。这种表现手法的关键在于对拼贴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使它们在一个异质空问使构成内容的符号和图像在互动中产生新的思想。

波普艺术论文篇8

波普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影响力有着明显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影响力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是有紧切关联的。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一直兼承着确立颠覆的方式交替进行的。从古西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性极度释放,其艺术样式均呈现出歌颂人体的美感,人情的真情态为视角,哲学家的思维亦是围绕人是什么,从何而来之类的话题展示,一直发展至这种生存环境破灭,宗教便开始占据主流,人物开始忏悔放纵的罪恶,艺术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罪恶心灵慰籍的宗教语境,到宗教禁锢人性到达最高的临界点时,文艺复兴之类的反宗教现象又主导文化艺术发展的话语权……波普艺术的产生亦是人们经历苦难的全人类战争的情形后产生的对苦难恐惧压抑太久后的精神放纵,可以说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诞生的比冷兵器杀伤力太千万倍的热兵器的排斥,亦可以说是对生命个体在战争中形同草介的消极放纵。总而言之,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是代表时代特征的鲜活血液。波普艺术好或坏的评价暂且不说,但至少无人可以置疑其时代与社会性,它是时代特征的真实记录,安迪沃霍尔等杰出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流行艺术的代名词与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典型提炼是密切相连的。而东方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却与内陆文明的共识主流相关联。

内陆文明繁衔所倚仗的往往是大江大河,江河能孕养人类,亦可以毁灭生灵,所以人们往往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形成文化主识,凝聚统一的力量,久而久之,国家意志便成为话语权的核心,与国家意志相呼应的文化主体便成为哲学、艺术等文化外化形式的色彩特征。儒家思想主导国家意志的历史由来已久,亦经久不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四步曲产生了诸如类假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思想,所以,艺术的发展角度亦形成了技法的把玩到意境的提升再转入逸品要求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无为,虚融淡泊,其终极目标是追求个人修为的超凡入圣,进入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从上述的述论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艺术侧重对社会现象的记录和批评,而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则偏向于个人精神的内省和升华。

社会发展直至今天,地球村和地域文化特征被高速传播的信息所淡化,我们已无法再回归到传统的天圆地方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为心境中,同时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艺术样式,并传统而不顾亦是焚琴煮鹤大煞风境的做法,至少传统的可圈可点之处是我们的艺术样式富有地域色彩的必要手段。所以中为体西为用,内外兼修的新文化运动的前辈先驱的提出的观点可以为我们的当代艺术提供一条学习舶来文明同时传承传统文明的途径。

2、中体西用、内外兼修的中国当代艺术思维方式

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是技巧所形成的美感的完美体现。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脱离技巧。纸本创作,架上绘画创作,中国传统画论中技巧的高度锤炼和指导都是十分有用的。而且画论中相对玄奥的意境,个人精神内涵的修养可以很好的让我们有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思考和社会现象,使艺术创作更具思维深度。同时这种自省式的修养也能够更好的学习技巧,反作用于画面东方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内省便是“本体”。对波普艺术的借鉴和学习可以是其影响力背后对社会事件的精确把握和深入解析。而不是照抄安迪•沃霍尔的马蒂莲•梦露来一个的组合。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在这种情形下作用非凡,能影响观者的作品往往是其身边的,时代环境中的物象,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创作,无论是变形金刚,还是魔兽世界,只要能很好的融入创作中都是可行的,这些物象并不意味浅薄。这便是笔者认为的“西为用”。

波普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歌剧 波西米亚 价值观 精神

《LA BOHEME》的中文译名最常见并被认可的译法有《艺术家的生涯》、《绣花女》和《波西米亚人》。一部歌剧能有三个译名首先说明了此歌剧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内涵,这也是歌剧之所以历久弥新并成为世界文化一环的重要原因。同时,多个译名的现象也反映出了我们对此歌剧还存有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歌剧《LA BOHEME》的中文译名多译为《艺术家的生涯》,而“LA BOHEME”在意大利语中是对一类人群明确的指称――“波西米亚人”。那么“艺术家”的使命能否真正承载起“波西米亚人”的精神呢?本文想从对“波西米亚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探讨中,加深对普契尼歌剧的认识,更清晰地把握其歌剧内涵,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其作品的内在精神和风格。

从翻译的第一要义在于达意和在于形式上尽量对应这一翻译的原则来看,国内的音乐学者把《LA BOHEME》翻译成《艺术家的生涯》也有合理成分,因为此剧的主人公多为艺术家――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切洛、音乐家萧纳、哲学家科林,以及绣花女和能歌善舞的女店员穆塞塔。歌剧《LA BOHEME》就是以他们的生活点滴为背景,其中穿插了鲁道夫和,马切洛和穆塞塔的爱情故事来进行戏剧演绎的。所以从剧中人物的社会角色以及剧情的发展变化来看,翻译为“艺术家的生涯”有达意的合理成分,毕竟在这六位主人公中有一半人的社会角色是艺术家(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切洛、音乐家萧纳)。但也正是这个看起来最充分的依据却掩盖了一个更重大的问题――虽然“艺术家”和“波西米亚人”有某种天然上的联系,却是两个具有完全不同人文内涵的称谓。当我们把波西米亚人划入艺术家的行列时,我们混淆的不仅是他们身份上的差异,更抹杀了“波西米亚人”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文化意义和精神特质。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波西米亚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们首先从歌剧的脚本说起。

《LA BOHEME》的歌剧脚本取材于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亨利缪尔格(HERI MURGER)的小说《波西米亚生活场景》(法语原文《SCENS DE LA VIE DE BOHEME》),剧本作者:朱佩赛・贾科沙、鲁伊吉伊利卡。)缪尔格在小说《波西米亚生活场景》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由艺术家、社会反抗者和激进分子组成的世界:他们拒绝资产阶级舒适的生活,而选择了贫穷,他们坚信任何真实的经验都需要承受苦难;他们崇尚自由、工作和快乐,避开传统社会的腐败和腐朽的价值观。根据《罗贝尔法汉词典》的解释:“SCENES”有舞台、布景;戏剧中的场面和场次等意思;② “VIE”意指生命、生存、生活,生活内容、生活手段、生活方式,生命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现象;③ BOHEME为形容词,放荡不羁的,生活放纵的。此作品的英文译名为《THE BOHEMIANS OF THE LATIN QUARTER》(《拉丁区的波西米亚人》),而普契尼的歌剧直接采用“LA BOHEME”作为剧名,去除了剧名中的时间和地点因素,直接把波西米亚人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凸显出来。因为在十九世纪末,即普契尼创作《LA BOHEME》时,“波西米亚人”这一称谓已有了新的完整的内涵和清晰的界定,即指“过着非传统生活方式的艺术家和作家群体”,其精神写照为反抗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反抗日益商业化和庸俗化的资产阶级品味。

波西米亚人本意是用来指称以前波希米亚王国的居民,这个王国目前位于捷克共和国境内。这个名字是源自于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部落的拉丁名词Boii。今天,对于说捷克语的人来说,Bohemian这个字常常是Czech这个字的同义字,只不过它使用的时机比较是在古老风格或和诗有关的脉络下。这也是为何他们会说自己是捷克人而非波希米亚人的原因。另外一个造成Bohemian这个字跳脱了日常用法的原因,是因为Czech这个字在1919年-1938年以及1945年-1993年受到官方的推广,这是为了形塑一个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是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与斯洛伐克合并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概念。④

现在,我们需要对艺术家这个概念做一个定义,即使对艺术家的定义就像对艺术的定义一样困难。因为,如果不能对艺术家这个称谓做出合理的定义,我们也就无从谈起波西米亚人和艺术家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区别及联系。“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对于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所关注的东西――或称那个社会的价值――是特别敏感的;他们创作的第一要义是展示(那个社会)的价值,在创作的方法上是感觉先行。”

在这里我们要很好地区分艺术家和其他人文学家之间的差异。艺术家以外的人文学家虽然也在阐释和描述社会价值――理清价值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来说,他们可能会对这些价值进行优劣判断,但他们使用的是分析的方法,而非艺术的展示,在创作方法上是思考先行。艺术家包括的人群有:文学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雕塑家、戏剧家、电影学家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新的艺术门类的从业者加入到艺术家的行列。

基于上面对波西米亚人和艺术家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波西米亚人虽然包含有艺术家,而且艺术家也确实是波西米亚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波西米亚人群中毕竟还有其他人文学者,比如:文艺评论家、哲学家、戏剧理论家等。而且波西米亚人群中的艺术家是有着比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家更独特人文含义的群体,即他们“非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对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反叛精神”。从这一观点上来说,其实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可以被称为波西米亚人。正如叶滢所说:“精神上的波西米亚人,永远只是一个时代的极少数。”

因此,虽然该剧现在一般翻译成“艺术家的生涯”,但是它显然没有传达出原文La bohème(波希米亚)这个字本身在西文中的引申义,虽然这表面上看基本达意并富于文学的美感,却严重混淆了艺术家和波西米亚人的区别,更忽略了波西米亚人这一极具时代感和人文含义称谓的意义。翻译为《绣花女》显然更不合适,因为这部戏的主角不能说是,尽管她很重要,但充其量和鲁道夫是打成平手的。在《La bohème》的剧名翻译翻译问题上,译为《波西米亚人》看似直白却是最能体现本剧精神核质的翻译方式。

注释:

①罗基敏:《普契尼的图兰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②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罗贝尔法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③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罗贝尔法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④维基百科有关波西米亚人的词条。

参考文献:

[1][法]亨利・缪尔热.波西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M].孙书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罗基敏.普契尼的图兰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向琳.波西米亚:独立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4]向琳.波西米亚:被掩盖的现代主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张凝.论《饥饿》中波西米亚文人形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6]赵鹏芳,王夏雯.安徒生作品中的流浪意识与波西米亚精神[J].闽江学院学报,2013,(03).

[7]向琳.波西米亚:独立知识分子与公共空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8]严歌苓.波西米亚楼[J].视野,2012,(04).

[9]向琳.波西米亚:被掩盖的现代主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10]王莉.波西米亚式青春、自由和爱情――米蕾《回忆》解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06).

[11]邹小燕.缪尔热的波西米亚人及其矛盾性――基于缪尔热《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J].大众文艺,2014,(06).

波普艺术论文篇10

波普艺术家在人类诸多的日常生活中寻觅到了自己创作的内容题材,并努力地去表现展示它们,因此,波普艺术总是以人预想不到的新鲜花样在民众中炫耀自我的新奇、离导师行为,借以引起公众注意的轰动疚。

波普的经典元素:明星头像、几何图案、绘画涂鸦

60年代,安迪·沃霍尔是这个倍受争议的艺术家举起波普的大旗,把一切流行元素运用到设计之中,引起一片哗然。在随后的时间,便是时装大师以波普设计向安迪·霍尔致敬的日子,这些名单中有伊夫·圣·罗兰、范思哲、阿玛尼……

当安迪·霍尔吹响波普的号角之后,先是范思哲的梦露头像,然后是香奈尔5号的香水瓶子。而如今已发展到诸多门派,单这其中仍然是以明星头像、几何图案、绘画涂鸦这三大风格最为普及,因此这三种元素基本上可以代表着波普。

服装是波普艺术最好、最直接的载体

服装设计无疑是波普风格最通俗的注解。从服装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可以说是形形、各种各样的,带有折衷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一般来说,便宜、惹眼、大胆、艳俗、放肆、傲慢、消遣、年轻、快乐、眼花缭乱和惊世骇俗是人们对波普风格服装的评价,总之,在时尚界,一种以标新立异为目标的审美风尚开始流行起来。服装设计无论是在面料还是图案、样式的创新方面,都经历了深刻变化,在现代服装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波普设计师们用他们的作品来反映这个令人感到兴奋的、物质丰富的时代。

有“波普艺术教皇”之称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对整个 60年代的设计都很有启发。他尝试用纸、塑胶和人造皮革做衣服并用波普艺术艳俗的图案来设计服装,为其他设计师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只到今天,他那些丝网印刷画仍然在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上出现。

60年代中期,玛丽·匡特(Mary Quant,1934—)发明了迷你裙,她把裙下摆提高到膝盖上10公分,成为国际性的流行样式,令男士为之疯狂,是女性解放的开端。她还设计出如“热裤”、彩色长筒袜、几何图形、罗纹毛衣、低臀的宽腰带及塑料涂层材质风衣等反传统服饰,开创了时装领域的新天地。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1965年的秋冬系列是著名的“蒙德里安”主题服装(Mondrian Dress),荷兰风格派画家以蒙德里安的绘画作母体,巧妙地将现代艺术的动机运用到时装上来,展示了其服装艺术的独特风格。时尚杂志《VOGUE》曾评论说:“圣·洛朗的秋装包含了一点儿笑料和一些波普艺术的精神”。这个系列可以说是服装史上最著名的波普风格作品,将几何形绘画当作图案印制于服装之上,展现出冷静的、科学的形式美。

服装设计师范思哲(Gianni Versace)设计的印花图案色彩鲜明刺激,颇具波普特色。他最先将安迪的梦露头像巧妙地经过组合,直接印到服装上,这件礼服大胆直露,又不缺乏服装灵动的美感。他还用繁华的彩色珠绣来烘托波普艺术的艳俗气氛将波普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赵薇为时尚杂志拍的大片,也选了充满波普风的玛丽莲梦露礼服。

今年正值波普大师安迪·霍尔逝世25周年,设计师们为了纪念他,纷纷在设计元素中融入波普元素,再一次掀起波普运动的高潮。在这些波普的时装和配件中,让我们一起享受一场视觉盛宴!

学搭配 如何成为一个波普达人

1、波普初阶:圆点与线条

波普的入门者可以从类似的圆点和线条服装入手,打造简约而俏皮的60年代风格,怀旧中带着一丝甜美和俏皮。

TIPS:

穿着黑白搭配的圆点连身裙,可以将头发盘起,配上一双红色高跟鞋,走全然的复古风格。

条纹衫可以与亮色外套搭配,再混搭绚烂一点的配饰走俏皮街头风。

2、波普进阶:夸张图案与色彩

波普是一种大批量生产和机器复制所产生的文化,1962年安迪·沃霍尔开始摒弃了以前传统的作画方式,将商业上的照相凸版印刷技术、丝网印刷技术运用到绘画上,并将汤罐头、可口可乐瓶、玛丽莲·梦露的嘴唇重叠反复成一种艺术时尚。延伸到现今,特殊印刷出的绚烂色彩效果、名人头像的大特写、某种日常事物的重复出现都成了波普的标志特色。

TIPS:

来到这个阶段,你进入的是个绚彩的世界,应当抛开所有一切传统着装套路,如全身上下不超过3种颜色,有时候反时尚就是一种时尚,而这也是波普的真正宗旨。但这样的穿法只适合超级纤瘦的女孩。

3、波普高阶:缪斯短打

进入高阶境界,就是将波普风运用于无形之中,不再借助夸张的色彩和格外明显的图案,就能表现波普女孩强烈的自我风格。此时可以借鉴波普缪斯——Edie Sedgwick的着装,兼具潮流公主和不羁少年两种感觉的她,是安迪·沃霍尔地下先锋电影的女主角。1965年的《脸》,片长超过1小时,仅仅是Edie Sedgwick的面部特写镜头组成。而短打便是她最经典的装扮。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