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结构十篇

时间:2023-04-05 11:48:18

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篇1

【关键词】直接上市证券公司公司治理

对照规范化公司治理的要求,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稳步健康发展的障碍。国有成分控制权在证券公司股权结构中的独占性,使证券公司不可避免地带有国有企业的特征,难以形成规范、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另外,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股份基本上都是国家股和法人股,股权流动性差。从发展的角度看,直接上市是解决证券公司产权主体空白、改善股权流动性的有效措施,促进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优化,进而提高证券公司经营绩效。但上市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于深入考察。

一、我国两家证券公司上市后的股权结构

截至2003年12月31日,根据证监会网站及两家证券公司网站公开资料整理可以得出:

1、宏源证券股权结构特点是:大部分股权是未上市流通股,占总股比例为60.17%,并且大部分是国有法人持股,前七大股东都是法人股,持股份额为57.57%,前五大股东持股份额为53.77%;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为37.28%,占相对控股地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

2、中信证券股权结构特点是:未上市流通股占总股比例为83.88%,大于宏源证券,流通股所占比例更小;但其前五大股东持股份额为56.94%,比宏源证券高3.17%;前十大股东都是法人股,所持股份都是未流通股份,占总股比例为69.76%;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为31.75%,占相对控股地位(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

总之,宏源证券与中信证券两者的股权结构是比较相似的。两者的超过半数(50%)股权都是未上市流通股,并且大部分也都是国有法人持股。两者都有一个相对控股股东,并且都属于国有企业。然而,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的只有1家,十大投资银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前五大股东平均持股比重仅为15.6%,十大投资银行的前五大股东平均持股比重为16.7%,其中,沃特豪斯集团公司的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3.34%。

二、我国两家证券公司上市后的绩效表现

1、两家证券公司上市后的绩优表现

(1)宏源证券。1997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入主宏源证券以后,宏源证券加快了发展步伐,各项业务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宏源证券曾一度在全国120多家券商中净资产收益率排名达到第2位,利润总额排名达到第5位,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2000年以来,虽然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但宏源证券还一直保持着盈利的局面。根据历年的财务数据,2001年每股收益0.0724元,2002年每股收益0.0763元,2003年每股收益0.0330元。即使在股市最为惨淡的2004年,宏源证券上半年的每股收益仍有0.0052元。另据年报显示,截止2000年底,公司总资产50.92亿元,净资产6.72亿元,总股本5.19亿元。与1996年底相比,总资产增长了220%,净资产增长了69%,总股本增加了154%。三年来连续盈利,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并且在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0个城市拥有21家证券营业部。2000年实现净利润8176.97万元,较1999年翻了一番;2001年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恶劣形势下,仍然实现了4494.29万元的净利润,在全国110家证券公司中排名22位;2002年上半年业绩创出新高,实现净利润3200.76万元,净资产收益率5%,按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排名,在国内综合类券商中利润排名第四,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一。2003年成功完成增发,筹集了6个多亿的资金,公司实力进一步加强。尤其在经历了最近几年的大熊市之后,2004年前三季度公司仍然能够保持盈利状况。

(2)中信证券。中信证券的资产质量及各项业务在国内名列前茅。在2003年极度疲弱的市场环境中,中信证券净资本占净资产比率及利润总额依然排名第一,净利润也在同行业中位居前列,股票承销金额达120.32亿元,列同行业第一位,并且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的证券公司。2003年年报显示,在证券市场竞争加剧,证券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中信证券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8.16亿元,比2002年下降1.23%;实现净利润3.65亿元,比2002年上升232.03%,每股收益从2002年的0.04元,大幅提高到0.15元。2003年年末流动比率9.09,较上年末的4.77增长了90.57%,资产的流动性增强,扣除代买卖证券款后,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86.26%,说明公司的资产结构良好、流动性强。2003年末公司股本24.815亿元,股东权益54.81亿元,净资本额为48.35亿元,净资本与股东权益的比例为88.21%,说明公司资产质量较高,不良资产及高风险资产的比例较低,符合《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关于财务风险监管指标的有关规定。

2004年半年报显示,中信证券总资产已达137.46亿元,净资产52.65亿元,上半年股票承销金额已达96.54亿元(名列券商承销额首位),拥有41家证券营业部,2004年3月成为首批获准发行定向公司债的证券公司。

2、两家上市证券公司绩优背后隐藏的风险

(1)宏源证券。2004年的半年报显示,在宏源证券的收入构成中,手续费收入是其重要的利润支柱。公司手续费收入为9855.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62.90%。因交易量增加及新增营业部等原因,2004年1-6月公司手续费收入较2003年1-6月增加了4522.95万元,增幅为84.81%。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支出也在增加。200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支出16932万元,同比增加了2004万元,增长幅度为13.42%。同时,因归还卖出回购款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出现负增长2177万元,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导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负增长6756万元,公司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呈现负增长7958万元。此外,2004年上半年,宏源证券自营证券差价收入为负2049.61万元。可以说,在其绩优背后隐藏着一定风险。并且,从宏源证券2000年以后5年年报显示的净利润、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这三项主要盈利指标逐年下降(见表1)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中信证券。与国内其他券商一样,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基本上取决于市场涨跌,收入来源很不稳定。在股市大幅上涨时,营业收入主要来自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在股市低迷时,经纪业务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股市大幅上涨的1999年和2000年,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3亿元和22.78亿元,自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和48%,2000年自营业务收入超过经纪业务收入,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但200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股市的下跌,营业收入大幅下降,2001年为19亿元,2002年为8.26亿元,2003年上半年为2.95亿元,2004年上半年为4.87亿元;自营业务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1年为26%,2002年为4%,2003年上半年为1.5%。此外,200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57亿元,比2003年同期下降63.67%,每股收益从2003年同期的0.063元降到0.023元,这也是由于自营业务受股市下跌的影响。可见,中信证券的盈利能力受自营业务风险的影响越来越困难。

三、结论

从上文分析来看,在近几年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两家上市证券公司的业绩表现较好。可以说,上市对两家上市证券公司的业绩提高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在两家证券公司绩优的背后还存在一定隐患。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尽管证券公司上市后股权结构将趋于多元化和分散化,但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依然不变,流通股比重比较低,且流通股高度的分散于个人股东中。因此,对于上市证券公司的管理还将会保留行政干预色彩,仍然将会有国有股产权虚置问题,和其他已经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相似,也将会有内部人控制问题和管理层的选择、约束、激励的问题,只不过比上市前可能程度会低一些。总之,证券公司上市后并没有给证券公司带来很高业绩,上市在完善我国证券公司股权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当然,这两家证券公司上市时间都不长,而且只是个例,不能得出具有统计意义的推断。

【参考文献】

[1]傅建设:从中信证券之困看券商出路[J],新财经,2003(9).

[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论证结构篇2

关键词: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对策

如果公司治理有缺陷,内部控制弱化乃至失效,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就会不断积聚风险,这已在近几年我国证券业的经验教训中充分被证明。特别是2004-2007年期间年以来,更是我国证券业风险集中暴露、集中释放时期,这就使得证券业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完善的治理结构是证券公司防范风险和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治理结构方面的不足为证券公司带来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制约了重组、整合的空间,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证券公司受地方政府和部门干预太多也使得跨地区的整合重组显得相当困难。如何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势就显得颇为重要。

一、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主要问题

(一)证券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

1.证券公司的股权分布过于集中。通过对我国102家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在9%以上,最高的为100%,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最低的为28%。而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则相对分散。在美国,按照2000年9月12日的股票市值进行统计,在排名前十位的全美证券公司中,其中7家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5%,这十家证券公司的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加权平均数为16.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明显存在股权过于集中的弊端。

2.证券公司的股权流动性非常差。我国证券公司的股份基本上都属于国家股和法人股,流动范围小,特别是国家股的股权基本上不流动。而在法人股之间的有限转让中,由于只有少量证券公司上市,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这一高效的流通机制实现高效转让,效率十分低下。而在美国,大型证券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这样就使得公司股权相对比较分散,流动性也较强,一旦证券公司出现公司治理上的问题,或者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投资者就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出该公司的股票,由此对证券公司形成一种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

(二)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由于绝大多数证券公司普遍存在国家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所以各证券公司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层的组织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界定上有很大的差异和随意性。董事长身份界定模糊,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使得证券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虽然大多数证券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具备了完备的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设置,但是由于作为国有企业的证券公司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银证分业脱钩转制过程中造成的产权结构复杂化等原因,致使监事会的职能被弱化,甚至开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分权和制衡的作用。

此外,我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及独立性都较低。独立董事大多属于金融领域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公正独立的立场。设置独立董事对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防范“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有重要意义,能真正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指导并作出客观的决策。在美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一般占2/3以上,而我国证券公司董事会中设置独立董事的寥寥无几。

(三)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模式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实行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从总裁到部门经理一般设置五、六个级别。此模式具有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等优点,但也有很明显的缺陷。由于层次划分过于细化,管理层级过多,导致对市场变化反应比较慢,对外界需求反应不灵敏,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公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证券公司业务种类繁多,业务之间关联度比较高,且每项具体业务的对象、所处的环境和适宜的工作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再加上证券公司的客户经常变化,所以只有坚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的证券公司才能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在一线开展业务的员工必须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者,所以证券公司的决策权应该主要分布在最高层和最低层。最高层负责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决策、全公司资金调度、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信息传输;最低层则根据市场环境、具体业务和投资者需要的多变性进行独立决策;中间层主要负责内部协调与信息传输。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实行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并不适应证券业务的开展。从全球来看,一些知名的国际性证券公司大多趋向于实行“扁平式”组织机构,如美林证券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种类来划分业务部门,以应对客户需求多样化、综合化的服务需求。

二、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成因分析

1.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政府对证券公司而言具有双重身份,即管理者和股东,这已成为形成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以大股东身份直接任免证券公司的高管人员,使公司高管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扭曲,证券公司出现“泛行政化”趋势。此外,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地方政府往往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或从某些利益集团的私利出发,过多地插手或干预证券公司的设立、重组和增资扩股工作。即使是在市场的低迷阶段,证券公司基本上也是只进不退。从1998年到2002年,证券公司的家数分别是84家、87家、94家、102家、125家。近年来仅有的几例退市也是通过合并和撤消等方式进行的被动型退市。地方政府所想的是如何把当地的证券公司做大、做多,而不是关闭、退出。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券商达不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使“超产权”理论所推崇的竞争机制不能发挥其相应的治理作用。

2.资本市场过度行政化。由于管理层很少受到权力的约束,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步伐严重滞后,致使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过度行政化。对于证券公司,主要表现在对其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出于稳定货币市场的考虑,证券公司被禁止从银行获得合法的融资;除中信证券和宏源证券外,其他证券公司都没有上市,造成证券公司没有一条可以利用的作为支撑其长期、稳健及合法经营的资金渠道。同样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我国资本市场不允许进行信用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不存在,缺乏“对冲机制”减少了证券公司防范风险的渠道。在种种限制下,证券公司无法形成自立能力,违规经营成为证券公司的一种生存选择。

三、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引入与完善国际通行的独立董事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指除了其董事身份和在董事会中的角色外,即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由于独立董事不拥有公司股份,因此较少受到内部董事的影响,公正性强,可以确保董事会公正决策,防止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来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职责日益得到突出的强调,并成为判断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性的重要标志。另外应在董事会下设合规执行官,使董事会对证券公司的监督日常化,实现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合规性。

当然,由于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还不成熟,还需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它,并使之不断规范化。本文认为,建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度应该是规范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途径。其行业协会应由证监会组成专门部门,对外公开招聘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而组成。

(二)完善与优化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证券公司的资本资产规模,进而降低股权的集中度。在公司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大股东拥有50%以上的股权才可实现对公司的控股权。而当公司规模十分庞大时,大股东只需保持对公司的相对控制优势即可。从全球500强企业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股权是十分分散的(一般控股比例不超过10%),可以这样说,股权集中度基本上与公司规模成反比关系。因此,为降低我国证券公司股权集中度,扩大规模是一条可行之路。二是应增强证券公司股权的流动性,使股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只有股权自由流动,才可以使股东的正当权益得以保证,对经理人员的行为加以制约。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对于大多数股东来说,他们不可能参与公司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制约经理人员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提高股权的流动性,股东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做出评判,通过市场对经理人员间接地产生制约。

(三)健全与完善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权力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程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决策监控机制。二是在董事会下设置各种委员会,以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能。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可以使董事们的精力、时间、专业技能和经验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充分发挥专家董事的作用。

(四)重建我国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1.强化银行债权在公司相机治理中的作用。关键是应该把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引入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即引进商业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把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债务资金是提供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激励与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为此,必须进行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硬化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同时,完善《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以适当的破产程序为依托,强化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加大发展与完善债券市场的力度,鼓励绩优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促进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发挥债券融资的公司治理功能。

3.建立债权人董事制度。把债权人作为重要的监督人安排进入董事会,使股权治理与债权治理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健全的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

4.发展金融基础设施。政府应与市场合作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与监管机构、信息机构、支付和证券清算系统,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从而在制度上促使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五)积极发挥管理层的作用

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证券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在准入环节,对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资格进行审慎调查,鼓励资本实力强、具有良好诚信记录的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另外加强对证券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将事后资格审查改为事前审核、专业测评、动态考核等相结合,切实保护坚持原则、遵规守法的高管人员,淘汰不合规、不称职的高管人员,处罚违法违规的高管人员,逐步培育证券业合格的职业经理群体;同时进一步推动证券公司公开披露财务和客户资产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提高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另外,以风险控制为前提的金融创新是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把证券公司风险防范和制度监视逐步同步,把加强行业监管与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发展,建立扶优限劣、扶优化险,优胜劣汰的机制,鼓励治理完善、内控有效的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以及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鑫.WTO后过渡期: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维[J].商业经济,2007,(5).

[2]贺强,付惟龙.关于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9).

论证结构篇3

一、面向市场的银行结构调整

1、调整的背景。

1994年,我国银行业接受了一个国际准则,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这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巴赛尔条约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与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其总资产或净值占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8%。这是一个保证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有效准则,不仅为35个契约国所接受,而且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我国还将该标准正式载入商业银行法第39条中。按巴赛尔标准,商业银行必须要按照有风险的企业来进行经营,而不能以空壳银行通过转手经营储蓄者资金来生存。这与空手套白狼的传统银行理论不同。按照传统的银行理论,银行是将资金所有者“典当”的资金视为自己的资金贷给需求者,银行本身并不在经营中投入资金。由此造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高风险经营)、破产威胁及信用下降,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所以,为控制风险,提出资本金标准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巴赛尔条约的含义。

80年代,我国的银行与财政分离,开始承担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遗产,再加上国家财力因放权让利而削弱,政府为控制经济,我国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为了使该流程不至于被中间截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居民的资本选择,如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限制证券市场发展,控制直接投资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金获取渠道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于是,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经过了一轮自由化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社会资金的分配,不利于正在兴起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现的金融组织,担负着地方性的资金融通工作,成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经济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国的城市信用社达5000家以上,其贷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体企业,8%左右流向私营企业。据估计,提供给私营企业的贷款相当于国有银行的5倍。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资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或从国有银行借款,然后以较高利率借出,这就增大了经营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风险通常被掩盖起来,而一旦经济紧缩,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不仅资金来源成了问题,而且贷出去的款也难回收。国家借此进行了金融整顿,合并了机构,走上了金融集中化的道路。这些合并后的机构又成了另一类垄断型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来源由此也被切断。与此同时,国有银行也搞起了第二银行,即信托投资公司。在银行的带动下,其他机构也加以仿效,于是成立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从事委托存贷业务,实质上是利用关系以低利息从国有银行弄来资金,然后以市场利率贷放出去,或干脆自己从事房地产等高风险高盈利投资,这实际上是国有银行逃避国家信贷管理进行风险投资的手段。据估计,到1995年底,国有银行对信托机构的放款数额达5500亿元,这也是国有银行呆坏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央行采取了压缩信托投资公司规模使其与商业银行脱钩的办法,其数量从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大多已无法挽回。

还有一个因素也要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在全国布网经营,但由于实行地方的分权式管理,这些机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再加上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许多基层机构成为国有银行的包袱。9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推进,巴赛尔标准的实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银行不仅追求效益的冲动开始占了上风,而且金融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于是,在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各个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战线,压缩基层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力,货币市场出现了逆细分化倾向,一方面存贷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其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也从基层行集中资金,进行大额度放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进一步萎缩。这一格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变得更严重,银行收得越来越紧。由此可见,在垄断和集中化的主导趋势下,我国的银行体系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国有银行包袱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且资源垄断严重;二是非国有银行实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三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率决定机制,致使银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格局下,因为国有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向不尽合理,所以给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这是银行业调整面临的基本矛盾。

2、调整什么,怎样调整

从一国的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看,个人获得的各种资金有三个流向,即消费、储蓄和其它投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业暂时或长期地存放,银行所能动用(贷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银行能够完全履行其作为资金集散中心的职能,则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资金供求者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虑外部因素)。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或资金流动存在结构性失衡时,上述的对称性被打破,就会形成资金供求失衡。在我国的资金流动过程中,这种失衡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银行吸收分散资金集中供给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资金过多地流向并没有那么大需求和能力的国有企业(甚至有些充当了资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资金无法满足,于是形成资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为地造成资本高价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资金食利链,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国家控制储蓄利率也是对供给者的利益剥夺,因为储蓄者被取消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权,只能以低价获得利率。对于从事资金集散的银行来说,更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资金支配权成了获利的最佳工具。通过低价收集资金剥夺储蓄者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商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返还消费者,而是成了各类中间取利者的收益和无效益的投资,结果是银行反而背上了重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为高利贷的盛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整银行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即疏通资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场化的资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主要有:

一是要坚决消除资金无效分配机制,使资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服务的情况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提供了二、三产业整个产出的不足40%,但却占用着60%以上的资金投入,这是造成银行业困境和社会资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资金能真正按市场规则进入资金的真正需求部门,是体制和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

二是要形成合理的银行结构体系,打破银行业的国家垄断。在我国,国有银行的资金流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我国银行体制还基本上是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资金的合理分配就不可能,银行业的正常竞争也不会形成。所以,要求国有银行扩大服务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鼓励和发展紧贴市场的非国有金融机构。一般来说,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体制是从民间部门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而在计划体制背景下进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其实质更应是政府部门的退出与民间部门的进入和成长,变政府配置金融资源为由民间部门配置金融资源,进而在民间部门之间确立正常的金融交易关系。不仅如此,资金服务是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体系,因为资金需求是复杂的,单靠正规的银行业并不能全部解决需求者的问题,如农民贷款,城市小型工商企业、个体劳动者、风险型企业、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的资金需求等,只有通过各种特殊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才能提供服务;银行体系完备了,资金的结构性流动失衡才能最终解决。所以,开放银行业的投资,形成多元化的银行格局,是提高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金融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此外,现有1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也有一个调整问题,包括存款保险、重组合并、剥离不良资产等。三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调整。在这方面,政府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提高银行业的资本金,降低不合理债权;将逐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改制,引进其他投资者;从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入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精简机构人员、提高银行竞争力等,使国有银行逐步走向市场。同时,为了缓解宏观资金分配的矛盾,合理划分了银行贷款权限,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各类非国有经济。这些政策调整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摆脱困境,提高竞争力,但要真正取得突破,必然涉及到产权、人员、资本金、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改革。如果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困难,那么,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更难。而能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四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价基础。现在,国内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其利率已经市场化了,且目前价格走低,利率水平不高,正是改变形成机制,使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这时放开贷款利率以形成资金的市场定价,能够促使银行改善经营,使资金流向更合理。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障碍有二:一是思想上的顾虑,担心放开以后利率升高,失去控制。其实,放开以后,利率升降都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在价格普遍走低的情况下,利率也不会升得太高,况且央行控制着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可以进行调节。二是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困难。一般来说,国债收益率构成长期收益曲线,是市场利率的基准线,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事情正好反了过来,不是国债收益率影响和决定银行利率,而是四大银行的成本决定国债的招投标价格,国债利率的涨跌取决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为,因而目前的国债收益率还难以成为市场利率的基准。在削减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地位的同时,能否作出适当安排,限制四大银行的行为,使国债收益率逐渐成为市场利率变动的参照。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和市场化为核心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变过去集聚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也是对改革以来出现的银行业集中化和垄断化趋势的修正。做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过去和未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纯通过资金的输入来达到高增长的效果越来越差,而且后患无穷。这就迫使我们的金融结构要进行分散化、市场化的调整,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要求和加入WTO的需要。以银行调整为重点的金融结构调整,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证券市场发展

在银行业开始结构调整的同时,做为金融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证券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以《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试点后正式纳入金融体系,并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我国证券市场概况

为了使本文的叙述更有针对性,这里的证券市场主要指的是股票市场,而其它类型的证券,如政府和企业债券暂不做分析。

企业的股票是该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代表物,是一种明晰的产权,股票的持有和交易是一种所有权的拥有和让渡,前提是该代表物(股票)必须是真实的。所以,股票本质上是与国有企业的含义相冲突的,因为国有企业理论上归人民所有(当然实际上是政府所有),其产权无法分割,如果分割则利益应归于全民,这在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实际分割与此无关)。好在我国90年代搞的企业发行股票的试点及自发交易市场的形成,并没有考虑理论问题,也就有了可操作性。

不论是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兴起的证券交易场所,还是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建立的证券交易所,开始时都是地方行为,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这里的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一个自由放任和不规范的市场。一是上市公司的上市规则是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而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上市挂牌交易的公司每一年缴纳挂牌费,而证券经纪商上交手续费给交易所),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权力保证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即股票的资产实际存在),但没有权力去保证上市公司不搞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所以,上市规则事实上对上市公司并无约束力。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体系。二是上市公司到底是怎样的情况,投资者是不清楚的。当一个企业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化为一种代号以后,事实上,投资者也并不需要再去了解该符号的实际内涵,因为符号的收益能脱离企业的资本变化,这就为大批投资者提供了自由炒作的空间,符号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但是,对符号的炒作是有限度的,所以最终股票价格就会波动。对投资者和股票价格进行直接控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由此延伸至投资者可以为所欲为,操纵市场,就是监管的问题。监管是一种公共产品,就象警察维持公共秩序一样。所以,规范市场行为自然是政府要管的事情。1991-1993年初,由于证券市场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资金大户肆意做市,投资者盲目炒作,股价连续翻倍,造成市场无序,于是,国家正式建立证券管理机构,开始介入监管,在上市公司的选择和控制投机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政府介入证券市场监管并不必然是有效率的。如果管制过度,其效果相当于引进老虎来驱赶狼,使市场陷入另一种无序状态。无奈,我国的证券市场就走入了这一极端。随着管理权限上收,政府的证券管理机构事无巨细地插手证券市场的运行,其一是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和额度制;其二是直接监管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其增长由政府掌握,指标由政府分配,审批办法由政府制订,审批过程由政府执行,一句话,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这样做的结果虽然解决了上市公司无序增长的问题,但却造成供求不协调,市场剧烈波动,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合伙欺骗投资者等问题。不仅如此,政府监管不是从规则上着手,而是采用无规则的(救火式)一事一议的处理办法,引导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去寻找监管的漏洞,市场的无序性有增无减。其间以琼民源事件最为典型。这段时期的证券市场是被管制的无序,表面上国家监管,但该管的没管,反而使用了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市场,结果是加剧和放大了市场波动。深沪两地的股票指数从1993年上半年达峰值后一泻千里,至1994年6月份两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价格只相当于一年前的10%左右。跌幅之大非常罕见,两市资产损失达数百亿之多,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在1996-1997年,政府曾经发动了一波行情,1998年又归于沉寂。这一时期,两市的市场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市场的不规范则是显见的事实。

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规律,理论上有五阶段之说,即停滞阶段、操纵阶段、投机阶段、巩固或崩溃阶段、成熟阶段,具体来说,这五阶段情况如下。

①停滞阶段。股票市场处于初创期,仅有少数人知道股票市场的存在,交易手段落后,手续烦杂,交易成本高,挂牌上市的公司少,股票价格基本上保持在票面平价水平,有可能随时间推移使股票价格低估。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更是如此。不过,当投资者开始发现股息收益超过了其他形式的收益时,就开始购买股票,起初很谨慎,然后逐渐踊跃。

②操纵阶段。当一些市场参与者发现,股票供应量很少,流动性有限,购买少量股票就有可能使一种或多种股票价格上升时,操纵阶段就开始了。只要价格扶摇直上,其他人就会开始购买,操纵者赚钱后就可以迅速离开市场。使股票投资者更有吸引力的政府措施和交易手段的变更,可以引起更活跃的交易。

③投机阶段。当一些人开始获得大量资本收益和利润时,更多的投机者就会受到吸引而加入市场,当价格被哄抬到高过股票基本价值,交易额迅速上升后,投机阶段也就开始了。新发行股票过多地被认购,以致使许多公司公开出售股票,股票供应量迅速扩大,这时,再加上政府开始介入市场采取行动控制投机,如保证金要求的提高,较高的经纪人佣金,机构投资者的销售,增收交易和收益税,过多出售政府所拥有的股票或刺激对大公司股票的新的包销等。但是否能控制投机效果并不明显。

④巩固或崩溃阶段。随着政府的介入和市场的迅速扩大,到一定时候,股市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枯竭,新发行的股票已无法认购,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股票价格已升得太高,股价与其基本价值已无任何联系,股票价格开始下跌。相对于繁荣程度的大小,股价下跌的速度有缓有快,这里就开始了调整或崩溃阶段。在发生这样的价格下跌后,投资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重新获得信心。这主要取决于价格下跌的程度,也取决于一国当时的利率、经济增长、公司利润率、通货膨胀、其他投资方式的收益、政府对鼓励股市发展的刺激措施及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等。在这一调整阶段,许多投机者会成为投资者,他们不愿亏本卖出,把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形式持有,希望将来价格回升。

⑤成熟阶段。当最初的投资者重新获得信心,而且在第一次价格跌落时未受到损失的新投资者也参加市场活动后,一个新的成熟阶段也就开始了。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市场活动,会促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交易量会趋向稳定,投资者也会更有理性,股票供给范围更大,流动性也得以增强。股份虽然会继续波动,但已变得不那么剧烈。如果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这通常是由于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大幅变动,其它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和政府过度干预等因素所致。

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了前四个阶段,现正在进入第五阶段。目前,我国深沪两地上市挂牌交易的股份公司1000余家,股票总市值近4万亿元,流通总市值1万亿余元,是一个影响力日大的和发展中的市场。

2、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政策调整

在正式确立了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确立了其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身份,而且通过各种具体措施来提高证券市场的地位(如证券法的出台等);二是在市场的规范化方面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在规范政府的监管行为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使过去的投机市、政策市的状况大有改观;三是市场的投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者的结构有了改进,使得市场呈现稳步上扬的格局,与经济大环境的走势基本相符。这些变化,得益于证券市场的政策改进。在证券法出台后,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在规范投资者、上市公司、政策的行为上有了很大进步,使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成为主流。这些政策变化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针对整个股票市场投资者分散,易于造成股指剧烈波动和投资者行为难以规范的缺陷,着力培育和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如组织大型证券投资基金,改组证券公司以扩大其股本,允许和鼓励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入市买其股票,允许保险公司资金入市买卖挂牌交易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从事拆借、买卖债券业务,允许证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贷款等,鼓励一批有资金实力的投资机构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以起到稳定市场、规范市场的目的。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证券市场创造了一个逐渐改进的市场环境。不过,也要看到,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质量没有相应提高,再加上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与散户投资者的资金之比为1∶10,存在严重的结构偏差,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其行为也不规范,短期化倾向严重。须知,营造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是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会经历五个阶段,而且还会出现反复,其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投机严重,投资者的行为长期无法规范。所以,造就一批高质量、规范化运作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准备在现有机构投资者的基础上,再发展和造就一批大型证券投资基金,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如果能够在2-3年内使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的市场资金实力之比,由目前的1∶10变为3∶7或4∶6,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也就有了可行的基础。

第二,政府行为不断规范,按市场规则监管证券市场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这是我们看到的最可喜的变化,前十年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除了市场本身的运行原因外,主要是由于,所谓政策造成的剧烈波动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上市公司资源的行政配置造成了利益的再分配格局和加大了市场风险。政府的不合理干预造成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行为的扭曲等。可以说,当时是以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在经营和控制这一高风险的市场,结果该管的没去管,不该管的管得太多,给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障碍。目前,这些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其表现有:

一是正在逐步推行股票发行审核制,取消股票上市的指标分配。今后企业股票发行上市,不再需要政府控制和分配的发行指标以及地方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推荐,而是只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经省级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股票主承销商就可向中国证监会推荐并报送申请文件,证监会对拟发行的股份公司核准后,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发行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批。这是按市场规则分配资源的重大改进,也是规范证券市场的重要步骤。过去实行的所谓发行额度分配办法,是典型的政府经营市场的体现,由此造成了政府、上市公司、投资者行为的巨大扭曲。如1993-1994年的市场崩溃,深沪两市股指在一年半左右时间内暴跌80%,大多数股票价格被压缩在1-5元之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起因于国家公布在1994年度要新发行55亿股票。上市指标的行政分配,造成上市资源利用效率低。如为了控制上市公司家数采取数量控制,地方新发行的股票是大盘而家数少,形成人为资产膨胀;而为了控制股票数量不控制家数,则大量上市一些流动股极小的公司,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监控和防范,留下的漏洞比堵住的漏洞更多。更为严重的,为使国有企业脱困,大量经过包装的国有企业上市圈钱(如ST红光事件),造成大量亏损或毫无发展前景的企业市场,给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直到目前,许多大盘股国有企业的股价还在发行价附近波动,受到了市场的长期冷落,企业本身也没有变化。所以,改变股票供给方式,形成一个市场化的股票供求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是通过股票发行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消除一、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套利机会。过去,股票的一、二级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价(1-5倍),使得一级市场的申购资金多达数千亿元,无风险套利盛行,而且那种发行方式给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提供了一个暴富的机会,由此产生了各种腐败行为(如已暴露的大庆联谊等)。通过股票上市的上网发行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相结合,发行价格采取不事先确定而由市场申购者的需求确定等措施,为股票的合理定价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这样,一、二级市场价格的人为差别消失,使投资者处于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也消除了利用股票上市暴富的基础。

三是市场的扶优汰劣机制正在形成。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创设二板市场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鼓励重组的政策和退出证券市场的机制。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是真正的终身制,一只股票上了市,只要自己不宣布破产,即使早已资不抵债或已形成巨额负资产(如PT农商社、ST百文等),股票照样交易,而且市场价格不低。投资者之所以敢于冒险买卖这种股票,就因为他们认定,这类企业不会真正破产清算,而是会有各种政策使其复生或以壳资源转让。对于这类已经结束其经营期的企业,要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才会激发证券市场的活力,使投资者真正投资于有价值的股票。正在推出的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上市公司逐出证券市场的试点,将是改变这一困境的良策。需要就此搞出一套具体实施办法。不仅如此,在实施汰劣的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扶优的办法,如对于国家需要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创设二板市场来促其发展,对这些企业采取更宽松的政策,只要求上市公司上市前有一年盈利记录、最低资本额为3000万元,并对这些股票不设单日买卖涨跌停板限制。该市场有可能在年内推出。这样,发展证券市场就与实施产业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紧密联系起来。

历过十年的试点运作,我国的证券市场正以快速的步伐逐步走向规范。不过,要使证券市场走向成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上市公司和政府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大户提前知道重大信息进行炒作的现象严重;大资金者的行为没有得到规范和监管,造成庄股盛行,短期炒作,给市场的稳定形成威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督薄弱,目前通过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审核的机制不完善,虚假报表时有发生;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机制不完善,投资者没有更多的风险回避渠道,只有股指上涨才能获利,因而,投资者风险大,机构投资者尤甚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三、证券市场与银行业协调发展

在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和市值增加的同时,作为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居民的储蓄增量呈现不断下滑之势。从去年6月以来,居民储蓄增长率不断下降,有的地方已经出现负增长。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提出了银行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相容性问题。从宏观资金总量看,从银行流走的一块资金进入了证券市场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流动的合理性和规模分配格局应该如何理解。

我们知道,银行业是通过发达的分支机构吸收零散存款后投放到经济中去,这一供求转换过程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供给者的风险。但是,银行运用供给者储蓄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贷款活动时,却承担了市场的全部风险,特别是如果银行资金投向单一,风险大,成本高,则会使经营风险增加。一般来说,银行的风险有两类:一是系统性风险,这是由政府的利率汇率政策、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政府的控制等因素造成的,只要从事银行业务,这类风险都有。这是银行所无法控制的。二是经营性风险,指银行资金投向、资金运用策略、资金风险评估、管理水平等,各个银行的风险不同,其大小由经营管理水平决定。过去,我国的银行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风险,银行不良债权的形成多由政策引起。近几年,随着银行的商业化的推进,银行自身的经营性风险加大。这就给银行业的经营提出了新要求。不仅如此,过去国家通过限制个人的投资渠道来保证银行资金供给的政策,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削弱和消失,使银行只能立足于市场求发展,垄断社会资金的能力自然减弱,银行业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成了企业系统中的一员,这些都属正常。应当看到,通过银行来配置社会资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而效率较低的配置方式,因为,间接融资体制是将资金通过银行进行评估后再贷放给企业的,而银行的评估更多地依据过去的信用、资金安全性来考虑,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来选择合适的资金需求候选人,更多地是靠长期关系、主观判断和某些人的决策,信息完全不对称。所以,这些资金并不一定会落到最需要资金而又资金利用效率最高的企业之手,以至会出现地下的资金二级、多级分配机制,形成资金的高成本、高风险,即使市场再发达,这种缺陷也难以克服,象我国这样正在形成中的市场,上述缺陷更为明显。与此不同,证券市场做为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其资金流动规则和价格由一个竞争性的市场来定,并且信息更为透明,投资者被免去了中介机构经营资金的成本等,所以,通过证券市场来配置社会闲散资金是一个更有效率、风险更小的市场。国外的经济发展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象美国这样直接融资发达的经济,其资金利用效率比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等国家要高,而且,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也要高,所以更具有持续性的经济成长能力。

论证结构篇4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学力;内容;层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9-0076-04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 e of the Sport Study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fetime sports

WAN Ru1,MAO Zhenming2

(1.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 75000,Henan China;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Beijing Normal Uni 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fetime sport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lev el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behavior of the sport study ability with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interviews and investigations. The study sh ows that through the P.E. lesson, the students shall acquire bodybuilding, r ecreation, observation and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ability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namely, “can not”, “basi c”, “can” and “master”, which show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h 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ifetime sports; sport study ability; content; level

学力是具有典型日本教育文化特点的术语和理论,广义是指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能力 ,狭义指借助学科教学而形成的能力[1]。学力包括“应然学力”和“实然学力” 两种。“ 应然学力”侧重回答借助学科教学(或学校教育)应该形成怎样能力的问题,其主要价值在 于明确课程与教学的指向,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实然学力”则倾向于回答借助学科教学 (或学校教育)形成了怎样能力的问题,其存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水平的检 查。

在狭义层面,学力具有突出的“属学科性”特点,即强调学科应该、最适、能够发展。 清晰的学力指向有助于明确体育课程的任务和职责,是讨论“为什么教”、“教什么”、“ 怎么教”等课程基本问题的逻辑起点。我国学界从终身体育视角对体育学力的关注始于20世 纪80年代,尽管在学力内容的认识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学力内容庞杂、实证研究匮乏等问 题则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 法,以终身体育为视角,分别通过理论分析、访谈分析和调查分析,对体育学力内容进行研 究,旨在寻找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突破,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积淀。

1 核心概念界定

本论文讨论的体育学力属于“应然学力”范畴,基于研究需要,我们从终身体育视角审视将 体育学力定义为“学生经过体育课程学习应该获得的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2] 。

2 审视体育学力内容的视角

本论文对体育学力内容的探讨立足于终身体育视角,其基本依据如下:

2.1 终身体育已成为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总指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人类对体育的认识与需要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与之同时,学校体育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已 经成为学校体育新的价值取向。正如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将学 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 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 。”[4]这种趋向终身的体育观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如,1978年联合国 教科文组 织在巴黎召开了主题为“从终身教育看青少年的发展”的101

个国家和地区体育部长会议, 并重点讨论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3]

2.2 终身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的,之后受到学校体育界的强烈关注。我国80 年代以来的体育教学大纲详细记录了我国体育教学思想从阶段效益向长远效益转变的历程。 如,1987年1月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 的要求,“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以适应终生锻炼身 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用)》进而又明确提出体育教学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观点,如“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和基 本技术,为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打好基础”。之后,历次教学大纲乃至2001年《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都对这一思想予以强调。

3 确定体育学力内容的依据

3.1 体育学力内容的理论分析 人类的活动总是要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无论活动主体是否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目的 都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因为有了目的,人们才开始了实现目的的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主体本 质力量或综合素质的外化实现目的。因此,目的、活动、主体结构三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只有主体所具有的主体结构满足了实现目的的活动的要求,他才可能实现目的 。

针对现实生活形态,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千差万别,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种:健 身、娱乐和学习,三者之中,健身侧重于收获健康,重在身的建设。娱乐侧重于收获快乐, 重在心的完善。学习侧重于收获知识,重在能的完善。既然健身、娱乐、学习是人们进行体 育运动的主要目的,那么让学生学会进行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学习的本领则是体育课 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然也是体育课程的学力指向。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体育学 力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学习能力。由于体育娱乐又可以分为 运动娱乐和观赏娱乐,而且考虑到体育观赏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性,我们进一步将体育 学力的内容调整为: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也就是 说,我们期望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娱乐、学会观赏、学会学习。

3.2 体育学力内容的访谈分析 体育学力是学生经过体育课程学习应该获得的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是我们对学生 享受体育文化、品味体育魅力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是现实体育实践需要在体育课程中的映 射。因此,对于体育学力内容的考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到人们日常体育实践中探寻。

3.2.1 访谈目的 验证体育学力内容的理论分析结果。

3.2.2 访谈对象的选取 根据访谈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从“经常参加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运动”两类人群中 ,分别抽取两名个体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如下:

经常参加者:女,某小学教师,四十多岁,目前每天晚上快走1个小时,或慢跑40分钟 。每一个星期游泳1-2次,每天做瑜伽,并坚持步行上下班。

不经常参加者:女,某医院职工,三十多岁,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进行体育活动。

3.2.3 访谈分析 如表1所示,对于经常参加者来说,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学习能力都是 必不可少的,且所承担的职责各有不同。这同上述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所不同的是缺少体育 观赏这项内容(两位受访者都不看也看不懂比赛)。那么,这是否说明体育课程不应该有体 育观赏能力的指向?这单纯从访谈分析还很难得出结论,事实上在访谈中两位受访者均表示 有观赏体育的需求,但由于对体育文化知之甚少,观赏能力较低,所以很难真正领略体育文 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认为访谈分析同上述的理论分析并不矛盾,反而凸现了对于体育观赏 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表1 “经常参加者”访谈分析一览

内 容行为表现分工

体育健身1每天快走或慢跑;每一个星期游泳1~2次,每天做瑜伽,并坚持步行上下班。2控制运动负荷,如快走1 h或慢跑40 min,游泳1 h,且将心律控制在120~130左右。保证运动能起到健身的效果

体育娱乐通过游泳、瑜伽丰富锻炼方式保证运动的丰富性和快乐性

体育学习找瑜伽书,利用图解要领自学瑜伽保证能够补充知识、技能的不足

与之同时,在我们与第一位访谈者(经常参加者)的 具体接触中也发现,她对体育健身知识了解得并不多,仅知道如何控制运动负荷。健身方法 也都是最简单的走和跑,游泳只会蛙泳,动作说不上规范,瑜伽也是比较简单的动作。由此 看出,人们平时的体育锻炼和活动所使用的知识、技术都是最简单的,任何没有经过学校体 育教育的人,只要他有健康的需要和意识,都是可以具备甚至已经具备的。既然不经过学校 教育也照样会健身、会娱乐、会观赏、会学习,那么体育课程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这就像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照样可以在现代社会生存,我们是否可以以此来否定学校教育存在的 必要性?显然不能,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体育课程。课程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要缩小人类文 化与个体知识的差距,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够充分继承人类已有的文化 ,从而更好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4]因此,体育课程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和 社会的需 要,而是主动地干预、完善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让他们学会健身、学会娱乐、学会观赏、学 会学习的过程。

如果第一位访谈者让我们认识到体育课程的明确指向和积极意义的话,那么第二位访谈 者则从反面告诉我们学校体育对个体体育实践的重要性。对于第二位受访者,正是由于她对 体育文化知之甚少,在健康需求不强烈的情况下才对体育采取回避态度,而这种状况与她所 受到的学校体育教育不无关系。如访谈中她说:“我在学校学过篮球、排球、棒球等,但这 些内容每次都是几节课就完了。如排球,我们就学了两个动作,发球和垫球,而且发球经常 也发不过去,垫球也不能对垫,更不要说能上场比赛了。上课时,老师一般讲得少,让学生 练得多,跑跑活动活动,玩玩就可以了。学校里老师讲得都是最初级的内容,如跑,只要不 跑一顺儿就行。”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的主体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显然除了对体 能发展有一定作用外,学生别无所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是由于学校体育没有使学生获 得足够进行体育实践的本领而造成他们远离体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体育学力清晰的基础之上的 ,将体育学力内容确定为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符合 实践要求。

3.3 体育学力内容的调查分析 学生是体育学力的主体,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真实的体育需求,这种 需求必定会以对体育课程期待的方式表现出来。为此,在理论分析、访谈分析的基础上,我 们又针对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以此对体育学力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3.3.1 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期望。

3.3.2 调查对象 河南大学2007级学生(大二学生)共60人, 其中男生38人,女生22人。

3.3.3 调查方法 在河南大学2007级体育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现场发放回收的方 式,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3.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60份开放式问卷回收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进行了摘录并予以归纳。调查显示,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期望按照需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健身、娱乐、观赏和学习。在健身 方面,学生希望“知道这项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的哪个部位,哪块肌肉”;“知道一些平时锻 炼身体的方法和活动前的准备运动”;“知道如何处理简单的运动损伤”;在娱乐方面,学 生希望“各种球都会打,既不是很棒,但规则什么都很了解,然后在自己喜欢的那个项目上 做的很好,并结实一群球友,在闲暇时能互相切磋”;“体验运动快乐”。与访谈结果不同 的是,学生对体育观赏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要求,如“知道热门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则,能 很好地欣赏”。对于学习,尽管学生提及不多,但也表示出了希望学会学习的倾向,如“学 会如何学习体育运动,学会自己通过练习掌握体育技能”;“学会如何以运动的思维方式去 思考体育运动”。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认为将会健身、会娱乐、会观赏、会学习作为体育学力的内容 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育需求,因此是行得通的。

4 体育学力内容及层次的确定

4.1 学会健身――体育健身能力 所谓体育健身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善、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水平的本领。 “健身”和“会健身”二者有本质区别,“健身”的意义更多在于通过运动获得一定的生理 负荷刺激,其侧重点在于“运动”。与之不同,“会健身”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运动获得 最佳的生理负荷刺激,它强调“科学运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根据专家调查法和日常观 察,将体育健身能力分为“不会健身”、“基本会健身”、“会健身”和“很会健身”四个 层次,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和个体表现特征如表2所示。 4.2 学会娱乐――体育娱乐能力 体育娱乐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娱乐休闲的本领。与其它娱乐相比,体育娱 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它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运动技能水平就直接 决定了个体对运动快乐的体验程度。如,不会打篮球的学生更多体验的是篮球游戏的快乐, 这种快乐多来源于身体运动带来的生理,同时也源于与他人交往产生的快乐体验。而会 打篮球的学生则体验的是篮球文化的快乐,是更高层面、更深程度的快乐体验。基于上述认 识,根据专家调查法和日常观察,我们将体育娱乐能力分为“不会娱乐”、“基本会娱乐” 、“会娱乐”和“很会娱乐”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和个体表现特征如表3所示。

表2 不同体育健身能力层次的评判标准及个体表现特征

水平 层次评判标准个体特征描述

不会健身不知道如何实现锻炼目标锻炼时个体往往感到手足无措,通常是会什么练 什么,看到别人怎么练自己就怎么练,盲从性较大。锻炼容易由于运动过度或运动不当发生 安全危险,或由于运动负荷太小降低锻炼的有效性。基本会健身知道且会实现锻炼目标的方法锻炼时,个体对实现锻炼目标的方法心中 有数,并表现出“有效锻炼”和“安全锻炼”的意识,锻炼注意循序渐进和安全性,能够尽 量避免在不良环境和状态下锻炼。

会健身能够根据锻炼目标制定、调整锻炼计划该层次个体在锻炼时有点较真儿,他 们通常不再满足于“有效”, 而是追求锻炼效果的“最佳”。他们会精心设计锻炼计划, 并根据锻炼效果予以调整。他们不再是会什么练什么,而是能够主动选择、学习最有助于实 现锻炼目标的锻炼方式和方法。

很会健身能够选择、组合、设计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实现锻炼目标

个体通常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他们对锻炼方法的选择不再仅局限于现有的方法 范畴,而是能够根据环境和自身需要组合、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和锻炼计划, 锻炼的个性色彩更加突出。

表3 不同体育娱乐能力层次的评判标准及个体表现特征

水平 层次评判标准个体特征描述

不会娱乐没有一项能用于休闲娱乐的体育运动对于日常娱乐价值较为突出的运动项 目,个体都不怎么会,他几乎从来没有感觉到体育运动是一种娱乐活动。 基本会娱乐至少有1-2项能用于休闲娱乐的运动在日常娱乐价值较为突出的运动中 ,个体没有很擅长的项目,但是至少有1-2项运动基本能够和别人玩起来。尽管技术动作可 能不太正确或不太美观,但个体自我感觉良好。

会娱乐至少有1项能够玩得很好的运动在日常娱乐价值较为突出的运动项目中,个 体不仅能够玩起来,而且至少有一项能够玩得很好。无论到哪里,他们往往都能够主动寻找 运动朋友,形成自己的运动娱乐圈。

很会娱乐不仅能玩、玩得好,而且能够对运动进行改造,创造新的体育娱乐活动。

个体已经不满足于从已有运动中获得快乐,他们能够根据环境和自身需要对已有运动进行改 造,创造运动快乐。

4.3 学会观赏――体育观赏能力 体育观赏能力,是指个体欣赏体育比赛的本领。一般来讲,规则、技术和战术是构成体 育比赛的三大基本要素,与之相应,人们能否看懂规则、技术和战术也就决定了其体育观赏 能力的强弱。基于上述认识,根据专家调查法和日常观察,我们将体育观赏能力分为“不会 观赏”、“基本会观赏”、“会观赏”和“很会观赏”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和个 体表现特征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体育观赏能力层次的评判标准及个体表现特征

水平层次 评判标准个体特征描述

不会观赏看不懂比赛的规则观看比赛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队员的相貌、服装、运 动动作的整体美观和是否得分(或最终得分)上,以看热闹为主。

基本会观赏能看懂比赛的规则观看比赛时,能够按照基本规则顺畅地欣赏比赛,能 够看懂比赛的输赢。

会观赏能看懂比赛的技术观看比赛时,经常会从技术的正确性、运用的合理性等角 度对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和运用进行评论。

很会观赏能看懂比赛的战术已经达到教练临场指挥的水平。在观看比赛时通常会对 教练的指挥作出评论,能够指出教练指挥的不足,对于比赛时的技战术及规则的合理应用有 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提出自己的方案。

4.4 学会学习――体育学习能力 所谓体育学习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体育运动经验的本领。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 学习能力的核心,它是由直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具体方法和对信 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解与 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两部分组成的,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5]。基于上 述认识, 根据专家调查法和日常观察,我们将体育学习能力分为“不会学习”、“基本会学习”、“ 会学习”和“很会学习”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评判标准和个体表现特征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体育学习能力层次的评判标准及个体表现特征

水 平层次评判标准个体特征描述

不会学习不知道如何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时感觉无从下手,往往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 学,以前怎么学现在就怎么学,看别人怎么学自己就怎么学,学习的盲从性较大。

基本会学习知道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个体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心中有数,但在学 习过程缺少自我反馈和自我分析,当练习效果不佳时不知道对动作进行及时调整。

会学习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调整学习计划

该层次个体在学习时表现得非常智慧,他们不仅知道如何学习更有效,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很 动脑子,能够通过自我分析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反馈和调整,提高学习效率 。

很会学习能够选择、设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实现学习目标

个体对自己学习的身体条件有很正确的认识,方法选择更具个人特点,形成了一套自己学习 的方法和风格。别人看来不一定是最有效,但是对于自己却是最有效的。

5 结 语

学力具有突出的“属学科性”特点,即强调学科应该、最适、能够发展。体育学力内容 是复杂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需要,其体育学力内容取向有所差异。从终身体育视角审 视,体育学力是学生经过体育课程学习应该获得的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体 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根据个体对各学力内容所要求 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不同,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 可以分为“不会”、“基本会”、“会”和“很会”四个层次,不同层次个体均表现出不同 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关于“学力”概念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9(1):16-1 9.

[2] 万茹.体育学力论[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沈建华.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2000(1):6-8.

论证结构篇5

关键词: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对策

如果公司治理有缺陷,内部控制弱化乃至失效,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就会不断积聚风险,这已在近几年我国证券业的经验教训中充分被证明。特别是2004-2007年期间年以来,更是我国证券业风险集中暴露、集中释放时期,这就使得证券业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完善的治理结构是证券公司防范风险和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治理结构方面的不足为证券公司带来潜在风险的同时也制约了重组、整合的空间,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证券公司受地方政府和部门干预太多也使得跨地区的整合重组显得相当困难。如何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势就显得颇为重要。

一、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主要问题

(一)证券公司的股权过于集中

1.证券公司的股权分布过于集中。通过对我国102家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在9%以上,最高的为100%,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最低的为28%。而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则相对分散。在美国,按照2000年9月12日的股票市值进行统计,在排名前十位的全美证券公司中,其中7家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5%,这十家证券公司的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加权平均数为16.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明显存在股权过于集中的弊端。

2.证券公司的股权流动性非常差。我国证券公司的股份基本上都属于国家股和法人股,流动范围小,特别是国家股的股权基本上不流动。而在法人股之间的有限转让中,由于只有少量证券公司上市,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这一高效的流通机制实现高效转让,效率十分低下。而在美国,大型证券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这样就使得公司股权相对比较分散,流动性也较强,一旦证券公司出现公司治理上的问题,或者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投资者就会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出该公司的股票,由此对证券公司形成一种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

(二)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由于绝大多数证券公司普遍存在国家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所以各证券公司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层的组织机构设置及相互关系界定上有很大的差异和随意性。董事长身份界定模糊,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责任分工不明确,使得证券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虽然大多数证券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具备了完备的监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设置,但是由于作为国有企业的证券公司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银证分业脱钩转制过程中造成的产权结构复杂化等原因,致使监事会的职能被弱化,甚至开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分权和制衡的作用。

此外,我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及独立性都较低。独立董事大多属于金融领域如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公正独立的立场。设置独立董事对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防范“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有重要意义,能真正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指导并作出客观的决策。在美国,证券公司的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一般占2/3以上,而我国证券公司董事会中设置独立董事的寥寥无几。

(三)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模式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实行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从总裁到部门经理一般设置五、六个级别。此模式具有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等优点,但也有很明显的缺陷。由于层次划分过于细化,管理层级过多,导致对市场变化反应比较慢,对外界需求反应不灵敏,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公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证券公司业务种类繁多,业务之间关联度比较高,且每项具体业务的对象、所处的环境和适宜的工作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再加上证券公司的客户经常变化,所以只有坚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的证券公司才能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在一线开展业务的员工必须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者,所以证券公司的决策权应该主要分布在最高层和最低层。最高层负责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决策、全公司资金调度、人力资源配置以及信息传输;最低层则根据市场环境、具体业务和投资者需要的多变性进行独立决策;中间层主要负责内部协调与信息传输。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实行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并不适应证券业务的开展。从全球来看,一些知名的国际性证券公司大多趋向于实行“扁平式”组织机构,如美林证券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种类来划分业务部门,以应对客户需求多样化、综合化的服务需求。

二、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成因分析

1.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政府对证券公司而言具有双重身份,即管理者和股东,这已成为形成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以大股东身份直接任免证券公司的高管人员,使公司高管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扭曲,证券公司出现“泛行政化”趋势。此外,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地方政府往往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或从某些利益集团的私利出发,过多地插手或干预证券公司的设立、重组和增资扩股工作。即使是在市场的低迷阶段,证券公司基本上也是只进不退。从1998年到2002年,证券公司的家数分别是84家、87家、94家、102家、125家。近年来仅有的几例退市也是通过合并和撤消等方式进行的被动型退市。地方政府所想的是如何把当地的证券公司做大、做多,而不是关闭、退出。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券商达不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使“超产权”理论所推崇的竞争机制不能发挥其相应的治理作用。

2.资本市场过度行政化。由于管理层很少受到权力的约束,改革的动力不足,改革的步伐严重滞后,致使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过度行政化。对于证券公司,主要表现在对其融资渠道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出于稳定货币市场的考虑,证券公司被禁止从银行获得合法的融资;除中信证券和宏源证券外,其他证券公司都没有上市,造成证券公司没有一条可以利用的作为支撑其长期、稳健及合法经营的资金渠道。同样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我国资本市场不允许进行信用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不存在,缺乏“对冲机制”减少了证券公司防范风险的渠道。在种种限制下,证券公司无法形成自立能力,违规经营成为证券公司的一种生存选择。

三、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一)引入与完善国际通行的独立董事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指除了其董事身份和在董事会中的角色外,即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由于独立董事不拥有公司股份,因此较少受到内部董事的影响,公正性强,可以确保董事会公正决策,防止合谋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来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职责日益得到突出的强调,并成为判断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性的重要标志。另外应在董事会下设合规执行官,使董事会对证券公司的监督日常化,实现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合规性。

当然,由于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还不成熟,还需要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它,并使之不断规范化。本文认为,建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度应该是规范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途径。其行业协会应由证监会组成专门部门,对外公开招聘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而组成。

(二)完善与优化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证券公司的资本资产规模,进而降低股权的集中度。在公司规模比较小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大股东拥有50%以上的股权才可实现对公司的控股权。而当公司规模十分庞大时,大股东只需保持对公司的相对控制优势即可。从全球500强企业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的股权是十分分散的(一般控股比例不超过10%),可以这样说,股权集中度基本上与公司规模成反比关系。因此,为降低我国证券公司股权集中度,扩大规模是一条可行之路。二是应增强证券公司股权的流动性,使股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只有股权自由流动,才可以使股东的正当权益得以保证,对经理人员的行为加以制约。在现代公司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对于大多数股东来说,他们不可能参与公司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制约经理人员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提高股权的流动性,股东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做出评判,通过市场对经理人员间接地产生制约。

(三)健全与完善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权力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程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决策监控机制。二是在董事会下设置各种委员会,以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能。通过设立专业委员会,可以使董事们的精力、时间、专业技能和经验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充分发挥专家董事的作用。

(四)重建我国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1.强化银行债权在公司相机治理中的作用。关键是应该把真正的债权债务关系引入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即引进商业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把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债务资金是提供者和企业经理之间激励与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为此,必须进行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硬化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同时,完善《破产法》等法律法规,以适当的破产程序为依托,强化债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加大发展与完善债券市场的力度,鼓励绩优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促进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发挥债券融资的公司治理功能。

3.建立债权人董事制度。把债权人作为重要的监督人安排进入董事会,使股权治理与债权治理进行有机地结合,形成健全的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

4.发展金融基础设施。政府应与市场合作发展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法律制度与监管机构、信息机构、支付和证券清算系统,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从而在制度上促使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五)积极发挥管理层的作用

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证券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在准入环节,对控股股东和大股东的资格进行审慎调查,鼓励资本实力强、具有良好诚信记录的机构参股证券公司。另外加强对证券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将事后资格审查改为事前审核、专业测评、动态考核等相结合,切实保护坚持原则、遵规守法的高管人员,淘汰不合规、不称职的高管人员,处罚违法违规的高管人员,逐步培育证券业合格的职业经理群体;同时进一步推动证券公司公开披露财务和客户资产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提高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另外,以风险控制为前提的金融创新是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把证券公司风险防范和制度监视逐步同步,把加强行业监管与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发展,建立扶优限劣、扶优化险,优胜劣汰的机制,鼓励治理完善、内控有效的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进行业务创新以及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陈鑫.WTO后过渡期: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维[J].商业经济,2007,(5).

[2]贺强,付惟龙.关于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9).

[3]张建波.关于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3,(1).

[4]王国海,曹海毅.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5]李保红.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结构分析[J].企业经济,2004,(8).

论证结构篇6

关键词:资本结构 财务安全 分析

1.资本结构和企业财务安全的相关概述

资本结构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各种不同资本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主要是指长期资本和负债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金融关系,利用资本和企业信用为桥梁,以投资和借贷的方式组成了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信任的利益关系。长期资本过多或负债率过高都不利于企业的财务安全。

资本结构有不同的结构分类,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资本的属性结构,表示企业内不同属性的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例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二类是指资本的期限结构,表示企业内不同期限的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例如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企业财务安全是相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而言的,财务风险是企业运用债务而带来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财务安全主要通过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衡量,如果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也就是企业收益大于损失,反之,获得财务杠杆损失,企业亏损。

通过资本结构的基本定义和分类可以看出资本结构的不同对企业的财务分配和运用有重大影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不利于企业的财务安全。

2.资本结构与企业财产安全的理论关系

2.1人理论

人理论就是基于人管理公司、投资者监督管理来说明资本结构对企业财务安全的影响。所有者结构模型认为企业资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内部股权、外部股权和债务。同时该模型认为企业管理层会先运用企业本身拥有的内部股权进行其生产经营,只有当内部股权不能够很好的支持其经营活动时,才会考虑向外部融资,主要由外部股权和负债形成。

人理论表明了企业各项资本的主要来源,也说明了主要的资本结构。一方面,外部股权所有者(主要是股东)为了获得较高的股权收益,会期望企业经营者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但是,高收益是与高风险同时并存的,所以企业经营者在考虑安排资本结构时,不能为了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潜在的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安全。另一方面,债权人由于只能获得相应的债务利息收入,所以为了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并不希望企业经营者冒太大风险而投资高收益项目,而更偏向于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也是维持企业家、股东和债权人良好关系的重要一环,是保障企业资金来源广泛且充裕进而影响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破产成本学说

很显然,不同的资本结构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财务安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一般有两种破产成本,一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清算破产,属于直接破产,由于遭受较大的财务冲击,因无力偿还债务被迫破产清算;而另一种是间接破产,也就是随着企业客户流失、订单不足等原因导致的间接破产。破产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支付财务危机的成本,当企业负债率很高时,很显然企业财务无法维持稳定,从而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变大。而当企业负债率维持在企业能偿还的能力范围内时,即使面临财务危机,而利用企业本身的全部可利用地财务也可以解决这些危机。这说明,资本结构中负债的比例应该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至少保证企业在危机情况下有能力支付危机成本,保证企业财务安全,降低企业破产风险[1]。

2.3企业融资成本

由于存在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缺陷,企业家、股东、投资者之间往往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自身利益,只能尽最大能力获取可得到的信息选择相对较好的投资机会。而良好的资本结构会带给股东和投资者相应的投资信心,使他们相信投资有保障,投资有回报。也就是说良好的资本结构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资本,使企业资金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企业需要向投资者传递企业资本结构优良,投资收益有保障等有利于投资者的信息,而信息的传递来自企业真实的资本结构和财务安全性。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结构可以通过企业的人事安排、融资成本、投资回报等方面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企业财务风险会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资本结构要能同时满足企业家、股东、债权人三方的利益,良好的资本结构会保证企业各方利益的视线,同时保证企业能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

3.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安全的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一般房地产企业具有明显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特点。下面以万科为例,简单了解下这一房地产巨头的资本结构。见下表

3.1股权分散,管理不当

从上表可以看出,万科的流动资金占绝大部分比例,也就是说其股权相对分散,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降低,大股东很难保持对企业的长期支持,分散的小股东更加不易对企业形成管理,企业管理者无人监督,企业发展没有良好的结构规划,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因为流动资金过多,不利于企业财务安全,进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2]。

通过万科的例子其实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影子,多数企业为了寻求较多的流动资金,通过加快公司上市,在市场上募集资金,增加了企业小股东的比例,流动资金过多,难以管理,形成同万科相似的困境,有的企业会加大向银行借款,最后因为无力偿还而造成更严重的财务危机。

3.2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有限

房地产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可是,我们知道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拥有的权益资本较少,大多数资金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银行贷款来筹集的。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如上表万科负债率近几年都呈上升趋势。而又由于房地产投资回报周期长,银行贷款利率过高等特点使得多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限,更有甚者最后因为烂尾楼等导致无能力偿还债务。负债率过高能直接导致企业财务安全性不高,从而引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有限。

除房地产行业外,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用别人的钱赚钱是一各非常明智的选择,但是很多管理者忽视了负债率这个度,总是很难把握公司能承受的负债率。

3.3融资渠道单一,流动资金过多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由于银行贷款利息较高,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大,且融资过程复杂繁琐。同样有因为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量大,导致企业内流通资金变多,资金管理难度加大,资金链不畅,资本结构明显不合理。如上表中万科流动资金近年来都超过95%。流动资金过多容易导致资金浪费,资金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物不能尽其用,不利于企业全面的发展。因此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固定资本比例是解决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3]。

4.结语

总而言之,资本结构与企业财务安全有着密切联系,良好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财务安全,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率,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反之,资本结构不合理,如负债率过高、固定资本过少等都不利于企业的全方位发展。要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就要从资本结构入手,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采用恰当的分析方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确定合理有效的资本结构,同时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更改,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因此,调节企业资本构成,完善企业资本结构,保证企业财务安全是每个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11(8)

论证结构篇7

一、会计信息结构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对cpa鉴证的影响

1.会计信息结构的发展趋势

所谓会计信息结构就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包括会计信息供给结构和会计信息需求结构。会计信息供给结构体现为能提供哪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需求结构体现为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会计信息的供求永远是不平衡的,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都是复杂多变的,而会计信息供给者囿于会计资源及会计理论局限性的影响,只能提供有限的会计信息。

尽管如此,实现会计信息供给与会计信息需求的平衡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1978年,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sfac、no.1中指出:“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可惜的是,什么是对决策有用的信息,fasb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对信息用户及信息需求的研究过于简单化,结果导致依据“公认会计原则”(gaap)提供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无奈,会计实务只能另辟蹊径,通过扩展会计信息结构来实现。因而70年代以来,会计信息结构呈现由传统的“窄型会计信息结构”向“宽型会计信息结构”演变的趋势。一是在完善基本财务报表的同时,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增加解释性和预测性信息,提供更多有助于使用者决策的信息。二是不断拓展会计核算的范围,在“企业过去事件的内部性的有形财务影响”的基础上,考虑“情况”(circumstances)对会计的影响,未来事件(如衍生金融工具)、外部性影响(如社会责任)、无形的财务影响(如自创商誉)正逐步成为会计确认、计量的对象。据美国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25家美国大公司的调查,从1972年到1992年,这些公司年度报告的平均页数从36页增至64页,增长78%。美国《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名的企业中,从最大的30个企业中抽取十个行业的公司,其财务报表附注的平均页数从原来的2.5页增加到8.5页,辅财务信息的平均页数则从原来的9页增加到17页。

2.“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特征

“宽型会计信息结构”较传统会计信息结构有以下特征:(1)增加非财务信息。早在1976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公司报告》中就建议增加会计信息指标,尤其是非货币指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跨国公司委员会于1988年提出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与概念》中指出,编制公司报告的目的,是披露有关经营、资源和义务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公司,作出有关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决策。类似的提法还很多。(2)增加不确定性信息。在“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不确定性信息被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作为内生变量,以最大限度地为信息用户提供有用信息。(3)增加软性资产信息。现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科技社会发展,各种软性资产(如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正是科技社会企业竞争的有力工具和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对软性资产的揭示已引起会计界的关注。如美、加正考虑制定有关会计法规,允许被兼并企业确认“自创商誉”,这将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真正洞察企业的整体价值。(4)增加未来预测信息。1976年,英国asb在《公司报告》中建议增列“未来展望表”和“公司目标表”。1991年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又把“目标及相关战略计划表”和“未来展望表”纳入未来财务报告体系,这虽然仅仅是一种设想,但代表了未来会计报告的趋势。我国也在1993年由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中,要求公司必须披露业务发展规划和盈利预测的信息(1994年改为自愿披露)。(5)财务报表的重要性相对削弱。fasb在sfac no.1中提出财务报告目标时曾指出:“本公告阐述的目标属于财务报告,而不局限于财务报表传递的信息。虽然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基本上是同样的目标,但有些有用的信息最好由财务报表提供,有一些则最好、或是只能由财务报表以外的财务报告手段提供。”美国的sec所属的公司揭示顾问委员会在其1977年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公司的管理当局对经营结果提供解释性和分析性信息这一要求。1980年该委员会在其新规定中,大大扩展了对管理当局的说明与解释性要求。这些都说明:为了实现决策有用的目标,公司应在财务报表之外,尽可能揭示对决策有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历史的和预测的、解释性的和分析性的信息。在其他国家,例如英国,通过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和增值表来揭示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流行。

3.在“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cpa鉴证面临挑战

“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和非规范性的信息,这就给cpa执行鉴证业务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市场的压力。cpa同所有市场参考者一样,也面临竞争的压力。如果cpa不能在“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职责,cpa职业就可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劳伦斯·a·温巴奇在其《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中指出,“市场决定输家和赢家,而市场正要求更多的预测性信息。因此,会计这一职业要想继续存在的话,就要有所改变,不能局限于证明数字的正确性和合法性这一范围”。另一方面,cpa也面临着法律的压力。随着cpa向客户提供预测性信息的业务日益增多,西方在立法方面也相应作出反应。如199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新的法律,这项法律规定:公司在进行未来业绩预测时,只要作出某些具体的警告提示,那么即使实际业绩低于预测业绩也可以免于受到。同时,投资者仍可以对故意欺诈的虚假预测进行指控。这项法律实质上也确认了cpa对预测性会计信息承担法律责任。另外,cpa还面临集体诉讼的威胁。据调查,1995年,“六大”会计师事务所花在诉讼方面的费用为10亿美元,约为全年会计与审计业务总收入的20%。

二、“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cpa责任探讨

1.cpa能合理保证的会计信息特征

由上可知,“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cpa的责任风险增大,其究竟对哪些方面的会计信息承担责任值得探究。我们认为,cpa承担鉴证责任的会计信息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

(1)可核性。又称“可验证性”。只有可核的会计信息,cpa才可能采用审计方法进行验证。

(2)规范性。只有依据“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其它法律条款处理的会计信息,cpa才有评判的技术标准和职业保障。

(3)通用性。是为提供给一般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编制的,它具有超然而独立的特性,不是为会计信息个别使用者的特定要求而编制的。

只有具备以上条件的会计信息,cpa才有可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实施相关的程序对其进行审计,作出合理的鉴证。

2.“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cpa的鉴证责任

按规定和惯例,cpa要对其审计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负鉴证责任。但对于cpa是否对其它财务报告中的部分解释性和预测性信息承担鉴证责任,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做法不一。我们认为,在“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要合理界定cpa的鉴证责任,首先应以以上cpa能合理保证的信息特征为标准,把会计信息划分为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和非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与非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依据一定的规范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具有可核性和通用性的会计信息。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是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cpa的审计,出具审计报告,鉴证其可靠性和公允性的会计信息。它主要包括:(1)财务报表(包括报表附注);(2)其它财务报告中符合cpa审计标准的信息(包括一部分解释性或预测性信息)。cpa应对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负鉴证责任。对于非正式系统的会计信息,cpa的职责是对其进行深加工,并不对其可靠性负责。但cpa应在审计报告中对其作出合理的说明。如果cpa违反独立审计准则或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对其作出不应有的或特别的保证,cpa就应该对其承担责任。

三、保证cpa承担合理责任的对策

“宽型会计信息结构”下,cpa的法律责任呈扩大的趋势,这是会计信息供给结构与会计信息需求结构趋于平衡的结果,也是cpa迫于市场压力和法律要求的必然选择,cpa将面临更大的职业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完善的审计框架,尤其是明确制定纳入cpa审计范畴的会计信息标准;

2.加快法制建设,特别是明确制定cpa承担责任的范围和条件及保护cpa安全的条款;

论证结构篇8

一、fdi与市场结构相互影响的理论回顾

(一)市场结构的决定理论

在产业经济理论中,一般将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概括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进入壁垒、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度、政府政策等(杨沐,1989)。贝恩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之一,1959年,他最早系统化地提出了进入壁垒的概念,并将进入壁垒的形式概括为三大类: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优势、规模经济优势(bain,1956)。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就是指在每一产量或部分产量中,必须由寻求进入的厂商承受而已有厂商不必承担的生产成本。即已有厂商相对于新进入厂商所拥有的优势(如在市场需求、成本条件等方面)就是进入壁垒的表现形式,且是已有厂商拥有长期垄断性收益的基础。所以,如果没有这种市场条件的不对称,已有厂商和新进入厂商所面临的需求和经营成本都相同,那么就也就不会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stigler,1968)。

德姆赛兹则将进入壁垒的存在与政府的行为、势力相联系。他认为,结果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任何限制都会产生进入壁垒,或换句话说,凡不是由市场自然产生的政府限制活动所造成的经营成本的额外增加,就表明存在进入壁垒(demsets,1982)。德姆赛兹还提出“所有权进入壁垒”的概念。按照这一概念,只要产权存在,壁垒就存在,壁垒的撤除有可能损害原有厂商,而这一损害并不是天然正当的,德姆赛兹认为“所有权进入壁垒”不是保护原有厂商,就是保护新进入厂商,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有这种保护,而在于以总效率提高为标准,判断给予哪一方以什么样的保护。以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的出版为标志,产业组织理论在方法上引入了博弈论(tirole,1988)。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博弈论,尤其是非合作博弈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作为以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的个体间竞争和冲突为基本分析对象的数学理论,博弈论为研究厂商的市场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模型背景,特别对寡占行业尤为合适。近年来,博弈论模型已几乎触及到了市场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市场卡特尔和价格联盟、价格歧视、一体比、产品差异、不完全信息、技术创新竞争和市场出清机制等,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二)fdi与市场结构相互关系

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更加广泛。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探索fdi和市场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相关研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fdi与市场集中。普遍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与东道国的目标产业市场集中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迹象更为明显。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比较看,在同样的fdi进入下,发达国家市场集中度要略弱于发展中国家(张纪康,1998)。

2.直接投资与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fdi的进入壁垒方面研究还比较新。邓宁(j.dunning)1975年首先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入效应分成了两个部分:直接投资进入对厂商数量、规模格局、进入壁垒的影响;进入之后导致的国际竞争对手的反应(包括在母国市场的反馈效应和东道国的前馈效应)。1993年,邓宁就直接投资与进入壁垒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3.伴随fdi的市场结构跨国传导。凯夫斯认为,由于投资国与东道国通过投资而建立起来的双边相互依赖使投资国的寡头市场结构有向东道国传导的趋势(caves,1974)。即高度集中市场中寡头间的相互依赖格局随着寡头们向相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跨越了国界。

4.fdi进入后的东道国市场结构变迁。弗农按照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一个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产业市场结构动态转换模型(vernon,1977)。即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后凭借各种优势建立起来的最初垄断地位,将随着跟随者的进入(包括其他国外厂商及较晚进入的当地厂商)而会转为寡头垄断或竞争;然后再随着当地厂商的工艺模仿、走向成熟而使东道国市场最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

5.直接投资进入的阶段特征及其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在有国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外资进入的方式和东道国原有的产业市场结构。外资进入方式包括新建投资或兼并收购进入、初次进入或第二阶段进入。就初次进入而言,弗农认为,东道国原有厂商的市场份额将随着来自国外的进入发生而下降,但劳尔却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劳尔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不管是初次进入还是第二阶段进入,都将因其拥有的更大规模、资本密集程度更高的技术、工艺、更多样化的产品及在融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市场占更高份额的可能性更大(lall,1979)。

二、fdi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

贝尔曼和邓宁等列举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目的:寻求自然资源、占领当地市场、寻求经营的高效率、竞争策略的考虑(behrman,1972;dunning,1993)。引进外资是中国开放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一国能否有效引进外资,除了取决于该国的政局稳定程度、资源丰裕程度、劳动力价格、市场规模等因素之外,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可低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垄断为特征的fdi进入必然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fdi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达到有效的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水平会推动市场集中,政策决策者的目标是既要利用规模经济,又要保持市场的充分竞争。

在市场需求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fdi的进入,行业内在位企业数量增加,平均的企业规模就有下降的可能。

然而,市场开放除了带来外来的直接投资之外,也带来了更新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需求。更新的技术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了外移的可能、更大的需求则从需求方面为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因此,fdi对国内规模经济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关于fdi对规模经济影响的典型案例是汽车产业。据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达200多家,平均生产规模为二百多辆/年,最小企业的仅为年产十多辆,规模经济效应根本无法体现。随着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经过一段时期的竞争,国内汽车制造业优胜劣汰,存活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如美国通用在上海的投资10多亿美元生产别克轿车,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辆,基本接近了最小有效规模。

(二)fdi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新建投资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完整、部门比较齐全,fdi进入之初一般都会使国内市场集中度降低,从而促进市场竞争。

同时,在我国有两种情况导致跨国公司在华新建投资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一是跨国公司的产量超过国内厂商所生产的数量,二是因为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是全新的产品。其中,后者更加普遍。以计算机产业为例,90年代初国内厂商还无力进行自主开发,结果国外产品迅速抢占了我国计算机市场,跨国公司大有垄断我国计算机市场的趋势。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中后期国内联想等厂商引进和自主开发之后才开始改观。另外,我国的汽车工业也是一个典型的幼稚行业,fdi所带来的产品一般都是国内空白的产品,如80年代德国大众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之时,基本上垄断了我国的中档轿车市场,90年代末,三资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约占整个行业的65%,创造的利润占整个汽车行业的80%以上(王洛林,2000)。

9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增加,而且跨国公司把目标主要集中在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在外资并购过程中,这些企业大量让渡股权,低价甚至无偿出让品牌、商业信誉、原材料、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大大降低了外商投资的进入门坎,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同行业的国内其他企业面前树起了竞争巨人。如柯达进入中国市场时,对我国除乐凯之外的感光材料实行了全行业的兼并,从而很快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我国政府承诺在4年内不批准其他国外厂商在中国的投资。柯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1998年达到了37.4%,超过了富士(25.6%),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也随之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fdi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还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规模以及持续增长的能力、跨国公司的市场绩效以及对当地厂商长期的生存竞争能力的影响、是否有更多的fdi或贸易品的进入、东道国本地厂商对fdi的反应以及本地厂商的技术开发和模仿学习的能力、东道国市场其他竞争者的数量和规模。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重要性,往往是一家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之后,其他跨国公司也会采取跟进策略。因此,只要政府没有赋予跨国公司独占权,单一的跨国公司不可能长期控制我国的某一行业或产品的市场。如通讯行业,国际著名程控交换机厂商纷纷加盟中国市场的竞争,如at&t、爱立信、北方电信、西门子、nec、三星、阿尔卡特、诺基亚等国外厂商都在中国抢占滩头阵地,到1995年底这些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占到了全国程控交换机生产能力的70%,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竞争的同时,民族企业奋力抗争,积极利用跨国公司之间残酷竞争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程控交换机行业,国内技术最早实现突破,发展最为成熟。大唐、华为、金鹏、中兴、巨龙等公司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1998年以后,国内厂商不断从国外厂商手中攻城掠地,市场份额开始大幅提高,国外厂商垄断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的局面开始被突破。

在跨国公司刚刚开始进入,我国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两家跨国投资企业时,的确存在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很高的问题。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在较长时间内几乎是我国中档轿车的唯一生产企业,产品价格也处于相对高位,但是随着众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它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汽捷达、二汽富康都与上海桑塔纳展开竞争,桑塔纳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

从彩电业看,在大屏幕彩电上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60%以上。但是,以长虹为首的国内彩电厂商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努力推出新产品、提高质量、完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夺回了市场。到1998年,我国彩电市场集中度cr4达到63.3%,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5%左右,而且前5位基本都由国产品牌占领。

(三)fdi对进入壁垒的影响

市场进入壁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的政策性壁垒,另一方面是来自在位企业的经济性壁垒。

随着fdi大量增加,来自各方的力量会促使我国不断地降低对外商的政策性壁垒,减少对外商进入的限制,从而大大促进市场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市场进入壁垒也会同时随着fdi增加而提高。

1.fdi进入提高与成本有关的进入壁垒

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庞大的自有资本优势和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提高了行业的平均必要资本规模,对于潜在的进入者要想达到在位厂商相同的成本,其资本必要规模至少要达到在位者的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如果没有其他渠道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内厂商要想进入高档轿车市场必须达到通用生产规模,否则会面临成本的竞争劣势。与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相比,这同样也提高了国外厂商进入我国高档轿车市场的进入壁垒,虽然相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具有垄断优势和雄厚资金实力的跨国公司更易于跨越这些壁垒。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以及高度垂直一体化程度,可能掌握了某些关键的资源,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优势在供应资源上享有价格优势,fdi可以提高绝对成本壁垒。如我国计算机产业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而在我国进行生产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在全球市场上进行电子产品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因而在我国生产计算机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的分工取得廉价的中间产品,对于在国际市场采购关键中间产品的国内厂商来说必然在这些中间产品上存在成本劣势。

2.fdi提高了国内市场的产品差别化壁垒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全产品系列化的投资在产品空间上构筑起了对潜在进入者的高进入壁垒。一是因为进入者进入时难以找到足够的产品空间,挤入已有的产品空间必须付出比在位厂商更高的成本;二是因为在位厂商的多样化产品可以进行风险成本的转移,在竞争对手进入之时可以采取灵活的竞争手段以阻止进入者的进入。比如汉高公司在华建立了11家企业生产金属化学品、民用粘合剂、家用洗涤品、化妆美容品和工业用油脂化学品,汉高的6大系列产品5个已来到中国。

(2)fdi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实行多品牌的战略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以我国的洗发护发用品市场为例,自从美国宝洁公司在1988年进入我国市场之后,很长时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宝洁公司利用多品牌的战略形成了产品差别化壁垒。“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等,这几大品牌占据了洗发护发用品一定的特性空间,品牌之间既有竞争又有自己的特色,并具有协同保护的功能。潜在进入者要想在这已有多种品牌占据的特性空间找到能获利的需求空间难度非常大,多品牌相互交织地对特性空间的占有使进入者的渗透成本很高。

(3)fdi因为消费者的偏好忠诚而提高了产品差别化壁垒,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必然花费更多的广告推广费用才能把消费者从跨国公司吸引过来。如可口可乐进入我国之后的碳酸饮料市场。

3.fdi提高研发、广告上的进入壁垒

跨国公司研发的成果可以低成本地复制和在跨国公司内部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国外子公司中可以共享,因而在研发上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跨国公司

可以利用在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化销售中分散研发的成本。同样,在广告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对于某些标准化的产品,广告可以向子公司的产品延伸。因此,跨国公司不仅本来在研发实力上强于国内厂商,而且进入我国市场时可以利用研发和广告上的规模经济在我国市场上构筑进入壁垒,在相同条件下,潜在进入者要以更高的研发和广告支出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三、结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市场结构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具有双重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结构的构成要素(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交易成本等)是决定贸易流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fdi的进入也对东道国市场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至于具体影响的程度,则有赖于进一步以数据来进行更深入的实证,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作详细的研究。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十分注重其理论的政策含义的研究。宏观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促进国内市场结构合理化,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条件(规模、技术、成本、信息、资本获得性等)不同,导致的福利效果也不一样。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防止部分企业滥用垄断势力,必须设计一套适合wto要求和中国国情的竞争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太勇:《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北京]《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1期。

[2]王洛林:《2000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杨沐:《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4]张纪康:《国际直接投资:壁垒.进入.效应》.[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5]bain.j.,1956:barriers to neu 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behrman.j.n.,1972: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 latin.america:autos and petro-chemicals.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

[7]caves.r.e.,1974: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 j.h.dunning,ed.,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new york.praeger.

[8]demsets. h.,1982:barriers to entr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2:47-57.

[9]dunning. j.h.,1993: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ha the global economy.workingha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0]lall.s.,1979:multinationals and structure in on open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malaysia. weltwirt schaftliches archir,115.

[11]stigler.g.j.,1968: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homewood;ⅲ:richard d.irwin.

论证结构篇9

[摘 要]本文选取1979—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探讨国际贸易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以恩格尔系数表示)的升级有阻碍作用,进口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促进作用。而国际贸易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国际贸易;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 引 言

消费理论与实证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研究的侧重点和结论各不相同。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有研究分析国际贸易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从总量关系上看,林永生、张生玲(2006)认为,增加进口会对国内消费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并利用我国1991—2005年度数据实证得出,我国消费品进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提高国内消费水平0.699个百分点。徐璐(2010)结合1990—2006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利用ols估计法作回归,由于1979—2008年

论证结构篇10

我乡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牧区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发展设施农业,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设施农业的高效性日益凸现,农民发展积极性高涨,总体形势良好。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的、一次到位的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乡在发展农牧业方面,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模式,从发展设施农牧业示范点入手,再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规模。在大的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方向上,主要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牲畜品种改良入手,大力发展品种改良和农作物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亩均效益,变相的为发展设施农业作铺垫。现将此次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调研、大讨论、大论证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步伐

×××乡地处高原山区,立足自身实际,深化发展改革,加快全场现代畜牧业建设,促进传统畜牧业发展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一)优化畜牧品种改良,立足场情,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乡基础设施差、底子薄,存在着市场发育不完善、人才资金匮乏、自然环境差等不利因素。但大力推进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围绕畜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提高优势产品竞争力,瞄准高原有机牦牛、有机羊优势品牌,带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围绕“苏巴什”和优质绒山羊等畜牧主导品种,做大畜牧业,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搞好牲畜品种改良工作,提高母畜比例,推进畜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坚持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建设步伐,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目前,×××乡只有高原草场,由于受草场质量和水源的制约,传统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推进轮牧、休牧和禁牧,要发展规模,又要适度,使高原草场畜牧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二、以转移富裕劳动力为抓手,实施走出走和引进来相结合,促进农牧民增收

×××乡人多地少,草场载畜量有限,经济发展缓慢。根据农牧民思想滞后的实际情况,树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转变农牧民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等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一人务工,全家致富”的现代意识,做到输出一批、带动一批,使牧民走出大山,学习先进经验,回报家乡。能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不仅关系着农牧民的前途,也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乡本着劳动力转移目标,不断加强对农牧民的双语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一是通过县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内地转移就业;二是通过本地致富能手,组织带动外出务工就业;三是通过驻地企业就地转移就业。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地制宜,稳步发展高原蔬菜瓜果业和家禽养殖业

×××乡地处高原山区,耕地较少,只有零星小片土地,由于乡政府与县城相距210公里,牧民吃菜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乡探索发展高原蔬菜种植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乡上以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高原土豆,长势好,产量高,味道特别,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在×××乡适度发展蔬菜瓜果业,对改善农牧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稳步推进家禽养殖业,创造性地吸纳了富余劳动力。由于牧民长期在高原过着游牧生活,加之交通、信息闭塞,很多没有技术、专长的富余劳动力闭在家中很难走出去,因此高原家禽养殖成了牧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由于采用野外草场放养,鸡的个头虽然不大但肉质鲜嫩、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价高达20元/每公斤。

四、坚定不移的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路不动摇

人多地少一直是阻碍我乡农民增收的一道难关,为攻破这道难关,我乡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有效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途径,统筹规划,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狠抓设施农业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广实施设施农业。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乡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许多农牧民依靠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乡将根据市场行情,有选择性的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努力提升设施农业在全乡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我们的目标是:到20__年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要达到800亩。

五、鼓励、培植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纪人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然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乡是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牧区乡,农民思想较为淳朴,但不少农牧民在政策的宣传下,都积极做起了农村经纪人,但由于这部分人缺乏组织、经营水平低,没有较好的发挥农村经纪人应有的优势,只是作为“二道贩子”就近解决少量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为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优势,缓解农产品难卖,解决人多地少的压力,我乡将把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一是针对农村经纪人无组织协调的问题,我乡利用已成立的协会,组织动员经营同种类农牧产品的经纪人挂靠协会,互通信息,增加农村经纪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有

文化、有经商头脑的农牧民从事经纪人活动。一边搞农牧业生产,一边搞流通;三是引导经纪人发挥信息传递作用。让农村经纪人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及时把自己掌握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指导他们调整生产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营效益,让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六、抓好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效益

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盲目的、一次到位的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为此,在大的农业种植方向上,我乡主要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入手,大力发展农作物套种,提高复播指数,增加亩均效益。

“多熟制”套种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它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利用率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因此,“多熟制”套种在当前农业生产方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推广“多熟制”套种技术实际上就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我乡计划到20__年我乡的套种面积要达到900亩,(其中:套种玉米600亩、青稞400亩、小麦3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