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网十篇

时间:2023-03-29 06:01:38

监测网

监测网篇1

关键词:铁路GSM-R 监控系统 接口监测技术 监测系统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1 网络概述

随着近年来铁路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不断建设发展,铁路GSM-R通信网络覆盖里程及用户数量大量增加,组网规模日益扩大,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此外,在高速铁路区段GSM-R网络还承载了CTCS-3级列车控制、机车同步操控等重要系统的车-地信息传输业务,是列车行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有效的配置监控系统及监控手段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用的情况下,实时采集数据和信令,快速定位故障点,辅助进行网络分析,最大限度的保障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目前GSM-R网络中的监控方法

GSM-R网络构成设计的子系统与网元功能实体纷繁复杂,在不同功能实体的设备之间,通过定义不同的接口及特定的协议类型来进行通信。现阶段网络运营管理体系已经采用以下几大类工具。

2.1 设备厂商提供的配套网管系统

网管系统大部分功能是针对各个网元硬件设备运行状态的一种监控,能够提供详细的管理维护指导和描述,但需要通过预先配置用户数据参数才可以对相应的用户消息进行跟踪。对具体问题需要联合多种类网管系统分析才能处理解决。同时要求网络维护人员具有一定的网络维护经验和铁路业务知识。

2.2 信令消息监测分析设备

信令消息分析设备使用比较灵活,一般通过高阻跨接方式对信令传输通道上的消息进行接收和分析。通过配置不同的板卡及内部的协议可以对多种网络接口进行监测,是网络运营维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但这类大多侧重于临时性数据分析,接口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铁路通信网络对涉及行车安全的重点业务流程全程监控的要求。

2.3 针对具体业务流程的监测和记录系统。

此类设备以呼叫确认中心(AC)为代表,能够反应紧急呼叫业务的应用和组织情况记录。但由于触发机制、分析层次等原因,不能够提供业务异常状态的实时网络监控,缺少与网络状态联系的实时有效的分析依据。

2.4 针对GSM-R网络接口的监测监控系统。

2.4.1 GRIS接口服务器

GRIS接口服务器GSM-R核心网分组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完成各种应用数据的传送。在GRIS监控终端可以查看车-地之间业务的实时运用情况,通过监测数据流向,判断数据发送异常的故障点。这些数据能够实时显示,并有存储记录,能够为日后分析故障及事故提供可靠的分析材料。GRIS接口服务器还有一定的综合查询统计功能,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能够统计分析进路预告发送成功率、调度命令发送成功率等网络指标,为网络的管理维护提供了依据。

2.4.2 Gb接口监测设备

Gb接口是分组域设备SGSN与基站控制设备BSC之间的接口,是核心网与无线接入网的重要分界。Gb接口监测系统可以方便的实现对移动台的状态跟踪,完成对移动台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实时查看移动台分组域各种业务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

2.4.3 C3接口监测系统

C3接口监测系统是针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主要涉及的A接口、Abis接口及PRI接口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设备,是及时发现处理各种运用障碍,快速定位故障点的重要手段。

C3接口监测系统一般由信号采集部分,信号数据处理系统部分,数据存储部分、综合分析处理部分等构成。数据采集电缆以高阻跨接在链路上,实时采集链路上的消息,在汇接处理后进入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对采集设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为综合分析系统提供数据源;分析处理系统利用存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汇总统计,经过处理后提供给维护人员大量实用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系统以预设的用户参数为标识,对所有被监测用户的网络信令进行全程在线实时跟踪,在进行条件查询时,可以关联显示A接口、Abis接口及PRI接口上的相关用户信令消息,使得整个业务流程处于一种可查、可控的状态。同时,由于C3接口监测的结构优势,整个系统在进行基本的信令消息监控之外,还能够实现许多网管设备不具备的功能:

(1)真正实现机车车辆的实时监控,通过综合分析送来最终显示的消息实时监测机车的运行信息,包括机车位置、所在小区电平情况、以及各个接口的状态信息。

(2)可以对网络信令链路的状态进行监测,对话务负荷进行统计,方便对整个网络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网络“瓶颈”;

(3)为网络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助于用户数据统一管理与报表统计。

3 GSM-R 网络接口监测系统的发展

随着GSM-R铁路移动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 GSM-R 网络接口监测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样化

能够监控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接口种类。目前整个网络分组域的监控手段还较为单一,既有铁路区段也没有配置相关的接口监测设备,随着铁路运输对GSM-R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不断提高,网络监控系统的也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3.2 智能化

通过完善综合分析功能,将人工智能中专家系统技术和铁路GSM-R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技术相结合。通过建立合理的网络优化及故障处理知识库,运用有效的推理机制,增强和丰富系统的分析能力。针对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化的专家分析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并提供解决方案,分析网络运营数据,向网络优化人员提供合适的优化建议。

3.3 综合化

通过完善的监控网络结构和功能、利用数据资源的优势,可以对网络信令链路的状态进行监测,对话务负荷进行统计、对整个网络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网络“瓶颈”,有助于对用户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报表统计。

参考文献

[1] 丁建文,钟章队,接口监测系统在GSM-R运营维护中的应用[J].中国铁路,2011,8

[2] 董丽,GSM-R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接口监测系统的完善与应用[J].铁道通信信号,2014,7

监测网篇2

【关键词】光纤网络监控技术;光缆线路;光缆故障

【中图分类号】TN91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2-0060-01

1光纤网络监控技术概况

1.1光纤网络监控技术的运行原理

①在光纤后向散射曲线远端测试的基础上,对于光缆线路实现全程监测,如果在此过程中光缆运行不正常,就会自动进行测试,并且在光时域反射仪的帮助下,对于光缆故障的位置进行搜寻和标记,一般会在GIS地图上准确标出来。②以业务设备警报的方式,使得对应的测试方案得以启动,在界定设备端口与光缆之间关系的基础乢,明确光缆故障的发生位置,在此基础上实现OTDR测试方案的启动。③波分复用技术的运用,可以处理好试波与工作波长之间的关系,使得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由此切实的完成光缆在线测试工作。④通过测试备纤的性能反映整根光缆包括工作光纤的性能,测试光与传输业务可以在同样的光缆中进行,仅仅是在不同光纤芯上进行传达,并且从物理角度上做好隔离测试工作。⑤网络告警与光缆故障通过相关规则进行关联分析,使系统根据规则对光缆网络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1.2光纤网络监控技术的特点具体来讲,光纤网络监控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网络告警与光缆故障通过相关规则进行关联分析,使系统根据规则对光缆网络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2)利用ODTR实现光缆故障精确定位;

(3)采用专用技术手段和工程手段,由光缆空间距离、光缆皮长、光缆耐张长度准确推算出光纤的准确长度;

(4)利用故障影响业务分析技术,在出现网络故障时,针对此故障对全网业务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

2光纤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光缆线路构建的过程中,发挥其在此方面自动监测功能,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光缆障碍,使得光缆裂化的现象得以控制,这对于促进长途光缆维护质量的提升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并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线路故障定位和显示。当前光纤网络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其主要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效能:①光缆线路监测:系统提供完善、方便的光缆线路测试支持;一般来讲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测试方案:可以是定期测试的方式;可以是点名测试的方式;可以是模拟警告的测试方式。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测试方式,以保证光缆线路维护工作的有效性。②光缆故障管理:在受到故障警告曲线数据文件之后,会自动启动对应的警告机制,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或逻辑拓扑的视图上显示故障发生的位置,并提供相关的故障处理操作。③光缆维护管理:系统科学的管理光缆监测系统所用到的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反映资源的实际运行状况,实现对相关光缆资源维护管理功能。④拓扑管理:系统实现光缆网络拓扑视图,总结和归纳网络资料,资源配置资料,由此形成对应的传输资源拓扑体系。这个拓扑图式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的,能够有效的实现光缆资源元素的界定,进而保证可以在拓扑图的基础上实现对应的信息查询或者操作。⑤对于数据监测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可以进行积极的分析。对于光缆测试数据可以以图形特性分析的方式来处理,从而掌握光纤衰减信息,并且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在于历史数据信息进行广泛深入对比之后,获取光纤隐性衰减信息之后,可以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会出现各种通信故障。

3光纤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前景

电力通信光缆自动监测系统二期研究开发通过对电力实际情况的故障定位相关技术的研究,使得光缆自动监控成为可能的同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故障的位置,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保证尽快的实现处理,以保证光缆故障率的不断降低,提高故障处置响应速度,节省大量的故障处理时间和人工成本,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及长途光缆的维护质量;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线路故障定位和显示。能够监控电力闽南地区骨干光缆的日常衰耗变化,有效预防外力变化造成的光缆中断;通过系统使用过程中故障处理经验的积累,为电力故障处理预案的编制提供依据,提高电力服务的层次,增加服务手段,提高通信管理水平;系统研发投运后可以向全系统进行推广,具有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纤网络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够为光纤网络的正常化运行创造相对健康的环境,即使光纤线路中出现故障,也可以通过智能化识别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和控制,由此保证通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尤其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言,实现光纤网络监控技术的融入,可以保证整个电力运行网络体系的健全性和稳定性,进而避免重大通信故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范雨辰.基于OTDR的光纤实时监测系统设计[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

[2]王正方.桥隧工程安全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监测网篇3

【关键词】信令监测;TD网络监测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91-02

随着中国移动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通信业务的迅速增长,作为现代网络通信的神经枢纽,信令网在移动通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信令网的管理和维护的要求也非常高,而且信令协议承载着业务网络运行的所有信息,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信令监测系统不同于信令网管系统,网管系统是针对STP的管理,实现信令网的性能管理、告警及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等,着重宏观的管理,而信令监测系统平台在协议、网络、业务等的深层次的分析和实时性监视方面具有更强大的功能,是信令网集中维护和管理、话务网网管、网络优化、网间服务质量监视分析和网间结算核查、业务话务模型分析、网络规划、故障快速定位和排除等的有效的支撑手段之一。

为了能将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尽快调整为高质量网络,保障网络高质量运行、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需要借助信令监测系统来发现、分析网络中的不同设备商之间信令不兼容、信令消息不规范、参数设置不正确、局数据错误等问题,重点辅助业务开通测试、网络故障排查、客户投诉处理等项工作。

此外TD-SCDMA网络支持业务种类丰富、业务质量机制复杂,通过信令监测系统可实现精细化的网络和业务分析,更详细掌握业务实际运行质量、业务分布和发展趋势,从而合理规划、调配网络资源。在与2G网络长期共存的复杂环境下,信令监测系统将是保障网络高质量运行、快速响应用户投诉的有力支撑。

信令监测系统是通信网络运行维护的重要支撑系统之一。信令监测系统以不影响网络运行的高阻跨接、端口镜像、能量分配等方式采集各类信令和协议数据,进行信令协议解码,合成CDR,再现业务接续全过程,进行网络和业务各类指标统计,从而帮助网络维护和分析人员掌握分析网络与业务运行情况。

信令监测系统是在全网部署、全天候监测的“大仪表”,其最基本、最核心功能是协议分析、呼叫跟踪,此外提供网络告警和预警,精细化的网络分析、业务分析和用户分析等功能,并可为新业务实施提供一定支撑。信令监测系统重点考虑对网内薄弱环节以及与外网互联互通环节的监测,是新业务开通测试、处理用户投诉时诊断网络故障的有力工具,是网络和业务运行质量精细化分析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获得网络和业务KPI指标的数据源之一。

GoS是3G测试的关键。软交换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媒体和承载相分离。首先,在3G核心网采用的接口为百兆或者千兆以太网口,为信令监测同时带来了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有利因素表现在,现在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很容易做端口镜像或TAP复制,容易对软交换的信令进行统一监测,使得用于监测的探针的投入数量减少,节约资源。不利因素表现在由于协议数据的流量会非常大,在实际监测中,信令任务聚合起来以后将达到几十兆甚至上百兆的流量,捕获大容量的信令流将是个难点。

TD-SCDMA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经过几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目前正在为大规模商用作最后的准备和验证工作。虽然TD-SCDMA技术和产品正在不断成熟,但是一方面,由于TD—SCDMA相对传统的GSM,网络接口和协议更加复杂、在物理层和网络层运用了多项有特色的技术,比如联合检测、低码片速率,切换技术和动态信道分配DCA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给网络建设和运营带来新的挑战;正是由于这些复杂性,3G业务走向市场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达到3G标准所设定的服务质量目标。

我们知道,经过10多年的不断完善,2G的GSM网络的服务质量才达到了较完美的状态。当3G网络建设完成以后、面对3G终端用户的时候,服务质量问题的解决就变得特别具有挑战性。如何尽快地缩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在网络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是所有3G运营商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如何完善3G测试技术,并建立一套相应的故障检测和网络优化技术体系。

和传统的GSM移动通信网相比,TD-SCDMA通信网有如下不同:

1、接口类型不同。

2、接口流量不同。我们知道,传统的E1传输流量是2Mbit/s,但是FE/GE的流量一般也有几十Mbit/s,STM-1/STM-4则会有上百Mbit/s。

3、接口协议不同。

由于以上接口的复杂性,给网络测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如果使用测试仪表或者不同类型的信令监测系统对网络进行测试,实际上只能对局部或者部分网络和业务进行测试,达不到全城全网全业务测试的目的,非常不利于全网的故障定位和运营水平的提高。因此提供一种能够针对不同接口、不同协议(业务)的综合测试平台,是解决3G网络运行问题的关键。

中心站负责CDR记录数据的收集、储存、统计、应用等,提供web界面。数据储存部分,即数据库服务器和磁阵之间,用2台光纤交换机组成SAN,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中心站一般是维护和应用的中心,利用储存的各种形式CDR/TDR数据,组成统一的数据平台,支持各种业务的统计分析和应用。同时中心站还可以利用远端站储存的原始信令,对各种业务进行全程全网的实时关联分析,解决网络故障,提高运营水平。

监测网篇4

【关键词】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GIS辅助;监测监管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86(2016)01-0136-04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土地与矿业权交易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以及相关服务质量与效率的要求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领域(土地、矿业权等)有形市场的基础上建立网上交易虚拟市场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为了规范国土资源交易市场,完善市场配置功能,有效地保障交易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交易环节的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大力推进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由于各地交易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交易规则各异、对外服务共享范围偏窄,总体上仍旧存在信息采集不及时,数据不一致,人为干预等监管困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规范和统一交易市场,加强省级统筹和监测监管,广东省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监测监管系统便应运而生。

1模型分析

广东省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监测监管系统是依托互联网,通过各地网上交易系统收集土地与矿业权各类交易信息,包括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全过程信息,通过接换和传输,将交易各环节信息汇集到政务网的后台系统,通过叠加数字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辅助动态分析,从而实现网上交易信息的在线监测、自动预警、动态监管和统一信息共享服务。

1.1监管业务模型

目前的土地与矿业权交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均由于施行属地化管理导致同体监督、监管不力,推行全面的网上交易带来了监管模式的创新和变革。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的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流程进行规范,并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相应的环节节点上设置多个监测点,在对交易竞买过程不干涉、不控制、不中止的前提下,智能发现交易过程中的可疑信息和违规行为,系统能够自动标记,并获得初步结论,以便监管人员进一步核查。通过监管系统汇集各类交易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轻松达成监测及时,监管有力的业务目标。

1.2数据分析模型

系统数据主要由交易数据和监管数据组成,辅以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可以对交易信息进行多维的分析统计。交易数据是指(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交易全过程中的信息,包含交易标的、公告、竞买人信息、竞价信息、交易结果等各种内容和操作状态信息。交易数据是监管系统的基础数据源,需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系统通过预设的数据标准对汇交上来的交易数据进行接入、清洗、校验、入库等工作,使基础数据更加规范有效率。交易监管数据是指系统在监测监管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指标、规则、统计分析数据,包含容积率下限、出让最低价标准、公告时间比对值、交易总量、交易总金额等。交易监管数据是系统在监测、预警、监管、统计、分析等过程中产生的,通过系统进行存储、加工、展示,相对于基础交易数据更为综合和复杂。

1.3监测指标和监管规则

依据监测指标和监管规则,对全省交易委托人、竞买人、交易标的、交易过程等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对交易趋势、重点交易事件、交易安全等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通过动态分析图表集中展现交易状态、交易总量、增长趋势等分析结果,用于辅助决策。根据监管目标与业务需求,随时根据政策的变化通过视图定义、维护和更新,实现对监测预警的指标和监管规则(如行政监察风险防控点、容积率、面积、时间、交易条件、是否有底价、是否竞得、土地用途等)的动态设置和自动更新。

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汇集各地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信息,依据预设的监测指标和监管规则,对交易全过程的信息进行清洗、校验和判别,通过地理空间信息GIS辅助分析,智能地发现可疑信息,实现自动预警和动态监管,以辅助业务部门管理决策。

2.1总体架构

系统总体采用分层技术架构,在制度、标准和安全防护体系的保障之下,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表现层4个部分组成。1)基础设施层:包括服务器硬件、网络及安全设备等基础软硬件系统,网络包括内部局域网、政务外网、国土资源业务网、互联网。2)数据层:选用行业的主流产品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采集汇总后的交易数据、监测监管数据,以及客户管理与信息服务数据。3)应用支撑层:采用WEBLOGIC/JBOSS应用中间件,基于J2EE技术路线,以XML+WEBSERVICE接口等方式开发、部署监测监管系统功能与公共服务接口。4)应用表现层:以浏览器、门户等方式展现系统功能与信息,供用户浏览或登录系统进行操作。保障体系包括规章制度、数据标准、软硬件安全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2.2关键技术

广东省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监测监管系统是国土资源市场交易监管的一个重要系统,由于系统分布范围广、数据量大、实时性强,涉及到各类国土资源信息化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接口技术等。其核心技术有:2.2.1基于J2EE与Jquery体系结构的技术采用针对J2EE的三层软件架构模型,配合Jquery框架的异步加载技术组成的体系结构。J2EE的三层软件架构模型是成熟稳定的开发框架,能够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分析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Jquery是一个优秀的Javascript框架,能兼容市面上主流的浏览器。由于全省网上交易数据更新快,并且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字段,Jquery框架的异步加载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数据加载与实时刷新的问题,既能满足系统的需求,又能给用户良好的操作体验。2.2.2面向SOA服务的数据集成与交换技术在系统的搭建与运行过程中,未来与系统关联的子系统会越来越多,对数据交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在系统构建时须充分考虑对外数据交换的性能。由于全省各地交易系统所在的网络环境、运行平台均有所不同,要实现数据集成,必须考虑到种种的差异。针对外部的各类门户网站、政务系统、监管系统对数据交换的要求各有差异,所以既要考虑全面性,又要考虑兼容性。基于上述需求,面向SOA服务的数据集成与交换技术,能够充分地满足跨网络、跨平台、跨应用的数据交换方式,满足系统现在与今后的数据对接需求。2.2.3WebService接口服务技术系统主要采用WebService方式对外提供服务。WebService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机器上、无须安装第三方软件即可互相交换数据与集成数据,能够满足系统对全省地市交易系统的互联互通需求。在数据接口定义上,采用JSON+XML的方式对数据接口进行定义。XML是一种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非常适合用于Web传输。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完全独立于语言的文本格式,又类似于C语言习惯。这些特性使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能满足本系统的数据交换需求。2.2.4基于SDE的空间数据存储技术采用ArcSDE空间数据技术与制定专题图层地市顺序码表的方案来提高空间数据的存储效率。由于系统开发了GIS辅助分析模块,调用专题数据分析功能时,需要多个数据图层同时引用。ArcSDE空间数据技术以数据库(Oracle)为后台中心,为前台GIS提供快速的空间数据访问技术。比起传统的文件存储,能更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每个专题数据里的图层按照地市顺序码表进行排序,在程序读取数据时,能够减少数据读取时间,提高速度。

2.3GIS辅助设计

基于ArcGisService,结合数字城市空间地理框架成果,对交易标的进行空间位置定位、空间叠加分析。其原理是从汇集的土地与矿业权交易数据中提取坐标数据,经过校验处理后,生成标的矢量图层,然后利用叠置分析的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分布、矿区分布、开采规划区、勘查规划区等专题矢量数据,对交易标的的地理位置和地块面积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分析结论。叠置分析的方法,就是将包含感兴趣的空间要素对象的多个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要素图层。该图层综合了原来多层实体要素所具有的空间或属性特征。从原理上说,叠置分析是对新要素的几何和属性特征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其中往往涉及逻辑交、逻辑并、逻辑差等基本运算。在土地使用权和探矿权网上交易监测监管空间辅助分析中,通过叠置分析的方法来判断交易标的是否占压了基本农田、非建设用地,以及地质灾害点等。通过计算占压面积来初步判定土地与矿业权交易中的疑似违规行为。

3应用推广

3.1全省各地交易系统接入

系统在广东省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按粤西、粤东、珠三角与粤北3个片区分阶段部署。在推广过程中,解决了分布式异构平台的衔接问题,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了《广东省土地与矿业权网上交易数据交换标准》,为各地网上交易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地市不同的网上交易系统通过监测监管系统数据交换接口与开发指引,可实现土地与矿业权数据的自动上传交换,实现省厅监测监管系统与各地网上交易系统既保持互相独立,又能够结合实际业务流程实现数据汇集与监管分析。

3.2与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对接

国土资源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简称“部监测监管系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监管。其中,相同部分的监测数据,如交易公告、交易结果公示等信息,以往通过人工填报的方式采集,本系统建成后可通过数据接口直接调取。新增的交易过程(竞买申请、资格审查、保证金交纳情况、竞价过程)信息,也可通过数据接口调取以丰富其数据类型。

3.3与省电子监察系统衔接

本系统数据库中的基础交易信息可以依据预定的数据交换标准,通过省电子政务专网定时交换传输到省电子监察系统前置机中,供省纪委监察部门随时调阅。系统应用的对象得到进一步拓展,其技术手段为分散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提供了现实的实践路径。

4结束语

本系统在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已有成果基础上,整合各地网上交易系统,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实用性强的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监测监管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了与其他市场监管系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电子政务和公众服务系统的集成,发挥了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显著提高国土资源交易监管能力,为国土资源交易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创造了先决条件,为进一步建设全省或区域性的公共资源网上交易监管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民锦.构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系的逻辑、行动框架与操作路径——以广西为例[J].招标与投标,2015(2):25-30.

[2]丁华祥,林良彬,唐力明.国土资源网格化在线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14(10):108-110.120.

[3]张洪安.公共资源领域应用“互联网+交易+监管”探索的体验[J].中国招标,2015(34):12-13.

[4]曾元武,陈泽鹏,吴永静,等.广东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2014(6):66-70.

监测网篇5

本文主要阐述了网闸在电台信号监听监测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网闸安全系统的构成、基本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关键词:网闸 安全 外网监听

一、开发目的:

随着广播事业的高速发展,宁波电台目前已经拥有5套调频广播,4套中波广播,并外设有3个直播室,广播信号的监听和监控一直是个重点和难点。如今伴随着广播播控技术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对内网的播出信号和节目进行监听和监测,大大增加了节目监听的方便性,但是外网监听监测系统的应用,在满足内外网互通的同时,产生了另外问题,这就是在互联的基础上如何确保内部播控系统不受外部病毒、黑客等的攻击。 因为现有的播控监听系统中一方面外网需要通过网络提取播控系统内部的大量视音频和监测信号实现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内网的信息要通过有效的手段传送到外部网络,如何做好内外网的隔离,来保障电台的安全播出成为了首要任务。

二、设计思路:

针对宁波电台现有的播出和监控系统特性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外部办公电脑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选取现有总控系统信号接入点和输出点进行监听和监测。

2.系统支持WAVE、MPEG 1 Layer II和Layer III音频格式数据通过。

3.确保内部播控系统绝对安全前提下进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互不干扰。可以自由设定外部电脑的权限。

4.采用白名单方式过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

5.要求提供详细的日志和警报功能,并可向用户指定的邮箱发送报警邮件,可以监视和解决对可信网络以及设备本身的问题。

6.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通过以上要求的描述,决定采用网闸来实现外网监听和监测的安全功能。

网闸是一种由带有多种控制功能的专用硬件,可以在电路上切断网络之间的链路层连接,在网络间进行安全适度的应用数据交换。文件种类相对比较单一; 安全级别要求高;运行时间长。其中安全是重中之重,以往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物理隔离卡和防火墙,考虑到单纯的物理隔离卡操作和管理均不方便,而采用防火墙则无法彻底防止信息泄漏和外部病毒、黑客程序的渗入,安全性无法保证,因此最终决定采用网闸进行内外网的隔离和信号传输。

三、方案实现

系统如图所示:

其中核心设备是图中的NetGap200,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1.包含两个网口,分别连接内网和外网

2.外网传输到内网的数据进行检查和过滤,只允许特定格式和内容的数据进入内网,如WAVE、MPEG 1 Layer II和Layer III音频格式数据通过,并且对音频数据进行逐帧检查过滤。

3.安全检查逻辑为‘白名单’逻辑,安全性远远超过防火墙的‘黑名单逻辑’;

4.支持对TCP/IP协议族中的一些重要协议的有限制支持,并对通过数据进行严格过滤,如FTP、HTTP、UDP等;

5.对WAVE文件不仅提供格式检查,而且通过在间隔一段时间的PCM码的LSB上进行微小改变而实现病毒粉碎。 。

6.内部采用硬件数据摆渡电路,IP包数据将在该摆渡硬件中被拆卸和数据重组,并经过‘白名单’方式过滤,避免了任何网络协议的传输或转发传输;

NetGap200系统设置界面如下:

系统把整个网络划分成可信网络和不可信网络,其中现有总控系统中的点对点网络、组播网络及Cobranet网络均为可信网络,称做内网,把外部办公以及通过互联网接入的审听电脑定义为不可信网络,亦称外网。NetGap200处于可信和不可信网络之间 ,隔断了内外网之间的直接连接,数据交互必须通过专用的数据传输部件,可以防止各种基于网络层和操作系统层的攻击,并通过基于硬件的SGAP系统,实现高速实时的数据传输。

NetGap200的内网IP设定为192.168.1.43,接入到现有总控系统点对点网络中,总控系统内网的各个设备将自身的音频信号和状态数据变成IP流送到系统数据库中,外网IP为192.168.91.131,通过局域网接入外部互联网,位于办公室的客户端仅能够访问部署于外网的FTP音频文件暂存服务器,而NetGap200的UDP协议单向转发模块,则负责把信号从可信网络到不可信网络的透明单向转发,即由内网向外网发送相关请求的数据,完成信号传输过程。 终端设在各个办公室,安装有专门的Monitor软件,通过专有的监听监测软件实现音频流变换就可以对总控播控网内的音频信号进行实时审听,还可以实现对慢录音频的回放以及监测设备实时状态和报警信息。

四、总结

监测网篇6

农村的光缆线路障碍点难以排查,就要在安装之初建立准确完整的原始材料,在光缆续接监测时,记录测试端至每个接头点,位置的光纤累计长度及中继段光纤总和减值。准确记录各种光缆余数,详细记录每个接头坑,终端盒、ODF架等部位光纤盘留长度,以便在换养故障点路由长度时予以扣除。

天气变化对有线电视网路的影响

这一方面主要从雷雨天气分析。进入夏秋之交的九月,阴雨天气也开始增加,遭遇雷击的可能性增大。在农村有线电视系统中,众所周知,雷电是自然现象,雷击释放能量很大,直接遭雷击,在放电通道上毁坏性巨大,也增加了弄寻有线电视线路检修的难度。在干线较长的农村有线电视系统中,需要注意防雷,防水和监测。这3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1)防雷:要保证有线电视的“村村通,长期通”,防雷是必不可少的监测点之一。一般说来,有线电视的被损部位有前端放大器、架空电缆的分支、分配器被击毁等。最简单的防雷措施在于材料的安全选择上,如电缆要带有防雷的安全保护,在传输网中,进入前端的电缆安置分流雷电的避雷器,金属外皮就近接地,可有效地避免光缆遭受雷击;

2)防水:有线电视系统电缆传输中接头进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主要包括接头进水导致电缆部分进水和进水导致的接头氧化两种情况。在平常的收看电视过程中,高端信号变差,雪花点变多是进水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干线表现为放大器输出电平斜率很小或为负值。从而使供电出现故障,影响整个农村接收端的放大器正常工作,同时伴随斜率变大,信号质量恶化;

3)监测。各有线电视台在建台时往往经过上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验收,验收基本上是以抽样测试点,对部分项目和指标进行夏初、冬初的两次考核。包括对主干线的线性分布的监测,用户接收端分支器,分配器的监测等。抓好常规维护,可以及时查出线路是否有故障或即将有故障的发生迹象,从而防患于未然,大大减少故障率。

常规维修监测技巧

前面我们讲过,因为农村地广人稀、农户居住先对分散,再加上通讯技术道路交通相对城市而言的薄弱,使得农村有线电视系统的监测和技术维护方面存在着更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整个系统的无信号,故障在前端、主干线及供电部分;整个系统收不到某一频道信号,故障在信号源或调制器;部分用户无信号,故障在支干线或分配系统;个别用户无信号,故障在串接一分支或分支、分配器以及用户盒、用户线等用户器材上。只要仔细查找,故障就不难排除。

主观原因

监测网篇7

网络舆情监测以监测社会民生舆论为主,但“网络水军”往往将商业话题变相说成社会生活话题,以此来吸引眼球。这样,刻意制造的他生舆论就混杂在舆论阵营中,表达了大众的非本意舆论,掩盖了自然形成的社会舆论。如此一来,网络舆情监测统计的舆论数据就会失真,并对学术研究机构和政府造成误导。而所有这些,无疑也会降低网络舆情监测的公信力。

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种严谨的科学体系,可以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过先期技术处理和后期操作对网络舆情进行追根溯源,通过考量舆论的来源甄别出网络舆论热点的真伪。鉴于当今网络水军广泛存在的现实,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案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舆情筛选功能。

1.情感词分析方法

“网络水军”在网上的帖子往往是非理性的、带有强烈感彩的,或是极力美化雇主的产品或服务,或是极力贬低雇主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整体上倾向性比较强烈。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论坛或贴吧用户的帖子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对情感词的分析,来判断这个用户是不是“网络水军”,以及他所主导的舆论是不是有意制造的他生舆论。

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的意图和倾向,通俗地说,文本舆情描述的是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对文本舆情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试图根据文本的内容提炼出作者的情感方向。网络文本的倾向性分析就是挖掘网络文本内容蕴涵的各种观点、喜好、态度、情感等非内容或非事实信息。①

此前已有研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和公式,其基本思路是:首先进行互联网信息采集获得数据,然后通过网页页面分析技术抽取元数据(比如信息者、信息时间、信息来源等)和正文信息,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正文信息进行情感分类,判断其为正面信息或为负面信息。经过统计后,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当某人发表的正面或者负面信息比重超过预设阈值时,则认为其为“网络水军”。②

设定特定的时间段,信息者AN篇有关主题P的信息,其中正面信息X篇,负面信息Y篇(X+Y≤N)。设阈值为T(0

那么,信息者A为“网络水军”。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92.3%的网民经常访问的网络社区数量在2个以上,其中27.2%的网民经常访问2个网络社区,29.1%的网民经常访问3个网络社区,经常访问4个以上网络社区的网民达到36%,③网民平均每人使用3.09个网络社区,这里将其简记作3个。那么,在上述公式中,X/Y=3(或Y/X=3),此时的阈值T为0.5。又因为“网络水军”的发帖量远大于一般网民的平均发帖量,所以阈值T应该略大于0.5。

换句话说,在现阶段,当一个发帖人的Q值大于0.5时,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这个人是“水军”,进一步确定他所主导的舆论可能是他生舆论;而且Q值越大,这种疑似程度越强。总结起来看,情感词分析方法是判断发帖人个人身份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帮助下,将大大提高筛选的效率,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网络舆情信息文本分析工作流程④

上图中,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分析文本中,为可选项目。舆论监测者首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研究意图,然后按照统计学原理选择科学合理的样本。定义分析单元就是定义分析样本的每一个元素,再形成分析类目即分析系统,使之适应所提出的问题,同时使所有类目具有互斥性、完备性和信度。最后是通过统计、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2.相同IP与ID的统计分析

情感词分析可以从个人角度筛选出“网络水军”,对于一个主题帖子是不是“网络水军”所为的考察,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同IP地址的统计分析来完成。

正如前文所说,“网络水军”在网上发帖时会用很多ID账号,即网友所说的“马甲”,这些ID或网名是不同的,所以单一根据ID无法辨别发帖、回帖是不是少数人所为。

“网络水军”每天长时间挂在网上刷帖,尽管更换不同的ID,但他们的上网IP地址是不变的。那么,通过统计每一个ID发帖时所使用的IP地址,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不同ID发的帖子是出于同一台电脑即同一个人。如果一个论坛里的帖子出现了大量相同的IP地址,或出现在不同论坛里的同一主题的帖子中出现了大量相同IP地址,那么就可以肯定,这个舆论主题是网络水军人为制造出来的。

另外,如果在同一处的同一个ID使用不同的IP,那么说明这可能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发表的言论,或是不同的人使用网络营销公关公司统一发放的“马甲”发表的言论。于是,就可以根据这个ID所使用的IP,继续顺藤摸瓜地找到本论坛中其他ID发表的言论和其他论坛中同一个IP使用的ID发表的言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IP和ID构成的无尽的关联网络,在这个网络上的每一条帖子都可以确定为是“网络水军”制造的(如图2)。

图2IP、ID关联网络

这种方法同样需要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另外,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体系,我们不妨统计出“水军”发帖的个数,并求出这些帖子在整个话题帖子中的所占比例,这个比例越高,那么这个舆论热点系炒作所为的疑似程度就越高。还可以根据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制定出一个更复杂的评价体系,将每一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别赋值,求出最后的疑似程度值。

3.历时性调研

由于现在“网络水军”和网络营销公关公司的大量涌现,一些企业或团体已经认识到了网络舆论对其生存发展的影响。当一家企业受到网络打手的舆论攻击时,也会自觉进行调查,并尽力澄清。同时,公安机关对于重大舆论事件也会介入,比如伊利―蒙牛“陷害门”。这些调查出的结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情监测辨别舆论真伪的材料。

4.省略/s2009/dcfb/,2011年1月11日

监测网篇8

关键词:时间同步;时间测量;监测系统

引言

近年来,电网建设了大量的变电站全站统一GPS时间同步设备,用于给变电站内的自动化、保护、接收机监控系统等设备提供参考时间信号。时间同步设备的输出时间是否准确对电网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目前几乎所有的时间同步设备均不提供告警和状态信息,运行人员缺乏有效手段对时间同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给电网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电网1.24事故说明在现网上运行的时钟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质量问题,威胁到电网的生产安全,需要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间监测系统,确保各级调度运行人员做到对时钟的状况心中有数,对不能达到要求的时钟设备及时发现和改造,防患于未然。

1实时时间监测的意义

电网可靠性的关键是同步操作,设备不进行时间同步或是时间同步质量达不到要求,都将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或是故障判断。时间对以下领域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1)同步采样;(2)系统稳定性判别;(3)线路故障定位;(4)故障分析与事故反演;(5)继电保护装置;(6)功角测量;(7)调度自动化系统;(8)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时间在电网中的作用正从事后的动作顺序分析向事前过程顺序控制转变,时间的精确度对于电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时间同步网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大。质量合格的统一对时设备,是确保时间同步网建设质量的基础,因此时间同步系统的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在运行的时钟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质量隐患,且缺乏有效及时的监测手段,威胁到电网的生产安全,需要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时钟监测系统,确保各级调度运行人员做到对站内同步对时设备的状况心中有数,对不能达到要求的时钟设备及时发现和改造,防患于未然。

2时间监测技术比较

2.1远程直流

B码监测技术变电站内的时钟设备将输出的IRIG-BDC(B码)信号通过SDH网络传输至安装了监测单元的网省调,监测单元将测量到的精度和时标实时的显示在网管服务器上,如图1所示。(1)方案优点①监测单元只需安装在监测中心,监测各站点的IRIG-BDC信号精度及时标是否准确,系统建设、运行及管理方便。②绝大部分变电站时钟设备有IRIG-BDC输出信号,实施方便。(2)方案不足①因IRIG-BDC信号在变电站内需要安装协议转换器才能够在SDH网络上传输,且传输路径还有延迟抖动,导致监测单元的测量精度不太高,常规测量精度在百微秒级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若被测量的设备和信号已经开始出现精度偏移的时候,监测单元由于受测量精度所限需要几个小时左右才能发现被测量IRIG-BDC信号的异常,从而导致错过最佳的处理故障时间,因此实时性一般;②需要进行通道延时补偿③若需要被监测的站点很多,则需要占用较多的2M通道资源。

2.2远程

NTP监测技术变电站内的时钟设备将输出的NTP信号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至安装了监测单元的监测中心,监测单元将测量到的精度和时标实时的显示在网管服务器上,如图2所示。(1)方案优点①监测单元只需安装在监测中心,便于建设、运行和管理,项目建设成本低。②监测数据通过数据网传输,通道节省且实施方便。(2)方案不足①不是所有的变电站都有NTP信号输出给监测单元进行测量;②因NTP本身精度不高、且在传输过程中还有时延抖动,导致监测单元的测量精度不高,测量精度约在百毫秒甚至秒级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若被测量的设备和信号已经开始出现精度偏移的时候,监测单元由于受测量精度所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发现被测量NTP信号的偏差,从而导致错过最佳的处理故障时间,因此实时性差。

2.3远程

PTP监测技术变电站内的时钟设备将输出的PTP信号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至安装了监测单元的监测中心,监测单元将测量到的精度和时标实时的显示在网管服务器上,如图3所示。(1)方案优点①监测单元只需安装在调度中心进行监测各站点的PTP精度及时标是否准确,便于施工、节省项目成本;②因PTP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有时延抖动,在采用严格控制抖动的协转及特殊的支持SDH网络的PTP算法后,监测单元的测量精度可以比较高,测量精度在十微秒级水平,可以在十分钟左右发现被测量PTP信号的异常;③对监测单元PTP的支持能力要求高,对协转的抖动控制要求高;④监测点多时需要的通道数量比较多。(2)方案不足:不是所有的变电站都有PTP信号输出给监测单元进行测量。

2.4本地监测技术

将监控单元直接放置在变电站内,让监控单元直接测量1PPS、DCLS、NTP等信号,然后将测量后的测试数据通过电力数据调度网传输至网省调网管服务器,由网管服务器存储测量数据并做一些数据分析。如图4所示。(1)方案优点①将监测单元放置在变电站内,可实时监测变电站内的各种时间信号,不需要担心有无合适的被测量的时间信号;②将监测单元放置在变电站内,减少了被测量信号在传输中的延时,可以使监测单元的优异性能发挥到最高,即大幅度提高测量精度,其中1PPS、IRIG-DC测量精度为50ns,NTP测量精度有75ns,可以在十秒内非常及时的发现时钟设备精度的细微偏差;③将监测单元放置在变电站内,出现意外状况时,可将监测单元作为备用主时钟使用,因监测单元本身具有时间信号输出,切监测单元本身具有过滤波动的先进算法不会出现时间跳变的异常现象,假设站内的时钟设备出现意外故障或时钟设备的上一级时间源(如GPS、北斗等)出现故障时,可让站内的时钟设备跟踪监测单元的时间信号,能够及时解决现场的故障,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2)此技术方案的不足因需要将监测单元放置的变电站内,所以相对而言增加了工程施工的工作量。

3时间监测技术应用

考虑到变电站数量庞大,根据电网分级管理的指导原则,按照变电站的电压等级将全省的时间监测网分成三级监测网建设。三级时间监测的网络拓扑如图5所示。(1)一级时间监测网监测330kv及以上变电站;(2)二级时间监测网监测220kv变电站;(3)三级时间监测网监测110kv及以下变电站。

3.1一级时间监测网

一级时间监测网主站系统部署在省调,监测对象为地调和330kV及以上变电站。当用于一级时间监测网时,时钟监测设备部署在220kV及以上变电站内,近距离(背靠背)地测量各种时间信号,因为500kV变电站内的绝大部分时钟设备或被授时设备均支持直流B码格式。本方案建议一级时间监测网的测量接口采用直流B码方式,短距离传输测量信号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50ns。一级时间监测网选择调度数据网作为传输通道,将现场监测设备的测量数据送回时间监测网管系统主站服务器,将带有时标的测量值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此方式下传输通道上的时延对后台的计算分析不产生任何影响。

3.2二级时间监测网

二级时间监测网主站系统部署在地调,监测对象为县调和220kV变电站。当用于二级时间监测网时,时钟监测设备部署在地调,采用直流B码(IRIG-B)时钟码对时方式监测220kV变电站的时钟信号精度。变电站时钟信号通过2M专线传送到地调的监测设备中。为了使直流B码在SDH的E1通道中传输,需要在SDH网络的两端配置一对E1协议转换器。在接入和调试阶段,还需要监测单元自动测量传输通道上的时延,通过在二级时间监测网主站系统中设置补偿来消除偏差,最大限度地减少传输通道时延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由于直流B码在2M专用通道中的传输存在一定的时延抖动,会直接影响时钟监测设备的测量精度,因此二级时间监测网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百微秒级水平,通过专用的通道抖动滤除算法后量精度可以达到十微秒级水平。3.3三级时间监测网三级时间监测网管系统主站设置在县调,监测对象为110kv及以下等级变电站。当用于三级时间监测网时,时钟监测设备部署在县调,采用NTP(NetworkTimeProtocol)方式监测110KV及以下站点的时钟信号精度。变电站时钟输出NTP信号,NTP信号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至监测时钟设备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实时的显示和保存。考虑到三级时间监测网的对象都是低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内对时间精度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因此传送到监测系统屏的被测信号优先选择NTP方式。由于NTP在数据网的传输存在较大的时延抖动,会直接影响时钟监测设备的测量精度,因此三级时间监测网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百毫秒水平。

4时间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4.1建设原则

(1)先进性原则采用业界认可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技术、设备平台。软硬件平台、技术支持服务、应用开发等各部分都由具有良好品质、信誉和丰富经验的厂家提供,以保证系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都达到较高水准。(2)可靠性原则系统的运行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容错性能。在一定灾难发生时,仍能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3)可维护性原则系统必须易于维护。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遵循有关国际、国家标准。(4)可扩展性原则随着运行节点的扩展,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对硬件软件的要求会不断提高,系统采用的所有硬件、软件的选型必须考虑可扩展性要求。(5)开放性原则系统中选型多样,每种设备、软件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所有硬、软件都应遵循业界相关标准,支持开放的标准接口,而不致产生运行上的“孤岛”。(6)成熟性原则为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采用被业界广泛采用的软、硬件技术、产品和服务、集成厂家,降低实施风险,也可以加快系统的建设步伐。(7)系统易用性和友好性原则提供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具备直观易用的人机界面。(8)经济性适用性原则系统设计应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能有效保护用户投资。(9)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时,既要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因此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和网络通讯环境,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保证系统满足等级保护三级的要求。

4.2建设方案

上海电网实时时间监测系统建设方案为在上海电力调控中心设置监测平台,监测1个500kV变电站、2个220kV变电站和1个地区调控中心,组网拓扑见图6。选择一个220kV变电站,进行远程和本地二种监测方式的比较。时钟监测网主站系统采用高性能服务器和实时时间监测管理软件搭建,负责采集、存储、统计分析时钟检测单元的监测数据,并提供简洁直观的界面呈现数据,便于运维人员了解该监测站点的时钟精度,为下达准确的调度信息提供依据。

4.3监测结果

监测网篇9

环境保护通过组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各网络成员单位通过做好数据处理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监测网络;辐射环境;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前言

作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辐射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核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在日本“3•11”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核与辐射监测工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显得十分突出。为此,为了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保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需要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现状,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1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背景

1983~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该调查采取了严密的质量保证措施,为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打下基础。1999年环境保护部着手规划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构架体系。2007年,环境保护部开始分阶段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全面启动了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环境保护部核安全管理司的指导下,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不断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按照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程序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完成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

2.1网络组织机构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主要包括8个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106个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了国家、省和部分地市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其中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负责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管理,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的辐射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2.2队伍建设现状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的保证,截至2011年底,部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共有795人,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总人数1029人,具有辐射监测上岗证736人,通过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得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2.3质量体系建设

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和计量认证工作,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全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一个不断实施质量改进的自我完善机制。目前,大多数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已通过部级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国家认可。

2.4制度建设

辐射环境监测保证的前提是完整细化、操作性强的制度,根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加快做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制度建设,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与技术规范,开发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系统软件,编写了一批培训教材,进一步强化辐射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为了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和质量,环境保护部还制定了一大批管理办法和规范,确保国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可靠性以及科学性。

2.5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方法确认、校准仪器设备、空白试验、测量检出限、绘制和检验校准曲线、平行样与加标样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进行能力验证等。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拥有多台强制检定的监测仪器,检定结果全部合格;实验考核结果偏差均保持在20%以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通过开展能力验证和国际比对活动,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3当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实验室质量控制某些环节存在问题

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实施情况检查过程中,成员单位对于室内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对于室外操作质量控制不够重视,样品重视不够,所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

3.2监测标准研究相对滞后

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相比,辐射环境监测标准相对滞后,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用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中,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急需清理和修订;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相对落后,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相应的国际标准研究滞后,质量控制模式较单一。

3.3仪器设备检定工作存在困难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晚,仪器设备的检定工作存在困难,放射性标准物质品质单一、种类少,不能满足监测介质、项目以及质控工作的需要。

3.4队伍建设滞后,缺乏高级技术人才

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人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452人,但是高级技术人才缺乏,并没有增加,目前的人才队伍很难促进辐射环境监管事业的迅速发展,停滞不前,必定代表着退步与落后。另外,各级辐射监测机构定位不清晰,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应急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是制约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要素。比如目前华东、东北、华南的监测能力尚可,但西南、华北、西北等地域的监测能力则相对落后;还比如在应急监测的设备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4提升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管水平的思考

(1)要构建科学全面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辐射环保事业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随之建立的各类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单位将越来越多,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如下: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隶属于环保系统,已经逐步扩增加至地市级环保境监测机构,有的甚至将其他部门、企业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也纳入了进来。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美、日等国在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上,都成立了部级的辐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中心,经过环保部授权,对下面各级辐射环保机构实施具体指导,强制要求执行统一标准的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技术规定,并要求各级的辐射环保检测机构必须获得其资质认证,必须接受其定期的培训、考核、质量巡查和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必须接受其有效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查等质量监检活动。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质管和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全国中长期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规划,为环保部在这个方面实施科学、准确的决策提供具有前沿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

(2)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质管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确保各级辐射环境监测信息流转顺畅的保证和支撑,我国要建立环境监测质管要素管理数据库这个统一的平台,引入数据质量审核制度,规范统一的录入标准要求,把各级机构的技术人才资质情况、机构的资质等级、仪器的检定信息和分析检测方法等信息录入其中,实施动态的共享和检索使用:①可以使环保部全时掌控面上整体情况,实施科学决策;②其他授权机构也可根据权限适时掌握情况,便于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③可以监督网络人员持续做好质量管理,是网络的运转更加顺畅和规范,从而使数据流通道更加疏通。

(3)积极探索与外界的合作机制。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走出去活动,积极探索其质量管理对外合作,在市场认真筛选一些优秀的合作对象,结构共同合作的基础,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实现信息和各类资源的共同享有,互惠互利。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要积极与具备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资质的机构展开合作,分步骤建立部级的自己的放射性标准物质生产基地,解决放射性标准物质单一、基体简单的问题;②要积极与国家法定计量部门展开合作,进行环境监测设备检定技术的研究,从而分步骤建立部级的自己的辐射环境监测设备校准检定实验室;③积极融入全球,努力加入全球性的放射分析实验室网络,通过参加各类环保研讨、样品比对活动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水平。

(4)做好质量保证技术研究。质量保证技术主要针对应急监测、连续自动监测等领域提出的,也是针对当前辐射环境检测质量保证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对干扰因素下的异常值研究,比如: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常常会因为停电、超控制限等问题引起异常值,要着重研究其处理判别技术;要注重研究雷电、冰雹、暴雨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判别处理技术;②要进行快速监测技术研究,要着重研究突发放射性污染等条件下质量保证和控制技术,要着力研究便携式监测仪的质量保证技术;③要有统一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要涵盖方案设计、采样、布点、运输、分析测试、前处理、数据处理、数据诊断、分析评价、信息传输、报告编制等;④要量化评价指标,研究评价技术,建立完整的规范的质管评价体系,以此衡量和监督辐射环境监测单位高标准做好质量管理工作;⑤要加强国际化的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要打破技术壁垒,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标准规范,甚至是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利于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5)努力建立科学的质管体系。目前我国这方面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其中15款管理要求、10款技术要求是具体标准要求,实验室只要申请对组织管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样品管理、设施和环境监测的要素评审,并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就可以按照准则合法开展监测服务,就可以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就可以享受一些合法机构享受的权利。

5结束语

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隶属于其的辐射环境监测网路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质管正朝着组织构建网络化、管理程序规范化,技术水平标准化,装备不断现代化和质量系统统一化的目标大步迈进。这要求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坚定信心,努力完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管理体系,认真扎实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保障工作,确保数据的可靠和准确,不断适应现代化、定量化、科学化的环境管理要求。

作者:石伟力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黄仁杰,张荣锁,沈钢.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2009,09.

[2]刘华,赵顺平,梁海燕.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辐射防护,2008,11.

[3]李翠薇.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其虚拟化对策[D].重庆大学,2004,04.

监测网篇10

实现红外轴温探测传输通道数字化

为了提高传输线路的抗干扰能力,对红外轴温探测传输通道进行数字化改造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多个铁路局采取VPN方案进行试验。

VPN方案

在红外轴温探测站至车站通信机房间敷设光缆,光缆两侧增设光端机,同时在车站通信机房的干线光传输设备及铁路局红外轴温监测中心的通信光传输设备上,增设VPN接口板,来实现传输通道数字化改造。VPN虚拟网方案虽实现了传输通道数字化,但投资较大(每个站约20万元),传输利用率低,既有电缆被废弃。

利用既有模拟线路和办公网解决方案

为了节约投资,利用既有的传输线路(红外轴温探测站至车站通信机房的电缆),将红外轴温探测系统纳入既有办公网进行传输,同样可以实现通道数字化。

1.在红外轴温探测站至车站通信机房的电缆两端增设高速数字用户线路设备,如HDSL设备。

2.在车站通信机房至车站办公网络交换机敷设线缆,用于连接数字用户线路设备与网络交换机。线缆应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型号为超五类及以上,长度不宜超过100m。

3.在铁路局办公网信息中心至红外轴温监测中心敷设一条线缆,连接铁路局办公网信息中心服务器和红外轴温监测中心设备。线缆型号为超五类及以上,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100m必须采用光纤传输。

4.办公网服务器网管为每个红外轴温探测站的高速数字用户线路设备分配专用固定IP地址,并对每个专用固定IP通道进行严格测试,确保速率、吞吐量、丢包、延迟、抖动等指标满足红外轴温探测系统的传输要求。

利用办公网传输红外轴温探测信号网络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种方案较VPN模式可大幅降低投资,每个车站的投资约为VPN虚拟网方案的25%。充分利用了红外轴温探测站至车站通信机房的既有传输电缆、既有办公网络资源和通信传输设备,提高了办公网及通信设备的利用率。日常维护、检测比较方便、准确、直观。通过红外轴温监测终端,即可对每个IP传输通道的速率、吞吐量、丢包、延迟等项目进行检测。

工程实例

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初步设计批复时,红外轴温探测系统采用模拟方式传输(即红外轴温探测站至车站通信机房采用电缆传输),并接入既有铁路局红外轴温监测中心。建设后期,由于太原、西安铁路局被列为红外轴温探测系统数字化试点单位,铁路局红外轴温监测中心需全部进行数字化改造,已无法接入模拟传输方式的红外信号,改造后的传输通道采用VPN方式。

但新设红外轴温探测站至车站通信机房的电缆工程已完工(17个站),如果按VPN方式传输,将增加投资约300万元,且新设电缆将废弃,造成约200万元的投资浪费。为了节约投资,经多方论证,决定通过新设的货运/办公网信息网进行红外轴温探测信号传输,以达到数字化的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在每个车站红外轴温探测机房至车站通信机房的电缆(HEYFLT23×4×0.9)两端,增设高速数字用户线路设备(HDSL)。

2.在车站通信机房至车站办公网络交换机敷设2条超五类线缆(上、下行),将HDSL设备连接至新建车站货运/办公网络交换机。

3.在既有铁路局信息中心网络交换机至红外轴温监测中心敷设1条超五类线缆,用于连接铁路局信息中心交换机和红外轴温监测中心设备。

4.通过既有铁路局信息中心交换机网管,为每个红外轴温探测站的HDSL设备分配专用固定IP地址。

5.对每个专用固定IP通道进行严格测试,确保每个IP传输通道的速率、吞吐量、丢包、延迟、抖动等指标满足红外轴温探测系统的传输要求。经调试开通运营后,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红外轴温探测系统全网数字化。

总结

利用既有通信设备、电缆及办公网系统,在增加少量投资和设备的前提下,实现了红外轴温探测系统全网传输数字化。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充分了解既有办公信息网服务器、交换机容量及运用情况,确保达到红外轴温探测系统信号时延要求。

2.充分了解既有车站办公网交换机至汇接点及铁路局信息中心的通信传输通道(E1)数量,是否能满足新接入红外轴温探测信号数据速率要求及时延要求。如果不满足则必须增加E1数量。

3.各设备间新设超五类线缆长度不大于100m,并按《GB50312-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对线缆的衰减、近端窜扰、回波损耗、链路速率等进行测试,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