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十篇

时间:2023-04-07 01:18:32

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1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差别课征;量能征收

前言

个人所得税,始创于英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对个人获得的各种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个人所得税将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组织收入与调节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在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因为经验不足,存在税款流失严重,税收政策不合理等,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将会对我国税收制度、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这里就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现状

我国最近一次对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据了解,本次修正是自1980年9月10日个人所得税法通过以来的第五次修正。

此前,个人所得税法曾于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6月29日修正过四次。1980年9月10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并同时公布实施。该税法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至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开始建立,在建立初期它起到了调节居民收入和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1993年10月31日,修正案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本国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此举不仅增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同时也扩展了财政收入。1999年8月30日,开征了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的开征促进了居民消费和拉动内需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005年10月27日,修改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金额由800元增加至1600元,同时可以在税前抵扣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用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起征点的提高以及费用扣除范围的加大,缓解了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压力。2007年6月就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调整问题授权国务院作出规定,为国务院决定减征或停征利息税提供法律依据。自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不断发展走向完善,并一直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个人收入的差距,这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征收个人所得税正是政府宏观干预的手段,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尽管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一直都在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一分类所得税制产生的不公平问题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按应税项目分类征税。由于不能就个人全年各项收入综合征税,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同时对个人收入调节力度不够,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发挥。在实际征收中,工资薪金所得占了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60%以上,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收入项目定性不准确或难以定性的问题;容易造成纳税人有意把自己的收入在不同类型收入间进行转换,多次扣除费用,以达到逃税和偷税的目的,且现行税法中仅规定11个征税项目,过于简单,未能涵盖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个人收入。。

(二)税率设置的不公平

具体表现在:

第一,工薪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达45%,在这种高边际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结构中某些级次的税率形同虚设,并无实际意义;

第二,工薪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为纳税人的劳动报酬所得,但两者适用的税率形式和实际的税收负担却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劳务报酬所得的适用税率为20%,且一次性收入畸高时,还要实行加成征收,致使多数时候劳务报酬所得的税负重于工薪所得;

第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与其他各项应税所得适用的税率又不相同,这不仅增加了征管操作的复杂性,而且违背税收公平原则。

(三)费用扣除简单,标准统一,未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2008年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我国居民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免税额定为2000元。这个免征额对中国的任何一个居民都是一样,看上去似乎是公平的,实际上并不公平。因为人们的生存条件及社会保障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农民的免征额是2000元,对国家职工的免征额也是2000元,对农民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国家职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有稳定的医疗福利等,个人收入是实实在在的净收入;而农民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制度仍不是很健全,落实情况也不是很好,加上已办妥养老保险的一些农民因为户籍而产生转移难等问题,让能享受这一块税前扣除费用的人数又大大减少。另外,一个养活三个人的个人所得,与一个只养活自己一个人的个人所得,实际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但所得税的免征额却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公平中存在的不公平。不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与个人生计以及家庭抚养有关的项目均未能考虑在内,其公平性也就无从体现。

(四)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一些政策不合理

外籍人员从三资企业取得的股息免税,而中国公民取得的股息要征税;计税工资不全面;部分免税项目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形成了税收漏洞以及个税申报方式的急待改革等。

由于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以上问题,带来了如下一些影响:

第一,个人所得税款的大量流失。

税收流失是目前中国税收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规模巨大的税收流失中就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在我国,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支付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消费性支出及购买汽车、住房等财产性支出;高收入者隐瞒、虚报纳税所得;各种形式的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无法统计;实物工资无法货币化、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此等等的做法,由于没有

一个综合的个人所得税及自行申报制度,以致个人所得税款的大量流失。

第二,工资薪金实行的超额累进税率以及其它比例税率难以实现对收入的有效分配和调节。

我国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率级距过多,最低税率、边际税率的规定均过高,从而导致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功能偏弱。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这看起来似乎公平。可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表明,对于那些高收入的企业主,高税率于他们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他们以公司为依托,有丰富的避税手段和方法。那么高税率对谁有用呢?它只对那些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士有用,对那些只依赖薪金收入的高职人员有用。而这些人是任何行业和地区都最为短缺的人才,过高的税收政策减弱了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周边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最高税率只有20%左右相比,我国的税率最高达45%确实太高了。与此同时我国对资本财产性所得实行比例税率,不仅税负轻,税收调节力度也受到限制。因此,现行这种税率结构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实现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的政策目标。

第三,费用扣除简单,造成了个人所得税事实上的横向不公平。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单一、简单的费用扣除标准,并没有考虑个人具体的负担能力。如老人的赡养费用、子女的教育费用、住房、公益性捐款以及夫妇一方工作单独负担家庭费用等情况。举例而言,对于有相同收入的一对夫妇抚养一个小孩,但在一对夫妇有二位老人要赡养且老人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其实际所得就远远低于另一对夫妇,可是他们却要纳相同的税负。马克思说过:“试问按公道来说,能不能指望一个每天赚一角二分钱的人缴纳一分钱和每天赚十二块钱的缴纳一元钱那么容易?按比例来说,他们每人都交出了自己收入中同样的一份,但是这一捐税对他们生活需要的影响程度却完全不同。”因此,按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这一费用标准扣除后的征收,并不能实现纳税能力越高纳税越多这一目的,造成了事实上的横向不公平,有违税收的公平负担原则。

第四,缺乏完善的征收体系,征管难度大,税收征管效率低是税款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纳税人的纳税观念淡薄,且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对税收的排斥,加上我国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种种漏洞,使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少人不仅没有成为纳税大户,反而成为逃税、偷税的典型。

三、完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构想

(一)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税制结构模式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与其他的应税所得则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又能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

(二)改革个人所得税税率体系

在征税对象既定的情况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轻重,反映了国家和各个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对综合征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以达到公平税负的目的;对分项征税可采用比例税率,对超过一定数额的部分采用加成征收,以达到既组织收入,又公平税负的目的。

在统一各类应税所得适用税率的基础上,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税制的复杂性和纳税人偷漏税的可能性。参考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应采用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级次可削减为3~4级,最高边际税率也应向下作适当调整。顺应世界税制改革“低税

率、宽税基”及税制简便的浪潮,尽可能与国际税制改革接轨。

(三)根据纯所得的大小量能课征,实现税收结果公平

在所得税法理论中,公平包含差别课征和量能征收二层含义。差别课征是实现个人所得税法横向公平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区分纳税人的婚姻、抚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等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要求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适用不同的税率;量能征收是实现个人所得税法纵向公平的前提,它要求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等的税,纳税能力强的多纳税,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无能力的不纳税。只有承认纳税人的差别,量能课征,个人所得税法才有生命力。

不可否认,“家庭抚养人数的多寡以及老人、盲人的有无,在同一所得阶层中会成为影响纳税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婚姻、年龄、赡养人口等情况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在实行有差别的生计扣除、家庭扣除和社会扣除后,根据纯所得的大小量能课征,实现税收结果公平。。

(四)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修改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制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外籍人员与专家享受“国民待遇”,取消以往一些不合理的差距待遇,重点保护中低收入阶层,建立起能够覆盖个人全部收入,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生计、赡养、教育、残疾等费用扣除,自行申报纳税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再汇算清缴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同时积极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和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有效监控纳税人收入来源,降低征管成本,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不仅为国家积累资金、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而且在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式下,我国公民收入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个人所得税法与时俱进的修改、完善,更有利于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赋负担,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这不仅是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更是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器”作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改革;综合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5日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概况

目前,世界上针对个人所得税主要有三种征收模式,分别是分类课税制、综合课税制以及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混合课税模式。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属于分类课税制,将应纳税所得分为11种,分别征收,各个清缴。工资薪金所得以3,500元作为扣除标准,实行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所得在扣除各自的必要扣除之后,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以800元或者收入的20%作为扣除标准,实行三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以800元或者收入的20%作为扣除标准,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对应纳税额减征30%……11种收入适用的计征方法和税率不尽相同。这就是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我国个人所得税历史较短,1980年开征。自开征以来,1994年历经一次税制改革,其间又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于2011年将工资薪金扣除标准上升为3,500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的大幅度上升,3,500元的扣除标准显然已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简单的3,500元的扣除标准使个人所得税沦为工薪阶层的负担,相反,高收入人群却承担了较低税负,不能体现个人所得税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此外,据统计2011年扣除标准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纳税人数,仅有5,000多万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6年过后,目前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也仅有1亿人符合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身份,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个数据实在微不足道。最后,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比重较低,在各大税种中仅排第六位。个税所占比重较低,不能发挥出调节收入、进行收入二次分配的作用。相对应的是,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是发达国家税收的最主要来源。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个人所得税出台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平衡居民收入,维护均衡,但现行的个税制度却不能完全体现这一初衷。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课税时忽略了家庭总收入以及个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的影响,产生了税收不公平现象。首先,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征收制,以个人作为单位,忽略了家庭总收入,可能会导致同等收入的家庭税负不尽相同,有失公允。假设甲家庭夫妻扇嗣吭鹿ぷ市浇鹗杖敕直鹞6,000元,夫妻分别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45元,所以甲家庭每月总共缴纳个人所得税290元。再假设乙家庭是单职工家庭,仅一人工作,月工资12,000元,每月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145元。甲和乙两个家庭总收入是一致的,但是税负却不尽相同;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开拓了人们的思路也创造了很多新兴就业机会,居民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分类征收制,忽略了收入来源多样化对税负的影响。假设甲收入来源单一,每月收入全部来自工资薪金,每月收入6,000元。所以甲每月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145元。再假设乙月收入来源组成多样化,总收入6,000元,其中3,400元来源于工资薪金,1,000元是房屋租赁所得,800元是劳务报酬所得,800是稿酬所得。3,000元工资薪金部分,因为低于免税额,所以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为零。而1,000元财产租赁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元。800元劳务报酬所得和800元的稿酬所得的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均为零元。总体来看,乙当月应纳税额为40元。甲和乙每月总收入均为6,000元,但是甲的税收负担更重。由此可见,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的分类征收制存在问题,同等收入的家庭税负不一致,同等收入的个人税负也不一致,不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二)费用扣除标准过于单一。虽然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制,11种收入分类征收,但是每种收入的扣除标准过于单一化,忽略了家庭的负担并且容易造成纳税人偷漏税现象,存在不合理性。个人所得税针对全国所有自然人征税,每个纳税人的费用扣除标准一致。比如,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统一以3,500元作为扣除标准;而劳务报酬和稿酬统一以4,000元为界,收入大于4,000元的,扣除费用标准为收入的20%,收入小于4,000元的扣除标准为800元。首先,这种单一的扣除标准忽略了每个家庭的独特性。每个家庭的赡养和抚养义务、房贷负担是不同的。家中长辈有无养老基金以及退休金直接影响到赡养支出,显然长辈有养老基金和退休金的家庭的赡养支出要少于长辈无养老基金和退休金的家庭。而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两个孩子的家庭进一步增多,抚养两个孩子的支出也是要高于抚养一个孩子的支出。有房贷负担的家庭压力也是大于无房贷家庭的。因此,把来自不同家庭的纳税人按照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失公允;其次,费用扣除标准单一可能会造成纳税人的偷漏税现象。个人所得税分为11类征收,每种收入的扣除标准和税率是固定的,纳税人可以通过核算对比出来按照哪种收入交税税负最小。同时,每种收入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更方便了纳税人对自己收入所属项目的内部调节,造成纳税人偷漏税的不良行为。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过于单一,忽略了通货膨胀、家庭负担等因素,缺乏弹性,甚至可能助涨偷漏税行为。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建议

(一)综合制和分类制相结合。近年来,关于提升工资薪金扣除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并不适宜简单的提高工资薪金扣除标准。前面已经提到过,按照目前3,500的扣除标准,我国能达到这一标准的纳税人并不多,如果再继续提升扣除标准,只会导致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减少。因此,个人所得税改革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提升工资薪金扣除标准,而应该考虑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个税政策。具体来说,首先,可以考虑把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和稿酬所得三部分合并,视为劳动报酬所得,进行综合课征;同时,把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合并,实行综合课征;剩余部分仍然适用分类课征制。其次,11种收入进行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改革的同时,费用扣除标准也应相应的与之匹配。针对继续执行分类制的收入,可以延续现行的费用扣除标准。针对综合征收制部分,需要制定新的费用扣除标准。在制定新的费用扣除标准时应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的问题,对贫困地区适当降低标准;还应考虑到纳税人家庭负担,对于双子女家庭、有赡养负担以及一套房房贷负担的家庭适当降低标准。最后,税率的制定也应适用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新税制。分类征收的收入可以继续按照20%的比例税率征收,综合征收的收入应设定新的税率模式。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和稿酬这三种劳动收入可以与国际接轨,将税率等级降为5级,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税率等级的减少可以使个人所得税税制更为简单,提升效率;而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可以在保证纳税人劳动积极性的同时,保证税收。

这种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课征制度,可以改善目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综合制将部分收入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同收入的纳税人因收入来源不同而税负不同的问题;减少了高收入者因为收入来源多样化,可以多次抵扣费用扣除标准,少交税的情况;也减少了纳税人通过将自己收入在多种收入之间转移,偷漏税款的行为。

(二)加强税收征管和信息化建设。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税收征管模式,需要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的收入、财产以及家庭负担等情况,这样才能完整准确地对纳税人进行税收征管。因此,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税收征管模式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第一,针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应建立纳税人身份制,加强税收征管。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纳税人办理身份证的同时应当办理个人经济身份证,两个身份证的证件号码一致,方便管理。第二,个人所得税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税制模式的建立,需要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在务机关与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涉税部门之间及时、准确的传递。应当对税收征管平台进行法制化建设,将其上升到法律高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实现个人纳税信息高效流通,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化建设。第三,建立信息化征管平台提升征纳双方办事效率。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征管平台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纳税服务,简化纳税流程,降低纳税人成本;另一方面注重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熟练应用新的信息化征管平台,提升工作效率。第四,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纳税人信用评价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使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流通,监管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将个人纳税情况与信用评级相联系,起到督促纳税人纳税的作用。一旦纳税人有偷漏税现象,将会影响到纳税人后续的贷款、养老保险、旅游等行为。第五,税务机关还应加强税制宣传,提高居民纳税意识。普及税法知识教育,使纳税人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纳税光荣。同时,也应宣传我国对偷漏税行为的惩罚措施,使民众自觉纳税。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税制宣传,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防止税收流失。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树锋,徐晗.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商业会计,2017.2.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减轻税负;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个人所得税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对公民(个人)取得税法规定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虽无住所但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以及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但有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根据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有无住所以及居住时间两个标准将其划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外籍个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

个人所得税最早于1799年在英国创立,目前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成为一些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1980年9月10日,我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该法于1993年10月、1999年8月和2005年8月被三次修订。

1986年9月,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纳税的扣除额标准(即起征点)为400元。而外籍人士的800元扣除标准并没有改变,内外双轨的标准由此产生。

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1986年和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的规定,同1980年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共计11项征税范围,分别是: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其他所得。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对各项不同的应税所得采取分类征收的方式,适用不同的费用减除规定、税率和计税方法。同时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并用,具有费用扣除限额较宽、计算简便等特点。

二、个人所得税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人所得税开征初期,还普遍存在着经验不足、征收手段落后、人们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而造成的应收未收、应收而不尽收等情况的发生。随着征收手段的日趋完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得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额持续增长。据统计,个人所得税征收额及其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对增加财政收入、加强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人们收入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日趋加重。另外,家庭供养人数的不同也造成人们的税收负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家庭人均收入较低的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存在着既生活困难,还需要缴纳税款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这样显然与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初衷相违背。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原则第一条就是:“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应本着对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据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65%来自于工薪阶层。而在英国,1%的富人缴纳英国四分之一的税收。英国税务海关总署日前公布本财政年度个人所得税收入预期报告,预计3060万人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中27.5万富人需按新税率交纳支付414亿英镑税款,占所得税收入总额的25.7%。而在1978年,1%最富有纳税人所缴税款只占11%。

现行11项征税范围,分别实行不同的税率、扣减及税收优惠,造成计算繁杂以及利用不同的税率及税收优惠偷逃税款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加大了税务机关征收和稽查的难度。例如:对劳务报酬部分征收税率是20%,对于一次性收入畸高,即个人一次取得劳务报酬,其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实行加成征收。相应税率为20%、30%、40%。可以看出,现行劳务报酬所得最高税率(40%)比工资薪金最高适用税率(45%)要低。同时,工资薪金所得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能扣掉2000元减除项目,而对于劳务报酬所得来讲,它的应税所得在4000元以上,无论数额多高都可以减掉20%的扣除额。举例来说:如果此两项收入各取得100000元,那么工资薪金所得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只能扣掉2000元减除项目。而劳务报酬所得可以减除20000元,后者是前者的十倍,从而直接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了应纳税额,造成税负不公。这样就为纳税人瞒报收入来源、降低适用税率、多次抵扣减除费用,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提供了可乘之机。举例来说:某人某月取得工资薪金收入105000元,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即扣除2000元之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达到了103000元,其适用税率是45%,那么其应纳税额为103000*45%-15375(速算扣除数)=30975元。而若取得的是劳务报酬所得,那么他首先减除20%的费用,应纳税所得额为105000*(1-20%)=84000,对应税率为40%,实际应纳税额为84000*40%-7000(速算扣除数)=26600元,可见,如果是工资薪金所得就比劳务报酬所得部分要多纳税4375元,多交税16.45%。从而造成了取得同样的收入却税负不公的情况发生。

工资薪金部分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划分的级次过多、减除费用金额较少,造成低收入阶层税负过重。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于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实行的是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从5%~45%,级次较多,计算繁杂。而国际上多为4~5级税率。为了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我国在1980年至2006年的20多年间,先后两次调整了减除费用标准(免征额)。由最初的800元/月到2006年的1600元/月,自2008年3月1日又提高到2000元/月。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物价指数屡创新高,而停滞不前的免征额显然已经脱离了实际,如果不再进行调整会进一步加重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加速贫富两极分化。同时,上调免征额是整体上减税,这种减税是否有助于公平,是个问号。如何调控不同阶层的收入,成了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项大事。新一轮的个税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三、针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一些建议

对于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要充分考虑中低收入者的基本需要、抑制分配不公。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涉及面广,既是民生问题,又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征,所以必须着眼长远、统筹考虑。个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适时调增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部分的减除费用项目(免征额)。工资薪金所得相当一部分要用于家庭生活开支,为了保持人们的生活水平稳定,其中一个措施是要对免征额进行相应调整。调整时要考虑家庭成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以及需要供养的人数,根据家庭平均人数做权术,对取得的家庭收入进行平均,计算相应人数的免征额,从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随之也就降低了人均收入较低家庭的税收负担。例如:张三某月取得工资薪金所得8000元,其妻收入1500元,家中需供养2个未成年儿童,那么按现行扣除标准及税率来计算,张三应纳税所得额为(不考虑其他因素)8000-2000=6000元,其对应的税率为20%,应纳税额为6000*20%-375(速算扣除数)=825元;其妻由于收入1500元减掉扣除额后应纳税所得额为-500元,不足部分不能继续抵免,也无须缴税。但是如果按照人均收入计算,张三家人均收入为2375元,扣除人均2000元后,其人均应税所得为375,适用5%的最低税率,须纳税375*4*5%=75元,由此可见按现行个税规定比按家庭人均收入计算多交税750元,前者是后者应纳税额的11倍,显然,以人均收入作为计税基础更加公正,并能够照顾到低收入人群的负担,减轻他们的负担。

减少税率级次,相应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我国个税改革的方向是综合与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但这种税制的建立涉及对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等要素的重新设置,征管制度也需要重新构建。

统一个人所得税所有项目的适用税率、取消累进制计税方式,简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从而也降低了税务部门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难度。在累进税制下,政府一般会加上许多扣除、减免等优惠条款,从而使富有者相对地少纳税,难以实现纵向公平;同时,面对繁杂的附则,有些纳税人可以通过纳税筹划等活动来避税,极易造成横向不公平。实行累进税制的美国,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税规模达到千亿美元以上,而且每年都在扩大。

应采取的措施还应该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

目前世界上税制总的改革趋势是使税收功能单一化和中性化,在当前条件下,单一税制反而更有助于公平的实现。单一税制使税制简单明了,有利于降低直接的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还可以避免个人花许多精力和时间与政府征税机关博弈,使个人从利用累进税率和优惠政策的税收筹划中走出来,降低税收的社会成本。若是再以较高的免征额相配合,以另一种方式体现税收的累进性,更有利于纵向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释义.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4

关键词:个人;税收;改革

一、个人所得税的定义

个人所得税(personalincometax)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既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也包括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完全纳税的义务,必须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我国个人所得的税收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在1980年的个人税制基础上围绕起征点反复修订而来,尽管这些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不断上涨,个人所得税的一些问题也就突显而来,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个税的在税收总额的比重较低,税费的扣除缺乏科学化定义,公平性欠缺,而偷税漏税的现象比较多,征管制度需要一定的完善,税收调节性差。

1、税收费用扣除缺少公平,科学性差

我国目前的税收模式是分类征税模式,基础标准比较狭窄,也就是将应税分为了薪金和工资所得、个体的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11类应税所得等。这种从源头扣税缴税的模式,比较适合开个开放初期,广大群众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而且低的情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收入也出现了多样和复杂化,还进行单一性的税收所得模式,就不再具有科学可合理性了,因此应当及时调整个税的分类活动,建立一套相对灵活和科学的征税体系,否则,乱征和多征现象就比较明显了。现行的个税的扣缴一般紧考虑了收入支出情况,对于家庭因素、地域差异等影响未多做考虑,工薪阶层的负担因此增加,对于个税公平的初衷来讲,也是很难实现。尤其是当今社会,个税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而一定的通货膨胀,居民的支出增加,本应当得到低税负担的人群不得不承担了高税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现象。

2、个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世界上各国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都是不同的,高收入的一些国家的比例一般都是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例如,美国,在1994年的个税占税收总比例就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三左右,而一般的发展中的国家也基本上都在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中国,2009年个税占税收的总比重仅仅为百分之六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了很大的差距。中国的一些邻近国家泰国、印度、韩国等税收比重都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意见,都超过了我们国家的水平。虽然在我们国家,将个税收入转变为国家的主要收入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操之过急也不很客观,但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断变化下,个税的征收贡献值是应当相对上升的,因此,在我国,个税征收的额度比重如此低慢,是一件令人堪忧的问题。

3、个税的贫富差距调节功能逐渐弱化

目前,在国内,工薪阶级的中间层人士的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占全部个人所得税缴纳收入的46%左右,而所谓个税缴纳的主体,也就是一些收入上层人士,比如改革开放中的民营企业家、娱乐圈的各类明星、地产商等,个人所得税缴纳的金额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因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税收的聘夫差距功能性调节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主要的原因是在社会发展中,大家的收入渠道比较广源,公民的收入以现金行为为主。一些不合法的经营收入不通过银行账户,税务机关很难查清纳税人的实际收入。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建议

1、拓展个人所得税基、简化税率等级和税制

首先,明确包括工资、其他形式、货币非货币及隐性津贴等各种所得内容,明确优惠和免税的各种收入项目,同时将其余各种渠道的收入一起计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范围。其次,以最优税制理论为知道,简化税率等级,减少税率边际差别层次,针对我过实际情况,将税率等级简化为四级,提高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力。再者,梳理税务制度,达到简化明了的程度,实现操作性强,透明性高的税务制度。

2、完善税前扣除制度

(1)完善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制度,考虑低收入阶层的多种必要性的减少扣除,如高龄医疗、抚养、社保等方面的扣除。同时,鼓励个人公益事业的捐款,税收给予优惠,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2)调节地区间个人收入差距的矛盾。如允许因地制宜,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统一标准情况下,根据物价指数和消费指数的浮动比例来制定地方的合理、合法标准。

3、加强税务信息化管理金税工程队我过税收的征管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金税工程已经全面的实现了税务机关内部信息化,但是与其他国家机关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因此,应当加速税务与工商、金融、保险等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4、加大宣传普法强度,严格惩治违法行为对于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应当进行一些必要性的栏目宣传,通过多种媒体手段让大家知法懂法,提高公民自觉守法。

参考文献:

[1]朱建国.一些国家税款及征收核算田.中国税务,1997

[2]孙瑞标.日本的税务执行行政与个人所得税惯例[J].税务研究,1998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5

关键词:分类税制;综合税制;费用扣除

一、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一)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模式是指归属于某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如工资、薪金、股息红利等,均应按税法规定单独分类,按各类收人的适用税率、计征方法以及费用扣除规定分别课税,不进行个人收人的汇总。

在今天纳税人众多而且比较分散、收入来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征税模式就很不适应了,容易造成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得项目和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公平(如工资、薪金收入者与个体工商户,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分次支付与一次性支付等税负差别很大),既不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不利于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税负的不平容易造成纳税人通过“分解收人”、分散所得、分次或分项扣除等办法来达到逃税和避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再有随着个人收入来源渠道的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会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

(二)税基狭窄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课税范围比较狭窄,采用正列举的方式对十一类应纳税所得征税。在今天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出现该征的不征,不该征收的还在继续征收的现象,缺乏公平。

(三)费用扣除缺乏科学性

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确定税前扣除额时一般只考虑了个人的日常开支,忽略了家庭中的一些主要开支,如所赡养人口多少,老人需要的抚养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费、高房价、高医疗价格及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导致税前扣除额较低,应纳税所得额增大,加重了工薪阶层负担,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的实现。在赡养状况差异很大时,税收负担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税收的不公平性更突出;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费用扣除的变化完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损害了一部分纳税人的利益。中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这种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在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收入者采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

(四)税率档次多、级距窄

中国九级税率档次中实际普遍使用的只有前四个税率档次,后五个税率只为不足10%的高收入者设置,最高税率45%基本上形同虚设。同时,高税率和多档次税率难以实现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税率越高,被征税对象偷逃税的动机就越强。在目前物价指数不断攀升和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环境下,个人所得税不同税率间级距狭窄,使应该享受低税负的人群承担了较高税负。

(五)征管手段落后

一方面个人所得是所得税种中纳税人最多的一种,征管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也是最复杂、最难管的税种之一,应税项目多,计算公式多,再加上个人收入多元化隐性化,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税源难以监控,尽管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国运用十分广泛,但税务系统内部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管手段,政府部门画地为界,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规划和信息共享。税务机关缺乏技术手段限制了对纳税人个人信息的掌握。如果个人恶意隐瞒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或者使用现金交易逃税,将很难加以监控。同时,技术落后对申报纳税人带来了极大不安全和不便。尚未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征管手段。

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一)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

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应该争取逐步将目前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过渡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强化对高端的征收调节。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是指把经常性、固定性收入的所得项目划入综合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对这些所得,以一个年度为计算期,综合计算该征税范围的全部所得和应纳税额,按月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其他所得仍按现行分类税制办法采取分项征收,属于分项征收的项目缴税之后不再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清缴。这种以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

,既坚持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收入全面计征,又坚持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

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可以平衡税负、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并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调节。

(二)扩大税基

为适应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应包括一切可以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改变目前正列举方式规定应纳税所得的做法,取而代之的以反列举规定不纳税项目,扩大税基。即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除了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几项免税项目外,其余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均应计入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合理调整税前扣除

1.是否应该增加费用扣除。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收人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基于此,当物价上涨时,生活费用增加,费用扣除也必然应该增加。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较多,人们用于生活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并未调整,许多收入较低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现在税前扣除项太少,出差补助、车补都要交个税,又不考虑家庭支出,税率又比较高”,一位地方税务部门人员说。一个人月收入超过2 000元就要交税,但这个收入在很多城市温饱都成问题。而一个收入相对较好的白领月入7 000多元,他可能要用2 000元还贷,剩下5 000元,要缴纳625元的个税。而剩余4 375元还需支付教育、看病等各项支出,“这个收入现在在大城市生活几乎不可能有存款”,在一家媒体工作的黄女士称。而工资在2 000元~5 000元的人应不在少数。国税总局曾经,在个人所得税中工薪阶层缴纳比例占2/3,降低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个税负担成为社会各界最强烈的呼声。

2.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加以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将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实行与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水平上升挂钩的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减少级次,调整级距,降低税率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工薪所得的45%税率已明显偏高,9 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过多,计算复杂,应简化以5~6级为宜。对综合征税范围的纳税所得额可以适当拉大差距,如5 000 元以下适用5%的税率;5 000元~20 000 元适用10%的税率;20 000元~40 000元适用15%的税率;40 000元~60 000元适用20%;60 000元~100 000元适用25%的税率;10万元以上适用30%的税率。即中国要遵循低税率和宽税基思路来进行税改,避免纳税人隐匿收入,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职能。

(五)完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1.完善“双向申报”制度,强化税法宣传,让每个公民懂法、知法,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特别要利用大、要案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来进行反面警示,为综合分类汇总申报奠定基础。 加强对税源的监控,要努力完善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计算机税收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个人财产实名登记制度,在个人取得收入时通过银行账户结算,尽量减少现金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网,对个人的重要收入如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以及从其他渠道取得的收入进行计算机网络监控和稽核,同时,对个人存量财产如金融资产、房地产及汽车等实行实名登记制。为每个纳税人建立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便于对纳税人财产的监控。形成有效的个人收入控管体系,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 加强税收监管,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边防、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

总之,要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建立起能够覆盖全部个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生计、赡养、教育、残疾与社会保险等费用扣除标准和自行申报纳税,体现“全面、简便、合理、适用”的基本要求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

[1]吴从慧.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

魏彦芳.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之设想[j].商业经济,2010,(22).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6

关键词:分类税制;综合税制;费用扣除

一、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一)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模式是指归属于某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如工资、薪金、股息红利等,均应按税法规定单独分类,按各类收人的适用税率、计征方法以及费用扣除规定分别课税,不进行个人收人的汇总。

在今天纳税人众多而且比较分散、收入来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征税模式就很不适应了,容易造成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得项目和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公平(如工资、薪金收入者与个体工商户,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分次支付与一次性支付等税负差别很大),既不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不利于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税负的不平容易造成纳税人通过“分解收人”、分散所得、分次或分项扣除等办法来达到逃税和避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再有随着个人收入来源渠道的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会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

(二)税基狭窄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课税范围比较狭窄,采用正列举的方式对十一类应纳税所得征税。在今天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出现该征的不征,不该征收的还在继续征收的现象,缺乏公平。

(三)费用扣除缺乏科学性

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确定税前扣除额时一般只考虑了个人的日常开支,忽略了家庭中的一些主要开支,如所赡养人口多少,老人需要的抚养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费、高房价、高医疗价格及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导致税前扣除额较低,应纳税所得额增大,加重了工薪阶层负担,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的实现。在赡养状况差异很大时,税收负担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税收的不公平性更突出;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费用扣除的变化完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损害了一部分纳税人的利益。中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这种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在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收入者采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

(四)税率档次多、级距窄

中国九级税率档次中实际普遍使用的只有前四个税率档次,后五个税率只为不足10%的高收入者设置,最高税率45%基本上形同虚设。同时,高税率和多档次税率难以实现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税率越高,被征税对象偷逃税的动机就越强。在目前物价指数不断攀升和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环境下,个人所得税不同税率间级距狭窄,使应该享受低税负的人群承担了较高税负。

(五)征管手段落后

一方面个人所得是所得税种中纳税人最多的一种,征管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也是最复杂、最难管的税种之一,应税项目多,计算公式多,再加上个人收入多元化隐性化,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税源难以监控,尽管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国运用十分广泛,但税务系统内部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管手段,政府部门画地为界,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规划和信息共享。税务机关缺乏技术手段限制了对纳税人个人信息的掌握。如果个人恶意隐瞒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或者使用现金交易逃税,将很难加以监控。同时,技术落后对申报纳税人带来了极大不安全和不便。尚未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征管手段。

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一)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

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应该争取逐步将目前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过渡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强化对高端的征收调节。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是指把经常性、固定性收入的所得项目划入综合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对这些所得,以一个年度为计算期,综合计算该征税范围的全部所得和应纳税额,按月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其他所得仍按现行分类税制办法采取分项征收,属于分项征收的项目缴税之后不再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清缴。这种以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

[1] [2] [3] 

式,既坚持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收入全面计征,又坚持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

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可以平衡税负、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并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调节。

(二)扩大税基

为适应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应包括一切可以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改变目前正列举方式规定应纳税所得的做法,取而代之的以反列举规定不纳税项目,扩大税基。即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除了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几项免税项目外,其余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均应计入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合理调整税前扣除

.是否应该增加费用扣除。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收人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基于此,当物价上涨时,生活费用增加,费用扣除也必然应该增加。

年,中国物价上涨较多,人们用于生活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并未调整,许多收入较低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现在税前扣除项太少,出差补助、车补都要交个税,又不考虑家庭支出,税率又比较高”,一位地方税务部门人员说。一个人月收入超过 元就要交税,但这个收入在很多城市温饱都成问题。而一个收入相对较好的白领月入 多元,他可能要用 元还贷,剩下 元,要缴纳元的个税。而剩余 元还需支付教育、看病等各项支出,“这个收入现在在大城市生活几乎不可能有存款”,在一家媒体工作的黄女士称。而工资在 元~ 元的人应不在少数。国税总局曾经,在个人所得税中工薪阶层缴纳比例占/,降低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个税负担成为社会各界最强烈的呼声。

.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加以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将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实行与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水平上升挂钩的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减少级次,调整级距,降低税率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工薪所得的%税率已明显偏高, 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过多,计算复杂,应简化以~级为宜。对综合征税范围的纳税所得额可以适当拉大差距,如 元以下适用%的税率; 元~ 元适用%的税率; 元~ 元适用%的税率; 元~ 元适用%; 元~ 元适用%的税率;万元以上适用%的税率。即中国要遵循低税率和宽税基思路来进行税改,避免纳税人隐匿收入,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职能。

(五)完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完善“双向申报”制度,强化税法宣传,让每个公民懂法、知法,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特别要利用大、要案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来进行反面警示,为综合分类汇总申报奠定基础。 加强对税源的监控,要努力完善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计算机税收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个人财产实名登记制度,在个人取得收入时通过银行账户结算,尽量减少现金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网,对个人的重要收入如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以及从其他渠道取得的收入进行计算机网络监控和稽核,同时,对个人存量财产如金融资产、房地产及汽车等实行实名登记制。为每个纳税人建立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便于对纳税人财产的监控。形成有效的个人收入控管体系,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 加强税收监管,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边防、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

总之,要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建立起能够覆盖全部个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生计、赡养、教育、残疾与社会保险等费用扣除标准和自行申报纳税,体现“全面、简便、合理、适用”的基本要求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

吴从慧.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魏彦芳.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之设想[J].商业经济,,().

杨秀平.谈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混合税制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个税种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两个:取得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在我国,个人所得税设立的基本宗旨是调节市场初次分配中形成的不公,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有所增加,其所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已由1994年的1.60%提升至2009年的7.29%,但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却少有作为。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在22个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可见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非常严重。虽然不能全部归咎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不利,但其制度设计缺陷和征管漏洞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1.收入监控体系的缺失

居民收入日趋多元化,政府却未能根据收入分配体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收入监控体系,特别是对于地下经济等灰色收入,更是无能为力。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征管质量不高,偷逃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审核申报、扣缴制度尚不健全,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税制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

主要表现在存在逆向调节现象,对高收入阶层缺乏基本的调节和监控手段。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使那些所得渠道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相反所得渠道少、综合收入相对较低的纳税人却要多交税。

3.税率设计结构复杂,实际税负不公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级次过多,与国际上简化税率结构,降低税收负担的所得税改革趋势不相适应。二是级次过多的边际税率,使相当多的纳税人不能接受,在实际执行中形同虚设,反而由此使许多纳税人为了降低边际税率档次而想方设法隐瞒各项所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化了纳税人的偷逃税意识。三是对属于勤劳所得性质的劳务报酬所得与属于非勤劳所得性质的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等采用20%的相同税率,而且对劳务报酬所得又实行加成征收,有

我国社会主义分配政策。四是对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所得与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分别适用九级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造成税负不公平,增加了征管操作的复杂性。

二、综合所得税制及其应用条件

综合所得税制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通常是一年)的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统一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的一种税收制度。与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相比,综合所得税制的优势表现在:税基较宽,能够反应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考虑到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减免照顾;就其总的净所得采取累进税率,既可以调节纳税人税负,又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纵向再分配。其缺点是征收手续较为复杂,纳税人容易进行税收规避,需要纳税人服从程度高、税收管理制度先进、财务会计健全。尽管存在这些缺点,但是综合所得税制却能很好地克服分类所得税制征收不公、扣除不合理、同等收入税负不同等缺点,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但是要实现综合所得税制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纳税人的永久税号,并且与支付方强制性的预扣税制度结合。(2)个人报酬完全货币化,严禁实物分配和实物福利的存在。(3)大力推进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现金交易,对大额现金的流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限制措施,严防现金环节的偷逃税。(4)要建立联网制度,将税务的网络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工商、海关等机构联网。

所以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并不适宜马上采取综合所得税制。综合税制在税务管理上要求当纳税人到纳税年度终需要提交年度申报表.税务机关能够对所提交的年度申报表进行有效的审核以及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实现汇算清缴。但当前我国大多数纳税几的纳税意识淡薄,缺乏健全帐簿记录和进行自动申报的知识水平,税务尚未普遍推行.严恪的纳税申报制度也未建立起来.因此不可能顺利提交基本真实的年度申报表就税务审计而言.我国目前的税务管理水平还未达到能够对年度申报表进行有效审核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纳税人的帐簿记录不健全‘二是管理手段落后.基本上还处于手工状态:计算机管理刚刚起步,税务系统内部以及与有关经济部门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尚未建立;三是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四是缺乏足够数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税务稽查人员。税务审计不力也是造成纳税人不主动申报或少申报的一个困索。就汇算清缴而言,由于目前我国将个人所得税划归地方税,而地方税务机构尚处于缉建过程中.人员不足、设备不健全的状况很难保证能够顺剥地完成汇算清缴任务。我国不仅在以上三十方面的条件不具备,而且代扣代缴制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三、结论与建议

1.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税制结构模式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综合所得税制存在种种优点,但是鉴于我国的现状,马上使用并不适宜。所以,分类综合课征应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的较好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所得等实行综台收入,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或者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到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直纳所得额内抵扣。此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类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也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纳税人无法通过收入分计以逃避税收;二是税务机关不需对纳税人的每项所得分析是何种所得,或其是否合法,便于征管,并节省税收成本;三是是收人来源、方式发生变化时,政府不需修改税法就能及时捕捉到新的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

2.确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实现指数化调整

在我国确定费用扣除时,注重区分高收入者、低收入者,实际扣除额的大小应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动而调整,实现指数扣除,对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差异,难以实现不同起征点,也可通过指数化调整。

3.合理地设计税率结构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即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又实行比例税率和加成税率,应将现行两套税率统一为超额累进税率,为综合税制的实施创造条件。同时,扩大税率级距,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税率档次设计以五级为宜。其次是保持税收的级差不变,但原5%的税率降到2%、10%的降到5%,15%的降到10%??依次降5个百分点,或者保持现有的税率不变,但提高级差。

4.完善征管机制

(1)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在目前无法直接对个税纳税人直接实行全面监控的情况下,实行源头扣缴无疑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有效方法。即使是在公民纳税意识较强的美国雇主代扣代缴仍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形式。因此要明确规定扣缴义务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若扣缴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应给予严厉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当然更要明确纳税人的责任。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8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我国展开了新一轮税制改革,目前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个人所得税将是税制改革的下一个重点。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与个税有关的几个税收构成要素的改革方向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笔者的观点和建议。

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又开始实施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上两法的改革拉开了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大潮,其他税种的改革也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展开。个税是一个与老百姓利益最为密切的税种,个税的改革一直以来就备受老百姓的关注,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大潮中,个税也将展开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在对个税税制进行改革时,我们不能盲目的改革,对其中的若干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采取正确的改革措施,方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本文将对个税在税制改革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费用扣除标准的改革方向

个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各项所得额,即从所取得的收入额中扣除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成本和费用后的差额。由于个税无法准确核定不同纳税人为取得收入而耗费的费用数额,所以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来对个人取得的各项收入进行费用的扣除。目前,个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对不同的所得项目有着不同的规定,因此,费用扣除标准的高低与纳税人缴纳税款的多少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目前,很多人单纯从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个税应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例如:他们建议将工薪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由现行的2000元/月提高到3000元/月,甚至提高到5000元/月,同时还建议在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对于这样的建议,笔者并不赞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并不一定能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个税有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和筹集财政收入等多种作用,但在现阶段,筹集财政收入是个税的主要作用。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后,会造成个税税收收入总额的下降,国家为了保证财政收入总额的不下降,势必会通过其他的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款项仍然需要有全体纳税人来承担,因此,纳税人的税负可能不一定能降低。

提高费用扣除标准,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贫富绝对差距。在超额累进税率下,低收入纳税人由于其所得额较少,适用的税率较低,而高收入纳税人由于其所得额较多,适用的税率较高,因此,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后,低收入纳税人减少的税额不如高收入纳税人减少的税额多,这就造成贫富的绝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扩大的。例如:甲的工薪收入为3500元/月,乙的工薪收入为10000元/月,如果费用扣除标准从目前的2000元/月调整为3000元/月,两人的税后绝对差距将从5400元变化为5500元,贫富绝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般来说,个税征收模式有三种:分类征收制、综合征收制和混合征收制。目前我国在个税上实行的是分类征收制,即将纳税人取得的所得按照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十一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分别计算纳税人取得不同所得应缴纳的个税税款。

分类征收制在合理、准确划分所得类别上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在实践中,纳税人往往通过改变所得项目的类别,以此来进行税收筹划;同时,又由于分类征收制没能对纳税人整体所得进行全面的考虑,导致所得来源较多的纳税人可以扣除的费用就相对较多,对所得来源较少的纳税人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因此,有很多的人认为我国个税的征收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应将现行的分类征收制向综合征收制或混合征收制转变。对于这个建议,笔者也不赞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税收征收模式的改变将不能体现现行个税的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分类征收制下,对于不同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是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的实际税率是2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的实际税率是14%,偶然所得的税率为20%。这样区别化的规定可以体现个税的政策导向,即国家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反对个人不劳而获。如果将分类征收制改革为综合征收制或混合征收制,个税的政策导向功能将不复存在。

税收征收模式的改变将不能体现个税的调节贫富差距功能。在分类征收制下,不同所得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甚至不缴税,通过税收的调节功能,可以缩小贫富的差距。如果实施综合或混合征收制,对所有所得项目实施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贫富的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应税所得项目范围的改革方向

目前我国的个税的应税所得项目几乎囊括了个人所有的所得项目,似乎没有必要对应税所得项目范围进行改革的必要。但是,由于个税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导致个税中,很多应该纳税的所得项目并没有缴纳个税,笔者认为应该取消一些减免税政策,完善我国个人的应税所得项目范围。例如:股票转让所得就应该纳入个税的应税所得范围之中,现行个税以我国股份制还处于试点阶段以及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为由,决定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税,认为对股票转让所得的计算、征收办法和纳税期限的确认等需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再结合国际通行做法,作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托词,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在我国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怎么能说他们还在试点阶段和不成熟呢?股票转让所得不缴纳个税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投机色彩,对证券市场本身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应尽快对股票转让所得恢复征收个税。

征收管理的改革方向

税收的征收管理直接影响到税收的安全性、及时性、公平性,它对每一个税种都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个税的纳税义务人在数量上十分多,因此,个税的税收征管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国目前个税的税收征管水平是比较低的,有很多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应加强对个人所得来源及数量的监管

由于目前我国个税执行的是分类征收制,因此,准确划分所得项目及确认所得数量是影响到税款能否及时、足额征收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加快金融制度的建设,建立以个人身份证号为基础的统一的金融制度,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在账户开立时必须提供身份证明,实行实名制,对账户所有人取得的所有收入都必须通过金融系统转账支付,杜绝现金支付,对各种收入都必须明确转出单位或个人与转入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界定好该笔收入的性质以及该笔收入的数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税税款的安全,做到应收尽收。

(二)加快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在税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金税工程的开展,对我国税收征管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光有金税工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金税工程只是税务机关内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并没有和其他国家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实现联网,信息不能得到共享。因此需要尽快将税务与金融、保险、工商、海关等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工程做到有机的结合,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目前我国个税方面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大,违法行为的成本不高,造成个人铤而走险,即使在被税务机关查处后,仍然不思悔改,继续实施相关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冯曦明.从公平视角看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J].财会研究,2009(5)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9

[摘要]我国现行税制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建立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套税制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显露出来。个人所得税正逐步成为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而依赖于个人所得税发挥的收入调节职能也逐步成为财政职能的主要选择。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征税范围、税率、征管水平各方面,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税制模式的选择。我国目前正从分类课征制向混合课征制过渡。文章从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入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需注意的问题,推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分类课征;混合课征

一、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介绍

所得税是世界税制发展中较早的一个税种,所得税的开征导致了一次世界性的税制改革浪潮。在所得税体系中,个人所得税目前正逐步成为各国税制的主体税种,同时成为国内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通常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制又称为个别所得税制。它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分别征税,如对工资薪金等劳动所得课以较轻的税,对营业利润、利息、租金、股息等资本所得课以较重的税。它的特点是只对税法上明确规定的所得分别课税,而不是将个人的总所得合并纳税,英国的“所得分类表制度”是分类所得税制的典范。它的优点是可以广泛采用源泉课征法,课征简便,节省征收费用,而且可按所得性质的不同采取差别税率,有利于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它的不足是不能按纳税人全面的、真正的纳税能力征税,不太符合支付能力原则。现在纯粹采用这种课征制度的国家并不多。

(二)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又称为一般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加总课税,不分类别,统一扣除,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税制的优点是:税基宽,能够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并考虑到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减免照顾,对总的净所得采取累进税率,可以达到调节纳税人之间所得税负担的目的,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纵向再分配。但它的不足也很明显:课征手续较繁,征收费用较多,且容易出现偷漏税,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较健全的财务会计和先进的税收管理制度。

(三)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又称为混合所得税制。它由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合并而成。它是按纳税人的各项有规则来源的所得先课征分类税,从来源扣缴,然后再综合纳税人全年各种所得额,如达到一定数额,再课以累进税率的综合所得税或附加税。它的特点是对同一所得进行两次独立的课税,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现行个人所得税属于这种类型。这种所得税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最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因为它综合了前两种税制的优点,得以实行从来源扣缴、防止漏税,全部所得又要合并申报,等于对所得的课税加上了“双保险”,符合量能负担的要求。因此,分类综合所得税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所得税类型。

从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总体观察,分类制实行较早。以后在某些国家演进为综合制,更多地演进为分类综合制。现在可以这样说,当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纯粹的分类制,实行纯粹综合制的也不多。一般都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的混合制。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及存在问题

自从1994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对经济建设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种个人所得税征税模式本身就有很多不足,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一)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模式不能充分贯彻其立法原则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市场经济对个人所得税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是调节个人收入关系,保证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我国个人收入水平目前还不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中所占有的比例较小,组织财政收入近期内不是它的主要功能。所以,本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调节高收入,缓解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矛盾,以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政策”。而新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课征办法,不能全面地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模式容易造成合法避税,给征收管理带来困难,导致税源流失

在征管上分项进行源泉扣缴,也容易造成纳税人税负的扭曲。由于是源泉扣缴,对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必须是在按月取得时缴纳,这样来缴纳税款,必然会产生一些对纳税人不合理的征税。如果有甲、乙两个纳税人,甲在12个月内每个月都取得800元的劳务报酬,不需扣税;而乙在一个月取得9600元的报酬,其余11个月收入很少或没有收入,那却要纳1760元的税。类似的财产租赁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通过分散取得,也能减少缴税数额。这样税法就容易被人钻空子,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避税、逃税的目的。

(三)现行模式对扣除的规定不合理

对个人征税只有建立在“净所得”概念上才有意义。因此,为得出应税净所得,必须在调整后毛所得中如实扣除纳税人应该扣减的费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纳税人为取得相同数额的所得支付的成本费用占所得的比例各不相同,甚至相差很远,因而规定所有纳税人都从所得中扣除相同数额或相同比例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夫妻分别申报制带有不合理性,在实行累进税率的类别中,夫妻合并申报更为公平,有利于对家庭税收负担的调整。

(四)分类制对经济的变化缺少弹性,难以随通货臌胀而得到及时调整

在综合制中,可以根据零售物价上涨指数调整免征额及级距而维持税负不变,而在分类税中指数化便成为一个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物价水平必然会有一定波动,如何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保证税负水平相对稳定,确是分类制的一个难点。

(五)目前我国全民的纳税意识淡薄,这是我们税收工作的难点和缺陷

在寻求适合于我国的税制结构模式时,也应考虑运用个人所得税制去促进全民的纳税意识的提高。分类税制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征收过程将以扣缴为主,纳税人主动申报的不多。这样,个人所得税征管将仍主要是沿用传统的征收方法,以征的一方为主,税务机关不找上门,纳税人就不会主动纳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税收征管方式已开始转变,税收申报以纳税人上门缴税为主。个人所得税也应适应这种趋势,税制模式的选择应有超前性和长远眼光。 "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改革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种种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道路。

(一)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的发展

从世界税制发展史上看,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分类所得税制到综合所得税制的过程。英国是最早实行所得税的国家,素有“所得税祖国”之称。1779年英国开征所得税时,采用的就是按税法列举的各项收入分别课征的制度。直到1909年,英国才开始将各类所得汇总计算,综合征收,从而由分类所得税逐步转向综合所得税。德国于1808年开征所得税时,实行分类所得税制。1891年德国颁布新的所得税法,按综合所得实行累进计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征的个人所得税也是分类所得税制,1959年税制改革时又改为综合所得税制。

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典型的混合所得税,就是1917年法国所实行的个人所得税。这种税制首先对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分类课征,然后再就其总的所得课征附加税。当时税制的重点是在分类税上,而对总所得的课征则是一种补充。在分类税方面,它将全部所得分成七类,根据区别对待的原则实行不同的税率。而在附加税方面,它主要是根据个人的负担能力进行征收,实行累进税制。法国的这种混合所得税制一直沿用到1947年,后来被单一的综合所得税制取代。目前,实行混合所得税制的国家还有葡萄牙、韩国等。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的重新选择

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应坚持和完善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强化源泉课税,堵住税收流失的漏子;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应彻底抛弃现行的分类所得税模式,实行综合所得税制。

结合目前实际经济发展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应由分类所得税模式向具有较强综合性特征的混合所得税模式转化。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较低,税收征管手段比较落后,这就决定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依赖于源泉课税的办法,也就是说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第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贫富分化已成为了我国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任务就是调节社会分配,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显然这正是综合所得税制的优势所在;第三,实行混合所得税模式可以结合分类税制和综合税制的优势,扬长避短,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理想选择。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的逐步完善,可以在目前所得分类的基础上,先以源泉预扣方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税率征收分类税。在纳税年度结束后,由夫妻合并申报其全年综合的各项所得,由税务部门核定其应税毛所得额、调整后所得额和应税净所得额。对年度内已纳税额作出调整结算,多退少补。如果应税净所得额超过一定的数量界限,则最后按超额累进税率征收综合的个人所得税(附加税),以调节税负,量能负担,防止逃避税,公平分配收入。

[参考文献] [2]娄仲,张都兴.个人所得税纳税实务[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个人所得税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4]各国税制比较研究课题组.个人所得税制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个人所得税改革篇10

关键词:个税改革;必要性;建议措施

前言

个税是以个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它一般采用累进税率,体现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少征税,从而达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的。每当人民的收入水平产生相对的变化时,个税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是由于个税关系人们的切身利益,关于个税改革问题就尤其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个税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个税改革很有必要,首先,我国的个税形成时期较晚,且不够成熟。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征个税,并且主要针对的是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过了十几年,我国对个税又进行了修订,这也为现行税制奠定了基础。可见,个税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一个坎坷的过程。我国的个税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今个税征收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如何平衡等问题,仍待解决。其次,个税和人民的关系较为密切,其改革的整个过程都将受到万众瞩目。特别是每当人们关注公平、关注分配问题时,个税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最后,个税的改革将会对我国其他税种的改革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个税的改革,可以为我国税制改革提供一个范本,提供可以参考的经验,更便于我们今后依法治税工作的展开。

二、我国个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加快我国个税改革,对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个税改革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是个税功能定义不够清晰、个税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

(一)个税功能定义不够清晰

目前,个税中类似保证财政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内在稳定器”等等提法的观点在实践中还很难应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界定,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促进财政收入,我国现行税制有19个税种,个税只是其中一个。个税应该负担的财政收入应该是多少,目前还尚无定论;比如学界公认的所得税的公平分配的职能。个税作为所得税的一种,无疑肩负着人们的希望。但是人们又如何去定义这种公平。同样收入的同样缴税,不同收入的多收多缴。可如果一个人辛苦工资所得按20%交了税,而中奖所得也按20%交了税,这样又是否算公平。如果公平,那就是承认了运气在收入中的作用,而运气本身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不公平,是不是要增加中奖所得的税率。工资薪金最高税率45%,那中奖所得最少也得是50%了,这无疑于否定了这一行业。

(二)个税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个税的征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个人的收入信息。在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时,个税征管很难达到无漏洞。比如,现下很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个税按家庭缴纳。这给个税征管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对于个人,我们现在还无法准确获取其收入信息,所以我国个税才过分倚重工资收入部分。如果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税,那么家庭收入如何取得,一个计税家庭如何形成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试图改变个税征收模式以达到公平税负是完全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个税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税种的改革,因此不能将之局限于改变征收模式,改变几个税率等,而是应该从一个全面的角度考虑个税改革。如何从理论上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何使个税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有机部分,才是我们真正的问题。

三、我国个税改革的建议措施

(一)关于个税本身的改革与完善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对我国个税加以调整,以适应现阶段的需要。首先是个税的征收模式。有必要将我国个税逐步由分项计征模式转化为综合计征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现行税制种的各种优惠进行调整。在现有的分项计征模式下,各项收入有各项收入的税率、税收减免、扣除标准等,这些规定的存在都直接使得不同收入在税收问题上存在不平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以前的因项优惠改为因人优惠。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个税征管机制。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对个税的纳税评估制度,充分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不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个税评估道路。最后,要合理确立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应该给谁,应该给多少,应该有统一标准,至少要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我国现行税制的最大问题就是优惠过多且过杂。往往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就可以出台一项优惠,具有过大的随意性。因此,今后的优惠应该更加规范。在综合税制下,不论收入来源,只论获得收入的个人,按人的不同给予优惠。

(二)关于个税改革的配套措施的建设

要实现个税改革的目的,单纯对制度本身的完善是不够的,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个税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完善个税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要有良好的税收基本法规范。税收基本法是所有税种改革的重要依据,没有这一基本型规范,各税种改革各自为战,基本很难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很难实现目标。第二,要有良好的社会金融监管制度。所得税的征收基础就是个人的收入,因此是否有良好的监管制度也成了改革的一大关键。第三,要建立一支理论够用、技术过硬、思想可靠的税收征管队伍,并不断去完善。没有稳定可靠的征收队伍,个税也就只能是理论上的税种。总之,要使个税改革获得成功,就应当建立并逐步完善个税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

结束语

个税改革是个巨大的工程,应当结合我国个税改革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逐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以加快我国个税改革的步伐,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剑灵.我国个税改革面临两大挑战[M].南方日报(观点),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