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十篇

时间:2023-03-26 23:06:41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篇1

关键词:目标 教学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疫苗、超敏反应等基础知识与概念以及医学微生物中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致病机制等,对护理人才建构良好专业知识框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学时相对减少,这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不少困难。因此,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医学免疫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在免疫学教学中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托,制定出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做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要求。教学目标又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 知识目标

免疫学基础知识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它与其他各门基础课之间都有联系,与临床课的联系就更加密切。免疫学基础的理论比较抽象且安排的课时又少,要在较少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学时目标。

1.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1)学习目标:是指课堂必须完成的单元目标。通过教师的课堂目标教学的完成得以实现,学生通过每一课堂的“课堂目标”的学习,才能明确掌握一堂课学什么、掌握什么、了解什么。例如在讲述《免疫学基础》-----概述这一章节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免疫的概念”这一课堂目标做文章,利用学生刚学完解剖和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有利条件,讲深、讲透机体是如何识别抗原、排除抗原、从而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与稳定这一功能的,而随后“免疫的功能”也就好讲了。

(2)教学目标:是指实现学习目标所需的内容。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列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标题及内容的摘要,并尽量突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以“免疫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性质、作用,如:“抗原”这一章节的许多节点中,’抗原”的概念和特性是重点掌握内容,其它作为了解内容,只有掌握了重点,才能使学生听懂后面的内容。重点内容要细讲,了解内容就可以简讲,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内容学习,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

1.2 学时目标:随着疾病谱由传染病向非传染病,病因由细菌、病毒向心理、社会因素的转化,免疫学基础由原来的108节课减少到68节课,课时少,任务重,因此在目前课时量的基础上,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同时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连续性,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少而精地完成每一个学时目标。要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时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1)自学辅导、问题讨论:用以解决目标中难度不大,知识层次不高的知识点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以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免疫学”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使用与其他相关基础课知识点联系密切的课程进行教学上的联系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进行“免疫系统”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刚学习完解剖学和生理学课程,通过自学、讨论、教师提示指导的方式把相关的解剖、生理知识融会于其中,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2)教师重点讲述、学生参照目标进行学习的方法,以解决难度大、知识层次高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在免疫基础与微生物学教学中,可引用临床病案分析方法,多媒体技术引入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可得到生动、形象、逼真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细菌各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就可采用此方法。

2 能力目标

包括教学活动、实验操作、教学评估与反馈等环节

(1) 教学活动:是指完成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常用的教学

手段和方法有“教师主讲法”、“师生互动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模拟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手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

(3)教学评估与反馈:教学反馈的方法有“课堂提问”、“模拟”、“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法。正确及时的采用有效的评估反馈方法,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德育目标

(1)目标教学中德育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职业道德和健全完美的身心素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种激发学生勤奋向上的动力,所以教师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师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吃苦耐劳、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关心和爱护学生。如:微生物学实验的标本有些是“粪便”和“痰液”,个别学生看了会感到恶心,怕脏、怕传染,不愿意操作。对学生来说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就要身先士卒,带头进行示范、操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对于学习基础差或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积极指导,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发展的机会,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中职学校的教师,教书育人,势在必行,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对提高中职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运本、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月

【2】吕瑞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月

免疫学基础篇2

【关键词】 食品免疫学;课程建设;重要性;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一门前沿而又基础的学科,正是由于它与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才成为生命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之一。尽管免疫学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但是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没有改变,即机体中“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识别。作为其边缘学科的新生力量――食品免疫学,倍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加之,随着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日益增强,该课程的学习也就越来越重要。[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新疆农业大学于2010年获批的新专业,《食品免疫学基础》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并已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课。该课程设计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食品免疫学具有知识面很广,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艰涩难懂等特点,导致学生难于掌握,易产生厌学情绪。[2]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是每一名授课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食品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食品免疫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免疫学就是利用免疫学的知识,将天然存在或人工加入的有益成分更好的利用起来,探索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途径的学科。基因工程方式调整食物组成成分和服用含有免疫物质的食物是食品免疫的两种方式。特殊食品的生产、食源性过敏原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都要依赖于免疫学知识,这些都是食品免疫学的研究核心。食源性过敏原标签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国家法律的健全,侧面也反映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很大。[3-4]食品免疫学属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多门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课程讲义的安排

参照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安云庆主编的《免疫学基础》,按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考虑34学时的教学时间,编写《食品免疫学基础》讲义主要包括7章的内容:1)绪论(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免疫学的应用);2)抗原(概念和特性,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医学上重要的抗原);3)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4)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5)免疫应答与机体免疫力(免疫应答简介,机体免疫力);6)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超敏反应概述,I型超敏反应,食物过敏概述,食物过敏途径与影响因素,食物过敏的预防);7)免疫学检测法(抗原抗体反应与非标记免疫分析,免疫标记技术及分析应用)。该讲义形成了以免疫系统为基础,免疫应答为理论,抗原抗体为主线,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为重点,免疫学检测为应用的授课体系。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多媒体随时增添辅助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直观、便捷等优点,正在被授课教师广泛使用。[5]它可以将多种素材融合一体,直观化、条理化的将知识展现出来,在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对先进仪器设备及操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在使用这一手段时,可以随时将学生记录较为完整的课堂笔记、画得好的图片,选择性的插入到课件中,展示给下一届同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将收集的生活实例及时补充到课件中。例如:在“食品过敏的预防”这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食品致敏性标签是避食食物致敏原引起的食物过敏反应的唯一办法”,[6-7]笔者就将某饴糖不同时期糖纸上的一句话拍照,对比分析让同学感受食物致敏原的标识标注的区别。该饴糖在不同期糖纸的提示分别为:“(可能含有少量果仁成分)”和“过敏原信息:含有牛奶、大豆,此生产线也用于加工含有榛子的产品”。

2、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逐一认真点评

大学教学常见的方式还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这种方式虽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但学生往往缺少主观能动性,过多依赖。在本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8]在教学内容接近尾声,学生对本专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他们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笔者也曾适当为他们列举了若干供选择),查资料,写课程“论文”,到讲台上为大家上课,教师则逐一进行点评,指出其“论文”中的合理部分,也分析指正其不足之处。这样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9]学生的“论文”涉及内容很多面很广,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平时大量阅读专业文献。从学生的课程“论文”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事实上学生这方面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让学生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使得从未上过讲台的学生体验了讲课的滋味,体验到备课之不易。这也使他们对教师多了几分理解,添了几分敬意。很多学生认为这种尝试使他们受益匪浅,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答辩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信心。[10]

3、考试形式灵活,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是促进形式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没有一定的压力,学习动力就会不足。但由于对考试的认识不同,有的学生仅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而考试,这样势必造成高分低能。我们期望的学生不只是能学好一点专业理论的学生,而是希望通过各门课程系统的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要会学习,会提出问题并设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将来他们面临的科研、生产,时刻会有新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有限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需要在平时进行训练。为了使考试能起到这个作用,我们对学生的考分分解为三个部分:课堂笔记占15%,实习内容占15%,课程论文(如前所述)占10%,期末考试占60%。课堂笔记反映学生的记录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因此,在期中期末都要认真查阅每个学生的课堂笔记,为部分学生纠正错误,包括意思理解偏差,关键性数据错误甚至错别字。这样做能知己知彼,便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虽需花不少时间,但却是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一种体现。学生看到教师认真批阅过的笔记,心中自然会多几分敬意,记录也会愈加认真。课程实习让学生实际操作,给予他们动手的机会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课堂教授和实环节的改革,可以从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实验教学在食品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期末考试并不神秘,尤其是综合题,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将所学主要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认真复习全部内容。

四、结语

食品免疫学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本文针对《食品免疫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上述困难,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改革,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学生较之前对本课程有了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授课内容需要随免疫学及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前沿知识及关注发展前景,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食品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艾祥,龚加顺,袁唯.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6)48-50.

[2] 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53-55.

[3] 王智.美国的食物过敏原标签管理走向[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7-9.

[4] 王国政,徐颜渊.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J].食品科学,2007(4)355-359.

[5] 赵杰,官守涛,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2)194-195.

[6] 胥传来,金征宇.食品免疫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47.

[7] 彭池方,匡华,徐丽广,等.食品免疫学教学新方法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24)44-45.

[8] 吴亚欧,张林杰.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学互动新模式的尝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2)85-86.

[9] 廖振林,陈森洲,孙远明,等.食品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9(4)397-399.

[10] 李学文,韩江,叶强.民族学生《果蔬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3(21)25+2.

【作者简介】

王子荣(1963-)男,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免疫学基础篇3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免疫学基础;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107-02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in medical immunology basis of professional beauty teaching trial

ZHANG Dandan,YANG Wenming,JIANG Haibo

(Jiamusi College of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musi154007,China)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institution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eet the need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ach-iev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in the “participatory approach” used in teaching basic courses in immunology, the practice of student-centered, activity-content, to participate as an intermedi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ive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s, efforts to achieve acceptance of learning and found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to form good study habits,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suitable for participatory methods of teaching.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pedagogy;Immunological basis;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我国现代中医院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也是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传统中医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培养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两重性,既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2]。“参与式教学法”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免疫学基础教学中一直没有应用此法的报道,我院从2008年起开展“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并将其应用到中医学美容专业《免疫学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以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8级中医美容专业1班,共计46人,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法,2008级中医美容专业2班,共计46人,作为实验组,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均为女生,年龄18~22岁,均经全国统一高考录取为我校全日制美容专业学生。

1.2教材选择

教材选用金路主编的《免疫学基础》(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考教材为杨黎青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1.3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方法和技巧。

1.4学时安排

本课程总计5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4学时,占总学时的25.9%。

1.5参与式教学法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形式包括:模拟情景教学、师生换位教学、利用游戏教学、利用网络媒体等方式[4-5]。

1.6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研究过程

2.1前置调查和分析

鉴于研究班级的学生是入学第一学期的学生,除文化课外,第一学期学习的医学基础课有《人体解剖学》和《中医基础学》,因此本研究选取这两门课程的成绩作为前置调查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的可比性。两个研究教学班《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学》两门课程的成绩对比见表1。

表1两班第一学期《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学》期末成绩比较(x±s,分)

表1中两班学生学习成绩比较,说明两班学生学习相同医学课程的学习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班同学同时学《免疫学基础》,他们的学习起点基本相同,没有显著差异。

2.2参与式教学效果的调查

参与式教学实施结束后,两个研究教学班学期末,除统计分析学生平时知识考核成绩和期末知识考试成绩外,通过抽签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对参与式教学的接受程度,两班知识与操作考核结果见表2。

表2两班第一学期知识考核、操作考核期末成绩比较(x±s,分)

由表2可见,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有明显不同,试验班知识考核和操作考核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3.1 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综合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对传统中医学习、探索的兴趣,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了潜力、锻炼了能力[6]。参与模拟教学情景,同学们被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所吸引,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体验医患角色情感,体会良好的沟通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模拟医患沟通场景,剖析免疫疾病案例,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同学们将免疫应答中的变应原进行归类与已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与补充,拓展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

3.2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在专业权威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建立网络论谈,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交流和共享学习成果的平台。如在安排同学们观看Ⅰ型超敏反应病例片子后要求总结发病机制如何避免和预防,教师将一些观点和感想归纳总结后,再与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感想和观念源于学生,容易在学生间达成共识,达到知识同化、态度转变、观念认同的传播效果。

3.3提高了教学效果

传统的免疫应答仅涉知识领域的学习目标,很难达到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参与式的免疫应答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还有助于改变学生对免疫应答的空洞、抽象的分子概念,提高对免疫分子形象掌握。通过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游戏教学,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松化。在游戏教学课后,同学们一致表达了对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肯定,认为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在游戏和参与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改变了观念。

4结论

本次实验, 两个研究教学班学生学习的起点基本相同,实施参与教学法后,对两个班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免疫学基础》考核成绩明显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体学生都认为参与式教学对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对学习有较大帮助,学生对参与式教学非常感兴趣,人人愿意参与,并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采用此种学习法,甚至愿意将此法推荐给其他同学。因此参与式教学是值得推广普及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6):159-161.

[2]刁承湘. 试论颜福庆医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复旦教育论坛,2008,1 (3):167-168.

[3]周建华,方定志. 参与式教学法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5, 4(5):856-857.

[4]郝玉梅,刘如月.教学角色互换教学在美容教学中的实施[J].美容学杂志,2007,07 (1):47-48.

[5]郑瑾,翁春荣.浅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8 ,11(1): 41-43.

免疫学基础篇4

【关键词】护理学院;《病原生物与医学免疫基础》课程;调查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course of “pathogenic organism and basic medical immunology”

--investigation on the students’ learning status of the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ursing school

li wen-min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ursing school, xiaogan hubei 432000,china)

【abstract】investigation through 5 aspects related to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psychology, the basic knowledge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basic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metho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and requirem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existing question of learning "pathogenic biology and basic medical immunology " cours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learning efficiency: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e the learning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knowledge reserves, increase confidence in learning; to cultivate a good habit of learning,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increa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guide the process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 of nursing;course of “pathogenic organism and basic medical immunology”;investigation report of course

《病原生物与医学免疫基础》是护理专业岗位基本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能为岗位综合能力学习领域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相长,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护理学院2012和2013级共6个班的学生。被调查的学生有3种不同的类型:二年级学生,一年级已经结业的学生,一年级正在学习未结业的学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2%来自文科生,32%来自理科生,6%来自中职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表360份,收回350份,有效率为97.2%。问卷共40个选择题,2个开放问答题。涵盖了以下5个方面: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学生学习后的效果等。经过spss和excel软件分析,除了2个选择题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问题无显著性差异。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病原生物与医学免疫基础》是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学习的课程,问卷问题涵盖了以下5个方面: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学生学习后的效果等。

2.1 对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2.1.1 学习动机的调查:

此题为多选项,72%认为对后续课程有帮助,69%认为对工作有帮助,41%为了能及格,20%对本课程很感兴趣,13%想获得奖学金,13%继续升本,6%要回报家长。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认识较清楚,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可以为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作准备,这是学生的长期动机;同时学生还有短期动机,考试能及格;少数优秀学生想继续升本(长期动机)或获得奖学金(短期动机)。

2.1.2 学习心理的调查:

1)对本课程的兴趣:62%的学生有兴趣,21%没有兴趣,而影响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有些内容听不懂,占75%。

2)对本课程的学习信心:43%的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有信心的,33%的学生信心不足,表示有点信心。

3)本课程没学好的主要原因:66.4%认为自

己努力程度不够,15.8%认为自己学习基础较差,15%的认为学习方法不当,2.8%认为教师没讲好。  4)遇到困难时,解决的办法(多选):68.8%的与同学交流,61.8%的在课本中找答案,27.8%的在网上找答案,20.8%的与老师交流。

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有较浓的兴趣,也有较高的信心。当上课时听不明白、理解困难、不懂的问题积累较多时,学生无法获得成就感,学习信心就会下降,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上课听不懂又有以下原因: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来自文科,学习前的生物、化学等科目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对与生物、化学关联较多的章节听不懂;其次,教材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授课时也偏重于学科的系统性,讲得过深和过广;再次,理论和实验课时较少,比例不够适当,有些内容无时间展开详细解释,无时间开展学习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热情不够。

没学好的原因97.2%的学生归因为:自身努力不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这种自我归因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因自信心不足而产生自卑进而放弃学习[1]。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方向;学习也缺乏适度的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愿努力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喜欢采用单一的学习方法,不知道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的章节学习方法的不同,习惯形象思维,单调的、机械地死记硬背、重复记忆。

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多数学生找同学讨论或在课本中寻求答案,这样解决问题,方便快捷,值得提倡。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手机可以随时上网,在网络中寻求答案也方便全面。找老师已经不再是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唯一途径。

2.2 对学生相关知识基础的调查与分析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是否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如是否学习过细胞、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的相关知识;是否听说过消毒、灭菌等词语;是否学习过抗原、抗体;是否知道过敏反应,疫苗的作用;是否会使用显微镜等。在这些问题中,除了对抗原、抗体、过敏反应等词语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从没接触过外,其它题目有50.5%~71.6%的学生选择了曾经学习过,但有些已经遗忘。这说明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知识绝大多数学生是储备不足,教学难度较大。

2.3 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学习能力主要通过一般学习习惯、注意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力等部分来调查。

2.3.1 一般学习习惯的调查:

1)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和目标:41.3%的学生从来没有过,37.3%的学生虽然制订学习计划,但从没有执行过,只有21.4%的学生已经制定学习计划,并能较好的执行。

2)预习和复习:只有4.3%学生课前预习,23.5%的学生课后复习,28.1%的学生很少预习和复习,43.1%的学生只是到了考前才复习。

3)上课记笔记:50.8%的学生偶尔记笔记,45.9%的一贯认真记笔记,4.6%的认为书上都有,没有必要记笔记。

4)完成作业:68.5%的学生表示能及时认真完成作业,25.7%的有时拖拉,7.6%的经常抄袭他人作业。

2.3.2 注意力的调查:45.2%的学生一节课可以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24.5%的学生只能集中20分钟以内。41.9%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吸引注意力的才能坚持听课。

2.3.3 记忆力的调查:3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记忆力较差,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前面的就已经遗忘,前后不能联系,最想提高的是记忆能力。

2.3.4 逻辑思维力的调查:32.1%的学生认为自己最想提高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课程内容除了不能纵向联系外,也很难学科间进行横向联系,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较差: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有的认为没有必要,从来不制定;有的制定了也从未执行,成为一纸空文。预习、复习、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部分学生上课只是在书上简单的偶尔划划、少数学生甚至不带笔,书上空白;能系统的在笔记本上记笔记或课后整理笔记的学生较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学习方法,原因可能有:①入校前,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②上大学轻松,学习目标为能过就行,平时得过且过,考前才复习。③对学生课程总体评价单一,缺乏过程评价。

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学习、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大部分学生注意力能集中30分钟以上,能把握课堂中的主要时间段,掌握学习重点。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很多:就寝很晚,基础较差

听不懂,玩手机等等。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内容没有消化,记忆学习内容当然会困难。医学知识是个复杂是体系,有很多记忆的内容,本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大部分学生最希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其次,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逻辑思维的前提。

2.4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方式要求的调查与分析

2.4.1 教学方法的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占32.4%,其次喜欢模拟情境法,占27.5%,23.2%的学生喜欢讲授法。 43.4%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满意,25.1%表示非常满意。

2.4.2 教学方式的调查:大多数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认为图片丰富,信息量大,但44.3%的学生认为放映速度较快,不方便记笔记。

2.4.3 课堂上师生交流情况调查:在课堂上只有22.4%的学生很愿意与老师交流,36%的学生比较愿意,而16.5%的学生不愿意。当教师提问时,39.6%的学生表示通常知道怎样回答但不愿回答,22.3%是点名后被迫回答,只有20.1%的学生是思考后并积极答。小组成员之间,84.4%的学生表示能愉快合作,很好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已经不能再占领课堂,吸引学生。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喜欢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喜欢与教师和同学多边交流,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间的积极性表现不高,部分学生是观望,没有胆量交流。这种意识和行为上的矛盾在课堂上表现突出,使得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有时无法很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不太方便学生记笔记,对于惯于传统板书的学生很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只能将重点草草的划在书上,以便课后整理笔记。整理笔记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复习的过程,但花费的时间较多,学生往往不愿整理或不能坚持整理笔记。

2.5 学生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考核的调查与分析

2.5.1 学习效果的调查:学生希望达到的效果是:63%的认为应掌握大部分知识点,22.6%的认为应掌握每个知识点,14.4%的及格就行。34.9%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学习成效不满意,30.6%的比较满意,30.3%的有一点满意。实验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44%的学生认为实验学时较少,30%的认为实验原理没理解,不知为什么这样做,14.3%的认为实验器材不足,11.7%的是怕做错了而不愿意做。

2.5.2 学习考核的调查:63%的学生喜欢过程考核。在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中(多选),56.3%的学生最喜欢笔试,其它的依次是实验报告(44%)、作业(40.4%)、小组课外活动(38.5%)、实验技能考核(38.2%)、小组专题讲座(38.2%)、口试(13.8%)等。过程考核中,学生们平时成绩较高,而结业笔试成绩较差,究其原因,58.6%的学生认为平时理论学习不扎实,花的时间较少;22.7%的认为平时每项考核,时段较分散,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考得较好。

大部分学生期望达到的学习效果:掌握大部分知识点,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但只有34.8%的学生认为自己达到了预期效果。所有学生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多数学生努力程度不够,如对于本课程,多数学生每星期最多看1小时的课本(每周4学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实验时间较少,动手机会较少是动手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不懂实验原理,没有动脑深入思考,按照实验报告上的步骤盲目地机械地照搬也是动手能力差的另一原因。

大部分学生喜欢过程考核,原因为:①过程考核开展的活动丰富,如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获得了较高的平时成绩。多数学生特别不愿口试,因为在教师与同学面前回答问题时容易紧张,甚至一时语塞,一片茫然,不容易取得好成绩。平时理论知识所化时间较少,学得不扎实是笔试成绩较差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与前面分析的相似。

3 结论与对策

3.1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意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反映[2]。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学习的意义,解决为什么学,与护理行业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发展、个人发展计划紧密相连,使每位学生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对前途充满信心。在新生入校时引导每位学生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进行正确的职业教育,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促使其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以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加强知识储备,增加学习信心

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知识建构。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能不能学,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但多数文科生原有知识储备相当缺乏,听课困难,导致畏难情绪很严重。少数学生甚至不愿听,放弃学习。这时,任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其增加学习信心;同时建议开设选修课程,补习相关知识如生物、化学等课程。除此以外,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够用、听懂为原则适当调整教学难易程度,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加能学好的信心。

3.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当成绩不理想,自己预期学习的效果和现实学习结果相差较大时,学生就会对自己不满,这时少数学生能作出学习上的调整,但大部分学生不知怎样改变目前的学习状况。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任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 也要适时地根据课程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3]。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学习动机的强弱[4]。讲授本课程时,尽量要求学生课后能整理笔记,并且定期检查。通过过程考核,督促学生预习和复习。在课堂上,用语言、动作、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授课时,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如在讲授细菌的总论时,注重形象思维,多看图片;讲授细菌各论、病毒各论、寄生虫时,要求学生列表比较这些庞杂的细菌,抓住致病性的特点;教授免疫学时,注重引导学生逻辑思维、判断和分析。通过平时学习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当然,学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只是引导,长期的养成要考学生自己实践,当习惯成自然后,是会终身受用的。

3.4 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真正参与时,表现又不是很积极,仍旧较为被动。要改变这种矛盾,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艺术,丰富教育信息,使教学活动及实训活动尽可能地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现实参与感[5]。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心理障碍,走出自己的圈子,融入到课堂中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和同学、老师交流与合作,发表自己的观念,敢于动手操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

以下方法可以解决多媒体教学笔记难记得问题:讲解重要部分时,可以稍作停顿,让学生们有时间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定时抽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结合(因多媒体屏幕占据黑板位置,建议教室另配白板)。

3.5 引导过程考核,全面发展提高

近几年本课程的过程考核中,笔者把本课程划分了5个工作任务模块,每个模块规定不同的权重,其中学习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50%,期末笔试占50%。。评价考核由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测评、学生自评和互评。采用了口试、综合性作业、实验操作、小测验、ppt制作、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过程评价的优点:引导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本课程还要继续完善过程考核:使项目更丰富、提升学生各种素质;使评分更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通过过程考核,使学生从中品尝学习的乐趣,树立对本课程的学习信心,增强创新与合作的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

4 结语

此次调查的学生虽然分了大一、大二不同年级,但因大三学生实习,缺乏对大三学生的调查。样本量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没有反应出来。由于能力有限,问卷中有些问题提出也不太合理。但此次调查还是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传月.高师学生教育学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调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06,10,21:75-78.

[2]潘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5.

[3]龚建国,李莹.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效果原因调查与分析[j].职教论坛,2005,12下:57-60.

[4]刘达.激活学习动机:基于学生需求的解读[j].沧桑,2008:216-217.

[

免疫学基础篇5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流程;应用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而“微课程”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实现这种深度融合的最好切入点。笔者以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肝炎病毒”单元教学中,设计了微课程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微课程设计开发

1.1 选题

微课程以“微”为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播放短,一般在5到8分钟内。在内容上表现为围绕着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因此,设计微课程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使教学内容微型化。分解的主要步骤如下:

1.1.1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1],分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因此为依据,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针对“肝炎病毒”单元,编制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识记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理解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应用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理解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能进行肝炎病毒的卫生宣教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情感

知识点包括理论、原理、概念等,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而具有相关联系的一组知识点可以集合成知识单元[2]。利用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如表1。

表1 肝炎病毒内容分解表

1.1.2 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制作微课程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适合做微课程,对于较抽象、理论性强的内容不适合做微课程,比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分析讲解,靠微课程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而对于病毒的形态结构、传播途径等能用很直观的手段呈现出来,制作微课程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效果。

1.1.3 “肝炎病毒”微课程的选题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抗原组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肝炎病毒概述”等五个微课程选题。

1.2 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微课程设计流程如图1。

图1 微课程设计开发流程图

1.2.1 设计

微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采用情景教学和循序渐进的案例教学比较适合于学生。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安排等等,以及视频的传输形式。

1.2.2 收集素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为了使微课程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搜集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的特征。支撑微课程的教学目标。

1.2.3 编写脚本

脚本是按照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表示出每一个知识内容的顺序的呈现方式。它是微课程作品制作的蓝图。脚本总体设计,是对微课程主界面的屏幕、脚本文字、动画、图片的呈现方式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1.2.4 录制

微课程录制采用摄像、录屏软件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2 微课程应用

2.1 微课程应用模式构建

微课程应用模式构建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肝炎病毒”教学中,微课程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建构了以下微课程应用模式,如图2。

图2

课前:学生观看微课程,进行自学,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或与同学交流互动。微课程起了“导学、助学、互学“作用。

课中:老师对学生们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等问题不是很理解,因此再次观看微课程,随后对以上问题展开理解研讨。此时微课程起了“辅学、引学“作用。

课后:布置学生到社区开展肝炎病毒的卫生宣教,为了搞好此次活动,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程和其他网络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精心准备宣传版,实现了教学知识的拓展。此时微课程起了”促学、活学“的作用。

2.2 微课程应用效果

选取我院2015级1-4班学生,1、2班为实验班(共100名)开展微课程翻转教学改革,3、4班为对照班(共100名)实行传统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学习基础进行评估,P值 >0.05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2015级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比较

“肝炎病毒”单元教学完成后,对两组学生实行统一考试。阅卷后将学生成绩录入SPSS17.0,结果如表3。

表3 2015级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分析

两组学生成绩均值比较P值

3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运用已越来越普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能制作精美、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微课程是关键,在应用微课程中,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注重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丁丽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J].网络财富,2010(1):10-11.

免疫学基础篇6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其内容抽象复杂, 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同学们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知识苦涩难懂,再加上在中医院校课时又少,如何利用有限课时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知识,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1 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很重要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关系甚密,医学微生物学是免疫学的基础,所以免疫学应该在微生物学开过后再开设,否则很难进展。如病原生物对人类来说是抗原,那么学过微生物学的同学很快就会联想到病原生物有哪些种类及特点等有助于对抗原的理解;另外讲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时,肯定会提到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的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学中已经学过破伤风梭菌致病是分泌的外毒素致病的,在紧急预防或治疗中要用到破伤风抗毒素, 因为是动物体血清,所以对人来说既是抗体也是抗原,在用时要做皮肤试验等等。又如我们在微生物学的学习中了解了很多的致病微生物,会致我们人类各种疾病,是挺可怕的,尤其是病毒。而在免疫学一开始就会讲免疫系统的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免疫防御,主要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虽然病原微生物可怕,但是由于我们具有免疫系统,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病的。总之,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很重要,所以在开课顺序上要注意。

中医院校免疫学的学时很少,只有二十几节,要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要详略得当,详讲的有: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中的免疫预防;略讲内容有: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等,这样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系统的免疫学内容基本包括。虽然课时少,但是通过以上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 以提问开头,让学生带着平时生活中的疑问来听课

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1]。鉴于免疫学是一门实用课程,与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我们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同时密切联系临床知识,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来介绍课程内容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同种异型抗原时,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人与人之间跟抗原有关的的不同之处,为什么我们输血的时候要遵循同型相输的原则,又如O型血到底是不是万能献血者等等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展开讨论和学习,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我们在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时,为啥要做皮试,为啥选真皮层与表皮层中间的部位做,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再通过另外一个部位静脉来进行输液治疗。所有的上面的这些疑问可能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但可能不清楚是免疫学的知识。带着这些很想搞清楚的问题,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

3 注意免疫学各章节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整体系统观念

免疫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第一次上就要给学生提到这一点,不像微生物学知识,章节间联系不是很多,如果学生在前面某一环节没有学好,那么后续课程的学习就会有困难,缺乏连贯性,这也是免疫学相对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是基础,而免疫应答则是基础免疫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就可以将前面的基础内容联系起来, 其中抗原是进行免疫应答的启动因素,抗体是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免疫系统则是免疫应答的执行官,另外,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又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限制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整体观念, 我们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是非常严密的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甚至出现免疫性疾病。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以后临床工作的+理论指导。,

4 重视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基础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当中去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如临床中最常做的血型鉴定,肉眼可直接观察结果,其理论就是我们免疫学的凝集反应;另外乙肝五项的测定方法是免疫学中的ELISA技术,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知识在临床中应用的广泛性。在实验课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且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科总评成绩中。通过全方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科研工作打基础。

5 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作用显著。如在教学中适时地用卡-介苗的研制者卡-介二氏、白求恩等的动人故事及历代为攻克医学难关而做出牺牲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医疗职业的重要性,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3]。

参考文献:

[1] 魏微,李群. 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安徽医药,2007,11( 3) : 275-276.·

免疫学基础篇7

关键词 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83-01

随着水生动物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紧接着,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相继开设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其他水产高等院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该专业建设,但截至目前,仅有上述2所高等院校获批开设此专业。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那么,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所对应的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专业有何区别和变化,值得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教师不断思考。笔者作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现将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1 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教学导向

2009年,农业部在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执行。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增设水生动物类。我国的执业兽医体制正在与国际接轨[2],培养与之适应的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的责任。水生动物免疫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在日常授课中应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作为一定导向,并与之适应。

此前,大连海洋大学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不适于本科生教学,更无法贴近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针对以上问题,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教研室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进行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级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希望通过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2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是兽医免疫学还是水生动物免疫学,其基础理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目前完善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然而,水生动物的免疫系统相对于人类以及家畜,其差异十分明显。笼统地照搬人医以及兽医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内容应用于水生动物医学的免疫学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初学者打好理论基础,致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中难以提高。

为此在水生动物免疫学的讲授过程中,在借鉴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水生动物医学的专业特色,详细讲述不同分类地位的水生动物免疫学特点,以及其免疫学研究成果,同时对相应物种的免疫学研究进行综述。当然,有学者认为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最新研究的讲解更适合研究生教学。但笔者认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度总结,合理归纳,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生活,并非笼统照搬实验结果和学术概念,会取得较好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研究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要求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创新学习。

3 采取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水生动物免疫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对学生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厌倦、懈怠。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正式课程授课之前,需要提前让学生复习基础生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案例教学,结合案例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3]。例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基础理论时,引入目前在鱼类疾病防控中利用灭活疫苗来防控草鱼出血病。对草鱼在注射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灭活疫苗后会引起怎样的免疫应答进行拓展讲解,以及引入鱼类的主要抗体类型、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等。

通过引入实际相关案例,提出问题,通过现场教学探讨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学生的W习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体会到免疫学的实用之处和独特魅力。

4 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微课教学

伴随数字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球教育资源程度日益提高。其中“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强、主题突出[4]。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自主学习的时间远多于课堂时间,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顺应当前高教改革背景,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水生动物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

目前,笔者通过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课程。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少、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精简、更容易掌握的微课形式,利用碎

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例如:在讲授鱼类适用性免疫系统时,由于学生学习了鱼类主要免疫球蛋白IgM的微课视频,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形式非常新颖,学生对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以及鱼类免疫系统和人类免疫系统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水产动物养殖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各种病害频发,免疫防治目前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控的热点,被认为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6]。可见,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水生动物免疫学方向的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新专业的迫切需求下,构建更符合实际、更高效的专业教学已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地进行新专业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就业能力,是目前相关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7-10]。

6 参考文献

[1] 韩存志.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香山科学会议第173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3):5-8.

[2] 但学明,刘丽,孙媛,等.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兽医杂志,2014(3):99-101.

[3] 温建新,任慧英,刘文华,等.应用型高校兽医免疫学教学方法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340-5341.

[4] 程志波.大学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1):48-51.

[5] 李文坚.微课开放大学一种新的教学形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231-232.

[6] 肖克宇.水产动物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 王蓓,王忠良,蔡双虎,等.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色提高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71-73.

[8] 王蓓,鲁义善,蔡双虎,等.英国《动物免疫学》教学模式对我国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6):1-3.

免疫学基础篇8

我校在充分调研国内外“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后,于2010年开始启动“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于2011年起正式实施,根据学生自愿和考核的原则,在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遴选学生42人单列“卓越医师班”,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免疫系统功能与疾病为例,总结以结构功能与疾病模式进行课程整合的优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优势

1.1充分整合学习资源,有利于临床医专业学生培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模块,整合临床和基础课程,系统讲述各器官系统正常结构与功能、病理生理、药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使医学生在结束学习后,能对整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系统了解,更适合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3-5]。

1.2减少各学科知识的重复,增加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各学科间内容重复较多,基础理论与临床脱节。以免疫系统课程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基础知识分散在《解剖组胚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等课程,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分散在《内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时间跨度在一年级至到四年级。各学科知识内容难免重复讲授,导致学生压力较大、容易遗忘,效率不高。而"以器官系统为巾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能系统学习免疫系统结构、功能、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将免疫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临床辩证思维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的认识[3-5]。

1.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其有更科学更完整知识体系、更高临床技能的医学生为目标。本课程在学习《医学免疫学》前提下,学习免疫系统组织学、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马上又进入到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基础,学习免疫系统疾病(重点在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的体格检查、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内容;接着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的改革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认为缺乏配套教材和知识体系融合度不够是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中现存的最主要的问题。

2.1配套教材亟待编写 目前国内还缺乏权威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系统教材,这是目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免疫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课程教学中仍沿用以学科为纲编写的教材,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和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编写教学大纲。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先后看组胚、生理、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儿科学等多本教材,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教材和参考书指导他们复习和临床实践。随着改革的推进,对配套教材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为临床服务,内容少而精,坚持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体现知识新、内容精、学科广。在基础部分编写免疫系统器官组织学、免疫系统功能、免疫调节等,临床部分主要编写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缺陷病等,对内科、儿科、影像学诊断、体格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按照增新删旧的原则进行教材重组,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增加2009年ACR分类诊断标准。

2.2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融合 由于教研室原因,《医学免疫学》安排在第三学期,本课程整合时,仅将免疫组织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科学免疫系统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五学期上课,故在免疫系统器官功能与疾病的整体性有所欠缺。由于目前处于教改的初级阶段,在缺乏配套教材的情况下整合内容时难免会出现只是形式上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内容“拼合”在一起,缺少基础与临床的内在关联而达到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分散或脱节。因此建议在学校统一组织协调下,本课程最好能将医学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学和免疫系统疾病有机融合。

“器官系统为中心”教改中从管理层到教师都高度重视,在课程整合和教学实践中力争做到内容上的“融合”。在管理上采用了教改课题立项和课程负责人的形式。每个系统遴选一位临床教师作为课程总负责人,每个学科选一位教师作为该学科负责人组成课程组,参与教学的教师都是具有"整合"理念、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免疫系统课程组在教改课题立项后立即召集基础部、临床学院和儿童学院三个院系课程组教师反复讨论、商榷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开始前、课程中、课程结束考试前进行集体备课,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共同讨论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内容。

2.3加强师资是关键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三段式”教学,大多教师的思维方式是以学科独立的授课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活动,临床疾病严格按照概念一病因一病理一临床表现一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一诊断和鉴别诊断一并发症一治疗一预后一预防的思路实施授课,方法过于死板,没有系统性、边缘性和交叉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和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道具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与多个教研室教师沟通,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重组,解决学科之间的脱节和重复现象,以培养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免疫学基础篇9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专业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又称为实验室医学,是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专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免疫检验专业在医学检验中是越来越重要。目前免疫学检验也是在各门检验专业中发展较为迅猛的学科,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换代是越来越快,因此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也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免疫学的发展。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免疫检验实验课程每年都在做相应的改变,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不断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实验室是免疫学检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室建设是最为基础的工作。我们在原有实验室条件的情况下,不断更新实验室仪器,以适应新的检验技术的需要,例如: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等较新的设备,为实验教学提供保障。

2增加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多媒体教学以及结合网络教学,利用各种软件或技术建立以临床免疫学的各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资料为主包括图文字录像课件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专题网站,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免疫实验变得更为生动直观。

3不断改进教学内容,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面对免疫学发展较快的情况,每一学年,我们都必须对免疫学的发展做全面的了解,不断更新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目前临床所用的最新技术,以适应临床免疫检验技术的发展。另外,我们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了解免疫学基础知识,把实验课程设计为一个整体过程,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巩固了理论知识。

4针对目前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免疫学基础篇10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公认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就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感触做了简单介绍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 荣 蒋香菊 王丁丁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克拉玛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