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十篇

时间:2023-04-04 13:00:26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篇1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K511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能源和环境问题促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研究重点。在可再生资源中,太阳能廉价、易得、资源丰富和环保,在我国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相当大。本文将阐述可再生能源的概念以及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2.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手段

2.1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照形成条件能源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以天然形成存在的能量资源,如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燃料、植物桔杆、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统称为 "一次能源",也就是天然能源。

另一类是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而成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如煤气、焦炭、人造石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电力、蒸汽、热水、酒精、沼气、氢气、激光等,统称为"二次能源",也就是人工能源。

"一次能源",还可以根据它们能否 "再生"(即根据产生周期的长短)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类。

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它们可以供给人类使用很长时期也不会枯竭。

非再生能源是指不能在短时期内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如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和核燃料等,这些能源的产生周期极长(往往需达数百万年之久),因此产生的速率远远跟不上人类对它们的开发速率,总有一天会被人类耗用竭尽。

3.太阳能

3.1国内外利用情况

3.1.1国外利用情况

目前国际上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各国日益关注的热点,其中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热利用与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及热水系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其中希腊、以色列等国与我国一样,太阳能热水器主要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是作为辅助热源与常规能源系统联合运行,既能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还为建筑供暖;在美国,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是用于游泳池的加热。欧盟90%以上的太阳能热能用于居民住宅。OECD(经合组织)国家能源消费中的15%-20%用于水加热,太阳能热水器的潜力是巨大的。太阳能发电主要包括太阳能热发电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以、德、意、俄、澳、西等国积极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相继建立起塔式系统、槽式系统和碟式系统等不同形式的示范装置。

3.1.2国内利用状况

我国太阳能热利用工程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太阳房、太阳灶、采暖与空调、制冷、太阳能干燥、海水淡化和工业用热等领域。

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是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中产业化发展最成功的范例。

2008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总产值为430亿元,太阳能集热器产量为3100万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70%。至2008年底,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为1.23亿平方米,约占世界总保有量的60%。在太阳能利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颁布实施了20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4项,已建成北京和武汉两个部级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检测中心。中国热水器的户用比例只有3%,与日本的2O%和以色列的80%相比相差甚远。

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究光伏电池,1971年首次成功应用于东方红二号卫星上。

1995年,在的无水力无电县中,建成两个功率分别为10千瓦和20千瓦的光伏电站。

2004年,国家计委启动“西部省区无电乡通电计划”,通过光伏和小型风力发电解决西部七省区700多个无电乡的用电问题,光伏用量达到25.5兆瓦。

到2008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的累计装机已经达到80兆瓦。

至2013年底,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约为35万千瓦。

我国光伏发电的市场主要在通信和工业、农村和边远地区、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商品及其他应用。

3.2太阳能利用技术

3.2.1太阳能光伏技术

目前在全世界,太阳能光伏板在都是无法回收投资的。

北京,10m2最大输出功率1kW,能瞬时带动1.5匹空调,价格约8-10万元

适宜条件:日照充足、无电网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应应用于需要高品位、特别是直流电能的场合室内照明、路灯、电脑、电视机、绿地浇灌泵同样投资,边远农村,西北沙漠等地的发电量高的多高层建筑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多数只能安装在垂直的立面上,而且以南立面为主热带地区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局限性太阳高度角高,垂直光伏板获得的日照量小,日照时间短大部分地区大气透明度低,等级为5,仅好于重庆 (等级6)

3.2.3太阳能热水器

3.2.4太阳能热水系统

3.2.5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3.2.6太阳能制冷与空调

夏季。被太阳集热器加热的热水--贮水箱--吸收式制冷机提供热媒水--贮水箱--太阳集热器加热;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高温热媒水时,可由辅助锅炉补充热量。

冬季,太阳集热器加热的热水--贮水箱--空调箱 (或风机盘管)--供热采暖。当太阳能不能满足要求时,也可由辅助锅炉补充热量。

非空调采暖季节,太阳集热器加热的热水---直接通向生活用贮水箱中。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际上是将太阳集热器与吸收式制冷机相结合,目前主要应用于大中型中央空调。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是将太阳能系统与制冷机合二为一,结构比较简单。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多用于制冰,也有用于空调,而且主要应用于小型家用空调。

吸附剂一制冷剂组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沸石一水、活性碳一甲醇等。

白天,吸附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能--吸附床温度升高--制冷剂从吸附剂中解吸--吸附集热器内压力升高。解吸出来的制冷剂迸人冷凝器,经冷却介质 (水或空气)冷却后凝结为液态,进人蒸发贮液器。这样,太阳能就转化为代表制冷能力的吸附势能贮备起来,实现化学吸附潜能的贮存。

夜间或太阳辐照不足时,环境温度降低,太阳能吸附集热器通过自然冷却后,吸附床温度下降,吸附剂开始吸附制冷剂,产生制冷效果。产生的冷量一部分通过冷媒水从风机盘管 (或空调箱)输出,另一部分贮存在蒸发贮液器中,可在需要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制冷量。

在太阳能吸附集热器的埋管内通冷却水,回收吸附床的显热及吸附热以改善吸附效果,还可为家庭或用户提供生活用热水。

3.2.7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4.结论

太阳能是一种优质的可再生资源,其分布非常广泛。充分利用自然界再生能源,很大程度上缓解石油和天然气日渐紧缺的危机。建筑作为耗能大户,有必要进行节能。而太阳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在建筑应用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龙夫,美国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措施[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05);

可再生能源篇2

第一条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通过低效率炉灶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粪便等,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法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第二章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

第六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资源调查的技术规范。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汇总。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结果应当公布;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第七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制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并予公布。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前款规定的总量目标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各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并予公布。

第八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规划应当公布;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

第三章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第十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制定、公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第十一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并网技术标准和其他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的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国家标准。

对前款规定的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技术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

第四章推广与应用

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建设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

建设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有多人申请同一项目许可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确定被许可人。

第十四条电网企业应当与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

第十五条国家扶持在电网未覆盖的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电力服务。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

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气和热力,符合城市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入网技术标准的,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应当接收其入网。

国家鼓励生产和利用生物液体燃料。石油销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

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第五章价格管理与费用分摊

第十九条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情况,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并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上网电价应当公布。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实行招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按照中标确定的价格执行;但是,不得高于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的同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水平。

第二十条电网企业依照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确定的上网电价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附加在销售电价中分摊。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电网企业为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而支付的合理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合理的相关费用,可以计入电网企业输电成本,并从销售电价中回收。

第二十二条国家投资或者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的销售电价,执行同一地区分类销售电价,其合理的运行和管理费用超出销售电价的部分,依照本法第二十条规定的办法分摊。

第二十三条进入城市管网的可再生能源热力和燃气的价格,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价格管理权限确定。

第六章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

第二十四条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以下活动:

(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

(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第二十五条对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第二十六条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七条电力企业应当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关资料,并接受电力监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

电力监管机构进行检查时,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和其他秘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电网企业未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不准许符合入网技术标准的燃气、热力入网,造成燃气、热力生产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燃气、热力生产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石油销售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造成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生物质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

(二)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是指不与电网连接的单独运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

(三)能源作物,是指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可再生能源篇3

在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下,美国近年来借助能源开发技术突破带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开始实施“能源独立”政策。这对于全球能源供求格局、价格以及地缘政治均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比而言,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统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既是推动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

为此,迫切需要优化一次能源结构、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有序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有序开发利用水电。我国坚持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切实做好在建、已建项目的环保工作,加强水电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制定绿色水电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2010年,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1606万千瓦;发电量6867.36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6.2%。

二是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我国采取了加强风电开发管理、改善风电与电网的协调性、支持优势风电设备企业发展等措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风电创造了条件。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107万千瓦;发电量494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1.2%。

三是广泛应用太阳能。我国稳步推进太阳能应用产业发展,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适宜地区,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试点。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量达到1.68 亿平方米。

四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粮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取得突破,万吨级秸秆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10年底,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总计约550万千瓦。

五是地热能和海洋能利用技术不断发展。浅层地温能在建筑领域的开发利用快速发展,到2010年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潮汐能利用技术基本成熟,波浪能、潮流能等技术研发和小型示范应用取得进展,开发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已基本形成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发电强制上网、分类优惠上网电价、费用分摊、专项资金等制度以及信贷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并通过开展资源评价、组织特许权招标、推进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建设等方式,基本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总量目标。

二是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全社会费用分摊机制。

三是通过开展多批特许权项目招标,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迅速下降。根据各类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资源特点和建设条件,以特许权招标方式发现合理价格区间为基础,形成了四类风电区域标杆电价,有效促进了风电的规模化发展。

四是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各类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立了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市场应用等各方面的财政投入政策框架。

五是初步建立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体系,实施了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沼气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利用量达60亿千瓦,年产能量为40亿~46亿吨标准煤),具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具备发挥未来主流能源作用的资源基础。

从水能来看,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的年发电量达6万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5.4亿千瓦,年发电量2.5万亿千瓦时(折合 8.6亿吨标准煤);从风能来看,我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为7亿~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万亿~2.4万亿千瓦时。

从太阳能来看,,每年太阳能热利用可相当于约3.2亿吨标准煤,年发电量可达 2.9万亿千瓦时。

从地热能来看,我国深度2000米以下的地热资源所含的热能相当于2500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的经济可开采量相当于2000万千瓦的地热发电装机(年发电量约1300亿千瓦时)。

从生物质能来看,当前我国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标准煤,主要是农业有机废弃物,适宜利用方式是发电燃料和民用沼气等。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经济社会和生物质技术的发展,生物质能源资源总潜力有望达到8.9亿吨标准煤。

从海洋能来看,我国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温差能等海洋能的理论资源量分别达数千万千瓦甚至数百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有望达到9.9亿千瓦。

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50年,我国含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在新增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例可分别达到36%、45%和 69%,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分别达到12亿吨、20亿吨和40亿吨,减排CO2的贡献率到2020年、2050年可分别达到20%和50%左右。因此,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大大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供给能力,优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总之将成为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当前全球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在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下,有关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走势有很多结论,但各主要经济体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认识却日趋相同,即抓紧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原因在于:

一是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周期调整的结束一般会以某些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标志。在新能源领域,其市场和产业布局尚处于形成之中,具有很大的争取空间,未来各主要经济体能否在该领域取得发展优势取决于当今的努力。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新兴产业,因而在经济调整关键时期,各主要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二是可再生能源的本土性、清洁性以及技术可预见性,使之成为世界能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当前,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全球化石能源的分配格局紧密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为尽早摆脱束缚,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求多样化的能源解决方案,尤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下,各主要经济体对资源可获得性、技术可靠性、产业可能性以及经济性更加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更加青睐,形成了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高度关注的局面。

三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争夺,必将引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必须通过现代装备制造技术,才能将地热、风力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用及可控的能源。可以预计,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争夺,将是新一轮国家能源领域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可再生能源的装备技术,谁就拥有未来开发利用自身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权,也必将在“后石油”时代把握国家能源安全的主动权。这也促使各主要经济体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技术竞争的重点新兴产业。

虽然当前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贡献率还非常低,但是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其目的既着眼于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也致力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把握主导权、加大国家间政治博弈中自身的砝码,更是在战略上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从而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积蓄力量,为掌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做好准备。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前景广阔。虽然由于资源评价缺乏、技术滞后、产业支撑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早期阶段,在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一段时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实现国家核心能力的显著提升;在坚持走我国特色的强国道路过程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我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途径中最具可行性的一个战略选择。因此,亟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以保证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确保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5%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无污染、总量大的绿色新能源,应当充分认识到其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切实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实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及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加强产品检查,对于不达环保标准、出售劣质产品、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的企业,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和整顿。

三是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性安排。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康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和制度性安排,特别是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应尽早完善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系统,并与购电地区的碳强度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挂钩,以促进跨省区的绿色电力交易;制定和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分配和落实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总电量指标。

四是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和监测制度建设。重视可再生能源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推动制定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建筑领域太阳能热利用的强制标准和考核办法;积极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产品检测认证、监测制度,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可再生能源篇4

200多年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支撑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多为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所包含的天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是一次能源。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后,都会散发出有毒的气体,然而化石能源却是目前全球消耗的最主要能源,2006年全球消耗的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87.9%,我国的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93.8%。而今,人类却面临着化石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并且另一方面。由于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仅会新增大量温室气体,同时可能产生一些有污染的烟气,威胁全球生态。因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促进政策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可再生能源已经由“辅助能源”逐渐向“替代能源”过渡。一个崭新的“绿色能源”时代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我国曾是一个能源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建立了自己的能源工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但是,我国现在的能源工业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

①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达50%,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②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煤炭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

③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我国极为有限的能源资源加上能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使得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出路只有一个:“开源节流”。“节流”是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源”就是开发新的和可再生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迎来新时代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改革开放后的30年,特别在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能)已经形成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是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为1.25亿平方米,约占世界总量的2/3,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为2500兆瓦,约占世界产量的1/3;风力发电装机总量为122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4位;建成农村沼气池3000万个,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700多处。

2009年,国家能源局还将制定新的能源产业规划。到2020年,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目标为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拟再增加28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将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制造中心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太阳能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约为50×1022焦耳,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虽然丰富,但能量密度低、断续且不稳定。

太阳能利用包括热利用、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等。

(1)太阳能热利用

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主要技术和产品是太阳能热水器。它是把太阳辐射转变为热能的一种节能、减排、经济实用的技术。1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天可生产40℃~50℃的热水70升~100升,每年可以替代标准煤150千克,产生417度的电量,而生产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的总能耗约为106千克标准煤,不到一年就可以回收生产产品的能耗。2008年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为1.25亿平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1875万吨或产生521.25亿度电,减排二氧化碳2788万吨。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占有率已达50%,而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共占50%。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人均拥有太阳能热水器的面积只有0.09平方米。世界上太阳能人均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为0.7平方米,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欧共体。

建筑能耗约占我国总能耗的30%,其中生活热水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15%。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生产生活热水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一些省市还出台了在建筑中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规定。可见,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目前,我国太阳能热利用正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逐步扩大应用领域,向太阳能和建筑结合、太阳能采暖和空调、工农业用热结合、太阳能热发电等方向发展。

(2)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电池把太阳辐射转变成电能。太阳电池的主要原料硅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太阳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无任何转动部件。不排放任何物质。光伏发电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转换环节最少、利用最直接、能量投入产出最高的一种方式,太阳电池的寿命为20年~25年.而生产太阳电池的能耗2年~5年内就可以收回。

因此,光伏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近10年来。全球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1.3%,最近5年平均年增长率为4g.5%。自2002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91.3%。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光伏发电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2040年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0%以上。

然而光伏发电的价格还比较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桎枯。降低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发电急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30年来,光伏组件的价格已从每峰瓦(1峰瓦=1瓦/平方米日照强度下所产生的功率)300美元降低到现在每峰N2美元左右,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已降到0.25美元/度。今年我国甘肃敦煌10兆瓦的光伏上网工程招标电价为1.09元/度。我国13家主要的光伏公司已经承诺到2012年,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实现1元/度的目标。预测到2015年~2020年,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与常规发电相当。

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一些电力机构正努力在2年内将量产单晶硅太阳电池

转换效率提高到20%,多晶硅到18%,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光伏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是过去存在原材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要靠出口“两头在外”的问题,近几年,情况已有所改善。2008年国产硅材料已有5000吨,约可满足20%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我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生产高纯度硅的技术。

我国光伏发电的另一个问题是应用的规模还很小。2008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计安装容量已达1500万千瓦,其中欧洲约占全球总量的65%;日本约占15%:美国约占8%;我国累计安装只有14万千瓦,约占1%。但是,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和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两股力量的驱动下,国内光伏市场已经渐渐启动。而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能源局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2020年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180万千瓦调整到2000万千瓦;江苏、浙江、上海、青海等地闻风而动,纷纷出台地方光伏发电的规划,光伏产业和市场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

风能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中相对成熟、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一种能源利用形式。

近几年来,全球风力发电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风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长24%,2008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增长率为28.8%。2008年全球风电发电量约2600亿度,占总发电量的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8亿吨。世界上风能发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可开发量约为7亿~12亿千瓦,其中陆地风能可开发量为6亿~10亿千瓦,海上风能资源约为1亿~2亿千瓦。2008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220万千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拟将2020年风电发展规划从3000万千瓦调整到1.5亿千瓦,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使用风电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风电场建设始于1986年,最初由丹麦政府赠款安装了3台55千瓦的风电机组。到2002年底,全国仅有32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46.8万千瓦。在风电场安装的风电机组基本都是进口的。

为了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促进风电机组国产化,2003年起,我国开始按照特许招标的方式建设风电场,引入投资者的竞争机制,降低上网电价,提出风电机组国产化率的要求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规模化发展。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成23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220万千瓦。

最近,我国已经确定6省区7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分布在甘肃、内蒙、新疆、吉林、河北和江苏等地。按照规划,到2020年,7大基地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6亿千瓦。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最新风电上网电价。全国划分4类风能资源区,上网电价分别确定为每度电0.51、0.54、0.58和0.61元。上网电价的确定意味着风电建设已经走上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道路。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高于常规能源发电的差额,在全国省级以上电网销售电量中分摊。目前,在我们消费的每一度电中,都有2厘钱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全社会、全体公民都正在为“绿电”做出贡献。

当然,尽管我国风电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①风电设备制造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长期以来,我国风电设备都依靠进口或按照国外专利技术生产,最近几年情况得到一些改善,我国批量生产的风电机组已达1.5兆瓦。2008年新安装的650万千瓦机组中,国内企业的产品已占450万千瓦。

②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还存在很大障碍。

风电具有断续不稳定的问题。风电和电网建设必须匹配、协调。由于我国风电发展速度超过预期,相关的并网技术和运行管理等问题还没有跟上步伐。

③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加快风电发展是我国能源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应做的是:研究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提高风电设备制造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风电机组的质量控制。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它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一种能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过去,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薪柴直接燃烧,供发展中国家农民生活用能,不仅能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污染环境。

新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是采用先进的转换技术生产出固体、液体、气体等高品位的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

我国是农业、林业生产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我国生物质原料的年总产出潜力为7.96亿吨标准煤。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以有机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为主,其中有机废弃物年产出潜力约折合3.71亿吨标准煤,边际性土地能源植物产出折合4.25亿吨标准煤。

同样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拟再增加28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

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主要是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沼气在我国利用和推广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使用沼气最有成就和规模最大的国家。

沼气是秸秆、粪便等有机原料在沼气池中发酵后产生的可燃气体。一口8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每年可以节柴2吨,相当于2亩~3亩薪柴的年生产量。沼气池的建设对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成沼气池3000万口.生活污水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700多处,年产沼气10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

生物质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燃烧发电、与煤混烧发电、气化发电以及沼气/填埋气发电等。2008年,世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500万千瓦,其中美国780万千瓦,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2008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为61.3万千瓦。近几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立项项目增长较快,已经进入立项程序的有106项,装机容量300多万千瓦,平均千瓦投资1.1万元。国家已经公布了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由各省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上每度0.25元的补贴。

我国生物质发电同样存在关

键设备多是引进国外技术的问题。气化发电技术虽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仍有许多产业化问题需要解决。

生物质液体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2008年,美国用7000多万吨玉米生产了2700万吨乙醇。我国计划利用纤维索生产乙醇,预计到2022年生产生物燃料1.08亿吨。我国近几年每年用300万吨粮食作物生产约100万吨乙醇。今后,我国将发展非粮食作物开发燃料乙醇,如木薯、甘薯、甜高粱、甘蔗等。此外,还在研究利用农业秸秆、木材、木屑等农村废弃物,以纤维索和木质素生产液体燃料。目前,此项技术在我国尚属实验研究阶段。

我国把文冠果、黄连木、小桐子等油料能源植物作为发展生物柴油的资源基础。目前,文冠果能源林已有38万亩,小桐子能源林56万亩。高效能源植物的开发需要一个漫长的选择和发展过程。目前有关能源植物的研究也处于实验和示范阶段。

发展生物质能必须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以及“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原则。生物质能现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有大量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所以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科研投入,坚持引进消化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

可再生能源篇5

1、水能。水能是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这种可再生能源主要用于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另外,磨坊也是采用水能的好例子。

2、风能。人类已经使用了风力几百年了。如风车,帆船等。风能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风能利用是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通过风力机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3、太阳能。自古人类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而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如太阳能发电。另外,广义上的太阳能也包括地球上的风能、化学能、水能等。

4、地热能。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以及烘干谷物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可再生能源篇6

1可再生能源概述

可再生能源,顾名思义,它不污染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可以循环再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因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生产和生活用能条件。建筑能耗占全部能耗近1/3的行业,定义核心发展目标早已包括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发展战略对建筑业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把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研究与实施放在首要位置上。在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就要解决建筑领域的能耗问题,这样才能谈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具备相当大的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应用前景相当广阔。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我国境内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作为一种新能源,太阳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等显著优势,应用价值极高。具体来讲,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一种,它具备这些优点:

(1)使用免费。

(2)不会产生运输成本。

(3)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另外,太阳能还能够被土壤吸收,进而被转化为地热能。地热能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新能源,其不仅量大,而且分布面广,与太阳能一样,同属于可再生能源。在当前的能源形势下,积极开发、应用以太阳能、地热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因为可再生能源的巨大优势,其开发热潮不断升温,已经成为了近几年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对能源危机的理解更为深入,对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均有了新的认识,可再生能源也因此成为了社会关注热点。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提供热水、供暖制冷甚至发电等领域中的应用都将越来越普遍。

2地热能

地热能应用在建筑物中,主要指的是借助热泵抽走低温热,为建筑提供热水,在夏季的时候,利用热泵,建筑能够实现热能输送。借助热泵获取热能的技术可以分为两种:

(1)土—气型地热泵技术。

(2)水—水地热泵技术。前者指的是由土壤地下水中获取热能,并分散至各个房间,使其以热风、冷风的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后者指的则是借助热泵机实现热能向热水或冷水的转换,并将其分散至各个房间,再利用风机盘将其转换为热风或冷风,以此来满足人们制热、制冷的要求。开发地热能的过程中,应注意选取合理的地理位置。建筑物建设之前,应先进行科学规划、勘测地基,一般来讲,建筑位置最好选在地热能量大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预留好空洞,为安装热泵、实现热能传输奠定基础。

3太阳能

3.1太阳能热水技术

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分为小型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两种。前者一般作家用,应用范围较广,但是,由于多为用户自装,因此,并没有与建筑高度结合。另外,此种情况有时候会损坏建筑功能或影响外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可能性。后者一般应用于大型工厂或学校,与建筑有着较高的结合度。

3.2太阳能制冷技术

太阳能制冷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系统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太阳能干燥冷却系统等。由于具有经济、可靠等优势,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在该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是技术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该系统中可以应用的集热器包括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聚焦集热器等,但是由于每一种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其应用。

3.3太阳能具有不稳定性

受环境影响较大,在太阳辐射充足时,太阳能提供热水、发电或供热制冷等所需的热量满足要求,如遇阴雨天或者夜间无太阳光,即储存的太阳能转化的能量不充足时,地源热泵是强有力的后盾,不用担心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太阳能和地热能可以很好地相互补充,避免了用电用热高峰期带来的影响。

除了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应用,风能、生物能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利用风能指的是借助风力发电系统实现风能向电能的转化。在这方面,相关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并具有成本低、清洁、无污染等优势,因此,应用范围极广。从时间上来讲,风能也是近几年开发力度最大、发展最快的几种可再生能源之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合理利用风能可以有效降低环境压力,再加上技术可靠性高,此种可再生能源已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新能源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讲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风能资源在很多地区均有应用,就效果来看,其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的供电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风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众多新能源的优势,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系统建造成本较高。

5结语

可再生能源篇7

Nanophysics of Solar and

Renewable Energy

2012,270p

Hardcover

ISBN9783527332465

E.L.沃尔夫著

本书介绍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概况,深入论述了光伏电池的原理和制造方法,综述了绿色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热蒸汽动力,“人造树叶”以及核聚变等;论述了太阳能产生的机理和过程,以及它在地球核聚变中的应用。

本书共11章:1. 长期能源的概况;2. 核聚变物理学:与太阳能相关的能源;3. 原子、分子和半导体装置;4. 在地球上获得核聚变能的研究;5. 太阳能转换入门;6. 单个PN结的太阳能电池;7. 多重PN结的太阳能电池以及能量汇聚的太阳能电池;8.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概念以及效率概况;9. 生产氢的太阳能电池以及氢的储存;10. 大型制造、学习曲线和储存经济学;11. 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书的末尾有练习题,缩写词汇表及主题索引。

本书以太阳中质子的聚合反应能释放大量能量为根据,以地球上石油和煤资源即将枯竭为背景,探讨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以海水中大量氘为资源,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以获得巨大能源的途径,本书定量地研究了各种核聚变反应器的结构和性能;(2)以地球能接收到的太阳能为资源,研究了合理利用太阳能的各种途径:探讨了各种光伏电池的结构、性能和能量转换效率,氢燃料的生产、储存和应用,潮汐发电,地热等新技术和新装置。本书易读易懂,适合物理系、化学系以及工程系的学生阅读。也是“可替代能源领域”工作者的有益工具书。读者需掌握微积分、量子力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固体物理以及半导体物理学的入门知识。

本书著者E.L.沃尔夫博士是纽约大学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是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家,也从事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他开创了“纳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课程并撰写了教科书。他教授过现代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和量子力学课程。发表过100多篇论文。他是美国物理学会成员,曾多次荣获纽约大学教学奖。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可再生能源篇8

内容提要: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能重走常规能源的老路,必须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比较常规能源而言,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现有体制的束缚等因素,存在着技术、成本、融资、政策、体制和法制等障碍,因而目前难以和常规能源相抗衡。由此决定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培育,除了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国家公权力的介入,运用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职能,从而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战略安全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常规能源将逐步短缺并消耗殆尽,无论从能源需求还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积极加以市场培育就更显得迫切,这也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然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不同于常规能源,无论在成本还是技术等诸多方面,目前都难以和常规能源抗衡。如果任其自然发展,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培育,则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近期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因此,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国家公权力的介入,运用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职能,从而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发展。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的障碍

从整个世界来看,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都存在着成本、技术等诸多障碍,相比较常规能源而言还不具有较大发展优势。对于我国而言,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市场障碍更明显,还有很大差距。这就是能源领域“市场失灵”的表现。具体来说,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面临着如下市场障碍:

(一)技术障碍

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大多数处于初级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大部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厂家生产规模小、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比如从太阳能发电来看,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太阳能电池的开发、生产上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光伏电池生产所需要的硅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对我国光伏发电的产业发展形成重大制约。此外,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还是空白。从风能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风电设备技术仍比较落后,在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技术上虽有一定优势,但大型并网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国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较小,关键技术依赖进口。从生物质能来看,除沼气外,我国其他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较低,缺乏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此外,海洋能、可燃冰等尚有一系列技术需要突破。

总体而言,除水电、太阳能热利用和沼气外,其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研发能力,设备制造能力薄弱,技术和设备多依赖进口,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的专门机构尚不多见。同时,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没有形成支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及其法律体系。我国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大多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产品标准不一,质量不等,地方各自为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技术障碍,一方面使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勘探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本地化制造比例较低,薄弱的制造业还会使技术产业化存在障碍,这是造成长期以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有时不能及时提供所需要备件的主要原因。其结果使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价水平大大高于常规能源的电价水平。如果中国不迅速建立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整个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目前关键技术和主要设备依靠进口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则势必影响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融资障碍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渠道一般包括财政融资和市场融资。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期,资金来源基本为政府的财政融资。然而,我国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投入太少,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没有为其提供同等待遇的固定资金渠道。而且,财政融资相比较市场融资而言,还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问题;财政投资受部门利益、本位利益的驱动,盲目投资普遍,投资效益低下;财政融资管理体制不健全,名目众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一个统筹资金、协调行动的管理机构[1]。属财政投资融资机构的政策性银行在资金来源上过分依赖中央银行行政性摊发的金融债券,增加了债务风险,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混乱,缺乏严格的计划和法制管理[2]。

随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部分项目已经初步具备了商业化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法律制度的创新为市场融资创造环境和条件。市场融资相比较财政融资而言,作为社会资本的融通,其社会化拓展了融资渠道,使投入增加;而且市场融资的产权明晰有助于实现资本利用的高效率和低风险,有效地克服了财政融资的缺陷,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金来源的最佳选择。然而,我国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融资法律制度尚未建立,业主单位缺少融资能力,银行不愿意贷款。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投融资机制,导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渠道单一,政府成了单一投资主体,财政投入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投资的渴望。这极大地阻碍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本障碍

由于技术障碍,相对薄弱的制造业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的本地化和商业化进程严重受阻,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本过高和市场发育滞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过高的融资成本又进一步抬高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品价格,加大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构成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难以克服的症结。目前,除了小水电外,我国其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大大高于常规发电的主要原因在于:常规电力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农业产量的降低等方面的“外部成本”转移给了社会,使常规电力成本低于实际水平,没有在其电力消费价格中反映出来。其影响除了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价格大大高于常规电力外,还造成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存在的障碍,清洁能源竞争力不足和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显然,由于成本过高,最终会限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容量的扩大。反之,狭小的市场容量又会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造成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给政府、银行和私营企业对投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的信心产生不良影响。

(四)政策障碍

我国曾经出台了一些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和研究开发政策等,但在政策执行效果方面不理想,主要归因于所制定的政策缺乏以市场导向的运行机制,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不够。由于缺乏目标机制,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及其政策,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信心;缺乏竞争机制,使目前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降低缺乏压力,开发商与电网之间难以就电力的供应达成协议[3]。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下,除了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连续等特点,缺乏竞争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励。但目前政策体系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不够,相关政策缺乏协调,政策的稳定性差,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原有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缺乏新的政策机制,比如特许权经营政策、特许权招投标政策、公共效益基金政策、配额制政策、绿色电力证书政策等。

此外,我国虽然有了相关竞争政策的法律法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但对于我国能源行业尤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竞争政策还存在缺位。我国能源行业还存在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能源国有企业,行业内的垄断经营和区域市场分割等违反竞争政策及其市场规律的行为还大量存在,从而一定程度地限制并影响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五)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一个独立而全局性的能源统一管理机构。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比如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科技部和电监会等,多头管理,资金分散,重复建设,严重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具体而言:能源行业多头管理,分散管理,协调性不强;体制变动频繁,政策体系不稳定,能源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不明确;能源开发监管体系不健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角色存在错位。若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研发、融资和价格等方面来看,目前的形势是: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由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制定,研发计划由国务院科技部门制定,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的协调能力就大大弱化,形同虚设,因此造成了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甚至形成利益冲突,使得原本就薄弱的扶持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该有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问题,集中力量,统一部署。我国于2008年刚刚组建了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应该说这是国家适应能源发展,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由于刚刚组建,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与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关系、职能等还没有完全理顺,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也正因为如此,我国还缺乏有效的能源发展以及能源安全管理体制。

(六)法治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保障,尚未从法律层面上确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能源立法工作比较滞后,适用于整个能源工业发展、能为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提供总体保障的能源基本法(即《能源法》)尚未制定(目前正在起草之中);我国也缺乏专门的能源种类法,已有的一些专门种类的能源法并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作出及时的修改和调整。同时,我国也缺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门细化的立法。虽然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但《可再生能源法》很多条款只是制定了基本原则,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已有的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多数还带有暂行或试行特点,还远远不够完善。现有的能源法律法规一直存在着体系不健全、位阶低、效力有限、法律保障程度差、配套法规不健全不协调、可操作性差等问题[4]。

与此相关,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手段,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支撑,比如缺乏相关产业政策的法律体系;金融法、财税法、价格法和竞争法等与之衔接不够等。因此,多数政策效力层次太低,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不仅是缺乏立法或立法不够,以及存在着“恶法”或“准恶法”问题,还存在着我国普遍面临的法治环境问题。司法体制的缺陷及其司法独立性不足等因素,导致已有的法律法规公信力及其执行力的缺位,实施监督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法律实施的报告和监督体系,使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和政策并没有到位。这也是导致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随意性、缺乏预算或软预算、税收优惠政策及其他市场培育政策难以落实或实施效果不理想、市场融资不成熟等的重要原因。

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对策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从长远来看,应当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刻意扶持某一类产业或企业,而是通过制度建设,避免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减少政府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内部交易费用,消除产业或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创造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环境。这也是任何产业或企业发展的基本原理。但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目前来看,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所面临的市场障碍,实际上就是能源领域的“市场失灵”,从而决定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必须纳入到经济法视野,更需要公权力的介入,依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与市场培育。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当然,面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我国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面临着市场机制培育、减少国家不必要干预的任务,也要面临着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重任。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经济法理应担当此重任。从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经验,我国必须从经济法视野,运用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具体制度构建,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培育,寻求解决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对策。

(一)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能源管理完全依靠政府或依靠市场都不行,必须使政府管理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成熟和政府职能尚未彻底转型,现有能源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能源问题涉及多领域、多部门,为了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我国于2008年年初设立了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研究拟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为加强能源行业管理,组建国家能源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该局。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节约等。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为促进能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的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但是,也有人反对这种改革,认为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难以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管理体制的缺陷。国家有关部门人员表示,“国家能源局的设立,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妥协。这是当前局势下,国家采取的求稳过渡方案,今后还是要设置能源部。也是国家‘取’发改委,‘舍’能源部的一种做法。”但从目前来看,成立能源部将牵涉诸多部门,包括环境司、国土资源部、电监会、国资委等,涉及部委太多,阻力更大,而且各大电力公司也不愿意多一个“婆婆”。而且,如果成立能源部,发改委的职能必将转变,转为更加宏观调控[5]。很显然,这在目前是难以做到的。

对于能源发展尤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而言,大多数国家都设立能源部,实行集中的能源管理模式,我国条件成熟时也有必要设立统一的能源管理机构。从目前来看,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的设立仍是一种过渡做法,最终目标是要设立国家能源部或类似机构。对于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及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职责定位及其具体运作等,现在都还不明确。当前,我国急需处理好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及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如何明确界定职责权限以及如何协调彼此关系是当务之急。即使将来设立国家能源部或类似机构,也要取决于我国市场机制的成熟度、政府职能的转变程度以及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程度等,否则也难以高效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已是很大进步,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

随着国家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能源配套相关的管理体制改革,比如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等,才能使国家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实效。除了政府监管外,我国还必须大力发展能源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通过社会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服务,比如行业统计、行业标准、技术服务、市场开发和信息咨询等,也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从而在政府和企业、市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沟通桥梁。社会中介组织也是协助政府监管能源企业和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产业政策的引导与促进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整体上尚不具备与常规能源(化石能源)竞争的条件,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目前难以解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需要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加大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鼓励和扶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支持政策。我国也必须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大力引导和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事实上,当今世界,哪个国家产业政策运用的好,哪个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就好,就容易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由于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包含多种政策目标,因此,未来的产业政策应该是一个政策法律体系,它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机制来实现既定目标,应该包括目标机制、定价机制、交易机制、选择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内的运行机制[6] 。

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角度来看,产业政策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产业规划政策

为了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形成目标机制。比如美国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政府级阳光发电计划,此外,还有丹麦的风力发电计划和奥地利的生物质能开发计划等。1997年,欧盟提出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1996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12%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从1997 年的14%提高到2010 年的22%。2007年初,欧盟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20%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全部发电量的30%。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也制定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关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划起步很晚,我国于2007年9月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应当强化产业规划政策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明确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逐步扩大市场规模。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新进展,我国对“十一五”时期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调整,并于2008年3月组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从而使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有了进一步目标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划。此外,国家能源局在2009年5月新近透露,《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出台,随着相关发展目标的调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风电规模将达到1亿千瓦以上。当然,我们还需要将计划或规划予以法治化,从而使规划更为科学、稳定和具有可行性,摆脱政府的“行政长官意志”。为了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治化的计划,“以法学人的眼光看,计划改规划,还应将脱法的计划变为法治的规划”[7]。

2.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的理论来源是哈福学派的竞争理论,曾对美国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该理论通过市场结构的研究,以此保持足够的竞争者,维护有效的市场竞争。从历史上来看,能源行业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多为自然垄断领域。能源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决定了国家管制的必要性[8]。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成熟度的提高,尤其受到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各国都采取各种手段对包括能源领域的自然垄断产业放松管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减少垄断及其政府管制的负面影响。我国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垄断现象比较严重,能源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行业内的垄断经营和区域市场分割等违反市场规律行为[9]。因此,为了成功培育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市场生存能力,我国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我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六条规定:“国家积极培育和规范能源市场,发挥市场在能源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从事能源开发利用活动。”我国需要通过《反垄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相关产业组织政策法律法规,适度放松国家对能源领域的控制权,改革现有的国有垄断企业,促进和扶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内中小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发展,加强政府和私有企业的沟通,培育市场竞争主体,适度打破垄断。当然,能源领域属于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市场领域,是一种适度竞争机制,而不是完全充分竞争机制。但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而言,市场竞争度要相对高一些。

3.产业技术政策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技术障碍,并进而加大了其成本问题。为了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许多国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和产业体系建设。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支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服务等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发达国家不仅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而且特别重视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体系及其配套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些对我国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长期以来,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投入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非常少的,我国缺乏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门研究机构。因此,为了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需要通过政府的产业技术政策及其相关立法的配套突破技术瓶颈障碍,加大专门研究机构的设立和投入,大力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性能,降低成本,根本改变关键技术落后的局面,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制造能力的建设,促进技术设备的产业化和本地化,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此外,我国还需加强运用适合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项目的经济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保障体系的能力建设,完善产业标准和服务体系,如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标准制度等。例如:国务院建筑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建筑物太阳能利用的国家标准,修改完善相关建筑标准、工程规范和城市建设管理规定,为太阳能在建筑物上应用创造条件等。

4.产业扶持政策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产业扶持和市场培育。从国际来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保护性电价、配额制政策、特许权招标政策、绿色电力证书政策以及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所规定的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审批和全额收购制度、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和税收、信贷鼓励措施等。很显然,我国产业扶持政策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存在不足,手段单一、品种不全和缺乏创新工具等。

因此,我国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长期性保护电价政策。长期性保护电价政策通过制定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商提供担保的上网电价以及电力公司的购电合同。制定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实行招标的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照招标确定的价格执行,并根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情况适时进行调整。电网企业收购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附加在销售电价中在全社会分摊。从应用实践来看,保护性电价政策是一种刺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它也存在着很难保证开发成本最低、不能灵活地对成本降低作出反应等缺陷。(2)配额制政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政策,已经成为扶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流行模式。配额制政策是指对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规定在其电力生产中或电力供应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来实现。所谓“绿色电力证书”,就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在向电力市场卖电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个销售绿色电力的证明,即“绿色电力证书”;所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就是要建立“绿色电力证书”自由买卖的制度。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如果自己没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绿色电力证书”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卖出“绿色电力证书”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这样,就会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目前,瑞典、丹麦和意大利都在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如意大利2000年规定发电企业或电力进口企业,必须至少有2%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这种配额要求逐年增加,到2007 年将达到3. 1%[10]。此外,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实行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尽管配额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早期证据证明,配额制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配额制政策容易融合其他政策措施,并有多种设计方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但是,配额制的弱势在于是新型政策,缺乏经验积累,也缺乏绿色证书交易市场的运行经验。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应更多地考虑固定电价政策,而非配额制政策;随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逐步成熟,再考虑借鉴配额制政策[11]。笔者也赞同此观点,即目前重点考虑固定电价政策,逐步适当兼顾配额制政策。(3)特许权招投标政策。招投标政策是政府采用招投标程序选择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开发商,利用竞争政策选择项目开发商,可以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风险投资和最活跃的技术开发商的注意力,对降低发电成本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至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也属于产业扶持政策的手段和措施范围,但考虑到其将在下文中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中阐述,在此不予阐述。

(三)积极实施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结合许多国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不难看出,政府的支持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关键因素。许多国家政府从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包括但不限于增加财政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加速折旧等。比如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诸多政策。鉴于此,我国在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财税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税收优惠政策

所谓税收优惠政策,是对部分纳税人和纳税对象给予一定的鼓励和照顾的一系列政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引导和优化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体现和配合政府发展意图,从而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减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口设备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以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实施所得税优惠等。目前,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提高其实施效果。

此外,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的一些做法,对常规能源消费征收较高的税费,比如能源税、二氧化碳税和二氧化硫税等,同时又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消费利用进行税收减免,以此抑制或引导某些常规能源的发展,从而间接地起到促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效果。

2.财政直接投入和财政补贴政策

财政直接投入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种财政融资形式,即政府通过直接财政投入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从发达国家来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大幅度增加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投入。比如2000年美国政府支出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研发费用高达4亿美元;美国2005年的能源法令明确规定了支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年度财政预算资金。相比较而言,我国财政直接投入不足,也尚未从法律层面上规范纳入财政预算范畴。因此,我国应加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投入,调整费用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并将财政投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和规划当中,予以法制化。

财政补贴政策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手段。为了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许多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品销售和最终用户提供财政补贴。许多国家还采取了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方式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可再生能源,有力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一般而言,财政补贴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投资补贴,比如我国对地方小水电建设的投资补贴,德国对风力发电的投资补贴,美国曾对风力发电给予15%的投资补贴等;二是产出补贴,即根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量进行补贴,这是美国、丹麦和印度等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一种政策,但我国目前尚未采用此政策;三是对消费者补贴,比如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提供20% —60%的财政补贴[12]。德国对用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提供40%的补贴。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等国家对购买光伏发电的用户给予补贴。这也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激励政策。

虽然财政补贴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但它仍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是政府培育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国应当调整和完善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创新各种财政补贴手段;继续实施用户补贴,以扩大市场规模;完善投资补贴办法,将投资补贴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经营状况相结合;拓宽补贴资金渠道,可以考虑将未来征收碳税或生态建设税等作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来源[13]。

3.政府采购政策

所谓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公共产品的供给,运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为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需要,政府采购政策已经被许多国家作为培育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这往往被有些学者称为“绿色政府采购”的一部分[14]。

目前,世界各国积极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府采购政策,许多国家建立特种电力购买计划,通过政府采购刺激需求,培育市场。比如美国、日本和德国实施的“屋顶计划”,就是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或政府支持采购政策等手段实现的,以此来支持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再比如德国、丹麦、法国、西班牙等国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中的政府采购制度,把“绿色”标准纳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当中。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施高价收购政策,要求政府承担购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任务。我国应当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要求国家电网企业和石油销售企业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承担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的义务。

(四)加快市场融资机制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渠道一般包括财政融资和市场融资。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政府以财政融资为主。我国目前就处于此种阶段,主要是财政融资,缺乏市场融资。然而,我国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投入太少,而另一方面我国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投融资机制,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

因此,除了前文所述的财政融资政策实施以外,我国更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创新为市场融资创造环境和条件,市场融资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金来源的最佳选择。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融资机制的建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我国可以考虑设立政府背景的、全国统一的、专门的综合性投融资机构,避免政策性银行不协调局面和政府不必要的过度参与,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融资的市场化[15]。比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设立了“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该机构一开始就赋予了市场融资职能[16]。2.新型融资模式的借鉴和引入,包括如下几点:(1)运用财政预算资源基础上的成本分摊合作机制,其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现有预算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营造融资市场化机制。(2)与股份即期上市相结合的风险企业融资机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其目的是通过强刺激的投资回报机制大量、快速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3)适当借鉴项目融资中的BOT模式。(4)设立公共效益基金(PBF),其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不能完全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达到其目的的特定公共政策提供启动资金,具体措施包括环境保护、贫困家庭救助等,这里仅指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项基金。公共效益基金的资金来源通常不由国家财政支持,我国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经验,实行系统效益收费制度(SBC),即电费加价的方式或其他方式来筹集,对所有电力销售征收少量固定的附加费。(5)建议政府设立绿色能源发展基金,加大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融资扶持力度。3.运用财税政策参与推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市场化:一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二是制定信贷优惠和财政贴息政策,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使用商业银行优惠贷款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申请中央财政贴息等[17]。4.针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改进与完善现有的金融法律制度,为其市场融资创造合理宽松的环境。比如实施较为宽松的“审慎监管”标准、放宽融资担保方式、拓宽信托范围、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倾斜的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创设新型保险品种等[18] 。

(五)加强立法,完善法治保障

为了确保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能源立法,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美国从1978年开始制定了许多具体法律法规,比如1978年的《能源税收法》、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等。国外的实践证明,注重运用强制性法律法规来保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实现,比如美国的《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及其实施细则,日本的《关于电力公司采用新能源的特别措施法》等。

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加强能源立法,使国家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公权力介入有法可依,使政策制度化、规划法治化,避免政府的宏观调控“脱法”现象,从而使其政策、手段及其措施得以落实和有效实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要树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立法新思维,将以人为本、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特别是具体法律规范之中;在立法框架上,应弥合传统部门法划分所形成的“割裂”状态,在调整方法上打破一元化的单向调整格局,实行全面、综合调整;在立法内容的设计上,应理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与相关制度的关系,实现各种制度的有机协调。同时,还要处理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与政策的关系以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9]。2.尽快制定能源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能源法。3.我国应当及时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以及相关专门细化的立法,结合国情,借鉴各国经验,把强制购电制度、融资制度、配额制度和招投标制度等强制性法律手段落到实处。4.我国还需要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配套出台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还需要地方及其地方政府配套出台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等。已有的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多数还带有暂行或试行特点,还远远不够完善。当前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法律法规及其规范性文件,对技术规范和标准等加以补充和完善。5.我国应当加强和完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和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完善市场主体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和完善减少腐败的独立司法体制,优化法治环境。

注释:

[1] [15]张勇编著. 能源资源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96,105.

[2]熊宁. 对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几点思考[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3) .

[3] [6] [12]周大地,韩文科主编. 2003中国能源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60,181,171.

[4]叶荣泗,吴钟瑚主编. 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6.

[5] http:/ /news. xinhuanet. com /misc /2008 - 03 /12 / content _7769550. htm1

[7]史际春. 论规划的法治化[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

[8]马俊驹,龚向前. 论能源法的变革[J]. 中国法学,2007,(3) .

[9]当前我国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曾培炎副总理报告(摘登) 1转引自张勇编著. 能源资源法律制度研究[M ].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27.

[10] http:/ / zeri. org. cn /policy/ eu_re_energy. htm1

[11]李艳芳.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

[13]曾晓安. 中国能源财政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88.

[14]张传主编. 政府采购法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305.

[16]何建坤主编. 国外可再生能源法律译编[M]. 李箐箐译1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00.

[17]刘键. 可再生能源财税政策研究[J]. 财政研究,2006,(7) .

可再生能源篇9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太阳能;风能;核能

在人类发展利用能源期间中,传统的化石能源非常有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传统能源开采越来越难,产量每况愈下、化石能源逐渐减少,能源的紧缺已是迫在眉睫,并且还会造成全球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下降,有毒气体排放等,导致人类生活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类发展并使用的能源结构中,传统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如今,传统的能源勘探已变得更加困难,化石能源逐渐减少,产量下降,能源短缺已迫在眉睫,全球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空气质量下降,全球变暖,有毒气体的排放导致人类生活空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化石能源的减少,其价格上升,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快寻求新的替代能源.

1 新能源未来的发展前景

1.1 风能

我国风能是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我们如果充分利用其价值,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能源缺乏的现状,还可以创造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风力发电比例已接近传统的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在我国历史悠远,但一直停滞不前,电源主要基于火电为主,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借此契机风力发电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但在开发利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沿海地区电力负荷较大,地理分布不匹配,北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电力负荷小,风力发电事实上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困难,长远距离的输送技术问题。成为风力发电在中国的发展最大的考验。

1.2 核能

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现如今能源污染,其别是燃煤发电,是我国严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比例严重不足,未来可能面临能源短缺.那么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严峻挑战.加速和积极发展核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之一。核能的安全稳定,合理利用核能,是我国长远期计划的重中之重,也是世界性问题。

1.3 太阳能

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太阳能,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太阳能在我们国家,有着非常大的潜力。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地形结构复杂,偏远地区人口相对分散,发展不均,电力供应不到位。太阳能的出现可以解决供电问题,保障基本生活。此外,太阳能无污染,无排放,无噪音,建设周期短,使用非常方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建立对应的优势,是常规发电和其它发电方式所无法超越的一项可再生资源

2 新能源发展出现的研究困难

不均匀分布的能源结构、能源供应和需求,浪费问题明显,空气质量,温室气体的排放,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国家能源主要依赖进口,依赖性强,能源安全问题突出。这些问题已经对我国能源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强调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还介绍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但开发不合理、不均衡。导致大型企业与低水平的低成本产品竞争,导致产品利润率要低得多,企业和行业研究和开发资金的短缺等问题。新能源发展中这些问题暴露,如果不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解决,就会致使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陷入低水平的状态。

2.1 行业规范和投资风险

我国新能源市场的认识相对较晚,长期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新能源也缺乏广泛的社会意识和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国的电网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如新能源市场发展速度远低于产业发展,导致双方对接困难,消化能力差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追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将对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影响。

2.2 新能源对外部的预估

全球经济衰退,危机加剧,全球投资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是可喜的,乐观的,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可再生资源项目的总规模已达418亿美元,最值得提及的是离岸风力发电,北海三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1GW,总投资约63亿美元。地热能、太阳能在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陆上风力项目前景是相当大的,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国家积极倡导大力发展新能源,充分利用好我国的现有条件,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2.3 技术要求的提升

以太阳能为例:传统的燃料能源损失,由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全世界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太阳能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人关注的焦点。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到达地面每秒高达80万千瓦,如果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0.1%,变化率5%,高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40次世界能源消费。因此,太阳能是否可以在未来阶段发挥独特优势,取决于其核心技术的发展。由此可知,掌握新能源开发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科研开发能力,这将有助于制定新能源使用的新蓝图。

3 未来新能源的发展

积极发展新能源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对外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弥补不足,充分认识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在中国的能源发展已逐渐扩展到多方面,全力配合促进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经济增长。确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得到积极响应。另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管是从节能减排,还是响应低碳经济,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讲,都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风能发展前景

对于风力发电,我国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来发展风能对市场,并大力扶持。攻克远距离输电所带来的技术性难题。未来六年我国的海上风力发电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由此可以看出,风能发电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5 太阳能未来展望

国家能源局网站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GW,累计装机容量77.42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就发电量而言,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但目前就人均来算,仍然不及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和美国。当前,太阳能仅占中国全年总发电量的1%。国家能源局计划至2020年增加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1,000万千瓦。所以,太阳能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面积2/3以上的地区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近40年的太阳辐射量平均在1050到2450kWh/m2,大于1050kWh/m2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6%以上。中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1.7×1012t标准煤。

6 核能发展前景

核能拥有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充分利用它,就能有效地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6年中,我国核电站供电总量所占市场份额将达到1000亿元,至2020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大关。所以,我们国家的对核能开发这一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再生能源篇10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世界能源危机爆发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重视,也开创了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新纪元。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生物质利用等项技术日臻成熟,有的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阶段,在总能耗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经过20年的发展,新疆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初步奠定了太阳能、风能利用的产业基础。纵观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分析我区的能源产业现状,探讨新疆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的发展,研究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策略,把新疆建成我国21世纪的能源基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新疆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发展新疆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任重道远

新疆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是指煤炭,石油,水能和可再生能源均衡发展,互为补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和促进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的广泛应用,构筑多元的能源产业结构。

新疆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首位。预测煤炭储量为2.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3.4%;石油储量209.2亿吨,占全国储量的30.1%;天然气储量10.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储量的34%;水能理论蕴藏量4054.7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5.0%;风能蕴藏年总量为91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风能总量的41.5%;太阳能年辐射总量为5.0X109-6.6X109焦耳/立方米年,位居全国第二;生物质能总量3000万吨标准煤,由此可见,新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为建设我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发展新疆特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煤炭和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由于大规模的利用,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寻找和利用洁净的、巨大的、可再生的能源,建立煤炭,石油,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新型的能源结构,是重要的能源发展战略。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和较发达的常规能源产业,在能源暂时并不十分紧缺的新疆,如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多元化新型能源结构,逐步取代以煤炭为主的常规能源格局,确保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建设多元化的新型能源结构够认识的不足,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还未形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任重而道远。

2. 政府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关键

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为了解决我区农村能源问题,以各种不同形式给予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适当的经济补贴,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得以生存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调查表明,目前仍在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装置不超过40%,其中60%的装置因各种原因,已经废弃,不能发挥作用。“十五”期间国内外各类资金的支持大约6~8亿元,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企业,但产业化的水平不高,规模普遍偏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维护成本高。从2000年至今,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这极大推进了新疆光伏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农村能源的紧缺状况。但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集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仍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初始动力。离开了政府的支助政策的扶持,现在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队伍将难以发展、壮大。

认真总结我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自治区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一些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这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但是,欠缺系统规划,缺少客观指导,新疆可再生能源思路不明确,建设布局不统一,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一些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能及时推出,相关的技术标准,规定和行政法规迟迟不能出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3、 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规范的市场是保证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纵观我区20余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可再生能源产业市场极不规范,新技术、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很弱,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远未能形成规范的招标投标机制,可再生能源工程项目的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的体系尚未建立,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可再生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从新疆的能源资源状况来分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小水电)。地热、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还处在研究阶段。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种类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方面。而且数量太少,企业规模不大,多数企业实力弱,水平低,管理差,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新疆可再生能源年产值在新疆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很小,是一个新兴的弱小产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二头小,中间大。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服务行业非常弱小,这种不完整的产业结构,影响和阻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从可再生能源的行业分类来看,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发展较快,生物质能和小水电等产业队伍并没有形成,没有基本的研发力量,又没有相关的企业,但是,生物质和水能的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较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该得到重视.

5、 技术研究薄弱,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

可再生能源是一种洁净的,无污染的,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多数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较低,受环境气候的影响显著,收集,转换,储存的技术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新产品,努力降低成本,是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区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研究非常薄弱,首先是应用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太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方面的某些领域,而且处在较低水平的研发阶段.生物质能,小水电的开发应用,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功率光伏发电控制技术、并网逆变技术等项研究尚待开发,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地热、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技术研究仍是一片空白,多数产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较差,直接影响可再生能源产业参与市场竞争,阻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

1、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品的开发,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制造业

坚持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发展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原则,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滚动发展,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体系,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新疆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多年来,我区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工作。在大功率风机的研制,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取得一些实用的技术成果。新疆新源股份公司、新疆金风科技开发公司、新疆太阳能科技开发公司、新疆风能公司就是在依托一批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然而,这些科技成果已不能适应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为了加快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制造业,必须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产品的开发。

1)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大型风电机组,努力降低风电成本,利用风力资源,建造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场,促进新疆风电产业的发展。

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十分广泛,技术比较成熟,但发电成本较高,是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新的光电材料,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重要途径。研究大功率光伏电站监控系统、逆变、并网装置。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必须在新产品的技术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推进太阳光伏产业的发展。

3)为建筑物提供洁净的能源,将极大的推动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也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兴产业。加强研究和开发与建筑物结合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热泵技术,建立热-电-冷联供太阳能建筑示范基地,促进太阳能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

4)新疆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薪柴资源、作物秸杆和人畜粪便等,全疆生物能资源可利用量达到3000万吨标准煤,是广大农牧区的重要能源资源。

2.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集成、服务业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项目启动与实施,然而,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集成、管理和服务业不适应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不但集成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服务质量差,而且以往的农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电站以及户用光伏电源的推广应用,因为没有建立具有维护、管理、服务能力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没有建立适合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发展的运行机制,导致一些电力系统经几年的运行之后,由于管理不善,维护不力,没有服务而被迫废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集成和服务业,采用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的开发,按行业分类,应成立风电公司、太阳能电力公司、农村能源公司、太阳能建筑工程公司、可再生能源燃气公司等,这些企业利用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开发、生产各类高品位的清洁能源,并向最终用户提供完整的服务,为企业创造利润,用于促进本企业的再发展。我们总结以往的失败和教训,正是因为背离了市场运行规律,盲目推广,导致一些扶贫项目失败。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正处在发展和逐步成熟期,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就无法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所以,按照市场规则,发展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管理、服务业,调整现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确保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3. 建立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基地

世界已探明的化石能源的储量和开采的年限十分有限。原油、天然气分别在40年、60年内基本枯竭,煤炭经济开采年限220年。世界能源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课题。

1) 建立风电技术创新基地

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经济性较好、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国际风电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31%;国内风电市场快速发展,年装机容量平均增长率达18%。面对广泛的国内、国际和新疆风电市场,建立具有新疆风电技术特点的创新基地,是应对风电技术市场快速发展的举措。风电机组的技术沿着增加单机容量,研究变速恒频并网技术,提高风能利用系数,开发新一代的风电技术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风电市场竞争。

2) 建立新疆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技术创新基地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发电技术比较成熟,但发电成本很高,几乎是煤电成本的8-10倍。尽管如此,光伏发电仍以3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这是因为最具可持续发展理想特征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人类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不断下降。据专家估计,到本世纪50年代,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30%,太阳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15%。由此证明太阳能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设太阳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研制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太阳能热气流、太阳能热电发电技术,开发太阳能建筑技术和产品,保证我区的太阳能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

3) 建立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

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杆、薪柴、禽畜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和城市固体有机垃圾,以及能源作物,如甜高粱、甘蔗等,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生物质能是一种易于转化、储存、运输、经济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农村重要的可再生能源。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发了生物质气化供气、气化发电、沼气发电、甜高粱茎杆制取乙醇燃料,生物柴油和能源植物等现代生物质能技术,为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新疆生物质能源产业,必须加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引进、开发。结合新疆生物质能的特点、重点研究生物质能的固化成型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以及“高光效植物”的生物转化培育技术。加快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三、 发展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1、构筑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

近年来,我区能源工业发展很快,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主要城镇能源短缺现象有所缓解,无电区域逐步减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为突破口,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并举的能源结构体系。由于常规能源的不均衡分布,能源短缺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因此,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疆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但分布不均,且污染严重,尽管在短时期内仍然是主要的能源,但应改变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加大洁净化利用,延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年限,降低在总能耗中的比例。从我区的能源资源分布状况和需求预测结果分析,总的来讲,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应逐步增加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十五”期间将上升到5%,2020年将达到15%,2050年将达到总能耗的50%。首先在常规能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地区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其构成比例可以大一些。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提高和经济性的改善,提倡在一切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领域尽量利用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并举发展的多元化能源结构。

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制定出相关的保障措施,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市发展规划、引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设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补偿机制、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才能够使可再生能源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 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市场环境,强化内引外联,全方位开放新疆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

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专业人才和雄厚资金,仅靠新疆自身的力量和现有的基础,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优惠的政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借助外力,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其实,国外许多大企业看好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以投石问路的方式,援助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荷兰援助的“新疆光明工程”、德国援建的“再生能源供电工程”、法国支持的“农村电气化工程”、丹麦参与的“大型风电工程”等,总共以数亿元的规模援助新疆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期望进一步开拓新疆可再生能源市场。参与这些援助的都是国际上大型的企业,他们有先进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雄厚的资金, 他们进入新疆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市场,将推动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要引进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吸引他们到新疆来投资、开发、建设。必须有优惠的政策,开放市场,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企业的行为都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标,在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来新疆投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常规能源的洁净化利用。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优惠入网,独立电站供电优质优价,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尤其应该加快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立法工作,通过各种优惠的政策,合理的法规,吸引全社会各种力量和内引外联国内外企业集团积极参与投入我区可再生能源建设中去。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我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有效措施。

3. 加强研究开发,大力培养人才,稳定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