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十篇

时间:2023-10-20 17:25:45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1

关键词: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化工行业上市公司

一、引言

我国的年度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可归纳为行业比较研究、行业针对研究和区域专题研究三个方面。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始于2004年,目前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的行业比较中,研究者倾向于同一市场A股重污染行业比较、某些近似重污染行业比较和政府环境规制背景下的相关重污染行业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和指数分析法,分析指标主要以政府规范、国际规范为基础。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学者目前关注的重污染行业包括石化、纺织、医药、火电、钢铁、造纸、煤炭等重点行业。对区域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研究大多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规制特征,一般由本区域学者完成,目前已分析的区域包括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云南、青海、辽宁等。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陆续自愿社会责任报告并逐年增长,针对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始见于2009年,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舒利敏(2014)对我国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水平及鉴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持续增加,尽管七成以上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上交所《通知》要求的呼应,但自愿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环境信息的公司仍逐年增加;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布具有层次性,软披露信息多,硬披露信息少,尤其是环境绩效指标类信息披露少;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且呈现出以2010年为拐点,先升后降的特点;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鉴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证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李祝平等(2015)通过矿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招股说明书、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分析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形式,得出采矿业披露的主要内容为环保风险、环保计划、方针及措施等,披露的方式主要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形式以非货币形式为主。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内容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披露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孙志梅等(2014)以辽宁省17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2010~2012年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公司在其年报中“董事会报告”部分或财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中披露了环境方面的定性或定量信息,但是存在行业间差异较大、披露不详细、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本文运用中国社科院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环境绩效信息指标,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与方法

(一)样本选取

以证监会2014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为依据,结合上述环保部的重污染行业划分标准,通过寻找两者的重叠之处、查询“新浪股票”、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确定具体企业的详细行业,从而定义出本研究所需的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名录。查到该行业上市公司的155份社会责任报告(见表1)。全部样本公司有46家,其中沪市上市公司有18家,深市上市公司28家(其中主板10家、中小企业板12家、创业板6家)。2006~2012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总份数分别为1份、1份、20份、26份、32份、36份和39份。值得说明的是,北化股份同时披露了2012年度的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安诺其同时披露了2011年度、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

(二)研究方法

学界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指数分析法旨在得到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评分,主要用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按照既有的内容分类进行逐一寻找,以了解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详细情况。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股东权益保护情况,债权人权益保护情况,职工权益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体现企业对股东、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环境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履行情况。我们主要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察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环境责任的信息披露情况,也就是考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分析。通过对每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该部分内容的仔细阅读,搜寻其与既定指标的达成程度。披露形式主要从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方式(独立提供还是附后提供)、提供时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占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比重、是否有定量信息、是否有货币化信息等方面分析。

披露内容主要依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中对企业环境绩效指标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环境绩效信息分为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3个方面,各体系又各分为1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计30项环境绩效指标。1.环境管理信息,包括:1.1环境管理体系,1.2环保培训制度,1.3绿色采购制度,1.4新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1.5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1.6环保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1.7保护生物多样性,1.8环保总投资,1.9环保公益,1.10环保违规负面信息;2.节约资源能源信息,包括:2.1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2单位产值能耗及能源节约量,2.3节约水资源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4单位产值水耗及水资源节约量,2.5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2.6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2.7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8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2.9绿色办公政策或措施,2.10绿色办公绩效;3.降污减排信息,包括:3.1减少废气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2废气排放量及减排量,3.3减少废水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4废水排放量及减排量,3.5减少废渣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6废渣排放量及减排量,3.7废渣综合利用率,3.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或技术,3.9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减排量,3.10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

2006年和2007年这个行业每年只有一家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两家公司分别是沪市的中化国际和深市主板的英力特。从2008年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迅速增加,达到20家,其中沪市公司8家、深市主板8家、深市中小企业板4家。以2008~2012年度的披露情况统计,在该5年中连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有14家,分别是云天化、浙江龙盛、江山股份、三友化工、时代新材、扬农化工、中化国际、新安股份、湖北宜化、天茂集团、英力特、盐湖股份、中粮生化、中材科技,皆为规模较大、上市时间较长的沪深两市主板公司。发现有些公司出现披露中断的情况,如国瓷材料在披露了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后,未继续披露,渝三峡、乐通股份、西陇化工在2011年首次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后,2012年未继续披露。双环科技披露了2008~2010年度,山东海化和泸天化披露了2008~2009年度,德美化工2009~2010年度未披露,北化股份2009年度未披露,不少公司披露不连续。

(二)披露形式分析

从现实情况看,社会责任报告有单独披露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两者披露形式。在2006-2012年的7年里,83.87%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以单独披露形式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各年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00%、100%、60%、53.85%、84.38%、100%和100%,从2009年开始单独披露比例明显上升,2011年度单独披露比重达到100%。

环境绩效信息的文字内容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所占的比重高低,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公司对环境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的数量。本文以页数来衡量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数量,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直接以下载的文件计算页数,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其在年度报告中的原始状态计算页数,页数的获得通过一一查看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方式,页数的计算精确到0.1页。以页数范围、平均页数和标准差三个常用的统计指标评价数量特征(见表2)。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最短的一份仅3页,最长的一份81页,平均每份14.4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在0.2页到13页之间,平均为2.05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占整篇社会责任报告页数的百分比在1.82%至33%之间,平均为13.52%。氯碱化工2012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81页,是全部样本的最高值,在这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绩效信息篇幅为13页。但两者比重的最高值是西陇化工2011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占比达到33%。

(三) 披露内容分析

在确定样本和搜集到社会责任报告后,对每份社会责任报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对照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标,寻找报告中披露指标体系的信息情况,汇总见表3。在15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30个指标中,只披露了1个指标的有14份报告;最高披露了16个指标,为中泰化学2010年和2011年报告。平均每份报告披露指标6.5个,其中定性指标4.8个、定量指标1.7个。一是对指标的披露程度普遍较低,最高的披露比例也就是53%,最低的披露比例仅3.3%。二是在考察的披露指标中,样本公司的实际披露出现严重不平衡性,这个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定性指标披露的比定量指标多,回应当期国家宏观政策的描述比阐述公司具体措施的指标多。42.6%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节能的定量信息,23.9%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减排的定量信息。如对公司环境管理制度、降污减排的一般性措施的描述较多。环保违规负面信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信息没有披露,绿色采购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环保公益、废渣综合利用率等信息极少披露。三是披露的指标信息表达需要改善,有些公司主要是一些主观宣传式表达,并没有对公司当年所作环境绩效的核心工作进行深入描述,不同年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描述的相似度较高,没有太多创新和实质性内容。四是有些指标重复披露,但有些很重要指标未得到有效披露。例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等指标显然很重要,但很多公司几乎没有披露;再如,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社会公众较关心的信息未引起公司重视。环保公益、绿色采购制度、废渣综合利用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得也是极少。五是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是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重点,另外,近20%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

(四)披露质量分析

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时间看,样本公司的平均披露时间值为资产负债表日后82.5天,选择在次年2月份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2份,选择在3月份的有77份,选择在4月份发的有49份。宝通带业2009~2011年度报告均在当年12月份披露,赤天化2010年度报告在次年5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扬农化工2009年度报告在次年7月份披露,升华拜克2012年度报告在次年8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理论和实务认为,量化信息比非量化信息具有更大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可以用量化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程度衡量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质量。如表4所示,含有量化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占比72.26%,并从2008年度开始定量信息的披露逐年呈现增长趋势。在量化信息中,如有货币化信息,更能体现企业环境行为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因此我们对量化信息中的货币化信息做了进一步统计。目前公司主要披露的货币化环境绩效信息是环保投资总额、节能效益、环保支出额或环保费用额等。

四、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作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大的部分,其承担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义务也应该更加重大,但从我们的分析结论看,该行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与其在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比重并不相称,主要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偏低。第二,化工行业的环境绩效体现应有其突出的行业特色,这在我们的分析中也得到相应结论,如其对“三废”排放指标的披露较多。这就要求我们总制度规范方面对某些特殊行业的环境绩效披露指标进行调整,而不是采用同样的指标去统一衡量。第三,7年来,该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总体是上升趋势,但出现披露数量和质量的不连续变化,说明在自愿性披露机制下,我国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动机性较明显,有关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其存在性。第四,有关针对重污染行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仍需要进一步强制规范,自愿性披露终究不是我国治理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舒利敏.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沪市重污染行业62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4(09).

[2]李祝平,班慧芳,于浩.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5(20).

[3]孙志梅,李秀莲,张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06).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2

一、循环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及其在会计领域的借鉴

(一)循环经济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差异,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应该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日本在1995年制定了《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1998年制定了《家用电器回收法》,2000年制定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2001年制定和实施了《建设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这些法律按照“谁扔垃圾谁付钱”的原则,明确生产商和市民对容器包装物具有回收的责任并负担回收处理费用。因此日本在建设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专门开设网站,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成立“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德国在循环经济的立法方面也卓有成效,1991年通过《包装条例》,1992年实施《限制废车条例》,1994年制定了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制定了包装法令,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等。从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行循环经济的法律建设起到2004年,其GDP增长了两倍,但主要污染物却减少了近75%。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为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初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为18000亿美元的规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循环经济影响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借鉴在美国,电力产业已经形成竞争性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电力企业。许多学者就电力行业的相关的资源利用及环保信息披露开展了深入研究(Abe,1999;Biewald,1999)。随着二氧化硫(SO2)排放交易计划的实施,各参加交易的企业的S02排放、治理和交易的信息均完全向公众公开,并随时可以在网上查到。截止到2001年10月美国有20多个州制定了自己的电力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要求电力企业公布其燃料构成、能源效率,甚至是污染排放信息,这是少有的有关企业进行循环经济体系中的相关信息披露的规范。另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污染物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下列3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美国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但是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从未将这样的要求纳入通用会计原则(GAAP)中(Janet,2000)。

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10月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披露等问题。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荷兰政府通过《环境管理法案》,强制要求26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政府报告详细的有关循环经济行为的信息,包括排放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含氮(N)和磷(P)的污染物等的实物信息。

在发达国家,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充分披露是发展趋势(Fred,2001)。而且采用实物信息而非价值信息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可预见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如果能够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规范,那么不同企业的环境行为就能够进行比较和评价;而结合已有的财务信息如总产出、利润等,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该企业的有关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的资料。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及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新要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1)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其理论和各国实践来看,从宏观层面上建立发展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循环体系、确立战略制高点、塑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未来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2)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未来20~30年内我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因此,要改变现在和将来我国资源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现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通过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和能源量,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和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结构转型,并有利于建立节约型和高效率的绿色经济体系。(3)是克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对国际贸易产品的环保要求趋于严格。欧盟于2004年颁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要求在今后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器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必须承担支付报废产品的回收费用,欧盟市场上将禁止含有特定有害物质的产品出售及使用。欧盟两个指令无疑对我国电子电器产品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为了保证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发展循环经济中应重视工程科学的基础作用和先进科技的研发,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的绿色支撑技术开发体系,从而达到减少贸易壁垒,刺激产品出口的目的,这也有利于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存在着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也做了战略性的规划。在中国首届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透露,循环经济是“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和环保局五部委正在围绕循环经济制订各自的相关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齐建国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研究》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其主要特征如下:首先,中国不能继续走发达国家从末端治理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我们必须从源头做起,在重视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的同时,从资源的开采就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产业布局和优化产业组织,促进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其次,通过规模经济和企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以规模经济的形式进行产业组织构造,不能任由企业自己走原始积累再发展规模经济的道路。这里的规模经济指单个企业应达到经济规模和小企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分工与网络化。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难度大,也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化、小型化,不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处理有重要关系。第三,必须走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节约政策仍然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尽管很多学者都正确地指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公益效益为目标,因此,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第四,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但它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的全部问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还必须同等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发明新的技术和材料,对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替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这里我们不能把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对立起来。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用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也有环境污染问题,也要消耗短缺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工业化的普遍生产模式。

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核算中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循环经济这个大环境的观念。首先,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而自然环境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环境,寻求最佳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才能求得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从发展循环的观点看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又要不断地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物质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只能是空谈。其次,循环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要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企业立足自身经济利益,也应增大对再生资源的投入,通过循环经济特有的“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把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所有物质和能量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再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特别是其中的资源、环境信息披露能使资源、环境行为表现好的企业在公众和社区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能迫使环境行为表现差的企业加强污染控制,改善环境行为(王华,2000;Milne,1999)。有效的信息公开还能够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信息公开越充分,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激励作用效果越明显(王华,2000)。因此,循环经济下会计工作必须承担计量绿色产品投入和产出,核算取得的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确认负有的资源利用责任、发生的相关费用及取得的再生资源的收益或损失等任务。并在全面地衡量企业的效益状况的前提下,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真实、可靠的有关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会计信息。

三、现行会计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的目标是借助会计对线性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现行会计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现行会计模式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侧重于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将最新遇到的循环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表现为对循环经济环境下所涉及到的业务活动事

项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会计循环过程的不完整,缺乏对企业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资产、相关责任和费用的计量和核算,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和再生资源产生的相关收益的计量和核算。(2)现行会计核算没有把企业视为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的。认为经济循环仅是从企业在环境中取得资源开始,到企业实现其产品,取得经济收益结束的线性过程。忽视了资源、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忽视了企业所处的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资源造成的企业对自然环境的补偿责任。具体而言,没有将自然资源准确地确认为资产,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效益责任、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没有将资源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没有专门反映确认资源循环过程中再生资源产生收入和费用以及利润。(3)现行会计信息的披露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仍一时无法彻底解决。如企业资源、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技术规范、方式的确定等问题(平衡公开性与商业秘密间的关系);企业各种资源信息的披露成本与风险核算的问题;如何对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检查以及审计标准问题;环境信息披露失真导致损失的索赔与惩罚机制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会计理论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也是资产,也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朱学义,1999)。

四、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循环经济体系中会计应具备的特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应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而循环经济下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税务检查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投入和取得的再生资源收益,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税收优惠的依据。此外,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也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循环经济信息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状况,转化环境污染物为再生资源而获得的直接收益和税收优惠等情况,并由此判断企业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2)信息披露的形式不同。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而循环经济会计计量确认的非量化信息较多,采用实物信息而非价值信息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较多,需要采取较多的附注和文字说明。应对现行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应增加反映循环经济事项信息的报表和报告,如“再生资源收益明细表”等专门化报表和如“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类的专门化报告。(3)计量方法不同。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计量方法,循环经济会计则不能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而应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两种方法结合的原因在于,资源资产是由自然界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确定其价值,应采用间接计量的方式确认其价值,而且自然资源的再生同期有很大的差别,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4)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不同。循环经济会计理论和实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循环经济会计应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企业经营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价值转移过程。可以说,循环经济理论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循环经济会计正是基于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和共存关系,着眼于企业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失去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难以延续,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基础。

(二)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循环经济将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是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其形式具有多样化: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以实物、技术等指标表示的非货币信息。因此,对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制度强制性要求的最低量的相关信息披露;第二,建立企业自觉披露环境信息的机制;第三,资源会计信息、实物信息与一般财务信息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利用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因资源、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来提供企业的资源及再生资源利用绩效状况。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具体包括:

1、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将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也是可行的。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与循环经济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于单独的项目,以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资产、承担的补偿负债等;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相关于资源、环境的保护支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所获得的收益等。

2、报表附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分为括号注释和底注两种形式。括号注释不宜过长,以便于阅读。企业用括号注释揭示以下信息:(1)循环经济会计的特定程序和方法,如直接环境效益采用影子价格法还是数学分解法;(2)说明再生资源项目的特征,如某种环境负债有无优先要求权;(3)按替代性计价方法得出的金额,如在按历史成本入账的环境资产后面列示其现行市价;(4)需要参见其他报表或本报表其他部分的说明。报表底注是在报表正文下面用一定的文字和数字表示的补充说明。循环经济会计的报表底注可揭示:(1)重要会计政策,如资源性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再生资源产品利润的确认政策;(2)循环经济体系中会计变更事项,包括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3、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应该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列明有关循环经济体系下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但是主要内容应该在所附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中进行详细的披露。

二是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编制单独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资源利用、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有全面的认识。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包括执行的成绩和未能执行的原因。

2、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包括:(1)各类资源的名类及

获得途径、主要资源的获得价格,本会计期间耗用自然资源数量,包括水、电、煤、石油等的消耗用量;消耗自然资源给环境可能带来的损失,本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其他企业再生资源的数量、价格。(2)本企业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金额、废弃物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包括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品种和总量。(3)本企业的再生资源(污染物)的下游使用企业的名称及使用情况,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所产生的各种间接的社会效益的情况。(4)对资源和环境的补偿、贡献情况,如厂区绿化率以及有偿或无偿承担的其他绿化任务,对非本企业直接责任的环境保护项目的投入或捐赠情况,(5)对开发新资源或替代资源的科研投入的方向及数量,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6)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生产人员的数量及劳动保护情况。(7)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企业对有害的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所获得的政府对此的补贴和运用情况。(8)企业从事资源的再生利用的长远目标等。

3、环境治理情况,主要包括:(1)本企业无法再生利用的废弃物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总量及其所含的污染物质含量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影响;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其治理措施,由于环境污染而支付的罚款。(2)环境治理质量指标的达标率,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有毒有害材料、物品的使用和保管情况。(4)发生的污染事故情况,包括污染性质、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损失金额。(5)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6)本企业所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7)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8)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治理后,政府对此的补贴和运用情况。(9)企业有效控制污染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10)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长远目标等。

编制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可以同时使用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方法。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可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应该形成以列示一系列再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项目投入、技术研发和使用,再生资源利用的直接收益和间接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货币指标表格。也就是说,资源环境责任报告应该逐步成为一种正规、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另外,资源环境责任报告需要适应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资源环境责任报告需要进行审查验证,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3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会计 会计实务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靠、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深刻、广泛的,因此必然会引起会计实务创新。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确认创新――将自创商誉纳入确认体系

商誉是企业的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协同效应,并所产生的未来超额收益所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商誉可以通过企业购并获得,也可通过自创获得。自创商誉是企业各个构成要素在现有组合方式下的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而现行会计实务中,自创商誉并未加以确认。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也就是反映已获得的超额收益。这样,自创商誉的价值就可以利润表上的超额利润为依据,再将超额利润按行业平均利润率还原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

自创商誉价值=年超额收益÷行业平均利润率

年超额收益=不包括商誉的企业资产总额×(企业实际利润率-行业平均利润率)

上述公式中使用的行业平均利润率是指市场公认的行业或产品的平均利润率。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计量创新――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主

传统会计下,物质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其计量通常按照投入价值,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与日俱增,投入价值观越来越不合时宜。同时,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知识资产替代物质资产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对会计计量进行发展和改革。

综合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各个角度分别同时反映经济活动的各方面情况及因素变异状态,以消除传统会计反应迟钝、单调、片面和不确定等弊病。知识经济下的常用计量模式主要包括: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现行成本计量模式、现行市价计量模式、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将其简要分析说明如表1。

知识经济时代,计量模式将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主观估计的基础上的,缺乏可靠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有可验证、中立、可靠性强等优点。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同时提供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信息。

三、知识经济下的财务报告创新

出具财务报告的作用在于披露和揭示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性信息,为现在和潜在的信息需求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相关会计信息。传统会计由于受工业经济时代产权理论的影响,财务报告主要提供有形资产营运为主的会计确认,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资本所有者的信息需求。同时,受技术的制约,传统会计报告通常采用定期报告的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报告用户越来越要求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实时性、完整性,以便迅速作出决策。同时,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逐步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也使这一变革成为可能。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将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创新。

1.财务报告内容的创新

(1)增加社会绩效报告。在知识经济时代,重视环境保护、追求健康发展应成为企业的使命和共识。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活动来协调和解决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目标。企业应该不再是被动地参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而是积极选择清洁生产和无害化技术,企业的开发研究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为了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财务报告的创新必须增加社会绩效报告,该报告的主要内容设置可如表2。

(2)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财务报告体系。人力资源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人力资源”项目,反映人力资源的持有状况,在利润表中反映人力资源的收益、成本及费用,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等信息。同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信息。二是单独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表”,详细反映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状况,确立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

2.财务报告重点的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资产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将成为未来披露的重点。在披露内容的排列顺序上,将改变目前按流动性或固定性排列的方式,采用按重要性排列,将企业的无形资产排在固定资产的前面。同时,由于人力资产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显示其重要性,将其单独从无形资产中提出并列于首位,固定资产列于流动资产之前,充分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其具体设置见表3。

3.财务报告时空范围的创新――建立电子联机实时报告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空前发展,使会计实时报告终于不再是梦想。会计实时报告是指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将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事项。财务信息的各方使用者都可以不必像以往一样,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才能看到企业最新的财务状况。这样就使会计报告滞后性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实时报告也突破了传统报告在空间上的约束,不论信息使用者在何地,都可以即时为用户提供实时财务报告。

四、知识经济下的会计手段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处理手段由手工操作进步到电算化手段已不仅仅是一种要求。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的稳定性和可信性得到共识,企业级会计软件已被广泛应用,其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企业财务信息一体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决策体系,实现供销存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顺畅的流程保证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良好的沟通,及时结算清账,避免坏账损失。一体化顺畅的流程还能保证财务监控的深度和力度,财务部门可以监控业务不超限额,可以同步查询供销存业务发生的明细及余额情况,可以监控到多种原始业务单据,保证账实相符。从而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除此以外,会计信息的载体由纸介质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从而保证同一基础数据可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的传输手段由纸介质的凭证、账簿、报表的人工传递变为电子网络传输。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全面运用,使得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在技术上为会计手段创新已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敏: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经济师,2003(1)

[2殷志刚: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7)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4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秸秆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油料、棉花、薯类等农作物秸秆以及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

第三条补助资金实行公开、透明原则,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第二章支持对象和方式

第四条支持对象为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企业。

对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中属于并网发电的部分,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规定享受扶持政策,不再给予专项补助。

第五条补助资金主要采取综合性补助方式,支持企业收集秸秆、生产秸秆能源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第三章支持条件

第六条申请补助资金的企业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企业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

(二)企业秸秆能源化利用符合本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三)企业年消耗秸秆量在1万吨以上(含1万吨)。

(四)企业秸秆能源产品已实现销售并拥有稳定的用户。

第四章补助标准

第七条对符合支持条件的企业,根据企业每年实际销售秸秆能源产品的种类、数量折算消耗的秸秆种类和数量,中央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综合性补助。

第五章资金申报和下达

第八条企业在申报时,应按要求填报秸秆能源化利用财政补助资金申请报告及申请表(格式见附件),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秸秆收购情况,包括:收购秸秆的品种、数量、价格及水分含量等有关凭证。

(二)秸杆能源产品产销情况,包括:各类产品产量、销量及销售价格等,并提供销售发票等凭证。

(三)秸秆能源产品质量及检测报告。

(四)与用户签订的秸杆能源产品长期供应协议。

(五)单位产品能耗、环保、安全等有关材料。

第九条申报企业按属地原则将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材料报所在地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组织检查、核实并汇总后,于每年3月31日前报财政部。

第十条财政部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定补助金额,并按规定下达预算、拨付补助资金。

第六章监督管理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5

1.会计信息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为会计报告在传递方式上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信息网络系统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同时,网上信息的提供扩充了公开信息含量。

2.信息披露经济主体的“虚”“实”两个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本文由收集整理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会计信息更及时

知识更新带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换代频繁,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相对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方针、特点和经营风险会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亦会适时转换,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已满足不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可以考虑对现行定期报告制度进行一定的扩充,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或者对某些特别项目采用特别的周期。财务报告可考虑采用双重形式:第一重报告企业的短期财务情况,以传统会计恒等式为依据;第二重报告是关于长期营运的能力,主要报告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价值,目的是报告企业长期前景。

4.信息内容更侧重于知识资本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其中,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经济中,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现金及其流转,而是转向知识的增值。一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在一些新型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得到充分反映。正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心,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的年报,在报表中通过对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对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人力资源也将取代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而成为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活劳动费用将成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的价值应该具体化为货币度量,在创新能力成为资

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了,最终将形成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5.信息报告模式进一步扩充

传统的以三大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受到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

从横向来看,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披露,主要包括企业背景、行业情况、关联方交易、股东及主要投资者信息等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往往局限于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其资金流动能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时,可以反映企业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两者发生偏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出现偏差。同时财务分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报表数据,表外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增加以下项目: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持有目的、预期收益等相关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综合情况、企业发展潜力等其他分部信息。

从纵向来看,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韦尔曼的“彩色模式”理论,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从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到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按逐渐模糊外延原则,全面报告与企业相关信息。

从产生报表流程的基础结构来讲,传统模式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之间的时差较大,而借助反馈信息控制环节必须在记录之后完成。未来报告模式在电子数据收集和提取系统下,分析程序速度大大提高,决策与记录的时差缩短,记录、判断、控制环节也可同时并列进行,支撑未来会计报告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有新的突破。

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广泛被披露,企业所扮演的角度从经济方面逐步向社会与经济两方面并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企业作为更高意义上的受托人在发展上的重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得以体现。

6.行业结构知识化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等的高速发展,将带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三大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支柱产业则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而一般的未来学家认为对世纪五大战略工程为: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教育工程和金融工程,这也是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财务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都面临新挑战。本文仅就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也出现巨大变化,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大大增大;电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使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速度愈来愈快;企业员工以高智力的人材为主体;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正在加速占领市场。传统财务管理,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一)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如美国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50%。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筹划小组,早在1995年3月公布的“财务报表编制”原则说明书中,就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改为: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这充分表明知识资产的加入,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超过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使知识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进行创新。

(二)建立网络财务

新世纪的财务与会计,面临信息日益集成的严峻考验。企业各信息子系统的分工,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应建立网络财务的技术构架,将各个分立的信息子系统,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其一,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作出财务安排,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信息的关系,变得更紧密,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就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三)推行财务资源计划

制造资源计划,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在制造资源计划构架的基础上,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包括进来,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财务资源计划系统是MRPII系统与财务系统的集成。它包括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供应链统筹和全面流程管理等内容。这一系统的运行,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并进行加工制造,准时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以满足用户消费的需要。同时,它除编制产销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计划外,还能把每日的营运资源数据,及时进行归类整理,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四)改进财务报告的模式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力信息,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1.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其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2.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3.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 资产属性 会计确认

在企业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的背景下,研究和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和实施人力资源会计,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多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对人力资源资产属性及会计确认还存在诸多认识分歧和误区,因此探讨人力资源资产属性的会计确认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那么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是不全面、不充分的,这样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人力资源会计尚未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核算和报告以及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特点出发,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人力资源资产属性的会计确认问题作些思考。

1 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研究和确认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必须对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有个明确和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与企业其他经济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1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力资源以人体作为载体,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资源,具有人的自然生理特征和生命周期特征。同时,人类劳动是一种社会性的协作劳动,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按照一定的分工在相应的集体中从事劳动活动,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性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具有决定作用。

1.2 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和主观能动性

与其他生物不同,人力资源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并能通过不断的智力投入和开发,使自身的功能不断扩大,劳动能力不断得以积累、延续和增强。正是人力资源的智力性,使人力资源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

1.3 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时效性

人力资源属于再生性资源,它通过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与再生产循环实现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当然,人力资源的再生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学规律外,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调节。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具有时间上的制约性。从事劳动的不同年龄阶段,劳动能力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拥有的最佳人力资源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丧失作用。人力资源长期闲置或配置、使用不当,更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1.4 人力资源具有独立性和共享性

人力资源以个体为单位,独立存在于每个生活着的个体身上,而且受各自不同的生理状况、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人力资源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仅可以为某一组织所用,也可以为其他组织所用,乃至为整个社会谋福利,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性,这就体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性。此外,它还具有可控性、主导性和内耗性等其他特点。

2 人力资源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点

正是由于人力资源资产具有以上这些特殊性,因而在会计上作为一种企业资产来确认与计量存在着诸多困难,概括起来包括:

2.1 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难以用实际成本来衡量

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其计量模型过于繁琐,因此,至今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2.2 人力资源的所有权界定的困难

企业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建人力资产产权所有者和其他产权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但人力资源只能归属于其人身承载者,人力资源价值受个人意志支配,受制于其生理状况、思想、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所有权界定问题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无法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无法激发企业活力。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人力资源会计必须面对的问题。

2.3 人力资源的流动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看,企业往往会采取些限制性措施限制人才流动,以避免资产流失,造成企业资产的无谓流失,有损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而人力资源的价值是要在不断的流动学习中才能保值增值。这种矛盾给人力资源资产的计量和管理带来困难。

2.4 人力资源资产的风险性较大

人力资源可能由于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造成其失去原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为企业造成的损失都具有不可预计性。而且人力资源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大小还可能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使人力资源资本化后风险可能被放大等等。

鉴于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和资产属性确认及计量方面难点,因而学术界对人力资源资产属性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如有人认为,人力资源完全不同于会计上的“资产”,它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完全被企业所控制,对其也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也有学者认为,将人的价值货币化,把人与其他资源同样看待,有损于人的尊严等。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坎宁(j.b.canning)等都反对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由于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偏差,所以尽管人力资源可能符合资产的定义,人力资源信息对投资者也是决策相关的,但长期以来却被摒弃于财务会计的范围之外。客观上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产用传统的会计方法和技术进行确认和计量确实存在不少难点,但难以认定,并不意味着不能认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更新思路,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确认和计量,至今学术界已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3 人力资源资产属性的会计确认

3.1 人力资源资产会计确认的现实依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根据这一定义,资产必须具以下四个条件:一、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二、可以用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三、可以交易;四、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否是一种资产,是否具有资产的属性,可以用上述四个条件进行衡量和分析。

3.1.1 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

在劳动关系确定后,具有正常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者,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就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不仅能弥补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能带来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也充分肯定了人力资源比物资资源具更大的增值效果。因此,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第一个条件,人力资源是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

3.1.2 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

在现代信用制度和契约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后,企业便可在合同期限内拥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和处分权,从而企业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实际上拥有或控制了该人力资源。可见,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第二个条件。

3.1.3 人力资源是可以交易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早已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劳动者与企业是两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和产权主体,双方按照各自的需求,通过劳动契约方式,人力资源可以进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付出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源产权分解和交易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源也具有交易的性质,符合资产的第三个条件。

3.1.4 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企业花在人力资源上的各种费用都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这就使得以货币形式不定期相对客观地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这也符合资产的第四个条件。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四个条件,人力资源在会计业务上可以作为企业资产来处理。

3.2 人力资源资产的属性确认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它在会计属性上不同于流动资产,也不同于固定资产。它与无形资产相类似,但又存在诸多质的差别,因此界定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人力资源归入无形资产范围,它应该属于企业的流动资本。

3.2.1 企业资本的两种形态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企业生产资本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它独立的、原有的物质形态,并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而且其使用价值根据它在使用中的社会平均损耗程度,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以货币的形式陆续收回。正是这种特殊的流通,使得这部分资本价值获得了双重存在的形式:一部分仍固定在执行职能的物质形式中,另一部分则在流通过程中与其物质形式相分离而逐步转化为货币形式。与此对应,流动资本则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消耗掉,价值也一次性全部转入到新产品中去,并通过产品的流通,以货币的形式收回。

3.2.2 无形资产属于固定资本

无形资产无论是企业自创一次性注册申请完毕的,还是从外购入的,都可以使企业长期受益。如专利权在法律或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无论企业生产多少商品,都可以无偿享有专利权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它具有双重性质:一部分价值始终处于生产领域,继续发挥着作用,另一部分价值处于流通领域,转化为货币。可见,其与固定资产类似,在企业中长期使用,使产品获益,并逐步从商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正是由于无形资产总有一部分价值固定在生产领域,执行着生产职能,我们才能得出无形资产属于固定资本的结论。因此,我们才对无形资产提取折旧。

3.2.3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流动资本

人力资本的使用具有特殊性,如果企业无力补偿人力资本者所消耗的,就无法延续企业的生产力。工资是人力资本者内在价值的体现,故而人力资本者必然就会按照工资的高低来决定投入量的大小。人力资本者在执行过程中,不仅将他们价值的等价物加到产品中去,而且还将剩余价值加到产品中去。这个等价物和剩余价值随着产品的流通转化为货币。可见,人力资本者拥有的人力资本同产品一起经过了流动领域的两个形态变化,并且往复循环。鉴于此,人力资本者投入的人力资本应属于流动资本,并且无需提取折旧。

从以上分析可知,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在企业运营过程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周转方式,不具有固定资本的属性;而无形资产则属于固定资本,因而人力资源也不属于无形资产,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应属于是企业的流动资本。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将人力资源归属于无形资产,亦不能提取折旧,而应将人力资源资产归入流动资产范畴,进行单独核算。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2008.中国发展出版社,北京:2008,11.

[2] 郝志文.浅议会计计量属性[j].会计之友,太原:2006,11.

[3] 陈宏宇.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初步探讨[j].金融经济,长沙:2007,7.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8

第一条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称“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报废汽车的回收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国家鼓励全社会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积攒交售再生资源。

第五条国家鼓励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回收处理再生资源,鼓励开展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

第二章经营规则

第六条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七条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30日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机构备案。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时,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八条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回收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除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外,还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后15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备案事项发生变更时,前款所列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属于工商登记事项的自工商登记变更之日起15日内)向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九条生产企业应当通过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的方式交售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合同中应当约定所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名称、数量、规格,回收期次,结算方式等。

第十条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

出售人为单位的,应当查验出售单位开具的证明,并如实登记出售单位名称、经办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出售人为个人的,应当如实登记出售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

登记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第十一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发现有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有赃物嫌疑的物品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发现的赃物或有赃物嫌疑的物品应当依法予以扣押,并开列扣押清单。有赃物嫌疑的物品经查明不是赃物的,应当依法及时退还;经查明确属赃物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再生资源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全过程应当遵守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从事旧货收购、销售、储存、运输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旧货流通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再生资源回收可以采取上门回收、流动回收、固定地点回收等方式。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与居民、企业建立信息互动,实现便民、快捷的回收服务。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商务主管部门是再生资源回收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研究提出促进再生资源发展的政策,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

公安机关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的治安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登记管理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内的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依法对违反污染环境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建设、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市规划,依法对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和清理整顿。

第十六条商务部负责制定和实施全国范围内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政策、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具体的行业发展规划和其他具体措施。

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设置负责管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城市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经贸)、公安、工商、环保、建设、城乡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环境和资源等具体情况,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规划。

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包括社区回收、中转、集散、加工处理等回收过程中再生资源停留的各类场所。

第十八条跨行政区域转移再生资源进行储存、处置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行政许可。

第十九条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性组织,履行如下职责:

(一)反映企业的建议和要求,维护行业利益;

(二)制定并监督执行行业自律性规范;

(三)经法律法规授权或主管部门委托,进行行业统计、行业调查,行业信息;

(四)配合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回收标准。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应当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条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而擅自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处罚。

凡超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由商务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视情节轻重,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三条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二款规定,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未如实进行登记的,由公安机关依据《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知识经济 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 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 custom focus)(1994);steven m. h. 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 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

9.李端生 李征,2001.11: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会计研究

可再生能源行业报告篇10

2012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当天晚上,张传卫就召开了全球电话会议,向远在美国的投资者仔细解释中国风电的发展现状,消除他们的质疑情绪。

一年后的同样时间,暨2013年3月5日,已经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张传卫再次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的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优胜劣汰,以扩大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举措,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激动,还有振奋和信心。

风电企业全球收购不是蛇吞象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风电第一大装机国。但是去年整个行业则一直在市场的考验中,可谓大起大落,既经历了最好的风,也经受住最坏的风。”张传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7896万千瓦,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风电发电量逾1000亿千瓦时,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第三大主力电源。2012年风电机制造能力超越3000万千瓦,约占全球的60%,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同时,风电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2012年风电行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万个。

尽管并网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光环”足够耀眼,但是2013年,我国风电行业面临着行业“三角债”所引发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现金流紧张的危险局面。根据Wind数据统计,A股18家风力发电概念股已2012年业绩预告,除极少数公司因风电之外业务弥补而净利润有所增长外,约3/4的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从风电零部件及配件生产,到风电整机制造,再到风电场运营,整个风电产业链上出现利坡的企业高达60%。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业绩领头“变脸”,利润缩水逾七成。

一边是国内风电企业进入市场调整期,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一边是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阶段。

根据德意志银行最新的研究报告预计,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到2015年时,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目前水平的5倍。

“对中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之前很多人认为是蛇吞象,但是我认为我们中国企业完全有实力、有能力去去并购那些百年外资企业,它有全球市场体系,有全球研发体系,全球的人才资源,全球的服务链,这是中国企业很难建立起来的。我们去开拓市场这些东西,我们缺乏运作全球大公司的这些人才、经验、机制、体系。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不是蛇吞象、象吞蛇的问题,而是我们可以再赋予它新的营养,变成中国的象,那不就行了吗?!”

张传卫认为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风电企业大力寻求突破海外市场,其实就是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补贴迟滞造成严重三角债

“现有的补贴机制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企业都在经历自我救赎之路。”张传卫说。

张传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三家审批。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只能即时拿到脱硫煤标杆电价部分,高出标杆价格的补贴部分需要报国家发改委,经过能源局审批后才能由财政部结算。复杂繁琐的补贴方式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对暂时保管这笔补贴资金的电网企业而言,也有不少苦衷,税务部门还要对补贴资金征收所得税。“加上补贴部分支付周期过长,少则一年到一年半,多则拖欠长达三年之久,给企业资金流造成极大很大困难,发电企业拖欠制造商设备款,设备制造商拖欠零部件制造商的款,造成严重的三角债,使产业链条中的所有企业陷入资金流困境,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张传卫如是说。

张传卫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明阳去年的收入的确受了很大影响,本来我们是有利润的,但是因为很多钱都收不到,只能让企业自己想办法,转变商业模式来渡过难关。我的建议是简化征收手续、加强征收力度、简化补贴程序,重点是从征收到补贴整个流程予以简化处理。一定要做到每月有补贴计划,每季度都能够补贴到位,形成良性循环。”张传卫如是建议。

对超额用煤者征收污染特别税

“这几天大家讨论,谈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煤炭’。作为来自能源界的代表,本次两会,针对目前出现的雾霾等极端气候,大家都认为应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张传卫说。

研究证明,燃煤、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和扬尘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转变增长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雾霾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个方面,其中二氧化硫的80%、氮氧化物的90%、粉尘的60%都来自燃煤排放,因此控制煤炭消费将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现在包括南非、波兰、德国等一些过去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都成功转型。特别是参考伦敦10年转型的经验很值得参考。随着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和能源消费高度依赖煤炭,我国已经成为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并且仍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与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符,我国迟早都要肩负起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这也是适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张传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