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十篇

时间:2023-04-06 22:53:36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1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专业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主要讲述了零件制造、机械设计与加工等工艺与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与掌握机械零件加工与制作等的基本流程与技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与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机械制造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生产第一线奠定必要的基础。[1]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课程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与制约,部分专业课教师不能及时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补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导致了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体系的不及时性与陈旧性。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因为实验课程课时的不足,致使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将其转化为自己真正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2]

2、教学方式陈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应从社会发展所需要角度出发,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优秀人才。然而,实践中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本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导致培养出的职业院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熟悉的理论知识,但是其缺乏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具体的机械工艺制作任务,需要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以此来提升自己实际操作能力。[3]

3、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德、学、才、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既懂得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艺加工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娴熟、创新性的工艺加工方法与流程。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安排专门的实验课程,提前分配为多个实验小组,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大家分享交流。专业课老师对于各个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与总结,指出问题与优点,使学生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总结、提炼经验,提升能力。[4]

三、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策略与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为了保证学习和应用效果,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材,精选授课内容,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从而增强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5]

2、改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记住重点的知识点与体系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在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并将其结合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PPT、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料、图片等内容融合于教学过程中,将部分零件加工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及机床的结构与原理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与讲解,既生动形象,又容易理解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内容,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机械制造、加工的工艺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于具体的机床加工、工艺制作环节中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能力方向的转化。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具体实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2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体会 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密集,既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与其他诸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基础》和专门工艺学等课程联系密切。该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明显的教学课时少的缺点。如何教好这门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成为任课教师的一大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点体会。

一、针对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当前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理论偏多、偏深,实践性差和联系实际少等不足,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所带专业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精心挑选,确定教学的重点。把一些比较陈旧的内容尽可能地更新,把教材中介绍较少而学生感兴趣的、在现实中应用较多的内容尽可能补充进去,以便更好地贴近市场,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度,尽可能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对于机加工专业的学生,我在教学中把《车削》一章作为一般性介绍,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而对于《典型零件的加工》一章作为重点内容讲解;对于现代焊接专业的学生,我则把教材中《焊接》一章让学生自学;对于机械装配专业的学生,我结合其实际学习情况,分别对《孔加工》一章和《装配》一章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理清教学脉落,善于归纳比较

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是以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从毛坯生产到产品零件的加工乃至最终装配成机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毛坏的生产(第一至第三章)

第二部分:零件的加工(第四章至第十章以及第十一章的钳工加工部分)

第三部分:机械产品的装配工艺(第十一章)

第四部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制订的基本知识(第十二和第十三章)

组织教学时,抓住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根主线,将以上四个分支逐一讲解,就会使脉络清楚,不致令学生产生一种混乱无序的感觉。

本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包括了生产毛坯的各种工艺方法及零件机械加工的多种工艺方法。完成一个机械零件的制造所用的工艺规程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为了使学生掌握各种工艺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它们之间区别和形式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综合比较,尤其在每一阶段教学之后,更应采用这种方法,将其各部分授课内容知识总结归纳,分析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完铸造这章内容后,我对各种不同的铸造方法进行了比较(如表1),在学习完刨削、铣削等各种加工方法后,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如表2)。

三、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参观学习

在学习本课程时,尽管各专业的学生都进行了生产实习,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由于受知识水平及基础、年龄、条件的限制,他们学习的知识零散、不系统,而且对本工种以外的其它专业工种接触不多,甚至不接触,对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状况不了解,故实践知识仍然比较缺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迷茫,学到知识不知如何运用,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联系,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理论知识无法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也无法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现场教学。对于学校中有条件满足教学的,与实习指导教师联系,在实习车间现场教学。这样学生对设备有感性认识、对各部分的结构有了解,甚至可以现场操作实习,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参观学习。对于学校没有的设备,可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列出出现的问题,带着问题下工厂参观学习。在工厂中通过工人师傅的讲解,自己的观察,加上教师的总结,学生写出参观报告。

3.电化教学。电化教学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节省授课时间,可以把车间现场无法感知的东西和很多不能观察或难以观察的现象变为可能。电化教学的素材,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目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四、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净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具有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该诱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问,同时创设质疑情景,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如在讲解各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加工工艺大胆质疑,让学生制定出自己认为最为合理、科学的加工工艺,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指出优缺点,这样能于无形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五、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核心,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引导。如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并给予肯定和表扬;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使其领悟并接受情感的诱发;根据专业特点说明所学知识的用途和重要性,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励,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在其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我在给钳工专业的学生讲授钻孔内容时,就把这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课外收集查阅相关的资料,写出自学心得体会,并在同学中进行交流。对于不明白的部分,教师集中答疑。这种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好。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正在与时聚进,而且会因学科的不同甚至章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种教学方法都会有它的局限性,但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逐步完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涌现的同时会更加合理、完美。

参考文献:

[1]尚德香.机械制造工艺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12.

[2]卢双盈.李向东.职业教育学.兵器工业出版社,1998.6.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讲授法;现场教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03-03

机械制造工艺是各种机械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要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工作的适应性。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思考和研究,把本课程内容归纳后,提出相适应的四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工艺理论基本知识

工艺理论基本知识的内容主要是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各主要工种、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以及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对于工艺理论基本知识主要采用讲授法。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利用生产、生活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第一章“铸造”时,首先,从一个学生比较能理解和了解到的生活问题“金店如何加工手饰”的入手,进一步点出铸造方法是手饰加工上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具体讲述戒指成形的浇注过程,在激发学生兴趣之际,引入铸造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切入了课题的中心,顺利完成特点、分类等基础知识的介绍。在采用讲授法时,还可以辅以对比法和总结法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对比法。针对各种容易发生混淆或理解上可能产生模糊的概念及加工类型进行对比,必要时采用图形进行鲜明的对比。如:在讲授“分离工序中的冲裁方法”时,采用实体直观对比:课前先准备好落料和冲孔加工出来的制件展示并指出哪个是冲压制件,哪个是废料或余料(如下页图1(a)、(b)所示),可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落料和冲孔的区别,然后,引入落料和冲孔的概念,增强对冲裁这种分离工序的理解。

又如,在上第六章“刨削和插削”时,采用列表的形式把这两种切削加工方法中的工艺特点、机床运动特点等表达出来(如表1所示)。

通过表格列出的异同点,清晰表达出了刨削和插削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

2.总结法。在讲授第三章“焊接”时,对焊接的类型运用总结手法(如图2所示)。

通过总结后,使繁多的焊接方法有了完整清晰的条理,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现场教学法——机床结构及操作方法

机床结构及其原理、各种机床操作方法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课堂上讲起来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如第八章“铣削”中介绍X6132型卧式升降台铣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用,以及铣床附件、工件的一般装夹方法等内容,在课堂上讲解,费尽精力后,效果仍然不好。如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实习工厂的作用,通过学生对实际设备的观察和对操作方法的观摩,可加深直观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程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均可采用现场教学法。如:在介绍“磨床”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带到现场,首先让学生认识磨床的种类: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平面磨床、万能外圆磨床等。在介绍磨床种类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类砂轮及各种磨床对应的加工范围。然后着重介绍M1432B型万能磨床,参照现场的实物讲解其主要部件及其功用,实际演示操作,让学生理解主运动与进给运动,并初步了解规范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课堂上难以讲解的磨削方法也可以在现场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展示不同的工件外形,讲解纵向磨削法、横向磨削法等的加工特点和适用的加工范围,浅显易懂且很有说服力。最后重点解释如何在万能外圆磨床上加工圆锥面,磨外圆锥面的方法:转动工作台法,转动头架法,转动砂轮架法;磨内圆锥面的方法:转动工作台法和转动头架法。这些在课堂中很难表述的问题,在现场对照实物能够轻松解决,而且学生更容易懂。当然这些内容不可能在一次的现场教学中能完成,得安排多次的现场教学才行。

采用现场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下问题:(1)去现场前要充分准备,无论是时间安排、地点选择、生产协调,还是内容讲解都要认真考虑,切忌“走马观花”。(2)参观现场时要明确目的,例如参观铣床时要求把铣床的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铣床附件,装夹方法作为重点。现场时要求做到“三带”,带书、带笔、带本,教师讲解时学生要记录,确保参观质量。(3)要注意参观效果的检查与评述,在参观过程中设问题由学生回答,回到课堂上也可向学生提问。对参观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参观时和参观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解答,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讨论法——零件加工方法实例分析

零件加工方法实例分析是在各类机床结构、操作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之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内容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常见典型零件进行分析,主要知识点为毛坯选择、定位基准选择、主要表面加工方法选择等。如轴类零件加工实例,套类零件加工实例等,有了之前的基本知识,配合挂图或零件模型和实件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讨论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争论不休。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1)要善于提出问题,且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和有针对性,使学生易于接受。(2)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或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要耐心引导,鼓励。(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准确、详细地回答。(4)对学生的回答和发言要恰如其分地评述和补充。

采用讨论法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让学生到讲台上对照挂图或模型讨论;也可指定某个学生准备某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重点发言;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讨论等等,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主题。

读书指导法——概述、简介类内容

本课程中有不少是属于简单介绍的内容,大纲只要求学生作一般的了解,如各章节概述中的部分内容及一些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等内容。对这一类型的内容可采用读书指导法,具体做法是:课堂上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思考、理解,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集中起来,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另一种形式是教师在课前先把这类内容化解成各种针对性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列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阅读思考,举手发言,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对回答不全面的问题给予补充。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运用四法教学的注意点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课堂中的挂图、多媒体的直观授课与现场教学的优势共同应用,互相补偿,加强了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既丰富了感性认识,又加强了理性理解,教学效果较好。但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1)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双师型”的特点,既可以传授理论知识,又可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增强教学效果。(2)在备课时做好充分准备,合理计划教学程序和授课具体课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的时间,处理好三者的关系。(3)现场教学的地点是实习场所,必须事先与实习车间负责人取得联系,同时组织好学生,注意遵守进入车间的安全规范,使现场教学顺利进行。现场教学期间,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整理笔记,定时抽查笔记来督促学生完成现场记录,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陈海魁.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杨宗德.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4

摘要: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满足社会需求,符合企业要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服务学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同样需要改变教法,要注重实践能力,以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为手段。

关键词 :中职 教学做合一 理实一体化 项目模块化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集工程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零件毛坯成形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内容冗余、杂乱无逻辑性。因此,要提高课程有效教学,重要的是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合理安排课程,增加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对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不光要备教的内容,还要备学生:如何让学生将关注度集中在教师授课内容上;怎样安排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调控;怎样评价等。教师上课前做了充分准备,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形式多样了,学生才会在感兴趣的有趣氛围中学习。

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讲授铸锻焊时,该部分包括金属变形理论、铸锻焊毛坯制造方法和缺陷分析等内容,教师授课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开展各部分教学。如铸造加工应该按金属的铸造性能和收缩性、常见的砂型铸造和几种典型的特种铸造、铸铁的冶炼、浇注及铸造产生的缺陷的顺序授课。如果将教学顺序颠倒,知识的逻辑性和自然性被打乱,不利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教师在上课初就要抓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觉、愉快地跟紧教师的教学活动。近年来笔者学校提倡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授课,通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设计的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进行展示,使学生快速被吸引过来。

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来说,在讲解齿轮结构与参数时可以通过模型展示讲授此轮齿数、分度圆、渐开线、齿轮模数等,在展示模型之前可以播放齿轮的发展、齿轮传动的应用、齿轮传动的演示过程等视频。利用辅助手段教师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对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东西更感兴趣。

三、理实一体化,做到教学做合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学科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统一。除了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学生想真正理解、掌握,必须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很多“差生”理论知识较差,但实训很积极,能力往往比理论成绩好的学生强。抓住这个特点,完全可以弥补这些学生的不足。

如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车工切削加工,讲解车床进给量、切削速度、被吃刀量车削三要素时,教师课堂讲解多次,学生仍然问题很多。如果通过实践操作训练来教学,学生参加实际切削加工时,必须亲手做、必须要考虑这三要素。如果学生课堂理论没学好,只有去翻书查找、请教同学或求教教师,不知不觉中,学生加深了印象,加强了理解,完成了实践,掌握了知识。

四、以项目教学为引导,推进教学策略的实施

项目模块化教学是将课程体系中的知识重组,使授课内容模块化。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经学过了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等,那么授课时重复的内容就要简单概括,不做重复讲解,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应地调整教材中的章节,重组知识结构,建立以“项目为章、模块为节”的教学模式。

如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机械加工技术部分,主要模块包括车、铣、刨、磨、钻、镗等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和金属切削加工工艺基础子模块。各种机械切削加工方法都包括了机床结构、刀具夹具选择、工件装夹和切削要素等内容,可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总结机械切削加工特点,再结合学生钳工、车工实训的经历,提出疑问,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自觉学习项目里各模块的知识点。

总之,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旨在通过体验式的项目化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共同努力,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法,明确“理论是基础,实践是能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技能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陈本德.《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三江学院学报,2011(3).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5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教学 改进措施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些要求,课程体系是关键,核心是专业课课程。中职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以下简称《机制工艺》)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灵活性大、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特点,其专业能力是从事机械类工作必需的一项基本技能。本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今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普遍存在以下特征:接受信息多,思维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晰;成就动机强,渴望成材,但学习目的不明确;向往美好未来,盼望幸福生活,但艰苦奋斗精神差;自主自立意识强,但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弱;求新求美求乐,但有不思进取及时享乐倾向。所以在《机制工艺》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通过与学生不断交流和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除去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另一个较为主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不合理。它导致一些学生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趣、无用,进而对它产生了排斥心理。我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机制工艺》课堂教学作反思和探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参与率低。学生学习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1)兴趣。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兴趣是经常推动认识的机制,是个体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2)信念。信念是激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需要的系统。(3)意图。意图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其中表现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它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持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功的体验也影响学习动机。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的原因首先是不能正确认识该课程的价值,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念和意图。再加上书本上的内容多,教师讲得深,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好它失去了期望。另外,一部分后进学生的不良学习状态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累得慌,学生闲得慌”。

2.教育资源不充足,教材内容不整合。《机制工艺》是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要学习很多具体的加工工艺,如铸造、锻压、焊接、车削、刨削、铣削、磨削等。教材上这些只是相关的工艺理论,而理论是需要实践来支撑的。很多中职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训设施,导致学生只能坐在课堂里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严重缺乏。另外,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分散、孤立地介绍各种加工工艺的现象,缺乏从宏观的角度讲授各种加工工艺的共同规律和相互关系,不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3.教学模式陈旧,重讲轻练。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过度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与学生的互动少甚至没有,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未能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在讲车削加工时,往往是一节课详细地介绍有关车削的知识点,大半节课讲例题,练习要拖到课后才完成。由于车削加工的学习内容较多且缺乏相应的实践,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导致课后小部分学生做练习,大部分学生抄练习,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记忆性教学太多,理解性教学太少。学生普遍反映机械类课程很枯燥、难懂,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理解且需要记忆的知识太多了。至于为什么要学习,学了有什么用,老师很少讲,即使讲也常常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支撑。同样在《机制工艺》课堂教学上,部分教师也是讲解加工方法、工艺特点等记忆性知识,不能承前启后或有效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或者运用具体的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致使学生花很多时间在知识的识记上,学得苦,学得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机制工艺》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短期目标是为了考试的需要,长期目标是为了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胜任该专业的一线操作,特别是为今后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中职学生已有一定的实用意识,并且以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因此,当他们认识到了本课程的价值,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学习动机。

2.项目优先,精讲多练。我们运用项目式教学要求来梳理教学内容,可以很快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就轴类零件的加工这一项目要牵涉的加工方法,逐一展开学习。第一步是车削,首先让学生学习车削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上车床完成相应车削加工内容。第二步是磨削,同样先针对磨削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再上磨床完成相应的磨削加工内容。接下来是钻削、铣削……如此依次学习,直至完成轴上所有加工内容。对于暂时用不上的知识尽量少讲或不讲,而需要用到的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好。这样边讲边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旁征博引,方法多样。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到机械基础、金属材料、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等学科的知识。要上好《机制工艺》课,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就必须把一些简单的“为什么”、“怎么用”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去解释。例如:在选择轴和轴套的材料时要通过金属材料的有关知识解释45与40Cr的不同,在讲授各种加工机床的传动系统时要用到机械基础里有关机构的知识。在讲解实践性较强的加工方法内容时,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现场教学前,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操作一边探究,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构建举措

1.前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含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机械加工基础等内容,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厚理论、重实践、强工艺的课程。整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部分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及有关的实践环节等内容,可形成一门新型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各种成型方法、零件加工工艺和结构工艺性等基本知识,具有选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及进行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可了解现代机械制造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为学习其他相关后续课程、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脱胎于《金属工艺学》,其课程内容普遍存在三种问题:一是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存在知识陈旧的部分,有些内容很少反映现代科技水平;二是内容上未能很好地协调,有些内容在相关课程间重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属工艺学课程与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工艺性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重复较多,比如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特种加工等内容就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重复;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序衔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相当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原有的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改革,但由于仅限于单门课程或1—2门课程之间的局部改革,难以与其他相关课程很好地协调和衔接。本应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目前关系仍没有理顺,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互独立和分离,其间隔时间有时相隔一学期甚至两学期,这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如只在课堂上讲授加工设备和加工方法,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变得十分枯燥,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工程训练教学本身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因为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工程训练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这就难以满足对学生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上,一是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实验学时数减少更多;二是现有的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在长期制约着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工科大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

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但由于客观条件和训练时间的限制,学生仅通过短暂的工程训练所获得的制造基础知识既比较零散和片面,又难以达到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程度。

3.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既含有科学理论知识,又含有工艺技术知识,还含有工程实践知识,因此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对突出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3.1我们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课程模块化是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兼容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和以工作能力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所谓模块,是一个自身相对独立但又能与其他模块保持一定联系的课程组成元素,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模块构成。一般情况下,模块本身并不发生变化,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部分陈旧的模块内容将会被淘汰,一些新的科技发现可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的模块。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模块化特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更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3.2通过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改革,力求做到“宽、浅、精、实”。在原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吸取相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精选保留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删除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把技术上较成熟、应用范围较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作为基本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再通过吸收过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部分基础性内容,并对主干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规划,与后续课程形成一组系列的基础课程群,这样既能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使之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同时在课程体系上,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与选修课、并行课和后续课配套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达到整合优化的目的。

3.3机械制造基础工程训练作为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为机械设计打下较好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机械制造提供较好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归纳、拓宽、加深和应用,尤其当专业面进一步拓宽,制造技术专业课进行合并和学时锐减的情况下更应如此。

4.构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举措

4.1构建模块化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新体系。课程模块化中的模块课程又称为“积木课程”,其最大的优点就体现在其组合特点。我们可以把模块课程定义为一个自我包容的包,它包括有计划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设计这些经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具体的目标。在实施进程中,模块式课程主要由主体、定向、辅助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由机械工程材料、金属热加工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等组成;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机械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组成;辅助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使之成为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4.2.1根据整合优化的总体思路,将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工程材料、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成形,该部分将形成以材料和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工程材料和成形原理为基础理论,以选材料、毛坯、工艺和设备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手册,在材料和材料成形方面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合理选用常用材料及常用热处理、成型方法及工艺过程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手册的使用方法的学习,在工程材料方面重点介绍工业用钢、铸铁、常用合金等金属材料的性能、改性和选用,增强对常用非金属材料的介绍;在材料成形方面,着重对成形原理的理解,去掉繁冗的工艺细节,适当增加新工艺和非金属材料成形的内容。第二部分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内容涵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切削原理、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和刀具、机械装配等,该部分将形成以机械加工工艺为核心内容,以切削原理为基础理论,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其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具有选择零部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控制机械加工质量,以及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在具体讲授内容上,加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将公差与配合融入具体的工艺过程中,以强调其应用性,并通过应用场合实现概念清楚,应用目的明确,同时要简化互换性原理的计算和分析,重点突出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一般选用、查表方法,适当讲授先进加工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4.2.2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有关领域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技术成果,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更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和信息,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将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机械制造基础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新知识、新理论,如纳米技术、新型高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实验车间,加深对高科技知识的认识,提高其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3改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中,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际生产的教学录像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对见习和实习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4.4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基础教学、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课程建设团队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院系可通过安排课程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可以安排理论教师到实训场所学习,使教师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课程组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5.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是在将一些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适用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将理论、实验、工程实训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新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付胜,李晓阳,程文彬,安国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应拓宽专业口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6):92-93.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8

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现代各种复杂精密的机械,都是从古代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而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让我们细数下被称为机械专业的“七种武器”吧。

拳头也许是最不引人注意的武器,却是最基础、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武器。机械工程专业也如此,它是机械专业的基础,是一个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修理各种机械过程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的知识可应用于汽车、飞机、空调、建筑、桥梁、工业仪器及机器等各个层面之上。

独门绝技:工程制图、AutoCAD辅助设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

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枪,百兵之祖是为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机械制造的始祖,其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以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今后可在科研单位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或是在各类机械制造行业从事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抑或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独门绝技:电工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

多情环为什么叫多情环?因为这双环无论套住什么,立刻就紧紧地缠住,绝不会再脱手,就好像是个多情的女子一样。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也是如此多情。它是材料科学、成型工艺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而成的综合学科,培养的是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今后可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材料成型设备与模具设计开发、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有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金属成型及模具方向和塑料成型及模具方向。

独门绝技: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弹塑性力学、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热加工工艺基础。

孔雀翎作为一种暗器,特点是小、精、准,这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该专业的毕业生需具备仪器设计、制造、测量、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仪表、智能设备、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独门绝技:机电装备设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碧玉刀白银吞口、黑鳖皮鞘,镶着七颗翡翠,说是武器,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这正好符合工业设计这个偏艺术类的专业的特点。工业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机械类的工业设计专业,一部分属于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专业。机械类工业设计主要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环境等;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专业主要学习造型设计原理,以处理好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的关系为主。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教学、科研等工作。

独门绝技:设计概论、设计图学、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设计材料与工艺、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模型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

离别钩是一柄特殊的钩,既不像刀,也不像剑,前锋虽然弯曲如钩,却又不是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如此,名字像机械专业又不同于传统的机械专业,其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独门绝技:化工原理、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工程热力学、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热加工工艺基础、热加工工艺设备及设计、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9

在现代机械设计中,为保障设计方案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倒角设计已经成为主要的应对措施。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倒角设计的基本方案和应用标准。本文将简要分析倒角在现代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

机械设计;制造;零件倒角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机械设计具有极大的社会生产价值。为保障机械设计的有效性,需要严格调整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并通过提高系统运行性能,确保零件倒角处理应用设计效果合理化,从而促进对元件密封性能和阻力降低作用性因素的有效设计。下面对现代零件倒角的设计与制造工艺进行简要讨论。

1零件倒角的类型和机械构造特点分析

零件倒角属于机械零件的物理特性特点,从角度上包括了45°倒角和非45°倒角两大类。前者倒角是相对于常见表现方式的2×45结构而言的,后者是针对3×60结构进行表达的。在这两种类型的结构上,零件通过倒角结构的精度分析,可确定角度的精确度,同时也假定了对标准界定界限的控制。在进行角度的设定控制中,为保证其基本机构形态的有效性,需要结合机械制造的具体实施措施进行设计。对于零件倒角类型的分类,从其使用的角度来看,可将其分为保护作用性零件倒角设计、应用便利性倒角设计以及性能性倒角设计三大类。第一类的作用在于保护零件对人的无害性,其中机械毛刺、使用零件部位的装配和拆卸作用等,都应当以保护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为最基本的设计标准。第二类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机械运行的流畅性,从而达到对生产力扩展的促进作用。第三类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部分机械工作的性能能够达到最大化,以充分发挥机械的有效性。在进行机械生产中,机械的自身特点都会显示在生产力结构上。因此,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基本结构的合理性特征。

2倒角生产工艺流程和设计工艺的分析

在进行零件结构的设计中,倒角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往往会成为主要的设置需求基础。为确保其结构建设的安全有效性,需要结合如下几点进行设计整合分析,从而探究在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首先,在图纸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基本的生产需求,可结合相应的应用基础标准,促进对不用结构环境下应用基础上的倒角技术需求调整,并通过相应的基础选定,确保对基础工艺上的有效确定。其次,倒角设计中,对孔口倒角工艺的保障问题,需要加强对基础施工的安全流程保障,并通过相应的基础技术,确保对倒角工序基础的有效应用,以促进工艺流程上的有效保证。在进行孔径大小的保护与建造问题,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整合分析,从而确保其机械结构生产的有效性。再次,孔口的切削倒角工艺执行。在进行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上的保持作用问题时,需要结合孔径的代销来进行生产工艺上的有效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车削工艺是最为基础的倒角生产工艺。最后,现代机械零件的设计可结合现有的数字化科学技术进行整合分析,并通过相应的基础标准,实现对当下在零件生产应用技术上的创新设计。在这个设计应用过程中,为更好地确保其基础结构的有效应用,可以结合现有的生产标准,促进对已知调节结构的优化设计。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计算机CAD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机械制图的设计进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进行生产应用的结构式机械零件设计生产已逐渐实现现代化。其中,应用CAD设计软件进行软件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生产的发展需求,通过合理的操作规范,极大地满足了基本的生产应用基础。同时,数控技术的逐渐成熟,也加快在生产技术上的施展。其中,对于倒角的精度加工应用和制造出品的质量规格等,都需结合实际的生产处理方法,实现对倒角生产角度方面的有效促进。通过对制造作品质量上的零件产品加工,也可以通过现代的加工工艺技术,有效促进对倒角的精度化生产。在进行零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保证零件合格,而这需要注意其加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避免因外界因素而导致产品的品质出现问题。

3零件倒角在机械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在进行机械零件倒角的设计过程中,为保证零件倒角设计作用工作的施工有效性,需要在现有的设计问题上进行有效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倒角设计的难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方案的工作失误问题。在进行机械设计的工作岗位上,需要保证设计制造的工人自身应当具有较好的设计装备技术,并在应用设计中能够和现代生产工艺结合,确保机械零件的倒角产品符合基本的使用规范。例如,在40°倒角零件设计中,不同经验的设计制造人员对倒角大小的性能了解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而这些问题都可能严重影响基础的设施设计。其次,标准不规范问题,可能造成设计结果出现严重的纰漏。改建过程中,为保证设计的安全性,需要从基础结构的设计方式上加强对零件的整合性设计。可结合零件的设计方案和相应的生产结构体系,完善在基础标准上的有效性创建。在机械制造的结构理念上,有效保证其基础设计方式的合理化,并通过精确度的可靠性分析,确保零件倒角角度上的直观性创建。最后,在进行机械倒角设计过程中,对于精度的加工问题,在现阶段设计中,还存在着较为粗糙的情况,严重影响技术设计中的安全使用。因为零件接触面的结构存在差别,所以需要结合机械的制造工艺进行促进改良,并以此来保证其接触建设结构上的安全稳定性。

4结语

对现有的机械设计零件的操作形式来说,机械设计应用需求可以结合现代应技术规范来进行有效规避分析,并通过运行性能,发挥生产作用设计,改善机械零件在倒角结构上的设计。在机械零件的设计任务上,要加强基础生产人员自身的工艺技术能力,并应用现代CAD技术进行设计加工生产,通过现代机械加工的生产过程,满足对工作发展开发应用的创造性发展。在进行机械密封性生产设计过程中,通过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基本的开创性生产。

参考文献

[1]陈芳.基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零件倒角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15):259.

[2]朱耀武.关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中零件倒角问题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8):96.

[3]曲圣行.探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零件倒角[J].中国科技投资,2016,(16).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篇10

1.1机械制造生产类型

机械制造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化工、纺织、交通等等,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技术装备支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生产车间规模及成品面向市场来看,机械制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单件生产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指重型机械产品生产,这些产品耗费能源多、材料多,较为笨重,需求量小,且极少存在重复生产现象,一般用于特殊工程定制;批量生产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周期性更新,比如说包括车、铣、削在内的各种机床,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客户产品规格需求的变化,每隔一段时间,机床的相应参数也要实现变更,跟上产品需求的变化发展,同时,机床面向的产品特性也使得每次机床生产都是定额的,此为批量生产的市场原因;此外,还有大量生产方式,这部分产品主要是应用场合较多或者应用产业市场广阔,比如模具框架属于前者,而农用拖拉机属于后者,依靠的是农业的基础经济地位。

1.2机械制造生产流程

机械制造产品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奠基工作、生产工作、后期工作。其中,奠基性工作是指对产品机械性能和生产数量的总设计、依据设计形成图纸、依据图纸选择原材料进行生产安排等;实际生产则包括热处理、切削等等细化零件的工作和组装工作;对装配完成的机械产品还应进行检验和调试,合格后才能装箱保管,销售投入使用。

1.3机械制造具体生产过程

机械制造具体生产过程包括产品设计、设计审核、零件加工、产品检测等部分。其中,产品设计是贯穿全局的关键性环节,关乎到产品后期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产品设计时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持,以成本为约束条件,在符合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优化功能、节约成本;产品设计书形成后,设计审核工作应从可行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有条件情况下可采用专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严格的审核检验方可投入生产,避免审核不力酿成批量产品报废的事故;零件加工是整机制造的基础环节,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枚零件的生产过程,对产品的质量负责;零件制作完成后应对零件质量进行鉴定,产品装配完成后对成品也要进行调试检验,确保机械产品性能稳定,对使用者的生命安全负责。经历了充分检测后合格的产品方可投入市场销售,流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支柱行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机械制造加工工艺

2.1加工工艺流程影响因素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制造工艺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各个工序面向对象、基础设备等因素设定一套流程,确保有经验可循。在面对具体产品时,常常还需要结合零件规格、经验参考、工期要求等因素对固定流程加以修改和完善,形成适合某一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技术人员应注意实践积累,依据科学的加工原理和工人的第一手经验对机械加工工艺流程进行完善,保证现有工艺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但应注意,无论怎样,质量始终是机械制造产品的根本所在,对零件进行各种加工的前提是避免对其造成根本性伤害,应围绕这一中心对工艺进行选取;在此基础上,还应追求效率高的先进手段,同时尽量减少材料浪费,贯彻节能环保的新型生产理念。

2.2机械制造加工工艺过程

(1)机械设备的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产品的材质和生产数量对生产设备进行科学选择,如批量生产产品多选用通用机床,机械设备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加工工艺的实现效果,故应注意零件尺寸与机床工艺精度的是否匹配,在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应采用先进数控机床完成加工过程。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对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具备专业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对各个设备的性能、优缺点有着较为详细的掌控,当然,这一过程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

(2)机械制造加工工艺过程

安装、工位、工步、走刀是机械加工的基本过程,包括车、削、铣在内多种手段都要经过这些步骤,根据工件实际规格、生产数量、精度要求等因素,结合以往经验合理调整可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在批量生产中,采用复合刀具和多刀多刃方法实现效率提升。

3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及加工工艺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