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策略十篇

时间:2023-04-11 10:57:06

经营策略

经营策略篇1

摘要:文章结合恩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论述了民营企业营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剖析了恩施民营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的营销策略在进一步转变营销观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拓展销售渠道上不断创新。

关键词:民营企业;营销策略;企业实力

所谓营销,是企业所进行的有关产品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企业总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任何竞争都要通过营销来体现和应对。美国250家主要公司的高级人员认定,他们的第一任务是“发展、改进和执行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1]。恩施民营经济要得到快速发展,首要前提是在求生存、谋发展中加大营销力度,正确运用营销策略。本文根据恩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探讨营销策略如何创新。

一、恩施民营企业现状及营销问题

恩施自治州现有民营企业约246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下,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其生产、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低下。在企业营销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营销观念落后

客观地说,恩施民营企业对企业营销普遍都很重视,但营销观念却比较落后,在一种“实力弱,经不起折腾”的指导思想下,缺少市场竞争需要的新观念,新思路,缺乏足够自我挑战和居安思危的意识,业务经营主要依靠充实业务员队伍、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理和考核,在营销手段上缺少一种主动性,尤其不注重对新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开拓,没有很好地处理好“竞争”、“和谐”与“创新”、“加速”几者的关系。

(二)营销管理简单

恩施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比较严格,但在业务管理上随意性很大,缺乏整体策划和周密计划,执行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业务人员职责过于职能化,而非流程化,团队精神较为淡薄。

(三)促销缺乏新意

众所周知,促销是4P营销理论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产品与消费者实现沟通互动的一个良好平台,促销必不可少,仍将是产品地面推广的主要手段与竞争利器[2]。而恩施民营企业促销往往没有针对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促销的目的也不明确,促销方式离不开价格促销、赠品促销,返券促销、人员促销、套餐促销这几种,活动也仅仅局限于节日、店庆之类,无形中这样的促销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促销的兴趣,因为促销天天搞,不仅减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得各种花费昂贵的促销活动不仅不能达到促进销售,树立形象的预期效果,甚至还混淆了消费者的判断依据,让消费者产生反感的情绪。

(四)质量有待提高

恩施民营企业营销重点很少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一提促销似乎都是打广告战、价格战、人气战,实施短时期内的零盈利、负盈利经营,甚至不惜扰乱价格体系,以不正当经营方式挤兑同行,忽视了市场是时刻发生变化的这一基本情况,忽视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竞争,没有在服务上进行升级,市场竞争往往导致恶性竞争,实际上也相应挤压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营销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需求自身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了恩施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进行不断的营销创新。

(一)企业特点要求创新

恩施2460多家民营企业分散在8个县市的70多个不同行业,集中程度低、进入障碍小、模仿创新难度低,这种分散性行业的市场结构总是在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两种倾向中徘徊,要想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企业惟有坚持不断创新。

(二)企业实力需要创新

恩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较小、资金缺乏、科研力量薄弱、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管理落后,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差异化生产经营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和方式。

(三)市场现状需要创新

恩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空间本身很狭窄,而在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细分化特征进一步突出,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这对目标市场的定位提出了挑战,一个较为现实有效的选择就是开展营销创新。

三、营销创新的可行性

人们习惯认为,“创新”被视为技术上的某种发明、创造,意味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似乎没有大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就不能创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他们对创新敬若神明,敢言而不敢为,创新被当成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专利”。实际上在营销问题上,民营企业更有自身的长处。

1.大多数民营企业历史较短,受老传统束缚较少,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和物化创新的经营哲学,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相对来说更富有敢于承担风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2.民营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层次简单,可以大大减少内部信息流通的损失,管理及组织效率更高,因此,更易于适应潮流迅速调整;而且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便于交流、沟通,容易达成共识;上级对员工都比较了解,在用人时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与员工能够共担责任,决策可以更加灵活有效,这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

3.民营企业实力薄弱、抗御风险能力较差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压力,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市场及顾客的变化。相对来说,大企业无法灵活调整,也往往不会关心环境的变动,因而创新意识较淡,反应能力也更迟缓。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创新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大企业,民营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自身的优点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营销创新策略

营销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观念和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支撑。就恩施民营企业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营销创新:

(一)营销观念创新

任何出奇制胜的行动首先来源于观念上的别出心裁。恩施民营企业虽然大多”小而弱”,但在营销方面并不存在任何,更不可盲目自卑,因此,在确定营销观念上要不拘一格,如范围上要大胆树立全球营销观念,适应时展上要增强绿色营销观念,不仅仅在产品生产、加工中要力求符合环保标准,在营销上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减少污染、注重健康,恩施有许多生产加工绿色食品的民营企业,更要大打“环保牌”。在策略上,许多兵法都可应用在营销策略中,如“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许多城市广场商场、超市等都要高额进场费用,对于资金实力弱的恩施民营企业来说,传统的手法无法立足于市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降价、退货等又会将自己逼上绝路,在此情况下,最好采取“倒着做渠道”的策略。先做终端市场,从“农村”包围“城市”,再如“借兵之道”。弱小的恩施民营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最有效的,便是带货销售策略:以批量的畅销产品来带动其他赚钱的非畅销产品销售,实现双赢。再如“集中优势兵力”。量力而行是企业必需遵守的铁律,当前,电视、报纸铺天盖地,海报、招贴、货架、展柜应接不暇,促销、公关、文艺演出如火如荼[3]。如果恩施民营企业也一踯千金地花钱去大做广告,甚至像标王秦池那样,用数倍于自己实际资本的贷款去做砸钱,无疑于快速自杀,对于宣传品的制作,要坚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不可粗制滥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集中宣传推广资源和局部优势,才有机会取得局部市场的成功并获得持续的发展。

(二)产品服务创新

营销绝不是以广告狂轰烂炸为先锋,以价格战为利刃去透支市场的短视行为,核心竞争力必须放在产品升级和服务质量领先上。当然,限于技术和实力,恩施民营企业短期内很难真正创立质量非常好的名牌,这是客观现实,不能唱高调,但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策略,如将产品和服务进行贴身捆绑设计,在颜色、形状、功能、材料、款式、容量、包装、运送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品差异内涵,不仅在功能性、装饰性和个性化上赢得消费者亲睐,同时也使产品尽量突出企业形象,再加上以优质的售后服务来获得营销创新的最佳效果。

(三)销售渠道创新

1.重视关系营销。在市场竞争中,顾客具有动态性,其忠诚度是变化的,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需要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是企业营销创新中的又一重要方面[4]。客户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购买或者消费关系,除了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外,还有企业与潜在客户、与政府行政部门、与媒体、与市场监督部门、与其他对企业的营销有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等关系。只有加强对这些关系的重视和管理,才能把顾客与企业联系在一起,促进营销活动全面开展。

2.强化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获取工作、学习、生活和商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媒介已是不争的事实,恩施民营企业要善于将产品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使消费者能够借助搜索引擎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了解自己所需产品的产地、质量、价格和服务等信息,以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达成成交的目的[5]。

3.开展横向联盟。传统销售模式上产生企业身兼仓储、配送、分销、终端建设、售后服务等多项市场职能,几乎是唱独角戏,当前商业分流趋势日益明显,恩施民营企业要实现规模发展,同样必须收缩市场职能,在信息共享、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物流牵手、与同行结盟,共同开拓市场。一是理顺厂商关系,争取更多一个渠道链条上的分利者,很好应用制,并不断密切关系,求得实质的发展;二是辟新渠道,搞跨行业多维分流,如房地产与建材、家电业结盟营销,体育用品、时尚用品经销与旅游传统共同开展促销活动等。

总之,市场营销不仅是民营企业的一项职能,而且已经成为整个经营基础,只有通过营销才能使顾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营销涉及面很广,如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强有力的营销队伍,设计企业标志、树立企业形象等[6]都十分重要。这些方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发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迈尔斯.市场细分与定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宇丹.营销传播策略与经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士勇.中国民营企业第二次创业初探[J].商业现代化,2006.

[4]牛琦彬,王洋.市场营销行为的非价格竞争策略[J].企业活力,2006,(9).

经营策略篇2

关键词:节目:频道;广告;经营策略

现在,我们已进人多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4大主流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如何搞好电视经营,关系到电视行业的整体壮大,关系到电视频道的发展,关系到电视节目的生存,这不仅是电视台决策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个电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电视作为和舆论宣传工具,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作用和功能决定了中国电视的经营以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另一方面,电视台作为自负盈亏的事业实体,为了保证正常电视运营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又必须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视经营可以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区分为节目个体经营、频道整体经营、广告整合经营。

1节目个体经营——节目生命周期决定经营策

电视节目是电视台提供给观众的产品,和其他消费品一样,也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这种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早期阶段、迅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1.1早期阶段

节目的改版和创新是保持电视节目活力的重要手段,是电视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展的灵魂。电视观众对节目的需求不断变化,如何使自己的节目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使自己的频道成为观众经常光顾的频道,是非常重要的课题。节目的改版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推出创新节目也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在节目的早期,由于节目推出时间不长,观众的认知度不高或者观众没有养成收视的习惯,不可能具有很高的市场规模。所以,在早期阶段,其经营策略为一方面提高节目质量,一方面注重市场推介和宣传,使其尽快为观众认知、熟悉和接受,并逐渐变成观众的收视习惯。

1.2迅速增长阶段

具有潜在市场需求或能够创造收视需求的节目会逐渐被目标观众所接受,其收视率会不断上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处在迅速增长阶段,表明该节目或节目类型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这时,新的加入者会越来越多,激烈的竞争尾随而至。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人才、资金优势,其他电视台的后发优势不容忽视。这时的经营策略,就是要不断提高质量、不断创新,在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和稳定观众群来收获价值,提高市场效益。

1.3成熟阶段

任何节目或节目类型的增长也有自己的极限。达到极限的节目其市场的规模基本饱和,吸引新的观众群的努力不会具有增长阶段那样高的投入产出比。这类节目已经被观众接受,并具有相对稳定的观众群,节目的收视率较为稳定。

尽管处于成熟阶段的节目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但由于大量的频道推出相同或近似的节目,观众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同类节目之间观众的流动在所难免。如何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时刻吸引他们的目光是处于成熟阶段节目的编播者要解决的难题。一般而言,成熟阶段节目的市场营销策略应该集中在如何延长成熟期上。传播者要研究自己节目的观众群,倾听他们对节目的评价和希望,适当地增减或改变节目的内容与风格,满足忠诚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需要。

1.4衰退阶段

日出日落、由盛及衰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所有的节目必须不段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较长的成熟期。当更新的节目流行的时候,原曾辉煌的节目会走下坡路。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节目,结构性创新和逐渐退出是可以选择的市场策略。节目收视率逐年降低表明节目原有的观众正在流失,新的观众没有相应的流入补充。对于这种节目,要么进行结构性创新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和观众的时尚,要么逐渐淡出媒介市场。

2频道整体经营——观众资源决定经营策

现在的电视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以节目竞争为主改变为现在的以频道竞争为主,电视经营也已由节目经营为主转变为以频道经营为主。现在一个省级电视台大都办有几个频道,如何使几个电视频道优势互补、整合发展,形成1+1>2的效果,是频道经营的重点,这就要根据观众情况改变经营策略。

2.1经营策略与市场架构

一个公司或集团,最重要的事情是制定经营策略,频道经营策略的确定有赖于准确的市场架构分析。中国是全世界电视频道最多的国家,可对收视习惯来讲,最多6个频道被经常收看。怎样在当地做成第一电视台,或第二电视台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经营策略的调整,就是通过结构调整进行资源整合。除了整合资源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节省成本。频道的经营策略影响到未来的电视收入,策略的制定要考虑市场的大小和经营状况。针对不同市场形成合理架构,实现效益最大化。

2.2竞争对手与资源分析

要搞好频道经营,一定要清楚频道的竞争对手,其规模怎样,它的成长规模、互动能力、广告量、优势劣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以频道做竞争对手。每个台的几个频道,一套和谁竞争;二套和谁竞争;三套和谁竞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区分,如果你连和谁打拳都不知道,你能赢得比赛是不可能的事。做资源分析的目的是帮助经营者了解电视台本身资源的强势和弱势,以便对各个频道的规划做出明确的策略。资源分析是研究自己台内已有的资源。以判断创新或调整频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要确认资源的可利用性,如何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此确定符合本台各频道实际的经营策略。

2.3收视分析与频道定位

每个电视台都要为频道找寻最适当的节目,来迎合收视观众的偏好,争取最多人收看,以提升收视率并增加广告或频道收益。利用现有的收视率资料,或利用媒介调研,分析收视群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家庭状况和居住地区收视习惯,并利用其在不同频道、节目和不同时段的研究来帮助频道区隔,做好节目编排上的调整,以此来准确确定频道定位。

频道定位的目的是帮助确立一个频道应该选择哪些特定的收视群众,帮助频道在某个市场中找个适当的位置。如果频道概念定位不明确,企业就不知道要将广告放在哪里,所以频道的定位非常非常重要。

2.4频道包装与频道企划

在确定频道定位以后,频道的包装和企划对于频道整体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频道的节目和包装要符合这个频道的定位,这样才可吸引预期想要吸引的收视群众及广告主。频道企划从大的概念讲主要分为节目企划、业务企划、形象企划和宣传企划。节目企划包含购买节目、销售节目、制作节目以及编排播放;业务企划包含广告、活动、专案和落地覆盖;形象企划包含频道包装、公益广告、定位推广;宣传企划包含频道、节目、活动的纵向和横向的跨台宣传及跨媒体宣传。

3广告整合经营

电视广告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电视广告竞争是电视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影响和制约着电视台其他方面的竞争。在当今时代频道专业化经营的格局中,要保证电视媒体的地位,寻求广告市场的扩大,从而在整个媒体广告市场中分得更大的份额,必须根据广告市场和频道的情况决定经营策略。

3.1统一整合经营

统一整合经营要求各频道广告经营统一由电视台广告部门经营,各频道和节目部门不自行经营广告,这样做的目的首先在于避免由于频道、节目部门自行经营广告而引起的频道之间的相互竞价。这种相互竞价不仅会搞乱广告市场,影响电视台的整体广告效益,而且也会最终影响各频道的经营创收,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广告的统一经营还可使广告部门对全台各个频道的广告经营策略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针对不同的广告客户对各频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介,也可以灵活地通过套餐制或赠播制等经营策略吸引广告客户,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广告经营效果。

3.2加强广告策划

广告策划也是增加广告创收的有效手段,广告部门应针对不同频道的不同特点,不同频道不同节目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策划活动,一方面可以推荐节目,一方面可以推荐频道。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优势的广告宣传阵势。

广告策划包括广告节目策划和广告活动策划等。广告节目策划要有新意,要使节目体现产品特点,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使人们接受、喜欢。广告活动策划要形成各种广告客户喜闻乐见而有效的广告形式。如何进行时段广告竞标活动、频道广告推介活动、广告客户恳谈活动等,在推销广告的同时也宣传了媒体。也可通过各种广告的不同编排,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广告版块,如健康广告版块、电器广告版块、天气预报版块等,放在合适的频道、合适的时段,提高广告宣传效率。

3.3重视客户服务

现在的广告竞争是客户服务的竞争,为广告客户提供周全的服务,是吸引客户的关键之一。现在客户做广告,不像过去那样盲目。现在的广告客户要求一定的投入产业比,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节目和频道的各种数据,如节目的收视率、观众构成、频道定位、节目覆盖、观众忠诚度等等。作为广告经营机构,应该为客户提供比较权威的可靠数据。客户在本台广告后,经营部门应注意收集广告播出后的各种相关数据,如广告的到达率、收视率,分析广告后达到的产品推销效果和经济效益等等。这样,既能使做好广告的客户认为物有所值,愿意继续投入,也能使没在本台做过广告的客户看到在本台做广告的效益,扩大市场。

3.4提高广告质量

经营策略篇3

关键词:企业 企业政治经营 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政治经营指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将政治手段纳入到生产、经营、营销和管理等所有决策的全过程中,政治力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企业家需要以政治家的眼光、胆识与谋略,通过发挥政治影响力来经营和管理企业。

企业政治经营及其必要性

企业实施政治经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无论是个人还是部门都有一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愿望,大多数企业内部的组织冲突都是由于政治摩擦引起的。因此,成员和组织之间的政治协调是必要的。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仍然模仿行政管理的框架,有等级、职位、权利、责任等政治性需求层次,经营者必须利用经济手段之外的政治手段来约束成员行为。政治并非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权力的拥有,企业内部的政治协调的重要意义是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创造、共享、分配政治权力,营造一种对等的、均衡的政治氛围。

(二)有利于创造企业发展的和谐外部环境

实施政治经营,有利于改变企业对其与政府、议会等政治机构或权力机构之间关系的认识。传统经营理论认为,企业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看法。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与政府关系的看法,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实施政治经营,影响政府决策,并与政府建立共赢互惠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创造自身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树立和谐共生的竞和观。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企业应该经常地向关联企业沟通自己的生存主张,形成“政治共生,经济共赢”的局面;有利于建立与顾客和公众间的协调关系。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是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还要附加一些政治性主张,现代消费者是通过爱好、兴趣、志向结成不同的群体,其政治影响力不容低估,对其进行政治经营的主要手法是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稳定的政治同性顾客群体。

企业政治经营产生的背景

(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格局的要求

当今的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左右,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非经济因素(如政治、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的干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出现两种趋势:一是政治经济化与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国际问题国内化与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各国政府纷纷从本国利益出发,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抛出“生态倾销论”、实施绿色技术壁垒等),国家间贸易摩擦渗透着政府因素;同时,民族中心主义高涨,政府利用国人对国货的偏好,及对外国货的偏见大肆宣扬“外国”,暗地诱导国人抵制外国货。

(三)安全成本日益受到关注

一是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二是国际恐怖主义使得世界经济的安全成本大大提高,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日显突出。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使人们认识到,全球恐怖主义的安全风险产生的后果远比最初想象的要大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新的成本―特别是安全成本―大幅提高,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非经济因素来源广泛

企业经营中的非经济性因素由多种渠道产生:一是市场交易对象的需求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性的。他们在要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附加上其他非经济性要求,如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不仅要考虑价格、质量等经济因素,还要关心环保和社会进步等非经济因素。二是大量的非经济主体(如消费者组织、环保组织、地区性社团、民族主义团体等社会组织)介入市场活动,与企业之间的磨擦日益加剧,威胁企业生存。三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加深。

我国企业实施政治经营的策略

借鉴西方企业政治经营的经验,企业政治经营的方式与企业经营战略有直接关系。

20世纪60年代末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作用,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利用自身的供应能力,市场占有能力以及在技术、开发、宣传等方面的实力,将经济规模扩展为政治规模,他们的政治风险已高于经济风险,集团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政治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范围经济战略下,企业普遍发展多角化业务,这就使很多企业超越了个别产业和局部市场的范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经济磨擦日益加剧,相互之间争夺市场的利益冲突单靠经济手段难以解决。在跨行业经营中,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加强,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企业的生存主张只有与其他企业的生存主张相互协调才能求得共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从经济共存发展到政治共存。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化经营成为西方企业新的发展方向,国际化引发的经济磨擦很容易演变成政治磨擦,这些贸易磨擦的核心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而是经济行为伴生着政治行为,政治解决是开辟国际市场的主要途径,企业对政治手段的依赖日益加深。美国营销学家科特勒在进行国际营销研究时补充了公共关系和权力这两个新的2P因素,政治力量已正式介入微观营销活动。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很多企业致力于联盟经济战略,该战略强调企业不能孤立地经营,通过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之间的垂直联盟,同行业之间的水平联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联盟经济战略虽然克服了企业彼此孤立的问题,微观经济系统得以优化,但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大量增加企业结盟的动机也不能单纯用经济因素说明,企业家更需要政治家的眼光与手段。

(一)企业政治经营的关系营销视角

企业是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政治经营要受到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关系营销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政治经营活动,认为企业政治经营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媒介、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公众关系的过程,正确处理与这些个人及组织的关系是企业政治经营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关系营销视角下,企业的政治经营策略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并以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为核心展开。

1.员工政治经营策略。经济利益激励。薪酬制度应体现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和尊重。包括岗位工资、年终奖、职务消费、福利补贴、产权激励(股权、期权),将员工收入与企业长期绩效有机结合,使员工命运与企业兴衰紧密相连,有效避免了“内部人控制”、“机会主义”行为。

精神利益激励。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表明,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企业必须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个体价值,实行人本管理,让员工能在企业中享受到“家”的关怀和温暖;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开辟晋升渠道、职位轮换、培训、合理授权、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政治利益和政治愿望,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创造、共享、分配政治权力,营造一种对等的、均衡的政治氛围。

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员工长期积累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员工行为起规范、激励、约束、凝聚作用。企业要树立“共同愿景”,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2.顾客政治经营策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顾客。企业首先要树立“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企业的一切政策和行为都必须以顾客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并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3.合作者政治经营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国际化劳动分工协作扩大,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长久地维持竞争优势已非易事。在构筑顾客价值让渡系统中,新的竞争也不再是单个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些竞争者所组成的价值让渡系统相对效率的竞争。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树立和谐共生的竞和观。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经常地向关联企业沟通自己的生存主张,形成“政治共生,经济共赢”的局面。

4.影响者政治经营策略。企业政治经营的影响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国际组织、各地方社团等。企业应通过收集信息、熟悉政策、互动沟通、扩大影响、参与政治、主动合作、专业咨询等手段和方式,建立和发展与影响者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企业联盟

企业联盟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构筑政治上的协作关系,它不是重视企业单独的努力和能力,而是灵活利用各个企业的能力、价值、资源,构建政治同盟。通过联盟不仅产生了经济价值,而且产生了政治价值。企业联盟大多数发生在关联企业和竞争企业之间,因此,联盟的首要条件是相关行业的政治压力较大,外在的压力超过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其次,企业之间的联盟必须具有共同的理念,各方都认识到即使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也有相互依存的地方,并且可以实现和协、互惠、平等和共存。

企业联盟的政治效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扩大企业政治规模、增强政治谈判能力、扩大企业联盟的规模效应和企业的政治生存环境、创造企业之间的政治网络。结盟的企业越多,政治网络就越广、越深,层次越多,也更加重叠,从而形成了企业生存的有效保护网。有利于扩充企业的环境透视能力。结盟可以使企业看到单眼看不到的地方,透视过去透视不到的方面,从而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提高企业对环境的认知水平,增强生存能力。有利于分散风险。企业结盟以后,不仅能提高对风险的辨识,而且可以共担风险,使风险分散。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介入力和支配力。结盟以后,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加快介入市场的速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对市场的支配力随之增强。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结盟以后,企业加入了企业网络,受到层层保护,改变了单独企业实力不足容易受攻击的形象,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实力形象。

参考文献:

1.孙明贵.国外企业的“政治经营”及其效果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

2.应斌.政治经营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J].商业时代,2004(11)

3.宗永建.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政治风险防范[J].机电信息,2005(22)

经营策略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满足便利性需求为目标的新型业态连锁经营便利店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便利店商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化,便利店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根据当前我国连锁经营便利店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定位不明确、忽略信息化建设等问题,提出完善便利店经营管理体系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便利店;连锁经营;核心竞争力

一、连锁便利店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一)便利店的起源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由于当时超市商品品种繁多,占地面积大,且大多位于远离繁华区域的郊区,对于只想购买少量特定商品或者满足当下需求的购物者来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便利店的出现填补了这一购买需求的空白。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诞生。虽然便利店起源于美国,但在日本的发展蓬勃使连锁便利店真正成为独特的商业零售业态。

(二)便利店的分类便利店通常被划分为传统型和加油站型两种。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城市繁华地段,覆盖面广,以便民性、及时性为营业宗旨,经营日杂用品、洗涤化妆、食品、饮品等为主并提供食品加热、手机充值、代缴水电费等多项人性化服务项目。加油站型便利店通常指以加油站为主体开设的便利店。随着网络与便利店的进一步融合,网络便利店成为创新的便利店种类,通过电子商务与传统便利店形式的结合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品和服务。网络便利店具有即买即送,送货上门,满足顾客紧急便利需求的要求。

(三)便利店的特征连锁便利店是由连锁公司全资或控股开设的,在总部的控制下开展统一的经营方式。公司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统一的门店设计,订货、配送、结算,由总部、各个门店和配送中心构成。便利店有着距离、时间、服务和购物的便利性。便利店在选址上更贴近顾客,门店多,覆盖范围广,经营面积多为50至150平方米,营业时间长,一般在16至24小时,全年无休,突出及时性、服务便民性,为顾客提供免费微波加热,代缴水电费、银用卡还款、手机充值、代收快递、票务等便民服务。

(四)我国便利店的现状自1992年10月,日本7-ELEVEN便利店进入深圳,中国诞生了第一家便利店。相对于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但连锁经营便利店在我国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至2014年我国开设便利店门店总数16832个,年末从业人数7.81万人,年度商品销售额345.97亿元,较2013年增涨了11%。

二、我国连锁便利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便利店定位不明确便利店是由超市演化而来的,其购物功能在本质上就有所重叠。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便利店与超市缺乏区分,只存在规模大小差异,商品与超市供应商品相似,没有做到产品差别化,日用品的销售价格竞争处于弱势。同时不能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商品和服务缺乏特色,普遍缺乏由竞争力的战略性商品,都是以包装食品和杂货为主,只能购买到大众化的商品,鲜有自主开发或主导别人开发的特色商品,导致便利店和超市这两种业态难以展开差别化竞争,没有凸显出便利店服务性、便利性的特色优势,把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作为便利店的第一宗旨。

(二)选址问题我国便利店在选址策略上与超市相似,多聚集于居民区附近,而便利店的辐射区域范围为300至500米,便利店门店选址过密导致竞争加剧,利润不高甚至导致亏损。

(三)忽略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建设早已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便利店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深刻,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分析数据,提升企业供应链效率,信息化程度较低。只当作确认、计量、记录的工具,缺乏利用调查、分析等手段进行配送规划,造成决策失误,经营管理策略不正确,从而导致便利店行业发展缓慢。

三、建议及对策

(一)打造差异性品牌战略便利店应重视与超市的差异性战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的需求信息及要求,找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并选择合适的制造商进行生产或自行设厂生产制造,最终以便利店自己开发的品牌进行销售。与供应商开展合作研发自主品牌商品能增强商品的独创性,增强顾客的满足感和忠诚度,是连锁便利店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正确选择商品类型,便利店应主打食品、饮料、急需品、必需品,突出便利店独特优势,把重点放在即食生鲜食品的打造与开发上。便利店还应提供多元化的便利服务,从源头打造与超市的差异性竞争策略,增加代缴水电费、手机充值、公交卡充值、票务服务、快递、代收,发传真、复印服务的同时创新服务类型,开发干洗、家政、宅急便等相关便民领域,凸显经营优势,持续给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还能避免同质商品导致的价格战,为企业开辟更多的盈利模式。另外,由于便利店职员流失率较高,企业需完善激励机制,定期进行销售人员便利服务培训,增强销售人员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技巧,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利的服务。

(二)多元化选址选址是重要长期性投资,具有长期性、难调整的特点。好的选址要考虑到人口分布、开店成本、城市建设规划、物流供应和竞争便利店选址等,实行多元化的选址策略开拓地铁站、新建高等教育院校校区、大型娱乐场所等新兴市场。现阶段大城市便利店竞争日益加剧,现阶段连锁便利店应发挥本身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点聚焦二、三线城市,调整合适的战略规划,走小城镇发展道路,以避开开辟新的销售途径,减少竞争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扩大便利店品牌知名度,节省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满足其购物需求,获得消费者的依赖感。

(三)重视信息化对便利店的影响便利店从自身特点来说门面面积小,储存空间资源稀缺,对库存量要求严格,采购方式多为小批量频繁采购,集中配送,因此要对物流配送体系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便利店应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客户反馈,利用大数据掌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根据数据库中的销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化商品组合,合理陈列商品,提升消费者满意度,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在内部管理方面,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为便利店员工提供网络岗位培训服务,同时也是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另外,便利店应重视网络的重要性,与电商合作实现共赢,通过线上购物线下配送的方式,在网上购买的商品短时间内便可送货上门,满足消费者的即使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智勇,我国便利店发展现状与趋势[J],当代经济,2010(1).

[2]徐印州,相晓伟,本土连锁便利店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零售研究,2010(3).

[3]郑玉杰,连锁便利店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雷婷婷,信息化对连锁便利店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8.

[5]尹雪梅,我国本土连锁便利店应对外资竞争的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经营策略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管理问题;策略

Abstract:Inthelastfewyears,ourcountryState-ownedbusinessmanagementsituationwalkswithdifficulty,manyyearsagglomeratemanycontradictionsaredaybydayprominent,themajorpartinherententerpriseisattheproductionsuspension,halfproductionsuspensioncondition,hasquitepartofenterprisestolosemoneyalarmingly,isunabletowithstandtheload,howdoestheauthorsolvetheState-ownedbusinessmanagementandoperationproblem,discussesanindividualhumbleopinion.

keyword:State-ownedbusiness;Managementandoperation;Managementquestion;Strategy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历史的原因。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投资资金全部由国家无偿注入,企业的一切投资活动都是按政府的计划实施,“拨改贷”后,国家投资资金虽改为银行有偿贷款,但投资计划仍由政府制订,贷款指标由政府掌管。对企业来说,财政拨款是国家的钱,银行贷款也是国家的钱,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企业对投资效益均漠不关心,致使贷款投资效益低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将企业推向了市场,但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依赖行政的恶习却始终没有改变。

2、企业内部因素京的影响。一些经营者为扩大企业规模,高利集资,或通过对出资决策人行贿或给自扣等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银行贷款,无形中增加了投资成本。加之,企业管理不善,生产经营状况日趋恶化,资金损失严重,无力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有的项目取得了效益,企业也是将银行贷款视同为财政拨款,总是想方设法拖欠、躲债、赖债,而将资金挥霍在其他方面,所欠债务就象雪球般越滚越大,不断累积攀升。

3、政企不分。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虽一再强调政企分开,可实际上政府职能仍严重错位;一方面,政府继续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致使我国国有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助长了企业依赖行政的恶习;另一方面,政府仍然干预金融机构放贷经营自,往往以行政手段要求金融机构贷款、削弱了银行对企业贷款投资的监督力度。此外,政府单纯追求区域经济的发展,热衷于上项目,盲目投资。

二、解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负责搞好宏观调控,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进行行政管理,维护正常的经济和信用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执法监督。但不得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国有企业应完全脱离对政府的依赖,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主体。

2、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搞好风险管理,避免造成损失。

3、调整结构,推进现代化制度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进一步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主要通过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行业管理,引导投资方向,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调整行业标准,扶优限劣,关闭、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污染严重、产品过剩、扭亏无望的小厂小矿,保证优势企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4、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一个以成本管理为核心,质量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为根本的管理体系。改以前人管人变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人的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经营管理。

5、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一是要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二是要建立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者选拔使用机制,把业务素质高、技术过硬的人才吸引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既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又对各方面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三是要坚持从严治理国有企业。特别要重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真正以严格的科学管理,促进国有企业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经营策略篇6

十以来我国举国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在机关内部出台了8项规定和6项禁令。在社会上形成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有了节约举办晚会和赛事的具体要求,那么就严格规范着我国体育场馆规模的建设。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过度建设本身就是与我国的节约社会的发展理念相悖的。这就要求不能过度进行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但是对于已经建成的体育场馆需要进行具体发热经营和管理保证资源的利用。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认识上不到位,对于我国的大型场馆的建设上,相关机关往往热衷于建设,在建设初期进行了美好的设想,但是在建成之后遇到了重重的困难。相关机关却没有能力也没有经历来进行经营和管理,慢慢地放弃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主观上并没有积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基本出路。只是被迫的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同时市民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也是漠不关心,认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维护是政府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把自己当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经营管理同样需要市民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对于一项城市基础建设工程的发展困境,市民应该主动参与进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2)相关的经营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不合理,对于大型经营管理的制度不仅制定不合理同时数量也有限。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所以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上政府要进行适当的放权。大型体育场馆的性质是半公共性的,属于基础设施。那么政府就要在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放权。相关制度不合理,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是有待更新的。(3)资金来源单一,目前我国的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不仅拖累了地方的财力也造成了体育场馆建设缺少活力。阻碍了大型体育场馆的长足进步和发展。(4)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的匮乏造成了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不够专业,没有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和经营,没有相关的理念和相关的管理团队参与经营管理,不利于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总之,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探索才刚刚起步,和外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存在十分正常,关键是要及时的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探寻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策略。

2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2.1加强宣传和推广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企业并不像建设之初那样热衷,现在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项目像一个烫手山芋,没有人也没有部门愿意接手。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重视更加谈不上。那么相关职能部门就要积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出路,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在机关内部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机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发热重要性。同时通过宣传的方式鼓励民众建言献策,主动的参与到大型体育场馆这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同时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的方式让人们对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有初步的了解,还要进行必要的专题宣传,通过制作专题节目的方式让民众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共同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对策。总之,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的策略上最首要的是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在社会形成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困境的基本认识,才能在社会各方的努力下共同探索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出路。

2.2政府放权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政府要进行职能的转变和合理的放权。政府的职能要更多的转向服务和监管。那么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问题上,相关机关就要合理放权,把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权利放给市场,让市场主体进行更加专业的经营和管理,让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充满活力。同时对于场馆的资金上也要尽量进行自负盈亏,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让大型体育场馆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不再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造成政府财政的困境和体育场馆建设管理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总之,对于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不足和政府管理的固化问题,真正让大型体育场馆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在市场上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

2.3人才引进和功能转变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中亟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也要更加的多样化。(1)要保证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国家机关可以通过事业单位招聘的方式为大型体育场馆引入更加优秀的管理经营人才,让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更加专业。同时也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留住经营管理人才,壮大我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队伍。还可以通过征询专家学者、征询民众的管理建设意见的基础上,让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参与度更加高、更加贴近群众。(2)完善我国的体育场馆的功能,不仅要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还要向市民开放,让市民可以多走进体育场,同时还可以吸引商演,为体育场馆吸引更多的资金。总之对于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要积极探索更多的出路。

3结语

经营策略篇7

【关键词】院线剧场 经营模式 经营策略

作为院线剧场的经营管理者,需要不断梳理出适合国情的经营理念和策略,这对于行业发展和增强自身竞争力都是有益的。以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它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管理的大剧院数量已经达到30余家,这从国际范围来看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自2003年以来,保利院线发展11年间,国内多个城市的保利大剧院相继建成,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演出市场十几年的变化。

一、院线剧场的经营模式

国内院线剧场的代表主要是中演院线和保利院线,前者更侧重为演出院线,后者则是以对连锁剧场的经营管理为主。中演演出院线既是演出公司,也是剧场的经营管理者。保利剧院管理公司由单纯的剧场所有者逐渐转变成了剧场的经营管理者,同时由于院线剧场对于演出填充剧场档期的需求,还要承担起演出经纪公司的任务。

剧场院线的经营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直营模式、加盟模式和联盟模式。直营模式的代表就是保利剧场院线。院线管理公司培养管理所属剧场的专业人才,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来经营管理剧场。这样可以保证下属剧场的管理经营水平较高,剧场的演出业务也由院线管理公司统一安排。2005年,保利剧院管理公司接管了广东东莞玉兰大剧院,当时采用了政府提供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保利院线经营剧院的主要模式之一。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的演出市场相对规范和成熟,没有政府的补贴,其他城市的保利院线剧场基本都是复制了这种经营模式。政府对院线剧场的扶植主要是政府会给每场次演出一定的财政拨款补贴,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程度高,政府补贴额度就会略低。政府在补贴院线剧场的同时,也会对于保利院线剧场的经营提出明确的目标,例如每年要达到的演出场次数量,平均票价上限等。这些都是为了让院线剧场更好的为所在地区的观众服务。

中演演出院线主要采取加盟模式,目前有30余家加盟剧院,院线对剧场拥有业务经营权。院线剧场由于加入院线而不用再为找不到优质的演出剧目而忧心忡忡,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剧场全年的演出场次和演出品质。例如2011年和2012年,中演制作了两部中文版的音乐剧《猫》和《妈妈咪呀》,以自身院线为基础,在全国近20个城市巡演,收入票房2亿多元,吸引了近70万观众。这种院线管理方式的最突出特色就是以演出项目为核心进行院线管理布局,好的演出项目带动了演出产业链的运转,同时迅速占领演出市场。

联盟模式指的是院线管理以第三方的服务性组织的角色出现。院线管理成了演出场地、演出团体等的桥梁,通过加入院线联盟,这些产业链相关环节各自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最终达到共赢的结果。从剧场角度来说,院线管理组织可以根据联盟剧场的情况和所在区域的情况,为剧场选择适合的演出团体及合作方式,灵活机动地满足剧场的经营需求。这种模式是院线管理方式中最为松散的一种。院线管理组织更像是一个演出市场中的中介机构,为需要帮助的几方提供相应的支持。

二、院线剧场的经营现状

北京保利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东莞玉兰大剧院、深圳保利大剧院是保利院线最早管理的5家剧院。这几家剧院都处于经济发达区域,文化消费环境优越,是保利院线的核心剧院。核心剧院已经培养了很大一批认可保利品牌的观众,所以核心剧院引进的演出上座率就有保证。核心剧院所在的区域里面还有一些需要培育的剧院,保利院线组织一些演出项目的国内巡演就以核心剧院作为支撑,其他所属剧院也能搭上顺风车,接待较少场次。这就形成了既定区域内的联动效应。

保利剧院管理公司采用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只要是院线下属的剧院,从日常工作单、对演出团体的服务接待都是标准化的。烟台大剧院副总经理刘建明曾经在保利所属的几个剧院承担管理工作,他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基层员工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场务服务员的站姿也要统一。有了专业的建筑体、技术设备、还要有适合这种工作环境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实操,这是剧院经营管理所必须的条件。

高品质的演出项目到全国保利院线巡演是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一直运用的经营方式。以2012年为例,保利所属剧院共演出3600余场,如此高频度的演出场次需要寻找大量的内容去填满剧场档期,所以保利一年要接待200多家国内外的院团。张家港文化中心大剧院在由保利院线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之前,每年的演出场次少得可怜,保利接管之后,剧院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张家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场次达到50余场,超额完成了政府制定的目标。有了专业院线管理机构的管理,剧院真正运转起来了,所在地区的老百姓也真正可以体验到具有品质感的剧院文化。这对于剧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全产业链的运转都有积极意义。《钢的琴》是由保利院线与东莞市多部门跨行业合作的一部音乐剧。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董事长任伟很看好这种合作机制,保利院线由单纯掌握东莞玉兰大剧院的经营管理权逐渐过渡到涉及演出产业链的更多核心环节,这对于院线剧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毕竟经纪演出是非常被动的,而自己制作高品质的演出项目可以选择任何档期上演,完全掌握了经营的自,也有可能获取更大的经营效益。

三、院线剧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院线剧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不足

剧院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系统地培养能够承担院线剧场经营的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是院线剧场管理公司所热切盼望的。从实际情况来看,管理单独运营的剧场和管理院线所属的剧场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管理院线剧场需要根据院线管理组织的统一规划从品牌建设、团队组织、剧场档期规划、观众服务等多方面梳理工作思路。笔者走访的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管理者都谈及对于人才的渴求,他们希望从院线经营与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联合高校量身打造专门课程,搭配具有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的教师完成对培训人员的技能培养。

(二)优质节目内容太少导致融资困难

除了保利和中演这种规模大、有实力的院线公司能够自主出产原创剧目,其他一些小剧场院线遭遇了高质量演出严重匮乏的尴尬。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出内容和形式单一、创意不足、演出质量较差的项目无法盈利。而院线剧场要想得到投资人的青睐、获取更多资金,就需要让剧场运转起来、提高上座率。据笔者了解,小剧场院线品牌“戏逍堂”曾经在几年前获得了一笔风投资金,但是因为投资人对院线剧场的盈利模式存有疑惑,最后部分资金没有到位。笔者认为增加院线管理公司所属剧场数量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有了场地之后,能否找到全年档期所需要的大量的、优质的演出项目,吸引目标观众群体走入剧场观看演出,形成可持续发展。

院线所属剧场在一线城市的经营情况稳定,而在二、三线城市就遇到了很大困难。一线城市的观众已经具备一定的演出消费习惯和欣赏水平,可以利用院线经营的优势引进各种不同类型的演出项目来填充剧场档期。二、三线城市的观众还处于一个需要引导的阶段,需要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戏剧教育、观众拓展来培育市场。

四、院线剧场的经营策略

(一)从剧目策划开始,占据演出产业链更多组成部分

院线剧场不论是哪种经营管理模式,都有场地方面的优势,而不足之处体现在内容的缺失,这是院线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所以从对于节目的选择逐渐过渡到开始自主策划演出项目是剧场管理的必由之路。保利出品的音乐剧作品就是在试图培育和引导观众,一方面树立保利院线的品牌影响,同时也是在寻找更有市场前景的操作方法。相比这些规模大、资金比较充裕的大型院线,目前生存情况较为困难的是一些小型剧场的院线。这些院线是以民营资本和品牌为主,由于国内长久以来小剧场演出市场缺乏高品质的演出项目,导致很多人从追捧小剧场演出到对它感到失望而止步,使得小剧场院线的发展雪上加霜。从耐心的搜寻小剧场演出项目的题材、培育创意、筹集资金、组建团队、制作和运营演出各个相关环节都需要加强力量,要真正创意、制作既有普遍价值观,又定位明确的演出作品,才可能真正满足小剧场院线剧场的需求,让投资人和赞助者看到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从而达到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采用保留剧目和新创剧目并行制,院线剧场布局涉及各种不同文化消费水平及习惯的市场,院线剧场所属的演出公司创作出来的剧目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对于市场接受程度好的剧目应该采用保留剧目演出制,这种剧目首先在院线剧场所属的北p上p广等一线城市上演,之后向其他城市延伸。新创剧目可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建立口碑和树立形象,在一线城市演出一段时间后再向其他地区拓展演出市场,如此循环往复,新创剧目如果被观众认可发展成保留剧目,两种机制并行,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

(二)院线剧场应该承担起对观众的引导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戏剧教育和观众拓展

剧场是重要的连接艺术家和观众的桥梁,观众需要一段时间提高对剧场的接受程度和养成文化消费习惯,院线剧场应该承担起对观众的引导工作,有针对性的戏剧教育和观众拓展。国外很多剧院致力于开发各种适合观众需求的活动以求培养观众对戏剧演出和场地的关注度和忠诚度,例如选择演出的休息日,将剧场后台向部分观众开放,通过专业的讲解人员的介绍让非专业观众能够全面了解剧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演出台前幕后的一些情况。这些做法对于观众了解戏剧演出产品和剧场都有促进作用,观众对演出和剧场会从了解、认识到接受直至培养出持续的关注度。设置演出公益场次和适当多设置低价位演出票也是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方法之一。院线剧场所属的剧场有的是地方地标性建筑,有时难免让观众对剧场的定位产生误解,观众可能会认为剧场是一个曲高和寡的演出场地因而打消了购票观演的欲望,通过真正惠民的低票价经营策略可以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只有观众真正有了观看演出的体验才有可能逐渐培养出观演习惯。作为院线剧场的管理者来说,现阶段还是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要高度重视培育市场及引导观众,很多地区的观众的文化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漠,拓展观众基础是院线剧场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院线剧场管理工作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业人员来承担

现代化的剧院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的人做掌舵手。院线剧场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规划院线剧场发展方向、制订合理的经营管理战略方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欣赏水平、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各类资源、熟知文化艺术方面的政策法规、深谙演出市场的发展规律、在剧场管理行业有一定的号召力、有遵循市场运作规律的职业道德等。目前,在院线剧场里面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边学边干,如果院线管理公司可以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适合院线剧场管理需要的人才,这对于院线剧场行业良性发展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可能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高度结合能够真正让人才符合具体岗位的需求。

结语

2014年底,河南艺术中心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续约。在双方合作的6年里,共引进各类型演出达1500余场,让110多万观众走进了河南艺术中心。这说明院线剧场的管理经营模式真正让各地区的院线所属剧场运转起来,达到了培养观众、提高大众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的目的。尽管在院线剧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蜕变期,却不能阻碍各地院线剧场和院线管理公司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经多方探讨和研究一定可以使得国内院线剧场的管理经营模式更丰富、策略更有效。

参考文献:

经营策略篇8

关键词:企业 企业经营 道德经营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志丹博士的新著《道德经营论》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书深深镌刻着著者近几年在企业伦理研究方面精研和致思的心路历程。通阅全书,《道德经营论》的主要成果包括: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经营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性地提出“道德经营”概念范式,实现了由企业伦理研究向道德经营研究的“问题阈”转换,在此基点上,聚焦企业主体自身究竟应该如何“用德”、“践德”,依托跨学科的思想资源,以中国与西方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互涉的“视阈融合”方式,深刻而有力地回答了道德经营的概念解析、原因探秘、实践路径和时代境遇等四大问题,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证了道德经营的一般逻辑(即道德经营的概念、合法性、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关键环节、人格范式)和时代境遇(即道德经营遭遇到的责任伦理、人权伦理、财富伦理、信息伦理、时间伦理、空间伦理等突出的时代问题),从而把企业伦理与企业经营之整合研究推进到新的境界。

阅读过程别能激起我内心共鸣的是该书关于道德经营的创新论述。著者在对古今中外关于“经营”一词进行学理考辩后,认为道德经营是指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及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张道德价值观驱动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经营的行为习惯、内在品质和道德境界。

著者借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家德・乔治之言,强调企业与道德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认为企业经营行为必须在行动前预先设定一个道德经营背景,并进而揭示了道德经营所具有的四个鲜明特点:(1)经营主体的多元性:经营(经济)主体包括企业组织本身和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2)经营德性的内在性:它要求义利统一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保护生态、合理慈善等基本价值,包含底线性的道德要求,也包括高线性的道德要求,同时经营的程序与过程均要符合道德理念的要求,并最终内化为企业经营的德性;(3)经营目的的双重性,即经济性与道德性: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目的、讲求经济效益,一方面要满足道德目的、讲求社会效益,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以及私利与公益、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之间的平衡;(4)经营愿景的战略性:经济的非道德性神话绝无经营愿景之战略性可言,道德经营区别于片面性、权宜性、表面性的经营政策或策略,它坚守道德信念、以道德价值观驱动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愿景、引领企业永续发展的战略性的经营哲学。著者认为,道德经营反映了当今时代趋势的企业战略构想,同时也是当代经营哲学“升级版”的镜像呈现。

我认为《道德经营论》一书对道德经营的界定是相当清晰的,对道德经营之特点的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对当代企业经营之战略走向的揭示亦是十分正确的。遗憾的是,著者未能联系当代人的发展与生存状态具体地谈谈道德经营的必然性、重要性,读过之后,不免既有余音绕梁之兴奋与激动,又有意犹未尽之不安与渴盼。

马克思在考察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时曾经从总体上把人的发展历程区分为三个阶段,归结为三种历史形态:(1)“人的依附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人的最初形态;(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人的发展的第二大形态;(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也是可以预见的最高发展形态。在这里,马克思所描述的第二种社会形态,就是人对物的依赖性。然而,这种人对物的依赖性却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商品拜物教或曰货币拜物教现象。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的利润最大化逻辑,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如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赚钱,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商业和经济败德行为无不是商品拜物教的现实表现。

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发展尽管在生产关系方面正处在由人的发展的第二种形态向第三种形态的过渡阶段,然而在生产力方面我们必须面对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尚有差距的现实。因此,在当代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企业固有的“经营病”,如何实现承载着向人的发展的第三种形态飞跃的历史重任必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自由、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固然,追求“最优成本产出比”是企业经营遵循的天然规则,然而,企业又确乎存在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企业在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中,必然要与其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发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正是在这些关系中,内在地包含着一种伦理价值关系,即企业要实现自身的权益,就必须承担尊重利益相关方权益的责任,同时又必须遵守市场交往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些“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社会资源、维护消费者权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企业的本质含义就是经营,说白了就是谋利、赚钱,问题在于如何经营以及如何实现经营的本质含义,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有相当数量的现代企业迅速的成长壮大,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上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回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成长道路,却是让人格外的心酸。在“中国制造”以其低廉的成本优势席卷全球时,其背后却是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一些企业克扣、拖欠工人工资、偷工减料、置员工和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的违法经营行为。尤其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广大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满意度急剧下降,致使不少企业的经营状况长期低迷,甚至折戟商海而销声匿迹。究其根本,这与许多企业拒斥道德、坚持无德经营理念不无关系。

“道德是永恒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社会主义企业在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真的应该像《道德经营论》一书所说的那样,把实行道德经营、提升道德竞争力、做经济道德人当成是企业经营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经营所创造的财富经受了道德的过滤和润泽,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的全面发展!

经营策略篇9

【关键词】经营策略,发展形势,策划方案

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过:“一个没有策略的企业,就像是在恶劣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最后很大可能会迷失方向。即使飞机不坠地,也不无耗尽微料之班。”这段话原先可能只是针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说的,但是对于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中国和正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企业也是一样有用的。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企业策略正往管理领域的方向移动,成为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并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企业经营策略管理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虽然只有20几年,但是它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地运用。现代企业首先必须是经营管理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决胜于千里之外。

1.企业经营策略策划的概念

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是指企业制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也即是运用科学策划程序与直觉创新设想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对于经营策略内涵的理解,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安东尼提出:“策略是决策组织的目的,更换目的,和为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为了获取、运用和处置这些资源的政策过程。”这些定义都为策略策划提供了观念性的模式。

2.企业经营策略策划定义的扩展

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扩展,根据它的对象的不一样能将其分为很多种类,在总体上可将其划分为程序性经营策略和直觉性经营策略两大类。而程序性经营策略由理念性经营策略与应变性经营策略两个类型组成。现在将这三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分别分别介绍如下:

2.1 理念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集团公司或者特大型企业的总经营策略的策划。这主要是使用统一的策划方案为大型企业制定方向,并且为各个子公司制定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方案,以便统一运行。通过这种方法便可以防止各个子公司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总体利益从而造成子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与总公司相违背或造成子公司单纯依赖自觉性经营策略策划策定其策略。

2.2 应变性经营策略。它一般是应用于企业集团子公司和母公司下属部门的子经营策略的策划。这是为了执行总公司的战略方针,并且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以及发现机会而做出的独立的判断。用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总公司的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还能处理子公司本身的问题和并获取发展机会。

2.3 直觉性经营策略。它是在总的战略的方针的重要指示下,采用直接的思维、新颖的技法以及策划艺术,形成策略的一种随机的策划。这种类型的经营策略策划对策略对象的特点比较挑剔,它要求策略对象具有单一,面小以及简单的特点,同事还要求企业策划师和企业决策者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企业经营策略策划方案的系统设计

3.1 经营策略策划的调研。市场环境调查研究是经营策略策划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能够使企业策划师受到企业自身的评价,还为获得竞争对手、顾客喜好的变化信息提供了机会。因此,要通过企业经营环境和市场供需变化的调查,收集一切有关企业外部环境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经营策略的目标,是为了发现机会,衡量正确的限度,寻找各种手段和方式来采取行的,以此产生最有用的情况。

3.2 确立经营策略目标。经营策略策划中的经营策略目标,是经营策略方向和任务的具体化。制定经营目标,不仅和经营方案有关,而且关系到以后完整的经营策划和决策的价值、方向和行动。

3.3 谋划,构思,设计经营方案策略。一个优秀的经营一定会有丰富的知识,一个优秀的企业规划师不应该成天只知道拍脑门、走大运。开发一个经营策略不仅要满足经营策略目标的具体要求,还要能够抓住机会和解决各种问题。企业的策划师们要能够使用各种创新的技术和那种直接的思维方法提出满足各种实际的经营方案。通过大胆的开发设想得出的各种经营方案,还必须在可行和有效这双重原则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进行深度剖析,以此来剔除掉那些对抓住机会和解决问题作用不大的方案。剔除那些不合格的方案,而剩下优秀的初步筛选的方案。当然还要对选中的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便为下一步方案的评论和进一步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经营策略方案的评价和优选。这个步骤是在前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对经营策略方案的过程进行评价和选择。这个阶段是企业的管理决策委员会进行的集体评价与企业决策者的决断相结合的过程。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偏向于评论,而做最后决策的人则更加偏向于进一步的优化选择。

3.5 拟定经营策略计划。在进行完前面的一系列步骤后再来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从一般到具体,为了在经营策略实施时能够及时地发现执行标准与执行经营策略之间的偏差,以此来进行反馈控制和追踪策划。

结语:总之,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任何企业单纯依靠某一项或几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惟有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战略。我国企业在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只有深入地了解了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并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走企业规范经营的道路,并用科学的发展观,谋求持续成长,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J].现代商场化,2008,1,1(1):141.

[2]沈维涛.财务管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孙建敏,周文霞.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6-138.

经营策略篇10

关键词:经济策略 企业经营管理 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宏观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有重要作用。要想使宏观经济策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对财政策略和货币策略进行相应的分析。如何将经济策略更好的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

一、宏观经济策略概况

所谓的宏观经济策略就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运用相应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以满足一定政策性目标。宏观调控就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也就是公共财政,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的弥补市场损失,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分配行为或是相应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策略是以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目标的。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就业,也可以指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物价稳定就是指整个经济社会总体物价的稳定,其一般是通过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进行衡量的,只要是价格水平相对稳定即可;经济增长就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健、均衡的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国际收支的赤字或是盈利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二、宏观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货币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所谓的扩张性货币策略就是市场需求较冷的状况下,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有所增长。这种策略在需求增加或失业增加的状况下,也会采用货币策略。一般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有两种,一种是降低存款准备率,一种是降低再贴限现率。无论是哪种手段对都会对市场供求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对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就需要一个变量,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要降低的成本,就应该从企业资本、劳动力两方面着手,不仅要提高资本的比重,还要降低劳动力的比重,同时也要积极的吸收资本,进行相应的资本储蓄,但是这里的资本储蓄,必须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此外,还要结合公共关系的需求,对生产要素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谓紧缩性的货币策略就是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对相应的需求进行抑制。紧缩性货币策略,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抑制总产出的目的。但是总产出过少也会减少国家收入,甚至会抑制经济发展,会给企业造成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产品进行适当的调节,并适当的降低资本成本要素的比重。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吸收劳动力,适时的对产品进行更新、对员工进行培训,也可以用资本储蓄或是银行投资对相应的产业进行调整,使企业在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

2、财政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财政策略包括扩张性财政策略和紧缩性财政策略。扩张性财政策略就是在经济运行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刺激消费,采取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方法以增加人们的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当市场上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政府就采用这种策略。一旦政府采取这样的经济策略,企业就应该将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策略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企业就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采购到到市场销售环节与客观要求相一致。企业要知道在这时期,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应该及时对相应产品的数量及品质进行相应的调节,以便在保证利润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要明确现有的扩张性策略是暂时的,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的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把握市场规律、消费心理,对产品更新换代,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价值。这些新的策略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扩张性策略却有促进性作用;紧缩性财政策略就是政府在经济较热情况下,政府通过支出或是税收等方法,来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以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国家一旦采取紧缩财政策略就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是中小企业。紧缩财政策略不仅会减少资金外贷,同时也会使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状况,且短时间内企业利润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该有步骤的对相应策略进行调整,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有计划的减少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产量。要不断的研究产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升级,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引导下,将相应的产品投入市场。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呈上升趋势。在经济策略中,宏观经济策略是比较重要的,其不仅包括货币策略,也包括财政策略。这两种经济策略对企业管理都有促进作用,通过这两种经济策略,企业通过经济策略中的相应规定,能正确的把握供求关系,根据相应的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促进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冰娜.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13

[2]李巍.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品牌(理论月刊),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