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十篇

时间:2023-03-18 08:39:03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其主要工作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说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对策。

一、环境监测技术现状

环境监测是通过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采样进行测试与分析,并据此做出综合评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环境执法与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相对比较晚,但如今也已初成规模,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除了加大对监测仪器的生产的投资规模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而目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也逐渐由操作间断性发展为自动连续性的监测系统,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二、环境治理要求

1、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2、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3、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三、今后环境监测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环境管理需要、面向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需要和面向环境监测的现实需求为动力,以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说清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说清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为目标,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突出重点,逐步落实,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保障能力。

1、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组建完善部级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的部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的监测业务网络(主要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管理网络(应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监测信息网络(应包括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

3、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4、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5、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

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

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7、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

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像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8、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9、研究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并编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手册。重点完善空气和废气、地表水和污水、噪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手册;加强新的监测技术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如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流动监测等。

10、加强对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环境治理成本必须与人体健康挂钩分析,才能提出科学全面的治理方案;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必须说清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和风险。

11、加强信息深度加工方法学的研究

目前的环境监测仅满足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成,而对于监测数据缺乏深度加工;对于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缺乏研究。

12、加强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的研究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要有点有面,有现状分析、趋势分析、规律分析,分析要有整体性、综合性、预见性,既要有监测数据,又要有分析评价和对策建议等。

环境监测篇2

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环境保护工作大局。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推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特提出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全局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务必充分认识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切实加强对辖区内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全面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要积极为环境监测工作创造条件,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保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对监测工作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部分环境监测站“以副养主”和工作“错位”的现象。

二、进一步明确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和定位

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各年度的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细化各级环境监测站的职责和义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不断提高全省环境监测系统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服务环保中心工作的能力。上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级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省环境监测中心要强化对全省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各设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要加强对辖区内各三级站的业务指导,加快形成统一高效的全省监测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全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力。

全省环保系统要以“集中有限财力,坚持功能建站”为宗旨,以全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全国领先为目标,按照“做强省级站、配全市级站、配套县级站”的原则,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要根据国家和省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各级环境监测站的功能定位,实现监测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做强省中心,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环境监测机构的目标,着眼于做强做大,加快把省环境监测中心建设成为全省的环境监测网络中心、应急监测指挥中心、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要配全市级站,全面加强市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抓好持久性有机污染、金属形态、生物毒性等复杂疑难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建设。要配套县级站,将县级站作为市级站监测能力的补充和延伸,着重加强监测能力配套建设,使其能承担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运维,并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中发挥先头作用。

三、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拓展环境监测领域

要以及时说清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标,加快建立功能完整、运转高效的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当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及环境管理需要设定、调整所辖区域内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一步提高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和覆盖面。要立足监控环境安全,构建完善的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和自动监测网络;围绕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污染源废水和废气自动监控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配合生态省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卫星遥感技术,建立生态遥感监测网络。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拓展环境监测领域。要根据“811”新三年行动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提高饮用水源地生物监测能力。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有关要求,积极向当地司法部门申请司法鉴定许可证,主动承担环境监测司法鉴定业务。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国控、省控等重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扎实开展建设项目土壤环境监测工作。要积极落实企业污染信息制度,充分发挥我省环境监测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污染源监测。要按照环保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全面实施环境监测证制度,提高监督性监测的时效性和突击性,有效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构建先进的环境应急预警和响应监测体系

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应急预警和响应监测体系,作为我省环境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省环境应急监测中心的指挥协调作用,建立并完善以11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为应急监测分中心的环境应急监测网络。省环境监测中心要制定全省环境应急监测培训计划,对各级监测站应急监测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各市级监测站要制定辖区内的应急监测演练计划,并根据本市《应急监测预案》定期实施应急监测演练,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多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

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我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预警作用,尽快形成以自动监测监控为主要手段的自动监测体系,确保数据合格率、质控合格率均不低于80%。要加快推进饮用水源地等关系民生重点领域的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全面开展全省有毒有害化学品重点危险源调查,建立有毒有害化学品信息库、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省统一的固体废物应急监测信息平台,及时、准确预测可能产生的危害影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为及时妥善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五、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各级环保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报告制度、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和监测质量考核制度,将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贯穿于日常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着力加强对监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机构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相关要求,制定本站管理体系文件,并保证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切实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监督考核,严格按照《浙江省环境监测合格证考核制度》的要求开展各级监测站的合格证考核,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省环境监测中心要不定期对下级站进行质控考核,组织各站之间开展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交叉检查。设区市环境监测站要组织好对辖区内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控考核工作。

六、加快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全省监测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全省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安全、可靠、及时传输。要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以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以及自动监测等为数据源的环境监测信息采集系统。以先进的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为依托,建立健全全省环境监测数据库。要依托现有光纤传输网络,加强各级站的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在各级环境监测站之间建立以全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和GIS数据为基础,以语音、视频传输为途径的全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会商平台。加快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做好环境监测信息工作,为公众及时了解环境质量提供方便、快捷的途经。

七、扎实开展监测科研,大力培养监测人才

各级环境监测站,特别是省、市级环境监测机构要结合环境质量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科研工作,通过科研促进监测机构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监测服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科研工作。要制定内部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勇跃地开展各种监测科研工作。

环境监测篇3

英文名称: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主管单位:新疆环境监测总站

主办单位: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1504

国内刊号:65-1117/X

邮发代号:58-12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环境监测篇4

关键词:环保验收监测;环保监测;环境保护

作为项目环保建设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监测环节,环保验收监测的结果会直接对项目建设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环保验收监测也是环保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实践的重要体现。按照相关规定和规范,环保验收监测应当遵循严格的验收项目,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认证后才能够进行验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污水、噪音、废气等进行全面的环保监测分析,这就对环保验收监测中的环保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环保验收监测中环保监测存在的有关问题

从环保验收监测工作的实践来看,目前环保监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环保验收监测的体系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无法为环保验收监测标准和规范操作提供可靠的指导。过去长时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意识仍然深深影响着环保验收监测的工作开展,认为监测是“污染后工作”的认识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环保验收监测的开展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监测机制不健全、监测技术不科学、行政监测行为不到位等导致了环保验收监测往往被相对边缘化处理,无法发挥其本身的效用。二是环保监测的经费严重缺乏,从技术角度来说,环境监测是一种技术含量高、科学性强的项目,对监测设备、化学设备的精度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地区环保经费预算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环境监测资金投入都是十分有限,监测设备的更新也不及时,这与逐渐扩大的污染种类、逐渐提高的污染浓度是十分不适应的,也因此导致环保验收监测的结果并不能真正的反应实际情况。最后,环保监测的执行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也是目前环保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环境监督管理中存在很大的弹性,有的监测数据是按照“惯例”和“经验”进行处理,出现实际情况与监测结果出入较大的问题、污染源的排查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全面有效分析,环保监测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些都是执行监督力度差导致的负面问题。

二、强化环保监测在环保验收监测中重要性发挥的途径和建议

(一)健全和优化环保监测的流程

不论是哪一类的项目都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环保验收监测,为项目h保建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建议在环境监测的实际过程中基于项目检验标准对环保监测流程进行改善和优化,主要涉及到项目主体建设的开展和完成情况、工程验收的范围标准以及过程中应用的设备设施运行状态等等。同时应用环保监测仪器、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和技术以及监测采样、环保监测孔等多元化的监测技术手段开展环保验收监测。具体的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保验收监测流程优化。首先,要将环保监测与项目主体工程结合起来,对主体项目批复的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进行检查,对应用原材料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和技术规模等进行分析,检查其否符合相关要求。其次,要对项目复批环节的环境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对项目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相关的固气处理方式。

(二)完善环保验收监测设备

上文分析中提到,环境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是决定环保验收监测结果准确度的关键基础。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单位给予环保验收监测大力的支持,在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对项目环保验收监测的实施开展费用进行提高。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设备都要更新换代到最新的、最好的,考虑到成本和投入的问题,建议根据环保验收监测的实际选择最佳的监测设备。另外,在环保验收监测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复杂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作出及时的调整,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通过多元化的环境监测方式来开展环保验收监测工作。

(三)构建高水平的环保监测队伍

环保监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环保验收监测的结果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建议对环保监测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强化和提升,为项目后续的开展提供可靠、准确的环保监测数据。首先,环保监测人员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环保监测的相关技术需求和基本内容,明确的认知环保监测的相关制度、规范和标准。其次,环保监测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要能够对监测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准确的、客观的环保验收监测结果。因此建议在实际中根据环保验收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对环保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技术能力的培训,也包括对监测人员素质责任感的培训,为环保验收监测提供可靠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同时为强化环保监测管理监督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环保验收监测是项目环保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当前的环保验收监测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机制不够健全、设备不够完善和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结合实际,从环保监测流程优化、设备完善和方法优化以及监测队伍建设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环保验收监测的效能。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COD测定;化学方法;水质保护

引言

在众多环境污染种类中,水体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最大,如何监测预防水体污染指数,如何改善水体质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而检测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则是一个技术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COD测定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运用COD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出环境质量的结论,当然现今的COD技术也存在一定缺陷,因而发展COD技术则成为了每个环保人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具体研究了环境监测与COD测定的现状以及前景方向,梳理了COD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并提供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1 何谓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先对环境质量因素的数值进行测定,然后再对环境情况及其运动趋势进行确定。环境监测是进行环境保护的第一步,没有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就难以达到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目的。环境监测是一个大课题,它包括很多方面,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需要采集大量的水体标本,并对其中具有危害性的物质含量进行测算。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我们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要对相关环境进行实体调查,通俗的说,就是对水体附近的污染源进行整理记录,比如化工厂、纸厂以及塑料厂等。其次则是统筹采集方案,并进行实地采集样品,采集水体时要注意其多样性,尽量丰富样本来源,做到不错不漏。最后就是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以备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数据的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工作者们在监测的时候多是对水体中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污染程度也很低,一般只是在ppm或者ppb阶段。其次是在60年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工作者们扩大了监测范围,更新了监测手段,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有了明显的发展。再次是在70年代后期直至现在,随着计算机和各类测量仪器的应用,我们建立了相关的监测网络,运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手段对环境进行测量,力争做到面面俱到。

2 何谓COD测定

COD是化学需氧量,也就是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在被强氧化剂氧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含氧量,其标准计量单位是mg/L。我们所说的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指有机化合物以及构成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元素。由于大自然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定的能量消耗,而最主要的消耗就是水体中氧元素的含量。因此,如果水体中需氧量较大的物质存在过多,则势必会造成水体中氧元素的流逝,更有甚者则会破坏整个水体乃至自然界的失衡。COD技术测定技术不仅能够正确地反应水体的具体情况,还能推算出水体中其他元素的情况。

当我们使用COD测定技术的时候,应当准确把握测定的标准。通常,我们认为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数值越大,水体的污染程度就越重。我们在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时候,通常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这两种常用的测定方法各有利弊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它们。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的操作流程简单便捷,而且所需的实验用品较少,所以在有机物含量的相对值测定中可以使用,但是它的缺点在于氧化率不高,不能测定有机物的总含量。重铬酸钾氧化法则一改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的缺点,其氧化率高,因此,我们在测定有机物总量时总会使用这种方法。

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显示,在有机物降解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元素作为支撑,如果这种有机物大量存在于水体中,不仅仅会造成氧元素的流逝,而且会导致水体中其他生物由于缺氧而灭亡,从而造成水质腐坏,环境恶化。所以,一旦COD的数值超过警戒线,再想要治理水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COD数值就是一个风向标,它向我们说明水质的清洁程度。可喜的是,我国目前的水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黄河、长江这样大型河流及其支流的COD数值均维持在警戒线之下,且开始呈现降低的趋势,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们正在恢复她原有的清澈面目。

3 未来环境监测与COD测定如何发展

从上文的叙述来看,COD测定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随着污染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未来的环境监测事业以及COD技术将如何因对这些新的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COD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也是制约我国未来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阻碍。或许目前这些缺陷与问题尚未凸显,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走向。

如前文所述,当前的COD技术主要使用的是化学试剂方法,这些方法在测定水体有机物需氧量的时候总是需要依靠化学反应进行测定,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测定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都需要4个小时;所需的化学试剂量大,成本高,而且测定手段本身就会污染环境;过程复杂,容易出现差错,故而其方法不够绿色环保。因此,我们开始采用新兴的消解方法的改进、微波消解处理样品、试剂的改进、仪器分析方法测定COD、化学发光新技术在COD测定中的应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监测,既能准确地测算出所需的数值,又方便快捷,有益于环境保护。

4 结语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叙述以及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从氧化法中衍生出的COD 测定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通过显示水体中蕴含的还原性物质的类别以及含量说明水体的清洁程度,这在客观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如何治理水污染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COD技术的发展步伐也应当跟随时代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当回避,而是应该正面问题,并积极地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困难,为环境监测、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建设提供绿色科学环保有效的数据,增添新的技术支持,共同建设属于人类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欧远洋,楼紫阳,赵由才. 紫外吸光度与渗滤液COD浓度的关系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3(03).

[2]李德豪,李连香,邱冬梅,洪国尚,古琴.无银催化-微波消解快速测定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研究[J].环境工程, 2002(05).

[3]魏康林,温志渝,武新,张中卫,曾甜玲.基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水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04).

环境监测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发展;技术培训;培训教师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

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部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环境监测篇7

1.1我国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

由于国家政策及应急监测管理年度计划的原因,必须加强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设备技术管理及设备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应急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水平不高,设备技术管理与审核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等,造成应急监测工作在开展时候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给应急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带来一定的影响[1-2]。

1.2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环境监测应做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满足环境管理为导向,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变化,说的清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量及其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在环境监测中及时的开展应急监测,可以及时的掌握污染物浓度的扩散变化趋势,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减小污染的范围和影响,因此,应急监测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的种类

2.1遥感技术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又被称作电磁性波长探测仪,是地理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它能够通过对地理原始数据的核对,主要是通过卫星对地面地形的监控,从而达到对地形地貌情况监控的目的,能够最实际的起到应急监测的目的,遥感技术旨在通过卫星对整个地形地面的测绘,来达到对目标地区的整体信息获取,相对于其他的环境监测感官技术来说,遥感技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较高,是当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应急监测技术之一。

2.2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中,环境监测电子管理是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整体的全天候电子操控工具,通过对环境电子监测的了解与掌握,能够对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整体工作进行电子操控,但是由于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对环境电子监测的管理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应急监测技术管理中电子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对环境电子监测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帮助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不断发展,进而做出正确的技术决策,然而不足的环境监测电子管理导致对自身情况估计失误,从而在进行工作决策的过程中产生了盲目性,造成对应急监测的结果出现及其严重的偏差,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控制是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发展工作的必要方向,需要得到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管理层及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重视。

2.3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在遥感技术中工程测绘工作的准确程度,工程测绘的方式与准确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的大环境,以及测绘工作等级及测绘人员技术水平的小环境等因素,这就造成了工程测绘技术的困难性。其次由于工程测绘工作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具有监测全面性,因此在工程测绘工作中需要全面的加入对遥感监测数据的考虑,由于地区之间的地形变化比较大,所以要对不同地区内的所有需要地形地貌进行考虑,能够极大提高应急监测的准确性,这需要工程测绘与遥感工程技术人员的细心工作,以及工程测绘的专业知识水平过硬。最后,遥感测绘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对测绘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工作人员有地形与技术的整体意识,需要测绘技术人员对测绘工具及成像工具精准地把握与使用,在测绘工作中将遥感与所测地形视为一整个系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地籍测绘过程中的失误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3应急监测与环境监测控制工作的发展方向

3.1全电子技术将融入监测工作中

在我国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实施环境监测控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全天候电子操控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有效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设备电子操控系统的手段,对于这类操控体系,必须要保证由专业性的设备电子操控系统人员来进行,加强对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控制,保证了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能够进行正常的全天候电子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完善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专业监控手段来保证工作的发展,来保证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然加强环境监测电子管理的最基本手段还是加强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操作人员的聘用,电子操控系统人员是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应急监测工作有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完善招聘体系是加强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重要间接方式,需要得到应急监测电子操控系统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3-4]。

3.2应急监测的准确性与范围将大大提高

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发展管理属于技术管理的范畴,提高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实到工作控制管理,通过发展相关技术管理与设备技术管理,来带动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发展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应急监测的有效性,但是现如今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低下,需要加大管理的准确性,保证环境监测的展开范围,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需要全方位的技术分析,这主要源自于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对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大数据的管理与控制,对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具体实施加强全面性,完善我国应急监测的控制范围。

3.3“3S”技术的使用

3S技术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3S”技术的工作发展前景,也就是将地理技术全面带入到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管理工作中,关注“3S”技术的工作原理,对于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发展有推动性作用,可以规定“3S”技术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3S”技术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应急监测技术管理要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环境监测控制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整体性,能够最大程度加强我国应急监测技术管理的发展。

4结束语

环境监测篇8

1试析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空气监测。空气监测也就是对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实时的监测。其中,空气污染物指的是以气态的形式进入近地面或者是低层大气环境中的外来物质,比如:硫氧化物、碳氧化物、飘尘、悬浮颗粒,以及甲醛等各种有机溶剂。目前,在空气监测当中,最为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等。在对这些污染物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对一些颗粒物或者是粉尘等的含量进行监测,并对它们的组成部分进行定量分析。(2)水源监测。水源监测就是对各种水源进行污染物的监测,比如:河泊、江海以及工业污水等等,它的监测内容有三个:一是能够直接反映出水源污染程度的因素,比如:水温、水面上的悬浮物、水的溶解度以及水源的PH值等等。二是含有毒性的物质,比如:农药中的残留物以及汞、铅、铬等化学物质。三是测量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

2探析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为了能够让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发挥出更大的效力,也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就必须要让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现对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将能够促其实现发展的办法一一例举出来。(1)提高监测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素质。(2)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且专业能力强的监测人员。(3)定期对现有的监测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环境的监测能力。(4)增强有关部门对各种污染物的了解度、分析度和研究度。(5)为我国各类大小工厂制定一个专门的环境监测制度,并对这些工厂排出的所有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6)加强对监测设备质量和效能的提升,并研制出具有时代性意义的高科技监测设备,使我国的监测设备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7)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当中,将预防工作合理的引入进来,做到“防患于未然”。(8)对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具有效能的新型监测技术。

3结语

环境监测篇9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

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第十条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部级环境监测网。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制度。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人员佩戴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站点设立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车辆印制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报告附具环境监测标志。

环境监测统一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拒报或者两次以上不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擅自对外公布环境监测信息的。

第十九条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

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者,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环境监测篇10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衡量的手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于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对环境现状的数据量化,将反映出环境质量的最终结果,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随着我国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渐严重,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监测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做好环境监测的定位,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监测方案的优化和改善,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当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概念阐述

1.1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又被称为环评,主要用以对项目规划和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算及评估的过程。借助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出项目对环境影响因素及程度,以针对相关问题制定和应用合理的方法和对策来缓解和消除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环境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而环境也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水、大气、土地和生物所构成的整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行为给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日渐距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为合理和客观地分析行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借助数据分析结果来缓解环境问题,确保人、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影响环境因素的代表值用以测定的方法,环境监测能够准确地体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包括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土壤、底质、固废、煤质等领域,主要通过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方法对环境污染物进行量化分析。按照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主要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和质量,加强对环境质量变化的跟踪和评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

2.1 调查阶段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调查阶段,环境监测发挥重要作用。在调查阶段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现场的项目特征、环境特征对环境影响展开监测和评估,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所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监测之前首先要根据项目选择合适的因子以及合适的监测对象,确定较为合理的监测范围,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以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以及监测手段的可靠性。监测方法的选择必须要强调经济、实用的原则,可操作性强,并且能够确保监测成本,符合实际的监测要求。同时,环境监测必须要明确优先污染物,优先污染物的特点主要有毒性大、危害大、影响广泛等特点,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类污染物作为主要监测对象。

2.2 验收阶段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工作,以分析该项目整体的污染情况,并作为项目认定和验收的重要依据。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包括了污染物排放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调查和清洁生产调查等内容。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必须要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监测,将空气污染、水污染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并做好环境监测报告书,严格按照监测流程进行。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所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数据不准确

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是环境监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监测是量化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需要借助精密的设备和仪器,以保证监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然而,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环境监测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要求。比如,气候气象变化、监测点位不全面、监测频率不合理、现场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环境监测流程较为复杂,所消耗的时间和经费也相对较多,部分环境监测机构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往往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而压缩和省略部分监测步骤,从而导致监测结果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3.2 监测机制的不合理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开展是由环评编制单位首先对项目进行了解和分析,制定和提出详细的监测方案,再将环境监测任务和监测方案一齐交付给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由环境监测机构具体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这样的监测机制之下,环评编制部门具备较高的主动性,而环境监测机构则相对较为被动,环境监测机构需要按照环评监测部门的实际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由于缺乏对项目现场的了解和分析,环境监测机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监测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导致监测机构作用和功能的削弱,严重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进行。

3.3 市场管理和人员问题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环境监测的最终质量将直接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结果。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机构来说,人才缺口较大,导致环境监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出现,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但是就当前国内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来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较为混乱,监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监测结果,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阻碍。

4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优化策略

4.1 严格控制监测流程

环境监测技术较为复杂,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为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监测流程,减少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环评部门首先必须要提高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环评部门必须对环境监测机构予以严格监督,要求环境监测机构定期提交工作报告,并安排专人负责工作跟进,做好现场记录,及时发现监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反馈和处理。

4.2 优化监测机制

环境监测工作最终需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落实,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主动性,才能够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有效。首先,环评部门在前期的项目调查和了解过程中,应该加强同环境监测结构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构对项目充分了解,并帮助环评部门完善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同时,在实际监测过程中,针对不同项目、气象、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变化,监测机构应该及时调整和改变监测手段和方法,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整体质量,并做好和环评部门之间的汇报及协调。

4.3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市场监管

优秀的环境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保障。环境监测机构必须要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适当提升岗位薪资待遇,以更好地吸引社会人才。同时,环境监测机构应该加强同专业院校的合作,利用校企合作办学,为自身提供良好的人才引入途径。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台符合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约束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为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5 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必须要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视,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管力度,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能够更好地满足环评工作的需求。就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来说,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监测结果不准确,环境监测数据参考价值无法保证。为此,必须要从监测机制、人才培养、市场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质量,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可靠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2]吴学兵.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的探析[J].科技资讯,2012(01).

[3]王秀娟,白丽荣,钱凤珍.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J].北方环境,2013(08).

[4]刘承豪.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0(03).

[5]郝大举,杨娟娟.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北方环境,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