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十篇

时间:2023-04-08 21:14:31

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篇1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人员,由先前的单一药品检验改为食品、药品全部检验。只有发现并掌握二者检验的异同,才能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本文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异同,作如下概述。

1.检验标准

1.1药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一部/二部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1.2食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1.3比较 药品标准近些年来五年更新一个版本,为能及时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水平,通常在新版药典出版之后,下一版药典出版之前出版增补本。食品标准无固定更新周期。

2.实验室环境

2.1药品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1]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涉及实验室监控菌株的分离鉴定、样品阳性菌株的分离分析、方法验证中的阳性菌操作等实验活动,应在专门的阳性菌实验室进行。阳性菌操作不得在供试品检验用洁净实验室内进行。[2]

2.2食品 实验室环境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实验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进行,洁净区域应有明显的标示。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3]

2.3比较 二者对阳性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环境都有严格的限制。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对环境洁净度、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有明确的要求,而食品没有要求。

3.培养基

3.1药品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的培养基应进行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计数测定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的检查,控制菌检查用培养基进行促生长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检查。

3.2食品 培养基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按照GB/T 4789.28的规定执行。

3.3比较 培养基质量是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药品对培养基有适用性检查,食品对培养基有质量控制。二者计数所用的培养基也有区别,应当引起注意,如药品细菌计数一般用营养琼脂培养基,食品菌落总数测定用平板计数培养基;药品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用玫瑰红钠培养基,食品霉菌和酵母计数用孟加拉红培养基。

4.抽(采)样

4.1药品 一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抽样量应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5倍。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或可疑的样品,应选取有疑问的样品,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发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品,无需再抽样检验。

4.2食品 食品的采样应根据检验目的、食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采样方案分为二级和三级采样方案。应采用随机原则进行采样,确保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3比较 食品与药品对抽(采)样都有明确的要求。食品的采样更加复杂和严格。不同类型的食品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案,采样过程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来污染,样品在保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

5.方法验证

5.1药品 当建立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时,应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检查。若产品的组分或原检验条件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技术方法应重新验证。

5.2食品 食品标准中没有方法学验证实验的规定。

5.2比较 微生物检验结果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样品中含有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组分时,影响尤为突出。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保证在检验条件下的样品浓度不足以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长,确保检验结果的有效和准确。食品微生物检验由于没有引入方法学验证,若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添加剂,可能会影响食品本身所含微生物的检出,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6.动物实验

6.1药品 控制菌检查标准中无做动物实验的规定。

6.2食品 某些致病菌的检验需要做动物实验,如: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6.3比较 动物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动物实验的开展对评估致病菌对人体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7.仪器设备

7.1药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用传统方法。

7.2食品 标准中规定生化实验可用传统方法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7.3比较 微生物检验中的生化实验对检验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提高了鉴定水平,提升了检验效率和质量。

8.总结

通过对比食品和药品微生物检验各方面,可以发现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药品的方法验证和标准按时更新是食品所没有的,食品的全自动微生物生化检定系统和动物实验是药品所没有的。如果二者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二者的检验能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要掌握二者的异同,以便更好的开展检验工作,保障人民的食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附录Ⅷ C 79-88.

微生物检验篇2

关键词:食物中毒 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检验

1、前言

外界环境及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着大量的病毒、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现阶段,已经有大量的致病菌被切实的证明为重要的水源致病菌和食源致病菌,其中,较为常见的食源致病菌主要包括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等,而当前控制致病菌危害的方式是借助于环境监测及食品安全监测。通常致病菌与其他非致病菌在复杂的生物体系中共同生存,并且致病性极高、数量极少,所以,微生物检测方法必须具备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及较短的分析时间。以往传统的致病菌检测方法一般是微生物培养特性评价和微生物形态学评价,微生物检验鉴别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微生物培养特性的观察。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长,检测步骤过于繁琐,并且由此得出的结构难以判断,而微生物快速灵敏检测技术则能够将这些问题加以充分的解决。

2、食品检验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2.1常规检验技术:

2.1.1细菌总数的检验

食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ml(g)样品中所含菌落的总数。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1)稀释、培养:样品经过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倾注琼脂,翻转平皿,36±1℃培养48±2h

(2)菌落计数:选择菌落在30—300CFU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具体操作参照GB4789.2—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2.1.2大肠菌群检验方法:

由于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即: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因此大肠菌群的检测一般都是按照它的定义进行。

(1)大肠菌群MPN计数法:

乳糖发酵试验:样品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乳糖胆盐发酵管。36±1℃培养48±2h,观察是否产气。

分离培养:将产气发酵管培养物转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36±1℃培养18—24h,观察菌落形态。

证实试验:挑取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36±1℃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

报告:根据证实为大肠杆菌阳性的管数,查MPN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

(2)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

稀释、培养:样品经过稀释后,选择三个稀释度,倾注结晶紫中性红胆盐(VRBA)琼脂,翻转平皿,36±1℃培养48±2h

菌落计数:选择菌落在15—150CFU之间,分别计数平板上出现的典型可疑菌落,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证实试验:从VRBA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BGLB肉汤管内,36±1℃培养24—48h,凡BGLB肉汤管产气,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计数报告:经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试管比例乘以计数的平板菌落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g(mi)样品中大肠菌群数。

具体操作参见GB4789.3—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2.2.3致病菌检验法:

致病菌检验种类很多,具体食品要具体判断,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的检验有沙门氏菌的检验、志贺氏菌的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霉菌与酵母计数等。致病菌常规检验方法费时费力,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前增菌和增菌:样品稀释10倍,放在增菌液中培养18—24h

(2)分离:取增菌液一环,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平板上划线培养18—24h

(3)生化试验:在选择性平板上直接挑取数个可疑菌落,利用生化试剂盒进行生化试验,看是否与目标菌符合。

(4)血清学分型鉴定:挑取可疑培养物,做玻片凝集试验。然后再具体进行分型和群。

具体操作参照GB4789.4—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及其他致病菌的检验。

2.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2.2.1电阻电导测定法

电阻电导测定法的原理为当细菌大量的繁殖和生产时,把大分子物质如糖类、蛋白质分解成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以对培养液的导电度加以改变,以此来对导电度及电阻的变化进行测量,这样便能够将原来样品的含菌数推算出来。全自动微生物检测计数仪是借助于总阻抗、电容抗或者电阻抗等参数的自动检测微生物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对食品样品当中的实际细菌污染程度进行快速的测定,进而将品质控制信息快速的加以提供。除此之外,这种仪器可以通过对代谢物产生速度的测定,把菌体的活动和菌体的数量有机的相结合,从而使检测结果能够达到卫生安全的作用和预测保藏质量。

2.2.2生物传感器法

所谓生物传感具体指的是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产生相应的感应。生物传感通过化学换能器和物理换能器来对敏感元件与目标物之间的反应进行捕捉,然后把具体的反应程度用连续的数字电信号或者离散的数字电信号进行表达,进而将分析物的浓度得出。生物传感器是典型的一个多学科交叉产物,并且充分的结合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分析化学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追踪及分析所需检测的物质。从某种层面上而言,生物传感器的出现是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科学家兴趣等方面相互驱动的共同结果,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生物传感器已经逐渐的成为充满创新活力、多学科交叉及介入、设计内容广泛的领域。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以多参数检测复杂样品,尤其是能够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加以广泛应用。

2..2.3色谱法及荧光分析法

通常在细菌生长的过程当中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物理特性,所以,能够借助于微生物自身的生长代谢产物的检测来对细菌进行鉴定。Newark微生物鉴定系统利用的便是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对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检测,以实现鉴定、检测微生物的最终目的。微型自动荧光酶分析方法是借助于酶联荧光免疫分析,通过抗体、抗原特异反应,进而将目标菌分离出来,利用荧光的强弱来对样品的阴性或者阳性进行合理的判断。基本上光散射信号能够将细胞体积的实际大小反映出来,而荧光信号的实际强度则能够代表所检测细胞核内部物质的浓度以及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进而切实的计算出微生物的实际数量。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是当前重大的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不但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密切的关系到国家及社会的稳定。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细菌性食物中毒,根据相关检验免疫机构的研究及统计发现,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细菌主要有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增生性李斯特菌等等。虽然诸多食源性细菌及病毒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手段与检测方法必将不断涌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必然向高灵敏度、高标准、高效率与高精度的方向发展,进而对人类的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营养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等做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鹏云.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

微生物检验篇3

[关键词]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对人们的饮水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方法,可保证水源的水质合格、水处理达标。但是,在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过程中,若存在不合理之处,则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微生物实验质量,进而也容易造成实验结果误差,无法给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因此,本文就主要对我国的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的概述进行阐述,并具体分析在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中,对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再详细论述对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质量控制的几点有效、可行性措施,以供相关的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测人员参考所用。

1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的阐述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主要是指为了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对经过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一系列处理后的饮用水进行的 一 项 微 生物 检 验 方法 。 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中的规定 ,其饮用水中的微生物含量不得超过如下数字:总大肠菌群≤3 个/L,细菌总数≤100 个/mL,粪大肠菌群于100mL 水样中不得检出等等。 目前常见的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方法包括有:滤膜法、酶底物法、多管发酵法、平皿计数法等,在实际的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检验中,检验人员根据微生物类型的不同,所选择的实验室检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而生活饮用水微生物的实验室检验步骤大多如下。

①样本采集。 具有代表性的采集需要检验的生活饮用水水样,采集过程中必需注意无菌操作,保证水样在采集、运送、储存等全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的污染,且要保证采集的水样能够在采集后的 4 h 之内进行检验,以免其因置放时间过长而发生变化或污染。②实验室检验。根据所要检验的水中微生物类型的不同,选择最适宜、最准确、最科学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例如,在检验总大肠菌群指数时,可选择多管发酵法;在检验细菌总数时,可选择平皿计数法。 实验室检验人员还需根据所采集水样的实际情况、检验环境、检验要求与标准等灵活地进行变通,以保证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③结果分析。 通过对生活饮用水中各种微生物及时、有效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便可得知饮用水中微生物的实际情况,这对早期处理或控制微生物超标或含有致病性微生物的生活饮用水带来的十分积极的作用。

2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处理过后的生活饮用水未能达到处理标准,或是由于其供水管道破损、二次供水污染等原因导致水质不洁时,容易造成水中微生物超标,甚至出现致病性微生物,这也显得对生活饮用水微生物进行实验室检验很有必要。由于近年来水质的不断污染,为保证人们的用水安全,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生活饮用水微生物的实验室检验工作,因此,也特别强调对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检验分析数据的有效性与精确性,进而为生活饮用水的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对实验室内外部的质量控制,从最初的生活饮用水水样采集,仪器设备应用,材料的供应与选择、微生检验检测步骤、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中,对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微生物实验质量的控制,以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3.1微生物检测的质控措施

3.1. 1 实验药品

新购的培养基每批次均需进行符合性验证。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要求,配制培养基并经 121 ℃灭菌 15 min。培基制成平板以后,置于培养箱 37 ℃培养 24 h,若无菌落生长,证明培养基无菌,符合实验要求;将含有大肠埃希氏标准菌株的菌液接种在培养基上,若大肠埃希氏菌能够正常生长,证明培养基的成分能够满足细菌生长的条件,符合实验要求。

3.1. 2 检测环境

无菌室的环境会影响到检测的结果。为保证紫外灯的灭菌效果,用紫外线强度计测得的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 70 μW/cm2。卫生部行业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要求紫外线强度较低时可以通过延长照射时间达到灭菌的效果,当紫外线强度低于 40 μW/cm2时必须更换灯管;无菌室灭菌后,可以通过测定空气浮菌数检测灭菌效果。无菌室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尽量减少无菌室和外界空气的对流,以保证检测环境的质量。

3.1. 3 采样容器

微生物检测项目的采样容器多为 500 mL 磨口试剂瓶,容器灭菌通常采用干热灭菌法。由于磨口瓶的密封性不佳,样品经过长距离运输,会出现水样溢出的现象,极可能使样品受到污染,且该样品在检测时也无法充分混匀,成为影响检测结果的潜在因素。选择具有密封圈的耐高温螺纹瓶作为无菌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3.2 检测过程

3.2.1 空白对照

微生物检测中,做培养基空白对照和全程空白对照,两种空白对照的结果均以“未检出”为最好。

3.2.2平行双样

每批次检测随机抽取 10% ~ 20% 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当样品数量较少时,应增加平行双样测定比例。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微生物检测平行双样相对偏差允许值的统一标准,微生物检测质控的重点在于检测环境的质量控制以及操作过程的无菌控制。当平板菌落数的计数结果在 30 ~ 300 CFU/mL之间时,笔者所在实验室对菌落总数的平行双样相对偏差一般控制在 20%以内。

4、微生物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4.1 样品保存

4.1.1存放时间的影响

将样品置于室温,存放 3、7、20、24 h 后分别检测,结果表明:存放时间越长,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越高,但不影响总大肠菌群的定性结果,该结论和程权等的研究结论一致。

4.1.2储存条件的影响

对水样当天以及 4 ℃ 冷藏 24 h 后分别进行检测,冷藏后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比当天检测结果略小,相对偏差基本在 20% 以内,表明总大肠菌群有一定的波动。

4.2 其他指标对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微生物指标和消毒剂指标呈负相关,多数情况下当消毒剂余量的检测结果较高时微生物指标也是合格的。除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外,样品的水温、浑浊度、pH 值、氨氮等因素也会对微生物指标产生影响。水温影响水中的细菌活性,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当水的浑浊度、pH 值、氨氮较高时,水中的细小颗粒物和氨氮物质要消耗一部分氯量,同时微生物又可以隐藏其间,导致微生物不能被彻底杀死,当条件适宜时,该部分微生物快速繁殖,很可能引起水中的菌落总数或总大肠菌群超标。

4. 3 取样的随机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微生物各项指标理论上应遵循同一水样单位体积内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的规律,然而检测过程中由于取样体积、检测方法和标准限值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符合该规律的现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对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促进生态环境良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为了能够保证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质量的稳定,促进微生物检测的有效性,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质量控制也很有必要。相关的实验室检验人员,应该加强对我国当下生活饮用水微生物实验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积极、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微生物实验质量,以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与良好性,进而为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检测与正常、安全使用奠基坚实地基础。

[参 考文献 ]

[1]褚福敏,刘轲,石近淼,肖芙蓉,孙韶华,贾瑞宝. 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措施[J]. 中国给水排水,2014,14.

微生物检验篇4

关键词:临床 微生物 检验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6-02

临床中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微生物的检测主要侧重点在于对临床感染性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为指导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的目前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总体质量水平并不高,检验效果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本身种类繁多且个体微小,不易培养观察等,而且在检验中存在诸多其他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因素,如检验人员的素质、微生物标本质量、用于检验微生物的设备、检验过程中所实施的检验程序及方案等。

1 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

1.1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检验质量方面应进行严格把关。

1.1.1 微生物标本的质量。对于患者临床微生物的标本采集工作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进行的,有些则是由患者自己采集。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并非是进行微生物临床检验的专业人员,因此对于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以及保存等注意事项了解的不够透彻,常会发生微生物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1.1.2 微生物检验报告的表达方式。检验报告是医生用于正确判断患者病情的最有效凭。如果检验人员出具的患者微生物检验报告出现表达意思错误、不规范、有遗漏项或意思含糊不清等问题,则对医生的临床诊断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导致医生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的发生。

1.1.3 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对检验方案的设计。检验设计在微生物的临床检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检验方案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进行微生物检验人员检出率的高低。而快速出具检验报告不仅能使医生尽快根据报告判断病情,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生命,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1.2 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的素质与方法。目前医院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素质普遍偏低,对检验标本不能够十分了解,因此产生惧怕标本会对自身发生传染患病的心理副作用。现代医院能够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均会购买一些自动化的检验仪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医疗水平整体呈现落后趋势,对于大部分的微生物临床检验主要还是依靠检验人员通过观察微生物标本的形态学特点和生化反应结果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因此就要求进行临床检验的人员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检验技术水平,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1]

1.3 微生物检验人员与进行临床治疗的医护人员沟通不足。临床抗感染治疗与微生物的临床检验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与进行临床治疗的医护人员应进行及时并且必要的沟通交流,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专业互动。

2 讨论 

快速耐药菌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要求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掌握的医疗专业知识。对检验结束开具检验单时正确提供对待病人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的推测性诊断,以便更好的为临床医务人员在为患者选择用药以及所用药品浓度方面进行正确的选择。在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工作时,微生物检验人员应正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采集。

由于医生诊病经常根据多年经验进行确诊,与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缺乏及时良好的沟通,易造成误诊、漏诊等现象,因此,微生物的临床检验就有可能潜在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目前由于医疗水平并不十分发达,不能根据单一的实验就能检测出所有潜在的致病菌。在保证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前提下,应及时准确的向医生提供检验信息:①对于活菌检验必须尽可能把检验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以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因此应首先进行基础的对于微生物的染色实验,快速把握微生物检验的主导方向;②采用限时报告制度,将标本直接作为接种物进行涂平板,贴药敏纸片进行微生物孵育繁殖,从而加快得出药敏结果报告的速度,争取把握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用配套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以免发生漏检现象。

3 小结

各种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以及多种耐药性细菌对人类的威胁已经日趋严重,为了应对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微生物检验人员将实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使医学检验专业正逐步向检验医学转变,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的专业学科。[2]面临今后的各项巨大挑战,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更新原有的观念和知识,以便更好的应对困难。[3]医院微生物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室检验人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开始更多的参与有关的临床相关工作,已成为医院控制各种感染及研究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不仅在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面发挥功能,而且在控制医院内部感染中也占有主导地位。

随着检验医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人员应积极克服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积极主动获取工作经验,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临床诊疗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Hayashi T,Arai G,Hyochin,et al.Suppression of spermatogenesis in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esticular tissues in patientswith seminoma by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beta subunit beta subunit[J].Urology,2001,58 (2):251-257

微生物检验篇5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医学上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是对人体内的各种物质进行微生物学的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可见其重要性。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过程包括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治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最后出具检验报告。临床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涉及到以上各个环节,要想提高检验质量,就必须综合改进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水平。本文将会对提高临床微生物检测质量的策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8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案例。其中,2015年1月-6月的40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6年1月的40例为试验组。参与两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案例标本、仪器、人员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40例微生物标本进行常规的检验,不进行任何方面的改进和改变,最终出具检验报告。实验组40例微生物标本进行改进后的检验。具体改进内容为:①对标本采集科室和检验科室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规范采集和检验标准,建立奖惩制度;②对试剂进行定期检测,对培养基进行改进,建立试剂和培养基使用情况调查小组,及时上报试剂和培养基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③保持检验环境的卫生、整洁,定期消毒、打扫、检查,对使用寿命较长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的仪器进行取缔,更换检测仪器;④对检验室的整体质控进行改进,使之符合检验标准和规范。

1.3 观察指标。对比改进前后两组案例标本的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检验,P

2.结果

改进前的微生物检验差错率为12.5%,改进后的微生物检验差错率为0,两组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人体生物学标本的一种精确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准确的判断临床微生物感染并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依据。但是,有研究发现,近年来,临床感染微生物种类的数量有增多趋势,而且有新型耐药菌株的出现,这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是确保后期治疗的关键。

本次选取了8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其中40例为2015年1月-6月的微生物标本,并且检验方式仍遵循常规检测方法和步骤,未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升。另外4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则为2015年7月-2016年1月的微生物标本,对这些标本进行了改进后的检测。提高检测质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标本采集后要按规定时间送往检验室,采集人员要仔细核对标本项目、类型、患者的基本资料等,确保标本无误;检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即,对参与检验过程的所有人员进行检验医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⒖己私峁和检验效果与工作绩效挂扣;对检验试剂和培养基进行严格检测和把关,需使用质检报告和经过法定机构认定的试剂与培养基;对检验环境,如孵育箱、冰箱的温度,对仪器的维护与校正等进行严格检测和把控;对检验试剂、试纸和诊断所用的血清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把控。例如,染色液要进行定期的质控,对培养基也要进行无菌试验或者生长试验,保证培养基的质量是符合标准的。要将药敏试纸保存在-20℃的温度中,并且严禁反复冻融,保证药敏试纸的灵敏度和质量。检验科室和采集科室应该尽量安排在一处或者临近的地方,保证标本采集后能够及时得到检验,避免了运送过程中的非病原菌污染等,也减少了患者的等待和寻找时间。

在通过两次对比检测后,提高前的40例微生物标本检测中,结果有5例出现了差错,占比12.5%,而提高措施和改进检验方式后的40例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没有出现差错事件,所有标本都完成了合格的检验,达到了医学检测标准。两组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表示全面提升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水平,能够提升检验质量和准确率。

综上所述,综合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方式方法,可以提高检验质量,临床上要积极进行改进与革新,确保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确保后期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真娟.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1):291-292.

[2]刑晓丹,马h,刘爽.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7(12):32-33.

微生物检验篇6

关键词 :     微生物检验;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在诸多领域的工作中都涉及微生物检验环节,如食品、药品等的检验,对保障相关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检验也是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手段,根据检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微生物检验手段能更好地提升微生物检验效果与水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深入研究微生物检验技术,把握好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使其在相关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1、 微生物检验技术概述

微生物检验主要是对部分产品(一般是口服的食品、药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开展定性或者定量检验的技术。该技术涉及诸多领域与行业,如食品、饮用水、外用或口服的药品、需灭菌的产品和化妆品等,此类产品卫生标准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其微生物污染实现严格控制,避免各类有害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而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在微生物的常规检验中,主要的测定内容有需氧菌的总数、霉菌的总数、肠道的致病菌、化脓性的致病菌、食物的中毒菌、破伤风的厌氧菌、活螨虫和螨虫卵以及大肠菌群等。在微生物检验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检验的程序,在样品检验前一定要对操作的环境提前采取灭菌处理,操作期间谨防出现二次污染[1]。

在微生物检验中,基本操作有接种、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和保存等。在接种方面,常用的方法有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浇混接种、涂布接种、液体接种、注射接种、活体接种等。对培养基完成高压灭菌后,通过已灭菌处理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含菌材料向培养基上接种。在分离纯化方面,若一个菌落内的所有细胞都来自一个亲代细胞,此菌落就被称作纯培养。在鉴定菌种时,用到的微生物要求是纯培养物,而纯培养物的获取就是分离纯化的过程,方法也有很多,如倾注平板、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富集培养、厌氧处理、单细胞分离等。在培养方面,以培养时对氧气的需求情况为标准,可以分为好氧培养、厌氧培养;以培养基的物理状态为标准,可以分为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在鉴定方面,主要涉及形态学的观察、生理生化的试验、化学成分的分析、基因型的分析、系统发育的分析等内容。在保存方面,基本原理是挑选优良的纯培养物,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然后人为创造有利于其休眠的环境,使其在长期保存后依然具备菌种原有的优良特性[2]。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定期移植方法、液体石蜡方法、真空冷冻干燥法、低温冻结方法等。

2、 基因检测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在微生物鉴定中,基因检测是一种新技术,目前已经研究出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此方法主要是对大量DNA的小片段进行检测,通过特定算法对个体检测的数据与参考基因的序列实施对比,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以医学临床中的微生物检验为例,NGS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定。对病原微生物的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包括涂片镜检处理、分离培养、质谱和生化反应等,但此类方法呈现出周期长、灵敏度低和过程复杂等缺点,对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用时需30~40 d,对苛养菌、病毒等的培养条件也极为苛刻,大大增加了培养的难度。分子诊断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有效解决了上述病原体的鉴定问题,但不能解决未知的微生物检验难题,因为未知的微生物核酸序列也未知,无法设计引物,这也成为该技术最大的难题[3]。在NGS检测中,不需要对病原体实施分离培养处理,也不依赖已知的核酸序列,能直接实现标本的测序、鉴别,有效节省了检测时间、提升了诊断效率,在对未知物种和难培养病原体的鉴定中具有显着的优势。在对病原体的鉴定中,NGS的应用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分别是r 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其中,r RNA基因测序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和真菌等鉴定,也是菌群分析环节的基础;WGS和r RNA基因测序方法相比,WGS能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适合在病毒的鉴定中使用。大部分的病毒是不可培养的,且存在高度变异的情况,NGS和基因芯片、Sanger测序法等相比,NGS具有更高的效率,也不需要设计特定探针,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标本病毒鉴定。

3 、微生物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鉴定的定义是以现有的分类系统对未知微生物的特征实施测定,以对其实施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大类区分,或对属、种和菌株水平进行确定的过程。在鉴定污染微生物时,一般结合鉴定的水平合理选择鉴定的方法。在微生物的鉴定中,传统方法(经典的生化反应、革兰氏染色的显微镜鉴别等)一般适用于大多数非无菌类药品的生产以及部分无菌生产环境中的风险评估。但在药品的微生物污染相关事件中,通过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快速分型、准确鉴定和溯源分析等需求,所以,研究分子生物学时产生的基因型鉴定法逐渐得到应用[4]。

采用传统技术鉴定表型主要包括菌落形态的观察、染色、生化鉴定、显微镜检查等环节,呈现出成本低和便于操作等优点。但微生物表型存在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其表观形态产生影响,如不同培养基内的微生物可能有不同的颜色。同时,传统表型鉴定技术对人员经验和培养条件较为依赖,在一些生长缓慢、培养难度大、需特殊营养的微生物鉴定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微生物鉴定技术逐渐在药品污染的微生物鉴定、溯源分析以及污染调查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此类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表型鉴定的拓展与丰富,如生化鉴定系统(如VITEK和API的系统)、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以碳源分析为基础的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脂肪酸鉴定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微生物的鉴定效率和药品质量的控制水平。

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基因型鉴定技术被研发出来,这是一种以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为基础,对其分子实施生物学鉴定的技术,不依赖微生物的培养,是一种现代化的鉴定技术类型。基因型鉴定技术和表型鉴定技术存在很大不同,其数据库较为完善,能以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为基础,通过差异分析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呈现出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通量等特点。在自然环境中,约有10%的物种能以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取,以微生物的培养为基础的传统表型鉴定具有很大的应用局限性,而采用基因型鉴定,以16S r RNA的高通量式测序法获取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就十分全面。当然,基因型鉴定也有一定的缺陷,使用16S r RNA法时,不能对某些亲缘较近、不明显的特征序列类微生物进行准确鉴定;采用高通量的测序分析混合样本时,不能有效排除已死亡的微生物干扰因素等[5]。

4、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很多技术类型,各有优缺点。为了有效地弥补各检验方式的缺陷,可以对多种方式实现联合运用。在选择检验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应条件,特别是检验中对灵敏度的要求。因此,提升灵敏度、消除假阳性是检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关注内容。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生物检验技术朝着高度自动化以及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目前,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在自动化的仪器联合中,已经被运用于病原菌的诊断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等方面。要想实现高质、高效和价格低廉等有效统一,就要改变临床中病原菌的检验现状以及传统观念,在各学科的交叉发展中,新型检验技术也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电化学和比浊法等技术,可以对药品内的活微生物实现直接测定;固相细胞的计数法以及流式细胞的计数法等,能分析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定成分。上述技术能提高药品检测的准确性,也能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基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想实现药品中微生物检验的进步,还要完善检验标准,提升相关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为药品检验期间需要人工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对检测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目前,在药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软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且药品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无菌制剂的研究已取得显着成就,推动着检验项目和方法、药典制定的依据等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6]。

5 、结语

微生物的检验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也逐渐产生了很多检验技术和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为了促进相关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对检验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把握好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检验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梅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家庭医药,2018(7):59.

[2]李茂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 2017(18):120.

[3]王颖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 2017(23):6-7.

[4]郑小玲,王银环,陈君豪,等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药物分析杂志, 2020(4):8-13.

微生物检验篇7

【关键词】 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36-02

临床微生物检测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建立在合理治疗传染病病因的基础上,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对微生物的临床检测,阳性结果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文通过对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及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2个时间段的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结果差异的原因,对临床微生物检验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及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2个时间段的临床标本共18040份。包括呼吸道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包括穿刺液、伤口分泌物、中段尿)标本、血培养标本、大便标本。

1.2 方法 微生物的检验使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操作,参照使用指南,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保证过程的质量安全。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检验,以P

2 结 果

院内微生物标本统计分析如下表1。通过对两个时间段的标本阳性率的检验分析,呼吸道标本、其他非呼吸道标本阳性率为2010年――2011年高于2011年――2012年(P

3 讨 论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各式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提供的了便捷的操作。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学,分子生物学方向,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微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还达不到让人满意的程度,临床标本检测阳性率较低是原因之一[2]。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医院2010年至2012年临床标本检测阳性率微生物的分类,发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临床标本微生物检测阳性率有一定的区别,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3.1 微生物标本采集不规范 在微生物标本采集上步骤上,不规范主要存在于检验的申请、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输等步骤。文献报道,在各种导致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因素中,70%来自微生物标本采集的不规范。由于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步骤繁琐,主观因素多,所以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各医疗单位对于微生物采集的程序标准不同,质量控制标准不同,临床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很容易导致微生物标本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这不仅不能正常的检测出微生物,而且也影响了临床医生的下一步治疗[3]。

3.2 微生物标本的运输流程不规范 微生物标本的运输对于微生物的活力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速度,因此运输过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化过程。对于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应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比如对于厌氧的微生物需要严格控制微生物的运输过程中与空气的接触,防止微生物的过度繁殖等问题的出现,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4]。有些运送标本的人员对微生物标本的运输规范不能正确掌握,这样的问题在微生物标本的运输过程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3.3 缺乏临床经验 微生物的检验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临床经验,对于微生物的检测而言特点有①不能完全脱离手工;②以定性试验为主;③主观判断机会较多[5]。在操作过程中情况变化多,因此这需要临床经验带来的判断力,对操作者的资历、专业经验、检验能力、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因此,微生物的检测人员的临床技能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个人的经验水平可直接影响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强化自身能力,加强业务水平,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操作[6]。标准作业程序手册应解决质量控制,生化试剂,染料,药敏试验,质量控制,实验室设备,实验室监测记录等问题。人体的正常菌群是一个全面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检验人员应严格控制正常的内源性寄居菌引起的感染,提高了检测的标本阳性率。此外,在检查中,检查员应完成严格的审核和支付,安全完整,准确,有效,及时报告检验结果。

3.4 检验的质量控制不严格 现阶段,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很多新型的设备投入到了临床使用中,一些自动化的设备和微量的生化设备在微生物检验中广泛使用,这些设备以其快速准确检测细菌、真菌的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的特点,成为临床检验的主力军。但这些科技设备的检验结果收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多忽略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设备试剂的质量控制。对于这些检验设备的质量控制,可参照厂商给予的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首先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检测的灵敏度和精密度。临床微生物检测的试剂主要有染色液、诊断血清以及各种生化反应试剂等。对不同的试剂,有着不同的要求。商品化染色液应对品牌、试剂名称、批号、存放条件、失效期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操作,厂家应向客户提供染色液鉴定的质量保证书,按照CLIA88的规定[7],染色液应每周进行一次质量控制。试剂在贮存时要避光、冷藏,以确保试剂的稳定性,不要使用过期的试剂。诊断血清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的试剂,应从有资质的生产单位购买。验收时必须看清生产批号、血清效价、透明度与色泽,初次使用时应注意工作浓度并与原用的诊断血清对照比较后再用于病人样品的测试,试验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要经常检查贮存在4℃冰箱中的各种血清,若发现混浊,出现絮状,应停止使用。为保证血清凝集反应结果准确,应每3个月对血清进行一次质控。不要使用过期的血清[8]。质量控制系统包括:①经过正规培训,掌握药敏试验操作方法的人员;②要有标准操作规程,其中包括药敏试验方法、标准菌株种类及应用、药物试验的质控方法及允许范围、药物种类选择与判断标准等;③有试验所需的质控菌株;④使用质量合格的消耗性检验材料;⑤仪器设备运转正常控制标准在允许范围内。质量控制系统健全后即可对外作相应检验。一旦发现药敏质控试验数据失控时,不应对外检验报告。

综上所述,检查员应始终沟通与医生接触,应定期阅读相关信息,并不断更新其知识和专长,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以提高操作技术,微生物测试的水平,综合提高业务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微生物临床检测阳性率的目的,这对于获得更多的临床数据以及患者疾病的治疗方案、疗效、预后和转归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童明庆.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若干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2):65-66.

[2] 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84-585.

[3] 张凤梅.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9):93l

[4] 倪语星,杨莉.临床微生物学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9):581-583.

[5] 王雪文,顾克菊,陶建敏.微生物标本采集中的存在问题及干预对策EJ3.上海护理,2009,9(1):47-48.

[6] 郭文涛.如何做好微生物标本分析前的规范操作[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796-797.

微生物检验篇8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食品微生物检验概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越来越多。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亦是不断增加。加强食品中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而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因此需要灵敏度更高和特异性更强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技术和体系迫在眉睫。当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是为了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手册,其主要是描述质量系统元素的文件或文件的集合。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操作程序体系。食品微生物学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食源性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血清学试验等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变化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2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分析

2.1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主要分为分为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室内质量控制含义为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比分析、跟踪以及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室间质量评价是通过互相校准或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对检验人员的要求即相应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相应的技术能力证明。微生物检验室应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内的技术工作,并设立质量监督员。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对检测环境要求是房屋要足够宽敞、通风、有良好的照明。房屋内墙面及地等应采用易于清洁的材料。房间的设置应根据工作内容加以分用,设立专用房间。检测环境要求即环境设施要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专用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与记录,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指标控制与记录,专用工作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定期的检测校准程序。特殊环境中的专用设施质量控制应符合有关要求。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室要求布局合理,操作区域与办公区域分开。洗涤室、培养室、消毒间、无菌室应分开。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微生物检验室应备有自动或脚踩式洗手池和固定的消毒设施。微生物检验室应制定合理、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采用湿式保洁,定期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对废弃物,应投入指定的容器内,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以防某些病原微生物传播。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需在无菌条件下工作的区域应以明确标识并能有效地控制、监测和记录。每天记录环境检测报告,并经常进行空气落菌实验:定期对无菌室进行室内环境消毒。

2.2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具体措施的分析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和数据采集,试验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精确的实验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计。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实验室必须要有工作温度计和参照温度计。其中工作温度计用于日常温度检查,参照温度计用于校正工作的温度计。温度计运行检查一般可采用一次/半年的运行检查。工作人员日常检查、校准检查、运行检查等都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温度监控方法即将工作温度计置甘油中,放入待测箱体内,观察工作温度计的温度,最好1-2次/天监控并记录。其中高压灭菌锅可用生物指示菌法(常用)、化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测。生物指示菌法是一种高压灭菌锅的效果显示法。高压灭菌锅由专人操作,并做好作业记录。高压灭菌锅使用时,内置物品不能太多,单位体积内的内容物(每瓶内的培养基)不能太多。高压灭菌锅温度波动范围:110,115和121±2℃。高压灭菌锅校准周期一般在半年,干燥灭菌箱的温度校准需要用参考温度计进行温度测试。干燥灭菌箱温度要求与精确度为160±5 ℃或180 ±5 ℃。干燥灭菌箱校准周期一般为一年。培养基配制用蒸馏水的控制按设备说明,定期清洁离子交换器和更换离子交换材料。西欧标准为微生物检验用蒸馏水的特定电导率<0.5ms/m;细菌数<50cfu/ml。我们日常用的标准为 <10ms/m。检测频率为1次/每月。蒸馏水定点供应,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及记录。(2)天平的管理。天平放置要求为无振动、无气流影响及水平台面上。天平要有使用记录。天平作为计量仪器是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范围,一般1次/年进行检定。(3)容积的控制。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保证高压灭菌后的稀释剂满足标准用量。采取称中法来测定蒸发量,体积100ml的稀释剂起重量为101g。高压结束体积偏差不得超过1%。采取先高压后定量分装,可避免因高压造成的体积误差。对保存的定量液体应在使用时,注意补充容积。吸管的控制为通过小计量容器校准后使用。小计量容器吸管、容量瓶、量筒等玻璃器皿,校准周期一般为1-2次/一年。小计量容器日常使用检查可每周进行一次,包括容器的完整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pH计使用前应用标准液进行校准。pH计需要维护时用电极外表的定期清洗,电极敏感性检测及极性恢复。(4)净化工作台的控制。水平流净化工作台工作区域,要求洁净度为100级。空气沉降30min,细菌数<1个/皿。垂直流净化工作台,细菌数<0.49个/皿.净化工作台运行检查频次为1次/月,采用细菌沉降检测。净化工作台高效过滤膜一般为一年更换一次,并同时进行粒子与细菌沉降检测。紫外线灯的检测为仪器测试法和生物测试法。前者是通过专用仪器检测紫外灯管发射的紫外光强度。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中表明在距离照射源1米处,要求其强度为90 lx。生物测试法即采用一定的菌培养物,经一定比例稀释,菌量控制在200-250个/0.5ml,涂布平板在紫外灯光下照射2min,同时设置普通光源的对照组,置37℃培养48h,计算其杀灭率,要求杀灭率达99%。(5)显微镜的控制。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显微镜应有作业指导书,日常维护记录及自校记录。显微镜应置于无振动、避免灰尘、防潮等要求的环境。其它微生物检测专用仪器的控制时细菌鉴定仪、酶标仪等设备,工作中常用阳性对照检测其功能的正常性。仪器的检定则按检定或自校作业指导书进行。仪器的使用登记、校准计划、校准记录等文件存档。仪器专人使用,操作者应持证上岗。(6)培养基质量控制。每一批新制或新购的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标准菌株试验.培养基的试验结果需要加以记录,项目包括试验日期、试验结果以及实验者的签名等。

2.3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做好实验室管理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中实验室管理层应建立并施行一个计划,用于定期监控和证实仪器、试剂及分析系统经过适当校准并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还应有一套记录在案的预防性维护及校准文件,其内容至少应遵循制造商的建议。实验室有义务完成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将客户要求以外所检出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结果报告相关上级部门,必要时通知客户。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需要做好检验质量控制,通过科学、高效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能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周建新.略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11

[2]唐细良,史娟,唐紫琳等.影响卫生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两个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2

微生物检验篇9

关键词: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菌病毒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55-01

随着近几年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出现大量严重的耐药菌株,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峻的现实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提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尽可能把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法最突出的弱点是慢,难以实现快速诊断与治疗,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实现更准确、更快速的检出与监测病原体成为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微生物的检验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明显提高了微生物的诊断水平。笔者对近年来微生物的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现状作了一些探索,现在综述如下。

1免疫学方法在快速检测微生物抗原或抗体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病原微生物,简化了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步骤,备受关注。该方法已成为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成熟的快速检测技术。

应用单克隆抗体结合各种形式的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生物发光免疫分析等,足以检出临床标本中痕量微生物抗原,免去细菌或病毒培养过程,直接完成微生物感染的快速诊断。如抗血清凝集技术、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分型和鉴定,如沙门菌、霍乱弧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隐球菌,短时间内就可完成鉴定。其中,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制造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使该技术进一步简化和准确。许多疾病的检测都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出现。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外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等一般检验上,而是立足于分子,特别是核酸水平的检测上,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从外部表型逐渐转向内部基因结构特征,微生物的检测也从生化、免疫方法转向基因水平检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其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已应用于病原菌的快速检测。特别是基因芯片技术的兴起,其具有样品需求量少、检测效率高等优点给微生物学检测带来新的革命。同时,随着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有的细菌甚至出现多重耐药,基因芯片可实现检测耐药菌的耐药基因,可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从而提高疗效,对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但目前基因芯片技术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如芯片的特异性、敏感性和成本等级大限制了该技术在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细菌专有酶及其代谢产物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按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将他们配制在相关的培养基中,根据细菌反应后出现的明显的颜色变化,确定待分离的可疑菌株,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的快速诊断。这种技术将传统的细菌分离与生化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使得检测结果直观,正成为今后微生物快速检测发展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4细菌毒素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从临床标本中直接检出细菌的毒素,常比细菌培养更可靠。如难辩梭菌在正常肠道中也可出现,故对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诊断,检出其毒素比细菌培养更有意义。目前,英国Unipaih公司已研制出VTEC的PRLA乳胶凝集试剂分别检查VT-1与VT-2,试验时以多粘菌素裂解菌体,释出VT,与乳胶试剂在U形板中温育24h,肉眼判定有无凝集。金黄色葡萄球产生的多种肠毒素也可用单抗的协同凝集试验迅速检出,是诊断该菌致成的食物中毒的可靠手段。

5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将新兴的传感器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技术,为现代临床诊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生物传感器在感染类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临床中用于病原体检测的DNA生物传感器最为常见。据报道,最新制成的生物传感器,仅需20s时间即可检测出微量SARS病毒、天花病毒及炭疽杆菌等的存在,从而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的目的。

6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系统在快速检测微生物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技术朝着微量化、系列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开辟了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新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是AMS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可实现基本同常规检测鉴定,单检测所需时间4-8小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不断推出新的微生物诊断技术和方法,建立了很多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且适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验的速度和诊断水平,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篇10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413-02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用的技术手段,其对各项卫生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有很大促进作用。开展对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检测的一项基础工作,会直接影响到细菌学最终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②检验人员的操作质量控制。③实验室检验质量分析全过程的控制,即分析前、中、后三方面的质量控制。笔者结合多年的检验室工作实践和经验,提出对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与医学界同仁商讨。

1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1.1加强对微生物检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检验室各项大小工作的开展,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资质认定,即做好计量认证工作,应按照检验室相关的资质认定检验要求、评审准则来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以及有效运行此质量管理体系。诸如检验室所要用到的标本采集、运送以及保存、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以及相关步骤要求、报告签发、日常管理、实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各方面的检验必须均建立于标准操作的程序,要按照实验室的相关管理手册要求,进行正确的管理及使用各种设备仪器、药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要随着不断发展的检验技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此外,要明确每一个实验室人员具体的岗位职责,并督促其坚决执行。

1.2加强对微生物检验员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人员每日的工作量繁琐又复杂,此项工作需要的是专业性强的检验员,检验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熟练掌握检验的技能,实践经验丰富,判断分析能力强,工作态度严谨,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加强对检验员的质控,首先应为检验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机会,定期派送人员到先进的院校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等,定期安排检验员参加一些应急演练和实际考核,对未知菌株进行分离鉴定,以促使检验员对各种样品的检测能力。

1.3微生物检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1.3.1分析前的质控:分析前的质控包括:A、填写检验样品的申请单。这个环节要求检验员如实地、详细地填写病患者基本的情况(姓名、年龄、性别、门诊号以及临床诊断、发病史等),以利于为临床的诊治提供相关依据。B、病患者的准备工作。检验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要求医护人员提醒病患者在采集样品标本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休息、饮食等各方面。

应选择在病患停药或是治疗前后的3天采集样品标本,以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C、标本采集关系到分析的结果。因而,检验员应规范标本采集的部位、时间、器具以及储存等环节的工作。D、标本验收。检验员应仔细核对标本的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检验申请单的内容,详细了解标本的采集方法及送检时间,检查标本的质量是否达标,且可根据检验目的做出相应的处理。

1.3.2分析中的质控:在对微生物检验的质控中,应制定行之有效且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的管理文件。为微生物检验质量提供可控依据,严格记录检验室日常的质量记录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提高检测的质量。检验室设备的质量方面,应每日对冰箱等设备进行使用监控记录。对于高压灭菌器等仪器应进行定期保养、维修,,并进行记录,以确保检验室各类仪器的正常运行。此外,还应对培养基、抗血清以及试剂等进行质控。

1.3.3分析后的质控:随着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自动化的快速提高,要求检验员之间互相配合。检验员在进行标本编号、分离以及病患信息录入、检验结果审核评估、仪器操作等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这就要求要加强分析后的质控。检验员首先要核实好化验单内容,保证病患资料无误,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根据。其次,检验员应仔细比较近期检测结果和最终的检测结果,分析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便于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地、科学地分析。其三,严格按照报告单的审核制度,安排专人对报告单进行统一接收、送达以及签收。检验人员应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合理地、科学地规定标本在检测后的正确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日后的信息资料复查及核对。

2总结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且需要极大耐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唯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地质量控制,从各个工作环节中找出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地采取相关改善措施,这样才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室对各种检验样品的检验质量,进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提高检验能力以及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颜晓宁,周志敏.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