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试题十篇

时间:2023-03-25 00:22:32

微生物学试题

微生物学试题篇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R37-4

一、前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其中的医学微生物与临床医学紧密相关。对于教师而言,各类微生物致病性属于重要内容,更是需要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而且这种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就需要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巩固理论知识。但是从实验教学现状来看,目前的实验教学并未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实用价值。

二、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和学生人数不匹配;各大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师资人数及实验教学模式都没有跟上学生人数增长。从实验教学现状来看,师资人数及实验室数量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各种弊端日渐突出,而且除开培养精英为目标的小班外,绝大多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现实中带教教师当场演示实验,而学生且团团围观,大多数学生仅仅只看到教师在操作,根本不能够领悟到教师操作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无法正常观看,实际操作中就会犯下各种错误。例如一些学生用手直接握住接种针上取菌部位,而菌种管被摔碎后直接用双手收拾玻璃碎片,连手套都未佩戴,有一些学生甚至对准接种活菌培养基说话等等。同事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中还会接触一些活的真菌、细菌等病原体,从生物安全角度来看,潜在巨大的危险性。所以实验教学过程中极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隐患;实验教学的生物安全意识是重中之重,国家也在出台相关手册与管理条例加强生物安全。虽然各级单位都在生物安全方面采取了防护措施与安全教育,但是实验教学中相关生物安全教育明显滞后。比如很多高校微生物实验课完成后,学生根本就不明白各类病原微生物具备的致病性等级,怎样防止操作中生物因子危害,乃至防止生物因子朝着实验室外的区域扩散都不清楚,无形中威胁了学生自身安全与生命健康,极有可能会污染周围环境。

(3)试验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合理性;现在医学微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主要是抗酸染色法、革兰染色法及单染色发等各种基础性试验,操作简答、独立性强,但是对于基础性的学科而言,这些教学内容编排略显单薄,并且大多采用了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极难主动思考问题,只会机械的、被动的模仿教师操作,最终实验报告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实验成绩极难实现客观性与公平性。传统实验教学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自然也就不能够激发学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从实验教学现状来看,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各种问题,还需要结合高校实况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才能够得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标。

(1)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事实上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和能力,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实验技术,还必须要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所以选择实验内容上就要重视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讲验证性实验朝着自主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的方向拓展,增加实验的设计性与综合性,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比如分别培养和鉴定肠道致病菌,就应该讲标本采集和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形态以及血清的鉴定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加强实验的自主性、综合性,实验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及要求、明确问题,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操作、思考及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教学工具揭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基础和临床之间的联系是医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进行研究型实验教学就要重视实验内容好临床知识之间的渗透与交叉。比如分离与鉴定病原菌的实验加强了学生认识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通过临床病例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讨论临床病例,提出问题,缺乏学生主动思考,而学生查询了大量的文献后就要设计实验,并提出实验措施,反复进行讨论与修改,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查询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讨论问题加深了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基础上,能够启发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及拓展学生思路,增加了各类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但能够满足基础教学要求,还能够兼顾临床知识,给今后学生临床学校奠定基础。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设备投资;教师是施行实验教学改革之主力军,因此就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挖掘各个教师潜能,建立体系完善团队机制,培养教师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如今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专业知识就必要具备一定深度与广度,因此教师就要加强对新理论及新成果的应用与吸收,就要及时提高新的研究进展。因此积极加强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实验室投资,只有确保了设施设备建设,才能够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从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就要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对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和改造,结合学校实况探索新的教学方案及措施,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步伐,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手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邝玉,杨远,曾蔚,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思考[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1).

[2]李玉军,翟爱霞,张庆猛,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4).

微生物学试题篇2

【关键词】高考题目 物理试卷 微元法

微元法在数学上称为“微分”,在物理上称为“微元”。由此可见其实各科知识都是可以互通的。数学对“微元法”的定义,就是先寻找函数的微分,求出这个函数或这个函数在某点的值。而微元法是物理研究中基本的方法之一,物理中对于微元法的定义,通俗来说,是指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数个无限小的部分,然后取出其中某些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接着从局部到全体进行综合考虑分析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其实从这个定义里也可以简单的看出数学里“积分”的思想。这一类思想近些年来在各种物理竞赛、高考试题和其他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有涉及。所以学好“微元法”的思想,对于学生应试提高考试成绩是很有必要的。

高中的物理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通常容易出现思维受阻或者停滞的情况,遇到解题瓶颈,这个时候便无法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此时应该适时的转换思路,利用微元思想将整体化为细小的若干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都按照熟悉的思路去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大大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现高中课堂的最大效果。所以“微元法”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都有广泛及重要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微元法的定义

上面所说的关于“微元法”的定义都是一些很通俗的定义。而准确详细一点的定义是将研究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微小的过程,称为“元对象”抑或“元过程”。由于每一个“元对象”都遵循相同的规律,所以只需要详细的分析某一个“元对象”,然后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物理或者数学方法上的处理,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此种方法是分析、研究和解决物理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常用方法,从部分到整体。用这个方法可以将一些很复杂的物流问题简单化,方便人们利用一些熟悉的物理概念或者客观规律迅速的解决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在运用“微元法”时,可以利用以下的流程来熟悉和了解“微元法”:首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微元素材,并正确的认知微元思想;然后,明确微元的解题思路,形成有效合理的微元方法;最后要注重微元上的思想应用,巧妙的提高解题的技巧。

二、利用微元法解决物理问题

介绍了微元法的定义,那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如何利用微元法来解决物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利用微元法处理物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找出微元的选择,常见的有有限元、体积元、角元、面积元和时间元。然后分析元过程,并且找出其发展遵循的客观规律。接着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物理思维处理,最后对所有元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而“微元法”作为高中物理课本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对于它在处理各种物理问题时的方法和思想还是众说纷纭。课本上还出现过另外一种思想,即利用微元法“化变为恒”的基本功能,抓住“变化”这一本质特征,通过限制变化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或者空间从而把变化的过程转变成不变的过程。这类思想的解题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选择微元作为量化的元的研究对象或者研究过程,然后将元研究对象和元研究过程视为恒定不变的,运用正确的规律给出待求元量的微元表达式。接着在微元表达式的相关定义域内进行叠加演算,从而求得待求量。这样就可以实现化繁为简的思路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由于每个阶段面对的知识难度不一样,所以对于高中阶段而言,知识上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在高等数学中能利用积分来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仍然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通过对这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再从局部到整体。而选取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元”可以是线元、质量元、时间元或者面积元,它们都具有可以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的特征。虽然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微元法的学习仍然感觉比较吃力,但只要好好利用课本中提供的素材,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活动,特别是高三考前复习中将导数和积分进行整合,使两者融会贯通,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利用微元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并且逐渐学会利用物理中的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习某种方法的主要途径还是实践,所以在此可以举例说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弹性势能。初中大家都学过,力做功的公式是FS,所以dE=kxdx。外力做功的后果则是势能增加,所以恒力做功FS,而现在F是kx,S是dx,由此可知dE=kxdx。所以找到微元其实并不是很难,只需要以曲代直,以不变代变即可找出微元。

三、结束语

“微元法”是教育学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突出体现在数学和物理领域。

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微元法”的主要思想,并学会运用其主要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考试题目或者生活的实际难题。各学科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的。微元法既然可以贯穿数学和物理两个领域,那也许在其他的学科也都是可以借鉴其思想的。所以在高中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拉开自己与别人的差距,那应该熟练掌握微元法。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应试有帮助,还可以开启他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颖. 高中物理教学中微元思想的渗透[J].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1(8).

微生物学试题篇3

关键词: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食品、环境和制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微生物菌种是工业生产活的灵魂,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大规模高效、高质生产的基础,而优良的工业菌种只有通过不断的菌种选育来获得[1,2]。在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校课程在逐步减少,同时开设《微生物学》和《微生物遗传育种》两门专业课难度很大。《微生物与遗传育种》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应时而生,它不仅包含丰富而重要的形态学知识,复杂的代谢调控机制,还包含系统的人工育种手段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专业课。笔者从2011年开始教授该课程,以培养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独立动手能力和活跃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对《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1.1注重教材的选择,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

教材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学生理解、接受理论与技能的重要参考,所选用的教材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选择诸葛健编写《微生物学》作为教材,鉴于作者编写内容针对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工艺、工程学较多,与工科的应用性和适用性密切结合,包含了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育种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此书侧重于微生物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体现了微生物领域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状的关系,强化了与应用结合的相关内容,如常用工业微生物的形态学,与发酵工艺密切相关的营养及培养环境,与定向育种相关的代谢调控,与废水处理相关的微生物生态,从微生物遗传学引申的各种菌种选育与保藏技术,等等。将诸葛健《微生物遗传育种》作为重要的参考补充教材,共同学习微生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基因突变及其机制、基因突变的应用、基因重组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3],使课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均有涉及,倾斜于与工业发酵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有关的工业微生物,强化与应用结合的相关内容[4],再通过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微生物学及育种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巩固提高。

1.2模块制教学,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范例,与传统教学相比形式灵活,可以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补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将《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及实验采取模块式教学,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形态学、微生物生长代谢、微生物人工控制三大模块。微生物形态学主要讲授微生物类群的个体形态、群体特征和繁殖方法等,涉及的实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包括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光学显微观察技术、培养基配置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让学生对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特征有直观认识,对微生物无菌操作、培养、观察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微生物生长代谢模块主要讲授微生物营养机制、物质能量代谢、代谢和发酵及生长控制。开设微生物学综合实验,主要有土壤中产蛋白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污染的水体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等。微生物人工控制模块主要教授育种的遗传学原理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在实验内容上以设计应用性实验为主,包括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微生物的紫外诱变及筛选、牛乳巴氏消毒及酸乳的制作、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等。

在课时分配上《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51学时,实验70学时,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达70%以上,实验注重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形成教、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5]。

1.3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的开设。

实验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和提高科研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训练场所。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课外实验题目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和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进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意志品格。

课外开放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向学生教授现成的实验步骤,而是向学生提出实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在课余查找资料,经过自学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如何从实验目的要求出发,从粗到细地逐步设计出过程,最后与老师探讨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完善后方能自行实施实验。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安排有:紫外诱变技术及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大肠杆菌的转化实验及酵母原生质体融合、微生物产沼气试验装置设计制作及效果分析等内容,提高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创新实验室将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的研究方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试验前期的选题、思路设计及方案的拟订,而后续的试验过程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学生定期向老师汇报试验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教师给予指导帮助,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独立思考和钻研空间。目前创新实验室开设的研究项目有:微生物浸取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底泥、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筛选。

在课余时间学生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使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技术领域,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使学生不论是从知识上还是从能力上都能产生较大突破。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2.1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微生物与遗传育种》学时做了相应调整,教学内容进行了适时优化整合,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实现课程要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6]。

在整个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推进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不断整合知识结构,使自己步入更高的学习层面。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课程关键知识、课程重点难点以操作应用和讨论互动等形式表现,与微生物前沿知识整合成教学专题,精心设计出课堂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扩增课堂信息量,节省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大量运用。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自主性学习热情不高。多媒体教学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及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认真地重复观看学习,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实现微生物学在学生的大脑中的意义建构,强化教学效果[7]。

“网络教学平台”能实现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实时互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助学助教的作用。多年来笔者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指南、讲义、课件、题库等电子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推出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建设概况、内容简介、教学目的、课程指南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主讲内容(各章节PPT、视频、flash等);虚拟实验室(验证试验、设计性试验等);电子教材(课程教材和实验课电子教材);作业习题(各章节练习题、考研试题等);电子资源(网站、视频、动画及录像等);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热点资料)、互动家园(学习交流、在线测试、意见反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现了教所需资源、学所需资源、测评所需资源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助学助教的作用,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3.完善教学考核方法,建立考核评分体系

成绩的优劣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单纯从期末卷面成绩高低判定学生掌握好坏的方法显然是片面的。因此,要从期末卷面、实验报告、课后作业、课堂笔记及实践创新成绩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成绩。为突出试卷的应用性特点,严格控制填空题、概念题、简单题等记忆性题型的分值之和在50%以内,为保证成绩的客观性,同类专业的学生统一参加考试,至少由三位教师流水阅卷。

我们将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分为4部分:期末成绩(50%)、课堂提问与讨论(20%)、笔记与资料整理收集(20%)、网络在线学习及互动(10%)。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后,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占到总成绩的一半,将学生的态度、自学能力的培养、钻研精神纳入考核范围,检验教与学双边效果。新的考核体系对学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效果显著,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扭转了过去看重理论知识考试结果而忽略平时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的片面考核方式。

实验课考核鉴于以往学生学习偏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平时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新的考核体系对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分为4部分:实验报告(40%)、实验操作(30%)、课外实验考核(20%)、预习报告(10%)。其中课外实验考核的成绩是由创新性、实用性、难度系数和工作量等因素决定的。现有的考核方法提高了平时操作在总成绩中的地位,更改了过去实验考核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定,强调了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加大了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考量,避免了部分学生实验课不动脑、少动手的坏毛病,以实验成绩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教学效果。

4.结语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加大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开设了课外开放实验和创新实验室的,通过互动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科学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江琼,朱诚,李素芳.《工业微生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32.

[2]施巧琴,吴松刚,等.工业微生物育种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3.

[3]诸葛健.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3.

[4]诸葛健.李华钟.王正祥.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2.

[5]吕凯波,吴士筠,徐文广.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27):66-68.

[6]吕岫华,刘伟,王明莲.工科院校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39-40.

[7]苏同福,樊素芳,袁超.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35-36.

微生物学试题篇4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教学 研究生素质 综合培养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迅猛发展,2012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达到51.7万,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本文通过研究生高级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分析讨论如何通过高级食品微生物课程的设置和改革进行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导师指导不足,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多而原创成果少,科研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等问题[2]。而高级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科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食品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本文在研究生食品微生物教学中引入综合试验的环节,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试验内容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工作。

1.学习目标的确立

通过高级食品微生物的学习及综合试验,要求每个学生都深入理解和掌握食品发酵、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酶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和完善研究计划及工作试验计划;运用先进的技术熟练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API生化鉴定、DNA提取等实验步骤的操作和设备的使用;解释和分析实验数据,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科学论文格式进行描述和总结。

2.创新性综合试验的设置

我院以往的研究生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进行操作,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不强[4],为了提高研究生对食品微生物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化的掌握,将食品微生物教学环节的60%的学时作为综合试验模块,试验的内容联系食品学院教师的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选择“中国传统豆制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茶多酚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抑制作用”及“类黄酮在肠道中的代谢及转化”等课题作为综合试验的选题方向,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国内及国际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研究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在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科发展现状提供必读参考文献和辅助读物的同时,强调师生互动和研究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在第一节课程的学习之前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了解新一届研究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助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调整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课件、Blackboard等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授课内容和学生作业及时在网络上向学生公布,注重师生互动,进行在线答疑,便于答疑解惑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邀请学院内和其他学校的专家,设定不同的版块进行专题讲座,鼓励研究生积极配合导师参加部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将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掌握[5]。

4.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研究生进行优秀经典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工作,介绍相关数据库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研究现状,对某一研究内容进行经典文献的阅读和优秀科学研究团队的实时追踪。为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每次课后学生都要完成对指定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并进行小组之间的口头汇报和讨论,上课时每组进行文献知识点和研究思路的汇报。学期开始前首先选择综合试验的研究方向,每个议题都由一个团队来完成,小组成员需要根据研究内容设定完整的试验流程图和每天的工作计划,前两周议题主要完成理论学习和资料搜集、工作计划的设定,然后分别进行选题思路和试验方案的PPT汇报,授课教师及其他组员对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后面四周进行试验工作,并在中期及试验结束后进行试验内容的总结和汇报。

5.团队合作精神的提高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个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试验操作技能,更需要团队的协作能力[6]。在综合性试验阶段,要求每个团队定期讨论,通过个人独立研究和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通过文献的查询、阅读和讨论,分工协作形成试验方案和工作计划,并进行课题演示和讲解。在试验进行阶段,将研究内容有效分解,每位同学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高效完成试验工作,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做出总结汇报。试验进行过程中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实验指导和实验设备及试剂的保障工作,小组成员的成绩和大家的团结协作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协作首先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然后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很好地沟通与协调,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能够得到尊重并达成一致,并进行清晰的描述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总结分析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毕业论文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高一届研究生全程参与试验设计和试验完成的指导工作,从而不仅有效进行互动交流,而且促进高一届研究生对食品微生物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提高试验设计及操作能力;掌握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生长、相互作用、优势菌群的形成、衰减过程等);了解微生物的功能性、发酵剂和抑菌剂的作用效果及机理;完成对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变化的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检测等,从而不仅完成对传统食品微生物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奠定科研工作的基础,而且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进一步完成学位论文及未来科研工作的选题、试验设计和课题顺利进行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http:///zwgk/2012-05/18/content_2140535.htm.

[2]Haizhen Mo,Hao Zhang,Guirong Li.Enlightenment of postgraduate program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628-630.

[3]张晓瑞,张宝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体会[J].农产品加工学刊,238(3):106-108.

[4]林丽超,伍国明,温海祥.《食品微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改革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0,5:160.

[5]王革,张拥军,朱丽云,等.项目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2,25(1):49-50.

微生物学试题篇5

关键词: 课堂交流策略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信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以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资源化的开发和利用,展示微生物在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技术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该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合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丰富的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从不同层面直观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许多负面因素逐渐展示出来。首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教学课件的展示上,力求准确、详尽地阐述知识点,而学生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的投影屏幕上。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纯对投影屏幕长时间的关注,极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其次,长时间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大量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无法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者间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处于不同状态的独立个体,又是共同活动的群体。教学过程中对人的因素的忽略会造成教学流于机械化和程式化,丧失教学过程应有的活力与乐趣。课堂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树立合作意识,实现互动。至今为止,关于课堂交流在大学本科阶段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堂交流在教学效果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课程每十学时为一个测试单元进行考核以评价教学效果。随机挑选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其他两个班级为试验组。对照组: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不提问题或少提问题(问题数一两个)。试验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五至八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观测的项目:课前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问题回答质量、学生课堂提问和单元考试成绩。

1.课堂交流时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前资料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前把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讲解产生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效率。表1表明,在不同课堂交流方式的教学背景下,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课前资料准备率分别提高6.34%和9.67%,且具有差异显著性。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记录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脉络,并有效缓解长时间听课而出现的疲惫。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笔记记录学生人数比率最高接近45%,分别高于对照组23.33%和26.67%。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作出相应评价(一两分为一般,三四分为满意,五分为非常满意)。教师在对照组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两个问题,平均得分为2.13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积极性,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与,且答案不够完善。而在试验组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大约五至八个)。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显著增加,通过多个不同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作答为满意,学生问题的回答质量有所提高,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但基本没有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测试成绩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3.9%和12.7%,差异极显著,两试验组之间的成绩无显著差异性。通过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获得与课堂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和学生对问题考虑的积极性呈正相关性。

2.课堂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为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本研究探讨不同的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已成为学生之间必备的通讯交流工具。为增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本研究尝试在课堂上利用微信交流沟通。教学研究中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五至八个问题进行课堂交流,试验组在课前加入微信朋友圈,同样采用五至八个问题,其中两三个问题在微信上,由每位学生用手机参与回答,教师将微信交流情况通过电脑平台投影在屏幕上。教师和学生均能对回答内容点评反馈,其中学生通过微信提出相关问题,问题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回答。

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研究(结果见表2),试验组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14%和7.69%,试验组组间差异不显著。课前资料准备率和课堂笔记记录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除试验组1的笔记记录率有显著性外,其他均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但在问题回答质量方面,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尤其通过微信交流,参与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和热情都普遍提高,更多学生都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通过微信提出问题。通过试验组合对照组的对比发现,影响考核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课堂交流,其次是课堂笔记记录。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以教师为主导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离不开课堂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得出结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反馈,有效把握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本研究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提问数量用以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时间,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变得和谐,相互之间熟悉程度和信任逐渐加深,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的“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学习态度从单纯的应付考试转变为深入探究专业知识的价值。

本研究初步探索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采用微信问答讨论使每位学生都平等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有效地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精彩的回答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直观和方便。即时通讯软件引入课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主动提问的比率比对照组有较大幅度增加,班级平均测试成绩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课堂交流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3.课堂问题设计思路及课堂交流时间安排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具有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应用前景广泛的特色。课堂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巩固:涉及微生物生长、代谢和繁殖的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2)相关产业技术难点分析:分析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在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所遇到的问题;(3)以微生物资源为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问题不设置唯一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思路的出现。

课堂交流时间的掌控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合理安排问题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课堂交流的时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问次数过多会压缩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提问次数太少或问答时间太短又达不到课堂交流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课堂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前资料的准备和记录课堂笔记,并最终提高考试成绩。课堂交流方式的改变能显著提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意愿和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增强。

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和灵感,是受益者之一。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试题篇6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并查阅了高中物理各类考试试题,提出了解答高中物理试题应用数学方法的建议,希望能对物理教学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一、合理选取解题数据,采用估算法解题

估算题顾名思义就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数据对待求数据的一些大致的推断,是一种近似方法,其特点是在“理”不在“数”.解题中不求准确精密,但是数量级必须准确.估算法的应用需要对给出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探究,了解题干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构建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相关规律建立物理模型,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合理地选取解题数据,这样才能采用估算法进行求解.

二、划分若干微小单元,采用微元法解题

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微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很多题型中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能简化解题过程,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为题,容易找到解题的线路和思路,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解题逻辑思维方式.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微元法就是把问题分割成很多的微小单元,或者是将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分成若干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都遵循相同的规律,再从研究对象或过程上选取某一微元或某一“元过程”运用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加以分析,从而解决物理难题.

三、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采用数列法解答

高中物理很多的试题当中都会应用到数列法来解决问题,数列法就是运用数学知识中的数列关系来分析物理中的数量关系,并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思维.运用数列法解决高中物理中的难题,其主要的解题思路是首先要搞清楚几个物理过程,其次再利用归纳法从中找出物理量的变化通项公式,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所在,最后要认真地分析整个物理过程,采用数列特点和规律来解答问题.

微生物学试题篇7

关键词 微型定量实验;药物分析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18—03

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它是指在微型化学仪器中进行实验,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能获得明显的反应结果或准确的化学信息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方法[1]。

药品是特殊商品,对其质量的控制关乎人的性命,所以药物分析的结果必须准确可靠。为了强化实验技能和提高实验操作水平,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多,开设的实验项目多,消耗的试剂药品多,排放的废气废液多。为尽可能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必须减少实验中药品试剂的消耗。因此,微型化学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定量分析实验涉及到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问题,如药品试剂取用量减少,而准确度、精密度不能达到要求,这种微型定量分析实验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实践中,探索微型定量实验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旨在不降低实验教学质量而能降低试剂药品的消耗。

1 定量分析实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1 准确度、精密度的含义

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衡量。误差越小,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越接近,测量越准确[2]。

精密度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衡量。精密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再现性,偏差越小,说明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越高[2],测量结果越可靠。

测量值的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而测量值的精密度表示测量的重现性,同一供试品,相同方法,相同条件,多次测量结果彼此不尽相同,说明此测量结果无意义。测定结果的好坏必须从准确度和精密度两方面衡量。

1.2 常量分析对准确度、精密度的要求

常量分析是指被分析物质的取用量为常规量的分析方法。一般指分析实验中所取用的固体供试品质量大于0.1 g或液体供试品超过10 ml的分析。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一般用相对误差(RE)表示,相对误差越小,说明测定结果越准确。不同方法或物质的定量分析中,准确度的要求不同,在常量滴定分析中,一般要求RE≤0.2%。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一般用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相对偏差越小,说明测定结果越可靠。在常量滴定分析中,一般要求≤0.2%。

1.3 供试品取用量与准确度、精密度之间的关系

感量为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量的绝对误差为±0.0001 g,用减重法称得一份供试品需称量两次,可能引起的最大误差是±0.0002 g。若用此分析天平称量0.1 g供试品,则称量的相对误差为±0.2%:

RE

除操作技术和操作水平之外,准确度取决于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而精密度仅取决于偶然误差,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随着平行测定的次数增多,偶然误差则降低。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实验结果只有在精密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准确度才有意义。因此,如能保证精密度符合规定要求,则准确度与供试品取用量成正比,即供试品取用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越高。

2 微型定量实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1 微型定量实验供试品取用量与准确度的关系

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因此药品分析的结果必须准确可靠。如果供试品取用量减小,则相对误差增大,准确度下降。滴定分析法要达到RE≤0.2%,使用常规定量分析仪器时,药品取用量一般都在0.1 g及其以上,微型定量实验要减少供试品取用量,则准确度可能要受到影响。

供试品取用量减少,RE是能否达到≤0.2%,是微型定量实验能否实施的关键;或者供试品取用量减少至1/5,RE增大多少,如能找到这种规律,就找到了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切合点,不至于为了微型而微型,跟生产实践相悖。

2.2 微型定量实验滴定管大小刻度与准确度的关系

笔者课题组选用的10 ml微型滴定管,最小刻度为0.05 ml,可以估读到0.005,一次滴定需要读数两次,可能引起最大误差是±0.01 ml。为了使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2%,消耗的滴定液体积必须在5 ml及其以上:

V(ml)

本课题实验消耗滴定液体积在5 ml左右,所以选用的滴定管大小刻度对实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在规定范围之内。

2.3 微型定量实验结果的精密度

相对误差(准确度)是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引起的,受分析天平的精度、滴定管的大小和刻度、消耗滴定液的体积影响很明显,供试品取用量减少、消耗滴定液体积减少,导致相对误差增大(准确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精密度是偶然误差引起的,系统误差的存在并不影响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因此,微型定量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应该不受供试品取用量减少的影响,能达到规定要求。

3 实验结果

微生物学试题篇8

关键词 微课 历史课型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6

"Micro-class" and Change of History Lesson

DING Hanjing

(College of History &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The new history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istory, so that it has the correct values, outlook on life. In today's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ke a different and diverse students can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clas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lesson emerged. Micro lesson is from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starting to realize teaching student-centered, teacher-led, i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This micro-lesson on the history lesson type of change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micro-class; history class;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dividualized

微课是大数据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体现,由于它在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转变,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因此能够实现“从教到学”的实质性转变。

1 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近年来,社交媒体、移动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明显增加,各种教育资源也逐步开放,其形式也渐渐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微型化、内容主题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风靡之后在教育领域衍生的新事物。它是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教育或者可移动地服务于社会开放式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从时长来看,时间较短,目前较被认可的是每个主题时间为5~8分钟;从其主题来看,每个主题相对独立,具有一定针对性,主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活动,首次正式提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建设实践应用研究。目前很多教育界人士也都努力尝试将这种新兴教学形式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2 运用微课进行历史课型的转变

2.1 历史课型的多种分类

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根据基点选择的不同来划分课型。

若把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做分类基点,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统称单一课。

若按教学内容的性质来判断,则可划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等。为适应新课改,若干新课型中以自学互教、讨论合作型课堂的导创优势最为明显。

若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为划分依据,则可分为讲授课、自学辅导课、讨论课、练习课、实践课、参观或见习课等。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共同活动。而教学方式构成了教学方法,目前主要通过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特征。讲授课、讨论课等都是以某一主要教学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

虽然分类历史课型的基点不同,但都应该要符合大的课型分类的基本要求。首要是应涵盖历史学习的全程;第二,各课型要有一定独立性。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上述第三种分类基点划分出的众多课型中的概念课、解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这四种。从迥异的教学实施流程可以看出各种类型课不同的风格。

2.2 运用微课进行某些历史课型的转变

新课改实验以来,老师们都感到了课堂时间的紧迫和教学任务的繁重,历史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微课作为新兴事物有其独特优势,能让有心学习的人利用每一点零碎、空闲的时间得到一些收获。而在不同教学任务的历史课堂中,恰当运用微课则有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无论对教或学都有重要影响。

2.2.1 历史概念课可运用微课实现先学后教

一般“概念”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及其属性(关键特征)。历史概念,既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历史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特定的历史名词或词组。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1)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地、人、事;(2)该历史事物的性质;(3)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意义、影响。各个历史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由简到繁由此形成了历史的学科体系。

历史事物按种类可进行很多种不同的区分,因此,历史概念也相应地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按照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划分为两类:(1)专指性历史概念。一个历史概念,只反映一种特有的历史事物,形成一个历史专有名词,如商鞅变法、武王伐纣。(2)泛指性历史概念。这类概念,泛指某一类历史现象,而且不一定是历史学科所专用,在社会科学其他领域也常使用,这类概念一般理论性更加明显,因此又可称为理论概念。它由诸多历史概念通过发展和升华,高度抽象概括而形成。例如:阶级、国家、革命等。这种理论概念大多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范畴,是人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没有,也不可能对理论概念做专门阐释,所以在传统课型中主要是依靠老师在讲授有关历史问题时,做适当的相关补充阐释,希望由此能使学生接受到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教育,同时借此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基本观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知识的呈现是复杂静态的,学生难以理解理论性概念容易疲劳,由此将微课引入课堂,避免老师一味枯燥地讲解,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很好的调味剂。此外,因为一节微课主要讲一个重要问题,老师可以由此延伸出这一概念的背景、相关事件与易混点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便于掌握。所以教师在讲解某一专指性历史概念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运用微课。由于微课是提前录制好可以反复播放的,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地方,课下学生也能自主复习。

2.2.2 解题课可运用微课帮助归纳总结

各省高考历史试卷的题型有很多种类,在本文中我仅以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的题型为例,包括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三类。历史卷的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学生需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评价能力。在实际做题时学生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为何知识点老师都讲过,我却不会用来做题?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1)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点;(2)解题缺乏归纳技巧。传统历史教学中对题型的归纳讲解往往是到最后的考试复习课上老师总结一遍即过,接受较慢的学生还没理解是怎么回事,老师却早已讲完了。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使他们学会理解和归纳,帮助其完善认知结构,也利于学生对自己上阶段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时常总结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益于他们未来发展。

2.2.3 历史复习课可运用微课进行分层次教学

所谓复习课就是专门为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运用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花较少的课时笼统地进行期中或期末考前的统一复习。长此以往,那些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自信心将会受到很大打击。微课对学生的益处就在于录制时能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一知识点可录不同微课视频以展示层次不同的内容(包含基础、提升、拓展等),做到各取所需,实现知识点分层次教,学生分层次学。

2.2.4 试卷讲评课可运用微课做到因材施教

顾名思义,试卷讲评课就是考试之后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评试卷。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个“评”字,对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老师的分析讲解来纠正。但众所周知,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能力水平也是有差异的。处于普通水平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对错题的详细讲解,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重复听讲可能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微课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仔细分析试卷后,把对试卷的讲评按难易程度分类录制,这样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观看。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仔细讲解试卷所占用的课时;另外,也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的学生实现个案补偿教学,使他们能够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3 微课对于历史课型转变的意义

胡铁生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会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将发生改变,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运用微课资源进行的校本研究将有大作为,也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途径。对于学生而言:第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微课他们既可以巩固强化知识也能够查漏补缺。“微课”将是他们在校园课堂之外学习及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无线网络和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不仅仅是成人在普遍使用,许多学生也已拥有手机等数码产品,微课视频时间短且可通过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也能够利用琐碎时间给自己充电,因此基于视频的“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第二,它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既能使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又能按要求促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跟上班级平均进度。运用微课实现先学后教和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班级全体学生整体发展。另外,微课的开放性及其还可进行后续补充与开发的特点,也为教学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9.

微生物学试题篇9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高中生物新课标中更是强调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考试大纲也强调生物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题占分比例大,是一个难点,学生得分低。其原因在于高考是能力的考查,实验题不会直接考教材实验,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这就要求学生用所学实验知识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高考年年考,但情境年年创新,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近年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相关的高考试题

【例1】2013年新课标Ⅱ卷29题(10分)

已知大麦在萌芽过程中可以产生a-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a-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见表1:

表1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

回答下列问题:

(1)a-淀粉酶催化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______。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______,这两只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试验中GA的作用是_____。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

命题立意:此题是对 “其它植物激素”、“淀粉鉴定”的考查。通过淀粉的颜色反应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淀粉;麦芽糖。(2)少;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产生a-淀粉酶,使淀粉水解。(3)诱导种子产生a-淀粉酶。(4) GA浓度高时对a-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

【例2】2008年全国理综Ⅱ第30题Ⅰ(12分)

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图1.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图1

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入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1.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试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 ,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 ,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2)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煮沸后,b试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 ,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 ,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Ⅰ将呈现出 (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Ⅱ将呈现出 (加快、减慢)上升趋势。

命题立意:此题是对 “其它植物激素”、“还原糖和淀粉鉴定”的考查。通过还原糖及淀粉的颜色反应及植物的激素调节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浅;淀粉;Ⅰ。 (2)深;还原糖;Ⅱ。 (3)加快,加快。

【例3】2009年全国理综Ⅱ第32题Ⅰ(17分)

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四种溶液,菲林试剂、试管、 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2实验设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表2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3)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试验中,如果仅将 37℃ 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 20℃ 。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 37℃ 时的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此题是对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考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分解产物的颜色反应确定酶的专一性。考查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应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

(2)②混匀, 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浴一段时间;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3)含有蔗糖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乙)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4)(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例4】2011重庆卷30. Ⅱ(14分)

某兴趣小组将豆腐块灭菌,接种微生物后培养2天,加入适量食盐,经密封放置10天后制的豆腐乳。

(1)在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短肽和氨基酸含量越高。为研究其原因,该小组取适量豆腐乳之称样液,等量加入各试管,进行了以下实验见表3。

表3

实验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样液的颜色将 。处理④中,100℃加热的目的是 。

如果处理③与处理④相比,显色较 ,且处理③与处理②相比,显色较 ,则表明豆腐乳中蛋白质被微生物产生的 分解。最终使肽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因此保质期内豆腐乳放置越久风味越佳。

(2)食用豆腐乳后,其中的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通过 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还可以由氨基酸产生的不含氨部分合成 。

命题立意:此题是对 “微生物发酵”的考查。通过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产生的颜色的深浅,推知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从而确定豆腐乳发酵的外界条件。考查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不变;使酶失活;浅;浅;蛋白酶(肽酶)。(2)氨基转换;糖类和脂肪。

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相关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很多,以上例子仅仅是一部分,由于篇幅有限,没有一一列出,有兴趣的老师自己去收集整理。

2.创新设计试题

【例5】某探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进行了如表4实验:

表4

每隔1天分别取2ml培养液均分在两支试管中分别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连续检测了6天,结果见表5。

表5

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说明土壤微生物能产生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

(2)淀粉被分解完是在第 天。

(3)第6天加入斐林试剂为什么不显相应的颜色 。

(4)从细胞学的角度看土壤微生物是由 细胞构成的。

(5)从新陈代谢的学角度看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有 呼吸。

(6)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命题立意:此题以“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为切入点对微生物的结构、代谢及碘液、斐林试剂的作用进行了综合的考查,考查了学生获取知识、实验分析的能力。

答案:(1)麦芽糖。(2)5。(3)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麦芽糖用完。(4)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5)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6)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微生物学试题篇10

1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存在的弊端

1.1考前准备工作繁重,费时费力,包括考核标本的编号、显微镜的挑选与调试、实验室预约、学生考核分组等诸多准备工作需要完成。

1.2考核时间冗长,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增,学生人数剧增,因此只能根据现有实验室所能容纳学生的规模分轮次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际实验考核时间包括考核前的准备、考核过程的具体实施以及每轮考核后整理考场所需的时间,再加上临时处理一些意外情况所需的时问,导致考核时间冗长。

1.3考核过程容易受干扰,各种外界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实验考核的结果。例如,显微镜发生故障致使考核中断;部分标本片长期反复使用,其质量难免下降,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辨认;由于实验考核处于动态之中,标本片及显微镜的移动对后续的考生也将会造成影响;此外,已完成考核的学生与还未参加考核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存在试题泄露的可能。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2.1考核内容首先根据实验考核大纲的要求确定不同专业的实验考核内容,内容可涵盖微生物形态及机能学相关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内容。可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获取各类实验考核素材,例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不同微生物的图片;使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拍摄微生物形态结构图片;利用电脑软件将实验原理制作成线条图、动画等,再将实验考核内容以图片、线条图、Flas及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

2.2考核试题形式将实验考核试题制成课件,题型包括辨图、填空、简答等形式,每张幻灯片分A区和B区,分别供A卷和B卷学生同时作答,每题均有箭头、文字及画外音提示。

2.3考核方法

2.3.1人员及场地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实验室为单位同时进行考核,每实验室安排考生20人一25人,同时安排监考老师1人,考场设置于配有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或实验室中。

2.3.2考核实施使用同一套实验考核PPT课件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同一考场的学生进入考场后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其座位号及试卷类型,考核开始时监考人员打开考核课件,课件即可按预先设置的速度、时间及次序进行自动播放,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考核结束后PPT课件停止播放。

2.4实施效果

对2008级、2009级临床医学、口腔、预防、护理等专业的1348名本科学生就多媒体实验考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6.4%的学生认同此种考核方式,17.2%的学生基本认同,而4.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另有1.9%的学生并不认同该考核方式。采用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后,2008级、2009级不同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成绩较往届学生成绩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l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进行实验考核改革前的2006级、2007级学生中,其实验平均成绩分别为68.8分和69.3分,及格率分别为84.7%和85.3%;而2008级、2009级学生的实验平均成绩分别为74.6分和78.4分,及格率分别为91.1%和93.5%。

3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改革的体会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的实际应用,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普遍认可。与传统实验考核方法相比,其优势有以下几方面。

3.1完善与丰富了实验考核内容: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内容多局限于微生物的形态学方面。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考核,其考核内容不仅涉及形态学知识,而且还可将考核内容扩展到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生化鉴定、免疫反应及致病机理等诸多方面,并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省时省力,节约教学资源:采用此种考核模式,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考前准备,可将教师从繁重的准备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了人力与物力。另外,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可实现大批量学生同时开考,有效地缩减了考核时间,也减轻了教师监考工作的负担。

3.3利于体现考核的客观、公正性由于在考前根据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准备了多套不同的试题,并在考核中相同专业的学生可进行同步考核,而且考生座位、试卷类型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这些措施使得考场内外学生舞弊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另外此种考核方式通常不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效保证了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3.4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实地反映实验教学效果因为考核范围广、内容丰富、考核严格公正,使得学生意识到只有平时认真扎实地学习,才有可能在考核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实验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考核中得到真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