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9:10:35

微生物学论文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

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实验方案后再次交给教师审查。经过反复修改确定实验方案,使之具有可操性。学生依据最后确定的实验方案,提出所需药品、试剂及仪器的清单,在实验开始前1周交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按照学生提出的清单准备药品、试剂及仪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1.2.4实验方案的实施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领取所需实验材料后正式进行实验。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2.5实验总结及撰写实验论文实验完成后,每组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2结果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

2.1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实验方案。学生的反馈信息结果显示,90.91%的学生能顺利完成,9.09%的学生感到任务较重难以完成。在设计实验方案时,92.73%的学生查阅了文献资料,其中,查阅1~5篇文献的学生占35.24%,查阅6~10篇文献的学生占53%,查阅10篇以上的占11.76%。

2.2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见表1。表1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略)

2.3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见表2。表2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略)

3讨论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2]。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没有现成的完整实验方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每一个实验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因此,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间、安排实验用具,都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将直接造成实验时间的浪费,甚至是实验的失败。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纵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的一切优点,还具有验证性实验所没有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愿意自筹经费完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3]。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然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偏简单,组与组之间雷同的比较多;有些实验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欠周全,做实验时手忙脚乱;个别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浪费比较严重。

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阎光才.理性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5:16.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2

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

《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以往的理论内容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老师,创造学生参与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布置课后问题,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知识面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避免与其他课程知识重复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详尽的向学生讲述微生物学的知识但是又避免知识的重复累赘?如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课程讲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协调授课内容,对于重复的知识点不做过多的赘述,仅作重点提示或简单的复习;其次,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由于知识学习存在遗忘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期或者学年开课,要注意适当加强复习,以课堂提问及重点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些重复知识内容仅作简单的带过。如,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章内容中,同学期生物专业开设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那么在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提示学生此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总之,需要授课教师在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动的关系,既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经常交流,保证各课程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内容有顺序有逻辑有重点的呈现给学生,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特色。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微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现阶段关于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课程讲授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存在着不一致性;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最容易受到课时及实验室具体条件的限制,对于实验周期长或缺乏仪器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以往只能选择不做。

2.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实验课程建设及改革,应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及专业优势,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实验方向及实验内容,凸显专业优势;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以及不同专业优势互补和专业交叉合作。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及完善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其主要内容包括: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实验过程,前期实验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前期实验准备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全面的认识与学习。

(2)实验内容及课时的调整:应结合学生在微生物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合理安排。做到先学习理论知识,打牢基础,再培养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

(3)凸显专业优势与专业交叉:针对各个专业的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微生物实验,并设计能够将生物专业、食品专业和烟草专业等各个专业优势合并的大实验课程,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小组,独立开展创新实验。

(4)开展录像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或实验经费的限制,对于暂时不能开展的实验内容不能弃之不做,虽然实际实验条件不能满足,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及操作要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化改革,能极大丰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力争做到:凸显专业优势及专业互补,避免内容的重复及雷同;鼓励学生独立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通过实验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3结论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程进行相关理论验证的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有效、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将PBL教学法有效融入传统教学法中,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利与弊

所谓的传统教学法以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记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授课进度,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知识,避免因探求而浪费更多的时间,从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但学生是“填鸭式”获取信息,很少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但该法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和学生自学能力等要求较高,只适合小范围应用。两种教学法单一使用都各有利弊,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二、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是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共32学时。如何让学生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是课题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过去传统教学中融入了PBL教学法,提出并解决问题是实施PBL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验条件状况,课题组成员充分研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案,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制定考核内容和形成性的评价标准;其次,在实验教学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实验内容,进行设问。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提问,就关键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动手实践环节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和课堂讨论问题作出判断和总结;再次,通过考查和考试的方式,将PBL教学法与单一传统的教学法进行统计学对比,客观全面的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具体实施内容如下。(一)授课学生。2015、2014、和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共206名学生。(二)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20学时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微生物染色制片与显微观察、培养基制备与灭菌、无菌操作与纯培养等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熟练操作动作,注重实验细节,科学书写实验报告,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操作技能;采用PBL教学法进行12学时综合性试验设计,如产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和抗链霉素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这两个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试验目的,自行设计试验流程,选择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周密严谨的实施试验过程,科学合理分析试验结果,以PPT形式做汇报总结。(三)考核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占总成绩的50%,包括文献查阅、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等;综合性试验占50%,其中设计方案占20%、试验结果与汇报占30%。

三、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预期效果

(一)夯实基础,拓展能力。在传统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部分,既加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强化了实验的基本功,做到规范合理。在PBL教学的综合性试验设计部分,学生将掌握牢固的各项基本技能,运用到设计试验的各个环节,明确试验流程,使零散的知识技能在综合性试验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所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二)调动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都有针对问题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等环节,这使学生带着求知欲去支配行动,在行动中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如何查找资料,如何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并开拓思路,在讨论中如何扬长避短等等,都需要学生以自身为主体,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用奋发进取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快速有效搜集资料(包括中英文文献和相关书籍),针对预定目标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和试验方法选择,试验结果的科学统计分析,成果的汇报与总结等都是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四)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PBL教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都各有所长,可以分工完成任务。成员们也可通过激烈的讨论对最终方案达成共识,共享成果。

四、小结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使用PBL教学法,因为该教学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学生自身条件参差不齐,自学能力的强弱,对知识的接受性等均影响PBL教学法的实施;第二,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适应问题,教师由“教”到“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双方对PBL教学法了解和熟悉程度导致角色转换不到位;第三,教学资源配备水平不高,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好坏和文献库的查阅是否便利,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决定了PBL教学法的设计和执行;第四,时空的允许性,传统的课程时间和地点设置限制了PBL教学法的灵活运用,总之,将课题组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尝试,初步提升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芳芳,刘勇,刘婷婷,闵红林.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相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9)

[2]陈春燕,郭晓奎.传统教学法与PBL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2008(9)

[3]李娜,李波清.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2012(11)

[4]董锡文,杜春梅,薛春梅,申健.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2(6)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直观教学;教学研究

直观教学是从具体形象入手,通过直观的感知刺激不断强化,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感知表象,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记忆认知效果[1]。笔者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如下。

1实物直观

1.1标本观察提供实物让学生去感知,在此基础上,再辅助以相应讲解、强化,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达到过目难忘,这种效果是单纯抽象语言叙述所无法达到的。

1.2实验示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复杂,标本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是实验学习的难点。到位的实验示教可以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研究极为重要。

1.3访问调查医学微生物学涉及面广,涵盖性强,与医学免疫学、内科学、实验诊断学等多学科相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医院访问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以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

实物直观优点在于学生直接接触物体,所获感性材料真实具体,有利于准确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易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但实物直观的缺点是易受客观条件限制,需用模像直观加以弥补。

2模像直观

2.1图片观察提供实物照片或简化了的示意图,通过挂图、投影方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的感官认识需要。

2.2绘图教学人的感知规律其中包含活动律,即在固定不便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画图优先于挂图。

2.3动画展示课程中许多知识点研究微生物动态活动规律,如病毒的复制周期,衣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噬菌体的生活周期等,将这些书本上单纯语言叙述的枯燥过程制成模拟动画呈现出来,具体而直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电子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制作个性化的电子课件进行微生物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电子课件可以整合书籍、图片、动画、声音等直观素材[2],是最有效的模像直观手段。

3言语直观

3.1口诀式微生物学中零散的知识点很多,很难记忆,将这些知识点综合起来,编成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口诀,则方便记忆。如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生物学性状有这样的口诀: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运动很活跃,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立芽胞要记牢。学生根据口诀,扎实记忆知识点,避免了造成相关特征的含糊和混淆。

3.2类比式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典型知识点,类比方式在微生物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如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特性,将其拟人化总结为3个字:馋(专性需氧,营养要求极高,pH6.5-6.8)、懒(生长速度极慢,18-24h繁殖一代,2-4w见菌落)、赖(菌落极粗糙,聚集生长,呈菜花状)。肺结核典型临床表现3个字: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类比法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3情境式这种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设立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设立具体情境,启发学生发散式思维,知识在头脑中有意识地整合与重组,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使用范围广,但言语直观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具体、完整和稳定。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1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2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0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0(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0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0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务员之家: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6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大实验;实践

生物技术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前沿技术,生物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关键学科[1]。国家和高等院校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很高,投入也很大。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1-2]。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3],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一般都会附带开设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旨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技能[3-4]。但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微生物学实验设计的系统性领会,只零散地掌握了一些实验技术[3,5]。为培养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事业,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设立了生物技术专业,并加大专业建设投入,重视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了弥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不足,我校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展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向,确定实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组合作者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撰写论文式报告,从而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2,6-8]。

1微生物学大实验的实施

1.1实验准备

1.1.1任课教师与实验室教辅人员的准备微生物学大实验安排在大三学年第二学期的第18~19周进行,持续两周时间。任课教师至少应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计划表、开课日程安排文件、材料试剂申购清单的报备以及相应的经费申请;实验室教辅人员应协助完成实验室场所的安排、设备的准备与调试、试剂材料的购买或验收,应保证实验场所的及时安排以及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充分供应。1.1.2学生的准备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一个月左右将项目选题计划、任务书、日程安排表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设项目自由选题,并按照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合作查阅文献,撰写较为具体的实验方案,列出所有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并且尽可能细化到用量大小。任务书要求每组学生完成两个项目:一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筛选。要求从提供的一种海洋样品中分离细菌、真菌、酵母菌,并筛选产某种酶的细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者结合在研项目选择一种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甲壳素酶、葡聚糖酶等,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二是产酶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分子鉴定。要求每组学生对所筛选出的一株产酶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如染色显微观察、部分生理生化反应观察、耐盐性试验,并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自己筛选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5]。学生要完成前期准备,必须提前查阅文献资料,按照任务书要求且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理清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材料的列举以及实验流程、实验方法的完整设计,并在实验前和教师沟通交流,确认实验方案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1.2实施过程

1.2.1具体的实验安排微生物学大实验开课时,四人一组,时间持续两周,具体日程安排见表1。1.2.2实验流程学生对照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日程和任务安排,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开展实验,确定每一步实验的时间,尽量做到不扎堆、不拥挤,各组成员有序地开展各自的实验。在每日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离开实验室之前记录好当日的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体会、实验疑问,同时制订好次日要完成的实验计划,在整理好实验台面和本组的实验物品后方可离开。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辅人员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验开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和答疑。1.2.3评价方式微生物学大实验的评价内容包括4个方面,具体见表2。由于16SrRNA基因需要送专业测序机构测序,返回时间为3天左右,此外学生还需要根据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做分类鉴定,因此学生可在两周之内即暑假开始前将实验报告交给任课教师。微生物学大实验要求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五部分,并且有规范的格式要求。教师根据实验报告条理是否清楚、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数据是否客观真实、结果处理是否正确、分析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能否体现出一定的专业基础等进行综合评分.

2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教学成效

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微生物学大实验的教学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了解了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具体筛选海洋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能够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没有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3],但微生物学大实验组织学生使用基因序列分析法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从而提升了教学成效,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2)学生掌握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比如针对一些实验数据,利用Excel或SPSS软件绘制图表并给出标准差或差异显著性分析。(3)学生初次接触科研论文的规范书写,锻炼了自己的文献查阅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打下了基础。(4)可以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菌株储备。在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中,每年两个班级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可以从16~20种不同的海洋样品中分离纯化细菌、真菌、放线菌达几十至上百株,为实验室积累了更多不同来源的微生物菌株,充实了学校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发现更多的新酶源、开发新型抗菌活性物质、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提供了菌种这一基础条件。

3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微生物学大实验教学一般存在以下问题[6,8]:(1)由于学生要根据自己提前制订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因此须确保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将影响整组实验的完成。然而学生缺乏实验经验,制订的实验方案仍有待完善,任课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实验方案的制订,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2)由于菌种筛选具有偶然性,有时需要组间的调配或进行菌株共享,这也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及时进行指导。(3)学生在配制培养基或其他试剂时,往往无法合理计算科学用量,常常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针对上述常见问题,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开课前加强对学生所列实验方案的检查,确保学生所列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免实验出错或遗漏关键事项,从而影响整个实验的进展和结果。(2)在实验过程中,虽然学生可自由开展实验,但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辅人员要做好检查和辅导工作,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同时须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3)督促学生正确使用和维护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减少对实验材料的损耗,科学合理地取用实验材料。

4结语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我校坚持蓝色海洋教育的办学特色,面向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微生物学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检索文献了解海洋微生物产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序列分析法等,完成微生物学大实验。如此便弥补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不足,强化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的整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研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海洋微生物这一重要生物资源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后续的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晗,许晔,高学林.生物科学专业应用综合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171-172.

[2]陈玉娟,冀伟,李成玉.探讨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大实验教学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8):200-201.

[3]刘倩,魏涛.POPBL模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22(3):120-124.

[4]洪龙.北京大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模块化教学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4,41(4):744-747.

[5]钱猛,崔瑾,成丹,等.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61-866.

[6]梁宝东,魏海香,朱九滨,等.微生物学大实验模块“天然酵母菌的筛选、扩大培养和鉴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81-1582.

[7]曹梅,王兴强,焦豫良.海洋生物技术大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17(29):58-59.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8

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与企事业的实际需求有所偏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实际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我们首先对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关调整,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基础部分为必须讲授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训练,它们包括: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的分类、形态、构造及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控制和培养;显微技术、微生物大小测定及计数、无菌操作技术。专业部分为微生物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应用知识及实验方法:由于我院教学对象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因此设定了微生物育种与保藏、微生物的扩大培养、发酵工艺优化等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样的,若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讲授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比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环境修复以及微生物与环境检测等。对于食品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应该讲授的实验内容包括: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食品在自然发酵和酸败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内容。

二“、理论实验一体化”整合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认识从理性上升为感性,在充分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们的操作技能。微生物学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段进行,即理论讲授到一定的阶段后进入到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优点是能突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对后续的实验教学起到较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这种这种重理论系统完整性,而轻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按相关性原则进行了一体化整合,在满足实用、可接受深度原则的前提下,对一些对学生将来相关工作技能形成相关性不大的专业理论大胆舍弃,采取边实验边讲授对应理论知识的教学策略,具体安排见表1。整合后的教学实践利于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既可以理解这些知识技能具体的应用,又会对理论知识有具象化的理解。微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来形成的,微生物学实验是对课程理论的验证与升华,将实验教学与相应的理论内容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独立设计综合应用实验

传统的微生物教学内容安排彼此孤立,缺乏连贯性,造成学生的基本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训练少,基本技能掌握不牢固;再加上设计实验少,没有研究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两个综合应用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设计完成,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每组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进行独立设计、自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定期组织全班性的交流汇报,以便教师可以及时监督实验进度,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建议;学生最后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报告。学生不但通过设计完成工作任务融会贯通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例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需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生的分析及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生可能面临并解决不同的问题,学生独立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实验中所需的材料的制作(例如无菌器材的准备、培养基的配置等)及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自始至终需要团队每名成员的参与,成员之间必须通力合作,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调动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并没有因为需要课下花较多的精力来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培养微生物,而产生怨言。学生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也对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表示欢迎。若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得以实施,需要系统性制订实验管理规范,全方位开放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时间,为实验教学提供制度保障。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执行进出实验室登记、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实验记录登记等规定,以便及时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仪器设备使用现状。同时,应该完善成绩评定制度。除传统的理论试卷考试和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外,将基础部分的操作技能考核、综合部分的实验设计及结果汇报表现均纳入最终的成绩评定。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应付理论考试、抄袭结果应付实验考核的现状,促使学生能够认真练习,认真思考所学的知识技能。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形势。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其特殊性:操作性、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师范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探究式教学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面向中学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4个教学理念,对在职中学生物教师和高师院校的师范生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设计和实施体现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对于师范生而言,仅靠自身对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试讲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还需要各门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以促进其成长。微生物学是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强调[2],二者的内容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接轨[3]。这也使得微生物学可以作为结合中学生物课改新理念,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课载体。本文在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以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为例,谈谈对师范生进行探究式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倡导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实施探究式教学。通过建构概念图的方法[4]对我院师范生关于“探究式教学”这一主概念的元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师范生中普遍存在对“探究式教学”概念内涵理解不清;概念数、正确命题数及交叉连结少;缺乏对主概念与中学生物教学之间横向联系的思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缺乏探究体验;忽视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理论的学习;缺乏与中学生的交流;专业课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材、教学的引导不够等几个方面。这一调查结果为了解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真实认知情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2微生物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设计了以注重师范生体验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主动思考;在实践上重视交流环节并引入真实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三方面的教学策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同时提高师范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2.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系统、深化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整体”和“局部”两手抓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充实的理论知识。2.1.1放眼整体,搭建理论框架:“整体”方面主要结合科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选择合适的科学史材料,如:驳斥“自生论”学说、转化实验、变量实验、平板影印实验等,通过背景介绍及建构场景,将学生代入研究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对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步骤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结合学习科学史的体验,对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借鉴国外优秀微生物教材的经验,在教学过程的前、中、后期专门开辟3次小专题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理论框架。2.1.2紧抓局部,充实理论框架:“局部”方面主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系统地对探究与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讨论。通过挖掘微生物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针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如体验分析资料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对照设立、单因素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实验结果分析、解读;表达与交流等,分步骤、系统地组织教学和讨论。使学生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体验到探究的各个环节。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特别注意教学材料呈现方式与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分析,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实理论框架。

2.2微生物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2.1实施探究式教学,以教学策略促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关于周质空间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观察图片后提问“周质空间可能有什么作用?如何验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地思考提出假设并自主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非常积极。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案,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别人的方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不仅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同时也对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就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对学生进行点拨。也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进而促进其提高自身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意愿。2.2.2联系中学生物教材,以任务促思考:(1)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要求师范生分析微生物学与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这样的分析可以加深师范生对中学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内化过程,将学生在大学专业课堂所学知识、感受甚至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与中学生物教材建立了联系。这样,教师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探究体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通过中学生物教材这一载体,就可能在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以发挥作用,使得他们在未来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素材和自信。(2)结合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有关的探究活动实例,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来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如关于酵母菌呼吸作用、发酵等内容的思考: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熏陶,学生的思考非常积极。有的学生提出利用相关科学史材料,像微生物老师一样通过设计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学生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参与性与直观性,提出先分小组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实验,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还有的学生根据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对中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提出质疑:探究过程中只检测CO2和水,不检测其它产物就得出结论的方式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学生误解等。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师范生转换角色,模拟中学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得以将自己获得的探究体验进一步内化、升华。(3)针对某些与中学教材内容结合紧密的科学史内容,如转化实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等,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制作PPT进行介绍。教师尤其注意在PPT材料组织方面把关,要求学生注重材料组织的方式。在为学生积累教学素材的同时也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与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2.2.3结合学科教学课程,以课程联系促思考:将在微生物学之后开设的学科教育类相关课程如:生物教学论、中学生物教学策略与设计、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等“请进课堂”。如将生物教学论中的“原理中心式讲解”、“问题中心式讲解”、“概念图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等技能与理论,在微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的过程中也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去体验与思考。另一方面,主动“走出课堂”与学科教学的老师交流,为他们提供微生物教学中的素材。使微生物学专业课程、生物教学论课程和中学生物学教材三者在师范生身上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相互促进,提高师范生素质。2.3有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同类学校研究表明:开放实验室是学生体验探究,锻炼思维、技能的有效方法[5-6]。我院微生物学实验室也一直有开放的传统,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多论文、奖励等方面的成绩。近年我们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尝试在一般开放实验室基础之上改进学生的实践模式,通过高度重视交流环节和引进中学生参加实践两种手段,组织了具有师范生培养特色的实践活动。2.3.1高度重视交流环节,结合教学技能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师范生的特点,高度重视实践交流环节,精心组织交流活动,通过教师的要求、引导和评价,在交流实践成果的同时起到训练教学技能、体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作用。比如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教学中设计了“厌氧菌分离纯化实验”的探究课题。组织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厌氧菌分离纯化的方法。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发言人制作PPT对分离厌氧微生物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设计方案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提供相应的材料,具体设计与操作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再次修改自己的PPT,在指导教师处反复试讲通过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设计与普通的开放性实验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带动师范生高度重视成果交流环节。主要体现在试讲和评价两个阶段。在试讲过程中,教师针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思考和修改,要求突出探究的特点,做到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教师结合师范生教学技能,对学生的语言、演示、讲解、提问等技能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师范生素质。在正式报告之后,教师进行仔细地点评。除了微生物知识之外,也包括对报告中使用的教学策略、技巧等方面,从作报告者与听众感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双方的体验进行思考。结果表明,参与实践的每位小组成员在微生物学知识、探究式教学策略设计以及师范生技能等多方面均有获益。而其他没有参与具体实践的学生也能通过听报告获得相关知识和自身作为听众的体验。通过教师的点评引导,结合自身情况,其参与探究、尝试探究式教学的意愿也得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有意识地训练其科学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对于师范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2.3.2辅导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验探究式教学:为了给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探究式教学体验,通过联系本地重点中学,引入了一个中学生创新探究竞赛的校外辅导项目。参加项目的中学生3人,辅导团队由该校生物教师2名,我校微生物学教师1名以及我院生物师范生4名共同组成。项目内容由双方指导教师及师范生一起讨论后列出备选方案。师范生负责为中学生介绍项目情况,共同确定方案、进度安排、成果提交形式等,并全程辅导中学生进行实践。教师负责协调和提供物资、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帮助,不主动解决实验设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组织参与辅导的师范生轮流每周一次面向全班同学汇报工作情况,汇报前对材料进行把关。实践结果表明:首先,中学生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师范生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参与辅导的师范生在面对中学生和研究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下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整理汇报材料等工作。而其余绝大多数学生在每周的全班汇报上都表现强烈的关注。这一方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多数师范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学生,并逐渐树立主动了解学生的意识。其次,辅导中学生能够促进师范生积极思考,适应角色转变。在实践中,师范生不仅要作为研究者实施科学探究,同时还要作为教师指导中学生实施探究。这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转换自己习惯的学生角色与接受性学习方式。另外,注重对中学生实践中具体反应细节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报告交流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预估中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应,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对于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的形成具有强的促进作用[7]。当然,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师范生对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角色[8]把握不好;每周一次的汇报频率对师范生压力过大;师范生对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反应细节观察、分析意识不强或比较片面;指导教师有时对师范生的放手、宽容度不够等。但总的来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得师范生以及指导教师都真实的体验了探究与在组织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得直观的教学体验,为后期教学工作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经验。

3结语

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物学课程实际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提升理论基础、注重启发思考、联系多门课程、开展师范生特色的探究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培养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师范生的广泛好评,微生物学教学评价连续6年位于全院前三,授课教师连续3年获得我校教学优秀奖。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显著提高,对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上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部分学生能够主动联系中学生物内容进行思考、实践,表现出较强的设计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意识与能力;很多学生在后续的师范生技能训练中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因为主动的思考和实践获得提升。但高师院校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只是针对联系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从探究式教学方面一些局部的尝试,还需要在更高层次、更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改革,争取更大的进步。

作者:韦伟 胡尚勤 郭霞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MinistryofEdu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biologycurriculumstandardsingeneralseniormiddleschools(experimentaledition)[S].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2003(inChines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YangSY,ChenXY,LinLY.Reformandpracticeofmicrobiologyexperimentteachinginlocalnormaluniversitybaseonthevocationeducation[J].MicrobiologyChina,2013,40(2):316-321(inChinese)杨胜远,陈晓芸,林丽云.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探究地方高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2):316-321

[3]WeiW,HuSQ,ChengCJ.Microbiologyteachingprocesscloselyconnectedwithsecondarybiologyeducationtoimprovetheteacherqualityofnormalstudents[J].MicrobiologyChina,2010,37(2):299-304(inChinese)韦伟,胡尚勤,程婵娟.紧密联系中学生物教育,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师范生素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2):299-304

[4]MaFC,HaoJX.Applicationsofconceptmapsin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knowledgeevaluation,partⅡ:conceptmapsastoolsforknowledgeevaluation[J].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2006,32(4):22-27(inChinese)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II)——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4):22-27

[5]LiuZW,QuNR,GaoDW.Openingexperimentof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China,2011,38(1):118-122(inChinese)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6]LiZY,WuYM,TangSY,etal.Discussionontheteachingreforminexperimentofmedicalmicrobiologybasedonresearchteachingmodel[J].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4,33(11):195-197(inChinese)李忠玉,吴移谋,唐双阳,等.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