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8:30:35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范文篇1

一、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病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最高疗效的理论与方法。它侧重于药物和人的关系,直接涉及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医疗质量。临床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临床药学教育、临床药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工作的人才[1],它要求毕业学生具备承担临床药学技术工作、药物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实施合理用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研究目标,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药物,在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但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并非每次都能获得理想的用药指征和反应,临床医师和药师常常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利弊、寻求最佳平衡点[2]。这就要求临床药学专业人才能够从临床的角度出发,以患者和药物使用环节为关注对象,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但药物使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兼顾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并能够将二者融会贯通,用于分析临床问题、制定用药策略。

二、当前医学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不足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3]。该课程授课内容繁多,知识点分布较散。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描述性和解释性的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被动接受后主要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和知识系统的理解,既无法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在理论课上讲解常见病原微生物总论和各论知识点外,还要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并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但是,由于临床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学生实验课的内容不断被压缩,学生无法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后续实验结果的处理。此外,当前实验课所开展的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重复书本已明确介绍的结果,留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或独立思考分析结果的空间很小。这些限制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当前临床药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主要是关注教材内容,往往是按照授课大纲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讲授内容与药学和临床科研发展前沿、与临床用药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代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这也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掘交叉学科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传播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需要与临床医师一起面对并解决层出不穷的临床用药问题。临床药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单纯依靠在校期间几十个学时的理论教育和实验培训难以跟上医药科技迅猛发展的速度。因此,在校期间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要想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原动力”。在培养兴趣方面,“医师讲座”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医师讲座”的讲演者就是学生未来工作的合作伙伴或前辈,讲座案例均来自临床药物治疗中的具体问题,这些鲜活的详细解说不仅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还能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编排讲座内容和授课进度,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或揭示某些临床药学问题的规律和解决办法;通过与临床医师的面对面沟通,学生可以提前培养临床思维,并基于此类思维模式制定后续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方案;结合适当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二)丰富教师授课资源。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所能运用的授课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医学微生物学的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病原微生物学基础,又要有丰富的病理和传染病学临床药学经验。基础可以自学完善,但经验不会凭空而来,因此“医师讲座”进课堂,受教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微生物学的专业教师。这种临床医师与专业教师同台授课的模式为专业教师增加了一条直接获取临床问题和经验的途径,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师资队伍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和水平。不仅如此,临床医师也能够在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交流中加强对相关基础学科研究方法的认识,拓宽知识面,从而提高对临床问题的归纳、分析能力。

四、“医师讲座”进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讲座前准备。“医师讲座”并非传统的讲授式讲座,而是依据教材相应章节确定特定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开展的互动式讲座,是传统讲座与PBL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师把PBL教学法延伸到课前,让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4]。在“讲座”举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就相应主题结合已学基础知识自主学习、熟悉讲座背景,以避免盲目听讲。为提高学生的自习效果,我们将微课和慕课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讲授相结合[5],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预习和自学,定期查阅主流学术期刊刊出的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报道以及当前微生物研究热点问题。通过让学生观看微生物相关纪录片如《微生物的世界》、《炼狱生灵》、《人体上的生命》、《酵母猎人》、《病毒来袭》等,培养学生微生物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宽泛而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通过丰富而扎实的课前学习,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已掌握了一定的课程知识,对难点和热点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带着目的和问题走进教室的状态让学生在听课时具有了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将以讲授知识体系、逻辑关系和疑难解答为主,无须花太多时间在知识普及上,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开展课堂讲座提供了时间和基础。(二)讲座内容设计与选择。医师讲座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将基础专业知识应用于职业行动的意识和能力。讲座从内容设计就紧扣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明晰学生未来职业对专业知识的运用需求。讲座内容的选取,首先是依据教学进度和临床常见问题确定特定主题,如细菌学和抗生素部分基础知识讲授完毕后,可有针对性地开展“耐药菌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主题讲座;病毒学部分讲授完毕后,可开展“急性传染病患者用药案例”和“艾滋病患者的用药困境”等主题讲座。其次,邀请临床医师筛选典型病例或应用案例,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编撰,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在教师的参与下设计相应的讲座内容,以主题化讲座构建教、学、用一体化教学方式。(三)课堂讲座的组织与实施。课堂讲座既包括医师的“讲”,也包括学生的“论”。“讲”是基础,“论”是建立在基础上的分析和讨论,以求找出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联系。以“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个主题为例,该讲座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抗生素抑菌机制和细菌遗传变异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抗生素使用规定和案例,理解教材中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及其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别。首先,我们请呼吸内科和烧伤外科主治医师就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做一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抗生素的分级原则[6]、使用规定和当前常用抗生素的优缺点概述等,并结合科室、患者和常见病症特点介绍了不同科室在抗生素选择和使用上的差别。通过听取讲座,学生不仅复习了教材中关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还了解了临床工作中医师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把握和运用的原则,清晰认识了灵活运用理论和死记硬背教材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不仅要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严重程度、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还需要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选择非限制使用抗生素处方;如患者存在严重感染、免疫力低下、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生素敏感等情况,医师则要根据患者情况、药物适应证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等情况使用合理的限制级药物。这些鲜活的案例和经验介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抗生素及抗生素生产相关微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抗生素化学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由教师组织学生就抗生素问题开展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把控讨论的节奏和方向,维持让学生参与的学习环境,邀请学生参加讨论,鼓励学生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开放性问题。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思考存在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改进。对于问题的答案,则尽量由学生来判断对错,医师和教师一样也仅做观察和记录者。但是,在讨论结束时,医师需要就讨论中争议较多的问题给出明确答案或指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四)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学手段必须辅之以合适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客观地显示其教学效果。将“医师讲座”引入临床药学微生物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涵,如果继续沿用以往侧重知识点记忆和理解的笔试评价教学效果,难免有失偏颇。为此,笔者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去检验“教学是否有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横向评价、纵向评价[7]。其中,定量评价用于检测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定性评价用于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领域的了解;形成性评价贯穿每次课堂讲座,包括课前准备、讲座提问和分组讨论;终结性评价类似于传统期末考试,其考查范围涵盖整个教学过程;横向评价主要用于组内学生间的成绩比较;纵向评价则用于学生个体在不同教学阶段成绩的对比分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8]。通过以学评学和以学评教了解学生对课程以及授课教师和医师的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得到横向评价的结果。此外,通过邀请同行教师或督导听课,对课堂讲座的质量进行把控。这种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多角度评价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科长远发展。

五、结语

微生物学范文篇2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程进行相关理论验证的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课时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有效、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在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将PBL教学法有效融入传统教学法中,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利与弊

所谓的传统教学法以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记忆,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掌控授课进度,以教师为主导,以讲课为中心。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系统的知识,避免因探求而浪费更多的时间,从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但学生是“填鸭式”获取信息,很少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但该法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和学生自学能力等要求较高,只适合小范围应用。两种教学法单一使用都各有利弊,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二、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是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共32学时。如何让学生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是课题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过去传统教学中融入了PBL教学法,提出并解决问题是实施PBL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根据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验条件状况,课题组成员充分研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案,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制定考核内容和形成性的评价标准;其次,在实验教学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实验内容,进行设问。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提问,就关键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动手实践环节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和课堂讨论问题作出判断和总结;再次,通过考查和考试的方式,将PBL教学法与单一传统的教学法进行统计学对比,客观全面的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具体实施内容如下。(一)授课学生。2015、2014、和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共206名学生。(二)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20学时的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微生物染色制片与显微观察、培养基制备与灭菌、无菌操作与纯培养等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熟练操作动作,注重实验细节,科学书写实验报告,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操作技能;采用PBL教学法进行12学时综合性试验设计,如产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和抗链霉素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这两个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试验目的,自行设计试验流程,选择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周密严谨的实施试验过程,科学合理分析试验结果,以PPT形式做汇报总结。(三)考核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占总成绩的50%,包括文献查阅、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等;综合性试验占50%,其中设计方案占20%、试验结果与汇报占30%。

三、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预期效果

(一)夯实基础,拓展能力。在传统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部分,既加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又强化了实验的基本功,做到规范合理。在PBL教学的综合性试验设计部分,学生将掌握牢固的各项基本技能,运用到设计试验的各个环节,明确试验流程,使零散的知识技能在综合性试验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所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二)调动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都有针对问题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等环节,这使学生带着求知欲去支配行动,在行动中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如何查找资料,如何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并开拓思路,在讨论中如何扬长避短等等,都需要学生以自身为主体,积极思维、主动实践、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用奋发进取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快速有效搜集资料(包括中英文文献和相关书籍),针对预定目标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和试验方法选择,试验结果的科学统计分析,成果的汇报与总结等都是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四)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PBL教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都各有所长,可以分工完成任务。成员们也可通过激烈的讨论对最终方案达成共识,共享成果。

四、小结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使用PBL教学法,因为该教学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学生自身条件参差不齐,自学能力的强弱,对知识的接受性等均影响PBL教学法的实施;第二,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适应问题,教师由“教”到“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双方对PBL教学法了解和熟悉程度导致角色转换不到位;第三,教学资源配备水平不高,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好坏和文献库的查阅是否便利,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决定了PBL教学法的设计和执行;第四,时空的允许性,传统的课程时间和地点设置限制了PBL教学法的灵活运用,总之,将课题组将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尝试,初步提升了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芳芳,刘勇,刘婷婷,闵红林.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相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9)

[2]陈春燕,郭晓奎.传统教学法与PBL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2008(9)

[3]李娜,李波清.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2012(11)

[4]董锡文,杜春梅,薛春梅,申健.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2(6)

微生物学范文篇3

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

《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以往的理论内容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老师,创造学生参与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布置课后问题,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知识面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避免与其他课程知识重复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详尽的向学生讲述微生物学的知识但是又避免知识的重复累赘?如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课程讲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协调授课内容,对于重复的知识点不做过多的赘述,仅作重点提示或简单的复习;其次,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由于知识学习存在遗忘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期或者学年开课,要注意适当加强复习,以课堂提问及重点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些重复知识内容仅作简单的带过。如,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章内容中,同学期生物专业开设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那么在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提示学生此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总之,需要授课教师在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动的关系,既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经常交流,保证各课程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内容有顺序有逻辑有重点的呈现给学生,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特色。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微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现阶段关于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课程讲授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存在着不一致性;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最容易受到课时及实验室具体条件的限制,对于实验周期长或缺乏仪器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以往只能选择不做。

2.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实验课程建设及改革,应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及专业优势,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实验方向及实验内容,凸显专业优势;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以及不同专业优势互补和专业交叉合作。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及完善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其主要内容包括: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实验过程,前期实验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前期实验准备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全面的认识与学习。

(2)实验内容及课时的调整:应结合学生在微生物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合理安排。做到先学习理论知识,打牢基础,再培养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

(3)凸显专业优势与专业交叉:针对各个专业的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微生物实验,并设计能够将生物专业、食品专业和烟草专业等各个专业优势合并的大实验课程,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小组,独立开展创新实验。

(4)开展录像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或实验经费的限制,对于暂时不能开展的实验内容不能弃之不做,虽然实际实验条件不能满足,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及操作要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化改革,能极大丰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力争做到:凸显专业优势及专业互补,避免内容的重复及雷同;鼓励学生独立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通过实验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3结论

微生物学范文篇4

1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TonyBuzan创立的一种辅助思考和学习的工具。它是在人大脑细胞结构及信息传递原理基础上,将左脑的词汇、顺序、逻辑与右脑的图像、色彩等因素结合,模拟人类发散性思维,通过引导和记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形成一个可视化的知识关系图[5]。思维导图主要由节点、连线、连接词3个基本要素构成。节点代表探索的问题、概念,包括一个中心节点和若干个相关的次级节点;节点之间以连线相连,代表各节点的关系。思维导图可以采用手绘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制作。与手绘方式相比,软件绘制更为简洁快速,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弊端是表现形式局限,而且有些软件需要付费。目前,应用较多的软件为Mind-Manager、FreeMind、XMind、iMindMap以及百度脑图等。制作思维导图时,首先要依据学习目标确定一个中心的主题节点,然后模拟人类的发散思维过程,由此向外辐射多个相关次级节点,并利用线条、颜色、符号、图形、关键词等标注各节点的差异和内容,最终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学习者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过程。学习者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从确立中心节点开始,即已明确了学习目标,再通过发散思维,逐级提出若干相关次级节点,通过答案的寻求过程,将知识点梳理、提炼、压缩,最终形成一个直观可视化的知识框架。此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和记忆,还在不断思考、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思维导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四版《医学微生物学》中“葡萄球菌属”的教学为例,尝试引入思维导图,探讨其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中葡萄球菌属主要讲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前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2.1课前教学设计中应用。课前教学设计是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基础上,客观分析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对象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并制订教学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完成的必要过程。优质的课前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而思维导图的发散结构使其具备了医学微生物学课前教学设计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以葡萄球菌属为例,利用Mindmaster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见图1。由图1可见,以葡萄球菌属为中心节点,向外放射两个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葡萄球菌的次级节点,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人类致病密切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教学的重点。由此衍生5个分支问题: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至此,构成了葡萄球菌属思维导图的主要架构,也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体系。教师可将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框架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并标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后续分支问题,完善细节,引导学生绘制完整的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引入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制作过程全面分析教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掌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导图制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且起到了课前预习的作用。2.2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上,教师合理进行师生互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且零散,记忆性较强,若单纯以讲授为主,学生感觉枯燥无趣,学习效果不佳。课堂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不仅能使教师清楚把握教学重点,还加强了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再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葡萄球菌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补充和完善葡萄球菌属课前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将设计好的思维导图空出相应节点,引导学生补充完成(见图2)。或者教师提供一些节点作为主题节点,例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为自学内容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下独立绘制小的思维导图(见图3),之后再将此部分内容并入大的思维导图中(见图4)。葡萄球菌属教学内容讲授完毕后,即可获得一份清晰的知识体系图。2.3复结中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多,容易记忆混淆,学生普遍感觉课后复习困难。教师授课完成后可以继续利用思维导图(见图4)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回顾思维导图内容,归纳总结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学生复习时还可以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既梳理了知识点,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此外,学生考前复习中,借助思维导图可一目了然知识架构,也利于提高记忆,轻松备考。

综上所述,教学前期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立中心节点设计思维导图;教学中期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完成分支问题,构建知识框架;教学后期师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点,完成系统学习。可见,思维导图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永洁,金明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23-124.

[2]刘怡,杨策凯,程卫东.中医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5-7.

[3]张雅芝,徐军,孙峰,等.浅谈思维导图在临床决策中的辅助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2018(1):5-8.

[4]杨猛,王一涵.关于思维导图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8(43):176.

微生物学范文篇5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全国中医药院校最早开设的食品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明晰了专业定位:即响应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融入中医“治未病”特色,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培养具备创新实践、食品质量与危害防控能力的“医药食”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在中医院校开设的食品类专业,如何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是课程建设一直探讨的问题。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和食品有关的部分,同时又渗透了生物化学、机械学和化学工程有关的内容[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知识,能在知识传授中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2-3]。因此,结合专业特色,在《食品微生物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当前食品安全事件中,因微生物原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占了大多数,特别是在群体性聚餐、中小学食堂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多都是因为食材保存不当、食品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在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相关的知识传授学生,更要通过学生将安全概念、安全意识、安全操作传递重点人群、重点对象和社会大众,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一、课程建设目标

(1)结合专业发展定位,挖掘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凝练,以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发掘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培养在“医药食”交叉学科背景下的“食品+”复合型人才,凸显培养特色。(2)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积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经验”。通过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如拟通过带领学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的活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4-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采用“学位+岗位”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多元融合”育人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思政育人的多元化。同时,以岗位为导向,结合未来从事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健康食品研发及食品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思政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及相关考核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深刻联系,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力量不仅仅贯穿于学生“学位获得”的过程中,在将来“岗位胜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建设思路和课程设计

1.通过食品安全案例,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梳理与微生物有关的具体的食品安全案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剖析食品安全案例的时候,真正认识到食品安全是民生问题,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更是提出了“四个最严”的要求[6]。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有非常大的关系,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掌握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规律。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讲,肩负着更多的维护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学好专业知识尤为重要。2.细化《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目标,凸显“思政育人”思想《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以及终身学习”等核心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新的细化分级,将课程目标分为三级,分别是:核心目标(理解并运用食品微生物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二级目标(对食品行业的了解、PPT制作、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思辨能力)、三级目标(沟通表达、组织管理、职业素养、家园情怀、社会责任感等)[7],并据此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3.强化教学方式“多元融合”,提升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润物细无声”,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产生反作用力。慕课、微课及虚拟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8]。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点,丰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4.围绕“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积极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组织学生到疾控中心实地参观,听取疾控人员讲解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微生物感染食品的渠道和防治办法,以疾控部门当前检测微生物指标的技术手段,开阔学生眼界,筑牢微生物知识体系。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发动学生争做食品安全志愿者,在校内、商超、企业、广场等多地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发放《食品微生物安全警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联系教育局,到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小讲堂”,锻炼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强化对课程知识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食品安全宣传的制作、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小实验的设计等各类比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结合中医药特色,挖掘和设计特色“课程思政案例”结合中医药特色,梳理各章的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再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编写思政映射与融入表,明确各章节的授课要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预期成效等[9]。以微生物与食品生产为例,根据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梳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如下表2所示。

三、教学效果

1.学生从课堂上汲取更多隐形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传播了正能量,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了作为“食品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一些经典案例(抗生素与“后抗生素”时代、身在“菌”不知菌、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锤炼思辨意识,引领学生辩证认识世界。同时,通过多元化实施路径,学生从各个教学环节中汲取到更多隐性的能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进一步拓展了课外知识领域。2.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丰富课程资源搜集并整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资源”,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锤炼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并探讨其在其他食品类专业课程领域中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全面提升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3.通过校外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与疾控中心、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本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增强食品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职业道路发展提供参考。4.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带领学生们参加食品安全宣讲活动。学生们进入到社区、企业、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实际的食品安全知识宣讲,建立了一支食品安全宣讲队伍,组建了一个稳定的食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四、结语

微生物与食品生产、加工和保存的关系密切,《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是发挥“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食品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食品微生物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与食品加工及保存等很多方面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梳理,结合中医药办学特色,梳理经典、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政力量的全面性、持续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实践环节(校内+校外)、课程考核环节的思政融入也非常有必要。思政内容的融入需要有意思、有意义,自然而深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实现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有利条件,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实现思政内容的“润物无声”,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殷文政,樊明涛.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6.

[2]贺江,杨祺福,徐文思,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J].当代农机,2021(08):40-44.

[3]冮洁,陈晨,姜爱丽,等.《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6):318-324.

[4]夏俊芳,武运,赵晓敏,等.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设计案例[J].科教导刊(上月刊),2020(25):105-106,186.

[5]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2):98-104.

[6]食品安全舆情关注点,专家解读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J].食品安全导刊,2021(7):20-25.

[7]曹莹莹,司旭鹏,范文广,等.《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食品,2021(15):82-83.

[8]卜庆盼,朱妮娜,倪秀珍,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免疫学”活动型课堂的构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10):79-82.

微生物学范文篇6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微课;

教学改革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上相继出现了带“微”字的一系列名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广告等。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微课”也被提出[1]。2012年3月,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2]。此规划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联系更为紧密,而最有代表的产物之一就是微课。微课的定义很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3]。随着微课在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大教师也迎来了思想上的革新与挑战。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具备微课建设相应素质的教师数量少,且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4]。近几年各种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微课比赛参赛作品大多体现在重技术、轻设计[5]。本文将教学内容与微课制作方法相结合来讨论微课在不同教学内容中的使用。

1微课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优势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横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检验专业开设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前必学的基础课程。但所讲授内容比较枯燥,知识抽象、零碎,记忆点较多,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因此,引入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微课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直观性、动态性,不仅简化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而且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便于教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所具有的特点也符合微课的上述特点[4]。与此同时,微课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不适合学习自律性差的学生;表现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优缺点,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何发挥其优势,就需要教师制作微课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一定的微课制作能力。教师只有在掌握微课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授课思路以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2医学微生物学中微课制作的探索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后,再确定教学相关资源,如图片、视频或者动画来表达这一主题,之后就是用何种方法来录制微课。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教学内容的确定[6]。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笔者认为,要根据微生物学内容来选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微课。这也是微课制作与设计上的重要一环,也是本文所要谈论的主要内容。

2.1斧子演示软件在制作微课中的应用

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层次结构部分以及零散内容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考虑使用斧子演示(AxeSlide)软件。斧子演示是基于PPT的一款软件,是非线性演示文稿,它将所有内容都放在一张大的画布上(也就是整体布局),不需要像PPT换页,内容组织方式上类似于思维导图,利用平移、旋转还有缩放,达到镜头推进和拉出的演示效果,所以多数教师容易上手[7,8]。因此,针对整体与局部,系统性与结构性的一些知识点,教师用此软件演示更加简单易懂、生动[9]。如:教师在讲到细菌基本结构时,首先出现细菌的整体外观,然后依次放大,由外向内依次介绍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这样使学生形成一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印象,形象展示了细菌的结构。另外,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将繁琐枯燥的结构讲解给学生,让他们听懂并便于理解与掌握,此时微课的脚本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以G-菌细胞壁为例,教师同样先画出整体的一个细菌图,然后在细菌细胞壁某个位置画个矩形框,将框内结构放大,由外向内依次是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同样,再将脂多糖这一结构放大,由外向内再依次介绍特异多糖、核心多糖、脂质A。这样层层推进,依次放大结构,有逻辑思维,也有实图,两者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2Focusky软件在制作微课中的应用

Focusky是一款免费的动画视频制作软件,于2015年在中国问世,类似于斧子软件,也属于思维导图式,其编辑方法基本与PPT相同。教师轻易就可上手,制出的微课具有3D演示效果[10]。教师在讲解细菌的三性两法中(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可以将比较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如以结核杆菌为例,脚本可以设置为:结核杆菌细菌为中心,之后像绘制思维导图一样,一点钟方向为生物学性状,三点钟方向为致病性,七点钟方向为免疫性,九点钟方向为微生物学检查,十一点钟方向为防治原则;然后每个方向每个点再继续展开,学生便会形成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另外该软件自带各种动画角色,教师只要将相关配音文字导入即可利用软件语音包进行语言配音。但在断句方面,机器识别仍很机械,容易出现错误,也不会有抑扬顿挫的语调,所以机器人配音适合演示一些仪器使用与实验操作类的微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录制。

2.3CamtasiaStudio软件在制作微课中的应用

2.3.1CamtasiaStudio结合PPT制作微课PPT是广大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多数教师在使用PPT制作课件时,多停留在使用图片、视频等阶段,不能充分发挥PPT的辅助教学功能,如动画[11]。相比较而言,复杂动画一般用Flash制作较好,但教师大都不会使用Flash,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去学习,那就使用PPT让它动起来。在讲到微生物的致病性时,教师经常会涉及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只凭借字面意思给学生讲解,更是晦涩难懂,此时可以利用PPT来制作动画,如:在制作白喉外毒素致病机理时,可以先在PPT页面中画出外毒素的模式结构:画出两个结合在一块的球,用两种不同颜色填充,利用颜色效果填充中心透明色,可制作成立体的图形;一种颜色的球代表B亚单位(结合单位),另一种颜色的球代表A亚单位(毒性中心),再画出细胞膜的模式图,然后将整张幻灯片复制几张,只需要在每张幻灯片中将外毒素与细胞膜位置略作修改,播放时速度快一些,就会产生动画效果。我们会看到外毒素慢慢结合于细胞膜上,而细胞膜图片那里再利用编辑曲线顶点的方法,逐渐让它凹陷,再将A、B两个球体再逐渐分离,此时会看到A亚单位进入细胞内,然后再利用路径设置,让A亚单位与ADPR(腺苷二磷酸核糖)和EF2(延伸因子2)结合,导致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影响细胞功能障碍。此微课中PPT制作是关键。PPT做完后,教师利用CamtasiaStudio9(喀秋莎软件)录屏软件,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解进行录制[12]。全程录制结束后,教师再经过编辑加工,最后保存成MP4格式,放于网络平台上,即可供学生观看使用。

2.3.2CamtasiaStudio结合图片、音乐制作微课CamtasiaStudio9还可以将图片制作成视频。例如,教师在制作狂犬病病毒致病机制时,将其制成动漫图片,先自行绘制到纸上,再用扫描仪高清分辨率扫描成图片,导入CamtasiaStudio9的媒体剪辑库中,鼠标拖拽按次序插入时间轴,再辅以配音解说即可,局部细节需要强调处,可以利用软件自带的缩放功能将其放大。这样就将一系列图片做成了视频,也减轻了教师利用电脑制作动画的不便之处。动漫设计也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师也可以将想法向学生说明,让一部分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进行绘制,对学生也是一个锻炼。CamtasiaStudio9还可以插入背景音乐,在软件下面轨道窗口插入一条轨道,引入与语速相近的背景音乐,并将其音量适度调低,切不可音量过高而喧宾夺主。如此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学习。

2.3.3CamtasiaStudio结合实验操作视频制作微课实验课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在讲台旁操作,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就会错过一些细节之处,因此有必要将教师的规范操作制作成微课,便于学生提前或者课后观看。教师可以使用拥有高分辨率镜头的手机,此外,还需要购买手机支架以及遥控器(自录时需要)。教师录制时可以打开教室灯源调节光线,调节角度,将实验器材都准备好就可以边操作边录制;录完后用CamtasiaStudio9将视频进行加工、配音即可,如若认为自身普通话不标准,也可使用机器人配音,必要时添加字幕。

2.4优芽互动电影软件在制作微课中的应用

CamtasiaStudio软件专业性较强。如教师不会使用,也可用优芽互动电影软件来加工录制完成的视频。优芽互动电影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创新互动微课制作工具,搭载丰富的场景、角色、道具素材,多元的人物动作、多媒体应用模板,人人都可轻松定义生动的交互情境动画[13],同时糅合PPT的元素。所以只要有一定PPT基础的教师都可以简单上手。优芽动画软件制作后可以导出独立的视频文件(需要缴费),也可以视频链接地址以便学生在线浏览,最大的优点就是“交互性”。学生浏览视频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间或结束时给出自测题,让学生点击鼠标来操作,也可以利用软件自带的游戏功能,设计成“打地鼠”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互动性。微课制作方法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多样,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如录制实验视频时,镜头单一,制作简单,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可以在微课制作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关键操作步骤处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或者在微课结束时以游戏形式设置问题均可。微课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将重点与难点以及知识点演绎透彻,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用微课的形式以展现,能轻松理解知识不建议用微课来展现。因此在制作微课前,教师一定要先确定好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点,再进行脚本的设置,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展示讲课思路,要怎样表达让学生听得懂,乐意看。因此,教师根据内容或知识点选择最合适的微课制作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36-4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

[3]王大慧,许宏庆,卫功元.“食品微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设计与制作[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75-779.

[4]吴汉东,于洋,郭雪松.高等医学院校微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42-43.

[5]孟春梅.对信息化教学有关问题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7,33(11):150-151,154.

[6]郑晓艳,郭月丽.中药学微课制作方法及结合课堂派在翻转课堂中的运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0,41(1):168-171.

[7]辛冠雅.基于斧子演示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8]盘俊春.能轻松制作出思维导图式演示课件的工具:斧子演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8):50-51.

[9]余贞,吴昱麟.AxeSlide在气象信息多媒体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5):285-288.

[10]张玲莉,陈菁,费红军,等.浅谈Focusky演示软件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91-93.

[11]王宏志.应用PPT内置动画制作医学类微课[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3):312-317.

[12]唐蓓.微课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9,36(1):112-113,116.

微生物学范文篇7

关键词:岗位需求;职业技能;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的一门学科。其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对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后,学生再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内容设计上存在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偏少[2-3],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只参与部分的实验过程,其它的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如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实验器皿的处理等,学生没有参与,造成了学生没有掌握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只会进行实验操作,不会实验前、后处理。等到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会发现,企业所做的实验都是综合性的实验,基本上没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从样品检验准备到检验过程,再到检验后对样品和培养物的处理,都由自己完成,没有人为他们做准备。而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实验却只学到了中间的检验过程,因此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4]。基于以上背景,如何使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学习完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后,就能符合企业对食品检测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课程教学团队课改的初衷。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5]。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

1.1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以实用型为主,这正是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区别。基于此,“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企业与微生物相关的岗位,如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结合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微生物检测方面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对食品企业对微生物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调研的方式,来确定“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1.2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只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不重视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实验流程的掌握。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实验器皿的包扎、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等工作通常是实验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实验后的处理,如实验器材的清洗和检验环境的消毒处理等工作学生也没有参与,或者是仅有少数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这就造成学生仅掌握中间的实验操作部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思路和流程,与企业对微生物的人才的需求相差较远。改革后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重视学生对微生物检测准备工作的设计和训练。学生经过改革课程的训练,能够形成系统的职业技能,且能够取得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国家职业资格书,迅速适应企业检测岗位工作。

1.3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的微生物课程后,必需到企业实习,通过企业的考核后方能取得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学分。这有助于学生接受更新的知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2.1依据岗位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根据食品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了不实用的内容,减少了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与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微生物与食品学科的交叉,及时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推进与食品行业的接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前沿知识的了解,满足行业需求。2.2实践教学中心化,职业技能培养综合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大幅提高实验课的课时,使理论与实验比例为。

2∶4;在实验安排上,实行先教基础性实验,再教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确定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增加实验的课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的高技能素质。

2.3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实训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理念。即以实际食品微生物应用于生产过程为设计依据,以利用微生物生产不同的产品为任务目标,按照食品微生物操作技术为对象进行项目设计。从最基本、最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对食品中微生物各项指标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训练。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根据食品检验、发酵性食品厂生产以及产品检验、生物技术支持、各实验检测机构等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教师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预习后教师对实验的内容与注意事项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教师边回答学生的疑问,边对学生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启发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使“教、学、做”有机的融合成一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服务于特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些都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为主要内容开发出来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一种重要模式。

作者:蔡尽忠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2]张晓伟,王加华,王德国,等.内容单元化及授课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2,41(12):111-112.

[3]王玲,伍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5):106-109.

微生物学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

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实验方案后再次交给教师审查。经过反复修改确定实验方案,使之具有可操性。学生依据最后确定的实验方案,提出所需药品、试剂及仪器的清单,在实验开始前1周交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按照学生提出的清单准备药品、试剂及仪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1.2.4实验方案的实施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领取所需实验材料后正式进行实验。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2.5实验总结及撰写实验论文实验完成后,每组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2结果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

2.1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实验方案。学生的反馈信息结果显示,90.91%的学生能顺利完成,9.09%的学生感到任务较重难以完成。在设计实验方案时,92.73%的学生查阅了文献资料,其中,查阅1~5篇文献的学生占35.24%,查阅6~10篇文献的学生占53%,查阅10篇以上的占11.76%。

2.2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见表1。表1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略)

2.3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见表2。表2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略)

3讨论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2]。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没有现成的完整实验方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每一个实验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因此,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间、安排实验用具,都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将直接造成实验时间的浪费,甚至是实验的失败。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纵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的一切优点,还具有验证性实验所没有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愿意自筹经费完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3]。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然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偏简单,组与组之间雷同的比较多;有些实验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欠周全,做实验时手忙脚乱;个别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浪费比较严重。

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阎光才.理性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5:16.

微生物学范文篇9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微生物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1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2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注意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同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积累更多的感性资料,从而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观察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基灭菌时,有同学发现在高压锅压力表升高到103.4kPa时,温度一直维持在IO0~C而不继续升高。于是让同学讨论、分析其中原因,发现是因为高压锅内冷空气没有排干净,打开排气阀排气后问题解决。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意识到高压蒸汽灭菌法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利用了其中的高温而不是高压的道理,从而对高温灭菌法中的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多讨论,多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例如在做抗溶血素0试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还原态的链球菌溶血素0(SLO),为什么要使用人0型血红细胞,及饭后检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到链球菌溶血素0和链球菌溶血素S的区别及抗0试验的注意事项,从而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2.2.3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过程,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报告,每次实验课都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的分析,使得学生不仅可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