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03-20 09:39:28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班级 文化 建设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建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小学班级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而小学班级文化主要包括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它支撑着小学生全部的学习生活。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物的使用如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来培养小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二是教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还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教室内桌椅的搭配,第一排桌子离黑扳的距离,灯具的配置,光线的来源,都要做到科学等。突出物质文化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社会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是针对全国小学制定的,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发展不平衡,所以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还有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建全。

仅有制度是不行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我是集体中的一员为荣,我损害集体

荣誉可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奋斗目标。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有所追求、有所向往,为实现目标,学生可以产生持久的、积极的热情,产生不断进取的意志行动。

2.要有一个全面规划。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校生活最长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由一个蒙童到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掌握了一定社会规范的少年,所以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班级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时代的气息,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优良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沐浴着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感到温馨、快乐。在优良班风的吹拂下,会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具有“四有”品质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张仁贤 总主编《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天津教育出版社。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2

20世纪90年代至今,构建班级文化普遍被教育者们关注,从其理论被不断丰富、实际运用被投入实施规划来看,其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班级文化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其一,班级文化构成形式单一,如部分教师单纯的把班级文化当做教室布局或者设立口号、学习目标等来实施。其二,班级文化缺乏人文性,过于追求功利名誉等所谓绩效,造成班级文化流于形式。其三,班级文化发展失衡,如学生对班级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原本构思合理的班级文化脱离了正常发展轨迹,造成不良风气。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不良习惯及作风的形成,直至影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

(一)内部因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三点内部因素。

1.对班级文化概念存在误解班级文化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包括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环境文化是指如班级布局、教学设备、等物质构成的形态特点;行为文化指的是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反应出教师的管理水平及学生的意识水平;观念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逐步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变化期,思维和行动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暂时不平衡性,随之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类抵触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行为若不及时给予疏导,甚至在班内产生从众效应,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集体,造成不和谐的班级文化。

3.教师管理理念较陈旧部分教师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导致其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存在弊端,从而造成畸形的班级文化。如过度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制性控制学生行为或思想,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虽然该种方法能够约束学生遵守规章条例,似乎能达到严纪律、正学风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效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并未使学生内驱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该种方法灌输的潜意识“服从”遏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及宝贵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切以成绩论之,如按成绩分配学生座位等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分层,而处于“下层”的学生心理则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功利化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倾向等。

(二)外部因素产生不良班级文化的原因还存在三点外部因素。

1.教学目的偏差虽然我国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已有许久,在学科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在尝试改变,但纵观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目前所实施的大部分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将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将学生优秀与否单纯以成绩论之,则必然会造成班级文化从精神思想上被束缚,其构建成果也必然会错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除去地域差异,单从教育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来看,部分班级内部也会存在由于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是干部与否,学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条件背景而产生的教学不公平性,而该种不公平性会在导致学生个人人格缺陷的同时,令集体产生不良风气,因此这种不公平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令其发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成就渗透入各行各业,由此带来的信息泛滥令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健康思想,而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风,陋习行为,精神颓废等现象也会令班级文化沾染负能量。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如何构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

(一)转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却难以完全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受到了我国宏观教育体系的限制。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的教育体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相较于人才,更像是用统一模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已有了先进发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人口压力的倍增,又使就业竞争局势日趋严峻,重学历现象逐渐严重,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现实的升学需求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理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宏观教育体系中无法完全实现该理念,但从微观上看,班级作为教育组织的最小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却是能够实现的。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传统上的教师职掌地位,将学生作为班级文化构建的主体,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加强师生交流。举例来说,可令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必要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做出适当调整,如此相较于学校或教师的硬性规定条款,该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又或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环境,绘制黑板报,书写学习标语,创立读书角英语角等,让自身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觉得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体观念,从而为构建班级文化打下结实基础。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将构建班级文化融入管理过程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劣与否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也指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成员之一,其个人必须经过全班成员整体的认同,融合成班集体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师依旧在中国大部分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级文化的组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特征,而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来引导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使之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体到实践中,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不断打磨与调节而形成,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融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思想。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在管理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开始思考要构建怎样的班级文化,从而依据构思来制定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或在学生工作中,主动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非用制度条款束缚其行为思想,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最终在检查阶段不断调整,在总结阶段去粗取精,从而创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3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这个学期开学以来,各班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以“建班级文化,展班级风采”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各班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群策群力,主动参与班级建设,从班级的卫生、布置和内务三方面各班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班级的布置,都能按照“简洁、实用、高雅”的原则,既保证了统一和谐,又各有特色,各有亮点。通过这段时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级部的班级文化营造情况如下:

一、初步具有“书香班级、诗化班级”的气氛,学生乐于看书,善于读书,很多学生真正把书籍当作了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读课外书成为孩子们的兴趣和习惯。班主任多数都是语文老师,多数班级都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课题和体验型班会的主题进行设计内容,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用小诗,用图片、相片等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开辟的栏目有:童年的画、快乐阅读、优秀作文、表扬榜、语数英的作业展览等,这样营造书香班级的活动确实让孩子们成长更快,更强化了孩子的学科知识。

二、墙壁布置简洁、合理、有特色。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现有资源,把三月份的墙报布置得五彩缤纷、富有创意和特色,不仅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的孩童情趣。如五(3)班以“植树节” 为主题;六(1)班以“植树节”为主题。六(2)班以“新学期,新气象”为主题;六(3)班的班报栏除了有应节栏目:植树节和学雷锋外,还有让学生心灵震撼的“心灵风景”,以美文怡养学生的心灵,班主任每月一次细节班务记录:我最闪亮,详细记录了每一位孩子的好人好事,这个月的表现.

在活动中班主任根据本班特点,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绞尽脑汁,为班里添红加绿,聚众人智慧创设班级亮点,使班级布置处处闪放光彩。现在走进每一个教室,就会被一幅幅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布置所吸引。

随着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激情和欢乐,给老师们带来的是感叹和惊喜,而给学校带来的是师生新的精神风貌与心灵的成长!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中小学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教师走向学生、从划一走向个性、从单一走向多元,班级文化建设成为了师生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有效促进了班级的课程建设和班级的教学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学生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为目标。过去的班级文化更多呈现的是单一的爱国、励志等单调的化,其目的无非是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考试分数,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新课程实施后,班级文化建设也随着课程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发展、小组建设、多元评价、精彩生活等内容。本文就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做法作一探索。

一、四块展板文化建设彰显课程文化

为了更好落实新课程文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班级风貌。每个班级设立了四块文化展板。第一块展板的内容是小组建设。班级按照每组六人的原则,把班级人数按综合素质分成若干同质小组,并且要求小组内的六名学生团团坐,综合素质相近的学生面对面,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助于小组的管理,要求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和一个副组长,其它学生承担小组内的学科组长,即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管理及时、评价到人。第二块展板的内容是小组周评。即每周对小组进行评价管理,就是把班级的管理分解到小组内进行管理,通过小组的管理使班级管理走向微型化,提升班级的管理效能。小组的评价指标与班级的评价指标保持一致,小组即班级,有效增强班级的管理质量和效能,强化了小组内的竞争与发展。第三块展板的内容是班级风采。把班级内学生的各种特长学生的成绩展示在展板内,用于激励全班学生的竞争与发展,每月进行更换,同时可以通过评选班级新星、十佳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个性发展。第四块展板的内容是班级建设。把班级管理方面的事务展示出来,强化管理的团队意识及拼搏精神,实现班级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及时性。

二、读书文化建设彰显班级内涵

在班级的前左角设立一读书专柜,最上一层是报刊阅读区,学校为班级订阅了德育报、中国教师报和中国青年报,通过每日的读报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外部世界和成人世界,了解全国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成果。通过读中国教师报,可以了解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信息,丰富自己的学习理论。阅读中国青年报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代的要求和精神,关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强化自己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甚至可以从报纸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读书柜的中间层是班级书架,一是学校统一配置的图书,二是班级学生主动捐助的图书,供班级学生平时阅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把班级的读书手册摆放在合适位置,供班级学生阅读。有的班级还设立了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展示区,相互交流读书体会和心得,促进学生多读书、常读书、爱读书,用书香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黑板文化建设彰显小组个性

为了展示班级小组的优势和学习成果,把教室前后黑板竖分割成多块,每块大约五十公分宽,每个小组有一块展板。最上面一行是组名、第二行是组训,下面是小组内平时学习的展示区域。班名的要求是选择具有激励意义的词语,且容易形成小组共同追求和思想,便于班级的评价与管理。如吉祥组、大雁组、鲁迅组、成功组等,组名代表小组组员的价值追求和小组品质,形成小组共同的意志,班级安排适当时候进行班级的展示与评价。组训以名言为准,一句最佳,便于书写和记忆,最好是小组内共同理想的代表。如:一切皆有可以。一分辛苦一分收获。

四、规则文化建设彰显班级管理风格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的前提与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园。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保障良好学习环境和秩序的基石,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转变班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班级制度是在班主任主持下,由班长与班委共同制定的班级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等,班规的制定要具有班级特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特色,尽可能是每学期开学制定,期中进行修订,让班级制度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班级共同遵守的法规。制定法规的过程中,可以参照美国、德国、新加坡的班级制度建设,丰富制度的内涵,让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中外不同国家的班规,从中学到有效促进班级学习生活的规则。同时,小组内也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组规,用于规范小组内成员的言行举止,建立文明小组和文明班级,实现班级的有序发展。

五、作业文化建设彰显个性化学习

学习是个性化的,作业也必然是个性化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适量而有效的练习,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平时的学习要求班级建立有导学案、练习学案和学习纠错本。学生把每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摘录在学习纠错本上,并且进行分类总结,分析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案,找到自己的学习规律,有效促进自己的学习力的提升。导学案是教师编写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要求学生一定在课前独立完成,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习惯,学会思考问题,查阅资料,善于合作,敢于展示。在导学案练习中,学生要用双色笔把问题点勾出来,便于合作学习时解决,把解决的方法和窍门记录下来,形成学习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班级管理方式要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同时班级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也要更新,以形成新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制度,确实让学生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习与成长,学习不是掌握多少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阅读与练习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规律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终身的一种生活。

参考文献:

[1]学校文化建设 孙鹤娟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 小学;特色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明德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46-02

一、农村小学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意义

目前来看,全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还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机械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以分数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不堪重负,也让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尽管近年来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还相去甚远。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因为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户籍政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孩子们普遍缺乏家庭温暖与亲情抚慰,精神空虚,集体意识淡薄,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基于这种现状,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加重要。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下工夫,努力建设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让班集体充满爱,让班集体成为所有学生的“精神家园”。班级文化积极、健康、向上,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学习、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学生大多具有自信、阳光、博爱的性格。他们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敢于面对未来的风雨。

二、农村小学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

1.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应重视个性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湖北省红安县明德小学(下文简称“我校”)鼓励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但这些探索不能是盲目的、无序的。在小学阶段,反复试验、运用新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固然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效果,但花样过多的教育手段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心智成长也有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也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之前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独特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年龄跨度不大,但其身心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别,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其年龄跨度更大,对特色班级文化的需求有天壤之别。因此,在制定计划时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个性化的方案,一来学生更容易接受,二来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才有成功的基础。

除了针对不同年级做出不同计划,还要帮学术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更能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为之努力奋斗。小学生还没有能力做出较为长远的规划,因此,应指导他们将目标细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按照从宏观到具体的原则,即: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把发展目标逐渐细化。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们从一个个的小目标着手,一段时间以后都能有所进步。有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究其原因,并非规划不当,而是无法持之以恒。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一段时间以后,原有的热情渐渐消退,这个时候,完成下一个目标就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性和技巧性的激励。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跟近,班级文化建设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半途而废。

毋庸置疑,班级文化建设要有自身特色。不仅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也要贴合校情、班情。如笔者任教的班级是六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个性正在逐渐形成,尽管有些行为叛逆,但他们已有一定的能力来进行自我管理,所以,在不触犯班规的前提下,我有意减少了一些束缚而给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发展自由,这种做法收效甚好。同时,该班级留守儿童居多,还有部分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突出了情感关怀这种教育方式,以结对帮扶的形式让孩子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在情感上互相关怀,留守的孩子有了伙伴的陪伴而不再孤单,优生与学困生结对也有利于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生们在温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身心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 合理构建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的过度宠爱氛围中长大,难免有自我中心、自私狭隘的个性特点。而学校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的,如果不能让所有孩子完全融入到集体中来,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空谈。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首先要建设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首先,合理分工,大胆放权。根据班委会各委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让其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并教其方法,指导并帮助他们有效地开展工作。笔者实行了“值日小组轮流制”,以六人为单位将全班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每周轮值,根据全班共同商议的评分标准,负责本周各项工作的量化评分。这样就能避免仅由班干部打分而可能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也能更好地督促大家规范自身行为。各小组成员根据特长自荐或组长推荐担当纪律、学习、卫生等方面的监督员,力求大家平等分工、互相监督。

其次,树立榜样。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接触学生,凡事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还应该引导学生以优秀学生为榜样,开展向榜样学习的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阶段,可以根据每周的量化考核结果,在班会课上,请全班同学共同推举本周的“纪律之星”“学习之星”等等,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照片,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需要注意的是,在树立榜样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否则榜样效果会大打折扣。

3.书熏墨染,打造优秀的小学班级文化底蕴

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理应弥漫着朗朗书声,飘洒着点点墨迹。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思想观念的进步,现代家庭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熏陶。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开办了各类兴趣小组,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建设特色班级文化,更需要借助艺术形式,提升班级的文化底蕴。

首先,一个班集体想要全面提升,必须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精神状态上,也体现在班级的整体风貌上。统一的班歌、班徽、口号都能让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各兴趣小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自己的组徽、口号等。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参与、精心打造的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更能为学生接受,也更能体现班级特色。

其次,文化底蕴不是人为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深刻体悟。课堂教学要放开手脚,班级管理同样不能束缚手脚。文化的接受与创造都带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能够看到老师看不到的层面。只有深入学生中间,和他们多进行分享交流,才能创造出充满童趣的特色班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很好的桥梁,这种融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深受学生喜欢。应多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打造班级文化,既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

再次,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口号、班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工具和载体。打造特色班级文化,还应紧密联系日常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育观念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要真正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还应进一步探索实践路径。只有将班级管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特色班级。

总之,建设特色班级的灵魂就在于建设好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特色班级的建设趋势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风向标,更是一种激励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应看到,特色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得到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会有很多难以预测的问题出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结合实践,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 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9-01

班级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的新举措。如何进行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呢?在近些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见解,与大家进行商榷。

一、一个温馨的家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读书养性的地方。一个班级就是几十名学生共同的家,把教室布置、打扮成一个温馨的家,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一个优美而温馨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何建设一个温馨的家,教室可以作哪些布置呢?那就要靠师生的智慧,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才能把教室布置出特色。

我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以来,有些教室里布置图书角、文苑、小画家天地、文化墙,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有些教室把大家讨论出的班名、班训、班级公约、班级誓言、集体获奖证书贴在最显眼处。一间好的教室布置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围绕这个精神财富创造的活动,也是学生一个锻炼教育提升的过程。

二、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室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以后就万事大吉,就是所谓的班级文化了。实际上如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氛围。

文明见行于细节上,文化蕴藏在行为中。“来要参,去要辞”“礼义廉耻”是我国悠久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们从小做文明、仁义、廉洁、守纪、诚信的好学生,并养成一种习惯,内化成一种素养。台湾教育家高振东曾说:“国家兴亡,我的责任。”这就犹如杯水的关系,把“德”做大了,才能盛更多的“智”。

经过两三年的实践,我班的孩子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实效:

1.卫生特清洁。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人人做好“弯腰行动”,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搞劳动干卫生的,都认为干卫生就是在为班集体做贡献,整洁舒适的环境大家心里舒服。我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把为班集体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做好了,将来就一定会干成大事。小事你都做不好,长大还能干什么大事呢?孩子们都争着干!

2.早读很自觉。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们都能自觉地按时早读,教室里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没有迟到或乱糟糟的现象。

3.爱读课外书。这是我们学校班级的又一特色。除了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外,班级自办图书角,大家把自己买到的书放进班级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管理,供全体学生阅读。大家都以买到好书、读到好书为荣,很多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习作得到了很大提高。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还要看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活泼,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和谐均衡发展?

三、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和家人式的关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这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目的所在。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班主任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父亲般的关爱、母亲般的温暖,并产生热爱教师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情感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让师生关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平等;二是信任;三是民主。

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和他们同欢乐,共忧愁。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坚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坚持“情”字相融,细雨润物;坚持“诚”字相伴,家校互通。通过“爱”的传递,“情”的交流,“诚”的沟通,给孩子建立一种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彼此接纳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获得成功。

四、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团结向上、共同进步是每个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班级有没有这个愿景?有没有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是否让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里获得成就感,产生幸福感?为了这个愿景,就需要打造一个有品位的书香班集体。我觉得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2.征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班训、一首班歌。3.讨论确定班风口号。4.制定一个班级公约。5.制定一个班级奋斗目标。6.建立班级文学队、书画队、快板队、朗诵队、舞蹈队等社团,并为之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会使班级显得生机勃勃,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本学年,我结合本地“千年古镇、红运土城”的实际,将刚接手的班级命名为“小红军班”。

班级介绍是这样的:红军,一个响彻中国大地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团队,善于学习,勇于胜利。我班每个同学要像红军战士一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钢铁一般的纪律,敢于藐视一切困难,乐观向上,顽强拼搏,一往无前。

班训为:“顽强拼搏,一往无前”。学风为:“自信合作、乐学善思”。班级公约为:“上学准时不迟到,作业精美按时交。遇见师长要问好,同学相处要和谐。上课精神要专注,回答问题要主动。扫地迅速要准时,举手之劳作环保。”我给孩子们的寄语是:“把汗水留给自己,把芳香带给别人!”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7

一、 明确班级文化主题

班级文化主题是班级生活的核心理念,凝聚集体智慧,符合教师、学生个性特点。它定位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是集体活动的指南,能促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形成。班级环境要凸现文化主题,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并以此产生陶冶和教育作用,避免随意性,否则一切行动都只是盲目的。

如一年级应根据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开始学习生活、自律能力较差的特点,确定“养成习惯、快乐生活”的文化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教师把对学生的行为教育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 为工作的重点。在墙壁上开辟 “明星闪亮”栏目,定时评选“守时小明星”“守纪小明星” “讲卫生小明星”等,发现、引导、激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班级设立“小荷才露尖尖角”展示平台,将学生优秀的书法、绘画、手工艺作品等张贴、悬挂于墙壁,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收获成长、进步的快乐,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喜欢学习。

二、凸现人文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读书养性的地方,所以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的艺术文化氛围。

1.掀好图书角建设 。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图书角建设,不断丰富图书资源。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发挥图书角的应有作用。如开设“荐书栏”、“图书角漂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植阅读兴趣。

2.体现人性化的设计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主张:“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利用教室内墙壁资源,适度开发,及时更换,从而对学生产生持久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主动的学习中来。

如设立 “才艺展示”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展现个人的才华,可以是优秀的文章、精美的画作,也可以是创意发明制作等等。学生的闪光点得到放大,会逐渐生成一种自信、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还可以开辟“名人驿站”专栏,张贴古今名人的励志名言、成长故事。如宣传学生喜欢的姚明刻苦训练的故事,使之从偶像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墙壁文化的设计,只有让学生喜欢并接受,学生才会有参与的热情,才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丰富班级文化氛围,墙壁才会“说话”。

3.办好黑板报。黑板报每个班都有 ,由于缺乏对黑板报的足够重视,导致黑板报形同虚设,落人俗套。应当认识到,黑板报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舞台,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播撒文化气息的 “一方宝地”。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资源,编设多个板块,内容要丰富彰显班级特色。无论文字编辑、版面设计 ,师生应共同参与创作,为学生的创造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创造舞台。

4.环境主要简洁、关观,具有审芙特质。比如,墙壁的设计,在形式、色彩上要与教室整体格调相配,互为映衬,不可过于绚丽。要既简洁又美观,时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给学习和生活增添乐趣,让教室环境建设成为学生一种文化享受。

三、调动学生参与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8

区域特色 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

一、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涵义和目标

1.概念的界定

(1)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彰显班级个性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三个层面:表层为班级物质文化,中层为班级制度文化,深层为班级精神文化。

(2)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

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挖掘学校所在区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吸纳其中一些典型的教育元素,并把它们融入班级生活,以更好地促进班级成员成长的过程。

(3)区域文化中可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的资源

本研究是探讨基于区域特色来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问题,因此仅仅关注B市以下三方面的文化。一是红色文化。B市是我国北方革命的发祥地,也是抗日战争根据地,更是众多革命的纪念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冉庄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这些可歌可泣和光耀千秋的英雄事迹都发端或发生在B市,给这个地域的文化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这是一种独特的革命传统文化。二是历史文化。B市悠久的历史使其积淀了众多引以为豪的古迹遗存。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白洋淀、清西陵、陵山汉墓等文物名胜闻名遐迩,给B市文化打上了深刻的文明的烙印,这是一种璀璨的历史文化。三是名人文化。B市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域,这片沃土曾为社会各行各业滋养出一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包括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生物学家、作家、诗人、体育冠军等。这些名人文化无疑提升着B市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使其具有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这三种文化是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2.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1)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B市文化中有许多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元素:红色文化可以使儿童崇拜英雄、珍惜生活,历史文化可以使儿童感受文明、敬畏知识,名人文化可以使儿童体验奋斗、心生仰慕。如果把这些元素以班级文化的方式引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就可以使班级文化的主题得以丰富,可以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2)推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主任提出了一个鲜明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这让班主任有了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信息的发现,到对有价值信息的筛选,再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区域特色的体现方式以及对小学生接受度的预估,班主任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作风修养,都会得到提升,尤其是其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会得到增强,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3)增强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价值体现。调查表明,B市班级文化的主题要么来自学校的任务,要么来自班主任的教育意愿,这样的班级文化很难触动小学生的心灵,这就影响了班级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儿童生于B市,长于B市,对B市的区域文化本来就有一些感性认识,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文化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小学生置身其间,会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进而派生出一种信任感、一股自豪感,使这种班级文化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这就增强了其教育功效。

(4)打造有灵魂的班级文化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灵魂。B市三种区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爱国、奉献、奋斗、勤勉、自律、自强、民主和文明。把区域文化的教育元素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同时也就把这种基本精神注入了班级生活。班级以这种文化启迪学生,以这种精神感染学生,使小学班级文化充满了深刻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有灵魂的班级文化,可以对学生时刻产生震撼性的教育力量。

二、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1)建设墙面与角落名人文化

墙面布置是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的重点。比较适合在墙面展现的是B市名人文化。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面上张贴B市古今名人挂像,像“闻鸡起舞”的祖狄、郭晶晶等体育冠军以及文学家、作家等,挂像下边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四个角落,开展班级角落文化的创设,可以设置一个图书角,其中包括介绍B市名人成长历程的书籍,供学生参阅,这就是角落名人文化。

(2)建设室内板报和班级刊物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

室内板报是小学生喜欢关注的室内环境中的又一个重点,每个班都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室内板报来展示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在板报中用适合小学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以连载的方式,讲述B市的革命战争故事和历史名胜,并配上简单的画面。创办班级报刊作为室内板报的拓展,班级报刊可以开辟不同的专栏,专栏的内容可以是英雄人物和文物古迹的介绍、由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改编成的电影、文学作品赏析,还可以是小学生书写的感受等。

2.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构建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是班级精神的重要体现。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围绕B市历史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开展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形成优良班风,培育班级精神。比如,结合班级环境的布置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系列主题班队会,针对一些不利于良好班级精神建立的行为倾向开展班级辩论赛,召开每天一次的通过树立榜样和正面宣传好人好事来引导班级舆论的十分钟班队晨会,以及开展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知识竞赛、读书分享活动,还有诸如红歌比赛、小拉练等文体活动等。

(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班级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括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学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目标,从而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树立目标与理想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结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说明学习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名人文化说明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习惯来源于个人的自律与自强,从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

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推崇的基本理念,是班级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正确的班级价值观能够使小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班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价值观的树立,要求班主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塑造榜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树立既简单易懂又激动人心的价值观。比如,把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小学生称为“身边的小名人”、把学习中不畏困难的小学生称为“学习上的小英雄”、把讲礼仪和守规范的小学生称为“践行文明的好孩子”、等,通过这些做法,让小学生明确理想、奋斗、追求、文明、自律、自强、勤勉、奉献、民主这些是为人称赞的基本品格,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3.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1)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建立,变“他律”为“自律”

班级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思考并提出制度议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再展开讨论、补充修改,最后表决通过后再实施。通过这个程序,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班级制度的约束者,班级制度也不再是一个压制性、强制化的东西,而是由自己的意见转化而来的,是使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从而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认同并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

(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现民主的班级管理作风

小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换制,也可以多增设一些岗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的角色体验中感受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并且真切的感到班级是自己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成长自我。

三、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1.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树立普遍性和差异性兼顾的理念

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会形成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差异性是指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差异,在心理发展上也会表现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主题的确立,到形式的选择,都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2.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树立班级成员全员参与的理念

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小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从具体内容的选取,到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实施,都要给每一个小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每一个小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体验创造、享受成功的过程。

3.对班级文化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树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念

一种整合是横向整合,指对基于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另一种整合是纵向整合,指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其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深入的有机整体。这两种整合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表现出整体设计的理念,使各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在形式上相互关联,内容上互相呼应。

4.要符合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树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全发展打基础。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既要考虑到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考虑到对其和谐个性的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有促进作用。

5.要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素质,树立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念

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指其在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上的不断成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建设的班主任进行关于班级文化理论的专业培训,使之树立全面、科学的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持续地监控与评估,最终通过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使其具有娴熟的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

6.强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建设富有内涵的班级文化的理念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9

1、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

2、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来往车辆,不准追逐、奔跑。

3、没有行人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

4、不准爬越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不要在道路上玩耍、坐卧或进行其他妨碍交通的行为。

6、不要进入高速公路、高架道路或者有人行隔离设施的机动车专用道。

7、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不满16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电动车。

8、骑车时要集中精神,谨慎骑车。

9、不打伞骑车,不脱手骑车,不骑车带人,不骑“病”车,不骑快车,不与机动车抢道,不平行骑车,不在恶劣天气骑车。

10、骑车转弯要减速慢行,向后瞭望,伸手示意。

11、掌握不同天气的骑车特点,做到:“顺风不骑快车,逆风不低头猛踏,雾天控制车速,冰雪天把稳龙头,雨天防止行人乱穿。

12、不要在禁行道路、路段或机动车道内骑车。

13、骑车时不要牵引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

14、维护乘车秩序,不争先恐后。

15、乘公共汽车要停稳后上下车,在车上要抓好扶手。

16、头、手等身体部位不能伸出窗外,管好身边物品,防止扒窃。

17、乘坐二轮摩托车必须头戴安全头盔,不准倒坐和侧坐。

18、乘高速汽车要系安全带,不乘超载车。

19、过铁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穿越封闭的铁路道口。

20、遇到交通事故,及时报警,求助“122”。

二、游泳安全常识

1、下水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2、远离河道,严禁去水库游泳,单身一人不外出在江河湖泊游泳。

3、身心情况欠佳时,如疲倦、饱食、饥饿、生病、情绪不好时不宜游泳。

4、身体患病不游泳,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不立即游泳。

5、水况不明的江河湖泊不游泳,恶劣天气不外出游泳。

6、设有“禁止游泳或水深危险”等警告标语的水域,严禁游泳、戏水。

7、游泳池边不要奔跑或追逐,以免滑倒受伤。

8、游泳池边不可任意推人下水,以免撞到他人或撞到池边受伤。

9、游泳戏水时,不可将他人压入水中不放,以免因呛水而窒息。

10、水中活动,感到有寒意时,或将有抽筋现象时,应登岸休息。

11、若在水中发现自己体力不支,无法游回岸边,应立即举手求救,或大声喊叫,等待救援。

12、发现有人溺水时,即刻发出“有人溺水”呼救或拨打“

110”请求支持,儿童少年不可贸然下水施救。

13、发生溺水事件时,必须镇定冷静,了解自己所处环境,并利用本身浮力或身边物来自救求生。

14、发生溺水事件时,不太熟悉水性者应采取仰卧位,头部向下,使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切忌慌张,将手臂上举乱扑动,加速身体下沉。

15、发生溺水事件时,会游泳者,如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16、溺水者救起后,要清除口鼻喉内异物,排出溺水者胃肺部水,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

三、饮食卫生安全常识

1、不买不吃不新鲜和腐烂变质的食品。

2、不吃被卫生部门禁止上市的海产品。

3、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

4、不买无证摊贩处食品。

5、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等标签不完整的食品。

6、不吃有毒食品(如河豚鱼、野生蘑菇、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等)。

7、不食昆虫类动物污染过的食品。

8、不喝未经消毒、煮沸的水,不喝存放时间过长的、过时的纯净水。

9、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前做到勤洗手。

四、传染病防治常识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5、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6、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7、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8、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9、要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10、在传染病发病期间,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五、日常活动安全常识

1.要注意选择安全的场所。要远离公路、避开变压器、高压电线;不要攀爬电杆、屋顶、高墙;这些地方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伤亡事故。

2.要选择安全的游戏来做。不要做危险性强的游戏,不要模仿电影、电视中的危险镜头,攀爬高的建筑物、用刀棍等互相打斗、用砖石等互相投掷、点燃树枝废纸等。这样做的危险性很大,容易造成预料不到的恶果。

3.游戏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游戏的时间不能太久。这样容易过度疲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最好不要在夜晚游戏,天黑视线不好,人的反应能力也降低了。

4.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私自或协同伙伴到野外不明水域游泳,游泳要在家长或大人的带领下进行如遇上意外事故,要保持镇静、沉着地加以自救,看到同伴落水要立即呼唤大人相救。

六、校园活动安全常识

1.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在校园里不追打嬉闹,注意防止摔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压到手,也应当处处小心,要轻轻地开关门窗,还要先留意会不会夹到他人的手。

5.不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险物品进校园,杜绝玩火、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6.不带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使用时必须有老师指导,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7.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8.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能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神集中、精神饱满。

9.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

10.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七、体育课活动安全常识

1、准备:换胶底鞋,防滑并增加弹性。女生要摘掉发卡,或者把发卡换成皮筋、头绳等软的饰物。衣服兜里不要装坚硬物品,以免摔倒时被扎伤。同时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好准备活动,避免肌肉拉伤、扭伤。

2、守规则:运动时要听老师的安排,尤其是在进行器械运动时,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解,掌握好要领再开始运动,不要自以为是地去做。投掷运动要听口令,不能乱扔乱投。

3、严肃:垫上运动要严肃一些,不能嘻嘻哈哈,动作不认真很有可能导致损伤,扭伤颈部、伤害脊柱或者大脑。

4、处理:一旦受伤,不要急着起来,也不要乱搬乱**揉,否则会加重伤势,等伤情好了以后再运动。伤势严重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处理。

八、意外安全自救

A、消防安全自救

1、首先是要关掉家中的电闸、煤气总开关,将最近的门打开,设法不让门再关闭,同时找出洗衣机上的塑料水管,开大水笼头,将尚未形成大火的火源及时扑灭。

2、如果火情来自油锅,应迅速用锅盖将油锅盖严,然后关闭煤气罐、天然气的阀门,再找出湿布一类的东西扔进油锅灭火。

3、若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火灾,并已无法控制时,则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求得救援。

4、在火势未起来时,可用水大量泼向地面,自己也应及时跑到门前或窗前,做好逃离的准备。

5、如果来得及的话,可立即用厚棉被压住火苗,再由四周至中央泼水,以缓解火势蔓延其他易燃物品上。

6、应在报警之后,派人或自己站在路口等候接应消防车辆,少走弯路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B、交通安全自救

1、如果你受伤较重时,只要头脑还清醒,就要记住肇事者的相貌特征、车子的型号、颜色、车牌号码等,然后等待救援。如果肇事司机逃逸可将上述特征报告给交通治安管理部门,协助破案。

2、要是一般性伤害,比如擦破点皮,流点血,只需到附近药店买来“创可贴”(最好随身携带)贴上即可。至于青紫淤血处,即使不理睬它,过几日也会自行消退。对肇事者可要留下通讯方式,采取比较宽裕的态度。

3、如果是身体某处被撞、被压、切不可乱动、应求助围观者抓住肇事者并拨打122电话报警,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求助救护。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