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4:28:05

诚信建设论文

诚信建设论文篇1

我党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并把诚实守信作为重点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都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党员和领导干部讲诚信、守信用,起表率作用,他指出“对同志、对战士、对人民,要讲老实话,是则是,非则非。”“讲真话,每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如此,每个共产党人更应该如此。”“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通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决议,都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规范。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对诚信道德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考察道德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由于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道德建设,所以,当前我国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这样的判断和分析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状况,社会主流道德舆论和主流道德观念积极、进步、向善,社会道德建设领域大大拓展,社会道德榜样的层次愈加丰富多样,道德理论发展进步,在总体上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同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人,以高尚的道德精神激励人,以优秀的道德榜样引导人,取得了诚信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从“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到“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从“诚信致富”的王乐义、“诚信经商”的尚金锁,到“诚信建房”的范玉恕、“诚信报国”的王一硕;从“廉洁履职”的杨善洲、“两袖清风”的刘金国,到“践行信念”的沈浩、“人民的贴心人”牛玉儒,从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和英模群体等,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印证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为引领社会诚信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和伟大复兴的基石。

二、诚信道德缺失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回避

看不到30多年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成绩和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同样是危险的。由于道德发展的滞后性、体制机制不完善、法治和德治不完全相适应及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在政务领域,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多变、有法不依、不守承诺、暗箱操作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权钱交易等。在商务领域,表现为部分企业及商家的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违约欺诈、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虚假宣传、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等。在司法领域,表现为个别司法人员的刑讯逼供、司法不公等。在社会生活领域,个体方面表现为假学历、假履历、考试作弊、欠贷不还、偷税漏税、假医假药等,公共生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的见危不救、见恶不忿、见弱不帮、见苦不悯等,公共服务方面表现为食品行业的“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建筑行业中的“桥垮垮”、“楼脆脆”等,教育领域个别人的论文抄袭、成果剽窃、买卖文凭、沽名钓誉等,医疗卫生领域个别医生小病大看、小病大药方、“红包”盛行等。各类诚信道德缺失案例频发多发,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恶性事件,曾严厉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失范,侵蚀着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肌体。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严重影响着公民对社会诚信度的评价。2011年7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乐观,超六成(65.7%)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2011年2月,《瞭望》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五个城市进行的社会诚信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7.8%评价“一般”,而认为“差”和“很差”的占46.6%。2009年,《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对我国“诚信小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人民论坛》所作的“千人问卷”调查、2010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社会信任调查,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虽然这些数据属于样本调查,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社会诚信的总体状况,但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却是不争的事实。假话不信,真话受质疑,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心态,严重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政务失信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据新华网诚信调查显示,公众认为“目前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诚信”中,“政务诚信”占到59.9%,加上“司法公信”21.3%的比例,对提高整个政府诚信的比例超过八成。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引导者、监督者、践行者,政务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处于关键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着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的整体运行过程。然而,从“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到“7•20”、“7•25”恩施州建始县不作为、乱作为事件;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反正我信了”,到建始县经信局副局长“砍村民药材树谁说赔钱”;从郭美美微博炫富将中国红十字会推上舆论漩涡中心,到会理官员“悬浮”事件等的出现,一次次将政务诚信推上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直接拷问着政府行为的公信力。各种不信任情绪的累积,最后都可能会引向对政府的怀疑。因此,政务失信不仅给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带来负面影响,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影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商务失信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信用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石,“诚信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企业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四)社会失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同时,诚信作为社会有序发展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遵守和认同,一旦诚信不彰,社会上便会坑蒙拐骗盛行,欺诈造假成风,最终必然使民众对社会和政府失去基本的信心和信任,导致社会的和谐稳定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些法律工作者不无忧虑的指出:“在一个不讲诚信的社会,守信者遭受损失,劣币驱逐良币,驱使很多讲诚信的‘好人’变成了‘坏人’,人们从不敢诚信、不能诚信发展到最后不愿诚信,很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五)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道德是文化的灵魂,诚信是社会的良心。诚信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重诚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才不致成为空中楼阁。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更谈不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了。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一体化逐渐加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特殊背景下,切实加强诚信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政治建设,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回归和社会的和谐。

三、加强诚信道德和法治建设刻不容缓

顺应国人之期盼,关注民生之需要,实现文化强国和依法治国之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正视诚信道德问题,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

教育升华思想,思想引导行为。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把诚信道德转化为内心信念、信仰。要充分认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把诚信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像重视经济建设、法制建设一样高度重视诚信道德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党的革命道德传统的教育,加强新时期诚信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普及诚信文化和诚信知识,培育道德主体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养,增强诚信道德自觉和自信;加强对社会精英重点人群的诚信道德教育,把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富裕阶层和文化科技精英等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重点,发挥他们的标杆和示范作用。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人人行诚信”的良好道德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各类企业、组织、个人的诚信信息的征集和公开机制,建立统一集中或政府、行业、信用中介机构三个层次的资信数据库,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信用信息。建立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形成一个动态评估体系,向媒体公布个人的诚信情况,个人信用档案与银行、信贷、工商、税务等单位进行“资源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社会信用中介组织,支持科学治理、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持牌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产品,发挥专业优势,细分信用市场,强化营销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鼓励社会各界使用、引导信用服务需求,共建社会信用环境,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通过整合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和银行等系统的各类信息,建立以互联互通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对诚信者的社会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舆论谴责,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发挥政务诚信建设的关键作用

政务诚信对其他社会主体诚信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政府守信践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缺乏公信力,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法人也难免“虽令不从”。打造诚信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行为主体,一要坚持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二要恪尽职守,用心谋事,用情做事,用力成事,不回避矛盾,不推过揽功;三要清正廉洁,珍惜名誉,靠诚信赢得民心;四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诚实守信的表率,为群众树立榜样;五要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增加透明度,避免行政垄断和暗箱操作。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和推进其它领域的诚信建设。

(四)发挥商务诚信建设的主体作用

诚信建设论文篇2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企业产权包含三个层次的权利分配:①由多个投资主体拥有的出资人所有权;②由出资人出让的所有权聚合而成的企业法人所有权;③由经理人员行使的企业经营权。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所谓理顺企业关系,也就是要从这三个层面上建立起合理的企业制度,使出资人所有权、法人产权、经营权三者关系明晰化,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等组成的企业组织结构框架,形成多级制的资本委托关系。

首先从经营环节上明确资本的委托关系,既明确经理人或经营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对理顺产权关系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具有直接的意义。一方面,经营者拥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其经营决策不仅对企业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另一方面,经营者的目标又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不完全一致,企业所有者追求资本价值的最大化,而经营者看中的是报酬的最大化以及人力资本的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少一种纽带使二者的利益相统一,经营者的行为就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目标。同时,由于经营决策活动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最高,所有者与经营者又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前者很难对后者的努力程度和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由这两个层面所决定,企业就必须对经营者的责、权、利做出科学而明确的规定,力求通过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使他们有积极性“自己监督自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过承包制改革和公司改造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拥有相当大的经营决策权或对企业的控制权,并由此形成了对经营者的极大激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从报酬激励方面来看,国有企业经营者从企业获得的报酬仍然不合理,不仅薪酬水平总体偏低,与公司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结构形式单一,年薪制作为一项合理的制度尚未全面铺开。更重要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层总体持股数量少,持股比例偏低,经营者应有的剩余索取权仍未受到重视。经营者在获得控制权激励的同时并未获得报酬激励,因而并未实现经营者与所有者在利益上的统一。显然,这是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不讲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形式上来看,国有控股公司的成立使国有公司形成了出资人所有权———法人产权的双重产权结构,也形成了股东会、监事会、经理阶层所组成的公司治理框架,进而形成了多级制的资本委托关系。然而,实践结果表明,这种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然未能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反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企业经营权变成了“内部人事控制权”。关键原因在于现行产权制度中,资本的委托关系仍然采取了行政性方式,国有控股公司的绝大多数不仅是原来的行政主管部门翻牌成立的,而且它拥有的国有资产的支配权和经营权一样,是通过行政权利无偿得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控股公司一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力,因而可以控制董事会的决策;而另一方面,使国有控股公司对经营直接选择权变成了“廉价股票权”,从而使一些不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通过贿赂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或因迎合了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的价值取向而取得企业经营者的位置。同时,由于资本的行政委托方式使国有公司的经营者和企业经营者形成了上下级关系,而后者又是由前者选择的,后者经营不好前者也有重大责任,因此二者之间形成了“共荣辱”的关系,必然使前者无法形成对后者的刚性约束。因此,在目前国有资本的行政性委托关系中,不仅包含着法人产权所有者谋求短期利益的可能性,而且必然会引发对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及经营者在经营决策活动中的道德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在众多方面的不诚信行为。

2企业文化创新:企业诚信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的构成与形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企业管理哲学

企业管理哲学是现代企业对外经营、对内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信念。如IBM公司的基本精神信念有三条: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杰出。为贯彻和向员工灌输这些公司价值观,又将其具体化为:①为企业确定明智、可行的方向;②尽量向顾客提供有效而完美的服务;③提高技术、改善产品、不断创新;④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员工在公司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和精神上的满足;⑤对股东负责,让他们的投资得到适当的回报;⑥尽力促进公司所在地的公益事业;⑦勇于承担公司应该承担的各项社会、法律责任等7项原则。在商场如战场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若想战胜众多竞争对手,没有统一的精神信念全力以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确立企业精神,重塑员工灵魂,使之为企业目标服务,就是企业管理哲学的主要作用。因其提出和倡导者通常都是企业家或公司负责人,所以企业管理哲学又被称为企业家文化。

2.2员工文化

员工文化则是企业家文化在员工中的推广和认同。作为企业精神信念的企业管理哲学,一般由企业家首先提出,并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大力倡导并坚决推行,使之得到企业员工认同,从而成为员工的精神信念,即员工文化。其形式有培训和激励沟通两大类型,在培训类中又包括价值观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前者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素质教育、公司发展史教育等内容,用军训、升旗仪式、唱公司歌、背诵公司信条、学习企业规章等教育训练方式方法,旨在灌输培养员工忠诚于企业的信念;后者则重在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及专项业务水平,使之适应公司发展需要。而激励沟通类则包括庆功会、演讲、恳谈会、员工俱乐部,由公司出面组织为员工举办的生日聚会、旅游度假奖励等活动,包括员工持股技术入股等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员工的关爱,通过经常的沟通、训练,创造使员工忠于企业、热爱工作、奋斗进取、力争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不断为企业做贡献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并实现自身价值。显然,增强企业凝聚力,沟通并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是员工文化的主要作用。

2.3企业营销文化

企业营销文化,是企业对外经营的信念,以及体现这种精神信念的活动。它植根于“商品质量观”和“用户至上观”基础之上。前者将产品质量和服务视为企业的生命,认为产品质量和服务是无声的推销员;后者将顾客奉为上帝,认为只有全心全意服务顾客、尊重顾客,才有顾客对企业的信赖和支持,才有流入企业的滚滚财源。营销文化主要包括广告宣传等公关营销活动、质量保证体系、售后服务以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支持。如捐资助学、赈灾救济、捐资造桥修路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宣传企业及其产品的同时,旨在以真诚和实际行动来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和支持。因此,在任一消费行为都可有多种选择的现代社会,以“诚信、质优”而建立了企业信誉,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口碑,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具有良好声望的那些杰出企业,必将成为消费者长期和最终选择。因为,购买这些企业的产品,不仅消费者放心、安心,有效地满足了消费需求,更可通过购买和消费,表达他们对产品优良、信誉卓著、社会声望良好企业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显然,以企业形象吸引顾客、赢得人心,争取社会支持和赞许,这是企业营销文化的主要功能。

3监督机制的创新:企业诚信建设的保证

我国国有企业自改革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采取了业务监督、财务监督、人事监督、监事会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这些监督形式对维护国有资产权益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较为可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尝试。

3.1稽查特派员制度

稽查特派员制度就是让稽查特派员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账,评价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和了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对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奖惩提出建议,从而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行稽查特派员制度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的变迁,它明确地向企业经营者发出威胁信号,假如经营者有侵蚀国有资产的行为,国家会派人稽查,查出问题后,将对违法的经营者予以处罚,甚至判刑。由于稽查特派员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直接进入企业稽查,大大缩短了委托———链,降低了委托———成本,将降低企业经营者侵蚀国有资产的预期收益,增大其侵蚀国有资产的预期成本。稽查特派员制度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国有资产所有者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人格化,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落到了实处,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多头监督、重复检查又无人真正承担责任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核算偏差、弄虚作假等现象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把对经营者的奖惩任免的人事管理权与对国有资产的运营状况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了管资产和管人的结合,克服了过去管人和管资产分离的弊端,也迫使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关注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3.2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政府部门和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产权管理部门监督国有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情况的一种制度。主要目的是解决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可以认为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一种监督行为。20世纪90年代初,该制度的试点最早在江苏省苏州市、湖北省襄樊市、利川市等地进行,此后,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在实际操作中,对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向国有企业委派会计机构负责人或总会计师等方式来实现。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所在单位分离,以保证其实行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从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会计委派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由政府部门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机构负责人,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寓监督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对企业实行全过程控制,对国家和企业双重负责。这样做一方面较好地解决了国有产权代表缺位问题,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诚信建设论文篇3

论文摘要: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信用文化的缺失以及学生个体自暴自弃、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高职院校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并在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做到疏、堵结合。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泽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N〕.光明日报,2004-06-23.

〔2〕徐志刚.《论语·子路》,《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诚信建设论文篇4

论文摘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道德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理性特征,为当代社会诚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精神动力和社会推动力量。当代社会诚信建设要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着手,把握三个基本的伦理向度:培育诚信理念体系;构建诚信规范体系;塑造诚信主体人格。

今年3月,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将“诚信”纳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之中,这既是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本质规定与根本要求,而且为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范式,也为当前加强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思路。

所谓荣辱观,“是一种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根本看法和观念体系。一般来说,人们的荣辱观总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基础,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认知观念。荣誉和耻辱是伦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客观方面来说,一定的荣辱观念表明这个社会褒奖、支持什么,斥责、反对什么;从主观方面来说,荣誉和耻辱是人们知耻心、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等主观意向的反映。“知道羞耻和珍惜荣誉是联系着的,有羞耻心的人必定会珍惜荣誉”。人们关于荣辱的主观意向和社会评价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形态的荣辱观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荣辱观。它是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荣辱范畴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对于践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导向意义。荣辱意识来源于一定的道德观念,对于荣和辱的主观意向和社会评价实质上体现了一种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是以善恶为特定标准,采用内在反省和外在舆论的基本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审并作出赞许或贬斥的实际态度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荣辱观是道德判断的深化,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保障。人们通过荣辱体验,感受到社会行为的道德谴责或道德赞许,既对已经发生的行为作出道德结论,又对今后的行为提供道德规划和道德导向。当前我们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关于荣辱的道德认识,渗透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渗透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社会公民具体的道德实践,深化对道德品质、价值判断标准的内省式认识和全面理解,使其道德品质在不断自我体悟中发展,确立道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而养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荣辱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意义。价值观是一种判断是非、做出取舍的标准。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它能指引一个人去从事某些行为或避免某些行为。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是非、善恶和美丑标准,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倾向。树立正确荣辱观的关键是荣辱的价值判断,只有识荣知耻,方能趋荣避辱。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可毁人,不可毁誉”,都是将荣誉名节视为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价值理念,曾经在民族历史上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名人节士”,并成为了我们最宝贵的思想遗产,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精神源头。今天,“八荣八耻”的要求,成为人们内心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后,也必将推动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迅速成长。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实践理性的特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最基本、最现实的方式,其中贯穿着两种理性:一是认知理性,一是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关涉实践活动的向度;价值理性决定实践行为的品位。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就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设定善这个普遍规定不仅是内在的东西,而且实践理性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实践理性,是由于它首先要求真正地实践上的善必须在世界中有其实际存在,有其外在的客观性。这就是说,实践理性是实践活动的导向因素,抑或引导与规范实践的主体性因素。它能够为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以及“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提供观念掌握和解答。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以这种实践理性的特点,通过正确道德判断和价值引导,树立起旗帜鲜明的社会道德标杆,使人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在实践主体内心之后,必然现实地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活动行为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的道德境界。

将诚信纳入荣辱观的体系之中,以荣辱观鲜明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表达,来褒奖、赞扬诚实守信,谴责、唾弃虚假和伪诈,从而使人们明荣辨耻、近荣远耻、扬荣弃耻,以正确的自我荣耻意识和社会评价的主、客观力量来推动人们诚信行为的践履,这是同志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社会诚信建设提供的新思路、新视野。

在我国当代社会进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道德维护功能和社会行为价值导向意义。

首先,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必须在相互依赖协作中从事各种活动。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赖和借助社会道德的力量。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在诚信道德的约束和指导下,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信互爱的人际关系,人们彼此信任,真诚相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各种磨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同时,诚信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

其次,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成为了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充分利用、有效配置一切形式的稀有资源,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等道德资源的支撑和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因为在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货币流、人才流、信息流都要以信用为价值基础,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缺少诚信的市场,必然导致市场的萧条与衰败。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盛,市无信不兴”。实践已经证明,在诚信推动下而建立的经济信用,成为了一种无形资产或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资源。因此,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价值导向。

再次,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是维护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度,是一个政府有效治理社会的必要条件。政府的诚信状况,关系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关系到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立。政府是人民的代言人和公权力的执行机构,因此政府必须先讲信用,守信用。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忠诚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与人民群众互相信赖的关系,中国才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如果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和政府公职人员没有诚信的政治品德,没有“以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就不可能长期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失信于民,将造成人民群众的离心离德,就会危及人民政权。

当代社会,诚信问题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人们从多维的视角和广泛的理路提出了许多诚信构建主张。笔者认为,在当代社会进行现代诚信建设,还必须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着手,把握以下三个伦理向度,方能正本清源,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导培育诚信理念体系

诚信理应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广泛的层面。诚信理念体系是社会成员主体内在方面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社会生活中全面系统、根深蒂固的诚信原则和信念,从而展现出的坚信不移、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源于人的求真认识,更是人类求善的价值指引。主要包括:

1、充分的规则观念。就是说要以市场经济活动规则来界定自己的行为,讲究信用、悟守诺言、诚实不欺、见利思义,坚持诚信精神,从而形成诚信的观念基础和规范背景。

2、成熟的契约观念和责任观念。契约观念是社会活动主体基于要约和承诺而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违约责任的预知,它的前提是“信”。责任观念是社会活动主体因某种社会角色而应承担的职责,即为“诚”,是对诚信的认同和悟守。诚信正是通过外在契约的约束和内在德性的召唤体现出来。

3、完整的自尊观念。自尊观念指社会活动主体对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认同、维护和提高以及因此产生的崇高感,从而成为社会诚信理念的强大支撑和向“善”的内驱力量。

诚信理念体系是以充分的规则观念、成熟的契约观念和责任观念、完整的自尊观念等信念群为基础、多种观念共同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它的形成,必需以正确的荣辱观念作导向。这种诚信理念是社会主体行为选择中的道德内核,是价值理性主导下人们自发的价值选择和需求。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构建诚信规范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层面的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系靠契约关系和法律制度来维系,更靠诚信来维系。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成熟的市场依赖成熟的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持续交易才有可能,只有诚信才是市场经济的首要保障。法律虽然也有保障功能,但是法律是一种事后调控手段,并不能带来利益的增值;而要实现利益的增值,只能寄希望于双方的守信与然诺,正是出于这种利益的考量,诚信成为市场经济的铁律。

市场交易中的诚信需求,使诚信成为市场经济中每个主体的理性共识。诚信行为的不断积累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人们为了进人市场,为了更大的交易安全与最大利润的实现,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诚实、守信、然诺是人们的行为选择,只有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具备市场交易的资格。同时也正是经济活动中对于信用的需要,人们通过理性设计,建立了市场信用保障和监督体系,即使某些人因为伪饰而进人了交易,也会因为违反诚信而受到处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主观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客观性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形成了诚信规范体系。同时诚信不再仅仅体现为一种主观性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而是在实践理性指导下的行为抉择,从而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但是,我们在强调诚信的法规体系和生活模式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丝毫也不能忽视诚信的伦理力量,它是一种源于道德意识以及荣辱观念评价的内在力量。正是以这种诚信德性教化为基础,加上规则体系反复作用,使诚信成为社会性本能,从而使诚信成为社会生活的通行证。这是现代诚信建设理应达到的社会维度。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动力塑造诚信人格

诚信人格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要实现的道德境界和目标,这固然是利益的实现,但更重要的是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相对于作为主体内在道德要求的诚信理念而言,诚信人格是外在道德形象的确立和展示。

诚信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诚信信念、诚信行为的综合作用,既有工具理性的利益判断,也有价值理性的道德呼求。

在实践诚信人格的过程中,社会主体充分体会到主体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对自己道德力量的充分肯定,作为道德性的人的本质外化和实现,展现为审美性的人生体验,形成审美性的诚信人格。

满足和自我肯定是审美性诚信人格的基本表现。诚信人格在社会交往中必然体现为社会对诚信主体的充分肯定和评价,在顺应社会诚信需求中实现可预见的经济利益,这是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因此,诚信人格的审美性首先表现为满足,是一种无缺憾的状态。正是具有诚信人格,社会主体在各个方面才能得到满足,这是行为主体的价值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

诚信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证券市场诚信治理

1设立蓝带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

20世纪末,美国对公司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尤其是对审计委员会在实行财务监管的职能方面。对财务报告给予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必须不断的使“报表中的数字”达到甚至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测及其所设定的目标,以实行“盈利管理”来掩盖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为此,美国设立了蓝带委员会,它作为民间机构对审计委员会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职能进行监督,并对之提出改进意见。设立蓝带委员会的目标是致力于寻找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可接受的方法。它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所授予的广泛的裁定权范围内对会计准则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该委员会侧重于有关程序性的规范,及加强实施和监督裁定权的程序,该程序规范导致董事会作为监督上市公司经营的责任主体有义务监督上市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外部审计员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

笔者认为我国在设立蓝带委员会这方面几乎是个空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我国设立蓝带委员会,使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查处和外部审计员能够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诚信发展。

2促使股东觉醒,加强股东治理

2.1完善股东质询权

美国证券法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而不是保护企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债权人一律平等。在我国股东的权利却是不对等,面对此种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股东质询权。现在我国的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有权就会议议程中的任何事项提出质询,董事会和其他有关机构有义务认真回答这些质询,除非这些回答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如属于商业秘密)或为法律所不允许,否则不得拒绝回答股东的质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的有关法律均规定,每一股东在一定范围内,在适当时候均有权就某一事项提出质询。如果关系到公司的重大利益,董事会必须给予答复,并提供股东所需要的有关资料与情况。只有完善股东质询权,使股东权利得以实现才能充分调动股东的积极性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促使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2赋予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

审计是保证股东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实际中大股东往往通过董事会控制审计人员的选任及其行为。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规定了中小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对此,国外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法律直接规定该权利,如德国法律规定代表公司股本10%的股东可拒绝由股东会选出的某些审计人员,并有权请求法院指派另外的审计人员;丹麦规定,代表公司股本25%的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指定一名特别审计人员与普通审计人员一起参与对公司的审计。另一种做法就是,法律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对此做出规定,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均采用此种做法。而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有必要赋予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

2.3特别调查请求权

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持有该公司一定股份的股东对于该公司的设立、经营、财务利润等情况可以要求股东大会或法院进行专门调查,但对于可以提起特别调查请求权的股东所代表的股份数占总股份的比例要适当,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一方面,德国的经验可以借鉴,该国法律规定,股东大会可以任命特别调查员对公司的设立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3落实诚信责任,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3.1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在中介市场上建立诚信机制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逻辑起点。要在中介市场上改变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状况,这就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有效的淘汰制度和严格的惩治措施。要努力做到: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高执业水平,遵守职业道德;促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严格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违规机构强化处罚力度,加大其违规成本。

3.2加强监管协作

加强监管协作,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责任制,完善上市公司风险预警机制,改进监管方式,加强现场监管,及时排查风险,对上市公司风险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制止、早查处,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将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共享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信用信息和监管信息,配合、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上市公司重大风险处置工作,切实维护上市公司的经营秩序、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3加强证券监管机构事后查处的意识、权利和手段

近年来,随着证券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证券市场上一些违法违规案件和造假典型被相继揭露出来,这些长期以来被隐藏的行为,对投资者和市场均造成了损害,而在美国证券市场中采用事后严厉查处带来的恐吓力,来弥补“防范丑闻公司于未然”的不足。在我国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理缺乏有力的手段,导致事后查处的力度不够,未能达到警示作用。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仅要重视公司内部的制衡机制,更要注意公司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从而加强社会法治对公司内部运营的监督,加强事后监管和处罚,提高违规成本,弥补我国证券市场在这方面的不足。

3.4减少行政审核和许可,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

证券监管要促进证券市场建立有效的市场和企业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审核,对企业的发展可能会有约束作用,可能也会扼杀市场机制,导致市场发展比较被动。我们有必要协调好审核与市场机制建立的协调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为证券市场的诚信发展提供依据。

3.5实行控制下的监管

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中,如果实施严格的监管,将会导致股市大幅下跌,造成社会不稳定,如果能实行控制下的监管,则既可以将证券市场违规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破坏整个市场的研究规则,同时默认一定违规的现象的存在,也有利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市场积极发展。有学者通过对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长期关系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诚信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

4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法》第177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经核准上市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对发行人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该条可以看出,对发行人的处罚,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将是由于受发行人误导并购买该证券而受害的投资者。针对目前我国在对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的一些缺陷,笔者建议:

4.1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局和投资者协会制度

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广大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各级消费者协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这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与国外经济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局和建立投资者协会制度,使得投资者权益保护有了专门的部门来保障,必要时可以引进美国的证券投资者集团诉讼制度。

4.2投资者保护基金

这种方式类似于存款、保险,是发达的资本市场普遍建立的一种保护证券投资者利益的基本制度,它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投资者保证金制度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股民的不诚信行为。针对我国的现状,有必要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券公司破产时投资者对其交易保证金可以有优先取回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诚信建设。

4.3加强投资者教育

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强调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引导广大投资者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强化机构投资者的社会责任、鼓励机构投资者树立长期战略投资的理念。只有这样,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使投资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使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学会如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外部市场操纵人员形成有力的制约,最终才能从根源上提高证券市场的诚信发展水平。

4.4完善民事赔偿

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的经验来看,民事索赔是遏制上市公司证券欺诈行为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对待证券市场上的不诚信、欺诈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追究行政责任,导致了对主要责任人没有形成严格的惩罚机制,要遏制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诚信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

5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

5.1严格实行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监管的核心内容,也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赖以保护市场公平原则的基础。作为上市公司应该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及时了解公司的重大信息,以便让投资者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要规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标准,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并按无限责任原则进一步加大中介机构的违规成本。

5.2加强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稽查和惩罚

美国在处理安然事件时,强调对现有的公司信息披露进行制度性改革,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加强稽查和司法的力度和效率上,这是因为美国的司法体系业已完善,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稽查和司法的权力和手段已经很完善。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具有这个条件,所以在改革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稽查和司法的力度,打击虚假信息。如果单纯依靠行政监管不能做到全方位持续不断的监管,单纯的行政处罚不足以威慑违法犯罪者。因此,必须以法律作为构建证券市场诚信法则的基石,作为维持市场经济信用秩序的利剑。制定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并认真严肃的实施。对合法利益加以切实的保护,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追究。法律可以为股东权益的保护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依法治“市”是一条永恒不变的原则。只有完善法律并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让违法者记住教训,不再犯错,切实改善证券市场上长期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青武.试论美国提升公司信用水平的法律对策[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6)

诚信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诚信政府;公共行政;制度

1价值分析

1.1提升政策执行力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政策目标群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的,而政策能否被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是否信任以及信任的程度。在现阶段,之所以有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因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缺乏信任而导致对其所推行的政策缺乏认同感。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障碍。那些缺乏稳定和效能的政府的社会,也同样缺乏公民间的相互信任,缺乏民族和公众的忠诚心理,缺乏组织的技能”。作为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发生的一种互动性活动,政策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特别是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广大民众对作为主要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的信任。因此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只有提高政府在公众心中的诚信度,才能使各种公共政策得以有效实施,也才能真正树立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感。

1.2提升政府形象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在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公众是认识政府形象的主体,政府是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对象。政府形象沉淀于公众的心中,通过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逐步形成和表现出来,并最终决定着政府形象的被判断及其政策言行被接受和被拥护的程度。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它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它是决定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一般来说,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它能够孕育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构成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因而,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大大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是政府推行政策、实现既定政策目标时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阿尔蒙德指出:“在许多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政权……的支持,会很快受到当局在满足公民选择要求时实际作为如何这一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最传统的社会里,统治合法性的标准中也包含着人们对政府作为的某些长期的期望”。政府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与政府个体形象的统一,政府形象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履行的效果,而且还受到政府官员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政府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政府官员构成的组织机构。政府形象在很大范围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作为政府构成要素的政府官员“做”出来的。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广阔活动范围使得公众经常要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接触。阿尔蒙德提供的数据表明,在美国,有72%的成年人一年中至少与一个政府机构打过交道,大约有1/3的人与更多的政府机构打过交道。接触最频繁的是税务官、学校行政人员和警察。其实,不仅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在现代世界各国,伴随着政府行政权力日益膨胀这一世界性趋势,公众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接触都是十分频繁的,在那些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则更是如此。正是在这些频繁的接触中,公众通过对政府官员行为表现的认知确立了政府形象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传播。阿尔蒙德指出:“无论在学校里讲授的政府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不被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大好感的”。可见,政府绩效的提高不仅需要从宏观上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而且还应该在政府官员队伍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从微观上改进政府官员的个体行为表现。

1.3政府功能转变

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曾提出: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认为,公共行政已经历了一场革命。目前,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倒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劝告。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致力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其工作重点既不应是“掌舵”,也不应是“划桨”,而应是建立一套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政府角色的重新塑造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必然伴随着政府行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时以诚信原则约束行政行为就凸现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以诚信原则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应是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的统一。主观诚信即注重行政官员的道德教化、内心自律,如果不以这种理性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很有可能重走以前的老路子甚至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或失效。客观诚信是指政府政策必须具有相当合理性,不能显失公正:不能违反惯例和平等对待原则;必须符合最少损害要素原则并具有平衡性等等。

2制度建设方向

诚信政府建设需要提供制度平台,为政府走向诚信提供制度安排,着力打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2.1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强调政府理性利能力的有限。要求政府在既定能力条件的约束下,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的扩张,实现与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职能均衡,打破“政府万能”的神话,改变政府统揽一切、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权力格局。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强力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政府若过度干预市场经济,会导致政府失败;若政府对市场经济不进行宏观调控,放任自流,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建立有限政府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是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限政府要求政府从市场利社会中退缩一些职能,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要去管理;老百姓自己能作主的,攻府也不要过多地去管,市场竞争机制能解决的,政府也不必过多地去管;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好的事务,政府应放手让他们去管。政府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与之争利,更不能有责相推、撒手不管。

诚信建设论文篇7

20世纪末,美国对公司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尤其是对审计委员会在实行财务监管的职能方面。对财务报告给予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必须不断的使“报表中的数字”达到甚至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测及其所设定的目标,以实行“盈利管理”来掩盖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为此,美国设立了蓝带委员会,它作为民间机构对审计委员会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职能进行监督,并对之提出改进意见。设立蓝带委员会的目标是致力于寻找能够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可接受的方法。它在《美国公认会计准则》(USGAAP)所授予的广泛的裁定权范围内对会计准则能够做出准确地判断。该委员会侧重于有关程序性的规范,及加强实施和监督裁定权的程序,该程序规范导致董事会作为监督上市公司经营的责任主体有义务监督上市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外部审计员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

笔者认为我国在设立蓝带委员会这方面几乎是个空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我国设立蓝带委员会,使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查处和外部审计员能够进行独立的审查和监督,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诚信发展。

2促使股东觉醒,加强股东治理

2.1完善股东质询权

美国证券法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而不是保护企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债权人一律平等。在我国股东的权利却是不对等,面对此种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股东质询权。现在我国的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有权就会议议程中的任何事项提出质询,董事会和其他有关机构有义务认真回答这些质询,除非这些回答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如属于商业秘密)或为法律所不允许,否则不得拒绝回答股东的质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的有关法律均规定,每一股东在一定范围内,在适当时候均有权就某一事项提出质询。如果关系到公司的重大利益,董事会必须给予答复,并提供股东所需要的有关资料与情况。只有完善股东质询权,使股东权利得以实现才能充分调动股东的积极性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促使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2赋予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

审计是保证股东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实际中大股东往往通过董事会控制审计人员的选任及其行为。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规定了中小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对此,国外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法律直接规定该权利,如德国法律规定代表公司股本10%的股东可拒绝由股东会选出的某些审计人员,并有权请求法院指派另外的审计人员;丹麦规定,代表公司股本25%的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指定一名特别审计人员与普通审计人员一起参与对公司的审计。另一种做法就是,法律没有直接规定,但法律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对此做出规定,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台湾均采用此种做法。而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有必要赋予股东对审计人员的选任权。

2.3特别调查请求权

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持有该公司一定股份的股东对于该公司的设立、经营、财务利润等情况可以要求股东大会或法院进行专门调查,但对于可以提起特别调查请求权的股东所代表的股份数占总股份的比例要适当,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这一方面,德国的经验可以借鉴,该国法律规定,股东大会可以任命特别调查员对公司的设立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3落实诚信责任,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3.1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在中介市场上建立诚信机制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逻辑起点。要在中介市场上改变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状况,这就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有效的淘汰制度和严格的惩治措施。要努力做到: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高执业水平,遵守职业道德;促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严格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违规机构强化处罚力度,加大其违规成本。

3.2加强监管协作

加强监管协作,防范和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监管责任制,完善上市公司风险预警机制,改进监管方式,加强现场监管,及时排查风险,对上市公司风险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制止、早查处,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将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共享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信用信息和监管信息,配合、协助地方政府做好上市公司重大风险处置工作,切实维护上市公司的经营秩序、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3加强证券监管机构事后查处的意识、权利和手段

近年来,随着证券监管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证券市场上一些违法违规案件和造假典型被相继揭露出来,这些长期以来被隐藏的行为,对投资者和市场均造成了损害,而在美国证券市场中采用事后严厉查处带来的恐吓力,来弥补“防范丑闻公司于未然”的不足。在我国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处理缺乏有力的手段,导致事后查处的力度不够,未能达到警示作用。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不仅要重视公司内部的制衡机制,更要注意公司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从而加强社会法治对公司内部运营的监督,加强事后监管和处罚,提高违规成本,弥补我国证券市场在这方面的不足。3.4减少行政审核和许可,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

证券监管要促进证券市场建立有效的市场和企业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审核,对企业的发展可能会有约束作用,可能也会扼杀市场机制,导致市场发展比较被动。我们有必要协调好审核与市场机制建立的协调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为证券市场的诚信发展提供依据。

3.5实行控制下的监管

在我国现实的国情中,如果实施严格的监管,将会导致股市大幅下跌,造成社会不稳定,如果能实行控制下的监管,则既可以将证券市场违规行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破坏整个市场的研究规则,同时默认一定违规的现象的存在,也有利于我国现实情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市场积极发展。有学者通过对金融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长期关系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诚信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

4加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法》第177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经核准上市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对发行人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该条可以看出,对发行人的处罚,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将是由于受发行人误导并购买该证券而受害的投资者。针对目前我国在对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的一些缺陷,笔者建议:

4.1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局和投资者协会制度

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都设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广大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各级消费者协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这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与国外经济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可以设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局和建立投资者协会制度,使得投资者权益保护有了专门的部门来保障,必要时可以引进美国的证券投资者集团诉讼制度。

4.2投资者保护基金

这种方式类似于存款、保险,是发达的资本市场普遍建立的一种保护证券投资者利益的基本制度,它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投资者保证金制度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股民的不诚信行为。针对我国的现状,有必要设立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券公司破产时投资者对其交易保证金可以有优先取回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的诚信建设。

4.3加强投资者教育

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强调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引导广大投资者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强化机构投资者的社会责任、鼓励机构投资者树立长期战略投资的理念。只有这样,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使投资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使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学会如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外部市场操纵人员形成有力的制约,最终才能从根源上提高证券市场的诚信发展水平。

4.4完善民事赔偿

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的经验来看,民事索赔是遏制上市公司证券欺诈行为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对待证券市场上的不诚信、欺诈行为的主要手段是追究行政责任,导致了对主要责任人没有形成严格的惩罚机制,要遏制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诚信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制度。

5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

5.1严格实行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监管的核心内容,也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赖以保护市场公平原则的基础。作为上市公司应该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及时了解公司的重大信息,以便让投资者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要规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标准,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并按无限责任原则进一步加大中介机构的违规成本。

诚信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诚信建设;诚信河南;社会学;研究大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诚信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评述

关于信任的社会学研究,最早开始于齐美尔(Georg Simmel)。齐美尔从信任视角对货币这种制度化象征物做出深刻分析,重点阐释了信任的重要性及社会秩序功能,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维系社会存在的基础。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则从信任这一重要资本主义伦理视角分析了其对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认为信任来自家庭和血缘关系,信任保证了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稳定,信任更容易建立。评价:古典社会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为其后研究起到了奠基础、搭框架、提供概念工具等作用,但存在着过于追求宏观理论的兴趣趋势、忽略了微观实证研究、研究方法上为单纯的定性研究等不足。

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将信任视为约定(交换的一种代表性媒介)的一种结果,而彼得・布劳(Peter Blau)则把信任描述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两者可谓是对信任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70年代后,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

此外,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中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并用理性选择主义视角去解读信任的产生与扩展。评价:以上研究重拾信任研究并将其推向深入,概念工具与理论视角的丰富以及将信任视为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产物,并将之与制度或伦理相联系起来进行文化比较研究,这为国内学界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思路和视角,也为本土化研究和反思提供了探讨对象。

(二)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社会学从90年代才开始展开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其学理探讨围绕着当代中国信任缺失、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展开。很多学者肯定了信任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及其当代价值。学者们或通过理论考察(张静,1997;潘敏,2007),或通过个案访谈(薛天山,2002),或通过大型社会调查(刘爱玉、刘明利,2012)进行研究。有的学者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研究信任(郑也夫,2006),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的学者从中、日、美三国的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王飞雪、山岸俊男,2002),有的学者则专门研究中国人的信任结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李伟民、梁玉成,2002),有的学者探讨了信任的建立与发生机制(彭泗清,1999),有的学者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杀熟现象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郑也夫,2006),还有的学者从社会转型期对信任类型进行分析与预测(张禹青,2012),等等。

研究方向与内容。1.研究方向集中在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等分支。如《关系与信任:中国乡村民间组织实证研究》(2004)、《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2010)、《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的成长―公民文化成长与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因素探析》(2011)、“华人家族企业的关系信任、利益互惠和差序式治理”(杨光飞,2009)。2.关于中国当代社会信任类型的分析及对策建议。梁颖用“历史坐标中的信任理论”概括西方社会学关于信任理论的历史变迁,“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是其三种表现形态,且三种类型的信任呈现出“同生共存的历史生态和非均衡发展的格局”,并得出“合作型信任乃后工业社会之理想的信任类型,其对发展基层民主和促进社区良好治理均存有迫切性,至关重要”的结论(梁颖,2011)。“关系信任”与“普遍信任”是另外一对描述信任类型的术语,陈福平通过定量分析着重探讨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同这两种信任类型的关系(陈福平,2012年)。3.信任的建立机制。有的认为信任从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中产生,有的认为信任可以通过理性的算计来获得,也有这两种观点的碰撞与融合(郑也夫,2006)。从另一个社会与个人视角来说,有的认为信任与个人因素的关系多,有的认为信任与社会因素多一些(彭泗清,1999)。4.对信任研究所嵌入的中西方学术传统差异的反思与新诉求。反思:翟学伟认为,“西方社会科学把有关‘信’的现象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的领域中去研究,这主要源于其部分组成整体以及整体需要分解的探究路径”,而中国研究思维关注重点是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新诉求:“从连续体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诚信、信任和信用”,重点关注“人与制度的博弈以及转换的问题”,这才是符合国人思维实际的解决问题之出发点(翟学伟,2011)。

研究不足。一是基本概念不清,尤其是诚信与信任的概念有必要厘定清楚,可惜的是,这一问题似乎太过基础而少有学者问津。二是总体上看,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信任的发生机制及信任本质问题还缺乏深刻的研究;一些研究只是在重复外国学者的论述。三是再研究范围上,针对互联网时代下虚拟社会的信任研究不足;对社会诚信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后续研究缺乏。

二、“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逻辑及其意义

笔者认为,要展开对诚信建设路径的社会学分析,首先要清晰界定诚信、信任等概念,继而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学有关信任研究的理论、剖析信任本质及其产生机理,进而结合河南省情着重探讨“诚信河南”建设的意义、路径、要注意的问题及其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创新,核心围绕的是如何让诚信河南成为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文化基因。

以一个省份为基础展开诚信建设的研究,其意义至少有这样的两个方面。首先从理论层面看,这一研究力图从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有关信任研究的前沿理论,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对“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其次,从应用层面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这标志着新时期诚信建设课题的提出。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则从提高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角度,强调“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这又指出了诚信建设的应用价值。但从社会学角度看,诚信建设应用价值的逻辑还在于诚信带来信任,信任带来合作与互惠,其关键在于:一是转变信任类型,以适应转型中的社会结构:从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之上的熟人社会的诚信扩展至带有契约性质的普遍意义上的诚信;二是用制度保障诚信建设:突出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的诚信制度建设;三是具体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这一研究着力从诚信建设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系统作用与发力机制角度去发掘、深化、拓展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再次,从方法的层面看,这一研究还可以尝试采取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回顾诚信在20世纪我国的发展状况的同时,系统梳理中原文明中的诚信史,从而为当代社会诚信问题出现提供历史与思想背景。

三、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

具体来说,从社会学的视角构建“诚信河南”建设研究的大纲应该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等诸多方面。

研究的主要内容。具有可分为七个方面。1.“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理论基础:此部分在系统梳理信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社会资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结构与文化比较理论论对于“诚信河南”建设的启发与指导作用。2.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现代价值及其超越:中原文化中的诚信传统;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特点;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现代价值;中原文化诚信传统的超越:诚信类型及其转换的社会背景。3.“诚信河南”建设的社会学意义:“诚信河南”与社会转型;“诚信河南”与风险社会的应对;“诚信河南”与简化复杂环境、拓展社会资本;“诚信河南”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基因;“诚信河南”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锻造核心竞争力。4.“诚信河南”建设的基础、原则、任务、目标体系及其实现。5.“诚信河南”建设中要注意的几个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诚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诚信与法制的关系;诚信与个体素质的关系.6.“诚信河南”建设的机制创新:信用监督机制创新;信用自律机制创新;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创新.7.“诚信河南”建设的系统探索:“诚信河南”与政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商务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社会诚信系统建设;“诚信河南”与司法公信建设

在基本思路上,首先梳理信任研究的专业理论,为理解和剖析“诚信河南”提供理论解读视角。接下来分析中原文化中关于诚信传统及其历史性超越的必然性,从而为“诚信河南”建设提供社会思想史背景。第三部分则重点从专业角度剖析“诚信河南”的重要意义,突出其与社会转型、风险社会、社会资本理论、信任理论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解决了这些基础性问题之后,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则对“诚信河南”进行了思路设想与制度设计,勾勒出“诚信河南”建设的理想类型。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三种方法。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河南”的信任研究理论基础的梳理;二是“诚信河南”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阐释与分析;三是如何让诚信体制机制创新确保“诚信河南”建设实效,包括“诚信河南”机制创新、“诚信河南”系统探索;四是如何将社会学理论中有关信任的理论研究与河南诚信实际进行有效联系,即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河南实际如何有效衔接;五是如何研究出符合河南实际的诚信机制创新与制度设计。

研究形成的具体观点方面,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信河南”建设与“信任研究”之间既是工具理性主义的关系,又是目的理性主义的关系。通俗说,“诚信河南”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外界“信任”河南,认为河南信得过、靠得住,进而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等,从而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让外界“信任”河南,“诚信河南”建设是重要路径之一;二是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信任类型转变:由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上的熟人信任向带有契约和合作精神的陌生人社会的普遍信任转变,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成功的文化基因保障;三是“诚信河南”建设目标是让河南走出低信任、走向高信任,走出特殊信任、走向普遍信任,从而促进家族式私企走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规模巨大的现代企业,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乃至全球竞争;四是政府、企业、个人诚信建设中,政府诚信占据基础性、主导地位。而政府诚信建设的核心载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此为诚信建设全局之关键;五是“诚信河南”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诚信制度建设,这是建立普遍信任的必经之路;一手抓诚信美德宣传教育。这两条是建立系统信任与塑造人格信任的两条最主要路径……

通过对诚信河南的研究,力图一方面系统梳理关于信任研究的前沿社会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完整研究视角;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转型、社会资本、风险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视角去研究信任问题,从而加强信任问题的应用研究。最终,提出“诚信河南”建设的目标体系、推进原则与系统构建等制度设计层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平.新中国诚信变迁:现象与思辨.广州:中山大学,20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

[3](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诚信建设论文篇9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诚信缺失机制路径;体育赛事

引言

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指出:“制定职业体育从业人员诚信从业规则,建立职业体育从业人员、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中介企业信用等级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推进相关信用信息记录和信用评级在参加或举办职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准入、转会等方面的大力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用党的会议精神在实践中开辟新的道路,把会议理论融入体育赛事诚信工作中去,推动体育竞技事业的顺利发展。

1新形势下体育赛事诚信内涵

迄今为止,诚信作为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基本道德底线发展到现在成为了无可企及的道德标准,“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状况已然成风,同样体育赛事中也面临着诚信缺失的困境。体育赛事诚信指的是所有体育人,其中包括体育事业的相关组织者、领导着、教职员工、参赛者、裁判员、宣传人员、医务工作者、接待人员、观众等一切参与体育赛事的成员,他们作为体育赛事的构成群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在行为方式中对于自身、他人、组织的坦诚相待、真诚无欺、守信信任,在各类型的赛事中都可以遵守体育赛事道德规范,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平等待人、严于律己。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诚信的相关研究

中国人重视诚信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诚信属于中国人道德范畴的诉求和标志,随着商业文明的开启,文化断层、信仰缺失,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稳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与此同时,这一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成为当下学术理论界着力讨论的热点话题。近些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当下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分别从诚信缺失的起因、诚信构建的方法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规模性的探究。

2.2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现代体育赛事诚信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危机,针对这样的现状国外出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对于体育诚信问题进行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国内学者对体育赛事诚信问题进行了关注,研究实践结果表明,我国的体育赛事诚信缺失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组织者、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策略者在工作中的诚信行为缺失所造成的。在体育赛事中引发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体育赛事政策不完善,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政府职能和调控能力不到位,滥用职权等行为所导致的体育赛事诚信的缺失;地域性生活习惯和文化资源所造成的诚信的匮乏。除此之外,有的学者从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文化层面对于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更有甚者,对于国内大中小院校体育赛事现状进行了调查。体育赛事诚信缺失带来的危害性是有目共睹的,诚信缺失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影响党和政府的执政地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的信用根基,腐蚀人的道德灵魂,对于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社会制度问题、文化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经济问题,社会法制道德中存在的问题等等。诚信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譬如是建立道德和法制并存的社会格局,达到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目标;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限制政府的权力,使政府对市场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和规范,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弘扬人文情怀,构建自成体系的道德监督和评价系统等。

3新形势下体育赛事诚信机制路径建设

3.1诚信制度建设

3.1.1建立诚信档案根据体育赛事工作人员的日常训练、学习及生活的习惯和行为,并结合他们生活及赛事中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对其行为进行客观记录,载入档案管理系统。诚信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信用等级、思想道德水平等综合情形,便于随时抽取资料以供别人对工作者的认知和了解。

3.1.2构建诚信评价体系首先,确立诚信测评准绳,把诚实守信、友善公正、无私正直等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诚信测评过程中的参考指标;确定诚信度测评内容以及各级指标;从测评的不同内容和种类出发确立诚信度评价的标准;建立适宜的诚信度测评路径和方法,比如建立自评、互评、权威评价、专家评价等多项评价模式,以此来划分诚信标准的不同级别。

3.1.3制定关于诚信的日常行为规范从体育赛事中的训练、生活等实践状况出发,制定相关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明确诚信范围和标准。比如在赛事的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的工作态度、公平竞争的观念,团队精神、集体意识等。另外,在赛事中针对诚信缺失的行为要通过诚信规范加以限制和惩戒,净化工作环境,使诚信行为规范标准有据可循。

3.2诚信文化建设

迄今为止,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诚信文化势在必行,发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范、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诚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制度和生活教化的基础上,只有二者的相互合力,才可以为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做出贡献,将中国古代传统诚信文化资源与现代诚信标准相互融合,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接轨的具备现代文明的诚信文化体系,达到传统诚信文化资源向现代诚信文化素质的转型目标。其次,政府作为建设社会诚信文化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府作为社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发挥着主导文化的核心作用,因此在体育赛事中要协调好政府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践行并且坚守诚信文化观念,就会使我们的诚信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诚信建设论文篇10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诚信**”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全社会进一步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深化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提高全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城乡现代文明程度,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打造“诚信永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努力培育和形成开拓创新、诚信友爱、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总体思路

以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学校、单位、社区、家庭等为主阵地,以政府诚信教育为龙头,以企业和学校诚信教育为重点,以个人诚信教育为突破口,分层次、分阶段,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全县形成“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为“诚信永宁”建设贡献力量。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全力抓好诚信永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诚信宣传教育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本教材,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推进诚信教育,努力形成“建诚信永宁,做诚信市民”的社会氛围。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知荣辱、树新风、讲诚信”、“创建诚信永宁、争做文明市民”、“创建文明机关、树立文明窗口”、“创建诚信单位、争做文明职工”、“创建诚信企业、争做文明员工”大讨论活动、主题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普及诚信知识,倡导诚信观念。(2)组织文明单位举行诚信宣言仪式,公布诚信承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迅速掀起建设“诚信永宁”工作热潮。(3)通过开展诚信签名、诚信演讲、诚信班会、诚信队会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广大青少年的诚信意识。(4)依托基层党员活动室、市民文明学校、宣传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等阵地,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和广大农民开展诚信主题教育,不断深化诚信教育。(5)组织开展“践行道德规范,争做诚信一员”签名活动,提高群众素质,规范群众行为。

2、深入持久地开展新闻宣传。把建设“诚信永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重点,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运筹。(1)永宁电视台要开辟专栏、专题节目,系统宣传建设“诚信永宁”的重大意义,宣传诚信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使诚信建设家喻户晓。(2)组织“诚信建设看永宁”集中采访活动,推出一批诚信建设的先进典型,推动诚信建设健康发展。(3)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舆论监督力度,曝光批评不讲诚信的行为和现象,推动执法部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3、全方位、多层面地开展社会宣传。(1)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9•20公民道德宣传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褒扬先进,惩戒犯罪,警示违规,揭露丑恶。(2)在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各类创建活动中突出诚信建设内容。继续深入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百城万店无假货”等诚信主题活动。把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教育的社会影响和效果。(3)利用好公益广告牌,突出诚信宣传教育内容。(4)利用好社区和农村宣传阵地,让诚信教育进入千家万户。(5)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让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诚信宣传活动中来。

(二)广泛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把诚信建设落实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中,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形成一批深受群众欢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诚信建设的“名牌”项目。

1、围绕建设诚信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内容,继续在全县党政机关开展“争创文明机关”、“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以建设“人民信赖满意的政府”为目标,以争做“人民好公仆”为载体,大力加强“服务宗旨”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诚信机关,争做文明诚信公务员”、“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等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德立身,以德励志,以德谋政,以德律行。

2、围绕打造诚信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恪守企业信誉”为重点,深化“文明信用”工程,完善创评机制,倡导“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树形象”的发展理念。以创建文明行业为龙头,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以创建“社会公认放心的企业”为目标,以创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非公有制企业”“文明个体工商户”为载体,以“重合同、守信用”为主要内容,在窗口服务行业广泛开展文明诚信示范行业、示范单位、示范窗口、青年文明信用示范岗和“文明诚信一条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等创评活动,使企业经营者进一步树立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

3、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活动,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诚信镇”、“文明诚信村”、“文明诚信户”创评活动,大力实施文明诚信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村镇。

4、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开展“诚信从我做起,诚信从细节做起”系列教育活动。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诚实守信教育,突出解决思想品德教育薄弱的问题,引导学生诚实礼貌、好学上进,努力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良好校风。

5、围绕构建和谐社区,以创建“诚信社区”为主题,促进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努力在社区环境上体现诚信,在社区文化中融入诚信,在社区生活中蕴含诚信,在社区服务上实践诚信,在社区交往中奉行诚信,在社区管理上突出诚信,为构建市民个人诚信提供良好平台,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气。以“诚信与文明同行”为主题,深入开展“诚信楼院”、“齐心楼院”、“和睦楼院”、“创建诚信家庭、争做文明成员”等特色创建活动,把诚信教育和实践渗透到文明社区等各项创建活动中,建立各家庭之间、邻里之间诚信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四、方法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年12月-2007年1月)

(1)在全县掀起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潮,学习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诚信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意见,提高全体市民对诚信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建设诚信永宁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营造氛围。利用专栏、标语、学习园地、宣传栏、新闻网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诚信永宁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全县营造“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2、具体实施阶段(**年1月——12月)

(1)1——3月份在全县开展部分文明单位诚信宣言仪式,公布诚信承诺。开展“践行道德规范,争做诚信市民”签名活动。

(2)4——6月份在全县党政机关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诚信机关,争做文明诚信公务员”、“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等实践活动。利用4月份“读书月”,在党政机关掀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诚信公务员活动的高潮。

(3)7——9月份围绕“公民道德宣传日”,以“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和谐”为主题,利用广场文化季活动,积极开展以“诚信建设”为内容的文艺演出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做诚信学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4)10——12月份召开诚信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五、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扎实推进诚信永宁建设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开展诚信永宁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建设与各项群众性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2、齐抓共管,广泛参与。各乡镇各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的合力。积极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动员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诚信建设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

3、典型引路,全面推动。要及时发现和培育诚信永宁建设活动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善于运用典型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在开展活动中出思路,出经验,见成效。各乡镇、各单位要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的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