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9:26:10

房屋建设论文

房屋建设论文篇1

1.房屋建筑室内装修现状

建筑装修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所占有的比例也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在一些比较高档的建筑施工中,装饰装修费用将要达到工程总造价的一多半。因此,要想创造环保节约的装饰工程,开展室内装饰装修也要进行全面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保和节能的有机结合,否则建筑装修工程将很难保证减少成本,并且很容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实现环保节能型建设更是难上加难。据调查结果发现,全球一半以上的居民处于室内环境的污染之中,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众多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重大疾病。由于现代人大多时间都是在室内工作和生活,每年因室内污染造成死亡人数已达数万人,这直接造成我国巨额的经济损失。现代人工作和生活大多时间都是呆在家里,而家中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却高出室外数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来自一份调查上说“在医院就诊的患儿中有八成以上的家庭都是在最近时间内装修过。”据此推测,室内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造成小儿患病的重要因素。经过抽查发现,在室内装修中,有毒污染材料占68%,这些材料中存在多种有害化学物质,例如,甲醛、三氯乙烯、苯等,一旦进入室内,将会引发多种疾病。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天然放射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2.对室内装修材料的分析

(1)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范围及重要作用房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主要范围包括:过道、客厅、餐厅、地面、顶棚、厨房等。室内装饰装修主要是为了优化环境,创造使用条件,延长使用寿命,保护结构,增强艺术性以及服务经济建设等。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善室内空间和清洁卫生条件,以更好地创造完善的使用条件,例如室内隔断、吊柜、壁橱等,都是通过装饰装修才能达到较高的使用价值。任何建筑都具有使用年限,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侵蚀,另一方面受人为因素的破坏,所以,为了达到保护建筑结构的目的,必须加以装修设计。在现代建筑中,装饰装修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为美化环境、增强艺术效果服务。通过对室内的装饰装修可以对室内交错复杂的线路及设备进行完美的处理,使之穿插有序、隐显有致,不仅方便使用,而且室内和谐规整。建筑装饰装修不仅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还对有关冶金、化工和机件等产品进行了扩展,房屋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不仅丰富和改观了城乡面貌,还对传统建筑融入了时代感和艺术气息。(2)对室内装饰环保材料的分析1)室内装饰材料的选用家装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尽量不要选用木制板进行装饰,最好是选用刷水性涂料或者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或者是采用棉麻、丝织作为天然墙纸。对地面材料的选择一般采用天然石材、木地板、地毯等。注意选用地毯前要选用不含有害物质的地毯,并最好选用绿色环保地板,建议买烤漆地板。顶棚材质的选用尽量选用软装饰材料,最好选用棉麻成分高的而且不容易褪色的布料。一定要注意在室内装饰施工中辅料的使用,特别是对胶和底漆作为基底处理时,选择环保涂料,一定不能忽视辅料的使用。2)房屋装饰装修的环保设计要素①空间要素: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要合理,对于固定或活动的陈设品既要充分利用空间,又要起到使用装饰的作用,例如厨房内设计的橱柜,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存储东西。②色彩要素:在色彩配置上,要选择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色彩,这样既能美观又能符合设计功能的要求。③光线要素:光线要素是设计的主要特色,自然光线及灯光效果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另外,灯具的选用及灯光设计中光学效果的考虑也是很重要的。④装饰要素:室内装饰一定要起到满足使用和保护的功能,所用的装饰材料一定不能有气味,而且质感柔和细腻并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最重要的是能起到美观、防潮、隔音的效果。

二、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和验收标准

自从了室内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以来,市场上已经停售不符合10项标准的产品,包括粉刷涂料、木制地板、胶黏剂等具有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些材料中的成分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装饰中一定要避免使用这些材料。室内环境验收一定要等到竣工一个星期之后或在搬入新装修的房屋之前进行,其检测点设立在距离墙面不少于半米、距离地面高度在80~150分米之间的位置,应尽量设置在通风处,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检测,使其室内的空气检测符合规定的标准才能入住,这样可以为居民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

1.预防

在房屋建筑装饰中应尽量使用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对于家具的选用同等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购买家具时,首先要看好其构成成分的污染含量证明,并对新的家具要等到有害气体释放完之后才能使用。在迁入新装修的住宅之前,首先应找专业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安全检测,等做好安全评估之后才能入住。

2.治理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关键的还是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采用全面通风和定时通风策略,一般新家居室内,要等装修完半年才能达到符合标准。后期治理可以用植物吸收室内的有害物质和气体,例如,芦荟、铁树、薄荷等都是室内杀菌消毒的高手,其中文竹还可以检测家中的环境质量。另外还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型机器来净化室内空气,使有害物质或气体变成无害物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行业只要把节能环保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整体水平的发展,减少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装修效益,不仅对装饰企业效益有利,还对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房屋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到什么时候,节能环保的室内装修都不会过时。

四、结语

房屋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法治

一、房屋拆迁纠纷的特点

房屋拆迁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拆迁人,拆除土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属物,并对被拆迁房屋的所有人进行补偿或安置的行为,在我国主要是指城市房屋拆迁。房屋拆迁纠纷是指在拆迁过程中形成的纠纷,既有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纠纷、拆迁人与政府之间的纠纷,也有被拆迁人与政府之间的纠纷;既有民事纠纷,也有行政纠纷,在出现暴力事件等情况下还演化为刑事案件。

我国城市拆迁在建国后就已开始,上世纪70年代末,城市住宅紧张情况突出,迅速改善居住条件,成为民众迫切要求。由于拆迁是以旧城改造为主,被拆迁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拆迁成为多数危旧房居民盼望的事情,因此受到欢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土地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凸现出来,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建商品楼等,都不得不依赖拆迁已有房屋,由拆迁引发的纠纷更是不断,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矛盾之一。随着政府与开发商联合进行危房改造,拆迁向商业拆迁发展,外部矛盾凸显,拆迁纠纷从内部家庭矛盾演变为拆迁户和开发商、拆迁户和地方政府的矛盾。经过连续几年整治,拆迁纠纷局势总体上似乎有所好转,但是制度深层次矛盾并没有解决。

房屋拆迁纠纷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拆迁涉及地区广泛,拆迁纠纷数目庞大。城市化热潮席卷全国,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省份,大大小小城市都在忙于城市建设,而土地资源的增值也刺激了地产开发,拆迁涉及地区非常广泛,全国各地拆迁纠纷数目也是非常可观的。第二,拆迁涉及人数众多,集团诉讼和群体上访多,钉子户现象不断。第三,拆迁纠纷复杂程度高,房屋不仅是老百姓赖以生活的物质空间,而且往往是最重要的财产。拆迁往往牵涉到被拆迁人的居住、就学、工作、就医、休闲等多方面生活条件,部分低收人和老弱病群体更可能由于房屋拆迁陷入赤贫状态,生活无着落,解决难度也很大。第四,违法拆迁、野蛮拆迁造成纠纷积怨大、易激化。为拆迁抢工期,拆迁人不仅没有就证据保全办理公证,而且采用停水断电、停止供热供气、恐吓、暴力殴打、限制被拆迁人人身自由、突袭拆迁等等恶劣方式逼迫当事人拆迁,违法拆迁、野蛮拆迁的事件不断出现,各地拆迁引起的极端事件仍然不绝于耳,株连拆迁、钉子户以及自焚事件将拆迁制度推到风口浪尖,拆迁制度遭人诟病。

二、房屋拆迁纠纷产生的原因

当前现实条件下,之所以产生数量惊人、极端化的拆迁纠纷,同全国的城市化大背景密不可分,城市房屋拆迁纠纷的根源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在拆迁这样涉及综合利益分配和格局调整的重大问题上,制度的科学、完备和法治是这一问题的核心,而拆迁制度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引发了拆迁纠纷的升级和恶化。

第一,拆迁立法不完备

2008年之前,拆迁的主要法律依据只有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拆迁条例》),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并无权对公民私人房屋的征收进行规定,明显违反了《宪法》、《立法法》和《物权法》等的规定。因此,2008年修改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并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目前,《拆迁条例》正在修改中,[1]拆迁尚缺乏完备的操作依据。

第二,拆迁性质错位

“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项制度”。[2]我国土地为公有制,城市土地为国有,城市郊区和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村土地转变为国有是土地征收,城市房屋拆迁是对私人房屋的征收。但拆迁不只是要征收被拆迁人的房屋及其他地上附属物,真正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建设。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规定,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以及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权的,可以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但应当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适当补偿。《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国家基于对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视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实践中,要使开发建设的项目得以实施,必须先完成对原使用土地的回收工作,而原使用土地之上一般都已建有房屋及其他附属物。进行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建设,首要工作是拆除所需用地上的房屋及其他地上附属物,配合土地使用权的回收。因此,拆迁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取得被拆迁人的房屋及其他地上附属物,而是为了取得所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建设;其核心是政府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的再次分配和利用,对房屋进行拆迁的表象掩盖了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重新分配的法律实质,拆迁制度的设计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第三,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混为一谈

目前我国土地供应统一由政府运作,城市土地供应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委托有关单位进行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开发工作后再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政府拍卖的是净地,即便在非公益拆迁中,虽然土地使用权是开发商以竞拍方式取得,房屋拆迁补偿资金也是开发商支付,但是开发商反而不能成为拆迁人,政府不可避免地充当了实质上的拆迁人,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混为一谈。

理论上讲,拆迁的性质应当取决于被拆迁房屋所占土地的开发性质。土地开发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型土地开发、商业型土地开发和混合型土地开发。公益型土地开发,是指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土地开发,主要包括为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如建设城市道路、桥梁、国防和军事、公用事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设施等。商业型土地开发,即非公益性质的开发,是指出于营利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开发,主要包括建设住宅商品房、写字楼、商场、娱乐场所等。混合型土地开发,是指既能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又能获得商业利润的土地开发,主要包括旧城改造以及建造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3]但是,实践中城市房屋拆迁并没有按照土地开发的性质进行区分,而是全部由政府进行拆迁。一旦发生矛盾,被拆迁人往往迁怒于政府,如果拆迁规模很大,还会产生局部地区社会不稳定。

第四,补偿不公正

目前关于补偿的原则,众说纷纭,有适当补偿说、公正补偿、相应补偿、合理补偿、完全补偿、按市场价格补偿等。[4]现有拆迁补偿只规定货币补偿的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完全回避相应土地使用权价值这一问题,而单纯房屋的补偿无论如何也无法给被拆迁人以公正补偿,从而使得拆迁纠纷不可避免。虽然《拆迁条例》规定了市场评估价格机制,还规定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评估程序确定价格,计算被拆迁房屋的补偿金额和所调换房屋的价格,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但实践中执行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拆迁评估价格过低,被拆迁人无法购置合适新住处,而即便是调换,地点多为城市边缘、交通不便利、不方便就学、就医等,对被拆迁人生活影响巨大。拆迁补偿不公正成为拆迁纠纷中最多的问题。

第五,拆迁程序不完备,被拆迁人参与不够

房屋拆迁实际上是包括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在行使各自物权时发生的现象,由于涉及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行政机关加以协调。“但是,管理作为一种政府为民众服务的手段,不是也不应当是立法的目的,尤其不应当是立法的首要目的”。[5]现有房屋拆迁制度设计却更多是从行政管理出发的,拆迁程序缺失,对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和保护。根据《拆迁条例》第7条和第8条的规定,听证仅在补偿协议有纠纷时才进行,从拆迁许可证颁发到拆迁实施都没有被拆迁人表达意见的机会,被拆迁人不能申辩和质疑。而且,被拆迁人是在拆迁人已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之后才被公告自己的房屋要被拆了,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和拆迁人要做的也仅仅是宣传和解释工作,而不是与被拆迁人协商。

第六,强制拆迁设计不合理

目前强制拆迁不区分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也没有赋予被拆迁人不同意拆迁的权利。如果达成补偿协议,诉讼期间,拆迁人申请法院先予执行;如果没有达成补偿协议,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结果,无论对拆迁补偿协议是否有异议,房屋都会被拆迁。从理论上讲,能够先予执行或者不停止执行的必须是不会造成无可挽回或者难以弥补的损失,而房屋拆迁明显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房屋已经不存在,救济的充分性无从谈起。《拆迁条例》第17条规定由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问题是,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格局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为原则,行政机关执行为例外,由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拆迁,实际上赋予了政府强制执行权,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有为自己赋权的嫌疑。行政机关公告,限期拆除,直至,暴露出很多问题。而且,何谓“有关部门”却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为了达到快速有效拆迁的目的,调动公安、城管、城建、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甚至法院和检察院都参加具体拆迁,造成恶劣影响。

第七,拆迁救济渠道失灵

1.行政裁决作为诉前救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拆迁条例》规定了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纠纷的解决途径,即申请裁决和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未达成安置补偿协议的,当事人必须先申请行政裁决,然后才能进人行政诉讼。这样,行政裁决成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徒增被拆迁人负担,也为同是拆迁可能出现不同种诉讼出现不同判决埋下祸根。2004年3月,建设部颁布《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对行政裁决的程序作了明确规范,对行政裁决的申请、受理、裁决和强制拆迁都作了规定。但是,行政裁决机构的独立、中立等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政府就是拆迁人,同时又是拆迁裁决机关,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法有效为被拆迁人提供权利保护。

2.法院诉讼不能提供有效救济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江苏省高院(1993)法民字第9号《关于适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四条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明确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纠纷的性质界定为民事案件,各地法院参照此复函精神审理了大量的拆迁纠纷案件。但是,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6)12号《关于受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案件问题的批复》废止了上述第9号复函,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因房屋补偿、安置等问题发生争议,或者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反悔,未经行政机关裁决,仅就房屋补偿、安置等问题,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人民政府或者城市房屋主管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有关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的裁决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行政案件受理。据此,各地法院对房屋拆迁纠纷的审理,大多采取下述两分法,第一,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之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或反悔的,拆迁人因此的,作为民事案件审理;第二,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及房屋承租人不能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或人民政府裁决,当事人不服裁决向法院的,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因此出现虽然同是拆迁案件,但由于是否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以及是否经过行政裁决的不同,可能作为不同种诉讼来对待的现象。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审理方式、判决种类不同,所得到的判决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实践中也出现同类案件在不同法院的受理及审理情况不同。[6]特别是对行政裁决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于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不完善,法院仅能对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对民事纠纷不能作出判决,行政诉讼即便撤销或者确认行政裁决违法,拆迁补偿安置纠纷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后患无穷。

3.其他救济途径也未能解决问题

目前行政复议制度作为内部监督和救济程序,对拆迁纠纷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国家赔偿制度由于国家赔偿范围、赔偿标准等立法缺陷也将众多拆迁纠纷挡在门外。和申诉的制度化明显不够,面对如此复杂的拆迁纠纷也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即使在2005年《条例》颁布实施后,基本上也是无计可施。

三、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房屋拆迁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拆迁纠纷不能单纯依靠完善事后监督救济制度,而必须在制度源头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严格依据宪法建立公平公正的征收制度,同时对具体程序、补偿和救济等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真正将房屋拆迁制度化、法治化,有效化解房屋拆迁纠纷。

第一,明确区分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

从各国财产征收的情况来看,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我国宪法、物权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也都有明确规定。[7]由于公共利益为不确定法律概念,实践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还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土地为国有,任何人进行土地建设都必须从国家取得土地使用权,如果在国有土地上建设私有房屋,即为了非公益建设需要使用土地,房屋拆迁道路又在何处?仅仅围绕界定公共利益展开讨论,其实回避了因非公益目的使用国有土地而需要拆迁私有房屋的现实。完整的房屋拆迁制度应该将两种不同性质问题纳人到考虑范围中来,在立法、程序、补偿、强制拆迁和政府角色等问题上予以区别。1,在立法上,要分别立法,将两类拆迁分别对待,政府在公益拆迁中是拆迁人,在非公益拆迁中,开发商是拆迁人。2.在程序上,公益拆迁在颁发拆迁许可证之前,要举行听证会论证公益目的和补偿方案,并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他第三方主体对公益目的进行确认。非公益拆迁应当首先由开发商与房屋所有权人协商达成补偿协议,再申请土地使用权。3.在补偿上,公益拆迁补偿标准由政府根据完善的法律规定确定基本计算方法,非公益拆迁在根据法律规定的最低补偿标准之上由开发商与房屋所有权人协商确定。4.在强制拆迁的设置上,公益拆迁中政府不得自己执行,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政府更不可以参与非公益拆迁的强制拆迁,开发商应当通过诉讼申请法院执行判决。5.政府角色方面,在公益拆迁中,政府应当依法行政,切实代表公共利益,可以在房屋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公益拆迁的立项、制定方案、落实补偿安置等工作。非公益拆迁中,政府应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政府应当退出拆迁第一线,不再参与补偿价格制定、拆迁谈判等具体事务,让市场发挥作用;有所为,是指政府定位为监督者、管理者和裁决者,加强对拆迁工作的监督、调控和保障,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众安置问题。

第二,还原城市房屋拆迁的本质,完善拆迁补偿制度

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补偿的机理有所不同。公益拆迁是为了公共利益征收私人房屋,因此是为了成全特定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利益,对被拆迁人损失的利益需要给与填平,即特别牺牲。对被拆迁人予以补偿是征收制度的应有之意,补偿条款被认为是征收条款的唇齿条款,无补偿即无征收。非公益拆迁,拆迁人为获取被拆迁人房屋占用之土地,除了向国家交纳土地出让金获取土地使用权外,也应向被拆迁人房屋支付相应对价,即与被拆迁人达成交易的价格,不仅是被拆迁人可能的损失,而且是被拆迁人愿意出让房屋所有权给出的价格。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为平等之民事主体,双方协商确定,从民法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一种补偿,双方签订的也是补偿协议。

无论是公益拆迁,还是非公益拆迁,拆迁补偿应当是公正补偿,而且是按照公平市场价格计算。2004年《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规定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为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从而确立了以市场价格(市场比较法)为主导的评估标准。去年4月北京市西长安街沿线拆迁首次采用市场价格评估进行补偿,6月北京出台新规定,拆迁实行货币补偿的,补偿价格由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参照近期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评估确定。[8]市场评估方式应该越来越多地依法得到使用。

拆迁补偿不应回避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问题。土地使用权具有财产属性,土地在使用中,由于资源稀缺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土地处于一种动态的增值过程中,增值后的土地无论是无偿收回还是按原价格收回,都是有失公平的。因此,在制定新的拆迁补偿标准时,应当将土地使用权的价格计算在内。具体地讲,补偿范围应包括:被拆除的房屋、房屋的附属物、期限内的临时建筑物,土地使用权;被拆迁人其他的利益损失和费用(包括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部分预期利益的损失、房屋的装修费用;因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拆迁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等等)。

补偿安置款发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拆迁人应当建立拆迁专用账户,由银行实行监管,拆迁人按照拆迁补偿协议的补偿数额将补偿款存人账户后,银行确认被拆迁人完全搬迁之后,直接将款项转入被拆迁人账户。

第三,重新设计拆迁程序

1.公益拆迁程序

我国房屋拆迁程序,从规划、拆迁许可证、确定补偿标准等环节都没有被拆迁人的参与,只有到最后拆迁时才有一纸公告,对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护不力。房屋拆迁程序设置程序的关键是给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交换、意见交流、平等协商、民主参与的机会。听证作为落实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制度,是防止和减少矛盾和纠纷产生的防线,应该提前到立项和规划的同时,将公告征询被拆迁人意见、举行听证、确定评估机构和完成价格评估、草签补偿协议、建立拆迁安置补偿费用专项资金等作为设定拆迁许可证的前置条件。“程序不是次要的事情,随着政府权力持续不断地急剧增长,只有依靠程序公正,权力才可能变得让人容忍”。[9]因此,必须对公益拆迁的程序重新设计,具体包括:城市拆迁规划和拆迁立项(公告征询意见、听证)—确定评估机构和完成价格评估—草签补偿协议—建立拆迁补偿安置专项资金—颁发拆迁许可证—拆迁。

2.非公益拆迁程序

由于非公益拆迁需要开发商与被拆迁人就补偿问题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就有可能无法进行开发项目,因此需要改革目前先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后颁发拆迁许可证的做法。可以先由开发商征询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确认开发项目符合土地规划和使用权出让,再与被拆迁人沟通协商签订补偿协议,其后才可申请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可以考虑按照下列步骤设计非公益拆迁程序:确认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协商沟通—确定评估机构和完成房屋价格评估—签订房屋拆迁补偿协议—缴纳土地出让金、领取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领取拆迁许可证—拆迁。

第四,改革强制拆迁

需要明确的是,在公益拆迁中才可以强制拆迁,而且要改变目前关于诉讼不停止拆迁执行的规定,强制拆迁权不得由政府行使。只有在诉讼时效期满,被拆迁人既不履行拆迁协议又不的,拆迁人方可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法院执行时,要对拆迁决定进行审查,明显违法的,包括明显缺乏事实依据的、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超过申请期限的、拆迁人没有对被拆迁人实施货币补偿、补偿货币提存或者未提供拆迁安置用房以及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不予执行。由于强制拆迁仅能适用于公益拆迁,对于商业拆迁,拆迁人只能通过诉讼的形式,由人民法院来作出判决,然后再通过判决执行来完成拆迁;诉讼中,拆迁人可以申请先予执行,但需要提前向法院交付足额的拆迁补偿金作为担保。

第五,完善被拆迁人权利救济制度

1.发挥行政裁决的作用

行政裁决在解决数量众多的拆迁补偿安置纠纷方面,还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对节省老百姓诉讼成本、及时得到合适的安置补偿还是有利的,必须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裁决制度的中立和公正,应当建立专门的、独立的行政裁决机构对此类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同时完备相关的裁决程序等法律规定。

2.按照拆迁纠纷的不同属性,分别在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中解决

房屋拆迁纠纷在不同阶段体现为不同性质的纠纷,包括拆迁许可纠纷、拆迁补偿纠纷、拆迁裁决纠纷、强制拆迁纠纷、拆迁处罚纠纷和拆迁不作为纠纷等等。借鉴德国和法国解决财产征收制度和诉讼制度,可以考虑分别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去解决我国拆迁纠纷。除了非公益拆迁中的拆迁补偿纠纷属于民事诉讼外,其他都应属于行政诉讼,被拆迁人对于与拆迁有关的行政行为,包括计划发展部门的项目审批、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证、政府部门的土地使用权文件、拆迁管理部门的拆迁许可证、行政裁决部门的行政裁决决定、行政机关的强制拆迁行为、拆迁管理部门的处罚和不作为,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行政裁决的情况下,针对补偿纠纷的行政裁决提起的诉讼,是行政诉讼,但是要附带民事诉讼,将补偿纠纷也一并解决。诉讼制度应当成为拆迁纠纷有效的解决途径,需要通过保障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落实法院对所有拆迁纠纷的最终裁判权。

3.促进其他方式解决拆迁纠纷

除了加强诉讼制度解决拆迁纠纷外,、申诉、行政复议也应当在房屋拆迁纠纷解决中发挥作用。

而且,应积极鼓励拆迁人(包括政府作为拆迁人)同被拆迁人就补偿数额和安置方法进行和解和调解,倡导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积极稳妥地解决出现的分歧、矛盾和不同意见。

注释:

[1]《北大五学者上书全国人大,建议修改拆迁条例》,人民网2009年12月10日,

[2]王克稳:"论房屋拆迁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第74页。WangKewen.OnJudicialReviewofAdministrativeDisputerelatingtoHouseDemolitionandRelocation[J].4ChinaLegalScience,74(2004).

[3]洪莉萍、黄道雄:"土地开发与居民动拆迁利益调整的法律机制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第88-89页。HongLiping,HuangDaoxiong.OntheLegalSystemofAdjustingInterestsintheHouseDemolitionandRelocation[J].4PoliticalScienceandLaw.88-89(2004).

[4]参见沈开举:《行政补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172页。SeeShenKaiju.OntheAdministrativeCompensationLaw[M].Beijing:LawPress,163-172(2004).

[5]费安玲:"私权理念与城市私房拆迁的立法",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第46页。FeiAnling.ConceptofPrivateRightandLegislationofUrbanPrivateHouseDemolitionandRelocation,5Trirun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46(2004).

[6]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适用问题的调查报告",载《山东审判》2005年第1期,第56页。JiningIntermediatePeople''''sCourt.InvestigationReportontheProblemsofLegalApplicationRelatedtoUrbanHouseDemolitionandRelocation[J].1ShangdongJutice,56(2005).

[7]我国《宪法》修正案第13条第3款已经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物权法》第42条也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房屋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 房屋 安全鉴定

中图分类号:TU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045-01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城市已建造了大量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因建筑物建造年代、使用年限及城市规划、管理和历史等原因的影响,许多建筑物的安全性有待评定,特别是一些已完工的建筑由于各种待鉴定因素的影响,建筑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加强房屋的安全鉴定工作,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已是近在眼前。因自己本身从事这个行业,以下是自己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粗浅的认知,希望外面的人能够通过此对房屋安全鉴定的行业有一些初步了解。

1 房屋安全鉴定的概念

房屋安全鉴定,从字面意思上可以了解为:正因为使用的房屋出现问题,才会要求鉴定是否安全。真正房屋安全鉴定的定义,是人们根据力学和建筑结构的基础专业知识,依据相关的鉴定标准、设计规范和科学结论,借助检测工具和仪器设备,结合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经验,对房屋结构的材料、承载力和损坏原因等情况进行检测、计算、分析和论证,并给出结论的一门科学。而房屋安全鉴定工作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它是指对房屋的完好与损坏程度和使用状况的安全进行查勘、检测、鉴别和活动。其鉴定行为是一种公正、公平具有一定的证明权行为。其目的是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解决房屋安全纠纷的一种技术服务。其核心是最终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协助政府加强对房屋安全使用的管理。

2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的建立

自从1989年建设部《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4号)施行以来,全省多数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相继设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由于各市、县因经济发展、自身条件等因素限制,各地的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不平衡,还没有统一的房屋安全管理法规或规章,甚至部分市县无设立鉴定机构。无论如何,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房屋安全鉴定等规范标准,履行对既有房屋建筑结构的完损程度和使用状态是否危及使用安全进行鉴别、评定的专业机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的设立,应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基本条件:(1)配备专职专业技术的鉴定人员。专职专业技术的鉴定人员应兼顾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专业人员和配套人员,要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熟悉房屋安全鉴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而且要建立鉴定人员持证上岗及继续教育制度。(2)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房屋鉴定机构应有固定的工作用房,配备有计算机、建筑设计相关辅助软件,做到办公自动化,并且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和工程交通工具,满足鉴定工作的需要。(3)配备常用的检测仪器设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钢尺、吊锤、自动测距仪、经纬仪、水准仪、回弹仪、裂缝宽度检测仪、混凝土钢筋检测仪等等及其他必备的检测仪器。(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一套管理制度,才能正常开展工作,遵循鉴定程序,保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最基本来说,鉴定人员的上下班管理及岗位职责制度管理、业务受理流程、仪器设备管理、业务收费标准、业务档案管理、职业道德、应急方案等方面都要做出规定,并予以公示,特别是业务收费标准方面,鉴定机构应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相关收费标准和规定,所收取费用应主要用于房屋安全鉴定管理和提高鉴定质量的正常支出。

3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的监督

在2004年建设部令第4号修改为《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29号),建设部令129号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负责房屋的安全鉴定,并统一启用“房屋安全鉴定专用章”。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鉴定机构是依据建设部令第4号设立的,其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基本上是房屋安全鉴定,它是房产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房屋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是为正确履行房屋安全管理职能服务的。因各地方发展不平衡因素制约,有的大城市房屋安全鉴定已十分成熟,成为一门独特的行业,一般会由各个鉴定公司抽人组成一个房屋安全鉴定协会,制定出成立鉴定公司的标准、根据法律法规制出房屋安全管理的规范规定、定时检查各个鉴定公司机构等等一系列措施,并且严格执行该行业的规范标准,如《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房屋结构安全鉴定标准》DB11/T637-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等等。

4 房屋安全鉴定的流程

房屋安全鉴定的主体是已建成的民用建筑,一般程序是:申请人交资料申请―鉴定机构受理―鉴定人员到现场检测房屋―根据收集的数据编写鉴定报告―申请人交鉴定费拿鉴定报告―如对结果有异议,再找高一级鉴定机构复议。当该房屋使用了一定年限出现不同程度损坏或在外力作用下(被车辆碰撞等)或相邻新建房屋基坑的开挖等等情况下,可以申请房屋安全鉴定。若出现双方纠纷情况(相邻新建房屋基坑的开挖、附近施工的影响等),可以双方约定同一间鉴定机构,共同申请房屋安全鉴定。建设部令129号规定: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向当地鉴定机构提供鉴定申请时,必须持有证明其具备相关民事权利的合法证件。鉴定机构一般会要求提供申请人证明的资料和要鉴定房屋的相关资料,如建筑施工图纸、建筑结构图纸、地质资料等,如果较复杂,会根据资料到现场先勘察一番,再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鉴定机构会派鉴定人员(按规定外出作业鉴定人员最低不少于2人)到现场对该房屋检测、收集相关数据。建设部令129号规定:鉴定机构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1)受理申请。(2)初始调查,摸清房屋的历史和现状。(3)现场查勘、测试、记录各种损坏数据和状况。(4)检测验算,整理技术资料。(5)全面分析,论证定性,做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建议。(6)签发鉴定文书。申请人缴交鉴定费后取鉴定报告,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房屋所有人和使用人都可提出鉴定申请。经鉴定为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所有人承担;经鉴定为非危险房屋的,鉴定费由申请人承担。

房屋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房屋结构;设计工作;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58.1 文献标识码:A

房屋结构设计工作是房屋施工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施工工作的进行以及房屋功能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房屋设计部门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要求兼顾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但是,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部分设计部门会选择错误的设计方案,有关部门要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引导,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房屋结构设计水平。本文主要从地基基础设计、楼板设计以及其他环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地基基础的作用,在软弱深厚淤泥土层施工环境下,进行柱下桩基础计算时,要能够兼顾桩承台水平位移可能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还要对桩基水平推力作用下水平承载力进行考虑,保证相关因素都能够满足实际施工需求。在选择桩基持力层时,要满足非液化、稳定、承载力高一级压缩性小的土层。粉质粘土以及粘土都可以选择作为摩擦桩的持力层,也可以选择岩层或者砂土层作为端承桩的实际持力层。[1]房屋地下室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相关特征值若选取通过静载荷试验所确定的相关特征值,必然会导致房屋承载力与实际设计工作相比,稍微偏大,从而会给房屋结构设计工作埋下一定的隐患。静载荷试验所设置的桩顶一般都是设置在自然地坪环境中,地下室桩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实际特征值要根据试验结构来对地下室深度范围内部的桩侧阻力进行扣除,也就是试桩加长部分所具有的桩侧摩阻力。

二、楼板设计存在的问题

楼板作为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基础性承重构件,它能够将屋面以及楼面的荷载传递到周围其他梁面或者承重墙上,所以,楼板的设计对于梁、柱以及墙等构件的安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际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若不能对有关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必然会导致其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给房屋设计工作带来安全隐患。楼板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行楼板设计时,由于不能够对版面的受力状态进行科学认识或者为了能够达到方便计算的目的,设计工作人员会将双向板的作用按照单向板来计算,从而导致计算假定与房屋楼板的受力状态存在较大出入,楼板一方配筋相对较大,另一方则可能单纯的按照构造来进行配筋,导致配筋数量达不到相应要求,从而引起楼板出现裂缝等。

在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会在楼板上方布置非承重的隔墙装置,所以,大楼板设计工作中会把具体的部分线荷载转换成同等效应的均布荷载,并对楼板的配筋进行计算。部分设计工作人员会将隔墙的总荷载量附加在总楼板面积上,在进行隔墙顶部设计以及处理时采用立砖来进行斜砌,从而导致上部楼板的中间支承点得以增加,将其转变成连续板。[4]对于支承点上方可能出现的负弯矩,在楼板设计工作中难以对其进行考虑,从而会导致楼板顶端可能出现裂缝。

三、房屋结构其他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房屋的高度以及高宽比超过规程以及规范范围

目前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中的规范以及规程所给出的房屋适用高度以及高宽比限值是保证房屋结构设计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很多高层建筑房屋的高度以及高宽比值都超过了实际的规定限制,从而让设计工作缺乏可靠科学的依据。多于抗震坊社区的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也不能够采取相对科学的抗震设计,从而导致房屋结构缺乏稳定性。

(二)房屋体系不规范、结构设计不合理

房屋建筑结构布置合理能够保证房屋结构达到“规范”的相关要求,这也是房屋抗震设计结构中的基础性环节。这种规则设计包括房屋的抗侧力构件布置以及平立面外形尺寸等,还要综合考虑房屋的承载力分布等一系列因素。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能够导致房屋机构设计不规则的因素相对较多,尤其是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房屋体型,很难通过相对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对划分前期规定的限制范围以及不规则程度。[2]目前结构设计过程中所用的高层房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以及建筑抗震设计工作只对施工规程以及建筑结构只对房屋结构的实际准则进行规定,并没有对设计工作的规则以及不规则进行明确规定,设计工作人员缺乏对结构抗震概念的设计了解,也很难把握房屋设计机构的相关规则性,只一味的考虑建筑师或者业主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以及规则性较差的高层建筑。

(三)配筋构造不符合规定、不合理

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中对于配筋构造的设计很难结合相关规定来进行,屋面梁配筋数量也难以满足实际施工需求,在对房屋结构进行建模时,设计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往往直接对下层梁的具体尺寸进行拷贝。建筑房屋屋面的梁荷载相对较小,计算结果缺乏配筋,从而导致屋面梁在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以及受力等相关作用下,因为其较低的配筋率很容易导致房屋裂缝有着较大的宽度。[3]对于平常的屋梁,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为了能够保证钥筋骨架的实际刚度满足相关要求,并且让其能够承受收缩应力以及温度的影响,避免在其腹部位产生较大的裂缝。

结语:

房屋结构缝设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设计环节之外,还要对房屋结构缝设置以及房屋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综合考虑。房屋结构设计工作人员只有具备系统的理论设计知识、创新的思维态度、认真严肃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够保证房屋设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提升房屋建筑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保证区域内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5]提升房屋结构设计的工作水平能够为我国建筑施工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房屋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春阳.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19)

[2]王建成.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J].中华民居,2014(18)

[3]邬丹.浅谈房屋结构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J].大观周刊,2012(25)

房屋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房屋安全;鉴定;检测

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关系到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当前,我国新建房屋的数量以及非常庞大,同时一些年久的老建筑还存留许多。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老的建筑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缺少有针对性的维护和管理,导致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就会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对于人们的生活形成安全威胁。因此,进行房屋安全检测鉴定工作,可以使人们对于房屋使用现状有更加准确的了解。同时也方便人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一、房屋安全检测鉴定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文化古迹

在我国,有许多历史优秀的名胜古迹,许多古建筑群体。这些建筑有着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许多时候,一种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但是受到人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古建筑会受到一定的损坏。通过开展有效的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可以使人们对于古建筑当前的结构安全情况有所了解。在了解了建筑结构具体存在问题的方面,就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保护文化古迹,维护城市形象的目的。房屋安全鉴定是保证这些古建筑更加久远地留存于世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方法。

(二)整改违规建筑

当前,由于房屋建设速度过快,导致出现了一些没有规划和审批而建成的房屋见建筑。这些建筑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威胁,也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这些房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缺少有效的监管。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不合格建筑。通过结合检测鉴定结果,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整改和查处工作,切提高房屋合格率,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工程建设对于房屋影响破坏鉴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但是工程施工对于毗邻建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房屋安全鉴定检测理论和实操问世之前,关于这个影响的探究工作一直缺少有效性。但是,通过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的逐步开展,可以对于这种影响程度以及破坏的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对于查清责任,保护双方的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鉴定超年限使用房屋,推动城市发展

由于每个地方城市化发展的水平不一样,所以有的地方还存留着一些超年限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存留,一方面,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于人们使用来说已经非常不安全了。另一方面,这些房屋的存留影响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因此,这就需要对这些房屋进行安全鉴定检测,结合房屋使用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修理加固和拆除等两种方式。这样对于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城市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房屋安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经验法鉴定

在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的时候,往往有多种方法可以供选择。首先,直接经验法可以较为方便地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直接经验法主要就是指房屋安全鉴定人员对于被鉴定房屋的建造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房屋现场进行查勘,按照初始的设计图纸对于各个部位进行一一校核。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来验算房屋的安全等级。这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检测时间比较短,操作比较方便简单。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为缺少科学技术和科学鉴定程序作为支撑,鉴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以及随机性。

(二)实用鉴定法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房屋安全鉴定,传统的经验法经过发展形成了实用鉴定法。这种方法主要就是检定人员在全面分析被鉴定房屋受损的基础上,对于所鉴定和检测的项目明确列出,综合性评定每个项目,这样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坚定结论。这种方法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使用科学的检测技术来获取房屋最真实的数据资料。在利用使用鉴定法进行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对于建筑物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于初始图纸进行分析,了解建筑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其次,应该对于建筑物当前各个部分面临的情况进行查看,例如地基和地下水等,了解建筑使用的材料以及建筑的基本结构。最后,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实验,计算检测结果,开展结构验算。在完成了这几道手续之后,就可以得出房屋的安全鉴定检测数据。

(三)概率法

在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利用,那就是概率法。概率法主要依据可靠性理论,使用结构失效概率对于房屋结构的可靠程度进行有效的衡量。当前,这种方法可以称得上是在理论上和概念上对于可靠性鉴定方法的逐步完善。

当然,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国家应该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为推动房屋安全鉴定检测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对于保障房屋建筑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房屋安全鉴定检测是一项有利于人们和社会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房屋安全鉴定监测工作,推动我国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刘保东,李玉忠,杨殊珍,冯文章. 农村典型砌体结构房屋安全及抗震检测与鉴定[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03):124-129

[2]李秀峰. 论房屋安全鉴定工作的几点问题[J]. 山西建筑,2014,(36):216-217

[3]顾晓琴,傅腾飞,杨放,吕德鹏. 苏北地区农村自建房屋检测鉴定实例分析[J]. 江苏建筑,2014,(05):73-75+101

房屋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营销体系;房屋建筑设计;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建筑项目招投标体制下,建筑设计机构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获得客户的青睐,还须在市场营销范畴下建立起前期接触机制。似乎业界同行对此较为反感,但建立在偶然性大于必然性的竞标背景下,惟有加强前期沟通与接触,才能深化客户对该设计方案的理解。毕竟,与采购专用性资产不同的是,这里的客户往往并不是业界专家,其更像是执行资本运作的人格化代表。

所谓“营销体系”可以理解为,营销活动所依次经历的各个环节的总合。以4PS为代表的营销体系,分别经历了产品选择、价格制定、渠道建立、促销构建等四个环节。然而,就房屋建筑设计本身来看,其无法完全依照上述4个环节开展营销活动。理由在于,其作为高端服务型产品无法通过调研来确定产品形态和价格;同时,设计方案的专用性也使得分销渠道成为多余,且更不需要促销的参与。

为此,如何建立营销体系与房屋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模式,便成为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对房屋建筑设计的技术环境分析

本文不打算讨论建筑设计的具体技术流程,而是假设技术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聚焦于技术环境分析。具体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三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分析

这里以建筑结构设计为考察对象。众所周知,房屋建筑设计不仅须满足客户对建筑项目的功能要求,也须控制在一定的造价之内。因此,后者便构成了技术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对房地产开发的价值取向,都使得客户对于项目造价更为敏感。当然,在造价控制下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正常的资金投入,但造价概算仍然基于房屋建筑设计图纸而进行的。实践表明,诸多由国家设计院所转型而来的设计机构,似乎相对更关注内部结构的合理性,而弱化了对项目造价的考虑。

(二)社会环境分析

如果说以上技术的经济环境须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来适应,那么建筑设计的社会环境则需要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匹配。上文已经指出,客户方一般并不是建筑设计业内的专家,其只是从概念出发给出房屋的一般构想。此时,设计机构则需要在多元目标导向下给予满足。因此,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并在房屋的功能定位上最大化的满足当地民众或商家的使用偏好,这种设计方案才能获得客户青睐。而目前在这个方面更多的体现为,设计机构把设计理念强加给了 当地民众。

(三)自然环境分析

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称作自然生态环境。其对于房屋建筑设计而言,不仅关于它的室内朝向,还关注于它的整体结构设计能否与自然环境形成共生效果。如,根据不规则的土地表面形态合理设计房屋结构,以及根据当地地质结构科学设计承重结构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环境分析说明,如何通过营销体系的适应性建构来逐一满足它们,将最终决定营销体系的适应性程度。

二、技术环境对营销体系的要求

遵循营销体系的本质特征,将产品选择、营销组合、公共关系等三个方面引入到房屋建筑设计中来。那么技术环境对它们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产品选择的要求

作为专用性很强的房屋建筑建设方案,一般植根于客户方所给出的基本要求之中。在此基础上针对产品选择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环境适应性要求。简单而言,这里的适应性要求便是成本造价控制要求。在造价控制的基础上,再来努力寻求与客户实际需求间的契合态势。实践表明,客户选择方案时的往往更关注方案的建设周期、造价和功能优势。

2.社会环境适应性要求。特别对于涉外房屋建筑设计中,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更为关注。如,针对东南亚、中东国家民众多建设的房屋建筑,对于房间的功能定位应展开市场调研。

3.自然环境适应性要求。关于这一点,一般不构成房屋建筑设计机构的难题。但在竞标中的方案陈述环节应突出本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效应。

(二)对营销组合的要求

若要使客户青睐本机构的房屋建筑方案,还应使客户感觉到方案具有增值效果。所谓“增值效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且其所释放的功能定位形成了外部性效应。这时,我们把它称为营销组合。由此可见,其仍然依赖于在设计方面的构思,而不是传统意识上的产品组合。

(三)对公共关系的要求

从营销体系的构成上看,公共关系构成了6PS中的一个要素。与客户关系管理不同,公共关系不仅包括与客户的关系,还包括与各类媒介、政府的关系。不难看出,对于诸多从事房屋建筑设计的机构来说,在公共关系的把握上呈现出明显的软肋。为此,设计机构应通过广告宣传、建筑实物展示等途径夯实以上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三、要求驱动下的适应性模式构建

这里并不讨论营销体系的具体构建,并且在“要求”部分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讨论。这里主要关注于,如何在建筑设计机构内部形成营销适应性的土壤,以及如何从企业行为中去满足这一点。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将营销观念植入机构文化中

首先应在能源机构塑造产品营销的文化氛围,特别对于“客户关系管理”要素更是文化营造的重点。从具体的实施步骤来看,可以遵循这样的环节:(1)机构管理层根据产品营销的适应性要求,提炼出核心价值观;(2)通过仪式、树立标杆,以及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这一核心价值观;(3)在员工岗位培训内容中,增强营销观念培育的权重。

(二)跟踪当地城市的发展动态

房屋建筑设计产品营销的目的存在着社会效益性,因此机构管理者应组建专门团队,密切跟踪城市的发展动态。动态方面着重掌握开发区的建设状况、城市范围拓展的方向、城市社会人文环境的具体情况等。通过主动掌握情况,从而在建筑方案设计上努力与城市发展同步。

(三)与当地政府、民众保持良好的沟通

政府作为管理当地各项事业的实体,必然影响到客户在房地产领域的开发状况。建立与政府良好的沟通关系,不仅能改善政府对自身的态度,还将借助政府的引见来获得客户的重视从而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建筑设计机构在遵循低碳发展的同时,还应根据政府的目标导向,在社会和自然环境适应性上针对地方房地产发展规划进行整体设计理念调整。与民众的沟通则在于,强化他们多本机构项目设计上的认可度,从而营造出有利于我方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房屋建设论文篇7

一、概述

二、关于合建契约的法律性质

三、和建房屋原始取得人的确定

四、合作建房产权纠纷的预防

关键词:合作建房 合建契约 产权纠纷 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一、概述

合作建房是指当事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另一方投入实际资本并组织施工,共同建筑房屋的合同行为。其法律依据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7条,即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价入股,合作开发经营开发房地产。在实践中却因和建房屋产权归属问题而产生纠纷。在合作建房关系中,必然会有一方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部分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依我国《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3条,房地产转让包括合作建房,合作建房的结果是对建成房屋利益的分享,所以对合作建房所有权原始取得人的确定也很关键。合作开发房地产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企业行为。凡是不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均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将合作开发房地产活动区分为依法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取得资质证书的行为,和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当事人一方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行为。如果在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具备了房地产开发资质,那么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就是有效合同。如果双方当事人约定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且已经取得了资质证书,那么,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也是有效合同。如果当事人在前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或者已经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合作开发房地产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企业行为。凡是不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均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将合作开发房地产活动区分为依法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取得资质证书的行为,和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当事人一方具备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行为。如果在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具备了房地产开发资质,那么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就是有效合同。如果双方当事人约定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且已经取得了资质证书,那么,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也是有效合同。如果当事人在前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或者已经依法合作成立具有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当认定合同有效。

二、关于合建契约的法律性质

合建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关于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由另一方出资建设,并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完成后的房屋与基地使用权的协议。这种合同关系既可以发生在公民个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建设单位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为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在我国实践中的四种合作建房形态:一是土地使用权人(公民或法人)提供土地,房地产开发产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双方名义共同开发,在工程尚未完工之前,各自以自己的名义对预先约定分得的房屋进行预售。二是以土地使用权人的名义进行开发,待房屋建成后,按照约定将开发商应分得的房屋及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给开发商。三是以开发商的名义进行建设,房屋建成后,开发商依约将部分房屋所有权转移给土地使用权人,同时土地使用权人也要把开发商应分得的房屋所占用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四是双方共同组成一个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并以该公司的名义进行开发建设,等所建设房屋售出后依约分配所得收入。①按照其中等四种方式合作建筑的房屋属于项目公司所有,对此没有产权纠纷,只是股东间利益分配的纠纷,由公司进行调整。

合建契约是一种诺成性的、双务、有偿合同,也就是说,合建契约的成立,不以交付基地或房屋为必要条件;一方须提供土地,他方需完成建筑双方均互有义务,且互为对价。但其空间属于哪一类有名合同,在理论上是有争议的。我国台湾学者有四种观点:一是承揽契约。将基地权得人分得的部分房屋视为建筑商承揽的定作物;把建筑商取得的部分基地权利看作基地权利人给付的报酬。二是互易契约。将合建契约当作部分基地权利与部分房屋所有权的交换。三是合伙契约。基地权利人以土地为出资,建筑商以资金与劳务为出资,共同建筑房屋,并分享权益。四是买卖与承揽并存的混合契约。建筑商为土地权利人完成一定工作,土地权利人以转让建筑商取得的部分房屋所占用的基地权利作为报酬,而建筑商又以此项报酬抵充买受其房屋占用基地的款项。②

对于合建契约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四种合作建房形式中,第一种是土地使用权人(公民或法人)提供土地,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双方名义共同开发,在工程尚未完工之前,各自以自己的名义对预先约定分得的房屋进行预售。土地使用权人与房地产开发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在预售房地产权转移之前依合伙的规定合建房屋由双方共有。当只有房地产开发商一方出面经营而土地使用权人仅提供地皮并不参与实际建设时,也不能解释为“名为合伙实为借贷因为出面经营都为实际出资人,只能按照合伙契约处理。第二种合作建房形式是以土地使用权人的名义进行开发,待房屋建成后,按照约定将开发商应分得的房屋及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给开发商。这时可以将土地使用权持作定作人,把房地产开发商当作承揽人,将开发商根据合建契约取得的房地产权益看作是承揽报酬,故可以看作是承揽。第三种合作建房形式是以开发商的名义进行建设,房屋建成后,开发产依约将部分房屋所有权转移给土地使用权人,同时土地使用权人也要把开发商应分得的房屋所占用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这时可以认为是土地使用权人将其部分土地使用权与开发商的部分房屋所有权进行交换,故可以看作是互易。尽管建筑行为是一种提供劳务的行为,但毕竟也是一种可以用金钱评价的商品,自然可以成为互易的客体。混合契约说是对承揽说的进一步解释,但既然已经认定是承揽关系,而且将承揽的部分建筑物作为报酬,那么就再没有必要解释为买卖契约。

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60条第2款规定:“在依法取得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上建成房屋的,应当凭土地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核实并颁发房屋所有权证书。”这是为了贯彻房与地的权利主体一致原则。根据我国建设部2001年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16条第1款的规定,“新建的房屋,申请人应当在房屋竣工后的3个月内向登记机关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并应提交用地证明文件或者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房屋竣工验收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证明文件。”我国《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第3款规定:“本办法所称房屋权利申请人,是指已获得了房屋并提出房屋登记申请,但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其中“已获得了房屋”一语甚为不详,若解为房屋的中有人,则须具有本权才能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占有权。这种本权,在合作建房中,除土地使用权外,还可以是根据合建契约而取得之债权。于是,并非只有土地使用权人才能取得合建房屋的所有权。

三、合建房屋原始取得人的确定

在我国,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前提是先取得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3条的规定,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才能申请土地使用权。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法》第30第至第32条的规定,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人应该是土地使用权人。但是,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大多脱胎于行政机关(城市房地产管理部门),于是,在实践中就出现了建设单位提供土地使用权,而以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名义进行建设状况③。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1995年1月23日以第41号令)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土地使用权人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却可以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据此,他可以申请办理产权登记。我国《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房屋权属登记应当遵循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的原则。”即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所有权的主体必须是同一个人(包括公民和法人)。于是,对非土地使用权人却能取得地上建筑物所有权这一问题的解释只能是将所建房屋作为动产看待。根据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当建筑物作为动产看待时,不受房产和地产权利主体一致原则的限制。如果建筑商能够先取得所建房屋所有权,再转让部分房屋所有权给土地权利人以换取部分基地权利,那么就可以将合建契约解释为互易合同。

在合作建房关系中,必然会有一方转让部分土地使用权或部分房屋所有权的情况,依我国《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第3条,房地产转让包括合作建房。合作建房的结果是对建成房屋利益的分享,所以对合建房屋所有权原始取得人的确定也很关键。我国台湾地区一般是以建筑执照记载的建筑人为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也就是说,以谁的名义建筑房屋。房屋建成后,房屋的所有权就归谁。如果以建筑商的名义建造,那么他就是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房屋在建筑期间或建成后分给土地使用权人之前意外灭失,其风险由建筑产承担。因此,如果以土地使用权人的名义建筑,那么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就是土地使用权人。该房屋分配给建筑商之前意外灭失的风险由土地使用权人承担。如果以双方的名义建筑房屋,那么按照合建契约中约定的份额,建成后的房屋分别属于建筑产和基地使用权人所有。合建房屋因意外事故损毁、灭失的风险上双方以各自的份额为限分别承担。

在合建契约有效的前提下,应该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问题是在当事人对于原始取得人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怎么办?这时当然要依法办事了,我们找法的结果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法律有明确规定;二是法律规定较为含混;三是现行法无任何规定,即存在法律上的漏洞。这三种情况都需要法律解释,只是解释的难度不同而已。即使在第一种情况下,也要首先分清是概念、原则、规范还是技术规定,其次还要将作为法律主体的规范分解为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④。针对第二种情况,因法律规定过于抽象而需要具体化,因为他只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指令,需要法官根据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观念作出客观的说明。对于第三种情况,则要根据法律认可的习惯或类推适用等方法进行漏洞补充。在合同没有约定原始取得人,而法律也没有作出要应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合建房屋原始取得人的有三种:一是合作建房的申请人;二是合建房屋的基地使用权人;三是合建房屋的实际出资人。根据我国《建筑法》第8条的规定,建房申请人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人,取得规范许可证的人本来应该是土地使用人,但在实践中,只要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就可以申请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所以建房申请人不一定是土地使用权人,我国现行法律对此也无禁止性规定。那么非土地使用权人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情况只能作一种解释,即该房屋属于动产,取得作为不动产的房屋所有权的前提是先取得一定的土地使用权,以反映土地与房屋在客观上的不可分性,并贯彻房、地产权利主体一致原则。如果是取得作为动产的房屋所有权,那么就不必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这时的合建契约应解释为互易,适用有关买卖合同的规定。就房屋预售而论,根据我国《城市房屋预售管理办法》第5条和第6条的规定,预售房屋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在合作建房中,实际出资人(建筑商)即使非土地使用权人也有可能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因为按照《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7条的规定,由房地产的实际开发企业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在合建契约被认定为承揽契约的情况下,大陆法系传统民法认为,若建筑材料全部由承揽人提供,则该建筑物交付定作人之前应该属于承揽人所有⑤。但是,如果将建筑物的原始取得人确定为承揽人,那么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司法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第一,若建筑物交付前属于承揽人所有,则承揽人的债权人就可以扣押该交付前的建筑物,并将其拍卖,而定作人却无权阻止。第二,如果承揽人将工程转包,那么次承揽人也有可能取得部分建筑物的所有权。若转移给定作人时,则须办理二次登记手续,甚为繁琐。而且在承揽人与次承揽人均为多数人的情况下,问题就更为复杂。第三,若将承揽人确定为建筑物的原始取得人,则他可以将建筑物转让给第三人或向第三人提供担保。经时,定作人虽然可依债务不履行向承揽人请求损害赔偿,但对于第三人却不能主张所有权。因此,大陆法系发达国家一般将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确定为定作人。需要强调的是,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揽合同与建设工程合同是两种并列的有名合同,当建设工程合同没有明确规定时,才可以适用承揽合同的有关规定。

四、合作建房产权纠纷的预防

合作建房中的产权纠纷多是由于当事人在合建契约中对产权归属约定不明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确定房屋所有权的原始取得人。在合建契约合法有效的情况下,一般应该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来确定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于是确定合同是否有效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确定合同是否有效关键是从合法性的角度加以考察,首先应该确定申请建房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根据我国现行法,有必要确定一个原则,即以土地使用权人为原始得取人。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为了贯彻地产和房产的权利主体一致原则;第二是为了符合建设程序的要求。因为土地使用权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前提,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又是取得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基础,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又是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必要条件。如果可以将建筑商(实际出资人)作为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那么就应该严格限制其将合建房屋转让给除基地使用权人以外的其他人。并在合建房屋上为基地使用权人设定抵押权,以防止建筑商的其他债权人对合建房屋可能实话的扣押行为。

对实际出资人的利益保护也是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二个:一是由实际出资人办理预告登记;二是就所建房屋设定抵押。前者是针对产权分享而充的,后者是对合建房屋售后利益分享而为的。我国目前还没有预告登记制度,为此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立法。预告登记是指为保全不动产请求权而对该项请求权所作的预备登记。这种登记排斥将来就相同请求权所提了的登记申请。合作建房的实际出资人若办理了预先登记,则就可以保障其对合建房屋的产权。对于为了分享合建房屋售后利润的实际出资人,可以要求对方在合建房屋上设定抵押,在对方不履行约定分享的义务时,就能通过行使对合建房屋的抵押权而优先受偿。

在我国,房屋可以独立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不适用土地对地上房屋的附合原理。不过,作为一种不动产物权,房屋所有权的到得必须以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为前提条件以反映土地与建筑物之间客观上的不可分性。在合作建房中,由于实际出资人并不是土地使用权人,所以如果不考虑土地使用权人而将他确定为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那么他所取得的只能是作为动产的房屋所有权,因为他没有土地使用权,无法通过不动产登记而真正取得作为不动产的房屋所有权。如果实际出资人只想取得合建房屋的售后利润,那么他可以将作为动产的房屋卖给土地使用人。这种买卖合同只能是动产买卖合同。在传统民法理论中,作为取得房屋所有权前提的土地利用权(包括所有权、地上权、租赁权和借用权)被称作权原。但这毕竟是一种在理论上成立的观点,若将实际出资人定为合建房屋的原始取得人,那么在实践中履行与土地使用权人分享产权的法律手续时仍将十分困难,因此完善目前的房地产登记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土地使用权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合作建房的条件,那么原则上是不允许的。因为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无偿取得的,根据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44条的规定,不能作为出资条件而用于合作建房,否则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若将划拨土地使用权用于合作建房,则须先办理有偿取得手续,即向当地市、县政府补交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数额的价款。办理了有偿取得手续的土地使用权已变为出让土地使用权,当然可以用于合作建设。至于农民之间合作建房用地,应注意我国现行法的相应限制,对此《土地管理法》第62条作出了专门的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农民了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注释:

①摘自耀振华著《房地产的共同开发和委托开发探析》1997年第2期《政法论坛》。

②摘自杨与龄著《房屋之买卖、委建、合建或承揽》台湾正中书局1981版,第413—415页。

③摘自梁慧星著《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84—85页。

④摘自沈宁宗灵著《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5页。

⑤摘自史尚宽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参考文献资料:

1、耀振华著 《房地产的共同开发和委托开发探析》 1997年版 《政法论坛》 第2页

2、杨与龄著 《房屋之买卖、委建、合建或承揽》 1981年版 台湾正中书局 第413—415页

3、梁慧星著 《民商法论丛》 1996年版 法律出版社 第84—85页

4、沈宗灵著 《法学基础理论》 1998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33—35页

5、梁慧星著 《民法解释学》 1995年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292—300页

房屋建设论文篇8

房屋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居住环境,因此房屋的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房屋的使用效果。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要根据房屋所处位置的地理环境以及周围建筑风格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还需要充分提高房屋的利用率,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要求,面对需要综合考虑的多种因素,专业设计人员必须掌握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考虑最优的设计方案予以实施。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社会进步促进了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提升,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是简单停留在遮风挡雨,而是希望自己的居住条件满足基本需求同时实现良好的采光性能,较强的使用性能,先进的节能性。于是越来越多的新设计理念和材料开始逐渐融入到居民使用的房屋建筑上面。无论从房屋建筑的设计方面,还是房屋建筑的施工上面都开始应用了崭新的技术和材料,极大地推动了房屋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房屋建设中结构设计是整个房屋由图纸变为现实的基础,也是各种功能实现的关键,只有对房屋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才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模拟功能,对房屋建筑空间布局科学分配,并验证相关设计思想的可实现性,都能够从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上保证房屋建成时具有美观的外部设计,又具有高效率的实用性,还能够满足绿色节能的高性能。目前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都会遵循以下几点:1、根据房屋的不同用途分为民用和商用来选取建筑结构,因为用途不同时,对建筑结构的要求,如地基的牢固程度不同、用电布局不同、空间需求不同等等,也会因此选取不同的建筑材料以保证不同位置的强度。2、在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保证结构强度满足安全性,对结构中的每一个位置都应该进行强度校核,防止由于应力过大造成结构破坏。3、要考虑房屋建筑周围的综合因素。城市规划决定着房屋建筑现在的需求和今后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房屋建筑周围的综合因素,如未来规划中如果有机场等设施,就必须对房屋进行防噪音和抗振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屋建筑在使用周期内不被损坏。

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分析

房屋的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多方面因素,因此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利用科学的概念将先进技术和材料应用于房屋的结构设计中,同时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避免以下问题:1、忽视建筑材料节能整体设计环保方面。为了使房屋达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就应该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和空间设计方面入手,不能忽视这两个方面,因为缺少合理的空间设计,房屋的通风和采光都将收到严重的影响,那么必然要增加房屋使用时这两个方面的能源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如何在保证整体结构性能安全的同时,又能够选用时尚环保的节能材料,是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否则当整个设计方案通过审核,再想对这些进行改变就变成了大工程,需要重新校核结构应力的设计,费时费力,影响工期和使用,造成资源成本的浪费。2、不重视建筑结构的基础。建筑结构的基础是整个房屋屹立不动的根基,是房屋结构安全的保障,必须坚决避免有些建筑施工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工期而放弃了牢固的建筑结构基础,偷工减料,仅保证房屋建筑的外观,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使得房屋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质量问题,带来无限的后续处理问题。3、放弃先进的节能技术。新技术的发展速度经常高于实际需求的速度,但是由于很多专业设计人员对相关建材和节能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了解不足,在设计时仍然使用比较落后的技术,而放弃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理念,导致设计出来的房屋缺乏新颖性,在实现环保性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那么就不能到达建筑结构设计的最优化,达不到最高效最合理的设计效果。4、缺少创新思路与传统概念的结合。创新的节能设计理念能够最高效的实现舒适生活,但是面对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建筑设计传统理念的精髓,如何能将两者融会贯通,才是实现节能设计的最高境界。现在的设计经常简单的将新技术应用与结构设计,却忽视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文化沉淀,使建筑风格缺乏中国特色,这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只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点,结合创新技术理念,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设计成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流砥柱。

四、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节能措施探讨

为了实现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节能环保,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达到节能的目的:1、房屋密闭结构。在房屋的密闭结构上做文章主要是用来保证房屋的保暖性能和气体的密封性能。在传统的设计中门窗的密闭结构也是设计的重点,但由于技术的限制,使得现阶段所使用的设计都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保暖,密封性也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逐年下降。如果能够在门窗结构上做两层玻璃的设计,再增加新型紧实的密封条,辅助以密封胶涂抹,在门窗处保证与外接的隔离,可以防止房间内部的温度向外界环境的散失,这样就能够节约能源,实现节能的目的。2、房屋周围绿地建设。合理设计房屋建筑周围的绿化设施可以最环保的减少环境对建筑的影响,既能够美化房屋建筑的外观,又能够有效的调节环境温度,还能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来隔离噪音和风力。植物带来的湿润效果能够再不消耗任何资源的同时释放出怡人的湿度,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又能够释放氧气,形成天然氧吧,净化了空气,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健康和好心情,是最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3、关注顶层的防水保温。根据房屋的实际特点,应该对顶层合理设计防水保温层,如对于多雨的地区,应该对顶层防水性能给予更多关注,选用防水材料,还应对整体房屋设计时考虑防潮处理,避免因天气潮湿带来室内墙体脱落等现象。对顶楼的设计必须保证顶层冬暖夏凉,不能简单处理,新型节能的保温材料适用于顶层的施工当中,因此在设计时应多予以考虑。4、注意建筑主体的保温。建筑主体是整个建筑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的保温工作必须重点考虑,并适当的增加防潮设计,选取节能环保的材料对墙体内外侧进行保温层敷设,能够有效的保持房间内部温度,防止外界温度突变带来居住的不适。还应该考虑防水层的敷设,避免因天气潮湿带来的外观损坏。

5、选择节能设备。现代化家居设备融入了更多的创新技术和节能特点,适用于建筑结构设计的节能应用,为相应的节能设备设计应有的接口也是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提前考虑的问题,也是推进节能概念在日常家居中引入的动力。

五、结论

房屋建设论文篇9

【关键字】房屋建筑学;建筑业;工程

房屋建筑学是属于工程技术范畴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有房屋建筑场地和环境、建筑的结构设计、建筑的有关标准规范等等,是一项理论性和实用性兼顾的学科。在建筑学的广义概念中,是同时研究建筑物和所处环境的科目,不仅包含有工程技术,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人文艺术。而房屋建筑学更为注重是前者。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打通了和世界连接的道路,建筑学也融入到了世界建筑学发展的潮流之中。但是就是在这个接轨过程中,现代建筑主义同后现代建筑主义产生了冲突,带来了极大的困惑。这也使得中国房屋建筑学的理论指导陷入了混乱状态。

一、房屋建筑学发展现状探讨

现代房屋建筑学的发展,主要是依附在新型材料、创新结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随着这些依附点的完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在房屋建筑学中,通常将建筑划分成工业和民用建筑两大类别,来对其构造、设计以及技术方面进行相对独立的的研究。根据房屋承重构件的类别,又能够划分成普通的框架、砌体结构,大跨度的拱、折板、网架、薄壳等类型空间结构。根据所使用材料的却别,又能够分成木制、钢筋混凝土、混合等结构。

建筑师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工作,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建筑师大概产生于上世纪初,至今还没有满百年。因此,社会民众对于建筑师这一行业并不是十分熟悉,即便到了现在我国的设计院中也还没有正式的“建筑师”职称。在进行建筑师评估的时候,也只能够将其纳入到工程师的范畴下。在1995年,我国才开始推行注册建筑师制度,试图来弥补我国建筑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项考试的门槛的难度也相当高,但是有关负责人员没有考虑到的是,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刚刚构建的评价制度还不是非常适应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实情,建筑师还没有办法在工程方面尽到自身的职责,更不同提在艺术上的更高追求。他们的理想和抱负通常都需要被领导、开发商甚至其他非专业人员所左右,成为了权力阶层的跑腿。基本上,我国的很多建筑师都曾经有过同外行进行抗争的经历,自然房屋建筑学在经历着改革中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同等压力的困难和压迫。他们能够完成国家在发展时期的巨大工程量,但是却不能够负担起相应的文化宣扬。这也导致了我国目前的房屋建筑艺术价值低下,设计水准不高,很难出现时代性的建筑精品,这和建筑师创作受到的不良影响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建筑业的发展脚步让人惊喜惊叹,但是也需要对于繁荣表象下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而且随着工业发展对于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房屋建筑的生态型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点也是经常被当前国内建筑业所忽视的,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生态学和房屋建筑学结合起来,才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舒适的环境。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屋建筑建设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我国的房屋建设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这种巨大的工作量以及优秀建筑师的缺乏,使得建筑人员的压力大大加强,他们需要在短期内持续性的加班加点,像机器一般战斗。这种原因使得建筑师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自我思考和提升,同时也为了避免和当权人员发生冲突,他们也很可能会放弃自身的艺术追求,所创作的房屋建筑自然艺术水准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对房屋建筑学的发展展望

建筑学并不单纯是工程技术的问题,它还有着文化创作与传播的功能,同人类其他的生产活动相比较,房屋建筑学的投入和规模都是相对较大的,房屋建筑所具有的日常性和持久性保证了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文化历史,然后向人们展现出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屋建筑学是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纵观西方历史,建筑学一直都是一项受到重视的艺术学科。回到中国自身,苏州园林、紫禁城、少林寺等,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里面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带给人们美的熏陶。有的情况下,建筑能够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象征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活动。就比如北京天安门,对于国家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一个城楼的价值。由此可见,建筑在向人们提供使用价值的时候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厚的精神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迟,使用价值会逐渐的减小甚至消失,但是精神价值却能够变得更加深刻而久远。从这种意义上看,建筑师作为创作房屋建筑灵魂的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房屋建筑的生态性和美观性。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重点,需要对于房屋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规划,从人类的生活质量出发,来提高所处的生态环境水准。而美观是房屋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准,能够在第一感官就给人们留下印象。现代房屋建筑学发展不能够脱离的美观标准,建筑同环境的和谐不仅仅表现在布局和规划方面,在内在文化精神层面,也是建筑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艺术的层面上看,房屋建筑设计并没有明确的、固定的创作模式,它是一种多个学科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设计人员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来最大化的发挥出建筑的美感。在现代房屋建筑学中,需要注重房屋的高效性,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尤其是针对于不可再生的能源,这样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房屋建筑学同社会同时代的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从过去农耕手工劳动的形式脱离出来,进入到机器生产的社会,这就预示的房屋建筑学的现代化。新型的社会需求、先进的建筑技术、更新理念的美学体系以及新型的价值观念都对于房屋建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结

人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房屋建筑体系还并不是十分成熟,很多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并不能够真正的带领中国房屋建筑业走向正规,很多种建筑实验和探索都只是,西方建筑主义也曾经出现过的由于理解偏差所产生的混合物。在这种建筑之中,不仅文化批判性不够,在艺术层面的创造性也不够。在建筑小圈子中获得的认同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房屋建筑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也不意味着社会建筑整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建筑设计师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时间,将自身从工程技术的层面上升到艺术创作和精神文明的领导者去。当然从中国建筑学环境上看,还需要整个建筑行业共同的持续的长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力;赵亚利;;浅谈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J];华章;2009年17期

[2]周伟丽;;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施工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房屋建设论文篇10

关键词:房屋结构 建筑结构 设计优化

1 引言

目前,随着科学的发展房屋结构设计技术不断发展,而房屋结构中建筑结构的设计市场越来越庞大。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后,能加强房屋的使用性,更有利于人民的居住,改善居住的环境。因此,要想在庞大的设计市场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时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创新设计理念,根据房屋所处的实际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设计优化方案,争取采用最低的造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果。同时,房屋结构建筑的设计优化还能提高使用者的居住环境和水平。因此,对于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目前建筑的最重要的目标。

2 目前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目前的房屋结构设计优化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其中在优化过程中,只重视建筑尺寸的优化,在给予指定材料等建筑方面的要求后,优化只在建筑的表面进行,完全忽略了整体设计的优化。而这种仅仅满足尺寸方面的优化对于整个建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很多设计人员表明,建筑结构的优化需要的是合理的方案和布局,其中,表面的尺寸完全可以依靠计算机计算精密的数据,在实际的构建中符合数据就可以满足了。而且还有另一个关键的缺陷,就是在目前的建筑结构中,它的目标还不能满足建筑结构优化的需要。在设计优化的时候计算出来的结果只是一种理想主义数据,实际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限制因素和变量效果等的影响,很难将这些数据应用到实际的建筑结构优化中。很多时候,建筑的设计方案和布局结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就因为计算方面的不足,导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建筑结构目标。

3 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理念

在对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长期探讨中,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也有自己的理念。其中优化设计理念包含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房屋建筑具有安全性能,建筑能够反映人类的进步文明程度,能够保障人们各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建筑的安全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结构的设计无论优化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建立在安全性能的前提之下,一旦一个建筑优化的连安全性都保证不了,那么这个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带来很大的灾难。第二个方面是可用性,建筑在表现美观的同时,设计优化的主打理念还是建筑的可用性,功能要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带来舒适的感觉。第三个方面是建筑结构的优化需要保护环境,我国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不高,造成我国目前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的时候,设计合理,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排水等具有污染性的系统要做好环保的防护工作。第四个方面是可用价值性,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中,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降低建筑的实际可用价值。建筑结构的设计优化理念的真正目标是用最少的钱却能打造出最有价值性的建筑。

4 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做任何事情有了目标和理念之后,在实际操作中都要讲究方法。因此,对于建筑结构如此重要的事情也需要一套详细的方案。

4.1 建筑结构的整体优化方法

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的整体结构上和房屋建筑的部分结构俩部分的设计优化。其中对于建筑的部分优化有很多方面,例如屋顶的优化,围护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不仅仅需要建筑设计者运用自己所学的精心设计,还得考虑到适用性能和造价等问题。在优化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进行实地的考察,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进行设计优化。对于建筑的整体性优化来说,优化好的建筑要确保整体牢固,如果发生突发状况,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或者没有,这样优化出来的建筑是最好的。因此,在设计优化整体的时候,需要能够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例如,地震是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在构建的时候就应该提前在建筑中加入一些避免降低地震的措施。在房屋结构的构建材料钢筋是降低地震破坏力的主要材料,因此对于钢筋与钢筋的接头距离应该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构建,这样才能够整体对建筑进行设计优化。

4.2 建筑设计优化的细节方案

当建筑的整体优化方案确定以后,需要细致的对建筑的细节问题进行研究。在建筑结构的不同部位对于负载的要求不同,就算负载要求相同,但是因为在同一部位的材料数据等各种参数也不相同,因此,就造成了对建筑细节的优化设计方法不同。而且在这些细节的问题中,很多实际的数据是不能通过计算机等机器计算的,完全需要的是人工计算,这就为细节的优化设计带来了很多的难度。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优化的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快速准确的计算细节优化的各种数据,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我国本身自己具备的设计理念,设计出我国自己的建筑优化方法。而且,在材料使用具体来说也属于细节,在构建之前应该对材料的使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不用的材料也要根据情况回收利用,节约建筑设计优化的成本费用。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要提高,目前我国的建筑水平还处于落后的阶段,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多向国外学习,引进他们的先进水平和经验,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上要注重均衡,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需要俩边平衡,具有美感。

5 总结

很多人都认为建筑是固体艺术,建筑师的设计优化方法能够赋予这个建筑物灵魂。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应该对未知失误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实际的建筑构造中去。对建筑的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探究,经济价格适用,建筑结构的优化能够符合使用者的要求。而且,设计师不论再怎么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和设计,都要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之下。

参考文献

[1]李飞.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