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十篇

时间:2023-03-30 00:40:56

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篇1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美国等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引发贸易战,造成上世纪初大萧条时期世界贸易萎缩2/3,其始作俑者美国更是下降了3/4。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了题为《保护主义最终什么也保护不了》的社评,指出保护主义解决不了危机,信奉保护主义的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商会的布拉多克认为,全球消费者约有95%生活在美国以外地区,一旦其他国家针对这一条款采取报复措施,也只购买本地产品,那么,首先受到冲击的就将是美国企业,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也仅仅是个空壳。

发展自由贸易,通过竞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益于所有贸易参与方。当然,发展自由贸易需要关注一些易受影响的人群,需要帮助一些行业发展其比较优势,需要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但保护主义却不是从这些角度出发,其本质是拒绝竞争,试图关起门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保护主义注定难以取得成功,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落后的思维。

在13日西方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召开前,英国和德国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应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后七国发表的联合公报强调,将继续致力于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与会者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将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各国采取一个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机制对推动全球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253.6亿美元,增长1.8%,占美国该类产品总进口额的30%以上,可以说纺织品贸易问题是中美贸易逆差的导火线,奥巴马上台后为扭转颓势,在“购买国货”条款中,要求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纺织品,都必须是真正的“美国制造”。一向标榜自由贸易的美国明知贸易保护主义的后果却仍撞上“南墙”,以此来振兴国家经济,到头来仍不过是作茧自缚。

贸易保护篇2

一、贸易自由化依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区域经贸协定或双边经贸安排日趋活跃,客观上要求国际贸易向开放化和自由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共同市场、区域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全球性和地区性经济合作运动,对促进国际商品、技术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上国际贸易关税持续下降。例如,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按照承诺不断降低关税;欧洲联盟组建共同市场,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协议,以增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二是非关税壁垒总体上逐步消减。多数国家不同程度上放松了进口数量限制,增加了自由进口的商品范围。三是外汇管制逐步放松或解除。一些发达国家致力于促进货币自由兑换,推进外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如近日象征欧洲一体化新里程碑的《里斯本条约》终于获得欧盟27个成员国全体通过,标志着欧盟正式进入新时代;东盟+3(中日韩)框架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加速发展,非洲联盟的经济发展也迈出新步伐;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堡垒将进一步消除,投资更加活跃,这一切必将极大地推动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

二、贸易保护主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仍将比较盛行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被保护商品范围有所增加,从传统产品、农产品等转向高级工业品和知识信息产品;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如按照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强行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非关税壁垒也有所增加;贸易保护制度趋于系统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保护主义有其深厚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一方面旨在解决对外贸易发展失衡问题。迫于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一些发达国家时常使用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以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等为武器保护国内市场,迫使别国就范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口。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贸易逆差一直居于高位,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活动日益频繁;既依靠实力迫使他国开放市场,又为本国利益而肆无忌惮地滥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最近美国滥用所谓法律权利,对中国汽车轮胎实施特保措施、对中国无缝钢管采取“双反”措施等,即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为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等社会经济矛盾。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在国内压力下,主要经济体倾向于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近期,欧盟延长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措施,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中国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惩罚性关税,巴西对从中国进口鞋类及小汽车用轮胎征反倾销税,阿根廷对中国不锈钢餐具和管道附件采取反倾销措施,都是典型例证。

三、国际贸易必将在自由与保护的相互博弈中发展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高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却仍然比较盛行。贸易保护行为一旦被滥用,贸易报复与反报复势在必然;自由贸易的呼声与要求随之高涨,世界贸易就在“自由”与“保护”的相互博弈中曲折发展。

一是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纵观国际贸易史,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始终居于对外贸易政策的两极。从GATT到WTO,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的矛盾随着斗争与协调相伴而生。不断清除与解决传统贸易壁垒,又产生出新的技术及环保等贸易壁垒;不断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又规定有关的例外条款和保障措施。一方面,贸易自由化符合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则,已然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限制,在维护公平有序开放的国际市场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有利于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全国际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鉴于世界经济范围内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利益有差别和保护国家幼稚工业等因素,贸易自由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追求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一定要体现实质正义原则,切实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以更好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二是国际经济法规则允许依法实施合理贸易保护措施。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此种立法精神体现在具体保护措施条款之中。例如,WTO协定设置了例外条款,以平衡成员相互间的经济利益;规定了保护幼稚产业措施,允许发展中国家成员为保护民族幼稚工业而依法使用保护措施;规定了贸易救济措施,成员国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可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贸易权益。另外,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考虑到发展中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对发展中成员国还规定了一些特殊和差别待遇。这实际上是赋予各国在自由贸易原则指导下,对本国市场可依法实施适当保护的权利,以建构自由贸易原则不被滥用的安全保障机制。

三是自由贸易规则和适当保护措施之间要实现相互制衡。国际多边及双边条约框架下的贸易自由是有节制的自由贸易。贸易保护是在严格规定前提条件、程序和使用期限下的适度贸易保护。目前,一些国家还在着手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加大了中国出口恢复的阻力。中国必然而且应当依照国际条约规则和我国法律规定,采取必要的反制性措施,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整体利益,如中国商务部9月13日依法宣布: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近日,商务部《2009年第83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贸易保护篇3

世贸组织主张贸易自由化,要求成员方尽可能地取消不必要的贸易障碍,开放市场。然而,由于各成员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开放可能会对某些成员方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世贸组织允许成员方在遭遇意外情况时建立自己的符合世贸组织规范的保障机制,对本国产业实行合理和适度的保护。WTO现行保障措施制度主要包括两部分:《关贸总协定》第19条和乌拉圭回合中达成的《保障措施协议》。《关贸总协定》第19条中规定:“由于意外情况的发生或因缔约一方承担本协定义务而导致输入到该缔约方领土某一产品的数量大为增加,因而对该缔约国的相同产品或直接竞争的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该缔约方在防止或纠正这种损害所必须的程度和时间内,实施其所承担的义务,或者撤销或修改减让。”由于这一表述比较含糊,因此而产生的“灰色区域措施”越来越多。为澄清和加强第19条纪律,《保障措施协议》对保障措施的使用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保障措施条款的特殊性及实施的复杂性,其实施条件、实施程序、实施形式和实施方式以及发展中国家待遇等诸多方面仍存在着缺陷。例如在保障措施实施条件方面,关贸总协定第19条对“大量增加”的判断标准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在之后的《保障措施协议》中对“增加”作了解释,规定“进口增加”有两种形式:进口数量的“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前者指产品的进口数量在某段时期的绝对增加;后者指相对于已减少的国内消费量或国内生产量而言,某种产品的进口份额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虽然保障措施中的“进口产品大量增加”不必考虑出口商品的产品价格及成本等因素,只需考虑具有数量性质的因素,如增加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销售水平、生产量、生产率、利润与亏损、生产力的利用及就业的变化等,但是,对何为“大量增加”尚没有一个确定的数量标准来衡量。也就是说,各国对“大量”的标准是存在争议的。其次,出现一国进口数量“相对增加”,而“绝对数量”下降的情况,能否判断为进口“数量增加”?如果进口国可以凭此采取保障措施,那么对出口国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时造成进口国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进口数量增加,而是其产业政策调整等国内因素。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以配额、补贴、许可证等非关税手段为主,竭力推动本国产品进入外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WTO作为正式法人取代GATT,当代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的保护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新的国际背景使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作了调整,产生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

WTO成立后,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如关税、配额、许可证等手段已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限制,作用日益弱化,发达国家在单方面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了不丧失国际多边体系带来的利益,在政策手段上不得不考虑国际影响。从WTO规则中寻求保护措施成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成为当今各国最主要的政策措施。各国还对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纷纷立法,将这些政策法制化、制度化,以获得国内外的合法性基础。

(二)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

一般认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奖出限进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当代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保护国内衰退性的纺织业、钢铁业、家电家具业,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5年5月13日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三类纺织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

(三)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但明显性的非关税措施如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配额、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等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越来越严,隐蔽性的技术壁垒如技术标准、质量认证、检验程序、环境保护与国民健康标准等成为最佳选择。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与竞争优势,利用WTO协议某些例外规定,大肆提高各种技术壁垒,并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方面,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产业,形成复杂庞大的技术壁垒体系,如美国制定的包括技术法规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万多个,私营标准机构、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也在4万个以上;欧盟针对各种进口产品制定的详细技术标准也达10多万个。各国的技术壁垒都以WTO的《TBT协议》、《SPS协议》等为依据,形式合法、名目繁多、范围广泛、手段灵活,特别是打着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旗号,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找到了一条更加实用的途径。

(四)从单纯的贸易政策转向综合的经济、竞争政策

长期以来,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手段同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一样,以边境管理为主,基本上实行贸易政策,生效范围限于本国境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竞争政策、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一是以“公平贸易”为由,要求对方限制国内限制性商业行为,消除对方企业垄断地位,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1997年欧盟强烈威胁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目的就是通过限制对方合并,为欧盟企业争夺国际航空市场;二是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妨碍竞争的行为,特别是出口补贴,目的是消除对方国家歧视性的商业政策造成的不平等竞争;三是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保护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工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近年来美国有关机构竭力鼓动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是全球第一个将贸易保护政策扩展到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直接影响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美国的出口。

贸易保护篇4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主要通过国家干预应对金融危机并重点扶持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将贸易和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出于政治利益及经济利益,很多国家放弃相互间的合作,各自为政保护本国国内市场,在已出台的经济发展刺激政策中都隐含着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全球贸易形势异常严峻,自由贸易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根据2009年相关经济数据,全球经济发展已步入后危机时期,正在走出金融危机并有所复苏,但发达国家为取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发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羊群效应”的贸易保护主义很快被其他更多的国家效仿,世界贸易急剧下降,据世贸组织发表公报称,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2.2%,为70年来的最大降幅,金融危机滋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埋下较大的隐患,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此轮贸易保护战主要针对中国,据统计中国以占全球出口8%的份额新新贸易理论,遭遇了全球35%的反倾销和71%的反补贴措施,这对我国进出口企业在路径选择上是供应国内市场还是供应国际市场影响犹大,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现实中的企业是异质的,生产率高,优质的企业做国际贸易,而生产率较低、实力较弱的企业做国内市场。然而,面对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同样的决策,即在刺激内需的同时更加重视出口并举起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后危机时期我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后危机时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特点

    贸易保护始终是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而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世界经济思潮,它不同于贸易保护政策,也不同于贸易保护具体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是在承认贸易全球化的基础上,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而奉行的一种价值观念,它是重商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变形,是误入歧途的重商主义,其从来都不是一种健康的或者可持续性的价值观念。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国家本位主义的特殊表现,是一种短期行为而不是一种长远的利益目标。[1] 各国之所以在危机时期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出于政治及经济利益,通过贸易保护措施,缓解国内较大的政治压力,并尽量为本国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

    本轮贸易保护主义与往期相比较,出现了新的特点。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以国家行政干预为主。危机发生之前,各发达国家均鼓励自由竞争,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减少国家干预,而此次贸易保护却更多的以政府干预为主,如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规定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及制成品,2月2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限制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等。其次,发达国家是贸易保护的主要发起者。一直以来,发达国家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但后危机时期,发达国家却是发起贸易保护措施最主要的国家,据WTO资料显示:2009年G20成员新发起反倾销调查152起,比2008年的193起减少21%,而2009年G20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为28起,远高于2008年的8起新新贸易理论,2009年G20成员发起保障措施调查12起,超过2008年的5起杂志网。再次,贸易保护所涉及的国家及产品范围更广。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具有“羊群效应”,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少数发达国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所涉及的产品已突破传统的货物贸易,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竞争、知识产权等领域。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后危机时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极大。新新贸易理论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内生边界模型为主要内容,进入企业和产品的微观层面进行研究,模型中引入企业异质性的新假设条件。产品内贸易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至少在两个国家完成,产品内贸易方式也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若在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产品内贸易就会产生放大效应,阻止本国的贸易进口,如果进口的是中间投入品,那么不仅会使中间投入品的贸易下降,还会通过价值链的传导效应,使最终产品的贸易额下降;如果进口的是最终产品,那么不仅会使最终产品的贸易额下降,还会使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减少,中间投入品的贸易额也会下降。因此,若世界性的贸易壁垒增加,全球的贸易额将因产品内贸易效应的放大而下降,[2]从而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新贸易保护下的我国企业行为分析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贸易保护使得外贸企业面临的涉外经济风险加大。如在欧盟政府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的同时,当地企业与中国厂商的矛盾出现了激化的趋势,“砸店”、“烧货”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危及中国厂商的正常经营和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而且开始形成针对中国产品的“民间壁垒”。我国外贸企业的涉外经济风险加大,并呈多元化趋势发展。贸易保护削弱了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的价格比较优势。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和企业,便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3]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甚至破产。此次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贸易摩擦频繁发生,我国出口增长迅速回落,自2008年11月以来,我国进出口开始出现同比负增长,出口对GDP的贡献度由1995年以来的持续正值变为2009年的负值(图1)。[4]同时,由于消费者本身的自我保护心态,国内消费也出现滑坡,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注:外贸贡献率是指某一时期净出口增量在国民经济增量中所占的份额,即外贸贡献率=净出口增量/GDP增量。

    (二)新贸易保护下的外贸企业行为

    1. 供应国内市场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受到严峻挑战,据官方统计:2009年1~8月新新贸易理论,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3386.5亿美元,同比下降22. 4 %,其中:出口为7307. 4亿美元,下降22.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引起交易成本及贸易风险上升,威胁到部分中小进出口企业的生存,大量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退出出口市场。我国政府也加之引导并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目标以减轻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国家将投资约4万亿元,用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形势下,部分出口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将目标暂时转向国内市场,转出口为内销,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

    2.出口国外市场

    我国出口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各国纷纷提高关税率、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救济措施抵制进口,中国深受其害。而且,许多国家都寄希望以贸易保护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和就业率,我国商品出口严重受阻,加上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原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面对危机,部分企业在恶劣的环境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这些企业在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向国外出口商品。

    3.FDI供应国外市场

    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我国是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企业出口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认识到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联性,即两者既存在互补性,又具有相互替代性。中国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为了绕开众多国家贸易壁垒,我国企业也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逐步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尤其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杂志网。

    (三)新贸易保护下的企业行为解释

    企业的行为选择与经济效应研究也是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和主要分支。在解释此问题时Melitz(2003)引入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动态产业一般均衡框架,又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模型中,理论分析的结果证实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会进入出口市场新新贸易理论,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为国内市场生产。后来Antràs (2003)、Antràs & Helpman (2004)、Helpman、Melitz &Yeaple (2004)、Manova ( 2008)等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行为及方式做了实证研究。企业在国际化路径选择上主要有三种方式(如图2所示):只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FDI供应国外市场。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为:由于企业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存在,贸易会导致市场份额在产业内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最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5] [6] [7] [8]

    图2: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方式

贸易保护篇5

关键词:贸易保护理论;贸易保护形式;蓝色壁垒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渊源

贸易保护理论从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发展到幼稚工业论、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论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各国政府实行市场干预和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学说。重商主义的“商”是重视对外经商,其实质是贸易保护理论。以财富观为理论基础,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财富,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财富积累”。推行的政策是禁止货币输出、奖出限入、保护关税政策和发展本国工业。

(二)幼稚工业理论

1、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政府应该加强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汉密尔顿这些主张,对美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以建立一套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以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说――保护幼稚工业论。该理论主张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使其幼稚工业经过保护能够成熟,与国外匹敌。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确立了保护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落后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是建立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试图寻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上的贸易保护理论。凯恩斯认为,关税能使进口品相对于国内产品更为昂贵,从而引导人们的需求从进口转向国内产品,这样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收入将更多地花费在国内产品上。在凯恩斯经济中,关税变成了调解总需求的一个工具:关税增加,刺激经济;而关税的削减,会抑制经济;关税趋于增加国内收入与就业,而降低外国的收入与就业的水平。

(四)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新的保护主义的出现,从对象上看,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的工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而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保护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如农业、纺织、服装、钢铁、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保护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尖端技术。

二、贸易保护主义类型分析

2008年始发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导致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危机的蔓延使各国政府拼力自保,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从2009年2月美国抛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到9月份刚刚由奥巴马宣布对中国实施的“轮胎特保案”,世界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现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主要为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蓝色壁垒等。这些措施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判别标准更加模糊,手段更加隐蔽,而且管理难度也更大。

1、贸易救济措施。贸易救济措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反两保”措施,是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也是我国多年来遭受的最主要的贸易壁垒。贸易救济调查,发起主体更向发展中国家集中,并且具有案件数量激增、涉案金额陡升的特点。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欧盟对华已裁决正在执行的贸易救济措施产品统计(截至2010年3月31日)共计56件;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案件统计(截至2010年3月31日),共152起,其中反倾销案149起,保障措施2起,特保1起。(表1)可见,我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无外乎被进口国指认为或出口产品的价格低于“正常价格”,或出口增长过快,进而威胁到了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我国被诉产品的类型看,遭到“两反两保”措施的多为附加值比较低的鞋、纺织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涉及钢铁、铝材、化工品、机电品、塑料和橡胶、陶瓷等产品。

2、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对进口产品制定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各项技术指标规定,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直受各种保护法案、国际标准、认证体系的束缚,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在利用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制定各种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抬高外国产品进入的准入门槛。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其效果的显著性更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重要选择。据我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披露,2009年3月份,WTO主要成员共向WTO通报了259项技术性贸易措施,比2月份增加34.2%。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175项,比2月份增加86.2%;动植物卫生及检验检疫措施84项,比2月份下降15.2%。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员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0项,占3月份WTO各成员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总数的30.9%。

从本质上说,技术性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仰仗其科技优势、利用国家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通过科技手段设置的贸易障碍。由于使用的是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而目手段更具隐蔽性。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频出,并有标准越来越高、产品越分越细、指标越来越严的趋势。

3、蓝色壁垒。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在经过了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壁垒之后,一种旨在保护劳工权益的蓝色壁垒开始走向前台。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采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简称SA8000)来达到保障人权、维护社会道德责任的目的。与以往的贸易壁垒不同的是,蓝色壁垒强调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权益。

蓝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其核心是SA8000标准。符合此标准的商品称为蓝色产品,体现和贯彻此标准的贸易制度称为蓝色贸易制度。蓝色贸易壁垒由社会条款而来,社会条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而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

三、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贸易救济措施的应对

1、促进我国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间转移,以有效绕过贸易壁垒。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我国企业在基础环节仍具有比较优势,再通过并购获得管理、销售渠道和技术补充后,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有关国家制定的反规避措施。

2、利用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跨越贸易壁垒。我国传统产业的产品大都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劳动力低廉的价格优势出口到国外市场,因此难免屡遭贸易壁垒冲击。为此,应该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和振兴,实现完全价格优势到价格与质量细分优势并存的转变。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

1、充分利用“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缩小国际间的技术差异。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经济的“引擎”作用。

2、积极促进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欧美很多国家都以ISO14000为标准设置绿色壁垒。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不仅可以保护本国环境,还相当于得到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因此,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规模,创建环境管理体系,并把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环保品质,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蓝色壁垒的应对。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推行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重点就是企业。一个成熟和规范的企业在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消费者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和研究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推行该标准的意义。应该承认接受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也要看到利用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改善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重组是完全可能的。采用廉价劳动力维持成本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同时,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指标化使关心人、尊重人和保护人成为可以操作和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大力宣传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不断改进企业工作环境和职工生活环境,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参与标准认证。

加强对SA8000标准的研究,建立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以负责收集、跟踪国外的贸易壁垒措施,建立国外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同时,认真研究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国家可通过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和网站,方便企业查询,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SA8000制定的最新标准情况。

四、结束语

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容易将世界经济引向国际贸易的囚徒困境,这类情况在历史上曾多次上演,造成的经济后果也非常严重。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解决经济复苏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只能加深各国间的不信任,导致国际贸易进一步萎靡。贸易保护主义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不能因一己私利而陷别国于不利境况。面对当前仍不见底的经济危机,需要的是各国的同舟共济,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

[2]阚风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经济复苏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9.11.

贸易保护篇6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2)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2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和超国家经济组织,是影响一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关系的外部制约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扩大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使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由过去的对抗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对抗性竞争把竞争看作是双方一场一决雌雄的较量,把对手赶出去,自己垄断市场是这种竞争的目的。因此,在对抗性竞争的情况下,竞争中的双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选择竞争行动时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少受到约束。而合作性竞争则完全不同于对抗性竞争,合作性竞争的目的是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强调和重视竞争中的合作,并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已进入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而全球化作为过程和主流的经济发展方向,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力量总是处于不断的较量之中,但是贸易自由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贸易保护篇7

[关键词] 新贸易保护主义 影响 对策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都是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但两相对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等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的壁垒形式有:

1.绿色壁垒。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观得到进一步弘扬的背景下,西方学者进而提出了所谓“绿色保护主义”的新概念。即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名,主张对那些凡是可能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危害的商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和制裁,从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为其贸易保护行为寻求名义上的合理性。

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产品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使其难有作为。

3.其他壁垒。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企业的产品,这迫使很多企业去申请与维护这一认证体系,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

贸易管理适用于发达国家对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保护,通过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达到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政策主张大多涉及自愿限制出口、补贴、国家贸易垄断等。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具有很强的壁垒效应。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影响也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频繁遭受反倾销调查。在关税壁垒不断削弱的今天,利用反倾销这种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合法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的做法,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进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显示,截至2006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大的国家。

2.频繁遭受反补贴调查。在中国出口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各国在大肆进行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同时,开始使用另一种手段反补贴。2004年4月,加拿大率先对原产于中国的户外烧烤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在世界范围内首开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的先河;之后,加拿大又分别于同年4月28日和10月4日对原产自中国的钢制紧固件和复合木地板进行了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效仿加拿大的做法。2005年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在向国会提交的反补贴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在收集我国补贴资料和政策。

3.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日趋严重,2003年6月10日《国际商报》的商业部,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限制,39%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170多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总出口额的5.2%。损失达90亿美元。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相当数量的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由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而退出国外市场,技术贸易正逐步取代反倾销措施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所受到的伤害更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研究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1.强化理论研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海外投资。必须看到,许多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低提出的。政府应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扶持,努力促进基础研究、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国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对于发达国家树立的贸易壁垒,进行海外投资也是避开贸易壁垒的有效方法。

3.全力提高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企业要努力贯彻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广泛推广国际认证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按照国际标准安排生产,以更好的攻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在品牌培育、营销、保护等方面要舍得投入,着眼长远。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李 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5 期

贸易保护篇8

摘要:虽然WTO的宗旨是提倡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在逐渐减少关税与配额的壁垒的同时,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成为新的更严厉的贸易保护手段。文章从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到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认为贸易政策的内生化,对当前世界贸易政策实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能得出中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是“国家主义”在贸易政策的体现,是集权制度下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偏好显示。

关键词:贸易政策;新政治经济学;利益集团

在当前世界贸易越来越自由化的总体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在以新的形式滋生和发展。传统的贸易保护,在发达国家多表现为关税壁垒,在发展中国家则多表现为政府对进口贸易及外汇的管制。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则更多地求助于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方式,运用更加难以捉摸的、更巧妙的保护手段。各国在选择贸易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极大化的动机,于是新政治经济学放弃了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一传统理论假设,认为政策的形成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国内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一、传统贸易政策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将贸易政策视为政府为追求国家福利最大化而做出的最优战略(如最优关税理论),即认为贸易政策是“外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取向作了其“合理地”偏离自由贸易的理解。虽然贸易保护理论解释了一国不实行单边贸易自由化的原因,它为政府偏离自由贸易而实行保护贸易提供了说词,但是这些观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逻辑上的脆弱性。

贸易条件改善论是以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为代价的。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很可能引起贸易伙伴国采用同样手段进行报复,最终可能引起关税战,导致贸易流量剧烈萎缩,降低世界福利水平。市场失灵论针对资本市场不完善,政府可以采用关税手段对新兴产业加以保护以提高其利润,鼓励其尽快成长。这是一种以贸易政策来治理国内市场扭曲的新的扭曲治理旧的扭曲,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它会带来较高的干预成本。战略性贸易政策论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最根本也是最不现实的“完全竞争”假设基础,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实施是以对手不采取同样的行动为前提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能不引起对方国家的强烈反应以致报复,从博弈论的视角看这种贸易战显然是一种零和博弈。

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的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促使经济学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即收入分配问题。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一)新政治经济学在贸易政策中的应用

新政治经济学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经济理论和工具来理解和认识非经济市场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和绩效,其摒弃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热衷于“单一和理想化动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一个简单的法则,即“政治理性会引致经济非理性”,具体说是由于政治市场中人的自利本质、权力竞争以及相关的寻利活动,使最终的公共政策是无效率的或者是低效率的,它只满足了社会中某些人的利益要求,从而形成了长期的经济扭曲。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从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的目标看,贸易干预政策的福利效果与自由放任贸易政策相比总是次优的,或者说,在理论上总是存在着替代贸易干预政策的最佳政策。贸易政策导致的收入分配效应促使政治市场中的参与者——选民或公众、政府、官僚、利益集团乃至外国人——将根据各自的既定目标或既得利益产生对新的贸易政策的需求和供给,关税率、非关税壁垒、补贴率等作为贸易政策的“价格”在政治市场上出清,最终达到均衡稳定状态,从而决定了贸易政策选择的质量(形式)和数量(程度)。

(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利益集团的分析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将利益集团分为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费者团体三种。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进口替代部门对进口限制政策的需求最为强烈,而其他利益集团的态度可能不明朗,只要院外活动的收益大于院外活动的成本,进口替代部门就会积极活动,从而使贸易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进口替代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制定可能会偏离国家整体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在贸易政策的具体选择上,其他原则也是有利于某些利益集团,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福利。

三、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运用

(一)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思想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模型来解释和描述贸易干预政策制定的政治意图、过程、机制和结果,其注重研究与帕累托最优相比的贸易政策的福利效果,特别是关于寻求贸易政策的各种政治活动而导致的社会资源的流失。在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模型化分析,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体现直接民主制的中位投票人模型和体现代议民主制的保护待售模型。

1、中位投票人模型的介评。迈耶(WolfgangMayer,1984)在鲍德温模型、布洛克和马吉模型以及芬德利和威利兹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税形成的直接民主模型,即中位人投票模型。该模型假定个人收入是拥有多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再分配的关税收入之和,并设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都采用资本和劳动进行生产,资本和劳动总的禀赋为K和L,在H-O-S模型的假设下,每个选民依据各自要素的产权组合计算出自己的最优关税率,由于关税政策是在直接民主制下由多数票规则决定,则最终的关税方案将使中间投票人的效用最大化,因而政府的关税率是由全民投票决定的。通过推算,可以得出关税税率为:tm=(1-ρm)。这里ρm是中间投票人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对于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那么政府会选择什么样的关税率,当没有投票成本时,中间选民的最优关税率就是政府的关税率,但当存在投票成本和修改选举规则时,就会出现一些选民不参加或不能投票的情况,从参加选举概率看,由公决得到的关税率将会受到一些特殊选民(利益集团)的左右。中位人投票模型被认为是一个“没有黑箱的模型”,从政治需求看,选民动机来自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从政治供给看,政府在决策中实质上是一个中立者,决策结果取决于高透明度的投票过程。但是现实世界中,现代民主国家中很少实行直接民主制,大多数情况都是采取代议制民主。

2、保护待售模型的介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1994年建立了一个特殊利益集团为了影响在任政府的贸易政策选择进行政治捐助的“保护待售模型”,明确提出了政治因素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模型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公共人”将不同的政策进行“菜单拍卖”以换取政治资金,同时尽可能的维护普通选民的利益。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福利最大化,依赖于获得的总的捐助和选民的福利。即其目标函数兼顾“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获得政治捐资和全社会福利之和,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赋予社会福利一个权数a>0,并假定政府选择一个贸易政策ti最大化政府的目标函数为:G(P)=Cj(P)+αW(P)。在其他利益集团捐献水平给定的条件下,均衡的价格水平使单个利益集团的福利水平和政府目标函数之和最大。通过最大值,可以计算出部门的最优关税(或补贴水平),即:=()-1。关税或补贴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对进口的比例,以及进口需求弹性的倒数。对有组织的行业来说,较高的国内产量/进口量将导致较高的进口关税或者出口补贴;而对于没有组织利益集团的行业来说,较高的国内产量/进口量的值将导致较低的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这是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用于出售的保护模型”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

相对于其他模型而言,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的模型从贸易政策的需求方(利益集团)和供给方(政府)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在许多民主制国家中,竞选和政党筹资给政治家创造了贩卖其政策的强大激励,结果是贸易保护的结构注定反映了竞选献金影响下政治优惠的结果。

(二)在西方国家的体现

中位人投票模型与保护待售模型在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及运用,这里就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定框架的变革来看内生贸易模型的运用。

早期美国贸易政策制定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拥有监管对外贸易的权力,总统并不拥有制定贸易政策的权力,美国国会处于制定贸易政策的中心,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由国会决定并由总统公布。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法案》(SMOOT-HAWLEYBILL),该法案将美国关税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32年美国平均关税生产率达到了59%,并导致了各国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而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法案》(RECIPROCALTRADEAGREMENTSACT,RTAA)对贸易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变革,将制定关税与国际谈判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将国会的权力转移给了总统。对于总统而言,其制定贸易政策时,需要考虑大多数投票人的利益表达,其将贸易政策制定权从持保护主义政策偏好的国会转移到持自由贸易偏好的总统,自然增加了美国推动自由贸易承诺的可信性。

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对中国贸易政策分析的适用

在中国的制度变迁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而其利益的诉求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先的单位组织作为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手段,逐渐转变为以利益集团形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在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作市场化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相对自主性的社会,也就使利益集团产生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都纷纷以各种形式介入到关乎自身利益的政策中去,而自从中国加入WTO后,贸易政策的制定不仅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还会有来自国外利益集团的参与。

贸易保护篇9

美国的敌意

“美国这个市场是越来越不好了,美元又不断贬值,其实我们也不想再接太多美国单,只要有其他市场可以补充份额,美国不想花太多精力了”,宁波一家专门生产女装的企业销售副总经理潘世耀对记者说。据他介绍,他们公司自从人民币升值之后,对美的订单逐年在下降。究其原因,他认为贸易保护、美元贬值、中国竞争国家地区输美增加都是重要原因。

“中美之间的服装贸易跟政治的关联度太大,贸易战就没停过,贸易保护年年有时时有,而且你不知道哪天美国不爽就给你来一条新的”,潘经理表示对于美国市场的萎缩公司一方面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如释重负,他说:“美国原本是大市场,一是利润本来就很低,美元又不断贬值,有时侯接单不知道是亏是赚,碰上贸易摩擦,算企业倒霉,这也迫使我们寻找、开发、稳固新市场,这比等美国判决好。”

随着轮胎特保案,中美之间针对不同行业的各类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日益频繁,不仅使中国轮胎行业、钢管行业深受影响,也成为笼罩在中国纺织服装业心头的梦魇。“就像地雷一样,你不知道哪天就响了”,潘经理说。他认为,美国对中国纺织业采取贸易制裁新措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不会大张旗鼓,而且会找更好的借口。

其实,潘的这一看法已经在现实中得到证实。目前,美国要整体发起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保护措施,面临许多压力及限制,比如WTO规则及《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但操作一些“球”措施的可能还是存在,比如奥巴马政府新出台的“购买国货”政策,限定部分制服的采购必须100%为美国产品,以及周期过长的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调查等等。

危机加剧贸易保护

潘世耀所在公司因为美国订单萎缩,加强了对欧盟客户的维护,因为欧元汇率相对稳定。但是贸易保护方面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而且在美国的带动下,即使是南美等新兴出口市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纺织服装发起反倾销调查。继8月份欧盟对我国聚酯高强力纱提出反倾销调查。9月份印度对我国亚麻织物及涤纶丝作出反倾销终裁后,各主要出口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

全球GDP增长越好,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就越少;全球的GDP增长越不好,贸易保护主义就越抬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曾这样描述贸易保护和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原因在于当全球经济不好的时候,各个国家为了争夺越来越小的蛋糕,就不惜动用贸易保护主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球共发起反倾销案208起,下半年比上半年同比增加36%。WTO 甚至预测,2009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案将达400起,是历史上发起反倾销最多能一年。

2009年1~6月,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公布严重危险消费品通报890项,同比增长28.06%。其中,对华(不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输欧产品通报共534项,同比增长44.72%,而对华的纺织服装产品通报数量激增,共有130项,同比增长了10.82倍。激增现象十分明显。受通报的纺织品服装类产品仍是以儿童服装和鞋为主,通报最多的原因是衣服上的抽绳长度,存在可窒息危险。这些被通报的产品除限令改造的外,其他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出了市场,尚未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

欧盟虽然取消了纺织品服装进口配额限制,但是其先后出台和更新了10余项新规定,形成了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其中根据REACH法规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未注册或预注册的产品将分阶段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该法规实施的初期必将会给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染料出口受阻,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受到冲击,工业创新成本增加等。据测算,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因此将提高3%~8%。

不但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提出各种技术壁垒,连亚洲部分国家也提出相应的法规政策。据悉,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日本也将在2010年以法律形式要求从事化学品业务的相关企业就化学品产量、进口量以及用途等每年向政府报告一次,目的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和健康危害的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这项制度被称为“日本版REACH”。

低碳会成为新借口?

“低碳”无疑成为时下热得烫手的字眼,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峰会也被誉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在碳经济论说中,世上万物都可以用碳量来计算,纺织服装也不例外。

棉花种植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千克;从棉花到成衣的制作环节会排放1.5千克;从棉田到工厂再到零售终端的运输过程排放的总量约为0.5千克;T恤被买回家后经过多次洗涤、烘干、熨烫(以25次计)将会排放4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一件250克纯棉T恤总计碳排放量约7千克;一件400克100%涤纶裤子或裙子,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洗衣机洗涤92次,每次花2分钟熨烫,全部耗电量约为200千瓦时。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

而在生产环节,能耗也被量化且且为众所知。在近日举办的2009蓝天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能耗为1.05吨标煤/吨服装,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大体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之间,平均为2.84吨标煤/吨纤维,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源的58.7%。

全球气候峰会之前,美国最新《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众议院版本)中提出,在2012年后,如果进口产品产地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美国同行业的排放量,则总统有权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至2020年,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行贸易限制。

这项被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幕僚长史密斯看做“历史上最大贸易保护措施”的提出,引发了全球忧虑,其中就有广大的中国纺织出口企业。和很多同行一样,浙江洪合伊尚美公司董事长姚水荣非常关心哥本哈根的决议,其实就是关心碳关税是否真的快要开征。

对于国内有专家提议国内先行自征碳税,一次促进节能减排,同时打消其他国家的征碳关税之理由,因为按照WTO规定,征收碳税是合法的,但WTO有一个规则,即不能对同一个东西进行双重征税,如果国内已经征收碳税,其他国家就没有理由进行二次征税。

对于这种做法,姚水荣说:“这不是发疯吗,我想我们国家不会这么做,企业也承受不起,现有的税赋对企业来说已经非常承重,尤其是新劳动法颁布后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大大提升让企业有些不堪重负。再加上碳关税,我们的产品还

有出口竞争力吗?”他认同这种做法相当于“别人要拿刀来砍你,你自己先自杀了”。

专家认为,按照碳排放进行重新计算,大量“中国制造”将不再有竞争优势,即使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进入欧美日被加上碳关税,不但财富落入发达国家国库,中国还要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恶名。这不过是用环保和清洁能源的“绿色外衣”,把原来“专买美国货”的贸易保护主义包装起来而已。

订单依然萎靡

“国家和有的专家都在说回暖呀复苏呀,但是在我看来也许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潘世耀说。无论是下单者还是接单者,都比以往多了谨慎和计较。

对市场的不确定让国外采购商显得异常保守,精明和苛刻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以前动辄几十万件的豪爽下单量已经大大压缩,几万件甚至几千件的下单量经常出现。而且交货期也被大大压缩,以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差不多被缩短一半,30~40天交货成为惯例。价格方面都压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极限,一旦国内有类似出口退税等信息,外商比厂家还精通,谈判中立即会要求降价,而且价格自从去年被大幅压价之后还没有恢复到以前水平。据潘经理介绍,其所在企业出口女装一套仅为15美元,利润非常低,即使这样,采购商还动不动表示这样的价位有的是可下单的企业。“有单做,没钱赚,我想这不是一家企业的尴尬,外贸真的越来越难做了”,潘世耀说道。

而贸易保护不仅导致订单减少,即使有出口,每次贸易保护都增加企业成本,除了技术、设备更新(其中很多只能购买买发达国家技术、设备才能达标),还有检测费用大增。

贸易保护篇10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首次访问著名伦敦经济学院时,问了接待的经济学家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你们没人察觉信用危机的到来?英国皇家学院于今年7月22日给英国女王的回复中至今也没有给出发生危机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对于目前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所持的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乐观态度也需要等待观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9月2日了为新的世界经济概览所准备的全球经济分析章节(第3章,第4章)。在第4章里,研究人员主要分析了历史上的一些经济危机后,全球和部分国家中期产出水平(危机后7年)的情况。研究内容包括1970年至2002年间发生的88次银行危机和222次货币危机,涵盖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对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全球产出水平的影响,该研究的全球数据上溯到19世纪的末期。

该研究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各个国家危机前的产出趋势水平,然后用危机后的产出水平进行比较,所计算的结果是人均GDP。研究结果显示,中期产出水平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平均来看,产出在低于危机前水平下持续下落到第三年,在之后的期间也没有恢复。在危机后七年,产出相对于危机前的水平平均下降10%,而不同国家在产出损失方面显示了较大的变化,有些国家在一些时候产出的损失可能高达26%。这样一个中期分析的结论对于那些过于乐观的情绪有所提醒。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区别产出损失和经济增长下降。同时,用人均GDP来测定产出的损失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一定前提下,人均GDP能够反映人均福利的状态。因此人均GDP的损失,对于社会总体福利和个体福利都是损失。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使有一天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也是低水平上的增长,我们的经济活动水平,更具体地说,我们的收入水平都还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如果人均产出低于危机前的水平,则人均收入必然随之减少,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就是十分困难的问题。

这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美国经济增长中70%以上的推动力来自消费。而同样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显示: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目前已经从2007年的接近零上升到5%,而美国消费者的储蓄率可能在未来也维持现在的水平,因此美国消费对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可能下降5个百分点,而消费对于GDP的比例可能下降3个百分点。这样美国的总需求要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就必须有来自其他方面的补偿。该研究的结论是,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的水平要降低,而且美国需要增加净出口,而其他国家要减少净出口,该研究将此描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从外需转为内需,而美国要从内需转为外需。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观察近来西方国家对我国不断进行的反倾销,例如最近欧盟对华无缝钢管和铝箔征收反倾销税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尤其是对于美国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新的关税的举措所体现的内在原因也会有进一步的理解。背后的逻辑很明显。美国经济要复苏,国内的消费需求不会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如何推动经济,只有在外部需求上想办法。这一次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应该看作是一个美国和其他国家要扩大外需,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