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7 17:45:52

吉他教学

吉他教学篇1

关键词:吉他;课堂教学;可行性

一、古典吉他如歌的旋律

古典吉他宽广的音城,不同音区的音色,在和声织体的伴奏下流淌出动人的旋律,《爱的罗曼斯》通过三连音的伴奏音型,浪漫抒情的主旋律在高声部,分解和弦在中声部,简捷的低声部音型,使许多青少年从此爱上古典吉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为课堂开展古典吉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古典吉他丰富的节奏

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舞曲节奏,古典吉他都能演奏,分解和弦的种类无计其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扫弦更具有舞蹈性,通过消音所制造的节奏效果具有鲜明的个性,技巧性强,能够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三、古典吉他完善的和声体系

吉他是和声性弹拔乐器,能演奏多声部音乐,能完成各种和弦的演奏,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变化和弦的原位,转位,都可以在吉他把位上弹出,有助于学生和声听觉的训练,为歌唱伴奏提供了丰富的和弦选择。

四、古典吉他多样的形式

古典吉他可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协奏。还有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吉他强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扎实的演奏基础,学校可成立吉他小组,以各种形式,繁荣校园生活,举办古典吉他比赛及音乐会,推动古典吉他的发展、培养、挖掘青少年古典吉他音乐人才。五、古典吉他音色的变化

古典吉他在演奏时,右手手指拔弦位置的改变,音色将发生变化,例如:右手手指拔指板和音孔衔接处,可发出木管音色,再向上方可发出弦乐音色,在音孔1/3处可发出清晰结实的弹拔乐音色,在琴码附近可发出铜管音色。吉他拔弦奏法用PIZZ表示,产生扪音的音色。在四、五、七、十二把位的自然泛音,以及任何品位的人工泛音的音色,在琴码处用母指的掌部敲击产生的大鼓音色,在九品位五六弦交叉,产生了小鼓音色等,丰富的音色有助于学生对音色的区别,这是其它教学乐器所不具备的。

六、古典吉他规范的教学体系和作品

古典吉他作为西方传统器,经过3500多年的发展成为现今的形状和构造,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都设立了古典吉他演奏专业,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主持教学工作,教材、作品采用卡尔卡西、阿瓜多、冈萨雷斯、维拉—罗伯斯、卡雷巴洛、泰雷加、罗德里戈、索尔、朱利亚尼、托罗尼、庄村清志、山下和仁等,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吉他的教学将具有推动作用。

七、古典吉他进课堂的几点建议和草拟方案

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中、小学校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吉他教室将为吉他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音乐教学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诗、歌、舞的统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音乐和唱游作为一种素质基础教育的手段,并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音乐人才为目的。吉他作为一种乐器更适合音乐课堂伴奏乐器和直观的教具,在德国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善于应用吉他弦与弦之间的音高和单指弹拔来帮助学生了解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也善于用吉他弹奏节奏音型,让学生即能在听觉上有分辨能力,又能在视觉的观察中熟悉节奏音型,开展节奏回声游戏,由于德国的音乐教师普遍具备古典吉他的演奏技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吉他乐曲中领略优美的旋律,然后又渐渐地在吉他的和声性伴奏中抒情地歌唱。同样在唱游教学基本形式的表现也处处体现了吉他的轻便易携的优越性,音乐教师始终能以身作则,积极使用吉他悦耳动听的旋律指导、启发、参与学生的音乐教学活动。

综观德国音乐教学各项内容,我们必然能发现吉他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是相当显著的,可以说吉他为本已绚丽缤纷的音乐教学又增添了一份色彩。摘自《吉他艺术》。

吉他教学篇2

一、我国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所以在中小学时对学生的考核卞要是以考试为卞,学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音乐素质教育地位低下。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基本取消了音乐相关课程,即使留有音乐课程,也因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应试思想效果不好。我国日前的情况是很多小学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音乐素质教育,不识乐谱、rr-}J奏感不强、音准不佳等现象非常普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昵?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昵?经过音乐研究人的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吉他教学可以提前学生的音乐素养。因为吉他是乐中之王,音律节奏感强,可以充分表现出表演者的情感,另外吉他比较轻便,方便携带,又可以独奏、伴奏、合奏,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二、吉他教学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吉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音准知识    

每一种乐器在使用前都要进行调音试用,吉他是六弦乐器,如果只是使用定音器对其调音是不够的,调音的过程卞要是靠调音者的灵敏听力。吉他教学的第一步是先让学习者了解调音的程序,让学习者认识每一根弦的音名和唱名。音调定音器一定要确定为第一根弦,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调音正确,第一根弦是调音的重点。调音进行时,需要学习者反复进行念唱,当其有了充分的精准音高后,再让学习者进行变念唱,直到音准为上。第一步是教会学生用t1调唱出B音,也是反复念唱,直到调整好第_根弦为l。对于已经掌握调音要领的学习者,可以让其自行弹奏以温习知识,讲授者可以在旁边看和听,通过判断学习者的掌握程度来对其进行指导。正常情况是2个月左右学习者自己都可以准确调音,进而提高音准,加强音乐辨别能力。    

2吉他教学可以使学生领悟音乐的魅力    

现代社会有很多优秀的人在吉他弹奏方而有先天的优势,而且可以完关地弹奏和表演,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完关的表演是无法用理论知识和专业语言进行传达的。换言之,一些吉他优秀表演者未必真正掌握吉他演奏要领。所以在吉他学者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就需要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第一步,可以通过眼睛的体验来传达,因为吉他指板上的琴格可以让学习者实际体验到音程,相差一个琴格为半音,相关两个琴格为全音等。第_步,学习者在掌握音程后自己去体会吉他的内在本质,并去观察和计算,有大概了解后开始弹奏。在学和练的基础上,学习者可以快速掌握乐理知识要领。    

3吉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音乐表演的支柱,练习节奏感时是要保证摆的稳定和均匀,如果在音乐表演中竹奏感不好,那么演奏就像要散架的建筑物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吉他教学中可以让学习者认识日常和常用的拍子的竹奏,如3 /4拍竹奏,2/4拍竹奏等,之后让学习者自己进行竹奏打拍练习,最后让其在吉他上进行按键练习。    

4吉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和声    

吉他演奏卞要是右手为卞,左手负责各种和弦按法。在吉他演奏中让学生了解和弦的种类,如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等,这样可以强调伴奏的背景,用和声伴奏衬托卞体演奏,使卞体演奏在深度、)‘一度上真正满足人们的要求。特别是和弦连接对演奏是非常有用的,如I一V一I;I-N- V一I;I一VI- N- II一V一I等常用的和弦可以让学习者对和声有一个整体感官’认识,对提高音乐鉴赏力有一定的帮助。    

5吉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水平    

吉他教学篇3

2、尝试演奏简单的节奏,简单的歌曲,不要选择超过你当今水平的歌曲,这样不但不会让你的技术提升,还会让你感到失败和沮丧,所以在开始时你需要学习演奏一些相对容易的歌曲。这些歌曲只需几个和弦,一个简单的扫弦模式以及歌词即可,这样会让你很快的掌握。

3、了解一些吉他的必要基础,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你最起码能够轻松找到B7和弦的位置。为了能够更好的弹唱,你的吉他演奏必须具有一定的水平,起码和弦变化是毫不费力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安心的唱歌。

4、使用节拍器来进行练习,为了更好的掌握演奏的时机以及节奏,练习时需要搭配节拍器。虽然开始时你会觉得有些局限,但节拍器会让你的节拍变得稳。每天花10分钟时间来搭配节拍器练习扫弦,几星期后你会发现明显的变化。

吉他教学篇4

1、自己可以学吉他的,方法如下:选择一把吉他。吉他不要求太好,因为毕竟是练手。选择吉他调音器。由于对于吉他新手来说,对音掌握不准,往往吉他弦音都调不正。有了吉他调音器之后,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选择吉他教程和吉他教学视频。可以挑选一本吉他新手教程,然后从网上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接下来就是自己慢慢的练习了。注意要下载适合自己的教学视频。

2、每天坚持的练习。每天坚持按视频上的教学,一步步的练习。从握琴到看谱图一步步操作。笔者认为,只要每天坚持2小时,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简单的弹唱了。找个吉他爱好者,一起学习。找个喜欢吉他的朋友很关键。毕竟是自学,在平常的练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很枯燥。

(来源:文章屋网 )

吉他教学篇5

宰荡村,贵州黔东南有名的侗族大歌之村,村里1300多口人都是侗族。吉志义尤其喜欢听村里的孩子们唱侗歌,每到此时,这位腼腆的“大鼻子”都会开心地笑起来。孩子们很喜欢“大鼻子”,因为他不仅和善,还帮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今年,宰荡村多年来第一次有孩子升入小学六年级,大家说这要感谢“大鼻子”和他的同事们。

机缘巧合

吉志义(Norman Geary),爱尔兰人,牛津大学统计学博士。他和瑞士籍夫人孔瑞贤(Ruth Barbara)都是美国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牛津大学的统计学博士如今却对研究侗语入了迷,吉志义说这全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机缘巧合”。

最初,吉志义是作为统计学专家进入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工作的,然而一次普通的会议却使他的人生从此改变。在这次会议上,研究院总部的主任在发言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蜚声世界”。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吉志义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兴趣。1993年,他偕夫人来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中文。

在北京,夫妇俩第一次听到了侗语和侗歌,他们立刻被这种有着九种声调的语言深深吸引了,“真不可思议,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妙的语言。”通过查阅资料,吉志义了解到在贵州居住着45个少数民族,而侗族的文化更是“神话一般的谜”,吉志义说:“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迫不及待地想去解开这个谜”。

1995年1月,吉志义夫妇第一次来到贵阳。问起他们对贵阳的第一印象,回答颇令人意外:“冷!”尽管之前生活了两年的北京冬天很冷,但他们觉得贵阳的冬天更加寒气逼人。在贵州大学的留学生公寓里,夫妇俩围着一个小电暖炉取暖,盼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有停的时候。吉志义笑说:“我们当时心想:贵阳的天气一定又湿又冷,正如她的名字,难得一见明媚的阳光”。不过,他们后来慢慢发现:“其实,贵阳有很多阳光,这里的气候正好和她的名字相反。贵阳不时会下雨,有时绵绵延延好几天,但这里的阳光是充足的。”但吉志义说,“这里的人比北京友好,食物很可口。”

1995年8月,吉志义和孔瑞贤携子带女正式从北京搬到了贵阳,在贵州大学进行侗族语言和文化研究。

感受侗家真情

在北京学习期间,吉志义夫妇结识了贵州民族学院的龙耀宏教授。来到贵阳,刚安顿下来,吉志义就请龙教授教他们侗话、侗文和侗歌。龙耀宏告诉他:自己虽然是研究侗族文化的专家,但他的家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家人,“才真正是行家”。1995年11月,吉志义夫妇来到黔东南考察研究。

起初,吉志义一家住在榕江县民族师范学校。尽管学校旁边就是车江千户侗寨,一出校门就能看到侗家人,但吉志义夫妇觉得:“与他们还是有一点距离”。在学校厨房工作的老厨师石灿华知道了他们的心思,就对吉志义说:“如果不嫌弃,就到我家去住吧!我家虽然是几代同堂,人多,但那幢木房子还宽敞。”夫妇俩跟着老石来到他家:一幢坐落在河畔古榕树下的古朴青瓦木房,门前还有一片稻田。优美如画的环境令吉志义夫妇着迷。

老石腾出堂前的两间房给吉志义一家住,还专门为他们建了一个独立厕所。吉志义一家吃住在石家,老石和老伴却从未提过收钱。吉志义主动问他们收多少钱,老石夫妇都说不要钱。吉志义不依了:“这不行,这是你应得的报酬呀”。老石夫妇摆摆手说:“你们来学侗话,讲侗话,自家人怎么收钱呢?”吉志义无奈,只得“大打折扣”,硬塞给他们一些钱,他们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点。吉志义夫妇从中感到侗家人的淳朴善良,并被这份真情深深感动了。

宰荡村的第一个双语学前班

在研究过程中,吉志义夫妇发现在侗族地区,学龄儿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大都不会使用汉语,侗语会说却不会写。教师必须同时教孩子汉侗两种语言,孩子却常常只记住了读音而不明白字义,教学进度受到很大影响,孩子学习的信心也因此受到打击。在和一些贵州同行交流之后,他们萌生了开展侗汉双语教学实验的念头。

吉志义给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写了一封长信,提出在中国侗乡进行“侗汉双语科研实验项目”的计划。项目为期九年,包括两年学前班、六年小学,再加上第二年招生的学前小班。目标是研究儿童的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帮助侗族孩子学会读、写侗语,同时给他们讲授汉语,使其成为双语人才,而所有的教育全部是免费的。

最终,吉志义和同事选择了宰荡村。这里的低年级学生基本不懂汉语,学生流失严重,升学率很低,老师和家长们都很欢迎他们的双语教育实验。2000年,吉志义和同事在宰荡村办起了第一个侗汉双语学前班,这也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学前班。

此前,为了解决侗语教材编写问题,吉志义和同事在贵州专家的帮助下先后举办了两次编写活动。教材编好后,他们立刻把书拿到宰荡村和孩子们见面,把小故事一一讲给孩子们听,观察他们的反映,并详细记录下来。吉志义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我们毕竟是大人,这些故事适不适合孩子,孩子喜不喜欢,必须拿到他们面前去检验。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教材会变得越来越理想”。

在教学中,吉志义夫妇融入了许多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操作能力,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榕江县侗汉双语教学项目工作站负责人李明春老师认为:早在读学前大班时,这批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思维水平、想象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就已相当于普通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水平,而且读、写侗文的基础相当扎实。

宰荡村的双语教学实验得到了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当地教育机构和侗族同胞的关心和支持,吸引了许多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感兴趣的专家前来访问,包括来自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专家。

慷慨的“抠门儿”

“你是怎么来宰荡村的呀?”村口,一位老大爷跟吉志义用侗语聊开了。

“我从贵阳到凯里,又从凯里到榕江,再找个车,就来了。”吉志义拍拍身上的尘土,笑呵呵地说。

吉志义去黔东南都是挤大巴。由于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是非营利性的国际民间组织,并且要求成员自行筹集项目经费,吉志义手头并不宽裕。有一段时间,村里几乎人人都认识了他那双粘满了泥的灰色运动鞋――这鞋还是吉志义结婚时买的,十多年来不知补了多少次,他一直舍不得扔。一次,他和同事潘永荣踩着泥泞的山路去榕江县城时,这双鞋又张开了一个大口子。老潘叫他扔了,他却又拿去补,补好仍旧穿在脚上。

对侗乡,吉志义却那么慷慨。听说侗文老师杨再清经常头痛,吉志义马上拿出200元钱让杨老师到榕江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他又承担所有费用,带着杨老师到贵阳脑科医院检查、做手术。宰荡小学的女教师杨秀珠经常肚子疼,在榕江没查出病因,吉志义就安排她到贵阳检查治疗。为传承侗族文化,吉志义和同事在侗乡开办侗语培训班,授课教师工资、办公经费、学员书本费、伙食费以及每人每天5元钱的误补贴都由他负担。2002年7月,吉志义从网上了解到几个美国志愿者来黎平作英语培训,他马上与组织者联系,介绍6名侗族教师参加培训,路费和住宿费都由他承担。2003年,为了出版我国第一部侗族风情挂历,他出资5000多美元……

吉志义和同事还尝试其它途径帮助侗乡发展。他们成功引进海外华人捐款,在从江县侗族村建了3所小学。今年,还将有一所小学在黎平建成。他们和当地村民一起帮助宰荡村维修教室、浇灌水泥操场、翻修校舍、修建乒乓球台、篮球架等。吉志义夫妇资助宰荡村到外地上中学的一些学生,并鼓励他们利用假期为村里做公益劳动。几年来,学生们义务修路10余华里,清理村边的小溪公共卫生多次,受到乡亲们的好评。

难说再见

吉志义是宰荡村的常客,还常把夫人和三个孩子带来――一家人依旧挤大巴。他们每年都来村里住一段时间。

宰荡村距离榕江县城25公里,现在仍然比较落后。他们刚来时,住在村里学校教学楼的二楼,没有自来水,他们就从井里打水到楼上洗漱。厕所在屋外50米远的地方,还隔着一条小河,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差别很大。2002年一家人要回国一段时间,不知怎么被乡亲们知道了。8月8日出门这天,连附近几个村寨的乡亲和师生都翻山越岭到宰荡为一家人送行。学校操场挤满了送行的人,大家送来纪念品,侗家头巾、腰带、布鞋、水果……有一个侗家小女孩不知道他们这天走,慌忙间,从家里要来两个生鸡蛋,送给吉志义的女儿方慈。接过鸡蛋时,一家人都流泪了,久久不愿离去。

当年跟着爸爸妈妈来贵州时,吉伟仁3岁,方慈才1岁。在贵州生活的12年里,又有了弟弟伟良。一家5口都取了好听的中国名字,以至于人们早忘了他们的原名。全家人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孩子们还能说地道的贵阳话,爸爸妈妈更厉害――还能说侗语。

吉他教学篇6

一曲曾传遍大江南北的《浏阳河》,让人们对烟花之乡――浏阳产生许多憧憬,也就是从这里走出了新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2008年11月14日,6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周其凤就任北大第25任校长。

山里娃苦读成院士

1947年11月,周其凤出生在浏阳龙伏镇――隐在大山里的穷沟沟。

那时候,家里穷得经常吃不饱饭,学费就更是交不起,5岁的周其凤倔强地想要提早读书,由于年龄不够,他硬着头皮虚报年龄后进入学堂。

小学时,交不起学费经常拖欠,有一次实在不好继续拖下去,家里仅有的一只铜壶被周其凤拿去学校,看到母亲追出来,周其凤恐慌地把铜壶丢进水塘。后来母亲捞起铜壶,借钱补交了他的学费。

他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高兴地回到家,却发现母亲病得很重,两个弟弟哭着埋怨他,并告诉他说母亲是为他交学费急成重病的,周其凤听完哭着跑出家门,躲起来,后来在母亲的动员下,全村人举着火把敲锣打鼓地才找到他。此后,家里不再提退学的事。读初中时离家60里山路,高中则有80里,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一直执着地坚持着。

当然在那段艰苦的时期,他能顺利地完成学业离不开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称想起这些自己依旧深怀感激。周回忆称小学时母亲用1角7分钱给他买了一只点水笔,虽然他很小心地用,有天却突然找不到了,母亲由于心痛打了他一顿,之后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卖了鸡蛋特意给他买了一只笔,除了这位老婆婆外,还有许多好心的学校老师也帮过他。

18岁那年,周其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化学系。那时适逢,当大部分学生都在闹革命时,他借了本英文版《普通化学》,读得懂的地方就自己看,读不懂的就整段地背下来,利用劳动之余向外籍教师请教。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周其凤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国内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的硕士生,之后他又考取国内首批公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留学生,并于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到母校北大执教,1990年被北大聘为教授,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临危受命“堵枪眼”

?2004年7月,周其凤临危受命,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调任吉林大学(以下简称吉大)校长。之前,吉大已与吉林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合并,就在他进入吉大后不久,中国人民军需大学并入吉大。这样,他所要面对的是一所师生员工近10万人,负债达30亿元,由6所高校合并而成的高校。

“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周其凤回忆起当年教育部长让他去吉大做校长时的谈话说,“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

对于办学,周其凤提出要把吉大建成高水平研究型,他认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整个民族科技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在搞创新。

2005年,吉大传出了震撼整个教育界的消息,45名吉大的博士生导师因为没有通过学校考核,失去了下一届的招生资格。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对博导终身制堡垒前所未有的撼动,当时也被国内一些高校教师比喻为“深源地震”。

提及那次风暴,周其凤认为博导是工作,是指导博士生研究,而不是荣誉,也不是级别,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做。

2006年7月,中国化学年会在吉大举行时,吉大一些教职工打着横幅向周其凤要公正和公平。中国高校历来有照顾本校教职工子女的规则,吉大也不例外,以前教职工子女达到本科线也可以被录取。周其凤进入后提高了“照顾”标准,要求教职工子女必须达到重点线才能录取,致使部分教职工子女无法以低分考进,于是这些教职工便打着横幅标语向其施压,要求学校降低分数录取。

面对此情景,陈其凤曾公开坦陈,“我没有犯错误。将来,当然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因为是‘堵枪眼’……我真的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只希望为吉大做一点事情。”

2007年,吉大也没有平静。那年3月,吉大校内通知称,从2005年起,学校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1.7亿元,负债约30亿元,学校入不敷出越来越严重,为此特向师生征集解决的建议,高校负债的窗户纸就这样被彻底捅破。这一消息立刻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

对此,周其凤曾对媒体介绍称,国内高校普遍采取贷款办教育,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曾也是“鼓励”的态度,并且吉大是由6所高校合并而成,分摊30亿元,每所学校大约四五亿,相比而言,也并不比其他高校财务形势严峻。

就在吉大自己爆出巨额债务后,中国经营报报道称吉大边哭穷边建新大楼,文章援引该校学生的话“学校新建一个化学实验室,投资就上亿元,单是实验室门前的路砖,四年就换了三次。”

对于高校债务,周其凤认为不能靠高校自己来解决,而是需要国家来解决,因为高校的主要“产品”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人才会无偿地奉献给社会,所以不能去计较眼前的经济利益。

“周校长,你像个孩子似的”

11月5日,时任吉大校长的周其凤接到自己出任北大校长的通知,而这一天恰好是他61岁生日。

两天后,中组部和教育部正式宣布任免消息:周其凤不再担任吉大校长职务,另有任用。而那时,与会的几乎都知道,周其凤将赴北大就任。

“对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既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又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这样评价周其凤,“对学校工作充满感情,对年轻一代充满关爱。他的工作作风也使他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周离任的消息在学生中间传开之后,吉大的学生很快制作了一个电子纪念相册并发在校园网上,名字就是“周校长,你像个孩子似的”。相册上周其凤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过年和同学一起包饺子……

要告别自己待了四年的吉大,11月12日,周其凤在吉大东荣大厦会议中心举行告别演讲。也就是在这次的演讲中,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并送给学生们三句话:要吃得了苦;要团结合作;要脚踏实地。

在吉大,对于周其凤的评价中,学生几乎一边倒地拥戴赞美,教职工中有致敬,有喝骂,也有功过对开的。周其凤离开吉大了,但是关于他的争论还在继续。

就在周其凤进行告别演说的当天,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在北大给学生唱《隐形的翅膀》的视频被放到网上。据悉,早在2008年元旦晚会上他就唱过这首歌,这也不是他唱的第一首歌,更早之前他还唱过《老鼠爱大米》、《朋友》和《逍遥叹》。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大有学生已经给新校长出题了:从2001年开始,许校长每年都给学生唱一首最新的流行歌曲,那么,能否也请周其凤校长在2009年的元旦晚会上为学生也来一首呢?

吉他教学篇7

关键词:他者 主体 金斯利・艾米斯 幸运的吉姆

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1922―1995)是一位对英国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传统小说家,《幸运的吉姆》是他在1954年所创,是二战后英国“愤怒的青年”流派的杰出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二战刚刚过去十年,社会还在努力恢复经济发展,新兴中产阶级有经济地位却无政治地位。工党的改革不彻底,大批底层青年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却无法超越等级的樊篱,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这种背景下,金斯利・艾米斯的作品《幸运的吉姆》中带有典型新兴中产阶级特点的吉姆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幸运的吉姆》这本书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的主要人物大学讲师吉姆更是经历了从社会边缘被忽视被压抑的“他者”到成为上流社会“主体”中的一员的转变,是当时出身低下的中产阶级的代言人。

一、 被压迫的“他者”

《幸运的吉姆》中的主角吉姆・迪克森是当时英国“愤怒的青年”的一个形象缩影。工党的福利国家政策给了中下层青年以希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使他们觉得将来也能跻身上层社会,改变自己在社会底层的现状,取得话语权和赢得他人的尊重。表面上,上层社会的大门已经为这些有志穷青年打开,而实际上毕业后的他们却不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处于尴尬的边缘境地。吉姆正是这类青年的形象代表,他出身低微,虽后来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由于自己的出身,他的大学教学工作和生活并不乐观,对高雅文化的不屑一顾又使他闹出了许多笑话,犯了很多荒唐的错误,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他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中十分窘迫。因此,小人物吉姆的挣扎反映了当时一批不得志青年的心声。

“在英国文学史上又何曾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有这么多出身中下层或本人为工厂工人的小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如此广泛地取代了中产阶级人物,成为小说和剧作的主人公。”[1]吉姆为了能够继续留校任教,不得不极力讨好他的系主任,参加他不想参加的宴会,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奉承上流社会的文化精英。吉姆去参加宴会时,根本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场面,显得十分狼狈,他对前女友玛格丽特说:“你看,玛格丽特,你很清楚,我不会唱歌, 不会演戏,不会演奏。天哪, 我连乐谱都不懂,他是要考考我对文化的反应,看看我究竟是否适合在大学工作,你明白吗?”[2](P24)他对朋友阿特金说:“那是我的教授故作风雅的周末聚会。我不得不去。可是星期日一整天都待在那儿,真让人受不了。”[2](P34)而在宴会上,威尔奇教授的儿子伯兰特却高谈阔论音乐会等典型的高雅文化,显示自己的优雅品味与不凡的鉴赏力。吉姆对高雅文化的不屑一顾和伯兰特对高雅文化的见蒂形成了对比,使吉姆在高雅文化氛围中显得格外无知和渺小。吉姆在学术上更是身不由己,被人任意摆布,他准备发表的论文被无情驳回,无法发表,可后来却发现自己的论文被署上别人的名字发表了,对此,吉姆也是毫无办法。因此,吉姆在生活与学术上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他者”形象,他被忽略,被利用,被践踏。同时精英文化强大的势力与虚伪也在吉姆的挣扎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二、“他者”对“主体”的抗争

吉姆在文中是以滑稽可笑的小丑形象出现的,但这也同时反映了吉姆在强大的精英文化的压抑下释放出的张力。出身寒门靠自我奋斗终于成为大学教师的吉姆却发现自己不见容于那个重视出身、追求优雅的精英文化圈子。既然不被接纳,那么渴望有发言权和上层社会生活的吉姆只能向其宣战,嘲弄其附庸风雅背后的虚伪和做作。为了引人注意,他不择手段,不过也许是最好的手段,用这种小丑式的幽默诙谐亵渎和挑衅文化精英的神圣与庄严。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威尔奇教授的儿子伯特兰德起了冲突。吉姆在威尔奇教授举行的家庭音乐晚会上认识了威尔奇的儿子伯特兰德及其年青漂亮的女友克里丝汀。伯特兰德自称艺术家,其实是一个附庸风雅的花花公子。为了得到克里斯汀背后的财团支持,他极力想笼络住克里斯汀。克里斯汀是一位单纯,美貌,端庄的优雅小姐,他们的结合在外人看来是金玉良缘。实际上,与其说伯特兰德深爱着克里斯汀,不如说他爱着克里斯汀背后的经济实力。他在宴会上把女友抛到一边,为了寻找可以栖息的靠山四处奔走。他与有夫之妇打的火热,不在乎现任女友的感受。这个精英文化的代言人实际上是给了吉姆一个机会,吉姆的出现变得恰是时候,他以他自己阶层的文化方式嘲笑伯特兰德,同时接近克里斯汀,引起注意,取得认同,并受到良性关注。

吉姆痛恨那些虚伪的文化精英,但由于在利益上依附后者,吉姆又无法正面反抗。“吉姆无力反抗,只能借助幻想。”[3] 吉姆通过幻想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懑。当他面对威尔奇教授的嗦时,他“想着他要一把将教授拦腰抱起,揪着他的那件浅蓝色皮毛背心,让他喘不过气来,带着这个笨重的家伙奔上楼梯,穿过走廊,冲进教职员卫生间,把他那双穿着无头鞋的、小得出奇的脚塞进便池里,扯着放水的拉手一次、两次、三次,同时用手纸堵住他的嘴”[2](P3-4)。他为了戏弄室友,在杂志封面把作曲家画像的头像涂黑丑化[2](P30);他烧坏了威尔奇教授家的床单并把破损的一面翻过来掩饰[3](P62);他在参加宴会时用个小计谋抢走了别人叫的出租车[2](P130),他甚至在重要的演讲上由于害怕和醉酒,说出了压抑很久的心里话,吉姆因此丢了学校的脸,自己也出尽了洋相或风头。但这并非简单的是吉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故事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来看,他这么做其实是当大赢家的必要步骤和条件,既一箭双雕地与威尔奇在学术观点上彻底决裂,同时也将体制性的学院文化,甚至广义的文化嘲笑一通。”[4],这种调侃的,难登大雅之堂的表达手法可以被看成以吉姆为代表的受压迫者的主体诉求。尽管是不怎么高雅的手段,却是吉姆和他代表的愤怒者的声音。

三、 “他者”向“主体”的转变

幸运的吉姆向上层人士的转变实际上还是得益于上流社会翻手成云覆手雨的强大实力,以克里斯汀舅舅为代表的财团和以威尔奇教授为代表的文化精英都是属于上流社会的范畴,伯特兰德迫切需要克里斯汀舅舅的财力支持,而后者也是风雅文化的追随者。所以,最初的克里斯汀与伯特兰德的结合正是上流社会强强联合的联姻。“那些日渐没落的贵族,社会革命和工业革命动摇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根基,他们痛感自己失去了往日的光荣,不过,仍有一份不可剥夺的,似乎与生俱来的财富即‘贵族气质’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亏损。中产阶级发现自己虽获得了政治和经济权力,在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上却自惭形秽。贵族正好利用了这种自卑感,把自己的文化标准推向极端,成为对中产阶级的心理压迫。”[5](P17)然而克里斯汀舅舅的阶级根基仍然属于中产阶级,是二战后积累财富的新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并不被文化精英所接纳“他们瞧不起中产阶级,认为他们没文化,在钱眼里转圈子;也瞧不起工作,发现无所事事正是自我优越性的体现。”[5](P18)因此,吉姆最终被上流新贵所选中不是其能力和实力的运用结果,而是商业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微妙对峙与运作的结果,吉姆是幸运的,于他个人而言,他终于在文化精英的压迫下扬眉吐气,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从被压抑到被认可,被尊敬。

四、 结论

吉姆的胜利是底层文化的胜利,也是那群愤怒者的最终胜利,是男子气概的重塑。以金斯莱・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与之前英国文坛以伍尔夫,乔伊斯的意识流作品截然不同。大众文化作为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主体走上了历史舞台,无论从人物,语言还是倡导的精神上与之前“女人气”的精英文化截然不同,解放了读者长期被压抑的情感,让人感到痛快尽兴。这种带有“男子气概”的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作品展示了力量与美,是主体诉求付诸的完美演绎。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周钰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91.

[2] Amis,Kingsley.Lucky Jim.London:Penguin Books.1987.

[3]蔡芳.金斯莱・艾米斯与《幸运的吉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2):94.

[4] 阮炜.吉姆的笑――评《幸运的吉姆》.外国文学评论,1996(4).

吉他教学篇8

摘要:吉城一生研经宗齐鲁学,读史通马班书,旁及辞赋、金石之学,扌为张古义,先后撰写国学研究论著三十一种,被誉为清末民初著名的经史学家。文章介绍了吉城先生在读书、写书、藏书等方面的成就。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39-02

吉城(1867―1928),江台人(祖籍丹徒),字凤池(一作凤墀),别字经郛、更婴,号曾甫(曾父),晚清廪贡生,授文林郎候选训导,历任山东沂州府书院阅卷、江阴南菁书院阅卷、南京上江公学堂教习、安徽庐州府中学堂教员、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教员,系清末民初著名的经史学家、诗人、书法家、藏书家。他读书、写书、藏书的精神一直被后人称赞,一生与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被学术界公认为清末民初一代宿儒、藏书家,《江苏艺文志》和《盐城历史名人》等文献中均详列其名其著。

1吉城个人经历及其影响

1.1吉城生平经历

吉先生从小就爱读书,且过目不忘,被亲友誉为神童,从事教学后所得束大多用来购置书籍,其书斋中插架深深、环列四壁的古籍早已破万卷。其一生博览群书,且始终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骨架,旁及辞赋、金石之学,扌为张古义,多发前人所未发。

吉城小时候师从宿儒孙大生、丁绍W,受“四书五经”。入县学,成为生员;岁试中受江苏学政黄体芳宗师赏识,拔为府学并补廪生;受江苏学政王先谦宗师,并与兴化李详一起成为王先谦门下入室弟子;先后参加东台西溪书院、三贤书院,上海求志书院、格致书院,宁波辨志书院的课试。青年时代,吉城经清廷颁发执照,由廪生拔为贡生,并授文林郎候选训导;受山东沂州府知府丁立钧之聘,遥领沂州府书院阅卷之任;发起组建了东台以文会友的集会――青冰文会,台城及周边学者争相加入。中年时代,吉城再次受江阴南菁书院院长丁立钧之聘,遥领南菁书院阅卷之任;发起创建了东台第一家公益性图书馆――能群书会;创建了东台第一所公立学堂――能群学堂,主持能群学堂教务,废除旧式书院“八股式”教学法,开设国语、国文、经学、史学、修身、算学、美学、音乐、外文等新式教学科目,众多学子踊跃入学。

吉城40岁时受淮扬海道、按察使蒯光典之聘赴南京,先后担任蒯公馆塾师和南京上江公学堂教员;41岁时受安徽省学务襄办、谘议局议长李国松之聘赴合肥,担任合肥庐州府中学堂国文和历史科教员;43岁时受东台县知县何元泰之聘,回乡担任东台县中学堂教员,执教经学、文学、修身三科;50岁时受东台县知事彭世祺之聘,担任东台县修志局名誉协修。民国十七年(1928),吉城病逝于东台县城寓所,享年61岁。

1.2吉城人生的重要转折及其影响

1.2.1吉城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成为王先谦宗师门下入室弟子后,学业愈精,境界愈高,宏通博雅,思精识锐。为了科举应试,他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骨架,广涉博撰时文,打下了深入钻研“四书五经”的基本功。为了研究学问,他将研经与读史结合起来,重点研究“齐鲁学”与“马班书”,且以考据为主,经史互参互证,扌为张古义,多发前人所未发。

1.2.2吉城自清光绪二十年(1894)参加江南乡试未举后,就不再迷恋科举,他提出了“孟荀为体、管商为用”的治国与治学指导思想,且视八股文为尤无益者。从此以后,吉城乃以教学生和治学问为终身职业,将毕生精力都用到教贤育才、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上。他致力于新式教育,在东台、南京、合肥等地的新式学堂任教,培桃育李而硕果累累。他对经学的研究跳出了八股文圈子而转为系统性的章句与甄微;他对历史、舆地的研究则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他将治学领域拓展至语言文学、辞赋学、金石学等学科。

1.3吉城交游状况及其影响

吉城生前交游甚广,所交之友多系文人学者和社会贤达,其中既有满腹经纶的耆宿,也有才华横溢的晚学;既有入朝为官的政要,也有不履仕途的文彦。如:清末秀才陈独秀、清末翰林徐谦、清亡后遗老郑孝胥等政界要人,都与吉城有文字交;晚清状元张謇、晚清翰林缪荃荪、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书画篆刻家吴昌硕、国学大师柳诒徵等学界精英,也与吉城结翰墨缘。吉城在南京讲学期间,还与蒯光典、缪荃孙、朱孔彰、陈汝玉、张锡恭、李详、吴涑、梁公约、陈祺寿、程先甲、殷孟乔等苏皖学者一起组建了南京国文研究会,在宣传国学、提倡国粹、反对全盘西化等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总而言之,吉城在其50多年的读书举业与教学治学生涯中,体现的是淡泊明志,践行的是诗文会友,虽未能入仕途,但终以学术成就名士,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一代宿儒,从而自立于高邮学派之门墙。

2吉城丰硕的论著成就

吉城喜爱收集书籍以及文史资料,先后撰写了国学研究论著31种,诗词500余首,记录生平经历日记25册,另作短篇艺文不计其数,这些作品的钞本现均被视为珍稀文献而入藏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2.1论著

吉城所撰的31种论著为:《易象礼征》1卷、《尚书微子注》1卷、《檀弓壹学》2卷、《夏小正约义》1卷、《左氏诗学》1卷、《左氏许义》1卷、《左氏郑义述》1卷、《左传旗考》1卷、《左传兵事用旗考》1卷、《左传小识》1卷、《Y梁范注家法考》1卷、《鲁论语大义述》1卷、《论语问答》1卷、《论语弟子名字古义述》1卷、《论语王充义》1卷、《读经积微》1卷、《论语齐鲁学长篇》1卷、《读史积微》1卷、《读碑积微》1卷、《吉氏谱系考》1卷、《石鼓文考证》1卷、《嘉祥县西汉石壁画记疏证》2卷、《鲁学斋金石跋》2卷、《孙卿赋章句》2卷、《庄子闲诂》2卷、《墨子经说句指》1卷、《太玄经释文校语》1卷、《楚辞甄微》4卷、《亭林诗补注》2卷、《鲁学斋文钞》4卷、《鲁学斋诗钞》4卷。

由于吉城晚年时子亡孙幼,家道中落,上述论著均未能在其生前刊刻成书。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方由吉城嫡孙吉伊俦整理出其中2种,其《楚辞甄微――〈天问〉十五则》于1982年发表在中华书局《文史》第13辑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艺文志・镇江卷》也收录了吉城上述论著中的16种。

2.2《吉城日记》

吉城从21岁开始撰写日记,自清光绪十三年(1887)六月起至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止,历时25年。吉城在日记中除了记述个人日常活动与生活琐事,还记述了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上、家族里的各种趣闻逸事。吉城还将自己读书的札记、研学的心得、学术考据的见解、诗文会友的作品以及对经典著作、章句的评论、按语等,全都记录在日记之中。总的来说,《吉城日记》所记述与记录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2.1吉城的为学生涯。包括:①在江台、兴化、镇江、南京和安徽合肥等地学习、工作、生活、交往、旅游的经历。②与一大批著名学者互相交流、砥砺学术的经过,涵盖其读书求学、参加科举、从事教学、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以文会友、居家生活等各个方面。③研读的经史子集、科举的考试题目、执教的书院学堂、教学的科目课程、结交的文人学者、游览的名胜古迹、知悉的奇闻逸事等。

2.2.2吉城记录的东台、兴化、镇江、南京、合肥等地的实况。包括政治动态、经济行情、文化氛围、历史掌故、城镇风貌、乡土风情、名人轶事、名流行踪、环境变迁、物候变化、天灾人祸等。对于彼时学子苦读求学、学生科举应试、学者集会研学、学堂开课教学的各种详情与细节,吉城在日记中也记载得十分具体而透彻,真实而可靠。

2.2.3吉城所作各种体裁诗词500余首。其中大多系吉城与亲朋好友的唱和与酬应之作,主要包括抒怀言志、咏物纪事、书画题识、游览寄兴、感叹时局、缅挽故友、赞颂先贤、奖掖后生等方面。吉城的诗作格律严谨,用典精辟,意境深远,韵味浓厚,赋比兴俱佳。经学大师刘师培曾赞吉城诗作“精炼处似义山(李商隐),松脱处似放翁(陆游)”。

2.2.4吉城所撰论著的名称、读书的札记、评论的按语以及其创作的艺文和楹联,识读的金石和书画等。对于国学典籍的各种注疏,特别是“齐鲁学”与“马班书”的章句与甄微,吉城注重考据,阐明自己的见解,多发前人所未发,自有其独到之处,不仅令人信服,而且发人深省。中国近代图书馆创始者、一代鸿儒缪荃孙曾赞吉城论著“语语精清,高邮学派自有真传,钦佩奚似”。

《吉城日记》既有较多的史料价值,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些内容可与通行文献相互印证,有些可订正通行文献中的讹误,有些可补东台、兴化、镇江、南京、合肥等地的地方志、档案之遗缺,有些可供研究国学的专家学者作参考资料。201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吉城日记》纳入国家“珍稀日记手札文献资料丛刊”并影印出版了全部的《吉城日记》。

3结语

吉城一生著述颇丰,他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还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文章,丰富了古文献内容。吉城先生的著作由其后人捐赠给各级各类图书馆收藏,是他留给后世的一大笔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吉城.鲁学斋日记(外2种)[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201-211.

[2]吉家林,吉世芳.中华吉氏源流研究集[Z].吉氏资料(内部交流),2000:98-103.

吉他教学篇9

玄吉法师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与感恩,对居士们至诚护持的感激,眼里闪烁着慈悲的光芒。

玄吉法师为恢复重建慈云寺的艰辛历程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慈云寺原址在七星泡镇西郊,历史悠久,道风古朴,始建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创建者释修真法师(俗名赵子麟)。当时,善男信女如潮般朝拜慈云寺,一时香火鼎盛。

慈云寺道场几经波折,多次被毁,又再次恢复建立,期间的甘苦不一一详叙,直到因缘具足2006年迎来年轻庄严的上玄下吉法师做住持,释玄吉法师, 俗名辛武,1971年出生在双鸭山市宝清县,自幼善良勤劳,聪慧爱学 ,性情温和。1990年在宝清县重点学校“实验中学”高中毕业,喜读圣贤书,尤其爱阅儒释道方面的书籍,长期对佛法的闻思修悉发菩提心,皈依师是上清下定老和尚,2001年在伊春市天龙寺上中下慧大和尚坐下剃度出家,出家后亲近善知识更加精进,自修佛法,遍访名师,多次参访佛教四大道场,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及国内名山古刹,求教多位高僧大德,把佛法的圆融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及工作中,2005年在五大莲池钟灵禅寺受戒,2006年8月受邀接管慈云寺住持是临危受命,玄吉法师作为佛子不辱使命敢于担当的无畏无私之心感召四方信众,他们纷纷来到慈云寺帮助建庙,居士们慷慨解囊10元20元100元的相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慈云寺及玄吉法师鼎力协助。

玄吉法师面对荒芜的道场,破败的寺院,还有巨额的欠债,没有怨言毫不犹豫接下这艰巨的任务。真是“续佛慧命施无畏,慈悲喜舍度众生”,重建道场,重振道风,让他举步维艰,凡事都要亲历亲为, 率领居士们修建寺庙,出坡干活,按时做早晚课诵与法会,即使一个居士向他请法他也给讲经说法,并且每天1-2小时的开示,进行佛法僧三宝的传承与传播,原本就清瘦的身体因劳累显得更加消瘦,可是在广大居士眼里他却精神抖擞,法喜充满。

玄吉法师以他的热心,悲心,慧心来统领着慈云寺信徒大众,当居士们看到玄吉法师为节约经费建寺院,每顿饭只吃馒头就咸菜喝开水,都纷纷流下感动的泪水,而玄吉法师看到众居士与自己夜以继日的护持寺院,曾默默流下慈悲的泪,一砖一瓦逐步恢复建立好寺院的佛像与殿堂。恢复寺院旧貌虽然面临很多困境,却改变不了玄吉法师重振山门,弘法利生的决心。接受了偿还建筑商百万巨债的协议,他进住寺院第一件事情就是虚心向曾经护持道场的居士请教,安抚人心,商议重兴寺院的事宜,针对目前的慈云寺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当下建设与远景规划方案。

目前慈云寺总占地面积20162.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60.65平方米。

玄吉法师带领信众参学佛法,弘法利生,有时一天做数场佛事,为了使信徒破迷开悟,中午开示,晚上还要为信众们讲经佛法,时刻注重因材施教,对机教化。看到法师日渐憔瘁的面容听到他那沙哑的声音,居士们经常是含泪听法开示,玄吉法师为了弘法利生置个人生死于外,无私无畏无我,以佛陀的精神感召迷惑的众生。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1年寺院的东西两侧修建12间僧寮,近200平方米,客房多间可一次容纳150人的住所,另外还修建了居士寮和流通处,为来寺院的僧人和居士参学佛法提供了便利。2012年玄吉法师为了进一步弘法利生的需要,做了实际而长远的规划在院内修建了一处1000多平方的平台,便于举办大型法会之用。

从2006年8月至到2013年,玄吉法师与众居士的努力配合下,在当地宗教局有关领导的支持下, 沉寂的寺院恢复了生机,恢复了慈云寺固有的庄严, 香烟袅袅中,梵呗声声,悠扬的诵经念佛声响彻云霄,置身其中心生欢喜,身心灵愉悦,此时此刻当下即是人间净土,真是佛门有幸,双鸭山市宝清县慈云寺的信众有福!

当太阳照在慈云寺高大雄伟的寺门时,那熠熠生辉的金色殿堂仿佛在告诉来朝拜的每一位信徒,如今佛光普照的慈云寺来自不易呀!当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后玄吉法师才举行升座法会,那天慕名而来的数百名信徒踊跃参加站满了寺院的各各角落,出席法会的有双鸭山市宗教局的王局长,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正下开大和尚等等。

玄吉法师的弘法利生及慈善事迹

玄吉法师在寺院法务之余边修行边学佛,于2008年在广东省岭东佛学院研究生班毕业。

2006年至2013年宝清县梦想助学基金协会,多次为玄吉法师颁发爱心助学荣誉证书。

玄吉法师个人生活极其俭朴,饮食粗茶淡饭,尽管如此清贫仍热衷慈善事业,常常得知身边有困难的家庭和身患重疾无钱医治的病人时, 他都积极组织信众捐款并亲自带领信众到偏远山区去慰问病者,2011年7月得到他资助的疾病患者有桦南县石头河镇明义乡八一村的村民孙明朝,由宝艳。

他用慈悲喜舍的胸怀,广度有缘, 利乐有情,玄吉法师本着“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的佛性度化、教化迷惑的众生,使苦难的众生早日转凡成圣!

2011年-2013年玄吉法师多次受邀到大连市、哈尔滨市等多所寺院为居士们讲经说法, 他讲《阿含经》里的“三法印”、《维摩诘经》的“四依法”宣讲佛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如何注重生活中修行的意义

2013年5月担任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常务委员。

2013年度玄吉法师当选为黑龙江省双鸭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为双鸭市佛教协会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3年7月慈云寺评为“爱国爱教先进单位”,评选玄吉法师为“爱国爱教功德人物”他的爱国宣言及弘法利生的先进事迹被登录在《中华爱国国典》一书中。

2013年11月玄吉法师荣获中华佛教百名禅师表彰奖,荣聘为中华佛教文献编委会顾问再次荣登《中国当代僧尼传》的书中。

吉他教学篇10

论文关键词:赵贞吉诗文,整理,版本,论文

 

一、赵贞吉诗文的整理

(一)、子弟与门人对赵贞吉诗文的整理

最早对赵贞吉诗文进行系统整理的是赵贞吉之子鼎柱、景柱与门人龚懋贤、邓林材等。他们在赵贞吉逝世八年以后,终于缀遗稿为诗抄、文抄、讲章凡二十三卷,名《赵文肃公全集》,于万历十二年刻,有高启愚序、陈文烛序、姜宝序、许孚远序、王藩臣跋、詹尔选跋、肖如松跋、陈谨策序。出版了《赵文肃公全集》。先有蜀刻本,闵刻本《赵文肃公文集》,后有南京、内江翻刻本《赵文肃公全集》。

(二)、内江市政协赵贞吉研究小组的整理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省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将《赵文肃公全集》列入重点整理书目。内江市政协赵贞吉研究小组先后编印了《赵贞吉研究初集》和《赵贞吉研究资料集》。

(三)、官长驰编撰《赵贞吉诗文集注》

内江师范学院官长驰先生,积十余年辛劳对赵贞吉诗文进行整理,1999年由巴蜀书社出版了《赵贞吉诗文集注》,列入建国五十周年《四川出版界推荐重点书目》。这对于研究赵贞吉其人及明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学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赵贞吉诗文集》原名《赵文肃公全集》,凡二十三卷。《赵贞吉诗文集注》是赵贞吉诗文结集问世四百对年来,对赵贞吉的第个注释本。填补了我国古籍整理的空白。

这为后世学者研究赵贞吉与明代社会、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文献资料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做了开创性努力。为深入整理、研究和利用赵贞吉诗文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官长驰1998年撰写《赵贞吉诗文集注》后记说明[1]:

本书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故笺注力求简明扼要人文历史论文,习见的熟语典故或略而不注,或仅简单提示。笺注者对某些不了解的人名、地名、典故、出处,为免词费,大多为予注明。

(四)、《内江风物咏丛》辑录笺注赵贞吉吟咏内江风物诗赋四十七篇

(五)、笺注研究论文

1、罗宁、武丽霞的论文《赵贞吉诗文集注》勘补《赵贞吉诗文集注》初阅前六卷之诗词及7卷九至卷十四讲章部分,获益良多,赞叹之余,偶见其失漏之处。

2、陈世英论文《赵贞吉诗文集注》点校商议 从《赵文肃公文集》的版本和流传情况,对官长驰先生的《赵贞吉诗文集注》的讹误脱漏之处一一进行正误补脱。本部分还对较完整的二十三卷本《赵文肃公文集》未收录的和官长驰的《赵贞吉诗文集注》漏辑的赵贞吉的作品进行辑佚。

3、邓国军博士论文《(赵贞吉诗文集注>点校注释商兑》对《赵贞吉诗文集注》中的部分点校、注释、系年之误漏作出举正。

二、赵贞吉生平研究

主要是针对《明史?赵贞吉传》作了校正和补充,并将其为官情况制成《仕途履历表》。

《年谱》;《内江县志》卷十一收录(邓林材撰《赵文肃公先生年谱序》)按赵大洲自著《赵文肃年谱》,邓石阳万历六年戊寅(公元1578年)为该谱作序。在此基础上,曾孔恕、黄世杰编《赵贞吉年谱》,是赵贞吉生平研究重要资料。

三、赵贞吉的政治思想品格和军事思想研究

陈世英论赵贞吉的政治品格

赵贞吉的政治思想丰富,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在守业方面;无论是在处理君臣关系,还是在治民方面,他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赵贞吉的政治品格是两方面的,既有正直敢言的优点,也有“好刚使气”、“动与物迕”的缺陷,这也是其政治主张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以赵贞吉在“庚戌之变”时的主战和“隆庆和议”时的主和来说明其军事思想的灵活性。同时介绍了赵贞吉重视防务、主张恢复明初分府分兵的旧制和重视赏罚分明在军事中的作用等军事思想。

四、赵贞吉的学术思想研究。

韩国学者李庆龙《赵大洲二教参究和经世思想》,论文认为:赵大洲等泰州学派的学者们,起初学习王阳明良知教,最后转出于儒教;赵大洲之子赵台鼎承继家学参究佛道二教修炼,对“本体即工夫”有独到的解释;赵大洲对阳明学作出自己的解释,特别是对“良知”在儒家学术上所起的作用作出极高的评价,他有出世经世、体用一源的与从前儒家不同的特点。

陈若愚教授的论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赵贞吉的思想与贡献

指出:本文以《赵贞吉诗文集注》本所收266篇文章为评述对象,对明代中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文学家赵贞吉的学术思想、政治建树、道德境界、文章成就进行了系统的评述。

陈世英论赵贞吉的学术思想

论述赵贞吉的学术思想存在一个渊源辨别的问题,黄宗羲将之归入泰州学派,本文主张不在其学派归属问题上争执不休人文历史论文,而从整体上对其学术思想作一梳理。本部分主要介绍了赵贞吉的“出世入世说”、对“心学”的发挥、禅学观、儒佛道一家等学术思想,并介绍了其学术思想的变迁与博采众长的特色。

梁明玉的论文《论赵贞吉的人才观》探讨了赵贞吉的管理、教育思想。

五、赵贞吉的文学、禅学成就研究。

明清人对赵贞吉的诗文的评语,并对赵贞吉的诗文选材和诗文特色予以分析。其选材有反映为国为民的诗文,有反映自身经历的诗文,有送别赠别诗,有应和之诗,有游历诗,有祝寿诗等。其诗文特色主要是多宗教用语、善用典故、文辞气势雄伟和以古论今,阐发道理。

释智常、铁波罗论文《赵贞吉的资中情结和他的寓教于禅》、

孟光全《赵贞吉笔下的明代内江佛寺》从地方文化建设的角度对赵贞吉的作品进行了研究。、

曾明教授交了论文《略谈赵贞吉诗的用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贞吉诗歌的艺术特色。

曾良教授论文:《佛学对赵贞吉诗歌的影》阐述了赵贞吉信禅的主观愿望是沟通儒佛之辨,使出世为入世服务,但客观上佛学对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等产生了复杂影响,使诗歌增强了表现力,形成了迷茫幽境的意境,增添了艺术情趣。

张文进、段庸生提交的论文《论赵贞吉的诗风》从比较的角度对赵贞吉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了探索。

王发国教授论文《赵贞吉(杂咏六首>官注漫议》对官长驰先生的《赵贞吉诗文集注》中的部分诗歌的注释提出商榷。

六、内江师范学院召开纪念赵贞吉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邓国军博士撰写纪念赵贞吉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除以上例出相关文章外,研究员钱明提交了论文《王学在新安地区的遭遇与挫折——以王守仁与汪循关系为例》,为赵贞吉哲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哲学文化背景资源。

吴震教授提供了荒木见悟著、廖肇亨译《赵大洲的思想》,把日本学者研究赵贞吉的特殊视角展现在与会者面前。

本次研讨会除了论文丰富多彩外,热烈的讨论也是一大亮点。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卓越认为:李贽是弘扬赵贞吉思想的功臣,赵贞吉有三大贡献:政治功绩、哲学思想、诗文成就。邹作圣先生认为赵贞吉的疏奏价值极高,并对赵氏“性命为根、经世为用、文章为枝叶、人世为根本”进行了阐释。

内江市佛教协会会长释智海认为赵贞吉的最大成就是“王学”,并联系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对赵贞吉的人格魅力进行了分析。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罗宁博士、四川大学周斌教授、内江师范学院邓国军博士等人对部分文献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论争。

此次研讨会对促进明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宣传四川文化名人、推进四川文化建设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赵贞吉诗文整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在赵贞吉留下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剖析和革故鼎新的主张;他是一位哲学家,“左派王学”的代表人物,对人生、物我、性命之学没每有沉思妙悟;他还是与杨升庵、任少海、熊南沙,并称“蜀中四大诗文家”之一。

赵贞吉是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锐意改革的政治家,教育家;王阳明、王艮学派传人。赵贞吉最能代表内江文化人的精神与气骨。

通过对赵贞吉诗文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对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批判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发扬其崇高的爱国精神,宣扬其对敌斗争非凡的胆识,配合历史知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对当前的社会的改革开放人文历史论文,建设文化内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赵贞吉诗文博大精深,而且不少是文言文,官长驰撰写《赵贞吉诗文集注》是赵贞吉诗文结集问世四百对年来,对赵贞吉的第一个注释本。填补了古籍整理的空白。这为后世学者研究赵贞吉与明代社会、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文献资料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该书主要面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故笺注力求简明扼要,习见的熟语典故或略而不注,或仅简单提示。笺注者对某些不了解的人名、地名、典故、出处,为免词费,大多未予注明。[1]”一般的读者读起来还有障碍,要使其通俗易懂,还需要做大量的笺注。

所以对赵贞吉诗文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方兴未艾,需要同仁和有志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官长驰赵贞吉诗文集注[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9

[2]赵贞吉赵文肃公文集[M] 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影印本 济南:奇鲁书社 1997

[3]内江政协文史委内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M] 内新出内(2005)002号

[4]洪若内江风物咏丛[M] 内新出内(2006)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