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22:53:35

产品创新论文

产品创新论文篇1

1.捕捉前沿信息

服装产品的创新是指根据企业和品牌发展的需要,把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到服装产品当中,通过设计资源不断整合,挖掘服装产品应有的独特价值。服装产品创新体现了设计与市场、设计与文化、设计与流行趋势的结合。一件服装产品是否有忠实的消费群体,与该产品所给予人们的印象有密切的关系,包括产品的定位、设计风格、销售方式等,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产品都要有新的亮点,提升服装产品的层次,且符合当下社会趋势。但无论是服装产品的设计还是工艺都能很快被竞争者所仿效,因此,要想超越对手,就要不停地创新。设计创新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强对流行元素的捕捉和掌控。服装的流行与当前很多的事物是相联系的,包括文化思想、流行艺术等,而每年由专门机构的有关服装色彩、款式、面料等资讯,更有助企业于掌控流行趋势,从而增强设计创新能力,确保产品走在时尚的前沿。

2.鼓励设计师创新

设计师的创造力成为服装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受到企业的重视。它与材料、设备等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不同,更趋向于弹性化的管理。企业设计师的创意设计突出的是产品的个性和精神层面的表现,在设计理念上在追求艺术性和规范性同时,要有大胆突破。这就要求设计师有足够的信息捕捉和整合能力,良好的协调、配合其他资源的能力,并能结合自身的创造性心智来塑造服装产品的属性,制造出能够符合企业定位要求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品。服装企业要从多方面激励设计师,使挥他们充分发创意思维,利用全新的设计视角来进行产品的创新,让创意设计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创新设计

材料是服装构成的基础,是服装产品由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关键物质要素,因此追踪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采购渠道和服装材料的管理等活动对服装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产品材料的信息配置、管理是服装产品的初始依据,如果发生问题会影响到企划、采购、生产等后续环节。在服装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材料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助推力的作用,服装设计的效果直接受影响于所选择的材料,如服装式样、颜色、品质等。现今市场上新材料的种类越来越繁多,每一次新材料的问世都会对服装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迫使服装生产商不断地更新材料,还要对材料进行大主题下的再加工,充分利用新颖的材料来激发设计师们的创作热情,使服装产品实现更独特视觉效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功能及外观新颖的服装材料不断地出现,服装设计产品也因为有了这些新材料供应而更加丰富,正是新材料的采用和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才促成了今天服装产品的多样化。为了确保设计师能够更好地运用设计材料,服装企业在明确材料的相关信息的前提下为设计服装提供面料设计依据,确保设计工作有序进行。不同面料在设计风格上各具特色,将设计与材料更好地融合,才能表达出新设计理念。

三、小结

产品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哲学思想継电保护

2004.9再修定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创新发展的同一标准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其创新发展的标准都可归结为具有内在同一性规律的统一标准。这就是哲学思想早曾倡导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针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是否适宜增补一点,即:

“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为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所用。

这里在于强调与明确: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范畴的整体、全局意义上,无疑“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对于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而言,则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相对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形成与存在,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往往是滞后性的。毕竟“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创新发展的“内因、依据”,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则是创新发展必要适应的、有利性“外因、条件”。

2、“捷径、同化”潮流、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依然同针对科学技术整体、全局意义那样继续强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忽视甚者摈弃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满足、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并无建树阻力。

该技术观点,是发达国家、先进性“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推广与追求立竿见影效益、尽早占领市场的“捷径、同化”潮流。对其产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讨论。

显然,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相对这种“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的“捷径、同化”潮流而言,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其“全”创新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必然是要付出持续更多的研究与时间(滞后)代价的(技术性研究的分野,将是具体实际、明晰确凿的)。

3、“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全”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认知与正视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能够超越(而非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与“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后来居上实现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相结合,达到“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模式。“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

这一技术观点,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的深入性研究;

“共性技术理念”在专业个性技术领域里应用与发挥的、充分必要的个性特征形态的深入性研究。

其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诞生,都是同一轮与时俱进新共识的基础。

这种技术观点之所以不可能忽视或摈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给予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开辟了付诸实践的有利性保障条件(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进步发展情形除外)。

这一技术观点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滞后性“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必然后来居上的一种发展进步道路。特别是针对普通工程技术产品领域,认知、正视与研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及其后来居上的规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内在性质规律的客观反映。

4、“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认知的升华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与“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两者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简单的、无需研究确认“精华”与“糟粕”的划分,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的全部或主体特征的,它是构成“捷径、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质性标志(包括承袭既有遗留技术问题的无奈);

“既有理念(非优)”不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的结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而非“高标准”的技术进步,不足以代表发展进步的主流。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困难的正是必须研究提取“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中的精华部分与升华发展为先进、新颖、现实性优势特征的;它是构成“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本质性标志与存在建树阻力的认知过程;又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与一具体专业领域“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难产”并无矛盾,如当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发展理念”的形成谈何容易;

“发展理念优势”符合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结合,是“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经得起认真对比、论证检验与新的共识的抉择,代表着发展进步的主流。

如果说客观上必要走过前者的发展阶段,那么两种技术观点的分野在于:

前者技术观点主要反映为,在其现行“半”创新发展进步形态停滞不前;

后者技术观点则主要反映为,主动进取、持续发展进步,直至实现这一轮到位为“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开头善始难,到位善终亦难。

如涉及人为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前者反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一种绝对化倾向性;后者则反映为对于相对普遍的“优优融合互补”理念重新的共识。

5、既有技术产品垄断性消极因素的转化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其权威专家方面忽视或摈弃了“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步入了单纯“高起点”的、“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的、“捷径、同化”潮流与“半”创新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承认其“半”创新发展技术形态的固有技术欠缺,不给予“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以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对比论证、检验共识的机会(后者又不能以“论文”方式公开,以免可能失去本应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使其“奉献无门”正是对于后者的遏制)。这些非积极性意义的反映,是否正是现实一些相对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弊病或隐患?

具体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科学技术产品领域,现实既有“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就是典型的“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产物。近20多年来,“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创造累积的财富与使之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相对于机电式传统保护技术产品的进步,然而如今它相对于“全”数字保护理念技术无疑又是确凿地落后了。

当前“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方面,针对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数字保护、“全”创新发展)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请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长久给予“拒之门外”?现实是多数?于是不以为然?然而终究是局部、暂时的,因为“半”的落后保守性质是人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现实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垄断”消极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性大问题,毕竟是其深入层次意义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其主流的“技术转让”法定规范模式之外,针对“技术奉献”应该保障其具有同样法定规范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上述垄断性行业里对于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敞开法定规范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直接关系到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符合国家发展进步大局利益的。否则就为以“不予置理”来遏制“不同”研究成果问题,遗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难共识:

①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优势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规保障,传承与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样离不开法制法规的充分保障。

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科学性,能够成为将上述向消极性方面转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观上,唯有将其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并使之继续发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性意义,才是创新发展所期望的、相对充分有益的结果(也是互补融合优势)。

③对于“交流、奉献”目的的、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试建议:可否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给予同样奉献爱心的关注,随时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将可能建树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又一本质特色。

④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专业大企业,对于针对现行技术产品的固有技术欠缺请求“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者,是真诚欢迎(而非“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与国家反技术垄断法规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特色的、模范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在“三个代表”思想精神指导激励下,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已经做出与继续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辉,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产品创新论文篇3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必须依托创意产业实践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立身之本,也是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必备素养。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了对创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的逐步旺盛,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文化成为创意产业生存必不可少的土壤;“越界”是指突破原有事物质的范围,发展生成新的事物,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创意是经济主体通过创造性思维而获得的,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和认知,创意的产生必须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使其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变化的世界,创意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只有经过多次的实验和遴选,才能最终产生适合市场化经营的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创意产品。

文化底蕴、越界思维、创新能力这三条看似简单,却显然无法在单一的学科背景知识框架内习得,也难以通过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来获得。创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召唤规定或指引着创意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性研究方向,反过来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实践指导。

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建设。把以艺术学为核心的包括传播学、文艺学、戏剧学、电影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文理工乃至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渗透结合的艺术学科建设特色体系。重点研究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之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的基础支撑性,思考传统艺术学学科内容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学科内容的关联节点。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无论在知识架构方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必须注重学科层面上的交融渗透。如动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上可把重点放在如何将文学、影视、美术、运动学、数字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营销等学科内容有机渗入动画学科的核心区,使学生在动画学科的核心区域积极主动接受到以上学科内容的科学辐射。

第二,要不断深化艺术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把跨学科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及主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对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措施科学。

第三,要建立以艺术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依托创意项目锻造学科队伍,使每个教师练就扎实的服务社会的专业技能,用产学研成果反哺学科建设。也可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根据市场需求塑造人才。政府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备的风险性可以说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一般地级市都会在相应的经济开发园区建立创意产业“孵化器”,辅佐新技术、新发现和原创思想实现生产力转化。高校应充利用政府创意产业孵化机制,为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所用,用“政企校联动,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运营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实践,以项目带动培训,以培训推进项目,以复合型特色人才承揽优质项目;应当充分借助政府已经建立的平台资源,积极主动介入创意产业实践,活跃于日益成长壮大的创意产业舞台,惟其如此,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产品创新论文篇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知名品牌,比如谈到汽车,就会想到宝马、奥迪、奔驰,同时我们也知道,宝马、奥迪、奔驰都是相应的宝马公司、奥迪公司和奔驰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而我们以前有个凤凰牌自行车,到底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它是第三自行车制造厂生产的。这个凤凰牌自行车就只是一个产品的品牌,而不是一个企业的品牌。

企业的品牌是具有很大力量的。一个有分量的房地产品牌需要有明晰的品牌战略,要有兑现承诺的能力,实物产品的性价比具有人文精神的售前和售后的物业服务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感。现代房地产的市场运营中,核心就是品牌,品牌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运营中的一面旗帜,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资源投入积累的一个载体,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一个桥梁,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综合体现。房地产开发的成功决策,不是一时一地的投机和炒作的成功,真正长远的成功是房地产品牌策划的成功,品牌是未来房地产企业的立足之本。

房地产品牌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但最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诚信,诚信是房地产品牌的灵魂。企业的诚信必须在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之中得以体现,不仅是售楼过程中的服务,还包括了售后服务等。企业之所以能够树立品牌,因为其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如果有一天房地产公司能够把开发的整个过程变成服务的整个过程的话,诚信就可以得到体现了。诚信是树立品牌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是品牌精神的支柱。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第一笔生意就是由于诚信而赢得了认同,赢得合作机会。二是质量,产品质量是房地产品牌的核心,产品质量如果抓不好,品牌即是空谈。创建房地产品牌,关键还是要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这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规划、配套和质量。房地产业不仅品牌比较难做,而且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每年的3.15,消费者投诉,房地产还是稳居榜中。过去五年中,有人统计,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诉增长了62%,每年春节晚会,大概都有相关内容的小品来讽刺房地产的事情,包括物业、产品质量等方面,这对房地产品牌建立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品牌的创新之道

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就像在温室里长大一样,多数企业都没有经历过冬天,而现在冬天真的到来了,此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字:“熬”,我们要把这段时间熬过去,同时还要进行大胆创新。

首先就是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创新服务,重塑形象。品牌开发商和其他开发商的不同在于价值的取向。当今我们遇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思想,实际上,如果开发商把价值和价值观统一到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层面,我们就基本完成了一个社会责任的任务,同时我们的企业也会得到巨大的发展,品牌的力量和影响力也将大大提升。转

第二,发挥所长,走品牌差异化道路。在市场中,我们看到耐克、阿迪达斯的产品,他们的精髓都是品牌长期以来积累的价值观。耐克品牌的精髓就是超越,包含了耐克经营的各种内容,一流的运动员以及超越自我的个性,包括个性方面的一些表现。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海尔,其“真诚到永远”的理念,表现了企业的诚恳、诚实和可信赖度,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更加长远。耐克和海尔品牌的核心在于他们都在深化与消费者的联系,并培养核心客户。品牌体现的差异化才是竞争取得胜利的手段,比如奥林匹克花园用了10年的时间,目前在全国的22个省区、4个直辖市共有57个奥林匹克花园项目,我们一直延续了差异化的战略,将奥林匹克花园定义为体育和地产的复合型房地产开发,大型的运动型、健康型的住宅社区。目前来说,这些年也得到了一些认同,经过艰苦的努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口碑。目前来看,我们也融入了更多的复合成分,建立了更多的复合型奥林匹克花园的概念,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第三,大力提升资源整合力量,完善房地产产业链。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拉得比较长,关联度很大,直接或间接引导和影响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房地产行业整体是走向市场化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房地产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多行业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基本是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状关系。我国房地产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一是房地产产业链已经形成,各个环节依存度逐渐增强;二是产业链已经开始向专业化靠拢;三是资本和土地已经成为产业链最重要的两个资源,凝聚了产业链内部最激烈的竞争;四是产业链需要整合。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最初获得土地使用权到最后交付使用,在整个产业链中涉及众多参与者,这个产业链运作过程中有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共享,很多参与者进行了重复工作,这使得这个产业链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些方面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四,提升产品品质,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房地产企业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赢得市场,关键点就是要在市场中形成一个良好口碑。房地产企业要在自己的产品品质上下工夫,除此之外,人们的口碑能够给产品增加更多价值,同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口碑的传播,因为口碑的传播性是非常有效的。在产品的性价比方面,要力求附加值更高一些。比如,星巴克提供给我们的决不是一杯简单的咖啡,而是让客人享受舒适的环境和文化。正如星巴克的广告所说:“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这对每个消费者都有很深的感染。

产品创新论文篇5

论文摘要:产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多学科的交叉。文章从企业微观层面对与产品创新有关的功能、客户需求和实现创新的几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企业在任何一个方面的改进和提高都对产品创新的最终成功有着促进作用。

一、引言

本文对产品创新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并讨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几个维度和产品创新的悖论.希望纠正过于重视设计技巧.而忽视方法论研究的误区,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思考.共同探索实行产品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与产品创新

1.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公认“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比较权威的“创新”定义有两个:

(1)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

(2)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

从创新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只有实现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是创新,所以,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企业经营则应该一切围绕产品创新展开.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2.产品创新。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是否为创新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判别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改进创新两大类。自主创新是指提出全新的产品工作原理或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自主创新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尤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的风险也成倍增加。

所以.很少有企业有这样的实力进行自主创新的设计开发。改进创新则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对相应结构、参数进行改良设计,这是产品创新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类另外.即使对本企业而言是自主创新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别的企业已经不是原创产品.也有模型可以参考.所有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已经很少.99%以上的产品创新都属于改进创新。文献也指出很多结构性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适当性改进。就可以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对消费者而言,并不在乎产品是自主还是改进创新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价廉物美.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所需功能,是否带来了新的情感冲击。是否赋予了生活新的意义,尤其是买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给企业的产品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消费者角度分析.产品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功能创新对企业而言分为完善已有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对消费者而言则分为实用功能创新和情感功能创新。另外.因为产品设计阶段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质量、全成本、环境相容性和交货期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产品创新很多时候指的是产品的设计创新。

三、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在早期.产品功能主要指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其目标是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要。通过对设计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功能的相关理念主要来源于价值工程理论.该理论认为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和本质,是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具体产品结构只是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在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下.产品首先要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然而,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市场形态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态下,仅仅依赖产品使用功能方面的创新已经不足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因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产品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另外,现代社会亦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产品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日益显得重要。因此,产品功能的内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仅要包含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要包含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情感功能.即形式不但要追随功能.而且要追随情感。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产品类别,实用功能和情感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工业产品的多数用户是企业,更强调的是可靠地完成某项使用功能或具有某种特有属性。情感功能的诉求降为其次:而日用消费品的选购则与消费者的情感息息相关。

四、客户需求

开发何种产品功能.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产品创新。客户需求促进产品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革命促进客户需求的不断演化。同时也改变其消费方式,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产品的不断创新。

1.客户分类。对企业而言。产品的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外部客户主要指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即一般我们常说的消费者、顾客或客户,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功能需求,包括使用功能要求和情感需求,如审美、价格、环境等:内部客户为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员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产品采购商等,其需求一般映射为产品的技术、结构和设计开发周期等需求。

内外部客户的需求都需要引起产品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相较而言,内部客户需求较易获取,需求信息的表达也比较清晰,而外部客户需求的获取难度则大的多。且外部客户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描述其产品需求.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因此其需求信息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外部客户需求信息的研究是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如不特别指明,客户即指外部客户。

2.需求获取模式和方法。确定产品客户需求的方式主要有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通过对技术发展规律和消费趋势进行预测,从已有产品内部分析人手。以技术推动的方式获取客户需求,进而确定产品的开发规划和技术路线。sony公司的奠基人akiamorita认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要引导用户,而不是问用户需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而企业知道”。即产品设计的原始需求和构思来自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或者更好地满足已有客户需求。一般而言。对于自主创新的产品设计而言,更多的是依赖技术推动模式来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如数码相机、复印机等创新产品就是典型的代表。

市场拉动模式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用户需求,之后启动产品设计,设计的原始构思来自于市场调研的结果。现在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算法等技术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不同信息的重要性,给出量化的权重值。最后利用质量功能展开等工具完成转换。对于产品的改进创新。更多的是依赖于市场拉动式的客户需求获取。因为这时消费者已经对产品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可以提出自己新的需求。

3.客户需求的进化日本kano博士提出了kano模型来表示产品客户需求的进化性。如图1所示。客户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规范需求和潜在需求三类.基本需求是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产品未实现基本需求则会引起客户强烈不满。规范需求与产品的质量呈线性关系.产品的技术水平高。则规范需求的满意度提高。潜在需求是指用户未曾意识到的需求.但确实需要,对潜在需求的满足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需求会逐渐转换为规范需求,进而转变为基本需求。如轿车的空调开始阶段属于潜在需求。但随着客户对轿车的逐渐熟悉。现在空调已经成为轿车的基本配置.即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再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目前还属于多数轿车客户的潜在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gps系统也会变为规范需求。

五 创新的维度

根据客户需求信息.就可以确定产品需要开发的相应功能,着手进行后续的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工具和理论与方法四个维度来讨论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成功的途径(如图2所示)。

1.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尤其是设计团队之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目标是实现对设计团队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提高设计团队的工作激情和开发效率。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团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设计团队的机构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产品设计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随着产品设计获得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产品设计的流程从传统的串行方式变换为并行方式就需要在管理和组织制度方面进行重大创新.才能适应并行设计的需要。面对复杂性程度高的产品创新开发。有时还要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适应各种变化。对于临时性的开发工作.可以组建自我管理团队.跨职能团队等业务小组等。

另外.企业文化对于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也具有重要性。顶尖的人才,可以精诚合作设计出世上最好的产品,也可以上演最惨烈的争斗企业如果缺乏富于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文化,不过是“一盘散沙”,就算人才再多,也必将沦于内耗.产生不了强大的合力所以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必须着眼于建设合作与诚信的文化,因为文化也是生产力。

2.技术创新。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常规的技术储备创新.二是产品设计和制造时的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新的科学原理,工程算法、材料、制造工艺和发明专利不断涌现,通过选择新的产品工作原理、工程材料和工程算法,设计师能够得到创新性的产品设计概念.新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提高产品制造的效率、缩短上市时间。例如,是否可以用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和支承.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正在使用的材料等.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有了产品创新概念后,是否能率先引入最新技术,在最短时间中开发成功.同时做到最小成本也是影响产品能否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工具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为产品设计师在设计手段和设计工具方面的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基于网络化的设计、虚拟设计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工具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另外.像autocad、project等设计工具软件包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使用也越来越方便,都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设计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产品协同设计亦成为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新兴产品设计方式.其目的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工具协同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设计方案的讨论、设计结果的检查与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如基于web的多智能体异地协同设计等等,网络化的设计既是一种新的设计技术,也是新的设计工具.同时也需要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以适应设计团队和客户的网络化互动。

4.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科学的设计方法学的支持.是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发达国家设计界。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公理化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泛设计理论和约束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都是研究的热点。对设计过程、设计本质和设计思维的探讨都是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领域.设计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将对设计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triz理论极大改变了设计人员对创新的传统认识.增强了创新的自信心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设计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设计知识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都是未来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

当今.我国很多企业并不重视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仅仅热衷于技术的引进,而没有把技术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仅仅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替代图板的绘图工具.没有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指导,产品创新难以取得真正突破。

六、结论

产品创新论文篇6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情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产品创新论文篇7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 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27-03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受到外部刺激或内部推动,根据其内在特点开发那些被客户看来是重要的并能极大地增进他们内部价值的各种产品创新的总和。这里的产品包括产品本身和跟进的服务。产品与服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可以独立销售,可以取得收入,形成银行和客户的独立合同关系。服务是产品销售或交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步骤,可以是合同中的部分条款,也可以是银行为促进产品销售和交易向客户提供的帮助或额外便利,一项服务与一个或多个产品相关,但多数不能脱离产品单独存在。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银行各方面人员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涉及客户需求采集和市场反馈收集、信息的归纳分析、产品概念模型、产品可行性研究、产品功能和流程设计、相关信息系统开发、新产品试点、产品推广和营销活动以及产品后期评价等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客服人员、产品经理、产品专家,战略执行、研发团队,技术、风险、法律等各方面专家都需要参与,真正实现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对其影响因素(前因变量)进行研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本文将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一、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关注金融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Easingwood和Storey{1}早在1991年就揭示了关键的金融创新成功因素:内部营销和协同、沟通策略、整体质量、技术优势、市场研究方法、营销网络支持、直邮支持、快速响应等。Brentani{2}发现了包括数十项活动在内的6组关键因素:正式的预先计划和评估,正式和广泛的市场引入程序,支持性和高度参与的开发环境,市场导向、客户驱动、专家驱动的开发过程。Edgett和Parkinso{3}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成败的影响因素分为管理层/员工取向、开发过程活动和环境评价三类,具体包括市场适应、组织管理、市场研究、上市有效性、市场潜力、设计测试、员工取向、商业分析、预评估、资源分配和项目更新等11个因素,并构造模型利用这些因素直接预测成败。随着人们将创新成败标准进一步量化为创新绩效,影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绩效的因素研究逐渐成为主流。Cooper{4}等学者总结了产品优势、营销支持、市场性质、开发过程、企业环境等五类共104个影响金融创新绩效的变量,通过因素分析,不仅提取了财务绩效、加强关系和市场开发三类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还提取了影响创新能力的11个因素,更进一步衡量了不同因素对不同绩效指标的影响程度。在众多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现了关于影响因素与创新能力之间作用路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Calantone和Benedetto{5}首先在其研究中指出了产品创新的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建立模型,对组织结构、技术、营销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与新产品开发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组织结构影响技术、营销资源和技能的获取和配置;技术、营销资源和技能又分别影响技术活动和营销活动;进而,营销活动影响市场信息的掌握,市场信息和技术活动共同影响产品质量;最终,营销技能、营销活动、技术活动和产品质量共同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其分析结果显示,除营销活动对新产品开发成功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影响关系都显著。Kleinschmidt和Cooper{6}关于产品创新风险因素之间及其与产品创新成败的关系的概念模型显示,市场和公司环境共同组成创新项目的环境因素,并作用于产品创新的流程因素和战略因素;项目流程因素作用于战略因素,并最终影响项目的成败。其中,市场因素分为市场吸引力、购买性质和竞争形式等;公司环境因素是指营销、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资源、技能和经验之间的协同以及创新者对此的熟悉程度;新产品流程因素包括产品定义、流程所包含的各种活动以及项目的组织等;战略由产品优势、非产品优势和市场引入战略等因素组成。Athanassopoulou和Johne{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流会对新产品研究成功具有显著影响。Bates and Khasawneh{8}检验了组织学习文化、知识转移氛围和产品创新的关系,发现组织的学习文化会促进知识转移氛围的形成,同时,良好的学习文化和知识转移氛围都会显著地影响组织的产品创新效果。Weerawardena, O’Cass and Julian{9}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证明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组织学习都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的产品创新。Chang and Lee{10}的研究也证明支持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对管理和技术创新都有积极影响。Shu-Hsien Liao等学者{11}研究发现组织学习会调节组织的文化和金融业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组织的文化会通过知识获取过程影响到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效果。

二、国内研究述评

尽管国外有较多学者利用各种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但国内只有极少数研究针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国内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现状、问题、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国内绝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这一领域,例如,周梅{12}从理论上探讨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动因,对银行产品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创新策略、组织人力、风险管理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有关建议。卜亚{13}在分析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脱媒、银行资本约束等动因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业产品创新的策略,其中包括:金融创新必须注重风险防范、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金融创新、实施金融创新由外力推动向内部驱动转变等。刘凤军和张屾{14}指出中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整合性不强、市场营销与产品研发缺少互动、配套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机制、有效实现营销模式转变的对策建议。徐爽等学者{15}在对金融创新和产品设计趋势的研究中,通过分析真实世界行为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推导出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并针对性地讨论了恰当的衍生证券解决方案,分析发现基金的价值增长过程能够在市场完备化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真实世界的行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可以写成基金的价值增长过程简单期权的形式。

2.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评价。国内少数定量研究集中在针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评价方面。例如,肖科等{16}利用1985-2002年的有关数据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认为金融创新力水平是人均利润与人均金融资产占用量的比率。指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水平由持续下降转向稳步上升,并且与银行经营效率呈高度正相关。曹蒸蒸{17}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并界定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出可以通过创新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水平、风险控制力四个维度来评价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刘星等{18}使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3—2007年披露的48份年报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与银行创新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使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作为衡量银行创新能力的指标。

3.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如前文所述,国内只有极少数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阎洪等{19}从“全球银行”的概念和“价值链”的理念入手,强调新产品创新的价值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进一步从“链”的角度分析新产品创新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于晨曦{20}分别从厂商理论的观点、博弈论的角度和交易成本学说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市场存在过度竞争,过度竞争使得商业银行收益率降低,而后商业银行可能降低服务质量,并且影响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变为两败俱伤,提出开展业务、技术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加大银行间同业协会的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观点。李建英、冯琴{21}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从外部环境、内部行为者和内部动力三方面分析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对11家银行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战略管理和组织因素对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起关键推动作用,只有协调各种动力因素,才能促进服务创新的发展。雍灏等{22}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资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开发过程、营销因素、市场环境、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关键因素影响创新能力的作用路径和效果,以指导我国金融机构对产品创新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研究局限及未来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局限和空白,例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没有考虑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缺少严谨规范的实证研究等。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可能的研究议题包括以下几点:

金融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性行业,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管理系统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商业银行中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创造能力和产品创新的支撑作用,这将完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理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吸收能力的角度研究其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吸收能力这一重要概念自从Cohen和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以来,就与企业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然而绝大多数研究没有针对特定行业或只针对制造业进行实证,极少针对金融业进行研究。由于银行业本质是同质性行业,其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独特性,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业探索吸收能力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并利用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加以检验,只有这样,得到的结论对中国的商业银行才更有指导意义。

基于权变理论,探索权变因素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目前,对于某些权变因素(如社会整合机制、利益独占性等)和控制变量(银行规模、创新战略等)如何影响吸收能力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国内外鲜有研究涉及。由于这些权变因素和控制变量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创新能力和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银行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或前因变量的研究,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议题,笔者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逐步求证。只有明晰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商业银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战略并成功实施,提升核心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造与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研究”(2012M510362)]

注释:

{1}Easingwood C. J. Storey C. Success factors for new consumer financial servi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991, 9(1):3-10

{2}Brentani U.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 financial services: Strategy for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1993, 11(3):15-22

{3}Edgett S. Parkinson 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inancial services: Identifying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4, 5(4):24-38

{4}Cooper R. G. Easingwood C. J. Edgett S. J. et al. What distinguishes the top performing new products in financial service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4,11(1):281-299

{5}Calantone R. J. Benedetto C. A. Organizational technical and marketing antecedents for successfu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R&D Management, 1993, 23(4):337-351

{6}Kleinschmidt E. J. Cooper R. G. The impact of product innovativeness on performance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1, 8(4):240-251

{7}Athanassopoulou, P. and Johne, A.,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lead customers in developing new banking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Marketing,2004, 22(2):100-25

{8}Bates, R. and Khasawneh, 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ulture, Learning Transfer Climate and Perceived Innovation in Jordanian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2005, 9, 2, 96-109

{9}Weerawardena, J. O’Cass, A., and Julian, C. Does Industry Matter Examining the Role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Innovation and Br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 1, 37-45

{10}Chang, S.C. and Lee, M.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Mechanisms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Taiwan, The Business Review, 2007, 7, 1, 295-301

{11}Shu-Hsien Liao, Wen-Jung Chang, Da-Chian Hu, Yi-Lan Yueh, 2012,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acquisi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Taiwan's banking and insurance industr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2, Vol. 23, No. 1, 52-70

{12}周梅.金融产品创新:历程、机制与策略[J].财贸经济,2009,(2),69-72。

{13}卜亚.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148-151。

{14}刘凤军,张屾.刍论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营销模式变革[J].中国软科学,2008,(2),65-75。

{15}徐爽,姚长辉,赵永华.基金期权金融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新方向[J].金融研究,2009,(2),185-198。

{16}肖科,夏婷.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11),102-103。

{17}曹蒸蒸.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评价[J].金融理论和实践,2009,(11)。

{18}刘星,张建斌.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与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44-48。

{19}阎洪,刘王君.“价值链”理念和银行新产品创新系统研究[J].金融研究,2003,(1),28-35。

{20}于晨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合作与竞争研究[J].金融论坛,2007,04:34-40。

{21}李建英,冯琴.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7,06,19-24。

{22}雍灏,陈劲,郑才林.金融产品创新绩效之风险作用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2),16-22

产品创新论文篇8

【关键词】消费者使用经验;智能手机;创新扩散

一、引言

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之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商家投入到手机的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如果智能手机创新未及时扩散出去,已经有更新型研发出来。有鉴于此,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分析使用经验对其的影响,以及消费者个人创新性和产品兼容性的调节作用。为促进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和假设提出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IDT)是Rogers在1962年提出,并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的创新事物扩散的传播过程是“S”型曲线。刚开始人数很少,扩散的进程很慢,当人数增加到人口的10% ~25%时会突然加快,曲线呈迅速上升趋势,而在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再次慢下来。Rogers把创新扩散的采纳人员分为5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迟缓者。

Rogers认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扩散出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他们就是创新采用者。一般不超过人口的25%,他们为之后的创新扩散奠定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的衡量标准为消费者对智能手机产品的采用意愿。消费者采用意愿可视为消费者选择某一产品的主观倾向,并可作为预测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

(二)消费者创新性

消费者创新性是由产品创新中延伸出来的,Midgley 和 Dowling 将创新性的概念延伸至消费行为领域,衍生出消费者创新性的概念。他们认为消费者创新性是“个体在不受到他人影响下独立进行创新决策的程度”。消费者创新性对高新技术产品采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Foxall 研究得出消费者内在创新性对于一些高技术产却有着正向影响关系。

(三)产品兼容性

企业产品兼容性决策是网络外部性理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产品兼容性使产品能够与其他产品或功能相互协调操作来满足用户需求。高新科技产品因具备:①市场高度倾向性。②消费的网络外部性。③技术的复杂性等特性,使得产品兼容性 成为消费者选择高新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 素。董伶俐证明了产品兼容性强时,使用经验对高新技术 标准产品创新扩散的正向影响增加。

鉴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起正向影响作用

H2:智能手机兼容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显著增加

H3:消费者创新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作用减弱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中运用了五级量表调查的方法。问卷刻度为1=完全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本文收集数据方法采用街头拦截式面访调查和网络调查中的在线问卷调查,共收集了1356份有效问卷。通过以下问题来收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信度与效度分析。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对于问卷的信度,本文采取稻莘治龇椒ㄊ悄谠谝恢滦孕哦戎械目死拾凸&系数,经计算&=0.83,故此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效度的测量本文采用二列相关法(p为手机的兼容性高所占的比例或消费者的创新性高所占的比例,Xp为P部分的x数列平均值,b为x的正态曲线中p部分的纵轴最高值,St为标准差)经计算具有较好的效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使用经验与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影响差异不明显(F(1,754)=3.150.05;)假设1证明成立。对于智能手机而言,有使用经验的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创新产品感知风险较少,购买意向较大,故此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起正向影响作用。

智能手机兼容性显著增强了消费者的使用经验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F(1,358)=23.05,P

消费者创新性没有显著调节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作用(F(1,438)=1.94,P>0.1)对于具有高创新性的消费者,他们非常愿意尝试新鲜产品,所以消费者创新性未必与消费者使用经验有相关关系,假设3不成立,消费者创新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作用并没有显著变化。

五、结论与讨论

消费者作为产品的输出终端,作为产品价值能否体现的决策者。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对于消费者心理、经验、技能等影响消费决策的研究一直是企业、学者等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对所回收问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后,在消费者使用经验与智能手机创新扩散关系研究方面得出了如下结论:(1)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起正向影响作用(2)智能手机兼容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显著增加。(3)消费者创新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作用没有显著变化。即合理分析后均是成立的。

随着新时代、新经济的到来,当今社会已由“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大于求”,商家、企业等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最不可或缺的智能手机,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若不能在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在市场占有一定比例,获得一定盈利,无论智能手机性能多么优越,则都标志着产品的失败。为了在智能手机性能过关的基础上,打好“市场”这一战役,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及回购率,特在营销策略上提出如下建议。

(1)合作双赢策略;在改进手机兼容性能的基础上,可与多家APP或其互补品商家合作,使其在配合使用的过程中,能达到协调统一,并且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在出现兼容问题时,多家协同解决,给消费者一种更好的体验感。

(2)体验经济策略;在现下手机市场巨大,但竞争也尤其激烈的境况中,如何让消费者最终购买这个智能手机成为商家的根本目标。但由于对本款智能手机功能等的体验与认识,不能立即确定是否购买该智能手机,此时推出体验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3)追求个性策略;“个性化”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标签,同时追求个性化也是智能手机使用主体人群的性格特征,若商家能赋予每个智能手机独一无二的标志,满足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使其个性化不仅仅体现在手机外壳上,而根植于手机本身。

参考文献:

[1] 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

[2]Midgley D F.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Marketing[M].Wiley,New York,1977

[3]Xie J H,Marvin S. Price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demand externalities[J].Management Science,1995,41(5):909-926

[4]董伶俐.消费者知识对高新技术标准产品创新扩散影响研究.科学研究,2012-01,第30卷,第一期:152-160

产品创新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 出口绩效 中国

斯蒂芬和詹姆斯(2002)在对英国和德国出口绩效的研究发现创新对企业的出口绩效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韦克林(1997)也认为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经营和企业的出口绩效。可见创新对于企业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机制不断完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随着外资的进入与交流,企业对于创新的探讨和研究也不断继续与深入。创新,被认为是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出口行业,充分利用创新将会对出口绩效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和出口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国家,行业)和微观(企业,个人)入手,本篇文章主要着重于企业层次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方面对出口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

产品创新的理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论证和发展。产品创新理论研究早于1966年美国学者弗农就做过研究并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品创新关系。弗农认为,创新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相对成熟后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保持产品创新相对优势。研究证明,产品的创新提升企业出口绩效和表现。

1、产品创新促使更多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中国的企业大多都发家于国内市场,为数较多的是中小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长。产品创新往往触发非出口企业转型进入出口行业,凭借的就是创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非出口企业凭借着创新产品在国内市场通常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当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达到相对饱和时或产品在国内市场产生疲倦效应,企业便会寻求出口市场。这类的企业在中国比比皆是。也有研究表明,当新产品开发后,公司不仅会第一时间将产品打入国内市场,同时也凭借着出口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更是有的非出口企业一有产品创新直接转型进入出口市场,而跳过国内市场。所以经常会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却仅仅在国外市场有售的现象发生。总体而言,产品创新将许多非出口企业带进了出口市场,并且这些企业在出口行业里保持着持续性和增长性。

2、产品创新对企业出口影响的间接性和相互性

从出口企业生产效率的层面来研究的话,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是间接的和相互的。间接性表现在,产品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也确保了国际需求,出口需求的增加保证了出口增长,从而对企业的出口绩效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是具有间接性的。对于相互性的研究,往往被学者和企业忽略。相互性表现在产品创新出口绩效的相互作用,既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有积极作用,同时出口绩效的提升也带来产品研发的创新。具体来说,产品创新推动了企业出口的增长和出口绩效的表现,另一方面企业的出口快速增长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企业必须加强研发强度和生产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二、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影响

相比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的研究要相对较晚,然而过程创新的研究层面更为多样。笔者在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研究主要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决策创新进行。借助卡斯门和罗斯(2004)的研究发现,过程创新对出口作用的效果要小于产品创新,然而过程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确保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同时也为产品的特点提供了后勤保障。可见过程创新对于出口企业的作用非同小可。

1、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出口企业的一种能力的表现。企业的管理能力主要是制定一套稳固的管理体制和稳固的组织结构,能够为了企业的同一目标起到协调和分配作用。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一致认为管理的创新对出口的绩效起到积极作用。皮尔和麦克达芬(1996)的研究中就强调过,管理创新的引进从实践和理论都对出口公司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一个宽广的操作平台。和产品创新相比,管理创新对非出口企业的转型起到的作用不大,特别对于中小企业。然后对于大型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了公司运行的效率,从而节约管理成本。管理的创新对于出口存在着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了企业出口流程的进行,同时也确保了公司管理和运行的稳定性。间接性表现在管理创新对产品生产的辅助效应,从而全方位提升生产效率而最终对出口绩效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2、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的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而后风靡全球市场。学术界对营销创新对出口绩效的作用持有不同态度。然而笔者认为营销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营销的创新能力反应了出口企业的宣传和销售产品的水平。市场营销的创新应基于多渠道了解客户当今和将来的需求,客户对产品的获得途径和更多的掌握行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营销的创新是最为灵活,然而对于出口企业是最有挑战性的。对于出口企业,营销创新提升了企业国际知名度,提升出口企业监测市场环境能力,同时在对出口产品的选择和测试中,营销创新也起到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可见营销创新对出口绩效的积极影响应值得认可。此文不再对营销创新的细分加以讨论。

3、决策创新

决策是企业高层制定公司目标选择公司导向的策略。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运行情况和企业前景。出口企业的决策能力体现在企业是否能根据出口环境的变化和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采取不同的决策。决策创新的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充分利用决策创新将给出口企业带来极大的效益。相比过程创新的其他环节,决策创新要相对复杂。决策创新的进行要大量掌握技术战略和商业战略,关注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出口竞争者的信息和决策。为适应出口环境的特殊性和国际竞争,企业的所有创新环节应配合决策创新进行。根据需求调整产品创新和管理营销创新。决策的创新虽然复杂,但是研究发现,决策创新给企业出口带来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决策的领先,更快的适应国际市场,更有资料表明,决策的领先甚至领跑于市场需求,而真正为出口企业做到未雨绸缪。可见决策的创新不仅促使出口绩效增长,对企业的持续发展的作用也是相当可观的。

三、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对出口的比较研究

结合弗农(1966)产品生命周期和克莱伯(1966)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和过程创新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出口企业,产品创新占据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然而过程创新的引进往往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进行。研究也发现对于中小企业的出口转型,产品创新的作用要大于过程创新,此刻,出口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新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的稀缺性。然后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企业就会借助过程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和控制成本从而在出口市场中提高整体利润。所以不同规模和导向的公司会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创新,或者产品创新或者过程创新。

然而产品创新对出口绩效的作用是否大于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作用,至今为止,国内外的学者均无统一结论。格里菲斯 (2006) 研究发现过程创新相比产品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更为积极,而对出口绩效的提升起到更重要作用。相反,卡斯门和罗斯(2010)最新的研究表明,产品创新引导企业更快的进入出口市场,这方面的作用是过程创新无法达到的。更有学者通过对上万家出口企业数据收集和研究得出产品创新对出口现状的作用占据所以影响因素的8.7%而过程创新的作用占据8.9%。(达米扬,卡斯特福,珀拉内,2010)达米扬等的研究数据表明了,分别考虑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出口现状的作用是不明显的,但是两者的作用接近的。

当今许多研究只注重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单独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而少有研究指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相互作用和这种相互作用对出口的影响。借助达米扬等的研究,笔者认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整体对出口现状的影响占据接近20%,也可认为是创新对出口影响的总体作用,这个作用是相对可观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产品创新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研究经费的投入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在产品创新的不断开发中,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起到的作用其实是辅的。然而这种辅是不可缺少的。管理的加强,决策的更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产品创新的发展。过程创新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是积极的。相比之下,产品创新对过程创新起到的是指引作用。在中国更多的出口企业是实业型企业,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要和产品的导向和定位一致。新产品的推广需要营销和管理相配合,创新的产品能达到哪一个市场高度和市场前景,过程创新应及时跟进。研究也表明,共同推进出口企业各个创新的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才能更好推动出口的增长和出口绩效的提高。

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资产,这两个重要资产的不断创新对企业出口的增长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创新和出口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视野也将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对出口绩效的增长的积极影响是值得认可的。对于出口企业,加强产品和过程创新的力度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产品创新论文篇10

[关键词] 增值性文献 信息产品 模式设定 教学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理论应用于文献检索课程,延伸和创新了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其宗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应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献信息的查寻方法,而且能够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增值性文献信息,创造出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课件及教学模式设计目标明确、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教学实践表明其成效显著,是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课堂教学理论应于实践的文本资料和操作手册。

一、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目标

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理论的运用,学生在文献检索课上可以查寻和利用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对相关文献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和合理选用,能够在实践中及时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找到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产品,创造出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设计,其针对的就是引导并激发学生产生创新增值性信息产品的思维,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技能,寻找和发现增值性文献,创造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模式包含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成果可适时地被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把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和教师在互动的关系中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的知识容器。教师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示者――学习的航标。学生不断地创造,以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创造产品,准确有效地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这正是信息经济时代的人才所必需的信息素养之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课堂教学模式设定的基本要求

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模式设定是以传统的文献信息课教学模式设定的系统理论为基础,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预期的教学计划教学。(附: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课堂教学课件演示表)

1.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

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课堂教学的模式设定从学生的适应性和知识范围内着手,注重于引导学生的动手和参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互动,把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用于行动中,在学习中探索新知识。

2.引导学生将所学文献检索方式用于实践

文献检索课正从传统的信息存储的检索向高精度检索、多媒体内容存储和检索、文本挖掘、知识发现、信息内容可视化、概念词库、知识搜索引擎、语音识别等领域发展,这对于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提供了方便,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模式设定上,要求利用掌握的科技信息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将大量同质性、普用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归类分析,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地解决文献信息产品“有与无”的问题,还可以将大批高素质的相关信息从简单、枯燥的文献加工工作中解脱出来,形成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文献服务与咨询的高端工作上来,这样即可通过文献索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产品,在其基础上加工形成增值性产品。

3.指导检索方式,探究检索有价值信息资源

创新增值性信息产品中教师的引导角色非常重要,要让学生由被动地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学中要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鼓励、支持他们主动对所学知识的研究,使他们掌握所学知识领域一定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提示他们思维精细加工增值产品,要把那些经过他们思维加工、可以实现增值的文献信息让他们收集整理起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知识、高素质的大学生。例如,我们在教学查阅“家电”信息时,建立起家电信息资源共享规范体系,整理、规范和改造现有的家电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提高准确的信息。在具体工作上,我们要求学对现有大量的家电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和加工,整合出统一、透明、实时、规范的家电资源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一资源进行分析,为科技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后台支持。

4.培养教学互动情趣,活跃课堂氛围

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与学生的思想联合与沟通,建立课堂互动,逐步从文献信息到新知识的过渡,即通过查检方法查寻相关文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创新思维。教学课件在设计方式上逐步从以“查找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时代转入面向学生、解决问题的延伸式“一站”教学模式,以文献信息为基础不断向文献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培养学生查寻文献信息的兴趣,设计师生互动情景,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

5.适应科技发展形势,开展横向联系

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要把握原始性创新这条主线,把创新增性文献信息产品通过课堂教学为社会产业活动提供准备性的服务。在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模式设定上,要开放学校的科技项目,让行业专家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其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跟踪科技发展的步伐,适应科技创新的特点和要求,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与院校及其科研机构、社会服务对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学生掌握的知识紧跟市场竞争形势。

6.接轨就业选向,创造社会实用型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

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具有文献信息创新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人力竞争的格局。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课堂教学的模式设定必须以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主要内容,把学习与就业的目标联为一体。以所学课业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形成增值性信息产品的雏形,以及研究实施的设想方案,把这些增值的科技信息资源通过一定形式提供给学生或是提示学生在就业中对这些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精细的加工,形成可用的增值的信息产品,这样即可取得应有的回报。此外,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是自身的知识产权,必然会得到重视和尊重。

三、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的课堂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实践证明,创新增值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理论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形成文献信息与大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链

知识的创造性与知识的结构化水平密切相关。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方式实现了知识的互相融通、交叉和连接,产生出创造性思维,形成具有联系的知识链结构,促进了文献信息产品的增值。高校学生知识的积累必须体现为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组成比例结构在量上的增长和知识的组成结构在质上的增长。要实现质的增长,就要依靠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在掌握查找文献资料方法同时,经常性的依据此体系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查寻相关文献,并通过自身思维产生出新的文献信息产品,这样的学习才有助于知识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富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三种特性,即思维广度的多端性、思维深度的独特性、思维灵活上的变通性。而思维广度的多端性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不断扩展,思维深度的独特性来源于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延伸,思维灵活上的变通性则来源于对动态知识的不断启发。文献信息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增值性文献产品,有助于学生进行集中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创新的教学方式为社会输送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型人才

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以学生自主研习为主。文献检索教育课职能长期以来侧重于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必然是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一个流水线上的产品,个性不足,共性有余。然而通过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出独特的思维,从而创造出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让大学生在这一方面先行一步,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拥有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培养了有个性知识的合格的优秀人才。

3.整合课堂内外知识,体现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

强化实习课建设是高等教育、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文献教学课为实施知识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利用文献教学课对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思维更新,使他们形成自我调节、动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文检课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实习教学在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增强其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又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它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主动建构与课堂教学趋同的认知联系,还为自身的知识格局补充和发展找到一种增值联系,既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补充的作用,又能起到深化、延伸的作用。学生在阅读文献资料,从与课堂教学内容发生某种相联系的学科、交叉学科中寻找新的知识点,构建新的认知平台,使课内与课外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建立学生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

目前,一些大型企业,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等在北京、西安、九江等地设立了五大文献信息加工基地,大规模的生产创造文献信息资源,这一做法实值就是在把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理论的实践应用。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课堂教学尝试式地让学生把这一方式用到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去,然后对自己所查阅的文献信息进行编目、建立自己的所需“文献数据库”。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层次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做好积累。对于经过加工、实现增值的信息资源尚可以为学生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大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创新了知识,等到走出校门时,即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也就等于为学生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这一“文献数据库”不仅是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库,将来即是就业企业需要的资源,甚至有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增值性文献信息产品的理论用于教学,可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也就是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芳.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宏,王军.在学生事务中构建学生科技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149-150.

[3]郑红宇,鲁克雄.浅析湖北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图书理论与实践,2009,(5):94-96.

[4]黄颖.关于当前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探索.图书馆论坛,2009,(2):131-134.

[5]宋剑祥.专利文献检索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情报,2009,(4):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