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展示十篇

时间:2023-03-25 08:08:16

数字化展示

数字化展示篇1

[关键词]展示设计;数字化;计算机;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设计的进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也深刻影响着设计的变革,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像计算机这样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交流和生活。通过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运行,创造了一大奇迹,人类社会生活步入信息化时代,艺术设计这一和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也趋于数字化。人类围绕它进行的研究跨越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突破现有技术的限制,以创造性的发明与设计满足人类在信息社会的生活与工作需要,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化时代。[1]

展示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嬗变。展示设计是指在既定的时间背景和空间区域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以及各种组织策划,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有计划、有目的、符合逻辑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观众,以期对观众的心理、思想与行为产生有意识或者潜在的影响;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师计划传达的信息,达到完美沟通。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主体为展示物,本质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实用艺术设计,不仅包含了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的因素和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与环境的因素,也涉及符号学、信息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美学以及材料学等诸多学科范畴。

人类发展历程的背后是设计的发展历史,而设计工具决定着设计水平。展示设计师设计意图的表达,长期以来一直以手工绘制效果图、施工图来实现,从设计任务的下达到图纸设计的完成,不能解决的一点是设计人员要承担大量图纸的手工绘制工作,如果在设计过程中遇到设计方案和设计内容的调整,都会面临图纸重绘过程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占用设计人员很多的创作时间。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开创了设计数字化的新时代。[2]20世纪50年代,美国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绘图系统。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伊凡•苏泽兰开发了画板软件,开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崭新领域,[3]实现了纸笔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跨越。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CAD技术席卷全世界,不仅促进了计算机本身性能的提高和更新换代,而且几乎影响到全部技术领域,冲击着传统的工作模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数字化设计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

展示设计数字化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形式。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能更有效地完成创作工作,而且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语言,对艺术设计工作程序及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的展示设计从构思到完成,每一个方案、步骤不仅要付出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时始终存在着图纸精度不高的问题。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设计师可以轻松地对建筑结构、展示主题以及展品进行分析整合,准确构建出展示平面的分隔布局,确定整体构思和设计定位。通过向计算机输入展示信息,建立展示空间物理模型,运用艺术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在计算机提供的虚拟现实技术配合下,对各物理模型进行诸如重叠、连接、分离等方式重组,实现对空间的划分和组合,运用计算机携带的丰富图库资料,对展示空间内创建的物理模型的材质、肌理、技术工艺等进行前瞻性配合,艺术地再现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下一步的施工制作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展示设计数字化影响着展示的艺术形式。设计师利用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的各自长处,获得整体设计最优化设计的过程。计算机可以从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创作出各种风格的作品,并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的新领域。计算机作为一个表达设计意图的工具,可以使我们的创意快速、准确地发挥出最佳效果,使图像的生成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并直接反馈出控制效果;为设计师提前感受和体验设计的预测效果,改进、完善设计构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传统的展示手段和内涵得以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为更多地引导人们参与其中提供了直观而低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现代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4]计算机技术在为设计师提供科学设计手段的同时,也为设计者创造了一个可以任意变换的模拟空间,丰富了设计语言,拓展了思维空间,使设计者的灵感得以充分再现,设计表达更为清晰。设计过程中的人机对话、直观展示丰富了设计者的大脑,从而调动设计者的创作欲望,增强设计的艺术性。

二、数字化设计的优势

设计艺术不同于纯美术,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的交叉、融合。艺术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展示现场氛围主要依靠整体空间造型以及材质、色彩等因素,是“以占据一定的场所空间,通过实物陈列、版面、灯光、道具、音像、色彩等综合手段有效地引导人们的心理与生理之诉求行为,属人为空间环境设计”。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突出‘人―物―环境’的直接感知与互动,形成一个时间与空间有机的组合体”。计算机为这种人为空间的模拟创造了直观的视觉效果。计算机在现代设计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数据化

一套完整的展示设计图纸应包括平面图、效果图和施工图等,在没有计算机以前,这些图纸都是靠人工绘制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给展示设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现代各类设计绘图软件功能的不断强大和完善,高性能显示设备的出现以及后续出图、喷绘等技术的迅速提高,展示设计中涉及的平面图、效果图以及图版的编辑设计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最终形成计算机数据。

(二)管理规范化

计算机数字化设计技术实现了管理规范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子文件管理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使设计和工程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存储、携带及利用设计图纸和文件的计算机数据,替代大量不同规格的纸质图纸、文件。

(三)控制精确

在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的工作界面里,设计人员根据展示空间的建筑特征,按照建筑物内的实际测量数据精确的透视,从创建展示总体空间结构到展示空间的局部构成设计,逐步深化到局部或单体的构成和细部刻画。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要求设计师设计图的表达更加科学和直观。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对模型的渲染处理使设计人员对物项的空间位置一目了然,可以对各展示实体之间、展示实体和其他辅助设施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否到位作初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计算机模拟灯光为设计者提供了整体照明、局部照明、装饰照明、特殊照明的模拟灯光效果,为营造展示情调、气氛,创造意境提供了技术保障。展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由计算机来制作完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四)数据共享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数据交换,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并且可以进行任意拷贝和修改,适应不同展示项目的需要,使多名设计人员可以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同时进行不同的设计,从而缩短设计周期。

(五)便于修改

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快速、便捷和便于修改。在博物馆展示的整个设计过程中,修改、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手绘设计效果图表现形式和手法多种多样,依设计师个人爱好和习惯各不相同,往往偏重于艺术表现,容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误差,导致展厅成型后和设计图相去甚远,从而无形中增加了从设计到施工过程中的修改次数,如遇上施工人员未接触过的新技术、新材料,则此过程还要更加复杂。计算机可以在已完成的图面基础上,任意进行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再选择、再创造。

三、数字化的局限性

计算机在数字化设计的表现上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在设计领域影响越大,给设计师们带来的好处越多,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一)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虽然短短的50余年仅运算速度(5000次/秒到数百万亿次/秒)和存储容量(千量级到千兆量级)两项就提高了将近10的20次方的倍数,但是还远远不够。目前,一幅A3幅面展示设计效果图的渲染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有些高端渲染软件和相对复杂的效果图甚至达到10小时左右。更多的设计师还在为素材、资料的存储问题而苦恼。

(二)不能处理非量化信息

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必须量化,凡是不能数字量化的信息,当今的计算机都不能处理。有的设计师最初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计算机的制作上,但事实上并不像他们想象与等待的一样,设计师最终还是受制于设计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制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工作程序容易出错

要让计算机完成什么工作,必须由人为其编制一步不差的运行程序,错了一个符号发生错误,计算机就不能工作。今天的计算机还是一个刺激系统,设计师发出一个正确的命令,计算机就有一个正确的反映,否则一定出错。

(四)图像过于程式化

与传统的手绘相比,计算机处理的图像过于程式化,艺术成分相对较少。在设计前期,计算机精确的点、线、面在屏幕上明确的显示往往容易扼杀作品构思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缺少传统设计、制作过程中那种人对材料直接对话的感受,而面对着的是鼠标的移动和点击,缺乏对材料与过程的控制和把握。

(五)设计形式雷同

由于计算机数据共享、永久保存和便于修改的特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极容易造成设计模型的重复使用,出现展示设计形式的雷同。有的设计者过于迷信电脑,他们带着完全的自信,沉浸在计算机提供的虚拟空间中不能自拔,往往陷入了不顾设计的具体需要而滥用各种特殊效果的僵化模式。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门类的丰富、设计手段多元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了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它让设计师充分体会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应用的便利性,也使得设计师对计算机过于依赖。便捷迅速、多样化的无限复制,使人担心艺术作品根本价值的丧失。电脑的不断普及和设计软件的傻瓜化,似乎勾画出一个全民皆是设计师的时代,或者是一个没有设计师的时代,一个世纪前威廉•莫里斯的担心又开始显现。设计师的创造性、主体性等本身不言自明的问题被放到了显著的位置,电脑的应用反而成了其中一个负面因素。[5]

四、结语

如果工业革命是设计产生的土壤,并使之产生并得到认同与发展,那么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将给设计师带来新的思想和变化,使设计理念更贴近对生命的关怀。设计的过程是一种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创造性过程,决不是电脑所能理解或掌握得了的技术。正确把握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接近艺术设计的本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设计领域,数字化不仅带给设计师观念上的更新,还可帮助设计师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注意不要被计算机的视觉效果所迷惑,让数字化淹没设计师的创意,取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数字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创作语言形式才刚刚起步,同其他艺术形式已十分成熟的创作语言相比,它还将经历一个日趋完善和更具人性化的发展过程,它的优势和特征也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周燕.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设计[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4):16~17.

[2]百度百科――计算机辅助设计[EB/OL]. baike.省略/view/76137.htm?fr=ala0.

[3]计算机先驱人物――伊凡•苏泽兰[EB/OL]. 省略/index.php?doc-view-71102.

数字化展示篇2

关键词:数字化;展示设计;研究;概念;发展

1 数字化展示设计概述与特征

1.1 数字化展示设计概述

展示设计的起源,要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活动,人们因信仰所建立的祭坛,庙宇以及雕刻的图腾等都算是展示设计的鼻祖。而奴隶社会出现的以物易物的集市,可以算作最初的大型展览会萌芽。到了封建时期,市场上开始出现店面,货物在店内简易铺摆,私人收藏字画开始出现,这是展示设计自然发展得初期,虽然不成气候却逐渐引起人们得重视。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橱窗广告代替了清一色得门面牌匾,也出现了专门用于展示设计得展览馆,照明与道具开始合理运用,随着时代前进,有了展示设计师这个行业,各地展览会频繁举行,这是展示大发展和趋向成熟得时期。同时代后期,展示设 计做为一门专业学科,已被公众承认,而不少国家得艺术学科开设此专业[1]。

80,90年代,科技飞跃发展,人民精神生活不再满足于传统展示理念,展示设计进入一个崭新得阶段,出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随着设计软件的出现与发展,展示数字化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数码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相继出现在大型博览会以其独特的展示理念和艺术魅力给参观者留下强烈的震撼。同一时期,世界第一个以“互动 ”(Interactive Art)为主题的博物馆“ZKM”成立于德国西南部卡斯鲁尔废置的兵工厂旧址,完美落幕。到21世纪,集成数字化和网络智能化成为展示设计发展的大趋势。顶尖的科技完美融合于展示设计中,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世界和精神生活。随着CAD,多媒体, 交互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数字化技术应用迅速发展,炉火纯青,设计师 的巨大潜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尖端科技以及艺术美感,实现了标新立异的设计创新,创造了展示设计中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当代展示设计正愉悦着时代的味蕾。

由于数字化展示设计刚刚起步,概念理论探讨也刚开始,不同设计师的说法不一,暂时并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初步可以总结为数字化展示设计是设计师以展示设计知识体系为主体,以数字化理论为指导,利用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辅 助工具,在展示设计领域,从事各种展示活动,实现展示目的[3]。

数字化展示设计分类仅研究范畴而言,分为实体展示数字化和虚拟展示数字化。实体展示数字化顾名思义,是指有固定空间,人员和一定数量的展品,并对外开展展示行为的工作。这类展示就是公众熟识的传统意义的展示行为演变而成,即利用计算机通讯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各类展品信息,包括展示空间本身各方面的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包括计算机程控技术,数码视频播放多媒体等。但实体展示数字化毕竟受限于环境与配备,因此催生出了虚拟三维立体展示[4]。

虚拟展示数字化是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完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科 技而存在的展示行为,可细分为实体展示在网络上的代言人,也称为“离岸展示”, 和完全虚拟展示,即不依靠任何实体产品进行的展示。

根据人类活动分类,数字化展示设计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

展览会

博览会数字化展示

橱窗数字化展示购物环境数字化展示

节庆礼仪数字化展示 旅游景点数字化展示

对于数字化展示设计这一门新领域学科的教育,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来整合信息,并以美学为核心课程的“肢体语言”并将实际设计与正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并在哲学化的探索研究中,使得展示环境更合理化,科技化,智能化[5]。

1.2 数字化展示设计特征

纵观工业、科技和经济的世界发展史,设计艺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媒介作用。展示设计史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步伐而不断改革升级。整个设计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跨越:展示设计已经从传统单一展示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糅合现代尖端科技与艺术思维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所以分析和研究展示设计在数字时代各方面的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数字化展示设计是设计者透过对所展示信息的收集整理,综合编排再造,藉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它的本质特征有两个方面:信息准确性和语言变化性[6]。数字化展示设计较传统设计而言,信息准确性得到全面的大幅度的升高,借由计算机操作,其错误修正能力也大大的加强。特别是展览规模的扩大,展中信息本身出错率减小,中途信息传递错误也随着减小,信息更迭更加方面及时。信息科技和三维多媒体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不受物质和时间空间约束的虚拟世界,设计师可以创造一切想要的可能性,创造出信息载体,带展览者穿越现在,过去和未来数字时代的繁荣给展示设计带来很大的变化:无论设计理念,空间,调研,构思,表现都呈现出了新特点和优势。

设计理念是设计的核心和方向,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数字化展示设计从传统展示中注重真实场景的表现性向注重虚拟场景表现变化,从静态展示向动态展示变化。数字技术在展示中的合理应用将设计对象极致表达,以三维的形式将展出对象的每一层面、每一细节表现出来,劳且能建立一个行走路径将诸多空间串联起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参观者。

设计空间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设计师设计某一项目时,其各所在地形成的空间跨度,是一个弹性空间,大小随着时机而变化。传统展示中设计空间相对较小,主要是产品所在地域,但网络技术数字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出现了远程操控 设计。即设计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其它国家的设计师共同交流设计,设计空间不再单一局限,而是全球化。

全面的市场调查是每一个设计项目展开前必行的一个环节,而设计调研就是对展示主题相关的设计要素尽兴调查分析研究,这是展示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展示设计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信息收集越全面,越详细,越准确,则以后的设计就越顺 利。传统展示设计中信息收集与处理全部人工进行,结果便会出现主关性,片面性和 延迟性。而信息处理数字化的到来,这一过程有了极大的优化。特别是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方面,极大的减少了人工,缩减了成本,却加大了效率和准确率。

设计构思是设计师用设计草图把脑海里的设计灵感记录下来的过程。传统设计中都是设计师用笔来捕捉,然后对工作人员讲解,可存储性小,画面效果不强烈。现在由于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草图也可以用绘图板来记录并且归档永久储存方便查看,这种设备不但可以把设计师的创意迅速有质感的记录下来,还可以方便讲解,更加具有可观性,同时也激发了设计师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设计表现就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把最终的思维设计方案可视化具体化的表达出来。 目的是为了让主办方进一步理解设计意图,以及做为工人施工时得施工依据。传统设计里面只能徒手绘制,因此整个设计表现极其繁琐还修改不便。如今计算机得投入使用使得多种绘图软件相继问世,设计表现三维立体,呈现出完整直观,修改方便的多 重优点。

数字化展示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模拟仿真”,可以使得参展人置身其中有身临其 境得感觉,感官嗅觉都可以模拟释放。所有模拟来源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计算机过滤净化打到人体舒适度。让你感受到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感叹科技发展的鬼斧神工。

2 实例分析——2010上海世博会

沿综合性的世界博览会的出现,使得展示活动更多地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原先以促进经济和贸易为宗旨的世界性博览会,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以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展示技术进步,促进共同繁荣为宗旨的国际性大型国际展示盛会[8]。

世博会给予世界人民了解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 绝好机会。它是对当代文明的记录,是对未来发展的 展望,借助它海纳百川的载体,新科技、新产品、新 理念、新文化在世界各国之间得以广泛交流。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完美结束,这不仅仅是经济的盛会,更是科技的盛会,思维的盛会。如果说材料、能源等还要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来实现的话, 那么创意则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先行于技术的。当创意完美糅合科技,展览便不再是展览,是视觉盛宴,感官饕餮。通过领先的科技和创新理念向参观者传播的精神感受和未来可能,正是展示设计的功用。

城市地球馆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展示,让参观者进行反思,意识到城市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解决者。其中 “蓝色星球”展区有一座12米高的“意识之桥”。参观者站在桥上向下俯瞰,可以看到一个直径32米的“地球”,按照 地球自转方向徐徐转动,让游客们感受到在太空上看地球的乐趣。“蓝色星球”表面采用大型多媒体的无缝拼接投影技术,模拟出鸟瞰地球的场景,以金木水火土喻意的影像交替 出现,揭示地球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现象。

加拿大馆内处处充满了人与自然的美妙互动。比如展厅的一侧,有一座虚拟的尼加 拉瓜瀑布。逼真的“瀑布”使参观者忍不住伸手抚摸感受,而当人们触到它时,“水花”四溅,随着 同时触摸的人数增多,呈现出无法预计的不同形态。这壮丽的景象便是设计者用计算机虚拟出来的自然风光。增强了人们与展示本身的互动,设计师旨在人与自然进行的互动,以倾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举动,都可能对自然产生影响。此外,展馆内的一块巨 大3D屏幕前,数部固定自行车等待着观众踩动。当有人骑车时,屏幕就会出现加拿大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三维时空变幻时间空间。

外墙会“随风发光”的瑞士馆,被一层神奇的红色“幕 帷”包裹,成为世博会上的一大亮点。这层幕帷主要由大豆纤 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两周内自然降解。帷幕上不规则 地分布着11000块发光元件,这些元件由包含太阳能电池的环 保生物树脂制成,每一部分都能独立产生和存储能量,并以 L E D灯的形式被利用。从外观上看,展馆本身与周围的能量 发生了如阳光和闪光灯般的感应,不需要1度电,就能使整个 外墙红色帷幕呈现一种动态闪光的视觉效果。在夜间,或是参 观者使用闪光灯时,帷幕同样会闪烁发光, 好似与参观者的神奇互动[9]。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做到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那么,时间周期更长、参与人数更多、互动程度更强的上海世博会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 通过数字化展示设计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这里立着一座座日新月异的中国城市,有着我国先进科技的证明,有着我国设计师的心血,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实。尽管争议颇多,但对于展示设计者来说,世博会无疑是一个催动,一个对科技对艺术对数字化这种新兴表现手法的催动。

3 结语

展示设计发展到今天,概念和科技都已日趋成熟,而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示设计需要向计算机媒体化也就是数字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催动了数字化设计的发展步伐。但由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数字化展示必须向更高的技术创新和稳准狠的效率层面去开发设计使用,做到最终展示的多样化,时间空间转换的更加紧密,从而使得参展者有在更深层的精神享受与视觉冲击同时也能通过展示环境与展品有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夏燕靖编著.《中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枉.2001.6

[2]田自秉编著.《中国工业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94.9

[3]韩斌编著。 《展示设计学》.黑龙涯美术出版祛. 1996.8

[4]任促泉编著.《现代商业展示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5]龙晓苑编著.《数字化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

[6]丁阍成、王义豹等编著. 《数字化艺术论坛》.浙江人民美 术出版社.2002.1

[7]金辉. 《会展概论》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8

数字化展示篇3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自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政府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务院先后于2005 年和2011 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同时,文化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对非遗保护和学术科研领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保护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背景下,这些问题更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种资源统计、整合、保存、传播的过程。在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传承保护的基础,地域间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是非遗传承的条件,适当的政策扶持与产业化建设是非遗传承的手段。

1.1 缺乏数据库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3]。此法案在法律上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非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图像、表演、音乐、制作技艺、模型等形式。在非遗数据库建设架构、内容、媒介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各地建设的数据库标准不一,无法实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标准的数据采集及数据呈现,这将直接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1.2 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由于非遗类别的差异化,导致对非遗资源采集的方式有所不同,其获得的数据资源也就不同。各地在信息采集、资源应用、传播媒介等对非遗有效传承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没有实现合理的资源共享,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局限在其原生地,且导致国家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4]。非遗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对非遗的传承和应用。只有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地方非遗保护的沟通合作,建设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资源,减少无序的资源浪费,才能实现非遗数字化的初衷。

1.3 过度产业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建设有极大的关联。产业化建设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了极大变革,但是,过度产业化建设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新技术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非遗传承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如激光雕刻的剪纸作品、数码印刷的木版年画、3D 打印的泥人张泥塑等,让普通受众无法分辨真伪。

随着科技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已经走向生产线式的规模化制作,而表演类非遗则变成了商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及商业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非遗传承与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非遗的机会,然而过度商业化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丧失了文化的意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除了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外,仍有很多传统媒介为其提供展示与传播平台。传统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特定区域内的展示与传播,相对数字化媒介有诸多不便和局限性。然而,传统媒介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作为非遗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2.1 非遗原生地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展示媒介,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进行相关文化、物品、技艺、表演等形式的展示和传承。非遗原生地作为非遗展示最原始、最原生的展示媒介,直观再现了非遗生存现状及传承状态。

2.2 公共文化场馆展示媒介

公共文化场馆承担着地区文化传播与建设的社会基本功能,是服务公众的社会基础文化设施。从广义上来讲,公共文化场馆包含两类,一类是社会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公共空间;另一类是商业性公共共享空间,如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场馆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受众数量大、阶层及背景丰富,为非遗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一直以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和展示渠道。

2.3 公共旅游场所展示媒介

公共旅游场所,以供公众休闲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场所,其中很多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公共旅游场所,除了一些建筑群落、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外,各个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包含其中。

公共旅游场所作为非遗展示的传统媒介,作为向外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集中展示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是最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的手段。

2.4 大众教育展示媒介

利用大众教育展示媒介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中华文化贯穿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机构通过与非遗相关的课程、课外活动及专题展示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传播展示。中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育,高校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或研究院所,青少年宫开展手工艺类非遗制作培训等,均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是建立在非遗传统展示媒介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物联网、4G 移动网络、智能应用终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和展示目的[5]。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充分利用了各项影像及互联网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情景化地展示在数字终端设备上,使非遗呈现出交互性、体验性的新属性,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与展示,从而达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极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媒介,融合了展示传播的多种手段和技术应用,呈现出极强的学科交叉性。数字化媒介将非遗展示从传统的PC 网络平台移动到智能设备的应用程序上,从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到公共文化平台的公共资源应用,从虚拟现实设备影像呈现还原到现实事物,丰富多元的数字化媒介平台为非遗展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3.1 基于PC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是数字化展示媒介中较为传统的一种媒介形式,也是最早应用、最普及的形式。基于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互联网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影像方式呈现非遗数字化资源[6]。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互动性的虚拟展示也趋于普及化[7]。

基于PC 网络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天津大学冯骥才研究院负责开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网以及国际非遗博览园网站等。此外,VR 虚拟展示技术的应用,使得非遗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仿真可操作式体验[8],大大增强了受众在展示媒介中的带入感和体验性。目前故宫博物院在其官网中实现了360 紫禁城全景漫游敦煌研究院数字化研究中心,在腾讯地图了三维全景敦煌石窟。

3.2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的出现,对人类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之一,甚至机不离手。而以Apple Watch,Google glass 为代表的移动智能产品,将再一次用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新兴媒介,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和受众人群。移动智能设备作为数字化展示媒介,其应用程序是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应用APP 程序推广非遗文化及展示非遗成果方面,故宫博物院及社会文化传播机构已研究出了一些成果[9]。

故宫博物院在近期已了5 款APP 应用程序,使得众多的故宫馆藏文物触手可及,被受众收藏在手机中成为指尖上的文物,大众可以更加容易和便捷地享受文化的饕餮大餐。其中《每日故宫》,每天为用户推荐一件故宫馆藏文物,同时提供日历、笔记本等功能,界面设计精美,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信息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故宫不仅将馆藏文物数字化,而且还思考了传播方式,将宫廷文化和书画作品以游戏、日历、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播,融入了更多互动体验,共享交流内容,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切实起到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展示的目的。

明清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制作工艺、使用工具、装饰纹样、木料选择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由中央美术学院彦风设计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款APP 应用程序,以360的旋转、张合拆组家具部件、深入零件至榫卯结构展示明清家具,通过简单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体验激发用户探寻古典家具的奥秘。作为非遗的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媒介典型案例,体现了数字化媒介的传播性、交互性、趣味性的全新体验方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非遗展示的目的和意义。

3.3 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流行和普及的社交工具,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基于社交网络的数字化展示媒介,恰恰可以利用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社交自媒体的非遗展示,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丰富、数量庞大等众多优势,势必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渠道。

3.4 基于公共文化平台的数字化展示媒介

博物馆、美术馆、购物中心等公共文化平台,除了作为传统媒介展示非遗外,其在数字化建设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公众平台[10]。以博物馆为例,在展示陈列展品的设计中融入数字化手段,同时借助全息投影、可触摸屏幕、3D 影像、感应设备等互动设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联网实现影像、信息的同步传输及分享。

新加坡海事博物馆,展示了当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互动设施。观众通过照片采集,实现民族服饰的虚拟试穿,并将试穿合成照片发送至观众预留的邮箱中。简单的体验,使观众对当地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数字化展示篇4

关键词:艺术品租赁;艺术品展示;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253-02

1 背景

一直以来,艺术品的展示方式都是以实物为主,力求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然而,实物展示的诸多弊端也无法回避,例如,年代久远作品的高清展示,艺术品的背景介绍(包括文字、解说、好、坏、真、伪),对展览环境的苛刻要求,普通大众对奢侈艺术品的日常欣赏需求,以及安全问题等等。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品的展示形式变得多样化,网络化展示融合了图形、声音、文字以及各种视音频合一的多媒体表达方式,拉近了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感。

有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艺术品数字化租赁和展示系统,其包括展示终端、终端应用系统、艺术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艺术资源数据库。

2 系统设计

艺术品数字化租赁和展示系统包括展示终端、终端应用系统、艺术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艺术资源数据库。

终端应用系统,包括用于用户安全登录的身份认证模块;用于艺术资源展示的资源播放模块;用于艺术资源定位的资源查询模块;用于发起租赁请求的租赁申请模块;用于完成租赁费用支付的在线支付模块;以及用于接收反馈消息的消息通知模块。

艺术资源管理系统,包括用于艺术资源空间分类的空间管理模块;用于艺术资源精度、类型、方式等管理的资源管理模块;用于完成租赁响应的租赁管理模块;以及用于完成支付响应的支付管理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系统可取得显著的有益效果,使得用户可方便快捷的获取到艺术资源,并进行常态化的欣赏,甚至作为房屋装饰的一部分或者企业宣传的工具,相比传统艺术品的购买、展示更经济环保。

3 系统集成

展示终端与终端应用系统绑定,位于客户方,帮助客户利用系统图形化界面完成艺术资源的租赁和展示。艺术资源管理系统位于系统运营方,响应终端应用系统发起的操作请求后,向艺术资源库调取相应的艺术资源。

艺术资源数据库位于系统运营方,集中存储艺术资源,使得系统中的艺术资源并不存储于任何展示终端中,只有经过身份认证并完成租赁支付的用户才能在租赁期限内按规定使用已付费的艺术资源。

图4为系统各组成部分关系图。如图4所示,展示终端为本系统界面展示的载体,可以为任意可连接网络的电子终端;终端应用系统安装于展示终端之上,以帮助用户利用图形化界面实现艺术资源的查询、查看、租赁、支付等操作;艺术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艺术品数字租赁和展示的控制中心,响应终端应用系统发起的访问请求并给出相应的反馈;艺术资源数据库作为艺术资源的集中存储中心,为租赁和展示提供艺术资源。

4 过程示例

图5为本发明艺术品数字化租赁与展示过程示意图

步骤S1:用户打开展示终端;

步骤S2:用户通过合法身份登录到本子电子终端系统,进入系统界面;

步骤S3:用户查看或搜索目标艺术品,包括系统可提供的显示精度,适应的终端显示,租赁期限,租赁费用等信息;

步骤S4:用户对感兴趣的艺术品发起租赁请求,选择对该艺术资源的租赁需求,包括租赁时长,精度要求,展示终端等;

步骤S5:管理系统审查租赁需求,包括用户合法性,对艺术品租赁的合理性等;

步骤S6:管理系统完成租赁需求审查后,将反馈付费消息至用户终端界面,告知用户支付租赁费用;

步骤S7:用户接获付费通知消息后,利用在线支付功能,完成租赁费用的在线支付;

步骤S8:当用户在终端应用系统界面中完成租赁费用的支付后,管理系统向资源库发起资源读取请求;

步骤S9:管理系统完成资源的读取后,向终端传输资源以展示,步骤结束。

5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艺术品数字化租赁与展示系统,该系统利用电子终端系统通过互联网登录系统界面,用户可在界面中完成艺术品数字化资源的选择,租赁与在线支付,完成支付后将获得租赁期限内的使用权,将该艺术品用于室内装饰,业务推介以及广告宣传等等。本系统通过网络完成租赁和在线展示的方式,有利于艺术作品的保护,也便于艺术爱好者经常性的欣赏艺术作品以及借助该作品开展更丰富的日常活动。

参考文献:

[1] 罗晓庆. 论道艺术品交易的“互联网+”[J]. 中国西部, 2015(23): 12-13.

[2] 黄抒捷. 电子艺术品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工程硕士论文, 2014.

数字化展示篇5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金融时报》数字化 数据库

数字化是报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财经报刊起步较晚,数字化发展的模式也相对单一,深度和广度挖掘还不够。笔者对国际三大财经报刊《华尔街日报》、《日本经济新闻》、《金融时报》的数字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期望能为我国财经报刊数字化发展找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三大财经报刊巨头的数字化生存模式

1 《华尔街日报》模式:“收费网站+报刊”为主

《华尔街日报》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功建立了一个收费网站——华尔街日报网(/wangluojishulunwen/" target="_blank" title="">网络 版,严肃、独立、独家的内容,保证网络版用户始终对其保持高度忠诚,华尔街日报的用户都是中高收入的读者群,而且相当一部分订户的订阅费是由公司或者 企业 集体买单。网站提供的专业化内容对于订阅用户事业的发展来说,是物超所值了。2、网站与报刊内容的差异化处理。报纸上看到是“精简本”的报道,而在网络版上可以找到更详尽、更完整的版本。《华尔街日报》网络版除了涵盖华尔街日报所有版面的全部内容外,还有来自其他道琼斯产品资源的新闻报道和专栏文章。WWw.133229.COm尤其是在2007年“瘦身”后,《华尔街日报》大大增强了与网络版的互动。《华尔街日报》欧洲版主编曾对报纸“瘦身”作出解释说:“瘦报”版是为了给时间紧迫的精英级读者一个快速阅读的可能,同时创造出一个紧密结合其网络版的新型报纸。这在表面上看是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实际上是把读者吸引到其网络版上。网站的服务功能明显,网站用户不但在美国东部时间零点能获知当天报纸全部文章的标题及部分文章全文,还能在东部时间7点获得浏览全部文章和下载pdf版的机会,比报纸上摊的时间更早,而报纸读者却只能浏览网站上少数几篇免费文章。提高报纸网络版的点击率可增加网络经济收益,这是对报纸收益的分担和补偿。在《华尔街日报》的导读栏中,用图片直观地提示每个栏同的网络版链接,网络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报道内容。例如报纸“投资理财”版的部分金融数据,也在网络版上免费公布。可以说,《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是纸质版的升华和延伸,这也是网站用户保持忠诚度的重要原因。

2 《日本经济新闻》模式:数据库营销为主

《日本经济新闻》走的是与《华尔街日报》完全不同的数字化生存模式。由于国情和文化等差异,该报并不适合于发展收费网站,而是专营数据库营销。由于文化影响和报业 历史 悠久的“宅配制”等因素,培养出了国民良好的读报习惯。日本报刊发行量也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且发行收入占到报刊收入的相当大比例。所以在报纸和网站的关系上,日本大报是侧重报刊发行。《日本经济新闻》与《华尔街日报》不同,日经网是报纸内容的“精简版”。日经网新闻的总量和篇幅上,都只有报纸内容的113。这样有效避免了读者因免费阅读日经网新闻而减少甚至停止购买报纸。十几年来。日经网非但没有影响报刊的读者,反而促进了报纸的发行。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开设的三个数据库都办得很成功。nikkei need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5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nikkei needs已经建成集企业财务数据库(corporate financialsdatabase)、市场信息数据库(marketdatabase)、宏观经济数据库(macro economicdatabases)、pos数据库(nikkei pos data service)等4大数据库在内的庞大的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的综合处理系统。nikkeineeds是日本国内最大的商用数据库,收录了包括政府统计公报、企业财务报表、商品销售数据等在内近500万条信息,存有30多年来的经济数据。“日经telecom 21”是个新型的数据库收费服务网站。成立于1984年,主要业务是把信息系统化,提供有附加价值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提供收费商业信息服务(会员制)。该网站是日本国内数据库检索服务的开创者,已成为检索服务网络基础构筑的标准。其数据库现拥有180多万个企业用户,年销售额约达250亿日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数据库成为该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3 《金融时报》模式:多元媒体互动为主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英国的《金融时报》也与时俱进。其数字化道路的主要方式是新媒体互动。1、报网互动,采用“网络+报纸”的捆绑销售模式,在亚洲市场,60%的客户选择这种方式。金融时报重视网站与报纸读者的互动,通过网站了解读者的阅读爱好,将信息反馈给报纸,改变报纸单向传播的先天性不足,促进报纸做到有的放矢。另外,金融时报网络版是收费的,除要闻、个人理财和投资方面的新闻外,注册用户每月可免费阅读30篇文章,超出就要交一定的费用。收费标准分两档,一年交75英镑就可以查看该报5年前的资料,交195英镑则可以进入该报网站查看全世界1.8万家上市公司的信息库和500多家报纸的旧闻。目前其网站注册用户已经有1700多万,网站现已成为报社比较重要且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对促进主报发行也很有帮助。另外,网站还着力开拓网络视频,其中“专家 论坛 ”栏目就通过视频直播,收视率不俗。2、重视发展手机新媒体。早在2001年,《金融时报》率先进行了手机报尝试,现在手机报在欧洲地区已占据重要位置。目前,金融时报正与欧洲一家大型移动通信运营商建立合作机制,准备大力发展手机新闻业务。在开拓新媒体方面,《金融时报》走在了前列。

二、三大财经报刊巨头的数字化生存模式对我国财经报刊的启示

我国的财经报刊起步较晚,数字化生存模式也相对单一,而且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三大财经报刊巨头的数字化 发展 模式对我国财经报刊启示主要有:

1 处理好报网互动的关系是基础

报纸的 网络 化是报刊数字化发展的初级模式。纸媒和网媒一定要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网站的成功不会降低印刷报纸的销售量。网站的内容每天更新,遇到一些突发新闻、重大新闻,应该首先在网站中进行报道,以此和电视抢时间。遇到来不及出版的报道,也可以挂到网站。并集中精力构建一个整合资讯的传播平台,并将纸媒内容打包销售。总体来看我国财经媒体网络化起步较晚,纸质版和网络版的差异化特征还不明显,网站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报纸,实际上只是充当网络版报纸的角色。但值得注意的,《2l世纪 经济 报道》网近两年连续改版,设立今日焦点、即时新闻、特别报道等栏目,增开记者博客、大声等有特色的栏目,力图逐渐脱离报纸影响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独立媒体。

2 数据库营销大有潜力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体数量众多,但是却没有一个最权威最完整的财经数据库。这一重任还应该落在财经媒体身上。这些数据库不仅应该涵盖范围广,齐全,还应该有相应的整理和专业化分析,能为 企业 或者政府提供很好的参照。第一财经集团旗下的第一财经研究院已经有发展财经数据库的意识,其融合第一财经跨媒体平台强大采编优势与研究院专业研究能力,为客户提供重要的独家信息、权威的政策趋势研判和市场分析。其产品包括第一财讯、理财金手册、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榜单、评价体系、指数等等。这些可以继续做深度开掘,还大有潜力可挖。

数字化展示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创新;应用

0引言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广泛应用,展示设计也随之快速发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示设计涵盖内容广、涉及领域多,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展开探究,有利于丰富艺术创作形式,激发创作灵感,促使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利用先进的科技为大众生活提供便捷,设计者通过不断创新艺术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艺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其吸收艺术的精髓,且由信息技术做支撑,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内容和模式发生了改变。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对艺术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激发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新特点包括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其中,科技性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其实现了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将艺术的想象力用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并形成独特优势。科技性的应用特点突破了传统展示设计平面、静态的束缚。虚拟性也是数字媒体的重要体现,基于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拟性的变化,应用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如博物馆、展示会等活动要求中。融合性特点表现为数字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展示设计中的传统艺术内容可以通过科技形式展现出来,弥补了传统艺术与大众脱离的缺点,吸引更多受众群体。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增强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交互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创新应用下的交互式展示主要在于互动性,强化参与者的主动体验感。基于现实的客观条件,不仅需要增强展示设计的交互性,还需要表达展示设计的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参观形式的设计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做好交互式创新展示,促使展品与人们实现沟通交流。为展现设计的创新性,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加大交互式展示的冲击性具有一定作用,满足受众互动需求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参与感。开发有效的互动设备,如智慧城市系统,在地图中引入实时交流等功能,增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带来良好的体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式创新展示旨在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实时变化,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信息。为避免展示设计中信息的堆积,需要设定过滤参数,突出动态界面,避免受不需要的系统功能打扰。交互式创新展示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效果对展示设计具有直接影响。

2.2空间式创新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产物,对传统艺术起到了革新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空间开阔,表现形式创新,构成要素新颖。基于不同的展示实物与场地,展示设计的空间感也不相同。空间作为展示设计的关键元素,空间设计不合理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还将与整体的展示设计理念产生冲突,带来不好的影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对展示设计进行空间式创新展示,需要在一定空间模式中,对实物及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基于科学的统筹规划,对展示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期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且满足设计者的展示理念。基于科学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其艺术价值也不断提高。4D技术如今的应用面不断扩大且深受用户的好评,4D技术满足了受众群体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意义。将4D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中,实现空间式创新展示,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受众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将数字媒体艺术巧妙地应用于空间式创新展示设计中,增强用户的多重体验感。

2.3二维式创新展示

二维式展示设计虽然较为传统,但在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下,其重要性也需得以重视。早年间,电脑喷绘等数字媒体艺术是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内容,其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手段,增强了设计感,并与用户实现了相对良好的互动,增强了观展者的代入感。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的功能增多,影像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得以使用,创新展示设计也不断发展,但是仍然不可抛弃二维展示这一传统因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对二维式创新主要体现在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如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静态的画卷动态地展现出来,融合投影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将传统艺术通过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二维式创新展示将清明上河图中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为现代观展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二维式创新展示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不仅可以用图文表达,还可以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辅助下全面发展。

2.4网络式创新展示

网络式创新展示实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统一,是新型的艺术展示载体,其展示方式深受用户喜爱。基于当前的信息技术,多数设计者尝试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展示设计形式,进而达到创新性效果。将传统的艺术用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展现艺术设计理念,便于受众群体的理解。通过网络式创新展示设计的表达形式得以多元化。基于网络式的艺术载体,革新传统的展示设计思维模式,达到丰富设计效果的目的。网络式创新展示主要体现于人们在网页上的浏览,为提升用户观感,对网页创新设计、实现空间变革、打破传统的空间束缚均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艺术下,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具有沟通便捷、分享实时的特点,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进行创新性设计,充分表达出传统展示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将取得一定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逐渐发挥创新应用的优势,为展示设计拓宽发展空间。

3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革新了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信息技术提升了观展者的体验感。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科技性、虚拟性、融合性特点,可以实现交互式、空间式、二维式、网络式的创新展示设计,进而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推动传统艺术的时展。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有机结合,为设计者带来灵感,丰富展示设计的表现形式,以此达到最佳的艺术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茜.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28):245-246.

[2]程贤栋.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北方文学,2014(5):234.

数字化展示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开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期,对游客服务中心的开展是一次深化的社会创新。如今世界级游客服务中心的开展已经表明,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的扩大优化了展示的技术与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游客服务中心的展示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游客服务中心展示的方式之一。由此,从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现设计停止研讨,并提出了互动创意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

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设计;互动设计

数字技术在展现中的开展和应用,使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的展示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游客服务中心的开端也不断地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展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

一、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的认识和现状

(一)数字化展示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数字化技术就被引用到展现设计中。但是,数字化展现设计开展到今天,己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化展现设计是以展现设计学问体系为主体,以数字化理论为指导,应用信息时期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在展现设计范畴,从事各种展现活动,完成展现目的。数字化展现设计刚刚起步,它的理论讨论也刚刚起步,关于数字化展现设计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说法不一,暂时也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二)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中的特点

数字化展示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展示方法,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技术的潜力和优势,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感受特性、想象特性、交互特性等不同方面的特点。(1)交互特互特性主要的表现在如今全方位人性化的方式上,这里的人性化主要突出了游客的个性化选择,参观者可以根据参观需求来自主的选择不同的参观道路和参观的方式。在进入展现场所后,参观者们可以参照展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自由的选择本人所感兴趣的方面来参观,不再走跟着展所原先设定好的路线来参观这种老套路。参观者们打开思维,自由发挥想象,从各方面去思考、去感受展所中呈现出的数字化技术,参观者的参观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这种主动的过程中,参观者们能够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因此,数字化展览能够满足参观者们的个性化选择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各位参观者。(2)感受特性数字化的展示是为了使游客们的各个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都可以感受到展现所传送出的信息,让游客可以感受到真实展现的空间。(3)想象特性心理学就是展现触及的学科里面的一个,数字展现的环境信息空间多为虚拟平面的空间,虚拟空间打破了真实空间的限制,使空间表现力更加的丰富,更自由、更有想象力。

二、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互动创意设计

(一)互动创意设计的概念

展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信息的交流和反映,“互动”也是往常在公众活动中普遍倡导的一个词汇,而展示空间作为一种公共性活动的空间,它的公众性和开放性是毋庸置疑的。当代社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游览模式,他们在得到相关的信息的同时还需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他们的游览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对于互动性的展示设计来说,其主要有娱乐性互动和功能性互动这两大类型。娱乐性的互动主要为增加游客在参观时的兴趣,功能性互动则主要的包括了游客所关心的信息检索采集等。互动性的展示设计它主要是采用了一种互动展示设计的手法,充分利用游客的主动性,让游客开发思维,主动的去思考,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游客的参观热情,达到对展品了解的作用,也让游客服务中心发挥到教育公众的作用。在设计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与该地质游客服务中心相协调的完善的互动性展示设计形式。

(二)互动创意设计对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的作用

互动创意设计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游客服务中心展示方式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解决了只能通过单一展示手段了解单一信息的不足,是传统展示方式的延伸和拓展,也不同于其他的一些只是播放、演示或硬性的操作的一般数字展示方式,游客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互动装置会激发游客参观的积极性,让游客主动去接受信息,参与互动。互动的展示方式和技术相对于其他的展示方式在游客的个性化和互动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对推动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化展示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互动创意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互动性展示设计将更加走向人性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如今,在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互动性的展示设计在技术的运用上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和提升,未来互动性的展示设计运用的技术手段,将出现在现有的数码视频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等技术上进行不断提高。

(二)注重地域文化特色

游客服务中心的互动性展现设计在未来的展示中比较注意的是地域文化的特点,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地域广大、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多样性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因此这些必然的艺术观念会产生一定的差别。因而,在对游客服务中心的互动性展现停止设计时,应该表现出地域性的中央特征与审美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血有肉、富有特征的展现设计方式来,这也是游客服务中心的互动性展现设计最终的目的。

四、结语

“交互设计”是游客服务中心与游客的对等对话,从游客的视角动身,并将游客的心理和生理特性归入思索。游客在展现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得到心理满足,在两者取得共鸣的同时,展品与游客的“交互”意义得到延伸。游客服务中心展现的交互设计调动了游客的参与认识,深入浅出地传播学问和信息,启示游客察看与考虑,使游客在探究和惊喜中加深了记忆,取得了新的学问。

作者:邹佳 单位:威海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克修.新常态下湖南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界,2015,(02):76-85.

[2]刘平.创意性文化消费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2014,(08):51-58.

数字化展示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调查;中职示范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30-07

作者简介:黄小平(1971―),男,硕士,安徽省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和中职计算机教学。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分三批遴选支持1 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其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国家中职示范校申报和验收的基本条件。2015年1月,教育部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更好地了解各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对安徽省首批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背景与基本情况

2014年安徽省9所学校正式通过国家三部委的验收,成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通过实地调研、网络监测(各示范校门户网站和中职示范校成果展示网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采集了许多资料和官方数据,查阅了各示范校的项目任务书、申报表以及验收结果的总结报告,了解了安徽省首批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这些正式公布的成果数据是国家示范校验收的基本依据,对于这些学校信息化发展和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的建设情况是最佳的佐证。

对首批中职示范校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因缺少对芜湖高级技工学校的调研,故补充第二批示范校安徽机械工业学校的调查数据作为参照,调查的中职示范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表制作说明与调查方法

为更好地获取安徽省首批中职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数据,参照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职业教育技术委员会2013年5月制定的《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评比标准(试行)》并进行了简化和取舍,制定出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表。问卷发放从2014年6月份开始,截止时间为2014年12月,通过网络邮件或者QQ方式直接发送和回收,问卷调查数据主要是以各示范校部级验收的基本数据为参照,参与调查的对象基本是各示范校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主管,个别是主要参与教师,因此,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基本反映了各校在示范校创建期间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实水平和现状。

为简化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力求简洁客观反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调查表被重新设计成“是否”问题,力求对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素有一个客观真实反映,不涉及各个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分析

数字化校园基本情况是各示范校数字化校园项目整体的集中反映,这一部分数据是示范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调查的基础(见表2),这些数据客观实际,尤其是对于本校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来说,采集容易,可信度也是最高的。

(一)数字化校园专职管理情况

从这些基础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大部分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进行建设和管理(如图1所示),而且建设和管理部门也各不相同,层级也千差万别,在校内机构设置中的位置也不一样;就是设置了专门管理部门的学校,其功能和职别也差距很大;在安徽省首批10所示范校门户网站的学校职能机构设置中查询,单独设立的数字化校园管理部门基本上都不属于学校的中层机构,可见其职能和权限都是有限的;由学校其他中层机构代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常态,没有专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部门,至少说明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推进层次没有得到重视,信息化应用还没有成为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必需功能,这是安徽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制约;是否有专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职能部门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首批中职示范校尚且如此,其他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更可想而知。

数字化展示篇9

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我们逐步步入了非物质文明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展示活动日益丰富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跳出传统展示的固定展板展台模式,拓宽了媒介载体,丰富了展示形式,使得展示的效果得以加强。数字化展示将会更加生活化,方便人们参与。

关键词:

数字媒体;展示设计;交互技术

现代的展示活动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以艺术设计的手段对展品进行展示介绍,使参观者容易接受设计者要表达出的展品信息,充分了解展品内容。展示活动是特殊的广告形式,也是最常见,规模最大的宣传手段。它是信息交流的窗口,我们可以在观赏中思考,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如今,展示活动受到信息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向数字化媒体展示趋势发展。它是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来将展品展现给观赏者,更加增强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交互性是数字化展示的突出特点与优势。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用技术高度模拟人类的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展品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在整个过程中,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主动去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繁杂的信息,提高了观众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缩短了观展时间,有利于有用信息地高效获取。学习研究交互性数字媒体展示也是环境保护、构建绿色生态的需要。数字化展示平台拓宽到网络,观众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接收展示信息,与传统的展柜展示相比,节省了贵重物品和大型物件的运输成本,减小了历史文物的破损风险,展示形式轻松便捷,节约资源,符合我国提倡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交互”一词语出《京氏易传•震》:“震分阴阳,交互用事。”词典中解释为互相、彼此。本文研究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即观赏者通过展示空间的交流平台,与计算机产生的交流互动,双方共同参与其中,平等自由。观众从展示的信息中获得灵感或想法,再通过交流系统反馈给电脑,商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商品市场,进行再生产的导向,使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人与机器交互的纽带是人机界面,即用户界面。人们是通过这个窗口来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的。计算机语言转换成人类语言被识别,界面在将观众的反馈翻译成计算机语言传入系统。观众既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可以控制机器来把握信息的种类,读取的速度等,人机界面的功能直接影响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效果。数字媒体展示中的人机界面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显示窗口,已经随着新技术的革新拓宽了显示方式。日本早在六年前bother公司就研发了“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不用任何的幕布,直接在人类的视网膜上投影,这一发明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很有可能会改变我们感知信息的方式。由于技术的安全性遭到观众质疑,这项技术并未得到普及。2012年全世界出现了最薄屏幕,是在肥皂泡上进行放映,称之为“泡沫幕布”。可以展现二维,甚至三维的效果,泡沫在空中飘浮时,图案的纹理还会改变。创意十足。不仅显示方式变得多样,显示的领域也不只是视觉,多感官感受开始成为展示的内容。因为人机交互不只是用眼睛看,还有多重的五官感受及行为互动等。5D电影院就可以跟随电影中的情节来刺激观众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互动。

计算机的显示输出是人的输入,而人的输出则是计算机的输入。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及方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与电脑的互动也早已不止是控制人机界面的按钮。如今,电脑可以识别我们的语音,表情,手势。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可穿戴式手势界面控制系统,我们可以将硬件穿在身上,投影仪和摄像头随身携带,可以投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作为界面,用自己的手指就可以实现缩放地图,拍照,打电话等功能。上海世博会中各国展厅也大量运用了手势识别,声音交互,灯光脚步交互等。不同的交互形式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不同,交互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多角度地刺激观赏者的感官,使观众更好地接受信息。近年来,我国大型展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博物馆科技馆领域。数字媒体交互展示成为展示形式的主流,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2010年中国测绘科技馆中数字地球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三维沙盘,准确地展现出我国最新的地貌景观,观众可以从二楼向下俯瞰,目光所及我国的每一寸土地,效果极具震慑力。数字地球厅内观众可以通过使用触摸球选择荧幕上所播放的天文资料的范围。2011数字美术馆“三媒合一“是一项对当代媒介变革有巨大影响的伟大发明,三媒合一是指把平面媒体、移动媒体、网络媒体三种不同媒介相结合,观众可以同时阅读阅读、欣赏视频和浏览网页,开创了一种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利用VR技术的360度环幕立体投影,使现场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临场感。2015年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中“梦幻长江”是数字媒体展示的典范,采用了无轨三自由度骑乘车技术,是全世界第一次运用此技术的展项。让游客以第一视角,切身感受长江干流最经典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但是我国数字化展示仍处在一个发展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数字化展示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也受到限制。我国很多公司缺乏创新人才,展示项目没有新意,大多雷同。然而我国展示行业市场需求大,数字化互动展示设计前景光明。人在交互过程中占主导作用,也是交互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展示设计应该最大化的吸引人的注意力,把数字化展品的设计参数调到人体接受的最佳值。比如人的视网膜中央视野比视野清晰,所以展示设计时要把主要交互信息放到屏幕中央。再如,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可以提高人的信息接收效果,展品可以把声光色多种媒介结合多感官展示。以人为中心是展示设计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数字技术的革新。如今,人机交互技术向智能化交互迈进。展示中心的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展示公司的历史文化,服务品质,工程业绩等,优化企业形象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反馈客户信息的平台。企业要不断对展示中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数字化展示篇1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取得同步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有利于拓宽艺术创作空间,还能有效地激发技术创作灵感,进而丰富其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所以,要正确认识数字媒体艺术,从而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和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是区别于传统的电视、广播、电话等媒体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等的数字媒体艺术。但是,它需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通常情况下,数字艺术的制作和创作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其真实性和立体性的,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依托,把人类的艺术性思维与严谨的理性思维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将创作的部分或全部都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方法,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是目前艺术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一项艺术,主要涉及到数字影像艺术、数字音频艺术、计算机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综合数字媒体艺术等[1]。其实质就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方式进行重组和创新,使其变为一种更加鲜明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成功的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的空间思想和设计形式,同时为展示设计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创新空间。然而,所要展示的事物和展示场地是展示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条件,换言之,一定的空间是展示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和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空间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设计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展示设计者会充分利用创设空间、实物分割、压缩等方式对所要展示的事物和形式进行合理的统筹和规划,从而达到理想的展示效果[2]。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下,更多的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如当前较为流行的4D技术,它能够使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感知思维艺术,体会展示效果。在这种高科技的展示空间里面,可以合理的选用多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和多媒体光电技术,同时,配上与之相符的动感座椅,依靠环境烘托氛围,给观众一种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冲击,使观众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展示主要是指将展示的受众从被动参与转换成主动参与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技术形式的渴望越来越强,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受众观展不仅是和展示环境、社会客观条件一起互动的结果,也是和展示互动的结果,所以互动设备是保障受众互动体验的必要前提。这种设备可以是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也可以是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如新加坡智慧城市系统中的实时地图、雨天打车、实时通讯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信息都能达到随时变换的要求;同时,不需要呈现全部的视觉元素,只需要突出供人们查看动态的信息界面就可以了。另外,用户可以在保持系统连续性的同时,放大部分空间,并且在放大时能突出其他的点,从而聚焦所需的有限空间的情况。

(三)网络展示

网络展示是指将数字媒体技术和展示设计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展示艺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艺术创作,由此产生了网络艺术。网络艺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改变了展示设计的固有方式,从而提高了展示艺术的效果。然而,最初的网络展示仅局限于运用网站来展示商品,网页设计和个人网站在当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随着网络艺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展示也逐渐应用到展示设计中,从而帮助不同区域的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同时,将具体内容运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平台的构建,供公众进行网络体验、网络互动、网络分享等[3]。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把展示产品与空间结构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中,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