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成本法十篇

时间:2023-04-08 14:09:53

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篇1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销售量

[DOI]10.13939/ki.zgsc.2017.10.303

1 动成本法的理论概念

成本按照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混合成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差异在于是否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前者认为固定制造费用一旦形成后,就与企业产品产量没有直接联系,而其数额同企业的存在和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故其应作为本期边际贡献的减除项目,使得期末存货不负担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变动成本法只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变动成本,即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从当期边际贡献中直接扣除。

2 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差异的理论解析

基于上述关于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在处理固定制造费用上的自身特点,应对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息税前利润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式。

(1)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全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销售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用,其中:销售毛利=销售收入总额-销售成本,销售成本=可供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2)变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公式:

变动成本法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其中:边际贡献=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额,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即单位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

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

(3)两种方法息税前利润的差异:

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全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全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因此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不仅取决于存货量的变更,还取决于全部成本法下期初、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是否相等。

3 变动成本法下企业运营的启示

3.1 边际贡献分析法下亏损产品停产问题的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观点中,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但是,即使当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也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当厂商处于亏损状态时,只要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仍应继续生产,以使得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后的剩余能够弥补在短期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

结合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法,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类似企业某种产品的销售单价,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类似企业某种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则我们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停产后剩余能力无法利用。当亏损产品停产后剩余生产能力无法利用或转移时,亏损产品是否停产完全取决于该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是否大于零,即该产品的销售单价是否能弥补单位变动成本。若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即企业的销售单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则应继续生产。此时销售收入总额弥补变动成本总额后的剩余,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生产,生产优于不生产。若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小于零,即企业的销售单价小于单位变动成本,则应停止生产。此时销售收入总额连变动成本总额尚且不能弥补,更谈不上补偿固定成本,不生产优于生产。

(2)停产后剩余能力可以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固定成本数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亏损产品停产后其生产能力能利用或转移时,则应将转移得到的边际贡献与亏损产品的边际贡献相比,当转移得到的边际贡献大于亏损产品的边际贡献时,则应将亏损产品停产,将其能力转移,否则应该继续生产。

3.2 启示管理者注重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1)由于变动成本法在计算息税前利润时,只与销售量有关,而同生产量无关。因此在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相同的销售量得到相同的利润。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销售量直接决定了利润额。

(2)按照成本性态,在相关范围内,如果假设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均不变,业务量增加一般不改变固定成本总额。因而在经营杠杆的作用下,销售量增加,利润会增加,且增长幅度会超过销售量增长幅度,即利润变动率大于销售量变动率。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售额增长对促进利润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4 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设想

(1)变动成本法全面取代全部成本法。虽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越发受到企业的青睐,但是就变动成本法本身存在的局限以及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使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全部成本法是不可取的。第一,变动成本法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和一定时间内才能成立,因而其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第二,运用变动成本法进行工作的前提是把成本按照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进行分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并不唯一,除了数量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因此,如果单以数量因素来核算产品成本,就会造成信息失真。因此,变动成本法不是非常精确的成本计算方法。第三,鉴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国财政部、税务机关等并没有将变动成本法核算合法化,因而变动成本法目前还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无法使用变动成本法编制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

(2)平行使用两种成本法。这种方法即在全部成本法核算之外,另行一套变动成本法核算系统,以满足企业的不同层次需要。在这种方法下,使用全部成本法对产品和存货计价、计算息税前利润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等;在如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则采用变动成本法。这样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迅速地为企业内部提供所需资料。但是这种方法的推行会增加企业日常营运成本和会计工作人员的核算工作,工作量巨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结合使用两种成本法。由于全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均是为了考核和评价企业生产耗费水平,并且两种成本核算内容在除固定制造费用外的其余项目上都相同,因此两种方法的结合具有一定可行性。两种成本法都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列入产品成本中,都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列作期间费用处理。故而,尽管两种成本法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编制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两者在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上却高度相似。企业可以以其中一种成本法为主,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这样既可以符合目前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能极大利用变动成本法的优势。

最终如何将两种成本法结合决定权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因此,结合方法应能对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利,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实际帮助。为了保证实施效果,企业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工作。并且,随着工作的深入,企业应该对管理方法不断进行改进。例如,一些简单易行、便于接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初级阶段,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管理人员需要探讨更精确、更高效的方法。第二,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相互融合,汲取管理会计中如弹性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等先进思想。

实际成本法篇2

综合结转法,又有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与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两种方法。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是指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费用,应根据所耗半成品的数量乘以半成品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由于各月所产半成品的单位成本不同,因而所耗半成品的单位成本要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为了提高各步骤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在半成品月初余额较大,本月所耗半成品全部或者大部分是以前月份所产的情况下,本月所耗半成品费用也可按上月末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实际成本法篇3

拆卸分析法在汽车行业成本管理中的实际应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容易陷入种种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研发设计和采购成本的控制;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每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从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为了弥补上述各个部分的不足,战略成本的思想和方法应运而生,拆卸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都是与战略成本管理相伴而生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将拆卸分析法的原理运用到企业车身(驾驶室)拆卸实践,希望能够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注。

一、拆卸分析法的概念

拆卸分析法(tear-downanalysis)是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零部件,以明确产品的功能与设计特点,推断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成本进行深入了解。另外,还须根据对手其他信息来调整上述估计指标,如竞争对手现在及未来战略及其所导致的成本水平变化、企业环境的新趋势以及产业的潜在进入者的行为。当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被确定下来之后,公司可以使用这一成本信息作为计量其自身成本业绩的标杆(benchmark),即以此作为目标和尺度来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与超越。这一分析方法提供了公司与最佳业绩者之间的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差异,反映了公司所处的相对位置,并指出了改进的具体目标与途径。、

二、拆卸分析法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战略成本规划(strategiccosting)层面,旨在帮助企业通过事先的成本规划与控制,从根本上改进其长期的盈利能力。这一层面的方法主要有源于战略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法,以及用于制定成本目标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规划法等。另一个是经营改进(operationalimprovement)层面,旨在改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效率,落实成本规划。顺应这一思路的方法有kaizen成本法、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和标杆制度、成本动因分析法等。拆卸分析方法是作为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方法而得以运用的一种战略成本方法。这么多年来,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方法很少在企业实务界具体运用,由于资料的缺乏和浪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使得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运用该方法的条件和能力,但是由于该种方法可以作为公司未来持续改进的标杆制度,逐渐的被大型跨国公司和国有大型先进制造企业所重视。

(一)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建立跨功能协作的团队全面降成本

拆卸分析法将各个职能部门的专家结合在一起,研发、设计、采购、财务各专业的成员建立学习性组织,彼此不再是孤立的车身拆卸,而是各部门协同做战,从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并将研发数据和采购数据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出各方接受的结果。

(二)有助于建立标杆制度,降低现有车型的成本

在进行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时,公司利用拆卸分析法提供的对手的详细的优势信息建立自身成本业绩的标杆(benchmark),即以此作为目标和尺度来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与超越。

(三)对自身产品拆卸后建立成本预测模型

拆卸分析法不仅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包括在内,而且本公司的产品也在考虑范围。将本公司的产品拆卸成零部件后,详细统计其模型参数,建立实物成本和制造费用彼此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可以预测公司未来新上马车型的费用,而且可用此模型适当推断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

(四)实地研究获得产品改进新的创意,使价值工程的精髓得以真正体现。

所谓价值工程,指的都是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只有通过拆卸本公司和其他公司的产品才能一一进行功能成本比(v=f/c)计算出自己产品和对方公司的价值,寻找出产品改进的创意。拆卸分析法第一次将管理学的很多先进思想运用到战略成本管理实践,为企业从战略的高度提升企业的业绩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三、拆卸分析法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在汽车行业中,我们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成立了相应的成本管理小组,召集各个部门(研发、设计、财务、采购)的技术骨干对本公司和竞争对手的车身(竞品车身)做了全面和详细的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决策支持。

(一)项目分解的基本步骤

分解的基本步骤:

(二)车身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

1、实物成本的功能成本分析

利用拆卸分析法提供的思路将整车车身拆卸成若干个分析单元,同时引入价值工程法进行功能成本分析。

(1)原材料的功能成本分析

由于车身生产一次投料,可切割部分竞品车身原材料(主要是钢材)送权威机构检验,利用冲压专家合理估算每个冲压钣金件的原材料费用。

(2)辅助材料的功能成本分析

车身的辅料主要是油漆,考虑竞品车身的面积,借助油漆专家的帮助合理推算竞品车身所需要的辅助材料的消耗。

(3)外购件的合理消耗

外购件的项目众多,成本管理小组将外购件细分成协配件、电器件、底盘件、结构件等并作详细的功能成本对比,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电器件做一简要的介绍:

a、材料成本的研判

在拆分后的主要元器件的标识上寻找出主要供应商,召开电器件材料价格询价会议,由大家协同查出电器件的外购价格。

b、电器件功能的分析

电器件的功能是要量化出相应的功能指标,才能客观做到与本公司产品的功能对比。

某电器件功能指标表

f=∑(单项功能指标权数*各打分人员给定等级参数)÷打分人员人数

在制定功能指标时,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功能指标的项目和权数,这样反映出来的功能指标会非常接近真实情况。功能指标虽然带有主观的成分,但仍然是获取重要的量化的功能指标的详细手段。

c、电器件的功能成本分析

v=f/c功能评价就是找出实现某一必要功能的最低成本(也称功能评价值)。以功能评价值为基准,通过与实现这一功能的现实成本相比较,求出两者的比值(也称功能价值)和两者的差值(也称节约期望值)。然后,选择价值低,节约期望值大的功能,作为改善的重点对象。

2、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1)本公司车身的作业成本核算

由于管理会计的使用者不同于财务报表的外部关系人,必须要分工序的向管理者提供车身产品的信息。自2003年东风汽车推行作业成本核算以来,实现了成本管理的突破。过去,技术人员限于专业知识所限,只知道按照工序去思考问题,而财务人员只专注于财务知识很少关心车身的工艺状况,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会计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将技术和财务人员结合起来,在预测公司未来车型和竞品车身时发挥了用武之地。

c制=c冲+c焊+c油+c总

(2)利用本公司车身产品构筑模型

构筑模型是根据已有的作业成本核算结果使原材料和各工序的费用间建立数量关系,模型预测是合理估算未知车身制造费用的必要过程。

冲压作业部门的制造费用与冲压钣金件的原材料费用之间利用e-views或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y=a+bx

焊接作业部和油漆作业部已经是成型的白车身,可以用比例法将制造费用与整车身辅助材料费用间建立比例关系。

总装作业部(玻璃件、电器件等)利用车身拆卸提供的技术参数(面积、厚度、重量)建立制造费用与内饰件的关系:

c制=a+c1x(x为外购件材料成本)

(3)预测竞品车身的制造费用

模型可用于本公司未来车身的预测,但对于竞品车身的制造费用预测,在对方企业工艺流程、设备状况、员工结构都未知的情况下盲目的用模型去预测竞品车身会导致模型的次优化。最好是实地调查研究并参考数学模型做辅助预测。

如果是上市公司可根据披露的人员状况和固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利润率合理的推断竞品车身的制造费用总额,同时实地调查竞品车身的工艺流程获取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状况。

如果是非上市公司,只能以客户或供应商的名义进行现场调查,参考已建立的模型合理预测。

(三)分解项目结果评价

经过拆卸分析法进行分析,东风公司发现了彼此公司的价值差异点,以对方单位的优点作为本公司车身生产的标杆,合理的提出了成本管理建议。

1、提高漆膜的外观质量,保证公司车身从里到外优于竞争对手

东风公司的产品整体质量优于竞争对手,但是外在的美观度却处于劣势,以后还须进一步提高面漆的效果,

2、提升整车的装车效果

提高外观的整固效果。例如,分析电器件中的灯具价值时,对方的价值高于我们20%,通过公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功能指标中的安装紧密性高于我们30%,因此,在今后的灯具开发过程中,可以学习竞品车身的前照灯和前组合信号灯的固定安装方式,减小面差。

3、改进流程和作业,裁减冗员

通过作业的定义、分析、成本化,辨认关键作业,确定最佳盈利点,集中力量进行改进,为降低成本找到突破点。合理降低资源消耗,在以后新开发车型上利用简易模去制造冲压钣金件,合理降低模具成本。此外,按作业定岗定员,裁掉冗员,降低东风公司车身产品的制造费用。

4、设计降成本和采购降成本是今后汽车行业降成本的努力方向

由于汽车行业的特点,产品实物成本占了整车销售收入的80%,研发人员在今后新型车身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产品功能的条件下,合理降低采购成本或在满足成本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功能。例如:利用价值工程的思路在未来车型上安装质优价廉的内饰件。在满足产品功能的情况下,完全可用国内的零部件替代国外的产品。

四、结束语

拆卸分析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一种运用模式,在国内的实务领域很少涉及,特别是需要各个部门的人员协同工作,但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使拆卸分析法在不久的将来有着很好的运用前景东风汽车利用该方法在本行业中做了有益的尝试,第一次将研发、设计、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本次的车身产品分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实际成本法篇4

关键词:实际成本核算法;计划成本核算法;经济环境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为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各种物资,是企业资产的主要构成内容之一,由于存货经常不断的处于耗用,销售或重置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喻为企业的命脉。尤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的是企业不断提高其存货流转和更新的速度,而在流通和更新过程中准确合理地核算和计量存货更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不断寻求一种方便快捷而又不失准确合理性的存货计价方法成了每个渴求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当务之急。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来进行。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应当按期结转其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1 实际成本核算法

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的特点是:从存货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均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实际成本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我们不难看出,实际成本法所强调的是“实际”,即要求在每批存货的收发存中实际成本都应形影不离的相随。当然由此而带来的记录和计量的繁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实际发出存货时,为了解决存货的采购成本在销售成本与期末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可以采用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这几种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损益的计算、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的计算以及所要交纳所得税数额的计算都有直接的影响,也增加了财务部门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所以选择一种稳健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仍是企业不懈的追求。

2 计划成本核算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2. 1 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财务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2 .2 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可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会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涨幅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作调整。

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的企业,其基本的核算程序如下: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其次,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还有,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3 实例比较说明

我们仅用材料取得和入库这一过程为例,用简单的分录来加以说明:

实际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实际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调整。计划成本法下:

取得材料: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

计划成本法下,要在月末进行汇总,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具体分录如下: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物资采购×××。××

或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从以上对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而在实际成本法下,对存货的数量、单位成本和总金额都要详细记录,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实际成本法篇5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直线摊销法;商业银行会计管理;货币时间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67-02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涉及应付债券的溢折价或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时,一律采用实际利率法,而不再采用直线法摊销。实际利率摊销的账户法,就是根据期末有关账户的余额结合实际利率来计算各期摊销额的一种方法。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计量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的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后续计量中,在持有期间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乘积确认利息收入。以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为例,在实际利率法下,债券不管是溢价还是折价发行,都先把发行债券时的账务处理登记入账,并结出余额;按该余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计算的利息,记入借方科目“利息支出”,按债券的面值和票面利率乘积计算的利息,记入贷方科目“应计利息”,两者的差额即为本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债券溢价或者折价)账户,并随时结出余额;用此余额再乘以实际利率就得出下一期应确认的利息费用。以此类推,最后一期采用倒计法求出。而直线摊销法就是平均年限法,是按照债券发行时取得的价款与债券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除以年限,得出每年利息调整的摊销额的方法。

下面以商业银行发行3年期票据为例。

2010年1月1日,ABC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市场发行三年期面值为100元的债券100000张,债券年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时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实际利率为5%,实际收到的金额是972.7675万元。(假设发行债券的借款费用均不能资本化,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40×(P/A,5%,3)+1000×(P/F,5%,3)=40×2.7232+1000×0.8638=972.7675

实际利率法摊销利息支出=上期期末摊销成本×实际利率

期末摊销成本=期初摊销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有关财务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2010年实际利息支出=972.7675×5%=48.6383

2011年实际利息支出=(972.7675+48.6383-40)×5%=49.0729

2012年实际利息支出=49.5238(倒挤法)

按照直线摊销法,每年折价摊销额为(1000-972.7675)/3=9.0774

将实际利率法和直线摊销法相比较,得出以下表:(单位:元)

((P/F,5%,1)=0.9524),(P/F,5%,2)=0.9070,(P/A,5%,3)=2.7232,(P/F,5,.3)=0.8638)

由上可知,直线摊销法下每年的发行成本(相对于发行方)来说是可以预见的,不需要像实际利率差法一样,必须通过上期的数据层层计算,才能得到下期的数据,在发行成本上,基本是每年持平的,容易理解,计算简单,便于管理。因此此方法深受税务部门的青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利率法真正反映了每年实际得到的收益和成本,客观精确的计算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是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当期实际承担的债务。因此该方法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信息变化的需要。同时由于实际利率反映了资源的真实供给状态和包括通货膨胀因素在内的货币时间价值,因而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由以上例子可知,在实际利率法下,商业银行作为债务的发行方而言,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分摊的成本是逐年递增的,上述例子成本费用分别是486383,490729,495238。通过直线图可以知道,债务发行的前几年,其分摊成本要低于按照直线法下分摊的成本。

根据财务成本管理的理念可知,现值是个重要的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告诉我们现在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要大于将来的一元钱。按照实际利率法,债券折价发行,分担的成本是逐年递增,净利润减少额的折现额要低于直线法下相应的折现额。由上述例子得出,两者每年的成本费用的差额分别是4391,45,-4464.此差额考虑到所得税和货币时间价值影响折现后(以2010年12月30日为报告日),现值分别为3293,32.1432,-3036,三者之和等于289.4632,为正值。说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按实际利率法折价发行的机会成本是要低于按照直线法摊销的机会成本。从这方面来看,商业银行更应该争取此发行方式。反之,溢价发行亦然。

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影响

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能更好的反映会计信息,同时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

1、实际利率的获取难度比较大,实际利率即为市场利率,就本质而言是公允价值,对于那些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资产可以通过活跃市场报价来获取,对于那些没有活跃市场的,需要“盯市”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而获取,因此准确地获取实际利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须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全面的信息,确定资金的供需状况。

2、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用实际利率法,必须建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实施科学的减值测试。

3、要求管理会计建立相应的会计计量模型,认真估计各种风险,对商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实际利率摊销法下,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间接地减少了债券发行的机会成本,且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相差越大,对商业银行越有利。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李玉良(1989― ),湖南,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专业金融学,辅修会计。

参考文献:

[1]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财务成本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实际成本法篇6

一、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标准成本分析法

根据标准成本分析法,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变动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二、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

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总指数分解成各构成因素连乘积的指数体系,它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数或总指标的程度和影响方向,若干因素指数乘积等于总量指标变动的总指数,若干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量指标之差。从实质上看,标准成本分析法把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这两种类型,其根据是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变动导致变动成本偏离标准而产生产品变动成本差异,这说明标准成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事实上,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相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其二,企业可以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整价格指标和数量指标来调整成本差异指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成本控制计划,使产品成本有利差异尽量增加,不利差异尽量减少。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对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没有多大帮助,它容易使企业仅以标准成本为目标,缺乏超越标准,增加有利差异的动力;其三,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并可以计算出由于成本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差异与由于成本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水平性差异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无此功能;其四,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方便、易懂。

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分析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来对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和标准成本分析法进行比较。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中,产品总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有个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与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两种类型,为了不失一般性,这里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了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我们把产品变动成本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比作为成本差异总指数,并用q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用量、人工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所耗实际工时,p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价格、人工实际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q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用量、人工标准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p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价格、人工标准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这样,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

相对数:成本差异总指数=数量差异指数×价格差异指数,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 (1)

绝对数: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即

∑q1p1-∑q0p0 =(∑q1p0-∑q0p0)+(∑q1p1-∑q1p0) (2)

2、产品变动成本差异指数双因素法的

由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生产一种产品或多种产品,因此,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在分析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限于篇幅,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例题的基本资料请参见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一书中第194—199页的例8-4、例8-7、表8-6、表8-7(罗飞.成本会计,高等出版社,2004)。在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由于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分析法,因此,该例题只出了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相对数。本文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根据模型(1)、模型(2),可以为该例题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如表1所示:

表1 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表

差异项目 相对数(%) 绝对数(元)

由于实际用量对标准用量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5.53% 1700

由于实际价格对标准价格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31% 425

直接材料成本总差异 106.92% 2125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9.64% 1480

由于实际工资率对标准工资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22% 206

直接人工成本总差异 110.98% 1686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97.83% -600

由于实际分配率对标准分配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48% 400

实际成本法篇7

一、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标准成本分析法

根据标准成本分析法,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变动成本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二、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

1、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总指数分解成各构成因素连乘积的指数体系,它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总指数或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若干因素指数乘积等于总量指标变动的总指数,若干因素影响值之和等于总量指标之差。从实质上看,标准成本分析法把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这两种类型,其理论根据是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变动导致变动成本偏离标准而产生产品变动成本差异,这说明标准成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事实上,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总差异,不仅能够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而且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相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只能计算出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的绝对数;其二,企业可以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通过调整价格指标和数量指标来调整成本差异指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目标成本控制计划,使产品成本有利差异尽量增加,不利差异尽量减少。WwW.133229.CoM而标准成本分析法对企业目标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没有多大帮助,它容易使企业仅以标准成本为目标,缺乏超越标准,增加有利差异的动力;其三,分析产品变动成本的平均差异,并可以计算出由于成本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差异与由于成本水平变化而产生的水平性差异的相对数与绝对数,而标准成本分析法无此功能;其四,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计算过程比标准成本分析法方便、易懂。

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分析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来对产品变动成本差异的指数双因素分析法和标准成本分析法进行比较。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中,产品总变动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有个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与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两种类型,为了不失一般性,这里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了建立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我们把产品变动成本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比作为成本差异总指数,并用q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用量、人工实际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所耗实际工时,p1来统一表示本期材料实际价格、人工实际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q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用量、人工标准工时和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p0来统一表示材料标准价格、人工标准工资率和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这样,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为:

相对数:成本差异总指数=数量差异指数×价格差异指数,即

∑q1p1/∑q0p0=(∑q1p0/∑q0p0)×(∑q1p1/∑q1p0) (1)

绝对数: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即

∑q1p1-∑q0p0 =(∑q1p0-∑q0p0)+(∑q1p1-∑q1p0) (2)

2、产品变动成本差异指数双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由于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生产一种产品或多种产品,因此,总体现象成本差异分析模型在分析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限于篇幅,多种材料、多个等级工资率、多种制造费用情况下的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例题的基本资料请参见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第194—199页的例8-4、例8-7、表8-6、表8-7(罗飞.成本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在罗飞教授所著《成本会计》一书中,由于使用的是标准成本分析法,因此,该例题只计算出了产品变动成本总差异、产品变动成本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相对数。本文利用指数双因素分析法,根据模型(1)、模型(2),可以为该例题计算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如表1所示:

表1 产品变动成本差异分析表

差异项目 相对数(%) 绝对数(元)

由于实际用量对标准用量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5.53% 1700

由于实际价格对标准价格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31% 425

直接材料成本总差异 106.92% 2125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9.64% 1480

由于实际工资率对标准工资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22% 206

直接人工成本总差异 110.98% 1686

由于实际工时对标准工时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97.83% -600

由于实际分配率对标准分配率的偏离产生的差异 101.48% 400

实际成本法篇8

关键词:赢得值法;工程成本(进度);动态控制

Abstract: cost (progress) as a key target in project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laborated the engineering cost (progress) dynamic control principle, introduces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earned value method and evaluation index, through, for exampl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earned value method in engineering cost (schedule),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control.

Key words: earned value method; Engineering cost (progress); Dynamic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在计划工期内,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许多影响工程成本(进度)的动态因素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成本(进度)的变动。赢得值法就是一种将“干完再算”变为“边干边算边改进”,及时分析、采取对策与措施,真正实现工程成本(进度)动态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 工程成本(进度)动态控制

工程成本(进度)动态控制就是将项目的成本(进度)目标进行分解并确定成本(进度)控制的计划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项目成本(进度)的实际值,定期(如每两周或每月)进行项目成本(进度)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通过项目成本(进度)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若出现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如有必要,则应进行项目成本(进度)的调整,成本(进度)调整后再回复到成本(进度)目标的分解。

二 赢得值法

1 赢得值法简述

赢得值分析法是一种能全面衡量工程进度、费用状况的整体方法,基本要素是用货币量或资源消耗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的进度,是一种完整和有效的工程项目监控指标和方法。

赢得值法作为一项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起源于美国,随着赢得值法在应用中不断取得经验,逐步显示了它的有效性。赢得值法逐步成为国际上工程公司普遍采用的较成熟的的项目管理方法之一,通过对项目进行效果分析,从而对项目费用和进度进行综合控制。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标准中,都采用了这一原理作为项目控制的基本方法。

赢得值原理就是通过引进已完工作预算费用、计划工作预算费用以及已完工作实际费用三个基本参数,计算得出费用偏差和进度偏差,用货币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进度,以三个基本参数来表示项目的实施状态,并以此预测项目可能的完工时间和完工时可能的费用的一种方法。

2 赢得值的基本参数

赢得值原理的三个基本参数: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即赢得值)、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

(1)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udgeted Cost Of Work Performed,简称BCWP),即项目实施过程中,某一时刻已经完成的工作(或部分工作),以批准认可的预算为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总额,由于业主正是根据这个值为承包人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相应的费用,也就是承包人获得(挣得)的金额,故称赢得值或挣值。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 已完工作量×预算(计划)单价

(2)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udgeted Cost Of Work Scheeduled,简称BCWS),即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在某一时刻应当完成的工作(或部分工作),以预算为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总额,一般来说,除非合同有变更,BCWS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保持不变。

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计划工作量×预算(计划)单价

(3)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tual Cost Of Work Performed,简称ACWP),即到工程项目实施某一时刻为止,已完成的工作(或部分工作)所实际花费的总金额。

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已完成工作量×实际单价

上述三个基本指标的对比分析是进行成本集成控制的基础,可以对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做出明确的测定和衡量,有利于对工程进行监控,反映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水平的高低。

3 赢得值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实际数据与基准数据的比较,反映实际完成情况和计划的差异,其评价指标有进度偏差、费用偏差、进度绩效指数和费用绩效指数。

(1)进度偏差(Scheeduled Variance,简称SV)。

进度偏差(SV)=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

当SV>0时,表示实际进度快于计划进度;当SV=0时,表示实际进度等于计划进度;当SV

(2)费用偏差(Cost Variance,简称CV)。

费用偏差(CV)=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

当CV>0时,表示实际费用超出预算费用;当CV=0时,表示实际费用等于预算费用;当CV

(3)进度绩效指数(SPI)

进度绩效指数(SPI)表明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

SPI=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

当SPI>1时,表示进度提前;当SPI=1时,表示进度既不提前也不落后,即实际进度等于计划进度;当SPI

(4)费用绩效指数(CPI)

CPI=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

当CPI>1时,表示节支;当CPI=1时,表示实际费用等于预算费用;当CPI

三、赢得值法的应用

案例:某工程项目有2000㎡缸砖面层地面施工任务,交由某分包商承担,计划于6个月内完成,计划的各工作项目单价和计划完成的工作量如表1所示,该工程进行了3个月以后,发现某些工作项目实际已完成的工作量及实际单价与原计划有偏差,其值见表1。

问题:用赢得值法分析该工程的偏差情况(各项工作在三个月内均是以等速、等值进行的)。

表1工 作 量 表

解析:

该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被分为平整场地、室内夯填土、垫层、刚转面砂浆结合、踢脚五个工作项目,在项目实施到第三个月底时,收集到的各工作项目实际发生的数值见表1。比较项目目标的计划值与实际值,见表2。

表2 各工作项目计划值与实际值

根据表2得到如下结论:

费用偏差(CV):平整场地、室内夯填土及垫层三个工作项目费用偏差均为零,既不超支也不节支,即此三个工作项目的实际费用等于计划费用;缸砖面砂浆结合和踢脚两个工作项目费用偏差均为负数,项目运行超支,即实际费用超出预算费用。

进度偏差(SV):平整场地进度偏差为零,表示进度既不延误也不提前,即实际进度等于计划进度;其余四个工作项目进度偏差均为负数,表示进度延误,即实际进度落后于计划进度。

利用费用、进度绩效指数同样得到此结论。

该工程项目在第3个月底的费用、进度累计偏差均为负数,说明该项目整体费用超支,进度落后。通过分析发现该项目效率较低、进度慢、投入延后,管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如增加高效人员的投入)进行纠偏。

四、结论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把影响工程成本和进度的因素结合起来,对工程的成本(进度)进行动态控制,运用赢得值法对工程成本(进度)进行跟踪调查,可以随时对成本(进度)进行偏差分析,大致预测后期成本的发展趋势,做到事先控制或预防,以实现工程成本的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徐勇戈编.施工项目管理.科学出版社.2012

金同华编.施工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实际成本法篇9

调整国际民族关系的法律机制,是指调整国际民族关系的法的制定、法的实施的综合情势。它既是国际民族关系引起的法律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某种意义上也是国际民族法学的催生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关调整国际民族关系的国际立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联合国,1952年)、《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联合国,1973年)、《非洲人权和民族权》(非洲统一组织,1981年)等几十个涉及国际民族关系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它们虽然不及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所涉猎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那样庞杂繁多,但在数量上已为构建国际民族法学积聚了充裕的、同时又亟待国际民族法学予以系统研究的基础材料。调整国际民族关系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主要以和平解决国际民族关系和惩治涉嫌国际民族犯罪的方式付诸实施。无论以何种方式付诸实施,都可能遇到认定事实和适用规则的困惑。譬如,关于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种族灭绝罪公约》能否适用于国家的问题,国际社会长期争论不休,以至于国际刑事法院在1973年至1999年受理的4起控告国家犯有种族灭绝罪的案件,至今未对任何一起案件作出裁判。事实证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迫切需要构建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边缘学科——国际民族法学,以法学思维破解有关国际民族关系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付诸实施可能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借以钩深致远,补偏救弊,切实担当“全球治理法治化”所赋予的学术使命。

2构建国际民族法学的途径

构建国际民族法学的途径,关键在于如何以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为蓝本,妥善筹划、设置国际民族法学的框架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2.1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共同对象,制约国际民族法学的框架体系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共同对象,是指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即由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现象。它是国际民族法学赖以产生的基本要件,也是制约国际民族法学框架体系的根本要素。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均属于法学范畴,彼此拥有相同的法学基本原理和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尽管各有其独特的部门法原理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但寻根究底,它们对于共同研究对象进行法学思维的最后结果必然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譬如,国际法学关于民族平等与民族自决原则、少数人权益保护制度等学术问题,与民族法学在实质上始终保持高度一致。即使针对个别问题一时难以达成共识,那也不过是消弭分歧的序曲或者阵痛而已。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意味着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之间存在一个交叉重叠的学术领域。在此学术领域内,由于共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及其对思维结果的制约功能,势必形成既属于国际法学,又属于民族法学的思维结果的庞大集合,从而勾勒出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边缘学科,即国际民族法学的整体轮廓。根据共同研究对象和目前学术研究状态,思维结果的庞大集合可以分为国际民族法学基础理论、国际民族权益制度、国际民族文化制度、国际民族关系的和平解决制度以及危害国际民族关系的国际法律责任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思维结果犹如土木工程的预制构件那样,直接制约国际民族法学的框架体系。

2.2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知识积淀,衍生国际民族法学的知识体系“一切科学都是要对感性世界的真实存在作出真实的判断。”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也不例外。它们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真实判断形成丰厚的知识积淀,不仅支撑本学科的繁盛发达,而且衍生关于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法律现象的边缘知识,从而成为国际民族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渊源。国际关系包括国际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涵盖国际民族关系。因而,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不仅难以回避由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具有“两栖”性质的法律现象,反而以之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并不断积聚在数量上逐渐扩张的知识集合。譬如,国际法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禁止或消除种族歧视制度等;民族法的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制度、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等。诸如此类的原则和制度所蕴含的事实、信息、描述或者技能,只须稍加整合,即可直接转化为国际民族法学所需的边缘知识。国际法学研究国际民族关系之外的国际关系和民族法学研究国际民族关系之外的民族关系所引起的法律现象,聚集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知识积淀。尽管此类知识积淀不像以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积淀那样,可以直接转换为国际民族法学所需的边缘知识,但是,由于国际法学、民族法学与国际民族法学之间存在同质传承的内在联系,所以,此类知识积淀中的许多具体知识经过科学严谨的逻辑加工,即可衍生国际民族法学所需的边缘知识。譬如,以跨国民族关系为蓝本,推断国际民族关系的概念;以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为蓝本,推断国际民族权益保护制度等。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衍生的边缘知识通常处于散落状态,似乎难以构成国际民族法学的知识体系。其实不然。通常情况下,以研究对象为依据,可以将研究同一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法律现象的边缘知识,归属于同一边缘知识板块;反之,则归属于另一边缘知识板块。通过分类归属,原本散落芜杂的边缘知识也就各自聚成了国际民族法学缺之不可的结构材料。由于边缘知识聚成的知识板块之间不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而且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根据联系程度的强弱,可以统筹谋划各种边缘知识板块的框架布局与排列组合。凡是在相互联系的效果矢量中有先后强弱之分的边缘知识板块,则在前、较强的边缘知识板块处于优先地位,反之,按顺序排列在后或者任意排列。譬如,关于基本原理的边缘知识板块指导、制约其他边缘知识板块,故应处于首要、基础的位置;关于国际民族文化制度的边缘知识板块与国际民族习惯的边缘知识板块之间联系较弱,孰先孰后无关紧要。各种边缘知识板块总能按照彼此之间的联系强度,搭建成国际民族法学的适配有序的边缘知识体系。

2.3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理论共性,派生国际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仅就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现有理论而言,个性特征远远超越共性特征。这种状况,难免令人担忧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现有理论能否合乎逻辑地派生国际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好在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在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所以,透过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现有理论的个性,仍然可以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共性以及由此共性派生国际民族法学所需的边缘理论(本文特指由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共性衍伸而来的国际民族法学的有关理论)的一般路径。所谓理论共性,是指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现有理论所共有的基本属性。它寓于现有理论的概念、术语、原理、精神之中,既是构成现有理论的基本要素,也是现有理论扩展衍伸的增长基点。在理论共性的主宰之下,不仅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现有理论中的某些概念、术语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可以直接转换为国际民族法学的理论要素,而且其中的某些基本原理,也可以提取其共性成份进行适当的逻辑推理,继而生成国际民族法学的基本原理。譬如,以国际法基本原则与民族法基本原则为分析材料,则不难推断国家独立、不干涉有关民族问题的国家内政等国际民族法的基本原则。理论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同一类属的理论总会按照一定规则聚成某一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理论共性扩展延伸为国际民族法学所需的边缘理论,边缘理论以其探究的对象为标准划分为各种边缘理论的集合,边缘理论的集合再按照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排列组合,也就顺理成章地构成了国际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国际民族法的主体、国际民族法的渊源、国际民族法的原则等基础理论以及有关国际民族关系、国际民族权利、和平解决因民族关系引起的国际争端等专门理论。总之,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理论共性同国际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之间犹如种子与树的关系那样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3构建国际民族法学的价值

3.1可以聚拢学理认识,形成系统学说,凭借法学思维审视国际民族关系在目前学术研究状态下,构建国际民族法学可以聚拢散落于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知识体系之中的研究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法律现象的智力成果,以及基于国际法学与民族法学的交叉重叠而不断孳生的其他边缘知识,逐渐扩张延伸,调整适配,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国际民族关系所引起的法律现象的学说体系——国际民族法学。既然国际民族法学是认识国际民族关系的思维工具,那么,构建国际民族法学之后,即可运用国际民族法学透过法律现象冷静地探察、审视现实世界的国际民族关系,撩开国际民族关系的神秘面纱,发现国际民族关系的内在规律,预测国际民族关系的变动趋向,厘清国际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实现对国际民族关系的认识飞跃。尽管“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不容否定:构建国际民族法学,必将推动以法学思维审视国际民族关系的洞察力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许可的、前所未有的境界。

实际成本法篇10

一般而言,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的 法律 体系,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 经济 法三大分支所构成。为深入剖析国际法的内涵、外延及其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对国际法体系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国内法体系之间的关系,在现有 理论 和实践的基础上,作出了必要而又扼要的梳理,然后详细介绍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基本原则、调整对象和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分析 与确定了其间的法律效力位阶关系;最后,列举了 目前 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基本热点 问题 ,并一一做出简要的法律评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结合着国际法学领域的最新 研究 成果以及导师的启示,本文独辟奇径地提出了对于国际法及其构成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之间法律效力位阶高低关系的全新见解,并且深入具体地探讨了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及其内涵、探讨了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的其它三大分支之间的上位与下位位阶关系,并且还得出了“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相互并列但却相辅相成地隶属于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位阶关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确定”的结论。

【关键字】 国际法 概念 体系构成

目录

引言 1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1

(一)国际法的概念 1

(二)国际法的内涵 1

(三)国际法的外延 1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2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位阶划分的现有理论 2

1.国内法优先说 2

2.国际法优先说 2

3.国际法国内法平行说 2

4.我国学界通说 3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再梳理 3

1.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法律体系 3

2.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效力位阶 3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4

1.对于国际义务的履行和遵守 4

2.国际法的国内效力 4

三、国际法的体系构成 4

(一)国际强行法概述 5

1.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和特征 5

2.国际强行法的调整对象 5

3.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和组成部分 6

(二)传统的国际法三大分支 7

1.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7

2.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7

3.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9

4.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10

四、国际法各大分支间的关系 11

(一)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的传统分支之间的关系 11

1.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传统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1

2.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传统分支之间的位阶关系 12

(二)国际法三大传统分支之间的关系 12

1.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2.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之间的位阶关系 14

结论 14

附:国际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5

(一)国际公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5

1. 中国 民间对日索赔问题 15

2.保护在外本国国民的国际法制度及我国的对策 15

3.反对恐怖主义与国际人权保护 16

4.引渡制度中的和人权 16

5.钓鱼列屿归属问题 16

6.日本“入常”的国际法问题 17

7.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 17

8.国际犯罪及其责任 17

(二)国际私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7

1.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典化问题 17

2.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18

3.欧盟国际私法问题。 18

4.根据《纽约公约》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最新 发展 18

(三)国际经济法的重要争议问题及其评述 18

1.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法律问题 18

2.信息 时代 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发展与调整 19

3.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 19

4.国际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 19

5.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与wto多哈回合谈判 19

6.从欧盟竞争法看中国的反垄断法 19

7.国际税收公约 19

8.wto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19

引言

国际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厘清这个概念组中每一基本概念的明确内涵、外延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 学习 国际法学的必经之路和必要前提,而且也是国际法学理论界长期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国际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构成作为切入点,尝试对于上述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着对于热点时事问题的评析,去为理论寻找到现实支撑、去体现理论指导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意义。

一、国际法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一)国际法的概念

一般来说,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的国际法

广义的国际法乃是指一切调整国际 政治 、经济、军事等各活动和现象的原则、习惯、规则等法律规范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法是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包括众多的国际法部门。

2.狭义的国际法

狭义的国际法则仅指国际公法,这是国际法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分支,主要调整国家间的关系。关于其具体的概念,

本文中的国际法皆取其广义概念;当着论及狭义国际法时,则均以国际公法称之,以示区别。

(二)国际法的内涵

要把国际法的主要 内容 包括在一个完整而简明的定义里,是不易做到的(参见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但可以认为所谓国际法的内涵,就是指调整各种国际的、区际的、国家之间的或一国涉外的 社会 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些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际法的外延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法的外延包括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但随着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外延的概括逐渐显现出其局限:它越发不能囊括一些特别的国际法规范和解释一些特别的国际法实践。于是,国际强行法作为一个有着悠久 历史 的国际法律规范体系,逐渐从传统分类下的模糊而尴尬的定位中解脱出来,成为国际法外延的又一重要的独立组成部分。

故可言,当今的国际法已不限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效力高于此三者之上,统领着整个国际法部门的国际强行法成为了国际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属于同一法律体系,还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其二,是国际法优于国内法或是国内法优于国际法,还是国际法和国内法并驾齐驱、不分轩轾?—— 这就是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一元还是多元关系”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位阶关系”的基本问题。据此,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既是国际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涉及到各国正确适用国际法的重大实践问题,故必须首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位阶划分的现有理论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际法学者在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上提出了三种不同主张:即国内法优先说、国际法优先说及国际与国内法平行说。前两种学说被归结为“一元论”,第三种学说为“二元论”。

1.国内法优先说

国内法优先说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国际法从属于国内法,国家的意志是绝对的、无限的,国际法的效力来自于国内法,国际法只有依靠国内法才有法律效力。这一学说盛行于19世纪末,由德国国际法学者所倡导,主要代表人物是耶利内克、佐恩、考夫曼和文策尔等人。

依 现代 国际法分析,该学说的错误主要有三:首先,理论上缺乏依据。依此学说,每个国家都可以拥有从属于本国国内法的国际法,这样,各国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国际法。此说实质上改变了国际法性质,使其成了各国的“对外公法”。其次,该学说的核心错误在于,其抹煞了国际法的作用,从根本上否定国际法存在的意义。再次,这种把国家意志绝对化,从而否定国际法效力的做法,是为了适应强国向外侵略扩张的需要,以达到把本国的意志强加于国际社会,实现统治全世界的目的。

2.国际法优先说

国际法优先说主张国际法与国内法是同一法律体系的两个部门,但在法律效力等级上,认为国内法从属于国际法,属于低层级规范,在效力上依靠国际法,国际法有权要求将违反国际法的国内法废除;而国际法的效力依靠于“最高规范”——“国际社会的意志必须遵守”。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狄骥、波利蒂斯、费德罗斯、孔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凯尔森、杰塞普等等。

从现代国际法的观点看,这一学说的错误在于:第一,其金字塔型的“法律阶梯”在法理上难以构成,各国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共同意志下的“最高规范”难以形成;第二,其核心错误在于“否定了国家”;第三,该学说的结果是要否定国家意志,否定国家,以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制订“世界法”,建立“世界政府”提供理论根据。

3.国际法国内法平行说

国际法国内法平行说主张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它们调整的对象、主体、渊源、效力根据等方面都不同,两者各自独立,互不隶属。认为国内法的效力根据是一国的意志,而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多国的“共同意志”,因而两者互不隶属,处于对等而对立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特里佩尔、安齐洛蒂和奥本海及当代的费茨摩里斯、卢梭等。这种学说的不当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而忽略了其相互间的联系,以致造成两者的对立。

4.我国学界通说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法律的两个体系,但由于国家是国内法的制订者,又是国际法制订的参与者,所以两者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而非互相排斥和对立。国家在制订国内立法时要考虑到国际法的规范要求,在参与制订国际条约时也要注意到其国内法的原则立场。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再梳理

1.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法律体系

尽管国际法与国内法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彼此协调、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紧密关系。但是,从法律特征上分析,国际法与国内法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法律。理由如下:

(1) 从主体上看,国内法的主体是 自然 人和法人,而国际法主要是国家;

(2) 从调整对象看,国内法是规范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而国际法主要是规范国家间的关系;

(3) 从法律渊源看,国内法主要是国家的立法,而国际法主要是条约与习惯;

(4) 从效力根据看,国内法是国内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国际法则是各国间的协议意志;

(5) 从法律实施看,国内法主要依靠国内司法机关,而国际法主要依赖各国的自觉执行。

2.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效力位阶

(1)不同法律体系中法律的效力位阶确定的原则

在同一法律体系中,往往有着完善而清晰的法律效力位阶排序: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规则优于一般法规则,规则不得违背原则,等等。

但当不同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发生冲突,从而必须对不同法律体系法律的效力进行排序,但又因为这些法律分别处于不同的法律体系,进而不可能直接判断两个法律何者上位何者下位,何者特别何者一般时,又应如何确定何者效力更优先呢?

此时,必须抽象出该法律规范背后所保护的价值或者立法的价值取向,对两个价值进行称量,优先保护较大的价值,同时尽可能兼顾另一价值。从而保护较大价值的法律优先于保护较小价值的法律。

而这样的价值称量并都需要司法者在具体案件中单独进行,有一些价值是公认具有较大价值,从而为法律所优先并全力保护的,如基本人权或者国家的带有根本性的利益等。故对于这些价值进行保护的法律的效力便确定的具有更为优先的效力。

(2)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效力位阶的确定

依据上述理论,国际法和国内法何者优先并不能一概而论。简单的判定国际法优先,或者国内法优先都是不负责任在将问题简单化。

第一,就国际法体系内部而言,国际强行法规范具有最为优先的效力,因为国际强行法所保护的正是上述所公认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价值,如基本人权和国家的基本权利等。

第二,国际义务与国内法规范之间若产生冲突,其效力判断首先要看该国际义务本身是否公正合理,若非如此则国家无义务遵守履行之;再看该国是否自愿承担该项义务,若为被迫,则该国亦无义务遵守履行之;最后还需要判断该国际义务的履行是否违背了国内法中关于基本人权和国家基本权利的保护的相关规定,若违背了这些规定,则国家无须遵守履行之。

第三,经转化或采纳而产生国内效力的国际法,其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效力与其转化后形成的国内法的效力等同,或依照国家对于采纳后的国际法效力等级规定享有相应的国内法效力。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首先涉及到国家对于国际义务的履行和遵守,其次也涉及到国际法的国内效力。

1.对于国际义务的履行和遵守

(1)对于国际强行法或国际习惯所规定的国际义务,如不得侵略他国,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等,各国必须无条件遵守,不得以国内法的不同规定为由拒绝履行。

(2)对于非为国际强行法所规定的国际义务,各国应当履行和遵守。但当该国际义务本身并非公平正当时,或该国际义务违背了该国对于其国家基本利益或者国民基本人权的保护,抑或国家对于承担该义务的承诺并非处于自愿时,各国有权不履行和遵守这些国际义务。

2.国际法的国内效力

国际法的国内效力主要涉及到国际法规则在国内的适用、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两个问题。

(1)国际法规则在国内的适用。

国际法规则在国内的适用主要是国际法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渊源即国际习惯、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内适用。

首先,国际习惯法规则而言,大部分国家认为国际习惯法规则若不与现行国内法相抵触,可以作为本国法的一部分来直接适用,如英、法、德、美、日等国家。

其次,国际条约而言,情况较为复杂。国际条约能不能在国内法院适用,能不能直接产生国内效力,取决于国内法的规定。各国的做法有:一种称为“转化”,即要求所有的条约都必须逐个经过相应的国内立法程序转化成为国内法之后,才能在国内适用。另一种称为“采纳”,即原则上所有条约都可以在国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的立法转化。在国际实践中,单一地采用上述一种方式的国家不多,多数国家都是两种方式并用。总之,国家加入了一个条约,即受条约义务的约束,如果国内法院拒绝适用,国家应对此行为承担违反条约义务的责任。

(2)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的解决

对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的解决,各国的做法主要有:推定为不冲突;修改国内法;优先适用国际法;优先适用国内法;后法优于先法。

三、国际法的体系构成

传统理论认为,国际法由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构成。但如前文“国际法的外延”中所述,国际强行法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际法律规范系统,逐渐从传统分类下的模糊而尴尬的定位中解脱出来,成为国际法外延的又一重要的独立组成部分。

本章节就将遵循这一历史发展的脉络,先就新兴的国际强行法从概念、特征、调整对象与识别标准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剖析,再对于传统的国际法三大分支的概念、基本原则、调整对象和组成部分,进行简要介绍;并为下一节深入地讨论国际法各个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作出必要的准备。

(一)国际强行法概述

国际强行法作为一项新兴的法律制度,为国际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因而往往被冠以“国际宪法”、“国际至高法”的美誉(参见karen parker and lyn beth neylon, jus cogens: compelling the law of human right, 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ison law review. 1989, no. 12. p. 411, 415; philippe lieberman, expropriation, torture, and jus cogens under the 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 siderman de blake v. republic of argentina, u. miami inter- american lwa review, 1993, no.24, p. 503; david wippman, treaty- based intervention: who can say no?,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995, no. 62, p. 607, 618)。1969年,“国际强行法”这一名词正式载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这标志着这一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

1.国际强行法的概念和特征

(1)国际强行法的概念

1969年的联合国《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对国际强行法的定义是“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制 规律 是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律始得更改之的规律。”

可见,国际强行法是国际法上一系列具有强制的法律拘束力的特殊原则、习惯和规则的总称,这类规范由全体国际社会成员共同承认并接受,具有绝对强制性。

(2)国际强行法的特征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的规定,国际强行法有以下几项基本特征(参见万鄂湘:《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武汉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 版,1986年第6集):

①.国际社会对于强行法规范的接受具有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并不是指每一个国际社会成员都必须毫无例外的全体接受才能导致强行法规范的强制性,而只需要”绝大多数的成员表示接受“即可。极个别国家的反对无损于该规则的强制性。

②.强行法规范的强制效力具有绝对性。

该绝对强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非同等强行性质之国际法规则不得予以更改;其二,任何条约或行为如与之相抵触,归于无效,并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③.强行法规范的适用范围具有普遍性。

国际强行法规范适用于国际社会的一切成员,毫无例外。

④.强行法规范的范围具有开放性。

随着国际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国际强行法规范的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又新的规范产生,同时也会有旧的规范的修改或者消亡。当然,对于这些新增或修改的限制是严格的,受到”具有同一性质的一个以后的一般国际法规则才能予以更改“的限制(参见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第715页)——从而保证了强行法规范效力的绝对性。

2.国际强行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强行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规范,也包括行为。具体而言,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以及国际法主体的行为都受其约束。

(1)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任何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都不得违背国际强行法规范。理论和实践于此均无争议。毋庸赘述。

(2)国际法主体的行为。

这里的行为既指国际法主体的缔结行为,也指其在条约领域外所实施的作为或者不作为。虽然理论上,对于国际法主体的行为是否可由国际强行法调整尚有争议(参见费茨摩里斯(fitzmaurice)、苏伊(suy)、达姆(dahm)等人都认为国际强行法可以适用于国家的各种行为,但斯图基(sztucki)等学者则持相反观点),但众多实践表明,国际法主体的行为不仅应该也现实的已经为国际强行法所调整——如违反战争法规或者人权保护的国家行为均因违反国际强行法而遭到责难。

3.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和组成部分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虽然首次界定了国际强行法的概念,但对于其识别标准却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说明。而识别标准的不明确就直接导致了国际强行法组成部分构成的不明晰。

尽管如此,对于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和组成部分问题经过数十年的探讨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大体一致的普遍认识。

(1)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

首先,国际强行法规则是构成“国际公共秩序”的规则,是为了“国际社会作为整体的利益”而存在的。所以,国际强行法的判定不应立足于个别国家的需要,而应看其是否符合整个国际社会的需要。唯有如此,国际强行法才可能具有绝对性。这一点也得到了联合国国际法院的认同和支持。

其次,符合整个国际社会需要的法律规范也并非都是国际强行法规则,而仅只那些违背之则无效的法律规范方有成为国际强行法规则的可能。

故此,要成为国际强行法规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其一,符合整个国际社会的需要;其二,对其违反将导致条约或行为的无效。

(2)国际强行法的组成部分

国际强行法之所以具有绝对强制的效力并非因为对其违反将导致无效——这仅仅使其绝对强制效力的体现而已——而是因为其所保护的价值有着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性的意义。由此,可以从这些基本价值出发来探寻国际强行法的构成。

上述基本价值可以依照其主体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基本人权;其二,国家的基本利益。与之相对应,国际人权法中保护基本人权的相关规范和国际法中保护国家基本利益的相关规范就成为了国际强行法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①国际人权法中的保护基本人权的相关规范

并非所有国际人权法规范都是国际强行法:仅只保护基本人权的国际人权法的规范具有国际强行法的绝对强制效力,而保护一般人权的国际人权法因其所保护的价值并不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而仅具有一般效力。

由此,符合上述标准,构成国际强行法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包括:

第一,保护生命权(包括免受任意屠杀的权利和免受种族灭绝的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

第二,保护免受种族隔离的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

第三,保护免受酷刑和其他有辱人格待遇的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

第四,保护免为奴隶的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

第五,保护免受奴役或强迫劳动的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

第六,保护妇女和儿童免受贩运的权利的国际人权法律规范(参见白桂梅:“国际强行法保护的人权”,《政法论坛》,2004年3月)。

②保护国家基本利益的相关规范

保护国家基本利益的相关规范,在国际法中历史悠久,俯仰皆是。其中有很多在“国际强行法”这一新兴的法律制度出现之前就业已成为国际法的原则或者习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为典例。

(二)传统的国际法三大分支

1.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国际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是在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私法(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是以直接规范和间接规范相结合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并且解决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法律部门。

国际经济法(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也就是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交易流通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这里的国际经济关系并不限于狭义的国际经济关系——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是包括了所有不同国家之间的个人、法人、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亦即跨国经济关系。

2.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得到整个国际社会各国公认的,适用于国际法律关系的所有领域的,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核心和基础规范。

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源自:1945年《联合国》(尤其其第二条规定的七项原则);中、印、缅三国于1954年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国际文件,例如《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等。

国际公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a.国家平等原则。

任何国家都拥有,各国都有义务相互尊重。在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中,各国都具有平等的国际人格,各国在国际法面前处于平等地位。

②.不干涉内政原则。

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即一国内政;也不的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维持或改变涉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③.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

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侵害任何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与任何联合国或其他国际法原则所不符的方式使用武力。

④.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国家间发生争端时,各国都必须采取和平方式予以解决,禁止将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式付诸任何争端的解决过程。

e.民族自决原则。

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⑤.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国家对于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义务,应征成善意全面的履行。同时国家对于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条约而产生的义务,也同样应善意履行。

(2)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

①.国家原则。

国家原则反映在处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上,就是要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合理地处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管辖权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

②.平等互惠原则。

即在国际私法规范的制定和适用上都应体现彼此法律地位平等,互惠互利,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如在订立契约时要照顾双方利益,不得利用经济技术优势诱迫对方签订不平等协议;而且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使经济势力较弱的一方确实得到实惠。在外国法的适用上,特别是在赋予外国人一般民事权利方面,都应该是互惠的。当然互惠是相互的,相互的基础上采取报复措施,在国际私法上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互惠原则还包括在诉讼程序上相互对等地给予协助。

③.国际协调与合作原则。

促进世界各国在公平、合理、互利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一种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体系。加强各国剪得协调与合作,通过良性互动来解决国际纠纷,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④.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尤其是弱方当事人)的原则。

国际私法规范是在各国人民进行经济与文化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适应也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因此,在国际民事交往中,对双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应给予应有的法律保护。如果国际私法不能有效保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国际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往便不可能正常开展。我国外商投资 企业 法明确规定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e.为国家对外政策服务的原则。

国际私法历来是为国家对外政策服务的一个工具。对外政策是制定国际私法规范和处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指导。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对外政策来制定国际私法规范和订立条约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私法也同样要贯彻自己的对外政策,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3)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①.国家经济原则

对于这个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国家对本国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

《关于自然资源永久的宣言》把尊重东道国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作为国家之间一切国际经济交往和经贸活动的前提。“侵犯各民族和各部族对本族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各种自利,就是完全违背联合国的精神和原则,阻碍国际合作的发展,妨碍和平维持。”“每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自然资源以及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完整的、永久的。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各国有权采取适合本国情况的各种措施,对本国的资源及其开发事宜加以有效的控制管理,包括有权实行国有化或把所有权转移给本国国民。这种权利是国家享有完整的永久的一种体现。”

第二,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

《关于自然资源永久的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强调:东道国对于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享有完整的、永久的,并且突出地强调对境内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的管理监督权。

第三,本国对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征用。

1962年,第1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自然资源永久的决议》。它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上开始普遍承认各国有权把外资控制的自然资源及其有关企业收归国有,或加以征用。但它同时规定:采取上述措施以行使其的国家,应当按照本国现行法规以及国际法的规定,对原业主给予适当的赔偿。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29届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明文规定:每个国家都有权把外国资产收归国有、征用或转移其所有权。

②.公平互利原则

公平互利原则是国际公法中传统意义上的平等原则、平等互利原则的重大发展。

从“平等互利”到“公平互利”的转变,一字之差反映出的是整个价值追求和立法理念的巨大变迁:实质公平取代了形式公平。公平与平等的意义相近,但是,在某些特定场合,表面上看似平等,实际上不公平。有时候,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不平等。从政治角度上强调平等原则,还不能保证实现中,实质上的平等。发达国家往往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发展

3.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 经济 法的调整对象

(1)国际公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公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但并不限于国与国之间的 政治 、外交、军事等关系。

(2)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一般认为,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具有国际因素的民商事 法律 关系,或称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或称跨国民商事法律关系,或称国际私法关系。

这样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①.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涉外因素。

具体表现为:其一,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的 自然 人、法人,或者是无国籍人,或者是外国国家。其二,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社外因素。其三,民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发生在外国。

②.存在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亦称“法律抵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法律同时调整一个相同的法律关系而在这些法律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

③.这里的民商事关系是广义的。

它不仅包括无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婚姻家庭关系和继承关系等,也包括公司关系、票据关系、海商法关系、保险法关系和破产法关系等。

对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在学术上历来有争论。普通法系国家的学者大都认为,国际私法的范围限于管辖权规范、冲突规范,以及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规范。法国学者认为,该范围包括国籍规范、外国人的法律地位规范、法律适用规范、管辖权规范。德国、日本学者认为,国际私法的范围仅限于冲突规范,即只解决法律冲突 问题 。

(3)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国际法上的经济关系,又包括国内法上的涉外经济关系;既有公法的关系,又有司法的关系;既有横向的关系,又有纵向的关系。其调整对象的范围具体包括:

①.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②.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

③.有关国际投资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④.有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e.有关国际货币与 金融 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⑤.有关国际税收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⑥.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

4.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与其调整领域大致一致,对于不同对象进行调整的原则和规则构成其不同的组成部分。

1.国际公法的组成部分

国际公法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国际环境保护法、国际法、引渡庇护法、国际人权法、外交关系法、领事关系法、条约法、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2.国际私法的组成部分

国际私法由以下部分组成:

①.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规范。

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规范指规定外国人在内过可以享有哪些民事权利、承担那些民事义务以及在涉外民事活动中享有那些民事待遇的规范。它在罗马法中的“万民法”中就已出现,是国际私法产生的前提。

②.冲突规范。

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法律选择规范。这种规范是指某种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种法律的规范。冲突规范不进食国际私法中最古老的规范,也是国际私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规范。

③.国际统一实体私法规范。

国际统一实体规范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中具体规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实体权益与义务的规范。

④.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规范。

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规范是一种程序规范,该规范是指以过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在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时,转蛮实用的程序规范。它的任务在于解决涉外民事纠纷中的司法冲突,特别是司法管辖权、域外送达司法文书、域外调查取证以及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仲裁裁决等问题。

3.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主要由以下各具体的法律部门或部分构成:国际贸易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商事仲裁法,以及国际海事法的有关部分等。

这些法律又可以依其性质分为两大部分:

①.微观的交易法。

国际经济法中的微观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实行意思自治。

这类法律例如国际货物贸易领域中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属于私法或曰任意法。

②.宏观经济管理法。

国际经济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法是政府对国际经济领域活动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就是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体现国家对国际经济经济活动的干预。

这类法律例如,货物贸易领域中的世界贸易法律制度,各国国内贸易管理法,它们是公法,是强制法。 四、国际法各大分支间的关系

(一)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的传统分支之间的关系

1.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传统分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国际强行法与传统国际法分支之间的联系

①.均属于国际法法律体系。

②.有着某些共同的法律渊源——如国际法原则和部分国际条约。

④.调整对象重合——国际强行法所调整的法律规范亦为国际公法中的条约法所调整;国际强行法所调整的各种行为也同样依其不同领域受到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调整。

③.目标价值相互联系——国际强行法所保护的最为核心、基础和重要的价值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中都的到了体现、展开和具体化。二者一脉相承。

(2)国际强行法与传统国际法分支之间的区别

①.强制力不同

国际强行法有着绝对的强制力,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行为,一旦违背之,直接导致无效。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并没有这样的绝对强制力。

②.适用范围不同

国际强行法的适用范围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任何国际 社会 成员都必须遵守之,概莫能外。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却没有这样的绝对普遍性,只是各缔约方遵照自己签署的条约遵守条约义务即可。当然,不可否认,国际公法中非属于国际强行法的国际习惯的适用范围也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④.目标价值不同

国际强行法保护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价值——如基本人权,国家的基本利益等。而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所保护的是一般性的价值,是国际强行法所保护的价值的具体化和展开。

③.利益基础不同

国际强行法为整体国际社会,而非个别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利益而存在。一般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作为条约缔约各方协调的产物,往往仅仅顾及条约签署各方,而非整体国际社会的利益。

2.国际强行法与国际法传统分支之间的位阶关系

简言之,国际强行法是国际法传统分支的上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处于国际法法律效力位阶金字塔的最顶端。国际强行法的产生,使得原本松散的国际法体系呈现出类似国内法的清晰缜密的垂直效力体系——这也正是国际强行法被誉为“国际宪法”、“国际最高法”的原因——国际强行法统领着整个国际法法律体系:

首先,任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现有法律规范,只要与国际强行法相违背,都归于无效。

其次,任何新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制定,都必须要遵守国际强行法的规范。

(二)国际法三大传统分支之间的关系

1.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的联系是:

①.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具有国际性。

②.法律渊源有重合。

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已成为国际私法的重要渊源,并有趋势表明国际条约作为国际私法的渊源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③.法律作用相一致。

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作用都在于划分国家之间的效力范围。

④.部分原则制度一致。

二者有着很多一致的原则和制度,诸如条约必须信守、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互惠原则等等。

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的区别是:

①.调整对象和主体不同。

国际公法是以各国家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而国际私法则是以不同国家间的自然人、法人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与国内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同样的性质。

②.法律渊源不同。

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是国内法,统一实体法数量不多,而且只在少数国家生效;而国际公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③.法律规范的制定和适用范围不同。

国际法是国家间协议的产物,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国际私法主要是由一国的立法机构制定的,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争议解决的 方法 不同。

国际公法上的争议,一般都是通过国家间的谈判、斡旋、国际调查、国际仲裁以及国际法院来解决,而国际私法上的争议属于民商事法律争议,其案件大都由有关国家的法院和仲裁机构来解决。

(2)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联系主要是:

①.某些一般性的法律原则是共同的。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上的某些一般性原则是共同的。这些原则主要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原则;有约必守原则;等等。

②.法律主体的部分重合。

诸如国家和国际组织等,既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也是国际公法的主体。这表明,国际经济的主体与国际公法的主体是部分重合的。

③.法律渊源的部分重合。

条约和国际惯例等既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也是国际公法的渊源。这表明,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与国际公法的渊源是部分重合的。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区别主要在于:

①.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主体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国际公法的主体则仅包括国家、国际组织等,并不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②.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调整对象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存在于各种国际经济法主体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并非仅仅是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国际公法的调整对象是则是国际公法主体之间的国际关系。

③.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渊源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既包括国际渊源,也包括国内渊源。而国际公法则仅包括国际渊源。

(3)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联系与区别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之间的联系主要是:

①.法律主体的部分重合。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既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也是国际私法的主体。所以,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与国际私法的主体是部分重合的。

②.调整对象的部分重合。

作为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国际民事关系可以分作两部分:国际财产关系和国际人身关系。

在国际财产关系中,有很大的部分属于国际经济关系,因此这部分国际财产关系同时亦是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所以,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在这晨是部分重合的。

③.某些共同的法律渊源。

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都既有国际法律渊源,又有国内法律渊源。具体地,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国内立法和判例等,既是国际经济法的法律渊源,也是国际私法的法律渊源。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区别在于:

①.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主体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国际私法的主体只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一般地,国家和国际组织不是国际私法的主体。只是在国家和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民事关系的当事人的特殊情况下,国家和国际组织才有可能成为国际私法的主体。

②.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般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私法则是通过解决法律适用问题来调整国际民事关系。

③.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法律规范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实体规范,也包括若干有关的程序规范。而国际私法仅由法律适用规范和有关法律适用的制度构成。

④.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不同。

国际经济法是通过直接调整方法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法。但是,国际私法则是通过间接调整方法(即通过确定支配一定的国际民事关系的法律)来调整国际民事关系的。

2.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之间的位阶关系

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均属国际法法律体系。

一般来说并不因为某一法律属于该三大国际法分支中的某一支而别具优先效力。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国际法学说的 发展 是一个渐进过程、由于国际强行法的调整对象往往被认定为传统的国际公法的调整对象,又由于国际强行法尚未完全地从传统的国际公法中脱颖而出,所以,许多国际公法当中的国际强行法——尤其是国际习惯和国际人权法中的相应部分,因为所保护的是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价值——如基本人权和国家的基本利益等,而具有优先的效力。对于应当归类于国际强行法但现在仍然寄生于国际公法中的调整对象的保护,由于它们在实际上隶属于国际强行法,所以,国际公法中的其他法律规范以及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都是不能违反的。

结论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相互并列但却相辅相成地隶属于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位阶关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确定;

作为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国际法是由国际强行法以及传统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三大分支所构成;

在国际法体系中,国际强行法以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有着各自不同的概念、基本原则、调整对象和组成部分;它们既同属于国际法法律体系并具有有机的、内在的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区别。当我们在确定国际强行法的最优地位、强调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都必须遵守国际强行法的规定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不存在被绝对遵循的优先适用关系;三者之间在适用时的排序问题,必须根据被适用法律的立法目的及其价值取向,来做出具体的 分析 和回答。

附:国际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当今世界,无论是在 理论 界还是在实践中,国际法的热点问题比比皆是。只有厘清上述关系,才有可能解开国际法的种种理论和现实的难题。

(一)国际公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 中国 民间对日索赔问题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是指在二战期间因日本政府或 企业 等所实施的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和相关国内法的严重犯罪行为而遭受人身、财产和精神方面损失的中国国民或其遗属,向加害者提出的要求其承担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和其它民事法律责任的诉讼。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在进入第19个年头的今天,遭遇到极其严峻的局面。2007年4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第一法庭和第二法庭分别对山西“慰安妇”案和西松建设公司案,6月15日该法院第二法庭又对三菱等公司案做出终审判决,前者以中国政府已根据《中日联合声明》放弃了其国民的对日索赔权,后者以法定索赔权20年的请求时效即除斥期间已过为由,判我国民败诉。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问题上,围绕着中国政府是否已放弃其国民的索赔权问题,中日两国之间一直存在争议。在4月27日上述两判决做出的次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就指出:“日本最高法院就《声明》做出的解释是非法的、无效的。”实际上早在1992年3月21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就表示:“中国政府在《中日联合声明》中表示,赔偿问题已经解决,一部分中国被害者与日本的当事者接触,我们不干涉。”1995年3月钱其琛外长再度明确指出:“中国尽管放弃了国家赔偿,但并没有放弃民间赔偿。”

但其实问题的关键并非国家是否放弃赔偿的请求,而匆匆断言外国法院的解释的非法无效,表明政治立场外,于法律程序中并无裨益,也略显牵强。

其实,问题的关键乃在于,日方法院不动声色的用“民事诉讼”偷换“民间诉讼”。虽然两个概念仅一字之差,却在含义和效果上有着天壤之别:民间诉讼仅说明该诉讼来自民间而非由国家出面,但诉讼的性质并不因此受到局限。而民事诉讼则严格限定了诉讼的性质是民事的,而非其他,从而诉讼当中所适用的一系列规范也就是民事诉讼所特有的规范。

于本案中,该诉讼所涉及的慰安妇的人身权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应受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而非受民法保护的一般的民事权利。故,该诉讼的性质也绝非普通的“民事诉讼”,而是“宪法之诉”。又因对于基本人权的保护并没有所谓时效限制,所以20年的民事诉讼请求权时效于此完全没有适用之余地。

基本人权受到国际强行法的保护,任何损抑基本人权的行为都应违背国际强行法而无效。这才是日本法院的解释非法无效的真正原因。

2.保护在外本国国民的国际法制度及我国的对策

国际法上,一国国民的人身或财产在国外受到侵害时,根据属地管辖的原则,首先涉及在居留国的当地救济问题,但是,根据属人管辖的原则,国籍国有权对其国民进行外交保护和领事援助,这对纠正可能出现的不充分的当地救济和确保其国民获得公正的当地救济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国外的中国国民的人身和财产的保护问题已成为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当属地管辖和属人管辖发生冲突时,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恰当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国际强行法法律制度便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这样一个平衡点。

国际强行法的识别标准之一便是:为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为各国际社会成员所公认。可见,凡国际强行法所保护的客体在任何国际社会成员间都不存在争议。具体到外交保护和领事救援当中,上述客体便是在外本国国民的基本人权。

故,当一国国民的基本人权在国外受到侵害时,而基本人权的保护既为各国所公认并为国际强行法所肯认,则国籍国对其进行外交保护和领事救援,该居留国应无异议。

3.反对恐怖主义与国际人权保护

恐怖主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自2001年美国纽约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所带来的威胁愈益引起了世界各国关注。现 时代 的恐怖主义活动不区分平民、非政治军事设施,只求通过杀伤的结果引发轰动效应,希冀其他政治力量和国际社会关注其主张或物理存在。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不仅在道义上严厉谴责恐怖主义活动,更是积极采取措施针对恐怖主义采取行动,甚至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共同行动。反对恐怖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生命的安全。

无论是在事后追惩还是事先预防恐怖主义活动时,相应的公共权力机构都可能采取远远超越常规的手段和措施。例如,在立法上赋予管制机关更大的执法权限,赋予其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允许的执法手段和措施,规定更为简化的执法程序,准许进行秘密审判或者简化审判程序等等。这一方面会对普通人的自由和权利进行更加严厉的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会不适当地乃至专断地剥夺通常情况下犯罪分子所享有的权益,再者,当在国外发动反对恐怖主义活动时对他国人的权利有可能造成侵犯。有鉴于此,必须寻求反对恐怖主义和保护人权之间的适当平衡点。

该平衡点的寻找,往往需要就具体场景具体分析,基于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反恐行动所损害的私人权利和所保护的公共安全进行价值称量,优先保护较大的价值量,但同时也兼顾较小的价值量,做到措施得当,手段适宜,并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4.引渡制度中的和人权

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最基本形式,引渡在当前惩处与防范国际犯罪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犯罪呈现出的更广泛的国际性,将逃到国外的嫌疑犯交付审判,关系到所有国家的利益。这种客观现实对引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引渡的适用。另一方面,随着人权国际化的加深,人权介入引渡制度并对其产生巨大的 影响 ,表现在国际实践中,被请求引渡的国家以保护人权为由拒绝引渡的事件时有发生。引渡是被用来弥补由于地域对一国刑法的限制及司法原则的不同而造成的法律漏洞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形式,是以尊重请求引渡的国家的司法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引渡制度中的与人权问题以及国家之间如何在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急需澄清的国际法理论问题。

和人权的孰大孰小的比较并非新鲜的议题。但任何简单妄断都是不负责任的敷衍,是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当二者相冲突时,应当首先判断冲突的双方是否均为受到国际强行法保护的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若一方是,而另一方仅为一般价值——如重要的和一般人格权发生冲突,则当然代表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价值的权力(利)更为优先;若双方均为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如重要的与基本人权发生冲突,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何者的价值量在该具体案件当中更大,从而在保证双方都存在的前提下优先保护更大的价值量。

5.钓鱼列屿归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日间东海问题逐渐升温,归属和划界效力问题日渐引起关注,为从国际法上对的归属进行客观的论证,可以通过对 目前 中日双方业已公开的证据(包括学术著作和政府已公开资料)的详尽梳理,阐明1895年前后中日双方围绕所发生的 历史 事件的真实面貌,并在还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依据 现代 国际法理论对属于中国先占取得的领土的结论进行论证。

领土完整作为国家的基本利益,受到国际强行法的保护。然而现实问题却往往并非仅仅是法理的推导,更涉及许多事实的认证。故此,必须在掌握充分的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诉诸法律,保卫疆土。

6.日本“入常”的国际法问题

2005年,日本以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为契机寻求进入安理会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即“入常”的努力,终因其与巴西、德国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的扩大安理会提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提交联合国大会而告一段落。但是,有关日本“入常”问题又有新的传闻,即去年9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时称,愿意考虑扩大现有15个理事国的联合国安理会,并且,“日本完全具有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资格。”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也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在3天后通过电话举行的日美首脑会谈中向布什表示感谢,并在去年10月1日的国会施政演说中明确表示“将以成为常任理事国为目标。” 但是, “入常”的标准是什么?程序又是什么?日本能否“入常”?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应从《联合国》的规定和联合国的相关实践的视角进行,更应该探求规则背后的真正价值和秩序,这样方能寻求到正确的答案。

7.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

国家责任历来是国际法上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外交实践中涉及国家责任的场合很多,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外交照会或声明中经常提到的对某种状况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对方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就是指的国家责任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国家责任在新形势下的局限性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的法律依据的分析,阐明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制度在国际法的渐进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8.国际犯罪及其责任

国际犯罪及其责任制度是作为国际法新分支的国际刑法的主要 内容 之一。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国际法的进步。到目前为止,国际犯罪及其责任的制度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有些问题,特别是关于国家的国际犯罪及其责任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尚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就需要我们对此问题作出进一步深入 研究 。

(二)国际私法的热点问题及其评述

1.中国国际私法的法典化问题

国际私法作为构建国际民商新秩序的规范给者,不得不把汲取了人权价值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向前推进。人权的普世价值要在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国际私法中得到贯彻必须使国际私法与人权法的发展联系起来。推进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向法典化方向发展,制定颁布中国的国际私法法典,将是促进中国国际私法走人本化道路的有力武器。法典化的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法律适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具体在国际私法领域就是实现法律选择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判决结果的一致性。

2.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

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法律制度差异极大,在一个国家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法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区际法律冲突相比,我国的四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广泛而深刻,从法律意识形态、司法理念、法律基础原则到具体制度和概念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同时,根据我国宪法和港澳地区两个基本法的规定,除了必须遵守特定的宪法规范以外,各个法域是平等的,各法域的法律无所谓阶位效力的高低或特别优先适用的关系,这就排除了制订全国统一的实体法或冲突法解决法律冲突的可能性。 因此,尽管学者们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区际法律冲突的多种模式, 但在现阶段,我国区际法律冲突仍主要通过冲突法处理。具体而言,各法域可以类推适用国际私法,也可以制定独立的区际私法来处理区际法律冲突问题。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建立在国际私法基础之上。

中国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恢复行使后,“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政治法律格局遂在我国形成,由此使我国区际法律问题越来越为理论界及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对维护本国利益起着最后一道“安全阀”的作用,在国际私法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解决区际法律冲突中作用以及该制度在我国区际冲突中的运用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3.欧盟国际私法问题。

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共同体与欧洲联盟在经济整合与进一步之内政与外交、共同安全等政策之协调上,其成就为吾人所有目共睹。而其中欧盟国际私法之发展,不但丰富了国际私法之学理,特别是法源部分;其也为各国迈向统一国际私法之目标,做了最好之见证。欧共体法与欧盟法之发展,影响了欧盟各成员国国际私法处理的各项议题:管辖权冲突问题、法律适用冲突问题与判决之相互承认与执行问题。而进一步从传统国际私法法律适用冲突之类型观察,欧共体/欧盟之国际私法处理了关于欧共体法/欧盟法与成员国法之冲突以及各成员国之间法律冲突,以及欧共体法/欧盟法与欧盟外第三国之法律冲突。此等准据法之决定,从适用主体来看,有欧洲法院与欧盟成员国法院,从适用对象来看,有可能是欧盟条约或欧体条约、欧体规则或指令,或是欧盟各成员国国内法,甚至欧盟以外之其它国法,因此欧盟国际私法在准据法适用上,变的复杂无比。

4.根据《纽约公约》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最新发展

近些年来,一个颇为明显的趋势是跨国商事纠纷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国际仲裁的方式。仲裁的快捷、保密和高效等性质往往被认为是选择仲裁而非诉讼以解决纠纷的原因。然而,与诉讼相比,仲裁真正无可争议的优势在于仲裁裁决根据《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下称《纽约公约》或《公约》)或巴拿马《公约》在几乎全球范围内的可执行性。《纽约公约》现在已有132个缔约国,根据该《公约》,外国仲裁裁决得到了广泛的执行。

(三)国际经济法的重要争议问题及其评述

1.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法律问题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世界温饱问题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另一方面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各国的关注。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使农业转基因生物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从不同的经济、政治立场考虑,出于对转基因产品潜在的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的担忧,纷纷出台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贸易规则。我国也于2001年正式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2年3月20日正式实施与其配套的管理办法,这些贸易规则一出台,便成为了国际贸易界关注的热点。

2.信息时代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发展与调整

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网际 网络 的 应用 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推手。随着信息 科技 与网际网络的革命性发展,知识及信息的获得、传播、储存及应用更加便捷,因此整个人类生活及经济型态也伴随着科技与创新的应用与发展而产生了新风貌。由于多数的著作本身即属于信息的一种,因此,以数字方式创造及利用著作,是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而以网际网络的应用与利用,颠覆了传统著作的使用,致使著作权法有必要因应网际网络数字化科技发展而作调整。

3.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

跨国公司的国际人权责任问题是国际法研究中的新课题,由于跨国公司在进军世界的同时往往伴随日益严重的侵犯国际人权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而揭示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途径,以防止或减少其对国际人权的继续侵害,维持和谐的世界秩序,便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4.国际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研究

国际融资租赁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战后国际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迅速结合并扩张的产物,是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促销是融资租赁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的重要功能。融资租赁这种新型交易必然有其独特的法律关系,而国际融资租赁法律关系则更为复杂。与其他金融法律理论相比,国内外关于国际融资租赁法律问题的研究还尚欠成熟。

5.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与wto多哈回合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