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战略十篇

时间:2023-03-23 18:12:19

旅游业发展战略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1

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1.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河北省北靠燕山,南面华北平原,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多样的地形决定了河北省多样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燕赵大地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不仅有清西陵、避暑山庄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西柏坡、白洋淀等红色旅游景点,以及北戴河、野三坡等自然景观。且近年来,在环京津休闲生态游的带动下,河北省已成为北方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绕京津,京津地区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河北省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15年底建成京津冀客运两小时交通圈,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为河北吸引京津游客提供了保障。由于河北省与京津地区高品质的特色旅游景点具有相似性,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世界精品旅游景点,河北也有承德避暑山庄、长城、清西陵等皇家旅游景点,并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形势下,河北省可以与北京、天津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学习管理经验。

(二)劣势分析1.资金实力薄弱。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比较落后的地方,资金实力薄弱,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旅游的配套基础性设施较少。例如,河北的太行山地区是我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其中3A级以上的风景区就达到了40个,但同时也是我省的贫困地区,地貌特征多样,交通不便,旅游业所应有的配套基础设施无法建设,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2.缺乏品牌效应。河北省旅游资源本身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后天的宣传以及开发不当,与周边地区相比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相对忽视了品牌的建设问题,并且来自其他省份的竞争逐渐加大,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缺乏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的精品旅游景点。在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中,河北省旅游景点缺乏像北京颐和园、故宫等国际性的旅游景点,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提高品牌效应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成三地合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机遇分析1.政府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采摘节等各类节会,多次去其他省份以及日本等国开展旅游交流活动助推城市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河北省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政企联合拓展高铁沿线市场,2013省旅游局组织多家旅行社先后在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2013美丽中国•燕赵行”高铁旅游推广活动等,力争在1-2年内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这充分展现了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2.旅游市场蓬勃发展。2013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余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00多万,旅行社1372家,旅游市场展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并且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打破区域界限,集中20多处4A风景区集中三地共同开发,整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成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2015年,河北省推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北京推出了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三地联合共同推出旅游精品路线,河北省旅游市场在区域合作中蓬勃发展。

(四)威胁分析1.旅游体制机制落后。旅游主管部门职能薄弱,多数旅行社乱收费、强制购物等问题没有根本改观,这是威胁河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河北省旅游局突击检查,整改企业385家,依法处罚旅行社15家,这说明河北省的旅游业还存在着非常严峻的管理混乱问题。2015年,河北省推出的京津冀自驾游护照,目前只有170多家商户加入护照优惠范围,辐射范围不够大。所以需要编制旅游业总体规划,合理定位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层次,用一个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本省旅游的发展,旅游的机制与体制要不断创新。2.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河北省的劳动力充裕,但是旅游高级管理者、从业导游素质人才匮乏。导游是旅游业的一扇重要窗口,导游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前途。近年来,全国各地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冲突不间断,因此,对旅游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的整体实力迫切需要提高。

(五)SWOT矩阵分析通过以上对河北省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详细分析,建立SWOT矩阵见下表。

(六)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由矩阵表可知,河北省旅游业存在先天资源优势,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以SWOT战略图衡量,根据《河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和各市的旅游业管理办法,省旅游局应编制《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做好2015-2020年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利用自身优点,进行全省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河北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精心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和特色产品,鼓励农业、林业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假日生态游项目,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培训工作等。

二、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河北旅游培训基地导游是旅游业的先驱,导游质量的高低是旅游服务与旅游业形象的关键所在,建立京津冀旅游人力资源引进、教育、导游培训联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旅游人力人才引进体系,引进京津地区的旅游业的人才,为改革旅游业的各项机制体制提供帮助;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整合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最后,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导游自身素质与抗风险能力。

(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联合京津地区,共同发展三地交界处旅游景点,从而带动省内其他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河北省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推出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首的皇家休闲文化游、以坝上草原为首的精品商务游以及以西柏坡为首的冀东抗日红色游等精品线路。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利用优越的旅游资源,打造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突出城市旅游品牌。

(三)促成京津冀深度合作积极联合京津,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河北投资,科学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旅游投资领域。在景点开发旅游社、星级饭店、景点交通建设方面,积极促成与京津地区的合资运作,打破三地地域差异,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学习京津地区旅游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河北省的旅游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2

关键词:新源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新源县旅游业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期,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无烟产业,资源消耗低、环保成本低、容纳就业高,必须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新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空间上高度重叠的县域。拥有多元文化,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哈萨克民俗风情独具魅力,全疆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原始生态自然景观,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

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景区,包括国家AAA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唐加勒克纪念馆、乌孙古墓群、远古壁画等成为我们新源生态旅游的特色景观。

2.草原、湿地资源

2011年,新源县拥有761.66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9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成就了我们天然牧场的美名。那拉提沼泽国家湿地公园,占地14052.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45.3公顷,整个湿地公园的湿地率达99.2%。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更是西部干旱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3.民俗资源

民俗游是新源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是新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源作为哈萨克民族聚集区,2011年,拥有哈萨克族人口14.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5.31%。民俗景区逐步创建,哈萨克民俗村、特色民族餐饮街等景区的开发,为新源旅游业发展积淀了丰厚的特色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元素。

(二)新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成绩显著

2012年,新源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69.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4亿元,增长20.88%。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旅游活动多彩纷呈,2013年先后举办了“冬之韵”冰雪旅游节、那拉提速度赛马、国际滑翔伞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县的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逐步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支柱。

2.旅游收入增幅明显

从2007年到2012年,6年间新源旅游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从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我们发现其比值在逐年增长,除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外,其他年份都是呈增长的发展势头,逐步成为本地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三)影响新源县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源的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优质的自然景区,社会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专业技能型旅游人才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新源旅游业起步晚,投入较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缓慢,资源的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旅游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差,使得旅游服务质量难以尽快提升。

2.由于民族文化项目少致使特色民俗产业发展缓慢

新源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哈萨克民俗风情、传统舞蹈、骑马舞、狩猎舞等等成为新时期游客的看点;著名的民族诗人唐家勒克大量文学作品和他的爱国思想成为启迪、激励游客的人文元素。但这些民族文化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进行研究更不用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市场化的研究。而且,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缺乏吸引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困境短期难以破解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需要合理的保护,这成为发展旅游的重大难题。因为一旦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污染、过度消耗的潜在威胁。为此,我们必须要以“适度开发”为原则,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由于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等因素导致本地资源保护措施跟不上,原始生态屏障遭到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中:10万亩原生态的野果林资源遭到吉丁虫危害,造成部分濒危树种干枯致死已成为自然界发出的警示。

二、新源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旅游产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旅游经济活动实际上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相结合的活动。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

1.战略的概念演变

战略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现代“战略”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2.差异化发展战略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依据新源旅游业实际,适合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通过塑造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以造成相对于竞争者的有利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

新源地处伊犁河谷资源腹地,旅游产业要想和周边县市旅游资源竞争,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选择“差异化战略”作为新源旅游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品牌来吸引游客。原因:第一,旅游市场是一个存在着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市场,差异化可以塑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满足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差异化战略适用于旅游业。第二,新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孤立的,必须将其放在伊犁河谷的大框架中,从全局的角度来研究发展战略。第三,新源和周边县市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是竞争与互补的结合。每个城市以各县特色作为其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突出各县特色。

(二)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是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新源丰富的原始生态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大力发展新源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规范管理,促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拥有高素质专业旅游服务人才对于加速新源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新源旅游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因此,要整合、利用各项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使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得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要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非污染的制造者,使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与环境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深度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凸显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挖掘草原、民俗和屯垦戍边等文化,丰富旅游内涵。重点开发和扶持阿肯弹唱等具有典型地域、民族特色的演艺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二是突出购物旅游。在那拉提、新城区等地方坚持突出以民族特色与开发旅游购物市场相结合、传承民族传统工艺与开发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原则,开发一批既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商品。三是开发美食旅游。统一规划和包装新源美食旅游。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的菜肴、食品,以及信誉好、有代表性的餐饮企业,弘扬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新源县旅游业2012年工作总结[J].

[2] 新源县2012年统计年鉴,新源县统计局,2012.

[3]新源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J].新源县旅游局,2010.8.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SWOT分析;发展战略;邢台

生态旅游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学家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遭到报应,是一个时代“生态觉醒”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第三个时代——生态时代,生态旅游业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游客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邢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还处于初步水平,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独特的资源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邢台被称为太行山最绿、最奇、最险、最美的地方,以“奇洞、险寨、古洞、云海”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石,以英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特色与灵魂,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故都、邢候之国,在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诞生了魏征、郭守敬等一批世代敬仰的英贤人物,产生了黄巾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存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2.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邢台政府对山区绿化与水土保持使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出现了山区绿化的典型,有多处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区。尤其是前南峪,在植树绿化荒山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4.7%,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认为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以独特的资源发展了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等,生态旅游成果显着。

3.后起发展优势是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中国旅游业经过一轮迅猛发展,接下来会进入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多一些理性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邢台旅游起步晚,未开发景区占到了60%以上,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在理性的思考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成为生态旅游业的后起之秀。

4.良好的地理区位为扩大客源市场提供了动力源泉。邢台区位优越,距北京386千米,距天津港430千米,地处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连接晋、冀、鲁、豫地区的枢纽。区内有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贯穿,308国道贯穿东西全境,还有多条省道连接了晋、豫、鲁等地,交通方便,整体上可进入性强,半径100公里之内的区域有中国较大的城市群落,人口密集,旅游消费的人口数量大。

(二)劣势

1.开发品味不高,产品单一。旅游六要素中,游的项目比较单一,行的范围小,娱的节目少,仅限于观光型产品, 留不住游客。没有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没有明确的主题形象,没有涉及高品味、高档次的生态旅游主题产品,产品单一,旅游行为层次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游客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2.生态旅游开发资金匮乏。邢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资环境不佳,投资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资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邢台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非常有限,利用外资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依靠政府支撑,在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上还存在着很大缺口。

3.生态旅游教育普及率低。表现在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短缺;生态旅游对游客素质要求较普通旅游要高,游客的生态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生态旅游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普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性较差,有的旅游区居民还未普及生态旅游意识,甚至还有损害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

(三)机遇

1.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潮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社会大环境。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行动计划,当年中国召开了首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生态环境游活动,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召开“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生态旅游市场促销研讨会”,掀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热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2年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使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这些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2.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契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们在经历了环境危机后对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以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已经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动力。邢台生态市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发展生态旅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会在生态市建设的驱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四)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邢台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南北夹击”的挑战,周围的京、津、石家庄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京、津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邢台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与周边 石家庄、聊城等地具有雷同现象,但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2.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邢台生态旅游SWOT Matrix战略匹配

SWOT Matrix战略匹配即是将外部和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包括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在矩阵中列出,通过组合匹配,最终得出邢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综合SWOT矩阵匹配,可以看出邢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很大,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利用机遇来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来规避危胁,定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上显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

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一)SO战略

邢台应立足现在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良好发展环境等优越条件,以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热潮、时代的需求等作为发展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达到永续利用,通过差别化的战略来塑造和定位生态旅游形象,突出“山水太行”和“古都邢台”特色。除发展观光旅游外,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生态旅游产品,以“百里太行”为主线,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精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增加机遇,强化优势。

(二)ST战略

充分利用内部优势,以应对外部威胁,甚至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外部机会。首先,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差异化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开发、决策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充分调查了解邻近省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同邢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似性,跨越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根据“竞争错位”原则,使生态旅游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区域合作,实施省际及省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形成联动效应,变替代性竞争为双赢型竞争。

(三)WO战略

善于借用外部机会,改变内部劣势。借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处于热潮时期的大背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河北生态省和邢台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推出一批市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手段,加强重点市场促销,优化客源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体系,进而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合理转化。针对资金匮乏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其生态旅游在优良的环境下健康运行;还应建立绿色国民账户,收取一定的环境税,和其它所得税一起返还生态旅游业;再次,在争取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接受和争取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赠款,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样才能多种形式地筹集生态旅游发展资金和引进管理经验。

(四)WT战略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应克服内部劣势和改善外部威胁。面对区域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邢台应以“大旅游”为指导思想,借环渤海旅游圈的构筑和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为契机,以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宣传促销等为切入点,把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有机整合,打破行政区划上的壁垒,实现不同景点、地区间的旅游联合,积极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生态旅游业向连锁、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规划及实施监督,尽力维护区域原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最终打造环渤海、京津冀、省内、市内各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实现多边合作、互补共赢、共同发展。

树立人才强旅观念,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职工队伍,加强对区内管理人员和导游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参与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项具有保护自然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旅游综合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旅游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游客来到邢台不仅能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且能切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体验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兴旺.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决策借鉴,2001.

[2]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4

关键词: 宝鸡市; 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08-02

旅游业对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宝鸡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宝鸡市奋力开拓,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呈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只要坚持既定的思路目标,并不断完善提升,就一定能实现宝鸡旅游业的突破发展。

一、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总体思路

在功能定位上,可以考虑以下五点:姜炎、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塬、林、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文化娱乐发达的休闲度假胜地;以奇俊秀美自然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动、植物科考基地;以合十舍利塔为标志的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连接陕、川、渝、甘旅游大通道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节点。

在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建议以发展大旅游、开放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和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围绕挖掘利用宝鸡独特的文化和山水“两大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社会助推“三轮驱动”,打响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鄣城市天堂“四大品牌”,实施都市旅游打造,策划规划引领,城乡旅游互动,文化精品促销,旅游功能提升“五大工程”,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秦岭都市旅游区、周公庙五丈原钓鱼台历史古迹旅游区、关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岭南山水旅游区“五大板块”为支撑,对接西安、甘肃、四川,辐射西部毗邻地区的大旅游格局。

在战略目标上,一是把宝鸡建成“历史与现实、古朴与时尚、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二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宝鸡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三是推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宝鸡百万人口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

二、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

1. 策划规划引领战略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思路,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编制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和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规划、风景区规划等规划,形成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空间定位、区位定位,明确各个景区的定位和特色,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逐年打造精品,推动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 都市旅游打造战略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顺应宝鸡建设西部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和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大力实施都市旅游打造战略,把城市作为全市文化旅游的中心目的地来打造。重点建设“三大片区”,即以中华石鼓园景区为秦岭中央公园门户,以天台山、鸡峰山、炎帝陵为依托,建设寓宝鸡文化展示和秦岭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华夏文明探源区;以渭河“一河两岸”夜景和水上演艺为看点,市内特色街区为载体,融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文明体验区;以宝鸡老城区为主,包括北首岭遗址、金台观、大唐秦王陵、金台民俗村在内的城根文化游览区。

3. 城乡旅游互动战略

当前,应该抓住国家实施国民休闲计划的机遇,坚持与推动都市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抓好西岐民俗园、关中风情园、西部兰花园、金台观光园、六营民艺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金台六川河生态乡村旅游区开发,使乡村旅游成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4. 旅游精品促销战略

要把旅游精品促销作为一项长期开发战略,不断拓展旅游宣传促销的理念和思路,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挖掘客源市场,争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5. 旅游功能提升战略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各景区(点)的旅游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宾馆、市场、游乐、演艺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增加旅游综合收入。

三、 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营销策略上,要坚持认真抓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狠抓市场营销,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打造宝鸡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建立配套齐备的、高标准、高层次、高效益文化的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八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1. 倾力打造世界佛都法门寺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法门寺景区建设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十大工程之一,投资26亿元,实施了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景区一期工程,于2009年5月建成开放,为打造世界佛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应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为契机,加快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并申报国家5A级景区,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继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要以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坚持大策划、大开发、大投入、大宣传、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法门寺佛法僧三区为核心景区,实施佛文化商业街、温泉度假宾馆、素食养生会所、禅修堂等项目,开发建设佛缘产业和外延的旅游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开展以宗教朝觐旅游、参与性体验旅游和观光旅游,打造以佛教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着力抓好新农村、新景区、新城镇建设,完善景区道路、市政设施、景区绿化等基础设施,最终建立起一个法门寺旅游经济区,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圈,努力形成“东有兵马俑,西有法门寺”的大市场、大辐射市场格局。

2. 开发包装北方第一奇峰太白山

经过多年不断的旅游开发,2009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已经成为宝鸡市和陕西省的旅游品牌之一。今后,应进一步挖掘太白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重新整合产业要素,提升产业素质,尽快把太白山开发建设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山地自然风光观光度假旅游。主要依托秦岭优美的自然风光,突出旅游观光、科考探险、自驾游等,加大森林、雪山等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太白生态园、仿唐街、秦岭主题广场、太白广场、太白第一寨等旅游开发经营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二是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积极开发太白山温泉资源,以发展温泉休闲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为主线,设计康体养生、观光休闲、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把太白山建成国际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新区。三是进一步开发人文旅游。挖掘张载文化以及三国葫芦峪古战场等人文资源,建设浓缩人文景观、展示西周文化的风情旅游园区。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厂、景区道路、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力争使太白山跻身国家重点旅游区行列。

3. 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

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宝鸡建设“周秦文化旅游精品区”的要求,宝鸡要发挥周秦文化发祥地的优势,以周秦文化为文脉主线,按照部级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宝鸡核心文化产业区。在具体建设上,应按照“一山、一水、两轴、四大板块”的空间结构进行总体布局:一山就是秦岭生态屏障;一水就是渭河生态景观区;两轴就是东西和南北向两条城市功能轴;四大功能板块就是中华礼乐城周礼文化板块、中华石鼓城民俗文化产业板块、秦渭新区休闲产业板块以及千渭之会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板块,努力将其建成宝鸡继传统工业区、商业中心区、行政新区、国家高新区、陈仓物流区之后的第六个特色区域,力争与西安“大唐文化”形成各有千秋之势,实现陕西周秦汉唐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愿景。

4. 完善提升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

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是宝鸡市贯彻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神的大胆尝试。中华礼乐城规划总占地2.9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金渭湖和市区人民公园,实施人民公园、宝鸡宾馆、美食、酒吧、旅游产品等专业街区改造。目前已经完成周礼文化主题公园、周文化主题广场、八音长廊、乐府、周礼大道、吉祥大道等的建设改造。下一步,应该继续完善和提升中华礼乐城,集中旅游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骨干专业人才,加快建设空中酒吧街、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周秦文化生态广场、石鼓河街区改造、五星级国际影院、古玩书画与旅游纪念品市场等项目,打造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现代主题乐园。

5. 建设宝鸡中华石鼓城

以中华石鼓园建成开放为契机,依托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等,抓好中华石鼓园二期、世界华人文化城一期工程,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渭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生态治理、保护与综合开发,启动石鼓山至天台山区域的开发建设,实施秦岭欢乐谷、石鼓古镇、野生动物园、封神谷主题公园、西府大观园等支柱产业项目,把中华石鼓城建成宝鸡具有文化接待、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的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富有生动性、特色性的,以旅游观光、娱乐体验、温泉养生、生态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区。

6. 整修重建炎帝陵

宝鸡是炎帝故里,应高规格建设炎帝陵,不断提升炎帝故里品味与档次,把炎帝陵景区与石鼓山公园、北首岭遗址博物馆作为展示宝鸡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尽快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体现姜炎文化的文化长廊博览区(包括农耕文化图、百草图、华夏归根图等)、中华民俗园、神农坑、炎帝行宫、九龙泉、神农广场、姜炎文化博物馆、先农坛等项目,并修建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区。同时,打造宝鸡炎帝故里和全球华人老家品牌,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请求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炎黄帝陵祭祀活动办法,在祭祀规格、宣传报道等方面给予炎帝陵和黄帝陵同等对待。通过举办各项活动,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在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之中感受到炎帝文化的熏陶和激励。

7. 打造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突出周秦文化、姜炎文化特色,在大力扶持以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特色小吃等传统民俗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建造宝鸡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可分为展览区、作坊区、饮食体验区三大主题区域。展览区重点展示周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周礼》、周乐、教育制度、石鼓文等文化;作坊区以制作传统的凤翔彩绘泥塑、社火马勺脸谱、剪纸、青铜器等民间特色手工艺品为主,例如宝鸡古纸制作、木刻制品制作、凤翔千阳布艺制作、民间榨油磨面作坊、酿酒造醋作坊等等,使人感受西岐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体验区可通过外设座位与包厢的体验模式,设置岐山哨子面、岐山面皮、陇县烧饼、太白洋芋搅团、凤翔豆花泡馍、凤县热面皮菜豆腐等西府名吃,使人感受西府的美食文化。

8. 振兴县域旅游产业

坚持“一县一品”、“一县一景”、错位发展的原则,发展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大县域旅游业规模,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县域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各县域应打破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开放、联合、互补的经营策略。凝聚三区九县的自然景观景点,依托特色资源,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路线,重点将红河谷森林公园、关山草原、关山牧场、嘉陵江源头、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凤翔东湖、天台山(神农乡)、鸡峰山(陈仓山)、眉县汤峪温泉小镇等自然生态景观有效的衔接起来,形成集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体系,形成县域旅游圈。

四、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坚持政府主导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单纯通过市场运作或招商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成效。政府必须在先期进行有效的整体策划规划、营销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工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政策,选准突破口,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梯次推进。

2. 改革工作体制

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协调议事作用,明确领导小组组成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具体任务,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杜绝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行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每年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实行年终考评。建立日常检查制度,定期对部门和县区的工作进度进行检查,在新闻媒体、工作简报上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设立旅游经济发展单项奖,对旅游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 创新运行机制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和管理新机制,用市场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重点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在整个景区内,景区管委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负责,其他部门重在参谋和辅助决策,改变景区普遍存在的旅游、文物、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多头管辖的局面,形成明确的责任主体。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成立景区开发公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开发建设的路子。

4. 加强要素保障

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干线公路通往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提升市区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市、县两级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制定体现对文化旅游产业支持的措施,在安排项目、资金和考评等方面确保文化旅游业占足够的比重;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政策,整合林业、水利、农业、交通、新农村、扶贫等项目资金及用地、信贷等指标,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5. 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主要用于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旅游规划编制、策划设计、宣传促销、节庆活动和考核奖励及政府导向性投入,扶持旅游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景区、重点旅游产业工程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政策鼓励与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以解决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三是多渠道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建立银政、银企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6. 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赋予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一定的用人自,引进一批懂专业、能策划、有经验的高端人才,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改革旅游系统干部管理体制,调动各级干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和导游专业人才。

总之,旅游产业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当前无论是在宝鸡,还是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总体上都是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我们既要给旅游业一些宽容与理解,支持做大做强;又要克服畏难心理,不断开拓创新。要以国际视野去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多一些思考与实践,少一些议论与抱怨。只有自觉顺应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科学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坚持把一个地市的旅游放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审视定位,全力整合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和工作创新,坚定不移,真抓实干,旅游产业才可以得到新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20.

[2] 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M].人文杂志,2001(3):21.

[3] 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2010-2015年中国旅游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M].北京:中投顾问,2010:230~265.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5

[关键词] 邯郸市 旅游业 发展战略

一、邯郸旅游开发现状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址、文物和典故传说众多,有专家将之总结为9个时期、10大文化,但是邯郸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似乎并不相匹配,和周边性质类似的城市如安阳、开封等相比,邯郸市也有相形见绌的感觉,探讨新的旅游发展战略成为摆在邯郸市面前的课题。邯郸市旅游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症结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理解。结合市场和资源两个方面的情况,对邯郸市旅游资源做了一个基本判断:第一,“邯郸”作为一个名词的知名度高,但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较小;第二,邯郸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存在“虚、死、小”的不足;第三,邯郸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薄弱,特别是山水结合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第四,邯郸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二、邯郸市旅游发展的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红色旅游和工农业旅游发展的机遇

红色旅游和工农业旅游是近年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两类旅游形式。2004年下半年我国正式启动了“红色旅游”工程。国家旅游局规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邯郸红色旅游资源很多。抗日战争时期,邯郸的涉县河南店赤岸村,曾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留下了、邓小平等革命伟人的战斗遗迹。1950年落成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陵园之一,左权将军墓就在这里。著名的平汉战役,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将军率部起义也发生在这里。从资源条件和政策机遇来看,邯郸发展红色旅游大有可为。 2001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开展工农业旅游。2004年4月,国家旅游局决定命名北京韩村河等203个单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首钢总公司等103个单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邯郸市工农业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以钢铁厂而言,首钢、宝钢、柳钢等都是“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但是邯钢的旅游还没有发展起来。邯郸的陶瓷工艺也是很有特色的,除了博物馆的展示以外,也可以增加一些参与性的项目,让游客动手制作。农业旅游开发的范围就更广了,如采摘、民居、民俗文化体验、观赏农业等都可以开发为旅游产品。

2.是文化休闲旅游发展和郊游半径扩大的机遇。文化休闲旅游是当前重要的旅游方式。邯郸具有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的良好基础,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历史文物和典故传说比较丰富的优势,充分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休闲和体验性项目,将邯郸打造成文化休闲名城。郊游半径的扩大也为邯郸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现在从北京到邯郸乘火车不到5个小时,自驾车或者乘大巴也差不多,待北京至邯郸的高速铁路建成以后,从北京到邯郸将只需1.5小时,这种距离已经在周末郊游半径之内,邯郸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开发出形式多样的郊游旅游产品。除了北京作为重点郊游市场以外,山东沿海城市、邯郸周边大城市的郊游市场也有很大开发潜力。第三个机遇是奥运会和体育健身旅游的机遇。 健身是现代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将健身和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体育健身旅游,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3.北京奥运会和体育健身旅游的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届时可望在全国掀起体育健身旅游的热潮。邯郸永年是杨式和武式太极拳的故乡,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非常广泛,在邯郸开发太极拳健身旅游可以迎合体育健身旅游的热潮,发展前景极佳。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标志还取材于太极拳,更有利于太极拳旅游的发展。邯郸旅游业发展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建设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协作区,并借三大机遇加快文化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和工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时启动大型项目建设;第二步,完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协作区中心城市功能,并借大型项目建成之机将邯郸旅游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将邯郸市区打造成一个本身充满吸引力,同时又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能力和凝聚能力的旅游城市,将邯郸地区打造成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三、对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

邯郸市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旅游需求发展趋势。从旅游者需要适应程度、竞争优势、发展潜力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当前旅游需求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从旅游活动内容来看,休闲和体验成为主题;从旅游者组织方式来看,更多的人采用自助旅游和家庭旅游方式;从旅游空间行为方式来看,存在内聚和外拓两种倾向;从旅游吸引物形态来看,综合性景区受到青睐。

根据邯郸的旅游资源条件、宏观发展机遇、邯郸市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笔者认为邯郸旅游业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开发具有震撼力的旅游项目;建设为晋冀鲁豫地区的旅游集散地。

邯郸缺少具有震撼力的项目,这是邯郸市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没有震撼力的项目,很难吸引游客前来,旅游集散地的功能也会减弱。邯郸建设大型旅游项目,做普通的主题公园,或者游乐场,邯郸比不过那些特大城市;邯郸的优势在于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单纯的建一堆仿古建筑,也不是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一个全新的体验项目梦幻之都。

1.赵王城(复建)

梦文化与赵文化的虚实结合,通过对梦与赵都两种文化整合,再现战国七雄――赵王城千乘之国、万人之国的壮观气势,也就是虚实结合、将死的做成活的、将小的做成大的,重要的就是要挖掘历史典故、传说的内涵,将之通过旅游景观或旅游项目体现出来;增加参与性项目,要巧妙地将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者需求结合在一起,拓展历史文化内涵,不要局限于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绝大多数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为了休闲,因此在旅游项目建设时可以借题发挥却不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而是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项目,这样一个项目和以往的宋城、唐城在景观上有类似之处,但是强调的是项目内容。

“赵文化”历史中很多典型故事、点将阅兵、大型节庆活动、娱乐活动以及旅游节庆活动都将在此举行。更重要的是游客参与其中。如以“胡服骑射”为基础编写出生动有趣的情节故事,从赵武灵王产生胡服改革构想,到他首先穿上胡服,率骑出征,演示出一场场活生生的完整故事。游人既是观者又可演化成参与者,随着赵王号召,与大臣们一样换掉服装骑马兜风。

再如“将相和”,同样可从官邸内表演到街道上,游人可以参与,特别是蔺相如“回车避让”与廉颇“肉袒负荆”请罪。成语故事还可通过王宫、官邸、戏楼、茶社、街面等不同场所进行。插箭岭展示赵武灵王穿胡服训练骑兵并为游人提供骑射等参与性活动。战国古街市是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赵文化、战国文化、磁文化、建安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大平台,如冶铁、铸铜、制陶、玉器雕琢、酿酒等作坊,酒肆餐饮、小吃、音乐、舞蹈、各种街头说唱、杂技等。街市上还可将赵国民俗风情,如婚嫁、祝寿、迎戚、送别等仪式展示出来。

2.建设旅游集散地

建设一个旅游集散地,具体是将邯郸市区建设为晋冀鲁豫地区的旅游集散地。邯郸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规模较大,发展空间较大,交通便捷,具备建设旅游集散地的基础条件。随着人们郊游范围的扩大,邯郸现在已经处在北京市、山东沿海城市和周边大城市的出游半径当中,在自驾车等旅游形式发展很快的情况下,邯郸建设成旅游集散地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游客肯在邯郸市区停留,他就要消费,就能增加邯郸旅游收入。而邯郸旅游收入一增加,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建设更多的旅游项目,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邯郸停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邯郸有不少旅游资源,但是单体规模小,无法构成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做大,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做大的很好方式,同时也是旅游活动规律的需要。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分为不同层次,当前最主要的是做好“晋冀鲁豫边区旅游区”的合作,抗战曾经将晋冀鲁豫边区联系在一起,现在旅游发展也可以将这一地区联系在一起,社会经济发展也可以将这一地区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郭 康 贾 毅:燕赵山前旅游金带开发战略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2(3)

[2]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吴光田主编:《邯郸历史文化丛书》1996年版

[4]《邯郸市建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6

关键词: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产业联动 

Abstract:

Currently in Shangjiajie tourism lacks in a strong pulling power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so this has caused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other industri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t and findsthat Zhangjiaji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products to meet the market, expand the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ross industries.

中国许多城市依靠自然旅游资源建立起以旅游为主的主导产业,然而,旅游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未掩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非均衡发展的矛盾。由于旅游产业天生的脆弱性,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当地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一个旅游城市如何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发展自己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当今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笔者以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例,分析目前张家界市正面临旅游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产品中的旅游商品,促使产品价值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张家界市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带动与旅游业间接相关的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促成整个区域产业联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发展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链拓展的关键

旅游产业链是指以旅游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能够充分调动资源的企业为链核,并且通过产业链内生产的产品在企业之间转移,使得企业之间形成具有连续追加产品价值关系的连结体。旅游产业链内企业生产的旅游产品必须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面向旅游市场。通过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带动旅游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并延伸产业链且加固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连结关系,促使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在整个旅游消费中对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需求比例是不同的,依据旅游消费的需求类型不同所划分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吃、住、行、游”是基本的旅游消费,即在每次旅游活动中所必须支出的消费,如旅游消费者出门在外旅游必然有饮食、住宿、交通、观赏景点等方面的支出,因此,这部分消费支出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比较稳定且缺乏弹性;“购”和“娱”是非基本旅游消费,如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旅游商品,进行娱乐休闲等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不是旅游消费者必须的,因此,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稳定且富有弹性。

张家界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应在旅游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所有的其他企业都应围绕旅游景区开展业务。在发展旅游业的前期,资金、人才和政府政策都向旅游景区开发与建设倾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如天子山、天门山、黄龙洞等一大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景区内部景点的开发与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景区的门票采用一张票通行制,即游客在进入景区时购买了一张门票后在景区内乘车及观赏所有景点(除天梯、索道外)都不需要二次购买各个景点的门票。景区的门票花费是基本旅游消费的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景区内开发的景点数量增加,相应的门票收入并没有大幅度的上涨,因此,事实上游客在每个景点的平均花费是不断递减,因而不能仅仅依靠增加旅游景点来增加旅游消费者基本的旅游消费,而需要从非基本的旅游消费中获取旅游消费的增长源。

“购”和“娱”是非基本旅游消费主要组成部分,“娱”就是要使旅游消费者不仅到旅游地观赏景点,并且还要使他们在当地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如同少数民族一起唱歌、跳舞等;然而,与“娱”相关的行业并没有超出第三产业的范畴,如果集中开发文化娱乐业,能够在第三产业内部发挥带动效应,旅游产业链能在第三产业内部扩展。“购”则是旅游消费者能购买旅游地的民族工艺品和特色食品,与“购”相关的行业甚多,且涉及面较为广泛,它直接来源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也需要如商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作为支撑。由于与购物相关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具有较高相关度,因此,大力发展与购买旅游商品相关的行业使旅游产业链在第三产业范围外延伸,通过产业链的超延伸带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上流动的产品也会因产业链的延伸而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增加旅游产品收入,进而增加旅游总收入。

在旅游发达地区,“吃、住、行”、“游”、“购、娱”的比例为3:1:6,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张家界市这三类的比例为6:3:1。这一比例与旅游业发达地区严重不相符;该数据也表明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业链条的长度受到限制,旅游产业的带动潜力还没有施展,制约了旅游产品价值的提升。因此,通过大力发展与“购”和“娱”相关的旅游产品产业,可以延长与旅游相关产业链,同时提高产业链上产品价值,增加旅游业总收入,使得旅游产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二、发展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主要由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构成,旅游景区的开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也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但张家界市单纯的旅游产品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寨、黄龙洞、天子山等五条游览线路已成为张家界的精品旅游线路,塑造了张家界市的形象,但仅仅单靠开发旅游资源只是增加旅游总收入的一个方面,而且收入的增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依靠旅游商品的发展,增加旅游总收入,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张家界市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商品品种同质化,民族特色的精制产品不多

张家界市拥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自然山水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种竞争优势。按理这种竞争优势能够在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上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张家界市许多旅游产品销售点中所销售的具有民族性、地方特色、有价值的旅游商品并不多见,例如,在许多景区周围的特产销售点内销售的旅游商品都是一般化的旅游商品,如:手链、雕塑等,这类旅游商品在其他的旅游胜地都可以购买,它们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对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许多旅游消费者应而放弃了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即使有些旅游产品具有地方特色,但其所包含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价值低,体现民族特色的精品不多,实用性不强,使得旅游产品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小。此外,旅游消费者特别偏爱山区中的山珍野生,如娃娃鱼、天然灵芝等,但这些商品虽是奇珍,但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保护等条件制约,其数量有限,使得旅游消费者很难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这也会造成在该类产品的销售市场上出现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并严重影响到张家界市作为旅游胜地的地方形象。

(二)旅游商品的生产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张家界市于1982年正式开发建设旅游城市,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宏观产业结构变动数据(见图1)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逐年不断攀升,表明全市在建市至今主要集中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如前述分析,生产旅游商品的行业以旅游业为市场,并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较强的关联性。理论上,如果旅游业市场发展较快,应该对生产旅游商品的行业带动力强。事实上,张家界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和工业企业主要以家庭、合伙作坊为主,企业分布较为分散且普遍规模偏小,大部分工业企业产值较低,生产的旅游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尤其是该市已确立了“不发展对环境有污染的重工业,可供选择发展的产业范围需紧紧围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指导方针,已选择发展产业的企业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价值少,产品需求量小,需求价格偏低,企业获取产品利润少;另一方面,银行等信贷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而谨慎对企业的投资,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企业规模和进行技术改造。

(三)旅游商品零售与批发市场发展不均衡

张家界依赖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拥有许多其他地区不具有的土特产和特色民族工艺品。这些旅游产品在市综合性贸易市场、景区(点)内商店都有销售,但均属零售,其交易方式仅停留在小范围现货交易上,专业性、成销售规模的批发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较为缓慢,如2001年3月成立的张家界土家妹特产食品有限公司才填补了专门销售土家族特色食品的空白,高档次的民族特色工艺品砂岩石画也只有少数几家画院专门销售。零售业发展过快,易造成旅游商品销售市场过度竞争,使得旅游商品价值降低,价格与价值有较大背离。商店与商店之间为争夺消费客户,往往采用低价格战,使得商店获取较低的利润,甚至有些商店亏本经营。零售商店过多且较为分散,市场监管难度较大,许多商品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不仅损害正规名牌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专业性批发市场发展滞后,企业虽在市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市内目标市场消费者群体数量受到地域限制,而特色产品销售又不集中,产品向外流通、销售成本较高,区域外的市场开拓受到产品销售规模的制约,致使企业利润空间缩减,发展缓慢。

(四)旅游产品产业链上相关高层次人才匮乏

张家界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因坐落于湖南西部,地属“老少边穷”地区,其旅游产业发展得快,但能带动区域发展的面积有限,市管辖的二县二区中桑植县是部级贫困县,慈利县是省级贫困县。可以说,“贫困”仍是张家界市总体特征。这又必然出现“人才倒流”现象,即高技术、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向发达的地区流动,他们在那里可以获得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工作机遇和丰厚的报酬;同时,他们将自身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发达地区所有的资金相结合,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促使发达地区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相反,张家界这样的贫困落后地区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向人才提供如同发达地区那样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机遇,也不可能提供很高的报酬,这些地区都出现人才大量向外流出、少量的人才流入,导致这些地区缺乏高科技和丰富管理经验人才的支持,各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瓶颈限制,与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又使得张家界面临人才紧缺,从而陷入经济发展缓慢恶性循环之中。

三、实现旅游产业链网络化拓展的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链的网络化拓展是指旅游产业不仅带动与之直接相关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应带动间接相关的产业如工业、农业的发展,这对张家界市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均衡,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张家界市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需针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合理地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

(一)发展目标产业的选择

旅游业作为张家界市的支柱产业,其他的产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牺牲旅游业而任意发展其他产业;否则,减缓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发展目标产业上必然需要做出选择,如果将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对接,发展旅游农业、生产旅游商品为主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文化产业,实现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网络化扩张,这不仅不会损害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与旅游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旅游农业,将农业资源纳入到旅游资源当中,增加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总量,并使农业产品面向旅游业市场,利用旅游业带来的潜在消费者人群,增加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量,提高旅游农业企业的收入。旅游者在张家界不仅可以观光山水,而且可以休闲娱乐,如“农家乐果园”,让游客亲身体验到自采自摘的乐趣,满足游客身、心上的需求,这种附属旅游业的休闲、娱乐消费市场的开拓,其附加在旅游业的收入值是巨大的,这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促使张家界的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化。而旅游产业与工业结合,发展面向旅游市场的旅游工业,如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特色工艺制作等行业,并将高科技融入到旅游产品中,生产出具有民族文化的、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商品。旅游业发展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工业企业选择生产满足潜在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商品,将高科技与民族工艺相结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可增加产品的内涵价值。此外,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服务、娱乐等行业已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可尝试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分析国内外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大趋势。张家界可以考虑利用本身所拥有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兴建影视城,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融资、筹资渠道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链上企业要研究开发特色产品和扩充规模,首先应解决资金问题。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和相关高科技人才缺乏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资金。目前,已在张家界落户的、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是合作或股份制办企模式,其资本结构是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为主,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的资金数额有限。近年来外来资本投资很少但有增长的趋势,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外来资本。外来资本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高、风险小、见效快的行业,而张家界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丰富,有很多值得投资的企业。但关键是外来资本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很高,政府对待外来资本时需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税收,简化建立企业的手续等无形壁垒和经营壁垒,让外商愿意在张家界投资办企业。同时,政府需要适当地对外来资本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使之遵守合理的制度,并使其投向张家界市急需发展的行业中去。

(三)科技战略

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这可以依托吉首大学的科研优势,如吉首大学的湖南省林产化工实验室就可以充当研究开发高科技产品的“孵化池”,利用他们的研究资源和凭借空间优势,并对当地农、工业企业需求的了解,与他们进行项目合作,研究开发他们急需的技术;也可以实行跨区域合作,依托市外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参考、学习他们的研究技术或直接与他们签署长期的项目合同,研究开发本地区所需要的技术;同时,还可以利用张家界市本地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其本身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具有外溢效应,即技术向周边与之相关的企业扩散,周边企业利用自身的空间地域优势或横向、纵向一体化等有利条件,加强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地交流与联系,这样,利用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辐射效应带动周边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四)人才战略

人才是高科技、先进管理经验的载体,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每一个地区都应当有与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战略,张家界市地处落后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首先,可以依托吉首大学或让吉首大学和著名大学合办培养张家界市急需的人才。其次,可以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送到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这些送出的人员认真学习科学本领,学成后回张家界服务。第三,张家界市作为湘西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可以向湖南省政府乃至中央争取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这可以参考“国家西部大开发人才计划”中的一些政策,如为到张家界市工作的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医疗保障和子女学习等问题,解决人才来张家界工作的后顾之忧。当然,张家界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城市的品牌价值,依托品牌价值吸引资本,资本一进入,则优秀的人才也会跟随流入,这是一个“并行的过程”。

(四)市场战略

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旅游产品所蕴涵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因而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化,必须加强规范旅游商品市场。尽管需要通过“娱”和“购”这两个部分带动张家界市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游”是旅游消费者的兴趣点,不能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的销售,而干扰和影响游客在景区(点)游玩的兴致,因此,需要加强景区旅游商品市场的管理,规范商业经营活动,对旅游商品销售点和旅游商品实行授权准入制度,杜绝各商品销售点之间哄抢客户、恶意竞价和销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现象发生;同时,应合理规划景区商业点布局,关闭或合并景区销售点,可将在游客集散地和景区(点)服务中心建立大规模的旅游商品专营店。另外,张家界市需重点加大综合批发市场的建设,建立一至二个区域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旅游商品经营企业建立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创立品牌,建立联盟经营体系或连锁店,并利用张家界区位交通优势,配备必要的信息服务体系,以扩大特色产品的外销。 

(五)信息战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系统而产生低成本的广告效应,外界可以深入了解张家界山水、人文环境,提高他们来张投资、旅游、定居、休闲的热情;而张家界市自身发展产业的选择、融筹资渠道、技术、人才和市场战略也离不开信息支撑。加快网络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地融入到国际互联网当中,帮助政府在决策发展目标产业时,综合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他区域的目标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并借鉴别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为实现跨区域合作,形成“双赢”局面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使企业、旅行社等经营组织了解资本、技术、人才流向和区域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动,帮助企业做出合理战略决策;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市场的水平;以最小的成本搜寻到企业急需的人才和技术;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组建跨区域的战略联盟提供良好的协调、沟通方式。

借鉴于张家界市发展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战略,笔者认为,全国的旅游城市都可依托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旅游产品中的旅游商品,将与旅游产业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都统一到旅游产业链上,通过产业内外部联合与协调,使产业之间顺利对接,产业面得以拓宽,并建立大跨度的产业链,链上的各个接点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带动三大产业网络化的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注释:

① 该数据作者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考察调研过程中,由张家界市统计局提供。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7

关键词:衡阳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衡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衡阳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结构逐步改善,旅游品牌显著提升,旅游效益大幅提升等五大特点。全市现有旅游星级饭店31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23家,还有5家五星级在建。全市有旅行社3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社34家。旅游区点由3处增加到了18处,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己见雏形。

(二)旅游市场活跃有序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当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全市加大市场促销和市场整顿力度,使入境国内两大旅游市场活跃有序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3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国内旅游收入25.38亿元人民币,增长12.0%,。接待境外游客26.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3.1万人次,增加29.0%,创汇266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476万元),增长12.0%。旅游总人数达562.6人次,旅游总收入27.13亿元,占全市gdp的4.59%(2001年占gdp的4.69%,2004年占gdp的5.6%)。WWw.133229.cOM

(三)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初见成效

以“东南亚大靠山,粤港澳休闲地”著称的衡阳在强化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比重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特别是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因此,衡阳不仅要围绕湘江、蒸水和耒水做好天然水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湖湘文化的水文章。利用三水资源把衡阳的名胜古迹连贯起来,使它们始终不脱离“湖湘文化”这个大主题,借此突出衡阳休闲旅游的特色。

(四)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衡阳旅游资源丰富,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连绵72峰,逶迤八百里,近50名峰处于衡阳市域,其核心景区是全国首批重点名胜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现已列入世界自然和历史遗产名录候选名单。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及岐山省级森林公园风光秀丽,人文渊深,让人留连忘返。千古之迷的“天下第一碑”——禹王碑,其上的蝌蚪文早于甲骨文,被称为人类一大文字奇观,至今无人能解。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的读书声千年不断,彰显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王船山故居、蔡伦纪念园、夏明翰故居、罗荣桓元帅故居、一代女魂唐群英故居、中国最早的农民银行——柴桑洲苏维埃人民银行等著名旅游景点见证了衡阳名人辈出和革命热土的风雨历程。衡南江口鸟洲是中国最大的鸟岛之一,群鸟归巢,遮天蔽日,尉为壮观,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鬼斧神工、奇妙动人的生态石林奇观“中国印山”和神奇瑰丽的锡岩仙洞令人耳目一新;惊险刺激的西江漂流和静谧迷人的白鹭湖休闲度假村让人体会动与静的无穷乐趣。

二、衡阳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三大优势

1、名山优势。有秀冠五岳、闻名遐逐的部级5a风景名胜区和宗教胜地南岳衡山。南岳衡山的自然景观秀冠五岳,人文景观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尤其是佛教远传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抗日战争期间一度是军事指挥中枢和抗战文化运动中心。

2、名城优势。有具有“雁城”(“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之称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及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衡阳古城是湖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发展成为国民党统辖区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第三大金融中心,有“抗战纪念城”称号;现代衡阳,又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名山、名城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向性、全国向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

3、交通优势。湖南省的东部地带尤其是“湘江——京广经济走廊”,是省内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集中、城镇最密集、科技教育实力最雄厚的地方,也是全国现代旅游中心地带区域,衡阳便位于其中心部位——湖南省经济核心区“长株潭金三角”的南侧、“衡永郴银三角”的顶端。从全国看,衡阳市靠近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位于“大广州”“大武汉”“大桂林”等经济圈的交叉辐射和吸引地带,并有京广、湘桂铁路、107、106、322等公路国道,京珠、衡昆等高速公路,最近几年衡阳的交通发展非常迅速,不但是全国重要的公路主枢纽城市,同时也是全省最大的铁路枢纽城市,已建有京广、湘桂铁路,正在增建的衡茶吉铁路是连接京广建和京九线间的重要干线铁路,湘桂复线改造后将直通向越南首都河内,另有怀邵衡铁路即将开建,衡炎高速公路、衡大高速公路、邵衡高速公路、潭衡西高速公路、衡昆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等均从此经过。

(二)三大劣势

1、格局劣势。根据湖南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全省重点新建100个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衡阳市只有蔡伦故居、罗荣恒故居、天堂山、石鼓书院,全省重点建设的93个旅游产品衡阳市只有历史文化方面南岳衡山、耒阳蔡伦故里和特色漂流方面的常宁天堂河。而在湖南省的“十五”旅游业发展计划中,衡阳被列为“十五”期间全省需要重点建设的六大城市之一,南岳区、衡东县、衡山县被列为全省要加快建设的四十个县(市、区);南岳衡山被列为全省要形成的十个世界级重点旅游区之一,蔡伦故居被列为全省要形成的二十个部级重点旅游区之一;江口鸟洲被列为全省“十大”重点生态旅游资源项目之一;长沙—南岳—郴州等宗教文化与湘南风光游,被列为“十五”期间全省需要不断提高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炎帝陵—大源渡—南岳,被列为“十五”期间全省需要大力培育的四条新的旅游热线之一;桂林—永州—南岳,被列为全省需要努力开拓的跨省旅游通道之一。

2.区域经济背景较差。衡阳“扼两广,锁荆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中日战争中这座古城遭到了日寇的毁灭性破坏,解放战争的“衡宝战役”使古城再度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建国后,国家投资相对有限,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在长沙、株圳、湘潭、岳阳、衡阳五市中,衡阳城区的人口和面积都可堪称第二,但比高教湘潭第二,比城市环境常德第二,比人均gdp株洲第二,比gdp总量岳阳第二,比发展速度其他五城都比衡阳快。特别是衡阳市城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及景点开发都严重地受到经济条件自制约,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的吸引功能不强,县(市、区)的整体交通状况不佳,景区、景点开发更是滞后,各县区景点之间交通状况较差,道路等级低,车况差,从而影响了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

3.品牌景区景点太少。旅游资源总量多,但高品位的较少。除南岳衡山外,其余均缺少个性,容易被周边景点(张家界、桂林、峎山等)所替代。衡阳旅游景点分布散,景点发展不平衡,除像南岳类似的著名景点外,其他的景区基本上没有足够知名度,而且良莠不齐,南岳一枝独秀的情况较为突出,没有发挥出其龙头带动作用。

三、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一)区域定位

南方重要的区域性优秀旅游中心城市——衡阳为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国民党统辖区的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第三大金融中心。衡阳以南岳衡山独秀于五岳,衡山在国内外名山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衡阳历来以交通枢纽著称,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市域南北;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322国道,使衡阳成为通往西南地区的门户;东面往北经株洲由湘赣、浙赣铁路可通往华东地区;即将动工的南岳至炎帝陵至井冈山的高速公路,在建的武汉至广州高速列车专用线衡阳至广州段,都使衡阳在南方地区的区域位置日显重要。加之南岳衡山等著名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衡阳市其他相关旅游景区(点)如衡东洣水风光带、常宁天堂山漂流、塔山瑶族、蔡伦故里、王船山故里、石鼓书院等景区的开发,衡阳完全有可能成为南方重要的区域性优秀旅游中心城市。

(二)产业定位

衡阳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衡阳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重视旅游业的发展,1998年以来一直以“旅游旺市”作为衡阳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近三年来全市旅游总收入都接近全市gdp的6%。随着国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内旅游业近年来表现出的明显强势,旅游业无疑可以成为衡阳市的支柱产业。据统计,衡阳旅游业现每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6年的旅游总收入已达到33亿元,游客总量达670万。目前,全市已拥有旅客接待床位42000多张,包括旅游星级饭店36家;全市还有36家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尽管发展迅猛,但衡阳的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和一些地方存在很大差距,雁城的许多潜在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挖掘。去年全市虽然接待了670多万人,但人数的目标不是第一位的目标,消费的目标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进一步结构的优化,要充分利用名人辈出、历史胜迹众多、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良好先天条件,把传统跟现代结合在一起,以消费者为导向,将雁城的旅游资源引入市场,将观光产品、休闲产品、文化产品和商务产品共同建设,真正把旅游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增长级和提高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整个衡阳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三)发展目标定位

近几年来,衡阳市旅游业每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例已达4.96%,接近支柱产业的比例(占全市gdp5%),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5%和10%,实现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衡阳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年均增长保持8%以上,力争2010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占gdp比重达6%,安排就业人数4.5万人。从发展定位的角度上说,跳出衡阳看衡阳,跳出旅游说旅游是第一步。

虽说是研究衡阳旅游,但是从发展定位上说首先就要跳出衡阳,要知道衡阳在湖南的位置,要指出衡阳旅游在整个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从整个旅游业的高度看待衡阳旅游发展才能真正找准定位的角度。现在的情况是和衡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和现在开发的情况也不相符,值得深思解决。发展定位第二步是用旅游激活城市,以激情创造明天。衡阳旅游在发展定位时要注重考虑:

1、大湘南城市群。由衡阳、郴州、株洲、永州四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在旅游发展上有相似之处,经济互补性强,城市群的联合必定推动这一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互惠。

2、衡阳城市群。近年来衡阳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区城郊的发展初具一定规模,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已是必然趋势;城市旅游产业正好迎上这股春风,以城市旅游产品为主体打造旅游线路正是城市群发展的体现所在。

3、文化是旅游之魂,休闲是旅游之体,定位于文化与休闲上去发展旅游是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建设衡阳,发展衡阳,要在打造特色品牌上着手,将衡阳秀美山水,历史文化一一展现,同时,利用全方位的服务令游客流连忘返。这样既有了品牌又有了市场。旅游的价值就是产生经济的带动效应,推动各相关行业的发展,达到城市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创未来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8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部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

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9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既存在着由于经济落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存在着现代化本身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因而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要确保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扬州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

扬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具有优秀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产业要素,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明显的社会、自然和历史等优势。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教育等在省内也位居前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开放形象,不仅可以发展一般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还具有开发商务旅游、专项旅游(包括修学旅游、节庆活动等)等要求较高的旅游形式的条件。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网纵横,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优美。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度假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省级森林公园等无工业污染、无城市喧闹、具有大面积的绿色氛围和自然野趣的旅游地,具有开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条件。

(三)人文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众多。扬州旅游体现着历史的延续,自春秋、而汉唐、再明清、而至今,脉络完整清晰,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

发达的交通缩短了扬州与其他省市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一些交通设施作为旅游资源正在进行开发。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二、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众多,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破坏性开发,政府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然存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旅游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应对措施滞后;四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区(点)或旅游地域开发深度不够,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五是部分旅游区(点)开发文化层次较低,品位不够;六是扬州各地旅游发展差异日益突出,不利于旅游业的总体发展。

三、扬州旅游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要求

全市到20__年要将旅游业从三产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不但要实现产业份额量的突破,并且要实现产业发展质的突破。

到2020年,要将扬州市建设成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活跃、旅游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国内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5。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的18年中,必须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资源不断增殖,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维护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5、保证已有旅游资源持续的利用价值。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扬州市社会、经济国土资源开发较早且覆盖面近百分之百,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后备资源匮乏,造成全市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再生、优化、增殖的余地比较小,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作保障,发展旅游业必须优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要协调、配套。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强化综合决策,加强环境法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20__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体制;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并得到有效保护;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污染防治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期末削减10以上;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具体环境规划目标如下:

1、水环境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以水域面积辽阔而著称,水面面积合计约占总面积32。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百余条(不包括田间渠道),湖泊数个,分属长江、淮河等水系,又有京杭运河自北而南贯穿其间,相互连通,构成完整的水道系统。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扬州市旅游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扬州市旅游发展的关键。

(1)长江

长江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交通运输、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城镇,系因江而立、因江而兴。

在“十五”期间,长江沿线地区,特别是重点城镇要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合理安排沿江工业布局,控制排污总量;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或固体废弃物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同时,依法严格控制船舶排污。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贯穿全市,流经宝应、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起始线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运河旅游线是江苏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8条旅游线路之一,运河面貌对扬州城市景观和扬州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为配合“南水北调”,扬州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进运河水质状况,包括工农业结构调整,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浪费严重的生产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实施清污分流和必要的生态工程。

2、大气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是人们衡量城市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因子之一。城市和旅游区(点)的空气质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商务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到20__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各旅游区(点)要达到各自的功能区标准。城市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

重点治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推进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工程的实施。推进城区和旅游区的集中供热、供气。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合理布局、搬迁重点区域的污染企业,继续抓好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保护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加城乡绿化面积,加强施工场地管理,减少扬尘。

3、声环境

城市建成区和旅游区(点)噪声达标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面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结合城市道路和全市交通工程建设,合理安排交通干线走向,避免干线穿越城区和旅游景点。整顿交通秩序,严格控制高噪声车辆进城和机动车鸣笛。调整公路的敏感地段应建设声屏障或其他工程措施。继续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4、固体废物

(1)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工业固体废物绝大部分得到利用。据环境统计数据,20__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19.15万吨,其中贮存30.6万吨、处置0.7789万吨,其余基本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明显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据测算,全市城镇每天约产生1500多吨生活垃圾,且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填埋量约占处理总量的90以上。填埋场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普遍存在标准不高、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基本属无组织排放的问题十分严重。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对环境极其有害的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其处置成为一大难题。农业废弃物已成为重要污染物。附着农村能源结构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秸秆不再被利用,或焚之于田野,或弃之于河沟。随着专业养殖户的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畜禽粪便和污水也不再被利用,大多数流失于环境。在扬州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不仅影响景观,而且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近期规划目标

到20__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地区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和危险废物的乱排乱倒现象。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在秸秆禁烧区内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及旅游区(点)不再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3)主要规划措施

对固体废弃物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治理。工业企业要执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生活垃圾要积极推进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加快建设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场所。对农业废弃物要结合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综合利用的技术。

5、自然生态保护

(1)全市自然生态保护现状

扬州市建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为3.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5。基本消除宜林“三荒”,实现平原绿化市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15。江都、宝应、高邮、仪征4县(市)先后建成“部级生态示范区”,并获得国家的命名和表彰。“九五”以来,农村环保"三创建"活动进展顺利,共建成6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144个“生态村”和20个“清洁文明生产乡镇企业”。依照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全市划定了秸秆禁烧区,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已开始启动。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试点面积已发展到百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以上。但由于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开发,扬州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土壤、林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退化,河湖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增无减等等,都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2)近期规划目标及保护措施

“十五”期间,将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原则,着手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到“十五”期 末使扬州林木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并扩大生态林的比重;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入世的需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逐步壮大生态经济;建立有效机制,遏制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建立健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机制。

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增加投入,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使扬州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确保扬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体、协调、美观、生态的要求,大力改善重点旅游区(点)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搬迁、改造和治理旅游区周围的建筑和污染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的旅游硬环境基本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大市建设、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和生态市建设,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保护、挖掘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退田还湖、还林及植树造林等具体生态工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一些观光工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扬州许多城镇甚至小村庄,都有其“闪光点”,只要保护好、开发好,就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四)对重点旅游地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都要严格实行综合决策,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避免发生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以及旅游地区的环境与旅游产品不相协调等现象的发生。

(五)在旅游行业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及“绿色环球21”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特别是要着重推行已得到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航空联合会(IATA)、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国际旅游饭店联合会(IHRA)等权威机构承认的、成为绿色旅游和环境友好象征的“绿色环球21”认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六)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和法律体系。

1、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协力配合、社会共同参与、企业具体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的高度,来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要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综合决策,对旅游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

2、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鼓励集体、个人、内资、外资都可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实行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行的经营机制。

旅游业发展战略篇10

[关键词]河南 旅游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河南旅游业的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并据此提出适合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河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泛用于旅游开发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通过SWOT分析,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四种不同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1.优势(S)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中原,拥有4个世界级旅游景区、4个古都、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个部级4A级景区、6个部级风景名胜区、8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97个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文物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河南的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名扬中外,黄河文明孕育的姓氏文化以及散布于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众多的帝王陵寝正在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及旅游的新亮点。此外,河南旅游节庆活动已初具规模,洛阳牡丹花会、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花会、信阳茶叶节、三门峡大黄河国际旅游节、新郑炎黄文化艺术节、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渠道。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商、洛、新、焦十字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68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4个城市,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其中郑州4E级国际机场,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空中交通枢纽,而且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用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劣势(W)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虽然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维持一种观光旅游的单一结构,旅游商品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简单粗加工,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的娱乐活动几乎为零,鲜有主动构思设计观光产品。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很难适应国际旅游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2)宣传力度不够,景点知名度不高。从河南省的旅游促销现状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虽有使用,但内容大多长期不换,使用者难以从网页上得到新的信息。在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不够,致使河南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拥有高级别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

(3)缺少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都是近年来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的,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充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旅游人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凸现其不足。

3.机会(O)

(1)“入世”带来的机遇。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改善经济环境,方便旅游支付;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带动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成熟;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大幅度提高旅游用车的档次;其他贸易壁垒的消除和关税的降低对高档旅游饭店降低经营成本也是有利的。

(2)假日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春节、劳动节、国庆节“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推行,使“假日消费”成为周期性消费的峰点,推动了旅游行业以及铁道、民航、出租车和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3)政府的支持。“十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建文化家园,已经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新追求。同时2005年的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河南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威胁(T)

(1)周边省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省市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本地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2001年为例,河南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只有400万元,而同期的山东省为2000万元,云南省为5000万元。河南周边省市如山东、江苏、西安、北京等地的旅游业,由于起步早,知名度较高,必将分流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客流量,对河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压力。

(2)国外大型旅游公司的介入。加入WTO,国外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公司在带来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势必会构成对河南省内旅行社的压力和竞争。

二、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如何利用机会与优势,克服威胁和劣势,是河南旅游业选择发展战略的关键。

1.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注意环保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向游人开放,或通过延长旅游线路的方式扩大旅游地容量。政府方面,应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在旅游通道上,开辟更多跨省区的运输线和航空线,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大对省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的投资。

2.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

首先,以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航标,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较大规模地开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会议、宗教朝拜等专项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黄金周”期间,开发生态旅游、婚庆蜜月旅游、节庆会展旅游、老年保健旅游、红色旅游等一些特色新兴旅游产品。

其次,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聘请文艺娱乐界名人担任河南旅游形象大使,实行河南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最后,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全省旅游人才信息库,在继续办好旅游专科学校的同时,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3.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立足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具体到河南各地来说,同是古都,洛阳应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安阳应突出殷商文化,郑州应突出商都文化。目前河南已形成了以“古、河、拳、根、花、红”六大特色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为代表的自然旅游品牌。同时,依托少林、太极两大名拳功夫发源地嵩山和焦作,建设综合型大规模的武术学院;依托小浪底宽阔水面,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划船训练和比赛基地。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4.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面对各地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省内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各市、地之间、各景区(点)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加强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拓更大的空间。如在发展入境旅游时,扩大和上海、北京、西安的区域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上,加强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联合,形成黄河中下游大旅游环境;与山西、陕西、北京、杭州、广东等地联合,开发古都、大黄河、寻根敬祖、红色旅游等线路,共同宣传,相互促销,拓展市场。

参考文献:

[1]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冷传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3]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振宇: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雪洋: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对策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6]杨爱荣: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