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十篇

时间:2023-03-18 02:13:47

现代经济信息

现代经济信息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企业管理协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28X

国内刊号:23-1056/F

邮发代号:14-14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现代经济信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现代经济信息》1986年创刊,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是宣传党和国家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反映国家现代经济管理与工业改革发展走向和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的一份重要读物,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平台。主要栏目:企业经济、经济研究、经济与法、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会研究、理论探讨、学术论坛、综合论坛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现代经济信息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商业;快速经济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也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在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二、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处于根本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平稳有效地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关注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效率较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学界发展农村经济关注的重要课题。

对农村而言,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来看,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的医疗体系建设,通过互联网建立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是农村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促进农民收入。

在我国内需方面,传统的农村商品销售方式和规模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农村经济,能使农产品的销售达到利益最大化,通过网络等手段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通道和规模。实践证明,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信息保障,能明显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农民获取收益。

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有力保障、是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手段和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2、信息技术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发展时代。一些新型技术的推广,如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巨头。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的典型的商务活动运行模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各种信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电子商务使流通业通过新技术的改造和应用,逐渐成为提升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可见,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网上银行的广泛使用也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银行业借助互联网,开设网上银行,采用网络信息化金融经营策略,是银行业借力信息技术不断适应时展要求的结果。网络信息技术在当下信息社会对银行经济活动的作用是我们提高银行管理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各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和谐稳定发展。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正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是现在商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成为提高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对经济运作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完善,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产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产业研发能力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人才结构不够优化等。

在农村等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信息基础设施没有达到理想指标,信息化建设缓慢,人群对计算机等技术的掌握接受能力不能与发展程度相适应,使得群众不能够有效的处理网络信息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网络的发达,也造就了一些新的高科技违法犯罪。比如黑客通过网络病毒方式盗取别人虚拟财产、一些人通过网上交友方式取得被盗者信任后骗取财物、现在常见的一些电信诈骗。他们利用信息的传递流通,欺骗群众。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客观的认识信息技术。

四、结论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仅带动了自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正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已经并将持续改变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将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李小卯.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J].经济论坛,2000.6

[2]李.电子商务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02.6

[3]陈胜军.“商业银行信息化新趋势”,《金融电子化》,2000.4

[4]《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

现代经济信息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经济数学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网站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41-02

一、引言

随着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不断地更新与换代,使用多媒体授课越来越备受教师青睐,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高校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数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后续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加之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如何搞好经济数学的教学尤为重要。

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将多媒体课件应用在了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课堂内容,但还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自主性。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并在学习过程中创建学习情境,从而使得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发挥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了令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

在课堂上可以辅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课下可以建立经济数学自主学习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还可以进行习题练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的项目例如:

主要分为课堂区和互动区两大板块,课堂区分为课程介绍、在线课堂、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考研阵地和课堂内外。每一个分项中还有子录,课程介绍主要包括经济数学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开课报告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学时安排有所了解。在线课堂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以及全国微课大赛的获奖作品链接等。将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视频放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在课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课后练习中准备了与教材对应的每一章练习题,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提交即可得答案和分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介绍了数学在经济中的一些应用,丰富了经济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趣味性。考研阵地当然是历年的数学三、数学四的考研真题及详解,不仅是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大一学生也可以边学边练。课堂内外包括数学文化和中外数学家故事,介绍历史上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以及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是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的休息娱乐之地。

互动区分为在线留言和在线论坛。在线留言板块,学生课下有疑难问题可以在这里给教师留言,教师可以进行回复。在线论坛板块是学生之间讨论学习畅所欲言的地方。

经过这样的构建,网站的内容比较全面,为学生学习经济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所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作用。利用经济数学学习网站,能够以教材为出发点,并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极大程度地扩充知识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使得教学空间不再是局限于讲台与黑板,教学可以从听、视、触等多个维度来展开。教师的授课、辅导,学生的探索、学习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也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数学更立体易懂,为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课外拓展延伸创造了条件,使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成为现实。

四、结束

经济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得它更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应用,还需要我们去更深入地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东升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1(9)

[2] 陈和生.高等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3] 魏春艳,郎晓琳.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4] 朱捷等.微积分(经济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现代经济信息篇4

关键词:现代信息环境;经济法;实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飞跃性发展的同时,国内关于法治方面的建设也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法律法规方面,有关经济的部分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完善。社会以及市场的需求通过经济法的成立得到了有效的满足。但是,其实我国的实施却没有得到预计的成果,有许多问题仍是我国社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且一直没有获得透彻的解决。因此,对于我国的经济法而言,还存在着大量可以提升的空间。文章主要对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实施经济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一定的探究,并且希望可以使我国经济法实施的成果得到提升。

一、有关经济法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所谓的经济法说的就是以我国的经济状况为基础[1]。对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整、干涉以及掌控等法律的相关总称。其中,基本定义包括三方面,从根本上来说,经济法隶属法律范畴,是我国国家法律的一个体系,与此同时,它又和我国其他的一些法律有一定的区别。在我国实施经济法,可以使社会的调控作用得到保障,并使我国在经济相关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控,同时,也能够使社会主义相关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得到实现。

二、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特性

经济法在我国的实施,主要是利用公权对市场中私权进行一定干预的法律方式,在经济法实施的过程中,将公权以及市场两大方面的内容牵扯其中,与此同时,也关系到了大量的利益关系,导致经济法实施的难度被大幅度增加。工作难度的加大,致使取得的成果与一系列问题同时存在于经济法实施的过程中。因此,经济法实施的过程时非常复杂的,一些问题致使经济法实施的不足以及缺乏。首先,对经济法相关标准设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具有大量的争议存在,同时,致使经济法在执行法律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阻碍。经济法实施的构成是否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就应该对市场的限定情况进行考虑,在知识层面上来说我国现存的经济法同时具有较为科学的限定准则,但在生活实际中却具有技术以及操作上的障碍。其次,经济法想要得到确切的实施,就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在工作中对产品相关质量的监控以及调查反垄断等各种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资源的消耗,同时这也凸显出影响经济法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就是实施的成本。最后,在对经济法进行实施时,与经济法相违背的行为与对经济法中不法行为的判断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并通常会使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干扰。

三、在我国经济法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一)较高的违法率与较低的查处率的并存

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市场主体的相关不法行为普遍存在于经济法领域中,之所以会存在这些不法的行为,就是因为经济法在实施的时候的不足致使的,而这个原因的产生,是因为普遍存在的不法行为使执法部门执法的压力得到了增加。在我国,有限的执法资源以及不足的经济法执行,致使执法部门对不法行为的查处率偏低,从而致使经济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威慑力,与此同时,也使大量的不法行为存在于国内的经济市鲋小R虼耍就造成了我国经济法执行的过程中,较高违法率与较低的查处率并存的情况。

(二)对执法部门的过度倚重,并对市场以及社会中法律相关的实施路径不重视

对于经济法而言,其实施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也并不单纯的关乎于执法部门。经济法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利用公权对市场中私权进行一定干预的法律方式,其能够得以实施只要依赖着市场的自我约束以及公权进行的管理等各种行为。在我国,经济法在执行的时候对执法部门的力量过度倚重[2]。有的时候,甚至直接的把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与法律的执行统一看待。在我国经济法不法行为发生率逐渐增高的形势下,对于执法部门也将面对着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致使正常的执法模式无法遏制不法行为的出现。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选择性以及运动式的执法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重要的执法方式。

(三)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使经济法的顺利实施不能得到保障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3]。一些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日渐的得到了制定以及完善,各种各样的监管部门也随之出现。但是,在实践的工作中,监管部门虽然逐渐增多,其中又不乏对内部以及外部的监管,但是,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监管效果,致使经济法的执行不能得到合理的监管,导致实施的经济法无法得到保证。进行执法监督的机制还尚不完全,致使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滥用权力以及腐败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出现,倘若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就是导致当下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受到一定则阻碍。与此同时,使监督人员以及被监督人员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管,能够对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以及完善的机制,但是,对于经济法而言,其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而且没有得到预计的成果。本文主要对经济法的执行中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下经济信息的背景中,经济法较高的违法率与较低的查处率的并存,对执法部门的过度倚重,并对市场以及社会中法律相关的实施路径不重视以及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使经济法的顺利实施不能得到保障等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探究。并积极的应用一定的力量对法律的实施给予促进,根据实际情况将经济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娟.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一节阅读活动展示课为例[J].英语教师,2016,(4):81-84.

[2]王丽娜.基于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J].教育,2015,(4):36-38.

现代经济信息篇5

【关键词】信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经济时代,互联网、远程教育和电子商务都在向社会展示着最新的信息知识和经济发展模式,教育也在向着信息化、社会化和网络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不足,而新兴的经济模式在不断的向社会传达正能量,简单而言,例如传统的经济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新兴的经济模式在不断的推动着第三经济的发展,各类环保产业的出现,正体现着新兴经济模式的意义所在。所以我们要不断的适应这个信息经济时代。

一、信息是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通过对百度知识的查询,我们了解到,信息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而作为信息经济时代重要的因素,它是指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环境的结构、状态、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映像”。信息其实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人们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处理。而其通过物质载体所展现出来的信息知识往往会被专业人士分为信息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在现实生活中,各个组织在决策、计划和活动之前都需要以信息为基础。信息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运筹,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今我们所面临的时代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充分利用好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信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信息经济时代代表着人类经济发展的新飞跃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程度用产业结构的类型来呈现,现如今,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第一次是重心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的工业转移,也就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次重心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量,使之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以至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都在逐渐下降,只有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的现象,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看,虽然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第三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代表着信息经济时代已然到来。

所谓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在这个经济时代里,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知识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只有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发挥核心作用。在这个经济时代,体力劳动者将会不断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经济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信息社会的主要因素就是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识、技术和技能,他们可以被反复利用,低成本的复制和扩散,不像煤炭、石油等很难再生的资源那样,信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同时还能创造出更干净的、环保的新资源,这将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莫大的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同时,信息经济还是“无疆界”的全球经济,正是因为信息的全球化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而信息经济将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长远规划。

三、信息管理推动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

所谓信息管理,简称IM(Information management),以百度的理解为人类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而言,信息管理其实就是人们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人们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输入和输出,以供人们使用。

信息管理涉及由上到下的整个信息管理体系,一个完成的信息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信息的上、中、下三游。信息的上游主要是从信息的源头开始了解,对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产生的场所和传播的途径进行研究。信息的中游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搜集与整理,通过专业人士根据社会各界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并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下游就是针对社会各界的需要而提供的信息服务。其实信息的上游类似于供应商,信息的中游类似于制造商,而信息的下游就是所谓的客户或者是消费者,供应商根据现代各界的需求进行原材料的提供,而制造商根据供应商提供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加工制造,并选择合适的途径进行传达,最后客户或者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求而对资进行有效的接收,从而实现了信息管理的整个流程。

现代社会,信息作为继物质和能量之后的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无形资源,其正在以自身的特性而不断地改变着这个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现代社会,几乎家家户户有已经实现了网络化,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网络化,众多的信息资源就无法传播,那么这个社会会是多么的闭塞,所以说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而信息管理则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活动开展的关键。

信息管理其实历史悠久,但是面临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管理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如信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知识型人员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创新成为各个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利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路技术正在深入到信息管理之中,影响深远,计算机信息管理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主流信息管理方式。正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实现,使得信息共享成为了可能,而新时代的信息管理也必将伴随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的结果毕竟不断推动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战球,王树恩.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08).

[2]付兴奎,王靖会.试论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管理[J].现代情报,2007(04).

[3]周晓梅.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4).

现代经济信息篇6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现代经济信息篇7

  一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共同点是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对象,因而被称之为物质的经济学。[1]在传统经济学中,信息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经济成本。同样,厂商、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等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能力,所以经济行为者的选择是确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经济学之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与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信息经济学正是在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论,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斯蒂格勒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提出搜寻概念及其理论方法,是斯蒂格勒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继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K·Arrow)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在他看来,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来加以分析。阿罗十分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经济的作用。M·勒姆特(M.Nermuth)对不完全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用“信息结构”一词来描述经济决策利用信息的复杂分布及其与决策的对应关系,等等。搜寻理论后来经过萨洛普(S·Sulop)、截维德和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统地发展,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在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领域的创造性成果,诸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对策理论、非对称信息概念以及价格分散理论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领域。

随着人们对信息经济的关注,研究的视野逐渐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经济学者将信息要素纳入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使宏观信息经济学获得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生产函数理论,试图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的资本和劳力数量。但是,过去2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快于增加人数,投资收益并没有递减。针对这种现象,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力,而应该是四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识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它像资本那样必须以放弃当前消费为代价才能获得,知识(教育)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国家必须像对待基础设施投资那样对知识及传播知识的教育机构进行投资。由于知识投资长期效用的干预,经济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良性循环趋势,即投资促进知识生产与传播,而知识生产与传播获得的效用又促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期提高某个国家的增长率,这个结论正是传统理论所否定的。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已经不在于资本与设备,而在于知识与信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正在由资本依附转向资本与信息的双重依附。

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le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ery)提出的重要理论。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此后3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对策理论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两位经济学家于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又一次因为在“走进现实生活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他们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学的麦克尔·斯澎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三位经济学家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之上,建立了一整套经济学理论,解释厂商、工人和消费者的行为,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其中,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同时也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泰斗。

  二

目前,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3]一种主张是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另一种主张是按照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前一理论体系似乎更多地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即便是按照这一主张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也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为信息经济学“三分法”,即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对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等等。信息产业经济学着眼于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基础与结构、信息产业国际化、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这一思路,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体系相衔接,不仅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地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而且还能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在这一思路下,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构成理论信息经济学,而信息产业经济学则构成应用信息经济学。

思路二为信息经济学“二分法”,即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原理,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部分。与此相适应,将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理论信息经济学,而把宏观信息经济学作为应用信息经济学。根据这一思路构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将思路一中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归到一块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将厂商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放到一起来分析。宏观信息经济学则由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各种经济理论组成,以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的各种经济影响和福利效果。这一思路的主张者认为,按照这一思路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加以区分,并且能够较好地体现信息产业在信息经济学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三

信息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4]比如委托一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建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委托—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正是以合理有效的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资产重组、企业破产与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这个规则就是市场经济主体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合同。

其次,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信息经济学较为深刻地探讨了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经济行为的两个主要现象,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不同形式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面临着消费者的大量的、复杂的道德风险行为,而消费者也同样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选择和生产者转移的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助于其作出各自相应的选择与对策。

再次,信息经济学中关于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努力创造信息资源合理流动的外部环境,提高信息技术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认识,协调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功能,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最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实事求是地讲,信息经济学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思想方法。比如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和对策论,把现代决策理论的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决策分析之中,使得经济分析不断贴近现实经济生活。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经济理论界的经济分析中,很多学者都引入了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相信随着信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分析方法将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中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  王则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中信出版社,2001年。

现代经济信息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创新;无形资产核算

一、传统会计信息利用、处理的弊端

1.会计信息收集方法落后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虚拟市场”,出现了大量的“虚拟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会计信息产生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传统会计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假设和历史成本计量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信息收集的要求。

2.忽视了对知识、信息等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源是知识和信息,传统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资源如知识、信息、品牌等“无形资产”得不到科学的确认和准确的计量,对货币的时间价值和资金的风险价值重视不够。

3.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体现不明显

受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力的有限性,使会计信息仍以文字、表格为主要载体,无法向现实的和潜在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准确、及时、客观的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会计信息。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的创新

1.会计对象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的主要处理、服务对象,与收集、加工、传递、披露知识、信息有关的业务逐步成为企业的重要业务。

2.会计目标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信息使用者不再将企业的会计目标只是单纯地定位在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财务经营成果,而是定位于更关心企业知识的创新能力、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未来竞争能力的信息。

3.会计核算原则和确认原则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业的飞速发展,使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具有滞后性的弊端显露无遗,而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因其滞后性导致相关信息不准确,不快捷,而大量的“虚拟企业”的收支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因而权责发生制不应是科研课题经济时代惟一的会计核算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风险性加剧,对传统会计相关性原则要加以完善,以及投资者的日渐成熟,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应增加非货币性计量的、无形的,但又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意义重大的信息,使会计披露的相关信息不断扩充;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知识、信息资本进行计价,会低估知识资本的实际经济价值;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对收益的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知识、信息资本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因此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运用新的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

4.资产概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资源成为企业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是知识资源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知识资源,拓展了资产的范围,适应了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会计报告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快速、及时地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形成有效的财务报告,为企业的有关各方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这就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自主知识创新信息和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知识资产的潜在价值作出科学的预测,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既能提供客观的、现时的会计信息,又能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信息。

三、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内容的创新

1.无形资产核算将逐步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已大大超过了资本的价值和作用,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适应新的知识经济形式和社会结构变革的需要,更好地发挥会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功能,就必须重视对企业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核算。

(1)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渐提高,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引进和开发等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并占据统治地位,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促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更加关注,以便为自己作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此,企业应重点突出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核算,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决策需求。

(2)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结构的彻底改变,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创办的首要因素,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化劳动已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利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动力,这必将促进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的创新,从而确立知识产权的地位,扩展原有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物质资产+知识资产(包括人力资源)=负债+物质资产所有者权益+知识资产所有者权益,这一公式表明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企业以投入的知识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要对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货币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财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等进行创新。

(3)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必须创新。当前,无形资产会计滞后于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要以实际经济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恰当反映无形资产可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帮助投资者、债权人科学决策,充分、及时披露无形资产信息,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投资风险。

2.促进风险会计管理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导致交易、决策完成具有瞬间性,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风险加大。因此,加强风险会计管理,不断创新,势在必行。网络经济导致“网上实体”迅猛发展,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使得会计主体依附的空间变幻莫测,加强对这种不确定性会计主体进的核算,降低其风险,需要创新;知识更新引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更加剧了经济的动荡,为减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因知识更新所带来的决策风险,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在及时性与充分性方面要创新;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要创新,企业要创新责任会计,将产品风险管理的重心前移到设计阶段,培育企业财会人员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现代经济信息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1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认知

将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到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与经济之中,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农业信息的收集、挖掘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以高质量的人才为基础,基于此,需要关注农民信息化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信息化认识水平。此外,还应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如空气、水与土壤等,引导农民了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管理,还可有效把握市场动态,为构建市场主导模式的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实作用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农业信息,合理优化与调配农业资源,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依托网络平台,可以高效率共享农业信息,加强不同区域间农业信息的交互程度;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与市场需求信息,指导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路径

2.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结束语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8):85.

现代经济信息篇10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信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讨了信息的运行规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共同解决社会失信问题,重构诚信社会,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

信息时代,是指信息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人们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信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乱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复危害可能要花费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人们曾经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果说信息首先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生产工具的话,显然信息时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发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态,它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是软化了的生产工具,会渗透在各种生产工具中发挥作用,渗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远远超出了人类社会截至目前创造出的所有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社会才从农业经济时展到工业化经济时代(前期、中期、后期),进而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

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1960年)一书中,吸收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法、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等理论和方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1971年又补充了第六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阶段是社会发展的两次突变,是最有意义的阶段。从主导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演进规律角度,人们将其分成七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知识经济的观念和理论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59年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后来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信息在经济中的巨大价值进行了深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波拉特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向美国商业部提交了题为《信息经济》的报告,奠定了信息经济的理论基础。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电子时代”;其后随着日本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美国霍肯的《下一代经济》等论著的相继问世,一场“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的热潮在世界兴起;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 1980年、奈斯比特1984年在他们风靡一时的《第三次浪潮》和《大趋势》一书中分别提出了“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认为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其后研究日多,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新概念,尤其是19%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 knowledge-based economy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发展的知识》( 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更是提出了一连串的新名词,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作用,为世界广泛认同和使用。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是对同一时代特征的不同表述,“知识经济”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研究信息的生产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传播的政策和社会制约及对策,更注重社会层面;而信息时代强调的是信息特征的变化和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更注重技术层面。从内容和形式上,知识是信息的内涵,而信息是知识的表现。从发展阶段上当知识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时,整个经济特征表现为“服务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形态;当知识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成为主体时,整个经济特征就表现为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高级形态。

信息时代突出地表现为信息要素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量的急剧扩张和质(信息存在方式、传输方式、使用方式等)的根本转变。从信息的生产看是信息量、信息种类的剧增;从信息通道看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信息受众看是范围的极大扩散和信息的感应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它不仅是硬件的生产或软件的开发,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将全方位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演进。

二、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一)人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变是人类及其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人类与外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推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帮助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产、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发展。

(二)我国的信息论及信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对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理论总结,莫过于《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的知行观既包括宏观上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中观上的层次认识,还包括微观上的战术认识;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认识方法,又包括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认识;既包括对赢得战争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也包括对战争过程中局部条件的认识。而这些都处于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一般规律而且要认识动态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体现于知彼知己、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以知彼知己为核心,知常知变、尽知先知贯穿与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导致“行”,它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判断到使用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间篇”中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用间),可以说《孙子》是我国最早的信息学教科书。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书上,如《六韬》、《孙子》、《管子》等,国外多用其指导现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见中国信息学的成熟与完善是相当早的。

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给人们带来的生产便利和生活乐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信息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极强的渗透力,它几乎渗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生产与生活已进人“信息依赖”时期,信息的失真与混乱也极大地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无知、不知、无所知、无以知、无能知、知之后、知之偏、知之假,都可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可能将人们拖人深重的灾难(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现代战争等)。

(三)信息依赖与信息时代的深刻矛盾

由于人类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信息也成为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信息角力”。虚假信息的制造与传播,从最原始、最低层次的说谎开始(无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直到对信息的干扰、封锁、制造虚假信息以掩盖、迷惑、欺骗……使虚假信息成为信息发展的影子,与其相伴共生一同发展(如黑客与病毒)。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信息的需求极度扩张,信息的生产极度扩大,信息的传播极为广泛和快速,信息的 重要性日趋提高。不遗余力地获取信息,促进了信息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诸多信息矛盾的存在仍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信息真与假的矛盾,即一方面要获取真实的信息以了解敌情,另一方面要制造虚假信息 以迷惑对手;技术进步及其约束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加快技术的进步、学习与扩散以尽快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保护专利、封锁信息、滞缓技术扩散以保证技术研发者 的积极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生存发展与道德约束的矛盾,即一方面为了生存要制造虚假信息(如虚假财务信息),另一方面要构建社会诚信的道德体系;社会公信与社会失范的矛盾,社会公共信用,尤其是政府掌握的公信权的应用,如司法、公正、社会中介等机构的行为公正(包括真实的信息、合理的程序、公正的规则、公开透明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民众和媒体的监督等)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这方面出现问题(失范或被潜规则取代)就会发生知行倒错现象,一方面政府在狠抓诚信与规范,另一方面各部门权力分割又设租寻租以获取更多利益,其结果就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

三、信息失真及其表现

(一)信道的畅通与阻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从人体—形体、表情、眼色、语言,到原始通讯工具—马拉松跑步、飞马、鸣摘、火箭、举火为号、狼烟、旗语、灯光,再到现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功能强大的手机与因特网……。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见、体会到的成效帮助人们步人信息时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发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对电的依赖(电子通讯时代)等;二是不自觉的人为因素—如故障、维护与检修;三是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包括破坏(黑客);打击(战争,商战);封闭(自身的保密);干扰‘制造虚假信息)等。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与信息失真,进而危害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会诚信体系与“诚信对外规律”

社会诚信体系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体系;体制、政策、法律规则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等。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信息互动、知行互动的有机整体。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统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会诚信度的标准。

然而在“信息角力”条件下有一个“诚信对外规律”—即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自己又不愿诚信或只能有条件的诚信;要求团体内相互诚信而否定团体间的诚信;要求下级对上级的诚信而忽略上级对下级的诚信。

在“知行”上则产生“知行分离”,教导别人要做的自己却不去认真做,阻止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这就必然产生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准则的倾斜与社会行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角斗”,产生了所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其实质是人们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封闭黑箱中、在竭力获取他人信息情报与竭力保护自己信息中、在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和破坏诚信规则中矛盾运动,在两难中寻求均衡。当失衡危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行时就要进行社会规制并将其理性化、意识化形成最高的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体系。这就是社会的规范与校正,包括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的构建,文化、信仰、宗教与乡规民约。然而这只是约束,这是通过祛码增加“诚信”方面的重量(因为失信是一个自然过程)以求得相对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权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权;生活信息—买卖双方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信息互通与封闭;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领域,在经济信息中}o%以上是财务会计及其相关信息。

四、关于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近几年财会信息失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的“安达信”到中国的“银广厦”,从大型国有公司到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从“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国家政府部门财务违规到各地统计数字的水份和虚假。财会信息失真现象,降低了社会的诚信度,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德,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这些也仅仅是整个社会失信的“某一个行业”。造成这种状况有众多因素,主要是:

1.《公司法》的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对大众是一个高门槛,因而许多“中介办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都与银行、工商、验资、税务等机构有着“利益”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在资金缺位的情况下通过验资和工商注册,大大支持了企业的生长和经济的发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不论企业好坏都有一定时期要靠做假账来完成运行,从源头上产生了信息失真。

2.中介机构本身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或社会公证机关的行为。帮助顾客虚假信息,影响社会评价,为其创造获益条件就成为必然的行为选择和“正常”的行为准则。而且做假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假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3.企业税负过重,加上各部门经常性的乱摊派、乱罚款。如果“严格守信”可能很多企业在现有利润率水平下就没有盈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4.由于“政绩”考核指标单一,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辉怂恿企业做假来制造业绩。

5.雇佣关系的制约。财会人员是雇员,饭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规与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中只能首选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备与灵活性。如委托关系与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