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科技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23 19:50:03

渔业科技发展

渔业科技发展篇1

面临的形势

渔业科技发展成就

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参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我国渔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渔业总产量5290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38%,比“九五”末增加1011万吨,增长了25%;其中,养殖产量达3593万吨,占世界养殖总量的70%,比“九五”末增加1015万吨,增长了40%;渔业总产值达到44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比“九五”末增加1720亿元,增长了38.9%;水产品出口额93.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比“九五”末增加55.7亿美元,增长了144%;渔民人均收入达6176元,比“九五”末增加1451元,增长了31%。

我国渔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开放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二是“以养为主”方针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科技进步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十五”期间,我国渔业科技成绩显著,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以品种培育、健康养殖技术为重点的科技攻关成效明显,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重点的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入开展,渔业科研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养殖、加工、捕捞和资源养护等重要领域,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产养殖方面一是水产育种取得新突破。培育了“浦江1号”团头鲂、“黄海1号”中国对虾以及新吉富罗非鱼、“蓬莱红”扇贝等一批优良品种,对发展优质高效渔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发展。大黄鱼、大菱鲆、南美白对虾、牙鲆、海参等一大批水产名优种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相继取得成功,丰富和优化了养殖品种结构,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养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工厂化养殖和抗风浪网箱等装备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拓展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四是以健康、生态为主要目标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得到发展。初步建立了疫病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推广了多种健康养殖模式,环保型、功能性饲料得到应用,无公害、绿色产品逐渐增多。

水产品加工一是水产品冷藏链保鲜技术快速发展,贝类、虾蟹类保鲜加工技术有所突破,淡水鱼保鲜、加工方法不断改进。二是我国水产品加工呈现出综合性、高值化、多品种的态势,形成以小包装、便利化、冷冻冷藏为主,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等十多个种类为辅的水产品加工生产体系。三是随着生物化学和酶化学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废弃物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出海洋酶、壳聚糖、海藻化工制品等系列产品。

捕捞与资源养护一是海洋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和信息系统集成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远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使鱿鱼、竹荚鱼、金枪鱼类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中国对虾、大黄鱼、“四大家鱼”、鲷科鱼类、贝类及海珍品等经济种类的大规模增殖放流和底播增殖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明显进展,对养护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拯救濒危物种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前期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渔业科技综合实力在国际上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池塘养殖等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基础研究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捕捞业在技术和装备水平上均落后于世界渔业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选择性捕捞技术明显滞后;水产品加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但原创性技术明显不足。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渔业科技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渔业科技总体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一方面渔业科研与推广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渔业建设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加之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够,致使一些制约渔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水产良种、渔药(疫苗)、渔用饲料和渔业节能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渔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约我国渔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一些研究内容与产业的需求关联度不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以及推广经费短缺等原因,尽管每年都有几百项渔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在渔业生产和管理中得到应用的比例还不高,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入户率相对较低,存在着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

三是科技力量集成整合不够,缺乏行业统筹规划。目前,我国共有地市级以上渔业科研机构127个,涉及水产学科的院校10多个。由于这些机构分属不同条块,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难以形成合力攻克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加之渔业科技立项选题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使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难以根据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行统筹规划。

四是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薄弱,渔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推广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经费渠道不畅、人员素质不高等制约推广体系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因而整个基层水产推广体系仍较薄弱。同时,渔民科技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较弱,渔民科技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发展需求

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渔业科技进步支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要进入国际前列”的精神,要求渔业科技大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

食品安全对渔业科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人民生活重要优质蛋白来源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但是,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受水域功能变化的影响,养殖面积也难以大幅增加。同时,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养殖病害增多、渔药使用不规范等也严重威胁着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此,只有依靠渔业科技进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渔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水产品质量,才能从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水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品安全。

生态安全对渔业科技的需求。我国水域生态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加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占,生物灾害、疫病频繁发生,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产力不断下降,渔业经济损失日益增大。生态安全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危害,开发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生态安全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提高渔业的生态安全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渔业发展对渔业科技的需求。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密集应用的行业,渔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加快渔业科技进步,充分吸纳、融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材料技术的新成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设施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降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渔业的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引领和支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

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对渔业科技的需求。在当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要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渔业增效与渔民增收,必须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着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高效型渔业,推动渔业经济增长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渔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渔业的战略目标,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突破瓶颈、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指导方针,以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系统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保障安全,为实现“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确保渔民持续增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渔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十一五”渔业发展目标和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

系统研究,突出应用。坚持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并重,突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注重对国外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注重其他行业先进技术向渔业领域的延伸、交叉和融合。

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渔业生产、资源养护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渔业科学研究全面协调发展,落实“以养为主”的方针,对养殖、捕捞、加工实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机制,凝聚力量。建立“稳定支持、适度竞争”的投入机制和“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相结合”的立项机制,推进跨单位、跨区域、跨学科的渔科教、产学研的大协作,形成联合攻关团队与战略联盟,促进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项目拉动,平台支撑。以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农业科技专项、良种体系建设工程和“948”引进计划等项目为切入点,带动渔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台站等技术平台建设,为渔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必要支撑条件。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结构完整、运行高效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渔业科技的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渔业科技投入得到较快增长,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达到63%以上,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

“十一五”目标

到2010年,构建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现有50%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促进渔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建立较为先进的水产养殖动植物良种培育及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培育10个左右水产养殖优良品种或品系,水产苗种遗传改良率由目前的16.4%提高到21%以上。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选择性捕捞技术、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水域污染防治和环境修复技术等研究成果得到有效应用。

———水产品加工与高值化利用技术明显提升,水产品加工的比例由目前的35%提高到45%以上。

———突破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开发6种以上水产动物配合饲料,研制4种水产疫苗,开发药残快速检测技术和新型替代药物,使重大疫病发生率由目前的22%下降到17%。

渔业科技发展篇2

科学技术是依靠成果、创造发明、新思想、新工艺、高新技术乃至已经物化了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极高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手段,在一个国家首先普及开来,而与此同时又跨越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去,从而形成了一种技术革命的浪潮,进而形成一种新水平的生产力。这一过程是一个信息产生、流通、再利用的过程。科技信息作为科学技术的直接体现,正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已明确把“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初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就丹东市来讲,依托科技信息服务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地理与资源优势,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丹东海洋渔业发展,是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迈入21世纪,海洋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首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全面参与和融入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提升和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贝类是丹东市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日本市场对文蛤、杂色蛤等活蛤青睐有加。瞄准国外餐桌,丹东市拨专款对贝类生产进行扶持,千方百计恢复和提高因赤潮影响的贝类生产水平。通过实施

一、丹东市海洋渔业面临的机遇

万亩天然苗种场建设和南苗北育等科技手段,提高苗种自给率,逐步实施精耕细作的田园化管理,并对文蛤、杂色蛤传统品种提纯复壮,良种优化,提高名优品种的比重,同时积极开发缢蛏、毛蚶、青蛤等名优品种。

利用高新技术等科技手段和依靠和国家、地方的政策扶持努力打造自己的渔业品牌,以品牌抢市场,出口创汇,使丹东的水产品在韩国、日本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科技信息服务在丹东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丹东市江海岸线长328.9公里,其中海岸线长93.3公里,(不含岛屿线长32.5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500平方公里(525万亩),1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180万亩,潮间带滩涂面积36.3万亩,潮间带以上可供养虾12万亩,种植芦苇面积27万亩。全市江岸线长235.6公里,境内大小河流1,600多条。拥有淡水水面168万亩,其中各类水库51座29万亩,稻田水面80万亩,池塘面积4.3万亩。另外还有较丰富的冷水和温泉资源。丹东市海岸线主要处于黄北海岸的鸭绿江口和大洋河之间,沿岸海淡水汇合,两河入海又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为丹东市海域的海洋鱼类、贝类和其它水产生物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索饵生殖条件,是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良好的栖息地。据统计,全市海洋鱼虾蟹类50多种,滩涂经济贝类2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现已初步形成虾池综合利用、滩涂养贝、浅海开发、大水面增养殖、稻田渔业、海洋捕捞六大渔业基地。由于海洋水产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发展丹东海洋水产经济,建设“水上丹东”条件得天独厚,是辽宁省重要渔业基地。

丹东沿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可分为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沿海的游泳生物主要有脊椎动物鱼类82种,甲壳动物虾类19种,软体动物贝类41种和藻类2种。已发现近海鱼类有黄花鱼、鲅鱼、台巴鱼、同乐鱼、带鱼、牙片鱼;甲壳类有中国对虾、脊尾白虾、鹰爪糙虾、中国毛虾;底栖软体动物有托氏昌螺、扁玉螺、宽玉螺、脉红螺、香螺、李氏笋螺、泥螺、毛蚶、魁蚶、泥蚶、紫贻贝、密鳞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日本镜蛤、文蛤、青蛤、蛤仔、四角蛤蜊、中国蛤蜊、大竹蛏、长竹蛏、短蛸、长蛸、金乌贼、日本枪马贼。

全地区淡水鱼类有70余种,其中鲤、鲢、草、鳙四大家鱼是主要养殖品种。搭配品种有鲫、重唇、池沼公鱼、团头鲂等。

如何充分的开发及合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科技信息服务在海洋经济、海洋渔业中起着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1、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共享的手段和基础。没有信息和信息系统,没有快速传播信息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就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直接影响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经济的增长。信息系统建设包括综合性信息系统(如宏观管理系统、渔业统计系统、大型水产文献检索系统、我国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化信息系统(如鱼病防治系统,种苗生产信息系统等)以及面向任务或专门问题的信息系统(如专家系统)。网络建设目前主要是本单位的局域网建设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

2、科技咨询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利用人材和信息资源优势,面向海洋渔业行业中的滩涂养贝、浅海开发、大水面增养殖、稻田渔业、海洋捕捞、育种加工、鱼苗销售等为主的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服务,广泛开展基金全程咨询、企业科技咨询、企业管理咨询、ISO质量体系认证咨询、科技项目评估项目咨询、政府决策咨询等咨询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3、培训推广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结合海洋渔业的行业技术特点面向社会,为企业提供各类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推广和引进,促进各类科技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面向包括海洋渔业等各行各业开展技术扩散、科技成果转化、闲置技术装备和科研物质调剂、高端技术人才交流、招商引资以及合资合作项目等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贸服务。

4、翻译服务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针对用户要求,准确提供对与海洋渔业相关的外文资料,比如英、日、韩、法、德、俄等语种的翻译服务,包括(企业简介、产品样本、技术说明书、技术标准、专利说明书、经贸合同、法律文书、科学论文和专利文献等)进行笔译及口译服务,为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渠道。

三、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快丹东海洋渔业发展

1、围绕信息工作特点,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产业是高智能的产业、高智力的载体。信息收集、深化、追踪需要信息人员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和信息敏感性,培养专业化人才是信息服务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就基层来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要稳定科技信息专业队伍。确保在岗人员专职、专心、专用,扎根科技信息事业。二要不断更新技术知识。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根据具体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让在职员工以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如定期参加培训,掌握新技能,提高服务能力。三要强化岗位责任制。从信息市场需求出发,积极面向社会引进复合型信息人才,并完善聘任合同制,使情报信息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行动有章法,考核有依据,效果能体现,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2、围绕信息工作重点,增强运作机制活力

科技信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情报所的工作主线,因此,应面向经济、面向企业,突出地方经济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抓住改革的有利机遇,调整、充实、完善现有网络,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扎根在基层,活动在企业的优势,拓宽科技信息服务运作空间,这样,科技信息服务才有位置,才有活力。

积极与经济部门紧密联系,积极配合,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动态、趋势,主动参与经济活动。在活动中寻找信息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的切入点、突破口,为经济发展办实事,树立良好的信息服务形象,引起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充分发挥科技信息的龙头作用。

培育基点,渗透基层下功夫根据不同地区条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服务对象,依托科技网络,有选择地培养一批精干的信息联系点,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联系制度,使科技信息服务能脚踏实地,随时了解把握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及信息服务效果的反馈情况,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

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从互惠互利的认识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情报信息部门广泛加强信息协作与交流,疏通信息流通渠道,联合举办各种信息会、技术贸易洽谈会,活跃信息市场。

渔业科技发展篇3

关键词 渔业;发展措施;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S9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22-01

宣城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强化渔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现代渔业发展狠抓五项注重,突显五大发展。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首次突破10万t,达10.72万t,同比增长1.9%;渔业经济总产值22亿元,增长3.4%。

1 宣城市渔业发展措施

1.1 注重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突显现代渔业建设新进展

一是以水产大县创建等项目为抓手,规范养殖监管制度,水产养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以池塘标准化改造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三是以渔业结构调整为引导,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四是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推动特色渔业发展。

1.2 注重生态环保理念,突显渔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一是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养殖业执法,督促养殖户做好“三项记录”,确保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养护渔业资源。各县市区认真部署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出台了管理办法,调动乡镇、村和社会力量参与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2]。

1.3 注重休闲渔业发展和水产专业合作社建设,突显渔业产业融合

一是在做好传统渔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观光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开发力度,全市建成观光休闲渔业基地290家,规模3 333.3 hm2,年产值9 4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二是大力发展水产专业合作社,全市现有水产专业合作社125个,较上年新增17个。渔业新兴经营主体活跃了市场,促进了产销对接,带动了渔业生产发展。

1.4 注重渔业科技研发,突显渔业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全市共举办渔业科技培训班95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 600余份,培训人数4 250人次。组织水产科技人员330人次深入各养殖重点大户开展水产技术服务660余次,指导农户5 520余人次。二是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DB34/T1886-2013)》。

1.5 注重渔业安全,突显渔政渔船管理新成绩

一是严格落实渔业生产管理责任制,推进平安渔业建设。与各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签订《宣城市渔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修改完善了《宣城市渔业船舶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宣城市(南漪湖)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宣城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3个渔业安全应急预案。二是加强渔船检验工作,完善渔船档案数据库建设,做到一船一档管理规范化。三是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渔业互保事业发展。全年渔民参保达2 340人,风险保障突破亿元;受理渔业事故3起,理赔8.25万元。四是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电、毒、炸”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出动渔业执法人员980人次,处理各类渔事案件206起,收缴电捕器312台套,没收销毁违法丝网745余条、地笼310余条、拖网153余条,有效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2 宣城市渔业发展思路

2.1 以致富渔民为优先,进一步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是宣城市渔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未来仍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高效渔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渔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3]。

2.2 走生态健康养殖道路,进一步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继续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降低资源消耗,推行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渔业,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实施科教兴渔,进一步增强渔业创新能力

改进传统养殖方式中不科学的生产操作习惯,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环保型饲料和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范,全面提高宣城市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以科技攻关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渔业产业化。加快促进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广泛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2.4 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和渔业科研推广工作

以提高渔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渔业生产标准化程度、提高渔业生产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组织实施好省、市2级的各类渔业科技项目,如高效设施渔业建设、水产三项工程、太湖流域水产清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水产良种场改扩建、亲本更新等项目。重点推广微孔管道增氧、生态共生养殖、生物制剂调控水质、大水面生态修复渔业、池塘水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

3 参考文献

[1] 黄秀珍.坚持科学发展 提升渔业水平[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3(12):22-23.

渔业科技发展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我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渔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把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作为我市现代渔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把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现代渔业建设的中心环节。强化科技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

二、主要活动内容

1、开展渔业科技入户行动。一是结合民生工程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培训养殖者约4500人。二是切实做到科技入户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切实把科技入户工作不断的推向深入,为增加农(渔)民经济收入做出新的贡献。科技入户,就是要为渔民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帮助渔民解决好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帮渔民办好事,办实事。要以示范典型作用推动科技入户工作,根据科技入户规模的大小和户数的多少,按10%—20%的培育典型户,典型户要有专门的联系人和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使典型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三是春季渔业科技下乡咨询服务活动。利用春季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全面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渔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广大水产养殖企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养殖大户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2、依托省科研所及院校,开展中华鳖、大鳞副泥鳅F1代、淮河鲤等良种选育研究和遗传资源保护。5-6月和9-11月继续喜佳公司“省鳖类良种繁育及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良种选育,大鳞副泥鳅F1代选育及推广,3月底开始淮河鲤选育,并争取建立工程中心。

3、黑鱼健康养殖及名优苗种推介现场观摩交流活动。4月初,在怀远举办各县区推广机构及养殖户现场会,约30人,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并现场观摩,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4、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建设活动。组织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互查交流,规范示范场(区)建设,优化技术服务,提升规模档次,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我市水产健康养殖水平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半年开展18家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

5、开展渔业科技行动。推广微孔增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以及饲料投喂技术、病害生态防治技术,开展以推介优质苗种、饲料、渔药、投入品、机械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渔资推介活动”。进一步推进“池塘健康养殖单产效益倍增计划”。通过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配套和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池塘养殖产量效益倍增,养殖环境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

6、依托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重点对无公害生产基地、水产苗种场、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养殖水体及养殖产品进行例行抽样监测,为养殖生产过程的水环境质量和水质调控提供技术服务,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7、开展常规病害测报和重大疫病监控工作。进一步扩大测报网点,增加监测频率,提高测报精准度,及时预测预报信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防控。

四、工作进度

活动分为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

1、3月动员部署阶段:制定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2、3-11月组织实施: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细化行动方案,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并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3、12月总结考评:对科技促进年进行绩效考核,并开展总结交流表彰活动。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渔业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市农委成立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各地要成立工作小班,为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2、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合理安排进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

3、精心组织,扎实抓出工作成效。组织水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以及学会、协会、水产企业和广大渔民积极参与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要紧紧围绕广大渔民群众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的科技服务活动。要把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与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着力培育渔业科技示范户,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渔业科技发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从渔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使全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技术水平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渔民100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份(本、册)。

三、活动内容

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适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和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由自治区农牧厅渔业局牵头,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以及各市、县(区)水产技术服务中心配合,重点做好技术培训、专题研讨、专家咨询、现场指导、编印资料、技术合作。

(一)渔业生产科技服务活动

围绕黄河鲤、黄河鲶、草鱼、团头鲂浦江1号、乌克兰鳞鲤、河蟹等主推品种和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水质综合调控、鱼类病害综合防治等主体技术,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

1、开展春季苗种检疫工作,入境苗种检疫率达到90%以上,产地苗种检疫率达到80%以上。

2、落实《乌克兰鳞鲤的繁育及大面积推广》项目,生产乌克兰鳞鲤苗种1.0亿尾,推广乌克兰鳞鲤5万亩。

3、开展《稻田河蟹种养技术项目》推广示范1000亩。

4、开展“湖塘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及水生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区的《湖塘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和《水生植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

(二)水产健康养殖推进活动

1、加强与上海海洋大学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来宁开展技术研讨,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稻田养蟹技术培训班,全面提高广大渔民养殖水平。

2、重点抓好1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养殖档案,完善养殖制度,实施标准化养殖技术。共落实科技入户1000户,建立水产养殖示范户120户,建立池塘养殖记录档案3000份以上。

3、加强渔业环境检测和水产品质量监测服务,在全区抽查养殖环境150个场点;无公害水产品检测100个场点;水产品药残检测150个场点;渔用饲料检测200个样本;苗种药残检测区内苗种自繁场点15个,外调苗种15批次。

(三)组织参加农业部池塘标准化改造现场会和西部地区盐碱地渔业产业化开发技术研讨会,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淡水池塘养殖生态修复技术手册”,引导及推动引黄灌区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

(四)配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对*水产养殖病害情况进行调研,并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五)渔业科技服务年总结交流活动。召开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座谈会,总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交流各地渔业科技工作情况。

四、工作进度

3月份:*农牧厅制定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部署各项工作;各地、各级渔业部门组织编印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安全用药等系列实用技术培训资料。

4-10月份:开展渔业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对接水产健康养殖专家西部行活动,研讨低洼盐碱地“适水产业”开发技术。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渔业科技服务活动,宣传报道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情况,检查指导各地、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

11-12月份:召开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总结交流座谈会。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部门要提高对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今年促进渔民增收、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牧厅成立以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全福为组长,农牧厅渔业局、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水产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各地渔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为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渔业科技发展篇6

我国的渔业养殖技术从近代开始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在和解放初期也走了少许弯路,但是渔业养殖技术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导致许多技术已经不适合现如今鱼类养殖业的发展,鱼类养殖技术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1繁殖育种的缺陷

在我国的鱼类养殖等水产业中,养殖的鱼类一般都是经过家化改良的品种,其驯化较好、性格温顺,比较适合渔业养殖。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野生鱼类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但是现在的鱼类养殖环境不符合野生鱼类生长环境;随着对于养殖技术的深入研究,一些名贵的鱼类品种的售卖即为了高额的利润炒卖育苗导致了渔业繁殖育种的乱象。因此,解决好育苗繁殖育种的问题,降低成本,成为摆在渔业养殖面前的一道难题。

1.2鱼病疾害防控问题

随着鱼类养殖品种的复杂、养殖规模的扩大,渔业养殖环境也变得杂乱。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是日益紧密,其中的鱼类品种交互也变得紧密起来,随着引种的频率提高,不同的育种混杂养殖,鱼类的病虫害问题变得难以控制,其覆盖范围、防控难度以及病虫害的出现时间和频率都变得紧密起来。同时,鱼类病虫害的抗药性也变强,许多简单的疾害都需要花费相当的浓度的杀虫剂才能够消灭,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的支出,而且导致了鱼类产品的安全问题,影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提高养殖技术的思考和探索

实现鱼苗繁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渔业养殖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任重而道远,笔者试图提出几点意见,以供科研工作者和养殖业从业者参考,抛砖引玉。

2.1强化渔业的养殖基础技术研究和投入

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带动工业、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批量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鱼类养殖基础技术是实现鱼类养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想确保渔业养殖的质量、提高渔业养殖的产量,实现渔业养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产化、高质量化,就必须要强化渔业养殖基础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强化如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渔业的繁育、病虫害防控问题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的投入也是促进渔业养殖技术的关键,政府的资金注入是渔业养殖科技进步的保证,制定出科学性、系统性、效益性和长远性的渔业养殖技术规划,让科技成为保证渔业发展的关键,转变思想观念,形成科教兴渔的观念。

2.2鱼病是渔业养殖尤其育苗繁育的天敌,一旦发生鱼病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由此看来,日常养殖中的预防是防控鱼病的关键,在笔者看来,防重于治。日常的鱼病常见为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对于渔业养殖的预防应该从育苗投放时期初期,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物品进行常规型的消毒,尤其是高温或者水质变差的时期,立即组织消毒,请专业鱼类养殖科技人员观察病情,对症下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且,渔业养殖规模的夸大以及养殖环境的复杂,养殖人员的精力有限难以全方位的管理,因此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十分必要,建立信息化的养殖信息网,利用科学的知识、科技的进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对水温、食料等实现精确的控制,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避免了浪费。

2.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渔业养殖的促进作用

渔业科技发展篇7

曲靖市中部渔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11年该区域的养殖面积已发展到3769hm2,养殖产量18424t,产值2.14亿元,占该区域水产品总产量的96.2%。池坝塘高产养殖是该区域水产品产量的主要来源,养殖面积主要来源于低产田、荒滩改扩建成的标准渔业精养池坝塘共1066.7hm2,另有66.7hm2连片标准精养商品鱼基地3个,养殖产量占该区域总养殖产量的78%。养殖品种主要是外来种,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武昌鱼、斑点叉尾鱼回、青鱼、杂交鲟占该区域养殖总产量的98%;传统池坝塘精养占养殖产量的78%,稻田养鱼、休闲渔业、流水养鱼、大水面增殖养鱼占22%。

发展思路

根据曲靖中部区域地理自然气候资源特征和养殖水域功能及分布情况,结合该区域养殖结构、模式生产发展现状,应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高产优质高效渔业的发展道路。以渔业提质增效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池坝塘精养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挖掘内部潜力,强化水产科技推广、培训、服务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快水产养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努力提高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

发展重点与措施

渔业科技发展篇8

1、规范管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我区规范管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认真做好《普陀区海洋功能区划》中期评估与修编、无居民海岛甄别、海底管线普查等工作,为科学管海用海打好扎实基础。切实履行海域使用管理职责,成立了用海项目审核委员会,规范用海申请审批程序,及时办理围填海项目验收,做好海域使用证换发土地证,确保了全区经济建设用海需要。加强用海项目的监督检查,遏制非法占用海域的现象

2、实施工程,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文件精神,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设立十百千万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在三年内打造5个渔业强镇、50名渔业发展领头人、500艘捕捞示范船和5000亩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做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做精做强国内捕捞,稳步拓展远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水养殖业,大力扶持休闲渔业。通过这些措施,在受伏季休渔政策调整和鱿钓生产不佳的影响下,全区渔业生产基本保持平稳发展。

3、落实精神,推进标准渔港建设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标准渔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标准渔港建设,沈家门中心渔港一期与二期、蚂蚁渔港前期、台门渔港前期、虾峙一级渔港前期、月岙渔港前期、桃花渔港和东极渔港等7个标准渔港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有的已进入施工,有的在编制项目建议书。这些标准渔港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我区的渔业基础,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三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一是推进渔业经营体制创新。积极引导渔民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新建立民营渔业责任有限公司2家、渔民专业合作社14家。加快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建设,提升渔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

二是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大力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养殖户。提高梭子蟹养殖成活率和配合饲料应用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渔船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任务,全面启动渔港重点水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三是推进为渔服务机制创新。成立普陀区渔业行业协会渔船渔机分会和朱家尖分会,提高为渔服务能力。推进双转渔民及家属培训工作,顺利完成年度培训任务。调减渔业互保费率,全面提高渔业互保的覆盖面和入保率。做好渔业柴油补贴发放工作,确保柴油补贴资金准确、及时发放到应享受渔民手中。

二、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海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随着土地要素的制约,海洋开发进程加快,各涉海产业用海矛盾突出,违法用海现象时有发生,给海洋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2、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缓慢,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理想,缺乏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渔业经济难以做强做大。

3、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部分渔区渔民,包括部分渔区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还比较淡薄,基层安全管理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安全管理手段、设备以及抢险救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审批管理,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优化用海审批程序,服务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区要按照“主动对接、优化程序、提高效率、全程服务”的要求,优化海域使用审批(审核)、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程序,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重点做好六横小郭巨、朱家尖西南涂区域建设用海审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用海需要。

二是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提高科学管海水平。我区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认真履行海域使用监管职能,提高海域海岸线的科学化集约化利用水平。科学管理海域使用,对涉海工程、围填海工程、养殖用海、排污口全程监管,把各类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打击非法用海和损害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保护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我区要切实加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及时赤潮信息和海洋生态环境通报,及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严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核(核准)关,继续强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的“环评”、“三同时”、“竣工验收”管理,防止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继续推进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白沙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积极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工作,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管理制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

2、加强渔业建设,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一是大力组织实施渔业“十百千万”工程,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我区要在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渔业“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方案》的部署,继续推进5个渔业特色强镇和50名渔业发展领头人的培育创建工作,重点打造135艘捕捞示范船和2000亩的生态高效示范基地。继续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国内捕捞方面:在严格控制船只总量的前提下,加快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步伐,新增大型钢质渔船60艘,淘汰劣质木质渔船,控制小型渔船数量。严把渔船准入关,严厉打击未经批准擅自违规建造渔船行为。推广渔船节能产品安装,推进渔具渔法革新,发展低耗高效作业,增加渔民收入。在远洋渔业方面:要继续实施以大洋性渔业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引导现有远洋渔业企业整合资源,培植起若干家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扶持远洋经济型标准渔船的建造和更新,新建远洋渔船10艘以上,确保远洋渔船总量在130艘以上。引导远洋公司实施海上“捕捞船+加工船”生产加配套的捕捞方式。在海水养殖方面:以梭子蟹、对虾养殖主导产业为主线,放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效应,不断完善普陀精养高产和设施化养殖模式,完成1000亩标准养殖围塘的改造建设,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单位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鲍鱼新品种养殖为突破口,打响浅海海珍品养殖新品牌,积极拓展浅海养殖新领域,发展浅海贝藻类养殖产业。在休闲渔业方面:继续扶持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现有休闲渔业基地规范化运作,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和引导我区休闲渔业上档次、上规模,着力增强休闲渔业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

二是大力组织实施基础保障设施工程,夯实渔业生产基础。我区要全力推进全区7个标准渔港建设项目,完成沈家门中心渔港一期和蚂蚁渔港建设任务,推进台门渔港、桃花渔港、虾峙一级渔港、月岙渔港、沈家门中心渔港二期工程建设,。同时加强群众性渔用码头、补网场地和避风锚地的维修,为渔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三是大力组织实施渔业合作化工程,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区要把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创新渔业经营体制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强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分类指导,引导发展各类渔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品牌化、生产安全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绿色化“五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渔业行业协会作用,提高渔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四是大力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渔业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推进基层渔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整合科技推广资源,完善首席渔技推广专家、渔技指导员、责任渔技员职位设置和考核制度。要继续推进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加强养殖水质、病害、水产品质量跟踪检测。要强化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抓好渔具渔法革新、生产交流研究、渔船节能保鲜、卫生设施改造等工作。要完善渔业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渔船安全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继续推进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五是大力组织实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杜绝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我区要进一步落实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强化源头管理,完善“三项记录”制度,加大对育苗场、养殖场、捕捞渔船、渔业运销船的抽检,重点开展对海捕虾二氧化硫的超标检测和查处,努力提高全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六是大力组织实施“平安渔业”工程,维护渔区社会和谐稳定。我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抓常态化管理,严整改落实”的总体工作目标,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渔业安全台账建设、渔船动态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签证检查到位、隐患整改到位、宣传教育到位为工作重点,确保全区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思想素质建设。我区要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与渔业各项工作。大兴学习研究之风,加强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是加强机关队伍建设。我区要加强海洋与渔业系统科技支撑、执法监察、行政管理三支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海洋与渔业执法实务培训,不断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提高执法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渔业科技发展篇9

一、“十一五”期间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海洋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海洋强管理、渔业上水平、渔民持续增收、渔区繁荣发展为工作总要求,认真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海洋资源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海洋与渔业环境得到全面监控和初步改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现代渔业格局,渔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渔民收入持续增长,渔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000亿元和20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200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保持稳定,全省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8.5%。

二、进一步强化海洋与渔业管理工作

(三)依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沿海各级政府及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登记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制度,依法加强海域资源管理,严格实行单位或个人用海的申报、环境评价、论证和审批制度,规范各类用海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海洋管理职责,加强对深水岸线、主要航道、无居民岛屿、海涂等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涉海乡镇要落实专人管理海洋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活动,全面推进养殖用海和围填海规范管理,做好岸

线勘测及河海界线划定工作。修改完善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和使用的管理。抓紧研究制定海域管理配套制度。

(四)强化渔业行业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捕捞“双控”(控制马力、控制船只)制度,加强渔船建造和买卖管理,坚决堵住渔船违规建造和非法买卖行为。规范渔具渔法,坚决取缔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捕捞方式。实行严格的海洋捕捞行业准入制度,推行全员持证上岗。探索建立海洋捕捞功率指标有偿转让制度。按照国家渔业规费征收的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征收标准,限制严重损害渔业资源的作业方式,努力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在有效减少捕捞渔船的同时,让传统的专业捕捞渔民真正得到实惠。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加快水产养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明确水产养殖区域范围,合理利用海域滩涂资源,推进海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

(五)切实保护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赤潮、风暴潮的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网络,提高海洋灾害和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开展重点海域、港湾纳污容量研究,探索入海排污总量控制的途径和办法。实施“31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继续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做好放流种苗的跟踪调查和效益评估。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海洋与渔业资源保护区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

(六)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和“平安渔场”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渔船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每艘渔船。全面落实渔船船长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和完善渔船、渔民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从*年起,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海洋捕捞渔船安全救助网络系统,加强对渔船的安全动态监控;在主要渔港和渔业港区要建立健全渔船签证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加强对进出港渔船的现场监督管理,抓好渔船救生、消防、通讯导航等安全设施配备。在沿海渔区全面开展机关干部“定人联船”安全生产督导服务活动,切实做到不合格的渔业船舶不出海,不合格的渔业船员不上船,保障渔船生产安全。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整治“三无”渔船。加强对重要渔场的巡航管理,维护渔场生产秩序,及时调处渔事纠纷,努力创建“平安渔场”。“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

(七)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通过开展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深入推进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强化生产者质量自控、投入品监管、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能力。制订水产品市场准入标准,逐步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注重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

(八)大力提高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力量,提高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渔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资源环境、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治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攻克渔船避碰、病害防控、环境污染治理、养殖新品种繁育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抓好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措施的落实,县级财政要保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及

工作的经费。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渔用配合饲料、高效生态养殖、渔船节能和防污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经费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九)深化海洋与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和抵押登记工作。进一步突破渔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鼓励和支持渔业龙头企业、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市县可探索开展海洋捕捞渔船法人注册登记的试点。逐步建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建立海域征用、资源损害补(赔)偿机制。加快建立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损害、海域征用的合理补(赔)偿机制,制订具体的补偿、赔偿标准。对围海造地的土地,做好海域使用权证按有关规定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转产转业渔民和专业捕捞渔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十一)推进渔港投资体制改革。沿海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渔港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渔港,努力实现95%以上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将渔港建设列为重点工程,优先保证土地供应。明确渔港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有条件的地方可允许渔港实行多元化经营。对渔港建设中经依法批准围海新增的土地,权属清楚、四至明确的,县级以上政府应按照土地登记的规定予以登记,并颁发土地使用权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渔港的行政管理,规范规费征收,并全额用于渔港管理和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

(十二)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渔业。进一步完善鱼塘承包经营机制,延长鱼塘经营承包期,落实承包人改塘护塘责任。加强以改造老鱼塘为重点的标准鱼塘建设,组织实施“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养殖配套设施,积极探索水产养殖新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实施“渔船卫生设施示范改造工程”,改善捕捞渔船卫生条件。“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渔业设施改造,各市、县(市、区)也要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十三)努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沿海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渔民“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支持远洋渔船建造、更新和渔场探捕以及国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渔家乐”为重点的涉渔休闲业、观赏鱼养殖业等新兴渔业。

(十四)扶持发展水产品流通加工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各类水产食品和海洋药物,开展对低值鱼类和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引导渔业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设辐射面广、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五、加强海洋与渔业保障体系建设

(十五)加快海洋与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实施国家908专项等项目的有利条件,统一信息标准,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海洋”基本信息系统,为海洋经济、海防建设、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

(十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海洋赤潮、海上重大污染事件监控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沿海各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将开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十七)加快渔业原良种体系和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全省水产种苗繁育体系,续建一批省级水产原良种繁育场,提高水产种苗的良种覆盖率和产业化程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渔业疾病防控能力建设,促进疫病测报、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正常开展。

(十八)按期完成海洋捕捞渔船安全救助网络系统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分级管理”的要求,在今明两年内,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海上捕捞渔船、水产品运销船等的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明显提升渔船海上应急救助能力。

六、开展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十九)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新渔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渔区渔港、道路、教育、卫生、文化、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休闲渔村和专业捕捞渔村的改造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渔(农)民就业门路,增加渔(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促进渔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大力开展渔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以政府引导、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渔民自主参与的新型渔民培训机制。“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渔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全面提高渔民整体素质;开展渔民转产转业技能培训,拓宽渔业劳动力就业门路。

(二十一)切实开展渔业保险工作。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渔业保险工作,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渔业保险业务。渔业互保机构要不断增加互保险种,努力扩大互保面,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为渔(农)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渔业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贴,各地也要给予相应扶持。

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二十二)加强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海洋与渔业的法律、法规、规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海洋意识和守法观念。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管理、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渔业捕捞许可、渔药使用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

(二十三)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督。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海域使用、渔业安全生产、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无”渔船的整治,坚决杜绝无证渔船投入捕捞和渔货运输,严禁无证渔工参与渔船作业。

(二十四)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海涉渔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国家、集体和渔民的合法权益。完善执法绩效评估、考核、奖惩机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把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装备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八、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二十五)进一步增加投入。“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的投入,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改善渔业生产条件,提升渔业科技能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要坚持“取之于海,用之于海”原则,切实保证涉海涉渔规费收入全额用于海洋与渔业事业。要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海洋与渔业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海洋与渔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机制。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信贷

产品创新,支持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

渔业科技发展篇10

一、国外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

(一)完善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休闲渔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机构和组织保证。以休闲渔业相对发达的美国为例,在管理机构方面,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行政管理,还包括专门从事休闲渔业专门事务的行业管理。在管理法规制定上,既考虑到休闲渔业当前的发展,更注重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法规体系包括 “游钓许可证制度、渔具总可捕量限制(TAC)、休闲渔业配额、特殊鱼类配额和渔获物的规定等”。在运行机制上,形成了包括联邦政府渔业局及五大区域办公室、州政府、海岸防卫队、地方法院四部门在内的执法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完善管理回路,从而在机构设置和组织体系上保证了休闲渔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二)政府宏观管理和行业微观管理定位明晰,各有重点,互为补充

在休闲渔业的管理方面,不仅充分体现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充分发挥了行业管理和民间管理的最大优势,共同构建了公共治理的完善体系。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规划、法规的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管、加强行业管理等政策和制度层面,而行业管理则主要集中于休闲渔业的本身规律性事务以及为休闲渔业行业人群服务等方面。

(三)以科学研究为依据,重视渔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在美国,政府的决策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指导,重视调查研究,并充分发挥行业性组织的民主参与,从而避免政府决策的失误甚至错误,因此,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非常明显。

(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休闲渔业的开发及管理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研成果是保证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外休闲渔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这些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在休闲渔业各个管理过程和环节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休闲渔业的发展和生态协调性。如美国在渔业发展中建立了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准确、有效、及时、全面地提供关于美国渔业的各种数据信息,为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日本的科研人员十分重视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他们开发出的多种污染监测手段、污染治理方法和技术,大大改善了休闲渔业水域方面的环境质量。

二、我国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美、日休闲渔业的成功模式,反观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的确存在诸多问题。

(一)休闲渔业的开发缺乏政府的宏观规划,开发过程处于无序状态

休闲渔业的合理发展需要政府科学而完善的宏观管理。目前我国的休闲渔业是政府没有规划,所以行业介入和开发混乱,在利益驱动下盲目开发,不顾实际、不顾环境等乱开发行为广泛存在,这将为以后的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另外,政府的管理缺位,导致休闲渔业的开发者、经营者存在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短缺,产业链条很难形成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休闲渔业在没有政府宏观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依据市场自发产生起来,由于作为个体的投资主体资金有限,因而投资规模小;同时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休闲渔业的持续发展和规模发展缺少完善而强大的金融支持,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政府在休闲渔业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存在缺陷,休闲渔业的基础环境设施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休闲渔业的产业链条形成的条件尚不成熟,更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休闲渔业的管理机构交叉,职能重叠,管理法规不完善

休闲渔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其管理还处于混乱时期。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不明确、职能界定交叉重叠、管理法规欠缺等方面,而这些总体上制约了我国休闲渔业的良性发展,助长了休闲渔业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而产业发展更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行业组织发展缓慢,行业发展滞后

行业发展滞后表现在行业发展数量少、规模人数少、行业标准混乱、管理不规范、行业参与决策和管理层次低等方面。而完善的行业发展是休闲渔业的发展所必需的。

三、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措施

笔者认为,促进我国休闲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合理定位,形成休闲渔业开发发展区域

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合理评估我国适宜休闲渔业发展的区域,并根据该区域休闲渔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特色,从源头上避免、纠正、调整休闲渔业盲目发展和盲目开发的状态;在合理定位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和支持个人和组织积极投资和经营,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发基础。

(二)完善休闲渔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管理法规,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管理机构的设置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精简的原则,职能定位应本着清晰、明确的原则,制度的制定应全面科学,并不断完善休闲渔业的管理法规,最终形成事有人管、管理高效,机构运行顺畅的休闲渔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形成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力争形成政策和法规制定、执行、监督和落实的完整管理回路。

(三)重视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在休闲渔业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包括建立高效完善的关于休闲渔业发展信息系统、渔业发展的检测系统和环境的检测等系统,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和信息,并通过及时地科学地分析,促进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完善行业标准,并积极引导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