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服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1:43:37

纳税服务论文

纳税服务论文篇1

所谓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向所有纳税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享受纳税权力的服务总称。纳税服务观即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是人本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将整个税收体系比作金字塔,那么纳税服务工作就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它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服务方式,强调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以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服务。把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实绩和效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自1996年税收征管改革以来,以办税服务为基础的纳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在提高纳税服务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规范纳税服务厅,到相继公开纳税服务厅窗口服务职责,并形成了相应的服务制度体系都促进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但从宏观上看,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税务干部服务理念亟待提高、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模式缺少深化纳税服务改革、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察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使纳税人的权力难以落实。因此研究纳税服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深化,使之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纳税服务理念落后

纳税服务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我国的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对公民在缴税过程中应当享受的权利,从而导致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自身定位不准。虽然近年来在改进服务制度,提高服务层次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服务理念还停留在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范畴,缺乏实质性突破,远不能适应新的税收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征纳税关系的认知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层面。这种权力意识本位化直接带来的是服务举措“本位化”。在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中,税务机关是纳税服务的主体和主导,服务举措是更多地倾向于便于管理的角度建立的。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管理的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体系。(2)过多注重形式,肤浅地照搬了银行等窗口服务部门的做法,服务层次不深。(3)忽视了纳税人的需求,使得纳税服务“供求不对路”,纳税人需要的项目没有被列入服务重点。(4)纳税服务未能遵从纳税人自愿的原则,而以税务机关管理需要为出发点。

2.纳税人理念落后。本身作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纳税人,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对纳税人的权利缺乏了解,因此缺乏要求税务机关提供完善的纳税服务的自觉意识,期望值不高。这种期望值的不高,直接导致税务机关在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监督。

(二)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1.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到位。纳税服务机制要求无论是征收、管理、稽查哪个环节,都有征求纳税服务需求并向有关环节反馈的义务,面对纳税人时都是代表税务机关的服务者,而不能因工作分工忽视了税务工作者法定的纳税服务义务。由于缺少纳税服务组织机构,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信息联系不畅,征收岗位发现的纳税人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管理岗位,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纳税人对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环节的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征收、稽查环节。税务稽查只管查账,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纳税服务职能,征、管、查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纳税人服务。

2.跨地域的税务机关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跨国、跨区域的纳税人日益增多,而在现行的属地管辖的原则下,同一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公司所接受的税务管理机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缺乏必要的联系渠道,各管各的事。在办理纳税事宜上,本来税务机关相互联系就可以了解的税收信息,却由纳税人到一个税务机关取得信息资料,再送到另一税务机关,加大了纳税成本。

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缺乏畅通高效的沟通联系渠道。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没有固化、畅通、高效的联系渠道,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税务机关,税务机关也不能及时了解不同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不同需求。有的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服务需求信息的主动性差,重税收管理性信息,轻服务需求信息,没有建立长期、固定的模式,对纳税服务信息的了解片面、不完整。

(三)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

1.政府对税收信息化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严密的发展规划,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联系各级税务机关、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政府缺少严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门才刚刚起步,形成了税务机关一枝独秀开展信息化服务的局面,总体服务效果不理想。

2.信息管理部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机关信息业务技术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基本上仅仅能够负责系统内的网络建设和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不能对前台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监控;而前台操作人员由于计算机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形成一些垃圾数据和失真数据,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同时,由于技术维护人员缺乏,对纳税人的技术支持不到位,影响了纳税人的应用。

(四)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的纳税服务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不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不重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不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税务机关内部不重视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没有把服务质量考核摆到相应的位置上。不但没有专门的服务考核机构,而且对于应该开展什么服务,服务是否到位,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内部考核制度。即使是行业作风评比,也是以社会各界参与的多,真正纳税人参与的少,真正的服务对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服务水平评价的机会很少,缺乏由纳税人广泛参与的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五)税务中介服务有待深化

我国税务中介服务的主要形式为税务服务,我国税务始于1998年,在维护纳税人权益、配合征管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运行情况看,有些地方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方税务与当地税务机关未彻底脱钩,人员与税务机构工作人员交叉,服务内容上存在“越位”现象,服务方式上有行政命令的痕迹。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服务内容的层次较低,服务质量较差。

(六)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新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哪些服务做了原则性指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纳税服务的立法层次仍然较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纳税服务的法律法规。对纳税服务本质、范围等内容缺乏法律层面的界定,缺乏纳税服务统一标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过错追究机制,导致了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法律支持,纳税服务规范征收行为的作用难以发挥,纳税人权利的保障难以落到实处,这是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根本原因。

三、建设纳税服务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纳税服务的必要性———公共财政理论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则是市场经济。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上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出自身的缺陷,70年代的“滞胀”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干预提出了责难和质疑,开始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又开始重新重视国家干预政策。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财政的职能也相应地不断增强。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公共财政作为一种财政模式,政府向个人提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个人向政府缴纳税款,反映了政府与公民之间在税收与公共物品的等价交换。税收既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也是个人购买政府服务的成本,即税务机关提供纳税服务是无偿的,这是对税务机关工作性质的定位。税务机关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除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费用外,“直接以纳税人为调控对象,引导个体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向有利于提升整体纳税人公共利益水平的方向转移。”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核心,是将税务机关由行政执法机关调整为执法与公共服务并存的机关,其实质是把服务的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进而调整税收工作思路,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因此,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是其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广大纳税人的主人翁地位,赋予广大纳税人权利,维护其根本利益,提供各种纳税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提供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而言之,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三)建立和谐社会———税收遵从理论

税收遵从成本的测量源于1934年,美国学者海格(Haig)首先对税收的遵从成本进行测量,他对美国联邦和州税收的税收遵从成本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明确地对遵从成本进行定义。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测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巴斯大学的锡德里克。桑福德(CedricSandford)教授,在税收遵从成本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将许多国家政府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这一长期被漠视的领域。西方纳税人遵从理论认为,纳税人会对遵从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和不遵从成本(罚款)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是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时间成本是指纳税人搜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收据、填写纳税申报表所耗费的时间价值;货币成本是指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所支付的咨询费用或者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所支付的中介费用及拜访税务机关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心理成本是指纳税人认为自己纳税并没有得到相应报酬而产生不满情绪或担心误解税收规定可能会遭受处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我国税收遵从成本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时间成本较高。首先,纳税人申报纳税,填纳税申报表所需时间较长,如增值税需要填9张表;其次,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对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使我国纳税人了解有关税法规定、收集和保存相关资料的渠道比较少,所花费时间较长;再次,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我国现在的纳税申报还做不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化申报,还需要纳税人去税务机关和银行缴纳税款,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2.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货币成本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完善,加之企业不断向规模化发展,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或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的现象将不断增多,这必将导致货币成本不断提高。

3.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心理成本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纳税人了解税法更加困难,加之一些地区和税务部门的不正之风依然严重,纳税人产生的焦虑及不满情绪就愈发严重,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税收遵从理论认为,税务行政过程既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税务管理活动的实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费用:征税费用和奉行纳税费用(税收遵从成本)。纳税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纳税人奉行纳税费用的高低以及纳税费用分配的公平,并直接影响征税效率。如税收信息服务有助于减少纳税人的信息搜寻成本;实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则可以节约纳税人的时间成本。税务机关通过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可以极大地减少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税收遵从率,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税收体系。

纳税服务论文篇2

一、近年来纳税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市国税局始终把支持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治税之本,以纳税人的需求为中心,以税收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提高纳税服务质效为根本,以提高纳税遵从度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最终目标,不断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举措,形成了内容全面、载体丰富、管理精细、质量高效、全程监督的纳税服务工作机制,树立了国税部门良好的服务形象。被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为纳税服务考评试点单位,纳税服务工作的有关举措,被省局在全省推广,并得到了总局、省局局长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

(一)树立了现代化纳税服务理念。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纳税人的义务,“以我为主”的服务意识,全系统在思想上树立了“以纳税人为中心,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的服务理念,初步达成了以纳税人满意不满意和追求税收征管效能的最大化作为评判纳税服务质量的共识。

(二)形成了专业化纳税服务工作体系。专业化纳税服务工作体系主要涵盖了三个内容:理清服务范畴和职责,明确服务标准和要求,建立保障落实措施。2019年形成《纳税服务体系资料汇编》,建立了*市国税局比较完整和规范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之后,随着税收管理理念的更新、税收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税收环境的逐步改善,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制定了《税收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服务纳税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三大系列”税收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将整个征收、管理、稽查,12366纳税服务热线、国税网站管理等纳税服务工作全面纳入考核评议的范畴,促进服务落实。

(三)构建了信息化服务的格局。充分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税收信息化成果,建立了以纳税人需求为方向,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的综合服务、持续改进机制。建立了集网上申报、网上缴税、网上管理、网上认证、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网上税务局”-*国税网站,并对电子纳税申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税库银联网征收税款,为纳税人在网络、储蓄、税款划转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与地税局联合搭建社会化税收管理信息平台-国地税联办登记系统,推行“一家登记、两家认可”的联办税务登记服务,只收一份工本费,给纳税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针对纳税服务质量效率考核评价工作量大,考评随意性等问题,研发了纳税服务评价考核系统,采取计算机和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自动抽取、引用综合征管软件、税收执法系统、税务网站、12366管理系统、办税服务厅触摸屏系统、办税服务厅窗口评价等系统和人工考核录入的相关数据,客观、公正地对各级税务机关、部门及个人的纳税服务质效进行评价和考核。目前信息化服务渗入了从税务登记业务开始至各项服务质效考评监督结束的方方面面。

(四)打造了便捷化办税服务平台。分别以“一厅、一员、一线、一机”为载体,落实为纳税人减负的各项要求,切实减少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和成本。清理简并各类涉税报表、资料,取消了要求纳税人报送的53个业务环节中196项涉税资料;简化16项办税程序,压缩税务登记等30多项办税时限,比法定要求缩短了84%;推行“车购税纳税申报”和“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免填单业务。在办税服务厅配置了触摸屏、排队叫号机、电子大屏幕,自助办税机、身份证识别复印系统、液晶电视、服务满意度评价器等服务设施,开展“一窗通办”、科学均衡征期,提高服务效率。重点发挥税收管理员贴近式、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和特点,帮助纳税人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发生的税收违法行为,防范税收风险。建立了“12366纳税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及协作制度,提供邮件、在线、网上咨询三种方式,及时回答纳税人提出的问题,使12366成为纳税人的“连心桥”和“智多星”。积极引进最新信息科技成果—ARM自助办税机,在市区国税局各配备了3台自助办税终端,纳税人可按操作提示,24小时自助办理税控IC卡报税、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普通发票验旧、增值税专用发票领购、各类型、各税种纳税申报等项业务,打破了办税的时空限制。ARM自助办税机自10月1日在市区投放以来,共有2370多户纳税人办理了自助办税卡,已有20190多余人次使用期完成各项办税业务,极大地缓解了大厅人员的工作压力,又避免了纳税人重复排队。

(五)建立了公开化服务监督机制。多渠道搜集纳税人的意见,并将其纳入各级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及时改进和不断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9月1日在全市办税服务厅全面启用纳税服务评价系统,即时搜集纳税人的满意意见。目前全市窗口服务评价器共接收56579人次纳税人作出评价,评价次数达92645次,全市综合满意率达99.73%,非常满意率为97.02%。在国税网站长期设立纳税人问卷调查,利用信息化的方式集成纳税人满意度,并将结果直接纳入考核。每半年开展一次纳税人问卷调查,了解纳税人对服务工作的评价和意见;引入第三方评价服务质量,分别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选聘了纳税服务监督员238名,特邀行风监察员124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纳税服务监督检查,直接激励了所有工作人员自觉优化服务,使用文明用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

二、当前纳税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纳税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人员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观念还有所偏差。有的单位对纳税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总是强调硬件、强调投入、强调人员等客观因素,忽视主观努力;重视办税大厅服务忽视税收管理员服务;有的工作人员服务观念落后,对纳税人角色仍停留于单一的被管理者角度,态度冷横硬、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有些具体工作上尚存在管理与服务脱节的现象。当前基于加强税源管理的需要,在业务流程、审批程序等方面的设计较为繁琐,与纳税服务便捷和高效的要求不相符合,没有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三)服务制度落实还不够。市局在贯彻总局、省局有关服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税收服务办法,但有的单位没有认真落实,部分办法还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如纳税服务评价考核系统,信息化考核指标,每月由系统自动生成,但是还有部分指标是需要人工录入考核结果,现在不少单位都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工考核。再如,大厅安装窗口服务评价器既是开展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议工作的需要,也是我们掌握纳税人意见的第一手资料,有些单位未引起重视,没有督促工作人员引导纳税人进行评价,至今纳税人评价次数太少,还有少数单位弄虚作假,自己给自己评价。

(四)纳税服务资源配置和收入规模、纳税人的需求还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税务部门机构改革和审批权力下放,收入规模和工作量大幅增加,纳税服务呈现人员和硬件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办税服务厅人员配置相对较少,基本是由新分配的大学生和老同志组成,业务素质整体偏弱。其次,工作热情不高,大部分办税服务厅人员“不喜欢在大厅工作”,70%以上的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太大,80%的人员要求岗位轮换。

三、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的措施

当前进一步加强纳税服务工作,解决现存问题和不足,必须以纳税人为中心,以依法治税为根本,创新纳税服务理念、机制和手段,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效率,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一)创新纳税服务理念,统一思想认识。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基础环节,尤其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必须统一思想,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纳税服务的重要意义,以“尊重、规范、效率、简便、沟通、发展”的原则,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理念。树立“执法为民”的崇高理念,培育整个队伍的职业荣誉感,促使纳税服务工作者爱岗敬业;在征纳关系的处理上,树立“平等和尊重”的理念,积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纳税人着想,不断改善服务态度,理解和尊重纳税人,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xx作风;在涉税事项的办理上,突出便捷、优质、高效的原则,在合法的前提下,满足纳税人一切合理的要求,使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切实体验到国税机关的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提高征纳双方的理解度和信任度,形成和谐健康的税收征纳关系。

纳税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纳税服务;完善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纳税服务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化挑战下,西方各国面临行政效率低下、国际贸易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解国内矛盾,“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西方公共管理学说的最新形态之一,其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就是:政府应注重服务、关注社区、以人为本。

纳税服务是指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相关人员提供的有关纳税方面的服务,是政府行政部门提供的服务,因此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税务机关作为公共部门,具有两大职能:一是管理职能;二是服务职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税务机关传统的税收征管工作理念建立在基本上不相信纳税人能够自觉依法纳税的主观判断上,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以监督和惩罚为基础,侧重于管理职能,征纳双方关系相对紧张。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权利本位的税收征管模式。这种对服务本位的强调有利于税务机关向服务职能转变,通过一系列的纳税服务活动加强对纳税人的引导,维护纳税人尊严,改善征纳关系,增强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提高税务机关征税效率,减少税收流失。征纳双方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推动税制改革,减少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促进税收现代化的实现。

二、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在“纳税服务”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纳税服务的范畴在不断扩大,纳税服务硬件取得了较大发展。同时,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但是,纳税服务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也不容忽视。接下来本文将基于我国现阶段实际,具体分析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同时基于纳税人视角,分析不足,提出建议。

(一)成就

1、纳税服务内容不断扩大。在1993年12月我国首次提出“纳税服务”这一概念之初,并未对纳税服务内容做出具体规定,而当下阶段,国家把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拓宽到了纳税咨询、纳税指导、办税服务、税法宣传、权益保护等各种形式。2014年10月1日,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 《全国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将纳税服务所涉范围明文涵盖了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申报纳税、优惠办理、证明办理、宣传咨询、权益维护、文明服务等9类72项212个服务事项1,120个服务规范内容。2015年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2.0版中,服务规范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包含9类76项236个服务事项1,372个服务规范。

2、纳税服务平台的搭建与完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税务部门也十分注重纳税服务平台的搭建,规范化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等多种服务载体都为纳税服务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办税服务厅能最直观地为纳税人提供办税交流的平台,为纳税人的正常办税提供最基本的保障;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由我国信息产业部在2001年正式批准,各地税务机关逐步推广,将其作为提供相关税务咨询、信息查询、投诉建议的重要方式;税务网站是政府网站的重要部分,是税务机关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智能数字的发展,税务机关推出了APP办税系统,进一步方便了纳税人申请办税和寻求服务。

3、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纳税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大,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纳税服务意识不断增强。2001年施行的新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中对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了具体规范,近年来的多项文件也针对税务机关的行为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在《规范》1.0版中,强调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文明服务规范”这一内容,具体包括了“办税服务厅建设”、“文明礼仪”、“优质服务”、“应急处置”等方面,从立法规范的角度全方位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二)基于纳税人视角的不足分析。不难看出,纳税人在税收活动中具有与税务机关同等的重要地位,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政策的制定与一系列纳税服务活动的开展要以纳税人为中心。因此,站在纳税人的立场上,深入具体地分析纳税人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差异化需求得不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纳税服务的发展,硬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全国范围内规范化办税服务大厅的建立、统一税控装置的使用等都为纳税人办税、税务机关提供服务带来了便利。而其中的标准化建设也是近年来税务机关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办税环境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工作要求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工作考核标准化等一系列措施,带动纳税服务和征管效率的双提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下这种标准化服务也是不符合纳税人对于纳税服务的需求的。首先应当明确一点,不同纳税人对于纳税服务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纳税人所适用的税收征管法律不同,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不同纳税人对于纳税服务的需求也有高低层次之分。受教育层次低的纳税人更重视税率多少,税负大小等问题;而受教育层次高的纳税人除上述需求外,还会关注心理满足程度等其他方面。

2、多元化需求得不到体现。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不仅具有差异化的特点,还是多元化的。据最新出台的《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2.0版,纳税服务的范围拓宽到了税务登记、税务认定、发票办理、申报纳税、优惠办理、证明办理、宣传咨询、权益维护、文明服务等九个方面,这与过去“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的十六字方针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具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例如,针对境外纳税人提供代扣代缴服务等。立足于纳税人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十分重要。

  3、心理需求。纳税人心理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不少纳税人表示,虽然近年来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各方面硬件也得到了加强,但是很多税务干部的理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不少税务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以一种“管理者”的身份自居,认为纳税人是“被管理者”,要自觉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与监督,没有认识到征纳双方的平等地位。这无疑会给纳税人的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需要明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服务”本身,税务干部转变理念,真正重视纳税人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纳税人需要税务机关变“管理”为“服务”,站在服务的立场上,对纳税人进行引导。

(三)基于纳税人视角提出建议。从纳税人需求角度出发,对当前纳税服务体系进行合理改进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文章上述分析,针对这方面的改进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税务干部的教育,促进其真正地转变理念。现实中对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一般侧重于税法知识及税收政策的普及,很少有服务理念的灌输,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在今后的培训中,要注意侧重点的转变,加强工作人员对“服务”理念的理解以及对纳税人的认同。

2、尽量满足纳税人的差异化需求。针对当前太过于标准化的服务,要进行改进。例如,在“一窗式”服务的基础上,一方面针对不同纳税人,建立多个窗口,满足其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纳税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对于受教育层次较低的纳税人,服务要更加侧重于税收本身,而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纳税人,还要关注其心理需求的满足。

3、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拓宽纳税服务的内涵,尽量做到所有纳税人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横向来看,扩大纳税服务的大类,如“境外纳税人服务办理”等;纵向来看,每一个服务大类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细化。

三、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纳税服务路径选择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也首次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写进了备受关注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这对于大数据产业来说,无疑前途一片光明。

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整合与共享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最有效手段。“互联网+”纳税服务势在必行。“互联网+”纳税服务是指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税务机关的内部网络,为纳税人和其他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必须走在时代前列,积极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契机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注入新的活力。

(一)进一步推进网上办税。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办税服务厅全覆盖,大部分纳税人会通过网上办税服务厅进行纳税申报、税务登记等基本的涉税工作。但是,我国网上纳税服务厅的建设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相对偏远的地区。推进网上办税服务厅的发展,一方面要综合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服务,拓展网上办税范围,尤其是在电子发票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将纳税服务与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营销模式相结合。例如,对必须有实物传递的业务,可采用网上在线申领、线下物流送达的020模式,减少纳税人上门次数。

(二)拓展终端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针对不同领域的移动终端服务层出不穷。随机打开一个手机软件市场,可以看到生活娱乐、运动健康、服饰美容等提供不同服务的APP终端。在推进纳税服务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P终端,研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网上办税服务厅一样,要更加注重APP提供的服务范围与效率。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推出了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IRS2G0应用软件,纳税人通过该软件可以随时查看退税状态、纳税记录。APP提供服务范围当然远不止于此,但这一举动在纳税服务方面具有先行意义,对我国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三)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充分利用很重要。在提供有效的互联网办税服务的基础上,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对用户浏览相关网页、搜索相关热词的次数与频率,整理出一套广泛而精准的数据。从中分析出用户的不同需求以及需求侧重性,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服务做出改进。在这一方面阿里巴巴、ebay等电商公司的做法十分到位。他们通过对客户浏览模块的长期跟踪,精确分析出了不同的用户需求。税务机关虽是政府部门,但在这一问题上却有共通性,借鉴和优化对税务机关来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税务机关之间数据的共享也很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税种纳税人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但其在寻求服务上却有共性。税务机关之间数据共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纳税服务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0.

[2]吴旭东.税收管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纳税服务论文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纳税服务逐渐成为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纳税服务的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形式等诸方面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对纳税服务体系的研究,是当前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从纳税服务的历史、现行纳税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革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以及纳税服务体系未来发展取向等角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纳税服务历史现状对策研究未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人们享受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支付的价格费用”,由此可见,税收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享受纳税权利的服务活动的总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纳税服务逐渐成为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同时,纳税服务的思想观念、服务方式、服务形式等诸方面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对纳税服务体系的研究,是当前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从纳税服务的历史、现行纳税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革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以及纳税服务体系未来发展取向等角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纳税服务的历史演变

纳税服务这个概念由来已久,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基本含义是征税主体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为纳税人服务。具体服务项目包括提供教育信息,帮助依法纳税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革命的变化和发展,各国政府均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兴起了一场被称之为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的运动,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并达到最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目标。新公共管理理论形成于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其核心价值是把市场化的动作机制和管理手段引入公共管理中来,主张以市场机制改造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品质。突破了以往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窠臼,对政府管理产生了深远的、根本性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选择新公共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改革行政系统的样板,目前已在各地初露端倪,如建设“服务型政府”、“企业型政府”、“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追根溯源,都是源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与政府职能转换相得益彰的是税务部门纳税服务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在新的纳税服务理论的指导下,纳税服务的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在当今税收理论研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把税收征管体系比成一座“金字塔”,而把为纳税人服务置于塔的最底层,使之成为整个金字塔的根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有自己完善的纳税人服务体系。近期我国也开始在纳税服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中把优化服务和纳税申报共同列为税收征管的基础,新征管法将纳税服务写进法律条文里,使纳税服务在现代税收征管中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规范的纳税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税收工作的重要特征。

二、纳税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纳税服务在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在纳税服务实践中其缺乏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和保障性的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本位化”,真正意义上的纳税服务“犹抱琵琶”

我国的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对公民在缴税过程中应当享受的权利,作为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的纳税人,缺乏要求税务机关提供完善的纳税服务的自觉意识,期望值不高,在他们眼中,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犹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征纳税关系的认知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层面。这种权力意识本位化直接带来的是服务举措“本位化”。在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中,税务机关是纳税服务的主体和主导,服务举措更多地倾向于便于管理的角度建立的,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管理的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体系。

二是服务表象化,难以得到纳税人的广泛认同

由于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的构建侧重于对纳税人的管理,以及对征管程序简化方面工作的忽略,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级税务机关将规范文明用语、建设环境设施齐全的纳税服务场所作为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最终目标。尽管这些努力已较以前有了较大进步,但过于追求表象化服务的做法,却背离了纳税人的期望和效率化的服务目标,也就难以令广大纳税人满意。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表象化的纳税服务体系,尽管“拨开乌云见太阳”,终于将接待纳税人的机构推向前台,然而背后却缺乏一整套简洁、高效的机构支撑,使纳税服务机构往往只能应付一般性涉税事项的办理,一旦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等因素,受到损害的依旧是纳税人,纳税服务机构又会成为征纳双方矛盾集中的“焦点”。

三是职能分散化,纳税服务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税收征管工作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工作方式影响了纳税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纳税人对登记程序、申报程序、缴款程序、减、免、缓、退审批程序进而整个征管程序不了解,造成因资料不全、手续复杂而感到“一头雾水”,难言其中苦衷;另一方面,近年来税务部门在加快建立新的税收征管改革模式的过程中,将税收执法权限分解为征收、管理、稽查,在系统内部实行专业化税收管理,但忽略了对建立必要的、合理的执法程序进行探索,对外未形成一整套纳税服务制度,纳税服务职能分离,造成征纳双方工作量的加大和矛盾的增强。此外,目前缺乏有关纳税服务的纲领性文件,缺乏对纳税服务理论系统论述,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延缓了纳税服务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进程。

四是考核疲软化,纳税服务的成效缺乏检验和保障

根据传统思维方式,税务机关预先设定所有纳税人为偷税嫌疑对象,然后逐级制定管理办法和措施,监控其偷逃税动向。这种心理状态,既严重忽视了对纳税人权益的保障,造成全社会陷入纳税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又直接影响了税务机关不会下决心建立纳税服务评估、监督工作机制。而在实践工作中,也没有为纳税人提供对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的渠道,纳税服务信息反馈有效机制仍在襁褓之中。

五是服务滞后化,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税收工作的需要。

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没有切中纳税人迫切需要的重点,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不是纳税人的真正所需,而纳税人的需要税务机关没有提供或提供的不够;“素质化服务”理念尚未形成,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纳税服务的质量,服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且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纳税服务水差较大,等等。纳税服务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改革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应坚持法治原则、公正原则、透明原则、效率原则、诚信原则,结合当前税收工作的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与完善:

(一)更新观念体系,重新审视和定位纳税服务的价值

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在赋予税务机关更多权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税务机关的责任与义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加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纳税服务已由传统的道德范畴上升到法定义务,成为法定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全面领会其内涵,重新定位纳税服务的价值,全面履行新征管法规定的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义务,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拓展对纳税人服务的范围和空间,提高完善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文明、规范的执法服务标准和体系,以新的服务理论来引导税收工作由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以服务纳税人为主的转变、向“管理服务型”和“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引导税务机关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版权所有

(二)改进服务手段,全面提高纳税服务工作效率

进一步扩大纳税申报管理模式,提供刷卡申报、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网上申报等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供纳税人自由选择;改善办税基础设施,积极推行城区“一窗式”、农村“一站式”服务模式,实行服务前移,让“窗”、“站”成为便利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的满意场所;努力提高税收信息化管理水平,开辟网上或12366电话语音特别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时传输,为纳税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业务咨询,精心打造纳税服务的“电子平台”,提升纳税服务体系的科技含量,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快捷、全面、经济的税前、税中、税后服务。

(三)创新服务方式,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按照为纳税人服务无小事的原则,以“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为追求目标,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纳税人所念、所想、所需,不断创新纳税服务的方式,建立或完善“假日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查前告知”、“稽查准入”等各项服务制度,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努力满足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法规政策规定之外零收费”。

(四)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平面化多功能的纳税服务平台

以加强税务机关内部的程序化建设为切入点,遵循合理简化、效率优先原则,简化行政审批,寻找合法化和效率化的结合点建立行政管理机制。完善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交接流程,将具体工作职责分工内置,利用先进的内部网络建设,实现各种组织机构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以纳税服务机构为前台的塔型组织机构,逐步建立每一个税务机关都是纳税服务窗口的机构设置,使得税务机关的每个部门、每名干部都能按照“一窗式”的标准接待纳税人,无须再区分具体职责,形成“一人承办、转告相关、协调共管、限时完成”的工作机制。从纳税人的角度看,税务机关不再是一个以服务厅为窗口的立体机构,而是平面化的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体系。

(五)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纳税人合法权益和服务质量保障机制

把实现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切税收服务工作的基础。税务机关要紧紧围绕税收征管法所赋予的纳税人的权利,如税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陈述申辩权、拒绝权、减免税申请权,最大限度地保障权利的实现,设立服务投诉电话和征求意见箱,聘请特约监察员,印发服务监督卡,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社会各界意见反馈渠道的畅通;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衔接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评议评价机制和服务质量、效果的保障制度,建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的长效机制,将纳税服务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税收工作的主干线。

四、未来纳税服务体系的发展取向之探析

(一)加强纳税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

加大对公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公开税收法律、政策、公开办税制度、管理流程、服务规范,纳税服务的视角更为广阔,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的实现。从服务的载体上,突破现行局限于办税服务厅、税收政策法规等宣传资料,而是将税法放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空间,改以往税务机关的基层建设过程中注重于自身的工作环境的改善的做法,向加大对纳税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的转变,制定规划,纳入税务部门的经费预算,以方便纳税人全面接触税收政策法规和相关的信息,真正让税法公正化、阳光操作,以服务设施的改进来体现“以纳税人为中心”的观念的落实。

(二)构建电子税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纳税服务的效率和层次

积极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无缝隙的“一站式”甚至“无站式”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税务电子化目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观念不适应,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人才、信息资源、硬、软件、应用系统等各要素之间还不够协调,“信息孤岛”现象在税务系统中还较为严重,等等,为此,要以税收业务流为主线来设计搭建电子税务的网络平台,为纳税人提供无缝隙、全天候的“一站服务”或“无站服务”,使纳税人只需跑一个地方就能把涉及众多部门的复杂事务快速办理完毕,甚至人们只需在家中点击鼠标,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纳税服务。要基于从高技术、深层次完善纳税服务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税务机关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重点税源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那些跨地区和跨部门的涉税业务处理能够一体化、系统化,从而在整体上帮助税务部门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对社会公众、纳税人开展纳税服务,不断提升纳税服务层次,实现以现代科技手段来保证纳税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纳税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纳税遵从;纳税成本;纳税服务

一、引言

现代纳税服务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理论的影响下,在各国民众要求政治民主化、税收法制化、服务规范化的舆论助推下,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法案,使得对纳税人权益的关注和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现代纳税服务研究得以蓬勃发展。纳税遵从理论研究的兴起给纳税服务的优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将社会视野和人性视野中的纳税行为如实表述出来,以平视的眼光看待纳税人遵从或不遵从税法的原因,寻求一种服务个性、促进遵从的纳税服务的新境界,以有效指引现实中的纳税服务工作。而借鉴此种视角下的纳税服务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是中国目前可以实施的部分。

二、纳税遵从与不遵从的类型及成因

依照纳税遵从理论,根据纳税人履行上述纳税义务的现实表现,国内外学者对纳税遵从与不遵从行为进行了若干分类,代表性分类如:西方国家的纳税遵从类型有:防卫性遵从、制度性遵从、利己性遵从、习惯性遵从、忠诚性遵从、社会性遵从、性遵从、懒惰性遵从等8类;纳税不遵从类型有:自私性不遵从、习惯性不遵从、象征性不遵从、社会性不遵从、性不遵从、程序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懒惰性不遵从等8类。我国纳税遵从类型有:防卫性遵从、制度性遵从、忠诚性遵从等3类;纳税不遵从类型有:程序性不遵从、无知性不遵从、懒惰性不遵从、情感性不遵从等4类。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财政事务委员会专门设立的税收遵从研究小组的学术报告中,影响纳税遵从的因素则被凝炼为:企业、行业、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厘清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可从中梳理出对纳税遵从与否最具影响力、最具动态性的五大变量,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纳税遵从理论的国际经验借鉴

受纳税遵从研究等新理论的影响,不少西方国家和经济组织重新明确了税收工作的布局和定位。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金字塔”税收征管体系中,将纳税服务工作定位为基石,纳税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在我国,国家税务总局也于1997年明确提出将优化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并且在近些年的税收工作中,对纳税服务领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着重其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对纳税人的尊重,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礼仪尊重上,而是对纳税人个体作为“社会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深层次、综合性尊重,而在这样的尊重的背后也彰显出税务机关对纳税遵从的关注和重视。

在纳税服务工作定位发生变化之后,各国纷纷对纳税服务的工作策略进行了大力度的完善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服务法治建设。世界多数国家普遍从法律上规定了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单独成法,有的包含在相关法规中。除应尽义务外,纳税人的接受服务权、知情权、隐私权、礼遇权、监督权、表达权等得以受法保护,税制安排趋利于纳税遵从。

二是更加注重遵从风险管理。核心是对征纳双方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预测、评估、预防和监控,降低风险以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而促进遵从。

三是更加注重服务绩效管理。致力于将纳税服务的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相结合,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沟通、绩效反馈,促进纳税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如,美国国内收入局将“3E”(经济、效率、效能)作为评估指标,对纳税服务绩效进行评估;英国税务局量化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包括来电20秒内接通率达到90%,80%邮件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95%的人在15分钟内得到接待等等。

四、优化纳税服务的政策建议

近几年,虽然我国纳税服务工作整体上有所进步,但具体管理工作仍然存在欠缺。这从2008年和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所反馈的问题和数据中可见一斑。鉴于上述已总结出的影响税收遵从的五大变量和国外最新纳税服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改进税收宣传

完善和优化纳税服务,关键是转变现有的以税务机关为中心的内生型宣传机制,建立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外向型宣传机制,主动了解和把握纳税人需求变化,将潜在纳税人尽可能纳入宣传范畴。重点应强化纳税人权益宣传,改变纳税人被动履行义务的消极心理;强化诚信宣传,促使纳税人把履行义务和实现公民权利、增强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增强自愿遵从意识。此外,应建立税法宣传跟进和反馈机制,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和解读,切实将纳税人的真实诉求记录在案,积极完善纳税服务工作中的不足。

(二)刚化税收执法

构建有效的税务稽查机制和处罚机制,前者能及时发现和查获不遵从行为,后者能使不遵从行为及时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加大纳税不遵从的利益成本,使任何不遵从行为均得不偿失,从利益机制上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就征管立法而言:应考虑并尽快从法律上对有关罚则进行调整和修改,明确对不遵从行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律予以适度处罚,改变目前处罚标准偏低、数量界限模糊、处罚弹性过大的状况。就征管执法而言:必须强化执法人员的执法力度,坚决克服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错误做法,加强对处罚中“人治”行为的约束。

(三)优化业务运作

优化流程,精简资料,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重点要清理办税流程中没有价值增值的环节,加大审批权限下放和审批事项前移的力度,并加强后续管理;要完善办税流程内控机制,防止因内部管理环节复杂、重复而增加纳税人办税负担,比如可以考虑让办税服务大厅的每个窗口都囊括所有纳税人可以办理的业务,这样既能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也能让纳税人感觉服务周到,缩短必须挨间窗口办理的时间,一举两得;要积极推广办税业务标准化作业,进一步缩短纳税人办税时间;要合并调查和检查事项,避免影响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全面清理并取消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的涉税资料。

参考文献:

纳税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税收遵从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向所有纳税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享受纳税权力的服务总称。纳税服务观即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是人本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将整个税收体系比作金字塔,那么纳税服务工作就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它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服务方式,强调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以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服务。把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实绩和效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自1996年税收征管改革以来,以办税服务为基础的纳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在提高纳税服务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规范纳税服务厅,到相继公开纳税服务厅窗口服务职责,并形成了相应的服务制度体系都促进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但从宏观上看,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税务干部服务理念亟待提高、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模式缺少深化纳税服务改革、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察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使纳税人的权力难以落实。因此研究纳税服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深化,使之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纳税服务理念落后

纳税服务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我国的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对公民在缴税过程中应当享受的权利,从而导致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自身定位不准。虽然近年来在改进服务制度,提高服务层次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服务理念还停留在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范畴,缺乏实质性突破,远不能适应新的税收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征纳税关系的认知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层面。这种权力意识本位化直接带来的是服务举措“本位化”。在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中,税务机关是纳税服务的主体和主导,服务举措是更多地倾向于便于管理的角度建立的。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管理的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体系。(2)过多注重形式,肤浅地照搬了银行等窗口服务部门的做法,服务层次不深。(3)忽视了纳税人的需求,使得纳税服务“供求不对路”,纳税人需要的项目没有被列入服务重点。(4)纳税服务未能遵从纳税人自愿的原则,而以税务机关管理需要为出发点。

2.纳税人理念落后。本身作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纳税人,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对纳税人的权利缺乏了解,因此缺乏要求税务机关提供完善的纳税服务的自觉意识,期望值不高。这种期望值的不高,直接导致税务机关在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监督。

(二)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1.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到位。纳税服务机制要求无论是征收、管理、稽查哪个环节,都有征求纳税服务需求并向有关环节反馈的义务,面对纳税人时都是代表税务机关的服务者,而不能因工作分工忽视了税务工作者法定的纳税服务义务。由于缺少纳税服务组织机构,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信息联系不畅,征收岗位发现的纳税人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管理岗位,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纳税人对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环节的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征收、稽查环节。税务稽查只管查账,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纳税服务职能,征、管、查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纳税人服务。

2.跨地域的税务机关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跨国、跨区域的纳税人日益增多,而在现行的属地管辖的原则下,同一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公司所接受的税务管理机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缺乏必要的联系渠道,各管各的事。在办理纳税事宜上,本来税务机关相互联系就可以了解的税收信息,却由纳税人到一个税务机关取得信息资料,再送到另一税务机关,加大了纳税成本。

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缺乏畅通高效的沟通联系渠道。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没有固化、畅通、高效的联系渠道,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税务机关,税务机关也不能及时了解不同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不同需求。有的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服务需求信息的主动性差,重税收管理性信息,轻服务需求信息,没有建立长期、固定的模式,对纳税服务信息的了解片面、不完整。

(三)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

1.政府对税收信息化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严密的发展规划,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联系各级税务机关、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政府缺少严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门才刚刚起步,形成了税务机关一枝独秀开展信息化服务的局面,总体服务效果不理想。

2.信息管理部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机关信息业务技术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基本上仅仅能够负责系统内的网络建设和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不能对前台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监控;而前台操作人员由于计算机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形成一些垃圾数据和失真数据,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同时,由于技术维护人员缺乏,对纳税人的技术支持不到位,影响了纳税人的应用。

(四)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的纳税服务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不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不重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不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税务机关内部不重视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没有把服务质量考核摆到相应的位置上。不但没有专门的服务考核机构,而且对于应该开展什么服务,服务是否到位,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内部考核制度。即使是行业作风评比,也是以社会各界参与的多,真正纳税人参与的少,真正的服务对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服务水平评价的机会很少,缺乏由纳税人广泛参与的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五)税务中介服务有待深化

我国税务中介服务的主要形式为税务服务,我国税务始于1998年,在维护纳税人权益、配合征管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运行情况看,有些地方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方税务与当地税务机关未彻底脱钩,人员与税务机构工作人员交叉,服务内容上存在“越位”现象,服务方式上有行政命令的痕迹。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服务内容的层次较低,服务质量较差。

(六)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新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哪些服务做了原则性指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纳税服务的立法层次仍然较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纳税服务的法律法规。对纳税服务本质、范围等内容缺乏法律层面的界定,缺乏纳税服务统一标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过错追究机制,导致了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法律支持,纳税服务规范征收行为的作用难以发挥,纳税人权利的保障难以落到实处,这是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根本原因。

三、建设纳税服务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纳税服务的必要性———公共财政理论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则是市场经济。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上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出自身的缺陷,70年代的“滞胀”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干预提出了责难和质疑,开始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又开始重新重视国家干预政策。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财政的职能也相应地不断增强。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公共财政作为一种财政模式,政府向个人提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个人向政府缴纳税款,反映了政府与公民之间在税收与公共物品的等价交换。税收既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也是个人购买政府服务的成本,即税务机关提供纳税服务是无偿的,这是对税务机关工作性质的定位。税务机关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除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费用外,“直接以纳税人为调控对象,引导个体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向有利于提升整体纳税人公共利益水平的方向转移。”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核心,是将税务机关由行政执法机关调整为执法与公共服务并存的机关,其实质是把服务的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进而调整税收工作思路,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因此,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是其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广大纳税人的主人翁地位,赋予广大纳税人权利,维护其根本利益,提供各种纳税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提供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而言之,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三)建立和谐社会———税收遵从理论

税收遵从成本的测量源于1934年,美国学者海格(Haig)首先对税收的遵从成本进行测量,他对美国联邦和州税收的税收遵从成本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明确地对遵从成本进行定义。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测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巴斯大学的锡德里克。桑福德(CedricSandford)教授,在税收遵从成本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将许多国家政府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这一长期被漠视的领域。西方纳税人遵从理论认为,纳税人会对遵从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和不遵从成本(罚款)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是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时间成本是指纳税人搜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收据、填写纳税申报表所耗费的时间价值;货币成本是指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所支付的咨询费用或者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所支付的中介费用及拜访税务机关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心理成本是指纳税人认为自己纳税并没有得到相应报酬而产生不满情绪或担心误解税收规定可能会遭受处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我国税收遵从成本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时间成本较高。首先,纳税人申报纳税,填纳税申报表所需时间较长,如增值税需要填9张表;其次,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对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使我国纳税人了解有关税法规定、收集和保存相关资料的渠道比较少,所花费时间较长;再次,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我国现在的纳税申报还做不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化申报,还需要纳税人去税务机关和银行缴纳税款,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2.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货币成本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完善,加之企业不断向规模化发展,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或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的现象将不断增多,这必将导致货币成本不断提高。

3.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心理成本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纳税人了解税法更加困难,加之一些地区和税务部门的不正之风依然严重,纳税人产生的焦虑及不满情绪就愈发严重,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税收遵从理论认为,税务行政过程既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税务管理活动的实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费用:征税费用和奉行纳税费用(税收遵从成本)。纳税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纳税人奉行纳税费用的高低以及纳税费用分配的公平,并直接影响征税效率。如税收信息服务有助于减少纳税人的信息搜寻成本;实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则可以节约纳税人的时间成本。税务机关通过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可以极大地减少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税收遵从率,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税收体系。

四、小结

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缴税形式上表现为利益分配关系,但经过法律明确双方的确立和义务之后,这种关系便上升为一种特定的税收法律关系。和其他的法律关系一样,税收法律关系同样是由权利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三方面组成的。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题即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其中,一方面是代表政府行使职责的税务机关,另一方面即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这二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仅如此,这两个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说,纳税人主体是基础、前提,是征税人主体存在的根据,因为如果没有纳税人,征税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征税人应当为纳税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正处于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税务部门在税务征收过程中,必须要由“管制型”税收向“服务型”税收转变。

注释:

①万素林。关于纳税服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华财税,2003(10)。

纳税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税收遵从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向所有纳税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享受纳税权力的服务总称。纳税服务观即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是人本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将整个税收体系比作金字塔,那么纳税服务工作就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它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服务方式,强调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以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服务。把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实绩和效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自1996年税收征管改革以来,以办税服务为基础的纳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在提高纳税服务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规范纳税服务厅,到相继公开纳税服务厅窗口服务职责,并形成了相应的服务制度体系都促进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但从宏观上看,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税务干部服务理念亟待提高、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模式缺少深化纳税服务改革、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察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使纳税人的权力难以落实。因此研究纳税服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深化,使之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纳税服务理念落后

纳税服务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我国的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对公民在缴税过程中应当享受的权利,从而导致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自身定位不准。虽然近年来在改进服务制度,提高服务层次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服务理念还停留在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范畴,缺乏实质性突破,远不能适应新的税收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征纳税关系的认知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层面。这种权力意识本位化直接带来的是服务举措“本位化”。在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中,税务机关是纳税服务的主体和主导,服务举措是更多地倾向于便于管理的角度建立的。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管理的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体系。(2)过多注重形式,肤浅地照搬了银行等窗口服务部门的做法,服务层次不深。(3)忽视了纳税人的需求,使得纳税服务“供求不对路”,纳税人需要的项目没有被列入服务重点。(4)纳税服务未能遵从纳税人自愿的原则,而以税务机关管理需要为出发点。

2.纳税人理念落后。本身作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纳税人,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对纳税人的权利缺乏了解,因此缺乏要求税务机关提供完善的纳税服务的自觉意识,期望值不高。这种期望值的不高,直接导致税务机关在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监督。

(二)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1.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到位。纳税服务机制要求无论是征收、管理、稽查哪个环节,都有征求纳税服务需求并向有关环节反馈的义务,面对纳税人时都是代表税务机关的服务者,而不能因工作分工忽视了税务工作者法定的纳税服务义务。由于缺少纳税服务组织机构,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信息联系不畅,征收岗位发现的纳税人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管理岗位,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纳税人对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环节的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征收、稽查环节。税务稽查只管查账,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纳税服务职能,征、管、查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纳税人服务。

2.跨地域的税务机关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跨国、跨区域的纳税人日益增多,而在现行的属地管辖的原则下,同一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公司所接受的税务管理机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缺乏必要的联系渠道,各管各的事。在办理纳税事宜上,本来税务机关相互联系就可以了解的税收信息,却由纳税人到一个税务机关取得信息资料,再送到另一税务机关,加大了纳税成本。

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缺乏畅通高效的沟通联系渠道。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没有固化、畅通、高效的联系渠道,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税务机关,税务机关也不能及时了解不同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不同需求。有的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服务需求信息的主动性差,重税收管理性信息,轻服务需求信息,没有建立长期、固定的模式,对纳税服务信息的了解片面、不完整。

(三)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

1.政府对税收信息化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严密的发展规划,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联系各级税务机关、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政府缺少严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门才刚刚起步,形成了税务机关一枝独秀开展信息化服务的局面,总体服务效果不理想。

2.信息管理部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机关信息业务技术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基本上仅仅能够负责系统内的网络建设和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不能对前台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监控;而前台操作人员由于计算机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形成一些垃圾数据和失真数据,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同时,由于技术维护人员缺乏,对纳税人的技术支持不到位,影响了纳税人的应用。

(四)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的纳税服务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不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不重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不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税务机关内部不重视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没有把服务质量考核摆到相应的位置上。不但没有专门的服务考核机构,而且对于应该开展什么服务,服务是否到位,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内部考核制度。即使是行业作风评比,也是以社会各界参与的多,真正纳税人参与的少,真正的服务对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服务水平评价的机会很少,缺乏由纳税人广泛参与的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五)税务中介服务有待深化

我国税务中介服务的主要形式为税务服务,我国税务始于1998年,在维护纳税人权益、配合征管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运行情况看,有些地方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方税务与当地税务机关未彻底脱钩,人员与税务机构工作人员交叉,服务内容上存在“越位”现象,服务方式上有行政命令的痕迹。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服务内容的层次较低,服务质量较差。

(六)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新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哪些服务做了原则性指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纳税服务的立法层次仍然较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纳税服务的法律法规。对纳税服务本质、范围等内容缺乏法律层面的界定,缺乏纳税服务统一标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过错追究机制,导致了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法律支持,纳税服务规范征收行为的作用难以发挥,纳税人权利的保障难以落到实处,这是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根本原因。

三、建设纳税服务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纳税服务的必要性———公共财政理论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则是市场经济。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上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出自身的缺陷,70年代的“滞胀”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干预提出了责难和质疑,开始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又开始重新重视国家干预政策。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财政的职能也相应地不断增强。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公共财政作为一种财政模式,政府向个人提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个人向政府缴纳税款,反映了政府与公民之间在税收与公共物品的等价交换。税收既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也是个人购买政府服务的成本,即税务机关提供纳税服务是无偿的,这是对税务机关工作性质的定位。税务机关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除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费用外,“直接以纳税人为调控对象,引导个体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向有利于提升整体纳税人公共利益水平的方向转移。”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核心,是将税务机关由行政执法机关调整为执法与公共服务并存的机关,其实质是把服务的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进而调整税收工作思路,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因此,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是其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广大纳税人的主人翁地位,赋予广大纳税人权利,维护其根本利益,提供各种纳税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提供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而言之,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三)建立和谐社会———税收遵从理论

税收遵从成本的测量源于1934年,美国学者海格(Haig)首先对税收的遵从成本进行测量,他对美国联邦和州税收的税收遵从成本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明确地对遵从成本进行定义。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测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巴斯大学的锡德里克。桑福德(CedricSandford)教授,在税收遵从成本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将许多国家政府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这一长期被漠视的领域。西方纳税人遵从理论认为,纳税人会对遵从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和不遵从成本(罚款)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是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时间成本是指纳税人搜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收据、填写纳税申报表所耗费的时间价值;货币成本是指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所支付的咨询费用或者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所支付的中介费用及拜访税务机关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心理成本是指纳税人认为自己纳税并没有得到相应报酬而产生不满情绪或担心误解税收规定可能会遭受处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我国税收遵从成本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时间成本较高。首先,纳税人申报纳税,填纳税申报表所需时间较长,如增值税需要填9张表;其次,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对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使我国纳税人了解有关税法规定、收集和保存相关资料的渠道比较少,所花费时间较长;再次,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我国现在的纳税申报还做不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化申报,还需要纳税人去税务机关和银行缴纳税款,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2.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货币成本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完善,加之企业不断向规模化发展,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或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的现象将不断增多,这必将导致货币成本不断提高。

3.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心理成本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纳税人了解税法更加困难,加之一些地区和税务部门的不正之风依然严重,纳税人产生的焦虑及不满情绪就愈发严重,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税收遵从理论认为,税务行政过程既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税务管理活动的实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费用:征税费用和奉行纳税费用(税收遵从成本)。纳税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纳税人奉行纳税费用的高低以及纳税费用分配的公平,并直接影响征税效率。如税收信息服务有助于减少纳税人的信息搜寻成本;实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则可以节约纳税人的时间成本。税务机关通过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可以极大地减少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税收遵从率,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税收体系。

四、小结

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缴税形式上表现为利益分配关系,但经过法律明确双方的确立和义务之后,这种关系便上升为一种特定的税收法律关系。和其他的法律关系一样,税收法律关系同样是由权利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容三方面组成的。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题即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其中,一方面是代表政府行使职责的税务机关,另一方面即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关系中,这二者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仅如此,这两个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说,纳税人主体是基础、前提,是征税人主体存在的根据,因为如果没有纳税人,征税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征税人应当为纳税人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正处于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税务部门在税务征收过程中,必须要由“管制型”税收向“服务型”税收转变。

注释:

①万素林。关于纳税服务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华财税,2003(10)。

纳税服务论文篇8

摘 要 纳税服务的法制化是我国纳税服务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就我国目前纳税服务的法律现状来看,在法制层面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本文将在分析目前纳税服务法律规章的基础上,就关于纳税服务法制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纳税服务 法律 完善

纳税服务虽始于纳税人的期望,但前提是基于国家的法律。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无论采取哪些措施优化纳税服务都离不开法制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纳税服务已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但就我国目前纳税服务的法律现状来看,在法制层面还有提高立法层级、制定操作性强的单行规章等很多上升的空间。

一、我国纳税服务法律体系的现状

(一)从立法层面上纳税服务法律的权威性有待提高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根据一般法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必然有依法享受纳税服务的权利。依据宪法规定,纳税是我国公民的一项义务,而纳税人相应的权利却没有给予规定。

2.有专家认为现行的《税收征管法》扮演着实质税收基本法的角色。依据宪法修订的《税收征管法》总则第一条明确规定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第七条、第八条明文规定了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范围和纳税人应享有服务的权利。《税收征管法》明确赋予了纳税人20多项权利,但是许多权益保护缺乏法律程序上的保障。

3.《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对税务机关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行为和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这只是系统内部的工作规范。

4.《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宣布了纳税人依法享有14项权利和履行的10项义务,并针对每一项权利和义务从含义、法律依据、实现途径、事例解说进行了解读。虽然有人认为这些权利和义务仅是一种归纳、概括,但不难看出国家在纳税服务方面的不断改革和进步。

与我国现状相比,西方国家更注重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以法的形式赋予纳税人与义务相对等的权利。美国于1966年通过的新《纳税人权利法案》和澳大利亚1997年实施的《纳税人》等都是针对纳税人权益进行保护的专门法律。而在纳税服务的专项法律方面我国确实有待进一步完善,不仅纳税服务的立法层次仍然较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纳税服务的法律法规。

(二)从纳税人需求的角度我国法律的实用性比较缺乏

税务是建立为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因此税务法律上的规范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纳税服务的法制化。税务法制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根据统计数据纳税人有委托税务的愿望及要求。

目前很多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法规,如德国的《税务咨询法》、法国和韩国的《税务士法》。我国税务在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些机构重收费轻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态度不够好。我国应尽快出台对税务的监管法律和行为规范,完善税务制度,促进税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纳税人的实际需求。

(三)我国单项规章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人涉税保密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就纳税人信息保密的范围、查询以及泄密的责任做出规定,但如何建立包括查询权限、查询途径、查询记录、查询跟踪管理等内容,还需要制定具体的落实制度。

(四)有关纳税人权利救济的法律实效性有待改善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税务机关所做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目前除了对税务行政处罚之外的许多决定,纳税人的陈述权、申辩权缺乏程序上的保证。要建立健全听证、行政复议和诉讼等制度,使之能与其他相关法律相衔接,从而保障纳税人救济权等权益的真正实现。

二、我国纳税服务法律构架完善的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我国当前还没有关于纳税服务的严格的法律规范,现有纳税服务规范性文件的级次低、权威性弱,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法规还不够明确和完整。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严格立法程序

在发达国家,政府制定任何一项税收法规,都必须广泛征求纳税人的意见。美国每一个税法的通过都要经过参、众两院的公开激烈辩论。我国需加强纳税服务立法机制建设,规范立法,使纳税服务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提高立法质量,提升税收法律法规的级次。

(二)完善纳税服务法律体系

完善立法,制定综合性纳税服务法规。

1.在宪法中确立纳税服务的法定地位。在宪法条款中新增纳税人权利条款,以充分体现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2.出台《税收基本法》,在其中单设纳税服务章节对纳税服务的基本内容做出原则性规定。

3.出台全面、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规章,在试行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将其上升为行政法规。

4.制定单行的纳税服务规章。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税务信息公开操作办法》等可操作性强的单行纳税服务规章,明确信息公开等制度的基本内容。

5.制定和出台纳税人救济权利的法律法规。明确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纳税服务“不作为”或“作为瑕疵”时享有的救济权利等。

近年来,国家在逐步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进行纳税服务法制化建设方面的努力探索不可否认。纳税服务的法制化是我国纳税服务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相信随着纳税服务法律的逐渐健全,无论是纳税服务还是纳税人纳税意识都会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守文著.税法原理(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纳税服务论文篇9

关键词:纳税服务;纳税人;税务机关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2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治理层面看,党和政府对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要求更加明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认识高度,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些重要精神和重大部署,不仅对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税务部门推进法治建设提供了新动力、新机遇。 从税务管理层面看,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法律思维和手段解决问题,成为各方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税务机关要保障各项税收职能的有效履行,不仅要规范执法、依法办事,更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当前,依法治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理论回顾

国内外的学者以及实践层次对于纳税服务的定义都有不同的看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通过对我国学者对纳税服务的研究,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把纳税服务的定义分为两个层次,主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这两个方面。

广义的纳税服务可以定义为,为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税务机关提供的各种纳税服务,如:税法的制定、纳税宣传、纳税指导、纳税的后期服务、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狭义的纳税服务可以定义为,税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为纳税人提供的法定的服务,这样的界定主要是依据法规规定纳税的主w、纳税的相关服务等内容。

二、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纳税服务的相关内容的提出主要集中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各地的规则也不一样,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和规定,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是随着纳税人意识的觉醒,纳税服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配合服务型政府的实施,纳税服务的体系的建设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对我国纳税服务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从中找出我国纳税服务建设存在问题,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得到改进。

虽然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从总体来讲,纳税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解决和不断完善。

(一)缺乏良好的纳税服务的社会氛围和组织保障

我国主要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税收收入,支出的方式采用的财政预算支出,但是我国现阶段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度相对较低,预算的制定过于简化,预算管理的监督的力度不够,政府支出也存在大量的奢侈浪费,纳税人对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常常会提出质疑,从一定程度上对于纳税人的纳税的主动性不够,对纳税服务构建的社会氛围相对较差。我国现行的征税机构主要采用的两大系统地税系统与国税系统,而两大系统的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导致了纳税服务的实施中会出现权责不明的情况出现,各部门之间缺少相应的协调性,无法和总体的发展环境相适应。

(二)税务机关A服务机制还不尽完善

税务机制的建立是纳税服务体系质量体现的基本保证。现阶段我国的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的相关内容有了一些量化的具体规定,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纳税服务提,在税法的制定上没有明确纳税服务工作的范畴与性质。在纳税服务的相关的业绩评价体系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把纳税服务的考核作为日常的工作考核指标。纳税服务的外部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纳税服务缺乏外部的监督,纳税人没有参与到纳税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使得纳税体系的建立属于单方面行为,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纳税服务体系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完善的税务管理体系是建立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能够促进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向互动,实现两者的双赢的结果。

(三) 纳税服务的手段还比较落后

我国分税制改革从1994年开始至今,我国的纳税服务的手段已经建立初步的体系,有了多种多样的手段。从浅层次的角度来看,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从深层次的为纳税人服务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税务征收的流程上。主要体现在:首先,纳税人的办税流程还比较繁琐,从纳税申报到缴纳税收的整个流程还存在较多的不必要的环节,这些环节大大的耗费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而且有可能出现无法满足纳税人的各种需求,导致税务的遵从度在下降。其次,税务宣传的力度不够,纳税服务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只能是税务宣传,现阶段,税务机关的税务宣传只能停留的表面功夫,只是象征性的进行小范围的宣传,导致绝大多少纳税人不了解纳税的整个环节,也无法满足纳税人个性的需求,这不仅使得纳税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从一定程度上耗费了税务机关的公共资源的情况。

三、在新形势下优化纳税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及宿迁市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进一步的发展阶段,建立和完善我国纳税服务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意识的觉醒,纳税服务的进一步优化成为未来的趋势。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的落脚点应该转变管理的观念,把服务的理念扎根于我国的行政部门中,税务机关直接面对纳税人,它的职能的转变就可以反映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状况。建立新型的纳税服务体系,纳税服务的内容和纳税服务的方式是构建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纳税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将成为构建和谐的征税关系的落脚点。

(一)继续推进纳税服务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执政模式的不断转化,由人治向法治进行转变,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各项法律都在不同程度进行规范,特别是税收领域的法律更需要不断的进行加强。我国现阶段《税法》主要规范了税种和征管方面的内容,纳税服务的法制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随着纳税服务越来越重视,纳税服务的相关内容纳入法律体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现阶段我国的税法主要规定的是税种以及征收等相关的内容,纳税服务的相关内容尚未欠缺,所以我国的税法的制定需要将纳税服务的相关的内容进行法制化,明确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中具体的定位,来进一步解决我国纳税服务地^化的差异,以及没有完善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切实为纳税人提供更好的纳税服务,提高税收的遵从度。

(二)进一步优化办税服务的业务质量

办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履行申报义务、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提供的服务,是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纳成本、征纳关系和谐和税务机关形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纳税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快推进,办税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

(三)进一步优化办税服务的业务质量

办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在纳税人履行申报义务、办理涉税事项过程中提供的服务,是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纳成本、征纳关系和谐和税务机关形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纳税人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快推进,办税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推进税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

随着新经济体系的不断推进和纳税人意识的觉醒,纳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以国内外纳税服务成功实践成果的前提下,结合自身长期处于一线工作的经验,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政府理论及税务遵从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纳税服务体系建立的内容、形式以及具体手段进行可一系列的综合,推进我国的纳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随着纳税服务建设的不断完善,原有的纳税服务的一些做法需要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莫娜・J. 菲茨西蒙斯.服务管理[M].张金成,范秀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纳税服务论文篇10

所谓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向所有纳税人提供的旨在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和享受纳税权力的服务总称。纳税服务观即树立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是人本社会的必然要求。如果将整个税收体系比作金字塔,那么纳税服务工作就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它涉及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服务方式,强调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以满足纳税人各类办税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服务。把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评价各项工作实绩和效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和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自1996年税收征管改革以来,以办税服务为基础的纳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在提高纳税服务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规范纳税服务厅,到相继公开纳税服务厅窗口服务职责,并形成了相应的服务制度体系都促进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但从宏观上看,当前纳税服务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税务干部服务理念亟待提高、税务机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模式缺少深化纳税服务改革、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察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使纳税人的权力难以落实。因此研究纳税服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纳税服务体系深化,使之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纳税服务理念落后

纳税服务理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我国的宪法规定了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却忽视了对公民在缴税过程中应当享受的权利,从而导致税务干部服务理念落后,自身定位不准。虽然近年来在改进服务制度,提高服务层次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服务理念还停留在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范畴,缺乏实质性突破,远不能适应新的税收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长期以来,税务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对征纳税关系的认知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层面。这种权力意识本位化直接带来的是服务举措“本位化”。在当前的纳税服务体系中,税务机关是纳税服务的主体和主导,服务举措是更多地倾向于便于管理的角度建立的。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管理的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体系。(2)过多注重形式,肤浅地照搬了银行等窗口服务部门的做法,服务层次不深。(3)忽视了纳税人的需求,使得纳税服务“供求不对路”,纳税人需要的项目没有被列入服务重点。(4)纳税服务未能遵从纳税人自愿的原则,而以税务机关管理需要为出发点。

2.纳税人理念落后。本身作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纳税人,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对纳税人的权利缺乏了解,因此缺乏要求税务机关提供完善的纳税服务的自觉意识,期望值不高。这种期望值的不高,直接导致税务机关在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监督。

(二)税务系统内部还未能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1.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到位。纳税服务机制要求无论是征收、管理、稽查哪个环节,都有征求纳税服务需求并向有关环节反馈的义务,面对纳税人时都是代表税务机关的服务者,而不能因工作分工忽视了税务工作者法定的纳税服务义务。由于缺少纳税服务组织机构,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信息联系不畅,征收岗位发现的纳税人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管理岗位,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的纳税人对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环节的服务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征收、稽查环节。税务稽查只管查账,没有担负起相应的纳税服务职能,征、管、查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纳税人服务。

2.跨地域的税务机关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跨国、跨区域的纳税人日益增多,而在现行的属地管辖的原则下,同一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公司所接受的税务管理机构不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缺乏必要的联系渠道,各管各的事。在办理纳税事宜上,本来税务机关相互联系就可以了解的税收信息,却由纳税人到一个税务机关取得信息资料,再送到另一税务机关,加大了纳税成本。

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缺乏畅通高效的沟通联系渠道。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没有固化、畅通、高效的联系渠道,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需求不能及时传递到税务机关,税务机关也不能及时了解不同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不同需求。有的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服务需求信息的主动性差,重税收管理性信息,轻服务需求信息,没有建立长期、固定的模式,对纳税服务信息的了解片面、不完整。

(三)信息化服务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

1.政府对税收信息化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严密的发展规划,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目前税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联系各级税务机关、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政府缺少严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部门才刚刚起步,形成了税务机关一枝独秀开展信息化服务的局面,总体服务效果不理想。

2.信息管理部门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机关信息业务技术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基本上仅仅能够负责系统内的网络建设和后台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不能对前台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监控;而前台操作人员由于计算机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完全达到要求,形成一些垃圾数据和失真数据,降低了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同时,由于技术维护人员缺乏,对纳税人的技术支持不到位,影响了纳税人的应用。

(四)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

缺少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考核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的纳税服务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不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不重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不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税务机关内部不重视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没有把服务质量考核摆到相应的位置上。不但没有专门的服务考核机构,而且对于应该开展什么服务,服务是否到位,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内部考核制度。即使是行业作风评比,也是以社会各界参与的多,真正纳税人参与的少,真正的服务对象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服务水平评价的机会很少,缺乏由纳税人广泛参与的纳税服务评价机制。

(五)税务中介服务有待深化

我国税务中介服务的主要形式为税务服务,我国税务始于1998年,在维护纳税人权益、配合征管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当前运行情况看,有些地方还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方税务与当地税务机关未彻底脱钩,人员与税务机构工作人员交叉,服务内容上存在“越位”现象,服务方式上有行政命令的痕迹。二是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服务内容的层次较低,服务质量较差。

(六)纳税服务法律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新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哪些服务做了原则性指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纳税服务的立法层次仍然较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纳税服务的法律法规。对纳税服务本质、范围等内容缺乏法律层面的界定,缺乏纳税服务统一标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过错追究机制,导致了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法律支持,纳税服务规范征收行为的作用难以发挥,纳税人权利的保障难以落到实处,这是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根本原因。

三、建设纳税服务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纳税服务的必要性———公共财政理论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也就是“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不好的领域,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对市场进行干预。公共财政产生的前提则是市场经济。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极力要求缩小国家活动的范围,提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支,最好的赋税制度是税额最小”等观点。此后,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都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越来越丰富,职能范围也有所拓宽。上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从罗斯福“新政”和随后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逐步获得了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和财政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以便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利用市场的功能作用,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财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经济的稳定运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出自身的缺陷,70年代的“滞胀”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对国家干预提出了责难和质疑,开始主张减少国家干预,恢复自由经济。进入90年代以来,又开始重新重视国家干预政策。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财政的职能也相应地不断增强。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公共财政作为一种财政模式,政府向个人提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个人向政府缴纳税款,反映了政府与公民之间在税收与公共物品的等价交换。税收既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报酬,也是个人购买政府服务的成本,即税务机关提供纳税服务是无偿的,这是对税务机关工作性质的定位。税务机关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除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费用外,“直接以纳税人为调控对象,引导个体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向有利于提升整体纳税人公共利益水平的方向转移。”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核心,是将税务机关由行政执法机关调整为执法与公共服务并存的机关,其实质是把服务的理念融入税收工作之中,进而调整税收工作思路,达到税收与经济、税务与社会、征税与纳税的良性互动。因此,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是其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广大纳税人的主人翁地位,赋予广大纳税人权利,维护其根本利益,提供各种纳税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提供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的假定中获得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总而言之,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三)建立和谐社会———税收遵从理论

税收遵从成本的测量源于1934年,美国学者海格(Haig)首先对税收的遵从成本进行测量,他对美国联邦和州税收的税收遵从成本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明确地对遵从成本进行定义。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测量,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巴斯大学的锡德里克。桑福德(CedricSandford)教授,在税收遵从成本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将许多国家政府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这一长期被漠视的领域。西方纳税人遵从理论认为,纳税人会对遵从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等)和不遵从成本(罚款)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是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时间成本是指纳税人搜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收据、填写纳税申报表所耗费的时间价值;货币成本是指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所支付的咨询费用或者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所支付的中介费用及拜访税务机关所花费的交通费用等;心理成本是指纳税人认为自己纳税并没有得到相应报酬而产生不满情绪或担心误解税收规定可能会遭受处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我国税收遵从成本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时间成本较高。首先,纳税人申报纳税,填纳税申报表所需时间较长,如增值税需要填9张表;其次,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对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使我国纳税人了解有关税法规定、收集和保存相关资料的渠道比较少,所花费时间较长;再次,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我国现在的纳税申报还做不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化申报,还需要纳税人去税务机关和银行缴纳税款,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2.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货币成本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法律法规也将不断完善,加之企业不断向规模化发展,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向税务顾问进行咨询或交由税务等中介机构办理纳税事宜的现象将不断增多,这必将导致货币成本不断提高。

3.我国税收遵从成本的心理成本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将变得更加纷繁复杂,纳税人了解税法更加困难,加之一些地区和税务部门的不正之风依然严重,纳税人产生的焦虑及不满情绪就愈发严重,心理成本必然增加。

税收遵从理论认为,税务行政过程既是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过程,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税务管理活动的实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费用:征税费用和奉行纳税费用(税收遵从成本)。纳税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纳税人奉行纳税费用的高低以及纳税费用分配的公平,并直接影响征税效率。如税收信息服务有助于减少纳税人的信息搜寻成本;实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则可以节约纳税人的时间成本。税务机关通过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可以极大地减少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税收遵从率,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税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