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合同十篇

时间:2023-04-06 01:31:13

学徒合同

学徒合同篇1

    案例:

    某皮鞋厂劳动合同制工人叶某等7人同时与被诉方签订劳动合同,合同规定试用期为6个月,学徒期两年,试用期包括在学徒期内;学徒期间,工厂每月给每人发放生活费120元,工厂根据工作情况可适当发给奖金,除此之外,工人不享受其他劳保待遇。1994年6月,申诉方叶某从有关书籍中看到合同制工人在学徒期间可以按其生活费的15%发给津贴的规定,要求厂方增加津贴费,遭到拒绝。其后,因物价上涨,全厂普调工资,并补发其他职工每人300元的物价补贴,但企业未增加叶某等7位学徒工的生活费。为此,叶某等7人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劳动争议仲裁机关责令被诉方增加申诉方学徒期间的基本生活费,并按法律规定发给相当基本生活费15%的津贴。

    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双方达成如下协议:①变更原劳动合同内容,由被诉方每月发给申诉方每人基本生活费250元(其中包括各种津贴),取消原合同中所约定的申诉方不享受其他劳保待遇的内容,申诉方在学徒期间享受本厂劳动保险及福利待遇;②被诉方向申诉方补发物价补贴每人200元。

    专家评析:

    学徒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培训新工人的主要方式,现有的技术工人多数是通过这种制度培训出来的。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学徒在学习期限内,由企业按月发给生活补贴,其标准按当地或本行业一般低级职工的伙食费另加少数零用钱计算。另外,学徒还可以享受一次性奖励和属于劳动保护性质的待遇。本案中某皮鞋厂所在地的制鞋行业的一般低级职工的伙食费为273元,因此,调解协议中规定的由被诉方每月发给申诉方每人基本生活费250元,显然定少了,应当适当增加基本生活费标准。另外,调解协议规定的250元基本生活费内含各种津贴,显然也是不妥当的。津贴是对职工额外或特殊的劳动消耗而发给的劳动报酬,学徒期间津贴是属于劳动保护性质的待遇,应当单列发给学徒,将其包含在基本生活费之内的做法也有失公正。在这种情况下,申诉方可于调解书生效之前向人民法院起诉。

学徒合同篇2

关键词:高质量学徒制;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缓慢,大量青年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技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国家的平均青年失业率超过20%,而现代学徒制开展得较好的瑞士、德国、丹麦、荷兰等国的青年失业率均控制在10%左右。其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推行了学徒制,然而效果并没有德国那么显著,普遍面临着质量问题。2015年6月15-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UNESCO-UNEVOC)举办了以“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采取网络论坛(e-forum)的形式,旨在探索现代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的特征,分析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的种种条件。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229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男性62%、女性38%)参加了此次会议[1]。经过为期12天的讨论,UNESCO-UNEVOC形成并了本次会议的最终报告――《高质量学徒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Delivering TVET through Quality Apprenticeships)。

一、何谓“高质量学徒制”

现代正规的学徒制旨在提供优质培训机会,使学徒、培训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系统整体上实现多赢。“高质量”的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引入,并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G20)多边及双边合作伙伴在内的众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培训企业的相关条件符合安全标准,学徒受到社会保障计划保护并可以得到工资或津贴。第二,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年轻人学习到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第三,证书的质量――支持学徒在全国范围从事培训岗位性质的工作。第四,学徒制所有参与方多赢局面的质量――培训企业受益于获得额外劳动力,可以将学徒制作为招生策略;学徒学习职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领取工资,得到有效的证书以及获取工作经验;培训学校受益于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受益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更加平衡,以及青年就业率的提高。[2]

根据ILO的一项研究,学徒制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要素: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工会之间的对话关系,以明确关于学徒制系统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各层面所有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三是融资机制,参与各方拥有清晰、合理的成本分摊标准,并确保财政支持的有效性;四是立法,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施运作的框架。

二、会议目标及范围

本次网络会议为期两周,总体目标是增进与会者对学徒培训,特别是正规“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会议旨在共享各国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供与会者提出问题,关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分享个人、机构和国家的实践经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加深对学徒制,特别是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明确不同国家正规或非正规学徒制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的有利条件,力图发现当前“高质量学徒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3]

根据与会者的兴趣及研究领域,基于网上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本次会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12个议题。鉴于各个议题关注度及讨论程度不同,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份报告总结了与会者主要的讨论情况及研究结果,包含与会者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问题、建议以及常见的挑战,同时对如何深化理解学徒制并推广成功经验给予了相关建议。

三、议题总结

报告共涉及12个议题。其中,“议题八:记录先前的工作、学习经历”仅有涉及,并未充分讨论。

(一)议题一 :定义“学徒制”,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与培训、实习等不同,它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形式。基于讨论结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徒制作出如下区别和分类(见表1)。[4]

从所有建言献策来看,与会者对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特征有着一致看法,公认学徒培训,无论是正规或非正规、基于企业或基于学校,都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关于“质量”的概念,讨论主要围绕传统和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缺陷展开,参与者提出了众多需要改进之处,如恶劣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社会地位、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所导致的工作事故、工匠师傅或公司培训负责人的工艺和教学技能水平低、缺乏高质量技能培训、缺乏监管和实施机制等。指出问题的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多数人提出应该将非正规学徒制整合为正规TVET,规范学徒制。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在正规TVET体系中实现校本培训,提升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使非正规学徒制毕业生的技能得到官方认可,为其未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更多路径。其他必要的措施还包括进行专门立法规范学徒制,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支持低收入学徒群体等。

(二)议题二:创新学徒制以及学徒制的替代形式

在创新学徒制的应用方面,与会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农村地区发展学徒制以培养农业人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学徒制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特殊残障青年康复发展;开发大学学徒制等。在学徒制形式方面,与会者认为传统的学徒制模式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现代职业中的技术领域需要工作者拥有大量理论背景知识以执行复杂任务,简单的“边干边学”方法对学徒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配备富有教学、培训、辅导和指导技能的专门培训师十分必要。学徒制“混合”其他工作场所学习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例如,与会者提到的新西兰的经验,即许多学徒参加夜校学习,通常一星期一次,以补充理论训练。在一些行业中,安排“流动”导师对学徒进行每月一次的辅导,帮助学徒学习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种安排有助于学徒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良好衔接,强调学徒“反思”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的学习完成率。

(三)议题三:学徒制的资助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同政府应该对学徒制系统进行资助,为企业积极参与学徒制提供有效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学习行业技术。各位专家及实践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是发展学徒制从长期来看是有益的,企业也应共同资助学徒。例如,瑞士的企业在提供学徒制培训的第一年会有一些资金损失,主要是源于支付学徒工资和学徒较低的生产率,然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随着学徒生产力的提高,其对企业的贡献会大为增加。另外,政府在对学徒制进行资助时要注意向企业补贴学徒工资造成的企业对学徒的虚假需求――一些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并不是因为想为未来的招聘做准备,而是希望得到政府资助。

(四)议题四: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期和识别

关于此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考虑到正规学徒制所授技能通常来自于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主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学徒培训,那么学徒制体系是否还需要进一步预期所需技能?一般来说,学徒制自身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正如来自菲律宾的一位与会者所说,在菲律宾,“技能不匹配现象非常常见,公司如果不需要工人就不会参与学徒制”。然而,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对教育制度和TVET机构来说,这种预期是必要的,可以准确确定培训计划和项目的重点,尤其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更加重要。预期还可以为扩大学徒制和确定新学徒计划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新兴职业。技能预期使学徒制培训更具可持续性,以下三方受益于此:学徒,向其持续提供工作机会;企业,促使其制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规划;TVET机构,开发相关课程,使学徒更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

(五)议题五:将各行业企业纳入学徒制

报告中,许多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各行业纳入学徒制?所有人都认为各行业的参与能够对学徒制产生有效影响。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包括提高企业生产力,以及降低学徒制劳动力成本。瑞士的研究表明,企业从学徒制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此外,当企业把学徒制看作员工规划和人才招聘的机会时,便会迫切需要对学徒进行培训。虽然如此,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并不是企业不参与学徒培训,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有限,无法惠及所有需要技能培训的学徒。另外,也有一些因素阻碍企业参与学徒制。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做好了接收学徒的准备,某些企业由于其工作环境或内部组织能力有所局限,难以吸纳新人接受培训和监督。其次,企业培训人员不情愿传授或共享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是由于一旦学徒掌握了相关技能,便有可能取代企业员工。最后,缺乏政策支持也是阻止企业充分参与学徒制的可能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社会对话,包括政府、雇主和国家工会代表之间的三方对话,力求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徒制之中。

(六)议题六:学徒制的课程开发

菲律宾、巴西和博茨瓦纳的学徒制课程开发步骤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首先,这些国家遵循统一的参考标准或指导原则来开发课程,包含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技能和预期结果。其次,这些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能力标准或单位标准(competency or unit standards),上述国家都是采用能力标准的方法开发课程。最后,多方参与课程标准的开发。在巴西和博茨瓦纳,包括政府代表、教育专家、行业协会、雇主组织、工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开发并制定课程标准。

(七)议题七:学徒的辍学

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均存在学徒辍学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群体中,年轻人在学徒期完成之前就想挣“快钱”的诱惑似乎是一个重大问题,对行业理解的缺乏也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与学徒和企业都有关系:一方面,学徒缺乏就业指导、职业意识,而且个人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影响其承担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合适的学徒。此外,培训者教学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徒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议题九: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与学术教育和研究相比,学徒制的社会形象通常被认为更加低等。比起主流的、基于学校的TVET,学徒制常常被低估,且被看作对“学术天分欠缺”或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青年人的职业培训。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利用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学徒制的优势,塑造学徒制的正面形象。第二,从普通教育开始就塑造积极的学徒制形象,不仅针对学徒,还需包括有可能影响学徒选择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内;此外,向政策制定者、企业雇主宣传学徒制的优势。第三,提升非正规学徒制质量,这本身便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徒制需要尽可能直接地与工作相联系,从而激发各行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伙伴关系。

(九)议题十: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培训师

企业内部的师傅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企业培训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中,师傅的职责局限于实践知识的传授。由于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相对欠缺,师傅难以独立承担学徒的全程培训,即对学徒进行指导、支持、监督、跟进,这就引出了“企业培训师”的概念。区别于企业的师傅,企业培训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可以为学徒进行系统的讲解,负责跟进学徒工作,为学徒介绍不同的任务和技能,观察学徒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监督其学习进展。此外,企业培训师还会提供额外的理论背景知识,甚至会提供一些与公司内部学习相关的实践训练。企业培训师与师傅一起为学徒设计整个培训项目,也和TVET学校的教师及指导人员保持联系。不同国家的企业培训师的来源不同,有些来自企业内部,有些则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在各培训学校之间流转,以跟进学徒的学习进展。在许多国家,企业培训师掌握教育学知识,在对学徒进行培训和监督之前,他们还需要获得相关证书并定期更新技能。

(十)议题十一:学徒制成功的要素

第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与承诺。如果缺乏共识,学徒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在商业、公共部门及社会领域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形成一致的理解或达成共同的目标;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角色;每个利益相关者相互承诺、达成一致;逐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并达成合作伙伴共识。第二,职业指导,确保年轻人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出现毕业生大量失业的同时企业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工。第三,教育系统的渗透与衔接,保证学徒可以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或建立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得到专业发展机会,避免学徒制发展成为缺乏前景的“死胡同”。

(十一)议题十二:进一步的研究领域

报告的最后讨论了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善学徒制系统的研究领域。例如,什么类型的学徒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非洲农村地区就业问题,从而减少人口迁移现象?如何将相关资格框架(通用能力)与学徒制成果联系起来?什么是评价学徒制效益有效且可靠的工具?如何在培训提供者(职业学校等)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

四、结论

这份报告呈现的12个议题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地的专家、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关于学徒制的兴趣及承诺,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有益之处得到公认,尤其能够帮助大批未能充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掌握职业要求的更高技能,很大程度上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此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系统,需要不同参与方和机构的充分安排、达成共识和作出承诺。质量问题是发展学徒制所必须面对的,学徒制培训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导师和培训者,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技能,以履行各自的职责。纵观各国学徒制的实践情况,尽管发展的程度、水平不一,但都越来越将“质量”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德国、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学徒制发展较为成熟,更多地是针对提升学徒制质量进行微调,建立“高质量”的学徒制体系;另外一些诸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学徒制发展相对不足,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高质量”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入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通过完善学徒制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培养高水平学徒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学徒合同篇3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86-07

国务院早在2014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同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更为职教改革指明了新思路。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新常态化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探索试行现代学徒制已上升为国家意志。

一、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时代价值

师带徒式的传统学徒制是文化、知识、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18世纪下半叶,传统学徒制在机器化大生产趋势下逐渐走向没落,代之以职校教育。然而,单纯的职校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与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凸显诸多弊端。与经济、生产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直接助推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学徒制重返人们视野,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意义,称为“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它能使学生(学徒)获得职业资格,通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资格考核鉴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实境中获得实践知识;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建立与发展[1]。有的人将它阐述为:建立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与产品导向生产组织形式基础之上,是伴随着创新、自我实现与终身学习等教育理念及全球竞争加剧、产品创新周期大幅度缩短的情况下,将生产现场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合作职业教育制度[2]。还有学者针对国内高职情况解释为: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能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带徒的培训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3]。不同学者对现代学徒制有着各自不同侧重的见解。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赋予受教育者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由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传授相结合,形成双导师教育新资源,从而为学生(学徒)提升其学历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出现了现代学徒制改革浪潮。现代学徒制已成槿球大多数国家职教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制度。据欧盟2012年报告,27个成员国里面,有24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另有14国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4]。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近几年来,国内非常重视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试点和推进工作,希望借助试点,由点及面地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度。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完善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教育部将推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于2013年委托部分地区、科研机构、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14年8月底,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因此,创建“现代学徒制”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二、广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

截止至2015年,广东省共有79所高职院校,其中19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专业为67个。广东省委在1994年的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当时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及惠州、清远、肇庆的一部分。后来,珠三角调整为由广州、深圳、佛山等组成,清远与梅州、韶关等市一同被归为粤东西北地区。清远位于经济发展中的粤北地区,而番禺隶属广州市,位于经济发展较好的珠三角地区。通过选取这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来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远是广东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随着蒙牛集团等重大项目的进驻,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清远职院)作为清远市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肩负起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任,当前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清远职院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少且流动率大;学历低和技能差的员工都有强烈提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企业自身也面临选、用、育、留人才的问题。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中,清远职院围绕着现代学徒制“双重身份、双元育人”的特色,在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禺职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职教育龙头院校,2014年度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经过评定和筛选,番禺职院列于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名单之中。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百果园公司)全国现有1300余家直营专卖店,是亚洲最大的果品连锁企业。百果园公司意识到与番禺职院进行强强联手是企校合作的战略选择,遂决定合作成立百果园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同为百果园公司未来发展培养门店管理优秀人才。

清远职院和番禺职院位列全省自主招生计划数的前三甲,两者都承载着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任务,现代学徒制是实现校企培训和深化工学结合的理想途径。本文挑选上述两所高职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其他职业院校更快更好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提供借鉴。

(一)灵活的多方联动机制

清远职院自2009年开始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来,2012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2013年学徒制班级报名人数直线上升,现有7个学徒制试点专业。2014年承办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进会。清远职院与广东伊丽莎白美容健身有限公司(简称伊丽莎白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形成了“校企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了政行校企多方联动的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番禺职院与百果园公司合作成立的百果园学院定位于校企双方共同拥有、双主体办学、以企业为主导、双元培养的特色学院,合作专业是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校企双方共同拥有相关知识产权,并在全国范围内牵头组建了百果园职教联盟,在全国各地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为更大范围内的百果园大学的建设做好准备。

从运行机制来说,通过对比,相同点表现在:清远职院和番禺职院都组建了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校企双方联合双主体办学、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不同之处在于番禺职院将工作重心定位于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以百果园学院为特色的育人模式,因而工作更具体化、细节化。

(二)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

清远职院分别采用了三种途径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一种是学校主导型的“准学徒制”,与宇龙公司合作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校企双导师互渗交互培养,即学徒前两年以在校学习为主,第三学年以在岗培养为主。第二种是校企融合型的“紧密型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分别为英德海螺水泥公司和伊丽莎白公司,从企业员工中分别招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徒,采取双导师在岗交互培养的方式,即学徒不脱离工作岗位,接受学校和企业导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三种是企业主导型的“普通型现代学徒制”,与美亚宝铝业有限公司合作,招收中职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实施双导师行业通用交互培养,即行业参与制定培养标准,第一学年校企交替培养,以学校为主;第二学年在岗培养,以行业或企业导师“师带徒”为主。

番禺职院百果园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一体化的招工与招生模式。实施以“在岗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即“招工招生同步”,利用自主招生方式,面向应往届中职或高中毕业生招生。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采用在校学习和企业见习交替进行;第二学年以企业为主,企业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多岗或轮岗的在岗培养。在招生宣传阶段,学校会将现代学徒制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相关情况、报录条件等内容传达给每位考生和家长。在招录和面试阶段,企业会将用工合同发给考生和家长征询意见,双方达成共识后签约和录用。如考生通过面试,又与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学校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2015年,百果园学院有44名学生成为现代学徒制班的学员,他们既是百果园公司员工,又是番禺职院学生。与此同时,还有“先招工再招生”和“先招生再招工”两种辅助招工与招生模式(如表1所示)。

从模式探索上看,清远职院依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招生形式、招生方式、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别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第一种是学校主导型的“准学徒制”,第二种是校企融合型的“紧密型现代学徒制”,第三种是企业主导型的“普通型现代学徒制”。三种模式结合运用,十分灵活。而番禺职院百果园学院则推行现代学徒制一体化的招工与招生模式。与此同时,辅之以“先招工再招生”和“先招生再招工”两种模式。

(三)共享的互聘师资队伍

清远职院对双导师的聘任都有一定的条件。其中学校导师年龄为60岁以下,身体健康。原则上要求具有现代学徒制所涉及的企业工作岗位的任职经历,至少要通过企业的现场调研,熟悉所任课程涉及的岗位工作对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需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承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意识,能服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遵守校企各项教学规章制度。企业导师应为在岗员工,具备三年及以上企业岗位工作经历,大专以上学历,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中级及以上职称、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中级及以上领导职务(具有五年以上岗位工作经验的优秀员工不受限)。分别制定双导师例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对学徒课程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合作开发课程等工作职责(如图2所示)。

番禺职院为百果园公司策划在全国各地建立水果大学的分校(院),成立番禺职院百果园学院。如此既解决了现代学徒制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对学校教师的需求问题,学院也急需企业师傅协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校企双方这种互惠互利的做法,真正为加强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努力。番禺职院和百果园公司首期各自选出10名优秀员工,他们既是双导师,又有效补充了校企双方各自发展所需的人才队伍。校企双方对上述导师进行互聘共用,双导师接受校企双方共同颁发的聘书,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教学任务、考核评价以及待遇等内容。除此之外,番禺职院每年还会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总的来说,即发挥校企深度合作的桥梁作用。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清远职院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双导师聘任准入条件制度,要求学校导师具备企业岗位任职经历,对企业导师的学历、职称和职务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注重双导师的合作,包括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建立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等。番禺职院校企双方除了颁发聘书明确双导师的工作职责以外,还通过委派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的方式,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实现双方资源共享。

(四)互惠的双元协作管理

清远职院以师带徒模式和岗位学习为主,学生在企业内部完成主要学习任务。企业提供教学理论及场地,提供专业技能教学的职业岗位。现代学徒制课程可分为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岗位技术技能课程和拓展课程。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中讲授、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和岗位培养四种方式。一般由理论考核、任务训练考核和岗位培养考核构成课程考核,由双导师团队自行设计具体考核成绩的比重。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自主招生文件要求,校企双方要安排学生在学期间考取高级工以上(含)的职业资格证。

番禺职院遵循“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校企双方在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标准上达成共识,制订共同的标准及实施方案。在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和充分调研岗位工作内容上,共建专业课程和共同开发专业教材。目前,百果园公司与国内12所本科和高中职院校合作,由番禺职院牵头和百果园公司组建了百果园职教联盟,进而在联盟成员中成立百果园连锁学院。该联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学徒制深入开展,建立多方联动互惠的体制机制。探讨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的新路径,加强在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进联盟成员间的导师跨校授课,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从双主体管理上看,清远职院和番禺职院都采取了以岗位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企方提供教学实训场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各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共建现代学徒制课程。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也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番禺职院看到职教联盟的强大功能和连锁学院的辐射影响,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百果园职教联盟和连锁学院的方式,更为有效地实施并推广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成果。

(五)共赢的多方社会评价

通过访谈,清远职院的合作企业从企业视角审视了现代学徒制。英德海螺水泥公司张磊副总经理认为“和清远职院开展的现代学徒制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可以根据员工的发展需要,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教育培训。这种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在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中,伊丽莎白公司有的学员,原先对公司的管理产生误解。通过学徒制理解了师傅做法,更有了自己的创意,也能理解公司的考核标准,工作更开心。总之,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员工的“三赢”:院校在职教竞争中得以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企业在员工提升素质的同时,提升了综合竞争力,赢得了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员工在学习中提升技能、提高学历,实现了自我增值。

番禺职院实施现代学徒制,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为企业实现长期战略人才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2015年为合作企业提供40多名学徒,今后除了扩大招生规模,还将此模式向省内和国内高职院校推广。从百果园学院的实践来看,不仅为企业节省了人才招聘、培养、讲师聘用等成本,学校还将学费的50%拨给企业用于企业导师的课酬和指导费、企业优秀导师和优秀学员的奖励等。百果园公司的人员流失率一般在20%左右,现代学徒制至少保证学生毕业前的2~3年时间都要进行在岗学习,可以有效地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学徒的工资成本普遍低于企业的正式员工,但是因受过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相当,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如百果园学院学生在学徒期间的工资是2900元/月,但对于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工资都会在5000元/月以上。

从社会评价来看,两者视角不同:清远职院分别从合作企业和学生(学徒)的角度来审视现代学徒制,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员工的“三赢”。番禺职院以企业为主导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企业人才管理的贡献,为企业实现长期战略人才管理创造了条件。

三、广东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经验

广东清远职院和番禺职院的成功经验,可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提供相关参考:第一,真正具备现代学徒制的双元属性。两者都组建了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校企双方联合双主体办学、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第二,坚持因地制宜的试点工作。两者都依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招生形式、招生方式、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分别采用了不同途径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还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以何种模式为主来试点。第三,具备严格的双导师聘任准入条件制度。委派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做好校企之间的交流,实现双方资源共享。第四,采取在岗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以企方提供教学实训场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各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共建现代学徒制课程。最后,现院校、企业和员工的“三赢”效果。无论是从合作企业,还是从学生(学徒)的角度来审视现代学徒制,它的实施对院校管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以及对企业人才管理的贡献,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从订单式培养转化到全程介入的育人模式,是职业教育扎根于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有效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前文对广东两所高职院校的经验借鉴,基于思考,笔者对国内有效推行现代学徒制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构建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使得各利益主体各司其职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中的顺利实施,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统筹各行各业的力量,构建出一套推动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

1.在法律法规政策层面。国内有关现代学徒制的规定仅见于国务院或教育部(厅)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政府对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在税收、资金补贴及贴息贷款方面可适当给予优惠鼓励政策;可以考虑出台购买学徒劳动险和人生意外险等的法律制度,比如《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权益保障与促进办法》等,以保障学徒的人身安全,;还可以出台有关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诸如《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办法》、《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条例》等,以规范教育部门、高职院校、各行业企业主管部门等职责。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酌情放开自主招生中对考生户籍的硬性规定,对具有一定工龄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实行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明确界定现代学徒制的双重身份,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实施。

2.在管理机构层面。破解“学校热、企业冷”局面的关键在于协调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工作不能仅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只有构建一种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行业部门齐参与的现代学徒制管理体制,才能在根本上改变“企业冷”的现状。

协调各部门关系将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国内政府可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特色学院和骨干专业、成立技术研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等,它能够对现代学徒制进行设计、统筹、监督和管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功能。

3.在制度框架层面。国内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学徒制制度框架。一是建立国家学徒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引入国外高端职业资格证书和标准,选取合适的行业、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保证职业资格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相互融通,打通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普高、职教与继教之间的堡垒,实现学分互认。二是建立现代学徒制培训框架,学徒制培养体系应当纳入现代职教体系进行设计和规划。从纵向看,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学制和衔接模式;从横向看,打通职教与继教通道,使转岗人员、退伍军人和农民工等都有充分的选择,真正实现职教、普教、继教之间的互通。另外,严格把控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类型、规模和资质,严格界定培训标准、师资标准、学徒的专业范围、学制和工资比例等,保障学生(学徒)的合法权益。

4.在经费层面。基于国内目前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普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政府可加大实施现代学徒制专项经费的划拨力度;引导并鼓励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适当调整职业教育经费的分配,支持试点院校,为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在经费投入上,广东省已迈出一小步,表现在:省财政于2014年对每个高职试点专业补助不低于40万元,并安排45万元用于相关理论研究;2015年又安排150万元开展试点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试点院校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将学费收入的80%下放给试点专业统筹使用。试点及实施工作前路漫漫,还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

(二)联合培养,校企利益共赢

1.正确定位。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两者的工作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学校应当积极思考和面对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完全抄袭国外模式,应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立足自身,树立品牌,服务经济,重视对企业的“反哺”。总之,学校应了解当前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另外,还可以联合企业积极⒂氚煅В提升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也是扩大企业品牌效应的有效途径。

2.变革管理。职业教育必须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规律,必须形成一种“跨界”的、系统集成的理性思维。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必须改革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下,依据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来选择科学的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联合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此外,还须改革原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学徒制可在教育过程中加入互联网因子,打破时空限制,比如开设慕课、微课等,能够随时随地链接到全球院校与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以便更好地丰富学生(学徒)的学习资源。

要构建现代学徒制绩效考核体系和学生(学徒)学习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办学理念和专业结构等特点,成立由院校领导、合作企业和双导师组成的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建立并执行适合的绩效考核体系。院校应细化试点专业的考核项目,强化对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企业、教师及学生满意度等系数的考评。校企双方应分析学生(学徒)成长成才的影响因素,寻求学生发展与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建立起他们学习(培训)的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其岗位成才的热情。

(三)提高认识,营造社会氛围

推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很好地阐释了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知行合一”。政府应当协调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学生(学徒)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达成资源共享,谋求合作共赢。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需要在政府、企业、学校、双导师、学生及家长、社会层面营造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应当重视现代学徒制,正确审视当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广泛的宣传和鼓励,积极号召和支持校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地方各级现代学徒制成果奖励机制,将现代学徒制成果计入学校和企业的绩效考核中,对取得突出成果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在充分分析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应当鼓励或安排专职教师和相关行政人员多走访企业,加强与企业师傅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院校管理层需摒弃“等、靠、要”思想,还应适当改革与探索管理方式和手段,积极投身到现代学徒制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高职学生形成一种在职业院校同样有出彩机会的意识。

第三,企业应时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学徒)的在岗培训,要向合作的高职院校、学生(学徒)及其家长准确转达相关专业和岗位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依据学生(学徒)的考评成绩合理选聘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留岗就业。对在学徒培训过程中做出优良成绩的企业导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在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远意义。同时,应该放远眼光,要看到现代学徒制对企业“选、用、育、留”上的优势,以及扩大企业品牌效应的这一途径。

第四,校企导师应该深入认识并理解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明晰自身所承担的育人模块,重视提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作为企业导师的技术骨干应当是集实操经验和授课能力为一体的优秀师傅。只有双导师的协同育人,才能将现代学徒制办好。

第五,家长应当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并支持学生报考自己喜欢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班,对学生的就业等问题进行思考商量后,给予适当的建议。学生(学徒)应严格遵循校企联合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加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并自觉遵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各项义务。

最后,逐步扩大现代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适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现代学徒制招生宣传和推广,对社会人员潜移默化地植入学徒制培养观念,普及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以此扩大现代学徒制的大众影响力和提升其社会知名度。

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标签。这种制度不停留于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更将它视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武器。虽然我国现代学徒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要深信,在国内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并在充分借鉴他国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终会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之路,从而积极加快国内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鲁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广东职教信息,2015(2).

[2]陈俊兰.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学徒合同篇4

现代学徒制来源于学徒制,学徒制实质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师父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景分离等局面,现代学徒制被提出。现代学徒制是吸收传统学徒制“做中学”的现场学习优势和学校教育制度系统、高效的人才培养优势而形成的。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企业、学校的深度合作,结合学校、企业,依靠教师、师父的教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现代学徒制相对于传统学徒制的优势

其一,制度管理规范。

传统学徒制是某一技能、某一行业自发形成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技能传授模式,是个体、行业的行为,而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管理,以制度规范管理,从而形成规范而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

其二,参与主体多元。

相较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参与主体至少包括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利益均衡制约,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广泛、综合、开放的教育性质。

其三,以企业为主,体现企业对于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现代学徒制以企业为主,招生即招工。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里学习,也要在生产一线与企业、工种特定的时间内学习。

其四,被培养者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在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有一种角色,而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学徒也是学生。传统学徒制中的学徒只跟着师父学习,而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跟着师父和教师学习。这也就决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考核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及教育部门共同参与评价。

三、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运用

其一,艺术设计类人才行业需求现状。

单个企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接纳人数少,艺术设计类人才进入企业的门槛较低,工资不高,企业内工作不稳定,实操经验要求多。

其二,确立企业的主导地位。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企业携手共建的,因此在实施现代学徒制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学校应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就业企业的具体情况,通过与合作企业深度接触、紧密对接,使合作企业对现代学徒制有充分的认识和较高的热情,在双方受益的前提下,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招生与招工政策。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存在企业接纳人数少的情况,因此,学校选择合作企业并构建相关企业群显得尤为重要,要确立企业的主导地位。

其三,发挥学校在现代学徒制运用中的作用。

学校在现代学徒制运用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桥梁作用。学校是一座连接政府、行业、企业、学徒的桥梁。各级各类院校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多建立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二是监督作用。学校参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对学徒的培养,这是社会责任,也是教育机构的义务。三是共同培育作用。学校和企业共同培育的模型。学校和企业共同培育事宜如下:第一,招生之前,企业、行业、学校三方一起探讨企业招工政策、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选拔制度等;第二,学生1.5年在校学习,要有企业的参与,更要有企业的选拔考核,这些都是教学不脱节于市场的最好体现;第三,企业在1.5年后选拔考核合格的学徒,学徒既要有企业师父,也要有学校导师,学校参与到培养环节中。

其四,建立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

一是以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作保障。邀请艺术行业、企业的专家,同职业技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起组成相关合作小组,为艺术设计教学实施现代学徒制进行教学设计、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出谋划策,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共同培育中的作用。筹备专门的机构广泛与艺术行业、企业、组织联系,让更多的企业加入企业群,让行业、企业、组织选派代表参与到学校招生、招工、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中。三是法律保障,过程程序化。学校和企业本着携手共进、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契约,明确权利与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约束双方的行为,保证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徒合同篇5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

1问题的提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在众多高职院校教师共同努力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专业建设成果颇丰,在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基本取得共识,在酒店行业标准指导下,众多院校酒店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已经趋于一致。在教学组织与运行中,众多院校依托合作企业,探讨一系列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酒店人才。但是,从核心课程开发并实施教学的过程看,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校内并进行仿真实训,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实训内容和过程与酒店活动实际仍有距离。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后,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并实践开展现代学徒制,但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岗位分散的特点,酒店管理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三难”:首先,企业的参与度低,不能满足现代学徒制对于导师双主体要求;其次,学校和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考核机制来确保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效果;最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工学结合和理实一体化。针对上述困难,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内酒店“纳德润泽园酒店”共同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批进去酒店,按照现代学徒制组织专业核心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

2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遵守系统化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程,把酒店前厅知识、技能和技巧融合于学生完成的课业项目中,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的形式来体验前厅课程的学习,在企业中通过真实岗位待客服务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到系统化提升。其次,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采用项目化教学,整个课程根据酒店前厅部员工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职能岗位,设置了10个项目,分别为认识前厅部、客房预订服务、前台接待服务、前厅收银服务、礼宾服务、总机服务、问询及留言服务、商务中心服务、大堂副理服务和前厅销售服务。每个项目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都结合前厅部员工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通过课内实训和酒店真实场景的待客服务效果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因此,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安排学生坚持连续4个月的校内学习和职场训练,学生在4个月中,先后完成“前厅服务与管理”的10个项目的学习,酒店派出5名专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与校内外教师共同配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酒店的业务活动融为一体,知识点学习与技能训练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课堂到职场,实现了教学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汇总工学交替。最后,酒店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坚持“一课双师”原则。目前,很多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需求量很大,因此,培养酒店管理技能型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也关系酒店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课程在设计时,坚持“一课双师制”原则,即为每个学徒配备一个校内教师,一个企业师傅。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教学与指导,参与到学生实践学习全过程,企业师傅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解决实际工作遇到问题和难点。双师共同制订学徒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标准。

3教学组织设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职业院校和酒店依托各自的优势,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思路,根据酒店服务人才成长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组织设计。下表为“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实施表。

4几点启示

4.1建立校中店,招生制度改革

从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看,要想实施以工作为核心的半工半读式学习,即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在课堂中学习与职场中学习下,使课程内容紧密衔接,首先,就是需要建立“校中店”,这样能保证学生能随时进行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学习。其次,从德国和英国等现代学徒制实施较好的国家看,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即就与企业签订了合同。因此,要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制度需改革,学生从进校即进企。在招生时,企业就参与到学校中来,和学校一起招聘学生,招聘的学生进校即进企,与学生签订合同,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加强师资互聘交流及学分认定等政策和措施,使企业和学校共同成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使校中店和校园共同成为学生培养的主体。

4.2校企责任共担、共同评价是客观要求

现代学徒制的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他们是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企业,他们是员工,要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从多年的校企合作来看,企业在学徒的福利待遇上和正式员工是有区别的,而管理要求则是一样。双重角色的不断变化会使学徒们在实际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和压力。因此,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学徒的双重身份和双方各自职责和权益,学校要代表学生与企业谈判,保障学生作为学徒在企业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职责,企业也要和学校明确对学徒管理制度实施,确定之后由学徒和企业签订合同。采用双导师培养制度是学徒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岗位核心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由企业导师承担,采用师带徒方式实施岗位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课程由学校导师授课,学徒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工学交替方式完成学业。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评价方案考核学徒的学习结果。

4.3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保证

学徒合同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98-02

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但是,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先进的模式相比差距较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现在学徒制的含义以及它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理解现代学徒制,需要从“现代”以及“学徒”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中“现代”与“传统“相对而言的,一些国家将现代学徒制称为“新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规模化的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作坊,而传统的学徒制在教育的规范性,促进人全面发展以及教育的效率上都不能满足新的要求。自此之后,学校职业教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学校职业教育也会陷入到理论与实际想脱离的地步,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学徒制”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当中通过实际的行为来讲生产技能进行传授,不论是传统学徒制还是现代学徒制,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师父对徒弟的指导,注重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但是,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也有一定的区别,二者的形成基础,价值都有着较大的不同。

2.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差异。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对象、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以及教授者等多个方面。首先,学徒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学徒制当中,学徒仅仅只有“学徒”这一种身份,而在现代学徒制当中,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即“学徒”和“学生”,学徒跟随师父以及教师共同学习。其次是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传统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操作技能熟练的技术工人,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在传统学徒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出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技能型人才。再次是培训地点的变化,传统学徒制学徒只在一线生产中学习,而现代学徒制下,学校以及生产一线都是学习的地点。最后,现代学徒制不仅重视对学徒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学徒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现代学徒的学习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另外,在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上,现代学徒制都体现出了与传统学徒制的不同。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以及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首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治标不治本”。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包括了“学工交替”、“订单式”、“2+1”、“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产学研合作”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探索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审视,但是却与“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途径”等人才培养模式相混淆。简单来说,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仅仅是对职业教育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略微修改,然后变成一种“模式”。如果仅仅用解决单一问题的方法来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次,盲目借用国外经验。相比于实际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缺少成功的经验,所以较多地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然而,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背景以及政治背景不同,虽然人才培养模式在本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如果将这种模式套用在中国职业教育当中,却不一定能够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所以照搬照抄的行为是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

2.现代学徒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首先,现代学徒制“标本根治”。对于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依靠各方力量,如果仅仅是通过改变教学中的方式,或者调整教学目标,仅仅是发挥到了学校以及教师的作用,并不能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问题解决。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与企业的师傅进行接触,此时企业已经参与到了学生的教育当中,企业可以参与到学生课程内容的改变以及增减等,让学生课程内容的设置于市场变化紧密相连。采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有效联通,解决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根本矛盾。其次,现代学徒制具有“中国特色”。谈到学徒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英国、瑞典、荷兰等国家的学徒制。但是,研究国外学徒制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我国提供参考经验,进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应当重视对高职教育的学生采取现代学徒制的模式进行培养,如果盲目借鉴其他国家的模式则会陷入管理混乱。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重视学生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构建了学校、政府以及企业三者的联系,完全解决了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困境问题。

三、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依靠政府的政策保障。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发展,现代学徒培训制度的推广,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制定扶持性的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所以对于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言同样如此。要想顺利推行现代学徒制,就必须得到政府的肯定以及扶持,这样才能够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要培养出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发展的优秀人才,如果缺少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必然会有所顾虑,而校企合作也丧失了本质意义,变成了企业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一种宣传手段。所以,为了杜绝这种问题的出现,政府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宏观调控,强化监管,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服务。我国职业院校的数量非常多,很多学校由于资金不足,不得不面对缺乏试验基地,缺少先进设备的问题。所以,政府也应当研究如何将资金投入到最关键的地方,把握资金的使用方向,解决关键性的问题。政府资金的投入最好的方向是用于刺激校企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来为职业院校提供培训基地,通过资金对合作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偿,同时还应当对合作效果明显的单位进行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合作的长远发展。通过这种企业与职业院校相互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一方面学校节省了资金的投入,培养出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国家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得到了社会认可。

2.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校企合作的责任与义务。在现代学徒制当中,涉及到的对象包括了学生、企业师父、企业单位以及学校,所以必须确保所有对象的合法权利。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职业院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合同,所以双方的利益由合同进行保障。但是对其另外两个对象学生以及师父,并没有相关的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学徒的劳动补偿以及工作制度并没有因为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师父的福利待遇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增涨。所以我国必须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考虑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的现有条件,构建出符合我国基本情况的现代学徒制。为此,企业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以带薪的形式才加到实习当中。通过劳动制度对学徒的培训进行规范,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将企业、学校的权利以及义务明确规定出来,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出现代学徒制的作用,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3.通过行业协会来协调各方关系。行业协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产生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为了协调激烈竞争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行业协会不属于盈利组织,而是一种非政府、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所以它能够做到公正、公平,也会得到学校以及企业的信任。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行业协会则能够发挥作用,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行业协会的引导,可以建立校企联合发展基金会,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单位的互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然而,当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并不具备劳动制度以及教育的监管权力,行业协会自身所具备的组织力量并没有发挥出来,但是行业协会的出现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以及国家的集中管理产生了有利影响。成立企业联合发展会,让其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虽然该协会自身缺少监管的权利,但是当校企沟通中出现各种问题时,该协会都能够及时解决,保证了双方合作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相互之间能够通过交流和沟通,共同开发更多的合作项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回报社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存在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实现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操作性。它必须在政府的宏观控制下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利益以及义务,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来协调各方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出现代学徒制的作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学徒合同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国家制度;比较

作者简介:关晶(1978-),女,福建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2JZD041),主持人:李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81-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2014年9月,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在我国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放眼全球,当前大多数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已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学徒制系统。根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的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另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的现代学徒制[1]。明确、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是许多国家成功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度经验,对于设计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环境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组织制度

(一)专门立法

许多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是在专门的法律框架下开展的。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2005年修订)、奥地利的《职业教育法》(2006年修订)、英国的《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2009年)、意大利的《学徒制巩固法》(2011年)等。这些法案确立了学徒的法律地位,并且规定了学徒培训的开展条件、开展方式、资金保障等内容要求。

(二)组织管理

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都体现了分权、分级、分块的管理思路。中央分权给地方,实行分级管理;分权给行业,实行分块管理。一般来说,其组织和管理分为四层:(1)中央部委担负总体规划和领导的责任;(2)由非部委的独立政府机构负责学徒制项目的开发与总体规范;(3)学徒制的具体管理由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负责;(4)具体实施培训的是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各层级分工明确。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多年的现代学徒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至少包含政府、行业、工会和学校四方利益的相对均衡的合作机制。这主要体现为现代学徒制的各级组织管理机构的人员由各方代表组成,且他们在这些机构中的决策权是相对平衡的。其中,尤其要提及的是行业和工会的力量,它们分别作为雇用方和受雇方进行博弈,从而既保证满足企业需求,又保证学徒的切实利益。

二、相关方参与制度

(一)学徒资格

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入门资格要求不高,完成义务教育获得相关毕业证书即可参加,但要参加更高级的学徒制,就需要完成前一阶段的学徒制或具有同等文凭资格。在年龄限制上,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学徒制面向16-20岁的青年,也有一些国家的学徒年龄限制比较宽泛,如法国学徒制的年龄上限为25岁,英国和澳大利亚则不设年龄上限。

(二)开展学徒制的企业资质

在所有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国家,企业对于是否开展学徒制都有自主决定权,而非强制性的。但是对于哪些企业才能有资质开展学徒制,获得资质的程序是什么,不同的国家采取的政策不一。英国对企业的资质几乎没有硬性的条件规定。而在大部分国家,如丹麦、德国、法国、荷兰,企业要想开展学徒制,就必须首先得到相关资格审查部门的批准,从而成为一个有资质开展学徒制的企业。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硬件条件、拥有的企业培训导师资源、开展学徒培训的一般计划等。

(三)学徒合同的签订与注册

所有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开展都是基于受正式法律保护的学徒合同。学徒合同的主要作用是分清各方在学徒制开展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尤其是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以及工作安全、福利等条件,并确保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及质量符合国家规范。通常,学徒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的起始时间、培训计划、工作与休息时间、学徒津贴、试用期、合同终止条件等。学徒合同的具体签订方式各国也略有不同:大部分国家只签企业与学徒的双方合同,如丹麦、法国、德国、英国;也有一些国家签订的是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合同,如荷兰、爱沙尼亚。另外,学徒合同签订后需要到行业协会或其它地方管理机构注册备案,以便相关机构对学徒制开展情况进行监管。

(四)第三方培训/中介机构

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不足,是各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时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使是在双元制传统悠久的德国,从1990年代末也出现学徒制岗位供不应求的状况。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第三方”培训/中介机构,它们或是起到联系企业与学徒的作用,或是直接承担起了教学培训任务。比如,在德国,据估计有30%的学徒是与政府所设立跨企业培训中心签订培训协议[2],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了集中训练后,再到各企业的劳动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在英国仅有3%的学徒是由雇主直接招募并培训的,剩下的全部是由培训公司或其它非营利的培训机构与政府签订合同负责安置的[3]。在澳大利亚,由集团培训公司雇佣的学徒占总学徒数的14%[4]。有人甚至说,双元制似乎已经要变成“三元制”了。

三、经费制度

(一)经费来源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培训的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企业投入组成,但在不同国家,这两部分经费的比例及使用范围有较大差异。比如在德国,据估计联邦与各州的财政拨款仅占学徒培训总经费的24%,主要用于支付学校教育的成本,其余76%的经费都是由企业承担的,主要用于支付企业培训成本及学徒津贴[5]。而在英国,政府为16-18岁的学徒支付全部培训费用,为18-24岁的学徒支付50%的培训费用,对25岁以上的成人则原则上不提供培训经费,但可以通过特殊项目申请补助,另外学徒津贴是由企业支付的。

(二)经济激励措施

部分国家采取了一些经济激励措施,以鼓励企业和学生参加学徒制。主要包括:(1)征税-拨款制度。即向未完成培训任务的企业征收培训税,由专门的基金委员会管理,再按比例拨款给额外完成了培训任务的企业。典型的国家是法国、丹麦、爱尔兰。(2)培训奖励。这是由政府向提供了特定学徒培训的企业支付的直接经济奖励。如德国政府会向招聘了残疾人、长期失业者为学徒或接收了破产企业原学徒的企业支付培训奖励;英国向招收16或17岁失业青年为学徒的企业支付每人2500英磅的特别奖励。(3)税费减免。比如荷兰,提供学徒培训的企业可以减免部分税收以及学徒的社会保险金。

(三)学徒津贴

绝大多数国家,学徒参加现代学徒制不用承担任何费用,相反,他们还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学徒津贴,且津贴的数额通常随学徒年限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学徒津贴的多少,各国规定的差异较大。比如,澳大利亚学徒第一年的津贴大约为联邦最低工资的47-75%,而第四年则达到联邦最低工资水平;英国学徒的工资也高达正常工资的40-70%;而德国学徒第一年的津贴通常为正常工资的20-40%,此后逐年增加;瑞士学徒的津贴还不足正常工资的1/5[6]。

四、人才培养制度

(一)教育培训标准及课程的开发

目前,西方国家多以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来控制现代学徒制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比如,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英国的《学徒制框架》、澳大利亚的《培训包》都是由国家部委级单位颁布、在全国统一实施的学徒培训标准。这些文件对学徒完成培训所应该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甚至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确、细致、统一的要求。

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挖人”、“跳槽”行为的大量存在,许多公司不愿意对通用技能进行培训,更倾向于培训仅对本企业有意义的专门技能。为了保护学员职业发展的流动性,几乎所有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标准中,除实践技能外,都包括了普通教育与技术理论教育。比如英国每个学徒制框架都要求包含能力本位要素(即职业技能)、知识本位要素(即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关键技能要素;荷兰的学徒制也包括社会/文化的、普通/技术的(确保继续学习的可能)以及职业的三个维度。

再者,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培训标准及课程开发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合作伙伴,有时也包括学校(见表1)。社会合作者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行业协会、雇主的代表,也包括工会、雇员和学校教师代表等。

表1 部分国家现代学徒制开发的主要参与方

资料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Apprenticeship supply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 30.

(二)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中,在企业的培训与工作是主要的部分,时间约占整个学徒制的60-80%。企业与学校的工学交替通常采用“日释”或“期释”的方式。日释方式即每周1-2天在学校,其余时间在企业,德国、瑞士、比利时多采用这种方式。期释方式是每隔若干周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轮换一次,比如法国通常是2-3周在企业,然后交替1周在学徒培训中心;丹麦的学校教育以5-10周为一个周期组织,每学年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轮替1-3次。采用日释还是期释方式不仅与学徒制的普遍性有关,还与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远的,为了节约交通和时间成本,往往就会选择期释方式。

学校的教学是配合企业培训的,因此学校要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派出固定的联系人跟踪学徒在企业的学习与工作。在学校内部的教学组织方式,通常有三种做法:(1)同一个专业的学徒人数足够多,单独开班教学;(2)同一个专业的学徒数量不足,与相关专业的学徒合并成班;(3)某大企业的学徒人数非常多,为这个企业的学徒单独成班。

(三)企业师资

学徒在企业中的培训主要由企业培训师来完成。企业导师是由企业指派的。在小公司中,企业培训师往往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附带性地承担对学徒的培训工作;而大公司通常有一些全职的培训师,主要由他们承担学徒培训工作,同时企业也再另外配备工作现场的指导老师。

大多数国家对企业培训师并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但也有例外,如法国要求企业培训师必须拥有至少与学徒制项目的职业资格相当的资格认证以及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德国规定企业培训师必须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且为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毕业,接受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培训。

大多数国家为企业培训师提供了相关的培训,如丹麦在不同地区都提供学徒导师培训,还开发了“培训师指南”(培训原则、步骤、方法等的建议);法国一些行业协会或学徒培训中心会组织培训师的培训日活动;荷兰设有官方的企业培训师培训等。不过这些培训都并非强制性的。也有个别国家对企业培训师有强制性的培训,如德国要求企业员工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通过培训师能力测验(AEVO),才能获得企业培训师资格,而行业协会则负责检查确认只有这些有资质的企业培训师在企业开展学徒培训。

(四)资格认证

在完成学徒制后,学徒要接受综合的评估,以获得相应的认证。评估既包括实践也包括理论,形式主要包括现场操作、书面考试和口试。在一些国家,社会合作伙伴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着对学徒的评估与认证。比如德国是由行业协会负责组建考试委员会并实施考试的,这个考试委员会由同等数量的雇主与雇员代表组成,并至少包含一名职业学校教师。荷兰的学徒考试也是由行业协会组织的,但受到教育部的全程监督。还有一些国家以经常性的工作现场评估,来取代一次性的终结考试,如英国。

通过评估后,学徒可以获得全国认可的资格认证甚至学位。在一些国家中,这些认证和学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如法国;而另一些国家则是由行业协会或职业资格认证中心颁发,如德国、荷兰、英国。

(五)质量保障

现代学徒制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里开展,要避免企业滥用劳动力、保证学徒获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而非企业专属的特别技能培训),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措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国家里,这主要是通过设定严格的教育培训标准以及开展即时的教学监督来完成的。教育培训标准前文已述,这里仅介绍教学监督的主要方式。

实施教学监督的主要角色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门首先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一些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同时监督学徒的企业培训。比如英国3级及以下的学徒制是由教育、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办公室(OFSTED)负责监督的,4级学徒制则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QA)负责监督,国家学徒制服务机构(NAS)也要不断致力于提高学徒制的质量。另外,在一些国家,行业协会承担着监管企业培训的主要责任,如德国的行业协会。

五、结论

通过对主要国家现代学徒制政策制度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两点重要结论。

(一)制度建设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推动力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就是将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自觉发现并加以规范化和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它是在国家或组织强制力作用下实施的。非正式制度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成文的或无形的规则,它主要是在社会舆论和社会成员自律等非强制力或“软约束”作用下实施的[7]。我们固然承认制度发展的内生性和客观性,但也不可忽视制度是可选择、可改造、可设计的[8]。正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权力机构选择、改造和设计制度的结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延伸、阐释或修正,它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准则”[9]。正是因为如此,正式的制度建设成为了各国发展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抓手。现代学徒制在各国的发展亦是如此。各国通过各自的制度安排,为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外部框架,从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这些制度从宏观到微观通常包括:(1)法律。立法是最高形式、最具强制性的制度保障。现代学徒制发展较成熟的国家,都以立法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地位,并保障各项资源。(2)组织机构。通过设立相关组织机构并建立组织机构的运行规则,为现代学徒制建立稳定可靠的运行机制。(3)规范。如培训标准、师傅标准、学徒津贴标准等,它有力地保障了现代学徒制的质量。(4)政策。政策不如法律有强制性,但它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能有效解决阶段性、临时性、突发性的问题。比如在金融危机之时,许多国家学徒制政策采取了直接的经济补贴刺激企业提供更多学徒岗位。(5)合同。这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最微观层面的制度保障,它明确了企业、学徒、学校各自的职责权利。这些制度建设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以便有效地推动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开展。

(二)各国的制度选择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制度建设是各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基础。然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又可以看出各国具体的制度选择是不同的。制度选择受制于各国的国情基础和发展战略。按学徒制传统和社会文化,我们可以把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国家分成内生型和借鉴型两类。内生型国家的学徒制传统保存得比较好,学徒制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企业参与责任感强,比如德国、瑞士、丹麦。这些国家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安排上就更加强调规范和质量。而借鉴型国家的职业教育传统通常比较薄弱,社会对职业教育较为鄙视,企业的投入愿意也比较低,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法国。这些国家的制度安排就更加注重扩张规模和提升吸引力。比如拓宽现代学徒制的职业范围和学徒年龄限制,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吸引企业和学徒,在现代学徒制和其它类型的教育之间建立起更为通畅灵活的职业发展通道等。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国家,具体的制度选择亦存在差异性。比如就吸引企业参与的财政政策来说,英国采取的是公共经费的直接补贴,法国则采取的是征税-拨款制度。同样,我国也需要在尊重现代学徒制开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构建适合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在我国落地和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5]European Commission. Apprenticeship supply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30-32,74.

[2]俞可.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面临解体[J].上海教育,2003(12A):58.

[3]Steedman, Hilary. Five years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itiative: an assessment against continental European models[J]. 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 2001(178):79.

[4][6]Steedman, H.. The State of Apprenticeship in 2010: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R]. London: LSE,2010:8,17,35.

学徒合同篇8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研究 基于“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校本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课程对接的实践研究 校企融合 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证研究校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学校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师傅团队建设探索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互动与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校企教师互聘互用管理机制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育人新模式探析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现代师傅”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创业基地建设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 从宝马校企合作谈现代学徒制 高职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路径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欧阳斌,易利英.现代学徒制下“双导师”选拔和培育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2)64-67.

[3]李传伟,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状况分析与驱动力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7-20.

学徒合同篇9

关键词:旅游 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13-01

在大多数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建立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学徒制系统,现代学徒制也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力补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鼓励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一)现代学徒制能为旅游行业培养稳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实习及转正后工资待遇不高,旺季劳动强度大,家庭观念对服务业存在偏见,很多毕业生没能坚持下来,实习期结束或经过一年左右的工作便转行,员工稳定性不高,企业培训成本大。缺乏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才是旅游企业的通病,如能把人才培养提前到大学三年内进行,安排技艺精湛的企业师傅和校内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实现招生即就业、教学即工作、毕业即升迁,毕业能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学生、家长满意,企业留住了人才,还提升了专业就业对口率。

(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契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师傅带徒”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和延续,也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常用方法。导游学徒从助理开始,跟着经验丰富的正式导游出团学习,积累工作经验;烹饪学徒跟着厨师长从水台、打荷、砧板等基层岗位逐步学习本领,最终升格为师傅。学徒入学便能跟着师傅学习本领,三年的培养学徒已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基本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导游、旅行社计调员、景区活动策划、酒店服务员、餐饮服务及厨师、会展策划等岗位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学徒制能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教学与实际工作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旅游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校企合作的途径

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整合的重点应放在高职教育领域。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十分适合_展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难点,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习生派遣和共建实训基地阶段。这种由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无疑是旅游类专业打开校企合作局面、实现产教融合的新尝试。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整合经验启示

(一)突出产业优势,灵活学制,产学融合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酒店管理专业借助千岛湖区已有的20多家高端酒店资源,与资质合格的优秀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提出了“双主体、三融合、四阶段”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力量,使教师与师傅、教室与酒店、岗位与课程充分融合,经过“0.5+1+1+0.5”四阶段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地方培养国际化酒店管理精英。该试点充分利用了地方产业优势,实现产业人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的完美整合。

(二)学培互通,校企互补,工学交替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学培互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训。经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岗位工作能力分解成六大模块,所有生产性实习实训课程均要求在企业由企业师傅带领完成,非生产性实训课程则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师傅集中授课,实践教学时数达60%以上,形成“走岗认知、贴岗实训、顶岗实习”三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与传统教学相比,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基层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专业教师下企业跟踪指导,提升了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三)广东现代学徒制实现模式定制,特色鲜明

广东省从2011年探索现代学徒制,已是全国试点大省,2017年全省开展试点的高职院校达30多所,试点专业超过50个,占全省高职院校的40%,广东现代学徒制探索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模式花样繁多,形成了“学校+大型企业”、“学校+职教集团+企业”、“学校+协会+中小企业”、“学校+园区+企业”、现代学徒连锁学院、成人教育的现代学徒制、“准现代学徒”模式等七种典型模式。有的产业有大规模企业引领;有的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需依托职教集团或协会牵头;有的产业根植产业园区,企业众多,集结合作力量较为容易;有的产业以连锁经营为主,学徒岗位众多,合作可持续性强;有的产业急需提升现有员工学历,学徒以企业员工为主。不同培养模式下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整合的方式亦大有不同。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整合思路

(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法制引导,政策激励

我国法律制定还未赶上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并没有针对现代学徒制作出明确的规定,《旅游法》也没有提出企业对自身员工培训和参与地方职业教育的要求。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了学校、企业、学生开展和参与实习的权利义务,但因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旅游旺季加班、调休是常态,8小时工作制难以保证,酒店一线岗位还需值夜班,这些都与规定的条款相违背,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着重在经费、税收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扶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能、权限和要求,加强学徒培养过程的监管,把企业育人功能上升到法律层面。地方政府还应配套出台资金补助或税费减免政策,对开展试点的专业在招生、学费、学生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放宽,使现代学徒制试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探明地方产业优势,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申报要对地方产业开展调研,确定合作的主体是单个企业,还是多个企业,还是行业组织。另外,职业院校不能蚊嫒龋通过政策引导和院校宣传,让企业对试点产生好感,精选优秀合作企业,让企业向“用人育人一体化单位”转变,与校方共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参与教学,共同考核学徒。现代学徒制要求招生即招工,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能招收到的学徒数量越多,质量也越高。

(三)定制模式,灵活培养,实现产教融合

现代学徒制对企业和校方都是新尝试,应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招生到就业整个环节注入校企合作元素。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不能完全复制,应根据专业办学优势和地区产业特点,定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导游和领队为主要培养岗位的旅游专业,要处理好技能考证授课与岗位实训的关系,集中授课帮助学徒通过考证,还要制定灵活的带团实训计划,提升学徒专业技能水平。烹饪专业则要根据企业类型定制培养方案,如连锁西点企业因生产时间固定,集中上午和晚上上班,其余时间都可安排授课,如试点院校推行学分制,则学生可在业余时间灵活选课,三年内完成相应学分即可毕业,分时培养实现了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的整合。酒店和餐饮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也应根据合作企业情况、岗位工作时间特点等进行模式定制。为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连贯性和持续性,院校可与多个企业轮流合作,两年或三年为一周期,每届学徒毕业后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招聘新的学徒。

四、实践与思考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提出了“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中课程对接、教学过程对接和毕业证书对接正是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整合问题。试点应重在尝试,当前试点失败的原因包括企业积极性不足,合作关系中途破裂;学徒招生数量不足,试点无法建立;伪现代学徒制等。现代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整合没有固定模式和思路,各试点应认真研究,解放思想,突破创新,发挥地方优势,善用各种资源,量体裁衣定制现代学徒制模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魏中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破题攻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5.

[2]王子南,冯水莲.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驾驭整合的探索研究[J].职业教育,2013(7):9-13.

[3]雷明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5):133-134,137.

学徒合同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中国职业院校实践 反思

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也经历了起伏跌宕的发展历程。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国家学徒制度面临崩溃,一度处于低迷期。此时,“双元制”对德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学徒制,以期能够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学徒制度。

不过这一次它是以崭新的形式呈现给众人——现代学徒制,这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度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突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它囊括了传统学徒制所不包括的零售、健康和社会保障等一些新行业;男孩女孩均有资格参与;产生了国家资格框架的第三级。第三级的资格规定对于打破传统学徒制根据学生的资格等级选择人才有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现代学徒制的雇主可能会选择那些在第二级结束后有能力学习且会超出预期标准期望的年轻人。

与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企业”这一主体的加入,使得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办学模式“灵活性”特色进一步凸显,有效地改变了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所带来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能相脱节的弊端,所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些成为了中国现代学徒制兴起的直接和根本动力。

一、中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历程、特点及其问题

(一)历程

中国在21世纪初已经开始反思职业教育的现状,从反思1958年“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到反思如何探索现代学徒制度,将启动实施和加快推广现代学徒制度试点放到国家规划中来。接着,广东、浙江等一些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省份的职业院校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各个省份在试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合作共担风险和国家政策的保证,其成功实施可充分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中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现代学徒制”,旨在围绕现代企业用人新标准,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新型人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主体都有着对现代学徒制发展前景的迷茫和困惑,有着对现代学徒制究竟在中国能够走多远的疑虑。反观国外现代学徒制,它们在各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整合试行现代学徒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

(二)特点

1.政府一定程度上进行规范

就中国目前现代学徒制试行的情况来看,政府规范不仅包括强化行政管理,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给予学校和企业物质保障,而且政府越来越多地扮演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络沟通的角色,以另一方的姿态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良性合作和互动发展。

2.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凸显

现代学徒制的成功实施在于学校、企业双元地位以及学生双重身份的凸显和配合下所进行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浙江省的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积极试点以订单培养、工读交替为主要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学校与许多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二者之间合作的紧密度和默契度正在逐步增强。人才培养正慢慢摆脱单一模式,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方向进行转变。

3.努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校努力严格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特殊专业除外)时,80%要取得“双证书”,50%学生要能够取得两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强制性地推广“双证书”制度的普及。这些也是目前广东和浙江一些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学校努力的方向。

(三)问题

1.目前仍是低水平的校企合作、个别专业与企业进行的合作,尚未形成专业群的发展

目前,学校和企业双方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扶持,共同发展。但从长远看,这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结合,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和企业对彼此的认识还是片面的、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希望能够从对方身上获取最大的利益,并没有将这种合作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途径或是契机。

现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的学徒制培训项目所针对的主要是个别专业,并没有借助这一有利契机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可选择性,不利于学校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同时也不利于带动企业岗位结构性的调整。

2.学校未能充分利用“卖方市场”来实现良性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

从企业和学校“买、卖”双主体的互动关系来看,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卖方市场”逐渐形成,企业更多的是“求”学校办事。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人才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设置具体的课程体系,开设具体的课程,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企业的需求。与此同时,学校针对学生具体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由此缩短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实际上学校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实现现代学徒制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

3.校企合作是本质,但无法完全诠释现代学徒制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校企合作”总是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关键要素存在。我们可以将其本质定位为“校企合作”:即根据专业特色及其依托行业的实际特点,以多样化形式和途径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现代学徒制,无论是它的工作方案还是管理方法,其重心都是放在校企合作上,这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要求。我们不可否认校企合作在现代学徒制中的本质作用,但若一味地用校企合作完全泛化现代学徒制却是不妥的,因为现代学徒制除了校企合作这个本质要素外,还包含了学生的培养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课程纽带的作用,我们不能忽略学校这一主体的内部各个要素在现代学徒制中的重要作用。

4.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职业资格的特殊性和获取途径的唯一性

德国是公认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的典型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德国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们反对全日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获得与双元制学徒一样的职业资格。这也就是说,德国通过一种“无声”的方式强迫学生承认双元制的重要性,在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这个问题上,德国双元制具有排他性和独一无二性,这一点值得中国借鉴。

二、世界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特点和支撑要素

(一)国家、政府宏观化的组织管理

奥地利、德国、丹麦、法国、荷兰和英国都将现代学徒制看作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对其高度重视并从国家、政府宏观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管理策略。具体表现在:这些国家出台了相关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为学徒制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另外,许多国家还以多种方式向培训机构、雇佣企业以及学徒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等。

以法国为例,法国组织管理现代学徒制的机构主要由国家、行政大区和行业组成。在国家层面,国家负责全国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制定,并通过学徒制监管处监管地方学徒制的培训实施情况;在行政大区方面,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由大区市政局来统一负责管理下面的各种事务;在行业方面,各部门的行业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度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各项组织和管理之中。

(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的证书融通

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构建旨在保障职业资格与学术资格的等值,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无论是英国、澳大利亚还是尚没有统一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德国,它们现有的职业资格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职业证书,所要求的能力也不同。初级证书通常所培养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越往高层次它所要求的能力级别越高,一般是在初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如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保障了职业证书在横向上的融通。

与此同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也在纵向上与学位证书相匹配。有时拥有高水平学位证书的人不一定能够轻易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完善程度与这个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可以透过下表清晰地看出这一特点。

英国现代学徒制度各证书间沟通表(编按: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CNVQ: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CEA:通用教育证书高级程度考试,AS:通用教育证书高级补充程度考试,GCSE: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

(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

随着现代学徒制在各国的迅速发展,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利益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原来典型的“二元”即学校和企业,慢慢扩展到学校、企业、政府、行业/产业指导委员会和工会等,这也得益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因为它能够增进各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在参与现代学徒制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些相关主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第三方”培训/中介机构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一种中间机构,它们成为联系企业与学校过渡的重要桥梁,或是直接承担起教学培训的任务。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正逐步增加,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企业认为在职业培训中,应该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雇主主导,政府只需直接通过税收制度提供财政支持。

(四)学生身份的双重性

作为现代学徒制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在其中拥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但这两种身份并非处于平等的位置,学徒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学生,这也许就是现代学徒制“现代”的一个体现。学徒身份首先就将学生界定为企业中的人,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将自身定位为企业中的员工,加强自我的归属感,从而保证自身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徒的另一身份即学生的存在,又使得其不同于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主要体现在学徒在企业里所享有的薪酬。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现代学徒制作为传统学徒制和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离不开企业主导下的工学结合,它要求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承担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责任,将学校本位的知识或理论学习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相整合。这意味着公司董事需要出席研讨会,讨论如何为公司增加利润;老员工需要参加课程培训来提高他们的IT技能。通过不同于传统学徒制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体现企业参与主导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反思

结合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以及现代学徒制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些国家的经验,谈一下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一)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

就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在整个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通过税收制度、拨款政策和优惠政策等,激励企业提供学徒制岗位,将学徒制与学校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平台上,以此更好地吸引青年。

就现代学徒制组织管理方面,英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型经验。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初期,其管理是由一般的教育行政部门承担,如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行业技能开发署、资格与课程署等。但自2008年后,英国成立了专门的学徒制管理服务机构——国家学徒制服务署,全面负责英国学徒制的宣传、资源整合、问题协调等工作,他们的工作使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政府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组织管理可以使其对学徒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的划分,各个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的任务归属更有利于总体的协调发展。据此,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做法,对与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不同范式的现代学徒制进行专门化、制度化的管理,加强现代学徒制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促进其高效运作和健康发展。政府牵头,制定严格的证书融通渠道,促进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证书横向和纵向互融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二)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各行业力量

典型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它是根据市场需求、新学徒的就业率与收入水平进行资助,对社会急需的职业培训重点支持,拨款高于其他职业;对培训机构的资助主要根据学员结业后的就业率高低与收入多少确定;对招收学徒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依靠各级院校的力量发展现代学徒制是难以长久的。解决的有效方法是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各行各业的力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现代社会可以为现代学徒制服务的行业不仅包括制造业,还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等。我们可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联络各行各业的力量,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与院校一起联合培养企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行业企业在市场的指挥下,将自身的培养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相结合,这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是“双赢”。

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与国家政府的号召程度相关,而并非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一些市场缺口较大的专业,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相反,学校课程中很多开设的专业人们喜闻乐见,可是实际上社会上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低于供给量。职业院校开设这些专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入学率,吸引更多学生来本校就读以及获得国家对这些专业的财政拨款。这样的结果就是职校培养的很多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人才的“结构性失业”或者是最后确定的工作岗位与本专业不符,就业满意度降低。这就需要政府在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内,呼吁各行各业以市场需求为准绳,统筹各行业的力量,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关注和支持。

(三)创造多方合作活动平台,量化合作方收益

英国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开展“国家学徒制周”的活动。每年活动都有相应的主题,旨在解决相对应的问题。伴随着英国“国家学徒制周”的开展,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主体的参与,使得世界将目光更加聚焦于英国的学徒制。

英国2012年的“国家学徒制周”,与以往相比有着规模庞大、目标群体明确、活动目的明确和多种声音碰撞诸多特点。2012年“国家学徒制周”活动开展的目标旨在把雇主纳入进来,并向他们阐述支持学徒制对于用工的好处以及在工作场所支持学徒制的若干优势;明确雇主和更广泛的公众希望学徒获得的才智和技能;明确不同行业中学徒制实行的可能性以及潜在学徒制开发进程的可能性。

同样,第三届苏格兰学徒制周也和英国“国家学徒制周”有着相似的特点,它是在首相、内阁成员、雇主、学徒、培训提供者和部门技能委员会的共同参与下举办的,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都做了强大的宣传工作。这样可以为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提供公开、透明的舆论平台和技术服务。

学徒制开发的成功在于公众对学徒才智和技能获得的信心,而这种信心的获得又是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的前提。各行各业之所以能够对学徒制产生信心,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外,还需要一个公共的平台对话机制。这种机制的创立有利于各方在一个平台上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和交流,谋求各方利益的共同化和最大化。英国已经建立了各方合作的对话平台、常设的协调机构与市场开发机构,制定了一个量化的工具供雇主计算参与学徒制后,自己的预期获利。这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实实在在的地方。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试行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提供真实直观的环境,企业最清楚他们现在和将来需要的劳动力该具备哪些技能,从而使得培训变得更为有效。现代学徒制可以将个人职业发展、企业人才培养、国家财政投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化地发挥对于个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在中国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我们需要国家制定政策,统筹各行业的力量,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国外先进的现代学徒制引起我们反思,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现代学徒制,我们可以更加明确中国现在已经具备的条件与亟须完善的地方,以及对于中国——这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国家,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实行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