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工合同十篇

时间:2023-03-15 10:19:34

学徒工合同

学徒工合同篇1

    案例:

    某皮鞋厂劳动合同制工人叶某等7人同时与被诉方签订劳动合同,合同规定试用期为6个月,学徒期两年,试用期包括在学徒期内;学徒期间,工厂每月给每人发放生活费120元,工厂根据工作情况可适当发给奖金,除此之外,工人不享受其他劳保待遇。1994年6月,申诉方叶某从有关书籍中看到合同制工人在学徒期间可以按其生活费的15%发给津贴的规定,要求厂方增加津贴费,遭到拒绝。其后,因物价上涨,全厂普调工资,并补发其他职工每人300元的物价补贴,但企业未增加叶某等7位学徒工的生活费。为此,叶某等7人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劳动争议仲裁机关责令被诉方增加申诉方学徒期间的基本生活费,并按法律规定发给相当基本生活费15%的津贴。

    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解,双方达成如下协议:①变更原劳动合同内容,由被诉方每月发给申诉方每人基本生活费250元(其中包括各种津贴),取消原合同中所约定的申诉方不享受其他劳保待遇的内容,申诉方在学徒期间享受本厂劳动保险及福利待遇;②被诉方向申诉方补发物价补贴每人200元。

    专家评析:

    学徒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培训新工人的主要方式,现有的技术工人多数是通过这种制度培训出来的。依照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学徒在学习期限内,由企业按月发给生活补贴,其标准按当地或本行业一般低级职工的伙食费另加少数零用钱计算。另外,学徒还可以享受一次性奖励和属于劳动保护性质的待遇。本案中某皮鞋厂所在地的制鞋行业的一般低级职工的伙食费为273元,因此,调解协议中规定的由被诉方每月发给申诉方每人基本生活费250元,显然定少了,应当适当增加基本生活费标准。另外,调解协议规定的250元基本生活费内含各种津贴,显然也是不妥当的。津贴是对职工额外或特殊的劳动消耗而发给的劳动报酬,学徒期间津贴是属于劳动保护性质的待遇,应当单列发给学徒,将其包含在基本生活费之内的做法也有失公正。在这种情况下,申诉方可于调解书生效之前向人民法院起诉。

学徒工合同篇2

关键词:政策;学徒制;回眸;展望

作者简介:高明(1982-),男,辽宁沈阳人,辽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辽宁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项课题“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YYB1601),主持人:高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0-0012-04

一、问题的提出

学徒制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在一定的工作场所,师傅和徒弟共同工作生活,徒弟通过观察和模仿师傅的知识和技艺,遵循师傅的指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渐掌握所学的手艺或工艺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之后,教育部和人社部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试点方案,现代学徒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内涵来看,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对应,并在其基础之上不断发展完善,在形式上沿袭师傅带徒弟,又将学校教育融入其中,使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融合的职业教育制度。从对象来看,现代学徒包括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学徒就学即就业,在企业生产的时间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相交叉,并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从功能来看,现代学徒制更注重教育性,由就业导向、非正规的、终结性培训转向职业导向、正规的、终身教育;从规范性来看,受到国家法律体系的保护与约束,实现了政府部门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和认证资质的广泛接受。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发展的新阶段,它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助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学徒制相关政策的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未来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新中国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回顾

通过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学徒制的相关政策,可以将学徒制发展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

(一)企业主体学徒制的改革发展阶段(1950-1976年)

在建国初期,为加快推进经济建设,适应社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允许通过“学徒制”的形式开展职工业余教育提升技术水平。1950年6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提出动员工厂和企业中的技术员工,自愿地担任技术教员,并通过技术训练班、技术研究班或订立师徒合同等形式开展技术教育,定期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提升技术等级,并发给相应的教员一定奖金或报酬。

为了鼓励手工业者、服务性行业和个体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积极地招收和培养学徒,使广大青年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了学徒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学会多种技术和业务,学习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知识,提高我国后备工人、职员的质量,1957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的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对学徒的年龄、生活补贴标准、工资待遇、工作范围、学习期限、出徒标准以及合同条款进行了明确的说明。1958年5月,全国开始举办半工半读学校以加快培育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大学毕业生。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发展产工(耕)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的批示》,提出根据中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精神,新增加的国家教育经费,主要用来办理或者津贴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中等和高等学校,并要求各地借鉴江苏省《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的规划(草案)》制定本地区的规划并报告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截至1965年底,全国半工农半读学校达7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多人[1]。

(二)企业主体的学徒制恢复阶段(1977-1988年)

1979年9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劳动总局在《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了学徒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重申发展50年代已建立的学徒制,并要求:坚持执行国务院关于学徒年限的规定;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时间不能少于学徒年限期1/3;要签订师徒合同并要包教、包学、包会;形成学徒工只有考试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操作的制度。

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开展职工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将“领导干部的训练”和对“‘’以来入厂的青壮年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作为重点。同年5月,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规定》,对学徒的招收、培训合同、学习年限、培训目标、培训形式和办法、培训内容、考核制度和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

(三)企业主体向学校主体的学徒制过渡阶段(1989-2009年)

1989年原劳动部下了《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提出改革学徒培训制度,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并对学徒的招收办法、工种范围和学徒期限、培养目标、企业条件和学徒师傅等方面进行了改革。1992年,原劳动部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通知》中,提出除传统工艺和少数特殊工种继续实行学徒培训外,其它工种将招学徒工逐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在企业进行操作训练,在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1998年,原劳动部印发《关于建立和实施名师带徒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8〕61号),指出名师带徒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度的改造和补充。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提出“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2]

(四)学校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探索阶段(2010-2013年)

2010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江西省新余市成为我国第一个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城市,出台了《新余市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试点工作办公室,并将试点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并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探索合作协议》。2011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正式提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五)企业主体和学校主体的学徒制并行阶段(2014年至今)

2014年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具体的任务措施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教育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分别开展学校企业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主体的“新型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整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对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总要求、工作内涵、推进内容和保障机制做出了明确的说明。12月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在试点过程中,应落实好招生招工一体化,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试点工作的保障机制等。2015年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决定遴选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最终确定了首批17个地区,100所高职院校,27所中职学校和13家行业牵头单位等165试点单位[3]。

2014年12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B”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学徒培训。2015年7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z2015{127号),在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等省市各选择3-5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并印发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展望

从我国学徒制的政策演进来看,虽然推动了国内学徒制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学徒,但对于学徒制发展的统筹力度不够,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相应的标准体系,激发学徒制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在借鉴国外学徒制政策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出以下4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统筹管理,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

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文件,一年之后,人社部和财政部办公厅也印发了“企业为主”的学徒制方案。两部委依据各自的职能范围,从不同角度出发,制定试点方案并提出意见。从方案的具体内容来看,两套方案实施的模式迥异,反应出我国职业教育由两个部门管理以及现代学徒制发展思路不一致的现状。虽然,两部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的探索,都希望通过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在培养对象、实施主体、培训模式上明显不同,现代学徒制试点究竟学校主导还是企业主导?学历教育还是职业培训?这些问题仍没有明确的答案[4]。虽然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既包括重视人全面发展的学历教育,也包括就业针对性更强的职业培训,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应该一致,管理部门应该统一,出台的相关政策应配套。如:英国联邦政府先后成立现代学徒咨询委员会和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统筹管理现代学徒制,由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实施现代学徒计划,并成立国家学徒制服务中心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由教育、就业与工作场所关系部(DEEWR)管理职业教育,并建立了由各州、领地及联邦政府负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部长组成的职业与技术教育部长委员会(MCVTE)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协调处理跨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

(二)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保障

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依法推进学徒制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现行的《职业教育法》(1996)难以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5]。从国外学徒制的发展来看,如瑞士通过修订《联邦职业教育法》(2004)对学徒合同、接收职业学校学徒的企业、企业学徒的师傅、考试的组织和资格证书的颁发、监督与惩罚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德国通过修订《联邦职业教育法》(2005)明确了“双元制”是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校企双方必须依法遵循和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各州制定的职业教育法,以及学校依据上述法律制定的具体实施规程,有力地保证了“双元制”的发展;澳大利亚制定了《用技能武装澳大利亚劳动力2005年法案》要求新学徒制应面向所有学习者,增加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并考虑所有学生的需求;美国制定了《国家学徒制法》并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增强学徒制的灵活性以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同步性;英国通过制定《学徒制、技能、儿童和学习法案》(2009)对学徒制的证书、框架、标准和协议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为此,我国可以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和《现代学徒制促进条例》,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保障。

(三)加快构建标准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科学地发展

标准化是对可重复性的事物,通过制订和实施统一标准,以实现最佳秩序和效益。我国学徒制l展同样离不开标准化的体系建设,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第一,是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徒培养标准,现代学徒制的各类职业培训条例由人社部、教育部和相关的各职能部联合制定;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由各职业学校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实践技能的教学计划由人社部制定,由企业和国家及省行业协会负责实施[6]。第二,专业标准,即哪些专业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根据不同的专业,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共同开发确定学徒制的学习内容和标准。第三,合作企业标准,即哪些企业适合与学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的培养,通过法律法规并由人社部门确定实施现代学徒教育企业的资格,如企业所属的经济领域、规模、经营水平等实施学徒教育的能力。第四,师傅标准,即哪些教师胜任现代学徒制“校方导师”,包括学历、相关工作经验、教师资格证书、已完成的相关培训课程等;企业的哪些人员可以担任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师傅”,包括:职称、技术等级、工作年限、教学方法等。

(四)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应放眼未来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机制,构建政府、企业、行会和各类学校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第一,构建分权与合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中央政府部门向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分权,实现分级和分块管理;在国家层面,教育、人社、财政和产业等部门通过成立联合机构加强合作,负责现代学徒制的项目开发和标准制定,保证学徒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7]。第二,构建职业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行业协会协调、培训中介机构参与的运营机制。行业协会作为学校与企业、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在行业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培训中介机构作为学校与企业的另一座桥梁,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也将会通过竞争提升学徒的质量。第三,构建利益共享的保障机制。改革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投入,形成公平科学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政府、企业、学校、协会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激发和维系各方的积极性。最后,构建“普职―终职”联动的发展机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内,现代学徒制不仅适用于中级及以下的技能培训,也适合高级的技术技能培训,在学习内容方面,可以向普通高等教育延展;同时,现代学徒制不仅适用于职前的学校职业教育,也适合于职后的技术提升与转岗培训,在学习的形式方面将更加灵活、更加贴合学徒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俊兰.1949年至1965年中国学徒制政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23.

[2]王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演变、问题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5(22):13-17.

[3]刘家枢,王向东.现代学徒制度变革本质特点与建立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5-12.

[4]桑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三维透视:内涵、困境及突破[J].现代教育管理,2016(6):94-98.

[5]周琳,梁宁森.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实践症结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3-106.

学徒工合同篇3

关键词:学徒制

企业新型学徒制

从古至今学徒制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为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人社部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文件,提出了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该文件的出台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是企业在经济转型浪潮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学徒与学徒制

1.学徒的涵义

简单来说,学徒是从事学习的人,关于从事学习的人,我们一般有“弟子”“学生”“学徒”等称谓。“弟子”一般指以经典理论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一般以熟记、辩论为主,如私塾、寺庙、道观等场所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以学习手艺、技术为主的“学徒”,以观摩、实操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从学徒的产生来看,学徒是指培养特定行业的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技能和相关的知识,学习方式以在真实情景下的观摩、操作为主。由此可见,学徒的本质是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人,先参与一些简单的工序活动,以感观、认知为主,再者是师父手把手地交,以反复模仿、训练为主,最后根据学徒的学习情况及所擅长的方面分配工作岗位,从其培养的过程和方式来看其属于专门职业培训类的教育活动。

2.学徒制的内涵及其发展

学徒制是指在生产实践或模拟实践中“师傅”对“徒弟”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专业技艺传授的过程,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文化知识等内容。学徒制主要突出三个重要内容,一是徒弟在做中学,是边看、边学、边做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学习内容;二是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和徒弟在同一工作情景下开展教学工作,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师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徒弟的学习情况;三是徒弟在学习过程中除主要学习职业技能外,逐渐学习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其他知识。

在西方,学徒制经历了古代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国家干预学徒制、工厂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学徒制最早出现在青铜器时代,当时的学徒制具有浓厚的私人性质,还未制度化,称之为“古代学徒制”。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及行会制度的产生,出现了“行会学徒制”,学徒制也从私人性质转变成为公共制度;16至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手工工场的兴起,出现了“国家干预学徒制”;随后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大生产,出现了“工厂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起点则是以德国的双元制为典型代表的职业教育体系,随后,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出现了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等。

我国的学徒制兴起于奴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作坊快速发展,采用学徒制的培养方式,促进了学徒制的完善。新中国建立以来,学徒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产现场的学徒制(1949年至改革开放);二是学徒制向职业学校教育的过渡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是正式学徒制消失与非正式学徒制存在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二、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现代学徒制度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以德国工学结合的“双元制”为典型,将传统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与学校的职业教育元素充分整合,在政府、行会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政府政策明确,行业标准规范,具有“与真实生产联系紧密、企业参与广泛”等特征。

我国虽然出台了国家层面的学徒制文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很多困境,主要困境如下。

1.培养主体单一化

现代学徒制在理论上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却难以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践过程中大多是以形式上的合作为主,“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是由于政府的生拉硬配或者是基于人情的,学生在企业里的实习是放羊式的,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联系是模糊的。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走过场,新瓶装旧酒,与以往的办学实践没有本质差别”。

2.培养过程传统化

在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中强调学习者的“学徒”身份深入生产实践中持续不断地学习。在实际中学校有计划性地根据行业标准而制订的培养目标,培养学徒的模式基本为以学生的身份在校学习2年或2.5年,再去企业以实习生的身份实习1年或0.5年,从学生身份转变成实习生身份,无法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而学生去企业工作后,较难满足企业需求,甚至企业冠名班都较难达到真正的“做中学”的效果。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内涵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企业员工作为培养对象,将职业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辅助的“企校合作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整个培养过程突出学徒的“工作体验感”。以培养企业在岗职工即“学徒”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企校双导师”联合培养为支撑,突出企业为培养的主导者。即充分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培养目标,如企I需求的专业技能水平,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职业素养等,突出企业对学徒管理的职员化,学徒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企业绩效考核标准核定薪酬,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主体双向化

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元主体”联合培养。企业为解决专业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员工专业技能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主动”与学校合作,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在学校以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及职业素养等为主要培养内容,为学徒从事专门的岗位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企业根据学徒学习情况、学徒特质,针对性地进行岗位技能综合实战训练,培养其岗位综合能力。在学校培养阶段,以学校一体化教师教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为主,企业导师在基本训练过程中给予建议。在企业培养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学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接受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与考核,企业根据绩效考核标准发放每位学徒的薪酬。

2.培养对象人文化

企业新型W徒制不仅关注学徒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具有较强的价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同时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徒在入校学习前,企业先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即岗前企业文化培训;入校后,学校根据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与日常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从而使个人素质、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3.培养目标长远化

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培养中将企业发展目标和学徒个人职业目标统一,关注学徒职业生涯的发展,注重学徒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化其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个性素质的培养,并根据学徒的特征,有侧重地进行系统培育。只有将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针对现今技能人才用工荒的现象,企业必须实施更为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强及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化知识工人。

4.培养方式弹・性化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学徒的培养目标是以解决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为动力,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置,灵活采取“工学工”或“学工学”的培养方式,在学制设置、师资匹配、教学方法、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管理等方面,不受传统教育的约束和影响,使之既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又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经过一定周期的企业或学校的轮回化、弹性化培养过程中达到学徒培养目标,使学徒、企业及学校满意。

5.培养课程企业化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企业为本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技能人才。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需求目标而定位,在课程内容上融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方法和企业文化等,尤其在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生产项目教学化处理,增强学徒的工作体验感。该课程围绕企业生产岗位对员工要求的学历水平、职业资格等级及职业素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徒进行培养,将企业真实岗位的工作过程作为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6.培养机制科学化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培养主体多元化,学徒的培养是依靠一个团队完成的,该团队由企业人力资源部、企业具体用人部门、学校校企合作部门、专业任课教师及学徒管理人员等专门人士共同组成,该团队以专业的能力共同致力于企业新型学徒。其次,学徒在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学徒招录制度、学徒薪酬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学徒教学制度、学徒管理制度、学徒考核制、师资匹配制度等,为学徒顺利、有效培养提供了指南与保障。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价值追求

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为抓手,以培养学徒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企校通力合作,培养针对性强、技能水平高、职业素养优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支撑,为员工个人价值、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做出贡献。

1.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职业能力是企校通力合作培养学徒的核心要素,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培养学徒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培养学徒胜任企业岗位工作的能力。通过教师和师傅的联合指导,学徒在真实的生产中完成系列项目或生产任务来习得知识和能力。在学校主要培养学徒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而在企业则是培养岗位工作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2.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

企业新型学徒制还应注重学徒的个性化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注重对学徒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注重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学徒的个人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系统指导和培养,使其个人的优势和价值得到发展和实现。

3.以服务就业为宗旨

企业新型学徒制注重对学徒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促进学徒适应岗位需要,达到企业用人要求。通过企校的针对性培养,学徒在学校通过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下将所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在生产实践,且在企业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和强化,有效缩短了学徒对企业的适应期,促使学徒在短期内能达到岗位职业资格要求,真正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的统一。

五、小结

学徒工合同篇4

关键词:高质量学徒制;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国。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增长缓慢,大量青年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的技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国家的平均青年失业率超过20%,而现代学徒制开展得较好的瑞士、德国、丹麦、荷兰等国的青年失业率均控制在10%左右。其实,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推行了学徒制,然而效果并没有德国那么显著,普遍面临着质量问题。2015年6月15-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UNESCO-UNEVOC)举办了以“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采取网络论坛(e-forum)的形式,旨在探索现代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quality apprenticeships)的特征,分析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所需的种种条件。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229名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男性62%、女性38%)参加了此次会议[1]。经过为期12天的讨论,UNESCO-UNEVOC形成并了本次会议的最终报告――《高质量学徒制: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Delivering TVET through Quality Apprenticeships)。

一、何谓“高质量学徒制”

现代正规的学徒制旨在提供优质培训机会,使学徒、培训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系统整体上实现多赢。“高质量”的概念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引入,并得到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国集团(G20)多边及双边合作伙伴在内的众多机构、组织的广泛支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工作和培训条件的质量――尊重劳工权利、培训企业的相关条件符合安全标准,学徒受到社会保障计划保护并可以得到工资或津贴。第二,培训标准和内容的质量――培训项目要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使年轻人学习到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第三,证书的质量――支持学徒在全国范围从事培训岗位性质的工作。第四,学徒制所有参与方多赢局面的质量――培训企业受益于获得额外劳动力,可以将学徒制作为招生策略;学徒学习职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领取工资,得到有效的证书以及获取工作经验;培训学校受益于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社会和经济受益于劳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市场更加平衡,以及青年就业率的提高。[2]

根据ILO的一项研究,学徒制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要素:一是政府、雇主代表、工会之间的对话关系,以明确关于学徒制系统中的所有问题;二是各层面所有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三是融资机制,参与各方拥有清晰、合理的成本分摊标准,并确保财政支持的有效性;四是立法,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实施运作的框架。

二、会议目标及范围

本次网络会议为期两周,总体目标是增进与会者对学徒培训,特别是正规“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会议旨在共享各国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经验,同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供与会者提出问题,关注其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分享个人、机构和国家的实践经验。具体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加深对学徒制,特别是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理解,明确不同国家正规或非正规学徒制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促进“高质量学徒制”发展的有利条件,力图发现当前“高质量学徒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3]

根据与会者的兴趣及研究领域,基于网上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本次会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12个议题。鉴于各个议题关注度及讨论程度不同,报告所涉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份报告总结了与会者主要的讨论情况及研究结果,包含与会者所提出的一系列研究问题、建议以及常见的挑战,同时对如何深化理解学徒制并推广成功经验给予了相关建议。

三、议题总结

报告共涉及12个议题。其中,“议题八:记录先前的工作、学习经历”仅有涉及,并未充分讨论。

(一)议题一 :定义“学徒制”,将“质量”的概念引入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形式。与培训、实习等不同,它是一种工作场所学习形式。基于讨论结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徒制作出如下区别和分类(见表1)。[4]

从所有建言献策来看,与会者对现代“高质量学徒制”的特征有着一致看法,公认学徒培训,无论是正规或非正规、基于企业或基于学校,都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效果。关于“质量”的概念,讨论主要围绕传统和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缺陷展开,参与者提出了众多需要改进之处,如恶劣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社会地位、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所导致的工作事故、工匠师傅或公司培训负责人的工艺和教学技能水平低、缺乏高质量技能培训、缺乏监管和实施机制等。指出问题的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多数人提出应该将非正规学徒制整合为正规TVET,规范学徒制。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在正规TVET体系中实现校本培训,提升非正规学徒制的质量,使非正规学徒制毕业生的技能得到官方认可,为其未来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更多路径。其他必要的措施还包括进行专门立法规范学徒制,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支持低收入学徒群体等。

(二)议题二:创新学徒制以及学徒制的替代形式

在创新学徒制的应用方面,与会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在农村地区发展学徒制以培养农业人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在学徒制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特殊残障青年康复发展;开发大学学徒制等。在学徒制形式方面,与会者认为传统的学徒制模式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很多现代职业中的技术领域需要工作者拥有大量理论背景知识以执行复杂任务,简单的“边干边学”方法对学徒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配备富有教学、培训、辅导和指导技能的专门培训师十分必要。学徒制“混合”其他工作场所学习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例如,与会者提到的新西兰的经验,即许多学徒参加夜校学习,通常一星期一次,以补充理论训练。在一些行业中,安排“流动”导师对学徒进行每月一次的辅导,帮助学徒学习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这种安排有助于学徒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良好衔接,强调学徒“反思”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徒的学习完成率。

(三)议题三:学徒制的资助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同政府应该对学徒制系统进行资助,为企业积极参与学徒制提供有效激励,引导更多年轻人学习行业技术。各位专家及实践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之一是发展学徒制从长期来看是有益的,企业也应共同资助学徒。例如,瑞士的企业在提供学徒制培训的第一年会有一些资金损失,主要是源于支付学徒工资和学徒较低的生产率,然而,在第二年和第三年,随着学徒生产力的提高,其对企业的贡献会大为增加。另外,政府在对学徒制进行资助时要注意向企业补贴学徒工资造成的企业对学徒的虚假需求――一些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并不是因为想为未来的招聘做准备,而是希望得到政府资助。

(四)议题四:学徒制技能需求的预期和识别

关于此议题所提出的问题是,考虑到正规学徒制所授技能通常来自于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主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学徒培训,那么学徒制体系是否还需要进一步预期所需技能?一般来说,学徒制自身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使劳动力的供给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正如来自菲律宾的一位与会者所说,在菲律宾,“技能不匹配现象非常常见,公司如果不需要工人就不会参与学徒制”。然而,大多数受访者指出,对教育制度和TVET机构来说,这种预期是必要的,可以准确确定培训计划和项目的重点,尤其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更加重要。预期还可以为扩大学徒制和确定新学徒计划提供有效信息,特别是新兴职业。技能预期使学徒制培训更具可持续性,以下三方受益于此:学徒,向其持续提供工作机会;企业,促使其制定可持续的人力资源规划;TVET机构,开发相关课程,使学徒更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

(五)议题五:将各行业企业纳入学徒制

报告中,许多与会者在发言中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各行业纳入学徒制?所有人都认为各行业的参与能够对学徒制产生有效影响。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包括提高企业生产力,以及降低学徒制劳动力成本。瑞士的研究表明,企业从学徒制中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此外,当企业把学徒制看作员工规划和人才招聘的机会时,便会迫切需要对学徒进行培训。虽然如此,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并不是企业不参与学徒培训,而是企业所提供的学徒岗位数量有限,无法惠及所有需要技能培训的学徒。另外,也有一些因素阻碍企业参与学徒制。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做好了接收学徒的准备,某些企业由于其工作环境或内部组织能力有所局限,难以吸纳新人接受培训和监督。其次,企业培训人员不情愿传授或共享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这是由于一旦学徒掌握了相关技能,便有可能取代企业员工。最后,缺乏政策支持也是阻止企业充分参与学徒制的可能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国家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社会对话,包括政府、雇主和国家工会代表之间的三方对话,力求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学徒制之中。

(六)议题六:学徒制的课程开发

菲律宾、巴西和博茨瓦纳的学徒制课程开发步骤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首先,这些国家遵循统一的参考标准或指导原则来开发课程,包含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技能和预期结果。其次,这些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能力标准或单位标准(competency or unit standards),上述国家都是采用能力标准的方法开发课程。最后,多方参与课程标准的开发。在巴西和博茨瓦纳,包括政府代表、教育专家、行业协会、雇主组织、工会等在内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开发并制定课程标准。

(七)议题七:学徒的辍学

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均存在学徒辍学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群体中,年轻人在学徒期完成之前就想挣“快钱”的诱惑似乎是一个重大问题,对行业理解的缺乏也使这个问题雪上加霜。这一问题与学徒和企业都有关系:一方面,学徒缺乏就业指导、职业意识,而且个人的工作态度可能会影响其承担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可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合适的学徒。此外,培训者教学技能的缺乏也是导致学徒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议题九:学徒制的社会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与学术教育和研究相比,学徒制的社会形象通常被认为更加低等。比起主流的、基于学校的TVET,学徒制常常被低估,且被看作对“学术天分欠缺”或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青年人的职业培训。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一,利用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学徒制的优势,塑造学徒制的正面形象。第二,从普通教育开始就塑造积极的学徒制形象,不仅针对学徒,还需包括有可能影响学徒选择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在内;此外,向政策制定者、企业雇主宣传学徒制的优势。第三,提升非正规学徒制质量,这本身便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徒制需要尽可能直接地与工作相联系,从而激发各行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伙伴关系。

(九)议题十:企业内部的培训和培训师

企业内部的师傅的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影响企业培训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有的企业培训中,师傅的职责局限于实践知识的传授。由于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相对欠缺,师傅难以独立承担学徒的全程培训,即对学徒进行指导、支持、监督、跟进,这就引出了“企业培训师”的概念。区别于企业的师傅,企业培训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可以为学徒进行系统的讲解,负责跟进学徒工作,为学徒介绍不同的任务和技能,观察学徒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监督其学习进展。此外,企业培训师还会提供额外的理论背景知识,甚至会提供一些与公司内部学习相关的实践训练。企业培训师与师傅一起为学徒设计整个培训项目,也和TVET学校的教师及指导人员保持联系。不同国家的企业培训师的来源不同,有些来自企业内部,有些则是学校的教职工,他们在各培训学校之间流转,以跟进学徒的学习进展。在许多国家,企业培训师掌握教育学知识,在对学徒进行培训和监督之前,他们还需要获得相关证书并定期更新技能。

(十)议题十一:学徒制成功的要素

第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与承诺。如果缺乏共识,学徒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因此,需要在商业、公共部门及社会领域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形成一致的理解或达成共同的目标;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角色;每个利益相关者相互承诺、达成一致;逐渐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并达成合作伙伴共识。第二,职业指导,确保年轻人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避免出现毕业生大量失业的同时企业缺乏合格的技术员工。第三,教育系统的渗透与衔接,保证学徒可以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或建立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得到专业发展机会,避免学徒制发展成为缺乏前景的“死胡同”。

(十一)议题十二:进一步的研究领域

报告的最后讨论了未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善学徒制系统的研究领域。例如,什么类型的学徒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非洲农村地区就业问题,从而减少人口迁移现象?如何将相关资格框架(通用能力)与学徒制成果联系起来?什么是评价学徒制效益有效且可靠的工具?如何在培训提供者(职业学校等)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

四、结论

这份报告呈现的12个议题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地的专家、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关于学徒制的兴趣及承诺,发展“高质量学徒制”的有益之处得到公认,尤其能够帮助大批未能充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掌握职业要求的更高技能,很大程度上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此外,正规化“高质量学徒制”是一个多方利益相关者系统,需要不同参与方和机构的充分安排、达成共识和作出承诺。质量问题是发展学徒制所必须面对的,学徒制培训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论是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导师和培训者,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技能,以履行各自的职责。纵观各国学徒制的实践情况,尽管发展的程度、水平不一,但都越来越将“质量”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德国、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学徒制发展较为成熟,更多地是针对提升学徒制质量进行微调,建立“高质量”的学徒制体系;另外一些诸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学徒制发展相对不足,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高质量”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进行大刀阔斧的深入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议题,通过完善学徒制模式,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培养高水平学徒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学徒工合同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工技术;教育;要点

1工作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概述

电工技术的掌握需要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加以实践和巩固,师徒关系这种传统模式正好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电工技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电工技术教育,通过师傅教导传授,不仅能实现对传统师徒教学关系的改善,还能够达到新的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工作内容和学习内容有效的结合,实现学生在工作能力和知识素养上的双重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对电工技术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主要围绕徒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发展,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从而为企业培养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综合素质优良的优秀电工技术人才。

2工作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的要点

2.1注重徒弟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性构建

电工技术注重实践,但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做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支撑,电工技术实践寸步难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师傅要着重提升徒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徒弟对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理解性重新构建。首先要注重对基础概念讲解,师傅可以根据工作经验对这些抽象不便理解的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通过工作过程中对真实电气元件的认识、讲解及实际操作,将无形化有形,使徒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帮助徒弟在工作过程中对概念的运用更加透彻明晰。其次要通过工作中的实地教学来加深徒弟对基础电学定律的理解。让徒弟明确所学定律的特点及可以实际运用解决的问题。要充分的利用工作条件和工作设备进行细致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具体,配合以形象的工作演示。师傅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给徒弟讲解自己在学徒阶段的一些错误做法,既能够调节学习的气氛,还能够加深徒弟对定律要点的理解,保证学习质量。其实这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通过师傅的引导,徒弟在工作过程中把学校学的一大堆理论知识进行通透性理解,进而理解性有序简约重构知识体系,这样也就真正把理论吃透学精了,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2注重在工作实践中对电气元件、设备控制逻辑讲解

一个电路、一套设备电气功能都是靠具体的电气元件实现的,而一般的电气故障也往往是电气元件故障,因此师傅必须要注重对电气元件的讲解,要详细解说每一种电气元件的构造、组成、控制原理及分布位置,确保徒弟清晰理解,熟练掌握。对各元件间,各设备间的控制逻辑关系更应是讲解的重中之重,真正理解了这些控制逻辑关系,才能快速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分析故障原因并快速处理。要鼓励徒弟在工作过程中“多开口,勤动手”,下足功夫,切实掌握控制原理,熟悉设备元件布置,才能真正处理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独立操作。

2.3注重徒弟对机械原理的学习

不存在纯粹电的设备,现代设备往往是机、电、液、气综合控制的设备,而学校电气专业对机、液、气知识的教学很单薄,甚至是缺乏的,因此师傅必须帮助徒弟补齐这一短板。先进行一些系统性理论知识讲解学习,重点是在工作过程中针对具体设备进行机、电、液、气控制的具体讲解,这样更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只有溶合这几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了解一款设备、一个系统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真正掌握它们。

2.4注重徒弟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在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完成,并充分理解掌握电工技术理论概念定律规律后,徒弟便初步具备在师傅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此时,在工作过程中师傅就要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徒弟标准化操作。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也就是要求徒弟必须熟悉电工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及相关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人身及设备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一定要首先要树立徒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师傅可以讲解一些违反电工安全操作规程或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来对徒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其安全意识。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可以根据设备的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功能归类总结安全操作规律,便于徒弟学习理解。要详细讲解每一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强调操作要点,着重实践,加深徒弟对实际操作的要点运用,并通过徒弟的操作来指出其不足。要在实践中提升徒弟的标准化操作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固化他们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行为。

2.5注重徒弟思考和创意能力的培养以及和谐师徒关系的维护

新型师徒关系不仅仅是对徒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徒弟个人潜能的激发。通过在工作过程中对电工技术的具体教授,师傅还要结合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设问,引发徒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徒弟的思考能力。还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徒弟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教授过程中师傅不仅要注重徒弟个人能力的提升,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不断的鼓励徒弟,鼓励其进行操作、进行思考、进行创新。和谐的师徒关系能够有力提升徒弟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的意愿,激发徒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徒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综合素养,为徒弟在今后成长为电工技术骨干发挥重要作用。

2.6注重师徒合同的签定

通过师徒合同的签定,从而明确师傅对徒弟的培养目标、期限及应负的安全责任义务;也要明确徒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及争议解决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合同条款,让师徒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同奖共罚,有力促成电工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3结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笔者主要从电工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师徒教学模式下的几个要点进行论述。从基础理论知识原理重构、电气元件设备控制逻辑讲解、机械原理学习、标准化操作以及创新思维和和谐师徒关系维护、师徒合同的签定进行概述。相信通过以上几个要点的实施,日后在工作过程中开展电工技术教育将会取得新突破,获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雪莲,潘铁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170~171.

学徒工合同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要、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然而,在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中,由于缺乏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多方参与利益均衡的运行机制,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融通制度等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发展现代学徒制,非常适合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学者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是见仁见智,虽然在普遍性阐述上有一些共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徒制有差异,具体专业的操作也不一样,如何在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现代学徒制是西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导模式,代表国家有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等。许多学者对这些国家实施的现代学徒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这些国家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德国

德国以《职业教育法》确定了双元制的法律地位,对企业培训进行了明确规范。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政府的公共财政和企业的双元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以职业性为首要原则,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完成学徒制的学徒可以获得行业颁发的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2、英国

1993年制定了现代学徒计划,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并把学徒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起来。英国通过现代学徒制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形成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三元制”。在完成学徒制后,学徒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证书和关键技能资格证书。

3、法国

政府在现代学徒制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改革的重点是经费制度,通过税收制度和拨款政策激励企业提供学徒制岗位,将学徒制与全日制教育完全等值。法国对学徒制的质量保障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对学徒评估培训中心的评估,对教学方法的评估,对学习成果认证过程的质量保证。

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施“新学徒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徒培训项目根据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下“培训包”来设立,根据职业和行业要求进行培训,“培训包”规定职业标准和能力标准具有高度统一性,培训证书具有通用性。

5、瑞士

政府鼓励发展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教育,实行二元制培训,师傅取得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才能上岗,学徒取得技能证书才能成为技术工人。行业协会承担校企合作的沟通任务,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合格的师傅。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启示

现代学徒制虽然在西方各国的具体实施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一些典型的特征。第一,现代学徒制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从制度上规范学徒制的实施,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构。第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充分保障了职业教育与学徒制培训的经费。第三,为推进以企业为主的工学结合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重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多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建设。第四,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标准来控制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与培训质量。第五、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目前从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来看,还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政府应尽快从法律法规、财政支持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明确实施各方的职责。其次,改变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制度流于形式的现状,其核心就是缺乏运行保障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从教育思想观念,到人才培养方法、手段的改革。真正体现了职业院校的高等性和企业职业性的融合,这也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改变高职教育是学科型教育模式的压缩这一尴尬现状。第四,大力推进“双证融通”,学徒完成后可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内容和措施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2011年实行了1.5+1.5教学模式改革,2013年开始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2014年与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合作成立“五号别墅精英班”,在酒店管理专业几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经验,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酒店专业教学团队与三亚校外合作的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对于“酒店员工最重要的素质”这一问题,酒店人力总监给出的回答几乎一致,位于前三位的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礼仪及受挫能力。而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主要侧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中的,职业技能只能说明学生会干什么,通过实践可以提高,而职业态度却不是短期能培训出来的,学生的职业态度决定着对行业的热爱和职业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职业素养应该是酒店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学徒制就是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中,学校负责酒店基本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的训练,酒店负责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传授,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不仅学习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职业素养在耳濡目染的环境里逐步养成。这种在酒店职业场所的工作和学校学习场所的学习,“工”和“学”交替的教育模式需要酒店专业教学团队在职业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建等等方面不断探索,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真正实现了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的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探索

学院与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酒店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特点,实施“工学交替”的合作培养、共同育人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采取1+0.5+0.5+1的教学模式,一共是6个学期,每个学期培养计划明确。首个1是第一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关的专业平台课程,每学期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第一个0.5是第三学期学徒实习,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习工作过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第二个0.5是第四学期,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最后1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即准员工制,在此期间学生需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需要学校的教育制度和企业的资源深入融合,学生和学徒身份在工学交替中相互交换,通过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机制,如校企定期的沟通机制,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横向科研课题的开发,企业文化走进校园等等,校企合作的机制向纵深发展,可以使企业更积极投入对学徒即自己员工的培养,企业最大的收益就是员工的留任。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酒店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必要的酒店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来实现,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摆脱学科体系以知识系统性为主线的束缚,增加适应企业需求和学徒制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应与酒店服务流程,岗位工作流程相结合。学院酒店专业教学团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调研,校企共同确定酒店前厅、餐饮、客房、康乐、营销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达到学习一门课程,能完成一件事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组成。实践体系由学徒制实训和准员工实习两部分构成,分别在第三、五、六学期在企业由师傅实施。校企双方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实施的标准,真正形成融合学生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文通识知识、专业知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学徒实训、准员工顶岗实训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专兼结合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酒店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酒店专业的骨干教师—“教学导师”和酒店一线工作的主管和经理—学徒师傅”组成,实行双导师制的教学组织模式。学校的“教学导师”承担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培训、学徒、顶岗实习的表现,学徒师傅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培训和工作指导。由于专兼教师各有所长,高职教师擅长专业知识,酒店师傅擅长操作层面。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改变,高职教师需要学习酒店工作过程的知识,努力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兼职教师需要提高执教的能力。双方可以通过业务培训、教学研讨、共同实施课程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实现专兼教师的共同提高,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4、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职业和教育的两种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不仅跨越职业和教育两个领域,还使教学空间跨越了学校和企业,工作现场和课堂教学的领域。现行的以学校为主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显然不适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教学团队定期的校企座谈会制度,通过学校班主任和酒店班主任对接,教学导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工学合理衔接,共同实施企业课程管理,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等方法,构建以目标为主和以可持续工作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充分体现酒店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也纳入动态考核机制,实施学习过程性评价。座谈会制度可以使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沟通、反馈,加强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从现行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来看,关键和难点就是实践环节中学徒制的设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师傅如何带徒弟?怎样调动师傅们的积极性?学徒期间发展性学习评价的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等问题,需要教学团队认真思考,校企双方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育,2011,(31).

[2]关晶.法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4).

[3]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4]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1).

[5]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6]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学徒工合同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四个一体化 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02-02

一、实话背景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经提出,希望地方政府与企业通过组织和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破解东南沿海的“用工荒”。同时教育部要求,“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要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签订好学生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合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用好国家相关的资金政策,从而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初步建立了一些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管理制度,该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但其具体操作和实施效果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学徒在经过专业的培养锻炼后,好高骛远,岗位的稳定性变差;其次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培养人才的很大部分成本由企业承担:最后是企业的利益导向原则,导致生产淡季或经营状况变差时就不愿意接受学徒。

二、工作过程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于企业深度参与,其过程主要体现在学徒身份、教学团队、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基于国内现状,结合周边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以“四个一体化”理念为基础,以校企共同确定学徒身份、共同实施教学与考核过程、企业发放学徒津贴为标志的,符合本地制造业人才需求现状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四个一体化”即“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学校企业一体化,即采取学校“自办企业”和“引企入校”的双重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即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项目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教学:教师师傅一体化,即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动手的指导老师;学生员工一体化,即学生在学习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企业相关专业知识,始终保持学生和准学徒的双重身份。“四个一体化”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从岗位需求角度,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是在目前“校热企冷”现状下实行“学徒制”的可行之路。

实施之初,通过与成都若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自办成都优仕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仕达”),并引入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思公司”)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作为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场地。同时,优仕达和科思公司均承诺不强求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该企业,自信通过2年的培养,能吸引学生自愿为企业服务。

(二)运行模式

1.学徒身份的确认

新生入学时,由科思公司、优仕达与学校共同对其进行文化知识测试及面试,通过者确定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科思试点班和优仕达试点班分别确定了36名和20名学生(学徒)。

在确定培养对象后,企业将对学徒颁发“学徒证”,确认其学徒身份。并每月对“学徒”进行考核,采取综合评分的方式发放学徒津贴,肯定其学习成绩。

2.教学团队的组成

组建“主+辅+兼”结构的师资队伍。试点班的专业课程均配备了由“主导教师1名(“双师型”教师)+辅助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兼职教师3名(科思公司、优仕达技术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5位教师各有分工,同时形成合力,对学生(学徒)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3.教学场所的设置

“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因此,其教学场所不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自办企业)与企业生产车间的组合。学校投入与企业生产所需的同型号、同规格的设备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科思公司、优仕达在其车间为学生的实践划出专门的区域,同时为实训基地提供生产图纸,并安排师傅来实训基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入校即入厂”。

4.教学内容的重构

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重构“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过程。

在文化课不变的基础上,企业管理人员每周一次来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的培训:同时根据科思公司和优仕达对工种的需求,将全部的专业课程按工种划分成模块(项目)并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自办企业)或科思公司车间实施教学。

5.考核方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不再是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考核。

考核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学业评价。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二是职业素养评价。对学生(学徒)的职业道德(爱护设备、工具、环境等)、敬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心理素质、体质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三是能力评价。指对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评价学生(学徒)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是否适合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同时,在国际合作的试点班,我们采用了“教、考、检分离”的考核方式。教师或工程师负责学生的技能实训,考官负责组织技能考核,而考核结果的检测则由第三方资质机构进行。

6.教学过程

第一学期,在达到教育部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应知应会”要求的前提下,专门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期延续第一学期的内容,并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每周四为“企业学生对接日”,科思公司及优仕达的管理人员进教室为学生授课,将企业的文化、制度等内容逐渐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行业或企业的认同感,加深了对岗位要求的认识。

第三、四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自办企业)实施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专业骨干,组成“主+辅+兼”的教学团队,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需求,不同企业的学徒其学习内容不同。科思公司主要需求“铣工”和“磨工”,优仕达主要需求“车工”和“数控加工”。我们参考企业提供的产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对各自试点班的学生进行“进阶式”培养。同时,科思公司和优仕达轮流选派学生(学徒)进入企业,由企业指定师傅指导,学生(学徒)参与实际生产,进行“轮岗实训”,完成“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学期结束后,科思公司的36名学徒及优仕达的20名学徒初步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能够加工合格的零件。

第五、六学期,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完成工学交替,最终确定进入企业的“学徒”,以期完成“从毕业到就业”的互通。

三、实施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试点,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四个一体化”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企业深度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校企共建、产学一体”。企业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学徒),并提品作为教学的载体,全程参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指导及考核工作,并安排学生(学徒)到企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整个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我校“四个一体化”的办学思路。

(二)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无非“学校培养,企业使用”,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学生不稳定、企业不敢用等种种问题,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进行管理,企业将内部培训资料作为讲授内容,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正在生产的案例进行教学等,这些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的角色能够从“学生”过渡到“员工”阶段得到很好的衔接,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人才,降低了员工的培养成本,最终形成了“双赢”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人才培养效果良好

试点班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后,我校教师多次下厂了解学生的实际在岗工作情况,并且与企业领导、技术主管沟通,学生的在岗情况非常稳定,较同期进入该企业的其他院校的学生,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工的产品质量最好、合格率最高。科思试点班的36名学徒目前仍然全部在岗,且他们的岗位试用期由正常的6个月缩短为2个月,而同批进入科思公司的其他院校的学生已基本全部离岗。

在与企业进行沟通时,科思公司和优仕达均表示将继续与我们长期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同时我们了解到其他公司也希望能与我们合作组建试点班。

四、体会与思考

目前国内的“现代学徒制”尚在探索阶段,虽然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多次针对试点班进行教改、教研活动,讨论“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但目前国内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实践,这就必然导致很多院校“摸石头过河”的困境。

无论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澳大利亚的“学徒制”,都是以企业为基本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功能更多是职业技能的巩固和提升。而我国的教育模式及教育对象,是针对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初中毕业生,这就限定了不能硬套国外现成的经验,而要去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但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有很深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和企业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必然趋势。同时,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把握和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作适时调整。

另外,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还不够紧密,学校的实训环境毕竟不是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转变到“员工”。因此,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就显得很有必要。

最后,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制度上吸引企业参与,学校再进一步引入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文化和氛围,用优质的毕业生吸引更多的企业深度参与。

参考文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7-103.

[2]石品德等,现代学徒制与中国职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2012,(3):74-76

[3]陈德荣等.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的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6):5-7

作者简介:

学徒工合同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1何谓“现代学徒制”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学校与企业在政策引导下通力合作,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化的原则上实施“师父带徒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

2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及《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职字〔2015〕22号)有关要求,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中应用较为成功,这是由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早,国外学者围绕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依据科学的实践方式开展了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纷纷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并以此为蓝本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研究与改革。1993年英国率先推行了“现代学徒制”,1996年澳大利亚在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基础上推行了“新学徒制”。同时,美国及加拿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述各国实行的现代学徒制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解决了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自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

纵观国内学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尽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学校仍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现代学徒制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和潜力,学校和企业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给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的内涵。目前许多学校和企业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就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尤其是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是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面向国家及山东省经济支柱产业――车辆制造业,培养掌握车辆制造基本知识,具有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的制造与技术管理能力,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车辆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相关设备制造及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完成了以汽车整车制造与装配为主体,以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和汽车主要零部件加工为两翼的专业群体系构建。现已建成汽车故障诊断、汽车检测、车身车架焊接、汽车装配等实训室。此外,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性能完善的校内宝马、德国BOSCH、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东风标致、德国巴斯夫等培训中心。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实验实训设备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校企合作紧密,具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条件。

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思路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进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企共育,技岗对接,素能并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文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和具体实施方案,共同开发基于现代汽车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汽车生产典型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

3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文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和具体实施方案。

(2)校企共同建设基于现代汽车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汽车生产典型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典型岗位工作内容和任务,融入企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3)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和厚基础、强技能原则,落实五阶段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任务。

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完成基本素养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养要求,掌握与汽车制造与装配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转入学徒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第三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整车装配核心专业技能培养。整车装配基本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学校完成,装配质量控制与管理校企共同组织,在合作企业完成。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车身焊合核心专业技能培养。车身焊合基本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学校完成,焊合质量控制与管理校企共同组织,在合作企业完成。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整车性能测试核心专业技能培养。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专业知识在学校学习,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及整车性能测试专业技能,在合作企业完成。

通过第二、第三、第四阶段的工学交替,完成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学徒任务。

第五阶段(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完成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拓展训练。通过顶岗实习,进行核心岗位生产性专项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岗位见习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一线疑难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与技术管理能力,实现准员工向员工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学徒工合同篇9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33

Modern Apprenticeship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ckground

HUANG Zhe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lemen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romot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mpro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e technique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demonstrate the features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states the defini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alysis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of carrying out modern apprenticeship.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base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现代学徒制成为了职教领域的研究热点。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浙江省、广东省的职业院校率先开展了关于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试点工作。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是指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一对一”完成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徒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观摩和实操获得技能。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生产体系使学徒制逐渐边缘化,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的学徒制模式。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改革和生产的需要,很多国家将传统学徒制的特点融合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了特有的现代学徒制。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实施现代学徒制,推动了本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的做法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各国的现代学徒制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学习者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交替式的实施脱产学习和在岗培训;学徒和企业签订培训协议;培训结束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等。

2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被人诟病,其中之一就是学校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相对薄弱。现代学徒制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先获得学徒身份,企业是未来的雇主,整个学徒期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现代学徒制的推行正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出路,也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

国家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开展了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业能力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部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质性工作,校企合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内涵建设得到迅速的提升,目前已具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条件。

2015年初,国家启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这将有利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将对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对接现场,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学院资源与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和事业繁荣。

3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策略

学习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理念,继承我国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经验,按照国家、省、市各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3.1 制度创新,突破改革瓶颈

制度上的创新,才能推动改革的发展。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的土壤是制度。一切改革的先行首先是制度上的率先突破。

高职院校与企业出台合作框架,遴选高技术要求的企业和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同层次的学徒对应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师资队伍的“双导师制”,对于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出台《学徒管理办法》。明确学徒招收、入学标准,入学三方协议范本、培训资助、保险、合理学徒岗位及工作任务;建立财政资助、政府购买政策,由政府划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项经费。

3.2 订单切入,改革招生就业模式

按照“招生即招工、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理念,根据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招生与招工方案,试点扩大招生范围,创新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共同出台学徒录取办法,将高职院校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中进行统一管理。

以订单为切入点,学生入校后就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企业也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具备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学徒进入岗位培养前,按照双向自愿选择的原则,签订“学徒、学校、企业”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责利,落实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下交替进行学习。学生毕业的同时也是学徒出师,经过学校和企业分别考核,两种考核均合格后,实现毕业即就业,出师即上岗。

3.3 量身定做,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在继续实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为现代学徒制项目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由基础平台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师徒制实训项目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师徒制实训项目是创新之处,也是课程体系开发的难点。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以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为目的,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将来继续学习的方式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素质培养。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按照《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调研,校企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开展课程开发,将相关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在一起,整合教学内容。

(3)以师徒制实训项目为延伸,拓宽专业视野,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形成岗位能力。内容针对性强,根据企业的工作实际确定,强化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和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重点突出现场实作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3.4 专兼结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由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学院和企业人才互聘互派,形成了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交流制度。“专兼职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为现代学徒制导师的遴选、聘任、使用、激励提供了条件。

学院在校企合作的重点企业中遴选专业技术扎实、实践技能过硬、责任感强的技术骨干或行家能手,聘为学徒制“师傅”,由校企共同颁发聘书。师傅承担规定范围内的教学任务,明确师傅的责任。师傅在考核合格后,可享受带徒专项津贴等待遇。

高职院校要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并将此纳入教师考核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真实地了解企业的岗位标准、操作规范、生产运作、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

3.5 共建共享,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一方面,“引进来”,由高职院校提供校内场地,作为企业生产的厂房和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企业采用捐赠设备、仪器或者直接资金投入的方式,实现物质资源的融合。另外一方面,“走出去”,在企业园区,由企业提供场地,企业按照学校教学需要将其改建成标准课堂、实训室等。由双方安排人员共同进行教学和管理。

进一步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共享、互惠双赢”的建设理念,以“校中厂”、“厂中校”为主要形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训室管理模式,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的规范性,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基地。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进一步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文化内涵,使基地逐步符合现代学徒制特征。

3.6 多方筹措,增加经费投入

(1)可以成立现代学徒制基金委员会,设立专项合作资金,为校企联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或生产线等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2)办理高职院校学徒在实习期间涉及的各类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安全保险等;(3)对企业接纳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给予一定的成本补贴,对与职业院校合作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4)对于品学兼优的学徒进行专项奖励,在学徒中形成良好学风氛围;(5)对积极承担企业的科研攻关项目、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职院校给予资助或奖励等。

“校企融合谋发展、深化合作促共赢”,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借助行业协会和职教集团的平台,坚持与企业开展多轮战略合作,使学院办学贴近企业发展,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现场,人才培养贴近企业需求。校企合作内容涉及教学管理、课程建设、考核评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从而推进科研、就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全方位的互利共赢,达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目的,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题来源: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D085)

参考文献

学徒工合同篇10

论文关键词:美国学徒制;移植;衰落;重塑

17至18世纪,作为殖民地时期美国本土最为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学徒制首先是由欧洲殖民者移入,而后在实践中历经从受制于殖民地宗主国法规到受益于殖民地本土法规的转移。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美国的独立以及工业革命的逐渐卷入,传统的学徒制逐渐走向衰落,其功能被一时兴起的各种社团、公共和私立学校所代替,在形式上美国学徒制出现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断裂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学校教育弱点的暴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以及30年代经济复苏计划的刺激,学徒制重新出现在美国历史的舞台,且被赋予法律和行政的意义,并逐步形成折射现代内涵的注册学徒制系统。

一、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的殖民地时期:传统学徒制的输入与移植

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美国的学徒制是在17世纪初期由当时的欧洲殖民者引进和传入的。为逃脱英国政府的迫害,1620年,随着装载有多名工匠、渔民、贫苦农民和14名契约奴的五月花号船(Mayflower)的起航,大批清教徒逃往北美大陆,并与当年年底登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殖民地最重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学徒制也从英国引入到美国。虽然为适应美洲大陆的当地条件,学徒制经过相应的修缮,但其仍烙印着欧洲传统学徒制的身影。

在早期殖民地时期,学徒制的实践主要是基于1562年《英国技工法》(English Statute of Artificers)和1601《英国济贫法》(English Poor Law)而开展的。前者充分强调学徒制的教育性,以使其与奴役制严格区分开来,学徒制的主要对象是贫民、无业游民以及规模庞大家庭的孩子们,内容包括行业培训、基础教育以及合理的伦理教育;后者规定贫穷家庭的孩子需由教会牧师来监管,直到女孩年满21岁、男孩年满24岁,以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在相应法规的框架下,学徒制的完成建立在牧师和学徒工之间公开签订的契约(indenture)之上,双方的合法行为均受到契约的保护。学徒期限为5-10年不等,学徒期满,徒工的能力将在一个市民会议上由牧师进行鉴定,鉴定合格方可进入行业工作,否则,继续延长学徒期限。

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殖民地的学徒制逐渐脱离宗主国法律的控制,开始得到各殖民地本土颁布的相关法规的支持。如1641年新普利茅斯殖民地(New Plymouth Colony)颁布一项学徒制法规,批准优秀的殖民者招收贫穷的儿童作为徒工到其家中,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生计来源和教育机会。一年以后,为满足殖民地发展的需要,马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通过一项综合性的学徒制法规:向儿童提供在教育与劳动方面的培训。康涅狄格殖民地于1650年也通过类似的法规,并特别要求所有家长要一周至少一次对他们的孩子和佣人进行宗教背景和原理方面的教义工作,不能胜任的家长需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能够胜任这种工作的家庭中甚至类似的学校中。1671年的新普利茅斯殖民地又通过一项新的规定(New Plymouth Order),要求所有城镇的父母和监护人都应该在一个诚实合法的职业中抚养和培育孩子们,否则将给予10先令的罚款。为解决学徒制在纽约地区长期得不到法律保障的问题,纽约城联合委员会于1694年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学徒工必须实行正规注册并至少服务四年的时间。1788年纽约州又颁布一项旨在对贫困学徒工进行基本的读写教育的法规。至此,美国各殖民地学徒制已基本实现了本土的法规化。

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系统从受制于宗主国的控制到逐渐实现本土的独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殖民者本身的利益服务,为其经济的扩张培养大批手工艺人,但是不管怎样,这种行为把遥居欧洲的传统学徒制传入到新的美洲大陆并得到相应修正,成为北美最早的教育培训组织形式,为贫穷儿童接受最为基本的识字教育以及获得生存技能创造了条件,这些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积极意义。

二、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传统学徒制的衰落与现代学徒制的孕育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蔓延,美国本土于1807年也掀起工业革命的浪潮。传统、分散的工场手工业被大规模的现代机器大工业所替代,手工作坊式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由于期限长、规模小等致命性的弱点,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机器大工业对技术工人的广泛需求。曾经在殖民地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学徒制在大工业的背景下受到严重打击,从而日趋走向衰落。

对于传统学徒制的衰落,美国职业教育学者戈登(Gordon)认为有以下8个方面的具体原因:①大规模的企业组织对小型劳动组织的兼并;②分散的工业集中化;③行业分支众多,培训成本高且收益不大;④学徒制契约法规逐渐失去效应;⑤由于学徒工的学习,众多行业过于拥挤;⑥学徒工的薪水过于低廉;⑦年轻的帮手学到的不是单个程序的技能,而是工艺的艺术和秘诀;⑧免费公立基础学校的发展。另有职业教育学者斯科特(Scott)等人则认为有以下7个方面的具体原因:①足够的土地使得年轻的人们能够维持生活;②在持续长久的学徒制期间学徒工的婚姻权利受到禁止;③学徒制与协约奴仆关系的混乱;④人们流动性以及自由的增强;⑤偏远地区人们制作手工器具的意愿;⑥欧洲机械师和工匠的移入;⑦家庭手工业劳动不再需要工人从头开始制作完整的产品。

随着工业革命的蔓延及其对广大工人的强烈需求,在19世纪上半叶,一批培养企业工人的公立社团机构逐渐兴起,包括学园(Lyceums)、机械讲习所(mechanics institutes)、手工业劳动学校(manual labor academies)、农业协会(agricultural societies)和工商学校(commercial and business schools)。其中,很多机构的教育都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作准备,代替了传统学徒制在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重要职责,使得在传统学徒制控制下的严格的实践教育系统逐渐走向终结。而后,随着美国公共学校体系的建立,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公共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虽然传统学徒制渐趋走向衰落,但其固有的优点却是不能被遗弃的。各种职业教育机构的广泛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但是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书本性质的,不能完全地解决对特定职业技能理解的需求,企图取代学徒制的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地体现出来。为此,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Civil War)以后,带有学徒制性质的行业学校运动(Trade School Movement)开始兴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于1891年成立的威廉姆森机械行业义务学校(The Williamson Free School of Mechanical Trades),其旨在代替传统的学徒制系统,为16-18岁的男孩提供在手工艺培训方面的基础课程的教学、通识教育和特定的行业培训,以便确保他们完成课程后能够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此外,还有旨在修正古老学徒制以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企业学校。如纽约一家公司(the firm of R. Hoe and Company)于1872年为本企业员工设计了一套免费的每周两个晚上的夜间培训课程,包括英语、机械绘图、算术、几何、代数等基础学科,这些学术课程将直接有利于学徒工(企业工人)对企业工作更好地理解。

具有学徒制性质的教育机构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无论是公立组织还是私立机构,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自发组织的性质,且长期得不到法律的支持,与传统学徒制比较起来显得缺少严格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然而,这种学徒制性质的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企业工人培训系统却在无形地孕育着具有现代性质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学徒制形式的产生。

三、20世纪30—40年代的经济复苏时期:注册学徒制的产生

20世纪初期,随着学校教育体制弱点的日益暴露以及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美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徒制即注册学徒制应运而生。注册学徒制产生的直接动因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战略对人才增长的需求。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和工业领域带来沉重的打击,为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1933年6月,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签署了《国家工业复兴法》(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NIRA),在该法律的框架下,各工业协会和国家复兴管理局(The 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共同协作制定各种行业规范,以管理相应行业领域的竞争、薪酬发放、工作条件改善以及产品与服务质量。其中,在建筑等部分行业存在一系列关于管理该行业学徒制计划的规则,这便是注册学徒制得以萌芽的早期体现。

1934年,为进一步实现对相关行业学徒制计划的规范管理,在时任美国劳工部长铂金斯(Frances Perkins)的带领下成立了学徒制联邦委员(Federal Committee on Apprenticeship)。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代表,铂金斯致力于关于学徒制联邦政策建议的策划工作。随后,美国国会于1937年通过了《国家学徒制法》(The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Act, also known as the Fitzgerald Act)。在该法律的要求下,一个负责研究和起草关于学徒制计划最低标准的国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法律还授权美国劳工部在各州的配合下对国家注册学徒制系统进行监督,禁止在学徒制中存在关于种族、宗教、年龄和性别的歧视。 转贴于

在《国家学徒制法》的影响下,各州也纷纷各自的学徒制法规,建立相应的学徒制管理机构。截至1940年,共有11个州颁布了学徒制法规,另有13个州组建了自己的学徒制委员会。各州立学徒制事务局(State Apprenticeship Agency, SAA)具体负责注册符合联邦和本州标准的学徒制计划,发放学徒工的结业证书(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通过推广和技术援助鼓励新计划的开展,保护学徒工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确保所有的计划能为学徒工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没有设立学徒制事务局的州,上述相应工作交由国家劳工部学徒制办公室(Office of Apprenticeship,OA)负责。至此,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注册学徒制在法律和管理体制上都有了相应建制,受到法律意义上的保护以及政府管理机构的监管。

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新时期:注册学徒制的发展与成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需要,教育与培训体制也都有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与此同时,美国注册学徒制也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完善,包括理论学分的认可、受众群体的扩大、课程领域的拓展、法律法规的修缮等方面,每一次变化都为注册学徒制增添了新的内涵和血液。

二战后,为解决转业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注册学徒制成为他们接受就业培训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为其提供转业就业培训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委员会还宣布他们在大学所接受的理论培训部分可以获得相应大学的学分。为进一步响应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发展需求,美国劳工部于1977年对原有学徒制法律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加以完善。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旨在使学徒制惠及到更多职业领域中的人群,以更加灵活地应对世界经济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瞬息万变,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为此,从2000年开始,美国劳工部开始加强对诸如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快速发展的行业领域的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这为美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可能。而后,于2008年10月,美国劳工部对学徒制法律相应条款又做出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多元培训方法的创新、资格证书的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课程质量和标准的提高等。法律的及时修缮有助于增强学徒制的灵活性,使其尽量保持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同步性。

至此,经过70多年的发展,美国注册学徒制如今已经日趋成熟。在相对完善的法律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支持下,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健全,主要由学徒工、企业雇主、社区学院、州立学徒制事务局和一站式就业指导中心五个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美国学徒制法规和劳工部的监管下各司其职,共同协作完成注册学徒制的课程计划。

其一,学徒工。学徒工是注册学徒制组成要素中唯一一个“人”的要素,是学徒制工作开展的核心主体。他们往往是拥有操作技能或其他目标职业相关技能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有2/3的学徒工来自建筑和制造行业。根据注册协议规定,学徒工必须要完成一定学时的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培训与学习课程。学徒制的学习期限因岗位和行业标准的不同而从一年到五年不等。在职学习与培训期间,学徒工还可以获得由企业雇主提供的部分工资收入。培训结束后,学徒工的职业能力通过学徒制管理部门的认可后方可结业,并取得州学徒制事务局或劳工部颁发的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学徒工如果修足相应专业的理论课程学分,还可以获得一个两年制或四年制的学位。

其二,企业雇主。企业是学徒工实践学习的平台。企业雇主根据事先的协商与相关规定,与学徒工签署协定,并在州立学徒制事务局或劳工部学徒制办公室取得备案。在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参与学徒制课程计划的制定工作,并对学徒工的实践培训计划及具体实施负责,根据个体的专业、个性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为其分配一个相应行业领域的熟练工(journey man)作为师傅指导其操作性实践课程的实施。此外,企业雇主还为学徒工提供从培训开始到结束期间逐步增长的工资资助以及他们在社区学院发生的与理论课程学习相关的学费、杂费和教材费等开销的资助。

其三,社区学院。公立社区学院是为学徒工提供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教育机构。按照相应注册协议规定,根据企业雇主与学徒工的需求,社区学院提供相应行业专业领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数学、图纸阅读、应用英语等基础课程以及与特定岗位相关的高级技能课程。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与企业培训课程同步交替进行,学校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进行。针对当今职业岗位对高技能工人之需求强烈的趋势,在学徒制管理部门颁发给学徒工“学徒制结业证书”的基础上,社区学院还为修够相应专业理论课程学分的学徒工提供申请副学士的机会。

其四,州立学徒制事务局。州立学徒制事务局负责协调劳工部与本州注册学徒工作的开展,具体负责本州学徒制协议的注册、结业证书的发放工作,同时组织与指导企业单位与社区学院等机构共同开发不同行业领域的学徒制课程方案,并指导实施工作。美国现有27个州以及哥伦比亚、波多黎各地区和维尔京群岛拥有州立学徒制事务局。其它不设该机构的州,相应工作由美国劳工部学徒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法律规定,学徒制协议必须要在相应的州立学徒制事务局注册备案,协议包括对诸如学徒工需要学习的技能、课程的选择、熟练工与学徒工的比例以及在不同阶段薪酬水平等的详细规定,并要求各方在州立学徒制事务局的监管下按照规定执行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其五,一站式就业指导中心。地方一站式就业指导中心是附属于当地学校或社区的就业服务中心,该机构是于1998年在克林顿政府签署颁布的《劳动力投资法》的支持下而不断建立的,旨在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咨询等信息方面的服务工作。美国大部分州都有若干个一站式就业指导中心,有的在大学或社区学院内部,有的位于当地的社区。它在学徒制工作的开展中主要起着辅助性的作用,对学徒工培训就业信息的咨询、雇主企业募集学徒工信息的提供、州立学徒制事务局事业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因此,成为提供个体就业指导和单位招聘服务的信息集散地和枢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