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3-31 17:01:14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1

一、适时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制作与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声音经常被大家所忽视,多数课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部默片,其实,适时的声音加入也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当然,加入声音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在正式上课前,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作为课与课之间的衔接,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同时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心情,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铺垫。如在制作《雨点》这篇课文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我将欢快的儿歌《小小雨点沙沙沙》,插入课件之中,用于讲授新课前播放,不但活跃了学习气氛,此外,由于两者有着相通之处,使学生对于新课由衷地感觉亲切,并乐于学习。

在新授的过程中,教学低年级的课文,很多时候由教师范读。因此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我设计了“北风”张大嘴巴呼呼吹气以及“小鱼”在水中快乐嬉戏的动画形象,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我读课文。但这样的范读,师生感受都非常的别扭,学生既要看屏幕,又要看老师读,还要看课本,有一种与文本分离割裂的感觉。后来,我试着将范读的声音录入课件中,使动画与声音以及文字从一个地方传达出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流失。

在做巩固练习的时候,一般来说,巩固是一节课的尾声部分,这时低年级儿童已经坐不住了,注意力严重的不集中,如果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冒出来,是不是能够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所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在进行“鱼、渔”的分辨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一个()民。”当我把“鱼”拖进括号里时,就出现一个“你错了,你错了”的声音;当把“渔”拖进括号里时,就出现一阵掌声和“你真棒,你真棒”的声音。学生对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感到很吃惊,有的还被吓了一跳,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又被重新拉回了课堂中,而且掌声和表扬又能够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无意注意占优势的低年级儿童来说,不同时机的声音的加入,能够恰当地引起他们的注意,调节好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因此,使书本上静止、呆板的图画生动起来,更能加深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如有篇课文是《蚂蚁和蝈蝈》,就可以设计成动画的形式:炎热的夏天,蚂蚁在辛勤的劳动,准备过冬的粮食,而蝈蝈却在大树下乘凉,并且笑蚂蚁是傻瓜;寒冷的冬天,蝈蝈在雪地上瑟瑟发抖,蚂蚁却在温暖的洞里烤火,吃粮食,有说有笑。拟人化的蚂蚁以及蝈蝈的形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赢得了他们的喜爱,使他们对这部“小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我让学生讲讲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喜欢?学生有声有色地讲了起来,纷纷表示喜欢蚂蚁,希望蝈蝈能够向蚂蚁学习。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也为今后的看图写话打好了基础。

三、丰富的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儿童也有他们认为事物美丑的标准。一个课件如果色彩单一,或者选用暗淡无光的色彩,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反而招来他们的厌恶。

低年级儿童较偏爱明亮的、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在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时,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的“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这时,我出示的相关画面选用了课文中所提及到的相应色彩,并且均设置为明亮的颜色,达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效果,使学生们眼前一亮,着实体会到“世界多美呀!”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感受;期待;教材;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77-1

新课改课堂的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淡化分析、强化感悟。但有时教者为了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师、其他学生的思想、感情、言语等方面强加于学生,以完成教学流程为最终目标。笔者称之为“强制性教学行为”。

【案例1】苏教版五(下)《海伦•凯勒》教学片断

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提问:

“你能想象‘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世界吗?”

“请大家闭上眼睛、塞紧耳朵,感受海伦的世界。”

默思片刻之后指定三名学生交流感受。

(回答得非常流畅,有层次。另有一位学生虽屡次举手,有表达愿望,但老师没有给予机会。课后了解该生通常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高,老师不愿请他回答。)

【思考一】以人为本,收获真情实感。

情境教学法讲究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与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教者在此片段中将自己的主观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想象与感悟,认为学生通过交换体验,可以感受到海伦的心境。但是学生没有或者缺少相应的认知感受和心理基础,在短短的两三分钟里也不能感受得真切。在不具备做“失明”、“失聪”试验的条件下,学生的感受只能是经验借用而不是迁移。教者实际上是将学生强行推进到某个讲学环节,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而预筹。不妨在此环节对体验“失明”、“失聪”感受做足文章,后文中领悟“不屈不挠”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二】以生为本,关注全员期待。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教师的设计仅是为了完成某个环节,有指向性地让某些悟性好的学生回答,对其他学生就不公平了。他们被迫坐在位置上等待、充当观众,回答老师偶尔赏赐的集体性判断――“是不是啊”、“大家是不是这样想的啊”。学生的主体性就被老师所谓的“主导性”给强迫挤兑了。实际上,他们也需要老师的赏识与鼓励,也想获得表现的机会。只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期待,一味地让学生为教师、课堂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

笔者平时注意观察了一下,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在借班教学的课堂上反而比较活跃。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借班老师对每个学生都不熟悉,对每个学生都是信任且充满期待。再看我们平时的教学,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由谁来回答总要思考一下,生怕叫错人出现冷场或者惹出意外。甚至会出现这个片段中的情景,对某些学生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明白老师的这种“期待”,自然而然地给自己定位。

【案例2】苏教版三(下)《花瓣飘香》教学片断:

第二课时开始,老师默写相关词语后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学生动笔找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然后老师组织交流讨论。

【思考三】以文为本,激励自主探究。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是师生对话和交流的介体。教师使用教材不能单一以教材为本,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能因教材而强行完成某些教学目标,更不能强迫学生从逻辑层面入手,对文本进行外科医生式的解剖处理。

【案例3】苏教版一(下)《蚂蚁和蝈蝈》教学片断

老师出示课文图片ppt:一群蚂蚁在干活,几只蝈蝈在树下乘凉。

师:蚂蚁们在搬粮食,蝈蝈看到了,它们会怎么说?

生1:这些蚂蚁多傻啊!瞧我们多快活!

生2:这么热的天还搬粮食,这些蚂蚁真呆!

师: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指导学生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师:如果你是其中一只蝈蝈,你会怎么笑蚂蚁们呢?

(学生纷纷举手,练习说话。)

【思考四】弘扬主流,引导价值取向。

教者设计了比较丰富的说话练习,但过度强调工具性,漠视了人文性。对小学生而言,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引导认识。学生从这个环节中虽然说话能力得到锻炼,但也学会了嘲笑别人。教者无形中将“不道德的思想”绑架与学生――你可以去嘲笑别人;而且在语言上同样绑架:“如果你是这只蝈蝈,你会怎么笑蚂蚁们呢?”――现在你必须去嘲笑别人。

对范跑跑和郭跳跳的谴责让人更明确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彰显了主流文化思想。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不道德”思想强加于学生所产生的危害。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语文课的教法应该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文本带给自己的冲击。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复述故事、改变人称、变叙述为对话、变对话为叙述、即兴口头作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学生就不会死抱教材,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3

《昆虫记》是法国的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不但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着作,更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关于《昆虫记》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读昆虫记有感700字初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读昆虫记有感700字初二【1】读完了《昆虫记》,我与可爱的小昆虫们一起感受了它们新生的喜悦,死亡的悲伤,爱情的甜蜜,离别的忧愁……法布尔,伟大的昆虫学家,带领着我观看了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教给我许许多多的昆虫知识。

《昆虫记》,这部极好的文学作品,流传百世,它的作者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先生。本书中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法布尔先生对每一个生命的热爱法布是世界上尔最了解昆虫的人了,他将昆虫的日常习性、外貌特征观察得仔细入微,描写得淋漓尽致。我觉得法布尔不仅仅是一个“昆虫的知己”,更是一个造诣颇深的的作家。

在《昆虫记》里,每一个小昆虫都有自己的一段独特故事,哪怕是“蜜蜂”“蝴蝶”“蜘蛛”这类司空见惯的小昆虫,都是那么的可爱,仿佛是一只只活泼的精灵,《昆虫记》的语言诙谐幽默,充满了欢乐的气息和盎然的情趣。

在我的印象中,“大自然的歌唱家”——蝉,一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性格十分懒惰,而蚂蚁就是勤劳的象征。但是我读完了《昆虫记》之后,我发现我的思想完全错误,蝉在生活中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奋者,可是蚂蚁却是不折不扣的劫掠者。蚂蚁总会将蝉辛辛苦苦觅得的食物抢走,放入自己的口袋中,这下子我终于明白,《昆虫记》还是一块可以纠正错误的橡皮。

法布尔不但注重观察,而且还亲身实验,一次又一次地被昆虫的毒素所伤害,可是他并不放弃对昆虫的探索,他强忍着伤痛,连他的朋友家人都为他感到心疼,感到不值。但法布尔是谁?他是昆虫的知己,更是昆虫心理学的研?a href='///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保晃晃按蟮睦コ嫜Ъ摇?/p>我在《昆虫记》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吮吸知识的甘霖,品味人格的伟大,学会了尊重每一条生命!这就是《昆虫记》所交给我的一切,不,不是,它教给我的远不止这些……

读昆虫记有感700字初二【2】他用一圈圈火红的煤炭围住一只白蝎,他用自己的居室饲养蜗牛。他将自己漫长的青春生命都献给了对昆虫的研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布尔先生。

合上《昆虫记》时,我的心里仍有些小激动。虽说它是一部材料科普读物,可当我刚刚翻读一页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比如说,人们觉得,蝉的叫声与乌鸦一样,会带来诅咒,但法布尔抛下这些想法,对蝉的叫声进行深入研究。法布尔在对蝉的描写中提到蝉是大自然的歌唱家。不久,他发现了蝉是之前的“用嘴说话的蝉是罪恶的”的无稽之谈。这使我明白了,并不是声音响亮就是说话有理,要用事实,而且要善于去发现、研究、证明。被人唾弃的蜣螂其实是勤奋的劳动者,勤劳的蚂蚁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强盗。法布尔用《昆虫记》推翻了一个又一个人们对昆虫的错误理解。

我觉得,《昆虫记》就是一本奇迹。他记载了众多种类昆虫的方方面面,摆脱了十八、十九世纪人们对于昆虫的了解只停留在标本的局面。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当时人们对各种昆虫的认知和了解。

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生命的敬畏,更能体会到他对科学的执着。正是因为他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与执着,法布尔才能耐下性子在塞利尼昂的荒石园里,追逐一个个细微的身影,并乐此不疲。

突然一下,许多对科学热衷的身影,从我脑海里浮现出来。我看见居里夫人在破败的实验室里忙碌着,爱因斯坦在瞑目思考着质能方程,达尔文奋笔疾书的背影。正是他们对科学,对真理的热衷,才开拓了人类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果。

再想想自己,不禁面红耳赤。曾懈怠过多少次,放弃过多少次,家常便饭一般。

这本书中,法布尔先生对生命的敬佩,探求真相的不懈精神和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都是给我们最好的馈赠,也难怪雨果说《昆虫记》是昆虫界的一部史诗。我们都应该是法布尔,这样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炎炎夏日,在田野里举着放大镜的身影。

读昆虫记有感700字初二【3】《昆虫记》是着名的科学家法布尔的作品,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的迷住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青竹峰的巢住在潮湿的泥土下;螳螂的天敌是个头最小的蚂蚁;狼蛛在蜘蛛中毒性最大的,人们被它咬后会失去知觉,小动物被它咬后就会立即死去等,还有好多我没听过名字的昆虫。

法布尔总是珍惜每一个生命,哪怕是很微小的生命,他也从不杀死它们。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也会有自己可爱的小宝宝,它也有自己的家,各有各的本领,只不过它们不会说话。

昆虫的世界真奇妙啊!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还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甚至比人类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的话,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动物们够聪明吧!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返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我读完《昆虫记》后,深刻体会到的。

读昆虫记有感700字初二【4】静谧的夜晚,书房里紫色的台灯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此刻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阅读着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当我细细的品读《昆虫记》时,我陶醉了,原来昆虫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奥秘!由此我知道了一些昆虫的常识和生活习性:蝗虫喜欢在阳光下面弹奏音乐,它们弹奏乐曲时是将自己的腿不停地抬高和放低,形成一种颤动来发出声音。天牛幼虫的时候没有视觉也没有嗅觉,甚至没有味觉,他们要在里树干里面度过三年的童年时光,它们在没有任何感觉能力的环境下成长着,并且要靠自己的智慧准备长大后如何逃生。

继续阅读发现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原来圆网蛛非常聪明,物理知识学得很好。它拉出来的丝很有对称感,整个网络蛛丝纵横交错,像一张有规则的太阳图案,可以承载住较大的重量。并且整个蜘蛛大网都有黏性,凭着这种独特的工具,圆网蛛可以待在网中点,坐等食物上网。

再往下阅读,我知道蟋蟀在建造自己家园的能力上是超群的,并且它们有明朗而高昂的歌喉,夏天的夜晚,旷野的草地上经常能听到蟋蟀用那饱满而热情的歌声呼朋引伴,寻找自己生活的另一半。听,蝉老兄正在树枝上尽情的高唱呢!原来蝉为了能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竟然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可,蝉这位“歌唱家”为了自己的歌声更美妙动听,硬是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可就是胸部的这块响板,占据了相当大的体积,让它的生命器官压缩到最狭小的角落,看到蝉为了歌唱做出这种牺牲,我心灵被这可爱的小精灵给感动了。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景况,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读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原来昆虫的世界也和人类的世界一样,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它们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它们为了出生,获得食物、摆脱危险、反抗天敌、繁衍后代而与冷酷的大自然做顽强斗争。我从内心敬畏这些有灵性的小生灵!从它们身上我学会了要更多的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气馁,要勇敢而坚强的去面对。

读昆虫记有感700字初二【5】在乡间小镇的一处荒宅中,有一个昆虫的乐园——荒石园。园中有一个孜孜不倦的昆虫学家手持放大镜,津津有味地观察着他的“孩子们”——形形色色的昆虫。追随着法布尔的《昆虫记》中一行行的文字,展开一次昆虫世界的旅行。

也许你会认为:昆虫学家最残忍了,成天抓来一只又一只无辜的小虫子解剖,还以虫子们的牺牲换来昆虫学家的科学成就。但是法布尔却与普通的昆虫家截然不同,他总是在荒石园中观察着活生生的虫子,自由、毫无忧虑地生活着,法布尔有时将自己想象成一只活蹦乱跳的虫子,与昆虫们一同生活在美好、自由的昆虫乐园里。怪不得法布尔对一般的昆虫学家说:“你们探究死亡,我探究生命。”

法布尔不仅擅长观察昆虫,做观察报告,他还很擅长读懂昆虫的心理,与昆虫沟通。

法布尔在写绿蝈蝈儿时,他不仅迷于蝈蝈华丽的外貌,还惊喜于绿蝈蝈儿的凶悍与贪婪。法布尔眼中的蝈蝈通体嫩绿,身体侧面是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得天独厚,修长匀称,大大的双翼薄似轻纱。绿蝈蝈儿就好似神仙下凡,迷倒了法布尔。而夜间的蝈蝈更让法布尔惊叹。夜间巡罗的凶猛的蝈蝈若是遇到了夜间的蝉,便会像一只绿装的强盗一番,抓住蝉,并给蝉进行开膛破肚的手术,法布尔推测出蝈蝈的饮食爱好后,便定时给蝈蝈带餐点:有时是几片梨子;有时是几粒葡萄;还有时是松树鳃金龟。蝈蝈们看到满意餐点时,则是贪婪、津津有味地品尝。

从法布尔的笔下,看到的不仅仅是虫性,更是人性的发现。法布尔又以人性去看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他对生命的尊敬与赞美。法布尔不但把昆虫当作自己的观察、研究对象,他还把昆虫当做自己的孩子,成天精心地照顾着它们。

小小的昆虫在大自然的保护下,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法布尔则以小小的昆虫为琴弦,拨响了人类命运颤音的巨匠。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 健康发展 激励 兴趣 反思 质疑

儿童能否得以健康良好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他人的激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善于自我反思行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 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 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课堂有效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如今语文课堂已经摒弃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师生互动,点亮课堂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是在师生的交往互助中展开的,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辅佐”的关系。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经常运用的方法。

语文课堂需要质疑、问答。老师借助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随着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同时,老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对课文中字词句的使用、内容的安排等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时,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基本感受到鲜花和星星的多与美,我以为成功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这一环节,有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课文前面一小节说鲜花比星星多,后面一小节又说星星比鲜花多,到底是鲜花多还是星星多?”这时,很多学生都充满了疑惑和期待。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议,给予适当的指导:理解文章的主旨不是把鲜花和星星作比较,而是突出两种事物的多。整堂课师生相互提问、解答,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更活跃、理解更透彻、感悟更深刻。

讨论、交流是语文课堂比较常见的教学互动方式。特级教师肖家芸说:“师生谐和教学兴。”课堂讨论本身正是能引导学生更深研究、探讨问题和知识的教学行为。如在《乌鸦喝水》的延伸环节,我布置了一道题: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喝瓶子里的水?顿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兴趣提高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想出了很多办法帮助乌鸦喝水。讨论时我们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领会文章的主旨外,对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不回避,而是鼓励他们,教育他们大胆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带动其他学生。一个学生说了,立刻又有学生补充,我也时不时地为学生的答案补充说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大家争着发言,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实验、探究,教师与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相互协作、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知识的本源,寻求问题的答案等。还以《乌鸦喝水》这一课为例,理解“它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一句,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十分枯燥,学生既无兴趣听,又不易掌握。如果用实验理解这句话,则效果完全不同。我把瓶口小的瓶子、小石子带进课堂,让学生动手演示这个小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演示的学生非常认真,看实验的学生也瞪大了眼睛,最后共同见证了结果。

语文课堂少不了争论和辩解,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对某些知识或问题的认识、理解出现了分歧,从而进行争论、辩解等。如教学《奶奶的白发》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奶奶的头发是为“我”操心而变白的,要是我不再让奶奶操心,奶奶的头发还会变黑。很明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就要与其争论:“头发变黑是自然规律,一旦变白就变不回来了,你们见过头发白了的老人哪天头发还会变黑吗?”通过辩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了解人类生长的自然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和体验,与学生相互平等地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探索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二、生生互动,活跃课堂

新课程在变革学习方式上非常重视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说,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学生之间合作轻松,不仅能打破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能发挥他们的潜质。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以往的互动理论大都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做是起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其实,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活力。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自由组合,表演蚂蚁和蝈蝈各自的表现,他们把蚂蚁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及蝈蝈自由自在的懒散场面表演得淋漓尽致,这些学生的表演影响了观看的学生,大家体会到了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怎么可以说学生之间的影响力是消极的呢?相反,这种影响力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

综观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合作学习倡导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我通过积极开展“小小表演家”、“我当小诗人”、“我是小画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比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小猫钓鱼》一课时,我讲完了故事之后让学生表演,先在小组里试演,上台表演,然后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6

一、写写画画,给力字音教学

一二年级,每篇课文都要认识十几个生字,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使学生快速掌握生字的读音,我每一节语文课上都制作了电子白板课件,利用白板的各种功能突出重点,聚焦难点。如一年级下册《识字5》,出示韵文后,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字词的音容易读错。一个学生马上说“桃子”要读轻声。我立即用电子笔在白板上在“子”的上面画了一个颜色醒目的圈,说:“课文中还有读轻声的词语吗?请你也像老师那样圈出来。”一位学生上讲台圈、画,其他学生在书上画,校对后保存。在以后的练读中,学生一看到醒目的标记就知道要读轻声了。电子白板把平面的教学内容立体式呈现出来,或圈画,或标记,或聚光灯,翘舌音、后鼻音、整体认读音节等难读易错的音节在白板上一目了然。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快乐游戏,给力巩固反馈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只有及时巩固,才能将孩子的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在课件中,我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互动功能制作了许多游戏,如“找朋友”:1.帮生字宝宝找找它的拼音妈妈。2.好朋友,拉拉手(字和字组成词语)。3.汉字宝宝分了家,请你帮它们组成家。4.按要求帮生字宝宝找找它的家。在课堂上,孩子们直接与白板对话,或书写,或拖拉,或圈画,动脑,动口、动手,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识记生字,变枯燥要我学为我积极想学。

如《蚂蚁和蝈蝈》一课,学完词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些词语宝宝又出来了,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

白板课件一个一个出现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词语有的描写蚂蚁,有的描写蝈蝈,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学生到白板跟前拖拉。

师:你能运用这些词语,来讲讲故事中蚂蚁怎么做,蝈蝈怎么做吗?

词语随着小蚂蚁在白板上一个个不断出现,随后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把词语分成了两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反复认读中不仅巩固了本课词语,而且为概括课文内容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三、演示本义,给力乐记字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方块的汉字也是世界上最难记忆的字。怎样让孩子把汉字记得又正确又牢固呢?我充分发挥白板的书写功能,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水、鸟、象”等象形字是学习汉字的基础,在课前我制作了课件,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说说古文字与图形的相异,然后用电子笔在图片上写出该字,细化每个具体笔画的意义。在找一找,描一描中使学生加深了字形记忆,溯字到图,绘图记字,而且从本源上理解了字义。汉字不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符号,而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文化价值、实用价值都可以得到彰显。例如学生在写象形字“朵”字。经常把第二笔写成横折弯钩,虽然经常纠正,但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种错误,于是我制作了白板课件,一朵半开的花长在枝头上。朵字表示植物的花,是根据这幅图变来的,下面是植物,用“木”来表示,中间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和已经开放的左右两个“花瓣”组成了木的上半部分,一边说,一边用电子笔勾画,学生很快地懂得了第二笔是“横折弯”。

四、溯本追源,给力拓展识字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7

一、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迅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高。

1.以“故事”诱趣。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孩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三个年纪太小了,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他们就请大Y和大W来带路,大Y带着小i一起走,就成了yi,(领读)大W领着小u一起走,就成了wu……这样,把单调枯燥的拼音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对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接受快,理解深,记忆牢,还能使学生对u跟在大y后面要去两点引起注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学到了知识。

2.以“游戏”激趣。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常常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巩固练习时,我就常常和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把拼音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帮我找朋友,找到的同学要带着大家读这个音节。这个游戏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愤,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以“画图”添趣。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生动直观的图画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如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常采用点出、圈出重点词语,划出打比方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等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据文画图。例如教学《小池塘》时,我就化“讲”为“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边读书,边思考,边画图。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都积极主动地用手中的水彩笔绘出五彩缤纷的小池塘。

4.以“表演”增趣。在教学童话一类的课文时,常常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就让学生练习分角色表演。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进行分配角色,体会课文内容,再在小组内练习表演,最后推荐表演好的小组到讲台进行表演。学生们情绪高涨,人人都当了一回小演员,课堂上充满了欢乐,学生在表演中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表演中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饶有兴趣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自由 探索、自主学习。要形成这样一种情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论。例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课文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让学生放飞想象,大胆设想:假如我是一个昆虫学家,我会拿起昆虫网,捕捉好多好多蝴蝶,回家做标本。我的话音未落,立刻遭到同学们的反击,有的说:“你太残忍了。”有的说:“你说的不对,蝴蝶是坏虫,是坏虫就可以捕捉。”……在孩子们的争执中,我领略到他们智慧的闪光,知识的积淀,真情的流露。只要在这样的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得于自主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切实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不要以讲代学,越俎代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以往教师多是在学完课文后,直接揭示学习课文后要明白的道理。而现在的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熏陶下,多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比较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教完这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蚂蚁夏天在干什么,冬天过得怎么样?蝈蝈夏天在干什么,冬天又过得怎么样?再用上板书的词语“搬粮食、满头大汗、装满粮食、过冬;乘凉、自由自在、又冷又饿、死去”自己说一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能动地“读、想、说”,及对课文语言的感受、内化和运用,很快就明白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个道理。

四、运用激励评价,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 低年级 仿写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7-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却也一直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而学生咬着笔头、绞尽脑汁,却写不出文章的现象是常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外知识量不够导致的学生语言不丰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作文的起点工作(低年级作文教学)没做好。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如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呢?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低年级学生,他们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善于模仿老师写字,模仿老师读书,甚至模仿老师批评同学。加上“仿写”难度小,适合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搭起一座桥,建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

苏教版教材,篇篇语言优美流畅,表达规范,内容生动活泼又浅显易懂,读来琅琅上口,教材中还蕴藏了不同的写作方法,是学生模仿的佳篇。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一、从句子仿写入手。

低年级的仿写,不能操之过急,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写作,加上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就会造成学生仿写作品单一、枯燥,甚至会挫伤他们萌芽的写作热情。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因此,仿写应从句子入手。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构句方式及其规律,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如《小池塘》第二自然段通过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池塘。欣赏、诵读、体会了这些美妙的语句后,我就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东西倒映在池塘里?运用句式“______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说一说。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很快就有了答案。“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飞机。”“大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个巨人。”……再如《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充分理解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之后,可让学生仿写“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像这些值得孩子模仿的句式很多,学生一次次充分的练说运用,点点滴滴,就汇聚成了流淌不息的小溪。

二、不可错过的精美段落。

句子仿写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一些简单段落的仿写。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教师可采取“填空式”的段落仿写形式,提供主干,枝叶部分由学生自己创造。从而让学生在仿写中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如《放小鸟》一课中,描写小鸟活泼可爱样子的第一自然段很适合学生仿写,熟读课文后,我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只小鸟?”接着问:“你自己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同时出示“我家有一只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_____,_____,非常_____。”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不一会儿,就轻松地完成了。瞧!他们笔下的小动物多么真实可爱,“我家有一只小乌龟,硬硬的外壳,短短的尾巴,轻轻一碰,就把头和脚缩进壳里,非常胆小。”“我家有一只小白兔,雪白的毛,短短的尾巴,三瓣嘴一动一动的,非常可爱。”……这样的仿写训练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而展开,学生完成得很轻松,自然就很乐意接受了。在低年级经常进行这样的仿写训练,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组句成段时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三、诗歌是仿写的好题材。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儿童诗歌,句式简单、节奏明快、意思浅显、段式结构相似,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配有直观、形象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创作冲动。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句子和段落的仿写,还可以结合一些儿童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仿写。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9

一、看一看,看出一片天地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图片鲜活的画面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使用它,关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即使没有电教媒体,借助插图,我们同样能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如小语教材第一册《冰花》一文,只要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学生就很容易清晰地看到冰花像树叶、小草、牡丹,无须过多的讲解,图文结合,学文中看图,看图中感文,轻巧又方便。又如《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中有三幅插图:一幅是北风吹了一口气,青草变了颜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第二幅是北风猛吹一口气,河水结了冰,小鱼在水底捉迷藏;第三幅是白茫茫的大雪覆盖在禾苗上,树上白了,房顶上也白了。教学中我利用这三幅图,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现象,转变课文中对北风的看法,引导学生向小鱼一样去寻找快乐,形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 、读一读,读出独特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内容情真意切,特别适宜通过朗读熏陶濡染。“以情悟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文以载道,文以传情。学生只有直接面对文本,用心去读,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情感,激发联想和想象,由境明理,因境生情,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美感体验。如朗读《春晓》一诗,我首先引导学生感悟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春晓时的生机反衬风雨摧折百花的凄凉,以喜情之意反衬惜春之情。朗读时先喜后哀,先是开朗,后是低沉。其次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全诗韵致优美,行文跌宕起伏,诗味隽永,通过初步朗读,学生产生这样的印象:早晨鸟啼声婉转动听,春风春雨纷纷洒洒。在这安静的夜晚,沙沙的雨声却让人想起雨后花落飘零的景象。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莺啾花香的烂漫春光,受到美的感染。学生置身于诗的意境之中,思想就会和作者产生共鸣,其效果也不言而喻。

三、说一说,说出智慧火花

课堂上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师生的思维、情感、兴趣会超越寻常,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中。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就这样引导:“小朋友,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从前在一个树林里,有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的洞里住着狐狸。它们虽然是邻居,但它们相处得并不友好,因为狡猾的狐狸常常欺骗善良的乌鸦。有一天……”讲着,讲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他们的听得着迷,学得轻松,想得入神,在听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激发了说的欲望。这时候,我抓住契机,开拓想象空间:过了几天,一只嘴里叼着肉的小乌鸦和饥饿的小狐狸碰到了一起,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摇晃着小手,有的说小乌鸦会吸取妈妈的教训,不会上小狐狸的当了;有的说聪明的小乌鸦不仅没有上当,还狠狠地教训了小狐狸一顿,为妈妈报仇;也有的说小乌鸦忘记了妈妈的叮嘱,相信了小狐狸的花言巧语,结果落得跟他妈妈一样的下场……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孩子便有一个故事。这也正是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健康地进行语言、思维、情感的交流。

四、唱一唱,唱出真情实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的歌词,如《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中在懂得歌词大意的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唱一唱,用动人、委婉的歌声把教学推向高潮,领悟文本深刻的内涵。也有很多课文虽然不是歌词,但这些优美的诗歌也可以配上乐谱唱出来。如《家》这篇课文,让学生配上《闪烁的小星星》的歌谱,在轻松活泼的旋律中感受“家”的美好与博大。

五、演一演,演出个性理解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10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总结和激励,教学评价对学生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作为小学教师,需要科学评价,学会应用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小学;科学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因此,我把评价看成了教与学的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把评价作为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发展性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它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等功能。但是,能否有效地发挥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使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我充分利用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浓浓的评价氛围。如:在黑板的左上角开辟各小组专栏,每节课根据各小组成员表现采用加星的方式对学生的常规、课堂发言、倾听等进行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每一面教室的墙壁,都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星星园地”,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扶摇直上,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我能行”的小展台,让孩子们随时可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作业、有创意的作品、满意的答卷贴上去。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主取舍,比较反思,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欲望,也从相互的自评与他评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发展自我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从评价目标的确立直到评价的信息反馈,都使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让他们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评价的方式。因为只有在主体参与中,学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自己评价自己,敢于正确对待自我

自己评价自己是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而正确客观的估量、评价自我也是学生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就比如家庭作业,我会尝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自定目标,自我评价”。作业前,学生自己给自己订个目标,要得几颗星;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星,看看自己离当初的目标还有什么差距,每次作业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另外,考虑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及特长,我还注意在教育中给孩子提供正确的评价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让孩子尝到成功的体验。比如有一次,在上《蚂蚁和蝈蝈》时我请几个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其中有一位是说话吐字不太清楚,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可我知道他爱表现自己,果然,他把小蚂蚁背、拉的神态和蝈蝈一蹦一跳的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我带头给他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问他:“你觉得你表演得怎样?”他兴奋地说:“我觉得我演得很好!”这时,他早已把自己的缺点忘在脑后了。后来,只要有角色表演的机会,他都非常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在自我评价中,同学们不但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会了自我欣赏,而且学生对自身建立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同学评价同学,学会互相欣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让学生自评,而且让学生互评。

例如:在怎样评价语文课堂学习时,通过师生讨论及整理,形成了一个班级评比表:

这个评价表在每节语文课后由学生自评,一周后经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评议,得“真棒”的,由小组长(小组长可轮流当)给组员奖一个大果实的印花。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分别发给“知识小灵通”、“小百灵鸟”、“未来小书法家”、“创新大王”、“进步之星”等星星,并让同学写上一句赞美自己的话,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星星贴在“园地”里。

刚开始,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甚至在评议中发生争议和冲突。如有一次,有一个小组在为一个同学能否得“星”争论不休:“我不同意他得‘星’,因为他上课发言不够积极。”“我同意他得‘星’,我们小组学习好,是因为他组织得好。”这个同学究竟能否得“星”?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我把争论拿到班上,请其他同学评价。有的同学说:“我同意他得‘星’,因为看人要多看优点,只要优点大于缺点,就可以得‘星’。”还有的同学说:“他这个星期的发言次数比上星期多了,而且有一次发言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们应该鼓励他。”通过这样的小组组评议,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

三、捕捉最佳评价时机,让孩子快乐成长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自评、互评,更多的是捕捉评价时机,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喜爱学生的动作,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即地的评价。如:我们班的邹霖柯是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孩子,他经常在课堂上说出大家不知道的知识,我会对他说:“你很好学,知道的知识真多,真是一位小博士!”从此小博士就成了他的雅号,对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会说:“你真会学习,一个个拦路虎都被你打倒了!”当学生读得不是很理想时,我也会说“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有时,学生答题说错了,我会说:“答题错是正常的,老师相信你会说得好,没关系,再说一次!”实践也证明: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参考文献

[1]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