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10:1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任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任阅读答案

篇1

信任的力量》

①某报曾登载过一则短文:作者在德国打工,某天房东要去旅游,请小伙子帮忙照看热带鱼,说着就把房门的钥匙交给了他。房东与他素昧平生,竟然对一个陌生人如此信任,让他又感动又颇有压力。

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

③读了这两则发生在德国的故事,我不会认为那里的一切都是阳光灿烂,或诸事均坦坦荡荡,墙角处肯定也会有蜘蛛网。但是这两个故事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令人羡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真诚。

④1991年我去德国参加华文文学研讨会,会后应歌德学院院长邀请去该院讲学。因经费不足,院长就私人掏腰包,把本应学院邀请的公务活动,变成了他个人邀请,因此接送或讲学期间的外出,一概由院长夫妇驾驶私家车出行,接待人员也全由院长的夫人与子女担当。像这位院长这么讲原则,守信用,在有些国家可能是凤毛麟角了。

⑤其实我国古往今来有诸多关于严守信用及对人信任的倡导。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不论是什么人,有地位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也好,平民百姓或只是一般服务人员也好,首要一条,都应当是受公众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公众眼里的民族精神与社会财富。

⑥受人信任的人,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个人格法庭。那里虽然没有法警看守,也没有廉价的信誓旦旦,却时刻有一颗滚烫的良心,当然事物有时也会走向反面,并不是所有的诚实都能收获信任,否则唐初诗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不会在狱中唱出: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有着不可轻视的不信任感。有人说,假如雷锋健在,他那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一多半会惹来怀疑的目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现象。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诚实的人被欺骗得太多,诚实人也会怀疑诚实。一旦诚实人怀疑诚实,人的世界就会堕落。

⑦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说: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教师对学生如此,其他一切亲情、友情及干群关系,或邻里关系,乃至国际关系,无不如此。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信任是一件得之很难失之最易的品行。被信任者即是被信赖者,那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这种财富积累的愈多,做事的成功率愈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信任富翁愈多,其社会愈安定,愈同心,愈和谐。不论哪个领域、哪个角落,若是产生了信任危机,那么他便距危机四伏不太遥远了。

⑧信任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责任,能增强人的自律意识。

(作者:高深来源2012年4月2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4.文章开头就列举了三个事例,是不是重复?为什么?(3分)

15.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2分)

16.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信任有哪些力量?(2分)

参考答案

14、不是。

前两个事例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小伙被房东和店主这两个不熟悉的德国人信任的故事,充分表明德国的社会风气好,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的。(1分)

后一个事例讲述德国院长严守信用的故事,这就交代了个人严守信用是人与人互信的基础。(1分)

从而引出下文对信任这一话题的阐述。(1分)

15、划线句引用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总结的关于教育孩子的精辟见解:首先要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达到互信。(1分)

从教育切入由小到大,由师生关系到所有一切关系,最终论证了彼此有了互信,便可能获得一切,没有互信,便一切都无从谈起的观点。(1分)

篇2

有没有想过其实书也在认真思考你,认真地读懂你呢?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每阅读一本书时我所想的问题,不仅仅是你在对书中的作者抱有揣测,书对每一个读者都带有诗意的揣测,那是怎样般的揣测呢?

你读过高尔基先生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步曲没有?我阅读《童年》的时候,心中无数疑惑。疑惑什么呢?我在疑惑,作者是不是就站在我眼前,正在用亲切的话语询问我有没有理想风筝般自由自在的童年快乐时光?有没有与他那样充满了苦难的童年生活?如果有,有没有像他那样的外祖母呢?

每阅读一本书,书中结尾写的是完满的句号,但是过程却向我问了无数个问题,像是书在无时无刻的阅读着我的心情,我的行为举止,我的情绪,像是要把它美妙的生命倾诉给我知道,把它的经历变成我所经历的时光,我心中的问题,大概就在我阅读它的那一刻可以慢慢地解答,没有现实中的问题,也没有现实中的回答。好像问我的也是它,解答问题的也是它,就这样一来让我如此轻易地陷入了旋涡,但又很快地解救我出来,又再次将我推入另一个旋涡……

它可以用那高高在上的姿势告诉我它是强者,也可以小声地告诉我它多么温柔弱小,但是无论它告诉我的是什么,我都愿意去相信,哪怕它在说谎,哪怕它在吹牛皮,哪怕它只是利用我的信任开个大大小小的玩笑。

因为它知道我信任它,它不会有那种高高在上的骄傲,有的只是对生活无尽的感慨万千,因为它知道我能读懂它,所以才在文章中间隐藏了那么多的问号,因为它相信能够回答出来,所以它才急不可耐的想要超越我,在我把答案写出来时先把答案交给我,交给天下间无数的读者,当然,要说明的是它只读懂了一部分的读者,另外一部分的读者,它是无法地理解,因为知识有时侯也把人拒绝在门外吧?

这样,能读懂它的又能有多少,它能读懂的又是多少呢?

篇3

【关键词】职高学生 职高英语 课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74-01

一 重视学生情感,营造和谐氛围

管理好课堂是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英语课堂也不例外。我们要从权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树立平等的沟通意识,从而促进相互理解、跨越代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当亦师亦友的角色,在关心学生学习、纪律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使学生感觉到温暖,增进师生感情。这样,学生就愿意亲近老师,为老师的管理减轻了很多压力。老师的情感渲染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面带微笑,声调温和、诚恳,这样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诱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对课堂管理起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二 严格要求与正确引导相配合

老师要走近学生,但不能过分亲密,否则就会造成该严的时候严不起来、该管的时候管不了的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和学生亲近要适度,也就是说老师对学生要有热情,要关心爱护学生,但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严中有爱。如果学生有了小动作,老师可用目光注视他、提醒他,使他知错并改正;也可变换语调或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弦外之音”;还可根据讲课的内容来提问,学生怕老师问到自己而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还可停顿调节,突然中止自己的讲话,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违纪了,并及时改正过来。如果实在需要言语批评,也不要盛气凌人,更不能用刺激性很强的话语,老师可将心比心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说服,首先赢得学生的信任,然后再陈述各种利害、分析种种弊端,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后进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通过表扬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改掉自己的短处,因为表扬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这样做不仅能维持课堂纪律,而且学生也会更加尊重老师。

三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如果学生能听懂学会,那他们就会用心去学习,而不是有心或无意扰乱课堂秩序了。为了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在授课时教师应尽量降低要求,简化课文内容,并进行分层次教学。以第二册Unit 5 Lesson 18 How to avoid traffic accidents为例,设计了以下具体操作。

1.阅读前

不一定要正确读出每个单词的读音,明白每个单词的词义,只需捕捉有效信息,掌握课文大意,根据要求(或指导)回答各类问题即可。首先要求所有学生自己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What can protect you if the car stops or changes direction suddenly? 很快,几个基础稍好的学生就举起了手,他们找到了答案:Seatbelt。随后,后进生在提示下也找到了答案。

2.阅读时

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每一段,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并针对课文设计出几个判断题:(1)In fine weather,driving too fast can decrease your chances of having an accident.(2)Good brakes can increase your ability to control the vehicle in emergencies.(3)If the windshield is very clean,you can see the road ahead clearly.

当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第二次阅读后,让他们思考并判断这几个题是否正确。同时指导后进生在文中找相关句子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也可相互讨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这几个问题,趁机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含义。

3.阅读后

向学生出示一些重要的关键词进行复述或帮他们复述。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可采用分段或全文进行复述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主题句,以便学生复述时进行参考,进一步消化课文的内容。

篇4

尊重学生的观察。课开始师生互动中,老师自然微笑地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好人吗,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从笑容中知道”、“从摸我的头的动作中知道”、“从你说话的声音中听出来”等等。从老师笑得越来越开心中知道,有的答案是他所没想到的,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肯定,直夸学生聪明、善于观察。

尊重学生的认知。原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概括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刚开始回答的几位学生是用一个句子概括的,原老师却及时肯定地说:“你能把文中很长的起因叙述用一两句话说明,你已经读懂了故事情节。”后来的学生用几个词“一天深夜、大雾、撞车”概括的,原老师仍微笑地评价:“概括的更简炼了。”他没着急、没批评学生“你没弄清要求用四个字的词概括吗”而仍鼓励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更简炼吗”“你敢挑战已经回答的答案吗”。多么友情、激励的提示,给已经回答的答案以尊重,给未回答的学生以自信。

尊重学生的理解。老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不要赔钱,反而向撞自己车的人感谢”的出人意料的结果,能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从文中一句话能体会作者的诚实,有的说从几个动词中体会到的。老师微笑着,像是看到了学生有了收获而欣慰,并且对那位找到文中一句话的学生也给了充分的 肯定:“你从这整句话中体会到了,你肯定是善于表达的孩子。”真诚、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和蔼可亲。

篇5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人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我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但他们说想“演一演”,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结果课堂气氛非常好,经过几个学生的表演之后,全体同学都对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故事时都能脱口而出,且讲得生动有趣、回味无穷。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小组竞赛,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我不禁感叹: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二、设计开放问题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落花生》,教师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让阅读积累更富个性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语文观已是语文教改的方向。学生的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课堂,而应面向生活、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对科普类课文感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就向他介绍一些科普类读物;一些学生对故事特别喜爱,就可以向他介绍一些童话名著;一些学生写作水平较佳,在鼓励的同时,可以向他推荐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使他有个比较、学习的机会。这样尊重个性、选择性的阅读,会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也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四、让个性化的表达更尽兴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教学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当讲到船长随着轮船徐徐下沉时,我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船长说?”我原本想学生肯定被船长的精神所感动,会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但是有一位学生提出不赞同船长的做法。他认为:“一个人生命最重要,没有了生命,光有精神有什么用?船长既然是船长,他已经把船上的其他人都救出去了,他完全有能力把自己也救出去,没有必要选择与船共沉大海,没有必要作这种无畏的牺牲。”我想了一下,语文上的很多问题都不止有一种答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

五、个性化的评价

篇6

阅读教学以字词句的掌握为基础,以语段教学为开始。阅读教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语段相对于句来说,不仅仅是几个句子合在一起那么简单。语段同时也是这几个句子内在含义的交融与影响,这里就需要教师开始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学生们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这段话的主题是什么。只有掌握了语段的理解,才算是迈进了阅读学习的大门。语段教学是阅读的开始。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在考试的整张试卷中,对于语段的分析题最为恐惧,几乎是失分最多的题了。课内的内容还好点,对于课外的内容,由好几个语段组成的语篇,有的学生根本就无从下手。所以这还得从语段的教学下手,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所处的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比不上城里的小学,但有的差距却是可以通过一些事情来缩小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外部的环境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学校在中午午休的时候开辟了读书时间,同时又开放了图书室方便学生借阅书本,这样学生就有书可读,也有时间读了。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课外书互相交换了看,这样就有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一段时间下来,很多的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们回答问题开始了旁征博引,这都是读课外书带来的可喜变化。有时我还会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来专门与学生谈天说地、话古道今。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阅读有了积累,我与学生们的感情也加深了。

二、带着问题阅读

在以前的课堂中,基本是老师提问讲解,学生听。这样是单方面的灌输,师生之间交流很少,这样对于学生的积累已经学习方法的掌握作用微乎其微。我在一些课文教学过程中,挑选出一些重点语段,先根据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分析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投入到阅读当中去。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说说为什么,对于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二次阅读的方法来解决。经过一番对问题的分析,对语段的朗读,对问题的回答,学生们对语段基本上较为熟悉了。如在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对于互联网的作用,学生们就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不但有课本上所讲到的内容,同时也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这些也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评议。不能忽视任何学生,阅读本身就是件感性的事,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些许不同,只要有收获就好。

三、结合课文进行阅读实践

对于一些思想感情丰富,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可以借其一起与学生品味,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如苏教版《诚实与信任》,通过小故事说明了城市和信任比金钱更宝贵重要的道理。故事浅显易懂,学生们都能够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也能够透过故事的本身来体味出课文的思想: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人与人之间还有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四、创设契合的情景阅读

篇7

一、释放师生潜能,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僵硬”,再加上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普遍存在一种叛逆的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变成对立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反而出现“教师让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偏偏不学习”的尴尬现象,这也导致了教学效率变得越来越低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正确的把握好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的优化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生一般已经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文章有他自己的见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文章主要叙述的是“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的时候,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海难中,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而自己以身殉职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分组讨论,分析评价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并让其他同学对回答得不够充分的答案进行补充,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答案,归纳总结,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表扬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以增加其信心。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会独立思考,还能释放师生潜能,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释放师生潜能,科学、有效地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就是将未知的东西转变为已知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提问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并积极思考,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引等,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提一些没有创新意义的问题,且总是将注意力与希望放置于“尖子生”身上,这非常不利于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新课程要求教师应释放师生潜能,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将问题问到关键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使其真正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并与教师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过多地依赖课本,依赖标准答案,依赖教师等。

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回答的欲望,并参加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多设置思考性与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创造新信息,并允许广泛的答案范围。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一些容易理解的问题,如“文中细笔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等,然后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如“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等,以此引导学生在提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释放师生潜能,丰富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教师自身的情绪对学生也有一定有影响,也就是说积极的情绪可以带来积极的情感,反之则带来消极的影响。教师应学会将积极的情绪带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爱因斯坦曾说过:情感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也就是说教师应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用语文独特的气质去感染学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与文字的气质,细细品味语言中所蕴藏的情感,联想课文中描述的场景,深入理解语言的韵味,从而丰富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

以《美丽的西双版纳》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阅读、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播放一些关于西双版纳的图片或者视频,刺激学生的听视觉感官,或者教师可以在阅读时播放一些优美的歌曲,让学生结合音乐来选读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对文字的情感,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又或者在教学古诗《泊秦淮》一课时,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并根据诗句想象作者杜牧在创作这首诗时,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并探究这首诗意在讽刺什么等,再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以此增加学生对语言的情感体验。

篇8

关键词 : 语文教学;孩童 ; 想象力;

台湾诗人杨唤的《家》中写到:“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窠,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园。”学生读着、陶醉着,忍不住也写下自己心中的《家》。“多彩的花园是花朵的家。碧绿的竹园是春笋的家。高大的树木是小鸟的家。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洁净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多好,孩子们的想象多充满灵气呀!欣喜之余却再次想起那曾经听到的“雪融化了是什么?”的答案,“雪融化了是春天”被否定的一刹那,我相信孩子的心受到了伤害,就此可能就泯灭了他无限的想象力。

在一次期末检测时因为“青山慢慢长大”引发了我们的争议,又因为标准答案的提供禁锢了我们一些教师的思维,又像是磨掉孩子想象力的一把锉刀。最终这个答案被无情地判错。这次批阅在我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孩子的想象力到底该如何激活?如何保护?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一、依托文本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表象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产生出来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一)结合文本材料,引领学生进行阅读

想象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阅读为孩子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孩子的知识渐渐就会广博,那表象就会丰富,想象力也自然会宽广。如果在孩童时代阅读优秀的奇幻、科幻、童话作品,则可以丰富孩子的思维,“少了这些,就像身体里缺乏某种元素一样。”

童话是幻想的摇篮。自古到今,童话不知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教材中有趣的童话,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时让学生借助大量地阅读,吸收童话的精髓,耳濡目染,从阅读中积累表象,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之中的幻想基因。我们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边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在听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让孩子们调动积极的思维,想象故事的进展。在自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会随着情节的变化或激动、或愉悦、或伤心……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二)开展交流,显现积累成果

我们在学生观察、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整理好词佳句、写读书感受,开展“观察交流会”、“班级读书会”,评选“观察小能手”、“阅读大王”等,促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观察力、阅读力,为学生想象活动的开展贮存了丰富的表象。

二、用好教材,激发无限的想象

新教材生字教学中虽有认字和写字之分,但都遵循着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所选的课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神话故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选古诗情景相生,意境深远……从识字到阅读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充分用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让生字灵动起来。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生字灵活起来?可让学生据字思境,据字作画,据字表演,据字编故事等等,用想象赋与一个个生字以灵性。有些汉字我们可以“据字作画”,如“样、丛”,可以画一棵树上拴着一头羊,两个人站在地平线上。在汉字的识记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们积极思维,放飞想象,化静止为灵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想象力。

三、摆脱束缚,鼓励大胆的想象

孩子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当他们说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们说得对,切不可以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

在我们的读写课上,我出示了“抱着”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爸爸抱着宝宝。”“对,我们人类可以拥抱,其实世界万物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啊。还可以说谁抱着谁呀?”“蓝天妈妈抱着白云宝宝。”很好。

“白云妈妈抱着雨点宝宝。”好极了,“沙滩妈妈抱着贝壳宝宝。”“大海妈妈抱着珊瑚宝宝。”“荷叶妈妈抱者露珠宝宝。”“森林妈妈抱着蘑菇宝宝。”太好了,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在孩子的眼中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没有了束缚的想象是轻松的、愉悦的、自然的。

“春天妈妈抱着燕子宝宝。”多奇特的想法,真棒!学生的想象被激发,紧跟着“夏天妈妈抱着知了宝宝,秋天妈妈抱着蛐蛐宝宝,冬天妈妈抱着腊梅宝宝。……”都出炉了。正是没有绳索的羁绊,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才有了如此丰富的语言,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抱》就此诞生。

篇9

一、民主和谐激趣法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人文性体现,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增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加轻松、更加自主。比如《哪吒闹海》课外阅读讲解教学,故事的主人公是哪吒,哪吒的个性活泼、古灵精怪,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另外,教师设计多个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如:哪个学生能讲讲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轻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感受到课堂中的民主、平等、宽松,因此更加信任教师,更加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广度弹性问题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广度、有弹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能够互补,促进班级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愉悦。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和谐、更加精彩。比如在《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朗读课文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各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①想一想,作者眼里的长城是什么样的?说说什么是运河?②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说说你们的感想?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向教师汇报后,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广度和弹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信,从而更加乐于参加语文课堂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有趣、和谐的氛围,教师提出符合思维和学习规律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都表现出幸福、满足的表情,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动力点赞鼓励法

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点赞、鼓励的语言,注入学习动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语言,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每颗渴望知识的课堂,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认同和鼓励,而教师的鼓励和赞同,是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优化课堂氛围的关键。比如《比尾巴》一课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够形象、生动的将课文中的角色表现出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准备道具:各种小动物头饰,各种小动物尾巴,《健康歌》与《比尾巴》音乐。学生自己做小导演,表演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在评价学生表演时,教师要逐一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和才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营造和谐教学范围。如:谢谢这几位优秀的猴子、兔子、松鼠,表演得真精彩。通过鼓励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信心更足,学生投入学习的情绪更高,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四、阅读营造氛围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教师应该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全面把握课文层次结构,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阅读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会得到培养。教师运用阅读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火烧云》一课教学时,首先,对学生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要求学生认识5个生字;其次,让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可以对段落的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借助文章的语言手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得学生可以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进行理解,对自然之美产生赞叹。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营造高效的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求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从课堂本身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身修养,结合情感教学、兴趣教学、科学教学等方法,才能营造宽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何静.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文教资料,2019(11):69-70.

[2]叶海霞.谈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J].甘肃教育,2019(08):106.

篇10

随着科学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就历史学科而言,江苏省这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已由过去重知识考查向重能力考查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二、对主动学习的理解与思考

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自行组织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寻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

三、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是新时代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宽松的氛围和平等的空间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释放出来。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我们只有真正把学生当做朋友来对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才有可能。

2.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情境,使学生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具体如下:

(1)创造适宜的问题情境。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因而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难易适中。如在讲“欧洲一体化”内容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遭否决的新闻视频。然后提问:《欧洲宪法》是哪一组织起草的?它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时为何会遭到否决?把时政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支持学生质疑发问。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往往追根究底,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提出疑问,说明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因而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我们一定要耐心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3)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可以层层设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找出答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学生之间合作共同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3.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1)阅读指导。在历史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很重要。新教材每课都安排了“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的板块,每个模块也都安排了探究活动课。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历史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因而,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历史史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其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刚开始,教师可把材料中的重点内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然后,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让学生学会抓住材料的重点与关键词,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从而真正掌握阅读历史材料的方法。

(2)思维指导。历史每一部分的内容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要教会学生掌握专题线索、历史的阶段特征与历史的横纵向联系。历史教学中,我们只需提供框架与角度,具体的任务可让学生完成或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