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9:23:28

收费论文

收费论文篇1

法治行政收思考论文

摘要:行政收费是行政主体对特定的管理性对人强制收取费用的行政行为,由于行政部门自身利益的驱动,常常导致收费的混乱,引发社会问题。本文从法学的视角观之,行政收费的相关立法滞后是问题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程序上还是实体上都不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而建设法治政府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WTO规则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规范行政行为,把行政收费纳入法治的轨道。

关键词:法治行政收费依法行政

引言

行政收费并非法律术语,而是一个法学理论术语。目前通说认为:行政收费是国家机关向特定对象实施特定管理,提供特定服务强制收取相应对价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①。因此行政收费也可称为政府收费,在我国,与行政收费相关且已被立法确认的概念是行政性及事业性收费。1982年辽宁省物价局首先使用了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的概念,并为1987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所确认。国家物价局、财政部(1988)价涉字278号《关于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通知》规定:“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加强社会、经济、技术管理所收取的费用。事业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社会或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所收取的费用。”②无论怎样定义行政收费,事实上都是对管理相对人财产的一种直接处分和变相剥夺,对相对人来说并不亚于行政处罚,而行政处罚随着行政处罚法的出台,至少已经在法律上得到了规制,行政收费却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比较高层次的法律出台,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行政收费的泛滥,不仅损害了相对人的利益,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作为一个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的国家,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加入WTO后,WTO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是空前的,法治政府、阳光政府的理念在更新我们的原有的观念,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政府的行为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受到法律的规制,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本文试图从法治的视角解读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行政收费找出一条法治路径。

一、行政收费的法治资源匮乏

现代法治国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依法行政,英国法学家威德说过:行政法定义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它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对行政权的控制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行政收费作为一项与相对人财产权利密切相关的行政行为,自然应当奉行行政法治的原则,而当我们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对各种不同的行政收费行为加以解剖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法治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政收费的依据混乱。行政收费其实质是对相对人的财产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从这一结果来看,它与行政处罚并无多大区别,但法律对行政处罚有着严格的规范,而行政收费在我国的行政法规至今还没有针对性的规范,更不用说是法律了。在国外大多数国家,对政府收费大都实行法律保留,有最高立法机关以法律规定,我国在1985年《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的规定或条例的决定》中把大量本应由立法机关的权限授权给行政机关,至今这个授权决定也没有被宣布废止。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不得以而为之,那么现在这种解释就不免显得苍白。这种做法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行政收费的混乱,只要有管理权的主体都自己制定规范性的收费文件,甚至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红头文件都在作为收费的依据,这种实体规范的的多主体低层次造成了各地区各部门往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争相给自己设定收费权及项目和标准,使有关行政收费的规章和非规范性文件泛滥。对这种现象美国行政法学者施瓦茨在《行政法》一书中说“如果在控权法中没有规定任何标准制约委任之权,行政机关则等于拿到了一张空白支票,它可以在授权领域里任意制定法律,这样,主要立法者成为行政机关,而不是国会。”③授权行政机关确定行政收费的权力,这实质上就是政府机关自我赋权,而所收之费,也就是政府凭借权力向相对人实施的掠夺。严重违背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

第二,行政收费程序存在重大缺陷。行政程序在法治行政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学习和研究行政法的人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行政程序这些实现行政法目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当程序是现代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没有正当的程序,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行政管理者也难以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我国由于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影响,程序法的建设始终跟不上法治建设的需要,这种现象在行政收费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行政处罚和税收相比,行政收费的随意性相对较大,所依据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大都比较粗糙,存在许多程序瑕疵:

1.行政收费的设定缺乏民主性

从法理上讲,立法应当充分吸纳和体现民意,而不能单方面决定,尤其是为公民设定义务的立法过程中,公众相对人的参与应成为一项原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我国《立法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政会等多种形式。”在立法上为公众参与行政收费设定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就现实而言,由于没有与之配套的制度设计公众的意见很难进入决策者的视线。行政主体在设定行政收费时,往往很少征求相对方(行政收费涉及到的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虽说现在听政似乎也很流行,但听政在某些人眼中无非是聋子的耳朵,一种摆设而已。比如一些价格听政会,你根本就不用猜,结果肯定是价格上调,价格听成了价格上涨的代名词。个中原因很多,但听政程序不完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民主化只是流于形式,公众参与制度等于形同虚设,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公民自觉守法,正如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所言:“法律程序中的公众参与,乃是重新赋予法律以活力的重要途径,除非人们觉得,那是他们的法律,否则,他们不会尊重法律。”④2.有关行政收费的规定不透明

收费的法律依据不公开、不透明,很多的收费权所依据的是行政机关内部文件和规定,有的甚至是已经被废止的内部规定仍在作为收费依据使用。在很多情况下缴费的人根本不清楚哪些该交,哪些不该交,更搞不清楚他们缴纳的这些费用有多少是真正交给了国家,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所谓的交费项目上。面对名目繁多的行政收费,公民、法人等行政相对人往往无从知晓,不知道哪些是属于合理收费,哪些属于违法收费。行政收费项目的废止或收费标准的变更也缺乏公开性。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信息公开逐渐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于1966年和1976年分别制定的《情报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前者规定除几种特殊情况外,政府文件必须公开;后者则对合议制行政机关的会议公开作了具体规定。公开原则是政府活动公开化的体现,是公民参政权的延伸,如果行政主体以并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文件规定为依据征收费用,显然违反了政府公开原则,也是与WTO规则相悖的。

3.行政收费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行政收费是公权力的行使,必须要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才能防止被异化。在对行政收费的监督制约方面,至少还存在这么两个问题,一是对执行收费的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行政相对人监督,也有利于防止执法腐败。我认为一套规范、完整的行政收费程序至少应包括以下要点:①表明身份,说明收费理由,出示收费许可证;②实行“定、收”分离制度,通过指定的金融机构来统一收取行政收费以减少腐败贪污现象;③相对人填写收费登记卡;④收费主体填写统一、法定的收费收据;⑤收费主体告知相对人不服该收费的救济途径。二是收费的使用缺少监督,支出极为混乱。由于征收的资金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使得部分资金游离于预算外,坐收坐支。有的把行政性收费变成了脱离预算监督脱离审计监督的第二财政,致使大部分资金留在机关的“小金库”里,收入不入帐,支出不记帐,几乎成为行政机关自由支配的“私有财产”。而且收费监控、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收费混乱的原因之一。现有的监督体制下,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混淆,导致监督作用难以发挥。按照控制论要求,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应当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否则,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审查自己,必然导致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行政收费的法治进路

行政收费作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的特别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其存在有其合理性,而且实际上,收费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不可缺少的一种收入形式,但我们也必须把它归置在法治的框架内,针对当前行政收费所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符合现代法治观念的行政收费制度,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和严格行政收费的设定主体。今后应当明确主要行政收费必须由法律和法规来规定,规章和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不能设定行政收费,从而彻底改变行政收费主要由行政机关设定的状况,从源头上遏止行政机关随意收费,超标收费,借收费创收的可能性。至于规章是否享有创设行政收费的权力,笔者认为即使给予规章创设行政收费的权力,也应将其严格限定在创设一定数额的行政收费之内,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则坚决不允许其创设行政收费;在有上位法的情况下,下位法的细化规定不可超过上位法关于收费的条件、种类、幅度的规定。

第二,早日制定统一的《行政收费法》。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目前法律对收费的规范处于严重缺失状态,不但修改相关法律极为迫切,制定一部收费基本法更是刻不容缓。”⑤笔者认为如果目前尚感制定一部系统完整的行政收费法典的时机和条件不成熟的话,也可以考虑采取制定“行政收费法通则”的过度办法。“通则”中规定行政收费的原则和行政收费的一般条件以及运用的范围,借此统一各类行政收费的立法、设定活动,以及为司法机关和行政准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的收费行为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标准。待实践中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时,再将“通则”上升为法律。

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往对行政收费采取的内部监督实施的办法经时间证明具有很大的缺陷,基本上不能使行政主体乱收费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此,必须在严格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行政收费的外部监督机制。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即不管行政行为的实体内容,只要违反体现正当程序或自然正义要求的行政程序,即可导致整个行为无效,当事人就可拒交费用,从而在事前就起到了一个监管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完善行政收费的救济制度,通过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给予相对人充分的救济,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对行政收费进行司法审查,审查行政收费是否有法定依据,审查行政收费是否越权、是否、是否违反法定程序,对行政主体违法行使收费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可以按照《国家赔偿法》第四条的规定,受害人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取得国家赔偿,从而是相对人得到充分的法律救济。

注释

①应松年.行政法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②崔红.我国行政收费的法律特征及分类[J].经济法,2004(12).

③[德]施瓦茨.行政法[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收费论文篇2

政府性收费作为政府财政非税收入的重要形式,是政府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收取的费用,且一般都有专项用途,它与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1.征收主体的多元性。政府性收费的征收主体有的是国家及其政府有关部门,有的是事业单位,还有的是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而税收是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2.使用方向的特定性。政府性收费是为了满足准公共需要即特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收取的,资金的使用方向相对固定。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纯公共需要,筹集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需资金而征收的,使用方向不固定。

3.征收上的有偿性、自愿性和不固定性。政府性收费的征收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愿和有偿,具体表现为缴费人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每项政府性收费一般都明确征收期限。且征收标准与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直接相关,适时调整。

4.资金管理方式的特殊性。政府性收费由于是政府为提供特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收取的,其收入应纳入财政预算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管理,一般实行专款专用;而税收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政府一般性开支,实行集中管理。

二、政府性收费的必要性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政府财政收入要以适量的政府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作补充。我国地域辽阔且各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状况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也造成了我国税源因各地区、行业、领域不同而不均衡的局面,如果将所有凭借国家职能取得的收入都设置成各种固定的税种,必将会造成我国税制结构的繁杂和混乱,而且会带来高成本、低效率的结果,因此,对一些社会公益性项目和特定项目的支出收取费用会提高效率。

2.公共产品成本需要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政收入来补偿。根据公共财政理论,社会需要可分为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一般而言,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应由政府提供并以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获得成本的补偿。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又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的补偿形式主要是税收,准公共产品的补偿主要通过政府性收费等向特定服务或受益对象收取的有关费用来解决。

⑴纯公共产品的补偿。纯公共产品如国防、环保等的补偿形式主要是税收,此外还有规费即政府性收费和借债。由于税收具有一般报偿性,而且不存在排除与不排除的问题,适用于所有的经济主体,所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主要补偿形式。而政府性收费反应的是政府与经济主体的特殊经济联系,所以也是纯公共产品的一种补偿形式,例如,政府性收费中的行政性收费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收取的费用,包括各种证照费、注册登记费等。因为政府执行行政职能既与所有经济主体发生一般经济联系,又与行政事物相对人发生特殊经济联系,为体现特殊经济联系与一般经济联系的区别,在普遍征税的基础上,还要征收行政性收费,来补偿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

⑵准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实际上同时具有这两大特征的纯公共产品不多,大部分都是满足其中一个特征的准公共产品。而准公共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或竞争性,即不能同时被人使用或造成浪费,因而不宜采用征税的方式来补偿其使用成本,应当采用政府性收费或基金的方式来弥补其成本。具体要根据拥挤的状态、浪费的可能、调节的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对不同的项目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从而调节准公共产品的消费,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效率达到最大化。

所以,纯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采用“税收———公共支出”机制来分摊其生产的成本费用,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社会分配机制;对于准公共产品则应由政府根据成本费用的分摊机制,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向公共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以使用费的方式进行补偿和调节,这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还可以解决公共产品面临的“拥挤”和“搭便车”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税收的刚性不能与政府事权的不断扩大和丰富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事权范围也在逐步扩大。这必将会导致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相应的就需要增加财政收入。然而,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因其固定性的特征已经不能保证税收收入随公共支出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因此,政府有必要开辟一些收入渠道,增加一些除税收之外的收入形式如政府性收费等,以避免因财力缺乏而造成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政府职能缺位等情况发生。特别是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方政府,政府性收费不仅在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维持地方政府运转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文化卫生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政府性收费的几点思考

政府性收费在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补偿成本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自身还存在着收费项目过多过乱、收费膨胀过快、征费单位私设“小金库”等一些问题,仍待解决。只有解决好政府性收费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其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提高社会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政府性收费:

1.规范政府收费的范围。政府职能是那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做的实际就是财政支出的范围,一个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范围,一个是提供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服务的支出范围。税收用于前者,政府收费用于后者。借鉴市场经济国家对准公共产品收费范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收费一般发生在(1)提供特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行政管理机关,(2)提供准公共性和准公益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事业单位。

2.强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收费管理体制。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规范的行政体制才能有规范的收费管理,只有部门职能的确定才能有收费管理权的确定。行政体制改革应彻底解决政府职能定位的问题,避免各个部门职能交叉。精简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使政府部门收费与其经济利益彻底脱钩,妥善解决收费养人的问题。

3.强化财政对收费资金的管理,规范政府收费的管理权。财权是政府的财权,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保证。坚持政府收入规范化和预算“完整性”是市场经济国家历来推行的原则,强化财政对政府资金的管理,即要将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内管理,使所有财政性资金都归入财政视野,财政工作要从单纯的预算内收支平衡转移到对整个社会财力的管理和分配上来,逐步缩小预算外资金范围和种类,政府收费都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建立健全政府性收费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与税收稽查相类似的政府性收费稽查制度,对收费项目、收费收缴、收费资金使用进行全面性监督核查,并且运用社会舆论的广泛性和公开性,接受大众监督,实行举报制度和曝光制度,在全社会形成抵制乱收费的社会风气,杜绝乱收费蔓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摘要]政府性收费作为财政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而且在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政府性收费的特点,对政府性收费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性收费的几点建议。

收费论文篇3

根据河南的实践,我们对全省水利工程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的情况进行了问卷式的普遍调查,并对安阳红旗渠灌区和南阳鸭河口灌区的水费改革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基本了解了河南省目前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水费管理和计收方面的情况。

一、目前河南省水费管理的现状

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就水费性质而言,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3个市对水利工程水费完全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有5个市对部分水利工程水费仍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另一部分已转为经营性收费。厅直属6个水管单位水利工程水费全部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水价标准大多执行或参照执行豫价费字〔1997〕091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农业水价:按用水量计收的,每立方米收0.04元;按基本水费加用水量计收的,基本水费每亩每年收4.5元,另加实际用水量,每立方米收0.26元。工业水价:消耗水每立方米收0.2元,贯流水和循环水每立方米收0.03元。城镇生活用水:由水利工程提供城镇自来水厂水源并用于居民生活的,每立方米收0.08元。有些省辖市依据豫价费字〔1997〕091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地经济、气候、水源和农业自然条件等出台了地方性的实施意见,水价制定得更为切合实际。

从水费计收方式来看:工业和城镇生活供水,大多由水管单位与用水户签订供用水合同,由水管单位依合同直接供水和收费,结算较为及时,收缴率也比较高,平均在80%以上。农业水费计收方式比较多,有委托乡镇(财政所或农经站)代收的,有依靠农民用水者协会计收的,有水管单位直接向用水户或村组计收的,也有将水费计收作为承包指标由水管单位与单位职工或社会人签订承包合同收取的,但以委托乡镇代收者居多,而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地方,水费计收率较之以前有较大提高。如南阳方城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以后,水费收取率比原来提高了1倍。总体而言,农业水费的收缴率不如工业水费。

从水费的管理使用方式看:全省18个省辖市,完全由水管单位自主管理使用的有7个市,其余各市中,水管单位自主管理和由财政专户管理的各占一部分。省直属5个水管单位(白龟山、陆浑、白沙、人民和豫东局)除豫东局在财政预算管理上为全供单位,水费由赵口和新三义寨两个分局分别收取自主管理外,其余4个水管单位,其水费收支都是由财政厅在年初核定收支计划,按计划上交或享受补贴,计划外部分自主使用。从使用的收费票据看,凡把水费仍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地方和单位,使用的票据大多是从财政部门领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水费已转为经营性收费的地方和单位,大多使用从税务部门领取的经营性发票,也有部分灌区经当地税务部门同意,印制了水费专用发票。

从税收方面看:水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地方和单位没有涉税问题,水费已转为经营性收费的地方和单位,有上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如驻马店和安阳的部分水管单位),也有依据有关税收政策办理了营业税免税手续的(如南阳鸭河口灌区管理局)。

从会计核算角度讲,大多数水管单位都执行了财政部1994年修订,要求1995年元月1日起实行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但很多单位执行得不彻底、不全面,主要表现在没有足额提取折旧,没有进行全成本核算,公益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没有分开核算,分开核算的单位,公益性支出也很难或根本得不到补偿。

二、目前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水费的计收管理和使用是关系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管单位生存发展和水利基础产业地位稳固和发展的大事,近几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地方和水管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的来讲,水管单位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水费计收、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费由乡镇代收,存在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问题,影响水管单位收入和农民用水积极性。

二是用水秩序混乱,行政干预较多。

三是水费收支核算方面,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一方面影响供水成本的测算,另一方面也影响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

四是水费使用受到限制,工程维护受到影响。

三、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转化的困难和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角色转换问题

行政性收费具有无偿性,事业性收费也具有社会公益性和行政管理的约束性。因此,水费在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情况下,水费的收取具有一定的政府行为,也可以说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在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的情况下,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费主体地位没有变,但收费行为却转变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正因为如此,一些水管单位认为水费性质变化以后,自身不再具有政府职能和行政色彩,由于公益性设施补偿无来源,水价不到位,水费收取率低,再加上对市场化经营缺乏信心、经验,因而主观上不愿转变;客观上,由于连年亏损,经济力量薄弱,转为经营性收费后,害怕增加税费支出,无能力也不愿转变。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单位积极要求转变水费性质,但也有一些单位畏缩不前,因此尽快转换角色,确立市场观念、服务意识尤为必要,但由于许多水管单位承担着社会公益职责,这种角色转换不可能像企业一样完全和彻底。水管单位对这两方面都要有足够的认识。

2.影响财政收入问题

水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时,许多地方财政部门把水费作为预算外收入,专户管理,调剂使用。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不再作为财政资金,财政无法管理,更无法调剂使用,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关于水费性质问题,除国家三部委在《通知》中明确外,财政部在对辽宁省财政厅《关于请明确水利工程水费为预算外资金的请示》函复中明确指出:水利工程水费已转为经营性收费,不宜作为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河南省财政部门对国家三部委文件不仅不予转发,而且在颁发2001年度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中再次将水利工程水费列入其中。上行下效,给市以下财政部门造成错觉,造成在水管单位较多、水费收入较多而财政困难的地方,财政部门对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不予配合甚至设置障碍。

3.供水成本补偿和水价调整问题

从理论上讲,行政事业性收费虽然也有成本,但收费本身不以补偿成为必求,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因为它具有公益性。但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商品生产的属性要求供水必须进行全成本核算和补偿,也只有全成本核算,制定合理水价,水管单位取得稳定的收入才能生存和发展,水利工程才能得以及时维护而安全运行。关于补偿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水利产业政策》规定:甲类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国家计委《关于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的指导意见》也规定:用于社会公益性的成本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用于生产经营性的成本费用通过制定商品价格予以补偿。而实际情况是公益性耗费,财政不予补偿,现行水价仅为其生产成本的30%~60%。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水管单位一方面成为市场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没有产品定价权,而价格主管部门因种种原因制约着水价,使水价不能到位,这对水管单位确实是一个挑战。

4.供水计量和水费计收问题

国家三部委《通知》明确要求:“水费要按实际供水量和规定的水费标准收取,严禁按田亩或人头强行向农民摊派等不规范的收费行为,以减轻农民负担。”河南省的灌区绝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当时农村是清一色的集体经济,土地数百亩甚至上万亩连片耕作和灌溉,只在干渠或支渠一个出水口计量供水量即可,水费由乡村集体上缴。而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今天,土地被切块分给一家一户经营,多则十几亩,少则一二亩,直接供水到各家田地,向每家每户收费,就必须大幅度增设计量点和计量设施,而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又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计划体制留下的灌区建管体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经营模式形成矛盾,对水费改革也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将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方式变化,它对供水管理体制的改革将起重要作用,能否将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落到实处,改革计量手段和收费管理都很重要。

5.公益性支出补偿问题

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水管单位的公益性收支和经营性收支必须严格区分,各自单独核算。但在目前公益性支出很难甚至根本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水管单位即使将两种支出分开核算,也只能用有限的经营性水费收入担负起两种性质的支出,这无疑会使水管单位的经营更加困难,这是影响水费性质转变和水费改革的一个大问题。

6.涉税问题

水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情况下,不交税,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有些地方和水管单位对经济税收政策研究得不透,上交了一些流转税。在水价不变的前提下,水管单位的水费收入不但没增加,反而因交税而下降了,这使一些水管单位误认为水费转经营性收费不但不能增加收入,反而增加了经济负担,影响单位收益。

四、对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向经营性收费转化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国家预算制度政策要求我们尽快将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该制度实施后,单位只能有一个收入账户,并且一律要上缴国库,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安排,单位不能抵支,单位需要的开支编报计划由财政部门核批,由国库统一办理支出。这样单位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使用将毫无支配权。

第二,国家税费制度政策要求我们尽快将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

国家税费制度改革尤其是农村税费政策改革今年要进一步扩大试点,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税费制度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逐步取消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用税收来规范收费行为,以便于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三,2000年12月底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水利工程水费已由过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并要求从2002年6月起执行,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执行的紧迫感。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角色转换

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完成两个角色的转换:一个是从管理者向管理经营者的转变,一个是从社会事业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强化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真正把水作为商品,把供水作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经营。

3.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向财政部门反映并寻求建立水管单位公益性支出的补偿机制

建立水管单位公益性支出的补偿机制既是建立水利良性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利工程水费向经营性收费转化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水利产业政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和本省有关水费计收等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积极而充分地向财政部门反映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和这种支出补偿的必要性、紧迫性,力争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管单位公益性支出的补偿机制。

4.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供水成本测算等基础工作

无论是贯彻落实《水利产业政策》的规定,还是从水的供求关系分析,今后几年水价的调整都是必然的,有些严重缺水的地方,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在政府定价的幅度内,水管单位也许还会被赋予水价小幅度调整的权力。因此,水管单位要认真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工作,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足额提取折旧,全面、准确地核算供水成本,为调整水价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数据。

5.认真研究经济、税收政策,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

水费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时,属预算外收入,不存在涉税问题,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必然会涉及到税收问题。水利工程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水管单位作为这部分水利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者,在开展供水经营并获益的前提下,向国家缴纳税金是理所应当、义不容辞的。但目前水利作为基础产业还相当薄弱,水利仍属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也会有一些行业差别。各级水利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要认真研究经济、税收政策,积极向物价、税务部门反映现行水价构成中未包含税金的情况,争取并充分发挥税金等有关优惠政策的作用,以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6.加大水商品意识的宣传,为水费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后,通过水利工程提供的水将真正成为商品。其实,早在1992年,国家物价主管部门已将水利工程供水列入重工商品的目录,1994年,财政部颁发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将水利工程水费列入水管单位的生产经营收入。国家三部委《通知》和财政部对辽宁省财政厅的复函,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在最近关于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工程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不再纳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但水是商品的观念还远未得到广泛传播,即便在水利系统内部也并非人人对水商品的观念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水利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以多种方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水商品观念,水管单位本身尤其要强化这种观念,为水费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水费改革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

水费改革不仅是水利部门自身的事情,它还涉及到财政、税收、物价、工商等许多部门,最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水管单位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对这项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同时,要走出去,虚心学习其他省市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收费论文篇4

(一)中国独特的年龄—收入结构周绍杰等人利用中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对城市家庭的收入、消费以及储蓄率进行基于组群分析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收入随年龄的不断增高而上升,也即年龄效应曲线呈现出持续线型递增的模式,即使在60岁以后即退休年龄后也是如此。此外,他们还发现年龄效应曲线与年龄两者几乎呈现线型关系,其增长率大致为5.01%,也就是说,从平均意义上来说,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大约为5.01%。[12]这与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年龄—收入研究的实证结果是显著不同的。阿塔纳西奥等人(Atta-nasioetal)对英国1970—1986年44344个家庭的住户消费调查(FES)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发现在英国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与户主年龄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13]阿塔纳西奥等人对美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消费调查(CEX)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与户主年龄之间也呈现出驼峰型的关系,且无论是家庭可支配收入还是家庭消费支出都在45岁~55岁这一年龄阶段达到峰值。[14]亚佩利等人(Jappellietal)对意大利的住户收入和财富调查(SHIW)数据进行的提取和整理,发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年龄曲线和家庭消费支出的年龄曲线与户主年龄在意大利也呈现出一个驼峰型形状的关系,且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是在45岁~50岁这一年龄阶段达到峰值。[15]同样,迪顿等人(Deatonetal)对中国台湾地区1976年到1990年15年间的个人收入分配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可支配收入及家庭消费支出的年龄曲线在中国台湾依旧呈现出其在上述三国中的驼峰型关系。[16]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不仅在现实中与英国、美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年龄—收入模式不同,从理论上讲,它也不符合经典的消费理论的预测,例如莫迪利亚尼等人的生命周期假说对年龄—收入模式的预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本文认为这种呈现出持续线型递增的年龄曲线的模式是仅在中国且仅在现阶段存在的一个独特表现。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讲,这种独特的年龄—收入结构应该是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快速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我国的年龄—收入模式势必会从现阶段的直线型转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所普遍存在的驼峰型。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现阶段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仅仅是一个过渡状态下的模式,是一个短期呈现出的现象,而并非长期存在的情况。本文提供一个案例示意上述年龄—收入模式。郭某,系北京市某宾馆客务部外币兑换员,企业单位,事业编制。本文于2012年4月对郭某1999—2011年的年可支配收入进行了住户收入调查,其收入的对数值随年份及年龄变化的情况见图2。郭某的年可支配收入的对数值随年龄变化虽伴随有短期波动,但长期趋势呈现出持续线性上升,进一步佐证了上文提到的直线型年龄—收入模式。另外,本文还调查到与郭某同级别相同职称2011年退休的职工的月工资为3849元(其中3499元属北京市的社会补助,350元属宾馆的企业补助),容易计算他们的年可支配收入为46188元,高于郭某2011年的可支配收入38692.75元。这意味着郭某的工作是完全没有激励甚至是具有负激励的,如果他选择不工作而退休在家,他在2011年全年可以多挣6907.25元。如果将远期预期收益也考虑在内,情况就变得更为微妙。郭某与其退休同事的工资发放方式采用不同体系,郭某的工资直接由宾馆的经营状况决定,而其退休同事的工资则根据北京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本文经调查发现郭某工资年均增长的速度远远慢于其退休同事工资年均增长速度。因而,无论是考虑郭某的近期收益还是远期预期收益,选择现在退休在家都是郭某作为理性人的占优策略。郭某面临的收入制度是鼓励其不去工作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收入的激励职能,产生了悖论,本文将其定义为“工资悖论”。发生在郭某身上的“工资悖论”在我国并非是一个特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尝试阶段,很多体制还不甚完善,体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甚至扭曲都是常见的。

(二)中国独特年龄—收入结构的成因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结构源于多种因素。首先,它源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尚处于在科学技术方面快速趋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阶段,因而技术水平的进步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工业化、信息化会逐步普及到各个产业和领域,会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质的飞跃,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必然引起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完善。其次,它源于我国居民绝对收入增长缓慢且相对收入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收入确实呈现出了增长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7.37个百分点和7.43个百分点。然而,与人均GDP的增长率相比,以上两个指标分别低了1.4和1.3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增速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7]这源于一方面,根据莫迪利亚尼等人(Modiglianietal)的生命周期假说,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财富高速积累的阶段,我国社会中的中青年们拿不到与其对经济做出贡献相对应的劳动报酬,因为他们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已经被用来进行社会再生产了。[17]另一方面,在一个社会中居民的工资是由这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决定的,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些行业尤其是培训上岗较为容易的行业劳动力资源已经过剩,这就导致了我国相对较高的自然失业率。我国的实际工资被压低了。另外,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在职人员尤其是一些从事简单工种人员的边际替代率很高,因而他们相对企业对于工资的谈判能力很低,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低工资水平。再次,它源于我国工资定价体制与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社会的工资定价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并不能很好地协调适应,而这两种体制的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社会收入的年龄曲线,更为具体地说,收入的年龄曲线的形状决定于企业部门的工资定价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体制之间的博弈的结果。

二、中国年龄—收入模式对于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经验分析本文将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依据其收入随年龄变化的函数图像的形状称为折线型模式,并引入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概念。假设我国居民从首次获得收入到健康寿命终止,收入都呈现出直线型上升趋势,从健康寿命终止到总寿命终止收入都呈现出直线型下降的趋势。将英国、美国、意大利和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年龄—收入模式统称为驼峰型模式。1.从居民的消费行为方面分析。首先,由于我国老年人生活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时间相对较长,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风险识别相对谨慎,因而老年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高于对于经济转型过程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中青年。其次,很多老年人都具有长期物资匮乏的经历,如,程令国等人运用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S)数据,对对于家庭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进行了估计,发现那些早年经历过较严重饥荒影响的户主家庭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18]再次,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消费理念一直提倡节俭,且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过程,从而老年人相对更节俭。此外,老年人的消费行为也受到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医疗服务的企业化、市场化使看病、买药的价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老年人受其影响必定在现期选择较为保守的消费。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老年人具有相对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博斯沃思等人(Bosworthetal)对于美国1982—1985年的消费支出调查(CEX)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5岁以上这一年龄阶段人的平均储蓄倾向高于55岁以下的平均储蓄倾向。[19]明契克等人(Menchiketal)的计量研究结果也表明,遗赠动机下的储蓄在65岁以前大约每年增加5%,而在65岁以后,这种动机下的储蓄每年大约增加3.5%,遗赠储蓄随年龄增加是持续增长的。[20]另一方面,年轻人相对于中年人也具有较低的居民消费率。首先,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为年轻人赋予了更多可用来储蓄的资源。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和竞争的激烈,年轻人并不像很多中年人那样拥有“铁饭碗”,合同制的聘用制度及企业化的管理方法都使年轻人承受着更大的收入不确定性,而源于计划经济的福利制度的解体又使年轻人承受着更大的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且这也源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尚有还在工作的父母可以依靠,一些父母还会用自己的储蓄为年轻人购置房、车等耐用消费品。另外,少儿和老年的抚养比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抚养儿童不仅有很多必需的日常开销,还有教育经费等。阿塔纳西奥等人的研究证实孩子在人生中提早到来这一简单的事件就足以使居民在早年的消费大大增加。[13]同样的,扶养老人也有很多必要的开销,除日常开销外还有医疗费用等。由于中年人的少儿和老年的抚养比相对于年轻人和年老人更高,且还有很大比例的年轻人和年老人是处于被扶养或是“半被扶养”的状态,因而中年人具有相对于年轻人和年老人更高的居民消费率。2.从信贷约束的角度分析。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但是如果信贷消费市场是非常完善的,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不受资金流动性约束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不会对居民消费率以及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居民可以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选择消费的时间和数额来进行自己一生的跨期效用最大化。信贷消费市场发展的不完善限制了人们通过借贷来进行自身效用的跨期最大化。很多原因都导致了我国不完善的消费信贷行为。首先,信贷消费在我国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对其还缺乏安全感。其次,我国的消费信贷条件太过苛刻,这就导致很多偏好选择信贷消费的人们无法进行信贷消费。另外,我国广泛存在着不均等的信贷消费机会,具体表现为不同年龄、职业、户籍的人享有的信贷机会不均等。此外,信贷消费条件不公开、对贷款人的信用评价不科学、信贷消费产品经营主体较为单一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由于我国现阶段信贷消费市场的不完善,当我国的折线型模式使年轻及中年人的即期收入无法满足其消费需求时,他们无法从信贷消费市场借到资金来进行跨期效用最大化,因此他们只能被迫降低其自身在这一阶段的消费水平。而在我国的折线型模式下大部分老年人虽然拥有足够的收入,但是源于预防性储蓄动机、遗赠动机、消费惯性等因素,他们会更多地选择储蓄,而由于我国所存在的信贷约束,老年人的这部分储蓄并不能有效地通过信贷消费市场来满足年轻人及中年人的消费需求,因而这部分储蓄就变成了无效损失。然而,在信贷消费市场发展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英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所普遍存在的驼峰型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年轻及中年人的收入在驼峰型模式下比在折线型模式下高,因此在驼峰型模式下年轻及中年人受到对其消费需求的流动性制约较折线型模式下少。这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白重恩等人在2012年使用城镇住户调查2002—2009年9省市的数据,利用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养老保险参与率的城市差别随时间的变化,构建家庭养老缴费的工具变量,发现尽管增加养老保险覆盖率本身有助于刺激消费,在给定缴费前的收入水平和养老保险覆盖状态时,提高养老金缴费率会显著抑制缴费家庭的消费,且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对于总消费的影响主要也是负面的。[21]

(二)模型的设定本文将中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下的收入函数用折线型收入函数拟合,折线型用一次函数拟合,因此折线型模式下的收入函数满足y=ct和y=cT′(见图3),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年龄—收入模式下的收入函数用驼峰型收入函数拟合,驼峰型用二次函数拟合,因此驼峰型模式下的收入函数满足y=at2+bt(见图3),这里的收入y指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即是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后的值。图中的Y指的是收入的总量,t代表的是居民的年龄,此图是以居民获得第一笔收入的时刻作为起始时刻的,因而横坐标的0点并非是居民出生的时刻,而是居民首次获得收入的时刻,而T代表的则是居民的寿命。根据上文的讨论,居民在年轻时及年老时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较小的,周绍杰运用1988—2003年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构造合成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预防,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且年老组群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相对较强。[22]周绍杰等人利用中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对城市家庭的消费及储蓄进行基于组群分析的实证研究,发现年轻组群的储蓄倾向也相对较高。[12]而在中年时由于受到抚养人数增加(少儿、老年人)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增加,因此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呈现为驼峰型曲线,本文将其用二次函数拟合,也就是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随年龄变化的函数满足MPC=αt2+βt(见图4)。同图3,t代表的是居民的年龄,横坐标的0点是居民拿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刻,而T代表的则是居民的寿命。本文的建模依托两个重要理论,卡罗尔等人(Carrolletal)等在传统的CES效用函数中加入了比对因素,即人们的效用不仅来自自身消费。随后,卡罗尔等人(Carrolletal)进一步提出消费惯性理论,即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特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主要由以前各期消费水平决定,与本期的货币收入和价格关系不显著。[24]另一个则是人们的“短视性”理论,即由于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的转型时期,人们难以对其未来的收入进行有效的预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年龄—收入模式的变化不会对边际消费倾向随年龄变化的图像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当年龄—收入模式从折线型转变为驼峰型时,本文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随年龄变化的图像不发生变化。另外,由于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及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为了排除收入总量变化对于研究结果的干扰及提升可比性,本文控制收入总量Y,假设其在折线型与驼峰型模式下均相等。

(三)对于模型的讨论本文重点关注城镇居民的消费,然而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这一指标在经济研究中却不够直观,因而本文有必要将研究推进到居民消费率。根据居民消费率的定义。根据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可以得出,在城镇居民收入总量Y1以及农村居民消费总量C2不变的情况下,式(9)中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1的增加会导致e的增加,也就是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型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影响了我国的居民消费率。由式(9)可知,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方向与其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方向相同,都是由健康预期寿命与总寿命的比值η决定,且式(9)也暗含年龄收入模式的影响强度对居民消费率并没有其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强度大。(四)模型的一个引申———人口老龄化问题由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值得引起关注,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快速转型并非像其他国家一样,是自发进行的,而是依靠计划生育政策及对其的严格推广执行推动的,因此,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型更具有其独特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三、中国年龄—收入模式对于消费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相关参数估计将式(3)进行相应的变换来进行参数估计,两边同乘以收入总量Y,得到。在式(15)中,C是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总量。m是自发性消费。T是以居民第一次获得收入为起始时刻的居民平均寿命,也就是居民寿命减去第一次获得收入时的年龄的平均值。为了便于参数估计的进行。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对于城镇居民按照收入等级进行的分类,收入最低的在数量上占10%的家庭会被分到最低收入户这一类别,对于历年的自发性消费m,本文选用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的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来表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总量(C)即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表示。将历年的数据代入式(15)中,分别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本文已分别估计出了各年的参数k,下一步本文将已估计出的参数k代入在前文推导出的模型中以分析1995—2011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以至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二)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定量测算将式(5)两边同除以APC∠,根据上文的假设及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对其进行化简。根据式(16),将参数估计的数据及估计出的参数代入进行计算,求得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本文发现此影响集中在16%~17%,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本文还发现这种影响呈现出一个逐年递增的趋势。1995—2011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随年份变化情况见图6。从图6中我们可以更为明显地看出在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随年份推后呈现虽伴随有短期波动但逐年递增的长期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以及前面对于我国独特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影响的定量测算,采用式(17)的运算方法,可以计算得出1995—2011年间,在其他条件和影响因素不变,居民收入总量也不变的情况下,仅是改变年龄—收入的结构,具体来说,就是假设我国采用驼峰型年龄—收入模式,在这种假设情况下的居民消费率。继而,我们就可以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具体数据,先求得1995—2011年间我国实际的居民消费率,进而求出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通过表2,我们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1995—2011年间,历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大致在2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相比我国仅在40%左右的实际居民消费率,年龄—收入模式这一影响因素虽然还不能称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但也绝对是不可被忽视的。另外,从时间序列数据的角度考虑,我们发现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虽伴随有短期的波动,但长期的趋势还是逐年上升的,从1995年的2.35%提高至2011年的2.85%,提高了0.5个百分点之多图7更为直观地绘出了1995—2011年间年龄—收入模式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我们认为年龄—收入影响因素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的较为显著的趋势性一方面是源于健康预期寿命与总寿命的比值的不断升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健康预期寿命与预期总寿命之间的比值为90.41%,而到2020年,这一比值将提高至92.21%,到2030年这一比值将进一步提升至93.75%,也就是说年龄—收入模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在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26]另一方面,这种较为显著的趋势性也源于城镇化,即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的不断上升。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60.3%逐年上升至2011年的77.3%,上升达17个百分点之多,而与之相应的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39.7%逐年下降至2011年的22.7%。[7]在与其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本文研究的年龄—收入影响因素与消费信贷这一影响因素对于居民消费率影响的百分比最为接近。施雯对同时期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信贷消费占其总消费的比重高达30%,按照这一指标计算,我国的信贷消费占比如果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使居民消费率提高约2.15个百分点。[27]这一指标与本文研究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强度颇为相似。其实这两个数据的趋同并非偶然现象,不论是年龄—收入模式因素还是消费信贷因素,对于居民消费率的提升都是通过满足生命周期理论中人们跨期最大化其一生效用的需求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让人们不受年龄阶段的限制自由地消费。

四、结论

收费论文篇5

1.1对高速公路收费工作缺乏责任感

目前,一些收费员缺乏对高速公路收费工作的责任感,他们不喜欢高速收费工作,对收费工作不负责,不满意,没有全力为高速公路收费事业奉献自己青春的决心和抱负,他们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心态,不愿意将高速公路收费作为施展抱负的舞台,却一心只求找到工资更高待遇更好的工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因此,他们不安心工作,对收费工作缺乏责任感,个别人员甚至跳槽或辞职。

1.2对高速公路收费工作有倦怠心理

失去工作激情高速公路收费工作相对稳定,导致一部分收费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很低,认为只要自己上班8小时内不出问题就可以了,缺乏精益求精、奋发向上的精神,忧患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收费工作单一,有些收费员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班、发卡、收费、交班四点一线的机械式工作中,逐渐失去了工作激情。他们认为高速公路收费工作机械、枯燥,像一个机械人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模式与内容,工作缺乏新鲜感,再加上工作地点远离城市,个人的业余生活枯燥乏味,于是对收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整天牢骚满腹。

1.3对个人收入不满意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高速公路收费模式也日新月异,ETC等电子不停车收费等迅猛发展,对收费人员依赖度也越来越降低,使得以前高速公路收费“端金饭碗”的思想也已在许多收费员心中渐渐变成疑问:自己现在拿那点儿死工资,说不定哪一天就下岗失业了,再加上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经商打工而发家致富,感觉收入压力也越来越大,形成心里落差。再者,由于分配制度不公,收费人员的工资档次拉不开,干多干少一个样,也影响了一些收费员的工作情绪,进而对收费工作产生动摇。

1.4工作中有许多后顾之忧

因为高速公路收费工作的特殊性,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一般都普遍采用四班三运转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有一个弊端:收费员上班时间多于休息时间,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因为大部分收费员都来自各个不同地方,与家人相距较远,有的收费员甚至往返时间多于在家时间,使得收费员空余时间较少。再加上因为工作原因,社会接触范围较窄,存在许多大龄收费员找对象难、结婚难等现象,有的即使结了婚,由于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少,也给婚姻埋下隐患。而所有这些都成为收费员的后顾之忧,成为影响收费员安心工作的主要因素。

2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领导思想重视不足

由于当前收费任务较重,一些收费站管理者对收费站的管理,往往只注重行政管理,而忽视思想教育。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者过于偏重对具体业务的管理,而对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只在大会上讲一讲,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没有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收费员培养体系,导致收费员队伍建设的逐步弱化。

2.2收费站管理者与收费员交流较少

缺乏对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的系统性分析与评价有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管理者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职工在想什么,对收费员思想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凭着老经验、老做法干工作;也有个别领导没有新思想,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没新意,缺少与收费员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技巧,往往仅凭印象和经验去分析当前员工的思想状况,对收费员的思想动态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

2.3收费站管理机制不健全

对收费员的团队精神和个人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仅靠简单的物质利益、行政手段,或在考核奖惩及推优评先工作中没有做到公平、公正,使部分收费员价值观念失衡,以至个别收费员工感觉干得再多、再好也不会有上升空间,物质利益就是唯一的个人价值体现。

2.4收费站管理教育不力部分收费站管理者

对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未来发展走势认识模糊,对收费事业缺乏应有的信心和耐心,甚至将悲观茫然的情绪通过举止、言语、态度等悄然传导给收费员,造成收费员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心存疑虑,对前途信心动摇。

3做好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针

对当前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的现状和原因,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收费员

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加强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把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收费管理的全部工作中去,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全部进程,使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只有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才充分调动全体收费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巨大的动力。二是要把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全体管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工作重在落实,收费站领导要经常深入一线基层,对待收费员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收费工作中去,同时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并适时加以思想引导和化解开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位,进而促进收费站所目标的顺利实现。

3.2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载体教育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收费站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收费员的思想道德、工作要求、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所以要牢牢抓住收费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载体教育。一是进行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让收费员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使他们明确公路通行费是在特色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的产物,明确收费工作的发展方向。二是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收费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在热爱收费事业、本职工作上,心系在提高服务上,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树立“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奉献交通”的职业道德精神,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是通过加强收费员综合素质、安全等多种教育形式,从着装、礼节、行走、坐立、说话、办事、安全等点滴抓起,逐步养成他们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

3.3培养高素质的收费站思想政治干部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收费站思想政治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收费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收费站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必须做到:首先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上,不能按资历搞任命,而是要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从而使这些挑选出来的干部不仅有群众基础,敢抓敢管,善管会管,而且还善于做人的工作,在员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其次要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培训干部队伍。为使干部的观念具有超前性,要重视干部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交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干部的“充电”和“造血”。让他们在学习中开眼界、长见识,同时还要通过对干部的考评,重视对干部在素质上的继续培养、扶持和教育,使干部在工作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3.4围绕提高管理效能

收费论文篇6

【摘要题】事业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收费/制度

【正文】

1制度性收费的概念和目的

图书馆制度性收费,是指为了防止资源滥用和有效管理图书馆,图书馆从制度安排上确定的一些项目的收费。图书馆这部分收费源于一种制度安排和规定,并在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得到体现。所以就称为制度性收费[1]。制度性主要包括办证费、验证费、超期滞还费、赔偿金等。图书馆作为公共物品向公众提供,每个读者都有权享用图书馆资源。由于人性中的弱点,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不对读者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制约,会导致资源滥用,而产生“公地悲剧”。因而需要通过收费对读者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达到有效管理、保障公众利益的目的。

2制度性收费的现状

笔者通过上访国内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在“读者指南”等栏目下对图书馆的制度性收费进行了调查,部分图书馆的收费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部分省市图书馆的收费情况

办证费押金超期滞还费(册/天)

年度

普通借(临时)注册费中外文或外文或

阅证阅览证(验证费)中文书籍参考类中文参考类

书籍

北京市图书馆10元2元/天10元50-500/3-5册0.2元

杭州市图书馆15元15元100元/3册0.1元

湖北省图书馆5元5元/月10元100元/4册200元/4册0.2元

深圳市图书馆20元10元100元/2册200元/2册0.3元

厦门图书馆5元100元/3册0.1元

30元-100

南宁市图书馆10元元/1-3册0.1元

湖北省图书馆15元5元/月10元100元/4册200元/4册0.2元

湖南省图书馆15元8元100元/3册0.1元0.5元

10元10元/月

陕西省图书馆30元/年25元100元/2册400元/3册0.1元0.2元

哈尔滨市图书馆5元50元/3册0.1元

兰州市图书馆10元50元/2册0.5元

表2部分省市图书馆的图书馆遗失赔偿收费情况

图书遗失赔偿倍率加工费(技术处理费)

首都图书馆原书2-3倍5元

南宁市图书馆2-100倍(中文图书)

3-100倍(外文图书)

湖南图书馆2倍(一般借阅文献)

5倍(参考性图书)10元

10倍(保存性文献)

哈尔滨市图书馆3-10倍

深圳市图书馆10倍(1990年以前出版文献)

5倍(1990年以后出版文献)

厦门图书馆20倍赔偿(1949年以前)

10-20倍赔偿(1950年至1989年)

2-5倍赔偿(1990年以后)

表3部分省市图书馆的收费优惠政策

杭州市图书馆市区非农低保家庭、困难家庭免费办理,60周岁以上老人、30年教龄、残疾人、优抚对象可办优惠证,一年一证5元。

上海图书馆凡持有老年优待证、离休证、残疾证可免证入室阅览。

云南省图书馆年满60岁的读者(持身份证)可办理免费阅览证。

湖南图书馆持有老年证和残疾证的读者免年注册费。

陕西图书馆对于持残疾证的残疾读者、年满65周岁的老年读者免收借阅注册费。

哈尔滨市图书馆持有《哈尔滨市老年人优待证》的读者可免收工本费。

通过调查,笔者对当前图书馆制度性收费的现状有如下了解:

(1)图书馆读者证的类型可谓种类繁多,在不同图书馆,读者证大概分为借书证和阅览证:中文借阅证和中外文借阅证、普通借阅证和参考借阅证、普通借阅证和通用借阅证。在实行一卡通的图书馆则根据选择读者证的功能和等级交相应的费用。从调查来看,办证费在5-20元之间不等,多数图书馆集中在10元和15元。临时阅览证,大多是5元/月,也有图书馆以阅览月卡和年卡的形式办理阅览证。还有图书馆阅览是无需办证,完全免费的。如杭州市图书馆可免证阅览,兰州市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部分阅览室阅览不需证件。

(2)大多数图书馆在一年后需要验证(注册),也要缴纳一定的验证费(注册费)。各馆验证费差距较大,从2元到25元不等。有的图书馆未设验证费,但在每年注册时须缴纳文献保护费或年度借阅服务费;有的图书馆虽不需验证,但读者证在一年后需重新交费办理,所以实际上都还是要交“年费”的。

(3)押金,也称保证金,是根据借阅册数和书籍的贵重程度而定。不同的读者证类型押金数目是不相同的。大多数图书馆中文书籍押金以100元为上限,每册书籍押金在30元左右,不超过50元。参考类书籍和外文书籍的押金就要高一些,一般在200元以上。每册书籍押金在100元左右。还有图书馆则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南宁市图书馆和汕头市图书馆就是根据读者借阅书籍的册数确定押金。南宁市图书馆还规定,如果所借图书价格超过借书证的押金,需根据所借图书的价值补交一定的临时押金,还书后退回所交押金。

(4)中文书籍的超期滞纳金多为0.1元-0.2元/天,参考和外文类图书在0.1元-0.5元之间,但多数图书馆不超过0.2元/天。

(5)图书遗失赔偿金是根据出版时间和图书类别确定的。在省市图书馆条例法规中也有相关规定。总体上看,珍本书籍、出版年代久远的和英文书籍赔偿金要高些。成套多卷本,遗失其中1册或数册,需按全套价格予以赔偿。未标明价格的书刊资料,参考同类书刊资料的价格赔偿。

(6)大多数图书馆都对特殊人群办证有一些优惠政策(如表3所示)。对老年读者和残疾人读者都在办证费上有所减免。杭州市图书馆还对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也采取了优惠政策。

除此之外,各馆由于办证类别上存在一定区别,对书籍的借阅权限进行了细分,各图书馆在办证时还有一些不同的收费项目。如年借阅服务费、图书修缮费、月度阅览注册费、预付金等五花八门的收费名称,但实际设立的收费项目差别不大。

3图书馆制度性收费的合理度分析

通过以上对图书馆制度性收费目的的分析,已表明了制度性收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合理的制度性收费可以保障图书馆的正常运转,但一旦超过界限则会对读者权益造成侵犯。下面笔者就各类型制度性收费的合理范围进行具体分析。

3.1办证费、验证费

读者证是读者借阅的凭证。每个读者在办理借阅证时都会耗费成本,国家拨款中并未包括这部分经费。这部分成本需要由读者来负担。所以图书馆可以向读者收取一定费用作为成本补偿。由于证件的成本不同,也使办证费有一定差异。一些读者证是磁卡形式的,办证费还涵盖了计算机建档,文献保护费甚至服务费,比纸本的读者证的成本就要高一些。

验证费又称年度注册费。一些读者在办理借书证后并不经常使用,这给图书馆的读者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验证的目的是定期对读者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2]。读者在验证时可以将工作调动、地址变更、电话更改等情况告诉工作人员,以便更改计算机数据。验证要收一定的手续费,但在实际中,验证费是远远高于手续费。据悉,图书馆是将此弥补电费或空调购置费[3]。过高的验证费失去了验证的真正目的,是有盈利嫌疑的。

笔者认为办证和验证收费应“就低不就高”,向低标准看齐。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对于卡式借阅证的最低收费是10元,那么在此价格之上的收费是有下调空间的。纸本式读者证可控制在5元之内。验证费各馆差别较大,中山市图书馆仅收2元验证费,说明验证费普遍偏高,一般而言,验证在不换卡的情况下不应超过办证费用。新落成的深圳市图书馆就计划在开馆之日免收读者的注册费[4]。

在调查中还发现,办证时将读者证进行细分,可以针对不同的读者满足不同的需求(不借书的读者可不交押金),但也使办证手续更复杂,借阅权限加了更多的限制。对于图书馆的全部馆藏只有持有通用读者证才能借阅,而办理通用借阅证的费用要高些。还有一些图书馆将热门图书抽出,办热门图书馆借阅证,其办证费或年度注册费比普通注册费要高许多。虽然以“集资”方式购进大量新书,部分解决了因经费不足而导致的图书陈旧问题,但这也使阅览新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有违平等服务的原则。这种方式不应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和方向。少数图书馆的参考阅览证的办证费和注册费比普通阅览证的收费高,其合理性也值得质疑。虽然参考阅览室的书籍较之普通阅览室珍贵,但对于办证和注册成本是一样的,既然阅览是免费的,为什么又存在区别呢?对于图书馆最基础的借阅服务,如果以提高办证费或验证费的方式,实际上收取借阅费,则是对基本的免费服务原则的践踏。

3.2押金

图书馆收取押金并非一直有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些图书馆率先实行[5]。收取押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读者将书籍占为己有,减少图书流失,维护大多数读者的利益。收取押金,是对读者的行为进行约束。而如果有良好的约束方法,也是不必采取押金这种形式的。如国外图书馆,凭有效证件,无需交押金,就可办证。这也是建立在国外良好的信誉体制基础上的。如果读者与图书馆间有信用关系,那么图书馆可以不必收押金。如我国高校图书馆,这是因为读者是学校的学生,其档案在学校人事处,对读者本身有一定制约,就不必收押金。

在目前,国内信誉体制不健全和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收取押金还是有现实可行性。在押金的设定上,应以借阅书籍的数量的价值为基本标准。英文书和参考类书籍较贵,复本也少一些,押金高一些也可以理解。但应把握好“度”,过高的押金会将读者拒之门外。动辄几百上千的押金更是贫困家庭难以接受的。像汕头市市图书馆一样根据书籍多少确定押金也是一种探索。最低押金仅需20元/册这样可以降低押金的门槛(底线)。但某图书馆办理阅览证也要交20元押金就不太合理了。阅览不同于外借,图书馆无需对读者的馆外行为约束。

图书馆在收取押金后,读者一般不会频繁地退证,在一定时间内图书馆有一定数量比较稳定的暂存资金。但押金是有时间价值的,可能存入银行产生利息,或通过其他途径让资金增值。如果图书馆将押金的利息用于人员奖金发放,显然是用公众资金为个人谋利益。将押金利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疑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将押金利息用于支付超额的电费、空调购置费,可以降低其他项目的收费标准。

3.3超期滞还费

超期滞还费,又称逾期处理费、滞纳金、过期延误费、超期罚款等。在各省市的公共图书馆条例中都规定:超过规定期限应按规定交纳滞还费。对以往的“超期罚款”这一说法,许多学者指出并不合适。因为《行政处罚法》规定,只有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符合条件的组织,才可以行使行政处罚权[6]。图书馆没有行政处罚的权利,称为超期罚款也不合适。从调查的情况看,现在图书馆也较少使用这一名称。

收取超期滞还费在现阶段有其合理性。如果不设立逾期滞还费制度,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部分读者可能会随意延长归还时间,这严重妨碍了他人的使用,最终会使图书馆难以维持供给。所以这一收费制度也是为了加速图书的流通,让有限的图书为更多读者服务。但从著作权角度看,就有可能涉嫌侵权。因为它将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该行为已是属出租行为,未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进行盈利便构成侵权。一些图书馆还将收入用于人员的奖金发放,则更是一种明显的违规行为。在目前这样一种情况下,为避免盈利嫌疑,防止侵权,在费用上不得高于出租书店的租金。从目前的情况看,一般中文图书在0.1元/天,英文图书不超过0.2元是合适的。

交纳超期滞还费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对一些富裕的读者而言,交纳滞还费也不足以妨碍其延期占用热门的紧俏图书,达不到加速流通的目的。图书馆如果为了防止读者超期不还书,在超期行为的处理上可以采用除经济处罚以外的方法。在高校馆,读者即学生与图书馆是有一定约束关系的(学生的档案在人事处),可以对读者的信用做记录,对信用差者减少借阅权限。当然,大多数读者还是愿意到期还书的,图书馆在强调读者应尽的按时还书义务时,也不应忽略自己催缴的义务。为减少读者无意的超期行为,图书馆可在还书日期前对读者进行提醒,通过邮寄或email发放催书单或电话催书。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书籍如不能按期收回,图书馆就会寄去两封提醒信[7]。对国内图书馆而言,这些虽然会让图书馆耗费成本,但从总体上看,为读者减少了经济损失,也减少了图书馆丢失图书的风险,实际上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深圳图书馆为滞还费设了最高20元的限额,实际上也是防止读者遭受更大的损失,尽到督促的义务。近期济南市图书馆也开通了短信服务,其中一项服务内容就是图书到期短信提示[8]。这对减少读者的超期行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4赔偿金

赔偿金包括图书遗失赔偿金、图书污损赔偿金。如果读者在书籍遗失后不能购买到相同的图书,就需支付图书遗失赔偿金,用于补偿书籍的价值。在确定读者赔偿的价格时应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购买市场尚能购买得到的书籍,图书馆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如果是零购,也不能获得批量购买的折扣,而且随着物价的上涨,书籍的时价与定价又大不相同。如80年代购买的书籍定价仅为几角钱,而现在的价格则己大幅上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以高于几倍的赔偿是有其合理性的。而且对于在市面上已难以购买或特别珍贵的图书,不排除读者为将书籍占有而谎称书籍遗失。图书馆遗失这类书,难以补充馆藏,对图书的流通和馆藏的完整性无疑有较大的影响[9]。这时也只有以高于几倍的价格赔偿,来提高读者的违约成本,防止读者故意将书籍占为己有。在确定赔偿价格时,图书馆要在读者利益和图书馆利益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让图书馆蒙受太大的损失,也要让读者不背上经济负担。

4完善制度性收费的建议

4.1明确收费目的,以成本补偿为原则

制度性收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保障图书馆得以正常运行。它不应成为图书馆盈利的手段,也不能成为破坏图书馆形象和损害读者利益的手段。虽然各馆收费标准与当地物价水平有关,但总体上不应存在较大差距。图书馆不能巧立名目从读者身上谋取利益。总体而言,收费应以成本定价为标准,不以盈利为目的。

制度性收费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管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乏图书馆抱着“为了收费而收费,看到别人收费我也收费”的心态。特别是为了收取年费巧立名目,图书馆要做的是如何尽量不收费,而不是为收费寻求理由。即使有的收费项目对读者而言已是约定俗成并已接受,也可免费服务来实践公共图书馆精神和创造品牌效应。实际上,很多收费项目(如办证费和验证费)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是完全有可能取消的。阅览室在不拥挤的情况下可免证开放。而超期滞还费、损失赔偿金等,对读者事前的提醒和督促比事后的收费更加重要。收费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对实现有效管理的作用还很有限,在条件成熟时也可通过非经济手段来对读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或通过制度、体制的创新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

4.2透明收费标准,加强监督

现在大多数图书馆在主页上对制度性收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首都图书馆网页上的收费一览表,将收费项目分门别类,收费标准一目了然。但读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图书馆的收费标准在主页上显示得不明确。一些图书馆在主页上说明需要验证交费,但没有说明所需费用,还有的图书馆并未对借阅英文或参考类书籍的押金、超期费等收费标准做出说明。试想在图书馆主页上这些基本的收费内容都没有,又如何透明收费标准呢?

此外,图书馆还需对一些收费标准做出规范和说明。文献保护费这一项,是将其纳入办证费、验证费之内还是单独收取,或者根本就不设这一项目,各图书馆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收费名目混乱,甚至是乱收费。有的读者对图书馆收取验证费的原因并不理解。图书馆可以对此做出说明,对读者做出明确的交代。有的图书馆在主页上标明“成套多卷本,遗失其中1册或数册,按全套价格予以赔偿,赔偿后读者不能以任何理由索取其他卷册”的字样。这种表述给读者以霸王条款的印象,将读者放在与图书馆对立的位置上。各图书馆完全可以说明赔偿金的确定方法,并通过温婉的文字向读者传递同样的信息。

所收费用的使用在财务上都是有一定规定的,不可挪为他用,更不能用于内部人员的奖金发放。超期滞还费和书籍的赔款应依照有关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进入预算内,冲抵图书经费。湖南省图书馆规定各借阅窗口收取读者赔偿金,应开出财务票据,所收款项一律上交馆计财科,各部门不得自行截留。图书馆收费收入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要接受物价、财务部门的监督检查。杭州图书馆在“事业性收费公示”后还提供了监督电话,让读者也加入到监督中来。

4.3制定收费标准应尊重读者的意见

图书馆收费与读者利益息息相关,但图书馆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往往忽视读者的声音。当前,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给读者“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以超期滞还费为例,大多数观点认为这是违约金,图书馆与读者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图书馆规章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会以普通条款的形式存在于服务合同中,读者在办理借阅证后,读者与图书馆形成了潜在的借用合同关系[10]。如果这样的话,双方须是自愿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读者既谈不上“自愿”(如不自愿就没有借阅的权利),也未参与合同的制定,甚至并不清楚合同的内容(办证时不清楚规章制度),又怎么保证“自愿平等”呢?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图书馆不能单方面决定收费标准,应真正让读者参与到收费标准的制定中来。图书馆不可能与读者一个个坐下商谈,但可由物价或其他部门,通过听证等方式,充分听取读者意见后,将确定的标准公开向社会,尽可能广泛地告知读者。图书馆还可结合本馆的情况,开展一些问卷调查,了解读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4.4坚持收费时向弱势群体倾斜

程亚男馆长曾指出:为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应该成为服务的方向。为弱势群体服务,保证其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更是图书馆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方面。残疾人或老年人这类身体上缺陷的弱势群体和下岗职工、民工等社会排斥群体都需得到社会的知识援助[11],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不是一句空话。如不配以实质的制度保障,又谈何权利的实现呢?图书馆知识援助的措施之一就是采取收费优惠政策。动辄成百上千的押金,几十元的办证费,已足以将弱势群体排斥在外。所以在进行收费时应以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为限,甚至实行免费服务。在调查中,图书馆对于残疾人或老年人这类弱势群体一般是有优惠政策的,但对于下岗职工这类低收入人群的收费减免政策并不多。广西一些市县图书馆为农民工发放“文化卡”,持卡农民工可免费到相关图书馆(室)借阅图书,帮助他们消除了经济上的门槛[12]。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职工家庭,在《宁波市城区扶贫帮困工作实施细则》中有“到市图书馆免费办理一个借书证”的条款,显示了图书馆在弱势群体知识援助中的作用。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在实践中贯彻免费服务原则,可以真正发挥作为保障信息公平的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子舟等.图书馆如何重塑自身的公益形象——有关图书馆收费问题的讨论.图书馆建设,2005(6):5

2验证收费是否合理.[2005-8-11].http:///publish/gb/content/2003-04/15/content-240133.htm

3李明华.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要向读者收“年费”?[2005-8-13].http://

4余子牛.弘扬人文精神打造图书馆之城.图书馆,2005(3):7

5董绍杰,师丽梅.管好用活读者押金,服务于图书馆事业.图书馆,1999(4):65

6林桦.对高校图书馆罚款和赔款的质疑与建议.行政与法制,2003(11)

7赵达雄,毛旭.中美公共图书馆书刊资料外借规则比较.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3):55

8济南市图书馆开通短信服务.中国文化报,2005.07.14(4)

9尹叶青.论读者丢书的赔偿.高校文献信息研究,1999(12):46

10夏建群.论高校图书馆图书赔罚款的法律依据.图书馆,2003(2):67

收费论文篇7

公路收费单位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指现金、票据、存款、各级的票据和备用金等,公路收费站采用的会计核算原则为收支两条线,单位收费的成本在管理费用支出,单位收费收入交给上级主管收费的部门,所以公路收费单位采用的是日清月结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主要是管理来往的票据、预测财务以及其他常规性的监督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能够帮助公路收费单位获取相应的信心,为单位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能够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所有的经济往来事项,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公路收费单位的财务情况。而财务管理主要是监管财务的支出和收入,负责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所以,会计核算的核心工作是财务管理。

2公路收费单位现状分析

公路收费主要的现象是支付方法不规范和控制方式标准不统一。支付方法不规范:我国公路涉及面积大,在不同的地理、地质、气候的环境中,受到了很多招标文件的限制,这就是所谓的专用条款。专用条款自身规定计量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甚至是前后矛盾的情况。这些专用条款在不同的人看来就是不同的实施方法,造成了认识和思想上的矛盾。控制方式标准不统一:在公路收费过程中,使用何种计算方法必须是唯一的,要做出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个人自由和喜好决定使用的方法,给大量繁琐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造成了执行标准的差异,亟需改进。

3公路收费单位的特殊要求

3.1特许经营期的限制

公路收费单位是特许经营制度,单位有特许经营期的限制。我国的相关规定要求,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的公路经营企业,特许经营权最长为25~30年。而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在这里并不太实用,这也是公路收费单位的经营特点。

3.2实行折旧资本金制度

公路收费单位和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它采用的是折旧资本金制度。主要原因是公路收费单位将经营财务和基本建设并轨,并且不能够少于投资建设收费或者收费权总额的35%,国务院下发的这条规定,也是交通部对于公路收费单位注册基本金的基本要求。

3.3流动资产的特点

公路收费单位的流动资产具有以下特点:①收费主要是现金,所以在流动资产的账务中,一般不会出现应收账款会计科目。②公路收费不属于持有货物或者是直接销售,而是出于养护公路的目的,因此车辆收费在劳务收入范畴中。③公路收费单位没有应收账款,而且其他的应收款基本也不会出现,或者是占据很小的地位,所以加强资金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公路收费单位的效率。

3.4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公路收费单位基本上都是把公路的基本设施当做固定资产管理。公路收费单位的固定资产包括:公路、建筑物、通讯设施、安全设施、收费设施、监控设施、车辆、机械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把安全设施当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理论基础,也不好操作,因此将公路及构建物还有安全设施合并,统称为“公路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折旧与公路和构建物的折旧年限相关,在相关文件中规定,公路和附属设施不在清算资产的范围中,在特许经营期结束之后,就要交给国家。并且,国家的公路必须有良好的技术状态。公路规定折旧年限与经营特许期相互矛盾,若是折旧年限和收费经营期限不同,那么将会给公路收费单位的会计账目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这种现象的主要解决方法是:①若是在收费经营期限结束之后无偿交给国家的公路及构建物和安全设施,都统称为“公路及附属设施”。②公路及附属设施的折旧要和收费经营期限结束拆除收费站设施的折旧年限相同,不预提残值。③公路及附属设施的相关支出,例如修正路面、标线、标志、护网、护栏等,都算在“固定资产修理支出”中。

3.5无形资产的管理

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专有技术和商标权等,而公路收费单位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对公路收费经营权的管理。所以,在公路收费单位中,掌握的有偿性的收费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路收费单位不管是企业投资,还是国家投资,都算是无形资产,在入账的时候按照无形资产入账,而不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管理的时候,还要解决公路收费权的摊销工作。《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规定,从开始使用无形资产开始,要平摊管理费用,由于公路无形资产的特点,公路收费单位要对无形资产进行一定的摊销工作。

3.6完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收费单位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①交通部和财政部在1997年规定的评价财务主要指标是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②交通部在2002年规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偿债能力状况指标、发展能力状况指标。这些指标并不是都符合公路收费单位的特殊要求,因此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

3.7会计科目要符合管理需要

公路收费单位只要要采取二级管理机制,是单位负责制定管理机制和定额收费标准。单位的下属收费站对来往的车辆进行收费,定期上缴给单位。如果收费单位有两条或者超过两条的收费公路,就可以在各段公里设立管理单位,可以进行三级核算。

4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思路

4.1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加强公路收费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相关的单位要商讨出一套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办法》,将收费过程中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进行详细认真的处理,包括每一笔现金、每一张凭证。在会计科目使用过程中,要有详细的规定,确保填制的会计科目都是真实可靠的,让整个财务系统都有章可循,还要健全财产清查和业绩考察制度。

4.2加强收费人员素质培养

公路收费单位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大量的现金工作,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所以要培养一支有素质、有道德、有技能、有专业的专业财务会计队伍。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加强对现有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培训学习,掌握飞速发展的专业技能。相关单位的人员也要适当进行讨论会,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讨论,还可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掌握。若是相关的法律有调整的时候,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帮助财务和会计掌握先进知识。

4.3建立计量支付合同台账

在公路修建阶段,就要及时建立计量支付合同台账,对工程图纸的数量进行审核,上报业主获得批准。按照批准的清单数量建立台账明细表,及时报送建设办计量室审核。划分工程的承包商、驻地办、监理工程师要达成一致,能够简便操作过程。同时,要提高公路的计量和审核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修建公路的时候,支付和计量的工程量要控制在清单工程数量复核表单位中。有缺陷的工程不能通过审查,必须经过修改达到标准之后,才能够给予计量支付。

4.4提高财务管理主动性

公路收费单位要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主动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由会计一个人当家变成职工主动当家。这种方法能够提升职工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并且掌握单位的预算和经济效益,能够增强员工分析单位财务状况能力,发现会计和财务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②把原来的事后核算改为全过程核算,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预算、控制、分析、决策的能力,能够控制收费的每个环节,提高单位的发展。③将会计核算工作转变为事业单位的管理,提高管理措施,增强经济效益。会计核算工作既要做好横向开支工作,明确账目,又要做好纵向对比,比较开支所占用的比例,实行横向和纵向结合的方法,提高资金利用率。

4.5强化领导水平

为了提高财务会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细致性,要强化领导管理,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实行费用报销制、内部牵制制度、岗位责任制,不断进行财务经济核算,将财政收支进行对比,生成财务报表,为单位决策者提供正确的数据依据。领导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才能够全面了解收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经常出现的现象能够有效地控制,对于提高公路收费单位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4.6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公路收费单位若是有优秀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够维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公路收费单位依照制衡性、有效性、合法性、成本效益原则设计符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会计系统控制、授权批准、职责分工、财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信息技术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形成相互控制、互相监督的内部控制系统。

4.7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公路收费单位建立审计监督制度,能够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及时发生财务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主要人物变动出现的财务问题,要及时了结,避免出现坏账乱账。

5总结

收费论文篇8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但资金紧缺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筹集高速公路的资金,盘活高速公路资产存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拍卖这一古老的行业与高速公路这一新兴的领域的结合成为必然。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能为投资双方提供一个新的合作方式,能有效地减少投资条件限制、降低投资风险、改善投资环境,因而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速公路 收费权 拍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高速公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突破2.5万公里。由于高速公路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服务全社会等特点,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从理论上说,其建设的资金大部分应来自国家的投入,但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中央和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将高速公路作为公益性项目完全由国家来投资建设。从高速公路建设的实践看,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国家、金融机构、社会、企业、外资等多渠道获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在我国的确立,高速公路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经营权转让、BOT、资产证券化等新的资金投入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渴求资金的高速公路领域来说,收费权拍卖不失为一种筹集资金、盘活资产的好方法。 一、高速公路收费权拍卖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颁布,拍卖已日益成为一种被市场证明行之有效的经济行为,通过对不良资产、经营权、物资的拍卖,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市场经济行为的便利和优势。 在人们心目中和现实社会中,拍卖更多地聚焦于不良资产、罚没品、艺术品等领域,以及稀缺资源例如汽车牌照、出租车经营权等。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拍卖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快速、便捷、直接的供需交流。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拍卖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提供给出价最高的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中介机构的牵线,通过竞价,拍卖可以将标的物的价值充分体现,在价格上得到最合理的认同。 近2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迅猛发展,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零的突破到实现2.5万公里的通车里程,经历的时间之短是任何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但在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向前推进的同时,资金贫血的状况日益严重。目前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资本金、交通部、各省市补助资金以及企业融资,由于国家补助资金有限,各地修建高速公路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多数高速公路公司负债率高、财务状况不佳,多数高速公路通车前几年的通行费收入无法负担借款利息,更不用说归还本金,这就造成资金方面的恶性循环,修一条路,亏一条路的情况经常发生,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国家的扶持,高速公路的资产总数仍远远大于负债总额,尽管通车前期存在通行费收入不足以弥补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情况,但从长远来看,高速公路的投资大部分是有利可图的。公路资产状况优良,资产收益稳定,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快速增加,这种情况是许多国内外投资者非常看好这一行业的主要原因。以四川为例,前几年在香港上市的成渝高速公路和与外商合作的成绵高速公路,目前已成为四川效益最好的两条高速公路。这两条公路共同的特点是:在克服了前期的资金困难之后,通行费收入增长迅速,抵偿各项成本费用后有较大的盈余。 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作为高速公路行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与市场接轨,引入多种市场经济的手段,改善高速公路资金状况,盘活高速公路资产,把闲置在高速公路中的资金解放出来。这不仅是高速公路企业自身的要求,也符合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精神。运用创新的精神,以开拓的精神去运作高速公路国有资产,大胆探索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新路子,是改革的需要,更是高速公路发

收费论文篇9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

(2)保险公司的违规造假行为形成应收保费。由于各保险公司的产品费率和支付给人手续费的最高限额均由保监会审批,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额,承诺给予保费回扣或变相降低费率,即“暗返”。利用虚挂应收保费的方式支付给人法律规定以外的高额手续费,这部分多支付的手续费以应收保费的形式存在,实际上却不能收回,彻底成为了坏账。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索要高额手续费,为躲避监管机构的检查,在会计上以挂应收保费的形式对支付的费用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已无法收回;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出具批单反向冲减保费收入,达到“暗返”的目的。基层保险机构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任务,达到多提费用的目的,通过“应收保费”账户进行造假。以上情况产生的应收保费通常被称为“虚应收”。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应收保费监管的重点部分。

(3)营销人员变动导致的应收保费。保险营销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一旦营销人员变动,就有可能留下一部分保单因客户资料遗失而无法收款。

三、不良应收保费的影响

应收保费的数量太多,甚至发生很多不正常的应收保费时,会对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1、降低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方面,应收保费长期挂账,虚增了保费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的设置,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由于应付未付的批减保费会存在一部分负数的应收保费。这实际上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项债务,而正数的应收保费是一项债权,两者对应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通常不是同一人,不能直接抵减。如财产保险公司直接冲减正数的应收保费,会降低应收保费数据的真实性。

2、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一,它直接造成了现金流的减少。应收保费占用了保险公司正常的现金流,公司可能因现金周转困难而出现支付危机。另外应收保费缺乏流动性和收益性,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第二,加大了企业偿付风险,不利于正常的赔付。对于已生效但尚未收到保费的财产保险保单,一旦出险,保险人就需承担响应的赔付责任,而应收保费造成的大量未收回的资金则给正常赔付增加了压力。第三,保监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大量的应收保费直接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再次,应收保费作为收入虽未收到款项,但保险公司须据此预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了经费负担。第四,无论是否收到款项均要进行分保(再保险),又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第五,应收保费易诱发经济犯罪。应收保费的长期大量存在,有可能给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已经收到资金而不入账,或未缴费出险时,用赔款冲抵应收保费。

四、针对不良应收保费所采取的对策

由于过多的应收保费给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

1、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和提高诚信的投入

部分客户片面认为投了保就有保障,缴费的时间不是决定因素。对此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鼓励主动缴费,消除产生应收保费的客户因素。另外,树立全员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实现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发展。

2、根据投保业务的质量进行有选择的承保

在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首先,保险公司要在收入和费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培养业务员对企业的责任感。按照保户信誉程度、偿债能力、当前财务状况和实际支付保费的能力制定信用政策,降低应收保费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保费的实收率。

3、充分利用特别约定

利用特别约定可以有效提高应收保费的实收率。比如,在特别约定中增加保单生效或失效的条件,以减少在不能按规定时间收取保费时的保险责任;在特别约定中增加缴费时间,以及未缴费合同失效条款,以减少保险责任,促进保费的及时回收。

4、建立科学的回收管理机制

应收保费发生后,保险公司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保费。有效的措施包括对回收情况的监督、提取坏账准备和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以应收保费总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5、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开展应收保费的审计调查工作,摸清应收保费的底线,了解其管理现状。保险公司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以公司利益为重,加强风险管控,有力推动应收保费的管理工作。

通过上述措施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保费的比重,将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星明: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有关问题的探讨[J].金融会计,2004(11).

[2]丁少群、梁新潮:我国保费收入核算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2005(10).

[3]邬润龙:应收保费认可标准初探[J].上海保险,2005(4).

收费论文篇10

社保费征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政府授予地方税务机关社保费征缴的行政执法权不完全

由于陕西省政府印发施行的《陕西省税务征缴社会保险费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仅仅授予了地方税务机关行使社保费的征缴权;对未经批准逾期不缴或故意少缴、漏缴的,追缴及加收滞纳金权;对逾期拒不缴纳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权。致使没有确立地方税务机关社保费征缴管理的行政执法主体的地位,地方税务机关社保费征缴管理的行政执法权不完全、不完整,缺少社保费的管理权、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权及行政复议权等行政执法的权力。使地方税务机关没有办法或手段加强和规范社保费征缴管理工作和解决社保费征缴管理弱化,征缴入库率低,收入任务完成差等的问题。

二、社保费征收管理机构、人员、业务经费没理顺

目前全省地方税务系统除个别地、市税务局(分局)擅自违规设立了基金或社保费征收科(处)、配备了少量征收人员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市税务局和几乎全部县(市、区)税务局尚未设立基金或社保费征收科(股)、尚未配备专职征收入员;社保费征收管理的业务经费严重不足,按实际征收入库社保费总额提取06‰的手续费,远不够投入征收人员的基本工资和业务经费支出。

三、社保费未按规定实行由一个机构负责集中统一征收

陕西省政府下发实施的《办法》虽然规定全省社保费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但实际情况却是由四个部门共同负责征收,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部分零散参保人社保费的征收;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社保费的征收;人事部门负责财政差额拨款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保费的征收;其他征收难度大的企业单位、个人的社保费,均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全省社保费由四个部门共同负责征收的现状,不但不符合《条例》和《办法》的规定,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具体问题。

四、社会保险覆盖面很小,社会保险金的支撑能力很弱

目前陕西省实际上仅有75%的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和实行财政差额拨款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不含医疗保险),在这75%的国有企业中还有28%属于停发职工工资、无力缴费的。其他依法应当参加社会保险的绝大多数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尤其是那些经济效益好、职工工资高、有缴费能力的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等却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从而形成目前我省社会保险覆盖面很小,社会保险金的支撑能力很弱。

五、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社保费征收工作不够

社保费征收工作涉及面广、征收难度大,离开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及有关部门的配合,光靠地方税务机关孤军作战难以完成社保费征收任务。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社保费实行省级统筹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存在着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是省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加之有关部门对地方税务机关社保费征收工作支持、配合不够,提供有关征收管理资料不齐全,不能及时期解决银行专户上下脱节、缴费渠道不畅、票据传递不顺、业务经费过少且久托不付等的有关问题。从而造成地方税务机关在社保费征缴管理工作中孤军作战、四处制肋、成效不佳,收入进度差的被动局面。

六、社保费的管理基础薄弱,能否完成收入任务心中无数

地方税务机关缺少社保管理资料,不能建立社保费征收台帐、征收底册,社保费的基础十分薄弱,在整个社保费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社保费征收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社保费征缴管理的地方立法

陕西省人大应当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授权的权限范围内,根据我省实际,借鉴福建省人大的作法,加快我省社保费征收工作的地方立法,确立地方税务机关社保费征收主体的地位。

二、尽快批准社保费征收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并实行由一个机构负责集中统一征收管理

尽快按照《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要求省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保费涉及面广、征收难度大、征收管理工作日趋繁重等实际情况,研究批准各级地方税务局(分局)内设社保费征管处(科、股)、外设社保费管理分局(处或所级)的机构编制和征收人员编制,并且进一步明确全省三项社保费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集中统一征收,解决多部门征收社保费的问题。

三、重新核定社保费征缴管理的业务经费

应当切实重视解决地方税务机关社保费征缴管理业务经费,调查其社保费征缴管理所需要业务经费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共同重新核定全省年度社保费征缴管理业务经费基数。

四、积极扩大社保费征收范围,增强社会保险金的支撑能力

按照依法应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原则,有能力缴费的单位,必须依法申报缴纳社保费的原则,违反《条例》规定,必须给予处罚或强制征收的原则以保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