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运会稿件十篇

时间:2023-04-03 00:25:21

校运会稿件篇1

1.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添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得努力。热血在赛场沸腾,巨人在赛场升起。相信自己,你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当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相信自己,你们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加油吧,健儿们,相信你自己。

2. 年轻的我们自信飞扬,青春的气息如同出生的朝阳,蓬勃的力量如同阳光的挥洒。此时此刻,跑道便是我们精彩的舞台,声声加油便是我们最高的奖项!论何成功,谈何荣辱,心中的信念只有一个:拼搏!萧瑟的秋风,挡不住你们破竹的锐气。

3. 广阔的绿茵场,是为你们搭建的舞台。张扬吧,年轻的心,我们将为你永远喝彩!泰戈尔在诗中说,天空没有翅膀的影子,但我已飞过;艾青对朋友说,也许有人到达不了彼岸,但我们共同拥有大海。也许你们没有显赫的成绩,但运动场上留下了你们的足迹。也许你们没有奖品,但我们心中留下了你们拼搏的身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迎接这一刹那,所有的拼搏都是为了这一声令下。

4. 就像花儿准备了春、秋、冬,就是为了红透整个盛夏。就像雪花经历了春、夏、秋就是为了洁白整个严冬。蹲下,昂首,出发……轻轻的一抬脚,便牵动了全场的目光潇洒的迫挥挥手,便满足了那一份无言的等待。迎着朝阳,你们踏歌而去,背着希望,我们等待你们的归来。

5. 也许流星并不少见,但它燃烧的刹那,留给人间最美丽的回忆!也许笑脸并不少见,但胜利的喜悦,总会留给世界精彩的一瞬!是的,那些曾经美妙的东西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那却把最辉煌的一刻留给了人间。胜利,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胜利的喜悦,是胜利与重新开始的转折,胜利是新的开始!

6. 不长不短的距离,需要的是全身心全程投入,自始至终你们都在拼全力此时此刻,你们处在最风光的一刻,无论第几坚持胜利的信心,只要跑下来,你们就是英雄、

7. 你的汗水洒在跑道,浇灌着成功的花朵开放,

8. 你们挥舞着充满力量的双臂,看着实心球化成美丽的弧线,我着实在心里佩服你们,你们抛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

9. 一根小小的木棒,连接的是团结和友爱一根小小的木棒,传递的是勇气和力量一根小小的木棒,演绎的是奋斗和拼搏加油吧!让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一直回荡在我们心中!

10. 踏上跑道,是一种选择。离开起点,是一种勇气。驰骋赛场,是一种胜利。运动健将们,用你的实力,用你的精神,去开拓出,一片属于你的长跑天地!

11. 温暖的阳光洒在赛场上,男子乙组标枪的比赛即将开始。赛场上,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将轻盈地划过天空。健儿们用手中的标枪向距离的权限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挑战。标枪在空中轻盈的姿态,是健儿们强健的力量和熟练的技巧的结合。谁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让我们拭目以待,让我们为他们呐喊、助威吧!只有将力量与技巧合二为一的人,才能获得胜利的桂冠!

12. 时间在流逝,赛道在延伸,成功在你面前展现心脏的跳动,热血在沸腾,辉煌在你脚下铸就加油吧,健儿们,这是意志的拼搏。这是速度的挑战。胜利在向你们招手/胜利在向你们呼唤。

13. 不为鲜花的围绕,不为刹那的荣耀,只有执着的信念,化作不停的奔跑,心中燃烧着梦想,脚下不停的步伐,你用行动述说着过程的重要,没有无尽的终点,没有无法攀登的险峰,希望载着终点在向你微笑,拼搏吧!经历是一种精彩,迸发你全部的能量,成功是你汗水的写照。

14. 虽然你们在场上的时间很短暂,但你们的身影依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因为你们是赛场上最可爱的人,不为掌声的注释,不为刻意的征服,不为失败的痛苦,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成功的脚步。

15. 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不变之理,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过不了的山,成功正在终点冲着你高高的招手,用你那顽强的意志去努力,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一定是属于你。

16. 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17. 踏着春天的气息,迈着轻盈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心仪已久的运动会。这里就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向往高山的坚忍不拔,我们渴望大海的博大精深,还有,我们更痴迷于你们的速度激情。来吧,尽情释放你的活力。你的每一次冲刺,都叩动着我们的心弦;你的每一次跨越,都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你的每一次起跳,都绷紧我们的神经。我们为你呐喊,我们为你自豪,我们为你疯狂。

18. 青春的脚步,青春的速度,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激情,将会在你们的身上尽情体现。迎接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相信你们一定能行,加油吧,运动员!终点就在眼前!

19.汗水,泪水;笑声,歌声;我们尽情挥洒。开幕式上,运动场上,我们尽情展现,多少艰辛,多少困苦,我们勇敢承担。因为年轻,因为张扬,因为我们知道:用今天的汗水换来明天的微笑

20.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做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我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饶勇往直前。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

21.加油吧,运动健儿们!阵阵有力的步伐,声声有劲的呐喊,运动场上洒下我们青春的点点滴滴。旗摇摇,鼓声声,这里挡不助的是青春活力;枪声响起,预备起跑,挡不助的是健儿们如火般的气势。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声声誓言浸透着健儿们的昂扬斗志。朋友们,为运动健儿们喝彩,为运动喝彩吧!场上精彩纷呈,空气里的每一个分子浸透着自信。高二(9)班的我要高喊一声:这里无限精彩!

22.、步子迈开,让我们飞驰在红色跑道上,用我们的泪水和热血,更改历史的记录,起立吧,歌唱吧!为我们的勇士加油!

28致失败者

倒下的时候,生命又怎能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的住风雨的洗礼。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才会有一方坚实的土地。昨天的失败已经过去,胜利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话题。

23.致运动员,

是体育场上游走的火焰,是来去不息的脚步,是风中飞舞的树叶折射的金色光芒,藉此,可以诠释运动员兴奋的脸庞。那轻盈的步伐似飞鸟的翅膀,那清脆的枪声响彻天际,它粲然升起那跃动的渴望,起跑、加速、超越、冲刺,一步一步延向胜利的曙光。那是力的比拼,素质的较量,是石榴树上,跃动的心脏。

24.超越对手,超越自我,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信念,在清凉的初冬,在喧嚣的田径场上,。你们点燃了似火的热情,,无论成败,我们都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25.在今天的赛场上,我只是个场边的看客。我用眼睛见证了赛场上的是非成败,用心灵感受了运动员的喜怒哀乐。他坚持跑完全程,我学到了坚持的可贵,他摔倒了再站起来,我学会了不怕失败的勇气。场上每一个点滴,都如此的震撼我的心灵。在今天的赛场上,我只是个场边的看客,但我学到了很多。

26.在枪声响起的一刹那你如箭在弦飞刺而出,在跑道的尽头你奋力的一掷中你让铅球落在最远点是你们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拼搏,是们是激情是们是荣耀加油吧,让所有的人目击你们胜出的那刹那瞬间,让所有的人为你们而骄傲

27.天空中有道彩虹,它在雨后的天空中美丽夺目,生命中也有一道彩虹,那就是运动,他让生命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机青春的我们,青春的生命,青春的运动,使我们的心放飞、年轻,没有失败,无论成败,运动的我们就是生活的彩虹

28.秋风习习,天气淡淡的转凉。然而这人的秋在今天更加迷人,不是因为它的秋高气爽,也不是因为它的明媚阳光,是因为今天的人儿倍加精神气爽。看!运动场上那一幕幕,一股股,无论是哭是笑,市喜是悲,其中都融入了他们的汗水、辛劳。他们是真正的矫健者,是运动场上的骄儿,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加油吧!英雄们!

29.每一份辛劳都有一份收获,每一次的痛苦都是快乐的开始,没一声呐喊都是力量的呼唤。我们有着大浪拍岸的豪迈,所以你不必在乎小荷初露的恬静,我们有着春日的阳光明媚,所以不用去羡慕冬日乱玉碎琼,我们是雨天的一把伞,是寒冷冬日里的一盆碳火,温暖的不只是你我,而是大家的心。运动场上的健儿,掌声属于你们,鲜花属于你们,成功也是属于你们!

30.借着奥运的东风迎着观众的喝彩,我们运动起来,奔跑在的跑道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奔跑 奔跑,冲向胜利的终点,一条跑道,要四个人去打造一个信念,要四个人去拼搏每次交接都是信任的传递每次交接都是永恒的支持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够换来今天的相遇,冲吧!向着终点,向着个四个人的共同目标,前进!

31.今天的你们英姿飒爽,今天的你们朝气蓬勃,今天的你们一马当先。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不要放弃,不要气馁。成功永远属于你们。100米运动员啊!加油啊

32.运动场上有你们的飒爽英姿,运动场上有你们拼搏的身影,面对漫漫的征程,你没有畏惧和退缩,任汗水打湿脊背,任疲惫爬满全身,依然分离追赶,只有一个目标,只有一个信念,为班级赢得荣誉,拼搏吧,我为你们呐喊,加油,

33.场上英姿显自豪,脚下步伐在飞奔。 你们是骄傲。你们是自豪,跑道因你幻彩,面对红色跑道,你们挥洒自如,不惧一切冲向终点,

34.面对艰苦的征程,你们毫不畏惧,接力棒在你们手中传递着集体的力量,听,我们在为你呐喊,你们诠释着奥运的精神, 你们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深深的呼吸,等待你的是艰难的800米。相信胜利会属于你们,但在这征途上,需要你勇敢的心去面对。我们在为你加油,你是否听到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困难和胜利都在向你招手,去呀,不要犹豫,快去击败困难,快去夺取胜利,相信你会送给我们一个汗水浸湿的微笑

35.大海如此的浩淼,鼓声多么美妙,运动员们,你们不再像平时那样渺小,我们默默的祈祷,以你们为骄傲,我们会永远为你们叫好,看,终点就在眼前, 听,同学为你呼喊。鼓起勇气奋力向前,用你的荣誉带给我们希望。

36.看!那一面面迎风飘舞的彩旗,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听!那一阵阵惊天动地的欢呼,是回响在耳边胜利的风声。运动场上的你们,是胜利的标志,运动场上的你们,是青春的赞叹。去吧!去迎接那伟大的挑战,去吧!去做一名追风的少年。

37.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做过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泪水告诉我一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多了一份沉重,几多成熟。

38.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拒绝。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前进,在集资的每个驿站上都留下一段不悔的回忆。流泪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惑,成功属于那些战胜失败,坚持不懈、勇于追求梦想的人。加油吧,运动健儿们!

39.真心祝愿机会是什么?是不可错过的刹那间。呐喊是什么?是为那刹那间的真心祝愿。加油 加油你肯定听到了那一声声呐喊你肯定看到了那双双期待的眼睛你肯定感受到了那发自内心的祝愿

40.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在终点向你招手,努力吧用你坚韧不拔的毅志,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属于你,

41.你是运动场的心脏,跳动梦想;你是漫长路的精神,激励辉煌;你们是将上下求索的人!风为你加油,云为你助兴,坚定,执着,耐力与希望,在延伸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凝聚!力量,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渐渐明亮!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42.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 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好样的,纵然得不了桂冠,可坚持的你,定会赢得最后的掌声。

43.泥泞的路走过无数累了,告诉自己:快了,再坚持一会儿身上的伤流出血来疼了,告诉自己:别哭,会好的摔到了,告诉自己:快爬起来,世上很少有坦途

44.深深的呼吸,等待你的是艰难的1500米。相信胜利会属于你们。但在这征途上,需要你勇敢的心去面对。我们在为你加油,你是否听到了我们发自心中的呐喊?困难和胜利都在向你招手,去呀,快去呀,不要犹豫。快去击败困难、快去夺取胜利!相信你会送给我们一个汗水浸湿的微笑!

45.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尝试尝试中,我们走向成功品味失败,走过心灵的阴雨晴空运动员们,不要放弃尝试无论失败与否 重要的是你勇于参与的精神,付出的背后是胜利无论是否成功,我们永远赞美你,你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46.环形的跑道一圈又一圈的坚持,毅力与精神活跃在会场上,湿透的衣衫,满头的大汗,无限追求 奋力追赶,我们为你欢呼 跳跃 ,我们为你骄傲

47.在你脑中,有一个梦。要用努力为学院增添荣誉 。茵茵运动场,谁是真的英雄? 努力拼搏的你带给我们太多感动。 忘记了累,也忘记了痛,背起期望中的终点。 用我们的呐喊唤起你的动力, 祝福每个运动员都赛出成绩。 把握竞赛中的每一秒钟,和全体同学共同努力。 不经历拼搏, 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努力吧, 健儿们,拼搏吧,勇士们 !

48.东风吹,战鼓擂。秋运会,齐开赛; 百米赛,最紧张,男飞人,超格林。 猛如虎,快似豹,巾帼儿,超琼斯。身如燕,走似风。八百米,最激烈, 拼速度,比耐力。二者兼,真英雄。 夺金牌,争第一。无名次,不重要。 关键是:赛精神,赛风貌!

校运会稿件篇2

本刊立足集装箱运输市场,设有高层论坛、集装箱运输、港站码头、集装箱工业、多式联运、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法规与案例、企业纵览、知识窗、市场经纬等栏目,全面涵盖集装箱运输行业的相关内容,专业特色十分鲜明。凭借独特的专业优势和媒体优势,本刊的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本刊理事单位已发展到70余家,包括港航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等,具有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特点。由于在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本刊被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中国道路运输协会集装箱运输分会和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指定为合作媒体,被全国集装箱道路运输行业协会联席会议、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指定为公告媒体,并被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多家数据库收录,近年来荣获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连续两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连续两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连续两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优秀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上海市科技期刊审读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为进一步扩大稿源,增加刊物信息量,本刊特向社会各界征集集装箱运输领域的原创性稿件和摄影图片,投稿须知如下:

(1)稿件应紧扣集装箱运输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2)本刊鼓励在线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网址http://,按照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并激活后即可进行在线投稿;

(3)请勿一稿多投,并保证稿件未侵犯他人著作权,凡因著作权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

(4)本刊通常自收到稿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告知作者审稿结果,在线投稿作者请关注投稿系统中的稿件状态,电邮投稿作者请注意查收邮件;

(5)凡本刊录用的文章,其与本刊相关的汇编出版、网上传播、电子制品等权利即归本刊所有;

校运会稿件篇3

我们的广播宗旨是:传承文明,播种希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展现个人风采,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广播站现暂定为以下五个栏目。

星期一校园新闻,报道上周校园新闻(包括上周内学校各处室举行的各种活动、好人好事、值周突出问题,中队简介,本中队总编辑、播音员、通讯员介绍等)。

星期二经典解读,解读包括学生诵读过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等经典美文的释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每周一个主题。

星期三推普广角,各中队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法律依据、方针和政策、目标、基本思路、基本措施、宣传口号、基本要求以及普通话基本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全校师生进行系统阐述和培训。

星期四故事荟萃,在推荐的经典成语故事、名人故事里,任选两个。

星期五佳作欣赏:主要播报学校其他中队学生的投稿,本中队学生的优秀习作。

我们的广播站分为编辑部、播音部、记者部三个部门。广播站主要由站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站长监督日常运行,每个中队又选举产生了总编辑1名,播音员男女各5名,小记者若干名。

站长由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担任,主管广播站全面工作,协调各部门工作运行,调整有关人员配置,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广播站的经验和教训,搜集各方面意见,对广播站的发展做好策划和指导。

副站长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学生宣传委员担任,协助站长做好红领巾广播站日常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联系播音部、编辑部、记者部的正常工作运行。

总编辑负责收集稿件,送交辅导员老师审核,监督播音全过程,并负责播音室的其他各项工作。

播音员负责全天的播音工作,各播音组可以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在健康范围内,灵活设计具体内容。

小记者们积极、按时收集资料,撰写广播稿,为播音员提供优秀的广播稿件。

为了使广播站的工作能有效开展,我们主要抓了三大块工作。

第一块:稿件

在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大队委研究设计了红领巾广播站专用格式稿纸,分发给每一位辅导员,解决了稿件大小参差不齐的状况。稿件以班级为单位统计数量,品评质量。首先由各班语文老师把关,再由总编辑和站长审核,一个学期一次总评,评比各班每期投稿数量、质量。从参与面来看,各班投稿踊跃。尤其是3―6年级有50-60%学生投稿,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展示平台。

为了规范各级各班同学们的稿件质量,红领巾广播站提出了明确的投稿要求,投稿从三年级以上班级进行,一、二年级学生不作要求。稿子不宜过长,字数在600字以内,要求小作者们能够用自己稚嫩的笔触,结合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写出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块:广播员

临时广播员:由稿件作者亲自广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固定广播员:先由班主任推荐,再由学生评选产生,上岗前由站长培训过关。

第三块:广播站的管理工作

广播室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内部分工合作,明确各自职责,每次设两名播音员,一名编辑,每周负责播音的中队要推选10名小记者,负责广播稿的撰写,每周一广播班级的编辑将播音稿给予中队辅导员审核,审核后播音员试播。学期结束后,评选出优秀播音员和优秀编辑,学校将给予奖励,其他成员也有相应的奖励。

校运会稿件篇4

建立网站的管理系统,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

学报编辑部的“三审”工作头绪多,又很繁杂琐碎,所以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出差错。用计算机网络站点对编辑部“三审”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其高效、便捷的程度是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做到的。学报编辑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建立起符合本学报工作特点的网站管理系统。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编辑管理,从稿件的登记、初审,专家的复审、修改、审定记录,稿件的终审、录用,到退稿、排版、校对等,都可利用相应站点来完成,从而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使编辑人员从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编辑出版整个过程中,无论对原有信息资源的存储、检查与利用,还是处于动态信息资源的掌握、搜集与分析,网站管理系统都能够提供极大便利,保证编辑工作的有条理性。网站的设置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建立论文作者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一个来稿作者的数据库,使编审人员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包括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在单位、联系地址、主要的研究方向、主要论著等信息。建立这一数据库一是便于编辑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加深对稿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为编辑物色作者提供信息。数据库要不断补充新作者,注意作者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运用这一系统,可以扩大作者队伍。目前学报编辑一般在编稿、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只选择向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问题。而通过网站的建设,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比如可以在网站的主页上进行有关学报内容、研究领域的情况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报,有针对性地投稿,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建立稿件管理系统。稿件是编辑的源泉。目前作者多是通过电子邮件、信件或直接到编辑部的方式投稿,由于作者对编辑部投稿要求不清楚,这种方式容易使稿件在编辑部和作者之间多次往返,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路上,而且还容易使稿件丢失。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的归档也是一件很花费时间的事,尤其要进行全程计算机管理,还需要将文题、作者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借助网站,编辑部可在自己的主页上投稿要求,让作者在投稿前按编辑部的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在网站上设定存放作者稿件的目录,作者要投稿时,只需要将自己的文档上传即可。编辑可以通过编程等手段实现文稿自动记录,主要记录来稿情况,包括来稿的编号、题目、作者、字数、日期、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责任编辑、处理情况、发稿刊期、转载摘录情况等,自动生成数据库。要查询某个文稿情况时,只需输入几个指令就可以很快查出,并可为统计编辑工作量提供可靠数据。也为以后的编辑管理流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比如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利用编辑部管理软件,对稿件进行登记分类,先由责任编辑初审,认为可用,然后调出审稿专家数据库,查询作者对口专业的审者,选准审稿专家,有关专家可以直接进入网站点击相应内容进行复审。有些专家当天或隔日就可将审稿意见发给编辑部。经主编终审后,责任编辑通过网站将处理意见告诉作者。这一切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通过网站的系统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时间,如果出现审者耽搁的情况,也可迅速作出调整,改送其他审稿人。

建立审稿人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审”中审稿人的姓名、专业、单位或地址、邮编、职称、专长、年龄、审稿费等。以及详细记录专家具体从事的研究领域、专业特长、代表成果、近期研究方向及获奖情况等。学报编辑遇到交叉学科或不熟悉的专业稿件时,可以送有关专家审稿。编辑部建立审稿人数据库,既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又能了解不同领域有建树的专家情况。审稿人管理系统应是动态变化的,要做到推陈出新,以便找到最适合的审稿者,从而保证审稿质量。

建立选题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与本学报有关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信息及其他课题信息,详细记录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信息、项目来源、负责单位、已有成果等。这些科研项目都是经过专家评估、科学论证后设立的,涉及内容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相关学科的重点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研究成果也代表着该领域的先进水平。了解这些最新的学术动态,有利于正确制定和规划本学报的选题方向,确定一定时期内刊出论文的专业方向,为及时反映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提供条件。

建立刊物质量、管理的系统。主要包括各级单位、学报界等下发的文件及本学报编辑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分类存入学报历年历期的论文数据及其转载、摘录、获奖、引用情况,编辑人员的工作业绩,包括完成年度工作的数量、质量、奖惩的记录及考核情况,读者、作者对本刊的反馈意见等。可以通过在网站上建立互动交流系统,随时就某一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请教或与作者进行探讨。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编辑自身专业、信息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为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增加网络意识,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改变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以开放性、动态性为特点的网络环境下,作为高校学报编辑,应把增强网络意识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认识信息时代编辑工作的全新含义,紧跟信息网络化的步伐,运用当前最新最快的网络技术,采用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手段,学会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时代性。

掌握现代化编辑手段,创建新的编辑信息管理模式。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编辑掌握好现代化编辑手段。按照传统模式,作者的一份稿件送专家审阅返回后,由编辑在稿纸上对稿件进行修改,再由排版人员进行排版。这样修改稿件实际上经过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性劳动,暴露出稿件处理速度缓慢,效率低,信息利用率差等弊病。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学报编辑直接参与计算机编辑、排版、绘图等工作,真正做到学报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从而可大大提高学报的编排质量。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高校学报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编辑人员只有在机编辑兼排版,才可避免上述工作的重复和因此而造成的误差,做到简便又准确。尤其在复杂的图、表、公式的编辑加工上,由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粘贴、绘制,实际上减少了图稿校改次数,既提高了质量,又加快了处理稿件的速度。在线编辑,更有利于网络上返修稿件,做到版面设计更加合理化,真正做到编排一体化,这是网络背景下编辑的必然模式。

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及多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信息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日益普及,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报进行编辑加工已成为一种趋势,应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给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革。以纸型文稿为主的编稿、校稿方式将逐步减少,作者投稿将以通过网站上传为主要方式,而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也将通过网络技术直接进行。除此之外,传统的编辑加工、文稿校对、清样审读、装帧设计、出版速度等都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信息传播者的高校学报编辑除要进行常规的阅读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还要经常上网捕捉各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动态,新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资源,开阔视野,提高学报的新颖性。信息时代对编辑的要求目前已出现综合化的趋势,即由过去主要担负稿件加工工作转变为一个人同时兼任稿件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输入排版、校对、版式设计。学报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因特网等工具,重视先进和完善的编辑信息管理软件的作用,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反馈系统,对各种信息应做到快速处理,及时反馈,以处理编辑过程中的大量信息,缩短稿件处理时间。

提高自身网络信息的保护能力。除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安全保障外,编辑应掌握更多计算机知识,以保证学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比如密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病毒检测技术等,从而保证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对提升学报水平的意义

随着各种网络硬件设施的改善,编辑人员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有效地解决了网络传播这一瓶颈问题,这对高校学报而言,无论是从加快科技信息传播速度,为读者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和优质服务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争取优质稿件,争取首发权、增强刊物竞争力的角度考虑,都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有助于提高编辑的质量。按照传统的方法,作者在投稿时附一份文稿送编辑审阅后,编辑在稿纸上进行修改,修改包括文字上的和格式上的内容,定稿后,再进行排版,这样修改稿件实际上经过了在纸编辑和在机编辑两道重复的程序。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让编辑人员在机编辑兼排版,就可避免这个没必要的重复,并减少误差,准确又简便。尤其是对复杂的科技图表、公式的处理上,编辑直接在机扫描、绘制、粘贴,就减少了图稿校改的次数,一方面提高了质量,另一方面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

使用在线投稿、审稿的方式,提高审稿针对性,缩短稿件流程。实现编辑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传输,更快地有针对性地审读稿件,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和稿件审核的质量,以保证学报的质量,以吸引更多好的作者前来投稿,形成一个良性的持续的循环。

使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可快速检索。计算机情报联网检索将以其快、新、准的特点成为今后文献检索的主要手段之一。编辑可以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文献检索系统,了解研究课题的进展,选择审稿专家,查询及核对文献。通过检索,编辑可以了解所用文稿的内容在理论界是否先进、独创,网络文献的检索为编辑核对参考文献提供了方便,也保证了学报办刊的质量。

使用网络约稿,扩大稿源。制作好网站,利用网络宣传学报,向通过网上查阅到的专家发出约稿函,范围可扩大到国外同行,约稿更广,针对性更强,反馈时间快,成功率也较高。

使用电脑校对更显示优势。电脑校对的效率高,电脑校对适用中英文。在电脑校对过程中,还可以扩大校对的范围和提高校对的准确性,可以增加专业词汇,使用自定义库,把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对各类词库的不断扩充,电脑校对的准确性将越来越高。编辑部内部进行联网后,不同编辑加工后的论文不必打印就可传至另一编辑的电脑内进行互相核对。

使用网络发行学报的电子期刊。提高学报的知名度,电子刊物的特点是时效性高,由于省去了印刷、发行等种种环节,可以更快地把最新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并能按不同读者的口味改变其显示方式,有助于扩大发行量。

结束语

学报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对传统的编辑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的学报编辑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代表着学报发展的方向。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及时地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感,锐意改革,积极探索高校学报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汪道友、王涛:《科技期刊现代化探讨》,《编辑学刊》,2001(4)。

2.陈辉:《论作者队伍建设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编辑学报》,1999(4)。

3.培:《创新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编辑学刊》,2001(4)。

4.王利群、赵军平:《中国科技期刊上网的形式与思考》,《编辑学报》,1999(11)。

5.赵军平:《网络组稿与编辑经验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

校运会稿件篇5

关键词:特色栏目;高被引;优质稿件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35-02

高校学报是学校学风、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是学校的“脸面”所在。胡适说过:“办好一本文学期刊,不亚于办好一所大学,也许更为重要”。厦门大学校长王亚男说过,看一所大学看三点:一是看教学,二是看图书馆,三是看学报。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是一所高校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特色专业,每个高校都有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高校学报可以首先根据自己学校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办特色栏目。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1981年9月创刊,“面向地矿,突出实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报》的办刊宗旨。在组稿方面,《学报》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过程,目前主要针对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及地质工程等学科的文章进行组稿,凸显学校的安全、地矿特色,特色栏目以每期一个重点选题为中心,多角度、全方位组织稿件介绍选题内容,集系统性和综合性为一体,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组稿策略也要进行相应转变,既要循序渐进,保持传统的品牌栏目,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要大胆创新,以获取读者感兴趣的高水平文章为中心,开辟新的组稿途径与方式。

一、组稿的定位

组稿要根据国内外专业领域知名专家研究的当前的研究热点,制定年度重点选题计划,邀约知名专家细化组稿专题, 编辑部集根据组稿的实际情况精细调整,体现组稿的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导向性[1-3]。组稿还要注意选题所涉及的重点方面要齐全、文章题目定位要准确、拟选作者要合适,避免组稿的盲目性。编辑有专业基础,掌握组稿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多层次组稿模式

地矿类高校学报依托高校专业、重点实验室及课题组,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报》编辑部紧密围绕特色栏目建设,走进相关学院、重点实验室及各级课题组进行专题组稿[4-5]。进学院主要是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密切与高被引作者,既提高了组稿针对性,有与读者和作者相互交流,了解专业发展态势;进重点实验室是与专业学科最前沿的专家学者交流,使得编辑能了解科学前沿,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走进各级课题组,进行国家重大专项的专题组稿,了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

1.热点问题组稿。热点问题组稿是在专业编辑结合专家学者研究方向,准确把握研究热点,格局研究热点进行组稿。热点问题组稿要求编辑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具有甄别热点问题的能力。甄别出热点问题后,要积极寻找和联系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积极主动约稿[6-9]。可以使用电话约稿、邮箱联系、甚至主动与科研工作者联系面谈,商约文章的内容、题目及撰写实践等。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刊登的“采场覆岩离层演化的光纤光栅检测实验研究”一文依托家自然科学基金“巷道锚杆锚索支护结构光纤在线监测研究”,刊出后效果明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编辑部也借此契机连续邀约这个方向的优秀论文。同样的方法用于其他热点文章的约稿。

2.学术会议组稿。专业编辑借助高层次专业学术会议向与会专家开展选题组稿,简便易行[10]。专业编辑既可结识新的专家学者,充分利用会议期间的间隙、茶歇及中场休息时间同专家们沟通交流,又能了解当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便于把握组稿方向。编辑部积极安排专业编辑参加紧扣特色栏目的专业专题学术会议,让专业编辑既能从学术会议中提高专业知识,丰富知识面,又可以与更多的本专业的专家学者取得联系。会后及时跟踪专家,及时沟通联系,便于组稿、约稿。以《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借助2016年第9月召开的“第四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开展“创新安全管理、安全行为规范”的微型专题组稿,目前已邀约高水平稿件4篇,其中邀约文章“舱室有害气体泄漏数值模拟”针对舱室有害气体泄露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理论方法,分析舱室内有害气体各组分在舱内空间分布及舱室内有害气体泄漏扩散的一般规律。。本文与特色栏目安全工程专业紧密契合,预计能收到良好效果。

3.填补空白组稿。填补空白组稿主要是寻找新的研究方向的组稿。专业编辑要善于发现当前最新研究方向及研究人员的分布状况,捕捉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时与研究人员联系,并组稿、约稿,这样的稿件一定是填补一定范围内的研究空白,文章一旦刊出,能引起很大影响。如约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完成的“壳源氦气成藏问题及成藏模式浅析”一文,文章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支撑。文章初步提出了氦气成藏概念模式,认为有效氦源岩、高效运移通道和合适的载体气藏是氦气成藏的关键。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为寻找氦气资源提供参考和指导,也为以后发表该方向的文章提供理论支持。

4.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组稿。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组稿主要是根据生产单位的最新突破点组稿。厂矿企业的生产实践与理论是紧密结合的,生产时间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专业编辑要经常性下厂矿企业,了解生产进展及与理论结合的契合点,此类稿件的发表往往能引起生产单位的重视,形成很好的效应。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刊登的“陕西省铜川-黄陵地区延长组长7油页岩特征及资源潜力”一文,文章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延安地区三叠系油页岩资源调查评价”专题,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铜川-黄陵地区是油页岩分布和规模进行了报道,引起当地厂矿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文章在我刊刊出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三、多层次组稿实施措施

1.向特色专业知名专家约稿。高被引、高影响力作者的优质稿件对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作用很大,专业编辑要与特色栏目专业的知名专家联系交流,密切关注这些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方向及动态,及时邀约最新研究成果。密切与高被引作者的联系,知名专家学者向期刊投稿。《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安排专人对发表的文章紧密跟踪,找出近期本栏目特色专业方向的高被引、高影响力作者,根据被引频次情况,向相关高被引作者约稿,这些高被引作者的文章往往影响力大,利于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2017年第1期刊登的“郭家河煤矿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层顶板突水机理及突水危险性分区预测方法研究”,从知网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文章无论下载次数还是被引频次,均远高于同期文章。

2.制定吸引优质稿件的措施。为提高《学报》的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激发高职称、高学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实现稿件良性循环,促进《学报》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吸引优质稿件的实施办法。

(1)特约稿件免收版面费,给与优质稿酬。特约稿作者一般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三秦学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者、“三五人才”、科研成果获部级奖项排名前10位者、或省部级奖项排名前5位者或相关学科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免收版面费,并按有关规定付给作者优质稿酬。

(2)高学术水平作者免收版面费。高学术水平作者是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高学历、高被引作者,且论文受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投稿者,稿件符合办刊要求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经编辑部同意录用发表者,免收版面费。

(3)优稿优先出版。对于在一级学会会刊3篇以上或主持部级项目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的学术水平高的作者的稿件,在严格 “三审”的前提下,优先刊登,以此吸引高影响力的优质稿源。

3.联系与读者、联系作者。编辑是读者与作者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编辑部要强化服务意识,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投稿和下载文章的便利通道。开通网上投审稿系统,便于作者清楚稿件处理进展,吸引优秀作者将论文投稿。

4.加强文章的推送与传播。编辑部通过专业学术会议、编委及其同行、朋友、同事、学生积极推介本刊专家学者推送期刊,同时加强互联网媒体推送,如微信、手机客户端推送等。文章推送不仅扩大了论文的传播范围及传播速度,同时对宣传期刊的学术知名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于组稿。

四、结 论

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组稿要依托高校的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及课题组,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密切与高被引作者,了解专业发展态势,与专业学科最前沿的专家学者交流,使得编辑能了解科学前沿,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了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可采用热点问题组稿、学术会议组稿、填补空白组稿、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组稿等方式,并制定吸引优质稿件的措施,吸引优质稿源,扩大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烈臣,罗慧敏,熊楚才.农业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选题与组稿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5):602-604.

[2] 辛明红,张淑敏,王燕萍等.选题组稿与创办精品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05(2):97-98.

[3] 李子尧,王晓梅,张扬等.国际化网络化环境下学术期刊的组稿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522-523.

[4] 张九庆.科技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2005(6):407-409.

[5] 金生,游苏宁,张大志等.编辑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05(4):246-247.

[6] 蒋巧媛.学术期刊编者如何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J].编辑学报,2006(5):357-359.

[7] 王大锐,缪昕,王孝陵.《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组稿与编辑运作[J].编辑学报,2005(5):377-378.

[8] 都春屏.高校学报编辑组稿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3):89-91.

校运会稿件篇6

【关键词】编辑 信息时代

一、信息时代对人们的影响

1.思维方式的改变

电脑网络是信息网络时代全新观念的基石和出发点。当网络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改变,是社会的一场重大革命。这场革命首先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因特网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人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当网络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我们才发觉网络已经改变了自己业已习惯的生活。在思维上、行动上、在现实中的人与人交住上,一切穿上数字化的外衣。数字是技术的堆砌,当它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时,人的大脑里就多了分“数字”思维,而少了分“感情”思维。人们的思维方式将从传统的线性思维逐渐向非线性网络思维转变。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由空间,人们的思维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自由飞扬,随意遐想,人们的想象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当然,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了不真实感。

2.交流方式的改变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生活在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天生需要交流,因为孤立的个体总是软弱的,会受到自然的阻碍和社会的阻碍。网络的出现,为人们增加了新的交流方式。

网络是书信、电话等交流方式在技术上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它增加了人们交流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满足了人们对交流的渴望,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使人们的交往的频度更高,使熟识的人之间表达感情不受时空限制,不仅打破了原有人际交往上时空的藩篱,而且也打破了人们以往在交往上社会身份的藩篱,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

二、新的信息时代对刊物编辑工作的影响

1.组稿方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那种传统的写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的方式去约稿或组稿,因为其效率低下等弊端已经不合时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留言板、论坛等方式。这样,我们再不用去查某某作者的邮政编码、地址,也不用去找邮局发信,更不用等上好些天才能收到回信,如果要修改那就要等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组稿这个过程了。而是能够迅速地将约稿意图传递给作者,作者完成后也能迅速地将稿件发送给编辑,期间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能较快地完成沟通。环节简化了,效率提高了,准确度也提高了,工作效果自然更容易令人满意。

2.审稿、校对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编辑流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审要“三审”,校要“三校”,一来二去,严重影响了杂志的出版周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纸质来稿的比例将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文档。于是,审稿这个流程就可以这样操作了:责任编辑对作者发送过来的电子文档进行初审,审完之后通过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发送到编辑部主任处复审,编辑部主任复审完后,再发送给总编终审。校对的过程已经与审稿过程溶合了,即在审稿的同时也在进行校对。而且校对的重点不用再放在录入错误、标点符号、字词句等方面,采取专业的校对软件,如“黑马校对”,就可以使准确率达到99%以上,编辑因此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腾出来,把审、校的重点放在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科学性错误等方面,从而提高刊物的质量。

3.工作方式的改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使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不用再匆匆忙忙地从采访地赶回来发稿了,也不用“剪刀+浆糊”又剪又贴了。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我们就可以实现与世界的互联,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打破了地域等诸多的限制,实现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

三、提高编辑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做一个优秀的现代期刊编辑,提高编辑自身素养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编辑的信息素养就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是传统素养的延续和拓展,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一种技能,是一种识别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查找、评估、有效利用和传播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素养还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估、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期刊编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对期刊编辑捉出了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首先就必须培养和树立起较强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第一体现在“想不想”,即你是否想得到在编辑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没有这一点,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谈。

信息意识还体现在“敢不敢”。虽然有些期刊编辑想使用信息技术,但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想用却不敢用。

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期刊编辑,应该时时刻刻把信息技术“记”在心头,在编辑过程中,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信息技术。

2.信息知识

如果说信息意识是“内驱力”的话,那么,信息知识就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它涉及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对培养信息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相关的常用术语等。作为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能够比较顺利地与人交流。

3.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信息能力。不管你的信息意识有多强,信息知识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就是空中楼阁。信息素养高不高,关键落到一个“用”字上。

第一,最基本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方法、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等。

第二,是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社会具有“海量”信息,如何从“大海”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那“一滴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学会使用相应的搜索引擎,从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是信息的敏感能力。即对信息敏感的程度,指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信息的问题。信息敏感能力强的人,对信息资料具有特殊的敏锐和感受力,善于从别人看来已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捕捉最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反之,就会对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会主动地、灵敏地捕捉信息,更不会认真地分析、准确判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第四,是信息的筛选、重组能力。通过使用搜索工具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全部是你所需要的信息,还需要进行筛选重组。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哪些信息是你正在寻找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部分又是你最最需要的。然后再把经过筛选后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信息源。

第五,是信息的生成创新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判断信息素养的高低,主要还是看你的信息生成创新能力,看你最后能够拿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件“信息作品”,应该是根据你的目标,充分运用了各种信息工具,调用了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资源,改进了编辑工作,提高了出版工作的质量。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编辑素养

1.自学

学校教育是为今后的自学打基础,成功的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人一生所需的知识大部分是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的。期刊编辑可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不断自学,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不断完善自我。

2.听取讲座,参加交流

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听取关于信息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报告和专题讲座,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扩大视野,把握整个信息学科和信息业发展的脉搏,而不把目光局限在编辑专业内部,这将更有利于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提高。

3.短期培训

为提高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期刊社亦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如对国家信息政策、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对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等。

4.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培养和提高

(1)组稿环节

传统的组稿手段,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组稿对象,然后再与组稿对象书信或电话联系,征得其同意后再将稿约寄或传真,作者收到稿约后再进行写作,写作完成后再将稿件寄回给编辑,编辑再进行加工,最后刊发。如此反复,环节繁琐,时效性差,而且互动性尤其差。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稿不但方便快捷,而且交互性强,编辑和作者之间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组稿计划得到顺利、高效的落实。如:假如你有某个组稿计划,通过网上浏览,先查找到合适的作者,找到其email或者qq,给他发封电子邮件或发条信息,很快就能得到反馈。运用网络的即时性交流功能,编辑与作者能进行非常好的沟通,从而保证了组稿要求得到迅速贯彻,组稿计划得到及时落实。作者写好的稿件,也能通过网络快速地发送给编辑;如果编辑对稿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能通过网络立刻传递给作者,作者就能按照编辑的要求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修改,使稿件越来越符合编辑的要求。这些,都是传统的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审稿环节

审稿是编辑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审稿流程,一般是责任编辑先在原稿上进行初审,编辑部主任在初审的基础上进行二审,总编在二审的基础上进行终审。经过这“三审”后,如果是从内容、形式到载体均过得去的稿件还好,要是内容不太符合要求须进行反复修改,形式结构较乱须进行多处调整,稿件又是用乱七八糟的纸写的,那越到后面就越够呛,甚至会到无法下手的地步。

然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后,这些麻烦都不复存在。来稿基本上是电子文档,责任编辑在原稿上进行编辑,并用绿色标注出来;责任编辑完成初审后,将改好的电子文档发送给编辑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对初审的稿件进行二审,并将改动的地方用黄色标注出来,对于审查不过关的稿件,发回给责任编辑重改或选择其他稿件重编。编辑部主任完成二审后,将改好的电子文档发送给总编,总编在二审的电子文档上进行终审,也将改动的地方用红色标注出来。对于审查不过关的稿件,发回给编辑部主任重审或责任编辑重新

(3)校对环节

传统的校对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也是特别受到重视的环节。早期用铅字印刷时,你要时时处处留意排版工人有没有捡错字。运用电脑排版后,你又要留意打字员有没有打错字;用拼音的有没有同音错别字,用五笔的有没有重码错别字。因为有时错一个字,也许就意思相反或面目全非。

其实,在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后,这个环节的侧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少了重新录入环节,一般来说不会产生新的录入错误。其次,所有的审稿环节都是通过电子文档来传输,不存在字迹潦草或看不清等情况,也不会产生新的错误。所以,在现代出版的校对环节,首先要把好原稿关,保证作者没有讹误,其次是把准三审过程中修改过的地方,看是不是与作者的原意相一致。换个角度说,我认为现代出版的审稿与校对环节几乎重合了,因为在审稿过程中,其实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校对工作。

5.利用自办网站培养编辑信息素养

我们还可以利用期刊社自办网站,一方面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可以利用网站进行编读互动。

我们可以将网站办成一个编辑与读者、作者进行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网站,读者可以了解到期刊的动态,阅读到精品文章。作者可以了解到期刊的发稿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网上投稿。作者可以将自己撰写的某个栏目的稿件,直接发送到具体负责这个栏目的责任编辑的信箱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投稿的时效性。

校运会稿件篇7

一、信息时代对人们的影响

1.思维方式的改变

电脑网络是信息网络时代全新观念的基石和出发点。当网络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改变,是社会的一场重大革命。这场革命首先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因特网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人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当网络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我们才发觉网络已经改变了自己业已习惯的生活。在思维上、行动上、在现实中的人与人交住上,一切穿上数字化的外衣。数字是技术的堆砌,当它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时,人的大脑里就多了分“数字”思维,而少了分“感情”思维。人们的思维方式将从传统的线性思维逐渐向非线性网络思维转变。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由空间,人们的思维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自由飞扬,随意遐想,人们的想象力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当然,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了不真实感。

2.交流方式的改变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生活在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天生需要交流,因为孤立的个体总是软弱的,会受到自然的阻碍和社会的阻碍。网络的出现,为人们增加了新的交流方式。

网络是书信、电话等交流方式在技术上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它增加了人们交流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满足了人们对交流的渴望,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使人们的交往的频度更高,使熟识的人之间表达感情不受时空限制,不仅打破了原有人际交往上时空的藩篱,而且也打破了人们以往在交往上社会身份的藩篱,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

二、新的信息时代对刊物编辑工作的影响

1.组稿方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那种传统的写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的方式去约稿或组稿,因为其效率低下等弊端已经不合时宜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留言板、论坛等方式。这样,我们再不用去查某某作者的邮政编码、地址,也不用去找邮局发信,更不用等上好些天才能收到回信,如果要修改那就要等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组稿这个过程了。而是能够迅速地将约稿意图传递给作者,作者完成后也能迅速地将稿件发送给编辑,期间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能较快地完成沟通。环节简化了,效率提高了,准确度也提高了,工作效果自然更容易令人满意。

传统的编辑流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审要“三审”,校要“三校”,一来二去,严重影响了杂志的出版周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纸质来稿的比例将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文档。于是,审稿这个流程就可以这样操作了:责任编辑对作者发送过来的电子文档进行初审,审完之后通过内部局域网或互联网发送到编辑部主任处复审,编辑部主任复审完后,再发送给总编终审。校对的过程已经与审稿过程溶合了,即在审稿的同时也在进行校对。而且校对的重点不用再放在录入错误、标点符号、字词句等方面,采取专业的校对软件,如“黑马校对”,就可以使准确率达到99%以上,编辑因此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腾出来,把审、校的重点放在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科学性错误等方面,从而提高刊物的质量。

3.工作方式的改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使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我们不用再匆匆忙忙地从采访地赶回来发稿了,也不用“剪刀+浆糊”又剪又贴了。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我们就可以实现与世界的互联,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的工作任务。打破了地域等诸多的限制,实现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

三、提高编辑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做一个优秀的现代期刊编辑,提高编辑自身素养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编辑的信息素养就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是传统素养的延续和拓展,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一种技能,是一种识别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查找、评估、有效利用和传播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素养还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个体(人)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估、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期刊编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对期刊编辑捉出了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首先就必须培养和树立起较强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第一体现在“想不想”,即你是否想得到在编辑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没有这一点,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谈。

信息意识还体现在“敢不敢”。虽然有些期刊编辑想使用信息技术,但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想用却不敢用。

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期刊编辑,应该时时刻刻把信息技术“记”在心头,在编辑过程中,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信息技术。

2.信息知识

如果说信息意识是“内驱力”的话,那么,信息知识就是信息素养的“基础”,它涉及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对培养信息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相关的常用术语等。作为期刊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能够比较顺利地与人交流。

3.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信息能力。不管你的信息意识有多强,信息知识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就是空中楼阁。信息素养高不高,关键落到一个“用”字上。

第一,最基本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方法、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等。

第二,是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社会具有“海量”信息,如何从“大海”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那“一滴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要学会使用相应的搜索引擎,从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是信息的敏感能力。即对信息敏感的程度,指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信息的问题。信息敏感能力强的人,对信息资料具有特殊的敏锐和感受力,善于从别人看来已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去捕捉最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反之,就会对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会主动地、灵敏地捕捉信息,更不会认真地分析、准确判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第四,是信息的筛选、重组能力。通过使用搜索工具获取的信息,不一定全部是你所需要的信息,还需要进行筛选重组。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哪些信息是你正在寻找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部分又是你最最需要的。然后再把经过筛选后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信息源。

第五,是信息的生成创新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判断信息素养的高低,主要还是看你的信息生成创新能力,看你最后能够拿出什么样的“作品”。这件“信息作品”,应该是根据你的目标,充分运用了各种信息工具,调用了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资源,改进了编辑工作,提高了出版工作的质量。

1.自学

学校教育是为今后的自学打基础,成功的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人一生所需的知识大部分是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的。期刊编辑可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不断自学,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不断完善自我。

2.听取讲座,参加交流

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听取关于信息专业的各种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报告和专题讲座,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扩大视野,把握整个信息学科和信息业发展的脉搏,而不把目光局限在编辑专业内部,这将更有利于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提高。

3.短期培训

为提高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期刊社亦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如对国家信息政策、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对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技能的培训等。

(1)组稿环节

传统的组稿手段,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组稿对象,然后再与组稿对象书信或电话联系,征得其同意后再将稿约寄或传真,作者收到稿约后再进行写作,写作完成后再将稿件寄回给编辑,编辑再进行加工,最后刊发。如此反复,环节繁琐,时效性差,而且互动性尤其差。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稿不但方便快捷,而且交互性强,编辑和作者之间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组稿计划得到顺利、高效的落实。如:假如你有某个组稿计划,通过网上浏览,先查找到合适的作者,找到其email或者qq,给他发封电子邮件或发条信息,很快就能得到反馈。运用网络的即时流功能,编辑与作者能进行非常好的沟通,从而保证了组稿要求得到迅速贯彻,组稿计划得到及时落实。作者写好的稿件,也能通过网络快速地发送给编辑;如果编辑对稿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能通过网络立刻传递给作者,作者就能按照编辑的要求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修改,使稿件越来越符合编辑的要求。这些,都是传统的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审稿环节

审稿是编辑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审稿流程,一般是责任编辑先在原稿上进行初审,编辑部主任在初审的基础上进行二审,总编在二审的基础上进行终审。经过这“三审”后,如果是从内容、形式到载体均过得去的稿件还好,要是内容不太符合要求须进行反复修改,形式结构较乱须进行多处调整,稿件又是用乱七八糟的纸写的,那越到后面就越够呛,甚至会到无法下手的地步。

然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后,这些麻烦都不复存在。来稿基本上是电子文档,责任编辑在原稿上进行编辑,并用绿色标注出来;责任编辑完成初审后,将改好的电子文档发送给编辑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对初审的稿件进行二审,并将改动的地方用黄色标注出来,对于审查不过关的稿件,发回给责任编辑重改或选择其他稿件重编。编辑部主任完成二审后,将改好的电子文档发送给总编,总编在二审的电子文档上进行终审,也将改动的地方用红色标注出来。对于审查不过关的稿件,发回给编辑部主任重审或责任编辑重新

传统的校对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也是特别受到重视的环节。早期用铅字印刷时,你要时时处处留意排版工人有没有捡错字。运用电脑排版后,你又要留意打字员有没有打错字;用拼音的有没有同音错别字,用五笔的有没有重码错别字。因为有时错一个字,也许就意思相反或面目全非。

其实,在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后,这个环节的侧重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少了重新录入环节,一般来说不会产生新的录入错误。其次,所有的审稿环节都是通过电子文档来传输,不存在字迹潦草或看不清等情况,也不会产生新的错误。所以,在现代出版的校对环节,首先要把好原稿关,保证作者没有讹误,其次是把准三审过程中修改过的地方,看是不是与作者的原意相一致。换个角度说,我认为现代出版的审稿与校对环节几乎重合了,因为在审稿过程中,其实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校对工作。

我们还可以利用期刊社自办网站,一方面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可以利用网站进行编读互动。

我们可以将网站办成一个编辑与读者、作者进行交流的互动平台。通过网站,读者可以了解到期刊的动态,阅读到精品文章。作者可以了解到期刊的发稿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网上投稿。作者可以将自己撰写的某个栏目的稿件,直接发送到具体负责这个栏目的责任编辑的信箱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投稿的时效性。

校运会稿件篇8

通常认为,新闻校对客体是新闻校对的工作对象,是独立于新闻校对主体之外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目前其包括原稿和校样。

而孙培镜先生针对出版校对,还提出了精神范畴的校对客体,特指校对挑错灭错的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校样中不同于原稿的“异”,一类是原稿中与“真、善、美”等客观事实、事理和各种客观标准、规范不合的“非”。

(一)历史演变

校对的客体发展演变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⒈古籍的不同版本

传统的校雠活动主要是对古籍进行整理,需要“备众本”、“准经义”、 “辨异同”、“究得失”、“订脱误”、“删重复”、“增佚文”、“辟旧说”,通过校勘不同的本子,可以判出版本异同、源流、真伪、优劣,力求恢复原著的真貌。所以当时校对的客体是古籍的不同版本。

例如,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风雅颂之音。”而《汉书・艺文志》中也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从这些记载中都可以看出,当时孔子编校《诗经》是面对不同的版本,删繁就简的。

而孔子之后,又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秦始皇焚书坑儒,楚霸王火烧阿房,文化事业遭到一次次的摧残。到了西汉建立,统治阶级用了100多年搜集民间古籍,由刘向领衔编校,校对客体仍旧是古籍不同的版本。

⒉校正本和写样或打样

随着东汉蔡伦造纸,隋唐宋又分别发明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出版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校对的客体也发生了变化。在对古籍进行整理、校勘时,校对客体依旧是古籍的不同版本;而在古籍经整理、校勘而成定本之后,需要印刷传播,要先用毛笔誊写在纸上,这叫做“写样”,然后将写样反贴在木板上雕刻。由于写样时可能出现错漏,在刻版之前必须比照定本核对写样,改正差错之后再行刻版。这第二次校勘,后世称作“校对”,而在这次校对过程中的“校正本”、“写样”(或“打样”)就是这一时期的校对客体。

⒊原稿和校样

到了近代,由于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技术的引进,编校终于彻底分离,出版校对和新闻校对分流。校对成为编辑发排之后、印制之前的独立工序,此时,校对的客体有两个:一是加工定稿后的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另一个是依据原稿排字拼版打印的样张,通称“校样”。

⒋原稿校样合一(新校样)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闻事业的大发展,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各新闻报刊逐渐实现了采编流程化、排版电脑化,传统意义上的原稿已不复存在,而是和校样合而为一,所以,此时的校对客体就是原稿校样合一了,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校样”。

⒈差错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只要编辑出版书籍,校对客体就会有差错的出现,这是必然的。因为在书籍的整理校对过程中,不管是早期的誊写、刻板,还是后来的打字、排版,只要出版业中有复制,有录排转换,两个客体之间就会出现“异”;只要有作者(记者)写作,有校书者(编辑)加工,两个客体就会有“非”。即使现在很多报社实行采编流程化、编排电脑化后,客体“异”和“非”也是必然地存在于采、编、排的过程中,只不过混在一起,表现得更为隐蔽而已。

⒉差错的多样性

新闻校对客体的差错,既有“异”,也有“非”;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文字性、技术性的,也有政治性、知识性的,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所以校雠史学者蒋元卿说:“校雠一事,似易而实难,似粗而实细。不明校雠之法,固不能为功;然即有精密之法,若不悉古书致误之由,则亦无以施其技。”

⒊差错的传递性

新闻编辑出版活动,是个环环相扣的采编出版流程,记者采写稿件,编辑编审稿件,组版人员排版,校对人员校对,作为校对客体的原稿和校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原稿本身有差错,没有被发现,层层传递到下一个环节;另一种可能性是原稿本身没有差错,在采编出版流程中被误改或误排出现差错,从而传递到下一个环节,这就是校对客体差错的传递性。

⒈原稿差错原因

⑴主观

记者写稿时本身出现的文字性、知识性、政治性差错,编辑在编审稿件时漏过或改错的地方。

⑵客观

记者的手写稿件在经别人录入,产生的差错;在采编流程上,记者发往编辑部门的稿件,因计算机病毒或其他程序问题,产生的错字、掉字、颠倒、掉段等问题。

⒉校样差错原因

⑴主观

录排人员在录入文字、照排版面时,因能力或态度等原因,产生的校样和原稿不符的情况。

⑵客观

由于计算机病毒、程序及采编流程故障等原因,造成校样和原稿不符的情况。

⒊新校样差错原因

“新校样”又可称为“无原稿校样”,中间由于减少了录排人员录入记者原稿这一环节,就相应地减少了传统意义上的校样出错的主观性;但由于它直接由记者在电脑上录入原稿,又增加了原稿出错的客观性。也就是说,新校样阶段,大大减少了校对客体的异同问题,而相应地增加了校对客体的是非问题。

新闻校对主体即以新闻校对客体为工作对象的个人或群体,具体表现为编辑和校对者。

(一)历史演变

校对主体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⒈古籍的编纂者

在前面校对客体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知道,传统的校雠工作是对古籍的编辑整理,校对的客体是古籍的不同版本,那么校对的主体就是古籍的编纂者。

例如,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赞《 易》,修《春秋》。对六经做了大量的整理、编校工作。而西汉成帝时,为了整理秦火后幸存下来的书籍,刘向奉朝廷之命,专职领校经、传、诸子、诗赋等宫中藏书。无论孔子还是刘向,都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校对,而是古籍的编纂者,是编校大家。

隋唐以后,随着纸张、印刷术的发明、应用,编校活动逐渐分离,宋版书上就开始印有编纂者和校对者的姓名,说明那时开始出现编校的分工。在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与纂修部门设分校官并列,还在缮写处设分校官,也就是在新著复制阶段设专职校对。这可以看做是我国早期出现的编校专业分工的一个显证。而编纂(包括校勘)和校对的彻底分离,是出版生产近代化之后的事,即引进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技术之后的事,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些从古籍编纂者中分离出来的专职校对成了校对主体。

⒊编校两道防线

现代校对不论是出版校对还是新闻校对,它的主体都包括编辑和校对者两方面。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应建立编辑和校对两道防线。

新闻校对主体的特点是:编校合流,各有侧重;校对为主,加强“是非”。

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新闻校对的客体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新闻校对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编辑、校对共同参与“无原稿校样”的校对中,密切配合,相互补充。编辑注意宏观,校对注意微观。编校日趋合流。

但是这种合流并不是职能等同,而是各有侧重,以校对为主。作为新闻校对主体之一的校对者,依旧是校对活动的主力军,这是由新闻校对是新闻出版编校(文字)质量的总把关的角色所决定的。

校对的性质就是查错纠错,保证新闻出版的质量。所以同样作为新闻校对的主体,校对应该更多地承担编校质量的责任。

清末学者杨守敬在《宋蜀大字本史记・跋》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杨精于校书,光绪年间为清朝驻日大使随员。森立之,日本汉学家,对我国古籍校雠和校雠史,很有造诣。当杨守敬对我国某些古书有较多的讹字表示不满时,森立之竟然生气地说:“书无讹字,尚何足贵也。”杨守敬听了,立即醒悟,并感佩森立之为“知言”,即所言有见地。

校对的岗位就是因错而设,校对的价值就体现在“书有讹字”,如果“书无讹字”,还要什么“校”和“雠”。所以作为新闻校对主体之义的校对者,应承担主要责任。

在新闻出版工作中,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最后一道文字质量把关工序,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⑴主观

编辑在编审稿件时,因知识能力或疏忽等原因,将原稿中正确的地方改错,这属于编辑主观出错。

⑵客观

记者发来的原稿本身存在知识性、文字性差错,或者原稿正确,再经过录入、组版程序时出现录排差错,这属于编辑客观差错。

⑴主观

校对者在校对活动中,因自身知识能力、文字水平欠缺,或者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差错,属于校对主观差错。

⑵客观

经过编辑加工处理过的原稿依旧存在差错、或者录排之后的校样出错,校对者校对后没有发现,属于校对客观差错。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这里的自觉就是指主动用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在新闻校对活动中,校对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被动,要主动;不但校异同,更要校是非。质疑精神之上,不迷信原稿、不迷信权威,不仅仅满足于校出与原稿的不同之处,更要勇于、善于发现原稿的疑点,核实后改正,要“大胆地怀疑,小心地求证”。事实证明原稿上的差错很多,屡屡会被我们发现。一些常规的错误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有些比较隐蔽的差错,如果脑子不转几转是很难发现的。而且无论学问多深的人都会有写错字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某篇稿子是某某权威的作品而放松警惕。要有一种不唯上、不唯权威、只唯事实的客观求证精神和质疑精神,并以此确保报纸的出版质量。

另外,还要总结新闻校对经验,研究新闻校对规律,尊重规律,改变不利条件(环境)。

新闻校对主客体的活动有其客观规律,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新闻校对客体出错的客观性和新闻校对主体纠错的必然性

前面我们在新闻校对客体特点中谈到,自古以来,只要编辑出版书籍,校对客体就会有差错的出现,这是必然的。校对客体在传抄、排版、印刷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出错是客观的、必然的。与之相对应的,新闻校对主体查错、纠错也是义不容辞的。不论是编辑还是校对者,查堵各种差错,保证新闻出版物质量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人。尤其是作为新闻校对主体主力的校对者,其岗位就是因错而设,其价值就体现在“书有讹字”。过去把校对称为校雠,其“雠”本身也有嫉恶如仇的含义,所以新闻校对主体纠错、改错有其必然性。

(二)客体出错的多样性和主体自身的专业性

新闻校对客体的差错,既有“异”,也有“非”;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文字性、技术性的,也有政治性、知识性的,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而新闻校对主体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以语言文字知识为基础,用校对专业技术作工具,并辅之以三校一读、交叉校对等工作方式,克服主体自身知识、能力上的不足。

校运会稿件篇9

在我任县老年体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之初,我们的办公条件和健身活动环境都很简陋。我们“一班人”在主席的带领下,开拓创新,紧紧依靠各级党政领导,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努力改善活动场所的条件。我们的努力获得了成效,2006年,县财政投资4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占地11亩,建筑面积为3318m22,集办公、教学、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县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场所条件的改善。推动了老年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县老年体协被评为“全省农村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党员”和“老年体育先进工作者”:2013年,又被推荐为“全省老年体育工作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县老年大学创办初期,设备简陋,且不规范。2009年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校务委员会强化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教学管理,使县老年大学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的评审验收,于2011年跨入了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行列。现在,县老年大学正在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向乡镇延伸。

在工作中,接触老年朋友多了,获取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多。他们科学养生、健身锻炼取得的经验体会,他们酷爱运动、影响和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取得的耀眼光环,促使我拿起笔来为他们鼓与呼。积累多了,我产生了多写文章,向报刊投稿,晚年出本书的梦想。为了追梦,我一方面认真阅读有关写作的专著,一方面研读老年报刊。有人说,现在搞什么都要讲关系,没有关系稿子是刊登不了的。但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准切入点,选定几家老年报刊把稿子投了过去。两个月后,就有稿件被刊发。看来别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编辑老师是认稿不认人的。这时,我信心更足了,写作范围不断拓展,养生保健、运动健身、人生感悟、亲情友情、往事回忆等一点一滴流于笔端,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我写不出惊天动地的骇世之作,只能写一些不起眼的小“豆腐块”。10多年来,我发表在《中国老年报》《老友》等20多家部级、省级报刊的文稿达200多篇。其中《童趣乐晚年》获“第三届‘中华颂’全国老少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成长不忘谢党恩》获中组部老干部局组织的全国15家老年期刊“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一等奖。

2009年,我从发表的文稿中遴选88篇文章汇编成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3年,我又将被省级以上老年报刊刊用的近60篇文稿结集,出版了名为《夕阳墨笺》的散文集。我手捧油墨飘香的两本新书,心花怒放,感慨万千,为老年人服务的平台“圆”了我出书的美梦。这是我晚年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我为子女及晚辈留下的一份精神财富。

校运会稿件篇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期刊群;网络;定位;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8-0010-02

期刊是现代传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今面对期刊和信息资源网络化趋势,高校期刊也感受到了网络浪潮的来势汹汹,广大高校期刊编辑部认识到了期刊网络化发展的迫切和重要。目前各高校都有几本不同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的期刊,管理着多个不同的期刊编辑部,各期刊编辑部大都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地整合,管理方式较落后,在面对期刊网络平台建设中的问题时, 单个期刊编辑部实力有限,各个单独的编辑部或无从下手,或因资金、条件等所限有心无力,单本期刊如果各自经营网络平台,在资金、管理、技术和人员上都难以保证,不利于形成规模,难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高校所辖各期刊要提高学术水平, 扩大影响力, 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校期刊改革的途径,而构建期刊群网络平台是高校期刊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1 高等学校期刊群网络平台的定位

1.1 精品化

高等学校期刊多为学术性期刊,不能仅以图片、网络界面和貌似无所不包, 单从一个个栏目点击看下去, 内容却是陈旧, 缺乏新意和信息知识积累的信息菜单树吸引读者。高校期刊群网络平台建设不仅要构造新型网络期刊媒体, 更重要的是丰富网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体现相关研究领域、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通过期刊群网络平台展现出研究者的成果和风范, 要使上网的内容切实为读者所需,都是精品。

1.2 特色化

高等学校期刊群网络平台要体现“群”的特色,建立体现本校特色的期刊群, 应该成为高校期刊发展的方向。“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优我特”应贯穿于期刊群网络平台特色创建过程中。特色化在期刊群网络平台创建中一般要经历个别的或某一面的“强项”或优势,随着局部特色的发展,各方位的渗透,产生整体效应。像农业院校建设期刊群网络平台应该贴近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网络服务,坚持特色化发展,为特定群体服务,拥有自己定向的阅读群体。

1.3 多样化

期刊数字化有多种形式:与印刷版期刊内容一致;在印刷版内容基础上增添新内容;只有网络版, 没有印刷版等。高校期刊群网络平台的建立, 既要发挥网上期刊的运行特色,还要体现上网各刊的特点。网上期刊实体没有边界, 网络平台的编辑系统可以实现在线约稿、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反馈交流等。而读者通过网络平台阅读数字化期刊可以集动态的文字、音响、画面于一体, 实现动态阅读效果。期刊的多样化传播交流, 是高校期刊群网络平台建设要实现的目标。

1.4 便捷化

高等学校期刊群网络平台必须考虑到用户在网络平台上方便快捷的检索和编辑人员简便操作的需要。在期刊群网络平台建设中, 便利快捷的检索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人们阅读网络期刊,更多的是为摄取吸纳新信息、新知识,激发想象和创新, 这都来自于用户对期刊的有效利用, 也是如今网络期刊快速发展的动力。

2 高等学校期刊群网络平台的发展路径

2.1 打造高等学校所属各期刊的展示平台,突出本校办刊风格和特色

由学校组建体现学校及学科特色的期刊群[2],组织力量建设期刊群网络平台,将所属刊物统一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上。这样即解决单个期刊编辑部网络建设技术与资金的不足,也大大地增加网络平台的信息容量。在高校期刊群网络平台设立每个刊物的封面并配以相关介绍,然后链接该刊物所在平台,例如沈阳农业大学的“沈农期刊网”由校内多家刊物共享一个网络平台,通过首页各刊封面点击快速进入相关刊物,浏览当期及过刊文章内容,并了解编辑部工作动态,还可进行在线投稿、编辑和审稿等多项功能,并通过网络管理员进行统一的管理。解决了各期刊社网络平台建设工程量大、资金需求多的难题。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可以将各刊整合在一起,形成对外宣传的合力。

2.2 整合期刊资源,使各期刊协调发展、统一管理及各刊内部的交流合作

编辑出版资源优化配置是编辑出版资源较为理想的运行状态,要打破资源壁垒,整理、挖掘各个编辑部自办刊以来积累的重要资源,避免因专业隔阂、缺乏交流造成编辑部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流失。而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和配置后也能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期刊群网络平台的建设还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简便、高效。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各刊的情况及期刊的总体状况,并适时地进行调整。同时,在网络平台增加适合于编辑进行交流的内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对期刊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可成为出版政策信息的渠道,也可以把每个期刊在当年的情况,比如文章点击率、下载率及办刊经验体会在此、交流。这有利于密切各刊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各期刊的整体发展。另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本校期刊群网络平台还可以与其他高等学校期刊群网络平台建立互动合作。

2.3 实现编辑审稿的网络化和审稿人资源共享

鉴于网络审稿具有的优势,各高校期刊编辑部在网络建设上均投入了很大精力, 多数编辑部都建立了网页, 拥有自己的审稿专家数据库, 初步实现了编辑审稿的网络化、无纸化。目前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建设还处于初级和静态的阶段, 多是编辑个人或一个编辑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审稿人资源, 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其使用也不能共享,无法发挥其影响力。高校期刊涉及众多的学科, 审稿专家库数据量需要很大。数据量太小, 供选择的专家太少, 就会造成很多稿件集中在少数审稿人手中, 审稿人负担变重, 审稿周期加长。而高校期刊群网络平台实现了各期刊的审稿人数据库共享,在平台上可以互通有无,而且有作者或读者符合审稿人条件就可申请成为审稿人的功能,扩充了审稿人的数据库。

2.4 建立读者网络交流互动平台

由于纸介质期刊的互动性差,形式单一, 即使有“编读往来”“读者热线”等,也只是在表面上的互动,并不能真实代表多数读者的意见。现在的读者自主选择的主体意识强,要求参与的心理是其普遍的心态。想吸引读者,就要有更多互动,就要引起读者的参与热情。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行拓展就成为刊物与读者互动的有效途径。在期刊群网络平台建立读者论坛和利用在线交流软件如QQ,MSN等建立读者交流群,实现编读在线即时交流,让读者自由地发表对刊物的评价及建议,使之成为调整办刊方向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文心.中国期刊业亟须打造强势品牌期刊群――访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J].编辑之友,2004(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