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十篇

时间:2023-03-14 02:26:13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1

关键词:爱国教育 古代诗歌 初中 传统文化 引导 艺术表现

《尚书・尧典》有言称:“诗言志。”意思是诗歌为诗人用以表达自己意志、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归宿,正因为有了情感的重量,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歌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许多杰出的诗人才为后人所铭记。

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愫和话题,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思想史。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国名篇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课题。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呢?

首先,以爱国行为作垂范,以英雄人物作榜样,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历史的脊梁;也有一些另类英雄,为了国家大义不拘一格地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课本里收录的诗歌名篇《木兰辞》,便记录了一个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智慧和才能,更应该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论男女、老少、贵贱,都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如,在学习杜甫《春望》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解读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通过这个背景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沉郁心中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歌,明白诗人遭遇国破家亡时的悲愤心情,深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英雄事迹的浸润,通过爱国情怀的熏陶,慢慢就会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高尚,来源于对国家的热爱;真正的情怀,来自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

其次,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广袤疆土、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本里,还是杜甫的一首诗――《望岳》,诗人用博大的胸怀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而在《观沧海》里,曹操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孟浩然和《过故人庄》则以小巧自然的风格,描写了农家生活的静谧优雅。祖国山河的壮美雄奇,在这些伟大诗人的笔下,透射出了无限的魅力。当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了解祖国多姿多彩的风景时,一种国家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爱国家、爱生活的理念也将慢慢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外,中国的古典诗歌本身就体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感染他们热爱中国的古典诗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发展几乎伴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初中课本里,精选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众多的名篇伟作。代表中国古诗最高成就的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作品双峰对峙,如李白的《送友人》、《行路难》,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夜喜雨》;有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当然也少不了婉约派的影子,如晏殊的名作《浣溪沙》;有律诗,也有绝句;有古诗体,还有格律诗。总之,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形形,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巨大的成就和在世界的极高地位。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诗歌学习过程中,断不能将这些诗歌割裂开来,就诗论诗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将单首的诗歌、单个的诗人,放诸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来,让他们体会到中国诗歌的杰出成就和独特魅力,使他们由学诗歌到爱诗歌,由此再发展到爱中国文化以至于爱我们伟大祖国这样的高度上来。

还有,古诗词的爱国教育必须要与诗歌固有的艺术表现力结合起来。

我们说“诗言志”,教学生们品诗读句,要着重于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单纯强调爱国诗歌里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这也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流于说教和空洞。没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其实不叫文学作品,应该叫宣传口号。诗歌是一种最有张力的文学,艺术表现力是诗歌的生命。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古诗的独有艺术魅力、表现张力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用诗歌本身的感染力感化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诗歌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来诉说诗人自己在国破家亡时的愤懑,而是采取了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故国家园的花鸟树木当中,每句都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每句都能读出作者对战争的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人民的同情。面对这样的千古名篇,泛泛而谈杜甫的感情,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通过对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细腻的分析,让学生细细咀嚼,品读其中的滋味,与作者在感观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就一定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同身受经历作者思想的洗礼。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区别。

诗人和他的诗歌,都是生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思想和内容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为这些传统的诗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培养爱社会主义祖国、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要去其糟粕,摒弃陈腐,防止一些落后甚至危险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国的古代诗歌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们在诗歌教育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并用艺术的方式开展,达成教育预期。

参考文献:

[1]雷海娟.《春望》教学案例[J].文学教育[J].2006(1)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德育渗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小学语文中选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具有强烈的审美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句精炼,旋律优美,趣味无穷。同时,这些古诗更凝聚着爱国主义思想,维系着我们伟大祖国和谐团结和经久不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诗不失为非常理想的优秀素材。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问题。

一、挖掘爱国情感

在小学语文入选的古诗中很多诗篇都是含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这些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内容,教师要抓住这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让他们从小就有爱国的美好品德。学习我国古代诗歌,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伟大爱国诗人陆游曾写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爱国统一的思想;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保家卫国的精神状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挖掘这些思想内涵,深入去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教育,将来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咀嚼审美情趣

在古代有很多山水诗人,他们歌颂着祖国的壮美河山,由此让学生感到审美的教育。比如,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从古诗中享受美。

三、爱人民的教育

爱国和爱人民是有机结合的,是统一的,在古代热爱人民的诗歌很多,可以利用这些诗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对劳动人民充满无限的爱。比如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充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反映出了农民田间劳动的披星戴月,辛苦劳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3

关键词:物象;意境;“初发之芙蓉”

一、创作背景

和众多的书斋型学者一样,宗白华(1897~1986)度过的是单纯的学者、教授的一生,少有起落与波澜,平

静得近乎平淡的一生,然而,平淡中自有其不平淡者在。从21岁(1918)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时起,宗白华便发愿为建设未来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终身。在此后六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矢志不移,默默从事着他以为应做的那份工作。他有意避开政治漩涡的裹挟,以边缘地带自处,不求闻达,甘于淡泊,唯独对他的学问——艺术境界的追求,至死难忘。

宗白华唯一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作为非主流的小诗运动的殿军,这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除了得到少数诗人和批评家的好评,《流云》在当时及其后的诗坛上似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宗白华本人对这些诗作却十分珍视,1947年曾以《流云小诗》之名重版,1986年临终前,又将其全部收入文选《意境》。宗白华曾以他的这部诗集得以复归而欣喜,希望读者将这些诗作当作实践之体验,与那些探究艺境的理论文章合而读之。因此,这部诗作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试着对这部作品作些诠释。

美学家眼底下的花花草草尽显“美”之光,唯美是他们意识里的追求,其意在通过对美的发现进而对美的艺术审美,以至明静身心,清晰思想。宗白华便是这样的美学家。“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美的两大类型,即‘错彩镂金’的美与‘初发芙蓉’的美。而后者是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最高美的境界。”鲍照曾说谢灵云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颜延之的诗是“铺锦列绣,亦雕璝满眼!”宗白华说:“这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他认为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方面。比较起来,他认为“初发芙蓉”的美比“错彩镂金”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艺术美的继承上,宗白华更多的接受了“初发芙蓉”的美,《流云》小诗是这方面的杰作。

诗集《流云》虽曰小诗,但小诗并不小,观其物象意境,其广阔之面直至世界千千万万。在其微小的诗歌文体之内包蕴的是阔大的世界生活,有如夜观星火,渺渺小小之光遍布天宇,令观者收览众宇之物象。缘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印象,作者体现在诗里的物、意充满着古典的艺术气息。同时因其美学家的独特目光,对世界渺小物无限之美的挖掘,在《流云》小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思想内涵

《流云》小诗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是通过诗人对“流云”种种形态的观察、体悟、参照自己的情心,表达诗人所追求的“流云”之美。诗歌里面突出地表现着对“云”的眷恋喜爱。“云”包括了诗人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为何独喜“流云”,而不是花草、风雨呢?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找原因:

(一)“云”意象在历史文化中的内涵是宗白华向往“云”境的背景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从诗经到楚辞,人们对“云”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已赋予了“云”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浮云”喻飘浮不定的高志、理想,屈原《悲回风》有“怜浮云之相苹”,宋玉《九辩·四》有“仰浮云而永叹”。到汉魏唐宋,“云”的文化意蕴更是不断的得到丰富和深化。丰富的“云”的意象内蕴激荡着宗白华的情感,那些充满着中国文人普遍心态的“浮云”、“白云”、“青云”同样是宗白华的心态,因而对“云”的追逐正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歌的追逐。

(二)宗白华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态度是他喜爱“云”的根本原因

宗白华以“美”的目光参照自然景物,追求自然之美,自然中的景物便成了他内心的外在表现。“云”表现出的温和,时起时伏的形态正好契合诗人的审美态度,因而对“云”有了独特情感。在《我和诗》里写道:“我小时候虽然好玩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空的白云和覆成桥畔的重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看天上的白云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风色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童心里独自玩耍的对象。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时常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我有一天就云的各种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可见“云”的形态早早地占据了诗人的心灵,对“云”的向往体现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占据诗人心灵的“流云”在于“流”和“云”所固有的内蕴,“流”有流动、流逝的思想倾向,“云”则包含了诗人对物理世界流逝的淡淡的忧愁和生命情感的表现。诗人追求自然美的向往转向对“流云”的酷爱之上。

三、艺术境界

诗人以“美”为艺术追求,以“流云”为心灵的形象表现,通过清丽的物象使诗歌意境明晰可观,这是诗人在《流云》诗里的表现技巧。物象与意境结合,使人从物象之中自然洞察到诗歌意境的绝妙,美贯穿着整个物象意境,给人以奇高的艺术境界享受。

在诗人眼里,美从哪里来呢?作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对抽象之“美”的向往追求,在具体的美的物之间寻找,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形成物与意的结合。

《美从何处寻?》曰:“啊,诗从何处寻?/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从微风里,飘来流水音/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原来,在诗人追求美的目光里,美在于“细雨”、“落花声”、“微风”、“流水音”、“蓝空”、“孤星”之间,在于一切天地自然间的万物万象,是一种自然美。而对这些自然间的万物万象,诗人寄予柔和的、美的、真的情思,即使是“细雨”下,也非离人泪,没有悲切愁伤,即使是“落花声”、“流水音”,也不会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的感叹,对于这些自然万物之间的勃发和凋落,诗人的态度是平和的,平静的,使人从中看出,作者将生命看成是宇宙运转的一个步骤、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去过多的理会顾虑生命的生死或者喜悲,作者更看重的是从自然发展的角度发现自然中的美,并从中收获为心灵的一种艺术享受,将自然生息作为必然的运转,因而,即使是“落花声”、“孤星”,也是美的。作者在他的散文《我和诗》里写道:“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节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从美之中,可见纯真的爱。诗人对万物万象的情思,便正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及自然之爱的情绪。

凭着对自然之美的喜爱,诗人在诗歌中以清丽的、纯真的物象,将他追求美的心灵通过物象表达出来。这并非诗人过于单纯天真的审美眼光,而是他的心灵已从现实中超脱出来,以唯美的目光审视世间万物。宗白华说过:“我们的世界是已经老了!在这世界中任重道远的人类,已经是风霜满面,光垢满身。他们疲乏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只是罪恶、机诈、苦痛、空虚。”正因为世态的失落,要么造成创作者对世态生活的绝望,要么从中超脱,通过求美以熏陶、慰籍心灵,洁净思想。宗白华选择了后者,在他心灵深处,仍保留着一块静地,这块静地用来接受美的自然万物。在社会与自然这两个环境当中,最不易遗失本真的当属后者,即使人类对自然界加紧迫害,其本真仍在,故执着于追求美的诗人便从自然中寻找美、寻找爱。

由于执着于对美与爱的追求,反映在诗人头脑里的物象便显现出清丽的形态,体现在诗歌里,予人以纯美的震撼。清丽的物象包括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出现在诗人头脑中的物象必然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诗人从这错综复杂里选择符合其心灵的物象,显得单纯起来。如对小草的吟唱,有长在污水排放处的失去颜色的小草,也有长在田野间碧绿的小草,诗人必定选择后者作为抒情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诗人的目光总是向往着“美”的世界,它需要必要的物来代言,如《世界的花》曰:“世界的花/我怎忍采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舍得你/我不如一个灵魂化作你!”这其中体现了诗人矛盾的思考:对世界存在的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并对此有着隐隐的忧患,倘若拿手采来,这不是诗人的本心。若不采之,又恐失落的人类世界将美进一步损害。因此,诗人最后做出了:“我不如一个灵魂化作你!”的选择。实在的物迟早会受到摧残,只有保留在心灵之内才能永恒珍藏,于是诗人将美收藏到心里去了。这是最高明的手法吧。

其次,这清丽的物象仅是大自然与心灵之间的物象,而非其他。诗人已将心寄托于自然之物,在自然中求美,求得的将是自然可爱之美。这“美”是不易变质的,可以永久享用的。因为这是最本真之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的存在遭到破坏,无不令诗人内心感到痛苦,但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的这些美与丑的格斗是诗人无法改变的,为求得能洁净心灵的物象,诗人便只有从自然中寻找。《我的心》道:“我的心/是深谷中的泉/他只映着了/蓝天的星光/他只流出了/月华的残照/有时阳春倍至/他也啮咽着/相思的歌调。”

由此,倒映在诗人印象中的物象是单纯的、清丽的,又不乏引起相思的物象。这物象是不曾经过扭曲的,故而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体现着作者对美的绝高的艺术追求。

清丽的物象又怎样形成诗人心中的意境呢?从《流云》小诗里可发现两种情况:

触景生情,缘物生情。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春秋代序,阴阳卷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由于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心情可能因此时之易变或物之演变而起伏。

物与意,相互渗透,在创作主体意识内生成一种混然的状态,物象映入意境当中,意境中之物又实乃物象,这样,将物与意的地位及作用同一化,呈现一种物象诗意化,诗意物象化的状态,使人能从抽象情感中寻到具体物,又从具体物中悟出抽象诗情。《恋爱》里写道:“恋爱是无声的音乐么?/鸟在花间睡了/人在春间醉了/恋爱是无声的音乐么!”诗人眼里的“恋爱”,到底是人与人的恋爱,或是人与鸟、人与春的恋爱;还是鸟与花、花与春、春与鸟的恋爱,似乎混然一片。其实非然,它明晰地告诉读者,恋爱在于我与你之间发生。“我”“你”是天地间万物(包括人)。诗人将情感之意寄托于花鸟之间,寄托于自然之间。他的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花草而立言,山川花草同时反过来为诗人立言。表现出主观的生命情趣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互融互渗。成就一个鸟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宗白华在《我和诗》里写道:“湖山的清景在我的童心里有着莫大的势力。一种罗曼蒂克的遥远的情思引着我在森林里,落日的晚霞里,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一种无名的隔世的相思,鼓荡着一股心神不安的情调;尤其是在夜里,独自睡在床上,顶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那时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光溶化为一,漂浮在树梢林间,随着箫声、笛声孤寂而远引——这时我的心最快乐……”。因此,自然里的“物”与自然物形成的“意”结合成《流云》小诗一束。在这些短小的文字之间,诗人的心灵充满了清丽的物象和明晰的意境,并由此而引发着诗人对美的无穷向往追求,同时激发起读者观众对现实丑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美的珍惜。因此,《流云》不仅体现了宗白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的意境追求,而且引导读者向往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章启群.重估宗白华[J].文学评论,2002(4).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分析

初中古诗文是初中的必修课程,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差异,因此初中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想要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探索。

1、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表现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材占了一定的比重,但几百篇古诗文并不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涵盖。经过分析在我国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其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爱国主义方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人以及文人不计其数,因此创下了很多爱国佳作。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歌颂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其主要目的是让中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表达了自己愿为祖国而牺牲的壮志豪情;再比如诗人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再例如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该古文体现了作者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在初中古诗文的选入中不难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古诗文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歌颂和赞美,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2、人间真情方面

最基本的人间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个方面,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人间真情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可谓是不变的主题,在古诗文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歌颂人间真情的古诗文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马致远的《秋思》,该古文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的非常完美,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能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祝愿。在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像此类呼唤人间真情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在此类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存在,并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真善美。

1.3、伟大理想抱负方面

古代君王社会难免会出现阶级社会不公的现象,因而涌出大量抱有远大理想的诗人,通过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从而将自身的追求抱负寄托于诗文上,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社会的追求及安居乐业的憧憬,这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就明确写到社会的繁荣衰退,受苦的只是平民百姓,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2、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古诗文进行深入了解和感悟,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的渗透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1、全文理解,找准渗透点

古诗文与现代白话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文语言有较大差别,初中生对古诗文接触的还不多,因此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疏通整篇古诗文的主旨思想以及大致意思,让学生理解全文,然后再根据该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找准传统文化的渗透点,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意思,再找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对这两句诗句的具体分析引出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让学生联想历史上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以此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结合诗文,创设情境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靠单方面的说教便能完成,而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诗人当时感情过后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整堂课教师一直在说,而学生完全不能理会当时的场景,教师应适当创设一些古诗文中的场景,将学生带入该氛围中,让学生亲自体会,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李白仗剑出川时的场景,感受诗人为了实现抱负而远离家乡的不舍之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多年以后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四处奔波的样子,进而对学生进行人间真情的教育,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3、利用活动进行教育

语文源自生活,古诗文也是一样,为了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入手,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古迹,每个文化古迹都有相应的古诗文,教师在组织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背诵当地文化古迹的古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代人们的生活,然后在此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的将其渗透到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内涵,进而根据古诗文找到其渗透点,同时要通过一系列场景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红侠.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高君英.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民族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95.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5

1 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

3 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一、课前延伸

1 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

2 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

3 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尝试回忆多年来所学的众多篇章中与本单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篇目,选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二、课内探究

(一)谈“爱”

1 诵我所爱爱犹切。各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作。

2 呈我所感感益深。各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本单元诗篇的创意解读。

3 说我所悟悟愈彻。请套用以下句式,归纳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组长组织组内交流,互相点评,修改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就是爱——

艾青说:

爱是炮火中撕心裂肺的执著鸣唱,爱是

鸟儿融进土地的热泪和翎羽……

原来,爱就是血肉相连;

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说:

爱是,爱是……

原来,爱就是……

4 忆我所学学更通。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本单元诗歌内容相近的作品,套用以下句式,进一步谈谈你对爱国思乡之情的理解。组内交流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也是爱——

都德说:

爱是小弗朗士课堂上忏悔而专注的目光,

爱是韩麦尔先生黑板前无助却傲立的背影,

爱是……

原来,爱还是……

(二)论“诗”

1 声与情并发并茂。各组结合以上的理解和体会,用各自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各自欣赏的篇章或段落。

2 赏与析入理入情。师从林黛玉苦学作诗的香菱曾说过:“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有,就请结合本单元诗作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品诗的感受吧。

这就是诗——

难以言传却如临其境,

看似无理却有理有情。

3 褒与贬见仁见智。现代诗歌创作看似无定法,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请阅读以下修改过的作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与原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你是否发现了一些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乡愁

乡愁曾是儿时对母亲的依恋,

乡愁曾是少时对爱人的思念,

乡愁后来成了痛失母爱的悲凉,

乡愁最终成了企盼祖国统一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

我要拼命喊出我的悲愤和激怒,

我要充满希望地等待自由和和平。

即使死去,

也要把自己埋在祖国的土地里,

永不离她而去。

我所有的悲哀,

都源自对她深沉的爱。

三、课后延伸

结合以上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让阅读诗意地流经我们生命的每段时空。

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参加了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后,我心潮起伏,特别振奋。因为同行们交流的做法和成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将在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精彩的舞台上舞动青春,学生们也将在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的空间里浸润成长。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贯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语文主题学习”是本课的主旋律。单元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在两节课的有限时空里,不仅学习了同一主题的四首现代诗,更将学习活动拓展到初中阶段所有同主题的诗文篇章中。

2 给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约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把第一课时(课前延伸)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与文本进行了一番充分自由的对话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3 给学生的表达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自选形式的诵读和创意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读诗的形式多样,他们对诗歌的诠释方式(歌曲、绘画、哑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起到了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作用。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6

关键词:戴望舒 诗作 抒情主人公形象。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雨巷》

每当看到这首诗,都禁不住要轻声吟诵一遍,细细品味,默默感受那一份惆怅与真率的落寞。我们的眼前似乎也出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烟雨蒙蒙的季节,江南一个深幽的小巷中,一位带着眼镜儒雅的年轻人,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中默默地独行。他的身影孤单,他的面容憔悴,但那一双至诚的眼睛却饱含着热切与渴望,苦苦寻觅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诠释了“我”与“丁香姑娘”从开始若即若离到最后消散分手的故事,有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其实不然,诗人本身的创作主张就提供了解答这个问题的钥匙,“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雨巷》就是一首兼得“写实”与“象征”之妙的佳作,你说它不“真实”吗?雨巷、油纸伞、姑娘……历历在目,你说诗人写的就是“雨巷”与“姑娘”吗?又显然别有象征和寄托,说到底,此诗集中流露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想有所追求,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的寂寞情怀,因此在当时得到了很多的共鸣和知音,读来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所以说,《雨巷》是戴望舒所有诗歌的摇篮和源泉,后来的戴诗里所展开的时代主题和人的主题,都是从这儿发源的。戴望舒的作品充满了消极、颓废的色彩,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是颓唐与寂寞的。但仔细阅读,品味之后,发现他的诗作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居然是相当丰富的,生动的,且多面的。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消沉、孤独、伤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而且能看到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美好理想的寻梦者形象;看到一位对衰败的祖国充满了痛楚、对残暴的侵略者充满了义愤的爱国主义形象;看到了一位对生命、对人生不断思考,人间真情、真情挚友的守护者形象。这些不同侧面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戴望舒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这些抒情主人公形象也是戴望舒本人真实形象的写照。

一、忧郁、惆怅、孤独甚至颓废的落寞者。

戴望舒幼年时曾得过一场天花,病愈后脸上留下了疤痕,也正是这些疤痕极大地刺激了少年幼小的心灵。尤其是长大懂事以后,来自于朋辈人中的嘲笑,使得诗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生理上的不幸、追求理想不得的苦闷,对施绛年苦苦恋情的失意与无奈,聚合在一起,使诗人敏感的内心一再难受。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落寞者的形象,一个孤独、忧郁、颓废的抒情主人公。这在《我的记忆》、《望舒草》中都有集中的体现。《我的记忆》第一辑的《旧锦囊》中的《夕阳下》《寒风中闻雀声》的两首诗就是作者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反映,这些诗充满了自怨自艾的消极孤苦和颓废的内容。而《望舒草》中《我的素描》、《单恋者》等也深刻地抒写下了这种悲苦的心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带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寂寞地忍受着,生活着,如同诗人在《夜行者》中写道:“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又如《烦扰》:“假如有人问我烦扰,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可见诗人这时的烦扰,是何等的深沉和不可言状。这类诗充满忧伤、迷惘的情绪,真实地表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脱离人民、脱离斗争,看不到出路的精神状态。

戴望舒执着于对象,故格外的凄苦,这样一份对于个体生命意义追寻的真,一样的令我们动容。评论者认为戴望舒这路诗人“沉溺于病态是没有出路的,得想法子走出象牙之塔,不能老在象牙之塔里沉吟,得从内心世界里走出来,正视现实,走向生活。”其实,“从内心世界里走出来”了,私人抒情话语也就消失了。这类话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并不是说他没有问题。由于文化的制约,由于多数诗人没有哲学、思想的底蕴,中国现代诗人的自我追寻很难摆脱虚无的宿命,植根于此的私人话语到此也就是难以有更深广的发展。戴望舒私人抒情话语的长处与局限均系于此。

二、对爱情极为珍视的痴情者。

当古代诗作中的爱情诗“山无陵,河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于君绝”一遍遍响彻耳边的时候,我们为男女主人公坚若磐石的感情感叹不已。当我们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化凄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时。不得不感动于苏轼对妻子王弗的炽烈的思念之情。但当我们再读到“可是,啊,你是不存在着了,虽然你的记忆还使我温柔的颤动,而我是徒然的等待着你,每一个傍晚,在菩提树下,沉思地,抽着烟。”(《到我这里来》)我们同样感叹于抒情主人公对一桩没有希望的爱情的炽热与痴情。戴望舒在大多数的诗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情感病患者。这个病者絮絮地讲述着他的渴望、苦恼,讲述着他得不到爱的寂寞、苦闷以及失望。他讲的一切想表达的是对于所爱者的一往情深,希望得到那个理想女性的理解、同情和爱。其中《眼》与《致萤火》是戴望舒的诗中表现爱情最重要的作品。《眼》写于诗中新婚之后,是一首爱的至高赞美诗。诗中表达了光爱的个体是残缺的,光爱的生命是匮乏的,爱就是完整,爱就是充实,爱就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这首诗揭示了戴望舒诗中的爱情追求意义。戴望舒的爱情相对于传统的妻妾婚恋观而言是现代的;而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又是浪漫主义的;但终究是中国的。在戴望舒的时代诗人不能从诸多社会角色获得个体生命的圆满感,追求理想的爱以充实,支撑生命遂成这样,也是时代的风气,然而,理想的爱情一旦落到婚姻的现实必然带来幻灭。是废然思返,重新在现实社会运动中通过具体的社会角色成为“人”,以现实个体价值,还是由此走向绝望,不过是选择问题。戴望舒于一再追求之后就倾向于后者。《致萤火》流露了不堪承受生命寻求解脱的意愿,构成了由爱情追求中的痛苦转为获得爱情时的欢乐转向再失去后的绝望这么一种私人抒情话语的脉络。爱情主题是其话语的表层,爱情背后是个体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追求,他将匮乏的空虚、寂寞、忧伤,追求的不懈历程以及追求的结果一一诉说,现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诗人这般长时间地执着于个体生命的追寻。

花好月圆,两情相悦,固然是人间美事。但爱而不得,留下绵绵的情思和痛楚,也许更能打动人心。抒情主人公的痴情和执着,不能不令人抨然心动,感慨万千。

三、心存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寻梦者。

“戴望舒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的一生,正直、诚实、温存、向往革命,热爱祖国,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却又害怕斗争,耽于个人的感情的小天地。因此,尽管真理的火光曾常常在眼前闪耀,他往往追随几步之后又退缩下来,一再蹉跎,感到孤独、忧郁,乃至绝望,直到抗战以来后,他才从个人的小天地走到苦难的战斗的人间。”

的确,戴望舒不是一个没有理想追求的人,否则他就不可能因为办进步刊物而被学校开除,但是他也是一个革命不彻底的人,当冯雪峰将他介绍进入“左联”之后不久,他就慢慢远离了“左联”。这一行为使当时很多革命家难以接受,感觉不可理解。

戴望舒渴望革命但又害怕革命的思想,自然有社会、历史、现实原因,虽然他在20世纪30年代没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但并不能代表他对美好的生活没有希望,他对未来没有憧憬。尽管政治的失意,爱情的打击,这双重的痛苦几乎使他一蹶不振,但从他大量的诗作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一颗对美好理想,美好爱情孜孜不倦追求跳动的心。

在《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中,“我们看到了他那不甘寂寞,沉沦的灵魂的闪光”。当然,最能体现抒情主人公不甘沉沦,对美好理想挣扎企盼心情的诗作,必定是开篇提及的名篇《雨巷》无疑,戴望舒带着一股执着和坚韧苦苦追寻着他心中的“丁香姑娘”,其态度之决,其信念之坚定,令人感动。除此以外,《寻梦者》、《深闭的园子》、《我思想》、《我的素描》、《我的记忆》、《对于天的怀乡病》等,也都在低回,感伤,忧郁的律动中同样徘徊着一个寻梦者,追求者不屈而倔强的灵魂。

四、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爱国者。

在中国现在文学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有血有肉的爱国者。他们过去或思想上或信仰上追求有所不同,但当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却能走出书斋,投入到抗日救亡,挽救民族命运的洪流之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爱国之歌。戴望舒、穆旦、李金发、许地山、胡适等一改往日的形象和主张,在激荡的抗日风云中,去执着地追踪时代的步伐。像许地山这位一贯沉溺于宗教世界、乐于研究深奥佛理的大师居然成长为一名抗日救亡的社会活动家,一名意气风发的爱国志士,的确令后辈肃然起敬、感叹不已。而其中的戴望舒更是从其灵魂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与赤诚,以他那忍受酷刑而不屈的身躯,以他那深沉激荡、动人心魄的文字,成为一名崇高的爱国者。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他编写杂志、写诗、翻译,以旺盛的热情进行抗日宣传。但他不幸被日本宪兵逮捕,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份子高尚的民族气节,同时这场经历也使他的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得到了升华。在他的笔下个人的悲哀、落寞、伤悲的情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爱国者对这片热土的深深呼唤,对倍受帝国主义蹂躏的祖国的一腔痛惜之情。

1939年元旦,他写了一首《元日祝福》,向“血染的土地”和“英勇的人民”祝福,表现了对人民斗争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礼赞,诗本身而言并不算优秀作品,但对于这样一位诗人来说,已是了不起的转变。此后,他又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口号》、《偶成》等十几首诗,他“试图协调旧的个人哀乐和新的民族和社会意识,也试图使他的艺术适应开拓了思想和感情的视野”,充分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刻画出了一名坚强不屈,愿为祖国献身的爱国者形象,其情真,其意切,撼人心灵,催人泪下。作者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从纯熟个人的低吟,走向了为祖国的解放发出战斗的呼声。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自己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祖国的地图,构思新颖别致,高度概括地描述了祖国的雪峰水田,黄河岭南,既为沦陷了的土地痛切哀呼,也为“永恒的中国”热情歌唱,其基调悲哀而激愤,而振作,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偶成》中“因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有永远存在,他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又会像花一样重开。”摈弃了过去多种语言和观念的游戏,用朴实而形象的手法,写出自己深刻的体验和爱国热情,给人一种新鲜而热切的感受。

眼见祖国大好河山沦陷,戴望舒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怎能不心在流血,眼在流泪。他本人亦或是抒情主人公形象,也都成为了一名可歌可泣的爱国者、献身者。

五、人间真情、真挚友情的守护者。

在戴望舒《灾难的岁月》这本诗集中,我们有幸读到一首《示长女》,不能不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中,作者表达了对自己亲骨肉的深深眷念之情和慈父之爱。在此,抒情主人公由过去的“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变成了温情脉脉的慈父,情感也由过去的自怨自艾变成了平和、乐观、幸福。我们惊讶于抒情主人公由一个寂寥的年轻人到拥有博大爱心慈父的过度。对女儿的思念,对亲情的向往,对与女儿共同生活的岁月的回味,极大地丰富了抒情主人公的内涵,在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中,可以说都是一个新的境界。

另外,戴望舒也是十分看重友情的,他是一个讲义气、重友情的人。我们可以从《断指》、《祭日》、《前夜》等作品中感受到他对朋友的深深怀念和真挚情感。在《断指》中,抒情主人公一直保存着一个朋友的断指,虽然这个朋友已经死去,但他的“断指”却给了活人一种寄托和信念。在《祭日》中,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已故六年的朋友的一种难以忘怀、深切思念之情。死去的人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活人的梦境中,此种情形,如果不是骨肉亲情,不是至亲好友,恐怕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可见,戴望舒心灵之中紧紧守护着的真挚友情可见一斑啊。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7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9

1 利用诗歌教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媒介之一。我们知道,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生和生命的探索和理解。在诗歌创作中,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对题材、意象的选择和喜好,或是他在诗作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趣。可以说都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外现。因此,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应把诗歌诵读和写作作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步骤,让学生在吟诵中熏染,在吟诵中感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让他们在吟咏中感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本色;感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感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矿达和真挚;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惊喜和期盼;感受“兴,面姓苦,亡,百姓苦”的沉重和悲哀;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和雄奇;感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的懊悔和理智;感受《卖炭翁》中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疾苦……总之,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喜怒哀乐,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铸就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帮助他们形成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气质,从而达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 利用诗歌教学,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核心所在。而诗歌的“教化”功能,可以说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些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作者忘身报国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激荡在我们心中的澎湃汹涌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始终如:一地把诗歌教学和爱围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诗教这一简练、明快的独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周、保卫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3 利用诗歌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趋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应始终渗透着美育成分。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也首次彰显了中学语文课程注重审美的基本理念。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学科的独特与唯一体现在它与艺术的接壤和交融上。而艺术的第一特质即是审美特质。那么,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就应开辟出一片美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诗歌鉴赏应该是其中最明媚的一处风景。当“大漠孤烟烟,长河落日圆”珠矶般的语言在唇齿间萦回的时候,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无限风光在眼前若隐若功的时候,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节奏在耳铿锵回响的时候,我们无法否认,其极富艺术美感的语言会让学生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遗憾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似乎更热衷于时尚、娱乐新闻、球赛胜负、明星私人生活;热衷于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热衷于诸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却不屑一顾。正是缘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更应该通过语文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来让学生接受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熏陶,让他们充分领略我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中国古典诗歌中体现的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利用诗歌教学,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编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数量之。题材之广,作家之事,前所未有。从《诗经》到《离骚》,从汉乐府到新乐府,从“建安七子”到“初唐四杰”,从陶渊明到王维、孟浩然,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欧阳修、“三苏”、王安石,还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基本上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貌。而且所选作品都是千古绝唱,读后让人不禁击节叫好,拍案叫绝!其富有美感的语言,其抑场顿挫的节拍,其寓含哲理的佳句,其色彩明朗的画面,其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其直冲云霄的万丈豪情,其乐观旷达的博襟……无不折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诗歌并不仅限于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要领略其中的人文性,感受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央一片天地的无穷奥妙,引导他们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从而达到增舔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

5 利用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篇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要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

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