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的体现

时间:2022-11-30 09:41:31

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的体现

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行走的第一名片。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名片,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孕育出了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古代文学无疑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最直接的载体。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家、作家的思想以及文学作品都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内容广博,构成了中华民族最丰富、最辉煌的文化基因。”中国古代文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朝两千多年的文学经典,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近年来,我国对传统优秀文化特别重视,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大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书斋,关切人民所感所思,将传统文化和当代人之间建立好联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道德教育,重视家训、家书文化,挖掘乡土文化;广泛开展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日等活动;组织编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充分利用各类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文学作品所透露出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西方注重“理”,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发千古之议论或传达许多深邃的思想而文明,中国的文学作品虽然也有“文以载道”一说,也有《过秦论》等发出与众不同的议论与想法的文章,但还是侧重于“情”“心”,更加注重作为个体的情感欲求,侧重表现个体的内心世界。清朝袁枚的“性灵说”,袁枚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他还认为:“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随园尺犊.答何水部》)即诗歌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表达,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和真实的情感;李贽的“童心说”也强调童心就是真心,童心就是作家的赤子之心,是不掺杂其他的社会观念以及人伦道德中原始的、天然的本心,是诗歌创作主体的真实感受,诗歌要表现的是个体真实的情与思;汤显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所提倡的“至情论”,认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汤显祖更是将“情”奉为文学所表达的最高形态,万物虽有情,但人与草木之类的物情有所不同,人生而有情,文学应当抒发的是人的情,所谓的“情”强调的是人的情感需求以及人的审美欲求。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更注重以人文本,以情为本,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不乏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学作品,以“理”为主导的西方文学作品和以“情”为主导的中华文学作品,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一个“情”字几乎可以概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核心,也是优秀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主干,人与自然里的山山水水也有诗情画意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贯穿了情。无论是个体内在指涉的自怜自悯,抑或是对家乡风景,对祖国河山大地的歌颂,或是哀叹众生艰难,命途多舛,其实贯穿这其中的主线就是一个“情”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深刻的传统文化精神,一代代绵延,独特的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经岁月洗礼、社会实践以及共同生活逐步生成的文化精华,它可以统一地体现出某一民族共同的信仰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则培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而这种优秀的文化、深邃的精神都是依靠多种类型的古代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古代文学作品类型丰富,如先秦散文、诗、词、曲、赋,小说等其中不乏有爱国、强国、仁政、爱民等博大的思想内涵,经过悠悠历史的沉淀,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才有了中华文明——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留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作家群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历朝历代的不同作家作品、不同学派思潮、不同观念信念,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也不尽相同。”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几颗璀璨的明星。这些明星级作家身上体现了带有时代烙印的伟大精神,他们的精神既深受先于其时代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亦是其所处的时代赋予的独特精神品质。作家的精神思想也会影响到后世之人,这是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逻辑,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伟大精神,是个人特质和文化属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屈原钟爱楚国,为使楚国强大,大力倡导变法改革,因变法损害贵族利益,遭诽谤排挤,先后被流放到汉北等地,但始终对国家至死不渝,最终在楚国郢都被秦国攻破之后,以身殉国于汨罗江。其作品《离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创造了许多典型意象,诸如“香草”“美人”等,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塑造了一个全心全意的爱国者形象,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颇为深远的“骚体”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歌,被历代文人所模仿。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其人刚正不阿,治狱廉平,严于律己,崇尚品德,曾因多次劝谏而遭受贬谪,好友梅尧臣曾写文章极力劝阻范仲淹少说话,谋己事,自己逍遥即可,但他依旧在《灵乌赋》中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心为民请命。范仲淹一生成就颇丰,在政绩方面,他以民为本,重修捍海堰,不仅保障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耕种等,而且在后世起了很大的御灾防洪的作用;在教育方面,范仲淹曾经提出“重名器”,认为人才的选取首先在于教育,而当时的科举以考试举人,而考试之前却少育人,造成了人才选举和人才培养之间的断裂,范仲淹将之比喻成“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并实施教育改革,复兴学校,加强学校管理,完善教育体系,倡导经世致用;在文学方面,他的散文有《上政事书》《岳阳楼记》等,呈现出逻辑严密、融记叙、抒情、议论等为一体,动静结合,思想境界崇高的特点,他的诗歌内容涵盖面广泛,有的关注民生,有的抒发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有的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志趣、人格操守等。其克己修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曹操,镇黄巾、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上,现存二十余篇,全是乐府诗体,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时事的,如《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一类是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的诗歌,如《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第三类便是游仙诗。其诗歌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气韵雄浑,开创了以乐府诗写时事的传统,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现其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展示出其英雄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抒发了他时不我待、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展现生命价值的人生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人断肠”,显示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欲网罗天下有才之士,以成千秋大业之心。历朝历代的作家群中,许多作家采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态度对待人生,当然也有超越世俗名利的人生观,庄子的“逍遥观”“齐物论”“坐忘”“心斋”“天人合一”等又给予人们不同的人生态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生命的本真状态,无论是人与自身,还是人与外界,都讲求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之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家群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作家群不仅是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的,更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精神而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体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记录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众多文明精神,这些作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大体理清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可以感受不同历史阶段下优秀文化涌现的内在因素和历史性因素,文学作品与单纯记录历史发展的书籍有所不同,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历史事件的阐述,也有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下具体的人的生活状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还有那个阶段下具体的人的心灵变化、个体的精神风貌特征。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所描绘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丰富深邃,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许多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发出耀眼的光芒,给与我们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其影响甚至扩大到全世界。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所熟知的许多经典古籍以及许多历史文献,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如被奉为中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也进入了众多研究人员的视野,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有的注重个人修养,有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的注重个体生命的内在本心追求,有的反映古人的非凡智慧,有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的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精神风貌。除这些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名著之外,各时代的许多诗人、作家发出的许多声音,也承载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传达的刚正不阿、坚毅执着、顽强不屈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传达出豁达的心胸。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民为先的精神,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承载了各个时代的精华,这些作品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血。在历史的长河中,作家们的躯体早已和中华大地融为一体,早已“化作春泥更护花”,但他们的精神、思想和个体独特的人格魅力却活在每一个作品中。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与之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气质,被他们的秉性、深邃的思维所感染,获得修身养性之道。获得经世致用的智慧。同时古代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每个时代的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性,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人们的社会风俗,心灵变化,以及独特的心灵体验,也证明了历史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丰富的、深邃的、反复的、动态的、有温度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中所经历的艰辛,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来之不易,从而从心灵深处唤起我们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尊崇感,激发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并焕发我们将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发扬的决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属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贯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美学导向、思想意识、人生哲学、文化心理和理想追求,彰显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吸收利用好这些优秀资源,共同创造民族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江西日报,1-08-23(0).

[2]申杰,王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1(31):4-.

[3]曹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究[J].汉字文化,0(18):0-1.

[4]雷斌慧.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1(0):81-83.

[5]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议[J].西部学刊,5(0):5.

作者:季蓉 单位:南京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