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意思十篇

时间:2023-04-06 08:03:35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1

1、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来源:文章屋网 )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2

[关键词]庐山;诗人;山水情结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3-0089-07

魏晋之际,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们为了保全性命、逃避杀戮,纷纷走向山水林泉,庐山也便成了他们的“精神乐园”。此后,历朝历代登山者,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一是官运亨通者登高咏怀,感恩谢德;二是仕途遭贬者隐居待命,慰藉心灵;三是政治遇险者遁迹尘世,栖息山中;四是信奉佛道者深居寺观,修仙慕道;五是愤世嫉俗者义愤填膺,心事浩茫;……当然,也还有其他许多闲适人物。这些人在和庐山的山水亲和中,丰富了体验,提高了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心灵得到了汲养与补偿,他们以情带景、托物寄意咏吟自然生态,创作了许多具有山水情结的优秀作品。

一、寄托理想的仰山情结

庐山,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宜人居住;这里,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如此自然生态优美、山色风光如画之地,怎不令人神往、爱慕与景仰呢?因此,许多诗人特别是陶渊明、鲍照、李白、来鹄等都把庐山当做寄托理想的一座名山。

(一)陶渊明归田躬耕的爱山情结

陶渊明是我国中古时期首位将庐山自然生态融入田园诗创作的著名诗人。他的家乡位于自然生态良好的庐山西南的农村,他生于斯、长于斯,故有“性本爱丘山”的秉性。他29岁踏入仕途,因不满门阀士族集团的统治,42岁便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田躬耕。

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6年),即归田居家第二年,他写了《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①“南山”,即庐山。他在山下的旱地里种上豆子,由于不谙农作技术,结果豆苗长得稀疏,而杂草却很茂盛。他只好每天刚亮就下地锄草,直到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山间小道旁长满了杂乱的草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不感到惋惜,因为躬耕是他自发的选择,田园是他生存的家园,也是他“返自然”的精神栖息地。这符合他的心愿,所以他才会发出“但使愿无违”的感慨。在这里,自然生态中的“豆苗”、“夕露”、“月亮”、“锄头”等,构成了具有生态效应的乡土情结,成为诗人生命依托的物质源泉。他在种豆的劳动过程中,又提高了与自然生态的内在沟通,达到物境与心境高度统一。这种交往,不仅使“带月荷锄归”具有诗情画意,而且使自然生态也诗意蛊然,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些自然生态景物与诗人的生活需求已达到了浑然物我的境界,构成了人与物相亲和、相吸引的生态关系。诗人的这种爱山情结,使他的田园生活及生命依存具有了巨大的诱惑力。

陶渊明的“爱丘山”情结,还表现在他吟咏庐山生态时,寄托了自已的理想情怀。他在《饮酒》其五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这首诗的宗旨是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的一体性。他告诉人们,自己虽然住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但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车马喧”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生态之物,而且也是象征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他没有感到“车马喧”,是因为“心远”使致。只有思想远离了尘世,才会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寞的态度。而今,环境虽然寂寞,但生活却能自由自在。那庭院边东篱下盛开的金菊,可以随意采摘,偶尔抬头,不经意地看到南山,心中自然感到欣喜。这“悠然”二字,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与自然生态相融洽的一幅图景。此时,诗人的主观世界与自然生态环境,已达到了“意与境会”、物我相融的艺术化境。而“山气”二句亦有妙谛: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回山林。这一切,虽无关人意,纯是自然生态之景,但山气宜人、飞鸟归林,则应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写照。最后二句,诗人领悟到生命真谛:凡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则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也就是说,诗人的整个精神已融入到金菊、夕阳、山气、飞鸟等自然生态之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陶渊明爱庐山自然生态的情结,也就是他归田躬耕的情结。面对庐山飞峙挺拨之姿,他立志躬耕,坚守生活自由的家园,构建精神自由的乐园,保持自己纯洁而高尚的人格,实现人生理想的幻想境界——“桃花源世界”。

(二)鲍照仕途难卜的忧虑情结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439一440年)期间,著名诗人鲍照任江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之佐吏(国侍郎)时曾登临庐山游览。其时,正是他仕途难卜、心力疲惫之际,他希望通过登临庐山,亲近自然,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解脱。因此,他写了这首著名诗篇《登庐山》。其诗云:“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深岩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霞并。”①

在我们分析、理解鲍照诗与庐山自然生态情结之前,须先大致了解一些他的人品和行为:他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极强之人,从不讳言追求荣华富贵、及时行乐和建功立业。他出身贫寒,在士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南朝,很难取得社会成功。但他毫不退却,一味只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去实现个人的价值。然而,当他的努力遇到社会的压制、世俗的偏见阻碍时,内心就会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因而,他的诗总是紧张而富有力度,并且带有某种刺激性。他非常喜欢写飞动的、奇峭的、不平衡的事物,这也反映了他易激动的心理状态。

这首《登庐山》便是生动的例证:他先写轻装简行上山、住房,接着写登山时所见、所闻,生动描绘庐山那种包蕴盛大、气象万千的自然壮观:昔日山峰高耸,而今崔巍如旧;往山涧俯视,其深不可测;往峰巅仰望,绿树入云霄,似与日月星辰相接。描写庐山高耸险峻之貌,便是诗人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心情体现,也是他将自己的思想情操,借助庐山自然生态景物大胆宣泄。之后,便写动、植物与人物:石径小道,曲曲折折地远上山间,然又消失在迷茫稠密的松林之中;层层云彩,纵横缭绕于山涧之下;阴岩下的冰,至夏天犹未融化;阳坡上的树,冬天还会开花;山鸟鸣唱似有情意,猿猴夜啸而感意清,仿佛山中的自然万物都情化了;而那些修仙者、慕道者、隐逸者,其事迹精神,亦深藏于此山之中。如果从“松磴上迷密”、“炎树信冬荣”、“嘈囋晨鹍思”等句来看,无疑是表现他对仕途理想的积极进取;若从“云窦下纵横”、“阴冰实夏结”、“深岩伏化迹”等句考虑,似乎又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甚至隐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恐惧,表现得胆颤心惊。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他出身寒微,政治上无依托,害怕仕途遭遇风险,故其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自然生态之物产生难分难解的忧思情结。但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又抒发了登庐山、返自然的情思:本好自然,故特来重游,表现他对庐山自然山水的向往情结。

(三)李白求仙访道的拜山情结

李白终生不得志,长期在祖国各地漫游,写下了许多歌颂山河壮丽与自然生态优美的著名诗篇。他与庐山结缘深厚,曾先后多次来此游览,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其诗云:“……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②这些诗句,既生动地描写了庐山自然生态的壮观景色,又形象地反映了他求仙访道的思想情感。

须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态密切相关:据《资治通鉴》载,安史乱军攻陷长安后不久,唐玄宗在逃奔西蜀途中,任命永王为四道节度都使。永王在国家形势处于十分危急之时受命赴镇,而李白不知内情,参加了永王幕府。他曾写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组诗,歌颂永王。很快,肃宗与永王之间的王位争夺战开始了,在肃宗的围剿下,永王迅速归失败,最后被杀。李白在混战之中逃离丹阳,四处躲避。当他逃到彭泽的时候,就以从璘“附逆”的罪名被捕,投入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经过15个月转辗踯躅的流放道路,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行抵巫山之阳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实行大赦,李白亦被赦免。万里流徙,一旦获自由,便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第二年,李白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于是写下了这首名诗。

诗人喜爱长江,崇拜庐山,故以浓墨重彩描绘庐山与长江雄奇的生态风光:庐山秀丽挺拨、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漫,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接着,诗人又从仰视的角度进行描写:金阙岩前矗立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幔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看那旭日东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高峻,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地天空,真是辽阔无际啊!诗人把庐山绝景“金阙”、“三石梁”、“香炉”等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里出现的峰峦、怪石、明湖、瀑布,都有奇幻的色彩。写高山,则是“秀出南斗傍”那高不可及的雄姿;写瀑布,用天上的银河倒流来形容,其气魄之大,实属罕见。

紧接着,诗人站在峰顶东望吴地天空,则眼前是辽阔无际;纵目远眺,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间变幻;茫茫九派,白浪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庐山与长江的自然生态之景,写得如此境界高远、气象万千,像仙境般华美,原来是为了“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去实现得道成仙的理想。这是诗人劫后重获自由,借咏庐山自然生态,迸发内心的真实思想情感和理想信念。李白此次登庐山,为求仙访道产生了拜山情结。

(四)来鹄“熔剑铸犁”的民本情结

庐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诗人为之折腰、为之歌吟,不仅有大诗人的名篇,亦有普通诗人的佳作,《双剑峰》诗便是其中之一。

诗人来鹄,唐僖宗时人,生卒年不详。他是“豫章人。诗思清丽。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归以诗词自娱。”①又据载:“来鹄,江州(九江市)人,没有考中进士,长期隐居山泽,自称‘乡校小臣’。他的作品遗留下来仅二十九首,大部分是七律,多是写羁旅愁怀、穷愁潦倒的生活,也有一些接触到民间疾苦。”②其《双剑峰》诗就间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诗云:“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殆应农器满人间。”③

这首绝句,主要描写庐山双剑峰的雄伟气势。双剑峰是庐山著名山峰,因其双峰并峙,峰尖触天,像两把长剑,故名。据《徐霞客游记》说:“双峰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庐山有两座双剑峰,一是汉阳峰东南,叫南双剑峰;另一在小天池山东北,叫北双剑峰,而以南双剑峰为雄伟峻峭,此诗是咏南双剑峰。首二句,写双剑峰的生态形势:它高耸入云,似乎要靠着天,自古至今,总是这样悠闲自得;它像“三尺宝剑”那样锋利亮光,高过四周山峰。它象征着威武与力量,可用它去刺破那浓云密布的苍天。不仅如此,诗人还突发奇想:希望借助太阳照耀下那火焰般的红云,把这双剑烧红熔化,用它去铸造更多的农器,让天下的耕者有充足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上太平盛世的好日子。这种“熔剑铸犁”的理想,寄托着他对当时社会不平的愤懑心情。他深居社会底层,了解百姓疾苦,急民所急,帮民所需。所以,他从双剑峰自然生态观出发,希望看到社会生态发生一个根本变化。这个美好夙愿,就是他的民本情结。

来鹄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结,有其社会原因:他处在晚唐后期,社会生态恶劣。唐代僖宗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达到极点。唐代对南诏的战争愈演愈烈,人民的赋敛和征发日益加重。加之,关东一带连年水旱,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后以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使唐代统治集团地位而摇摇欲坠了。

面对如此动乱的社会形势,当诗人目睹双剑峰时,便会即景会心,联想到广大平民百姓,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希望天下太平。诗人将自然生态与大众生命的情结关联,通过艺术形象,使之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来。这表明,在诗人与自然的息息交往中,自然不仅仅诗化,而且也人格化、人道化了。

二、抒发壮志的乐水情结

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记》中写道:“……其北岭两岩之间,常悬流遥霑,激势相趣,百余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有云雾焉。”①从这段描写中,可见瀑布水势之盛状、水流之湍急。庐山北面水多,而南面水急,故有许多著名的瀑布。历代乐水之人均来此观瀑、咏瀑。其中,李白、张九龄、沈彬、范仲淹等人的诗作,可谓豪情万丈、壮志凌云。

(一)李白初游庐山的壮怀情结

历代诗人游庐山,他们从不同视角观察瀑布,从不同情思吟咏瀑布,使庐山这一自然生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

这首诗,从表面看,它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山水诗;若从生态视角观察,它又与诗人的生态观而深深结缘。李白自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起,第一次离蜀外出漫游。他怀着对祖国秀丽雄伟山川的喜爱,探奇寻胜,开拓胸襟,增广视野;更有甚者,他出于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想通过漫游,广事结交,以树立声誉,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开辟道路。因此,他途经湖北、湖南进入江西,初上庐山。

庐山有许多瀑布,其南麓有秀峰、有香炉峰、双剑诸峰,有两道瀑布流出:一名曰马尾瀑,另一曰名庐山瀑布,高数十丈,两瀑汇合流出峡谷,成为山南奇观。

李白面对此瀑,见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在红日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那瀑布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峰之间,飘飘袅袅,奔泻而下;又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面对此景,心中顿时生发出无限激动与,从而使他的生态本位,作出积极的感发和顺应,产生深刻的心灵共鸣和交流,那才华横溢的豪情壮志,也像这瀑布般奔泻出来。他用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的自然生态形象,表达出对祖国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他内心炽热,饱含着向往进入仕途的激情,使飞动的情思与奔腾的瀑布汇为一体。这就是诗人与庐山瀑布的壮怀情结。

(二)张九龄仕途通达的感恩情结

中唐前期,著名诗人张九龄在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时,曾写下《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一诗。其诗云:“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③从诗题看,写远望庐山瀑布情景,而从内容分析,仿佛又感到诗人身临其境。他从不同角度,着力烘托渲染,运用写貌求神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画:

在诗人眼中,瀑布从高耸的庐山落下,远远望去,仿佛来自半天之上。这是诗人突出赞美它的非凡气势。那青翠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好像瀑布就从树上奔腾流泻,潇洒豪放,十分壮观。在阳光照耀下,若彩虹当空,神采斐然;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远播。对此,诗人赞美庐山属仙境,其秀丽景色,瀑布最佳。它与天空连成一片,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诗人写庐山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之化功,不愧为庐山自然生态的秀中之杰。然而,仔细回味,诗中的瀑布美景,正是其政治情怀的象征,也是诗人感恩情结的体现。

那么,人们必定会问:张九龄何以与庐山瀑布有感恩情结?其原因乃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很受器重,擢任中书舍人。三年后,张说被劾罢相,张九龄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朝廷,请求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迈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他虽然骤失宰相依靠,但却获得了皇帝的恩遇,这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因此,当他远望庐山瀑布之时,难免心潮起伏,浮想蹁跹。仕途奔波、政治风云,使他深感劳顿,那“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的瀑布魅力,又令他神往,他的疲惫之心,在亲和自然生态的过程中,得到了抚慰。而“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则是表现他的困惑和挫折得到解脱,内心产生了满足感与骄傲感。这些生态形象,是他仕途经历的真实写照。而“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青天红日,是他对皇帝“优制许之”的感恩颂歌。在诗人眼里,庐山瀑布不是一个与己无关的客体,而是一个与自己心灵息息相通的主体。可以说,庐山瀑布就是张九龄人格的形象特征,也是他感恩情结的具体象征。

(三)南唐沈彬弘扬公德的正义情结

沈彬系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生卒年不详,约于853—957年在世。少孤,苦学,应举不第,隐居云阳山。后游历还吴中,初仕吴,授校书郎。南唐时不仕,徙居宜春(今江西宜春市)。曾游庐山,作诗数首,其中《瀑布》别有情趣,耐人寻味。诗云:“泻出岳中源化水,喷成瀑布世还希。虽有仙女偷来织,不见山公采得归。万古色嫌明月薄,千寻勇学白云飞。若言真个堪裁剪,预被豪家买作衣。”①

这首咏瀑布诗与同类诗比较,既具相同属性,但却更具思辩色彩与哲理性。一边对自然生态瀑布作形象化描写,一边又对当时社会风气提出警示。从山岳的源泉中曲折地流出来的水,汇聚起来喷成瀑布壮观,世属罕见。接着,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难道它是仙女偷偷地在这里织造而成的?但是,又没有见过哪位采药或砍樵的老者采得回家。自古以来,它就闪闪发光,那明亮的月色与它相比也显得淡薄。它在几千尺高岩上喷涌,好像是一片白云在翻腾飞转。面对这绚丽的自然美景,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如果人们能够把这种仙女偷织的“布”裁剪下来的话,那恐怕早就被富豪之家买去做衣服穿了。

很显然,诗人对庐山瀑布的美好景色充满了爱惜之情。他怕好景遭人践踏,又怕被富豪独占。这种热爱自然生态的情感,与诗人一生喜爱隐居生活密切相关。诗人的这种情感,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迪意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乡,是社会公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众所周知,诗人所处五代·南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激烈,官府暴敛,豪绅勒索,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因此,诗人面对社会现实,借咏庐山瀑布,以“预被豪家买作衣”的警语告示世人。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告,也是对富豪的有力挞伐。他呼唤社会树立公德,爱护自然生态环境。沈彬咏瀑布的理念,充分表现出了他与庐山生态的正义情结。

(四)范仲淹锐意革新的廉政情结

北宋诗人范仲淹在庐山观瀑时,借景寓情,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观瀑布》诗云:“灵源何太高,北斗想可挹。凌日三光直,逗遛千仞急。白虹下涧饮,寒剑倚天立。闪电不可瞬,长雷无敢蛰。万丈岩崖折,一道林峦湿。险迫飞鸟坠,冷洒山鬼泣。须当截海去,浊水不能入。”①研究此诗,需先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政治环境:

范仲淹出身贫寒,自小“依戚家,苦读不辍”。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时年26岁。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极言敢谏,“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气节,自仲淹倡之。”②因此,他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任右司谏,景祐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又被贬饶州。本诗可能写于此时期。

从本诗描写庐山自然生态风光来看,诗人心中充满着一腔激愤之情:他将庐山瀑布说成是仙水的源头,它高得可用北斗星(其形似一只汤匙)把它的水舀出来;它直迫日、月、星三光。由于山崖所阻,瀑布冲夺而出,急流直下。这是诗人“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形象写照。在诗人眼中,瀑布像天空中的彩虹伸入深涧饮水(因为虹霓多发生在水边蒸气多的地方,过去人们不理解这种自然现象,以为虹会下涧饮水,称为“饮涧虹”)。那陡峭的山峰,像寒剑直插天空。而它的声音,宛如雷霆轰响,连动物也惊得不敢动弹;其声势,仿佛万丈悬崖顿时崩裂,泉水把这一带的丛林山峦全都喷湿了。飞鸟到这里也要被迫坠落,山鬼遇水洒惊得哭哭啼啼。诗人用各种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描绘瀑布险绝雄奇的姿态,目的是借用这些自然生态的力量,来渲泄自己立志革故除弊的意志。诗结尾处说,瀑布最终要投入到大海去,那它就可以不受浊水污染,永远保持它的澄清秀美了。这言外之意是,坚持革故鼎新,主持社会正义,这个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也即是说,范仲淹自己决不会与吕夷简之类同流合污。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1分)

1.

(4分)读拼音,写汉字。

jiānɡ

n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4分)选字填空。

①小鸟的翅________受伤了;明明一直玩到________晚才回家。

②我每天在家里洗________;妈妈爱吃________豆;

3.

(4分)多音字组词

kàn________       kān________

là________         luò________

4.

(12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

(12分)按要求填空。

愁,应查________部,共________笔,第9笔是________。

蓑,应查________部,共________笔,第10笔是________。

踪,应查________部,共________笔,第10笔是________。

庐,应查________部,共________笔,第5笔是________。

6.

(3分)辨字组词。

挎________

垮________

跨________

7.

(5分)扩句

①星星布满了天空。

②太阳照射着树林。

③奶奶关心少年儿童。

8.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句子合为一句话。

秦国不敢进攻赵国。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②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保持句意不变。

天色看着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③仿照例句,写写自己走夜路时的心理。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9.

(8分)形近字组词

疑________

炉________

暴________

布________

凝________

庐________

爆________

市________

10.

(5分)看《望庐山瀑布》的插图,展开想像,运用下面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

阳春三月

云雾迷蒙

火红的朝阳

苍翠的山峰

哗哗的水流

11.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②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③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2.

(4分)读《望庐山瀑布》,结合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________川:________生:________疑:________

13.

(5分)缩句

①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②暴风雨像一片巨人的瀑布遮天盖地卷过来。

③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圆里放声歌唱。

14.

(8分)把下面的作品、作者和诗文所描写的景色选择搭配起来。

①《枫桥夜泊》________

________

A.李白

E.寒江雪景

②《山行》________

________

B.张继

F.深秋夜景

③《江雪》________

________

C.杜牧

G.瀑布壮景

④《望庐山瀑布》________

________

D.柳宗元

H.深秋山景

15.

(4分)多音字组词

落là________

luò________

看kàn

________

kān

________

16.

(5分)修改病句。

①我的作文水平不断进步。

②爷爷经常每天去跑步。

③双休日,去西山玩。

17.

(3分)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解释。

A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____

①不相信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③猜忌

B白日依山尽________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C欲穷千里目________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18.

(5分)默写诗句。

(1)独出前门望野田,________。(白居易)

(2)书犹药也,________。(刘向)

(3)________,________;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4)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9.

(5分)扩句

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霞。

20.

(5分)缩句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21.

(5分)我知道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

22.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那不是瀑布吗?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

(5分)读《望庐山瀑布》,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4.

(5分)先写出划线词语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

(5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8-2、

18-3、

18-4、

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1、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4

1、《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东晋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2、《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唐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影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宿处青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间.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内心世界。

3、《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4、《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5、《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5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6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5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尽(出示“尽”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参考1)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

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教学课题

8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1

学案使用者

周星期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会认生字,学会写字。

2.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激活想象感受诗意,领悟诗情,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描述的情景。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背诵表达出来。

3.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意,领悟诗情。

教学准备与手段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导入,理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

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2.

考考你:唐代的大诗人中,谁被称为“诗仙”,谁又被称为“诗圣”?

你对他们还有哪些了解?

3.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就是这两位大诗人的名作。出示古诗题目:《望庐山瀑布》。

4.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望庐山瀑布》。

齐读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5.理解诗题:(1)教师简单介绍“庐山”。也可以让曾去过庐山的学生介绍庐山,引出瀑布。

(2)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落实“望”的字义)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听录音朗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

2.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学听。

3.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生自由读。关注“庐”与“炉”的区别,理解“香炉”和“香炉峰”

4.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烟雾弥漫,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考考你:唐代的大诗人中,谁被称为“诗仙”,谁又被称为“诗圣”?

你对他们还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首古诗就是这位大诗人的名作。出示古诗题目:《望庐山瀑布》

听录音朗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

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学听。

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生自由读。关注“庐”与“炉”的区别,理解“香炉”和“香炉峰”。

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

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流“。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照”。

飞、落)

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教学反思参考2)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字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7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3分)

1.

(8分)多音字组词。

要:yào

________   yāo

________   鲜:xiān________  xiǎn________

落:luò________    là________      乐:lè________  yuè________

2.

(5分)填空。

“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笔。字典中“闻”的解释如下:①听见;②有名的;③用鼻子嗅;④名声。课文中“举世闻名”的“闻”应取解释________,因此,“举世闻名”的意思就是________。

3.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

(4分)请为诗句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

A.知晓、明白

B.照射

C.对着,向着

②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____

A.衰败

B.停留,留下

C.下降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

A.发出声音

B.表达

C.鸟或兽的叫

④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

A.行业

B.排行

C.行列

5.

(3分)写出反义词

生—________   遥—________  落

—________

6.

(4分)组一组。

开:________、________

水:________、________

7.

(5分)修改病句。

①我的作文水平不断进步。

②爷爷经常每天去跑步。

③双休日,去西山玩。

8.

(5分)用划线的词语说句话

①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

②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9.

(2分)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________

①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②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③从上到下的④挺直,使笔直

⑤公正的,正义的

⑥直爽,直截

⑦一个劲儿,不断地。

疑:________①怀疑、仿佛

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③猜忌

10.

(5分)看《望庐山瀑布》的插图,展开想像,运用下面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

阳春三月

云雾迷蒙

火红的朝阳

苍翠的山峰

哗哗的水流

11.

(5分)扩句

①星星布满了天空。

②太阳照射着树林。

③奶奶关心少年儿童。

12.

(6分)按拼音写汉字

liú

________布

________烟

飞________

lǐng

yín

香________

西________

________河

13.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②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③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4.

(4分)写出下面诗句的上句或下句,并写出它们出自哪首诗。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________》

15.

(2分)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

16.

(5分)缩句

①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②暴风雨像一片巨人的瀑布遮天盖地卷过来。

③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圆里放声歌唱。

17.

(8分)我会填。

________的心情

________的浪

________地升起

________的风

________的队伍

________的水

________地歌唱

________的屏

18.

(9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珍惜自然资源,________。

(2)诚者________诚之者________。

(3)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对人民无私奉献,对敌人恨之入骨,正如他在《自嘲》中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

(4)走进综合性学习,就如走进了诗歌的海洋。瞧,听着唧唧的虫鸣,我们不禁会吟诵“________,虫声新透绿窗纱”;闻着清凉的南风送来的稻花芳馨,我们吟诵“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走进秋天的山林,我们既可以感受“________,天气晚来秋”的恬美之美,又可以体味“青山绿水,________的绚烂之美。

19.

(5分)扩句

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霞。

20.

(5分)缩句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21.

(5分)我知道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

22.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那不是瀑布吗?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

(5分)读《望庐山瀑布》,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4.

(5分)先写出划线词语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

(5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2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8-2、

18-3、

18-4、

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1、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习兴趣

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强化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就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给“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古诗《凉州词》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逦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领会诗的字词意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信息技术,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又如《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自我现实的不满和处境孤寂的心境。诗人表达含蓄,单从字里行间让学生领悟诗人的内心情感非常困难。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点击进入“情境再现”: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山头,天上的鸟儿飞得失去踪迹,空中仅有的几朵云也飘走了,加之耳边回荡着低沉、哀怨的乐曲,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在这特定氛围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学生点击进入“配乐朗读”,当他们在众多乐曲中选择好合适的配乐后,反复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完《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五、运用信息技术,了解地理位置,体验课文意境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9

关键词:语文作业; 分层设计; 自主选择; 差异发展; 爱的评价

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对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和爱的评价能促进他们语文素养获得不同的提升。

(一)增加后进生作业量,降低难度,夯实基础知识。增加后进生作业量主要是增加基础知识的量,减少有难度的作业量。以古诗《望庐山瀑布》为例,作业设计:(1)抄写诗句、重点词语;(2)默写古诗、理解诗意及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了记叙文《凡卡》之后,作业可以设计为:(1)抄写新词语;(2)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读到自己满意时把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种具有表现性作业,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后进生不仅能完成目标任务,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虽然作业量较多一点,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是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

(二)增加优等生作业难度,减少作业量,给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因为优等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较好,掌握游刃有余,所以要适当减少基础知识性的练习,把他们从简单枯燥的重复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做一些综合性、研究性、灵活性融为一体的作业。以古诗《望庐山瀑布》和《凡卡》为例,对于一两首古诗,优等生总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对于重点句意、词义,不需要再费时间抄写,他们的作业可以是:(1)背诵、默写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2)搜集学习有关庐山瀑布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绘一幅庐山瀑布的画面,配上自己认为合适的诗句。学完《凡卡》后,作业:(1)浏览课文检查补齐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2)学习《凡卡将信寄出之后》,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这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对知识领悟力很强,作业的布置以增加难度为主,促使他们在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提高。

望庐山瀑布的意思篇10

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本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对于不同的课文,导入的方式也有不同,可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

一、谜语导入

如在学习《蜗牛》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这样的谜语:说牛不是牛,胆子非常小,住在圆圆房,走路慢吞吞。由于学生经常接触到这样的小动物,所以很容易就猜出是蜗牛,一下就激发了他们上这堂课的兴趣。还有学习《空气在哪里》一课时出的谜语是:看不见,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大部分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谜底,由此引入课文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二、看图或实物、录像导入

在学习《走马灯的奥秘》一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走马灯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说说对走马灯有哪些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再小结。然后老师导言:是啊,走马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灯里的那些纸人。纸马在点燃蜡烛后会旋转,真是太神奇了,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马灯的奥秘》。

三、出示课题质疑导入

在学习《帽子和鸟窝》一课时,我就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再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猜想课文会讲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让学生设想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帽子与鸟窝这间的相似之处,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四、提问导入

学习《吹泡泡》时,我首先提问:“我们的童年离不开快乐的游戏,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游戏中,你们最喜欢玩哪一种游戏,为什么?”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他们重温游戏的快乐,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热情。再问:“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什么吗?”由此导言: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奶奶不仅在课文中具体地介绍了吹泡泡的过程,还生动地描写了肥皂泡的美丽。神奇,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五、实验演示导入

上《乌鸦喝水》时,我先出示自制的教具“乌鸦”与装着半瓶水的小口瓶,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述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突然,它看见了一个装着站瓶水的小口瓶,连忙跑过去想喝水,但是瓶口太小了,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后来乌鸦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听故事导入

上《哪吒闹海》时,我先给学生们讲了哪吒出生的故事: 从一个肉球中诞生,哪吒一出生就力大无穷,所以被女娲选中作为人间与邪恶力量抗衡的正义化身,并被授予了两个宝物:混天绫和乾坤圈。由此引入课文,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七、游戏活动导入

在上语文大课堂《玩儿得真开心》时,我就先让学生们玩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捉迷藏,玩过以后再让他们来说说怎么玩的,玩得开心吗,玩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动作、表情、神态、语言是怎么样的,并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介绍。交流,然后在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所说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八、综合几种导入法的导入

例如讲《小猫刮胡子》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小猫图,看小猫玩耍的录像,然后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它什么呢?猫抓老鼠的本领其实和它身上的器官分不开的。你能说说吗?

(2)大家说得真不错,你们对猫可真了解。可是有一只爱美的小花猫,竟然学着自己的主人刮起了胡子,结果在一次抓老鼠的行动中撞得头破血流,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这只可爱的小花猫呢?

(3)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猫刮胡子》。

在讲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把前面讲的提问导入与看图导入接合起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同学们,我们祖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在祖国的文化史上有许多璀灿的星星,至今还在闪烁耀眼的光芒。李白是其中最亮的一颗,称为“诗仙”,在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出示李白的头像)他的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咱们班上有不少同学会背古诗,今天谁能大胆地把李白写的古诗背下来呢?

(2)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

(3)揭题: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二十六岁起就远离家乡,起遍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4)齐读课题,谁来讲题目的意思?什么是瀑布?谁见过?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5)让我们来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