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1:36:54

精准农业论文

精准农业论文篇1

DSS是很多的模块根据特定的规律构成的,模块与构造的不同均可能导致最终实现效果的不同。定义方式折射出DSS技术的实现方法以及它与外界环境、人的关联,在最基础的开发研究过程中,整个DSS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以及决策的过程进行叙述。DSS的系统结构由各模块间的关系组成,系统的作用和用途都是根据系统的结构做出判定。因此,各领域具有各异功能的DSS也有着不一样的系统结构。DSS主要包括模型库、数据库以及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话的管理子系统,其主要执行过程分工明确,步骤清晰。首先,由对话管理子系统与用户直接对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决策者的指令或请求;经过管理子系统对指令或请求的检测后,发出下一级命令;数据库管理系统接收到命令后对信息进行相应操作,将提取出的数据传递给用户。决策系统通过对问题的识别,根据原先构建的执行模型,在方法库中挑选最佳的算法,进一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数据库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信息的储存和管理,为DSS提供基本模块支持和维护手段,是保障模型库子系统和方法库子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数据库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库、数据字典、析取模块、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查询模块组成。MIS等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称为源数据库,是DSS数据库中数据的主要来源,DSS数据库是源数据库的拓展和延伸,二者共同组成模型库、方法库以及交互系统的基本结构,但在使用方法和结构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别。数据析取模块是从源数据库中选择进行决策支持的数据,析取过程也是对源数据的优化过程,对所需数据进行查找、整理以及转换。数据字典在数据库子系统结构中对数据项的属性、来源和关系进行描述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和维护数据,为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接口。

2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构建

基于DSS技术的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与一般的仿真平台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引入了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思想,集合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过程中的传感器网络来进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二次构建开发。本文根据机械化农业操作的特点,采用开源的离散事件仿真器NS-2(networksimulatorversion2),主要是基于其使用无线传感网络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并开发相应的模块,扩展性很强,由于是使用无线传感网络,从而使得网络协议创建更加的精准,同时使得仿真模型更具有扩展性能。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主要是由传感器功能模块和传感器节点构成。其中,传感器功能模块又有两个子模块构成,一个负责网络通路,一个负责传感器通路,而使传感器节点主要是保证无线及电源通络的畅通。与NS-2结合的仿真工具TOSSIM主要是运行于一些传感器节点和相应的开发程序之上,通过二次开发使得整个仿真具有可视化的操作界面。本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是采用Crossbow最新推出的IRIS节点,其主要特征是工作在2.4GHz、支持IEEE802.15.4/ZigBee协议;为保证整个平台的服务器运行质量,采用IBMSystemx3650M47915R51服务器,应用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技术构建数据库。机械化农业精准操作仿真平台有比较多的模块组成。其中,电源模块被其集成在整体结构中,无线射频可以接受外界信号,与外界通信,唯一的缺点是距离受限。NS-2通过C++与TOSSIM融合入最终实现仿真平台的构建,C++主要是实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协议,同时完成NS-2的传感器节点模型库与平台之间的融合,TOSSIM是建立和控制整个平台中仿真环境的重要模块,负责数据的导入、修正、输出及仿真等。基于DSS技术的模型思想,可以构建相应的能像消耗模型,从而实现对整个周围数据集硬件采集器采集数据的分析仿真。

3精准定位感知实现关键技术

为了能够对机械实现远程的控制,以机器小车代替农业机械,在机器小车上安装配置了以Socket为基础的网络服务,通过对接口的不同定义,实现对程序驱动运行,及软件驱动硬件,完成相应的控制操作。当机械的操作环境已知的情况下,机器小车在执行远程控制控件作业的时候,首先在系统中要能够确定小车在仿真平台与实际的位置,通过位置的判断,也就是决策支持的系统分析,再决定下一步移动的位置;在其运行的每个周期内,根据传感器的数据,不断更新并完善周围环境中障碍物及机器自身的位置。如果小车的位置是(Robot(i).x,Ro-bot(i).y),则其可以向其周围的8个栅格运动,栅格数据由传感器提供,并由仿真平台进行决策分析,判断当前所感知到的位置周围哪部属于障碍物,哪部分可以行走。通过传感节点的数据决策分析,决定行走路线,小车在作业环境内传感范围边界的某一个具体的栅格坐标。

4结语

精准农业论文篇2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十”以来,精准扶贫被提升为国家战略,而教育扶贫则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比较滞后,可以说,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的概念界定

何谓“农村教育”?学界尚无定论。当前,主要存在三种界定方式:(1)“地缘说”,认为农村教育即为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如,李少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教育就是指县和县以下的教育,包括县、乡(镇)、村教育”[1]。(2)“对象说”,认为农村教育是针对农村人口开展的教育。如,陈敬朴指出:“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业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2](3)“面向说”,认为农村教育应以服务农村为宗旨。如,1991年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农村教育被定义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和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教育体系”[3]。笔者认为,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域内的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及当前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均属于农村教育的范畴。

(二)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小学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4],教育发展的重心已从普及数量转变为提高质量。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生态现状依然令人堪忧。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以城市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全国农村中小学为对象的撤点并校,一场“城市包围农村”的“教育革命”拉开序幕,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严重,许多地区的农村教育走向萧条[5]。

1.学生方面:家校距离远,孩子们不得不寄宿求学,导致乡土情结的淡化与亲子教育、人格教育的欠缺。而进城读书,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很多农村学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学生辍学率上升;校车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合并后的学校人满为患,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等。

2.家长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一方面视教育为逃离农村的跳板;另一方面,高昂的教育成本、渺茫的升学希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家长的心中升温,他们宁愿让孩子在家务农或随其外出务工,因此,在许多农村学校,存在普遍的“隐性辍学”①现象。

3.教师方面:或被裁退,或被转岗,面临巨大的心理、社会压力,乡村教师的待遇亟待提高。“超编”和“缺编”问题并存,师资结构(年龄、学历、职称等)不合理,部分学校十几年未新进过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重要学科的教学。

4.学校方面:“巨无霸”学校的管理难度较大,生师比攀升,生均教育资源减少。此外,如何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如何有效地整合师资力量,如何开设与农村生活密切联系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亦是农村学校面临的难题。

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

(一)维系国家稳定大局,推进民主政治进程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一些传统村落逐渐衰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比重回升,农村并没有消亡。2014年,义务教育的城镇化率已从2009年的51.04%达到72.55%①,显著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伴随教育资源向城市的大量聚集,我国农村仍有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和3500万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城镇化率的快速攀升显然是畸形的,有违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的呼声,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他们无异于被剥夺了自己做出决策、选举和参与政治过程、行使国家管理权的能力。虽然我国的扫盲运动成效显著,但是还有超过5000万的文盲半文盲。②相对来说,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避免他们的子女成为“新文盲”,事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人民当家做力的落实。

(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教育与经济密不可分,双向影响。如图1所示,国家经济社会系统是农村教育的外部环境,为农村教育制定政策、供给资金和师资;农村经济社会系统是农村教育的内部环境,为农村教育提供生源、筹措经费。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而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正是外部环境给予农民的投资机会和有效鼓励。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决定于知识的进步和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比从前更好的物质资本形式”,而知识的进步和运用有赖于教育与培训。舒尔茨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并指出初、中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远高于高等教育。按照舒尔茨的观点,许多农村地区之所以经济萎靡,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农村孩子的受教育年限、质量均不如城市孩子,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资欠缺[6]。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势必会带动农村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遏制离农、弃农倾向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服务于主流文化,教育内容与乡土文化“圆凿方枘”,农村孩子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教育实现“跳龙门”。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与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处事准则和风俗习惯格格不入,为了适应学校生活,他们不得不进行“再社会化”,从而加剧了“离农”“弃农”的倾向[7]。城乡一体化固然要实现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融合,但积厚流光的农村文化作为无可替代的国家软实力,绝不能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牺牲品。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传承民间艺术的特殊功能,如编织、剪纸、幺妹舞、皮影戏、泥塑等,注意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深情,尽可能避免“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悲剧,实现农村与城市、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美美与共”。

(四)促进社会畅通流动,消除贫穷代际传递

在大多数国家,农村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农民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教育摆脱贫穷、走出农村。依据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精英理论,社会分层结构一直存在,但社会上层人员和下层人员的地位不能凝固不变,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是实现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8]。非执政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者,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阶层,如果循环受阻,将危及统治基础。人人生而平等,在一个真正追求公正的社会,教育的确应该发挥促进下层人士向上流动的作用。罗尔斯指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9]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和农村孩子在教育上先赋条件的不足,为他们成为“精英”开辟出路,让贫穷不再代际传递。当然,帕累托所谓的“精英”是广义的,泛指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的人。通过在农村开办多样化教育,不仅要使少数能升学的学生“榜上有名”,也要使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孩子“脚下有路”。

三、农村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的建构

扶贫始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呕心沥血的伟大事业。1986年,我国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策调整,陆续确立了开发式扶贫、项目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诚然为扶贫攻坚做出巨大贡献,但问题积弊,如许多贫困户消极地“等、靠、要”政府救济金、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人情扶贫等,这显然不符合扶贫的初衷,严重影响扶贫的进度和成效[10],目前我国仍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③2013年,“精准扶贫”的思想顺势问世。精准扶贫既重视“输血”,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支持力度,更强调“造血”,授之以渔,鼓舞他们的志气和信心,实现自力更生。中国的“穷根”在农村,教育落后是贫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整个扶贫工程的“造血”系统。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的,重在“精”和“准”。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进行价值、对象、管理的精准定位。价值定位是通过观念引领行动。明确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是有效实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的逻辑起点。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个人双重价值主体。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定位上存在“离农”和“为农”的悖论,这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应秉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宗旨[11]。对象定位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落实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的前提。为彻底“拔穷根”,必须积极探索识别扶贫对象的制度、方法,下定决心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和跟踪调查,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彻底搞清楚哪里穷?谁穷?为何穷?是否需要教育扶贫?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管理定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划分,农户信息的及时更新,扶贫项目的设置,扶贫资金的投放、使用、监管及效率评估等。因此,必须明确事权、分工到位、精准管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逐级递进的长期过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扶贫体系。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精准改造

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21世纪初,义务教务的普及工作基本完成,但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仍较突出。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其必须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在精准定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的基础上,应加大教育经费的倾斜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扶贫项目,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校车安全整顿计划等,改善薄弱的教学设施,配备优秀的教师资源[12]。同时,要帮助农村学校精心开办校本课程,注入更多农村元素,增强教育内容与农村文化的融合度。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均衡发展。此外,在许多农村地区,高中办学面临瓶颈,必须谋定思变。初三是农村孩子求学生涯的一个转折,有能力升学的进入高中,剩下的学生该何去何从。“跳农门”“读书无用论”使得不少学生选择无奈辍学。事实上,中职的就业率稳居高位,2015年达96.3%。①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对高中教育进行“精准改造”,一方面,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设法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如设立“教育观念引导中心”、制定中职教育协作计划等,实现普高、职高双管齐下、并蒂开花。

(二)职业教育:打造特色、精准就业

农村教育存在“两头响声猛,中间受梗阻”的细腰鼓现象———现代职业教育的组织方式与农民获取非农生产技术的矛盾[13]。具体来说,国家积极呼吁重视职业教育,农村社会发展亟需职业教育,农民迫切希望通过非农技术摆脱贫穷,但实际上,去职业学校学习的农村孩子并不多。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3%为“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背景,并且这两项比例呈上升趋势。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逐步提升,月收入连续5年增长,以2012届学生为例,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31元,3年后为5020元,增幅达83.8%,这说明职业教育具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显著功效。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须打破这一怪圈。“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职业学校[14],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水平。

1.办出特色:依托当地区域环境和经济资源,设置特色鲜明、符合需要的专业,并配足设备和师资。

2.保证生源:深入贫困家庭,引导高中毕业生、大龄青年正确认识高职教育,依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推荐就读专业。

3.完善资助:在“奖、助、贷、勤、补、免”多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上,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并拓展扶助项目。

4.技能培训:发挥职教的技术导向优势,挑选业务精良、实践能力强的技术骨干定期下村、下户,进行现场答疑、按需施教,培养新型知识化农民。

5.立足就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三)高等教育:提供机会、精准招生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城乡学生在高校入学机会上的总体差距明显缩小,但在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率远低于城市学生。据统计,2015年,在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招收的本科新生中,农村考生均不到两成。这是为什么?与城市孩子比,他们差的是机会。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必须重视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2015年,我国吹响了“统筹推进两个一流”的冲锋号,高等教育建设进入新阶段。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仍需要被置于战略高度。可喜的是,《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规模为5万名;继续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不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继续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这表明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有效的贯彻落实必将推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

总之,实施农村教育精准扶贫战略,补齐教育短板,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属于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期待中国农村教育早日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薛欣欣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43.

[3]孙志河.教育为农村转型服务———2003年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综述[J].职教论坛,2003(5):33.

[4]袁仁贵.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5]熊丙奇.问一问乡村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12-23(2).

[6]西奥多•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7]陈旭峰.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分流教育———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0(7):4.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杨定玉,秦红平.论教育“精准扶贫”[J].亚太教育,2016(5):112.

[11]李静美,邬志辉.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定位[J].中国农村教育,2014(1):29.

[12]钟慧笑.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J].中国民族教育,2016(5):23-24.

精准农业论文篇3

本人x,男,汉族,中共党员,x年11月出生,毕业于大学,本科学历。x年x月录用为中心工作人员,从事xxxx工作。工作中始终坚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我,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履行好岗位职责,下面我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注重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我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坚持思想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对农村法律法规、农业政策及有关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兢兢业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一)乡党政办工作。按照乡党委政府安排,我首先在党政办工作,在此期间我主要做好党政网文件的收发处理,搞好后勤服务,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第十八届人大换届工作,作为联村干部和乡换届选举联络员,指导和协助顺利完成乡人大代表选举;在工作中我不断了解基本情况,如乡域面积、域内人口、社会经济情况、10个村村情等,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二)精准扶贫工作。主动学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吃透政策精神,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对精准贫困户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一是做好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工作,二是完成扶贫资料收集和完善各种表册,及时上报信息和录入扶贫信息等工作。

(三)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主动到学习了解农机补贴的相关政策,收集农户农机补贴的资料并录入系统;按照县统计局安排部署,搞好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前期基础工作,做好宣传、拟定目标责任书、发放农业普查资料等工作。

(四)10月工作。分到办公室,主要负责日报及简报信息撰写报送、公文收发处理、会务保障等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做好各科室间的协调工作;认真学习领会政策、法规。

三、端正工作作风,提高综合素质。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时刻以合格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身言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生活中,始终坚持谦虚、朴实的生活作风,摆正自身位置,尊重领导,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精准农业论文篇4

物流管理论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三、结论

精准农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精准农业论文篇6

[关键词] 精准农业 “3S” 技术 发展方向

1 精准农业的内涵和技术组成

1.1 精准农业的内涵

所谓精准农业,是指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环境条件和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精细准确地调整各种农艺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水、肥、种子、农药等的量、质和时机,以期获得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实现三个精确:一是定位的精确,精确确定灌溉、施肥、杀虫等的地点;二是定量的精确,精确地确定水、肥、药、种子等的使用量;三是定时精确,精确确定各种农艺措施实施的时间,从而精确地进行施肥、播种、灌溉、杀虫、除草、收获等。

1.2 精准农业的技术组成

精准农业技术由10个子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R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3S”(GPS,GIS,RS)技术。

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简称RS)指的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不同的传感器,收集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取各类地物特征,以探求和识别各类地物的综合技术。卫星遥感具有覆盖面大、周期性强、波谱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是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主要数据源。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是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应用该系统可以将土地边界、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灌水系统、历年的土壤测试结果、化肥和农药等使用情况以及历年产量结果做成各自的地理信息系统图管理起来。通过历年产量图的分析,可以看出田间产量变异情况,找出低产区域,然后通过产量图与其他因素图层的比较分析,找出影响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该地块的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指导当年的播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中耕、灌水等管理措施。

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作业者或机器的瞬间位置,并将此信息转变成计算机可接受的格式。GPS在精准农业中的主要作用有:(1)精确定位水、肥、土等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分布。(2)精确定位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的空间分布。(3)精确绘制作物产量分布图。(4)自动导航田间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灌溉、喷药等作业。

2 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土地资源约束

2.1.1人均土地资源少:国土面积960万hm2,实际耕地面积约18亿亩,有林地面积19亿亩,草地面积约60亿亩。人均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39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人均草地4.6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有林地1.46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6。

2.1.2 农业过度分散经营:已严重妨碍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城乡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其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分散的生产经营和势单力薄的农业经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进行平等竞争,带来农业整体效益低、风险大,发展不稳定。

2.1.3复种指数高:复种指数高是对土地的不科学利用,连续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里的病菌、病毒会越来越多,而且害虫的生育发展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害虫就会越来越多,抗药性也会越来越强,进而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

2.2水资源短缺:我国陆面平均年降水总量约6.19亿m3,实际利用率不到10%。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 hm2,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2.3化肥、农药投入量过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具体表现在:温室气体不断增多;重金属、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出现富营养化,地下水则受到硝酸盐、亚硝酸盐污染。

2.4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的实施都要依靠农业技术装备。目前精准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开发的装备应适合中国地形复杂、土地变化性较大的特点,以及不规则的小地块操作。

3 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1 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业资金缺乏。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要利用GIS 技术,在空间定位数据框架下将每个地块的土壤类型、质地、pH 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平均水位等相对静态的数据,事先输入系统数据库中,构建接收各种定位动态数据的接口,为定位定量施肥灌溉准备条件。在包产到户和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农区,以GIS为基础、操作单位为小地块的精准农业。二是将信息技术与现有农业机械设施结合起来,将定位、定量灌溉、施肥、撒药落实到实处,使之成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精确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研究与开发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精准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集GIS、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多媒体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为一体,通过GIS、作物生长模型、ES 对GPS 数据、人工采集数据、遥感数据等多源、多维、多时空数据的分析决策,给出具体空间可视化的变量施肥、变量灌溉病虫害管理等作业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小的环境污染。

3.3 建立精准农业示范基地

我国在精准农业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应加强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尽快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和样板。例如不同地域各种农作物、特色农业精确种植、精确加工示范基地、不同地域特色精确养殖示范基地等。精确种植方面,应进行优势产业带优质农作物精确种植技术体系的研究、集成及其示范,研制开发能实际应用的优质农作物精确种植信息处理技术系统,评价实施优质农作物精确种植的经济和环境影响。

4 我国精准农业研究现状及问题

精准农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在研究发展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经成熟和成型,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共识,并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精准农业是近年来国际上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是现有农业生产措施与新近发展的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技术是“3S”(GPS,GIS,RS)技术。精准农业就是通过“3S”技术的应用,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土壤和作物的各项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国家在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准农业的内容,中科院也把精准农业列入知识创新工程计划。在总体上,我国精准农业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和孕育发展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4.1 设施简陋,操作难以达到精准。中国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而且旱、瘠、盐碱地较多,因而整体上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中国以塑料暖棚和节能日光温室为主体设施农业已达近20万hm2,规模上居世界第一位,在设施生产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表现为设施简陋,技术含量低,光温调控能力差,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仍难以配套,因而总体上还不能算是精准农业。

4.2 专用品种及肥料的开发滞后。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适应于工厂化生产的专用品种和肥料,也少进行专门的立项研究。在肥料上主要是以大田生产肥料代替,杂质较多,影响配方施肥的准确度。由于设施、品种和肥料等方面的差距,造成产量、质量和效益方面相当大的差距。以番茄生产为例,荷兰选育的品种采收期长达8~10个月,平均单产为45万kg/hm2 以上,而中国温室栽培的平均单产仅为9万kg/hm2,约为荷兰的1/5。

4.3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没有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产品市场定位和针对性不明确,没有专门的营销配送网络。而且,计算机管理尚未配套,离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4.4 缺乏完善的核心技术服务体系。中国至今仍未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于农业上应用的3S技术服务体系,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仍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但受制于人,而且成本高,针对性也较差。

5 我国精准农业实施的路径

5.1 明确发展思路

在中国发展“精准农业”要比美国、西欧国家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这是由于中国农田类型多样,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发展精准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农业基础建设上需要做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发展精准农业必定是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分阶段循序进行。第一阶段为引进、试验、示范阶段。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是引进精准农业的概念。要根据中国实际,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装备,建立试验示范点,探索精准农业规律和技术,摸索经验。第二阶段将试验示范工作扩展到大型国营农场和小型农户,特别要在小型农户中实施精准农业的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探索规律和积累经验。第三阶段在多点试验示范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模式”,并在部分地区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

5.2 加强精准农业技术交流

通过举行精准农业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精准农业研究单位、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单位参加,同时邀请美国精准农业科研、教学和有关企业等参加交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强与国外精准农业研究机构和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企业在精准农业技术和经贸方面的合作;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单位之间也应进行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协同攻关。

5.3 选准适合国情的精准农业项目

更多地开展节水、节肥、控制杂草与病虫害的节约农药措施的试验研究,以积累经验,为全面实施精准农业提供科学基础。中国是个贫水国家,又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国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而先进国家达50%~70%。根据田间土壤水分情况实施精确灌溉,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中国农业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中国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十分严重,还造成环境问题。实施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施肥,将会大大节省肥的用量,减少投入。

5.4 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资料数据库建设

做好精准农业资料收集、信息格式标准化工作。充分利用垦区原有的土地普查资料、规划资料、地块航拍资料、卫星遥感资料、作物种植资料、病虫害资料、农田水利规划资料、农机田间作业资料、垦区气象资料、垦区林业规划资料等,要充分利用垦区多年来投资建立的数据资料,实现垦区数据资料的共享,建立以农业地理信息为平台的农垦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库。

5.5 加强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工作

在精准农业试验示范点,重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变量施肥播种机、变量喷药机、变量灌溉设备等加强软件系统建设,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库、农业生产信息网络建设等,促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香兰,赵文祥,焦喜东. 我国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5): 1-4.

[2] 刁承军,胡伟. 关于精准农业发展的探讨[J].农机市场,2003,(8): 16-18.

[3] 刘金铜,陈谋询,蔡虹. 我国精准农业的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17(3):180-182.

[4] 戎恺,杨星卫,段项锁. 精准农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上海农业学报,2001, 16(3): 5-8.

[5] 梁红.我国“精准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与技术,2002, 22(3):55-59.

[6] 汪懋华. “精细农作”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 纪念中国科协成立40周年“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296-299.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7] 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的发展与农业装备科技创新[R].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海,1998.11.

[8] 曹海军. 精准农业――一种综合生产方式[J]. 农机科技推广, 2003,(2).

精准农业论文篇7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髓要义,充分认识精准扶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认真做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加快贫困地区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体现和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深刻揭示。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众。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有关专家指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这些地区大多是水源、河源等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社会问题等相互交织,是全面小康建设最难啃的“硬骨头”。

我们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聚集生态建设要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贫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路子,为全国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积累先进经验、提供好的做法。

二、深刻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自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他在多次调研中就精准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对精准扶贫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上,并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工程。

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他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就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扶持政策、机制,帮助一批具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群体迅速脱贫;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因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不具备扶贫脱贫的基本自然资源的贫困群体,有计划性的移民搬迁,安置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地,并继续实施帮扶直至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劳动能力低下,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不再以就业培训为主,而是果断通过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就是帮助部分群体缓解医疗压力,杜绝因病致贫、增加贫困人口,也防止因病返贫、使得扶贫工作倒退。

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因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信念、追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缺乏理想追求,进而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出现内心孤独、人格不独立、得过且过等状态,脱贫的动力不足。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这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精神脱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的观点。他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其中,“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随后,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未来几年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指导意见。

三、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全国各省市区和国家部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和可喜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的同时,扶贫发展仍然面临精神不振、资金缺乏、劳动力缺少等诸多难题,扶贫工作仍然存在脱离实际、扶贫失准等不足。

(一)不少贫困对象“三缺”(资金、技术、劳力)现象较为普遍。广西、青海等省区市通过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发现,绝大多数贫困户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一方面,缺乏劳力、缺技术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立马解决。另一方面,在仅靠土地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导致大量劳力外出打工,这种劳力大量外出造成的农村空壳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

(二)一些贫困群众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积极性不高。目前扶贫多是自上而下、单向的政府行为,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多由政府部门负责,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不少受益群体只能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导致扶贫项目的设计不能精准满足贫困对象的实际需求。

(三)少数地方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滞后明显。以物质基础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其所取得的成效明显大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扶贫开发中,劳动力培训是培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实现最终脱贫目的的重要方式,能够直接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导致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覆盖面不宽。另外,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侧重于对劳动力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忽视对劳动者思想观念素质的提高,难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返贫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较为严重。由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在个别地方脱贫后的农民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对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而言,政府就是慈航普度、救苦救难的菩萨,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往往特惠政策“断奶”之日,就是他们返贫之时。青海省囊谦县大多数困难群众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收入渠道单一,导致贫困的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灾、因病、因学、因丧致贫返贫问题突出。

(五)扶贫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扶贫力度亟须加大。一方面,不少扶贫工作者的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调研方式方法不科学,了解问题不够深入、不够精准,导致在顶层设计扶贫方案及相关标准时不够科学、不接地气。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扶贫工作力度亟须加大。一些地方扶贫工作者偏少,除了完成自身业务工作外,还需对扶贫工作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工作压力大,疲于应付,难以深入,导致扶贫失准;还有的扶贫工作者不愿为提升扶贫效果而承担责任,对于扶贫只是停留在形式主义,未能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实际致贫原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工作力度。

四、深入调查研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精准扶贫工程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提升扶贫工作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思路。

我们的工作怎样才能适合人民群众的要求,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不能靠空谈、拍脑袋,而必须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扎实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要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困难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困难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动力,把困难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利益,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扶贫工程。

(一)要创新扶贫发展理念和方式方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做好扶贫工作,一要扶志,确保思想脱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必须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必须让贫困群众主动创造、自主脱贫,防止“贫穷更好、越穷越好”思想的萌生,不能让“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群众中蔓延开来。再好的扶贫政策,贫困群众没斗志、不主动也是枉然。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他们或因地理环境条件影响,长年累月养成“随便”的思想;或因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遭遇重大变故,深受打击而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的指示,摸清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找准思想“穷根”,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他们重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二要扶智,提升致富能力。贫困群众之所以贫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的缺乏。所以,在树立贫困群众致富信心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家庭中的“80后”“90后”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以确保脱贫致富的延续性。三要创新,引导致富之路。贫困农户一般缺少劳动力或年老体弱,独立从事农业劳动力不从心。要鼓励党员、团员和种田能手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吸纳贫困农户加入,政府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科学技术是精准脱贫致富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把科学技术贯穿于精准脱贫整体工作中,统筹协调解决扶贫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是把精准扶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特色项目工程。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十百千亿元大招商等活动,着力抓好区域经济与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协调联动,真正使扶贫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二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精确扶贫既要注重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又要注重分类指导、因户施策。三是解决好贫困户及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的发展问题。不要让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从而激化新的社会矛盾。对于这类贫困户,扶贫工作首要的不是给钱给实物,而是要改变其思想与认识。四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在推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依靠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要通过科技兴农活动,给扫盲以动力和压力。科学既要用于生产,又要用于精神生活。要把科学技术进步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三)要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弱鸟先飞、勇为人先的创业激情,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改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韧劲。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指出欠发达地区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他强调,“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我们要把“滴水穿石”精神贯穿于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全过程,“咬定青山不放松”,扑下身子,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以坚韧之力驱除急于求成的浮躁之气,用长远之计凝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四)要以改革精神激活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开发的规律,指明了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五个活起来”:让农村土地活起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承包及用益物权归农民,经营权归市场主体,并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民资产活起来,探索推动房屋等资产可抵押、可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市场主体活起来,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让农村劳动力活起来,在继续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留守老人、妇女等闲散劳动力从事的家庭手工业,努力发掘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让农村金融活起来,保证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同时,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离不开“输血”即外部帮扶,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贫困地区的发展才更有潜力、更可持续。

(五)要加快l展壮大绿色扶贫主导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实施“一区(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目标。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本地特色产业。贫困地区一般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通乡通村公路也基本建成,完全具备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要做好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支持贫困农户发展农家乐。此外,还要把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加大整改力度,切实把保护生态作为扶贫开发的生命线贯穿到扶贫开发的全过程。

(六)要突出开放,带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当前,要坚持在开放中抓扶贫,以扶贫倒逼深化开放合作,依托政策机遇,着力构建大开放格局,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汇聚强大的项目流、资金流、政策流。一是引进资源型企业,为贫困农户务工创造条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能够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企业,想法设法为当地贫困农户就近务工创造条件,以取得工资性收入。二是为缺少资金的贫困农户解决生产资金。贫困农户普遍无资金投入再生产,因此多支持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通过政府担保和贴息为贫困农户提供贷款。三是注重政策导向,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多、支持扶贫工作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外商投资兴业,全面提升开放合作带动效益,提高开放合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七)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指出:“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聚焦扶贫力量,形成攻坚合力。统筹领导力量、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把精力集中到脱贫攻坚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大决策亲自谋划、重大工作亲自推进、重大任务亲自落实。二是要下功夫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明确扶贫资金是带电的“高压线”,健全和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网格化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允许违法违纪违规使用扶贫资金,坚持公开透明,严格责任追究,保证扶贫资金一分不少地用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三是要下功夫持续转变作风。认真组织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融合。坚持一手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手抓特色项目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应有成效。

精准农业论文篇8

[关键词] 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70-01

1 现代农业主要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经营方式是对农业技术的描述,经营形式是对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按照经营方式来分析,我国的现在农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作业

家庭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小型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中最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在家庭生产团队中,每个成员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这种经营模式较为灵活,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家庭成员在拥有自主性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1.2 联合协作

引导农民自主联合,聚集土地资源,使得吓呆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向中级形态过渡,其协作方式有“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农户”。协作双方以合同、合约作为合作的纽带,比如: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资料、技术或者市场信息及销售网络等。农户则在土地上劳作。该种经营模式形成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明确分工。都能获得自己的收益。

1.3 农业公司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发展较为科学的形态,具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企业管理化,法人化,独立经纪人等。这种经营方式更加注重科学、高校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不断的按照市场分布和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创造合理化的生产理念,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

1.4 农科工贸一体化

农科工贸一体化是当前农业产生的高级形态,以产权的方式进行合作,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在整个过程中,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避免环节过多而产生的低效率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一般是由“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强强联手”来进行市场垄断。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建议

2.1 加强政府的调控和扶持

当前阶段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对于现代农业认识不够,依靠当前农民的意识和力量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各项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农业区划与规划工作,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并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和督促农业生产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营的资金扶持,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制度,从财务和技术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支持,维护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就应该使得农村土地承包趋于稳定。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共赢的联结机制,强化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添加路径。

2.3 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

虽然从理论上讲精准农业不仅适合大规模生产也适合小规模生产,但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尽量扩大生产规模。农户联户经营方式比较适合精准农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等方式来实现。制定相应的制度,实现一定程度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使土地规模适当集中,这是精准农业模式的客观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业专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应家庭承包经营的实际,强化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2.4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

一是提高精准农业研究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的高性能的智能化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实现优质、高产和低耗,提高产品竞争力,争创良好效益。通过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精准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精准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二是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模式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围绕着改造传统农户、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其发展集约型规模经营的能力,使其成为集约型规模经营的引路者。对于应用型人才,要以现有的农村技术人员为基础,广泛推行培训制度。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经营模式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部分,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模式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晗,姜太碧,朱文. 成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调查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19-123.

精准农业论文篇9

>> 探析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与防护 谈营林的经济实用技术及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策略 浅谈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特点与原则 漫谈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内涵与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特点与原则探究 浅谈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特点与细化的原则阐述 关于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研究 基于灾因链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探讨 浅谈林业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浅析林业生物灾害施药技术 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 农业生物灾害的减灾对策研究论述 简析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对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施药新技术现状的研究 基于复杂系统代谢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研究 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 略谈山林纠纷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天柱山,寂寞的山川 试论经济林生物灾害科学管理 林业林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国庆.松材线虫病疫木林间就地除害技术探讨[EB/OL].(2016-10-29)[2017-11-2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011656.

[3]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4]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5] 张国庆.基于TSE分析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5-157.

[6]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7]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8] 王庆前,丁德贵,周卫,等.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情况分析与治理措施[J].植物检疫,2006(2):42-44.

[9] 石再华,许红玲,石怀R,等.安庆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6(3):4-5.

[10]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1]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2-195.

[1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2-25.

[13]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4] 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0-323.

[15]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16] 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53-156.

[1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18] 詹克敏,张国庆.浅议生物入侵及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与管理[J].安徽林业,2004(2):36-37.

[19] 朱纯祥,张汪炎,胡德松,等.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基础与技术集成:以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203-205.

[20]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21]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22]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4]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44-146.

[25]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1):114-118.

[26] 汪全兵,陈南松,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回归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74.

[27] 熊端元,朱汪兴,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径向基函数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63.

[28] 贺刚,操丙周,张国庆.马尾松毛虫精细化预报多层感知器建模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75.

[29] 张国庆.黄缘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88.

[30]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精准农业论文篇10

以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农业工作——区农林局开展“知荣辱,重效能,谋发展,树新风”教育活动汇报

开展教育活动以来,我局坚持以学习和同志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争做“五个模范”(做学习进取的模范,做遵纪守章的模范,做团结协作的模范,做敬业奉献的模范,做维护正气的模范)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道德水准和“以农为本,科技兴农”的实干精神,为推进我区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截止目前,已超额完成农业上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农业的“5个10”工程,已完成10万亩瓜菜基地建设的105.5,瓜菜总产值达到4亿元;10个精品农业示范园建设(即2个精品甜瓜,3个无公害示范园,3个奶牛示范园,2个标准化养猪场),分别完成投资的100、92、76和81.2;10个农业生态示范村建设已完成投资的71,已栽植农田防护林3100亩,关山代家改建无害化厕所100个,修建沼气池10个;10个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中的2个产业批发市场完成45.84,3个信息服务站完成62.5,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完成28.34;10条农业生产路建设完成投资的70,已修生产路35km。累计完成全年总投资的85.6。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有力地弘扬了我们农林系统“农兴我荣,农衰我耻”的行业精神和“德、勤、严、廉、实、优”的行业作风,也有力地推进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在活动中,我们的体会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习讨论活动为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开展活动以来,我们组织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道德纲要》,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等主要内容,以开展“学,知荣辱,强管理,树新风,做模范,提升为农服务满意度”为主题,对照岗位职责,对照工作任务,对照组织纪律,对照思想状态,对照农业发展形势,积极开展学习、讨论。并专题召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讨论活动和农林局系统党委先进性建设工作会议。同时开展“积极对照高陵的发展经验,我们怎么做如何加快发展”的大讨论活动,在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中,广开言路,分析不足,找准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形成一致的共识,要加快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思想认识统一,贯彻党的农业方针政策坚决,开展工作创新,更要有聚全局之力乃至全区之力,向着区委、区政府确立的中心工作和农业重点工作去努力,形成一个“一杆红旗扛到底”和“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干劲。而且更必须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开展调查研究,谋化农业发展,实施农业的“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大力做好我区“瓜、菜、奶、果”四大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市场竞争力。使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对策更加清晰、规范和科学,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以争做“五个模范”为抓手,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我们坚持以争做“学习进取的模范,遵章守纪的模范,团结协作的模范,敬业奉献的模范和维护正气的模范”为抓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争当学习型干部,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法制业务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机关单位的制度管理。在全系统形成以“学习激励人,道德约束人,制度规范人”的良好氛围。全体干部职工人心思进,人心思齐,团结合作,使我局涌现以“阎麦8911”选育者万勇,农广校教学能手、农民技术贴心人李建武等一批先进人物和优青年干部,引领和带动系统全体干部共维系统形象,同谋农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使我局的信息上报、外宣报道、农技服务和系统文明建设得到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表彰,机关也获得市委、市政府授予的“西安市公务员机关先进集体”的誉荣。

三、以做好“五个结合”为切入点,不断加强系统效能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意识

在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开展活动作为提升系统形象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动力,找准活动促进工作的结合点,不断加强系统效能建设,强化干部职工的为农服务意识。

一是把效能建设同强化干部职工形势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农业工作的预测和决策能力。我们实行党委成员辅导、专题调研、听取报告、学讨论等多层次的干部职工形势教育机制,掌握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市场经济知识,深化系统干部职工对农业工作的预见性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提高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是把效能建设同强化系统管理相结合,不断提升系统对外形象。我们健全规范了系统学习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财务审核和办公用品统一采购制度以及车辆管理制度,出台了《农林局强化机关管理、建设节约型农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深入执行《农林局“六不让”工作标准和“四责制”工作制度》,使机关、系统日常工作规范运行,有章可循。

三是把效能建设同依法治农相结合,推进农业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我们严格按照《许可法》和农业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业行政许可、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制定了28项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对涉及行政执法的5个单位和3个科室,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承诺内容与工作标准、违约处理规定以及投诉程序和投诉电话;为维护农民利益,多次开展了“农资打假”、“毒鼠药高毒农药专项治理”、甜瓜种子市场规范整顿,动物产品安全整顿以及农产品质 量安全等集中执法整顿活动,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的“四放心”工程(放心菜、放心肉、放心种子、放心农用药)。

四是把效能建设同改进为农服务手段相结合,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上半年,组织我局农技人员和农民专家、农业院校专家教授开展联基地有关大户服务活动,共有100多名农技人员、土专家、和院校教授与农业的甜瓜产业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奶牛养殖基地和300百多农户结成科技对子,开展测土配方、科技示范入户、现场授课等技术服务指导活动,共120场次,受益群众6000余人;利用《农业信息网》、农技110、《手机短信和电子农务》、《阎良农业专题栏目》、《协会远程视频教学》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技知识、农业政策和农业灾害性天气预防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信息,实现了农业工作重心下移,优化和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