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十篇

时间:2023-04-03 13:51:23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篇1

关键词:艺术品鉴 诗经·蒹葭 美学特质 策略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词辽远深邃星空中出现最早、光芒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其中,《诗经?蒹葭》则是《诗经》这颗闪耀着异彩的明星中一个极为亮丽的组成部分。然而,千百年来,《蒹葭》虽然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口传心授、家喻户晓的名篇,虽然是新课改理念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是学生每次大大小学业测试时经常相遇的“老朋友”,但是,在常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为缺乏坚实的、丰厚的古典诗词文化底蕴、高超的古典诗词鉴赏技巧等诸多原因,导致在《蒹葭》的教与学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此探索艺术鉴赏《蒹葭》之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发美读,拉开艺术鉴赏之帷幕

1.美读式艺术鉴赏的作用

美读是基于常态阅读又高于常态阅读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美读是灵动鲜活地艺术鉴赏《蒹葭》等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中的生命之音。因为美读具有悟意、悟境、悟情、悟法、立体地活现诗中景物、活化诗中事件、活脱诗中人物形象、活现诗中人物情感等审美功能。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徜徉于《蒹葭》的美读中、浸润于《蒹葭》的美读中、含英咀华于《蒹葭》的美读中,从而构建艺术鉴赏《蒹葭》文本的和谐、美丽、精彩之阅读教学课堂。

2.创设情境,引发美读

在引导学生艺术性美读《蒹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与《蒹葭》文本蕴含着的内容、风格、形式、情感、形象、意境等相匹配的艺术导入情境,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美读《蒹葭》、艺术品鉴《蒹葭》的浓厚兴趣。因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言)还因为“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言)创设情境艺术导入《蒹葭》的元素与方法很多,与《蒹葭》内容或者意境相一致的图片、音乐、舞蹈、书法、名家配乐朗诵、音画视频、故事等均可成为艺术导入的素材。比如,教学《蒹葭》时,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为学生播放课前从网络精选下载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在《新雅乐世界巡回演出会》中演唱的《蒹葭》视频供学生视听与欣赏。学生在美美地享受完哈辉运用“跨界古典”演唱风格演绎的《蒹葭》视听盛宴后,对《蒹葭》的阅读、美读兴趣顿时被强烈地激发了出来,课堂里顿时回荡起了学生抑扬顿挫诵读《蒹葭》的朗朗书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二、 品鉴式艺术鉴赏:整体鉴赏与局部鉴赏相结合

当学生能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美读《蒹葭》文本后,还需引导学生采用质疑释疑的方式品鉴《蒹葭》文本。因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言)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鉴赏顺序,因为这样的鉴赏顺序更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1.整体鉴赏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味《蒹葭》的主要内容、主题、意境、风格、情感等,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整体鉴赏活动:

1.1请找出自己没有学过的字、词,并加以注音或释义。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

1.3请利用手中的资料或者网络查阅众多学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不同观点与论述,然后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与对文本的理解,说说自己倾向于诸多观点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其理由。当然,更期待同学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4你认为诗歌中的“伊人”是男性还是女性?理由何在?

2.局部鉴赏

局部鉴赏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蒹葭》文本中最能表现绵远意境和作者情感色彩的诗眼体味其美妙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基调及主题。教学这一环节的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预设问题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局部进行鉴赏:

2.1请说说诗歌中的动词分别表达了作品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与情感?

2.2请说说诗歌中的形容词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和作品主人公在朝朝追慕心上人途中遇到的怎样的艰难险阻?

2.3请说说诗歌中的叠词分别属于什么词性?在诗歌中的作用如何?

三、探究性艺术鉴赏:探究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鉴赏法品鉴《蒹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等美学特质。

1.探究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对比、衬托、夸张、反复、对偶、顶针、比拟、引用等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蒹葭》明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将诗意不断推进。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反复渲染了深秋凄美的意境、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伊人”行踪的飘忽不定,并含蓄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热烈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时的执着精神与惆怅心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上述修辞现象,并引导学生加以细读深品。

2.探究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是古典诗词等一切文学作品共有的四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在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等。《蒹葭》就是通过描写秋天清晨凄美、冷寂、萧索的自然景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来渲染悲凉、忧伤的情感基调和表示时间的推移与持久的,当然,同时还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追求心仪的“伊人”途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艰难险阻来烘托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热烈执著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惆怅心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细读深品诗歌的基础上感知、体味上述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诚然,引导学生艺术品鉴《蒹葭》美学特质之策略远不止本文所论及的上述三个方面,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倪应兵,走进芦苇边的千年绝响——《蒹葭》艺术魅力再析,J,语文学刊,2010年2月.

蒹葭赏析篇2

一、引领学生感知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们往往苦心孤诣地 “炼”字“炼”句,凸显文章的语言美,往往一个字或词就让句子意蕴无穷或全篇生辉。特别是我国古典诗文,尤其注重语言的形象美、音韵美和意境美,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所谓“求得一词准,捻断数根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充分感悟和领略语文的语言美。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等等。又如《项脊轩志》中的结尾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亭亭如盖,而亭亭玉人已化为一抔黄土,物盛人亡,天人永别,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让人不禁掩泪沉思。苏轼的悼念亡妻词《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地方,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仔细研磨,深得旨趣。

除了欣赏语言美,佳作的结构美也处处可见,大有可观。 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我轻轻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进去”,文章首尾呼应,类似圆形的结构,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诗歌如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死水》等,充分显示了现代诗歌“三美”中的“建筑美”。小说如鲁迅的《药》,明暗双线结构的分合交织,耐人寻味。类似的文学作品的结构美,能给人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这些作品的结构美加深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二、引领学生感受作品展示的环境美、意境美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或优美动人,或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令人遐想。“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苏轼《书蓝田烟雨图》所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惜现在的学生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时间少,功利教育大行其道又使学生们丧失了领略文学作品中环境美、意境美的心境,学生往往对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及其意境美视而不见。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再现和再造作品的环境美、意境美,进而读懂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写作的目的缘由。

如《诗经》“蒹葭”篇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过写蒹葭、白露两种最能渲染深秋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展示了一幅凄清、萧瑟、朦胧的画面,造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抒情意境,从而衬托出诗人凄清、惆怅、寂寥的心境。这种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不仅起到了深化诗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很多学生不知“蒹葭”(芦苇)为何物,更从未涉足河畔领略“蒹葭”的风采,所以深秋里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的神韵,学生们很难感受到,更不要说去理解感受画面创设的意境美所透露的主人公那幽深的情思了。如何引领学生去欣赏作品的景色美意境美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大胆想象,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蒹葭的幽美图片、视频,配上幽怨的背景音乐、为情所困的人的神情的图片,想象和感知相结合,学生就能较好地领略作品的景物美和意境美。辅之以多次的诵读,学生们对主人公的情感就会有深切的体验。

三、引领学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形象美、多元美

人物形象是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审美对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特点大多是复杂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认知个性、审美经验不同,而且因时代变迁和观念的改变,文本阅读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出现多元化的情况。人物形象个性特征的丰富性和鉴赏活动的复杂多样性,正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形象美、多元美。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既有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孝敬婆婆,对爱情忠贞不慕荣利的一面,又有刚强有余、柔韧不足、自尊心强、能伸不能屈的一面。不能全面认识刘兰芝的个性特点,就不能全面理解刘兰芝的悲剧结局。《阿Q 正传》中,阿Q性格有多重矛盾性,有人就发现,阿Q的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的侧面:质朴愚昧而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89页)可见人物的形象和思想往往是多元和立体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垄断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更不应做概念化的传声筒。教师应当通过设置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文本中人物丰富多彩的形象美及其典型意义。

四、引领学生领悟作品主题的思想美、人文美

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缘由,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看法和评价。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生动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反映、传播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价值,因而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但是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形象化、艺术化的,有的比较集中、鲜明和突出,有的则含蓄、朦胧和多义。同时,因时代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不同的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所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语文教学要善于把握文学作品主题多样性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题的思想美和人文美,打破课堂一潭死水的沉闷局面,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

蒹葭赏析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版;古诗词抒情方法;写作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是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应予遵守的创作原则,所谓“诗言志”,“言志”即为通过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主要参照标准。本文试借鉴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导初中抒情文的写作训练,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为借鉴作品,从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三方面指导写作教学。

一、景物人格化

与触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创作签将情感投射到经物质上,将所写之景人格化,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二是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现不同的样子,也带有唯一的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花与鸟人的情感,诗人写诗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时伤怀,故看见花开繁茂也感觉花是在流泪,听见鸟声一片,也觉得心惊。当然,花与鸟本无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诗词中多用于衬托春之盎然生机,在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忧愁满怀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溅泪”,鸟儿“惊心”,赋予花鸟如此高度的人格与感情,足以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忧虑。在写作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景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尚未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描述情感,习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层。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应在分析、鉴赏时强调对其情感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摹写,并最终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

二、以景拟情

恰切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绪等这些内心感受属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书写,极易流于表层,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往往会使用景来传情,对切合诗人情感的景进行精细描写,通过这种描写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诗歌意境的悠远与情致的典雅。使用这一情感表达方法需要注意选取的“景”应与要表达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无“情”,写景就只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若有“情”而无“景”,作品就将沦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说教。为达到情感与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达情感,需精心选择进入诗歌的“景”。

试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飘絮与浮萍比喻家国覆灭表现自己的无家无根的沉重哀恸,飘絮与浮萍的无根足以表达诗人的无国之痛,加上风吹和雨打,就更为凄凉,家国破碎后还要遭遇迫害,诗人的内心痛苦无极,而其诗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与精准的以景表达,让“风飘絮”和“雨打萍”成为传颂至今的经典比喻。

另以《蒹葭》为例,它使用的是“兴”的情感表达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写的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作为诗歌的发端,但仍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密切先关,蒹葭即芦苇,它的飘忽与若有似无的特点和诗中要表达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复出现、白露凝冰雪、雾气笼罩营造出一种可望不可即、聚散两茫茫的意境,朦胧、清寂而略带患得患失的哀怨对应着诗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将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万物的消长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的过程相对照,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歌的意蕴走向深刻、情感也趋于和谐。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往往认为作文与生活两者并无关联,为写作而写作,若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去观照景物,不能以真诚的情感去体悟世界,将难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语含情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并无明显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拟情,看似写景却暗含抒情,对叙事式的写景仔细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朋友的场面,朋友骑马离开,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印,从表层来看,是单纯的场景,但若深入一层,可知这句诗中不仅是描写场景,还在显性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写中,诗人跟随朋友的身影,看着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马蹄印更显示了诗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谊,朋友已在视线中消失,作者仍注视着那一行马蹄印,离别的不舍和感伤让诗人失神凝望。诗人用看似单纯的场景描写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空白画面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与离愁别绪,空的画面中情感却是厚重真实的。这种以表层景物的流动变化表达隐藏其中的诗人情感也是极具表现力、可资借鉴的写作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蒹葭赏析篇4

关键词:《髹饰录》;《图说》;特色;意义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是漆器工艺史上划时代的经典著作。它诞生于我国古代漆器的集大成时期,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明中晚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遗憾的是,明代原作者黄成所著文字极为简略;稍晚,明人扬明为之作注,仍然文字艰深;以后,寿碌堂主人离开工艺,引经论典,加以眉批、案语和增补,更令今人读来难如天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峡两岸索予明先生、王世襄先生分别为《髹饰录》作解说。王先生沿用了寿碌堂主人研究《髹饰录》的方法,引经据典,并以现存文物加以举证。《髹饰录》不是一本文物鉴赏书,也不是一本经书,而是一本工艺书。以解经的方法、以现存文物来反溯工艺,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憾。

有鉴于此,山东画报出版社约请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燕教授(笔名长北)校勘、注释、解说的《髹饰录图说》,刚刚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作为《〈髹饰录〉图说》的责任编辑,编辑过程中,将《〈髹饰录〉图说》与上世纪出版的两本《〈髹饰录〉解说》反复对照阅读,我认为《〈髹饰录〉图说》特色有六:

一、全书的体例。全书将黄成原文、扬明原注衬以黄地,每段下设“注释”、“译文”和“补说”。“译文”概括浅显,主要面向漆工;“注释”则校勘版本,校核引文,解析经史,主要面向学者,同时,将寿碌堂主人增补文字单列于注释,确保正文眉目清楚,紧扣髹饰;将原钞本目次原样排列,黄成正文条首编号,文字作粗体,以便读者查检。古、今文字分排,浅、深文字分排,目的是使全书内容明晰,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各能一目了然,漆工、学子、学者各能从《图说》正文和注释中,读出一本符合自身专业需求的《髹饰录》。

二、用图说文。漆器工艺流程必须借助形象资料解说。《图说》文内,插入工具、设备、操作流程图106幅、不同装饰工艺的漆器作品照130幅,又图案、名款等多幅,将漆器工艺流程和漆器装饰之美详细地顺序展现了出来。书内又插入蒹葭堂钞本《髹饰录》书影9幅,使读者认识《髹饰录》传世唯一抄本的庐山面目。

三、翻译和补说。对《髹饰录》,以往学者只加解说,未加翻译,文化程度不高的漆工仍然难以卒读。《图说》对艰深的黄文、扬注,用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加以整体意译;“补说”则伸展开来,分析其要点,言明其得失,对著者和注者意见相左之处予以评价,并以各地流行的髹饰工艺加以补说,使《〈髹饰录〉图说》同时成为实用的髹饰工艺手册。

四、版本选择和校勘。日本蒹葭堂钞本曾经长期是《髹饰录》传世的唯一钞本,目前传世的《髹饰录》中文版本,都从蒹葭堂钞本所出或转出。《图说》以蒹葭堂本《髹饰录》为底本,对各版本脱字、换字、错字一一校勘,从、舍理由言明于注释;对蒹葭堂本舛误之处也仔细剔出,更正理由言明于注释。校勘共得各本舛误之处144条。长北教授还核查《礼记》、《三礼图》、《南史》、《乐府杂录》、《琴经》、《辍耕录》、《格古要论》、《听雨纪谈》、《遵生八笺》、《清秘藏》、《钦定工部则例》、《十三经注疏》等古籍,找出寿笺、阚笺引文并《〈髹饰录〉解说》引文不准处计46条,使《〈髹饰录〉图说》具备了严谨的学术性格。

五、对两种《解说》进行辨正。由于《髹饰录》的经典性格,漆艺界对王世襄先生《〈髹饰录〉解说》时有讨论。何豪亮先生把王先生失解的地方逐条写下寄给王先生,并由此生发,写出《读后记》。是否把与前辈的学术异议公诸于世?长北教授反复权衡。为了对读者负责,《图说》对两种《解说》辨误共得90条。

六、书后索引。出版社出于成本的考虑,不同意索引上书。长北教授据理力争乃至拒寄校样,终于使出版社让步。读者根据“漆工术语索引”查找到页码,将本条目的相关页码对照参看,就可以查明这一漆工术语的定义,进而详尽地了解有关工艺。手工编写索引难度极大,长北教授以辛苦劳动换来读者方便,使《图说》兼有了漆艺词典的功用。

以上六大特色,得益于张燕教授特殊的经历和学术功力。她能既贴近工艺本身,又从理论研究层面,对《髹饰录》进行解说,细致讲解漆器工艺的每一道流程,以穷黄成、扬明之原意。之所以具备研究这样冷门典籍的学术功力,是与长北教授从小落难漆器工厂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长北教授对我说,“没有这样一段经历,我不会对漆艺这样深的感情和这么多的注意力。进而说,如果陷在流水线上而没有当工厂宣教干事和调入研究所的经历,我不可能在扬州漆器繁多的装饰工艺之间走来串去,详细解剖扬州漆器工艺;如果没有对扬州漆器的仔细钻研和研究成果,我不会被调动编辑全国漆艺专业刊物;如果没有编辑漆艺专业刊物的便利,我不可能深入全国一个又一个漆器产地,解剖一个又一个麻雀;如果没有中文系学习打下的文字功底,没有美术、美术理论的专业训练,没有在东南大学校勘、译注和通解中国古代艺术论著(主要是古代工艺论著)十余年的经历,我更难有基本功校勘、译注和通解《髹饰录》”。

蒹葭赏析篇5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审美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保证自身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语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教师应每天坚持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知识,加强自身的语感。同时应注意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语言规范、表达形象生动、节奏控制得当。讲课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妙语连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声情并茂的为学生阅读文章,为学生创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让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内涵。并且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更有效的体会教师通过语言创设出的美育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文字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语文教学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会的,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会受到来自文学作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影响。文学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对文章中的想象进行捕捉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作品,然后让学生感知美,并逐渐积累对美的对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应审美价值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悟更多的东西。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泰山风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分析“目视而脚不随”、“悬崖棱蹭”等词句,体会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也启迪了学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过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进而感知文章的内涵美,使得学生逐渐将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内涵,并树立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解《蒹葭》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歌词,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主动唱几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趁机将歌词和文章中的诗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己体会,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蒹葭的内容翻译出来,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朦胧美。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蒹葭赏析篇6

一、品味炼字佳句

例1.(山东滨州卷)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题目:“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本题考查词语品析能力,要结合整首诗分析,从船行情况和诗人心情两方面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二、分析诗歌内容

例2.(山东德州卷)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题目:“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细细阅读下阙,我们就会深入到一种凄凉的境界,这里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一样样、一处处,无不令人猛然受惊、顿感凄凉。

【参考答案】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明、高楼雁鸣。

三、描述意境画面

例3.(陕西卷)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为了增添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自己的想象之景。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四、感知艺术形象

例4.(四川成都卷)

早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解题指津】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细读这首诗,可以找到“万木冻欲折”、“深雪”等关键词,由此可以得出早梅的不畏严寒的特点;而“孤”、“一枝”可看出早梅的傲然独立的性格特点;当然,“幽香”、“素艳”可得出早梅的素雅高洁、清新脱俗。

【参考答案】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或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五、把握情感主旨

例5.(贵州遵义卷)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题目: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题指津】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在解答此题时,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蕴含的内涵来回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六、分析手法技巧

例6.(贵州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题目: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本诗中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其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这种形式的出现,是由《诗经》合乐歌唱的性质所决定的。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外:上。②南山:终南山

⑴ “镜天无一毫”一句描绘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象?

⑵简析本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性格。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⑴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

⑵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写景的含意是什么?请对此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⑴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⑵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⑴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

⑵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尽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这是韩晚年寓居南安之作。韩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⑴颔联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试分析尾联“流莺”这一意象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蒹葭赏析篇7

例如琼瑶的《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这首歌旋律优美,情感动人,曾经打动了不少年轻人的心,这愈加使我们佩服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表现相思的诗歌,描绘了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意境,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与思念的人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相思和追怀之情。歌曲和诗歌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抒情性很浓。

再如歌曲《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歌曲显然是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于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在外飘泊的客子。作者看到“日落”,听到了“乌啼”,感受到了“霜满天”的寒冷。在朦胧的夜色中,作者看到江边树木模糊的轮廓,远处的渔火,在昏暗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景物动静、明暗搭配。此时泊舟枫桥的旅人,怀着旅愁,在客船之上,面对着远处的景色,不禁升起缕缕轻愁,人与自然之景处在一种无言的契合的状态。暗夜之中,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是听到夜半静夜的钟声,更衬托出了夜的宁静,又点出了秋夜的清寥,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意境。

除了整首歌曲借用古典诗词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歌曲不露痕迹地化用了古典诗词的名句,如周传雄《寂寞沙洲冷》一歌中有:“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这句歌词巧妙借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之时,作者寓居定慧寺内,夜深人静,月挂于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往来,如同孤鸿之影。孤鸿便是饱受排挤的作者,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肯安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作者此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借孤鸿抒发个人幽愤寂苦的感情。歌曲正好借用苏轼词的意境把情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许多歌曲不仅在内容和意境上对古典诗词有所借鉴,在形式和技法上也多有相同之处。歌曲与诗词都要求具有明确的抒情性,带有浓厚的感彩;都要求具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性,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都要求有丰富的想象;都要求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语言凝练等。歌曲与诗词的结合还要注意音乐美,行文排偶、对仗――整齐的美;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间――抑扬的美;句尾同韵相协――回环的美。

蒹葭赏析篇8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材主要分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两大部分,历史跨度大、作家作品多、内容纷繁复杂。教师应遵从文学的本质,以史为纲,以作品为根本,处理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去体验古代作家们的丰富情感,自觉地与其进行个人思想碰撞,培养健康的人格。

(一)以史为纲,注重文学史的整体性、发展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中国整个历史时期中的文学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文学的演变,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学习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专题,以中国古代爱情主题短篇小说为例,其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从六朝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再到《聊斋志异》,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路线,引导学生对于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加以阅读分析,就不难理清文体发展的脉络以及古代作家进步的理想。

(二)精选作品,要求学生精读、吟诵

对于如何选择作品,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要有当代意识,精选那些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名篇名著进行重点讲述。如在讲授《诗经》时,重点选取其中的《关雎》、《静女》、《蒹葭》、《氓》等作品,体会古人对于爱情的执著与无奈。讲先秦历史散文时,重点讲《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体会烛之武外交辞令和爱国心。讲先秦诸子散文,重点讲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对当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影响。对于一些篇幅很长的作品,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断进行重点讲述。古典诗词具有音乐美、情感美,吟诵诗词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以情绪感染,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反复体味、吟诵中,作品融为自己思想情感中,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的对接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主要课题和历史使命”。教学必须紧密地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来解读古代作品,重新审视古代作品所负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的对接,挖掘文学作品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比如,关于生命的主题,自古以来,人类对生命的体验是一致的,如曹操在《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再悲叹人生,但没有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又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乐极生悲、忧叹生死,而他在书法上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讲述作品时必须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结构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很多新的教学手段被引用到课堂。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丰富课堂结构,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本人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常用有几种方法:

(一)讨论法

就是改变过去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实施讨论法的前提就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本人在每讲授每一章之前,都要先给学员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作好准备,给学生创造了参与讨论的条件。这样,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热烈的互动氛围中掌握基本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时,本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要自刎,他非死不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准备得充分,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而且能做到有理有据。一部分学生认为项羽非死不可,理由是文章一开头就渲染了项羽四面楚歌、大势已去再加上他不得民心。从天下形势民心向背角度来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有学生的理由是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有学生认为是性格悲剧,项羽知耻重义,耻于起兵,非死不可。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项羽应该败而不挠,立足江东,卷土重来,可以不死。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联系较为紧密或具有某种渊源关系的作家、流派或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发展的脉络,提高古代文学鉴赏能力。“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手法。《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和鸣声以兴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眼前清冷的意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抒发可望不可得的失望之情。而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巧妙地把诗人自身遭遇、高贵的人格精神、复杂的情感经历结合起来。阮籍的《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的比兴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孤鸿”、“翔鸟”的号鸣相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感。李商隐的《锦瑟》的比兴,以“锦瑟”起兴反复抒发感情破灭、壮志成灰的感慨,表达了一种凄惋的情思。所以,在讲授具体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比较分析,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中“比兴”手法的特殊味道。又如学白的作品,非常自然地与屈原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两者都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特色。屈原《离骚》运用丰富神奇的神话传说,把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构成变幻莫测的意境,表现炽热的感情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李白诗歌在艺术上也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纵横恣肆,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岸不屈的性格。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李白叛逆的个性,豪放的诗歌风格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成就,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反映了盛唐时代豪放乐观的时代精神以及诗人不满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多媒体教学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其中音频视频素材是现在古代文学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的教学辅助手段。播放相关影像和声音资料,可以增强古代文学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史记》,本人讲授时,适当播放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讲的“史家绝唱”“宫闱角逐”“李广难封”“公孙丞相”等章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史记》打下了基础。

四、总结

蒹葭赏析篇9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四季更迭,朝去暮来,太阳的金辉永不知疲倦地普照大地山川。但是阳光并不能主宰人间一切,因为有风雨,因为有云雾。所以人世也就有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中国灿烂的诗歌文化中,以阳光承载人世千万情感,以太阳的起落映照人情变化的诗歌,很是不少。我们将这些诗歌从文学的宝库中挑选出来玩味,实在也是一种难得的情感旅行。

当黑夜里第一声鸡唱响起,我们便于黑夜的惊觉中听到了黎明的脚步,既之而来的便是那艳丽的朝阳。“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有了朝晖的映照,万物由此焕发生机,沉睡中醒来的生命,又恢复了愉悦与痛楚的知觉。“蒹葭萋萋,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蒹葭》)起身最早的还是那追逐爱情的痴情人,她踏着白露未干的野草,来到清澈的湖畔,期待梦中人的出现,因为她知道,青春如同朝露,很快就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化为内心的忧伤。“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的脚步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任谁也挡不住时光的河流。“薤上露,何易晞。”今天的露水被太阳晒干了,它明天又会出现,可是人的青春一旦退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壮志未酬,情场失意,就会使人满心忧伤,精神委顿。“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经 小雅 湛露》)露水没有阳光的照射,也许还晒不干,但那只是一种无聊的假设,人终就也会像露水一样,任青春在时光的流逝中消磨,思来想去,怎不令人愁闷呢?也许那醉人的琼浆,还能给人带来一丝欢乐吧!朝晖晒干了露水,也催生了多愁善感者内心的怅惘。“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一向进取的杜甫坐在那江楼之上,眼见那朝晖映照山郭,也不由得悲愁顿起。

与晨晖朝霞有些不同,夕阳晚霞本来是一幅灿烂的美景,夕阳晚霞之下的江山也是一段绚丽的锦绣。“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 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大地一片金赤之色,那是何等一种壮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既是两段绝佳的绸缎,也是一幅恢弘的图画,望之荡人胸怀。而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勾画的那田园晚景,又让人享受了乡村的清闲:“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但是,这样的美景需要一种轻松悠闲的心情来品尝,对于那些在生活里苦苦追寻、在人世里艰难挣扎的人们来说,再醉人的风景也只是平添几多烦恼与悲凉。

日月轮替,人生苦短,那东升西坠的太阳,似乎在向人们昭示一个千古不变的哲理,最美好的一切也最容易失去。《明日歌》中唱道:“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鲍照《松柏篇并序》也说:“人生浮且脆,鴥若晨风悲。东海迸逝川,西山导落晖。”自然给予人们光明,也给予了人们短暂的生命,世事难免不尽如人意。朝晖让人感伤,夕阳又何尝不催人断肠呢?“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北宋宰相寇准在《书河上亭壁》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看似一幅诗情画意的晚霞飞鸟图,但却在其间包孕了淡淡凄凉,鸟独飞,烟生寒,内心流露的是对人生的感伤,对人世的悲愁。而那些浪迹天涯,千里奔波的游子们,骑着疲惫的老马,穿行于西风古道,面对夕阳晚霞,也不由遥想起家中的小桥流水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将这游子的心情道尽:“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年老体弱,满面风霜,夕阳映照下更显苍老,何能不断肠呢?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景色是美丽的,可就是到黄昏时刻才显露西天,哪能不使人产生人生迟暮、日薄西山的联想呢?就连一向豪迈奔放的酒仙李白也经受不得这落日的感染,他在《落日忆山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日暮、花落、人老,这三者何其相似,道理何其相通!“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杜甫的这段豪壮的表白,恐怕也只是一种内心的挣扎,或是一种无奈之后的自我安慰吧。

古诗的朝晖夕阳里,包含了太多的人世悲愁,赏析之余令人心情黯然,难以舒怀,置身现世,我们恐怕已经很难有那么苍凉的感慨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要学古人多愁善感而去无病呻吟。“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七律 答友人》)时代蓬勃发展,我们应当尽享时代的光明,焕发朝气。正因为时光短暂,人生不易,我们更是要尊重生命,珍惜时光。“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给我们提出了最庄重的忠告。

蒹葭赏析篇10

关键词:流行音乐;传统音乐;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其最初的意思是指那些面向社会大众的音乐会。流行音乐具有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参与性、快速替代性等特点。而中学生的喜欢模仿,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一定是流行音乐的追捧者。与之相比,传统音乐风格较为单一,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科书上所提供的风格较为单一的传统音乐,他们更是不愿问津。针对这一教育现实,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我国现阶段流行音乐教学状况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材内容绝大多数出自于中外经典乐曲,或是在历史中产生深刻影响的、意境较为高深的古典音乐,所涉及的流行乐曲内容很少。由于音乐课时和选材有限,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课教学时,忽略了对流行乐曲的介绍。这样的音乐教学不符合当代学生的音乐喜好,以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本来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要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完全照本宣科,重知识传授而轻音乐感受,不顾及学生的审美需要,就会产生反作用,使学生不愿意上音乐课,严重者甚至厌恶传统音乐。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接受事物时往往具有盲目性,而流行音乐为了商业炒作往往和新闻媒体捆绑在一起。新闻媒体为了占有市场,会主动迎合大众的需求,而非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学生是非常喜欢流行音乐的,但是我们的音乐课堂却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流行音乐;反而一味地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掌握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或是离自己很遥远的音乐歌曲,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如何调整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位置

首先,教师要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流行音乐有其局限性,但是音乐课是包含多种音乐类型的,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学习、认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对流行音乐不够重视的态度。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加入流行音乐,但是对乐曲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流行音乐最好有深度、旋律优美,适合集体演唱,避免选入一些旋律单调、节奏简单的作品。比如,《小苹果》《月亮之上》等歌曲,虽然广受欢迎,但是只适合娱乐,音乐鉴赏的价值并不高。此外,教师可以从流行音乐的音乐性来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流行音乐包括流行歌曲、流行器乐曲、影视歌曲、摇滚音乐和爵士音乐等。流行音乐风格多样,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流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歌词朗朗上口,语言生动,情感表达直接,符合中学生情感直接、纯洁的特征。如近几年比较流行TFBOYS组合的歌,演唱者和中学生几乎同龄,学生很容易与其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在中学生调查中也发现,TFBOYS的歌曲《青春修炼手册》《魔法城堡》《幸运符号》等最受学生的欢迎,在学生中的传唱度很高。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他们的歌曲: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旋律是舒缓型还是奔放型?演唱歌曲时的难点和重点有哪些?通过分析学生喜欢的作品来教授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师授课的难度,师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非常有利于以后的音乐教学。

三、教师要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不同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音乐。我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发展起来的。任何文化表达都走不出历史的影子,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其实,很多经典的流行音乐都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文化,比如,邓丽居演唱的《在水一方》,其歌词正是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水一方》被多个歌手以多种形式演唱过,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类似的歌曲还有《明月几时有》《红豆》《一剪梅》等。这类歌曲不仅仅广受当时人们的欢迎,时至今日仍是历久弥新,听来别有一番韵味,这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探寻在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恰当形式

一节课的好与坏,课堂引入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生易受情绪的干扰,学习效果往往和上课情绪有关。因此,一节好的音乐课少不了一个好的导入。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导入的几个方法。

(一)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导入

越是受欢迎的流行音乐,越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比如,在华语流行乐坛广受欢迎的歌曲《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的意思是闽南语“有空酒瓶卖吗?”这首歌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李芳(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事:一个生活孤苦,有些聋哑的残疾老人靠收集空酒瓶养活自己。后来,他在街上捡到一个小女孩,他非常爱这个小女孩,用空酒瓶换钱买廉价的奶粉来养活她,小女孩伴随着一堆如山的空酒瓶成长起来。小女孩有一副好嗓子,在每个清晨牵着老人手,大声喊着:“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知道了这样一个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这首歌的时候一定会更有感情。

(二)从流行音乐的音乐体裁入手

同样是流行音乐,有些歌曲只使用了一种音乐色彩,比如前面提到的TFBOYS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有的表达欢快,有的表达沉闷,这是音乐表现力的不同;有些歌曲却加入了其他的音乐元素,如凤凰传奇的《中国范》,玖月奇迹的《中国风》,还有周杰伦很多的作品。这些歌曲融入了传统京剧的唱腔,也深受青少年的喜欢。

(三)注重流行音乐的隐性功能

相对于流行歌曲朗朗上口、情感外露的特点来说,流行器乐曲更具有隐蔽性。比如,广受中学生喜爱的轻音乐。教师讲授、学生吸收这类音乐都比较困难。学生是否掌握这类音乐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如果泛泛而讲,就无法体现音乐本身的价值。另外,学校可以举行舞蹈比赛,在比赛的音乐选择过程中,一定会要求音乐与舞蹈本身、音乐与主题大赛相契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选择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提高音乐素质由教师的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