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谚语十篇

时间:2023-03-21 21:50:18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1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透早东南黑,午前风甲雨。(东南边有乌云)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以内天清光。

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春天刮南风,夏天刮北风,可能大旱。)

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年惊中秋,月惊十九。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十二月初三,黑龟湳,落雨落甲廿九暗。(十二月三日若下雨,下到廿九日除夕。)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2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风生火龙雾生疸。

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

麦穗小表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满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种绿豆。

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立夏前后种络麻。

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3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躲雨跳到河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朝虹雨,夕虹晴。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大水无雷,浸崩屋。

大头大头,落雨打头,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饭时雨,下四指。

风里来,雨里去。

干打雷不下雨。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鸡鸣雨,下不长。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开门雨,关门睛。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雷声大,雨点小。

亮一亮,下一丈。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

六月雨千遍。

落滴起泡定阵雨。

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蚂蚁搬家要下雨。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篷。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会耕会耪,无粪不长。

粪是庄稼宝,离它长不好。

待要庄稼好,底粪要上饱。

地里铺上粪,家里座上囤。

春天粪筐满,秋天粮仓满。

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

更多热门文章:

1.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2.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3.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4.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5.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6.关于雨水的谚语

7.2016有关雨水节气的谚语

8.2016关于雨水的农事谚语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4

浅论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

钱时马

(宣城市第二中学,安徽  宣城   242000)

 

 摘  要:民间谚语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趣味的艺术特征,即精炼性、形象性、音乐性。

关键词:民间谚语;艺术特征;精炼性;形象性;音乐性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文学形式,是经过高度提炼而成的艺术品,是人民群众对宇宙自然、社会生活 深刻认识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经验的宝库。在日常生活中,它常被人们 广泛运用,以增强表达效果。谚语之所以倍受人民群众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趣味的艺术特征。

一、精炼性

 所谓精炼性,具体而言,就是形式精短,言简意赅。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例如,在安徽宣城一 带流传的谚语“农村不作颠,街上不冒烟”就简练而深刻。尽管只有区区十个字,但它所包含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它形象地表现了城乡之间紧密 的经济联系,说明城市商品的购买者主要是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城市里商人才能生意兴隆。这条谚语对企业、对商家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必定大有 作为,商机无限。流传于甘肃一带的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只用十四个字就概括了西北地区气候一日多变的特点。再如“ 穷人的汗,富人的饭”这条谚语仅有八个字,就把阶级剥削的实质揭示得十分深刻。“精打细算,油盐不断”、“细水长流,吃穿不愁”这两条谚语都只用八个字告诉人们过日子不能铺张浪费,要勤俭节约。民间谚语的这种精炼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深刻的分析力、高度的概括力以及运用语言的才能。因此,可以说,谚语是最天才的炼句。              正因为谚语精短,便于记忆,易于流传,所以谚语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二、形象性

 谚语既是精炼的哲理诗,又是充满艺术形象的警句诗。谚语在长期流传中,经过群众加工、打磨 ,语言形象生动。例如“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用四种颜色这些视觉形象描写出草木由盛至 衰,黑夜白昼的交替,从而把时光飞逝的道理讲得十分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宁交双脚跳,不交咪咪笑”,也是富于形象性的谚语,它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双脚跳”一旦情绪激动,就会暴跳如雷,但这种人往往把心放在表面上,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没有多少城府,人们往往愿跟这种人打交道做朋友。而“咪咪笑”这种人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阴险狡猾,颇有心计。因此,人们不愿与“咪咪笑”这类人交朋友。

谚语的形象性还体现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上。比如“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是暗喻,把栽树比作修水库,形象地描写出植树 造林对于调节气候、作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又如“适时除稗草,秧如快马跑”,是明喻,用快马的疾驰来 描写秧苗生长之快,夸张地突出除稗草的重要。又如“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对比中含明喻,告诫人们无论是过日子还是做事情都应节俭,不能浪费。再如“树老根多,人老识多”,起兴中有比喻,是说老人见多识广,如同老树自然根多一样,这条谚语旨在劝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多向阅历丰富的老人学习。

 正是因为谚语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所以才会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

三、音乐性

 一般说来,民间谚语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押韵顺口,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谚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整齐排列的双句。例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些谚语在韵脚上也十分和谐,节奏也匀称。

谚语用韵形式多样。有的以相同字尾构成声韵,如“人比人,气死人”、“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错过”、“人多讲出理来,稻多舂出米来”;有的字尾不同但韵脚相同,如“人心齐,泰山移”、“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有的交叉押头尾韵(头韵多用相同的字相押成韵),如“今天来客,往日有意;今天打架,往日有气”;也有头腰尾都押韵的,如“交人交心,浇花浇根”,腰韵有时也用相同的字相押成韵,如“种田不离田头,种园不离园头”;有的谚语虽不押韵,但平仄和谐,抑扬顿挫,铿锵有味,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上句四字平平仄仄,下句四字仄仄平平。

谚语富于音乐性,使得它 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在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中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总之, 正因为谚语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它不仅倍受普通百姓喜爱,也受文人墨客欢迎,表现在创作中吸收民间谚语,借以丰富作品语言。民间谚语就这样在百口交诵、广泛流传中不断被加工润色,成为民间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参考文献:                            .                      

[1]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5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秋分节气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秋分是什么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秋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每年公历的9月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秋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还有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秋分的习俗秋祭月

在上古时期,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不过由于每年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固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竖蛋

选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鸡蛋,轻手轻脚在桌上把它竖起来。

首先要挑选一头大一头小的鸡蛋,立蛋时将大头朝下,这样重心会比较低,就像不倒翁一样,容易保持平衡。

找到合适的支持面,在桌面上涂上印泥,再把鸡蛋立在涂有印泥的桌面,您可以发现,能立住的鸡蛋,底部会有一个肉眼很难看清的平面,一旦重力作用线能经过这个平面,鸡蛋就能站立起来。

由于生鸡蛋里的蛋黄位置也会影响鸡蛋的站立情况,所以立鸡蛋的手要尽量保持不动,让蛋黄可以慢慢沉淀到鸡蛋下部,这样重心就能足够低,使鸡蛋保持平衡。

吃秋菜

秋分时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在秋分这天挨家送秋牛图。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粘雀子嘴

秋分这天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煮十几个没有馅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美好的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

放风筝

秋分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秋分天气特点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6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天气气象条件是影响人体生理、心理感觉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当气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促使旧病复发等。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如书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过高或过低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当气温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如果身体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可以造成冻伤,支气管炎的发病指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发病最多。天气民谚中,有许多是预报温度变化的,如“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天气民谚教会我们初步识冷暖,让我们对温度变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够提早预防。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大,气温湿热,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因而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空气湿度大,流脑发生率低;但相对湿度过高,人体会缺乏自控力,感到烦躁不安;干燥空气使鼻腔、气管黏膜脱水,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鼻腔流血。

《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天气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天气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异常行为。例如,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资料表明,连阴雨天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影响工作效率。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随处可见天气谚语。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六、七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述气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有些则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说,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分散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天气谚语,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的道理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多,但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不会剧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好。又如预报近日晴天的天气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的科学道理为:晴天的夜间在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如产生在本地,不久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气谚语也大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它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或本地区,视野局限在头顶上的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影响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7

[关键词]谚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8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谚语,可以精炼、形象地描述地理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很多地理谚语大家都听过,但并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谚语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宏观、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很有帮助的。

一、谚语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一)谚语与气候

描写天气的谚语有很多,例如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这句农谚揭示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要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如果违反农时,就会造成农业减产。横断山区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特别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是对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描述,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使得地表崎岖不平,并且该地常年受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降水天数较多。

(二)谚语与地形

描写地形地势的如:“远看成山,近看成川。”这是对青藏高原地形的真实写照,突出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但高原内部起伏较大,冰川广布。 “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又说明秦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

(三)谚语与河流

如“黄河百害,唯富河套”这句,“害”指的是黄河下游因为是地上河,经常决堤带来洪涝灾害;“富河套”指河套平原引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富庶的农业区,使之与宁夏平原并称为“塞外江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一碗水,半碗泥。”前两句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后两句因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使得黄河中下游的泥沙含量剧增。

(四)谚语与地理环境

南疆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可以说“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现在因油气资源丰富变成“地上不长草,肚里净是宝”。以前描述内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无际,牛肥羊壮的地理景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西北草原地区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大面积发生,可以改成“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

二、诗歌谚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谚语导入新课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加入谚语,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讲到“西北地区”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我国什么地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就会好奇,急于想得到答案。于是带着求知的心开始听课,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是不会差的。

(二)用谚语丰富教学语言

语言是师生间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信息传播的载体。教材一般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一件事物,虽然文字简练,但是缺乏生动具体的形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谚语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语言,而且提高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中南半岛地形时,教材中只简略指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征。如果我们用一句谚语“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见要一天”来形容,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眼帘,无须多费口舌,其地形特征自然就被学生掌握了。

(三)用谚语记忆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如果一味死记硬背,不但会增加学习负担,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如果能把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的谚语中,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将变得轻松有趣。如描写东部季风区气候的一句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8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的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又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的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教材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将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后更名为萨尔温江并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选择性地加以引用。其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了东亚的冬夏季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还有,唐代诗人张藉“天星附地能为石”的佳句,科学地说明了陨石的来历和成因;刘禹锡的“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反映了海潮与南方河流涨落的规律。总之,运用生动形象的地理诗歌来增强课堂的语言艺术,已被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肯定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地理诗歌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富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

5.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

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二、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其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精神振奋,从而增强学生记忆。如讲海河五大支流时,举起左手,掌心向黑板,从大拇指,依次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手掌是五大支流的交汇处,胳膊是海河,这就使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到海河的水系组成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达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并通过表情、手势等,辅之以简单、明快的体态语言,使声、形、情有机融为一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转化为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理解地理原理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9

关键词:英语;生动教学;英语口语;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94-01

校园中“哑巴英语”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培养上,却忽略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校园英语之所以成为“哑巴英语”,是因为教学中缺乏英语学习环境和英语交流氛围,很多学生英语成绩很好,却“羞于启齿”,这对于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影响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因此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唱歌、玩游戏、猜谚语的形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说说唱唱,诵读chant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作主要任务。小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认知水平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这种规律并将它与语言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说说唱唱的过程中,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完关于五官的单词后,教师将《两只老虎》进行改编,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教师向学生们提议道:“下面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英文唱《两只老虎》好不好啊?”学生们大多熟悉这首歌,于是十分愉快地回答道:“好啊好啊。”“两只tiger ,两只tiger,run 得快,run 得快,一只没有ear,一只没有eye,真奇怪,真奇怪……”学生们听后觉得十分有趣,开心地跟着节凑,手舞足蹈起来。在学生们一起唱了几遍之后,教师可随机抽选学生回答问题:“这位同学请你说一说耳朵怎么读呢?”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回答了出来:“e a r-ear。”全班一起为他鼓掌。于是教师又抽选其他学生继续提问,果然,不一会儿学生们就记住了学过的全部单词。

英语歌谣可以将简单的英语单词与优美的旋律结合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容易接受和理解,是锻炼小学生英语口语最好的方法。

二、玩玩猜猜,融入游戏

单词的记忆十分枯燥乏味,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痛点。喜欢玩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能调动学生听、说和感知的游戏――Word march (单词接龙),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快速记忆单词。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玩了一个叫做“单词接龙”的游戏,即教师首先给出一个单词,接下来由学生挨个接上另一个单词,前后两个单词要首尾呼应,即接上的单词词首的字母与前一个所给单词的词尾字母要相同。游戏是这样开始的:教师给出的第一个单词是good,此时一个学生接dear,另一个同学接run,又有同学接near……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进来,“luck”“know”“wear”“reason”“new”,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连下课铃声都忽略了。一个学生愉快地跑来和老师说:“老师,下次单元复习的时候,还玩单词接龙好不好,我觉得这样记忆单词特别快,而且还记得住,印象特别深刻。”另一个同学还补充道:“我觉得也是这样,老师,这样记单词很轻松,而且记得很扎实。”教师愉快地回答道:“当然可以。”

游戏虽然简单,却是十分奏效和有趣的。它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轻松和融洽,学生在玩玩猜猜中,就能⒖菰锬鸭堑挠⒂锏ゴ始堑迷实,使记忆单词变得简单容易,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学说谚语名言,拓展延伸

教师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谚语名言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次英语课将要结束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谚语和名言,可不可以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呢?”一个学生说道:“我最喜欢的一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一个学生说道:“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同学们说的这些句子都非常好,它道出了友情的珍贵,告诉我们要趁年轻多努力。谁知道如何用英语说这两句话吗?”学生们为难地摇头。教师接着说道:“那么老师来告诉大家:第一句话是: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第二句话是: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于是学生们跟着大声朗读起来。

用英语读谚语名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很有挑战性,却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对英语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值得提倡和运用。

四、结束语

提高英语教学的生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歌谣说唱中记忆单词,在游戏活动中锻炼思维,在谚语名言学说中拓展延伸,从而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对英语“爱不释口”。

参考文献:

二十四节气歌谚语篇10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藏牛。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 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惊蛰闻雷米如泥 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藏牛。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