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机械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8:37:10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论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作业,是对整个大学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一个过程。机械专业的毕业论文有实践性强、理论要求高等特点,笔者在指导机械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顶岗实习安排、论文写作等方面存在问题,现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毕业论文无从下笔

机械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以技术的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①所以机械专业的实践操作环节的锻炼尤其重要,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所学不对口,导致毕业论文没有题材,也缺乏实际的模型和案例,只得采取抄袭等手段来试图蒙混过关。如有一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很明显该论文不是出自他手,而是采取网络下载,经过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论文。像这样的情况每年都不少,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放羊式”的顶岗实习管理,使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现实案例,而难以独立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1.2 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学生把毕业论文当作拿毕业证的一个环节,没有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过场、搞形式,不影响毕业和就业。该类学生的大部分做法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或者东拼西凑,仓促地完成毕业论文。造成有的同学连自己的论文的主要内容都不了解,还有的学生连论文的署名和学校名称都弄错了,种种笑话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学院不重视毕业论文,对自身的要求也不严格,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

1.3 专业知识不扎实,写作功底差

机械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高、难度大,对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配合、机械制造工艺等核心专业课掌握要求比较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专业基本功不理想,毕业论文完成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结构、写作特点不了解,例如有学生选题是“浅谈中国机械行业的发展”,很明显选题范围大,针对性不强,容易造成论述空洞、说服力不强;还有的学生有想法和思路,但是语言组织能力差,词不达意,文章缺乏条理,结构混乱。

1.4 WORD等常用办公软件不熟练,对论文排版等束手无策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般是:基本会用计算机,能通过学校的相关考试,能通过部级或者省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者其他类似的考试。②但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办公软件的应用教学有所欠缺,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反映的计算机水平令人堪忧。如有的学生不会设置目录、有的论文文字、段落间距不一样、有的论文字体设置混乱。虽然高职毕业生毕业之前为拿到毕业证都参加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对于这种考试学生大多是应付式的,考过了对软件的学习也丢下了,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较低,很难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以让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满足对论文的排版格式要求。

1.5 机械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思路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本位,强调专业的职业素质,侧重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高职毕业生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比不上本科毕业生,但是不少高职毕业生的论文是讇讇椎纳杓?,如有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机器人设计。像这样的毕业论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根本无法完成;另外,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和本科院校一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要求高,而现实的差距却让高职院校的评价标准难以为继。

2 解决问题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制度,落实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知识不等于能力,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③顶岗实习作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完成毕业论文必不可少的一步。高职院校应在宏观层面上对顶岗实习做好统一的安排和管理,做好前期准备,采取社会招聘和学校联系安排的方法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做到专业对口、岗位对口、就业对口。在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为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并定期联系和反馈,同时,企业的“师傅”也要参与到毕业论文的指导,通过企业和学校的老师共同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为了提高老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在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作为毕业论文评分的一部分。

2.2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加强论文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和懒散习惯,独立地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严格制订和落实毕业论文评分制度,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合理地制订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加强对答辩过程的督查,要求指导老师对毕业答辩不打人情分,严把考核关,对学生抄袭毕业论文现象严厉惩处,对于毕业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一律不予毕业,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

2.3 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技能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让老师有充足的课时把知识点讲细讲透,让学生看懂听懂,直到全部理解为止;高职毕业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学修养整体水平不高,而写作对于毕业论文的完成至关重要。为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应适当开设毕业论文的指导课程,主要介绍毕业论文结构特点、如何选题、如何论证等关键要素,再辅以具体的案例讲解和适当的练习,教会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切实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2.4 加强对WORD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现代大学生都要考取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就可以看出以WORD为核心的办公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必备技能,但是软件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在于熟能生巧,而不少大学生更多地把时间花在游戏和娱乐上,对办公软件的应用采取应付式学习。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要求学生使用办公软件完成课后作业;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作业除了应试计划内的知识以外,还可增加一些办公应用类的题目;④学生社团也可以开展办公软件应用比赛等活动,多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用多练,学好用好办公软件,就能应对论文写作中的种种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5 拓展毕业论文教学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研究型、学术型教育,是实践型教育。实践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的最大差异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⑤因而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一定要体现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首先,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不应该是讇讇椎纳杓疲杓评嗟谋弦德畚亩愿咧霸盒5谋弦瞪讯却螅咛宀僮餍圆磺浚Ω糜衫鲜Ω菅ジ谑迪暗母谖磺榭觯ㄈ缁盗慵庸ぁ⒆芭涞龋癖弦德畚奶饽俊F浯危弦德畚纳婕暗哪谌菘梢允巧呱系哪骋坏拦ば虻募庸すひ崭脑欤部梢允枪ぷ鞲谖簧吓龅降木咛逦侍猓踔量梢允嵌ジ谑迪岸怨ぷ鞯奶寤岷鸵院蟮墓ぷ鞔蛩愕鹊龋ü哉庑┦导拾咐⒕咛逦侍庋芯亢妥芙幔梢耘嘌目蒲Ь瘢嵘导寄芎徒饩鍪导饰侍獾哪芰ΑA硗猓弦德畚牡钠婪忠嘀赜谘√夂褪导矢谖坏那泻隙取⑻岢龆圆叩牟僮餍院涂尚行浴⒙畚牡拇葱碌恪⒙畚牡南质狄庖澹挥邪凑照庋穆畚纳杓扑悸方新畚慕萄В拍芮惺堤岣弑弦德畚牡慕萄е柿俊?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的质量的高低也是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机械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在顶岗实习岗位安排、专业教学及监控、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① 张建.机械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强化[J].肇庆学院学报,2013(2).

② 杨娜.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C).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 2011).2011-10-01.

③ 祝登义.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机械工程;机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机械制造业不仅是现代工业发展建设的发动机,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制造2025”正推进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与智能制造进行转型与发展。“科技强国,人才兴国”,为适应产业的飞速发展与转型的需求,社会对具有较强机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在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中,亟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1]。为提高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2-3]。但目前,相关教改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4],而对深度融合多课程、多环节的全过程专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为提高毕业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开展基于典型案例的多课程、多环节、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符合机械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现状及问题

地方院校主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承担着为行业技术进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责任。然而,一直以来部分地方院校沿袭高水平院校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修改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社会急需能胜任现代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研发、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硬件建设的投入较小,先进仪器设备与实训平台的台套数少,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我国已广泛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基于工程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学生毕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而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由于机械设计类课程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深奥且比较枯燥,学生多有畏难、厌学情绪,教师授课比较困难,导致学生机械设计知识掌握不扎实、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不熟练、机械创新设计与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现象,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机械工程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效果还需继续改善。本文以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机械专业为例,该专业已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根据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须具备包括机械产品设计能力、机械零件制造能力、机电系统控制能力、特色食品包装机械研发能力的机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机械产品设计能力,专业能力形成体系如图1所示。针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中不仅设置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也安排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CAD/CAE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训练,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手段。但是,由于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的缺乏交流协商机制,都按各自的思路与模式开展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全过程培养体系,导致出现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工程软件应用不熟练、机械创新设计与综合设计能力较弱等现象,毕业生的现代机械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建立了基于典型案例的深度融合的多课程、多环节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

为实现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机械专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并整合、优化工程案例,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将现代机械设计的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生产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夯实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与工作适应性。基于学科认知规律,从机械专业的初步认识机械→简单机械产品设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设计→机械产品综合设计→复杂机械产品设计→复杂产业机械设计及研发→实际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规律,综合分析机械专业的师资队伍、硬件条件以及历史传承,建立机械专业基于典型案例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如图3所示。

(二)充实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以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为案例,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制工艺等核心课程与课程设计、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深度融合,经过多轮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到理论的循环培养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规范、完整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解决了机械设计类课程追求理论体系完整、忽视工程实践的弊端。1.第三学期。“机械原理”课程教师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汽车及变速箱动画,使他们了解汽车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及齿轮传动原理,增加其对传动机构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着重讲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轮系设计,解决由于课程理论深奥且比较枯燥的难题。2.第四学期。首先,可通过“金工实习”让学生近距离观察CA6140车床主轴箱,使其对齿轮传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教师可通过“机械设计”课程教学,重点讲述齿轮传动设计、齿轮校核等内容。最后,通过齿轮减速器课程设计,让学生深入理解齿轮传动设计过程及设计要点,使他们初步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3.第五学期。教师可通过“机械CAD/CAE/CAM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二维平面设计软件AutoCAD的使用,建立轴、齿轮、箱体等典型零件的三维模型,了解ANSYS、COSMOS等先进机械设计软件的应用;通过机械CAD/CAE实训,建立圆柱齿轮减速器三维模型,完成齿轮减速器的装配图及典型零件图,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运用先进工具完成机械产品的设计。4.第六学期。可通过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实习,让学生理解齿轮、齿轮轴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通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重点理解齿轮加工工艺、设计计算以及尺寸链等内容;通过齿轮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产品、机械零件的设计及加工,形成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机械零件加工的良好工程设计习惯。5.第七学期。通过“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重点讲述有级变速传动的设计;通过车床主轴变速箱课程设计,让学生能进行复杂机械系统整体布局、传动系统设计、操纵机构设计等,形成复杂机械产品设计的初步能力。6.第八学期。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运用Solidworks等工程软件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机械产品设计,形成复杂机械产品设计能力。通过6个学期全过程机械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具备熟练运用机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去表述与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成比较复杂的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升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全过程贯彻案例式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思路。1.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全过程贯彻齿轮传动及减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理论及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作适应性。2.采用系统论方法,完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体系与课程内容。采用系统论方法,将机械设计类各门课程、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开展教学的现状,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案例教学,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机械设计能力全过程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作适应性。3.采用重点论方法,提升学生对机械产品设计的理解。教师要全过程地重点讲解齿轮传动及减速器的设计、加工、材料选用、总体设计以及三维建模等,通过课堂讨论及习题课,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4.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教改、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融入教学。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教改、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信息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机械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其实际动手能力,并向其传授更多、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5.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结合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与课外科技活动,通过现场实物教学法,提升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论

本文在对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的大量调研基础上,分析地方商科院校的现实困境及现状,并以哈尔滨商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建立了基于典型案例的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齿轮传动及减速器设计的典型案例,将现代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夯实机械专业毕业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与工作适应性。通过对机械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出的机械专业人才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需要。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也可为其他地方院校在进行机械专业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唐庆菊,陈少云,于凤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

[2]彭翔,李吉泉,姜少飞,等.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机械设计,2018(S2).

[3]娄燕.专业认证驱动下的机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3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我国大型工业逐渐在复苏,社会对于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机械设计制造与加工机械专业人才供需比越来越高。

机械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与本行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种多样,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可以说就业方向已经很广了。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有哪些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4

“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职业锚、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人职匹配诸方面。

机械专业是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的重点专业,也是学校多年精心打造的精品专业。该专业自开办以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一线技术工人。近几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做法,提出几点提升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1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

1.1 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

中等职业教育从诞生之初,其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培养服务于企业一线操作或管理工作岗位的中初级技能型职业人才,其就业最大的资本或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通过对近几年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调查统计可知,学生在毕业前经过学校推荐和自主择业,毕业后的就业率达98%以上。但是,有7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初次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根本不对口,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这说明虽然毕业生有着很高的就业率,但就业质量问题很突出,且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选择。

1.2 社会需求量高,社会地位低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的毕业生几乎为零。极高的就业率说明社会对拥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很高,尤其是在2008年“长三角”出现技工荒之后,更是表明我国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期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但是,由于机械类工种属于经验越多待遇越丰厚的传统行业,中职毕业生踏入岗位前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自然不能取得丰厚的薪酬。更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业务研修、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令人忧虑的地位,甚至部分企业至今未给他们交纳基本的保险。

1.3 就业期望值高,综合能力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学校专业培训,取得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想当然地认为将来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与工作环境,甚至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他们踏入企业却发现,一切全不是想象的那样。企业只是把他们看作获取最大经济报酬的低廉劳动力,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人际关系都令他们难以适应,许多人在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换了工作岗位,能在同一岗位上坚持工作一年以上的不足25%。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也普遍反映了上述问题,甚至部分单位明确表态将不再招用中职毕业的学生。

2 影响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2.1 家庭或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看来都是无奈之举,只要有可能、哪怕是一点儿希望,都会选择普通高中,自身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理解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把中等职业教育看作无可奈何的一个过渡期,没有清楚的目标态度。南通教育网上对就读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的家长愿意孩子将来当一线工人。另外,加之现在的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外吃苦,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稍微工作苦点儿,工资待遇少点儿,人际关系紧张点儿、工作环境差点儿,都会马上通知家长,甚至立刻辞职。

2.2 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因素

当前社会上重学历重文凭轻技术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但家长如此,企业也如此。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考的落榜生,还要经过五年制高职、艺术类学校的筛选才不得已读中职,其入学的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差100多分,多则达300分,直接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质量。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参加了对口高考升入高一级院校了,无形中也降低了就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企业当中,技能型人才无论在薪酬还是职称晋升通道上都没有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许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几年连工资都没加过,这也是毕业生最终选择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学校培养因素

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上与用人单位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开设专业课程,从而忽视了课程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联系程度;“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根深蒂固,“理实一体化”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演课”和“示范课”上,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比较欠缺,教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还很少,理论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仅停留在几堂讲座和书本上,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3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3.1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观教育与就业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机械类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而且专业建设应该与地域经济发展同步,要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例如,在2006—2007年间,南通沿江船舶工业规模迅猛发展,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代表世界造船先进水平的大型油轮、集装箱船舶、海洋工程平台订单等涌向南通造船厂。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开设“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当年招生就达到300多人。

此外,还要加强对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观与就业观的指导,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让学生懂得“先就业、再择业、最后创业”的道理,更要让学生学习许振超、徐虎等杰出工人的事迹,让学生知道,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3.2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知识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无论是机械加工制造专业、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还是数控技术应用等,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中职校的学生在学历文凭、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如大学生,但如果在实际动手能力上能胜过他们,也是一样能立足岗位,取得较好报酬的。例如,学校专门为机械类学生配备了专职的车工实训指导教师,所有的机械类班级学生轮流到车间实习,一次集训就是半个月,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操作的要领。另外,还组建了汽修、数控、焊接等课外兴趣小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当然,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时,还需要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通过学习与思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3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教学实训整体实力

机械类专业的硬件设施投入费用很大,高端的设备更新也很快,所以不太可能得到及时更新。为了能让学生的实训跟上企业的实际。一方面,学校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争取经费,添置新设备;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设备引入学校来。例如,2008年,学校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通过争取,不但配置了20万元的实训车间,有关部门还将即将报废的4辆汽车无偿赠送给学校供学生实习。此外,学校与南通明德船舶重工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将焊接机、切割机等设备武装到学校实习工厂。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解决了学生的实训设备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3.4 密切校企合作办学,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机械专业的学生校外实习一直是学校的难题。因为学生的实习会打乱企业的生产,还会损耗企业的材料和设备,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者不会派老师傅指导学生生产实践。为此,学校采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凡是本专业的毕业生优先提供该企业选择,为企业服务。学校先后与南通明德船舶重工、南通熔盛船舶重工、南通一品机械、南通红星机械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到二年级时,轮流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企业派老师傅指导,加强实践操作,两三个月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工学交替。毕业后,学生几乎不要过渡期,就能非常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了。

3.5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职教师资质量

学生之所以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转换角色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课程开设与企业的生产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迫切。学校主要采取“内培与外引”的方式:内培主要是安排学校的机械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与技术创新,参加国家、省、市的三级培训,甚至到国外考察学习;外引主要是引进本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或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让他们把生产一线最先进的设备和操作技术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近几年,学校先后聘用汽修专业的吴卫国副教授、数控专业的管永铭厂长、机械专业车床加工骨干吴建华师傅等多位技术能手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促进了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

以上几点仅仅是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在提高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总之,只要职教工作者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思想出发,想方设法,多方面开拓渠道,相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宇波.中职教育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2(36):29-34.

[2]汪小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30.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设计;改革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强大的需求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高校的错位发展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一些地方院校提出了技术型本科、创业型本科、服务型本科等全新的发展思路。对大多数独立学院而言,本身就是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应用技术强势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诞生的。顺应社会需求,以“转型”为契机,我们正积极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探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思路。毕业设计既是学生跨出大学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又是学生迈入企业前最后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体现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较快的融入企业专业工作环境,继而影响到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及其就读学校的认可度,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的发展状态。本文探索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实施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开展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毕业设计的核心开展时间与毕业生找工作时间、考研复试时间重叠,而毕业生在当时更关心后两者,因此不愿在毕业设计中花费较多的时间。二是毕业设计题目更新不够,具体体现在年长的指导教师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到更新题目中,而年轻的指导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尚有待提高,不具备更新能力。三是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能将毕业实习或就业单位的工程实践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而校内的指导教师的对口指导工作不到位。四是一直以来形成的对毕业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易于通过。上述问题是导致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对机械类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旨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而促进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优化毕业设计方案

通常本科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在第8学期开展,学期初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上报、审批等工作。在1-4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空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动员、选题等主要工作,在5-16周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然而目前,多数毕业生在第8学期忙于找工作、面试等;考研的学生忙于复试复习准备、外出复试等;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学生能够延长毕业实习时间,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工作岗位,因而申请校外毕业实习延期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都导致毕业生指导过程中普遍出现前期抓不到学生,后期挤爆教室的现象。因此我们适时调整毕业设计方案,将毕业设计题目上报、审批,毕业生动员、选题等工作提前至第7学期中后期依次完成,让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进入寒假。这样做的优点一,将第8学期相当一部分工作提前分散完成,给学生更完整的毕业实习时间,有效减轻该学期前半段的毕业设计强度。优点二,参与校外毕业实习的学生从1月份开始即可进入企业实习,实际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优点三,学生提前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在假期即可进行毕业设计基本资料查询、毕业设计整体思路构思等工作,为后面节省时间。优点四,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去实习,实习期间不断将所学所感融入毕业设计之中,提升毕业设计的实际工程应用水平。

二、强化毕业设计题目审核

近年来高校教师忙于做科研、搞教改,投入毕业设计中的精力明显不足。毕业设计题目翻新力度严重不够,一个题目用几届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也导致网上相似资源泛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毕业生下载网络资源拼凑毕业设计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从源头抓起,自2015届机械类专业学生开始,要求每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新立设计题目占比不低于30%,并比对往届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查。

三、注重毕业设计题目的应用性

首先,针对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工科毕业设计立题以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导向,弱化理论计算类题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型课题。鼓励教师提报在与企业技术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题目,并将其纳入教师指导工作考核中去,优先推荐其参评优秀指导教师。其次,目前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毕业生在企业毕业实习阶段,除了掌握企业基本技术工作要领以外,还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设计,为企业技术研发注入新鲜力量。因此,将毕业实习或就业单位的工程实践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成为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发展的一个趋势。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我们自2013届毕业生开始鼓励学生做跟就业单位相关联的应用技术型毕业设计题目,并优先推荐实际完成效果较好的题目参评优秀毕业设计。例如我们连续在2013、2014和2015三届毕业生中选拔学习扎实、作风踏实的学生与某机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以企业技术专家为主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即选择了该企业的拳头机械装备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学生不仅要完成产品的整体设计,参与核心零件的工艺设计,还在毕业实习和设计过程中实践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需强化校外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批和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个人限时申请、企业专家的推荐意见、具体明确的企业类题目的设计任务、不低于校内毕业设计的工作量、校内外双导师指导等。

四、严把毕业设计考核关

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就业和考研为重点的对本科毕业生的考核倾向,导致高校对毕业设计考核一般较为宽松,学生较易通过,也是致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累年下降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严把考核关,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质量,杜绝简单抄袭、拼凑的论文加工过程。所有论文必须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中进行,重复率超过40%均取消毕业设计答辩资格,即毕业设计成绩直接不及格。其次,加强毕业设计答辩的考核力度。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答辩,答辩不及格则毕业设计成绩直接不及格。制定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管理办法,涉及学生答辩申请、指导教师/评阅老师意见、答辩时间地点公示、答辩委员会下设各答辩小组成员分配、答辩过程记录和督察、答辩结果上报等各个环节。答辩过程一是注重答辩质量,以产品设计、工艺、控制为核心展开答辩提问,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二是注重答辩过程的记录和督察,确保答辩的公开、公正、公平。最后,加强毕业设计档案管理工作。院系提出了详细的本科毕业设计存档要求,要求学生依照指定流程进行毕业设计工程图纸在答辩后的再修订、审核工作;要求学生按照模版编辑、装订论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信的工作作风,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的工作素养。上述是我们就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所做的探索,旨在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也是独立学院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冯莉媚.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点探究———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的抽查结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2]蔡杰进.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J].实验实践教学,2014(29).

[3]李峻,张艳娣.论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思维转向[J].高等理科教育,2014(5).

[4]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OBE;工程教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57-02

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性认证,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行业提出的基本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合格性评价[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3]。我国若要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就必须基于OBE理念,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体制。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紧随《机械原理》课程之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延伸[4]。基于OBE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能力要求及课程规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需培养的主要能力包括:1)掌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2)具有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3)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复杂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毕业要求3)。

本文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的上述四条要求,结合近年实践经验,阐述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模式,并为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现有机构的学习,包括构型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习;其二是针对具体任务,利用所学机构学知识,设计传动方案。前者称为分析,后者称为型综合,《机械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型综合的高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正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

遗憾的是,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现不出OBE所要求的设计系统的能力,复杂机械系统更无从谈起,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其思维,并且课程设计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题目不宜太深太复杂,其原则为:题目具有综合性,以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目要覆盖《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题目应结合生产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熟悉的;题目的设计结果应包括两到三种基本机构,也允许选用其他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设计题目确定后,需对已选题目提出三种运动方案,并经反复论证,确定一种最佳运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这种自由选题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同学的兴趣。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提出,经独立地分析、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以发挥其主观性、创造力,使学生受到一次真实的设计训练,进而提升其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此外,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共同讨论、研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作用。这也符合OBE培养大纲中工程毕业生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方案确定之后,其相关运动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利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所选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进行分析,并绘制机构运动线图和作误差分析,最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设计仅能算一次作业,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对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刻理解,谈不上对学生的毕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考虑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较短,教师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需提前做出安排,如现代工具的使用、软件的学习、各种方法的比较、综合性作业安排等。

任务的不确定性导致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任务,基于所学的机构学知识,甚至查阅相关文献去设计解决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必然会深入了解每个所设计的传动方案,最终方案确定后,需对其进行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因有了方案设计的深刻理解,设计的目的已非常清楚,在相应分析时,对方法的选择和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明确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不至感觉学无所用。

三、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

在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中,第二条毕业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5]。传统课程设计整个传动方案为教师所指定,分析方法固定,无需学生深入了解,只需按部就班完成画图和分析即可,可见,传统课程设计在第二条毕业能力要求上基本没起到培养作用。

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从设计任务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均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传动方案,并需要通过多方案的比较而得出可行方案。在方案确定后,详细设计传动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任务确定各参数,最后对机构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为了更真实地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正确性,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的传动方案进行全部或者部分的搭接实验,通过搭接实物并测量参数,再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误差存在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课程设计所培养能力相对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分为四部分:选题成绩、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及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分值及考核依据如下。

选题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能力。每个团队均需通过PPT形式,结合参考文献查阅或调研情况,对自己团队的设计任务进行说明,根据所定任务设计两到三种机械传动方案,每个方案中必须包含两至三种典型传动机构,并且必须包含四杆以上连杆机构。根据传动方案是否合理、考虑是否周全、有无创新点、是否实用进行综合考核。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出勤情况和态度评定,这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初步对毕业要求9中个人与团队能力的培养。

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根据所选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正确性、模型建立、运动仿真、简图绘制等进行评价。

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各组将集中设计阶段的工作及成果以PPT形式作汇报,主要介绍组员分工及完成情况,组员自评分,搭接视频等,并回答提问,据此评判答辩成绩。

通过此类考核方式,对毕业生的能力9(个人与团队)和10(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也起到初步培养的效果。

此外,上述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繁琐的教学目标分解和教学方法选择,要求其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广博的基础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案及其特点要有充分认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比较后,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案。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根据OBE教学理念改革后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学生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OBE工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设计内容,还是在设计方法和评估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毕业能力,实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存在现状;解决对策

0 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实践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毕业设计中,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同学的相互交流讨,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领会和综合他人意见和提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并能正确地选择和初步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机械工程活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 工科学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下面以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分析近年来工科类毕业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做好一个机械制造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需要基本掌握常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方法,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态;熟悉机械工程基本规范、标准;基本掌握机械产品图样的设计与绘制;正确掌握材料基本性能和成型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机械动态仿真等软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涉及到的技术基础课程有《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有《机械制造装备及自动化》, 《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模具设计》, 《计算机绘图Auto 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机械产品动态仿真技术》等。

由于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很多,如果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就会反映到毕业设计的作品中。

常见的有现象有:①制图能力不足,软件运用不熟练,所设计的机械产品结构表达不清,视图对应关系混乱,制图不规范;②尺寸、形位公差标注不全,甚至错误。对于一个机械产品,其精度设计尤为关键。如常见的钻模夹具设计中,钻头与快换钻套、快换钻套与衬套、衬套与钻模安装孔之间的尺寸配合,钻套轴线与定位基准面之间的位置要求等,学生不仅要正确选择配合性质,尺寸公差,还要熟悉标准件的国家规定,如快换钻套与衬套应选择基孔制小间隙配合,可选H7/g6,但衬套尺寸国家已有相关标准,为了得到配合性质相同的配合,应选择F7/k6。如果学生对尺寸公差配合,形状位置公差和相关国家标准不能很好掌握,就不能合理选择并正确标注。经常出现标注随意、混乱,标注不规范甚至错误等现象;③说明书质量普遍不理想,从论文摘要,关键词到具体内容都存在不够精炼,大篇幅地抄一些设计要点,基本原理,而针对自己的设计内容较少,甚至一带而过。一些学生的说明书存在明显的抄袭,雷同等现象。

(2)课题选择机制没有真正做到毕业课题的双向选择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模式大多仍采用由教研室将学生随机分组,教师个人自主拟题,学生被动选题的方式。这种方式虽能较好地平衡教师之间工作量,指导教师对课题比较熟悉,但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定课题较陌生,或没有兴趣。

(3)学生忙于就业或考研等原因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学生花在就业招聘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而现在的招聘单位往往还要求学生提前上班实习,以适应岗位,熟悉工作,尽快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个时间正好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许多院校默认或支持这一做法,这就让指导教师陷入两难境地。若放任不管,毕业设计就不能保证按质按量完成,若严格要求,不同意学生的请假,又怕影响学生的就业。还有少数同学由于研究生复试或调剂占用毕业设计的时间,影响设计进度。

2 解决办法

(1)加强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强化绘图建模等软件的学习和运用

加强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是涉及到一个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学时安排的系统性工程。应根据学科需要,合理安排针对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时,突出本学科优点、优势。对于计算机绘图CAD,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Pro/E,UG等,不仅可以满足毕业设计中复杂的几何造型,还可以使毕业设计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转变成先三维立体的整体方案设计,再到细节的局部零部件设计,从而改善机械设计质量,大大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同时这也是许多工厂企业新产品研发设计的模式。

(2)改革课题选择模式,丰富课题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所学知识,题目应有一定难度,工科类毕业课题应以工程设计为主,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应占一定比例。毕业设计课题一般一人一题,也可以2~4人进行一个科研课题,但必须各自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并分别形成毕业设计图纸、说明书或论文。

毕业设计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综合训练,应以学生为主。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仅起到指导和启发的辅助作用。这一点不仅学生要明白,指导教师也应该清楚,对学生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事事代劳,让学生产生依赖,失去主动性。

切实改革毕业课题选题模式,实现双向选题。近几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对于一些有自己创新作品或创业项目的同学,应允许学生继续相关课题的研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教师指导自己的毕业设计。鼓励参加单位实习的学生针对工作内容,自主拟定课题。这样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又使毕业课题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更符合实际生产需要,增加课题的实用性,对教师本身也是多有裨益的。当然,学生的自拟课题,应事先与指导教师商量,指导教师也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使课题难度适宜,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3)从学生本位出发,协调就业考研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就业考研压力,指导教师不能一味的苛责学生,简单的催促设计进度,而要站在学生角度出发,不仅从学业上严格要求,更要从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给一些就业考研建议和指导。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给学生提供一些切实的就业或考研帮助。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冲突,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出好的毕业作品。考研的这部分同学相对成绩较好,专业基础较扎实,从教学实践经验看,学生一旦处理好复试或调剂,中后期指导教师只要适当督促,再辅以个别指导,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4)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由从事专业骨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其专业背景应满足教学和具体课题的要求。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30%以上;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近年来,很多高校还积极走出校门,从工厂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并使毕业设计课题更多的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

以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工程系为例,在职教师共计41人,其中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6人,讲师6人。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经历14人,高达31.7%。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多达24人,占60%。近年来,学院不断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在寒暑假联系厂矿,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还出台一系列新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保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教学科研水平。

3 结语

改善、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从基础课程教学成果到实践环节的实习效果,从学生的整体质量到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教师水平,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到学院乃至学校的整体学术氛围都影响着学生最终的毕业设计质量。必须从根本抓起,从一门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次次的实习重视起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才能见成效。

实践证明: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措施,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近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机械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优秀率有所提高,来自生产现场的毕业课题明显增加,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毕业作品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庆.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与范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民(1965-),男,江苏徐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静如(1946-),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2007-205)、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教学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6227)、北京市教委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10073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89-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成的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是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和经验,为北京市和机械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统机械行业向现代化制造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市场对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根据自身条件顺应北京市科技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更新办学理念,找准自身定位,突出人才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多层次、全方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素质、实践、创新的三要素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确立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

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形势变化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模式进行了定位,培养面向北京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先后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三次专业改革转向,从专业内涵上实行了传统机械向机电结合的转变、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人才定位上,实行了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向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从知识结构上,加强现代先进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解决现代生产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教学及实践训练。

2.提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

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转变,必须拓宽思路,在内涵和外延建设上有所发展,为此提出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即:充分开发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科学延伸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专业人才内涵,培养实践创新的行为理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训练。教学资源的拓展包括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平台、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科研合作企业等社会化的教学环境;延伸时空是指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工程实践环境;拓展内涵是指理工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机、电、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融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建设了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系统

1.构建优资资源共享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以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工程实训、机械基础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实践、校外实习实训共5个平台、40多个模块,如工程实训平台包括了车、铣、刨、磨、钳、铸、焊等机加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数控基本技能训练等;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包括了基础普及型创新训练(机构创新设计、机加工创新设计等)、重点提高型创新训练(结合第二课堂和科研项目的单项创新训练等)以及综合创新实践(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奖赛等)。该体系在不断完善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不仅可满足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的需要,还给学生创造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时空。

2.科学实施渐进式实践教学

系统沿着思维的成长轨迹,遵循在理论基础和深入感知上引发闪光点的科学逻辑,形成5个层面的金字塔攀升式教育,分别为:普通劳动实践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实验实践工业训练实践研究创新实践(参见图1),该系统贯穿学生在校4个年级,实施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应用的4个结合。

三、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强调课程设计等实践性强的环节,以综合性培养方案为核心、实用为目标,在设置实验项目及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时强调工程与实践导向,追求贴近工程实际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法体现实用性和目的性。打破原来单一课程体系的限制,将毕业设计与校内外科研相结合,将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将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仿真与机构结构设计相结合,开设了融合多门课程知识与内容的综合课程设计,力求教学内容的工程实用性、系统连贯性以及可拓展性。

积极开展工程技术培训和取证工作。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目前拥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见习工程师北京地区培训考试点、中国机械工程联合会指定数控工艺员培训点、全国三维软件原厂正版软件联考考试点和CAD技术培训点,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培训考试。

四、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现代工程问题进行求解和系统设计,培养和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了使毕业设计切实起到应用的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开展的毕业设计改革包括选题与设计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及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

1.合理选题,注重实效,鼓励实物型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倡导四个结合,即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争绝大多数选题均来源工程实践。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不追求大而全,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鼓励实物形式的毕业设计,这两年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学校“实物型毕业设计”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实物型毕业设计,这一改革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部分学生的实物作品在全校范围进行了专题展览,收到了较好的实效,另外,还有些作品被选送参加了北京市和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

2.革新毕业设计组织形式,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或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活动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

跨专业综合性、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营造了更为开放的设计环境和氛围。毕业设计选题时,首先由学院经研讨确定部分综合性毕业设计选题,然后根据题目内容和要求由学院内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小组,如地震救助机器人设计、多足救援机器人设计均分别由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和机械电子专业方向的四名学生合作完成,智能办公座椅则是由机械电子工程与工业设计的两位同学搭档。同组学生既有明确分工又需要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共同的设计目标,小组由相应专业的教师联合指导。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既锻炼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不同专业师生的交流合作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活动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形成了设计过程的长效性,同时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学校常设有两个校级重点科技创新竞赛,一个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另一个是机器人应用技术创新设计大赛。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都有一些来自于大赛主题相关的题目,这些选题实际是提前到大二或大三开始启动,同学们自愿报名组队,分工协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设计及实物制作,参加学校的创新大赛,优胜选手可通过进一步修改完善继续推荐参加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参赛毕业生完成的相关设计内容则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毕业设计的标准、要求和形式来完成。

五、积极引导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应用与创新能力蕴含于人的自觉意识和属性,是经过长期培养、体验、积累而形成、固化于个体的潜质,可使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进入融会贯通、创造性发挥的自由王国。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该属性和素质,就须拓展对其进行培养、熏陶、养成的时间与空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1.通过制度化营造鼓励学生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活动成为学生的日常理念和思维习惯

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学生的创新活动,组成院、系两级组织机构,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鼓励教师的科研课题吸收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发命题邀请教师指导。定期组织校内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杯赛等多项比赛,使各种竞赛活动贯穿学年,学生参赛人数多、比例大,有力地营造了创新学习的氛围。同时,也为学校参加全国、北京市组织的赛事并取得较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200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研制的多功能康复治疗床获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研发代表队在第十届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中荣获亚军。

2.扩大创新活动的专业交叉和受众范围,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的专题小组,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如机器人研发组成员是机械设计、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结合;卡丁车组成员有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该过程中,学员扩展了知识面,增加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3.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创新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近3年,学院成立科技创新团队15个,500余人次学生参加部级、北京市级及校级各种创新竞赛活动,成绩逐年提高,共获得奖励20余项,包括:部级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成功入围奖3项;校级创新竞赛奖6项。

六、构建在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和国际交流基础上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把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相结合,拓展了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了人才培养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

依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及学科建设基地,将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建设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三个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学科基地建设与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为本科生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及竞赛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良实验条件和设备资源。

2.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丰富培养模式

同长春一汽、北汽福田、北京光学仪器厂等十多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科研协作,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了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升级、新品研制等实际工作。绝大部分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结合工程实践、科研课题或源于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真实的工程与科研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加强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扩大影响

注重学习国外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多年坚持与日本福井大学、德国耶拿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的校际交流,借鉴国外大学重视工程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改进,实行双方互认学分制。交流工作对促进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 课外科技活动 工程素质 创新 机械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15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majo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graduates to improve engineering quality status, this paper explore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way based on the stud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asic course teach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education,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humane quality training combined, to enable student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exercise abilit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to carry out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try.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engineering quality; innov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0 引言

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是新世纪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①根据这一目标,我们不断推进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②在原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探索更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的途径。

1 工程素质现状与培养目标

目前工科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应用课程所学基本原理,分析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弱;根据工程实际问题,提出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案的能力较弱;在设计方案中缺乏工程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缺乏动手能力等。③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学院,机械工程作为工科专业,以重点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其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大多数将主要到大中型企业或工程设计院从事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些人还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我院学生培养定位,提出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工程人才。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CAD/CAM/CAE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机械领域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及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生产运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应用基础知识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人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2 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工程素质培养改革措施

我院学生参加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等。自2004年起,我院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1年起,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竞赛;2012年起,连续四年指导部级、省级、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课题的探索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实践条件。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基础课教学、工程实践、产学研结合、创新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动力,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基础课教学。数学、制图、力学及机械学等,这些看似枯燥的基础课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即便是专业课,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很多问题也很难理解。我们将学生作品带进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课堂,学习作品中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学生学习了机械相关基础课程后,就可以参加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竞赛的设计和制作,让书本中的机构动起来,学以致用。另外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选题由学生自主申报,经过前期调研论证、资料查阅,学生对将要完成的课题既熟悉又有兴趣;同时项目组跨年级、跨专业组合,使低年级学生较早接触课外创新活动,也增加了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们认识了材料、理解了公差、学会了制图、设计了结构,这些收获,无一不有助于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机械类学生,工程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设计和实习。实验指各门课程课内实验和少量综合实验课;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习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已经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少毕业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缺乏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缺乏对自己缺乏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的认识与危机感?课内安排的实践环节学时有限,自主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甚少,各门课程的实验知识点相对分散;设计中涉及到的部分工程环境学生较为陌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和着手点;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外实习机会多以拓宽学生的生产环节见识为主,直到毕业设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完成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另外,整个实践环节个性化较少,每个环节的实践周期较短,学生很难得到系统完整的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课外学生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为课内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一个更加宽容、更加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走出校园、结合实际提出设计思想,走进市场、购买材料、伸出双手、动手制作,将他们的想法变成模型、做成实物,而不再仅仅是看似美观的图纸。比如学生最初绘制的零件图,往往只注意了基本尺寸的标注,对公差、基准、粗糙度等方面不够重视,到了加工制作的环节,就会发现不足,经过3~5次反复修改,最终绘制出可用于加工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3)以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项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有一定差距,校外实习时间又很有限。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各类设计环节真题真做的比例,鼓励学生更早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比如,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结合当年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做方案设计。目前,机械专业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以各类课外项目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创新训练项目的题目,也可以选择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参加过大赛或项目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更希望吸纳其进入科研课题。

(4)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工程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在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实习中,增加参观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使学生明白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二年级增开选修课程“工程设计”,同时鼓励二年级学生加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当中,将创新教育不仅带入课堂,更是让它走出课堂,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借助我院的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结合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生竞赛,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进,在进中练,使课外实践渗入课堂、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课外创新训练日常化,工程实践更全面,课外创新与课内教学结合更紧密,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5)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契机,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一届主题的设置都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各类学生竞赛项目从申请、实施到结题,全部以学生为主体,项目负责人为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竞赛和计划项目的实施,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不断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坚持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作品的完成,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

(6)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桥梁,以老带新,传递正能量。团队中不同学科的交叉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成员的特长加强了团队间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不同年级的梯队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工程人员科学态度的沿袭。

3 实践效果和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各类课外科技竞赛获奖及创新训练项目共百余项,参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2015年为例,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竞赛及项目的校内选拔。参与学生的理论课学习、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完成效果具有明显改善;毕业设计质量有所提升;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逐年增加;申请专利和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学生在赛后总结中这样写道:“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多次改进,我们有过争论到面红耳赤,也有过改进完善后的欣喜,经历了这些,我们学会了冷静、坦然地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曾为了……最终,这些努力还是有很多徒劳了,可我们在辛苦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也是我们参加比赛最独特的收获。”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个平台,使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所采取的解决方案更加真实可行,切实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会团队间的沟通和合作,发现自己的不足,确定终身学习的意识。下一步,将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持续改进。

注释

①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大学机械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传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阐述了常用机构工作原理和通用零件的设计理论。根据近几年来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程机械专业以及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机械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岗位。这些工作对本课程知识的要求均不涉及机械零件设计方面的内容,而只要求对机械传动及其零部件熟悉即可。此外,学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课程学习中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加之目前课时的不断压缩,更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课程名称更改为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无论从机械类专业角度和非专业的角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这门课主要探讨的是机械零件设计,好像与毕业后从事的技能型工作关系不大。实际上,《机械设计基础》主要探讨的是机械传动,零部件设计是次要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学的课程较多,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一般在50~60时学时,从高职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里,只要掌握机械传动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了。如果在课程内容上做些调整,减除机械零件设计方面的内容,课程名称改成机械传动,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一开始就能领会到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把任何能从事施工的机械分成三大部分:动力部分(如内燃机、电动机等)、传动部分(如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和工作装置(如装载机装料装置、压路机的振动行走装置等)。将课程更名为机械传动,从课程体系上能体现高职机械类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也避免了非机械类专业人士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产生误解。

二、课程内容选取机械传动方面

将《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将表1的内容按照绝大多数企业岗位对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进行分类,第一部分机械传动方面,这部分在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上应用比较多;第二部分机械零件设计方面,该部分在工作中能用到的很少。根据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知识够用的需求,可将第二部分内容删减。这样既保证了机械传动方面的教学课时,又减轻了高职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理论计算方面的学习负担,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具体需求知识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机械传动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如机构自由度计算中虚约束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滚子半径和基圆半径对凸轮轮廓的影响、渐开线性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以往我们大多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虽然也能有动画演示,但毕竟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不够直观。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容易的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困难。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习和理解。将让学生通过看的理解变为直接的体验或揣摩,例如在认识平面机构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平面机构,使学生能在制作中揣摩和体会连杆机构的特性及制作要领,这个方法我在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知识掌握效果比以往老师讲解效果更好。常用的实践教学法主要有实物教学法和实习教学法,这两种方法可以在具体的机械传动教学中灵活使用。

1.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教学中,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以配合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参加实际操作。为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任课教师应与试验人员密切配合,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讲解、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2.实物教学。实物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生活中真实的物体和教具,模拟生活情境来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传动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离不开实物。在课堂上不易讲解透彻的机构,可以将其实物搬进课堂,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再好的修辞,再好的演讲,也不如看到实物清楚明白。更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动态观察,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地对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讲解摆动导杆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时,在牛头刨床边对照机器的结构和运动情况进行讲解,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教学时,一定要做基本操作演示,切忌为了“保险、安全”而走马观花。在曾教过的工程机械专业的工学结合班上,便尝试过将学生直接带到工厂车间进行参观教学,学生通过眼观、手触,更直接更具体地感受到机械传动构件的应用,触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配合性和主动性也显著增强,教学过程也进行得轻松自如。

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法是教师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机械传动课程教学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来进行,即在专业实习前,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出实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机械传动问题去实习,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发掘尚未掌握的知识,寻找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在齿轮传动机构拆装实习时,可通过对传动齿轮的装拆和齿轮侧隙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中心距可分性原理;再通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充分分析,热烈讨论,去理解该原理的现实意义,即生产实际中齿轮的装配虽不按标准中心距安装,但仍然可使传动平稳的道理。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专业实习,认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实习的结果要进行检查总结,以提高知识技能的运用水平。以上三种都属于实践教学法,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课程内容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而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机械类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