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毕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3:21:58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1

制造业cims工程的实施与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电动工具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实施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xx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 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 / 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 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2 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 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 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2.3 考虑售后服务。软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 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 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 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 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机械类 毕业设计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1]。

1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本人有幸到某机械有限公司服务锻炼,期间,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的不断完善,抓紧机会与人事资源部工作人员、新进大学生及技术人员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初期遇到的实际困难,调研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对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高等工程教育是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效措施,其中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师重要的基本工程素质。而实际上工科机械类各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工程素质离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相距甚远,目前工程教育的问题在于工程教育过于理论化,对学术问题过分关注,忽视对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的培养。这在机械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面向工程实际”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口径不适应实际需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和毕业生就业后适应期过长的问题越发凸显[2]。

机械类毕业设计是对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项综合检验,是与其工作接轨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计划,是完成其专业基本训练,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步骤,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回顾消化并创新的过程,其难度较之其他专业更大,而且与其以后从事工作方向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科学管理,使其制度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机械类本科生毕业的就业能力。

2 毕业设计和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

结合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是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一体的模式,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全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以主动地联系地实践性地学习工程。从根本来说,工程意识的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以合理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设计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综合性训练环节,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与绘图、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与统筹规划、语言表达及书写、答辩口才与协同合作等方面。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创新和图形处理能力。

3 怎样在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就业能力

3.1 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界共同的重要命题。因此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工程教育,而毕业设计在工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毕业设计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械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在和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出色地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专业设计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对于没有带过毕业设计的青年教师,应该参加机械类毕业班的生产实习,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接触工程实际,增加实践知识;或者给有经验的教师作毕业设计辅导教师,逐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过程;有条件时应当参加团队项目实践工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和能力[3]。

3.2 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应当力求选出的题目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满足机械类学生对现代工程设计的需求:根据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根据学生的分配去向,选择一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可提高使学生尽早地开展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缩短工作时的不适应期;拓宽选题渠道,积极地与科研单位、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开展合作选题,丰富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题目的实用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指导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应当严格审查。

毕业设计选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要宽,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十分关键的,合适的选题对学生的综合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避免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单一,涵盖的知识面狭窄,设计简单工作量不足。因此选题时要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工程特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3.3 从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制定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科学地从选题开题设计答辩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环节质量的监控来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分析整个过程,选题:应将突出工程教育理念,要求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更紧密的结合,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开题过程:机械类学生更强调要阐明其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实施计划等,审查小组通过审阅开题报告,听取学生的开题答辩,对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在毕业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毕业设计训练环节,可综合性考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与绘图能力、实验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及文字处理能力等。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创新和图新处理能力[4]。

答辩: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其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真正运用。

对选题、开题、设计过程、结题监控很重要,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教育质量。 还需要通过毕业设计监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且更要注重毕业设计过程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构建出合理的毕业设计教育质量体系,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工程学科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师。毕业设计是一个在培养人才能力素质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国内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深化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现代化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2007-02-17.

[2] 杨健.浅议机械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14(3):110-112.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制造;机械制造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67-02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1]。机械制造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机械制造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2]。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教学工程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3],探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原理及其规律。构建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集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机械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概念陈旧,涉及面宽泛,含义模糊[5],可以覆盖学生毕业后一生中从事的工作,无法与我国日益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需要相对接。其结果是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其目标也比较难以实现。

(二)教学内容陈旧,工程能力训练不到位

目前机械工程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科前沿课程较少,专业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出现了有环节要求[6],但无法落实而形同虚设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滞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也并不高,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7]。在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上,深层次改革有一定难度,如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教育渠道、层次有待拓宽和提高。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创设“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课程体系

以“大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机械工程专业为研究试点,提出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能力的“现代机械工程师”,优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为基础理论知识;以公差技术、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材料成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等为专业理论基础;以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自动化制造系统等为相关和拓宽知识,构成毕业生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资源

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实现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实验、课程与设计的系统协调和有机统一,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1.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2.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3.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并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三)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师工程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新引进人才全部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学院组织新教师职工的听讲评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环节上,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整体优化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知识相互兼顾,同时体现现代科技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特别注重机械工程与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建立四段式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参观实习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落实“产学研结合”、“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与实习”两个教学环节。

1.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改革培养模

式,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和修订教学大纲,做好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优化。

2.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比例,改进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从选题到具体指导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完善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

100%,创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承担专业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四)规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全部大学课程后,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检查与考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毕业设计字数、参考文献和图纸等进行量化处理,主要分为五类:1.理论研究型;2.工程设计型;3.工程技术实验研究型;4.计算机软件型;5.综合型。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看,学生的机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及水平得到了提高,工程意识和素养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毕业论文质量较往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部顺利通过院和小组答辩,成绩优秀率达到14%,获得校优秀毕业生标兵称号的8人,占常州大学总数的8.2%,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五)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与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实施“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和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议教学效果机制,每学期将评议结果公开,向各个教师反馈评议意见。由专业教师负责成立课程评估小组对专业课程进行自我评估,采取“主讲教师负责、逐课评估、达标验收”的办法实施,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规范管理与实施。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促进学生对教师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注重同行评教和领导评教,强化教学督导。

三、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常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在1984年原江苏化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本专业一直是常州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长三角人才市场上就业形势一直处在前4位。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常州市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技术发源地,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农业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扩大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装备制造行业提供大量工程技术人才是本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常州大学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现状,培养的人才类型为:工程应用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在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先进制造技术基地对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基础上,形成了本专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优化课程、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形成特色的方针,及时修订本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课程体系的学习方面衡量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学生在知识、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各级科技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考查学生能否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能否从市场研究、设计构思、生产制造中分析思考,以此判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近几年来,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0%以上,就业率为100%,这些数据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

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探索了一种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制造类人才培养的模式,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更加突出,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拓宇,李飞,陆国栋.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工程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

[2]吕春芬,宋绪丁.工业4.0时代的特征与高校课程体系

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刘玉梅,状军,王本亮.基于现代机械工程师技术应用能

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

坛,2014,(23).

[4]王亚良,梁利华,董晨晨等.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机械类

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2).

[5]田君,钟守炎,孙振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学

习产出”(OBE)教学模式的机械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改

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

[6]罗红旗.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能力分

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3).

[7]孔德军,胡爱萍,朱伟.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科专业毕业设

计教改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7-8).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张磊(1978-),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黄传辉(1970-),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徐州 221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科教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GJ12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70-02

实践教学是对各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教学活动的总称,具体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这些有机统一和相互联系的实践环节,就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克服实践类教学设置的盲目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及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使本专业实践类教学的设置更具有科学性,促进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及教学方法的合理和多样化。[2]

实践教学同时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特征之一。[3]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定位,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权威部门还没有对应用型人才给出明确的定义和办学培养的指导性意见。一般将应用型人才定义为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服务的人才。[4]但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而言,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一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科学合理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将结合徐州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研究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来组织理论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但由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使得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总体上水平不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机械专业工科教育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重实践,轻理论”,盲目消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没有正确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的关系。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到位,忽略了实践教学体系诸环节间的联系,没有注重实践教学服务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实践教学师资缺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不到位,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效果差。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二、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为培养机械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在对江苏省一些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构建了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下几条基本思路:

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上,以培养综合机械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紧密贴合理论教学,改革原机械类实践教学的实践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内容;实践方法由“示范型”、“验证型”向“参与型”、“开发型”转变,实践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体现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的实践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实践、创新全面提高。

从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层次上,由于毕业设计环节综合体现了学生四年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所以该环节被设置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其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考级考证与社会实践环节所锻炼的能力都能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得到综合体现,故为中间层。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低层是组成各个实践环节的分单元。

从实践教学的教学知识和内容上,由于机械专业是交叉专业,涉及到机械、控制、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产品换代频繁,故在横向上机械和电气实践教学并重;另实践教学也应遵守技术能力循序渐进、动手操作由简入繁的原则,故在纵向实践内容上区分基础内容和综合内容。

三、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实验环节应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开发型实验并重

应用型人才的“标签”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单纯增加实践课时是不够的。学生必须明白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的武装,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目的、高效的实践环节来提高技术和积累经验。这种专业基础理论不要求像培养“学术型、科研型”人才那么全面和细致入微,富有前瞻性和延伸性,能够达到“必要、够用”的水平即可。因此,在机械专业的教学实验环节,我校提出“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开发型实验并重”的原则,务必使学生明白专业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实践动手来实现突破创新。

2.实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机械专业的实与机器设备、厂房车间、油污噪声相连,实习环节的第一课——金工实习,就使大多数学生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之后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更是容易让学生产生“选错专业”、“毕业后不能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的想法。我校在进行实习教学时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学生在校内参加金工实习时,接触并动手操作了诸多机械加工方法,我们会在所有实习工种结束后,要求机械专业的学生2-3人为一小组,选用2种以上的加工方法自己设计一个产品,要求亲手制作、加工成型,并纳入成绩考核。如此,既能够考查学生对加工方法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3.以学习竞赛的方式开展实训

实训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的集中时间内,对某项技术知识的掌握趋于熟练。但实训时学生每天都在熟悉和操作一种技术,则较为枯燥。可在学生的技术熟练程度上升到一定水平后,举办一些学习竞赛,增强学习竞争氛围。如在进行电工电子实训时,与机床电气的理论知识相结合,适时提出一些机床电控小课题,组织学生分组竞赛;在进行CAD/CAM实训时,举办二维制图、三维造型比赛,可以是课内的小规模的比赛,也可以是院系内较大规模的比赛,这样可大幅提升实训效果。

4.与计算机结合实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学完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后,锻炼学生使用该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技术含量较高、实用性较强的特点。一般高校做课程设计的方法是按部就班,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完成设计内容并参加答辩就可以了。我校鼓励课程设计教师在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与计算机相结合予以改进。如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学生对设计方案除要完成规定图纸工作量外,必须采用计算机编程仿真方法模拟所设计的机构动作,确认设计的正确性;在进行PLC电气设计时,必须用PLC仿真软件模拟电路动作顺序,并得到结果方可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这种教学改革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思维,为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5.重视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的作用

我校机械专业目前有一个学生社团——“机械科技协会”,在组织机械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大赛、校际比赛交流中发挥了较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我校机械学院非常重视该学生社团,为该协会配备有专门的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和答疑;该协会有固定的活动时间,由年级较高的同学负责对年级较低的同学进行技术培训。目前参加的大赛有:国家、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电子科技大赛,国家、江苏省机械设计大赛,江苏省CAD大赛、CAXC设计大赛等,多有收获。目前学科竞赛所能覆盖的机械专业的学生约有20%,对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6.鼓励考级考证与社会实践

有教育学者提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可借鉴高职院校的“双证书”教育,即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再获得一本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对此,我校对学生不做强制要求,但鼓励机械专业的学生对感兴趣的技术、技能进行课外考级,一旦获取相应等级证书,可获得奖励学分。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7.毕业设计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检验。传统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存在课题选题较为陈旧,脱离工程实践,缺乏完整工程理念等问题。我校在对待该实践环节时,有针对性地要求每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选题申请表》,再由教研室遴选新颖、有创新性,联系工程实际紧密的课题供学生选题;课题来源可以是教师纵向、横向课题,也可以是自选课题。选题后,指导教师必须安排学生进入与课题相关的科研和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课题调研和学习。设计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开题答辩、小组讨论、中期报告和定期学术汇报等。这种方式,提高了对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的要求,确保学生毕业设计来源可靠,贴近实际工程应用,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结语

现代社会,随着企业生产节奏不断加快,企业在接收毕业生后,希望毕业生能在业务上尽快上手,能直接到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减少企业对学生的“二次培训”时间,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着眼于此,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而通过构建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自信心。从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反馈的信息来看,我校机械专业构建的上述实践教学体系是可行的,是适合学校发展定位的,同时也为其他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会.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0,(1):50-51.

[2]屈文涛,朱林,陈兵,等.机械类专业校企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114-116.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 机械设计;毕业设计;TRIZ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71-03

0 引言

Pahl和Beitz指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大约70%属于变形设计[1]。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基本属于变形设计范畴,完全可以与创新教育即TRIZ结合起来[2],实施毕业设计的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校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全程监督管理的新方法。学生的毕业设计应与科技训练、创新活动结合,是学生在校期间科技活动的延续和总结,这样既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又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 强化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 重要性

1.1 毕业设计是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过程可以把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有效的融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在毕业设计的实践中,通过设计指导教师的引导,掌握知识的运用过程和如何合理的利用所学。

1.2 毕业设计是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有效方式

机械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该过程培养和考察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职业培训,其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1.3 毕业设计是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学生与企业 之间的联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社会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设计、制造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通过实践和实习,了解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现状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1.4 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毕业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实践环节中去,在实习、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材料信息,通过实习和设计,将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培养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 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具备TRIZ 理论应用和创新实践的基础和条件

2.1 TRIZ理论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分析研究了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2]。阿奇舒勒开始就坚信发明问题的基本原理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原理不仅能被确认也能被整理而形成一种理论,掌握该理论的人不仅能提高发明的成功率、缩短发明的周期,也可使发明问题具有可预见性。

TRIZ属于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创新的“点金术”。如今TRIZ正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创新的独门暗器,TRIZ可以轻易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并形成专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从“跟随者”快速成长为行业技术的“领跑者”。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核心是技术进化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矛盾是其进化的推动力[3]。进化速度随技术系统一般矛盾的解决而降低,使其产生突变的唯一方法是解决阻碍其进化的深层次矛盾。阿奇舒勒依据世界上著名的发明,研究了消除矛盾的方法,他建立了一系列基于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发明创造模型。这些模型包括发明原理(Inventive Principles)、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lgorithm for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及标准解等。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将待设计的产品表达成为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中的工具,如发明原理、标准解等,求出该TRIZ问题的普适解或称模拟解,最后设计者再把该解转化为该领域的解或特解。

2.2 毕业设计的过程具备TRIZ理论应用的土壤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开题、结构设计方面具备TRIZ理论应用的土壤。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工艺设计、从变形产品设计到系列产品设计再到创新产品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进行毕业设计流程,指导学生掌握TRIZ理论的创新技法,了解Pro/I和专利查询。

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是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先进性、市场需求性,结合学生兴趣、生产实际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与命题。指导学生根据今后的工作单位或拟就业方向的性质,通过图书馆、期刊论文数据库、专利库获得毕业设计课题资料。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中的技术成熟度预测方法对课题进行技术成熟度预测,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科学决策能力。

2)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是毕业设计前期环节的主要工作,开题过程着重于方案设计过程,应当使学生掌握在开题阶段应着重做什么及如何去做。在方案的提出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中发明的5个级别分类方法,明确毕业设计课题属于发明的哪个级别[4]。同时,可以运用TRIZ创新设计的40个创新原理[3,4]提出可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方案。

3)毕业设计的原理设计和结构设计过程。毕业设计的原理设计和结构设计是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环节。教师应在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原理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从创新问题解决模式和流程图及解题工具的具体应用出发,定义设计所遇到的各种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应用冲突矩阵或分离原理、发明理论解决冲突,得出TRIZ通用解,确定领域解;然后根据课题需要进行技术具体化,即进行详计。

3 实例

以“水射流喷丸强化测试件装卡装置设计”为例[4],说明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应用TRIZ理论的有效性。

3.1 选题

目前,公知的所有的机床装卡夹具不管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都是通过六点定位和卡紧机构实现对工件的准确定位和卡紧。在对工件加工时,加工工具对工件有力的作用属于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作用,然而传动系统在传递转动或平动时会对工件有附加的作用力,这会影响到对工件的处理质量。尤其是在试验单一因素对测试件性能的影响时,现有的夹具不能避免夹具传动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本设计涉及一种装卡测试件的专用夹具,尤其是水射流喷丸强化测试材料性能或测试机床刀具切削力等单一因素影响时,测试件除了单一因素外,避免再受到其他力干扰的测试件装卡装置。

3.2 开题

为了克服夹具传动系统对测试件的单一因素性能试验的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试件装卡装置,在试验单一因素对测试件性能影响时,避免夹具传动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本设计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传统的弹性夹头座和弹性夹头装卡工件,实现测试件的定位和夹紧。弹性夹头座的内锥面与弹性夹头的外锥面使用不能自锁的锥角锥面,调节螺栓的拧紧和松开可以使测试件夹紧和拆卸。为了避免测试件转动过程中受到传动系统作用力的干扰,采用驱动作用力与转动相分离的方法,把止口轴承架安装于箱体上支撑传动系统的作用力,由驱动连接盘通过渐开线花键连接驱动弹性夹头座转动,弹性夹头座的转动通过摩擦力驱动弹性夹头转动,由于弹性夹头夹紧测试件,所以测试件也会随着一起转动。测试件非夹紧侧是靠轴承和通用套支撑,并处于自由状态,测试件不同的尺寸可对应更换不同的通用套,增加专用夹具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测试件转动,且不会受到传动系统在传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影响,是理想的试验装置,而且结构简单。

3.3 原理及结构设计

应用的创新原理为物理冲突的空间分离原理。在如图1所示实例装配关系中,箱体(8)可以安装于机床的工作台上,轴用挡圈(7、12、15、22、23)和孔用弹性挡圈(9、10、18、19、20、21)用于对轴承(4、6、11)的定位,同时还可以定位弹性夹头座(16)和通用套(13)。调节螺栓(1)的外螺纹与弹性夹头座(16)的内螺纹用于调整弹性夹头(17)对测试件(14)的夹紧程度,测试件(14)的右侧是靠轴承(11)和通用套(13)支撑,并处于自由状态,测试件(14)不同的尺寸可对应更换不同的通用套(13),增加专用夹具的通用性。弹性夹头座(16)左端的花键轴段与驱动联接盘(2)上的花键孔配合,当皮带轮(3)转动时,通过驱动联接盘(2)带动弹性夹头座(16)转动,弹性夹头(17)与弹性夹头座(16)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弹性夹头(17)转动,测试件(14)也随之转动。转动过程中,由于止口轴承架(5)安装于箱体(8)上支撑轴承(4)和皮带轮(3)之间,来自于动力传动径向力只通过轴承(4)和皮带轮(3)作用于止口轴承架(5),不会作用于弹性夹头座(16)上。这样,本装置实现了驱动测试件(14)转动与动力传动过程中的径向力分离。

4 结束语

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多数设计题目属于实际工程应用类型,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把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创新过程应用在毕业设计的方案设计、原理设计或结构设计上,不但可以实现符合实际要求的变形设计产品设计,而且可以借助于创新工具实现原创性设计产品设计。这样的过程对于机械设计专业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无疑是有效的。同时,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其设计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G Pahl,W Beitz.Engineering Design[M].London:the design council,1984:186-188.

[2]马苏常,王健民,王宪成.应用TRIZ理论提升职技高师学生毕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5):78-81.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6

“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具体体现在职业声望、职业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职业锚、专业方向与职业的适应性、人职匹配诸方面。

机械专业是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的重点专业,也是学校多年精心打造的精品专业。该专业自开办以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一线技术工人。近几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做法,提出几点提升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1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

1.1 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低

中等职业教育从诞生之初,其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培养服务于企业一线操作或管理工作岗位的中初级技能型职业人才,其就业最大的资本或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通过对近几年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调查统计可知,学生在毕业前经过学校推荐和自主择业,毕业后的就业率达98%以上。但是,有7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初次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根本不对口,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这说明虽然毕业生有着很高的就业率,但就业质量问题很突出,且会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选择。

1.2 社会需求量高,社会地位低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的毕业生几乎为零。极高的就业率说明社会对拥有一技之长的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很高,尤其是在2008年“长三角”出现技工荒之后,更是表明我国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期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但是,由于机械类工种属于经验越多待遇越丰厚的传统行业,中职毕业生踏入岗位前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自然不能取得丰厚的薪酬。更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业务研修、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令人忧虑的地位,甚至部分企业至今未给他们交纳基本的保险。

1.3 就业期望值高,综合能力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学校专业培训,取得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想当然地认为将来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与工作环境,甚至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他们踏入企业却发现,一切全不是想象的那样。企业只是把他们看作获取最大经济报酬的低廉劳动力,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人际关系都令他们难以适应,许多人在工作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换了工作岗位,能在同一岗位上坚持工作一年以上的不足25%。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也普遍反映了上述问题,甚至部分单位明确表态将不再招用中职毕业的学生。

2 影响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2.1 家庭或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看来都是无奈之举,只要有可能、哪怕是一点儿希望,都会选择普通高中,自身看不起中等职业教育,不理解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把中等职业教育看作无可奈何的一个过渡期,没有清楚的目标态度。南通教育网上对就读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的家长愿意孩子将来当一线工人。另外,加之现在的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外吃苦,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稍微工作苦点儿,工资待遇少点儿,人际关系紧张点儿、工作环境差点儿,都会马上通知家长,甚至立刻辞职。

2.2 社会环境和政策措施因素

当前社会上重学历重文凭轻技术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不但家长如此,企业也如此。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中考的落榜生,还要经过五年制高职、艺术类学校的筛选才不得已读中职,其入学的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少则差100多分,多则达300分,直接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质量。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参加了对口高考升入高一级院校了,无形中也降低了就业学生的总体质量。企业当中,技能型人才无论在薪酬还是职称晋升通道上都没有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许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几年连工资都没加过,这也是毕业生最终选择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学校培养因素

当前,许多职业学校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上与用人单位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开设专业课程,从而忽视了课程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的联系程度;“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根深蒂固,“理实一体化”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演课”和“示范课”上,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比较欠缺,教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还很少,理论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仅停留在几堂讲座和书本上,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3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3.1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观教育与就业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要使自己培养的机械类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而且专业建设应该与地域经济发展同步,要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例如,在2006—2007年间,南通沿江船舶工业规模迅猛发展,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代表世界造船先进水平的大型油轮、集装箱船舶、海洋工程平台订单等涌向南通造船厂。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开设“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当年招生就达到300多人。

此外,还要加强对机械专业学生职业观与就业观的指导,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的规划,让学生懂得“先就业、再择业、最后创业”的道理,更要让学生学习许振超、徐虎等杰出工人的事迹,让学生知道,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3.2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知识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也是从事专业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无论是机械加工制造专业、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还是数控技术应用等,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工作。中职校的学生在学历文凭、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如大学生,但如果在实际动手能力上能胜过他们,也是一样能立足岗位,取得较好报酬的。例如,学校专门为机械类学生配备了专职的车工实训指导教师,所有的机械类班级学生轮流到车间实习,一次集训就是半个月,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操作的要领。另外,还组建了汽修、数控、焊接等课外兴趣小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当然,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时,还需要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通过学习与思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3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升教学实训整体实力

机械类专业的硬件设施投入费用很大,高端的设备更新也很快,所以不太可能得到及时更新。为了能让学生的实训跟上企业的实际。一方面,学校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争取经费,添置新设备;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设备引入学校来。例如,2008年,学校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通过争取,不但配置了20万元的实训车间,有关部门还将即将报废的4辆汽车无偿赠送给学校供学生实习。此外,学校与南通明德船舶重工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将焊接机、切割机等设备武装到学校实习工厂。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解决了学生的实训设备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3.4 密切校企合作办学,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机械专业的学生校外实习一直是学校的难题。因为学生的实习会打乱企业的生产,还会损耗企业的材料和设备,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者不会派老师傅指导学生生产实践。为此,学校采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凡是本专业的毕业生优先提供该企业选择,为企业服务。学校先后与南通明德船舶重工、南通熔盛船舶重工、南通一品机械、南通红星机械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到二年级时,轮流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企业派老师傅指导,加强实践操作,两三个月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工学交替。毕业后,学生几乎不要过渡期,就能非常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了。

3.5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职教师资质量

学生之所以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学生转换角色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是学校的课程开设与企业的生产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迫切。学校主要采取“内培与外引”的方式:内培主要是安排学校的机械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与技术创新,参加国家、省、市的三级培训,甚至到国外考察学习;外引主要是引进本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或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让他们把生产一线最先进的设备和操作技术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近几年,学校先后聘用汽修专业的吴卫国副教授、数控专业的管永铭厂长、机械专业车床加工骨干吴建华师傅等多位技术能手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促进了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

以上几点仅仅是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在提高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总之,只要职教工作者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思想出发,想方设法,多方面开拓渠道,相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宇波.中职教育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2(36):29-34.

[2]汪小义.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30.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开发思路

以应用型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称为应用型本科,是高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的院校,它既不是普通的本科教育,也不是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它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开发出合理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体系。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现状

目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按照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模块进行设置,各个实践环节互相独立,缺乏系统协调的管理。实验课过多依赖于理论课,有些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验项目大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达到其真正实践的目的,使实践课流于形式。

2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机械制造行业,服务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培养具备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编制、机床系统调试与改造、机械设备操作与维修等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从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与开发、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等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人才需求与预测的专业调研,按照“循岗设课”的原则,构建出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课的作用,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专业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实验模块,实训模块,设计类模块,一体化教学课程,如图1所示。(1)实验模块。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做实验为主,根据专业和岗位需求对实验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打破传统实验模式,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开设拉、压、扭等实验项目,各种变形等实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要安排一些公差测量项目实验,形状误差(圆度、直线度),位置误差(圆柱度、垂直度、平行度、跳动)等公差项目测量,提高学生对零件的测量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不需要培训就直接进入企业员工角色。机械设计基础安排一些动平衡、滑动轴承、螺栓连接、带传动、链传动等实验,熟练掌握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巧。(2)一体化教学模块。有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践比例占60%以上。如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机械制图、CAD绘图、pro-e、CAD/CAM等课程以减速器为载体,以减速器的设备的零件讲解绘图的基本知识,常用的国家标准,讲解绘制零件图的基本方法,零件的常用的表达方法。CAD绘图等绘图课程也以机器中常见的零件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命令。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以企业常用的液压回路为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划分小组指定不同人员分别扮演车间技术人员,让学生搭接动力滑台液压系统、汽车启动机液压系统,液压压力机系统等常用的回路,通过回路的搭接,讲解各种元器件作用和用途,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是学生轻松地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理论知识和使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让学生在做典型项目的同时,能完成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任务,是学生能够体验到企业文化,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设计开发,最终能够独立开发简单的PLC控制系统。(3)实训模块。实训模块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为常用加工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简单零件的加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加工操作,如钳工实习和车工实训,通过校内训练让学生了解机床的基本操作,维护和保养方法。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双平台实践教学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双管齐下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走访调研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完善、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验项目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4)设计模块。设计模块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以齿轮油泵、台钳、球阀和千斤顶为模型,分组让学生拆装、测绘、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并按国家标准标注尺寸,画出一套标准图纸。机械原理则以牛头刨床为载体,对其运动进行分析,设计出牛头刨床的运动机构。机械设计以圆柱直齿轮和圆柱斜齿轮为载体设计计算轴、齿轮、键等零件的尺寸,选择轴承、螺栓和联轴器等标准件,并按设计尺寸画出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设计的思路,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传统毕业设计由于学生受老师选题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局限,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有的同学为了凑字数堆砌大量文字,有的甚至互相抄袭,违背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把毕业设计的理念和重要性参透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就能深刻理解毕业设计的作用,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能力进行选题。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类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以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机电设备改造或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题目,诸如:数控机床的设计或改造;工业机械手、机器人的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或改造等,去除虚拟课题,同时与企业建立毕业设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鼓励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设计的内容要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发展动态,运用的新技术。

3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和实训模块的考核实行单独考核,期末考试总成绩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态度、实际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理论、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期末通过学生抽签的方式检查学生做实验的能力。期末实验总成绩=平时实验40%+期末考试60%。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按项目或任务考核,按项目或任务的权重打分,然后综合评定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选一个综合的项目应该覆盖本课程的知识点,终期末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实训成绩根据平时学生的操作情况和实训作品的给出实训成绩,实训成绩=实训平时成绩50%+实训作品50%。设计的考核,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品给出合理的成绩,作为课程设计的总成绩。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看学生的选题特点,设计思路,检索文献的能力,答辩情况,给定一个毕业设计成绩。

4结论

通过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实践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能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作者:杨海如 陈国治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余宝,张晓东,方杰,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

[2]张继平,宋岩,张颖.适应部队岗位需求构建新的机械基础实践体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1):50-52.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民(1965-),男,江苏徐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静如(1946-),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2007-205)、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教学创新人才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6227)、北京市教委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10073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89-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成的北京市属普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是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和经验,为北京市和机械工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统机械行业向现代化制造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市场对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新形势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根据自身条件顺应北京市科技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更新办学理念,找准自身定位,突出人才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多层次、全方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素质、实践、创新的三要素教育教学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确立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

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形势变化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模式进行了定位,培养面向北京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先后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三次专业改革转向,从专业内涵上实行了传统机械向机电结合的转变、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人才定位上,实行了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向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从知识结构上,加强现代先进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解决现代生产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强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教学及实践训练。

2.提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

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转变,必须拓宽思路,在内涵和外延建设上有所发展,为此提出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工程理念,即:充分开发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科学延伸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专业人才内涵,培养实践创新的行为理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训练。教学资源的拓展包括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平台、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科研合作企业等社会化的教学环境;延伸时空是指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工程实践环境;拓展内涵是指理工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机、电、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的融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建设了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系统

1.构建优资资源共享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以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主体、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工程实训、机械基础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科技创新实践、校外实习实训共5个平台、40多个模块,如工程实训平台包括了车、铣、刨、磨、钳、铸、焊等机加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数控基本技能训练等;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包括了基础普及型创新训练(机构创新设计、机加工创新设计等)、重点提高型创新训练(结合第二课堂和科研项目的单项创新训练等)以及综合创新实践(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奖赛等)。该体系在不断完善校内教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不仅可满足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的需要,还给学生创造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时空。

2.科学实施渐进式实践教学

系统沿着思维的成长轨迹,遵循在理论基础和深入感知上引发闪光点的科学逻辑,形成5个层面的金字塔攀升式教育,分别为:普通劳动实践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实验实践工业训练实践研究创新实践(参见图1),该系统贯穿学生在校4个年级,实施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应用的4个结合。

三、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强调课程设计等实践性强的环节,以综合性培养方案为核心、实用为目标,在设置实验项目及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时强调工程与实践导向,追求贴近工程实际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法体现实用性和目的性。打破原来单一课程体系的限制,将毕业设计与校内外科研相结合,将机械设计、机械电子等课程设计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将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仿真与机构结构设计相结合,开设了融合多门课程知识与内容的综合课程设计,力求教学内容的工程实用性、系统连贯性以及可拓展性。

积极开展工程技术培训和取证工作。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合起来,目前拥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见习工程师北京地区培训考试点、中国机械工程联合会指定数控工艺员培训点、全国三维软件原厂正版软件联考考试点和CAD技术培训点,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培训考试。

四、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最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现代工程问题进行求解和系统设计,培养和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了使毕业设计切实起到应用的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开展的毕业设计改革包括选题与设计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及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

1.合理选题,注重实效,鼓励实物型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倡导四个结合,即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争绝大多数选题均来源工程实践。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不追求大而全,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鼓励实物形式的毕业设计,这两年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学校“实物型毕业设计”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实物型毕业设计,这一改革措施和相关配套政策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部分学生的实物作品在全校范围进行了专题展览,收到了较好的实效,另外,还有些作品被选送参加了北京市和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奖。

2.革新毕业设计组织形式,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或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活动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

跨专业综合性、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营造了更为开放的设计环境和氛围。毕业设计选题时,首先由学院经研讨确定部分综合性毕业设计选题,然后根据题目内容和要求由学院内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小组,如地震救助机器人设计、多足救援机器人设计均分别由机械设计专业方向和机械电子专业方向的四名学生合作完成,智能办公座椅则是由机械电子工程与工业设计的两位同学搭档。同组学生既有明确分工又需要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共同的设计目标,小组由相应专业的教师联合指导。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既锻炼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不同专业师生的交流合作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活动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形成了设计过程的长效性,同时具有激励作用。比如学校常设有两个校级重点科技创新竞赛,一个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另一个是机器人应用技术创新设计大赛。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都有一些来自于大赛主题相关的题目,这些选题实际是提前到大二或大三开始启动,同学们自愿报名组队,分工协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设计及实物制作,参加学校的创新大赛,优胜选手可通过进一步修改完善继续推荐参加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参赛毕业生完成的相关设计内容则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毕业设计的标准、要求和形式来完成。

五、积极引导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应用与创新能力蕴含于人的自觉意识和属性,是经过长期培养、体验、积累而形成、固化于个体的潜质,可使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进入融会贯通、创造性发挥的自由王国。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该属性和素质,就须拓展对其进行培养、熏陶、养成的时间与空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1.通过制度化营造鼓励学生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活动成为学生的日常理念和思维习惯

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学生的创新活动,组成院、系两级组织机构,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小组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鼓励教师的科研课题吸收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发命题邀请教师指导。定期组织校内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杯赛等多项比赛,使各种竞赛活动贯穿学年,学生参赛人数多、比例大,有力地营造了创新学习的氛围。同时,也为学校参加全国、北京市组织的赛事并取得较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200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研制的多功能康复治疗床获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8年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研发代表队在第十届中国足球机器人大赛“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中荣获亚军。

2.扩大创新活动的专业交叉和受众范围,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

组织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的专题小组,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活动,如机器人研发组成员是机械设计、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结合;卡丁车组成员有机械设计制造、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该过程中,学员扩展了知识面,增加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

3.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创新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近3年,学院成立科技创新团队15个,500余人次学生参加部级、北京市级及校级各种创新竞赛活动,成绩逐年提高,共获得奖励20余项,包括:部级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成功入围奖3项;校级创新竞赛奖6项。

六、构建在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和国际交流基础上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把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相结合,拓展了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了人才培养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

依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及学科建设基地,将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建设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三个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学科基地建设与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为本科生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及竞赛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良实验条件和设备资源。

2.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丰富培养模式

同长春一汽、北汽福田、北京光学仪器厂等十多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科研协作,部分学生直接参与了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升级、新品研制等实际工作。绝大部分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结合工程实践、科研课题或源于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真实的工程与科研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加强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扩大影响

注重学习国外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多年坚持与日本福井大学、德国耶拿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的校际交流,借鉴国外大学重视工程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改进,实行双方互认学分制。交流工作对促进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黄小璜(196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陈勇将(1982-),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精密控制技术。

基金项目:2015年常州教育重点改革创新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主持人:黄小璜;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86-03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劳动队伍中,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地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的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地方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正规学制系统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平时考试成绩达到本科学校的要求,并通过第三年的转段考核,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学校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成为未来的工作现场技术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对学校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设定为制造业企业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含研发部、制造部、车间主任等)、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营销人员。本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共发出83份,收回72份;其中国有企业4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9%,外资和合资企业25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35.3%,民营企业43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8.8%。

(三)调查结果

1.机制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逐年递增。企业近三年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中,逐年递增的有42家,占58.80%,基本持平的有30家,占41.20%,数据及其分布如表1。

2.机制专业毕业生相应技能证书被看好。对企业关于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的态度展开的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看好和较看好占主流,无所谓和不看好仅占小部分,这可能是因为调查企业的岗位的不同,对待操作技能证书侧重不同。

3.研发、操作与维护岗位需求度较高。企业对于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是产品研发和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部分企业对产品销售岗位占有一定比例,根据问卷反馈,少数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储备和工艺设计有需求。

4.企业青睐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调查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很重视,同时对学习、沟通、解决问题、计算机能力等也较为看重,创新、外语、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也成为人才筛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持续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却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导致操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已经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1]。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要的大胆尝试,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机制类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不高,往往停留在“必须、够用”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行业专家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理论分析能力要加强。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专业理论知识对他们的工作影响较大,占43.01%,如表5所示。因此,“3+4”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注意保证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常见机械加工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具有较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机械工程实践性很强,如车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车间现场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验等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实践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一项核心技能,是培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他们更看重在校实践能力的形成,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3+4”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一是设置长学时的课程,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识图、绘图能力。二是加大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学时投入和学分占比,配合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三是中职阶段应加大对各类实习和技能的考核,使学生获得多维的感性认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四是本科阶段要充分保证一整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关注核心能力,考虑学生整体发展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也称为核心能力或软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有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等,其次就是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等核心能力[2]。如今,非专业能力在学生的整体、长远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核心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善于与人合作,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对技术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企业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就是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准确定位目标,把握学生发展方向

根据行业咨询和调研,企业对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创新设计、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编程、机械设备质量检验上。企业需要一大批不仅具有技术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而且能够懂工艺、会操作、能维护的高技术技能型生产一线技术人才。此外,企业对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4”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可以按照以实践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专业与课程相互衔接的思路,突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机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主要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在机械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维修、数控加工编程、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地方产业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襄阳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工业发展覆盖了机械、纺织、电子、化工等,其中重要领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此工业领域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生产力。湖北文理学院作为省属多科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一直以来努力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智力支撑与服务,以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培养善于创新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针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人才的培养模式重新做了修订,坚持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定位,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地方经济建设。

一、汽车零部件生产与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关系简介

汽车配件的生产与整车的装配都与机械加工、机械零件的装配紧密相关,整车的动力装置是靠能源提供,对于汽车生产管理与汽车售后服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我校的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分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新能源汽车、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和汽车服务五个方向,这为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二、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的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主要为服务地方经济而开设的,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等环节和学生就业去向等均有体现,其中在实习环节及学生就业方面尤为明显。

(一)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特点

当前,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汽车构造(一)、汽车构造(二)、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测试技术、汽车CAD/CAE、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该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襄阳市,并且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选择留在家乡工作。为了便于学生就业时尽快上手,此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实验课课时比重加大了。

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专业特色外,其他方面也有体现。具体来说,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校内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汽车驾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的生产实习等。校内实验教学主要开设汽车整车的性能测试;校外实习主要去东风汽车的生产基地实地参观,驻厂观摩;校外实习包括新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门为地方的汽车产业量身定制的,有效缓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特点

由往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襄阳第二汽车生产基地,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再加上是服务于家乡的经济建设,毕业生入职后工作比较安心,不会频繁跳槽,深得企业青睐。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上,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在前两学年主要接受理论教学,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每学期都会在企业参加实践学习,这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四时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此论文的题目来自企业,由校企双方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相关工作。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实习环节熟悉汽车配件的生产流程,另一方面,促进专业课教师与相关企业的深入交流,适时了解汽车产业格局下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四、未来我校机械与汽车工程专业在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举措

(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明确教学的宗旨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平衡发展,创办出有自身特色的地方高校。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力争创建一支作风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对于一些青年骨干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送出去培训,让他们多接触生产实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制定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高校任教或做兼职教师。改革教师职称评任制度,把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定期邀请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学生的创业思想,塑造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摆脱思维定势,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