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十篇

时间:2023-03-16 21:11:37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1

第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多种多样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兴趣是第一位的。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当选择一些趣味性强的读物,先让学生阅读简单却读起来很有味道的文章,然后再读较难的,慢慢地让学生在英语的语境中体会到语言的快乐、阅读的美丽。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充分展示阅读中的语境,以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

比如我在《Earthquake》一课中就使用了演习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在《The necklace》一文中,我使用了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增强阅读的效果。有时我还会采用做实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阅读策略。

做任何事情,科学的方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阅读也是如此,正确、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阅读方法有:整体阅读法、整句阅读理解法、细读法、略读法、寻读法、跳读法、重点语段阅读法、先文后题阅读法、先题后文阅读法。常见的阅读策略有:读前预测、读中预测、抓大放小、各个击破等。

通读全文,抓准文中信息,这被称为略读,其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明确主题思想,注意关键词,找准主线,掌握大意,力求对文章各层次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有个明确的认识。要仔细审题,重点再读,观察试题题干,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特定的信息分析验证,确定答案重观全文。验证答案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最后一步,带着每个小题已初步确定的答案内容,对于感觉把握不大的题复读全文,逐一核实各题的答案,看看是否一致,是否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是否前后照应。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应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以下内容:

1.以句子或意群为阅读单位的整体阅读。

2.用英语思维直接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要借助汉语作为中介。

3.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集中精力,一气呵成。

4.善于通过语境猜测词义,克服生词的障碍。

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时,还要纠正不良习惯。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阅读时头左右摇动;在心中默读或小声地逐词朗读;习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句为单位进行阅读,甚至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遇到生词时不会联系上下或根据词的结构猜测词义,而是立即停下来查字典;频繁地回视阅读内容,不能一气呵成、全神贯注;需要把每句话在心中或口头译成汉语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而不是用英语思维来直接理解句子的意义。这样的阅读不但速度慢,而且直接影响到获取信息的效率和对文章的全面理解,故必须克服。

第四,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进行阅读理解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正确恰当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概括来说,答题方法可以分为正选法与排除法、定位法与跳读法、画图法与列表法、概括法与推理法、常识法与背景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者经常采用如下解题步骤:

1.以较快的速度阅读,看一遍全部阅读理解题。

这就是说要先看题后看文章,目的是要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信息安排,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读文章。但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一步只要求对五个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如有无直接性问题、有无需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有无中心思想类问题等。

2.以最快的速度略读一遍文章。

在略读的过程中不必担心能否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已经看了一遍题,在略读的过程中碰到文章某处似乎与某个理解题相关,则再看一遍题;如果确认这个地方正是题的设题区,则在该处或试卷旁的空白处写上这个理解题的序号;如果已有了初步答案,也可标出初步选择的答案。然后再接着往下略读,方法同上,直到读完全文。

3.重复问题,进一步明确设题区。

这一步要求一次只看一个问题,要确保正确理解题意及发问点。这一步的目的是迅速把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先解决了,以便在以下两步集中精力去解决较难的问题。

4.以正常的阅读速度重读一遍文章。

这一步是第二遍也是最后一遍阅读全文,在阅读过程中要记住在第三遍尚未解出的问题,如果遇到哪个问题可能是设题区,做上记号,然后接着往下读,重复上面的步骤。切记不要“往回读”,也不要快读,以正常速度读下去,并寻找一些细微的线索。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2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读文 解题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于现代文有这样的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虽然也涉及相当篇目的现代文(散文和诗歌),但更多侧重于带领学生阅读文章鉴赏文章;高三关于现代文的教学则要将“考试”这一因素考虑进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鉴赏水平,使之适应高考的要求,是所有高三语文老师要探讨的问题。

现代文一向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同学们做现代文阅读,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评讲现代文也总是将关注的重心放在题目的评讲上,对于读文缺少应有的关注。高三年级的老师,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急于追赶复习进度,很多时候甚至于略去“带学生读文”这一环节,而直接进行题目的讲解,这样做,看似节约了时间,加快了复习进度,实则只会对学生的现代文阅读产生误导,事倍功半。

下面,我就以小说《钓鱼的医生》为例,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一.阅读文本

1.我选择从《三国》中“曹操的被围与脱困”的一段文字引入,让学生概括其情节特征,并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

《三国》第九回写吕布和曹操大战,这样写道:“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马军队里,踊出一将,乃典韦也……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众将随后也到,寻路归寨。看看天色傍晚,忽然背后喊,吕布骤R提戟赶来,大叫‘曹贼休走!’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不知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从情节特征入手,对小说进行分类:情节淡化的和情节波澜起伏的;并归纳不同情节特征的小说阅读方法。淡化的,圈划关键词,分层概括;有波折的,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梳理情节;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类型(情节淡化的小说),按照阅读方法,梳理文章情节,概括文章主旨;

2.从情节入手整体感知文本。指导学生粗读与精读相结合;并圈画关键词、关键句;进行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梳理情节。

情节如下:

(1)作为医生的王淡人钓鱼、吃鱼(洒脱);

(2)王淡人家的匾(侧面写医术精湛);

(3)王淡人家的小院(生活情趣);

(4)王淡人看病(认真负责、善良、甘守清贫);

(5)王淡人到被洪水包围的孤村就诊,村人送匾。(急公好义)

3.从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示学生。广度上:作者由写王淡人,到写以其为代表的一类人;深度上:由写王淡人,到写王淡人身上具有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由写人上升到精神品质层面。在学生充分交流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主旨如下:表达了作者对以王淡人为代表的一类人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的赞美。

总之,在感知文本这一环节,我选择从小说三要素的“情节”入手,抽丝剥茧,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去把握文章主旨。事实上,通过带领学生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学生不再感到无处着手,而是真正做到了读懂文本。

二.试题评讲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评析同学答案,(可以它组成员点评,也可以由本组成员点评,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进行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题型归类小结,明确思维步骤,建立小说各题型的答题模式。

各题目情况展示如下:

11.第三段写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交代相关背景,说明王淡人家世代行医,暗示他医术高超;

2.特别点明送给王淡人的那块匾的内容,突出他“急公好义”的性格特点;

3.为下文叙述这块匾的由来埋下伏笔;

4.暗示文章主旨。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

2.勾连相关知识:物象对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旨)(描写环境)的作用

3.结合文本答题

1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参考答案:“看看……破被,鼻子一酸”,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了王淡人内心的善良;(人物)“不但……也……”凸显了他对金钱的看淡,对人生命的尊重;(人物)表现了作者对王淡人的钦佩与赞扬。(主旨)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表达特色题

2.读画线句,明确分析对象为人物

3.勾连相关知识(手法,内容,效果)

4.结合句子答题

13.结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洒脱;富有生活情趣;淳朴、善良;认真负责;甘于清贫;急公好义。

思维步骤:

1.题型定位: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找出文中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找出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的句子。

3.归纳概括,规范作答。

1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儿”,请结合本文,从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角度,探究“中国味儿”的内涵。

参考答案:1.主题思想:王淡人身上集中体现了洒脱、富有生活情趣,甘守清贫、急公好义等中华传统美德,表达了作者对王淡人及其具有的传统美德的赞美,从这个角度,其小说有中国味儿。2.表现手法:文章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如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的描写,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思维步骤:

1.审题,题型定位:探究题。

2.对于探究的内容多角度思考(本题中较为明确)

3.结合文本,规范作答

在完成试题讲评之后,我结合期中考试的题目,参照第11题(考查小说中重要物象的作用),带领学生创制了新题。题目如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一文中多次写到“魔方”,有何用意?(6分)

答题角度:1、刻画人物;2、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3、揭示文章主旨。

同样,还可以命制出这样的题目:文中除了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外,在情节结构上还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2分)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2分)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2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2分)

通过引导学生创制新题,可以提高他们研读文本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对业已建立的答题模式进行巩固。

三.课堂小结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学生活动,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教学时我们提倡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才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问题的结论,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应当不设标准答案

我听过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和设计都很新颖,教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学生应答精彩不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可是某些老师提出:既然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对答如流,都已经会了,为什么还要安排这么一节课呢?不是多余吗?阅读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你认为内容精浅,就可以省略不上,如果认为这是一节有利于学生提高能力的课,就把它上得精彩,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又如有一节阅读课,课文内容是“庄严的故宫”,授课老师设计了如下提问:请问哪个词能概括故宫的特点呢?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回答“庄严”两字,可是学生却答出雄伟、伟大、壮观……最后才有一个学生回答“庄严的故宫”,老师听到才如释重负。像这样只会模仿教参或教本的教学是“死教书、教死书”的典型例子,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个性理解,将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新。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阅读教学不应有标准答案,试想:雄伟的故宫,有什么不当的吗?伟大的故宫又有什么不好?倡导个性阅读,就应该从期待的“标准答案”中走出来,开阔视野,自由发表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精神在阅读中闪光。

二、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特别是独生子女,个性好强,实际上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只有得到尊重和信任,才能更有信心地投入后面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很多事他们都想独立地尝试、体验,这正是阅读教学所需的一种精神。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充分发展个性和创造力,老师就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创新环境,在阅读教学中要多问学生的意见,尽可能多地采纳建议,也许这样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一缸金鱼》的阅读教学课,原先我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谈一谈体会,可是他们却说更想试演这个故事,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建议,于是马上采纳他们的建议,让他们分角色表演故事。因为是他们主动提出的要求,所以这节课的气氛很好,效果也很好,一些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表演,体验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效果良好。

三、阅读教学,善于提出个性化问题

学贵有疑,疑贵会思,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做答,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难,很难切中要害,有的问题甚至让学生感到厌烦。我们提倡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探索发现的问题才更有价值,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独立思维。比如《我盼春天的荠菜》的阅读教学,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疑问,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为什么最后是省略号而不是句号呢?”针对这个“意外”,我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请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通过对上下文的联系分析,学生认为这后面应该有很多事情还没写出来,这之后可能发生不少的事,所以才有省略号。有的学生说省略号提供给我们后续发生事情的多种可能:冻得发抖,在野外走来走去;夜里黑暗不敢回家,独在野外等待天明……有了这一个个个性化答案,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比师生一问一答效果好。有的答案是肤浅的,也许有的答案是偏激的,但正是这些想法充实了课堂教学,正是思维的撞击才迸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阅读教学,应注重个性化的积累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4

1.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1.1严格要求,严格经验。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1.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1.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

2.认真看清题目要求,细心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2.1强化基础知识。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2处理新生字词。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2.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3.巧借关键词句,找文中原话,进行答题

3.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3.2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4.掌握认真回答问题答题技巧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4.1学生不答题或乱答题。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c,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4.2学生合理利用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5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沿袭几十年一贯制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更快,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有限,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教师一般侧重“精讲多练”。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6

(一)读材料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综上所诉,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 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四)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三)看要求

所谓“看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7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52-02

阅读理解部分是高考英语的重点和难点,分值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要想在高考英语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本文探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部分的答题技巧,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一、熟悉考题特征和答案特征

熟练掌握考题类型和答案的特征,有利于我们准确、有效地获取问题答案。在英语考试中,阅读题的考题类型一般分为猜测题意题、综合概括题、回答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原文的语句,或者原文语句内容相似或相反的语句;也有的是对原文长句或难句的进一步解释等。

例如,一般常用的设问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主旨大意。通过速读全文来掌握全文大意,抓住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如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主题句通常在文中的段首、段尾或中间。

解题策略: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形式与具体的推理过程。阅读理解文章通常是议论文与说明文,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这两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即“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

2.词义猜测。正确理解文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在阅读时,学生经常遇到一些之前从未见过的词语,但是此类生词的词义可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常见的提问方式如:The underlined word“…”refers to.

解题策略:可按照定义或者解释来猜测词义;按照同义、同等以及对等关系来猜测词义;按照因果关系,结合上下文来猜测词义。

3.推理判断。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在实际阅读中,学生需要按照文章给出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作者未提及的事实或者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判断文章的写作目的。常见的提问方式如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解题策略:可通过纵观全文,掌握文章结构,还可抓住细节,进行周密的分析。但推断并不是主观臆断,不能脱离文章自己想象,需要全面理解文章,把握上下文间的联系。

二、阅读文阅读的方法

1.跳读。所谓跳读就是有选择、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非常快,适合根据文章的关键词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例如,当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 what、when、who、where 等之类的问题时,最适合根据这些关键词进行跳读,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即可。

2.略读。所谓略读指的就是将阅读内容从头看到尾简单地粗略地读一遍,大概知道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阅读方法的速度也比较快,仅次于跳读。这种阅读方法非常适合回答 why、how等之类的问题。

3.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将内容从头到尾细细地读一遍,而且要理解每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这种阅读方法最慢,但是对全文的掌握最为全面。适合回答问题较难的题目。

总之,要想在英语阅读部分既要做到节省时间又要做到通读全文,可以根据以下技巧来做:带着问题阅读原文,即带着问题找答案;迅速找到文章主题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根据单词推断句子的含义、根据句子推断文章的含义等。

三、不同类型阅读文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

1.记叙文。记叙文一般分为两大类,传记类和故事类。在阅读传记类文章的时候,我们主要抓住时间,根据时间就可以找到事件,然后掌握全文。故事类的文章需要牢牢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这样就能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文章的重点。记叙文中包含了大量事件发展过程的细节,包括了记叙文的 5W(what,who,when,where,why)要素。在作答时,通常需要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逐一解决。

2.说明文。说明文主要是利用定义法、比较法、解释法等方式对实物的性质、特征、形状等进行介绍。阅读说明文掌握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文一般又包括数字说明文、解释说明文、比较说明文等类型的说明文。说明文试题通常以 To defend…,…uses…等为设问方式。解题时,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此外,在科普说明文中,经常出现标题判断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于全文的理解进行考查,主要是以“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为设问形式,在解题时,需要注意科普说明文的介绍,注意标题。

3.应用文。应用文一般是对广告、通告、书信等的一种表达方式。应用文一般语言简洁,没有多余的不相干内容。但是应用文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内容,尤其是时间、地点、时间等关键要素,并且能够以这些关键要素进行答题。

(1)事实细节题。此类题型通常是细节类阅读题,一般是针对特定细节进行设题。回答这类问题需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主要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但是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中的转折句,例如体现因果关系的 because,as 等,表示转折的有 but,however 等。要善于根据文中的转折点找到问题的答案,切不可望文生义。

(2)猜测词义题。在高考英语阅读中,我们经常会被两大问题所阻碍,一是被已知单词的熟知意义误导,二是面对一些不认识的新单词会产生恐惧感,由此无法充分理解文章含义,出现偏差的想象。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考生注意上下文的连贯,善于顺藤摸瓜,就能根据已有文章的含义推测出陌生单词的意思。方法如下:

第一,根据已有的定义与说明等来猜测单词的意思。例如在当句中出现 be、be called 等判断词时,就可按照已经理解的部分,推测生词的含义,如 The herdsman,who looks after sheep,earns about 650 yuan a year.通过理解定语从句的含义,就可猜测出 herdsman 的具体含义。

第二,按照对比关系来推测生词的意思。例如在句子中出现 but,though 等单词时,就可以根据前面的内容,推断出后面的内容一定是与前面已知内容相反的。例如 Jack was rather thin while his wife was really obese.这一句子中 while 前后关系的内容产生了一个对缝的关系,由此便可得出obese与thin为反义词,是 fat 的意思。

(3)借助因果关系来判断生词的含义。例如 because,since 与 as 属于连接原因的连词,so 属于连接结果的连词,在阅读理解中假如出现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原因,判断出结果中单词的含义,如 You should cut this paragraph so this essay will be more succinct.在句子中,cut this paragraph 的结果为 this essay will be more succinct。如此便可判断出 succinct 的含义应当以与 simple 接近,这便是通过因果关系来判断词义的例子。此外,例如 it,then 以及that这类代替的指代,通常需要从词语的前半部分来寻找,这些词便是替代前面的部分。

(4)按照生活经验来推测单词的含义。对于不认识的生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常识进行推测。例如:Most of the roses are beginning to wither because of the cold. 按照生活经验与句子的含义,就可判断单词 wither 表示“枯萎”。

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英语阅读部分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总结和e累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归纳阅读题型和答题的方法技巧,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高中学生也要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考试中游刃有余,取得良好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张韦丹.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2]马艳伟.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4(35)

[3]孙文娜.高考阅读理解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9

关键词 英语阅读技巧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学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必须经过很好的训练,而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可以有效地扩大和巩固词汇量,培养语感,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是英语综合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标志着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在阅读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在阅读中要注意文章的主题段、主题句和关键词等。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的程度和阅读速度两方面。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不断完善语言能力并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下面我将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经验体会,谈一谈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技巧与策略。

总的来说应遵循下列要求:

1.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既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根据这五项要求,我们可将阅读理解多项选择题归纳为以下几种题型: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主题、主旨题,猜测词义题,推理判断题。

一、看题,审题,带着问题读文章。

也就是先看试题,再读文章。先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二、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速读要跳过细节,跳过不重要的描述与例子,进行快速阅读,以求抓住文章梗概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对所读材料的体裁、结构和逻辑关系有一定了解,略读法是舍弃文章细节及一切无关紧要内容,而掌握全文要旨的一种快速阅读技巧,通常又称为浏览。略读的关键是在能抓住文章要点的前提下以个人最快的速度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主旨和大意的问题。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抓主题句这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试试看,找出下面一段文章的主题句

The panda is a popular animal. Stories about the panda in the Washington Zoo are always front page news and important features on television newscasts. Stuffed pandas are among the most popular toys for children, and panda postcards are always in demand in zoo gift shops.

不难看出,文章的第一句是主题句,后面的句子都围绕这个句子展开。

三、精读文章,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精读即阅读时,首先浏览全文,然后才根据短文后的提问,在特定区域仔细推敲,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判断,从而选择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考查理解句意及上下文关系”的试题、“考查根据材料判断推理及引申”的试题、“考查有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试题。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如:What Kemmons’mom often told him during his childrenhood was______.

A. caringB. moving C. encouragingD. interesting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Kemmons, you are certain to be a great man and you can do anything in life if you work hard enough to get it .”

这就是一道细节题,根据文中作者的妈妈说的话(如上)可判断出当作者年幼时妈妈给他最多的是鼓励(答案:C)。

四、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

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例如高考题:

Annealing

Annealing is a way of making metal softer by heating it and then letting it cool very slowly. If metal is heated and then cooled very quickly, for example by dipping (浸) it in water,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that is, it will break easily. Metal that has been annealed is soft but does not break as easily. It is possible to make metal as hard or as soft as it is wished, by annealing it. The metal is heated, and allowed to cool slowly for a certain length of time. The longer the heated metal takes to cool slowly, the softer it becomes. Annealing can also be used on other material, such as glass.

1. Why do people put hot metal in water?

A. To make it hard. B. To make it soft.

C. To make it cool. D. To make it brittle.

2. In annealing, the required hardness of metal depends on __.

A. the quantity of water used B. the temperature of the metal

C. the softness of the metal D. the timing of the operation

3. As suggested by the text, how can glass be made less brittle?

A. It can be heated and then cooled quickly.

B. It can be cooled and then heated slowly.

C. It can be heated and then cooled slowly.

D. It can be cooled and then heated quickly.

1、答案为A,此题属推断归纳题。文中第二句说如果把金属加热,然后迅速放到水里冷却,也就会变得非常硬,但也变得脆。hard 是工艺的主观目的。brittle是伴随的客观结果,故选A而不选D。B项明显错误;C项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都可排除。

2、答案为D,此题属概括归纳题。timing 是时间的选择。本答案的依据是5和6两句,"The metal is heated,…length of time.","The longer…the softer it becomes."cool 的时间是可以控制的,时间越长越 soft,即硬度就越低。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在退火过程中,金属的硬度是受到冷却的时间长短影响的。

3、答案为C此题属推理判断题。文中提到"metal"。最后一句说退火工艺同样可用于象玻璃一类的其他材料。文中我们已知"annealing"就是先"heat"后"cool slowly"。由此推断C是正确的。

五、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中常用的题型。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

a. 定义法

如:Annealing is a way of making metal softer by heating it and then letting it cool very slowly.

句子给予annealing 以明确的定义,即"退火"。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that is , it will break easily.

从后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brittle 是"脆"的意思。

The herdsman , who looks after sheep,earns about 650yuan a year.

定语从句中 looks after sheep 就表明了 herdsman 的词义为"牧人"。

b 同位法

如:

They traveled a long way , at last got to a castle, a large building in old times.

同位语部分a large building in old times 给出了 castle 的确切词义,即"城堡"。

We are on the night shift----from midnight to 8 a.m.---this week.

两个破折号之间的短语很清楚地表明night shift 是"夜班"的意思。

c. 对比法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 but today she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ass.

but 一词表转折,因此but 前后的意思正相反。后半句的意思是她今天"第一节上了一半才来",因此反向推理,可得出她平时一向"准时"的结论。

d. 构词法(前缀、后缀、复合、派生等)

Perhaps, we can see some possibilities for next fifty years. But the next hundred?

possibility 是 possible 的同根名词,据此可以判断定 possibility 意思是"可能性"。

e. 因果法

The lack of movement caused the muscles to weaken。Sometimes the weakness was permanent。So the player could never play the sport again.

从后面的结果"永远不能再运动"中,可以推测 permanent 的意思为"永远的,永久的"。

六、养成习惯,潜移默化结硕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的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

2、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如:

"Would you like to do some shopping together with me? If you are free, please ring me back to tell me about it."

这个句子,只要扫视划线的核心词,其语义就基本上清楚了。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篇10

关键词:名著阅读 兴趣 语文教学 成长教育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年的探索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有一定的作用。

一、巧用教材,悬念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兴趣的钥匙。比如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我以这样方式导入:“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岗的松树林里,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七百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把故事转换成案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破案的方式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接着抓住一个“智”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这么高明的作案手段,可见其“智”不小,所以课题名为“智取生辰纲”。那么,作案人‘智“在何处呢?被劫人是否无“智”呢?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一连串的设问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采用了播放《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形式导入课题,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家校联手,课外积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与家长联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书籍的时候,在墨香四溢的环境中,徜徉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美妙天地中,与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亲切交谈,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M孩子的心灵、人格和情感正常地发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数量显著提高,而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飞跃。

四、班级阅读,交流骈进

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我要求学生学期始每人上交一本名著充实班级书香园地,这样每位学生就可以读到几十本名著。每周进行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活动设计可以是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交流读书成果;也可以是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还可以是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为了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兴趣,我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扩大阅读量。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体验更多的美与智慧的精彩和丰富。这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一直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加强信息交流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如时事新闻、科技发展、重大活动、身边变化等,经常就这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孩子多读古典名著。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利用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时,符合时宜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里应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讲得太精彩了,一定看过很多名著”不错,你比刚才进步多了“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肯定读过很多书”“你真的很有创造性,连老师也没想到,你一定在课外书中吸取了很多的精华”……真诚的赞美,细心的呵护会进一步促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使学生的口中不断飞出鲜活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语句,他们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后,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去。

(三)将名著阅读与学生成长教育紧密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做出超出常人的行为,而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又很薄弱,尤其是初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法制教育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延伸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又一次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利用前面把故事转化成案件的模式设置这样的导语:“前面我们讲到,涉案主谋和他的同伙七百年的今天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吧,晁盖等人“智取”了生辰纲,真是大快人心,同学们,如果在今天,你们赞成他们的做法吗?(赞成的和不赞成的罗列自己的理由,充分辩论,在辩论中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辩论,让学生了解在现今的法治社会应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荡涤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究才能让“兴趣”这颗种子深深地扎在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聂红珍:《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资源,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