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4-12 05:53:27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 低年级阅读教学 多媒体教学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孩子创新精神的渗透,使他们从小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价值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多媒体以其形象而直观的声像、图文和视听,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此,我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妙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运用多媒体“开讲”,不仅有声有色,而且有情有意,它能给学生以时空感,还能给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撩人的气氛。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有利于头脑清晰,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迟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使学生思维迟钝,记忆困难,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上课开讲前一两分钟,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本课的课题置于精美的画面背景上呈现于大屏幕,再配以优美动听的乐曲,通过这一视听结合的课件手段就能有效地营造出声画并茂的课堂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调整好准备上课听讲的愉悦的情绪背景,而且能为整堂课作好主题铺垫,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于授课内容上。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我一起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也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上。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更加活跃,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利用多媒体,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创新。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的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利用媒体,可以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一下子拉近。例如《我们成功了》一课片断:

展示多媒体画面,出示句子:

“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师:人们是怎样相互击掌的,一边击掌一边会说些什么?

学生兴奋地相互击掌,嘴里喊着:耶!

师:还会说什么?

生:我们成功了!

师:是的,喜庆的场面我们经常能看到,为什么这次人们会如此激动?场面如此之大?

生:因为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成功,大家太激动了。

教师再次出示人们欢呼、拥抱、挥舞红旗的课件。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朗读,感情比较到位。

师:除了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热泪流尚之外,人们还会怎样欢庆?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声歌唱。

师:这时,会唱什么歌呢?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歌唱祖国》。

生:人们手拉着手,一齐高唱国歌。

生:人们挥舞着国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高喊祖国万岁!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课题《我们成功了》。

生:我们成功了!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同时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配上动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注重肢体语言与朗读的配合,如击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级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体、动作和教师语言的引领下,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媒体、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了有机的整合。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善于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课件正是由这些因素所组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更喜欢一些可爱逼真的形象。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多么精彩的发言啊。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活用多媒体,逆向求异,拓展延伸,使学生参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运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就充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面对狂妄自大的北风时小鱼的表现。再次播放课件,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学完课文,随后通过课件演示了在寒冷的冬天,除了小鱼,梅花、雪松等也是不怕北风的,它们傲然挺立。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积极的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总之,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想象;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88-1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创设轻松、愉快、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在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畅所欲言,使他们情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去开启智慧的闸门,竟展创新思维行为。如在《我坐上了飞船》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配乐朗读示范,带学生进入情境,接着重点指导读好两个带“啊”的句子,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最后通过学生个人配乐朗读,想象自己乘坐飞船飞向太空,见到太空美丽多彩的景色,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随后我组织他们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中,笔者也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打开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朗读时又借助电脑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大自然奥秘的片段。学生反复练读,激发出丰富的想象,打开想象的大门。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悟,延伸课文的文外之意。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看图说话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要求学生要观之有物,要察之有序,更要言之有理。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就必须要训练学生“会看图”,即不仅看到图上的内容,还要“看到”图外的内容;不仅看到静止的图,还要看到“动”起来的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然后想象图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变成语言表达出来。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观察《草原 星空》练习中,某教师不局限于教参书上现成的答案,抓住“草原与羊儿”、“星星与月亮”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很多孩子甚至说出了“草原上的羊儿回家了”、“草原上的羊儿在跟天上的白云捉迷藏”、“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在对话”、“天上的月亮姐姐在给星星讲故事”等等这样极富想象力的话语来。教师通过这些训练,帮助学生感受到想象在看图说话中的作用,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五、课外阅读,丰富想象天地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3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三)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

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它是全文的总起."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一"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二"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四"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一"的"奇"紧扣.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二)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三)如何理解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联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关系联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对比联想,如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相似联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如此等等.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词语:

煞费苦心(sh4f8ik(x9n):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w3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1l@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干粮.

卓越(zhu#yu8):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zhu#ju6):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xi2z8):狭窄.

诡奇(gu!q0):奇异.

摺(折)皱(zh6zh^u):折缝.

载(z3i)(沉载浮):又.

(二)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填"奇"字.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三)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四)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积极作用

语文阅读教材中,如何指导学生批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文本理解的疑惑点;二是文本留有的空白点;三是文本内容的矛盾点;四是文本描写的精华点;五是文本描写的着重点;六是文本蕴含的丰富点;七是文本角色的冲突点。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如能按此线索,提出疑问,寻找答案,写上批注,对全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现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粗略论述。

1、依据阅读节奏,指导学生有顺序批注

阅读是一个从浅入深,从表入里的层层推进、逐步感悟的过程。为了体现批注的层次性,依据阅读节奏,可让学生在三个时段进行有顺序批注,课前批注,初读感知;课中批注,再读感悟;课后批注,研读深悟。

1.1、课前批注,预习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后,一定有疑问,有思考,有感知,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比如《黄山奇石》一课,学生读了课题后在旁边两次质疑:一是破题质疑(黄山有哪些奇石?这些奇石奇在哪里?为什么称之为“奇石”?);二是破名质疑(怎样破解这些奇石秘密?观赏这些奇石之后,有些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又写了这样的批注:“黄山之石真是奇特呀!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站在了神话般的黄山之上。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难怪古人会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课前批注,以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思考课文后问题为主。

1.2、课中批注,复读感悟

课堂上,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获得了精神滋养,就会流泻于笔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自己再发现的批注,一定会相得益彰,精彩纷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一学生在课文中第二次描写爬山虎处写了这样一段话:在与叶圣陶先生聊天中,“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大人,一个叶圣陶先生的老朋友。“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亲切、质朴,此时“我”再看爬山虎,自然就觉得它绿得浓郁,绿得可爱。绿着的爬山虎,象征着叶圣陶先生对下代的关爱,“我”难忘爬山虎!三言两语,却是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亲切对话。

1.3、课后批注,深入研读

课后的批注是课堂对话的意犹未尽,也可以是对课堂对话的反思、提炼、总结。学了《幸福是什么》一课后,在谈“我的幸福”时,学生这么写道:幸福就是为村人挖一口井,幸福就是治病救人;幸福是学习中的一份满意答卷,幸福是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微笑;幸福是他人困难时伸出的一双援手;幸福是公交车上的让座,幸福是遮风挡雨的伞;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只言片语,却是学生对幸福意义的独特感悟,是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是对文本主题的升华。

2、依据阅读个性,指导学生有指向批注

学生的阅历有深浅,理解有强弱,触角有长短,对文本解读的层次有不同,层面也不同,批注的指向也随之不同。依据学生的阅读个性,笔者认为可以指导学生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批注:

2.1、批注理文法

这是对文本表达方法的梳理。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的。这与文章的题目表达的意思相同,有的学生这样批注:这是在篇末点题,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严谨,可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给作者的印象是那么的深刻。作者难忘爬山虎,更难忘的是叶圣陶先生。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我也要用到这种方法。再如,这篇文章是写事的,为什么写在叶老先生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绿绿的爬山虎?这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有学生这样写道:作者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斐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内心异常紧张。随着与叶圣陶先生的接触,叶老平和待我,使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消失,正如“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甚至连火辣辣的太阳也变成了“绿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作者在借描写爬山虎的绿,表达自己心情的起伏变化。这样的批注,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学生读懂了文本,感受到了语文的含蓄之美。

2.2、批注展联想

这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激活。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在诗旁边写满了学过的表达离别之意,抒发惜别之情的诗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读古诗,叙别离,抒情意,此时让学生批注,激活了脑海中优美的诗文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真切情感。这样的批注提升了学生的辨析能力,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与外延,真真切切体现了语文是人文的语文。

2.3、批注话感受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5

公元1984年。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的1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深圳等特区,这一行动,为后世的历史,记录为“南巡”,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不会越走越窄。

这一年的2月7日, 美国两名宇航员成功地在太空中行走,表明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这一年的11月,对于19岁的安徽农民盛宏江来说,也是人生不平凡的一年。

刚收完晚稻,江南的田野里,还散发着秸秆的清香。远处,家乡那座虽然不高大,但清秀的马仁奇峰,正是山色最艳丽的时候,桔红的,深红的色彩,勾画出了秋到马仁的景色。

盛宏江是当地企业的一名工人,他工作的任务,就是搬运石灰石。那天,他正好在瘌痢山运石头,采石时,他就觉得这个山的石头与别处不同,盛宏江与以往一样抠一块大石头内的泥时,发现泥土里有一块碗口大小的灰白色东西,很光滑。他感觉不论是光泽还是形状都极像动物的牙齿、头骨,他一下子联想到书上写的恐龙化石。怀着激动和好奇,盛宏江在附近认真查找,他发现了很多这样的东西。一起干活的工友们都说,以前这里时常发现这些东西,都被车拉走了,当成了石头料。盛宏江并不这么认为。

回到家,盛宏江用清水将石头一一洗净,晾干后用报纸逐个包好。这些灰白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解开谜底,盛宏江把当地能请教的人、能查的书籍全都找遍,还是找不到答案。他觉得必须向行家问个明白。当他从朋友处借来的一本考古书籍里发现黄万波教授的名字时,他大喜过望。当时,盛宏江根本就不知道黄万波教授是长期从事古人类与古生物研究的著名学者,也不知道举世瞩目的和县猿人和四川巫人遗址发掘工作就是他亲自主持的。

盛宏江写了封信,并且特地自制了一个小木箱子,铺上柔软的棉花,将精选的化石放在里面,送到镇上邮电所寄出。由于不知道黄教授的地址,他只好抄上书上所说的那个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两个月后,盛宏江收到黄教授的亲笔回信,在回信中,黄教授称其寄去的是中新世动物犀牛齿化石,距今1000万年以上,对古生物研究极具价值。不久,受黄教授委托,黄教授的学生、省博物馆研究员郑龙亭来到瘌痢山实地考察,发现了许多上新世到中新世的库斑猪、铲齿象和早更新世鹿等哺乳动物化石。

从这一刻起,人字洞,这个从未走入考古专家视线的地方,被一位求知好学的青年农民发现,并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关注。从此,人类起源的历史,在这里,揭开了新的篇章。

欧亚人类最早的活动遗址

从此,这座离长江很近、海拔高度100米的光秃秃的石头山立即受到国内外众多的考古界人士的关注。在它的南坡,有一处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息场所。洞穴堆积厚度约30米,宽8~12米,自上而下分为8层。所有的化石都分布在这个洞穴里或周围。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人们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人字洞”。经过二十多年的考证,专家们在人字洞内,进行了6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的24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证据,其中包括67种动物,6000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若干数量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和石制品、骨制品。这些化石经过考证被确认为目前亚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活动遗物。特别是50多件旧石器、16件骨器。这批石器以刮削器为主,没有砍砸器,反映了当时人类仍以采集为主,几乎还没有狩猎的能力;同时,这批石器多以锥击法制成,角度很陡,刃口曲折,不稳定,且多为大个的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很少,体现的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另一方面,这里的骨器加工比较精细,刃口稳定,说明当时人类侧重于加工骨器。所有的这些发现都表明,在这里曾经活动着的我们的“祖先”。

240万元年前,只有非洲的肯尼亚、中国的芜湖等少量地方,活动着一些已经站起来与猿猴告别的“人”。

除了留下了石器的工具,与一具具动物的尸骨,他们没有像著名的人类祖母露西那样的“生平事迹,但他们有了一个无可争议的名字:人类祖先!

人字洞的发现,不仅为亚洲是人类起源重要地区之说提供了新线索和依据,而且对揭开亚洲人类起源之谜具有深远意义。

2006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字洞,成为这次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考古遗址。

小镇之子的心愿

当人字洞被国家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消息传到当地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企业家俞乃平心里很不平静。

芜湖,是有名的江南渔米之乡,而繁昌县,是芜湖的渔米之乡,这里,乡镇企业起步很早。

繁昌县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因此,很多企业都是是围绕着资源进行生产。高高的水泥塔,长长的运输管线,成为这个县常见的风景,因水泥企业特别多,被称为“华夏水泥第一县”。水泥企业每年为繁昌创造可观收入,然而不可避免对环境产生影响。

俞乃平是靠着水泥厂成名的,也是靠着水泥厂,带领着全镇人致富的,但是,多年走南闯北的经验,使他比别人更早地意识到,靠石灰石资源发展经济的思路,是有限的,而保护好环境,保护好家乡的清山绿水,才是全镇人民长久的金饭碗。因此,当人字洞被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他就思考着,如何将家乡的青山绿水,变为全镇人民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这就是他的心愿。

经过反复思考,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拿出企业的大部分资金,不再是去办另一个水泥厂,而是收购原来被浙江商人承包的马仁奇峰,将马仁奇峰,打造成一个不仅是江南小黄山风光秀美的度假胜地,还要把人字洞的文化内涵,增加进去。

经过一番努力,俞乃平终于请到了香港建筑家协会主席、著名设计师蒋匡文先生,经过实地考察,蒋先生为纪念人字洞的发现,设计了一座气势宏伟、具有徽派风格的“天下第一香炉”广场,这个广场共分两层,第一层由四座徽派的牌坊组成,第二层,在四周各有8个香炉,广场正中,是一座高达九点九米高的大香炉,炉体的造型是司母戊鼎的原型,鼎身刻满999个福字,象征着人们祈求的九种福愿。

福鼎正中由著名书法家颜振东题写“天下第一福鼎”。

俞乃平还决定行程18000里,走遍九大名寺,为将要建造的天下第一香炉做祈福活动。

在行走的过程中,其实是他在寻找名山大川成功的经营思路,峨眉秀千年,普陀立海间,九华名扬海内外,少林弟子传天下,俞乃平经过比较,发现,这些名山大川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环境保护,还有就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成就了千年的名山。

半年后,俞乃平走完了18000里,芜湖人发现,马仁奇峰变了,它的大门不再竖立着杂乱的牌子,山中,每棵珍贵的树种,都挂上了标注牌,原来的铁栏杆,被仔细地用原木包上了,竹林间露出的竹根,再也没有被水泥糊上……

2007年1月18日上午,纪念发现欧亚大陆人类最早活动遗址所在地“人字洞”的“祈福天下第一香炉”正式开工铸造。数百位高僧大德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隆重的祈福仪式,他们共同为安徽马仁奇峰将铸造的“祈福天下第一香炉”注入了九种祈福的愿望:

他们分别是:

开启智慧的人生是为有福(五台山东台望海寺祈福)

家人的健康长寿是为有福(九华山百岁宫祈福)

实现梦想、树立理想是为有福(峨眉山报国寺祈福)

留得善性与慈悲是为有福(普陀山普济寺祈福)

保持平常心与淡泊的生活是为有福(上海玉佛寺祈福)

家庭和美、幸福是为有福(北京潭柘寺祈福)

保家护国、威健勇猛是为有福(少林寺祈福)

和平的天空下各民族友好相处是为有福(南京毗卢寺祈福)

天道仪规、人伦绵延是为有福。(马仁奇峰马仁寺祈福)

九九归一,“祈福天下第一香炉”取九方祈福之灵气,在人类最早遗址活动地铸造并矗立天下第一香炉是为有福。

这九种福,代表了人类千千万万种美好的理想与愿望,不仅体现出小我的“福”,更有国家与民族的“大福”。无论从文化的含金量,还是艺术的含金量,这座香炉,真正达到了众多的第一。

九大名寺采用不同的方式、汇聚着不同的祈福之灵气的九只小香炉,将炼化铸造天下第一香炉。

马仁奇峰经过俞乃平半年的思路发展,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4A级的旅游区,与安徽和黄山与九华山一样,列为同一水准的旅游胜地,这对于一个年青的旅游景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肯定。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6

陈丹 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中心小学

摘要:在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当前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

应用技巧,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教学内容中注入新鲜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不断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怎样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最佳效果呢?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经验,对小

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谈谈笔者的观点和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信息技术给教学中注入了新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中,

摒弃了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增强了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改善了教学质量,是促进小学教

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以教学内容为主,在小学教学中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有很多的教师认为在小学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越多越好,形式越丰富越好。实际上,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

误的。信息技术是小学教学中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主要是为整个小学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刻意的让教学在表面上更加多样化,

真正的多样化是在教学内容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更加实用,笔者认为应该围绕

教学内容,然后结合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更全面的体现出来。比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首先

可以问问学生谁去过安徽黄山,对黄山了解多少,给学生讲解黄山景色秀丽,特别是黄山有很多奇怪的石头,特别有趣,此时,

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但是只是凭借着教师讲和说,学生还是不知道黄山到底有多美,那里的石头有多么怪和有趣,此

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美丽神奇的黄山真实景色图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一些黄山怪石

的一些图片,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烈,当学生欣赏完图片之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此时学生在一边读课文时,脑海

中就会浮现出多媒体中黄山景色秀丽神奇的样子,让学生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二、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没有感觉到教学轻松,反而感觉到更加疲倦。其原因是没有从学生学习

需求出发,往往该使用信息技术的部分没有使用,不该应用信息技术的部分反而用了,这样整个教学就无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从学生学习实际需求方面出发,知道学生想要的,这样教师才会轻轻松松的进行教学。

比如说,学生就想在教师使用多媒体之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让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小故事、有趣的视频等等。作为

小学教师,不应该以讲课为主,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课上应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也就是在平时需要教师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下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所需,知道他们的想法,抓住他们的学习心

理,这样学生才能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恰当

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更加有效率。

三、挖掘有效的信息资源,取得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中,使得小学学科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在

课前必须备好课,在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之间存在的关系,教师应该挖掘信息资源,所采用

的信息技术,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还不能将信息技术约束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在各个单元中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

能够进行综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方法,然后取其最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法,这样才

能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通过信息技术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活泼爱动,如果教师在课上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些小学生注

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活泼爱动的心理,在给学生讲解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将一些带有示范性的

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同时还可以利用 powerpoint 给学生播放一些幻灯片,用 flash 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此时学生的

注意力就会完全集中起来,教师在课上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学习视野,而且还能让学生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灵活应用教学形式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之所以学习动机那么强烈,多数取决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学习兴趣越浓,学生

学习的动机最大。学生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他们渴望能够多接触一些信息技术,他们也经常幻想要是教师能够给他们提供实

际操作的机会多好。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能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

展,教学形式的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享信息技术的奥妙,比如说,在学生阅读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给学生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学生在整个学习中,才能将学习的主

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整个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中,不仅能够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还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能够将丰富

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开拓学生学习视野,为课上师生之间的互动

和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增强教学实践能力,使学生始终

处于愿意学习的状态中,发挥信息技术的所用教学优势,有效提高整个小学学科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伟良.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J].学周刊,2011(05).

[2]贺壮芳.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3(07).

[3]刘红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8).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7

明末秀才弘仁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又名舫,字鸥盟、六奇(一作亦奇、大奇),出家后号渐江、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

弘仁少年孤贫,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47岁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雁荡山之间,画了许多黄山山水画。

弘仁一生未娶,事母孝,终身从事绘画创作。他擅长山水,从宋元名家入手,初学萧云从,继而又师法“元四家”,特别崇拜倪瓒。他的画从倪的高秀简逸化出,别具瘦劲冷峭风格,达到空灵蕴藉的诗的意境。弘仁、梅清、石涛皆画黄山,人们评说:石涛得黄山之气、梅清得黄山之韵、弘仁得黄山之神。其代表作品为《黄山天都峰图》《陶庵图》《晓江风便图》等,著有《画偈》。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弘仁的山水画创作不是对某峰某景的摹写,全靠骨线作为支撑画的基线,墨线空勾,所绘奇松挺硬如铁,极具个性。他的画在当时就有很高声誉。当时的江南收藏家都以缺渐江画为“恨事”,如果能“获其一缣一”,便“重于球璧”了(许楚《画偈序》)。由此可以看出,弘仁的作品流入民间不多。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己卯年30岁时和新安画家李永昌等人合作的《山水卷》;最晚的作品止于癸卯年(54岁),次年弘仁便去世了。

诗文兼备髡残

髡残(1612-1692)是明末清初的书画家,俗姓刘,字介邱,号溪,又号白秃,自称残道人、电住道人,晚署石道人。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

他自幼爱好绘画,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愤而削发为僧,曾避难在常德桃花源。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有记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之后云游各地潜心绘画,43岁时定居南京。他自谓平生有“三惭愧”“脚下曾阅历天下多山”“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他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绘画擅山水、人物、花卉。

他的山水画上溯北宋的巨然,下宗元代四大家和明代谢时臣,作品笔法浑厚、凝重、苍劲,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笔,专长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构图繁复严密,境界奇辟,自成风格。善书法,能诗。传世作品有《苍翠凌天图》《雨洗山根图》《层峦叠壑图》《苍山结茅图》等。

皇室后裔

山人(1624或1626-1705)是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诗人,与原济(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高僧”,为四僧之冠。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山人作为明皇室后裔,悲伤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造就了他沉郁、孤独、怪癫的个性,加上当时政治上高压,只能潜心于艺事,并在艺事上尽情发泄对清统治者的不满。

他一生主要从事书画创作,绘画精于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称于世。他的花鸟继承了明代陈淳、徐渭写意的技法,但画风比陈淳更冷峻清逸;比起徐渭更狂放怪诞,并达到了“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境界。他的山水取法黄公望,但受董其昌的影响更大,山水多取材荒山剩水,渺无人烟;树木歪斜,枯枝败叶,意境荒寂。

的书法也是独树一帜,成就极高,只不过画名掩盖了书名,黄宾虹曾认为“书法第一,画第二”。他的书法晚年善用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布置大小参差,流畅圆润,刚劲内涵,处处表现出桀骜不驯的笔致情态。

从的艺术特色看,总体可以概括为简、奇、意三个字。简即绘画以简取胜;奇即构图奇特;意即寓意深刻。同时,作品达到了“静”和“净”的境界。

从美术史上看,的艺术格调是前无古人的,如果我们将绘画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崇“形”;第二层次求“神”;第三层次追“意”。与同时代的石涛曾给予“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的赞誉,评价之高,由此可见。

苦瓜和尚石涛

石涛(1630-1724)是明末清初最富创造性的杰出画家。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以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石涛自称苦瓜和尚,原名朱若极,晚号瞎尊者,别号还有很多。

石涛是明代皇族,刚满10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康熙年间,他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嚣的安徽敬亭山来到繁华大都市南京,他结交了梅清、龚贤、程邃、髡残等,之后到北京又与王石谷、王原祁等十分投契,常在一起切磋画艺,从而使他在当时和回扬州后创作了不少气势恢弘、深厚严谨的精心之作。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到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定居扬州。

石涛早年受梅清影响最深,后脱出传统樊篱,师法自然,曾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脱胎于山川”“法自我立”“我自用我法”等一系列主张。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这些主张和名言对后世影响巨大。

在创作中,石涛善意于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来表现名川大山。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随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解说词是语文课本中的一种相对独特的文体,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区别在于: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门见山,情境导入

激情导入,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生动有趣。

例如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黄山自古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例如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例如3,我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罢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总书记饱览黄山美景后,欣然留诗一首《登黄山偶感》“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赞美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今天我们就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自然风光。

二、释题解疑,飞红滴翠

解释课题,要抓住关键,正确引导,多元思考。

解释1 作者在对黄山进行大印象描写时写道:“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见,“飞红滴翠”是作者对黄山俯视时的整体描绘。

解释2 作者遥望天都峰登山的男女老少鱼贯而上时,把此景化为“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暗点“飞红”二字,即“飞红”是人的彩带,“滴翠”是绿的丛林。红与绿、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使美景有了灵性。

解释3 “飞红”还主要体现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拂晓,暗红色的太阳,喷薄而出,净化后变成了橘红色,继而灿烂夺目的朝阳将云海霞光染得五彩缤纷,整个黄山便飘荡在红色之中;傍晚,落日消失时,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

解释4 “飞红滴翠”不只是作者感性的视觉效果,更是理性的精神体验。如飞的红色,是游人寻山问奇赏景的红色,殊不知自己本身就成了一道风景;如滴的翠绿,是黄山本质自然清纯的底色,更是一种神清气爽精神空灵的境界。”飞红“隐约又清晰,”滴翠“可触又不可即,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享受,极广的想象空间,让人如在其间行,如在其境游。

三、泛读课文,整体把握

分析课文之前,先要整体把握,整体把握须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柯蓝话黄山,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

其一是时间线,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穿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现状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非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四、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多角度的景色描写。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

如:“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是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是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翘首昂视;“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高浓缩的特色提炼。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最具特色的是:峰,秀、奇、高、险;松,奇、古、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石,巧、怪、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惬意舒适。

有个性的语言表述。

如1:“峰是云之家,云是风之衣。”

赏析:这句话结合运用了比喻、回环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交代了黄山云、峰相依,相辅相成的奇特现象。黄山的魅力实际就是由烟云、险峰相互辉映、映衬造就的。另外回环手法的运用也增加了音节上的婉转和谐的美感。

如2:“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有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

赏析:这段文字借题发挥,通过形象的语句,告诉人们一个哲理: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能丧失信心,应该看见或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星光”,要坚信未来一定比今天更美好,勇敢地战胜困难,创造美丽的明天。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9

一、质疑――引导学习的“内驱”

面对全新的一门学科,用什么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想学和乐学的意识与行为?我们常说,思维的载体是知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凡对知识有效的引导,都应该努力去尝试和提倡。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淡化引导,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自发行为?笔者认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所以质疑是引导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并不断探究的“内驱”。如,在讲关于“石灰石的利用”时,提前让学生在课外采集石灰石,在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黄山的视频,让他们说出在这段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被黄山的奇山怪石所吸引。然后让他们拿出自己采集的石灰石与教师提前准备的大理石进行比较,并提问:石头的成分都一样吗?石灰石和大理石一样吗?谁知道石灰石主要成分是什么?如果不一样怎样区分?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很快将石灰石与大理石主要成分检验出来?这种用问题情境引导的方法,会让学生的思维很快兴奋、活跃起来,被问题和即将要揭晓的答案所吸引,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兴趣――持续解疑的动力

我们总是爱抱怨学生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持久力,但却不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时刻保持这种持续的战斗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的情绪才能始终昂扬,对某一件事或某个知识点保持着持续的探究热情?只要当兴趣浓厚,探究已经成为他内心所需时,人才会显露出无限的活力,所以兴趣才是促进学生持续解疑的最佳动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这就要让学生具备凭借自身力量获得知识的能力,只要他们感到自己有了这种能力,就会迸发出热情,激发出潜能。就如同在化学实验课上,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两者的反应是怎样的?由于两者之间反应之后的现象并不明显,所以教师进行实验,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时可以将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去证明两者确定会发生反应。的确,这个提议一出,学生的状态立刻不一样了,他们纷纷开始设计方案,一个学生将NaOH溶液倒入装有CO2的塑料瓶里,稍加震荡后发生塑料瓶变形了,所以能够证明两者的确存在反应。在得到肯定的评价后,该同学非常兴奋,其他同学也非常受启发。这时再引导同学们质疑,这个实验是否还存在某些不足?大家又将注意力重新放在实验的设计上,思考之后想到了应该加一个水与CO2溶解的实验,通过对比来确定两者的反应存在。

三、体验――不断探究的引力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0

一、梅清的生平

梅清(1623~1697年),字渊公,号瞿山,原名士羲。他的别号很多,有瞿硎、瞿山道者、老瞿梅痴、梅愣、柏枧、柏枧山中人、柏枧山口人家、敬亭画逸、敬亭山农、凡夫、莲花峰长者、白发老顽童等等,安徽宣城人。他是清代黄山画派重要的代表画家,他与弘仁、石涛是黄山画派的三位巨匠,各得黄山之精妙。现代著名山水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论说:“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渐江(弘仁)得黄山之质。”他在诗文、书法方面的造诣也非常的深,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等等。

据记载,梅清的祖上世代做官,家族十分的显赫。梅家本是吴兴人,其祖上梅远在五代时期任宣城掾,梅家就从浙江吴兴迁到了安徽宣城。梅家祖辈皆有才子,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也是梅家的分支,他赐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梅清在诗中写道:“远公昔至吴兴至,历历四朝等百世。移来村落无迁次,宋代衣冠尤未堕。当年屈指尚书询,都官一出称宛陵。中间名臣兼名臣,才子风流代主盟。”这说明了梅家出生在一个地位显赫的书香之家,梅家到了梅清父辈的时候,仍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族十分显赫。

梅清出生在条件如此优越的家庭之中,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梅家的藏书非常的丰富,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写诗、作画。他在十六七岁时就喜爱与天下饱学之士结交,终日沉醉于美酒、诗文、书画的快乐之中。可见,梅清的早期是在一种非常轻松快乐的日子里度过的。

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南方的众多地方。从此,梅清的生活开始受到了重大的影响,他把家从城里搬到了乡下,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寄情于书画、诗文之中。不久,清军大举入关,明朝的政权最终灭亡。梅清对于清军的入侵非常的愤慨,但是他并没有和渐江等人一样,参加抵抗清军,反清复明的斗争。后来,他又把家搬到新田,继续过着他的隐居生活。饮酒作乐,寄情于书画之中。

梅家世代为官,父辈也希望他能够功成名就,在仕途上大有作为,光宗耀祖。因此,梅清虽然是过着隐居的生活,看似逍遥自在,其实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十分的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出人头地。他的好友施闰章在顺治六年考中了进士,这对梅清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于是他“进出以求仕”,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顺治十八年,梅清考取了举人。同年冬,梅清到京城参加会试,却没能如愿。此后他又三次到京城参加了会试,皆以失败告终。他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残酷,他在诗中写道:“瞿山老风尘,三年一行役。浮名走天下,纷纷复何益。誓归南山南,吾自适吾适。”从此以后,梅清彻底放弃了对仕途的追求,重新回归山林,并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从此,他的山水画更加的重视师法造化,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梅清游历过很多的名山大川,这对于他山水画的创作以及视野的开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先后到过秦淮、采石、九华、泰山、黄山等地。特别是黄山的独特美景使他陶醉,他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游历过黄山以后,他的山水画内容便以黄山为主要的表现题材,成为了清初黄山画派的一代巨子。他在年近七十岁的时候,又一次游历黄山,登黄山诸峰,从黄山的仙境之中寻找山水画的灵感。可见,黄山对他的影响确实很大,他后期在山水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完全得益于黄山给他带来的艺术灵感。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梅清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人在我”、“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艺术思想

从梅清的一生来看,他的思想随着生活的经历在逐渐地变化。他早期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过着一种非常富裕、优越的生活。他在四十多岁以前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仕途之上大有作为,延续梅家的辉煌。因此,即使他对清政权心怀不满,但他还是多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对此失败以后,他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从此绝意仕途,真正开始了他闲云野鹤,隐居山林的生活。他的山水画也从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出了很多以黄山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成为黄山画派的一代巨子,并对宣城画派以及当时的很多画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梅清的艺术思想与渐江、石溪、八大山人等其他遗民派画家有所不同,这和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根源分不开。渐江是遗民派画家中思想变化最大的一个,他早年的思想十分的激进,曾经与清军浴血搏斗,不惜血染沙场。他后来出家为僧以后,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形态变得最为平静。因此,他的画有“静”之美。石溪、八大等遗民派画家,出家以后心态一直都没有平静下来,对清政府的恨从来都没有减少,八大山人还重新还俗,娶妻生子,其艺术思想处于一种动的状态,其大写意的花鸟画以及不拘成法的山水画,就是他的思想在艺术上的表现。

梅清的艺术思想也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他早年的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少从举子业。他的性格非常的豪放,他回忆他早期生活说:“与天下人士交结。”又说:“歌吁自适,酒徒辞客满座。”这说明梅清的思想是在非常“动”的一种状态。明朝灭亡以后,他虽然隐居于山林,但他渴望出人头地,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却一直存在,并未消退。他后来考取了清朝的举人,并且三次参加会试说明他的思想并没有平静下来。三次都名落孙山,对他的打击非常的大,他不得不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心态有所平静。但从他的艺术思想来看,他的思想中是“动”的因素比较多。

梅清的艺术思想受到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他的艺术言论与山水画的创作中,就是一种用途与创新的艺术精神。梅清在绘画中强调“我法”,指出艺术创新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与“四王& rdquo;的“与古人同鼻孔出气”的艺术思想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他还提出:“古人在我”、“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艺术主张,这都都很好的表现出他的勇于创新艺术思想,他对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不以为然。显然,梅清的艺术思想强调“自我”的价值,但他也不完全排斥传统,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薄今人爱古人”言论,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梅清的“我法”、“古人在我”的艺术思想对石涛的艺术思想影响非常的大,石涛的反法思想后来比梅清的“我法”思想要显得更加的鲜明,影响更大。梅清与石涛是清代山水画坛上最有创新精神的“法我派”画家,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言论对“四王”为首的仿古派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

三、淋漓、豪放、清秀、萧散的绘画风格

梅清的山水画有两类不同的艺术风格,一类具有“淋漓”、“豪放”的艺术特点,另一类具有“清秀”、“枯润”、“萧散”的艺术特点。“淋漓”、“豪放”的一类是属于梅清四十多岁以前的山水画作品,这和他前期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思想完全一致。“清秀”、“萧散”的一类是他后期所创作的作品,这也与他后期的精神状态完全一致。可见,一个画家的绘画风格完全出自于他的精神状态。

从梅清的艺术思想来看,他在艺术上虽然强调“我法”,但他不是完全不要传统,纯粹的自我,他的山水画也是从传统基础之上变化出来的,这从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艺术渊源。

梅清的山水画作品中常常题写“仿某某笔意”,说明他深知山水画传统的重要性。可能他在认识传统,对传统理解上有自己独特之处,他临摹、模仿古人的画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领会古人的笔墨精神,把古人的笔墨融化成自己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高境界的模仿学习,必须要有过人的天资与渊博的学识。他学习传统不拘于门派,风格,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他都广泛的吸收,取其所长。他临摹学习过董源、巨然“元四家”南宗一路的众多画家的作品,同时他也模仿过“二赵”、“南宋四家”作品。陈焯曾在《天延阁赠言集》中评论他“临摹百家”,可见他模仿之广。

梅清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重视师造化,这在他后期的山水画作品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渐江、石涛等黄山派画家的共同特点。梅清在四十多岁以后,游历过很多的地方,特别是他游历了泰山、黄山以后,他的山水画风格为之一变,逐渐地形成他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完全得益于泰山,特别是黄山对他的艺术灵感的启发。所以,他后期的山水画作品主要是以黄山为表现题材。他画的黄山皆出于黄山实景,他在《黄山图册》的记述中说:“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此册虽未能尽三十六峰之胜,然而略展一过,亦可聊当卧游。……”可见,他的山水画皆是从造化中来。

从梅清流传下来的山水画作品看,前期的作品不多,后期他的心态平和,完全沉醉于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创作的山水作品很多,也最能代表梅清的山水画风格,且看他的几幅山水画作品。

《仿李营丘雪景》是梅清早期的一幅山水画,基本山反映了梅清早期的山水画风格。此画作于梅清三十岁以前,画面上的树石多以焦墨皴擦,画上题“乙丑冬月呵冻仿李营丘法,瞿山梅清。”其画风与他后期的山水画风格完全不一样,可以看出是出自于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梅清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仿米家山水,董源的江南平远山水、“元四大家”的山水画。他的这些作品只是去某家的章法,或者仿其笔意,其风格面貌与古人完全不同,画风较为豪放,汪懋鳞在《画山水幛子歌》中说:“赠我尺幅光淋漓,悬崖列幛多纷披。南宫、北苑兼有之,……才子烟云能尔为。”从中可以了解梅清早期的师承渊源和山水画特点。他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风格出于他早期狂放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山水画还出于学习阶段,画风也不稳定和成熟,没有完全形成他自己的艺术风格。

梅清山水画的变化和成熟的时期是在他四十多岁以后,这一时期,他已经绝意于仕途,归隐山林,开始了他的游历于师法造化的艺术生涯。他登泰山,游黄山,从此,画风大变,形成了一种“清秀”、“淡雅”、“萧散”的艺术风格。

《黄山图》册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全册16页,每页纵22.6厘米,横38.3厘米,纸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册是梅清通过对黄山的游历,以他独到的眼光表现出黄山十六处景点。分别是始信峰与绕龙松、西海门、莲花峰、炼丹台与蒲团松、狮子林、汤池等景点。每一幅画上面还有他自己的记述,从这些记述之中可以看出梅清对黄山诸景的深入了解与感受,说明他的《黄山图》册是通过写生与游历创作出来的。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的每一幅画皆是黄山的实景,是对实景的取舍与升华。这些画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他善于根据不同的景点,用选用不同的皴写方法,有水墨、也有水墨淡彩,都很好的表现出了黄山的韵味与精神,他画松最有特点,或双勾树身,或一笔写出枝干,加上几组松针,生动自然的表现出黄山松的特点与神采。其画风具有清秀润淡、萧散淡远、洁净雅致的艺术特点,生动的表现出了黄山的灵气与仙逸之气。从这些作品来看,梅清不愧是黄山画派的一代巨子。

《宣城览胜图》册,也是梅清重要的代表作品,此册是以宣城的二十四处景观为表现题材。梅清根据不同的景观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画风清秀、雅致,具有文人画的艺术气息。其绘画风格与《黄山图》册是一路风格。此图册是梅清五十多岁时的代表作,可以从中看出他美学思想与山水画风格的巨大变化,

《西海门图》轴是用高远之法来表现黄山西海,在章法和笔墨上很有特点。此画取黄山的山崖一角,山崖间虬松倒悬,下面是春笋一样的山峰,表现出惊险万状的感觉。此画在笔墨技法上有王蒙、黄公望的特点,皴法生动自然,笔意在黄、王之间,同时又有他自己的特点。山峰之上并施以淡石碌,山崖施以淡赭石色。 画上有字体诗句:“一经开危窦,悬崖万丈高。是峰皆列戟,无岭不飞涛。花叠弃藤仗,云深染布袍。海门开处幻,祇觉化工劳。”此画构图奇特,笔墨十分的流畅,画风清秀文气。

梅清两次登游黄山,感受黄山之灵气,他画的黄山所以能够与众不同。在他的作品之中有很多表现黄山诸峰的作品,这在梅清的山水画作品中较为突出。

《莲花峰图》轴是梅清表现黄山诸峰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此画为绢本,水墨淡彩,高近两米。梅清在这幅画上表现了莲花峰的奇险,莲花峰以高远法从左下角平地而起,直至云表,表现出莲花峰的气势与险峻。莲花峰下群峰竖立,遥相呼应,山下古松几颗,韵味无穷。此画的笔法有王蒙的笔意,其皴法从王蒙的解索皴法变化而出,整幅画面枯湿相兼,墨色浑厚清润,与他清秀一路的作品相比,略显奔放,这幅作品是他晚年时的代表作品。

《天都峰图》轴也是表现黄山诸峰中的一幅精品之作。此画与《莲花峰图》的构图有相同之处,都是以表现黄山诸峰的奇险为目的,只是一个主峰在左,一个主峰在右,山下的景物、虚实的处理不太一样,《天都峰图》要显得更加的虚淡空灵。此画在笔墨上与《莲花峰图》不一样,此画山石用皴擦有荆、关的笔法,用方折的线条勾山石,并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多次皴擦,表现出山石的厚重与坚硬的效果。可见,梅清的山水画每一幅都有其特点,每一幅都是在力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