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十篇

时间:2023-03-17 04:58:37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1

《黄山奇石》课文在义务教育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奇石》作者是佚名的,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来源:文章屋网 )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课《黄山奇石》一文时,运用了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文明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对我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课文中仅有的三张图片给学生留下了模糊的形象。我运用信息技术在上课之前准备好课件,在网络上搜索关于黄山奇石的介绍和图片资料。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三个有名的景点作动画展示,山石周围云蒸雾涌。“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在云腾翻滚出,慢慢地显出了“猴子观海”的山石;在晴朗的天空下,“仙人指路”的山石清晰地展现在 学生眼前,学生被这一幅幅身临其境的图片吸引了。信息技术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了具体的感知,黄山奇石在学生心中不再陌生。有了具体的体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由陌生变成熟悉,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容易,有的学生能当堂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更好地突破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一文时,蝙蝠是学生偶尔见到的事物,但是学生对蝙蝠的特性并不了解,雷达对学生来说就更是陌生。如何教好这一课,让学生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成为教学的一大重难点。如果简单地让这一课变成讲授课,那么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空洞的知识。没有任何印象,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一定是失败的。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在教学本课教学之前,运用信息技术做了精心的准备。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我抓住本文的重难点,掌握学生的先前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搜索到科学家的三次详细试验过程,将动漫、视听效果集于一体,让学生学习试验报告单的填写。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蝙蝠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向学生简介蝙蝠的嘴、耳朵、眼睛。尽管平时学生偶尔看见过,但对蝙蝠的嘴,尤其是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了解的。有了信息技术图片的展示,学生仿佛明白了一些,真正地掌握知识是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过程,所以我将科学家的三次试验过程做了详细的准备。每次试验的环境相同,不同的是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第二次将蝙蝠的耳朵塞上,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三次不同的方法,绳子上的铃铛有了不同的反应,在强烈声音的冲击下,学生听觉、视觉、感觉有了新的体验,对蝙蝠能在夜间飞行有了了解,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科学家运用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我向学生展示常见的简单的雷达图片装置,并对雷达的天线、荧光屏做了展示,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朗读,能让学生在有节奏、有声音、有图片、有情景的环境下有效训练和提高朗读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朗读给学生有效准确的示范,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课,课文短小精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战争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就需要朗读,需要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作辅助。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领下,走进课文,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感受到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模仿能力强,范读的声音和节奏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范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短小精悍的课文,学生朗读好几次都不觉累,当遇到长篇课文时学生朗读就累了。长篇课文,部分可朗读,可分节读,可默读,久了,学生就厌倦了,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朗读,边听边感悟,边思考边理解,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纠正自己的朗读错误,加强语言训练,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3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涵义

语文情境教学,我认为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也因其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喜爱。它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等于一身,具有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文字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小学生来讲,既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涣散,如果我们不能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眼球,学生一整节课都会处于游离、开小差的状态。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以为学生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

比如,我们在学习五年级上册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如果仅靠我们口头语言和教材文字的描述,这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来讲,恐怕难以让他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圆明园毁灭前和毁灭后的相关录像,这样,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残垣断壁一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就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激昂悲愤情绪中,从而达到让学生记住屈辱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又比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2课《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如果只靠书中文字对黄山奇景的描述,对于更升入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黄山全景图以及不同种类奇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对文中描写的黄山奇石的形状有了详细了解,弄清了黄山奇石的岩石奇在哪里,进而激发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利用背景音乐,创设情感情境

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确,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尤其是动听、悦耳的旋律,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取与文章情感表达类似的音乐,同时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让学生随着背景音乐去仔细品读课本中的文字,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为了使学生在情境中精读课文,并真切感受诗人与朋友话别的情景,我为学生播放了《送别》这首歌,让学生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歌声中去朗读这首古诗,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正确把握这首作品的基调,并深切体会到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而且表现欲望极强,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指挥者,教师应该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对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以让学生正确把握书中人物性格,亲自经历书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主体的同时,提高学生表演能力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下册14课《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我就选取了其中一个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如文章中的第四段,让学生分别对雨来、扁鼻子军官、鬼子等角色进行扮演,经过我的精心指导,学生把这几个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精神品质,整节课的学习氛围也显得愈发浓厚,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又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17课《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对壁虎、小鱼、黄燕、老牛、燕子等进行分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用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4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知了黄山松形态的“奇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师:(映示课文首句)围绕“奇”字,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 “奇山”是以“四绝”闻名于世的。

生:我知道“奇松”排在“四绝”之首。

生:我知道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师:你们读得很仔细,从一句话中获得这么多信息!请把句中的“被、以、而”三个字勾画出来,再品读句子,看看读出什么新的感受?

生:这三个字像台阶一样,一级连着一级。

生:它们像是在爬山,一个跟着一个向上攀。

师:现在,我们仔细朗读这句话,注意语音、语气、语调,看看又有什么新感受?

生:我觉得“而”字像是在拐弯。

师:有转折的感觉。

生:我读出一种强调的意味。

师:强调什么呢?请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想一想作者在强调什么?

生:告诉读者“人们爱黄山,更爱奇松”。

生: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师:(板书:情有独钟)写好文章的开头很重要,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作者就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告诉了我们,我们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

【评析】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由它给予的。”课的开头何尝不是如此?上述教学片段围绕“奇”字,扣读“被、以、而”,涵泳首句,触摸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沿着“而”字的语音、语气、语意,意会立意于先。

二、 品读名松,“奇”中悟情

师: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读课文第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体现奇松对游客热情友好的句子,品悟“三大名松”对游客的独特情感。(生读、画、思)

生:我感到三大名松的姿态很奇特,它们都有人一样的动作。

生:我感到它们还有人一样的情感。

师:树的情感也看出来了,说说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迎客松热情,如同好客的主人一样,伸出长长的手臂。陪客松深情,如同巨人一样,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送客松恋情,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

师:树有情,人动情。有人说:“奇松情深不言语,客是奇松知心人。”你们听到奇松的心声了吗?请静心地读,倾心地听,细心地想,为三大名松拟写“待客词”。(演练、展评)

生:迎客松――贵客光临!黄山热烈欢迎您!

生:陪客松――玉屏楼恭迎您!请观赏玉屏风光!

生:送客松――欢迎再次光临!祝您一路顺风!

师:他们演练得怎样?请说说你的看法。

生:逼真,像热情好客的主人。迎、陪、送,神态各有特点。

生:体态自然,大方,手势也很到位。

生:我有一个问题,迎客松怎能说“黄山热烈欢迎您”呢?

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请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可以,课文中说,“迎客松已经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生:央视《朝闻天下》,有“迎客松――美好安徽迎客天下”视频!

生:我家客厅里有国画《迎客松》。

师:迎客松饱经风霜,千年坚守,笑迎天下宾客,已经成了美好、好客的象征!(屏显:迎客松画)

师:摄影师有摄影的本领,画家有绘画的本领,作者是怎样用文字写迎客松的呢?作者先描写松树的形态,接着写观察联想,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心中的喜爱,让我们以这种感情来诵读本段优美的文字。

【评析】以“奇”为切入点,以“情”为品读主线,从三大名松的姿势奇、形态奇、神情奇,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品读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启想象,内化语言;拟写、演练“待客词”,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思辨,拓展视野,在情境中习练语言运用,情感表达;观图诵文,拓开思维空间,沟通画面与文字之间的互动渠道;以图导诵,诵中悟情,传递作者心声,体验修辞表达效果,既习得语言,又审美陶情。

三、 奇松托“奇”,点面辉映

师:既然“三大名松”名闻天下,是人们心中的至爱。那么,文题中的“奇”字,何不改为“名”字呢?

生:不能改,因为奇松是指整个黄山松,三大名松只是黄山奇松的一部分。

生:作者要表达的是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

生:三大名松因“奇”而出名,都在玉屏楼悬崖上,“迎、陪、送”一脉而成,天下奇观,奇中之“奇”。

师:说得有道理,“奇”字为本文题眼,作者选写“黄山绝胜处”的三大名松,正是要让“奇”字更加敞亮凸显。写文章选好典型很重要,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也很重要,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黄山上面奇松的?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透发作者钟情于其它黄山奇松的语句。

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师:“处处”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心中满是黄山奇松,脑海里时时闪动着奇松的“身影”。

生: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这两个“更加”用得多好,是对奇松装点黄山的盛情赞颂。

生:我认为“黄山松千姿百态”,是作者赞美黄山奇松的群体美。

师:这是奇松托“奇”,点面辉映。(板书:点面辉映)

【评析】奇松渐欲迷人眼,何处下笔是难题。此处反扣文题,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思辨中揣摩作者的选材谋篇之意。

(屏显:《黄山松千姿百态图》)

生:(齐诵)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观图、读文、关注省略号,试说一种“奇”观。

生:山尖上那棵松,像是展翅飞天。

生:那倒挂的松,活像乌龙摆尾。

生:山谷间那棵松,像一位母亲为孩子打伞遮阳。

……

师:黄山奇松,每一棵都有个性,有灵性,有特性,我们学习文中三大名松的写法,在《黄山松千姿百态图》中选写一棵,好吗?

生:(兴奋)好!

生:我想写“双龙松”。

师:(屏显:《双龙松图》)还有谁想写“双龙松”?(生纷纷举手)请准备一下,我们采用口说互评的方法试一试。

生:双龙松两根向上斜伸的枝干,如同两条巨龙,随时准备挣脱岩石,冲天而飞。

生:双龙松枝干蟠曲,如同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争夺飞行冠军。

生:双龙松两根遒劲的枝干挺立于山崖,如同两个卫士在守护着黄山。

生:我觉得“挣脱岩石,冲天而飞”形象,有龙的精神。

生:我认为“争夺飞行冠军”有活力,好像两条龙在腾飞。

生:“如同两个卫士在守护着黄山”,保卫奇山,有意义。

师:很好,一棵双龙松开启我们想象的翅膀,同学们各有感受,各有联想,各有情志,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一定会在同学们的笔下活灵活现。(生练笔)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5

这是一段《中华儿女》海外版对金华双龙风景区富含深情的描述,这基本上概括了部级风景名胜区、双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金华双龙风景区的基本概况,即双龙风景区素以林海莽原、奇异洞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金华古城和双龙景区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金华古称婺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江南邹鲁”之雅号。城内婺江,雅号双溪,李清照留有“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的词句予以赞颂。溪水涟涟,萦绕西去,顿生无限风光。城外南、北两山对峙,气势雄伟。北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南山“回峦列峰,连屏排乾”,如此山水之间蕴含着极富特色的自然风光:以双龙洞为代表的溶洞景观竞相争奇,早已蜚声中外:以九峰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山景挺拔绝秀,名扬浙江;以全华北山部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林景观派郁郁葱葱,林木蔽天之间曲径通幽,宛若琅媚洞天。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名人无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诗名画手皆奇绝”的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清初戏剧家、人称中国莎士比亚的李渔,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历史学家吴晗、著名诗人艾青等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所依托,双龙风景区便有了一股别样的人又气质。

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被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而打通双龙洞与冰壶洞时,发现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为苏门羚、巨猿、真象、大熊猫、犀等24种,为距今约7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到10万年前左右的晚更新世初。同时在沙蹭中发掘出两只玉璧,是距今52D0年前至43D。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产物。玉璧系珍贵装饰品,为部落领袖佩戴之物。《易・系词》云:“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据此可知,玉璧系上古部落居于洞中的遗物――则把双龙洞历史推向了更为遥远的上古时期,令人遐想。

双龙作为景区已经有1600年的历史,东晋以来双龙风景名胜区就为世人所钟情和簇拥,唐宋明清几度辉煌,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近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代名人佳作就有2000余篇。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都为双龙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而双龙风景区真正得到开发、面向市场的是在改革开发的80年代初期。至此,你来我往、沧海沉浮,双龙已经走过了漫长的数千年光阴。

与徐霞客一起游览北山三洞: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

溶洞景观是双龙风景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色之一。现代科学探明,在金华北山南坡中部分布着一条长达20余公里,宽约1公里的带状石灰岩层。在地下水的侵蚀下,亿万年来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50多个地下溶洞。景区的岩溶景观十分奇特,以双龙、冰壶、朝真三洞为代表。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像东部沿海地区有这样规模的分布还是很罕见的,具有较高的科学和旅游观光价值。

双龙风景名胜区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盘天和家园里六大景区,其中双龙洞和黄大仙为核心景区,主要景点为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桃源洞、金华观和黄大仙祖宫等。双龙景区属喀斯特地貌,有着为数不少的地下溶洞,而成名最早,最为著名的即是让徐霞客也震撼不已的金华北山三洞:双龙洞、冰壶洞和朝真洞。

公元1636年,已经年过五十的徐霞客通过精心准备,再次从家乡江阴出发,开始了这个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旅行家的一生中历时最长、成就最大的最后一次长途旅行。他从江阴故里出发,途径浙江、江西、湖南,穿越广西、贵州,最后抵达云南。也就是在这一次出游中,徐霞客来到金华,游历和考察了闻名遐迩的北山三洞。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金华北山之行的记载尤为详实,洋洋洒洒4000余字占了《浙游日记》一半左右的篇幅,从中也足见北山三洞在徐霞客地理考察中的重要份量。他总结三洞特征,“朝真似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翻开《淅游日记》,可以发现在抵达金华前的行程中,多为观光游览描述性的文字,这次“万里遐征”真正的地理考察金华北山算得上是第一站,而且北山三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徐霞客耳闻已久,正好趁此出游途径得了心愿。这是徐霞客对金华北山考察不惜笔墨的重要原因。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双龙洞是风景区的代表性景点,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有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宋代叶芳的诗句“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槎引入洞中天”都是这进洞情景的真实写照。如此进洞方式为国内外所罕见。1957年4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双龙洞后,写下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三课),有这样的描述“……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仰卧在小船里,遵照人家的嘱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一处不贴着船底, 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可能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这样的进洞方式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此文50年代至今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后,双龙洞和“千尺横梁压水低,轻s仰卧入回溪”进洞情景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进入内洞后,比外洞更大,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在自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有“双龙蟠顶”、“仙人帷帐”、“五百罗汉”、“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数十处景观。双龙洞外洞与内洞中的历代摩崖石刻无数。现保存完好的最早石刻为五代后晋非丘子的题诗《金华洞》,距今已一千多年。早在宋代之前,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在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三十六洞天》中被称为“金华山金华洞 元洞天”。直至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秋天,这三个洞才正式分别命名。明崇祯九年(1636年)年已五十开外的徐霞客经过精心准备开始了一生中历时最长,困难最多,成就最大的最后一次出游。也就是在这一次出游中,徐霞客游历和考察了闻名遐迩的北山三洞。这三个洞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洋洋洒洒4000余字占了《浙游日记》一半左右的篇幅,可见双龙、冰壶、朝真三洞令见多识广的徐霞客也分外震动。

双龙洞经“龙耳”洞,拾级而上200多米,便到冰壶洞。双龙、冰壶两洞已于1991年年底打通,由双龙洞内洞上行50多米,即可闻冰壶洞内瀑布的“若击鼙之声者”。再上行就能欣赏“银河倒泻入冰壶,长有惊雷阵阵呼”的洞中悬瀑奇观了。冰壶洞为一倾斜而下的竖井状的落水洞,洞底坡度约为40。,斜长约140米,垂深约70米。因其口小,肚大,身长,形似酒壶,再加上洞中有瀑布,凉气袭人,故名冰壶。洞内景色主要为悬挂瀑布,其从暗河飞泻而出,落差达20米,声若巨雷轰鸣,其势壮观无比,为国内外洞景所罕见。瀑布落下又似飞珠溅玉,冰花乱舞,而水流立即潜入洞底,不留水潭。宋代著名学者金履祥赞冰壶洞诗曰:“洞外烟云肤寸合,洞中冰雪百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冰壶洞底裂隙中还发育有“仙牛角”、“观音弄”等支洞,不可深入。洞中不仅银瀑飞泻,而且钟乳石千姿百态。飞瀑旁有一巨大钟乳石状如佛手倒挂。洞底有石笋突兀而起,高达三四丈,色泽晶莹如玉。洞底还有多处钟乳石,形状奇特,令人惊叹。在冰壶洞洞口,立有郭沫若手书的“冰壶洞”洞名碑,碑阴镌刻郭沫若手书的七律诗首。

自冰壶洞北上,登石级640余步便达朝真洞。朝真洞海拔887米,洞口朝西,洞厅轩豁。前临深堑,背依青峰。在洞口远眺,可极目巍然南山伴云排列,蜿蜒婺江穿城西去。观近处,芙蓉峰植于半空,狮子山蹲伏于下,山塘水库则如颗颗明珠镶嵌与绿色丝绒中。仰望长空,白云朵朵,正如史志所云:“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日朝真”。相传因有石真人曾在此洞居住修炼,故又名“真人洞”。入洞曲折深长,崎岖高旷。洞高约10米,全长250米。该洞由主洞和两个支洞组成。方凤《金华洞天行记》载:“入洞而右为观音洞,……其石像天成,垂衣伸一足,如土偶者。……旁有潭,深不可近,名观音井,又名龙潭。”另一支洞肚大口小,但尾长,形似螺蛳,故名“螺蛳洞”。主洞内有“石棋盘”、“天池”等景观。洞顶有一罕见大梁,长达数十米,上有无数钟乳石,纵横交错,倒垂悬挂,纵横交错,倒垂悬挂,极为壮观。左侧洞壁下端,石笋累累,参差错落。从“石棋盘”前行,便到达堪称洞天奇绝的“一线天”,天窗到洞底约50米。“一线天”下来,即为“巨峡”,两边峭壁如削,底下巨石突兀,直下干寻,深不见底。明代学者屠隆的诗句“涧落干寻通地脉,光生一线透天门”,即是对巨峡和线天景观的真实写照。过一线天尽处,原有宋学大师朱熹的题刻“止步”二字,因此南宋学者金履祥写有“天窗不照人间世,限尽游人自此回”的诗句。朝真洞为燥洞,可以居人,所以古代隐居于此修炼者甚众。

除了这早已名声在外的“北山三洞外”,桃源洞和二仙洞也各具特色。桃源洞位于双龙洞西北200米处,洞口石壁上镌刻的“桃源洞”三个隶书大字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手笔。洞内迂回曲折,分“梦仙”、“丹光”、“赤松”三个洞厅及“牛鼻”、“龙狮”两个侧洞,面积3000平方米,游道400余米。整个洞体如一个硕大的倒悬葫芦。洞中有佛手长廊、丹光夜照等10多处景观。洞内主景“群龙戏水”得之于倒挂的钟乳石林,它们如同群龙吐水,棱角嶙峋而生动有趣。洞内钟乳悬积,石笋林立,石柱擎天,琳琅满目,似佛手、似鱼、似龙,如神仙点化,呼之欲出。明月古塔,飞云舞树,一派特有的地下自然风光,堪称“世外桃源”,桃源洞故而得名。

二仙洞则位于洞前村里坞北侧。洞口与双龙洞直线距离约200米。该洞是一个廊道与洞厅混合式的大型溶洞,全长600多米。洞内结构奇特,通道崎岖回旋,上下重叠,空间时窄时宽,变化莫测,时时给游客神秘之感。洞群姿态各异,绚丽多彩,既有南方的柔媚,又有北国的豪放。特别是“黄土丘陵”、“大寨梯田”、“泥螺啃金山”、“高原水库”等洞景,由于都是由金黄色钟乳石灰化淀积形成,纹理细腻清晰,色泽纯黄,造型逼真如雕琢而成。

法天敬祖黄大仙

需要说明的是,前文所提及的朝真洞属于黄大仙景区,而即将所介绍的金华观则隶属双龙洞景区,如此行文安排一方面便于阅读流畅,更重要的是黄大仙特殊的影响力。同时,黄大仙景区还是金华双龙风景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双龙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6.6%,满目皆绿,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木本植物近80科350种,维管束植物千余种,野生动物近70科210种,其中部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麂、豹、白鹳、穿山甲等均有分布。公园内有两个高山湖泊青山湖和鹿田湖。湖面开阔,有烟雨半岛、茶岭春色相伴,水体清澈,平波如境。而黄大仙祖宫便在这风景秀丽的森林当中依山而建,其规模之大在国内罕有。

黄大仙俗名黄初平,晋朝丹溪人,因其行侠仗义,广行善事,惠泽百姓,后来得道成仙,其事迹蜚声海内外,人称“黄大仙”。因他居于赤松山,所以人称赤松黄大仙。他的故事最早见之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关于他“叱石成羊”的传说流传至今已有1600多年,传说当年年仅15岁的大仙,放牧群羊到南山(金华山之南)后突然音信全无。一晃四十年过去了,虽然经家人多方查找仍无一点音讯,特别是其兄黄初超虽已经满头白发,但还是就经常想念多年前离奇失踪的弟弟。后经一道人引见,兄弟意外重逢,而哥哥惊异地发现,虽然四十年的漫长光阴已过,可弟弟的面容竟然还是昨天的年轻模样,就好奇地问当年的羊群是否还在。弟弟遂领来到金华山的东面,对着磊磊白石大声叱喝道:“羊起!”。同时仙挥转了几下,白石眨目间幻化成数万羊群。哥哥这时才恍然弟弟已然得道成了高人,于是跟随弟弟开始一同学道修炼,后也随弟弟其后得道成仙。在金华双龙景区依然可以见到此传说当中的磊磊白石。

“黄大仙文化”源于金华,兴于粤港澳台,远播于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作为“金华分迹”的广州、香港、澳门、纽约、渥太华、悉尼等30多个海内外黄大仙道观一直香火鼎盛,信徒数以千万计,仅在香港就有400多万黄大仙信徒。因此,“黄大仙文化”已经不仅仅限于金华,同时,它也影响到广州、香港和世界各地华裔侨民,构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区域。因此黄大仙文化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地域文化,通过把海内外的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据悉,已有学者指出,与已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妈祖文化同等影响力的黄大仙文化,应该将“黄大仙文化”的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物如金华黄大仙祖宫、香港黄大仙庙和广州黄大仙祠集中起来,捆绑申报文化遗产。

整个双龙洞景区有关黄大仙的遗迹和传说不胜枚举,而想要去向黄大仙祭拜还愿的地方,有两处是必去的:金华观和黄大仙祖宫。

金华观位于双龙洞南侧,供奉黄大仙神像。据古代方志载,相传为赤松子、安期生登真之地。原系赤松宫下观,掌“三洞”香火。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洞天福地”重建,当时有“天下名山”额。历代香火鼎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再重建。1991年重修扩建,在其原址施工时,发现成群“石羊”,遂将宫址移位予以保留。不料如此改动,竟使金华观的中轴线直对前方的白马峰,正应验了当年黄大仙在此牧羊休憩时梦见白马的传说。是年11月23日举行开光大典时,已晴旱40天的金华山竟随着鞭炮声突然下起了大雨。如此“巧合”现象,在海内外黄大仙信徒中广为传播。

黄大仙祖宫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鹿田湖东侧(鹿湖也为双龙景区著名景点,湖面11公顷,水体清澈,平波如镜,周围青山倒影,风光旖旎。阳光下波光粼粼,荡漾不定。湖岸迂回曲折,层层茶岭如绿色的等高线,密密匝匝。连接湖坝的小山似岛屿,使鹿湖更显妩媚。还有鹿田书院、石浪、比武石等景点依湖而屹立),坐北朝南,倚山望湖,海拔562.8米,空气中的水汽多呈过饱和状态,湖畔常有云山雾海,蔚为壮观,呈现道教特有的神秘气氛。整个祖宫呈七进阶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石照壁,石牌楼,灵宫殿,钟楼、祭坛、鼓楼,大殿,三清殿,祈仙殿等。石照壁长18米,厚1.5米,高4.8米,气势磅礴。照壁南面刻有黄大仙全华山牧羊及大仙兄弟两人骑鹿驾鹤得道升天传说的浮雕,照壁北面刻着金华著名书法家毕民望老先生手书篆体赤松仙师自序。照壁对面的石牌楼(三重檐的主牌楼,两重檐的两座边牌楼)全部用石板砌成,结构精巧,错落有致,体现了道观建筑庄重的宗教氛围。祭坛是祖宫内宗教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祭坛还有个非常神秘有趣的现象,每当游客站到坛中央鱼形太极图的中心喊声,就能听到四面传来较大的回音,人犹如站在谷底。祭坛东西两面的钟楼和鼓楼,为四重檐结构,层层叠叠,别开生面,富有道教特色。其内的铜钟重3吨,木鼓直径1.5米。

大殿为道教典型的歇山顶重檐结构,占地1068平方米,总高20.88米,气势宏伟,再现了当年江南道观之冠的雄姿。殿内的黄大仙神像座坛高1.668米,像高5米,整个神像由香樟精心雕刻彩绘而成,散发出阵阵清香。神像坐姿神态安详。自然、传神,体现了东阳木雕传统工艺之绝之妙。大殿左右两壁仿青铜的根木浮雕展现了1700年前流传至今并不断创新的有关黄大升仙的传说,从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显灵,分别为“玉帝赐胎,初平牧羊、叱石成羊、赠桃度仙、大仙行道”等乃个故事。刻工精细并朴实,人物栩栩如生,整个浮雕古色古香,清幽素雅,别有番韵味。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6

要 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绘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59-02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许多学生每天拿着笔,写写画画,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 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讲授是不会让他们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想点子,出主意,而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这节课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之中来。可是如果引进绘画这一门学科,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脚印是谁的吗?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纷纷举手回答:像竹叶,像梅花,像枫叶,像月牙……此时学生几乎没有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笔者继续提问:谁来画一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画画的学生专心致志,没画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

2 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其实对于有些字词,只要画一画、讲一讲、看一看,就能很好地识记和理解了。

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月”字时,先在纸上写无数个“月”,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接着像认识人一样介绍这个字胖、这个字瘦、这个字高、这个字矮;然后和学生一起给字“穿上”衣服(即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对文字产生感情,将识字当作认识人一样看待。通过绘画创设这些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文字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

再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图1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看看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雨。然后,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太阳就是日,眼睛就用目来表示……最后,把这些字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笔顺笔画。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使学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3 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是形象生动的,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头脑中具体的形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维维的画儿》一文时,笔者就把绘画环节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喜欢画画的特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指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出“维维的画儿”。等到大家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后,再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让其他人来评论。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在愉快的手脑结合运动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再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通过绘画让学生将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表现出来;再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的活动绘画通过本身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帮助学生对理解课文、感悟黄山奇石的特点起到纽带的作用。

4 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就像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段文字中包含着许多能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创新的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促进课文知识吸收、技能掌握,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如《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叙述了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落下去烂掉而迟迟不肯离开,而小鸟的谈话让它欣喜地离开了大树妈妈,飘落了下来。课文到此结束,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第二年春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有的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一棵光秃秃的大树,大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树叶在躲寒冷的冬天;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树叶,它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玩耍……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7

【关键词】兴趣 直观 情景

一、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多媒体有着鲜艳吸引学生的画面,还可以配上音乐、声音,再加上孩子们喜欢的一些卡通动漫人物,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比如生字教学如果还是沿用老方法,就比较枯燥乏味,孩子们会厌烦,不爱学,就会走神,做小动作,而有一位教师在上《乌鸦喝水》的生字时,他运用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上出示了本课所要学的生字,一只乌鸦嘴里念着生字,学生按照乌鸦说的字移动鼠标带着乌鸦去叼这个并把它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也就慢慢升高了,当乌鸦把全部生字都叼到瓶子后,乌鸦回表扬小朋友说:“你真棒”,如果小朋友带着乌鸦叼错了字,乌鸦又会说:“叼错了,叼错了,再来一遍。”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孩子都想上去大显身手,连听课的老师都跃跃欲试,这样吸引人的课堂怎么不会让孩子们爱学、乐学呢?课堂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二、多媒体教学直观,可以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实验,帮助对课文的理解,一些小实验通过教师的道具演示,可以让学生理解,可有些实验受场地、道具等等的影响无法演示,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教学它克服了这一难题,使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并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如教学《称象》这一课时,对于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文中用了一大 话来描述,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其中还有一些词句如“船舷”,“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等等,这些学生都不易理解,教师用一些教具进行演示,坐后排的同学不易看清。可是多媒体把当时的情景一再现,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把整个过程清晰地印在脑海中。对于学生一些较不易理解的词、句,学生边看教师边讲述,还可多次重复出现这几个情境,让学生上台来演示,这样就有利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当学生对于这一过程理解后,教师请学生当解说员,边看动画边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有了这一尝试,也感到很自豪,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训练了他们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本段的背诵也就轻松地完成了。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我们面对的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见识面比较窄,切身体验少,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把他们无根据的空想变成现实展现在眼前。

如教学《北京》、《北京亮起来了》这两课时,没有孩子去过北京,见过立交桥,没有孩子见过那夜晚的长安街像银河从天而降,让他们凭空想象非常困难,而多媒体一用,北京的各种景象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北京的古老而又现代。无需老师再费什么口舌去引导他们想象,老师这时是以导游的身份向孩子们介绍北京,让孩子们融入到其中去参观、去欣赏。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孩子们就有了说的欲望,也有了说的资本。

再如《黄山奇石》,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都想能亲眼看看这奇特的石头,我播放了一段介绍黄山的影片,黄山的美景展现在眼前,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那四种奇石真的有文中所描写的,还看到了文中没有详细介绍的“仙女弹琴”“狮子抢球”“天狗望月”,当孩子们看着这三块鲜活的石头时,我要求他们仿照课文来介绍,孩子们就说得生动了许多。影片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我适时地引导孩子快给它们起名字,谁取得名字最形象、贴切,那块石头就是你的了,这时连串的好名字就出来了,有“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孙悟空摘仙桃…… ”孩子们不仅从影片中看到了黄山的奇石,还看到了黄山的奇松,黄山的云海,孩子们坐在教室中就可以对黄山的美景一饱眼福,老师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眼见。

四、有了多媒体,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适时上网查寻、补充一些资料,非常便捷

我在上《蜜蜂引路》这一课时,当我问:蜜蜂有哪些特征?孩子们回答了一些,其中有个孩子问:“老师,蜜蜂的“8”字舞是怎样跳的?”当时我备课时没考虑到这一环节,因此课件中没有这一内容,我马上上网搜寻这一内容的视频,只需几秒钟的时间,蜜蜂跳“8”字舞的片段就展现在眼前了,这比教师口头解释更有效果。

有时我们准备的课件不能满足课堂需要,需要临时增加一些知识给学生,多媒体的大量信息,大容量及时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8

一、用好教材,激发无限的想象

1.让生字灵动起来。

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生字灵活起来?可让学生据字思境,据字作画,据字表演,据字编故事等等,用想象赋与一个个生字以灵性。如我们教“阔”字,很多孩子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门”里一个“活”,就是“阔”。老师给孩子们讲了曹操的故事。“曹操命令手下的人建造了一处花园,快完工的时候,他去巡视。手下人问他怎么样?满意吗?但他一言不发,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谁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杨修转念一想,说‘主公说这门太阔了,应该再窄些。’”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据字编故事的方法。“飞”字的记忆中,孩子就说:“?”就像鸟的头和身体,“ノ、”就是鸟的翅膀。多好,形象地记住了飞字。有些汉字我们可以“据字作画”,如“样、丛”,可以画一棵树上拴着一头羊,两个人站在地平线上。在汉字的识记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们积极思维,放飞想象,化静止为灵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想象力。

2.使文本立体起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设身想象当时的情景。既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就是一个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春雨是紫色的。春雨落在紫玉兰花上,紫玉兰花紫了。”“春雨是彩色的,迎春花黄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小草绿了。”更棒的孩子学着文章的形式写下了《春雨的体温》。春雨像天空中的珠帘,飘飘洒洒来到大世界,滴答滴答……小蚯蚓说:“春雨是温暖的。你们瞧:春雨落在泥土里,冰冻的泥土变软了;春雨落在河面上,小鸭来洗澡了;春雨落在草坪上,小草发芽了。”小青蛇说:“不对,春雨是凉凉的。春雨落在鹅软石上,石块儿光亮亮的;春雨落在池塘里,小青蛙的背凉爽爽的;春雨落在动物运动会的赛场上,满头大汗的小动物叫起来:哇,春雨真凉快!”小朋友们说:“不对不对,春雨是火热的。春雨落在桃树上,桃花红艳艳的;春雨落在大自然里,‘大家庭’沸腾了,燕子、麻雀都赶来了;春雨落在小朋友的心窝里,变成了一个热情的春天!”我多想变成一滴春雨,暖暖的、凉凉的、热热的。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激活想象能力。如《秋天的图画》、《春雨的色彩》等课文的教学,都可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果实累累的画面和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画面,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神奇的岩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奇妙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发展了想象力。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9

一、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如果对背诵的课文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刻,就容易背诵,而且不容易忘记。反之,如果“不求甚解”,或是“一知半解”,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把课文背诵下来,也记不牢,应用不了。如指导学生背诵《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记忆的顺序:开头和结尾具有总结性,而2至5自然段则是一段一景,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按这样的顺序来记忆,学生就像顺着路标行走一样,背起来有条不紊,顺理成章。

二、看图背诵

语言形象和视觉形象相结合,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有的课文内容具有较鲜明的视觉形象,或者说是画面形象,如能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将更容易记忆。而使语言形象化、情景化的最好方法是想象。有的课文内容还可以利用课件或直接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指导背诵。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的插图就形象地反映出了课文内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看图一用文中的语言准确描述,直至熟记背诵为止。

三、动作背诵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在背诵课文时加上动作深化记忆,效果会非常好。如在背诵《黄山奇石》一文中的“猴子观海”一段时,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猴子一样,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凳子上或地上,眼睛望着前方地进行背诵,既生动又有趣,学生怎么会记不住呢?

四、分合背诵

分合背诵的方法适用于篇幅较长,段落较多的文章。学生背诵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按文章的段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分别背诵;然后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是一首儿童诗,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前后照应,而2至3个小节,分别讲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分小节背诵,再把3个小节逐步合起来背诵。这种方法减少反复背诵的次数,速度快,效率高。

黄山奇石课文二年级篇10

早就听说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尤其是学过课文《黄山奇石》后,做梦都想去那个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盼望已久的暑假到了,听爸爸妈妈说准备带我到黄山旅游,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我们从云谷寺站坐上缆车,没几分钟,我们就到了白鹅岭站,下了缆车,我们一家就开始登山了。我们一边往前走,一边欣赏黄山的美景。刚开始时,我兴致盎然,又蹦又跳。可是走了不到十分钟,我就感到这台阶怎么这么陡啊,我的额头直冒汗,腿肚子直发软,爸爸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步地向上爬。到了山腰,妈妈劝我歇一会儿,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经过短暂的休息,我们就继续出发了。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经过跋涉终于来到了黄山的最高峰,海拔1860米高的光明顶。人们常说:到了黄山,必到光明顶。光明顶上平坦而宽阔,黄山美景尽收眼底。站在光明顶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仿佛置身仙境,这真是一种享受啊!黄山的云海果然名不虚传,云遮雾掩,神秘莫测,一切都显得影影绰绰的,过了一会儿,云雾更浓了,什么都看不清了。好景不长,天公不作美,瓢泼大雨不期而至,我们差点被淋成“落汤鸡”,赶紧跑回了房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了,从光明顶出发,过鳌鱼洞,穿过百步云梯,来到了黄山标志性景观——“迎客松”,迎客松的一侧枝丫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姿态优美。人们纷纷在这里合影留念。在爸爸妈妈的一再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向黄山告别。

黄山真美啊!它的多姿多彩让我流连忘返。真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四年级:可可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