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星球十篇

时间:2023-03-28 21:22:31

尘埃星球

尘埃星球篇1

——题记

哦拉拉。(开个头先)

昨天解决掉了落落的《尘埃星球》。

果然是直抵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夏圣轩与夏政颐,

正是青春年少的年纪。

夏圣轩是刚好的成熟,夏政颐是假装的坚强。

这两个血气方刚的少年,

有着令女生们倒吸气的容颜。

而这外表下藏着太多。比如,无奈。

夏政颐曾与夏圣轩是最要好的哥们儿,

不可避免的,夏政颐想也想不到的,

自己的妈妈竟然和夏圣轩的爸爸结婚了。

即使是爸爸弃他而去,

就像相信铁树开花的孩子们一样,

他相信如果爸爸在,一定不会赞成。

然而事与愿违,

夏圣轩唯一的朋友谢哲因为夏政颐一时的仇恨,

被没了刹车的摩托车带向天堂。

对圣轩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打击,

考完试后他们还曾微笑告别,

谁知“有事联系,回见”“拜”竟成了最后的遗言。

可政颐,也为疏忽被歹徒刺伤右眼,

他像是终不能心安似得,

在社会实践中出了意外。

原是提醒在山崖边试手机信号的同学小心脚下,

而就在好友转身的半秒里,

他却掉了下去。

尘埃星球篇2

实验室研究表明火星尘埃可能是一个危害健康的恶魔,因为它包含细粒的硅酸盐矿物,后者在火星上非常常见。如果人类不幸呼吸入火星尘埃,硅酸盐尘埃将与胃里的水发生反应,从而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

近期的机器人项目表明载人任务的前景可能比较黯淡。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人类前往火星高峰会议(H2M)的代表讨论了如何克服未来20年内人类前往火星面临的挑战,尤其是获悉了火星尘埃危害性的最新证据。

美国宇航局健康和医疗首席官员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liams)在会上指出,对甲状腺有害的高氯酸盐在火星上似乎广泛存在。2008年美国宇航局凤凰号着陆器在火星北极首次探测到高氯酸盐的存在,近期,2012年8月着陆火星的美国宇航局好奇号探测器或可能也有类似的发现,该探测器目前正在火星赤道附近的盖尔陨石坑探索。2012年12月好奇号漫游车的火星样本分析(SAM)仪器烘烤了在名为石巢的地点搜集的泥土样本,以分析尘土的组成成分。

“我们相信在石巢的尘埃样本里存在高氯酸盐,”SAM首席调查员保罗·马哈菲(Paul Mahaffy)这样说道。“因为火星存在大量尘埃,我们必须考虑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好奇号漫游车发现了矿脉,很可能是石膏,这也让科学家忧心忡忡,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的普拉根太空开发公司的联合创办人格兰特·安德森(Grant Anderson)这样说道。

“石膏本身并没有毒,但如果你吸入石膏,它将在肺里堆积,相当于采矿者肺里经历的煤尘埃。这将导致肺活量受到影响。”安德森这样说道。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将石膏尘埃定义为有害微粒,后者会刺激眼部、皮肤和呼吸道系统,同时科学家还设定了安全暴露限度。

有限的大气氧和危害辐射使得火星上的宇航员不能外出和直接呼吸大气尘埃。他们将主要停留在特殊的栖息地内部,如果外出探险则需要穿上特殊的宇航服。问题是,这种危险的物质是否会最终进入人体内?问题开始于宇航服,火星尘埃将持续的依附在宇航服上,安德森这样说道。“这是我们从月球阿波罗探险任务中学到的教训。”

月球任务发现月球泥土存在细小尖锐边缘的颗粒,能够依附在一切物体上,而这主要源于微小陨石和太阳带电粒子的撞击。即使火星尘埃受到稀薄大气层的部分保护,但由于它们存在了350万年历史,火星尘埃已经被研磨成非常细小的圆形颗粒。这些颗粒并不尖锐,但持续的环绕火星导致后者带静电荷,这使得颗粒变得非常粘。

科学家们的担忧是如果这些依附在宇航服上的尘埃颗粒无法轻松的清理掉,它将进入宇航员的住处,尽管宇航员会通过一个气闸返回住处——介于宇航员住处和低压、富含二氧化碳的火星环境之间的中间空间。“你需要抽出二氧化碳并让氧气进入,”安德森这样解释道。“这将产生涡电流,后者又会产生环流。你在火星上粘上这些无法摆脱的细尘埃,最终将吸入体内。”

宇航员住处内部漂浮的尘埃还可能会阻碍空气过滤器、净化器和其它至关重要的设备,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波音公司的工程师、国际空间站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系统的技术指导格雷格·格恩崔(Greg Gentry)这样说道。至于火星尘埃将如何影响人类在火星生存所依赖的设备,目前还是个未知数。“火星尘埃是个大问题,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在火星上的具体情况。”安德森这样说道。

尘埃星球篇3

流星现象

在各种流星现象中,最美丽、最壮观的要数流星雨现象。当它出现时,千万颗流星像一条条闪光的丝带。流星雨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进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辐射点是一种透视效果。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可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边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运。

尘埃星球篇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卡尔·梅里斯起初甚至怀疑观测失误,直到利用红外卫星和地面望远镜证实了这个令人吃惊的发现——尘埃盘不见了!

尘埃盘到底是如何突然间消失的呢?首先排除了被物体遮挡的可能,因为尘埃盘已经消失了2年之久而恒星本身并没有变得暗淡。梅里斯推测:环绕恒星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发出红外光的尘埃颗粒。然后,恒星的光将尘埃驱逐出这个行星系统,或者是尘埃跌进了恒星之中。

而与此同时,各国科学家们均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为跟地球形成密切相关的撞击事件提供了线索。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当一颗火星大小的物体撞击了地球之后,产生了月球。而月球引起的潮水把生命从海洋推向陆地,从而帮助了生命的进化。据推测,那次碰撞同时将大量的尘土喷射到太空,但是可能很快就消失了。

当然,梅里斯表示还无法从这次的发现得知,这种尘埃盘消失现象是否普遍。因此,他的研究小组计划观测更多类似的样本,或许这将对地球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依据。

(胡德良)

尾巴妙用多

动物尾巴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它们保持身体平衡或驱赶蚊蝇,但其实许多动物的尾巴还具备其他特殊功用。

传递信号 狗常常用它的尾巴来传达情绪: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显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摇动尾巴,象征友好。

响尾蛇的尾巴有类似哨子的构造,发声原理也差不多。当响尾蛇摇动尾巴发出“嘎啦嘎啦”声响时,是向外界传递信息,“警告”入侵者远离它的领地。

攻击武器 蜜蜂的“尾巴”其实是产卵器退化而成的,连接着毒腺,可以分泌毒液。当它们遭遇危险的时候,会用“尾巴”攻击入侵者,注入毒液。但是,由于蜜蜂“尾巴”连接着其内脏器官,攻击之后会导致腹部的内脏被一起带出,致使蜜蜂死亡。

鳄鱼的尾巴更不用说,这“狼牙棒”似的“家伙”舞动起来时“杀伤力”极大,常常帮助它们抢到可口的食物和抵挡外敌。

其实,尾巴的妙用远不止如此,它还可以代替腿走路,代替手取食,甚至还能当被子取暖、当枕头睡觉。大家想想看,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有这些功效呢?赶紧参与我们的“微博有奖竞答”吧,还有丰厚奖品等着你!

(李晓巍)

植物吉尼斯

植物世界里同样不乏各类“吉尼斯纪录”,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呢?

最大的植物 奥氏蜜环菌是美国西部最为常见的蜜环菌物种。1998年,科学家在俄勒冈州发现的一株年逾两千岁、占地面积约8.8平方千米的奥氏蜜环菌,被确认是世界上已知的覆盖面积最大的植物。奥氏蜜环菌对众多软木(如花旗松、冷杉、异叶铁杉等)有着很强的致病性,容易造成树木的根部腐烂,特别是树龄10岁以下的针叶树常会因为受到奥氏蜜环菌的感染而死亡。此外,这类致病真菌可以存在于树桩中达50年之久,很难根除,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在收割原有木材后种上一种抗病性强的树种。

尘埃星球篇5

发生这种事对我们而言,结局并不好。但是,不同于大部分涉及“反物质”这个词的场景,这次的事件会发生得非常缓慢。

据我们目前所知,整个宇宙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没人能够说清楚为什么物质会多于反物质,因为物理法则是高度对称的,没有理由期望一种物质会比另一种多。(不过,既然事实就是如此,也没有理由期望什么别的了。)

有可能存在由反物质构成的星系,只是我们还没有注意到它们,因为我们还没有试着去接触它们。这个想法很酷,但是如果一个区域完全由物质构成而另一个区域完全由反物质构成,那么在区域的边界处,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伽马射线绚丽夺目的踪迹。但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不过,再发射一台空间望远镜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

如果除了地球,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被替换成了反物质,我们就有麻烦了。外太空并不是真的“空”(据我所知,它确实是“外面”,这才是“外太空”的真正重点),它充斥着稀薄的气体(严格地说,叫作等离子体)。更确切地说,那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固体颗粒尘埃。不过,那是一堆很小的“碎片”,很难看到。(好吧,其实也并不总是很难看到。)

地球的磁场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的伤害,也使我们免受反物质太阳风的伤害。只有极少数来自太阳的颗粒会到达地球,这些颗粒穿过地球的磁场,形成极光。而如果宇宙中的物质都变成了反物质的话,极光会变得很亮,但大部分情况下,这种亮度也不会造成什么实际的麻烦。

流星才是真正的麻烦所在。

地球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会顺便将轨道上的星际尘埃清除掉。(不幸的是, 反物质很可能受到物质引力的作用。) 每天都有大约100吨细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这些尘埃的质量绝大多数都在10-5克左右。此外,每天都有平均质量与此相近的大块头进入地球大气。

涌入的反物质尘埃会与大气层的顶部相互碰撞,进而湮灭。物质原子核与反物质原子核、物质质子与反物质质子之间的反应是非常复杂的,但最终结果是产生了大量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变成大量热量。这股持续的反物质流在黎明时分造成的后果是最严重的,尤其是当你的房子正好朝向地球运动的方向时。

反物质带来的热量和辐射很可能强到使地球陷入一种“失控温室”的情境,从而将地球变得与金星类似。

但最有可能毁了我们的还是小行星。即使是像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那样大小的较小的小行星,带来的能量也会和当年灭绝恐龙的那颗陨石所带的能量不相上下。(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带来的能量作用局限在大气层顶部,所以情况并不是太糟。)每隔几个月都会有相对较大的小行星闯入地球大气,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它们。假如它们都是由反物质构成的,那么每一颗这样的小行星都将在天空中引发巨大的能量冲击波,同时燃起大火。(如果反物质陨石足够大,那么撞上一朵云会将它毫发无损地反弹回它来的地方。然而,很难想象一颗流星会在地球大气中展示出这种效果,除非它大得差不多可以摧毁地球。)

现在,宇宙中是否存在相当比例的由反物质构成的物体,依旧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或许答案是否定的,但只有再修建一个空间伽马射线望远镜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尘埃星球篇6

宇宙胚种论的理由

地球生命源自太空说亦被称为宇宙胚种论,它是与地球自主孕育生命说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米特罗德格斯就说过:“认为在无边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人居住的想法,就像播种谷子的土地上只长出独苗一样可笑。”其言外之意是,宇宙中的生命种子不仅仅播撒在了地球上。

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从宇宙光谱中发现,太空中存在甲基和氰基等分子。太空有机分子的发现,被列为20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到1994年,人类共从宇宙中找到108种有机分子,其中有些是地球上所没有的自然样本。这对研究星际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说明宇宙中到处都有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的元素。天文学研究表明,这些有机分子只能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宇宙尘埃或者暗物质当中,地球是最为适宜其存活的星球之一。

1969年9月,科学家在陨落于澳大利亚的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了氨基酸、甲醛等多种有机物。人类进入航天时代以后,苏联科学家曾用各种科学卫星对名为科戈乌捷卡的彗星进行考察,发现其彗核表面冰块含有有机分子。1986年5月,以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弗兰克为首的研究小组曾撰文,提出地球上的水可能来自彗星的新假说。1996年8月,美国科学家宣布,1984年在南极洲发现的ALH84001陨石来自火星,其中含有名为多环芳香烃的有机大分子。此一发现再次引起人们对火星生命的关注述事例,都促使地球生命源自太空说逐渐流行起来,无论生命种子来自陨星还是彗星,都属于这一理论范畴。

一些科学家认为,约40亿年前,地球遭受过众多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水和一定数量的有机分子,加上地球具有合适的温度和大气,才终于诞生了生命。大量的考古化石发现也证明,自此之后地球生命便逐渐多样化地发展起来。这就是生命源自太空说的主要含义。前面所举的科学发现,都间接支持了这一理论。今年8月,美国科学家在彗星尘埃样品中的新发现,则为其提供了新的佐证。

彗星尘埃中的新发现

美国科学家的新发现是从分析“星尘”号航天器运回的“怀尔德2”号彗星尘埃样品中获得的。“星尘”号是美国研制的对“怀尔德2”号彗星进行探测和采样并返回地球的航天器。1999年2月8日,重量为385千克的“星尘”号被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飞行。经过5年飞奔,它于2004年1月2日在距离地球约3.9亿千米处,用10个小时穿越了“怀尔德2”号彗星的彗发,相距彗核最近时约240千米。在此过程中,“星尘”号伸出二氧化硅基底的网球拍状气凝胶,用以俘获高速运动的直径为1~100微米的彗星尘埃微粒。在完成采样后,气凝胶设备折叠收入返回舱中,随即“星尘”号就踏上了返回地球的归程,并于2006年1月 15日被成功回收。它运回的样品被送到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行星物质管理机构,供科学家们分析研究。专家认为这些粒子是一笔“巨大的不动产”,分析研究它们至少需要10年时间。

科学家们经过3年多的辛勤工作,终于在这些彗星尘埃中首次发现了甘氨酸。甘氨酸是一种结构最为简单的氨基酸,而氨基酸又是公认的生命种子。

事实上,2008年科学家们就在“怀尔德2”号彗星尘埃样品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即胺类物质,但是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源于彗星还是来自地球污染,故未公布这一信息。为了弄清缘由,他们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追根问底。由于样品太少,除了甘氨酸外,所有样品材料均不足以用来追踪任何化合物。在只有大约十亿分之一克的甘氨酸中,科学家们检测出相对丰富的碳同位素。与地球上的甘氨酸比较,样品中的甘氨酸含有更多的碳13,从而证明了它们源于太空。

氨基酸的化学链非常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从毛发到调节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酶等一切物质的蛋白质分子。最新的研究结果再度证明,诸如陨星和彗星等星体可能早已为古老的地球及其他行星播撒了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此项研究资助方之一、美国宇航局加州太空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卡尔・皮尔彻指出:“彗星中甘氨酸的发现支持了组成生命的基本单元在太空中普遍存在的说法,并加强了那种论断,即宇宙中的生命很常见,并非罕见之事。”这无疑又增强了人类探索寻找地外生命与地外文明的信心和勇气。有些科学家坚持认为,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问是生命的故乡和人类的老家,人类热衷航天探索,乃是由回家总是愉快的天性所驱使的。寄望于对彗核的探测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家目前所研究的样品仅来自彗星彗发,而彗星彗核则可能会含有更复杂的氨基酸混合物和更高水平的氨基酸形式。要想得到彗星彗核的数据资料,则要寄望于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了。

2004年3月2日,欧空局的“罗塞塔”探测器被发射升空,开始了追逐“丘留莫夫一格拉西缅科”彗星的长途征程。该探测器由轨道器和名为“菲莱”的登陆舱两大部分组成,重约3吨。预计它将于2014年1月成为目标彗星的人造卫星,于2014年11月释放“菲莱”登陆舱,软着陆于彗星的彗核表面,对其进行直接研究。登陆舱将用携带的钻头,从彗核表面往下钻探,从而提取不同深度上的物质,将其放入专门仪器中进行分析,辨别出矿物和同位素成分,重点寻找有机物,并将获得的各种结果通过轨道器传回地面控制中心,供科学家们分析研究。显而易见,这种实地考察将会揭开彗星构成的奥秘,更有可能在生命起源方面获得新的发现。如果证明彗星上的物质组成足以促成生命的发端,那将完全可以令人相信,宇宙空问的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生命,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愿望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同时表明,彗星是提供生命种子天体中的重要成员。

坚持生命来自太空说的科学家们,之所以高度重视对彗星的彗核进行探测研究和实地考察,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主要是彗星将太空中的微生物播种到了地球上。他们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级阶段,大量彗星就吸附了很多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彗星的彼此碰撞和内部隐藏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射线,为有机物的化合反应提供了足够的热能,并溶解了原本为冰态的彗核内部,使有机物具有了较为温暖的液体环境,促成彗星内部诞生了生物胚胎。鉴于彗核外表仍足结冰状态,对内部起到保护作用,故使这些生命种子并未受到太空严酷环境的伤害。约40亿年前,当一些这样的彗星撞到地球之后,地球生命世界就此开始。

尘埃星球篇7

月球上有水,谁说的?

月球上的水是由绕月球飞行或是途中经过月球的航天器发现的,它们分别是绕月的印度月船一号、途中经过月球的美国卡西尼号和深度撞击号探测器。

2009年10月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半人马座(Centaur)火箭和LCROSS探测器到达月球南极附近月球坑密布的一处指定地点上空。

依照美国航天局的设想,先使重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 000公里的时速撞向常年背阴的凯布斯月球坑,而尾随火箭的LCROSS探测器则负责捕捉撞击画面,分析撞击扬起的尘埃成分并发回相关数据,完成任务后同样撞向凯布斯月球坑。

科学家先前预计,火箭撞击月球坑时会产生高达9.7公里的尘埃,但实际撞击扬起的尘埃高度只有1.6公里,远远低于科学家的预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LCROSS探测器的光谱仪器对被灰尘粒子吸收的光线进行了成分测试,发现其中一种化合物属于阳光分解水分子时的排放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月球探测项目主要负责人安东尼・科拉普雷特介绍,尘埃颜色的细微变化与水分子吸收特定波长光线的迹象“相当吻合”。

在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之后,科学家们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上有水!这也是尘埃扬起高度不如预期的最有力解释。

事实上,近10年来,行星学家们在终年阴冷的月球坑底陆续发现了不少有关极地冰层的线索。但是,最新的发现显然与以前的发现有很大的不同――这次发现的水是粘在月球土壤表面,而不是被吸入其中且无处不在的,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月球上有多少水?

《纽约时报》评价,月球有水现已成真,但月球还远不够“潮”。因为先前发现,月球表面大多数地区比地球上的沙漠地带还要“干”。

“如果用一个两升的苏打瓶子装满月球泥土,那么里面含有的水可能只有一滴。”

“从1吨重的月面表层物质中仅可以得到1公斤的水,相当于一个棒球场的土地上才有一杯水。”

“如果你想得到一杯水,那就好比从泥土中找到一颗棒球那么大的钻石。”

…………

这些比喻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月球的干燥。

尽管月球表面的水极其稀少,但这一发现足以让人欢欣鼓舞。 科学家表示,月球表面土壤所含有的水虽然并不足以孕育生命,但是,如果对大量水气进行处理,或许可以给未来的“月球居民”提供资源――饮用水和火箭燃料。

月球水从何而来?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水的来源有3种可能。一是来自撞击月球的彗星或小行星;二是撞击事件释放了困于月表下面的水;三是太阳风携带的氢原子与月球土壤中的氧原子结合而成。

相对而言,科学家们更倾向于最后一种可能性。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太阳系中没有大气的地方也可能存在着少量水,比如水星和小行星。

月球水有什么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可以支撑生命。月球上有了水,意味着月球可能不再是一个荒凉冰冷之地了。

可以解决宇航员的饮用水问题。将一公斤水带到月球上大概须要花费25 000美元。假如月球上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就会省下很多钱,而且很方便。

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不再是梦。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也是许多国家探月计划的目标。月球上有水的消息鼓舞了科学家们的信心。

探月热潮再次开始。月球上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各国的探月热情,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国际上的探月竞争。

然而,从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来看,以上设想仍显得过于乐观。

第一,目前发现的月球水资源数量极少,并非“一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流下来”。

第二,月球水的收集工作艰难。此次发现有水的月球区域永远黑暗、没有阳光,而且非常寒冷,温度在零下240度到零下280度。将含有水的土壤收集起来的难度非常大。

第三,水的生成途经艰难。将含水的土壤密闭、加热得到水蒸汽,再让水蒸汽冷凝变成蒸馏水,最后将蒸馏水装瓶。这些步骤缺少合适的设备,而且在零下240度到零下280度进行,机器如何正常运转,这些都是问题。

尘埃星球篇8

他惊恐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呈现在他眼前的只有灰蒙蒙的天和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由于灰尘太厚,他不能看清身边的一切。这种感觉比一个人在午夜里看鬼故事恐怖得多。“有没有人?有没有人……人?”他的声音传了很远,但都没有任何回答。他跪在地上痛哭起来。“为什么?为什么?残酷可怕的核战争就这样吞噬一切了吗?……”他不敢回忆,以前那个生机勃勃的地球已不复存在。“为什么要战争,战争能带来什么?它只能带来灾难和灭亡。”他自言自语,艰难地朝前走着……

“地球人……”一个陌生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只见灰色的尘埃中有两个红点,而且渐渐地变大、靠近。过了一会儿,从尘埃中走出两个怪异的外星人。“地球人,你们的星球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你还是跟我们走吧。”外星人用一种特别的声音对他说。“不……我不走,这里虽然一无所有,但是至少不会再有可怕的核战争了。”“那好吧,你就和这些垃圾一同消失吧!”说完,一个黑黑的背影消失在尘埃中。青年再也撑不住了,“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一会儿,几束阳光透过尘埃照在地上和他身上。“阳光!”他抬头看看耀眼的阳光,像被充了电似的站起来,大步走向阳光,好像是去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他拖着两条沉重的腿蹒跚地走着,忽然看见前面好像有东西在动。他急忙走过去,原来是一条已变得浑浊不堪的小河,河面上漂着许多被炸毁的东西,正向下游漂去。他用手轻轻拨去河上的污垢,斜着身子向河里看。从河里还能模模糊糊看见他自己的面容,满脸尘埃的脸上几条清晰的血痕,他用手捧出一点水毫不顾忌地喝了下去,并且把脸也随意洗了一下。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了,他感到胃部有些疼痛。“我不能死,我一定要坚持住。”他伸手从河里捡起一个树桩。由于大量的核辐射,树桩早已碳化了,幸运的是上面还有几节棕色的细枝。他毫不犹豫地折断树枝咀嚼起来。吃完树枝以后,他向四周看了一会儿,决定沿着小河向下游走。在途中他可以清楚地看见那些核弹爆炸留下的痕迹。他走了很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墟,偶尔还能看见几具炸烂的尸体。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难道我是地球上生存的最后一个人吗?”他既恐惧又失望地坐在地上静静地发呆。

尘埃星球篇9

彗星来自哪里?

我们都知道,这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常被称作扫帚星,人类对它们曾是既敬畏又恐慌。尤其是肉眼可见的哈雷彗星,在犹太教的法典上有“每70年出现一次的星星会让船长们犯错”。而实际上哈雷彗星并没有那么多的神秘力量,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天体,有着周期性的运行轨道。一般彗星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运行轨道: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和双曲线轨道。天文学家把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为周期彗星,正如周期大约为75年的哈雷彗星。

现代科学对待彗星采取了更多实证的观点。天文学家们了解到彗星是尘埃和冰的聚合体,一般在大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慢慢地天文学家们更深入地发现彗星起源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柯伊伯带。然而,1997年造访地球的海尔一波普彗星却给我们带来了彗星起源的另外一个答案:海尔一波普彗星难得地出现在我们的天空中,因为它们的轨道非常长,不可能来自柯伊伯带。于是,许多天文学家对此的结论是,我们已知的太阳系被一个巨大的、由冰质天体组成的晕所包围,这些天体是几十亿年前在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从太阳附近被“驱逐”到这里的。这一片天空中的“荒漠”被称为“奥尔特云”。

进一步地,天文学家把周期性彗星又分为了周期小于200年的短周期彗星和周期大于200年的长周期彗星。他们认为,这些短周期彗星(如哈雷彗星)可能来自柯伊伯带,而长周期彗星(如海尔一波普彗星)可能来自“奥尔特云”。这个包围着太阳系的球形物质晕还从来没有被观测到,但是如果长周期彗星确实发源于此的话,那么“奥尔特云”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它所延伸的范围可以达到柯伊伯带外边界的大约1000倍。在这样遥远的距离上,它不再会受到太阳系行星的影响,相反银河系和近邻恒星对它的作用成为了主导。“奥尔特云”可能就存在于我们的太阳系向星际空间过渡的某个地方。

彗星大冲撞,防患于未然

一颗行星捕获一颗小型天体的事情听起来并不足为奇,木星就是这方面的大师。木星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20倍,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日地距离的5倍。在这样的距离上,太阳的引力变得很弱,因此木星能够捕获一颗小天体并更加紧密地使其成为它的俘虏。1994年7月木星最显著的捕获物就是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巨行星将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撕成碎片。随后,这些碎片组成的彗星群径直撞向木星并在木星表面上留下了一串“伤疤”,其中最大的“疤痕”甚至可以容下整个地球。

在地球上,有时也会上演这样惊心动魄的星球之战。一些科学家认为,造成6500万年前后白垩纪晚期恐龙灭绝的原因便是彗星撞击地球。而于1998年发行,由美国导演米米·利达执导的影片《天地大冲撞》就上演了一场彗星轰击地球的场景。片中描述为了阻止彗星撞击地球,科学家们最终启动核爆装置,将彗星分解为不会对地球造成伤害的无数流星雨。实际上,这种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远地引爆技术并非毫无根据。天文学家们为了防止诸如彗星的一些近地小天体对地球的“冒犯”,提出了许多防患于未然的方案。首先,要进行持续的实时观测,争取在第一时间发现这些有意冒犯的“危险源”。其次,借助现代的高新航天和核技术阻止这些不速之客带来的地球灾难。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相信,小行星实际上是由许多块岩石由重力聚合在一起的,他们经过研究证实,一枚百万吨级的原子弹足以将一颗长500米、宽250米的花岗岩小行星炸成粉末。所以,如果一颗小行星正以华丽之姿朝向地球飞行,人类是可以利用核武器将它击碎,使其化作对地球无害的碎石的。不过迄今为止彗星还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因此不必忧心忡忡。

彗星探测之旅

彗星作为太阳系的小天体之一,携带了很多太阳系早期的最原始物质。对它的深入了解可以让我们打开太阳系演化历史这扇封闭已久的大门。这种通向遥远过去的入口迫使许多天文学家来研究彗星,为了找到地球无法给予的答案,天文学家们甚至是直接发射空间任务来探测它。现在通过以往对不同彗星的四个成功探测任务,天文学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了解这些天空拜访者。

1984年苏联发射了哈雷彗星探测器“维加”1号和“维加”2号,它们结伴飞往哈雷彗星。在距离哈雷彗星8000多千米处,发回了很多张哈雷彗星的照片,并传回有关哈雷彗星彗核的物理化学特性、彗核周围气体与尘埃等方面的新情况。

尘埃星球篇10

奇妙的设想

伯古斯特是一位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运动员。他不仅改进了空中滑雪时起飞的姿态,而且也设计了新式滑雪撬。他的下一个创意是到月球去滑雪,他认为:我们应该在月球上滑雪,那里有很多月球灰尘可以滑雪,并且我计算出1/6重力将会使我们有更多的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更多的悬空时间意味着可以进行更多的空翻动作和高难度动作,也能获得更多的金牌。但是,他也承认在月球上滑雪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也提出了设想。

来之不易的7秒钟

在地球上,伯古斯特在进行空中滑雪时是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奔跑开始的,他沿着一个23度斜坡飞奔,当达到起跑点以下20米终点的时候,他的速度几乎达到70千米/小时,直接冲入滑道。在他冲到半空中到另一个滑道松软雪地上着陆之间的时间将近3秒钟,他就是利用这短短的3秒时间完成各种动作。

现在想象如果在月球上出现同样的小山,同样的滑道,同一个滑雪者进行空中技巧表演,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由于月球上重力只有地球的1/6,滑雪者将会以更均匀的加速度冲下坡,以仅28千米/小时的速度到达底部。在地球上,这样缓慢起跑将会变成灭项之灾。但是在月球上,它就变得恰到好处。以那样的速度离开滑道,运动员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可达7秒钟,是地球上的2倍多。这样运动员可以进行更多高难度动作。

月球滑雪中的问题

月球滑雪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真正要在月球滑雪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伯古斯特想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第一个问题是月球灰尘(月尘)。月尘尽管是粉末状的,但它非常粗糙,不像雪那样光滑,它是由细小而锋利的玻璃碎片和过去无数年中流星体研磨月球的岩石构成的。与雪相比,月尘是一种“减速表面”,这可以降低滑雪者的跳跃速度。因此,在月球滑雪时运动员所用滑雪撬的摩擦力必须小。伯古斯特提出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材料,例如,特氟纶或者类似钻石材料制成的薄膜来制作出异常光滑的滑雪撬。用类钻石材料来制作滑雪撬还有一个优点是它非常坚硬,可以承受锋利灰尘的刮擦。

第二个问题是滑道。在地球上滑道是由冰雪构成。工人们将雪吹进摆放在斜坡底部的巨大木制模板中,然后在它上面喷洒水,将雪粘在一起,使斜坡变得光滑。拆开模板,瞧!这就是一个滑道。在月球上想象一下同样的过程。工人们将这些模板组装起来,并将月尘倾倒到里面。在月球是没有水可以用来浇灌灰尘、使它们粘在一起的。就是有水,水暴露到月球真空的环境中,也会立刻升华(蒸发)了。所以这些尘埃依然干燥。将模板分解开,瞧瞧!滑道散开变成一个无形的小灰尘堆。

伯古斯特提出使用一个微波水龙带来粘合月尘的想法。在地球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一个微波烤箱里烘烤的月球尘埃颗粒会很快就溶化,并粘在一起。如果在月球上用微波来喷射月球尘埃有可能浇铸一个相当不错的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