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十篇

时间:2023-03-30 05: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1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诗词中的事物,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主观体验把诗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充满着诗情画意图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拉近了和诗人的心理距离。如:对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进行赏析时,笔者先介绍了《红楼梦》四十八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然后让学生赏析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让学生有了如下的体会:描绘了边塞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意境开阔,气象雄浑。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不见草木,断绝行旅。诗人昂首苍穹,万里长空寂寥苍凉,极目远眺,惟见一缕孤烟在天际间升腾。一个“直”字写出在碧天黄沙之间,平添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成了点睛之笔。给孤寂落寞的诗人带来一丝快意!“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仅用一个“圆”字,就将落日悬浮在蜿蜒的黄河之上景色跃然眼前。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恢宏气势,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一“直”一“圆”可谓妙到极致,妙不可言了。

三、玩赏文字,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古诗词的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时仅一个字的改动,就能创造出妙不可言的优美意境。如:贾岛诗“僧推月下门”一句中的“推”字经过反复锤炼改成了“敲”字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使寂静,深沉的夜突然间有了声响,灵动空灵之感,以声衬静,更显夜的幽静,使诗的意境更为优美;又如:“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过于具体实在,语言上又显生硬。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轻轻一笔勾勒出梅之骨,梅之轻盈之态,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渲染出迷人意境。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2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语文式教学法

教学进程:

一、 导入:(课前播放 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艺中的几多奇葩。说起唐诗,我们会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王维等,谈到宋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因为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清 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美在何处,为何会成为经典。 (2分钟左右)

二、 读(6分钟左右)

1. 全班齐读,教师视具体情况正音及划分节奏。

2. 全班再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 听名家示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听了后有什么感受,并模仿朗读(2个学生)。

三、 赏(25分钟左右)

1、 知人论世:苏轼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钟左右)

2、 写作背景:小序。此文写作目的:第一、怀子由。一个兼字表明此目的是次要的,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第二、丙辰中秋,即熙宁九年,公元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政治失意(2分钟左右)。

3、 探讨内容情感:(8分钟左右)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上下阕联系:上阙—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阙—怀人(抒情)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4、 精读品味,佳句赏析(教师给出示例,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欣赏,写完后全班交流,4个学生。13分钟分钟左右)

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示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句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或:这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句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句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5、 再品主题:(1分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四、 诵(5分钟左右)

1、 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2、 学生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3、 全班试着有感情地背。

五、 积累与运用(2分钟左右):

1、 积累:你还能举出哪些有关写月的诗句?(学生回顾,PPT展示 如: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等);

2、 作业:

(1)搜集写月(本课除外)的诗句,自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在《课时达标》P74。

(2)完成《课时达标》P74。

(3)背诵这首词,明天默写。

水调歌头优秀教学课件【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积累咏月名句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提高朗读和鉴赏古诗词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体会文中议论抒情语句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课题。

师导语:一首《但愿人长久》借月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对,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上学期我们一起和他夜游承天寺,透过那澄明的月色,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豁达乐观,今天让我们再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苏轼共赏中秋月,同感人间情。

二、 出示学习目标

三、 走近苏轼

简介作者,媒体展示苏轼简况;出示写作背景,为下面学习打基础。

四、 走进文本,和苏轼共赏中秋月

媒体出示 自学指导

1、听课文录音 (温馨提示:注意读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个人体验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掌握几个重点词语

(媒体出示应掌握的词语和词义,课文翻译)

生根据以上问题,自主学习,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 走进苏轼内心,和苏轼进行心灵对话

媒体出示合作探究:

1、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 词中哪一句体现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何无眠?

5、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语句上?你最欣赏哪一句?可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3

1.看标题。诗歌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而诗歌的标题是诗词的题眼,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

2.看作者。诗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读懂诗人的情感,就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李清照的一生比较曲折,前期生活幸福,多写少女的欢乐和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意境优美怡人。

3.看注释。鉴赏一首诗,除了诗的主体外,不能忽视诗歌的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看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很多意象积淀了基本固定的意义。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它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其他如鸿雁、杜鹃、双鲤也多含有思乡的意思。而梅花、、荷花、松竹等多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意象。

5.看诗词中关键词句。古诗中的一些词句往往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如高适的《除夜作》中“客心何事转凄然”的“客”点明作者远离家乡。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凉”是关键词语,既表明雨后天凉,又点明作者的情感――因友人离去而心凉;“愁”则直接点明情感。还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语。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4

二、理解词句。要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古诗的意境,往往是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打开诗人情感的大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被人称好,为什么?如果换用其他同义词,就没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看到这个“绿”字,就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出诗人思念春光旖旎的江南,急欲回去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如:“月出惊山鸟”的“惊”,“僧敲月下门”的“敲”等,举不胜举。由此可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因此在鉴赏时应多注意动词。优秀的古诗中一般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理解内容的关键。

三、想象补白。诗歌的思路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学们要善于展开想象来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句与句之间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入情悟境”。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大家可以提出“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进行补白。

四、品析修辞。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同学们应仔细品析这些修辞手法,进入诗人的意境。如学习《暮江吟》一诗,大家可以通过细细品析“露似珍珠月似钩”这一比喻句,来领悟全诗的意境。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5

教学重点:①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②通过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①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并同时出示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由现代作家赵丽宏先生所写的散文《望月》,我们和他一起去望月,好吗?②齐读课题。③指导读课题。(要读得轻一些,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月亮的不同读法,读得洪亮感受明亮,读得舒缓感受朦胧。)【设计意图】开始上课时,通过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看?做?)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谁在望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①出示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闪烁、船舱、沐浴、瞳仁、比喻、云絮、封锁、呵欠、外甥。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作者与小外甥在江轮的甲板一起望月时看见的景色,产生的联想和进行的对诗比赛。)

三、欣赏月下景色,感受美景

课文的内容我们理清楚了,下面我们和作者一道,去江轮的甲板上欣赏那迷人的美景。请同学们用心听,你从中仿佛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都记在脑海里。

1.教师配乐范读第二段,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景色。

2.学生初读第二段,感受月色的美丽,思考:月光的美是怎样的美?①你认为用哪些词能说出这时江上景色的特点?(柔和、安详、宁静、静谧);②你还能用哪些学过的词语形容月光下的景色?(月光似水静影沉璧);③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月色的美?①月色宁静美。(出示)“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②月色灵动美。(出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③月色朦胧美。A.“隐隐约约”说明两岸的黑色剪影看不清楚,有一种朦胧美。B.指导朗读这句话,突出“隐隐约约、伸展、起伏”几个词语,感受朦胧美。C.理解“镀”字。将“镀”换成“染”比较,体会用“镀”更显得有光泽。D.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江两岸景色的美。

4.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交流朗读心得。

5.齐读第二段,把对月夜景色的感受融入其中。

6.如此美丽的月色,这样的夜深人静,你能从其他地方找一个词形容这时的环境和我们的心情吗?(强调环境和心情)①学生回答时适时解释“清幽旷远”。(联系图画,幽静、宽阔、辽远)②适时解释“沉醉”。你有过沉醉的感觉吗,什么情况下你会沉醉?(指导用“沉醉”说话)

7.读3-5自然段,思考: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和小外甥沉醉在优美的月色中?②我们为什么会沉醉?(多媒体出示“月光,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的形式,强化了朗读训练,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配乐,创设了月下江景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月色的静谧美好,激发了朗读热情。

四、吟诵月之诗句,体会诗情

皓月当空,古往今来那些文人墨客们如果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他们有的会吟诗作画,有的会饮酒助兴,甚至有的会轻歌曼舞,那文中的小外甥想到什么呢?那我们也来试一试,好不好?

1.投影出示小外甥和作者背诵的古诗。

2.分角色朗读。①男女声分角色读。②教师和全班学生分角色读。(师读舅舅)

3.看到后面有什么号?表示什么?那哪位聪明的小外甥接下去?(学生对诗)

4.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对着诗。此时此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学生齐读)

5.写月亮的诗句非常多,老师也搜集了一组关于月亮的诗句。大家一起读(同时多媒体出示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诗人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有时月亮天真、童趣,有时孤独、惆怅,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发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声声叹息,自读诗句,从诗句中,你能找到怎样的月亮。

7.写月亮的诗真是又多又美,不过也有许多描写月亮的歌曲也很美哟,你们谁知道,唱一下:①指名唱写描写月亮的歌曲。②描写月亮的歌曲非常多,同学们请听。播放歌曲片断:《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月亮之上(凤凰传奇)》

8.这些美妙的诗,这些美妙的月光,此时此刻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心里。请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总结: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使旅途之夜变得其乐无穷,而且使文章丰富多彩,今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格言,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有品位。

【设计意图】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与月的交融,本环节紧紧抓住了“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看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这句点睛之笔。第一次在学生对诗后,第二次在体会作者的感情和听完歌曲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中月,月中诗。

五、观察月亮图片,启发想象

过渡:当我还沉醉于诗的意境和月的清辉之时,聪明的小外甥却已经在想月亮像什么呢?

1.观察一组月亮的图片,展开想象,把你心中的月亮写下来,下节课与小外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6

论文关键词: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范例3: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赏析】作者离开扬州从长江回洛阳,路上写了这首诗寄给一位姓元的朋友(校书是官名),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首联中的“凄凄”突出了长江烟波浩渺的景象,以一叶小舟泛于浩渺之长江,更令人凄怆。颔联表示了作者对扬州依依不舍的浓情,虽在归去之途,但扬州那听惯了的钟声,却又依稀传来;那看惯了的花草树林,又历历出现在眼前,一种离开与不舍的矛盾心情交织在一起,写出了他对扬州的一往情深。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颈联再写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从分手就想到聚首,足见其对朋友的深情。最后一联富有哲理,指出了人生的遇合,人生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正像漩涡里的船,不是被水带走,就是在水里打旋,是不由自己作主的。诗人借对扬州景物的留恋,表现对扬州的感情,借“世事波上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无常的规律。语言朴实自然,这是此诗的特点。

范例4:

访城西友人别墅(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通过对“桥西小路”的描绘,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出了城,过了桥,缓步走在向西曲折延伸的乡间小路上。“日高犹未到君家”,紧承上句,表现他访友途中的心情。“日高”两个字,写出旅人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奔波和焦急。接着又用了“犹未”二字,更把他会友急切的心情突出地刻画了出来。最后两句:“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依然没有提到“君家”,而是一味地表现进入友人居住的村庄后,一边寻访,一边张望的所见、所感。从“多相似”的感叹声中,可以想象出作者穿村走巷、东张西望的模样,和找不到友人别墅时焦急与迷惘的神情。虽然由于寻友心切,首先注意的是“门巷”,可是张望之中,一个新的发现又吸引了他的视线:真美啊!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都种植着城里罕见的枳树,洁白而清香的枳树花正在春风的吹拂下,盛开怒放!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在这首诗里,被访的友人压根儿没有露面,他的别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寻访就戛然而止,然而,就从这个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中,也能想象到这位友人的风采。这种写法清新别致,更耐人寻味。

范例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把景语变成情语。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结末两句,是词人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范例6:

捣练子(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这首词是写寒夜闻砧声的。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因之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这首诗就是反映这种情感的。开始二句写人所处的环境。院在深处寂静无声,庭又小巧空而无物,前句写静,后句写空的原因。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寂静,而且也把人物寂寞而无侣的心境衬托出来,并为砧声的传来铺叙了环境。接着写阵阵寒风送来阵阵砧声。“寒”字既表明天气初寒是裁制衣服之时,又以此状砧声,有砧声使人心寒之意。两用“断续”既将砧声之远,需借风力才能送至这深宅小院之中准确地表述出来,又将人物随砧声的断续而心潮起伏,愁思难平的情态描绘出来。最后两句,以景写情,景物凄凉,离情难堪。“无奈”言不堪其苦,以下逐层交代出所以不堪其苦:“夜长”愁也长;“人不寐”愁难排遣;“数声”砧声不止,愁思难平;“月到帘栊”月色朦胧人更凄苦。情和景高度和谐统一。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

范例7:

点绛唇(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

范例8:

绝句(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范例9:

江天暮雪(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瞳瞳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范例10:

[中吕]满庭芳(元)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家。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僧抬。

【赏析】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范例11:

访客舟中(明)陈宪章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7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地学习新诗,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表达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容,并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二、教学设想

五步教学,立足单元,各有侧重。

初涉诗海赏美景:引导学生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及阅读要求。然后紧扣第一句话,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各诗描绘了哪些自然之美景。

吟读感知音乐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两首诗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韵律,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感情基调。

想象体味画面美: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描述心中所想象的画面,并用练笔的方式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结合背景悟诗情: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赋诗的真情实感,领略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风格。

自主研习赏诗歌:通过对以上诗歌方法的学习,学生初步懂得诗歌学习的步骤,然后由教师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名家的、同学的),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这样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现了学会鉴赏的过程。这样习得的能力比教师传授的更令学生终生难忘,也更“货真价实”;这样学会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将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内容:单元教学提示及各诗歌。

设计构想:教学大纲安排单元式教学编排,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合体,“集成块”,因此每单元的导读小短文无疑是这个集成块的说明书,我习惯要求学生进行新的单元学习时,都要先了解这篇“微型说明书”。

学生通过第一句话明确:本单元都是以自然美景作为诗歌题材的。于是,我设计“每一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为总纲性问题,通读所有诗歌,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启发想象:诗歌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取材于生活,通过对自然山水、田园、动物等的细致描绘、议论,来寄寓或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回顾一下,在我们之前的写作中,有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并表达自己当时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纷纷发言,有写过梅花的,表现它凌霜傲雪、不畏严寒的品格;有写小草的,表现它不畏卑却、不自轻自贱的傲骨。

(二)指导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1.教材内容

《雨说》

选材构想: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由此可见,语言美、行为美取决于心灵美。以品德情意结合新诗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心灵美与语言美的结合与互动。

郑愁雨的《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中,“雨”被赋予为一位亲切温柔的爱的天使形象。整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朗读。

2.教学重点

借助朗读了解诗歌的节奏和格律

(1)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为了让学生感受新诗节奏上的美感。老师要学生反复朗读。首先由学生分析内容,老师要学生从感情、思想及形式、手法两方面讨论。结果学生们都能体会郑愁雨真挚的感情,也能体味诗中的意象。

(2)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新诗,老师提示学生先要注意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其次是语调的掌握。最后要求学生加入感情,将感情融入声音,以声音感染别人。

3.朗读设计思路

(1)指名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自由读之后,再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做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听视频朗读,在书上根据所听标记重音、停顿、语调等。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各节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该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点,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该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学生两人一组,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4)配乐朗读,读出情感。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请学生伴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如“轻松、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等。

(三)细味语言,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1.教材内容

《沁园春・雪》

选材构想: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加之诗人有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很注意遣词造句,尤其这首写景抒怀之作,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以中肯的言辞总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诗歌凝练语言的典范之作。

2.教学重点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想象诗歌创设的美好画面,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品读语言的教学思路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些句词?并结合词句描绘画面。

(2)交流反馈。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4.赏析词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重读“封”“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教师: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迈、不同凡响,中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虚景,是作者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5.活动设计

学生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豪迈的情怀。

(四)结合背景,体悟作者的写作情感

1.教材内容

《星星变奏曲》

2.选材构想

这首诗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诗意的含蓄与朦胧是这种诗歌最明显的特征。

3.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4.设计思路

(1)教师介绍诗歌背景。朦胧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就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再现了当时的背景。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抖”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3)从古诗入手,引出意象的知识点。学生对新诗比较陌生,但他们对古诗是比较熟悉的。我提出问题:古诗有什么特点,如何去读一首古诗,学生踊跃作答,并提到了“要了解诗中的意象”。我趁机让学生说说月亮的意象。学生以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月亮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如钩的意象,企图传达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紧紧地扣住西楼独处的人,月如钩,人独悴;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特征及象征意义。

(五)自主研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教材内容

《蝈蝈与蛐蛐》《夜》

2.选材构想

这两首诗是两首田园诗,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描写景致,学生熟知,内容比较浅近,阅读难度不算太大。

四、设计构想

(1)师生共同小结学习诗歌的方法,给学生一根拐杖。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学习。小组明确任务:确立学习目标,设计提问,小组解答,形成文字依据。

(3)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所得。

通过各小组的学习展示,及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对《夜》的学习目标,指向读写结合,许多同学调动生活的积累,把这首短的田园诗进行了散文式的改写。现附部分习作:

王克州同学的改写:漫步于没有风的夜晚,踩着脚底软酥酥的松叶。月光一泻千里,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给原本静谧的夜增添了几分神秘。没有夜莺的歌声,也没有长脚鸡的欢叫,只有小溪披着一件白纱,唱着欢快的歌儿蜿蜒前行。夜风里,稻香阵阵,和着各种青草味儿的清香。那些可爱的小草儿啊,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在柔情的月光注视下,尽兴地接受小溪儿的梳洗。

这些大自然里的精灵,安然地静守着自己的那一方圣地,青草不知道松树在头上注视它,松树不知道月儿在天空注视它,月儿不知道小溪正做着把它拥抱入怀的美梦呢!忽然,一枚松叶从树上悠悠飘落,静静的水面,一圈涟漪轻漾开来,仿佛美人的一抹浅笑!

卞灵同学的改写:当黑色成为天空的主打色时,夜,也就真正来临了!月,悄然出场,成为天空的主角,她挥挥衣袖,于是满目清辉在天地间弥漫开来。远处的山,似乎能触到月姑娘的裙裾,却因她的冷峻退避三舍,静穆地立在天穹下。小溪不改她活泼的性格,从山涧轻盈跃下,正准备放声高歌,却因月亮、山峦的沉默,也噤声不语,羞怯地一扭头,悄悄地躲藏进了林子里。那散落于草丛里的小花儿,调皮地向月姑娘眨着眼睛,它们,难道是风吹落凡尘的星星么?

五、教学总结

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每篇诗歌的教学又各有侧重。《沁园春・雪》偏重词句的赏析,把握诗歌语言的画面美,《雨说》着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把握诗歌节奏的音韵美,《星星变奏曲》致力于意象美的挖掘,在了解作诗背景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8

诗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较强的表现力。诗词的鉴赏,主要是把握诗词用语的艺术,领会诗词生动传神的特色和含义。理解句意,恰是解读诗歌的突破口。下面结合教学经验和考题实践谈谈古代诗歌理解句意的方法。

一、品味“诗家语”

王安石将诗词中词语的某些特殊表达称为“诗家语”,意思是说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避免直说,创作上强调想象和联想,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于是就出现一些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诗家语”句式乃至诗篇的异常整合格式。

“诗家语”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倒装式。由于格律的限制,或为了突出某些词语、某个意思,在表述中使用变式句,即⒛承锓ǔ煞植话闯J骄渑帕校有前后颠倒的现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按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改动之后,先闻其声,次见其动,再见其人,更真实地表达了诗人追求感觉的过程,也给空山宁静的秋夜增添了几分生气。

省略式。诗句中的省略式是为了使句子更加凝练、集中。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十个字十个名词,组合成六个意象,没有一个动词,却有声;没有一个形容词,竟有色。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这些作定语的名词都有诗意的具体感,诗行不依靠动词,仅靠名词内在的联系,使情境和神韵完美统一,客体凄冷的情调和旅人悲愁的情绪相互渗透,感人至深。若按照正常句意应为:闻鸡声出茅店但见弯月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串足迹。加了动词,句意完整了,但诗意荡然无存了。

互文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即诗中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但因音节字数受诗体限制,于是前面省去了“汉”,后面省去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解释时要合起来讲。互文见义,是古诗的一种特殊结构。

二、紧扣主旨,吃透语境

文学作品类的命题和答题往往遵照主旨辐射原则,关注上下文,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句意题型的解答亦如此。诗人在描写人、事、景、物时,都注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以2016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为例,第8题考查把握句意: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读完诗歌,我们能够知道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部分内容中赞美曹霸的高超画技。因此,作为节选部分的压轴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毫无灵气的马,诗人在比较中,盛赞曹霸画技。理解第二问时,要在诗歌语境上做文章,五、六句写道:“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曹霸听命展开素绢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于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匠们的匠气之马。对主旨的宏观把握,为诗句的微观解读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三、解读意象,体味寓意

“诗言志,诗言情”,但古诗又往往忌直贵曲,诗人大多是借助一定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各种景、物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象征、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诗词中的形象,尤其是自然景象,总是浸透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时,意象就是解读诗句的突破口,其中一些意象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诗人在开头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就所见所闻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在诗歌鉴赏的备考中,我们应熟知一些常见的意象,并把握其寓意,对诗句理解至关重要。

四、关注手法,品悟诗意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9

1. 诵读是根本。古诗文字少而意深,单音节词多而韵味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达到辨音识字、明义晓理、积累语言的目的。其次,教诵读是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韵律性决定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才能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学段都明确地提出了诵读要求,我以为诵读必须贯穿古诗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要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二是读出节奏,读出停顿、韵脚,读得有板有眼;三是读出内容,通过读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诗句想要凸显的意思;四是读入画面,通过诵读在脑海里映现诗句所描绘的或静止、或流动的画面,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五是读出情感,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背景的了解,明白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诗人的情感在诵读中流淌。诵读的过程就是对诗意加深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 疏言是基础。所谓“疏言”就是疏通句子大意。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主要在于特殊的诗歌语言、生疏的字词、古今词语差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调”“补”等方法,理清一般的句子顺序;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可借助图片、简笔画或提供关键的字词意思,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只要提供“翻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等词的意思,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3. 意境是重点。对小学生来说,感悟诗的意境,就是读诗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可以这样设计:

师:诗写的是夏天的暴雨,如果让你画一幅夏日西湖骤雨图,你觉得好不好画,为什么?

生:一首诗画一幅画,很难画出来,这一首诗是流动的画。

师:如果一个场景是一幅画,你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画面?从这首诗中找答案。

生:可以分为雨前、雨中、雨止、雨后几幅画面。

生: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画面是乌云滚滚;雨中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画面是大雨倾盆;雨止是“卷地风来忽吹散”,画面是风来雨住;雨后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画面是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生:前三幅是动态的画,最后一幅是静态的画。

4. 情感是提升。诗人写诗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就要“知人论世”,就要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在读懂作品之后,反过来又进一步认识作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反映自然界风雨变幻莫测、但这个变化和诗人个人的坎坷经历、官场无常是有一定联系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如一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诗人写景往往是用来表达情感,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高兴,因为诗人用“珍珠”来形容雨点。

生:苏轼是书画家,一生爱墨。所以,从“墨”字也可以看出他喜欢、很欣赏这场暴风雨。

师:其实,当时的苏轼正遇到人生中的暴风雨。他本来是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为某种原因,他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官,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的呢?

生:苏轼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师:这场“暴风雨”把他的忧愁冲得一干二净了,“卷地风来忽吹散”。哦,原来“我”的人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5. 表达是目标。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教学古诗,首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欣赏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品析“翻墨”“跳珠”“乱”“卷”等词的妙用,鉴赏诗人在写雨来之前、雨到之时、风来雨止、雨过天晴时用词的精巧。体会“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景象及“未”“乱”“忽”表达的迅捷。其次,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有一个炒股的人,昨天用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容股市行情;今天,他又用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知道这个股市涨跌是个什么行情呢?(2)你的同学今天考试考得不理想,你准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来劝劝他,你会怎么劝呢?

二、小学古诗怎么教?

1. 古诗教学要深入浅出。深入浅出,简言之就是教师钻研得深,而呈现给学生的却是浅显易懂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将文本读厚了,钻研深入了,文本把握才能深刻,目标确定才能有深意,互动话题才能有深度。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深入把握古诗的规律性知识。例如这首诗的平仄、停顿、韵脚,诗句的起承转合在朗诵、表达意境方面的作用。其次是要深入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醉”书是被美景陶醉,还是酒后迷醉?作者想借雨景抒的是什么情。第三是关于这首诗的妙处赏析,字词的妙用,修辞的妙用,对这场雨的“大”“快”“急”的特点描写,以及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画面构成,需要老师去阅读关于这首诗的鉴赏类资料。浅出指的是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线索分明,学生学的时候心中十分明白,感觉学起来很简单。例如在教平仄时,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读,先是学生读前四个字:黑云翻墨――师:未/遮山,读完整首诗,教师告诉学生“诗讲究平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发音要长,仄声发音要短。”第二次反过来。前四个字老师来读,后三个字学生读。对于平仄的知识,现在的学生是没有基础的,可以通过模仿、试读、配合读,学生就兴致盎然了。

赏月诗句优美的句子篇10

在教学中,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悦的小夜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课堂里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一、联想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一对翅膀,没有了它,诗歌就从高飞在蓝天中的云雀变成了傻呼呼的鸡。诗句大都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能引发读者由此及彼或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如果能借用与所教内容相近、相似的诗句启发学生,会使学生产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与体悟。

如教学南宋多愁善感的词人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两句挺有名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作比喻,言愁多而无尽,比喻贴切新颖,如果教师用“他的愁真多呀,简直是无穷无尽”来解释,那就毫无启发性了。教师可借用与课文诗句有相同的表现方法的诗句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借用其他学过的比喻句来巧妙诱导:《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果用“她的愁真重呀,重得无法比拟”来解说,那就枯燥乏味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堪称佳句,用生活现象作比喻,言愁重难消,比喻形象生动,以比喻、对照写意,言愁多而难以解脱,它们均化虚为实。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名句 “波光中的艳影,是夕阳中的新娘”则不然。在这里,诗人用盛装的新娘比喻夕阳中艳丽的金柳,突出了柳的艳丽多姿,这是以实写实; 冰心“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却化实为虚,新颖别致。但它们均突出了对象的特征。学生听后就会恍然大悟, 也明确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从而扩大了课堂的容量,显示了语言的启迪联想之美。

二、想像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语言具有丰富性,开拓语言表达的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借助想像可以展示语言的丰富美,扩大学生的语言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

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一文中的“可怜白发生”时,一名教师是这样打造语言的:“这句话语浅意丰,抒写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此时,诗人的心理定然复杂,也许在想‘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许在想‘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也许在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也许在想……大家能不能也找几句与诗人的心境相吻合的诗句来?”

教师借用的诗句,都与作者的心境相宜,诗人想杀敌报国,但岁月不熬人,他欲罢不能,其拳拳之心可见。他希望“平胡虏”,和平来到,家人团聚;他自然会想到战场“兵气连云屯”,尸骨遍野;想到朝庭腐败、奸臣当道,他心怀愤怒。借用的诗句都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活动,这些诗句又被老师铺成整齐句式,后面设计问题搭桥过渡,能撩拨学生积极去开拓课文资源的欲望,显示了语言表达的诱发性和丰富美,为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给了一把钥匙。

1、诗歌的教学可以与语言运用中的“情景再现”结合起来。这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10年就有再现王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霖》,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可以这样设计:如果你是一位画家,根据词的上阕内容你会选择哪些风景入画?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绘画,用生动的语言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描述出来,再当堂评析。学生兴趣盎然,出现了不少佳作。如:习习的晓风吹醒了沉醉的离人,依依的杨柳无奈地随风飘舞,残月如钩照着粼粼的江面……

2、补白的乐趣。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让学生把诗人月夜误入藕塘,惊飞鸥鹭的情形描述出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3、探究的乐趣。 在诗歌中寻找兴趣点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如在学习王维《使至塞上》的过程中,让学生依据地理知识,讨论诗人经历地方的位置谬误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现象的好奇心。

4、赏析的乐趣。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值得玩味品赏。恰当地设问,引导学生细细品赏,也能吊起学生的兴味。如学习马致远的《秋思》一词时,让学生就其中的各类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进行语言赏析,学生情绪高昂,颇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