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6 05:02:14

爱情的文章

爱情的文章篇1

他在火车上遇见了她。他坐在她对面,是个画家。当他把手稿寄给她时,他一直在画她。直到那时他们才知道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两周后,她承认他爱她。

那一年她成了新娘,完成了一件事。但是婚姻生活就像一根火柴,一把刷子,不再有光亮。不擅长社交,崇尚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她表现得像上帝的羔羊,但仍然觉得婚姻在阻碍她。但是他们仍然彼此相爱。他品行端正,从不惹麻烦。但是后来

她含泪和他分手了,她拿走了房子的钥匙。她不再关心他的脏头发,当他休息的时候,他去哪里,和谁在一起。她只是像往常一样收拾房间,清理垃圾。他也习惯了她断断续续的来访,和比婚姻更浪漫的爱情,任何烛光晚餐,徒步旅行,玫瑰床,她都不能享受爱情和婚姻,但现在。除了鲜红的结婚证变成蓝色的离婚证,他们和夫妻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艺术家。他的身价和彩色钞票帮助他消费。他们继续这样做,直到他被诊断为晚期癌症。当他死时,他抓住她的手,问为什么他从来没有后悔陪伴她。她的爱情比婚姻长久得多,婚姻已经结束,但爱情还没有结束,她会接受他的生活。爱情比婚姻更长久。婚姻结束后,爱情继续。爱情不在于婚姻,而在于内容。

2、破碎的花瓶

他和她是同班同学。他来自遥远的农村,而她来自繁荣的城市。他的是农民,她的是。除了他们,没有人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尽管遭到她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他是定向中指定的考生,毕业后只能回到预定的单位。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回到了他的县城。他在局里做小职员。她在一所中学教书,过着艰苦而平静的生活。它不亚于今天充满物质欲望的好造船厂。

那天很冷。因为重感冒,她给学校的学生补课。她叫他早点回家吃饭。但是当她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不在家,冷锅和冷炉子不受欢迎。她只想起来做饭。他回来了。当被问及她去了哪里时,他说。她不能回来做饭,所以他出去吃饭了。她走进卧室,眼里含着泪水。当她经过茶馆时,裙子刮掉了桌子上的花瓶,花瓶掉到地上摔碎了。六个月后,她离开了县城,回到了繁华的城市。这是一段牢固而脆弱的婚姻。就像一个美丽的花瓶,如果留在原处,它可以经受岁月的风化,但是如果轻轻一碰,它就会掉在地上,变成无数的碎片。窗户滴水的屋檐他和她属于儿时的朋友,呼吸频率相同。很长一段时间,婚姻一直是沉闷和忧郁的。她很体贴,知道他的想法,但她仍然不满意。她问他,你为什么不好笑?他尴尬地笑了。你如何计算乐趣?

后来,她想离开他。他问,为什么?她说我讨厌这种生活。他说:“这取决于我。如果今晚下雨,我会和我们在一起。晚上,她很快就睡着了,听到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她吓了一跳。真的在下雨吗?当她站起来走近窗户时,上游的玻璃上洒满了水,看着夜空,但它布满了星星!她爬到了屋顶。天啊。他在楼上洒了一勺水。她被感动了,在背后轻轻地拥抱了他。

爱情的文章篇2

“哇呀呀,迟到了....”杨慧看完钟表说。这时,一旁的杨雪(她姐姐)发话:“唉,你可真行,第一次上学动迟到,更何况你已经是初中生了。”上学的路上,杨雪对杨慧说:“我可知道,你们班有些帅哥,要不要,啊?”“别胡说,小心我揍死你!”

在学校,有新老师,新环境,新同学.....最让杨慧惊喜的,还是一个男孩。那男孩叫文轩,挺好动,头发很时髦......全都是杨慧喜欢的类型。放学后,他们俩都在慢慢地走着(杨慧在前,文轩在后),由于昨天才下了雨,所以有些积水,他们俩都没在意,并且都惦记着对方。忽然,两人同时滑倒,坐到了地上。紧张紧张....杨慧和文轩都迅速站起来,跑回了家。

在家里,杨慧独自一人在那想:真在他面前丢了人.....

文轩在家里很不安,就经常红着脸去上学,他爸见不对劲,就“帮”他转了学。

爱情的文章篇3

忙完手头一系列的活,方才定下心来拜读李章的书。这一读,心头大热,引发多少往事,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如何说。

我幼时练书法,年轻时转好文学,古典音乐长期以来仅是我读书写作时的背景音乐。直到有一天,犹如释迦牟尼面壁十年,一朝开悟――古典音乐突然成为我生命中最大的欢喜。这个奇特的徒变,我至今都难以解释清楚。从此由文坛转入乐坛。

不久,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李章,他那时在《音乐爱好者》杂志社工作。李章儒雅谦和,毫无架子,为人热情厚道。他说身体不太好,就要离开杂志社了,去编书,工作压力小一些。他送了几本《音乐爱好者》给我,问了我一些情况,其中说道:“要祝贺你喜欢上音乐,这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福分。热爱音乐,享用一世。”后面的八个字,可谓是精辟之言,在后来的爱乐生涯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八个字的分量。2003年,当我出版第一本音乐文选《音乐心情》时,我在书眉的自序意写道:“‘热爱音乐,享用一世。’这是一位音乐资深人士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我想把这句话再转送给广大读者和爱乐者。想补充的是,此话千真万确。”文中的“音乐资深人士”,就是李章。 辛丰年(右)和年轻时的李章(左)

从李章那里回家后,我当晚就开读《音乐爱好者》,马上被吸引住了,那种酣畅淋漓的共鸣感觉,胜过我以前读小说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辛丰年的文章。记得以前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过辛丰年谈音乐的文章,现在读来,更觉亲切,于是联系李章。他也很高兴我喜欢《音乐爱好者》,就翻箱倒柜,把他能收集到的《音乐爱好者》杂志统统给了我,有沉沉的一大叠,我很感动。说到我喜欢的辛丰年,李章说,他正在编一本辛丰年的音乐文集,文章大都来自《音乐爱好者》,马上就要问世出版了,“你可以一下子看个够了”。这就是后来风靡乐迷界的《辛丰年音乐笔记》。

写音乐文章而风靡乐界、知识界,辛丰年很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人。虽然后来也有人写,但辛丰年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难以撼动。我想,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中,中西经典文化遭到巨大毁灭,西洋古典音乐更是深受其害,人们饥饿了十几年,辛丰年横空出世,正当其时,加之他文思泉涌,佳作源源不断。二,辛丰年懂一定的乐理,但他的文章不摆谱,很少有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尤其受音乐爱好者和文化人士的欢迎和激赏。三,辛丰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功底,阅读广泛,他是将古典音乐放在历史和人文背景中的,所谓厚积薄发,常人难以企及。四,最重要的是,辛丰年有真性情,对音乐怀有真挚淳朴的大爱,真正的赤诚之心。大家可以看一下辛丰年的儿子严锋为《辛丰年音乐笔记》写的序――《辛丰年其人》,这篇序我不知看了多少遍,每次看每次感动。辛丰年对音乐的挚爱,犹如木心对文学的挚爱。他写戴留斯,说“人也惆怅,乐也惆怅!”他写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说“向太阳”……真挚性情跃然纸上,感动无数乐迷。 辛丰年写给李章的亲笔信

辛丰年的音乐文章最早出现在《读书》杂志,后来主要发表在《音乐爱好者》杂志,其关键人物就是李章。现在,读了《书信里的辛丰年》才知道,李章是通过《读书》杂志编辑向辛丰年约稿,才促成了后来的音乐美事。李章拉过琴,作过曲,当过指挥,当他遇见辛丰年后,就像钟子期与俞伯牙,成为难得的知音。喜欢音乐而成为朋友的人,有,但像辛丰年与李章这般深情厚谊,就极为罕见了。其中的关键,用辛丰年的话来说,“李章是位好人”;用辛丰年的儿子严锋的话来说,“父亲也是位好人”。如此,好人碰到好人,自然就成为人间佳话。可以说,辛丰年写作生涯最高潮的文章,就是发表在《音乐爱好者》的佳作,即李章编辑的《辛丰年音乐笔记》一书。

辛丰年于2013年3月26日以九十高龄去世,与他最热爱的贝多芬去世日相同,这样的巧合意味深长。他的去世,不仅在乐迷中、音乐圈,而且在文化界,都引起关注。有媒体他去世的消息,有著名人士撰文悼念,这对仅以音乐文章闻名的人来说,是极为鲜见的礼遇,在辛丰年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位获得如此殊荣,可见辛丰年的影响力。现在,与辛丰年友谊最为深厚的李章编著的《书信里的辛丰年》问世出版,是对辛老最好的纪念。

李章与辛丰年相识二十多年,他们的交往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年是李章供职《音乐爱好者》的时候,后十年是李章在出版社当编辑的时候。他们之间这二十多年的友情,可以说是现代版的钟子期与俞伯牙。关于《书信里的辛丰年》一书,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点:第一,这本书展示了我们平时在辛丰年音乐文章里很少看到的、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真、仔细、踏实,他的音乐文章写得这么好,一定与他的这些品格分不开。第二,想不到辛丰年平时听音乐的条件居然那么一般,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与简单的“随身听”为伴,更不用说身在南通的他,几乎没有机会听现场音乐会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写下了如此美妙的赏乐文章,真是吃进去的是草,化出来的是奶,令我更为感佩。第三,也有人认为,辛丰年的文章太过文学味,不够音乐主体――其实,“以音乐为主体”恰恰是辛丰年所反对的,请看他写给李章的信:“现在的音乐书刊中之偏向:读乐大多虚而不实,以并不高明的‘文学性’还有‘新闻性’掩盖了对音乐美的不关心与无所知,爱好者们似乎只知唱片、版本、音响,有文无乐之书,而不去从更多更实在的方面去热爱、认识音乐。”所以,那些认为辛丰年的文章文学性大于音乐主体的人,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说,我们以往对辛丰年的文字还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我们“意外”地见识了李章的才情。作为编辑,李章平时较少写文章,但《书信里的辛丰年》让我见识了一位以往深藏不露的李章,他不仅精通音乐,见识独到,文字老练,还不乏幽默,令我忍不住要摘录几段。

写到海顿的音乐流畅:“我发觉流畅是很重要的美质,也许是我本人不太流畅的缘故。”

谈到自己喜欢色彩丰富的音乐:“知道自己浅薄也控制不住,就像岁数很大还喜欢甜食。”

说莫扎特:“莫扎特总能用小把戏玩出大气象。”

爱情的文章篇4

一、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语段,如《慈母情深》,可反复朗读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体会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伟大。如《慈母情深》一课,要反复朗读十六、十九、二十八、三十自然段,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和对儿子的疼爱。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对课文中散发的浓浓的爱意有深切的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爱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熏陶、渲染等手段进行爱的教育,教会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的人。

在教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拿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的是母爱,而《背影》这篇文章讲的是父爱,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拓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如在阅读完“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一段后,许多学生的眼角都湿润了。于是,我问道:“朱自清的父亲为了孩子上学如此不容易,那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他们做的哪些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大家回顾一下。小雨同学叙说了她周末放学回家晚了,她的妈妈一直站在路口等着她,当她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她扑到妈妈怀里哭了;王倩说,爸爸外出打工了,只有妈妈在家,每天回到家中,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她的心头就充满了幸福,望着妈妈头上的根根白发,她的眼角涌出酸涩的泪……通过这种体验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爱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说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与讲评时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吾手写吾心”的条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1.抓住命题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作文命题的设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思路,影响着作文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要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教学来确立作文题目。通过确立作文命题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感恩、自信、责任等为话题,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抓住作文讲评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爱情的文章篇5

赵真睿

夜悄悄地来临,霓虹灯眨着眼睛,一切都是这么美好繁华。可在这美好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一颗孤寂的心灵。

我总以为黑暗是孤寂心灵最好的慰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知道了只有母爱才是那孤寂心灵的港湾。

我曾经以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已经拥有自己的友情与幻想的爱情了。因为当我伤心时,会有朋友来抚慰我;当我孤寂时,会不断幻想着美好的爱情。正当我觉得我将不再需要母亲时,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将离我而去,母爱将不复存在,但当昏迷后醒来的母亲坚定地告诉我,“为了你,我的女儿,我会挺过一切”时,我哭了,那时我感到母爱会永远伴着我,那时我感到世界上所有的情与爱都在母爱面前黯然失色。

春节前,我陪同学送她的祖母回老家过年,快到村口时,老人家忽然让车停下,只见她双手合十,作着揖,嘴里“嘛弥嘛弥”地念念有词。

我听不清老人家在说什么,以为她在搞封建迷信,就笑问:“奶奶你说什么呢?”老人家说:“我说‘妈妈好!妈妈好!’呀!”我不解地问道:“你妈妈在哪儿呢?”

老人家指了指远处地里的一个小坟头说:“我妈妈就埋在那儿,她去世二十多年了,每次路过这里我都很想她呀!”说着,老人的眼角湿润了,“那时生活太苦了,妈妈到死也没享一天福,要是她能活到现在该有多好呀!”

听着老人对母亲的思念,望着她那浑浊而深邃的眼睛,泪水在我两腮流淌,一半是感动,一半是我想着母亲如果真的离开我,我将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如老人一样经常念叨着“妈妈好!妈妈好!”

回到家,我的眼睛红红的,当妈妈知道我流泪的原因时,她抚摸着我说:“别害怕,妈妈会伴你到永远!”

听着母亲的话,看着母亲心疼我的眼神,我知道,不管我长多大,走多远,母亲都会默默地为我祈祷,祈祷女儿一切快乐――尽管有时她的磨难比女儿还多。此时我真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曾幻想做展翅飞翔的小鸟,拥有整个蓝天;我曾幻想做自由自在的鱼儿,拥有整个大海,可是如今我却只想拥有您――我的母亲!”

母爱在心中永存――《只想拥有您》点评

傅建文

母亲孕育了儿女,母亲永远都在牵挂着她的儿女。而许多时候,儿女们却忽略甚至看不到这无所不在的爱,当你深深地理解了母爱时,才发现母爱是无法替代的,这份爱也将在儿女的心中永存。这就是赵真睿同学的习作《只想拥有您》所要告诉我们的。

写母亲、母爱的文章,以及写自己如何爱母亲的文章有很多。这类文章,大多都是写一些具体的事例,来体现母子(女)之间的深深的无法割舍的感情。而小作者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写这类具体事例,整篇文章主要通过几个片断写出了我对母爱,从不懂到深深地理解的“心路历程”。

“我曾经以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会不断幻想着美好的爱情。”从这些话不难看出,在某个时期,小作者曾自认为懂得了一切,甚至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离开母亲了。其实,不但是本文小作者,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曾有过这种想法。接下来,小作者笔锋一转,写了母亲重病之时的情景:昏迷中的母亲醒来,面对女儿说的是“为了你,我的女儿,我会挺过一切”。对女儿的爱,成了母亲决心战胜病魔的精神支柱,还有比这份爱更无私,更伟大的吗?母亲的这句话让小作者猛然省悟:“我感到世界上所有的情与爱都在母爱面前黯然失色。”

小作者匠心独运,接下来,她的笔锋再次转向,没有直接写自己和母亲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而是写自己陪同学送她的祖母回老家过年的事,同学的祖母想来早已儿女成群,安享晚年。没想到的是,当快到村口时,老人家竟然念叨起了已逝去二十多年的母亲。当小作者不无好奇地问:“你妈妈在哪儿呢?”“老人家指了指远处地里的一个小坟头说:‘我妈妈就埋在那儿……要是她能活到现在该有多好呀!’”老人的这段话,小作者写得自然、真实,读来令人可信。这件小事,让小作者终于明白了一个人不管活到多大年龄,在她心里的某个角落,永远珍藏着的是对母亲无尽的怀念。至此,小作者真正懂得了母亲、母爱的深切内涵。于是,在文章的结尾,小作者写下了“我曾幻想做展翅飞翔的小鸟,拥有蓝天;我曾幻想做自由自在的鱼儿,拥有整个大海,可是如今我却只想拥有您――我的母亲!”这些充满真情实感、发自肺腑的话语。

整篇文章表现出的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读来自然、亲切、可信,颇为感人。

爱情的文章篇6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自我意识 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将情感融入其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唤醒隐藏在心底的向上意识,激发自身正能量,能够突出语文教育优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改实施以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要想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期实现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就势必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一、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见教师的爱对教育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这就对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要以爱为主导和前提,有丰富而浓烈的情感,热爱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关爱每一个同学,将爱融入到语文课文中,播撒到每一个同学心中。如果没有爱作为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作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老师带着一颗充满爱的心和眼睛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爱学生,也能更好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作为老师,要始终注意把握一点,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要尽量均衡,不偏私,要知道在爱的世界里没有高低之分,在爱的世界里没有优劣之差,只有用一颗公正平等的爱心去爱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本身对爱的追求,激发学生心底对爱的渴望,从而很好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赢。

二、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是情感教育的主旋律

1、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动情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境中,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别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以作者之情来打动学生之情,要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作为学生主导的教师要首先跟随作者进入“角色”。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只有教师在备课、讲课时,专心于课本内容,使自己的心灵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从而牵动心灵,受到感染和激发才能将这种感情在授课时水到渠成地感染学生,让学生首先在情感上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创造引感的情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最直接的莫过于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对学生讲授新课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在浏览课文,大致掌握课文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和体会,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紧扣作品语言来体验,通过吟诵朗读激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三,因文解道,领悟人生。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披文入情,感悟课文传递出的信息,感悟文中的优美情思,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挖掘教材内涵,探寻真情,陶冶学生情感。

爱情的文章篇7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范爱农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范爱农读书心得1读了《范爱农》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

范爱农读书心得2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作品。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范爱农读书心得3对于《范爱农》这篇文章,说实话,我没看懂,主要是不懂得它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十分有内涵,意义深刻。我想这篇也一定如此,但我说不清,这篇文章是想讽刺范爱农,还是赞扬?它的中心是什么?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 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 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如果上述材料准确的话,那么,我按照这个思路再读《范爱农》,才有了一些感想。我想:一开始,正如作者所说:“从此我总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作者是真的讨厌范爱农。“天下最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犀利的语言,一番激昂的言辞,可谓快人快语,性格立见吧。后来,作者与范爱农一同喝酒,说疯话,讲笑话,渐渐一些事也谈开,了,彼此更加了解,慢慢成为朋友。不过,对于范爱农这个人也好,这篇文章也好,耐人寻味的地方和情节简直太多了。我想还有待我细细想一想,细细品味一下。

但我还想凭目前粗浅的认识,再说点感想,整篇文章,无论示范爱农也好,“我”也罢,都给我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不是说这事,这人一定完全是真的,但那种感情,直白的情感流露,我却有意无意的都能感到,并体会得真真切切。我记不清是那篇文章了,但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写文章要真诚。现在,我也体会了为什么写文章真诚,才能有真实感,才能感人肺腑;才是好文章,才是好作家!鲁迅就是鲁迅。

回到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也疑心他就是自 杀的,因为从另一角度想,自 杀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范爱农读书心得4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鲁迅的学生写了一些和反动派斗争的内容,请求以鲁迅的名义发表,鲁迅同意了。

后来当时的领导(反动派)看到这些文件,命人抓鲁迅。鲁迅虽不怕这些,但因与其学生,一些斗争派,意见不合,不得不离开故乡,去往南京。不久后鲁迅得知了范爱农与友人游湖时落水身亡,怀疑他是自杀。有评论说范爱农是鲁迅的影子,作品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命运的感叹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范爱农读书心得5《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 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 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感。

文中谈到,开始时,两人并非朋友,甚至几次争论过。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就由“敌”转友了。从此以后,他们几乎成了挚友。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们成了同事。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作者与范爱农因工作的原因分别了。最后,范爱农生活越来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爱农失足溺死于河中。

爱情的文章篇8

马缨花是一个在贫穷、屈辱年代里活脱脱的欢跳着的无辜受难者和追求者的女性形象。她美丽俊秀、善良机智、泼辣而又狡黠,貌似放荡、落后缺乏文化的荒原年轻女子,实则充满着对文化、文明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理想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内心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她利用自己特有的姿色和善于与男人周旋的手腕,在饥饿年代里尽量获取定量以外的食物,认为“不吃白不吃”;她宁愿蒙受“开美国饭店”不光彩的名声,也要竭力帮助自己心爱的人渡过难关,并把这看做是“权宜之计”,她没有世俗的金钱、地位观念,按照自己的心灵呼唤,大胆执著地追求“连绳子也没一根”的落难人的纯洁爱情;她不贪求的满足,而是超凡脱俗地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她的《花儿》唱得令人心醉,她听起故事来出神入化,章永璘坐在她小屋里读书,是她的最大乐趣;她爱得纯洁、坚贞,带着私生女儿单身独居,虽然同时与几个男人有暧昧关系,却只忠于她的所爱;“就是钢刀把我的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充分体现了高原女性所特有的开阔、泼辣并带有一定程度野性的性格特点。马缨花的性格复杂而独特,她求生的手段不可取,但这不能损伤她优美的灵魂,相反,正因此而透露出人物的灵性与活气来。

作者创造了马缨花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爱情方式很复杂,她对章永璘很爱,爱得热烈,一往情深,没有因为对方是一个弱者、贫者而给予歧视,相反是关怀备至,并且毫无顾忌地主动去找章永璘,而对那种她并不想献上爱情的人,如海喜喜、瘸子保管等人,她并不采取通常女子所做的那样,清楚地说明或干脆不理不睬,而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马缨花很自爱自重,从不随便让男人沾身,即使是被戏称“美国饭店”;她又似乎是不自重自爱,很随便地接受一些男人的东西,并和他们一样粗野地嬉笑怒骂。马缨花对白吃别人的东西,心安理得,没有一点虚应故事式的假道学,随便什么人送来的东西都理所当然地收下;但她却又虚与委蛇,既不让那些对她有某种想头的人占上便宜,又不使他们完全失望,能够继续给她送东西。马缨花不怕吃苦,如果值得吃苦,她“苦得头上长草也心甘情愿”,但她又绝不自讨苦吃;她像烈火一样燃烧,又像清水一样流淌,是生长在我国空旷无垠的大西北土地上的劳动妇女,又受一定的民间文化影响,性格中带有一股子旷达气,既有一般女性的柔情,又有劳动妇女的机智练达,在负载艰窘的祖国大地上,求生存、求发展,她外在的行为很活络,内在的本质却很真诚、坦荡。马缨花的出现使世界上所有女人的靓丽、娇媚都失去了光彩,马缨花是女性王国里的一轮明亮的太阳。章永璘是不幸的,他被下放,章永璘又是幸运的,他遇见了马缨花。马缨花带给章永璘的是一个世界。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永璘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璘的温柔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永璘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

马缨花是善良的,她的“杂合饭”令读者我也流口水,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饥荒的描写更村托了那一碗杂合饭的重要和感情寄托之重之深。杂合饭喂养了章永璘羸弱的身体,也喂养了章永璘不健全的思想性格,是章永璘身体的补充,也是灵魂的温暖。

马缨花是崇高的,农场是一个讲究干活能力的地方,男人当然最大的荣耀是有一身好力气,可是,她偏偏看上的是章永璘。一个文弱书生。马缨花看重文化,她渴望文化,是一种积极、活力的人生观态度。书中有他斥责海喜喜不读书的情节,同时马缨花的爱情并不是类如贾平凹的小说中的陕西女人一样——总是占有很大的部分,马缨花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甚至,更注重灵,章永璘的要求总会被马缨花拒绝,“伤身体”,她对章永璘的爱情是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这对一个劳动的妇女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马缨花的狡猾我们也不得不提及。马缨花不同意和章永璘结婚,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在那个年代,有比结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生存。“结了婚,那帮傻熊谁还往我这里送东西?”所以,不能结婚,既要队长之类的人抱有希望,又可以让自己和爱人一起,可以看出马缨花的狡猾,然而也是她对现实的一种把握,用现在的话说,马缨花情商很高。

爱情的文章篇9

因此,作品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特点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能合理引导学生解决此重点,成了课前困扰的难题。

苦思冥想之余,在先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有关常识后,通过几轮诵读,让学生对本文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两组问题,课堂效果很好,尤其是巧妙自然地处理了让学生觉得敏感而又神秘的爱情话题。

现整理如下:

第一组问题:(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想将爱情这个神秘的话题在学生中变得轻松和直白一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正确与异往。)

问题1:《关雎》是《诗经》中的首篇,为何要将这首爱情诗编入中学课本让大家来学习?(学生讨论)

生1:因为这首民歌在当时流传很广,唱出了百姓的心声,有代表性。

生2:对爱情的讴赞也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之一。

生3:《诗经》在文学史上地位不可低估,作为开篇,或许是希望提倡某种爱情观吧。(学生哄笑)

师: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

问题2:那么,作品中的女子为何始终出现在采摘荇菜这样的场景中?谈谈理由。

生4:不停采摘荇菜,说明这位女子既忙碌,又勤劳。

生5:她不仅勤劳,而且动作优美,你看,“左右采之”,“左右流之”,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

生6:这位女子文静、美丽,又勤劳、善良,更为下文中男子对这位女子心生爱慕和思恋作了铺垫。

师:很好,在前文中用“窈窕”“淑”这些词来形容这个女子,说明她既文静、美丽,更勤劳、善良,这才是引起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而且文中称这位男子是“君子”,即有才有德,这样的爱情,纯洁、真诚,“乐而不淫”,充满健康向上、积极的精神。与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大家更赞赏作品中的爱情观吧?

(学生频频点头,互望,微笑。)

第二组问题:(设计这组问题则是将文章形式上的特点及作用作为教学重点来把握,希望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有进一步的明确,同时对平时的写作能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问题3:再读全诗,试寻找本诗形式上存在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1:押韵,对仗工整。

生2:不对,在形式上各章结构大体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的字句。

师:很好,这叫重章叠句,一咏三叹。那有什么作用呢?

(此环节从平时人们表达强烈感情时会采取的方式进行点拔,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小说《作客》中的情节。)

生3:人在抒发强烈感情时,会不停重复地表达。

生4:文章这样写是为了加强作品的感情,强烈地表达“君子”的炽热情怀,使内容层层递进,同时又增强节奏美感。

问题4:对,说得很好,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题中经常会有类似的考点,其作用在答题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思考一下是什么规律?

生5:文章形式的表现都是为文章主题和中心服务。

生6:有时也会烘托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不停重复说的一些话,不正反映了他麻木、迟钝的性格吗?

爱情的文章篇10

姣姣妈妈首先出场。她每日清晨出演的俨然一部默片,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有动作却无声音——那个为女儿准备早餐的妈妈,为了不惊扰女儿的睡梦,每个清晨,她都光着脚,不管炎热与寒冷。人们常说“大爱无言”,在姣姣妈妈这里,爱,不仅无言,甚而无声。文至此处,也甚动人,但小作者没有止笔。她把笔墨延伸至这种习惯的上一棒——奶奶处,这立刻让文章从一个点延伸到了一个面,从个人发展到了群体。顺着小作者的文思,我们看到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看到了母亲这个群体最可贵的品质:关爱儿女已成为一种习惯。文章意境顿然高远起来。

其后,恒虎妈妈以一副冷肃的表情登场。从头至尾,这位严肃的妈妈只要正面出现在读者面前,无一例外要带上她冷漠的“面具”,这迥异于人们常说的“母爱如水”。但“面具”之下真是冰凉吗?随着小作者的叙述,先后出现了两个答案:电脑里的网页地址——这是一个无声的表情,表情之下是不动声色的爱;妈妈在卧室里的笑——文章至结尾,小作者终于让妈妈露出了真面目,与之而来的是“一遍遍地念”、“吻了一下小字条”、“郑重其事地折叠好,放进了她的电脑包里”,这一段描写非常传神,且干净、妥帖、到位。应该说恒虎这篇文章是这组文章里最好的作品。

盈竹写的是干妈,但于自己有着与妈妈同样的关怀与爱,这种选材上的不拘泥值得倡导。文章以上坟为线索,选取干妈临终前的一个片段作为主干,这种剪裁题材的能力让人称道,文章也达到了表达忧伤与思念的目的。但对我与干妈之间如此“深情”的交代语焉不详,成为这篇作文的软肋。

丽云妈妈缺席了,她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似乎,她的爱也是缺席的。丽云生日,她连个电话都没打来。细想之下却非如此。整个文章充满丽云对妈妈的思念,这思念的背后是什么呢?如果妈妈在身边,这一切的恐惧都将消失,生日蛋糕的蜡烛将再一次照亮丽云幸福的面庞,家庭的责任也都扛在妈妈肩上……其实,丽云对妈妈的思念,是思念那份爱与担当,思念那份温柔与勇敢。从写作技巧而言,丽云写得朴素而扎实。开篇,她直抒胸臆,写对妈妈的思念——这是很多同学喜欢采用的方式,然后大段地描述自己与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情形。丽云却没有写过去的甜美时光,而是细致传神地“报道”了爷爷生病时自己的遭遇,这应该是文章最出彩的部分。这一段描写的笔力也可以看出丽云更长于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