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秋天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4-03 19:51:49

赞美秋天的诗句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展示了诗人“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一个“排”字,使诗人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2

1、一阵微风吹来,枫叶像一个个小铃铛发出清脆的铃声,天女散花似的落到地上。我捡起一片枫叶,用手摸摸,既不光滑,也不粗糙,红色从叶根向叶子中心延伸,叶子的五个角微带枯黄,根根叶脉呈辐射形的从叶根向上伸展。

2、一缕阳光,如水,清澈小径旁的枫。谁用军营早空的红霞,深秋晨曦的白云,织成这一片凝绯的轻绡。

3、我赞美枫叶,它红得似火,红得似血。鲜红鲜红的枫叶啊!你把秋天的激情点燃,你把秋天的激情礼赞。我爱你的浓烈,我爱你的热情奔放,是你染红了秋色,是你给了我秋天的遐想,秋的感叹!当我遥望无边的枫叶被落日照耀得如同燃烧的火焰时,我的心醉了,醉得全身的鲜血都在沸腾激荡。啊,枫叶!你向我热烈地述说着秋的美丽,秋的灿烂,秋的金贵。你向我展示了秋的胸怀,秋的丰采,生命的秋啊!只要有枫叶的执着,也会是红到天际、红成燃烧的火焰。我愿化成一片枫叶,在秋天里高歌,在秋天里自由自在地激情燃烧。是的,我不再为人生之秋而伤感,我今后的每一天都要为秋的红艳而努力,我赞美秋天,我赞美枫叶!

4、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5、我随手捡起一片刚刚飘落的枫叶,感觉有一丝无奈。枫叶原本是枫树的一部分,而季节的交替却无情的把它们分开,虽然彼此都很舍不得,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没有枫叶的枫树,可能没有人会欣赏它,而没有枫树就更不可能有枫叶。现在它们只能远远的对望着,也许它们在伤心,也许它们在哭泣,它们是多么希望能够长厢私守、永不分离,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无情的把他们分开。

6、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漫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接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又无几。

7、高大的枫树已被火红的枫叶所笼罩,在经过雨水的洗涤之后,原本火红的枫叶显得格外妖艳,()加之地上厚厚的落叶,天地仿佛已连为一体。配合着枫林间的雨雾,给人一种身临仙境般的感觉。

8、枫叶你如冒险岛的枫叶一样里不开我、你那火红的颜色。令我回想起当年的我。

9、十月,最美是枫叶。枫叶红了,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晚风习习,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河湖碧透泉瀑流清般的诗情画意。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夜泊枫桥的张继对着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独自感叹,辗转反侧。

10、枫叶为秋时情意最重,一生的坎坷,半世的情感,风雨寒霜,相侵无怨,朴实无华,为人咏赞,成一片情、片片情的漫山流丹。相思回味谁更美,晚霞红叶激情酣。红枫倚晚霞,彩霞情相恋。

11、枫叶为秋时情意最重,一生的坎坷,半世的情感,风雨寒霜,相侵无怨,朴实无华,为人咏赞,成一片情、片片情的漫山流丹。相思回味谁更美,晚霞红叶激情酣。红枫倚晚霞,彩霞情相恋……

12、枫叶,为秋时最美,她,以饱经风霜的磨砺,装点了漫山秋景瑰丽;她,以片片枫叶片片情,承接着赞美的诗句,可知道它内心凄凉的,却又无几。

13、天的长城因漫山火红的枫叶声名远播,它们扎根于岩石的缝隙,遒劲有力,像点燃的野火般在长城内外蔓延,染红了长城,也染红了萧索落寞的秋天。不同于一般植物的浓浓绿意,枫树,绿时耀眼,红时更是一塌糊涂、烂漫得无止境。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3

在来西湖之前,相信许多游客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事实上,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和西湖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西湖山水秀丽,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大大证明了这一点。请大家跟紧队伍,准备好亲眼目睹杭州西湖的风采吧!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5.68平方公里。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其中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淡雅朴素。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燥的心境,使人倍感景在城中立,水在景中摇,人在画中游。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江南画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南宋孙锐诗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代洪瞻祖也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等都是赞美平湖秋色的美景。平湖秋月以湖称映出周围的山水、树木,演得格外静谧。好像一副美妙的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尔一条船划过,我们不由得抱怨道:“船把我们的画划破啦!”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各位游客,愉快的西湖一日游已经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的配合。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您美好的回忆中。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4

秋,善良地把豆角般的果实挂满国槐、合欢的枝头;给树叶抹上一层浅黄色的色彩。但她又把新意带给法桐,让这异国知己拥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它毫不吝啬地把新意分给郁兰,使嫩绿的树叶格外耀眼。

秋任性地把地瓜花拂下头来,采撷走它的花瓣;但又如挥动过魔法棒似的,将龙爪槐的花变成种子。它不经意地撒下汗珠,给芙蕖装饰一番;却又调皮地把湖面打乱,但看上去却又有一番风韵。她把石榴逗笑,露出一排洁白的小牙齿;她把灯笼挂在柿树上不分昼夜地照着;她又是一位涂鸦师,把麦穗变黄;把棉花喷白;把苹果染红;把葡萄弄紫……田光中处处的风光都是她的“杰作”!

秋是容易唤起游子思乡的时节。或许人们看到大雁南飞,落英缤纷,惹起一丝思乡怅惘的愁绪,“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王湾的深情呼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尽了多少游子的悲酸往事?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宁静的季节,是充盈的季节,也是淡泊的季节。它经历了春天的蓬勃与夏天的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洁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秋如风,悄然改变着世界;秋如雨,洗涤着人们的心灵;秋如歌,描出一曲曲乐谱;秋如海,拥有着自由奔放的性情!听!秋之声,在轻轻哼着悠扬的曲调,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5

笋 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白居易在《食笋》中对它赞道:“……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在《初到黄州》中也对它大加赞赏:“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陆游以“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盛赞江西的“猫头笋”。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鲥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松花 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苏轼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白菜 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菘。范成大(1126-1193年,南宋著名诗人)有诗曰:“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苏轼也以“白菘类羔豚”、“白菜赛糕肠”来赞美它。他常用菘菜、蔓菁、荠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姜自制成“东坡羹”,并赋诗云:“开心暖胃闲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梅花 梅花既是著名观赏花木,又是一味良药,药用以白梅为主,有 “除烦安神、止渴生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之功用。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著名诗人)最喜欢用鲜梅花蘸蜜食用,并留下不朽的诗篇,其中《庆长叔招饮》诗云:“南烹北果聚君家,象箸水盘物物佳。只有蔗霜分不开,老夫自要嚼梅花。”

百合 百合由“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百片合成”而得名,自古以来被作为吉祥之物为人们所钟爱,是一种营养丰富、利脾润肺的食品。陆游喜食百合,曾作“更气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的佳句。

荠菜 荠菜具有独特诱人的清香和美味。苏轼用“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的诗句对它揄扬。陆游更是嗜荠成癖,咏诗赞其鲜润和香口:“ 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甚至“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了。

茼蒿 茼蒿具有开胃、健脾的作用。陆游视茼蒿为天赐佳蔬之一,其《初归杂咏》诗云:“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竟将采摘茼蒿比喻为仿佛置身于远离人间的仙境。

在我国素有“延寿客”之称,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吟唱或许是食菊最早的见证。李峤(644―713年,唐代诗人)的《九日应制得欢字》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节,长奉柏梁篇。”郑板桥的“南阳菊水多蓍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描写的就是古代郦县一带饮菊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事。

葡萄 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果肉、根、叶均可作药用。《神农本草经》说葡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增力”,而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阴补脾、健胃强身、益气安神的作用,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写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李时珍说葡萄酒“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这说明对于长期驻守苦寒边塞的王翰,的确应该适量常饮葡萄酒。

芡实 芡实是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芡实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等作用。《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的功效。苏轼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一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据说苏轼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米粥”, 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并谓“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6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赏析】

在词中,作者对赵晋榈娜烁瘛⑽牟筛予了极大的赞美。同时,由于二人遭遇相似,心有灵犀,同是报国无门,志不得伸,也反映了作者那种无奈、抑郁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片,是写清风峡的景色及赵晋的高尚品格。开篇:“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写出清风峡两侧重岩叠嶂,陡峭挺拔,刘辉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云儿飘浮,鸟儿飞翔,山涧中野花红似一片晚霞,高山上绿色葱葱,这美丽的景象扑满视野。但这里人迹罕至,住在这里,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就是回答这个问题。“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在此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即使“门前有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不要迎接为好。“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如果无人伴君而感到凄凉时,就多栽些竹子吧。这几句词,层层递进,赞美了赵晋槌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7

2、《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4、《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8

1.重点句子,精读指导。

师:刚才是同桌之间的交流,现在是全班交流的时间。请把你找到的句子大声告诉大家。(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出示相应句子)

A.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师:这句好像和王勃一点关系都没有,怎能说明他有才气呢?

生:别人不敢,而王勃却敢,而且还写得那么好,是他的才气让他那么有勇气。

师:(点拨)你的发现真不简单,这是同他人比着夸。你们能读出当时的样子吗?

师:比一比,觉得王勃真是不同于一般人,只有才气非凡的人才敢当众表现。

B.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他有才气?

生:从“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看出他有才气。

师:(点拨)这段文字在直接夸我们的少年王勃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意思吗?

(答案略)

师:是呀,才气就在三个成语中流淌。这三个成语是对王勃的最高赞赏,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三个成语吧。(生读)

师:虽然他没有桌子高,虽然还是一脸的孩子气,却在众人面前笔走如飞,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王勃的自信和潇洒。(生有感情地朗读)

C.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找这一句的同学很多,说说你的见解。

生:有胆量不一定有才气,写得快不一定写得好,都督的评价充分证明了王勃的才气。

师:(点拨)这是借着别人的口夸我们的少年王勃呢。

师:“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谁来学学拍案叫绝的样子来读读都督的话?(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师:其他在座的各位又会怎么夸呢?

生:一个小小的毛孩子,真的不简单,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生: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比不上一个孩子,真是惭愧呀。

生: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师:当时一定是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赞叹声一大片。文章中没有写的,你们却能想到,把短短的文章读长了,那是读书的一种本领。

D.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师:这句话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经怎么样了?可以用你知道的词语表达一下。

生:远近闻名、声名远扬、名声在外……

师:读作者的文章,想自己的感受,这才是会读书。(点拨)这是从侧面夸奖我们的少年王勃呢。

E.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师:什么叫“千古传诵”?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只有大家都说好,那才是真好。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有才气的人才能做到。

师:(点拨)王勃的当场文章却能千古传诵,这是用他的成绩夸。王勃是我们少年儿童的骄傲,让我们骄傲地读一读他那永久的辉煌成绩。(学生朗读)

2.学以致用,指导说话。

师:读了这么多夸王勃的句子,说说有哪几种夸奖方法?

生:与他人比着夸,写表现直接夸,借着别人的口夸,用成绩夸。

师:我们也来学一学,夸夸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打个头,来个总起句,你们来接力。听好了!申奥是我们班的跑步高手,在学校的一次运动会上,发令枪一响——,接下来你们怎么夸?

生:他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师:这是直接夸,而且用了比喻。

生:才跑了十几秒,就把其他选手甩在了后面。

师:这是比着夸。

生:周围的同学都忍不住啧啧赞叹:“申奥真是好样的。”

师:这是借着别人的口夸。

生:只一会儿工夫,申奥就获得了第一名。

师:这是用他的成绩夸。

师:(小结)咱们也会夸奖了,还夸得申奥心里美美的。读进去欣赏一番,跳出来学习一招,读书就要这样才能学有所得。老师请同学们把文中夸奖王勃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感受多角度夸奖人的力量。(师出示组合后的句子,学生练读)

3.欣赏诗句,感悟意境。

师:(过渡)申奥跑步棒,王勃的诗写得绝,令都督拍案叫绝的是哪一句呢?

生(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一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短短两个自然段,却包含了那一刻太多的美景,你能把那种美丽找出来吗?

生:灿烂的云霞很美。

生:云霞缓缓地飘动很美。

生:野鸭慢慢地飞很美。

生:天空很美,秋水很美。

生:水天一色很美,野鸭披着云霞很美。

师:这样的美,美在广阔;这样的美,美在宁静;广阔的水天无言,灿烂的落霞无声,水天之间只有一只野鸭轻轻地飞,能读出那份美丽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朗读也是一种美,声音同样可以展现美好的画面。只有感染自己的声音才能感染别人。

师:王勃看到的景象很美,课文写得更美,让我们美美地背一背,把美丽留在心中。(生跟随音乐、动画练习背诵文字)

二、片段点评

1.精选探究话题,有一条学“写”的主线。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只是抓住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悬念,也就没有什么深度探究的价值。金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很独到,抓住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从文中表现王勃有才气的句子中学习多角度夸别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同时,在练习背诵精彩片段中学习景物描写。这就把认识人物和景物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学习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2.正确处理“读”“写”,选择合适的训练时机。

首先,注重归纳“写”法,引导读中学“写”。抓住重点句子交流的时机,及时点拨夸赞方法,还通过及时的小结让学生懂得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夸奖王勃有才气,使学生了解、掌握了“写”的基本技巧。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9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申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4分)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另1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6分)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3分)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枫叶礼赞阅读答案

1.(4分)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两个特征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各占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三个要点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赞美秋天的诗句篇10

1.讽喻说

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

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

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

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

长恨歌:歌是文体。恨:遗憾。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

整首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哪个国王没有三妻四妾,更何况“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羞花美女――杨玉环,如何不令玄宗为之倾情?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表现玄宗在得到玉环后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便是佐证。这不能不说作者是在极力赞美二人的爱情。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作者只用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就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轻轻带过,重点写了玄宗无奈痛失贵妃的极度撕心裂肺之感。

第三部分诗人用大量笔墨,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来渲染李对杨的忠贞思念之情。去蜀地,黄土飞扬,秋风萧瑟,栈道曲折,高入云霄,山高行人少,旌旗无光,天色暗淡。这是作者用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李隆基的哀情。在蜀地,水碧、山青、月明。走便巴山蜀水,无心赏景。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这是诗人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哀更哀。回到长安,作者更是写了李对杨的思念之情。从春天思念到秋天、从白天思念到夜晚、从夜晚思念到天亮。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作者不厌其详,由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忧伤无度。写出了李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洪都客”到完,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了李杨二人虽天上人间,却彼此思念痴心不改。特别是仙境中的杨贵妃,见到汉使,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说明二人心心相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进一步深化了爱情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