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已死十篇

时间:2023-03-20 09:07:09

爱情已死

爱情已死篇1

There was a friend you saw every day when you were little. The friend with whom you built forts1), told scary stories (trying not to fall asleep first), and ran around in the neighborhood until you had to come in for dinner. All of the most thrilling, scary, confusing parts of growing up and navigating a world three sizes too big for you seemed manageable with them. Catching fireflies and wiggling around in sleeping bags, setting up a tent in your backyard, seemed like the stuff of a dangerous safari2). You were sure you could catch a lion together, if only provided with the proper equipment.

But things happened. You moved away, or they did, or seeing each other just got too hard. Even a simple change of school can do it. Before you know it, you’re an actual adult, and the person who knew you best for such an enormous part of your life—the only person with whom you share such an extraordinary quantity of childhood memories—is gone.

There was the person who taught you how to love. The person with whom you felt more alive and real and full than you ever imagined possible, who seemed to love even the dark, ugly corners of yourself you were constantly trying to squirrel3) away. They licked4) your wounds and told you that you were beautiful. They took you on adventures that didn’t even require you leaving your house. Between the bedroom, the kitchen, and the plush5), perfect couch, you existed in a kind of seclusion from ever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You didn’t need anyone else. You lost entire days kissing, talking, laughing in the car holding hands over the stick shift. You remember the things they showed you, things you were certain that no other human had ever been privy6) to. With them, you were some kind of royalty, protected from the ugliness of the world outside.

But things happened. And one night, you found yourselves at the rough, tattered7) end of a conversation that spanned several hours and had clearly been overdue for weeks. You had both said things that stung, that made you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this was all some sort of mirage8), that you could have imagined such a beautiful interlude9) out of such a crippling10) need to feel loved in some way. You feel the tears welling up and burning the corners of your eyes, but promised yourself a thousand times before arriving that—no, you would not cry tonight. But you do cry. And they cry. And you hold each other and cry. But in the morning, it’s still over. It’s gone.

There was the friend with whom you came of age. Learning how to kiss, how to sneak a beer, how to run away quickly if you heard an authority figure coming—they made the education seem easy, even comfortable, learning everything by your side. You swapped11) tips, you grew, you started to figure out life in a way that adulthood would eventually demand. You started to understand what it meant to save money, to make hard choices, to worry about your future. Without realizing you were doing it, the two of you held hands and waved goodbye to the childhood that was clearly fading into your past. Though the future was scary, unclear, and full of all the tedium you knew would wear on your spirit; knowing that someone just like you was taking the step as well made it alright. “Everything is gonna change,” you would whisper at night, staring up at the stars, passing a single bottle between the two of you. “I know,” they would reply. And you knew, just knew, that it would always be the two of you seeing the change together.

But things happened. You had failed to account for the changes that would literally pull you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at would make you a sort of new person, that would leave one or the other longing to forget about their wild days before adulthood and everything that came with it. From a distance, emotional or geographic, the rate at which you come together to share everything dwindles12) to nothingness. Eventually, it’s been too long to just call them back. Things have become strange, and there’s a certain metallic taste in your mouth when you think of the memories that have evaporated into thin air behind you.

Where do these people go? What do they do? Is there some kind of colony in which they all live together, holding hands and thinking of the time they spent with you? Of course not. People are whole entities with their own struggles and histories and reasons for not calling back, and they can’t spend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inking about how great it was when you two were together. But it was great, wasn’t it? And the idea that they can go a whole lifetime without ever looking back and feeling that aching, sinking feeling in their stomach, that crippling nostalgia—it’s almost worse than the ending itself. The separation is so much more bearable when you know that you both look back fondly, and would always want to meet for a coffee, should the occasion arise.

Just because you two are no longer the comic book duo13) that you once were doesn’t mean that you don’t want to see a Christmas card from their new family, or hear about their big move, or hear whatever became of their incredible talent for drawing. This isn’t about a broken heart. A broken heart implies a kind of shattering, a searching of the hardwood floor for pieces that might have gotten lost under the couch. Yours isn’t broken; it’s long-since been patched together and, despite the occasional stutter14), functions quite well. This is about a heart that aches with memories too big for its fragile little form, that is bursting on all sides from love that longs to be accepted, to at least be vocalized15). This is a heart that dies a slow, quiet death from this need we have to pretend as though something never existed the second that it is over.

And where does the love go? Because it’s impossible to believe that it simply ceases to be a part of our universe, that it falls into some pinprick16)-sized black hole and no longer floats amongst us. Things are better because you caught fireflies in your back yard, because you kissed under a blanket, because you drove around in circles in your parents’ car, blasting music. This lost love must still exist somewhere, transmuting17) into more love and better love and love for people who haven’t yet felt it. It must be there, because you still remember it.

Maybe we just need to hear that they do, too.

小时候,你有一个天天见面的好朋友。他/她和你一起搭建城堡,讲恐怖故事(为了不第一个入睡),在街巷里奔跑嬉戏,直到你不得不回家吃饭。在你成长过程中,在你探索一个远比你自身视野庞大的世界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一些最令人激动、最使人恐慌、最让人困惑的东西,但有了他/她,所有这一切似乎都不在话下。逮萤火虫,在睡袋里翻来覆去,在后院里搭建帐篷——这一切似乎就是一次充满危险的狩猎之旅。你相信,只要有合适的装备,你们在一起连狮子都能捕到。

但世事无常。你搬家了,或者他/她搬家了,或者只是你们很难再见面。哪怕只是转学这样的小事也能使你们分开。不知不觉间,你已真的长大成人,而那个在你人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了解你的人——那个唯一能够和你分享一桩桩一幕幕童年记忆的人——却已不在你身边。

那是一个教你如何去爱的人,一个在你身边会令你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更真实、更充实的人,一个似乎连你身上最阴暗、最丑陋的地方都会喜欢的人——虽然你自己总想把这些地方隐藏起来。他/她为你舔舐伤口,对你说你很美。他/她甚至不需要你离开家门也能带你踏上探险之旅。从卧室到厨房再到舒适柔软的沙发,你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里。别人你谁也不需要。你们整天在汽车里亲吻、交谈、欢笑,在变速杆上方手握着手。你还记得他/她给你看的那些东西——那些你确信别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和他/她在一起,你就像王孙贵族一般,受到百般呵护,远离外界的丑恶。

但世事无常。一个夜晚,你们进行了一次艰难的、令人心力交瘁的交谈,持续了几个钟头。显然,这次谈话几周之前就该进行了。你们都说了一些伤人的话,这些话让你怀疑这一切是否只是一个幻觉,你是否应该把它想象成一个因为极度渴望在某种程度上被爱而产生的美丽插曲。你感到泪水在眼里打转,灼烧着你的眼角,但在此之前,你已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了一千次:不,今晚你不能哭。但你还是哭了。他/她也哭了。你们相拥而泣。但第二天早上,这一切还是结束了,消失了。

那是一个与你一起长大的朋友。你们一起学会了亲吻,学会了偷喝啤酒,学会听到某个“权威人士”走来就赶紧跑开。他/她似乎让成长教育变得容易,甚至舒心,你不管学什么都有他/她在身旁陪伴。你们一起交换心得,一起成长,你们开始以成人世界所要求的方式来理解人生。你们开始明白攒钱的意义,开始做一些艰难的选择,开始为将来担忧。不知不觉间,童年已完全消逝,成为过去,你们俩手牵着手,一起向童年挥别。尽管未来让人担忧,尽管前途未卜,尽管你知道未来会枯燥乏味、消磨斗志,但知道有个人正和你一样也在迈步前行,你心里就会无比踏实。“一切都会改变的。”你轻轻地说。那是在一个夜晚,你凝视着天上的繁星,你们两人轮流喝着一瓶酒。“我知道。”他/她会这样回答。你也知道,非常肯定地知道,和你一起亲历这种变化的一定非他/她莫属。

但世事无常。有些变化是你无法解释清楚的,这些变化使你们各奔东西,使你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另一个人,使你们中的一个或另一个渴望忘掉成年之前那些疯狂的日子,忘掉伴随着成年而来的一切。隔着遥远的距离——不管这距离是感情上的还是地理上的——你们重新聚首、分享一切的机会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消失。最终,因为时间太久已无法将他/她唤回。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记忆就像蒸汽一样,在你身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当你想起这一切,嘴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味道。

这些人去了哪里?他们都在做什么?这世上有没有一个特殊的结界,在那里他们都生活在一起,手拉着手,思念着和你一起共度的时光?当然没有。人是自成一体的实体,有着自己的奋争、自己的历史,也有不回顾过去的理由。他们不可能把余生都花在回忆你们俩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美妙上。但你们在一起的日子确实很美妙,不是吗?一想到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回头,不会感受到那种痛苦的、颓丧的感觉,那种令人心碎的怀旧之情,这简直比天各一方的现实更令人难以忍受。但当你知道你们都在深情地回忆往事,也总是希望在机缘巧合的时候能够见上一面,喝喝咖啡,那么天各一方也就不那么难以忍受了。

你俩已经不再是那个一起看漫画书的二人组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想收到来自他们新家庭的圣诞卡,不想听到他们的大变动,或者不想了解他们那不可思议的绘画才能现在怎样了。这并不牵涉心碎的问题。心如果碎了就会散落一地,你恐怕要趴在实木地板上寻找那有可能散落在沙发下面的碎片了。你的心并没有碎,它早就被缝合在一起了,虽然偶尔会有点故障,但功能却正常。这是一颗痛苦的心,载着太多的记忆,以致那小小的、脆弱的形体已无法容纳;这是一颗因爱而膨胀的心,渴望有人接纳,或者至少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是一颗缓缓地、悄悄死去的心,因为我们需要在这份爱结束之时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爱去了哪里?因为很难相信爱就这样从我们的宇宙中消失了,不再是它的一部分;很难相信爱掉进了某个针孔大的黑洞里,不再徜徉于我们中间。你们曾在后院里捉过萤火虫,你们曾蒙着毛毯亲吻,你们曾开着父母的车一圈又一圈地兜风,音乐开得震天响——因为有了这一切,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失去的爱一定还存在于某个地方,转化成更多的爱,更美的爱,让没有感受过爱的人也能感受到的爱。爱一定还存在着,因为它就活在你记忆里。

也许我们只需要知道,爱也活在他/她的记忆里。

1. fort [f??(r)t] n. 堡垒

2. safari [s??fɑ?ri] n. (尤指在东非的)狩猎旅行;探险

3. squirrel [?skw?r?l] vt. 把……藏起来

4. lick [l?k] vt. 舔

5. plush [pl??] adj. 舒适的

6. privy [?pr?vi] adj. 私下知悉的

7. tattered [?t?t?(r)d] adj. 疲劳的,疲倦的

8. mirage [?m?rɑ??] n. 幻想

9. interlude [??nt?(r)?lu?d] n. 插曲

10. crippling [?kr?pl??] adj. 严重损害身体的

11. swap [sw?p] vt. 交换

12. dwindle [?dw?nd(?)l] vi. 缩小

13. duo [?dju???] n. 一对;一双

14. stutter [?st?t?(r)] n. 突突的响声

15. vocalize [?v??k?la?z] vt. 发出声音;说

爱情已死篇2

宗教与自由的艰难选择

罗塞蒂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信仰、受难与禁欲等宗教主题的。对宗教的眷恋,使她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比如她在《圣灰星期三》中写道:“耶稣,我爱你吗?你的爱太遥远,我够不着,她躲在天堂的光里。”[4]在这首诗中罗塞蒂反复地吟唱“天堂”,希望身后能升入天堂,但又担心自己得不到上帝的眷顾。罗塞蒂的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其实是对现实存在不满的反映,一种寄希望于来世的表现。通过诗歌,她在反复质问耶稣的爱为何离人如此遥远。可见,罗塞蒂对耶稣已经产生了怀疑,这不是一个普通教徒所能做到的。站在耶稣面前的罗塞蒂,俨然已具有了存在主义觉醒意识。在另一首名为《修道院门槛》的诗歌中,罗塞蒂借用“修道院门槛”这一意象,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面对宗教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心理。这也说明了罗塞蒂并非是一个“洁白无暇”的修女,她也有强烈的个人理想和对自由的渴望。“自由哲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我命定是自由的,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们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别的限制,或者可以说,我们没有停止我们自由的自由。”[5]罗塞蒂在诗歌中对自由的呐喊是她萌发存在主义意识的表现。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是人的本性。人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狄金森眼中的存在也有类似的特点,在她看来存在应该是摆脱依附、自由选择的存在。可是,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排斥,而是同样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她生活在有着浓郁宗教氛围的新英格兰。在其家乡阿默斯特小镇,加尔文教统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有人都被要求将灵魂奉献给耶稣。狄金森质疑宗教观点和神学的价值观。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和罗塞蒂相似,狄金森也要面对宗教与自由的艰难选择。一方面,她顶住了宗教压力,终生没有成为教徒;而另一方面,在她的内心深处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了一种负罪感。她在诗中写道:“我不放你走,除非你为我祝福”。这正是她与上帝关系的真实写照。诗人的自我永远处于抗争、搏击的状态,而这抗争不仅是为了远离信仰,同时也是为了接近上帝。在《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一诗中,诗人通过模仿死者弥留之际意识逐渐涣散的过程,以考证来世的确定性及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也反映了她对宗教的矛盾心理。

爱情诗里的入世哲学

尽管罗塞蒂已经是一位具有了存在主义觉醒意识的教徒。但她的日常生活、诗歌创作,乃至谈婚论嫁,还是要受到上帝存在的约束和影响。年轻时的罗塞蒂长相甜美,常为其兄拉斐尔前派诗人、画家但丁•罗塞蒂做模特。18岁时,她爱上了画家詹姆士•科林逊并与他订婚,但因为科林逊信奉的是天主教,与英国国教的教义相互冲突,所以两年后罗塞蒂解除了婚约。1862年,她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学者查尔斯•凯利,后又因凯利是无神论者终使两人劳燕分飞。此后,她还一度爱上了有妇之夫威廉姆•司各特,但结果也是有缘无分。

罗塞蒂通过诗歌述说着自己失败的爱情,在表达了对爱情失望的同时也反映出自己缺乏行动力的入世表现。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要由人自己的行动来决定和体现的,而不是由上帝掌握和安排的。情感的创伤让罗塞蒂的诗歌带上了浓重的忧郁和悲哀的情调。《第一日》是罗塞蒂的一首哀婉感人的十四行诗“:我多么希望自己还记得你我邂逅的第一日,第一时,第一刻,它或是灿烂如夏或是暗淡如冬,我只能如此说。”[6]在该诗中,诗人抒发了自己急切地想找回与爱人第一次相会的那份记忆。却又不能不为自己年少无知不懂得珍惜而懊悔不已。在面对宗教与爱情的艰难抉择中,成年后的她依旧是无可奈何。她在《想念》中写道“:请想念我吧,当我已经不在———不在这里,在远方,寂静的田园;当你已不能握住我的手腕,握住了我的手,我欲去又徘徊。”[7]可以看出,罗塞蒂对于爱情始终保持了一种被动的姿态。她渴望被记住,被怀念,甚至希望被再一次握住双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哲学”,即“入世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鼓励人行动,尤其是把人置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存在状态下,并以绝对自由的事实性来强加于人,使其处于孤立无援又不得不行动的人生悬崖之巅,人必须要行动。”[8]站在爱情的世界里,罗塞蒂虽然孤立无援,却用另外一种方式采取了行动。她在诗歌创作中直白地道出了自己爱的心声,迈出了“入世”的步子,突破了宗教的禁锢。

与罗塞蒂相似,狄金森也曾经历过几次失败的爱情,这也是导致她隐居及终生未嫁的主要原因。虽然狄金森思考的是入世的问题,但采取的态度则是出世的回避。学者们认为,狄金森先后与沃兹沃斯、希金森、罗德等人有过感情纠葛。1854年,狄金森在费城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英俊潇洒的已婚牧师沃兹沃斯并深深地爱上了他。迪金森的一些诗歌和书信都是见证这份爱情的有力证据。甚至可以说沃兹沃斯是触发狄金森诗歌灵感的缪斯,因为她们交往的这几年恰好是狄金森写诗最多的年份。然而,沃兹沃斯已有妻儿,并且身为牧师。在爱情和宗教法度的抉择面前,狄金森选择了后者。1860年,狄金森在爱情诗《但愿我是,你的夏季》中写到对沃兹沃斯的思念:“但愿我是,你的夏季,/当夏季的日子播翅飞去!/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当夜莺和黄鹂精疲力竭。/为你开花,逃出墓地,/让我的花开得成行成列!/请采撷我吧———秋牡丹———/你的花———永远是你的!”这首诗比喻贴切,正是狄金森内心的真实写照。

与罗塞蒂一样,狄金森爱的行动也同样只是通过诗歌创作来展示的。相比之下,狄金森的爱情诗更加充满激情。比如《暴风雨夜》:“暴风雨夜!暴风雨夜!/我若和你同在一起,/暴风雨夜就是/豪奢的喜悦!/风,无能为力———/心,已在港内———/罗盘,不必!/海图,不必!/泛舟在伊甸园———/啊,海!/但愿我能,今夜,/泊在你的水域!”这首诗描写了暴风雨夜,一对恋人心中却是豪奢的喜悦。在拉丁文中“luxury”有“lust”(强烈的)的意思,所以,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对其爱人狂野的爱。对爱和幸福的强烈渴望让诗歌中的她穿越了层层风雨,到达了幸福的港湾。这种对爱情大胆、露骨的描写更体现了诗人对宗教的蔑视和对真我存在的追求。

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意识

死亡对存在主义来说是一个核心问题。海德格尔说过,“畏”,是对死的体验。而死作为此在之本质,并不是停止呼吸或停止思维的那一刻,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无时不在的心理体验[9]。因此,存在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只有当人读懂了死,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将死亡看作是自在存在,一种不需要理论观念陈述自然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存在主义对待死亡的总体原则是直面死亡。

罗塞蒂一生身体羸弱,健康欠佳,感情生活又多挫折,晚年更是孤单寂寞,疾病缠身。因此,她钟爱离群索居的生活,在诵经祈祷中独自陷入冥思玄想。对“死亡”的关注几乎贯穿了她所有的作品。她的一系列与死亡相关的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死亡的深刻感悟:死亡是独立存在,不依赖他物,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比如在《歌》中,罗塞蒂指出“当生命逝去时,不需要爱人用悲歌来哀悼,不需要爱人用玫瑰和翠柏来纪念。只要绿草相伴,只要有雨水和露珠儿的滋润”。这首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诗人的眼里,生命如同绿草,柔弱却顽强,死亡也不过是绿草的枯黄,是大自然的必然轮回。有一生就必有一死。在诗人看来死更是新生的黎明,它是生的一部分。对死亡的深刻感悟使诗人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悲哀,克服恐惧、坦然面对死亡、超越死亡。诗人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意识在这首诗里表述得淋漓尽致。

与罗塞蒂相比,狄金森对死亡的感悟也毫不逊色。狄金森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甚至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她一生创作的1775首诗歌中,有600多首是以死亡为题材的。她从生者和死者两个角度来描写死亡。有时,她还把死亡拟人化,让死亡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说来也怪,狄金森常常在写诗之前就摆出了一副已经死去了的姿态,也许这是她在对自己的死亡进行大胆想象和预测吧?她不知不觉地把未来加以无限制的延伸,把死看作是对未来之图景的一种透视。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种人超越了现在,并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而在这未来之图中认识到一种“永恒的生活”[10]。比如在《我的河在向你奔来》一诗中她写道:“我的河在向你奔来———欢迎么?蓝色的海!哦,慈祥的海啊———我的河在等候回答———我将从僻陋的源头带给你一条条溪流———说啊,接住我,海。”在这首诗中,诗人把人生比作河流,把死亡比作河流归海,河流必然会流向大海。河流从无到有,直到淹没在海洋中。这与存在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人存在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一直在向着死亡推进。人存在最后归结于空无,因为人存在必然会走向死亡,这是无法逃脱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待死亡的淡定心态。

爱情已死篇3

在生与死转换的顷刻,当生命邂逅死亡的那一瞬间,爱让我们坚信:生命尽管脆弱,但血脉能创造奇迹。没有等级,没有歧视,没有性别,没有大小。情,在废墟中延伸;爱,在灾难中升华!“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爱的真诚和深情,让我们一遍又一遍的为之动容,一次又一次的泪如雨下。一个又一个揪心而感人的的画面,让我们的心疼了又疼,碎了又碎。

生死不离!面对丈夫谭千秋的遗体,妻子张关蓉在与丈夫牵手的最后一那一刻,让我们从这位普通的中国女性身上,看到了悲痛中的从容;痛失妻子的男子包含着深情,将妻子的身体与自已绑在一起,化悲痛给妻子死后的尊严,让我们见证了大毁灭后人性的高度;当死神来临的时候,妻子用一声“我爱你”来支撑瓦砾下的丈夫战胜死神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为这对爱和勇气的缔造者动容;一对被埋了139个小时的夫妇,隔着一道墙,在三天三夜的时间里,彼此鼓励着战胜了死神。让我们再一次想到了生死相依,只想握紧亲人的手!

母爱无边!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短信来告诉自己只有三四个月的孩子:“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年轻的母亲,用伟大的母爱,孕育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生命奇迹;宋雪梅,这位让日本搜救队员流泪的年龄只有28岁的母亲,在楼房倒塌母女被埋后,一直都是用双手将75天的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命原本是一种成长的痕迹,花开了,也只有心心相印的人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大灾面前有大爱。面对这一个个普通却超越了普通的生命,我除了感到自己的奢侈和自惭形秽之外,只能是无地自容,只可以无话可说。所有的语言除了有奢侈的嫌疑之外,依旧是奢侈。面对他们,我们能做和会做的是一边怀念死去的同伴,一边延续和培植怒放的生命。大灾之后,学会去坚强,去好好的活下去。这是我们对死者最好的安慰,也是我们可以告慰亡灵的最好方式。

很久了,我不敢再轻易的去面对爱的家园,因为在我们的家园里,爱在脱变和变异的同时,也让我的心在不该拐弯的地方拐了弯。我走得太远了,远的怠慢了对家园的那份情感,那份爱。遥感的距离,是我不敢去触摸因遥远的距离而传递出的那种久违的疼痛感。洪烛先生的诗《废墟上的祖国》最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今夜,我写下‘祖国’这两个字……比往日有着更为复杂的感情……只敢轻轻、轻轻地念出来,生怕……稍微一用劲,就碰着它的伤口……其实它的心,比伤口还要疼”

真的,已经有很久了,我已淡忘了以前的四川。因为生存的繁华、喧嚣、嘈杂,因为功利的左右,因为前程的影响,因为杂草丛生的心灵来不及或得不到及时的修正。我们再也听不到来自心灵的那中赤诚的呼唤:“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相信生命不息……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搭起双手筑城你回家的路基。”

爱情已死篇4

1、我在想,人们总是在写世界的死尸,同样,总是在写爱情的死尸。

2、我长得太矮了,太平庸了,大街上永远也没有人回头看我了!关于衰老

3、任何一个女人都比男人神秘,比男人聪明、生动、清新,从来也不想做男人。

4、不喜欢那种让所有男人神魂颠倒的狐狸精式的女人,那种女人只有在制造悲剧的时候才可爱。

5、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6、不喜欢那种让所有的男人神魂颠倒的狐狸精式的女人,那种女人只有在制造悲剧时才可爱,在重罪法庭上她们才会令人敬仰。

7、我的面容已经被深深的干枯的皱纹撕得四分五裂,皮肤也支离破碎了。它不像某些娟秀纤细的容颜那样,从此便告毁去,它原有的轮廓依然存在,不过,实质已经被摧毁了。我的容颜是被摧毁了。

8、作家是难以忍受的,他杀人、做坏事。写作是自杀性的,是可怕的,可人们仍在写。

9、干吗要介绍作家呢?他们的书就已足够。

10、每当我有了欲望,就有了爱情。

11、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眼看着衰老在我颜面上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的面容各有关部位也发生了变化……我倒并没有被这一切吓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颜面上肆虐践踏,就好象我很有兴趣读一本书一样……我知道衰老有一天也会减缓下来,按它通常的步伐徐徐前进。

12、确实没有必要把美丽的衣装罩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在写作。

13、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

14、我生活的故事是不存在的。它是不存在的。它没有中心,没有路,没有线。有大片地方,大家都以为那里有个什么人,其实什么人也没有。

15、夫妻之间最真实的东西是背叛;任何一对夫妻,哪怕是最美满的夫妻,都不可能在爱情中相互激励;在通奸中,女人因害怕和偷偷摸摸而兴奋,男人则从中看到一个更能激起情欲的目标。

16、男人,应该非常的爱他们,非常非常的爱他们,否则,就不可能忍受他们。

17、当一个人开始回忆的时候,就已经苍老。

18、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

19、假如你要写发生在威尼斯的故事,就别去威尼斯。

20、当我越写,我就越不存在。我不能走出来,我迷失在文里。

21、现在,我看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在十八岁,十五岁,就已经有了以后我中年时期因饮酒过度而有的那副面孔的先兆了。

22、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否则他们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但她又认为,如果活着没有爱,心中没有的位置,没有期待的位置,那是无法想象的。

23、喜欢只写过一部小说的作家。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圣经》、米什莱、夏多布里昂、卢梭、帕斯卡尔、勒南的《耶稣传》、《克莱芙王妃》、拉辛、波德莱尔,觉得萨特和波伏瓦都不是作家。

24、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25、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肌肤之亲,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26、不忠是爱情中剩下的最真的东西。是能够期待的东西。

27、同性恋像癌症一样是一种必死无疑的疾病。

28、杜拉斯,我烦透你了。

29、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

30、饮酒使孤独发出声响,最后就让人除了酗酒之外别无所好。饮酒也不一定就是想死,不是。但没有想到自杀也就不可能去喝酒。靠酗酒活下去,那就是死亡近在咫尺地活着。狂饮之时,自戕也就防止了,因为有这样一个意念,人死了也就喝不成了。醉酒于是用来承受世界的虚空,行星的平衡,行星在空间不可移动的运行,对你来说,还有那痛苦挣扎所在地专有的那种默无声息的冷漠。

31、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但如果活着没有爱,心中没有爱的位置,没有期待的位置,那又是无法想像的。

爱情已死篇5

1.是不是相约殉情

殉情自杀的完成,很重要的一步是自杀的方式。

关于自杀的方式,来自我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说,62%的自杀者选择了服用农药或鼠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单纯的自杀相比,殉情自杀往往是两个人的自杀,两个人的自杀自然要比一个人的自杀更复杂,其结束生命的方式也更为复杂。

由于殉情者结束生命的复杂方式,并不像最初想象得那么容易那么简单那么轻松,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变化,结果不免演绎出形形色色的情杀案,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2002年3月26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番禺沙湾法庭开庭,审理一起特殊的故意杀人案。

25岁的被告人小潘是吴川市王村港镇人,初中文化。2001年8月23日因涉嫌故意杀人被警方刑事拘留。9月26日被逮捕。被害人小王1982年出生,湖南衡阳人,系小潘的女友。

小潘被带上被告席,他被检察机关指控犯故意杀人罪。而小潘却在自我辩护中理直气壮地说:“我勒死我的女朋友,是因为我们两人对生活、对未来都丧失了信心,因此我们约好了自杀。”

那么,这起刑事案件是相约殉情自杀?还是有计划的情杀?应该如何量刑?控辩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1年8月16日晚上10点左右。小潘与被害人小王人住番禺区大石镇南兴青年旅馆207房。第二天上午9时许,小潘用客房里的白毛巾勒住小王的脖子,将小王勒死在床上。之后,小潘逃离现场。

经法医鉴定,小王系被外界暴力勒颈,致机械性窒息死亡。

对于检察机关指控自己的杀人行为,小潘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却令人意外地提出,他和小王是一对情侣,由于对前途失去信心,才相约自杀以求解脱。女友的先死是两人事先商量好的,是女友向他提出来的,而且自己被抓获时也正准备要自杀。

小潘在法庭上详细陈述了他与女友相约自杀的经过。

2000年8月。他在番禺大石镇的一家美容美发店里结识了湖南妹子小王,几次交往之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2000年10月份,他和小王一起到湖南长沙,开了一问精品店,做起了“夫妻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01年春节期间,小潘和小王一起到王的老家湖南衡阳。拜见了小王的父母之后,订下一纸婚约,计划2001年底结婚。订婚之后,小潘将一个存有8000元人民币的存折交给了小王的父母,作为聘金。但是,好景不长,一天晚上,小潘晚上出街时,被十多个男子绑架到一座偏僻的大山上,其中6个男子拿着水管、铁棍连续打了他十几小时,将他身上存了13万元的银行卡抢走。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被抢劫后,小潘几乎绝望了。后来,由于精品店的生意每况愈下前景也不看好,自己的钱又被抢光,也就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资本。他和小王都感到前途渺茫,便决心共同赴死以解决所有人世的烦恼。

2001年8月16日晚6时左右,他和小王从白云区坐公共汽车来到番禺洛溪新城,后来打出租车到了大石镇的一家旅馆。因为认识旅店老板,他没有登记就入住207房间。冲完凉后,两个人谈了很长的时间,心情都不太好。第二天早上七八点钟,两个人早早醒来,又谈了半小时。由于看不到将来的希望,他们便决定自杀殉情,将来在天堂里共享幸福生活。

可是怎么自杀呢?小王问:咱们两个人谁先死啊?小潘说,既然要死就要一起死。小王拿出一粒安眠药,又问:你有安眠药吗?小潘回答说,一粒安眠药,连一个人都不够用。后来,小王转过身去,小潘看到了旅馆的毛巾,心里就明白了小王的意思。小潘便说,也好,我先帮你自杀,然后我在空调电线上上吊自杀。小王同意后,小潘就从房里拿了一条毛巾,跪在她的身边,开始勒她,然后,自己转过头去闭着眼睛不敢看她……直到她死亡。

站在被告席上的小潘泣不成声地说,他本来打算也要自杀的,但看到自己的女友被勒死后口吐白沫、嘴角流血、眼睛翻白的恐怖样子,就想回老家跟父母道个别再死。于是,他杀死小王后,就逃回了吴川老家。见到年迈的父母后,他泣不成声地告诉父母,他杀了自己的女朋友,这是最后一次向二老人家告别的。父母亲手足无措,只是与他抱头痛哭。

小潘买了50多粒安眠药,随身携带逃离了老家。8月22日晚,小潘来到湛江市一家酒店。小潘说,他来到这里有两个意义,第一,这是他和小王曾经住过的地方,他们曾经在这里享受过最甜蜜的爱情生活:第二,他准备在这里跟几个朋友做最后的告别,然后自杀殉情。他正在和几个朋友告别时,被警方捉拿归案。

庭审最后。小潘痛哭流涕说,自己的确做错了。他说自己多次向王的父母表示“对不起”,表示他和小王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并请求法官给予“赎罪的机会”。

对于故意杀人的行为,控辩双方都没有异议,但对于杀人的动机,双方却针锋相对。

公诉人认为,小潘杀人的动机是故意的,不是相约自杀。按照小潘的说法,他在长沙做生意时被人抢劫了十多万元,并多处受伤,养伤用了好几个月,这次受难使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付诸东流,因此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是他所说的这件被抢劫的事情曾经向当地警方报过警,他却拿不出相关证据佐证自己已被抢劫。

小潘的辩护人提出,小潘的行为是典型的相约自杀。辩护人举证说,小王被杀时,身体上没有留下挣扎的痕迹。旅馆服务员也没有听到任何呼救的动静,可以推断小王是愿意赴死的。但小潘在杀死女友后,因为胆怯,选择了回家向父母告别后再服用安眠药自杀的方式。他请求法庭对小潘酌情从轻处罚。

庭审中,受害人小王的父母也来到法庭。小王的父亲认为,女儿的死,是受到小潘的逼迫,绝不是自愿的!他女儿根本没有自杀的动机,小潘是早有预谋,故意要杀死她的!因为小潘不满小王向他提出分手,恼怒之下,起了杀心。小王的父亲说,小王身高1.60米,皮肤白皙。长得比较出众。2000年9月到广州打工,刚来一个月就认识了小潘,很快就被小潘以送她去长沙学美容美发为由,带到长沙。其实,小潘根本没让小王学美容美发。本以为女儿回到长沙,离家近点可以经常看看女儿,但小潘到了长沙后,从来没把他们的住址、电话告诉小王的家人。即使家人多次提出要求到长沙看看小王,也都被小潘拒绝。小潘的行为太反常了!小王的父亲说他也多次通过电话提醒女儿在交往中多一点儿心眼。2001年春节,小王回家过年,小潘每天打四五个电话到王家,但小王每次都不听电话。后来小潘干脆直接跑到王家,苦苦哀求,不知怎么搞的,小王最后竟然答应了小潘的求婚。但小王还不到法定的结婚年龄,王父就提出用传统方式订婚:聘金一万元。2月底,小潘给了王父一个存有8000元的存折,但却没有告诉取款的密码。到了3月份的一天,小王突然说,要跟小潘解除婚约,让父亲将8000元聘金退给小潘。本来对小潘就没有好感的王父,马上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于是,王父将存折给了女儿,女儿交给父亲两封小潘的信,王父看到上 面有“如果我再骚扰你和你的家人,我愿意承担刑事处罚!”王父便以为女儿已经和小潘彻底分手,终于放下心头上的一块石头。一个月以后,小王又离家打工,一直没有和家里联系。在她死前的一个星期,她给父亲打了个传呼,留下一个手机号码。但父亲每次打这个电话都显示说话费余额不足。2001年8月16日晚上10点多,父亲给女儿打了一个电话,问她“吃饭没有?”小王回答说“吃过了。”话音刚落,电话就被掐断,再打的时候电话已经关机。王父怎么也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听到女儿的声音。

辩护律师在庭审时出具了一份证人证言。证人证言说:在8月16日晚,小潘从广州回到吴川市,半路上打电话给我,要求出来宵夜。两人约好同村的另一朋友在一大排档吃完宵夜后,小潘到一家商店买来了烧给死人的冥钞和香烟,随后烧了,也不知道他是烧给谁的。后来小潘要求我帮忙买安眠药,我以“量太大。人家不会卖”为由拒绝了。辩护人据此提出,杀人后的小潘已买了大量安眠药准备自杀,说明他有自杀的倾向,由此可推定他的确是与小王相约自杀。法庭应据此酌情从轻对小潘的处罚。

公诉人指出,小潘杀人是铁的事实,即使两人相约自杀,也不是法定从轻处罚的情节,不影响对他的定罪量刑。何况所谓的相约自杀完全是他自己陈述的,并没有证据支持。

2.因爱无望杀死所爱的人

2001年10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自称杀女友是“帮她自杀”的案件。被告人小余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而司法机关减轻对小余处罚的原因则是,“鉴于其有自首的情节”。

2001年2月20日下午3时,上海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先后两次接到报警电话,说话声音断断续续的,说是一对小夫妻殉情自杀,快请抢救。警方接到求救后,迅速赶到报警地点。推门进去,只见室内到处是血,一对青年男女双双倒在血泊之中。女的颈部被戳数刀,还缠绕着一根电线,已经气绝多时;男的颈部也有多处刀伤,气管被割破,但还有一丝气息。警方迅速将他送往医院抢救,并立刻展开侦查。

公安机关很快查明,打报警电话的就是这位经过抢救脱险的男青年小余,已经死去的女青年是他追求的恋人小沈。

小余与女青年小沈是同一企业的员工,曾经是恋人。小余向警方自称是为抗拒小沈的父母反对他俩恋爱而双双殉情自杀。

出生于农村的小余1996年在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很快与同厂的女青年小林发生了恋爱关系。一年后,小余跳槽到一家台资企业担任技术员。报到上班的那天,小余在公司大厅里遇上了做礼仪小姐的小沈。小沈眉清目秀、温文尔雅,小余看到她第一眼就身不由己,从此为这个只看过一眼的女孩子夜不能寐。此时的小余。已与未婚妻小林同居一室,但他无法摆脱小沈对自己的吸引,便经常借故接近小沈。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小余颇有心计的表演终于赢得了小沈的芳心,但由于小沈父母、小余父母的反对,小余只好与小林结了婚。婚姻并没有切断小余和小沈的来往,小余想“找个爱我的人做老婆,找个我爱的人做情妇”,能够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但是,纸里包不住火,为此,时常引发妻子跟他的争吵。半年后,小余以“感情不和”与小林协议离婚。离婚后,小余托媒人转弯抹角地向小沈的父母提亲。小沈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坚决要求女儿断绝与小余的来往,小沈于是慢慢疏远小余。小余感到两头都要落空,不由着急起来。

2月20日上午,小余趁小沈的父母不在,相约来到小沈的家里要“把话说清楚”。在与小沈交谈中,小余觉得与小沈结婚已经无望,便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沈的右侧颈部连刺数刀,之后又用台灯线缠在沈的颈部勒到小沈不能动弹。之后,他想自杀,用水果刀在自己颈部连刺几刀,又割破气管,然后身体不支倒在地上。疼痛难忍中,他又萌发了求生的欲望,就用手机拨打了110报警求助。

被拘捕后,小余自称他与小沈相爱,为了抗拒小沈的父母反对而殉情自杀。小沈是自己刺颈自杀,但由于她自杀不彻底,他才用电灯线勒她的颈部帮她自杀的。

警方的法医鉴定认为,从死者右侧颈部所受损伤的程度、深度及创道的方向分析,确认死者本人不易形成上述损伤。

公安机关为此做了进一步调查,小余终于供述了用刀戳死小沈的犯罪事实。

虽然小余曾经想自杀,并且也已实施了自杀,但是,这起案子并不是两人相爱殉情,小余犯下了故意杀人罪,所谓殉情的说法不过是他企图用来掩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香港也发生一起男女殉情不遂事件。据警方披露,这一对再婚男女因为受到感情和经济问题困扰,计划双双自杀殉情。就在这对男女准备双双跳楼殉情的时候,男方因“临阵退缩”,再无勇气跳下,女方则由24楼坠下,单身赴黄泉。按香港法律,在双方口头协议下自杀,若其中一方“退缩”,事后很有可能构成误杀罪,最高可被判监10年。

可是,在这类男女相约殉情不遂的事件中,往往都是女性按着事先的约定自杀了,或者是被杀了。而临阵退却或脱逃的大都是男性,在我的调查中还没有一例女性自杀未遂,可见,在这类殉情未遂事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还是女性,显然是因为女性更痴情更执著,也就更容易上当受骗,这就不能不引起女性的深思。

3.说是殉情其实是报复

《爱你爱到杀死你》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对这部电影的名字特别在意,爱到杀死你该是怎样一种恶毒的爱?我常常想。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到深处也生恨。爱你爱到杀死你,就是追求爱的人因得不到对方的爱而产生的一种报复行为吧?

殉情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失恋者提出的所谓“殉情”,其实质就是一种报复,一种犯罪,但他的动机却是出于对对方的“爱”。

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奇特的故意杀人中止案,因恋爱不成强拉女友跳河“殉情”的被告人常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常某是灵宝市西阎乡人。1999年2月,他与女友郭某订了婚。之后,郭某及其家人觉得常某性格有些怪,提出退婚。5月14日晚9时许,常某得知郭某要退婚,立刻赶来郭家。再三要求与郭某私下里“谈一谈”。

郭某觉得两人毕竟恋爱过,毕竟有过感情,他来要求自己“谈一谈”也能理解。毕竟他还是爱自己的,不想与自己分手,自己也应该安慰安慰他。同时明确告诉他自己不适合他,两个人还是应该分手的。这样将来对两个人都有好处,不然,等到处不下去才分手。必然是两败俱伤,对谁都不好。好说好散嘛,大家还是朋友嘛。

其实,郭某还是想得太天真,也太善良,或者说她对常某这种男人还是不太了解。

两人散步来到黄河岸边,常某一再讲述自己对郭某忠贞不移的爱情,发誓要让她能够过上最幸福的日子。要让她成为最幸福最骄傲的女人。但他没有想到,无论他怎么赌咒发誓地讲。郭某都不再为他心动,都不 想接受他的爱情。说到最后,他终于知道了,郭某退婚的决心已经不可改变。一种绝望的心情油然而生,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从此再也没有意义,因为他失去恋人郭某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与其活着忍受失恋的煎熬,还不如彻底告别人间的痛苦。

他沉重地告诉郭某,我爱你!永远爱你!到死我都爱你!海枯石烂不变心。为了证明我对你的爱,我们今天一起投河吧!我要用我的死向你证明我对你的爱永远不变!没有你的爱我宁愿为你去死!

他一时冲动,失去理智。居然请求已经不再爱他的女孩跟他一起殉情而死,这怎么可能呢?可见他已经到了情令智昏的地步。

我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跳河呢?你用不着用死来证明你爱我。我不是不知道你爱我。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你总是说你爱我,可是,你也得让我选择我爱不爱你呀!郭某理所当然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

恼羞成怒的常某突然发疯,两手猛地抹住郭某的脖子,郭某根本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没有任何防备,手脚不过挣扎了几下,他被他抹得昏死过去,倒在地上。

他抱起身体绵软的郭某,踉踉跄跄走进黄河。

没想到河边的水不够深,常某喝醉酒一样,抱着郭某走在淤泥里深一脚浅一脚,渐渐拔不出脚来,终于抱着郭某摔倒在泥水里。被扔到泥水里的郭某呛了水,一阵猛烈地咳嗽。又开始喘气了。

这时常某听到了郭某的哭泣。头脑忽然清醒过来,顿生悔意,慌忙把郭某从水中救起,抱上岸来。但是,后经鉴定,郭某已被抹成重伤。

法院经审理认为,常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属于犯罪中止,因此,判处其有期徒刑七年。

万幸的是常某虽然失去理智但又突然清醒过来,终止了所谓的殉情,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只是,善良的郭某不能不汲取一个教训,本来她已经决定退婚,她就不该在那么晚的时间还接受他的邀请去那种没人的僻静地方,因为这种时间这种环境,总是会给男人一种暗示,暗示他们之间还有爱情。郭某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就会无意中给他提供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机会。

4.殉情者身后又起诉讼案

因为殉情引发的民事纠纷也很多。

2003年5月,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因女儿殉情而死,母亲将女儿的前男友告上了法院,她认为女儿是为情所困才走上绝路的,提出索要精神抚慰金3万元。

这位母亲姓李,1998年带女儿来北京打工,租房子居住。因为女儿与房东的儿子交往甚多,便渐生情愫,很快两个年轻人热烈地相爱了。

在恋爱将要进入谈婚论嫁的时候,房东的儿子突然提出要与李家女儿分手。

李家女儿情窦初开,第一次谈恋爱,怎么也不能承受分手的打击,不肯接受男方的要求。

男方不肯罢休。第二次向女方提出分手,李家女儿很激动,明确告诉男方,为了爱情,你要是真的分手我就去死!既然男方不肯改变分手的决心,女方毅然决然选择了服毒自杀。李家母亲得知此事后悲恸欲绝,就以女儿是被男友带去的毒药毒死、女儿的死与其男友有关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女儿男友赔偿精神伤害抚慰金3万元。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人们就不再谈论情感了。这位前男友提出,他的前女友所服毒药并非由他提供,至于她的死也根本与他无关。这位前男友还说。他这位自杀的女友还曾在他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用刀刺中了他的腹部。

在我写作本书时,此案还没有结果。但可以料定的是,这位母亲是否能够得到赔偿最关键的问题是,她女儿的死是否与其前男友有直接因果关系。

这种民事纠纷已经有了作出判决的先例。

2002年12月26日。一起由殉情引发的索赔案,在河南省卢氏县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

17岁少女任某与时某已经爱得刻骨铭心,已经爱得如同一家人,爱得尽人皆知。但是,小小年龄爱得时间长了也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时某就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再爱她,要与她结束他们的爱情,要与她分手。任某坚决不同意,你说爱我就爱我,说同居就同居,现在你说不爱我就不爱我,你说得这么简单?那怎么可以!但是时某仍然表示他们再也不可能破镜重圆。任某没法忍受时某如此绝情,当着男友的面跳下水渠自杀。曾经爱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友见她跳下水去,看也不看,转身离开她跳水的地方。

落水的少女也许明白了自己不该为这种男人轻生,也许仍然没有后悔觉得很应该为这种男人献身,对此,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确实在水渠中挣扎了一段时间,然后溺水而亡。

死者任某原为卢氏县卫生学校学生。2000年9月。任某与同校男生时某恋爱,一年后两人同居,随后不久两人出现裂痕。

一次,任某因为一件小事与时某发生了争执,事后任某生病躺在床上,她满心希望时某能够来看她,然而。时某根本没有回来看望她。伤心的任某尽管依然爱着时某,但还是忍不住给时某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还是分手吧!也许这对你我很不公平。我承认你为我付出了很多,但你也伤害我很多,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我需要一个关心我、爱护我的男朋友。而不是一个只拿我开心。不拿我当朋友的人……”

这封信透露出任某的矛盾心理,其实还是不肯放弃他们的爱情。当然。时某也难以放弃这段感情。2001年暑假,两人进入“冷战”状态,忍着思念互不来往。秋季开学后,两人因为牵挂着对方。还彼此偷偷地看望过对方。开学后的几天,两人很快进入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中。

2001年9月4日,时某的中学同学、一个让他心仪已久的女孩走近他的生活。两个人有了来往。一天两人散步时,恰巧被任某撞见。

任某与时某先是为此发生激烈争吵,争吵到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人又厮打起来。

第二天夜里12时,两人在县城东边大水渠旁谈话。任某要求时某跟他原来的同学断交,维持他们之间的爱情。

时某明确表示:“我们现在年龄还小。过两年再说,现在我谁都不想谈了。”

任某听到时某这么说,一下子蒙了,她说:“你不谈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说着翻过水渠边的栏杆就要跳水,被时某拉了回来。

又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是6日凌晨两点左右,时某说外面这么冷受不了,我们快回家去睡觉吧!但他没走出多远,就听到背后扑通一声,任某已经跳入几米深的大水渠,还在水里喊着:“时××,我在水里!……”但是,时某再也没有转回身,径直跑回家中。

此后,时某一直未敢将此事告诉任何人。

9月6日,任某的尸体被人发现。

后来,任某的家人和老师找到时某追问事情的真相,他才说出实情。

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首先主持调解,由时某家人拿出5000元、县卫校拿出1000元给任某做丧葬费。但是,关于时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法律人士却有争论。

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时某与任某由恋爱同居又 和他人恋爱,并和任某发生厮打,其先前的过错行为是导致任某自杀的原因。时某的先前行为也使其有救助任某的法定义务,且时某有救助能力而不作为,导致了任某的死亡。因此,时某应对任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也有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时某的行为和任某的死亡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时某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时某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最终,司法机关认为时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未追究其刑事责任。

2002年9月29日,任某的父母以时某和女儿之死有因果关系、县卫校疏于管理也应承担责任为由,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要求二者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卢氏县人民法院受理了该案。

2002年12月26日,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时某在得知任某有自杀意图后,未及时进行必要的劝阻,并且在听到任某跳水自杀后也没有实施必要的救助,事后也没有及时告知有关方面,应负一定责任。而任某在开学之初没有按学校通知回校报到,根据校方规定。已经视为自动退学,县卫校不应承担责任。同时,法院认为,原告之女任某死亡时未满18岁,虽系未成年人,但应当有正确判断和辨别跳大渠会有怎样后果的能力,因此,应当对自己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据此,法院判决时某在已经赔偿原告5000元丧葬费的基础上。再赔偿1万元精神抚慰金;县卫校不承担责任。

这个事件我所以要不厌其详地写出全过程,就是想让读者知道。法律对这种事件的态度,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你不能不考虑法律对这类事件的裁定,你也会由此选择自己的行动。

人生本来就是由许多意外和不幸组成的,所以我们才想不断挑战苦难去获取幸福,稍有挫折就要轻生,受到惩罚的只能是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再者说,这种自杀的女孩子大都很小。也就很幼稚。她们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所以她们才轻易选择自杀,在她们心中说不定还以为,她们只是去去很快就会回来的。如果她们经历了一些苦难,对人生稍有认识的话,她们也许就会明白,我们并没有权利如此对待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不就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生命原来是与许多人息息相关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为爱情自杀的行为实在是不值得的,不可取的。

在我调查到的这类事件中。因为无法忍受分手而自杀的全是女孩子。这就不能不引起女孩们的思考,为什么你们总是最容易受到伤害?为什么又总是经不起伤害?

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有消息传来,又有一名女大学生因为男友提出分手而自杀。

这名女大学生在高中时就与男友相爱。两个人为了长相守不分离,特意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真就如愿考上了同一所大学。两个人手挽手一起报到,进了大学嘛,感觉就是不一样,再也不是中学的环境、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你做什么事和不做什么事都不会再有人说三道四,虽然大学与高中只不过隔了一个夏天。两者可是有天地之差啊!刚刚从高中走出来的一对大学生就像似从笼子里飞出的鸟儿,彻底自由了,自由地同居了。同居到了大三,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毕业了就要成家了,就要一起过日子了,可是,同居的男友这个时候却突然一脸的严肃跟她说,我们分手吧!她问为什么分手?男友说,我已经爱上了我的同班同学,而且已经,已经……

她说不出话来了,男友总算没有骗她,把实情告诉了她。现在本来就是一个自由恋爱想爱谁就爱谁的时代,爱你没商量,不爱你也没商量,她也不能哭着求他一定要爱自己。

只是夜里一个人躺到床上,她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轰轰烈烈爱了这么多年,好容易从地下熬到了地上,好容易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结果相爱相知的两个人却突然之间成了陌路人。此刻她哭得枕头上满是泪水,她躺在床上饭也不想吃,水也不想喝,她觉得既然已经失去了他,吃与喝也都没有必要了。此刻,她只想到了她与他的现在、他与她的现在,就是没有想到她的父母、她的亲戚、她的朋友、她的未来。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挣扎着站起来,最后呼唤一声那个已经移情别恋的男生的名字(不对,他已经是移情别恋的男人),然后轻轻推开窗户,爬上窗台,紧紧闭起双眼,一头栽下去。

你想到了结局吗?

我不能不流泪,虽然是在心里。

早晨人们发现她一息尚存,送她进了医院,虽然她被抢救过来,但却摔成了腰椎骨折。腰椎骨折的她,因为手里没有钱,只能留在急诊室观察治疗。父母虽然已经知道了她的不幸,但他们也拿不出钱来为她治伤,为了能够供她上大学,他们已经把所有的积蓄都用上了,他们说什么也没想到他们用尽心血和财力供她念书,到头来却是这样一个让人绝望的结局。

她摔成腰椎骨折,残害了自己。也残害了父母的未来。

爱情已死篇6

关键词: 海明威 尼克形象系列小说 死亡 爱情 暴力

尼克形象系列小说的实质是:海明威在不同的时段,以某个相对固定的视点,用短篇小说的样式记录了尼克的生命历程和心路过程,死亡、爱情和暴力。作为20世纪初美国青年的一种典型,尼克的成长过程揭示了美国那一代青年失望、迷惘乃至颓废的根由,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死亡情结

千百年来,爱与死都是文学史上永远写不完的主题,作为自然规律,死亡是任何有机生命体都不可避免的现实。正像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所说的:“‘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他就算不上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所以死亡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也不例外,死亡是他表现的重要主题,甚至尼克故事也是从死亡开始的,他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带有浓郁的死亡情结。

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死亡情结的初现是在《三声枪响》中,这也是尼克故事的开端。死亡带给主人公的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恐惧。作者将死亡作为童年尼克面对的第一件事情,从教堂的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中,尼克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听到对生命的赞美和珍惜,而是“头一次明白自己早晚难逃一死”,所以当他夜晚一个人在万籁俱寂的森林中时,感到的是对死亡无止境的害怕和恐惧,当这种恐惧达到极度状态时,尼克最终是用三声枪响来化解的,令尼克恐惧的不是黑暗而是死亡,更有意味的是他对死亡的最初察觉,竟然是由赞美诗中得来的。这一点值得注意,一个年少的孩子,在赞美诗中听到的却是死亡,然后又用枪声来驱散死亡带来的恐惧,尼克的生命之初便和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开始。

在《印第安人营地》中作者让尼克目睹剖宫产和自杀事件,死亡带给尼克的是深沉的思考。印第安产妇难产两天受尽疼痛,才诞下了新生命,让他明白,生是如此的艰难,而她的丈夫却因无法忍受妻子受苦,自己又无能为力,竟用一把小小的剃须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原来,死是如此的容易。这一生一死、一难一易,带给尼克的是无尽的沉思。

灰色的开始预示着灰色的过程,尼克故事的整体都弥漫着令人压抑的灰色基调,死亡便是构成这种基调的一大元素,如影随形地出现在尼克的生活中。《杀人者》是尼克离家出走步入社会后对死亡的进一步认识,而这次死亡带给他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故事中安德烈森面对死神既无恐惧,又不逃避,反而气定神闲地等待着它的来临,他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平静让尼克震惊,周围人冷漠的态度更是令尼克不解,尼克已经从刚开始的思考生与死,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死,转变为困惑与迷惘,人们对待生命的轻率态度让他无所适从,死亡促使尼克去思考,最终年轻的尼克选择了逃避。在故事的结尾,尼克选择了离开,因为他觉得这种事情太可怕了,他不想和这些人一样漠视生命。

尼克跟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战场,见到了残酷无情的屠杀和无处不在的死亡,这种情形让他不再珍视生命,在死神面前他已无能为力,甚至连以前仅存的勇气也失掉了。这从他描述死亡时戏谑的语气就能看出:“尸体有单个的,也有成堆的,茂密的野草也有,沿路也有,口袋都给兜底翻了出来,身上叮满了苍蝇,无论单个的还是成堆的,尸体的四周总是纸片狼藉。”在尼克看来,这些都是不值得关注的,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场战争谁胜谁负罢了,如影随形的死神已经让尼克觉得人的脆弱至极,于是最终选择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包括死亡。

在《父与子》中尼克无意间在与儿子的对话中透漏,父亲是自杀的,并觉得“如果他写它,他就能摆脱它。他已经用写它们的做法摆脱掉许多事情”,这时尼克已经学会平静的地面对死亡了,正如海明威所说:“我父亲是自杀的。我年轻的时候还认为他是个懦夫,但是后来我学会了正视死亡。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叫我惧怕的变形”。

二、爱情母题

爱情是生活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文学长廊里历久弥新的主题,跟其他作家一样,海明威在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也没有忘记去描写它。从《十个印第安人》中初恋受挫到《了却一段情》和《三天大风》中无疾而终的爱情,再到《新婚之日》中与海伦走向婚姻殿堂,我们可以依稀看见尼克情感成长的历程,爱情是他生活的一大主题。

初恋是美好的,也是充满遗憾的,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所以才会令尼克心碎。《父与子》《十个印第安人》《最后一方净土》描写了尼克的这段初恋经历,特鲁迪是尼克的初恋,也是尼克的心结,她的出现影响了尼克整个情感历程。在《父与子》中尼克回忆了这段感情,背景是大自然,恋人是两个天真的孩子,没有金钱,没有利害关系,有的只是森林和年少的孩子,这就是尼克纯洁的初恋。

在《十个印第安人》中尼克从父亲那儿得知了特鲁迪的背叛,这让他觉得很伤心,甚至觉得心碎了,她的背叛是尼克在感情中困惑的根源,让他对爱情无所适从,认真的态度最后得来的却是背叛,与其这样,不如选择无所谓,所谓无所谓、不负责任是尼克以后对待感情的基调。尼克不再对感情采取认真的态度,感情经历成为了尼克转变的一大因素,特鲁迪的背叛让尼克对爱情产生了怀疑,突出表现在尼克下一段与玛乔丽的感情上。

由于初恋特鲁迪的背叛,尼克顿时觉得爱情“没劲儿”,而在感情上采取了十分随意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了却一段情》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尼克带着玛乔丽一起去钓鱼,两人并肩坐在沙滩边本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结果因为尼克的一句“没意思,什么都没意思”,两人便分道扬镳了,没有任何的解释、任何的挽留。少年的尼克面对爱情困惑,我们却因尼克与玛乔丽无疾而终的感情而困惑。《三天大风》表现了尼克与玛乔丽分手后茫然若失的状态,无吵架、无解释、无挽留地分手并没有让尼克感到轻松,恋爱的终结使尼克达到了摆脱玛乔丽的目的,但这种感觉并不是他所预想的感受。他既不轻松又无法释怀,只好与好友比尔一起,偷偷痛饮威士忌,在醉意朦胧中寻求解脱。在与玛乔丽的这段感情中,尼克一改初恋时认真投入的态度,而采取随意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但这并没有使他走出对感情的困惑,反而让他更加迷惘。

时间让尼克变得渐渐成熟了起来,对于爱情,尼克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度夏的人们》中他与凯特谈恋爱,并且得到了的满足,在这个故事中,尼克阐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认为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动心之外还要有一份温存。这个尼克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不吵架、不解释、不挽留就和女友分手的尼克了。在《新婚之日》中尼克与海伦结了婚,尼克终于听从了拥有幸福婚姻的勤务兵约翰的观点结了婚,他走出了初恋和战争留给他的创伤,走进了婚姻殿堂,尼克比以前成熟了。

三、暴力法则

暴力在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充斥在尼克的生活中,并在战争中达到了顶峰,尼克便是在这充满暴力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医生夫妇》是尼克故事中暴力主题的开始。尼克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参与整件事情的发生,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尼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整件事情的原委看得清清楚楚。布尔顿的“赖账”,父亲的临阵退缩,以及母亲不能够正视邪恶,都被尼克看在了眼里。海明威在这里让尼克建立起面对暴力时的两个法则:勇气法则和正视邪恶的法则,这在尼克以后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拳击家》和《杀人者》是尼克故事暴力主题的进一步展现,在这个畸形的社会里,暴力竟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拳击手阿德本是以前的拳击冠军,可以说是强者了,可是还是被畸形的社会给击溃。拳击生涯使他的脸上伤痕累累,耳朵只剩下残根,如果说这是外显的暴力的话,那人们还至少可以防范,但社会的偏见又使得阿德的家庭生活不得安宁,这是一种内隐的暴力,这种形式的暴力可以将社会中像阿德这样的强者击溃,而且又无从对它进行防范。显然,它要比外显的暴力更加令人恐怖,它才是致使阿德疯掉的终极原因,而唯一能够治疗阿德疯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暴制暴――当他发作时狠狠打一下他的后脑勺。巴格斯的表现虽然属友善行为,却同样是以暴力的形式显示出来的,这让尼克深思。

《杀人者》中的情形更是令尼克震惊,两个杀手无冤无仇,就要杀死一个生命,而那个生命却气定神闲地等待着这件事的发生,对尼克而言,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所采取的漠然的态度。暴力之所以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猖狂,是因为有提供它衍生的温床,但尼克不想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坚守自己面对暴力时的勇气法则和正视邪恶的法则。

战争作为暴力的终极形式呈现在尼克故事中。海明威生活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把自己对战争的反思融入尼克的成长经历中。战争不仅给尼克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而且给他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烙印。在面对暴力的终极显现时,尼克放弃了自己曾经恪守的勇气法则和正视邪恶的法则,战争不仅打碎了这两大法则,而且打碎了尼克本人,无情的战争也让他对生活包括爱情都产生了怀疑。在所有的暴力形式中,战争留给尼克的是伤害最长久的。在《在异乡》中,通过意大利少校的遭遇,尼克终于明白了,战争不仅毁掉了美国青年,而且毁掉了“在异乡”的青年,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遭遇。

四、结语

尼克故事也是从死亡开始的,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带有浓郁的死亡情结;从《十个印第安人》中初恋受挫到《新婚之日》中与海伦走向婚姻殿堂,我们可以依稀看见尼克情感成长的历程;暴力在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充斥在尼克的生活中,并在战争中达到了顶峰,尼克便是在这充满暴力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死亡、爱情、暴力是它的三大表现主题,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尼克故事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36一137.

爱情已死篇7

好了伤忘了痛,没什么,反正再伤也有药能治好,死不了,因为身体好。

失了足磕了头失了忆,有什么,大不了一笔勾销重新寻觅,总有一天会装满最多又尝试去磕一磕脑袋,不记得那就重新再来。

有什么好担心,反正年华大把,好好撒撒,以后去到哪里都撒一点,风流过快活过。碰了钉子撞了板子有什么好怕,反正有条命什么不可以干,要干就趁年轻,横闯竖荡死不了,爱赌甚么就赌什么,反正还有命一条,大不了把命也搭上而已,怕什么。

不怕死不怕痛,年轻嘛,失败了还有大把机会可以翻身。

天大地大路无数,这条行不通还可以有N条走,反正年轻,反正有本钱,反正不怕死,去哪儿混不到一口饭吃呢。

就算是给人家洗马桶也能混口饭吧。

有什么赌不起,朋友没了那就再混几个,跟家人吵架了大不了离家出走,反正饿不死。

爱情又算什么,情人而已,这个吹了就找那个,脚踏N条船又有什么所谓,反正来日方长嘛。

打架杀人放火,有什么赌不起呀,大不了判个刑坐个监,十年之后出来又是一条汉子。吃几颗丸子而已,又不能死,怕什么。

谁没偷过东西谁没撒过谎,偷点钱说个大话又不能要了你的命,怕什么。

旷课逃学打架泡妞勾引男人,哪一样能搞出人命呢,什么不可以干。

被抛弃了遭分手了,那就来个自杀,我看你来不来求我下来继续和你在一起,一直觉得自己的死大过天,恨不得全世界都为你的存亡而大费周章,觉得世界甚至宇宙,少了你不可。少了你,地球就转动不了,少了你,世界末日就到,少了你,全人类将面临毁灭……

反正,你是天,你是地,谁少了你都会活不下去。

还到处跟人张扬,死有什么不好,我为情而活为情而死,我是为了最爱的人而死的。

青春有什么赌不起的,世界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青春确实赌得起,赋予一个人此生最大的胆量。

青春赌得起,可是人生输不起。一颗心也输不起。

青春这个,赌掉时间赌掉年华赌掉亲情赌掉友情赌掉爱情,接下来就会赌掉人生。

没有谁少了谁活不下去。

你不是天你不是地,你只是一个人,你只是一个人捧着一颗心去看世界。遇到亲情可以众叛亲离,遇到友情可以以计比计可以勾心斗角,碰上爱情就认为牵扯了一整个世界,爱的人是世界,爱的人人是氧气,非他不可。然后就沉沦了,相信有爱你们就会有一生,就什么都不用怕了。

到头来呢,你死你活是你自个儿的事,跟他无关跟世界无关。

输掉了一颗心,你不再相信世界有什么值得你再去付出,冷眼观世,最后输掉你一整场人生。

输了。

爱情已死篇8

寇乃馨、黄国伦这对令人称羡的“神雕侠侣”,将不只在纸上谈兵、文间论情,更将携手以微课互动的方式,陪伴喜爱他们的读者近距离交流婚姻幸福的智慧与能量!

在演艺圈一个接一个幸福神话被爆料幻灭的乱世中,黄国伦和寇乃馨仍然稳稳地、暖暖地、狠狠地相知相爱着……她和他,默契十足地宣誓:“谈恋爱,有本事就谈一辈子!”

谈一辈子恋爱?真的可能吗?

2017年,妇唱夫随微课第一弹!就要和你聊聊―

1.我们要坚定拒绝被判死刑!

人心是非常奇妙和敏感的,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接受许多有形无形的催眠与暗示,当你潜意识相信婚姻就该是爱情的坟墓,那么,不死也会丢掉半条命!

要先破自己的心魔!破江湖传言!破负面暗示!

怎么破?如何才能让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希望?到底是对象的问题,还是你的心态有问题?

2.什么叫作“爱情的坟墓”?

坟墓代表着死亡,而死亡,即意味着生机的消失。当两人之间的爱停止不动时,离坟墓也就不远了。而这样死气沉沉的寂寞,不是一朝一夕引发的,我们该如何避免踏进爱情的冰冷棺材?如何拥有危机感,随时保持警觉,远离爱的死亡桎梏?

3.小心被盗墓!千万不能“知足常不乐”!

有时候,比死亡更惨的是不死不活,像行尸走肉般麻木地生活着。迟钝的你以为爱还鲜活,其实早已濒危。坟墓从来不是安全的堡垒,会腐朽会崩塌,还多的是盗墓贼伺机而动!如何防火防盗防意外?如何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满足?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

4.请坚决维持恋人之间的“羞耻之心”!

你们之间是恋人还是亲人?或者只能算是“室友”?你是否测量过你们目前对彼此的吸引力指数?

你有多久不曾在他面前小鹿乱撞般心跳加速?你当着他宽衣解带还会害羞吗?你上厕所还会锁门吗?在他面前打嗝放屁会脸红吗?也许你会说,老夫老妻的,连孩子都生了,谈羞耻心是不是矫情啊?但你知道吗,“羞耻心”和爱情热度可是高度相关的,想让你的他常常对你心动不已吗?这需要智慧!

5.谁都是外貌协会!

谁不好色?区别只在于承不承认而已!谁都会老,但关键是如何能让他仍然能看见你的美好。

_纷的世界里,就该有鲜活的容颜!如何在忙乱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出油烟而不染;在分秒必争的育儿节奏下,还来得及装点打理自己?你想知道吗?

6.有礼走遍天下;无礼,有爱也寸步难行!

结婚这么久了还来礼节这套,会不会太不现实?古人对恩爱夫妻的描述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样美好的状态我们也能拥有吗?

当然可以!婚姻中,要的不是“有理”,而是“有礼”!这个“礼”,指的是“礼物”,更是“礼貌”!

如何善用礼物讨爱人欢喜?如何以礼相待,让爱情更被珍惜?请听我们的分享。

7.手来脚来,让爱活起来!

如何让你和他之间的爱复活?活着的特质就是会动、能动,必须动起来!

我动、你动,还得要互动!眼神的互动、语言的互动、肢体的互动……怎么动才能激活爱情?怎么动才能撩拨起?这是个技术活儿。

爱情已死篇9

葬礼联系了两人,慢慢他们才知道彼此的阴影:男孩曾经历死亡,那是一次荒唐的车祸,在他昏迷不醒期间,已经死去的父母被下葬,他为失去与父母最后告别的机会耿耿于怀;女孩和酗酒的母亲、姐姐一起生活,已死去的父亲是护林员,她只能回到自然才能回忆起依稀的父爱。他俩的相爱被女孩暗喻为达尔文发现的殡葬虫,这是唯一懂得储存别的动物尸体、以照顾未来孩子的昆虫。相比之下,女孩给自己找到的百灵鸟的隐喻显得轻盈和过于罗曼蒂克:百灵鸟每天晚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去,第二天早上醒来则为新生而喜悦歌唱。但事实就是这样,女孩的生命已经进入倒数阶段,只有男孩的爱给她带来喜悦。

两人之间有一个真正向死而生的幽灵,那是日本二战时的鬼,死于自己不能决定的神风自杀袭击。他本是男孩想象中一个会陪自己下棋的百胜将,但慢慢从虚空进入现实,甚至介入了男女孩的生活。在男孩打算放弃自己与女孩的时候,他把自己当年写给爱人的诀别信给男孩看:“清凉海风轻抚我的皮肤/这片海洋将会是我的墓地……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我从小就认定你了/但我食言了/如今我发现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当我的战机俯冲/我看不见敌人的脸/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当我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他教晓男孩珍惜生、珍惜爱,然后回复幽灵的本分,决意陪伴女孩走一段未来的黄泉路。

亲人的葬礼,他人的葬礼,爱人的葬礼……对男孩来说是成长的过程。他不需要在女孩的葬礼上说些什么,只需要微笑体谅,体谅那个失败的死神。电影院席间,我不时听到观众抽泣或莞尔一笑。最后Nico的歌声响起,字幕出现,我已经被说服:“死神并非统领一切。” Nico的乐音一直隐伏在电影首尾,因为她就是这么一个和死神调情的女子―即使她1988年倒伏异乡街道的时候死神并没有聆听她的歌声―她的歌声中全部是释然,让人觉得一切都可以原谅、都可以吟唱。

“死神并非统领一切。”这是我自己的译本,出自迪伦・托马斯的名诗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余光中把它译作《而死亡亦不得独霸四方》,巫宁坤译作《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余译夸张霸道,巫译含蓄,但都能带出迪伦・托马斯的青春傲气。引巫宁坤译的一段:“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赤条条的死人一定会/和风中的人西天的月合为一体;/等他们的骨头被剔净而干净的骨头又消灭,/他们的臂肘和脚下一定会有星星;/他们虽然发狂却一定会清醒,/他们虽然沉沦沧海却一定会复生,/虽然情人会泯灭爱情却一定长存;/死亡也一定不会战胜。”荡气回肠、抑扬畅快,如酒鬼迪伦・托马斯的烈酒一样酣畅。

死、生、欲望,是迪伦・托马斯的永恒主题,那些巫师蛊惑一样的诗歌标题我过目难忘:《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那透过绿色茎管驱动花朵的力》,那些魔咒令人难忘:“催动着水穿透岩石的力/也催动我红色的血液;使喧哗的水流干涸的力/也使我的血液凝结/我也无言可告我的血管/在高山的水泉也是同一张嘴在嘬吸……”英国当代诗歌中迪伦・托马斯几乎是最后一个激情主义者,最后也在美国酗酒而亡,之后英国的代表就是菲利普・拉金这样的冷面犬儒派。

迪伦・托马斯的诗节奏充沛强健,想回香港电影节的翻译把电影Restless译作“心在跳”,正好呼应了迪伦・托马斯的生之欲望跳跃节奏。Gus van Sant这个大颓废派,骨子里原来血脉澎湃,其实他最早的同性恋名作《不羁的天空》也充满了生之欲,爱者与死神纠缠不休,耳鬓厮磨之后骇笑三声,把死神也撵走。

爱情已死篇10

每天只能偷偷的见面.他们都会在荷花池旁等对方.

一天,他们来到了荷花池旁,魔王笑着大声对满脸幸福的女王说:"我爱你,我会永远的爱着你.永远不放.我这生这世都会一直爱着你.永远在你身边.不分开.你愿意吗?"..女王红着脸点头了.可是,魔王还在思考他们有可能那样吗?

第二天,女王按照以前的时间来到了荷花池旁.可是,女王等了魔王一整天.魔王一直没来.女王很失望的回去了.

第三天,女王又来到了荷花池旁.她带着希望和害怕等待着魔王.她害怕魔王会像昨天一样没来.....女王越等越失望,越等越害怕..终于,魔王还是没来.

第四天了,魔王还没来...女王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别怕啊,你是个女王,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害怕了?!是魔王他要管理魔界的事吧...她只能这样自己安慰自己.

第五天了,女王一直没放弃等魔王.不一会儿,魔王来到了荷花池.女王见了魔王非常高兴.还没等魔王说一句话,女王就冲向了魔王的怀里.突然,女王觉得肚子有一阵疼痛.她往下一看,魔王手里握着一把刀插在她肚子...魔王流泪了,这生中.他只为两个人哭过,第一个是他父亲.第二个.就是女王.她也哭了.她哭不是因为她将要死而是她的死是被魔王杀死的,她想到魔王对她的爱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利用她来杀仙界而已.女王开口说:"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五天前你不是说过你爱我的吗,现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夸张了一点)女王尖叫着,一句比句大声.魔王抱住了女王说:"对不起,我也不想这样做.你知道吗?我父亲的死是你父亲害的,是你父亲杀了我的父亲.我父亲死前对我说过要我一定把你家的世世代代都杀死.所以我不得不杀你.我也不想.对不起,真的很对不起.但是我要告诉你一句真心话,我是真心爱你的.希望你不要讨厌我,可以吗?"女王叫着:"不,我讨厌你,我很讨厌……!你一定是在利用我,我讨厌你……"当时的女王只想到魔王在利用她..魔王说:"那好吧,我陪你,我说过的,我会陪你到最后……"说完.魔王一刀自己的肚子.女王见情况不妙,想伸手阻挡.可是,来不及了,魔王的鲜血已经喷到了女王手边."不要…………不要那样,这不是我想要的."魔王说:"这样,我就可以陪你...^-^"女王感到内疚,要不是女王说讨他,魔王就不会死.在死前,女王非常恨自己,她恨自己一时冲动说了讨厌魔王.可是,后已经过去了.

魔王和女王手牵手一起闭上了眼……(不太会形容….所以太简单.....)

原来,在女王找不到魔王的四天里。魔王的一个陌生人来找魔王了那位陌生的人对魔王说:"我是你父亲生前的一位很好很好的朋友,他曾经救过我和我的妻子,他在死前叫我答应他,要我来告诉你,就算我死了还没来告诉你,也要等下一世来告诉你..请魔王答应你父亲的唯一一个条件...(>.<)

这个城堡住着一个魔界的魔王和一个在仙界的女王上了爱情....魔王和女王是敌人,也包括魔王的祖先让他留下了很大的关系.不能有上爱...可是..这不该有的爱却在他们身上涂上了.爱情魔界和仙界里的人都不知道他们的有爱.他们也不敢让自己界的人知道.

每天只能偷偷的见面.他们都会在荷花池旁等对方.

一天,他们来到了荷花池旁,魔王笑着大声对满脸幸福的女王说:"我爱你,我会永远的爱着你.永远不放.我这生这世都会一直爱着你.永远在你身边.不分开.你愿意吗?"..女王红着脸点头了.可是,魔王还在思考他们有可能那样吗?

第二天,女王按照以前的时间来到了荷花池旁.可是,女王等了魔王一整天.魔王一直没来.女王很失望的回去了.

第三天,女王又来到了荷花池旁.她带着希望和害怕等待着魔王.她害怕魔王会像昨天一样没来.....女王越等越失望,越等越害怕..终于,魔王还是没来.

第四天了,魔王还没来...女王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别怕啊,你是个女王,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害怕了?!是魔王他要管理魔界的事吧...她只能这样自己安慰自己.

第五天了,女王一直没放弃等魔王.不一会儿,魔王来到了荷花池.女王见了魔王非常高兴.还没等魔王说一句话,女王就冲向了魔王的怀里.突然,女王觉得肚子有一阵疼痛.她往下一看,魔王手里握着一把刀插在她肚子...魔王流泪了,这生中.他只为两个人哭过,第一个是他父亲.第二个.就是女王.她也哭了.她哭不是因为她将要死而是她的死是被魔王杀死的,她想到魔王对她的爱可能不是真的,只是利用她来杀仙界而已.女王开口说:"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五天前你不是说过你爱我的吗,现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夸张了一点)女王尖叫着,一句比句大声.魔王抱住了女王说:"对不起,我也不想这样做.你知道吗?我父亲的死是你父亲害的,是你父亲杀了我的父亲.我父亲死前对我说过要我一定把你家的世世代代都杀死.所以我不得不杀你.我也不想.对不起,真的很对不起.但是我要告诉你一句真心话,我是真心爱你的.希望你不要讨厌我,可以吗?"女王叫着:"不,我讨厌你,我很讨厌……!你一定是在利用我,我讨厌你……"当时的女王只想到魔王在利用她..魔王说:"那好吧,我陪你,我说过的,我会陪你到最后……"说完.魔王一刀自己的肚子.女王见情况不妙,想伸手阻挡.可是,来不及了,魔王的鲜血已经喷到了女王手边."不要…………不要那样,这不是我想要的."魔王说:"这样,我就可以陪你...^-^"女王感到内疚,要不是女王说讨他,魔王就不会死.在死前,女王非常恨自己,她恨自己一时冲动说了讨厌魔王.可是,后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