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十篇

时间:2023-04-03 18:35:35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篇1

1、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3、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回乡偶书古诗篇2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的教学目标,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 三方面对小学生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针对古诗的特点,采取相应策略,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归纳为以下“五部曲”: 反复诵读——启发想象——披文入情——读诗作画——拓展积累。

1.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指的是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它讲究平仄和押韵,朗读起来平仄交错,跌宕起伏,韵脚整齐,琅琅上口。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那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呢?要把朗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同时,把握读的三个层次:第一、读正确,字正腔圆;第二、读出节奏;第三、读出情感。如学习《咏柳》,应指导学生读节奏,读出诗的韵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朗读有很多种形式,起初自由读、范读、个别读、齐读;在深入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品中读,读中品;学完整首诗后可反复诵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2.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也是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

2.1 利用“文图资源”,启发想象。课本中每首诗几乎都有插图,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几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美丽极了。短短18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文图资源”启发学生想象,感受那优美的意境。

2.2 抓住故事情节,启发想象。许多诗其实也是一个故事,如《游子吟》《回乡偶书》,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教学《回乡偶书》,可以将诗文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表演,以讲述故事方法,让学生梳理知晓全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3.披文入情,感悟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往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诗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3.1 抓住意象,体会情感。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3.2 创设情境,披文入情。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段杭州西湖美丽风光的短片,并配以《西湖春》的古筝曲,曲子优美抒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古诗还可以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如,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我们可以把这首诗配乐编成曲子饱含深情地唱出来,让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感受我们唐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不但能读、能诵、能讲故事,更因为独特的音韵美,还能唱。

3.3 抓住诗眼,感悟诗情。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的情感表露有的从题目上就能悟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些从诗文关键字词中能悟出,如《回乡偶书》中的“乡音”,俗话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诗人贺老先生乡音无改,却己两鬓斑白,岁月无情,而乡音有意,人生的感慨自在其中。教学中,我们可以拨动 “乡音”这根弦,让孩子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摸诗人那拳拳思乡心,浓浓桑梓情。

有些隐含在诗词重点句子中,需反复吟诵才能悟出,如《游园不值》,如果仅仅理解诗题,诗人应是扫兴的心情,但反复诵读后,特别是诵读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我们却能领会到诗人因感觉到满园春色的愉快之情。

4.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学习时可以设法引导学生把诗句变成一幅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1 把握诗意,想像作画。如教学古诗《小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画出一个泉眼、一道小溪、一池树阴、几片荷叶、一只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小池的风光图。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4.2 诗画结合,唤起联想。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更是鲜明,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

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简笔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5.拓展积累,感受古诗内涵美

课标在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在孩子们品读诗文,感悟诗情后,可采用“背诵表演”闯关的形式,让孩子们当堂背诵。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孩子脑子里,内化为他们的智慧财富。

为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可适当拓展。如教学《回乡偶书》,我们可以拓展同一诗人其他作品: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和《咏柳》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能力,还可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我们还可以进行主题式拓展,拓展一组“思乡”的古诗:《静夜思》《望月怀远》等,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回乡偶书古诗篇3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33.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3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3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8.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1.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4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回乡偶书古诗篇4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回乡偶书古诗篇5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背古诗(一)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一起背古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我也跟着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读完之后,爸爸又详细地给我讲解了诗的意思。

曹植真有才华,能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壮士真厉害,竟然用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

接着,我又和爸爸对起了古诗,爸爸说一句,我接一句,有时他说前半句,我说后半句,我们对得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两首古诗就会背了。

2010年7月20日星期三

背古诗(二)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又背起了古诗。

你听——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们读得是那么津津有味,声音抑扬顿挫地,好听极了。

从放假到现在,已经有11天了,我和爸爸背古诗也有7天了。在7天中,我们已经背了14首古诗了,有《回乡偶书》,有《望月怀远》有《夜宿山寺》,有《送友人》,还有《登高》,《望月》等等。

背着背着,我发现这些古诗作者除了曹植是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外,其他的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之二骆宾王和王勃,如贺知章和陈子昂,最有名的算的上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了。听爸爸说,唐代是诗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难怪有这么多的唐代著名诗人。

回乡偶书古诗篇6

一、画出诗境

一般来说,教学写景的古诗词,由于诗词比较精炼,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配上一幅图画就会不一样。比如《忆江南》的教学中,红彤彤的朝阳、碧绿的河水、两岸的繁华柔柳,好一幅美景图!再如《春夜喜雨》,当学生领略了春雨如牛毛的特点时,用自己的水彩笔把这美景画下来,看到自己所画,再读古诗,学生更能领略到诗的意境。用这种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任何一首古诗,学生都能够通过画笔进一步感知。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教学叙事的研讨时,学生也能用自己的画笔帮助理解古诗。如教学《劝学》,我觉得不是很好配画,所以课上没有设计这一环节,而是把配画当成作业。第二天,展现在我面前的画卷真是精彩纷呈,最有趣的是一位男生画了一幅漫画:上面是一位老爷爷,倒拿着一本书。这是多么好的想象!我相信这张张画卷都代表着孩子们对古诗独特的感悟。

二、演出诗情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处于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结合相应的诗句,给古诗编创动作,就成了学生乐此不疲的事。在教学《古朗月行》中,朗诵“小时不识月”时,孩子们就摆出小手;朗诵“呼作白玉盘”时,有的孩子双手虎口打开,摆出盘子形状;有的则手心向上,好似托起一个盘子一样;“又疑瑶台镜”,学生双手并拢,摆在面前就像真的在照镜子一样;“飞在青云端”学生就做出飞翔的动作……在《劝学》教学中,为了表现出“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情感,学生的动作设计更是别出心裁:有的双手向外摊开,垂头丧气;有的捶胸顿足;还有的摆出“思考者”造型……生动贴切,富有童趣。学生在表演中大胆创作,亲身体验,不仅使背诵的效率大大提高,更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讲出诗意

理解古诗的意思,再把古诗像故事一样讲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生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不自觉地吟诗一首。如在教学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古诗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把它当成白玉、比成圆盘,又怀疑它是仙人用的镜子,飞挂在云头上,孩子们形象、生动的思维立即展示在眼前。理解了诗的意思之后,学生就可以编成小故事,设计角色,制作道具,边讲边展示五言绝句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再把故事还原成小诗,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与此相似的事,于是孩子们也纷纷跃跃欲试,真正激发了他们写诗的热情。石家仪同学就顺口仿了一首“小时不识莲,呼作白窗花,又疑云一朵,挂在绿叶间。”多么可喜,就这样诗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四、想出诗韵

每首诗都要表达一定的情画意,需要带领孩子们细细品

味,深入挖掘,与作者心灵相通,感知诗的韵味。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作者“少小离家老大回”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的情景和情趣。“乡音未改鬓毛衰”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感慨和回乡时的喜悦心情。“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现了故乡儿童的天真活泼,热情好客。是啊!孩子们还小,怎能体会作者回到故乡又悲又喜、百感交集之情呢?为了达到真正的情感相通,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读,闭目感受:一位叶落归乡的老人看到家乡的变化,曾经的玩伴和自己一样老了,曾经茅草房没了,曾经小路宽了,再看那些孩子,没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此时他是又悲又喜。孩子脑中的画面变得丰满,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想象诗画、感悟诗韵的目的。

五、诵出诗魂

回乡偶书古诗篇7

我的名字叫贺知章,自己号称“四明狂客”,是唐朝人,平时喜欢写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就是我的作品。

在我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就离开了我的家乡,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这时,我已经是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了。离开时乌黑的头发现在已经变得花白稀少了,但是,我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于是,我告老还乡,回到了日思夜想地浙江杭州。

正当我在路上向前走去时,看到了几个玩耍的小孩,他们一见到我,就一起跑到了我的面前,非常热情地问道:“这位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到这儿来干什么呢?”我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见到这样的情景,我想了许多许多。于是,我有了灵感,写下了这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回乡偶书》。

吉林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二实验学校四年级:谭炳??

回乡偶书古诗篇8

[关键词]修辞品味;劈文析句;咬文嚼字

一、识文断字,从字词处品课文的语言之美

《梅花魂》的语言文字之美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品味:

1.从字词的选用比较中体味作者运用语言的典雅之美。课文中字词的选用典雅独特、恰到好处,体现出作者女性的柔情。例如:“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冷艳”二字,自古以来就在一些咏梅的诗句中散发出典雅之美,清・俞樾内子的《梅花诗》写得好:“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由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幽芳”一词,古人常用它来指香花。如 唐・张九龄 《南还赠京都旧僚》诗:“欲赠幽芳歇,行悲旧赏移。”也用它来比喻高洁的德行。 宋・叶适的《奉议郎郑公墓志铭》中:“惧老且死,不能振幽芳,昭遗绪,岂惟不肖又抱不孝之最以殒!”这些字词化用古人诗义,不露丝毫痕迹,却又让人读来犹逢故知,美不胜言。

2.从语句的修辞手法中品味课文语言的纯朴之美。课文的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不是枯燥无味,细读之后,总是给人一种纯真质朴之情。这一点,除了文章本身的思想内容所具有的真情实感之外,更得益于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例如,作者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将古典诗句巧妙地运用在往事的追忆之中:“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引用这些古典诗句,不仅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外祖父真挚的思乡情感,也有意无意地增加了文章的文雅色彩。再如,作者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课文语言的工整与典雅。如上面提到的:“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在这个句子中,“冷艳”“幽芳”相对,“漂泊”“葬身”相承,由梅花而想到外祖父,睹物思人,伤感之情可想而知。“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正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漂泊他乡、葬身异国”既表现了外祖父的艰辛的身世,也隐喻“我”对外祖父的无限思念。足见作者用词之工整,可谓典雅优美之极。

二、劈文析句,从作者精巧的构思中品出情感之美

课文整体构思精巧,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许多句子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才会觉得文章寓意丰富。例如,课文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开头以“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不仅结束全文,更是对课文的主题思想予以更高意义上的升华。

中间有许多句子相互照应,“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会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一句表明外祖父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正是祖国的优秀文化培育了老人的爱国情操。“又能书会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不仅道出了外祖父将祖国文化传播海外并有所作为,而且照应了下文的“墨梅图”。

回乡偶书古诗篇9

《咏柳》诗有两首,一是贺知章,二是曾巩,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贺知章,约659年至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人,武则天证圣元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

(来源:文章屋网 )

回乡偶书古诗篇10

“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实质上指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但读和写是不可割裂的教学内容,读是手段、是过程,写是目的、是归宿。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感悟到作品的表达技巧,作品的文化内涵,才能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学会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指的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文达意。语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不同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写了什么,更要品味内容背后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崔峦老师说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1.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言

“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

我们可以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按点设计引导学生得言。互动反馈系统EZclick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全员参与,每个学生人手一机,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过程中,当学生在理解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时,教师出示小鱼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但这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感情呢?我设计了如表1的按点,引导学生品味。

选择后,教师请选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

当学生学习过第三自然段之后,了解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怎么借的?借到了没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如表2的按点,帮助学生体会这个自然段的表达顺序。

这个按点的设计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在此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本段的写作顺序,为四、五自然段的自主学习做了准备,在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安排了仿照课文续编故事的语言实践,也是在此按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此按点的设计成功地引导学生感悟表达顺序,达到了得言的目的。

在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同时,我们还巧妙地利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写法。

例如,《回乡偶书》一诗教学中,教师就在学完古诗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回乡偶书》中的“回”与古诗结尾处的“来”,构成了作者心中是主,而儿童眼中是客的强烈反差对比,诗中这样的反差对比的词语很多,找一找都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读诗寻找的过程中,教师将形成反差的词从诗中拖拽出来:回——来;少小——老大;离——回;无改——衰。将这些词语在整首诗的旁边单独排列,方便学生观察,对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冲击,让学生感悟到正是使用了如此多的对比,作者的情感才得以充分表达。

2.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意

“得意”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同样通过互动反馈系统按点的设计引导学生得意。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然后抓住本诗的诗眼“客”设计了连续的按点。在按点的选择中,让孩子理解虽是同一个“客”,对于贺知章和孩子们有着不同的意义,体会到作者离家时间之久,使得家乡的孩子们都已经不认识他了,而这对于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冲击。

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不能用喜又不能单纯用悲来形容,那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激动,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此时作者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呢?教师设计了一个按点,达到了效果。

按后教师让学生续写,学生通过想象,根据自己的选择写出了作者不同的感受。教师指名让学生汇报,再根据汇报内容指导朗读高兴或伤感之情。应该说这个按点不但让学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而且巧妙地把读和写融合在了一起。

3.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法

“得法”指的是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把《拐杖》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其他写让座的文章比较异同,其中设计的按点就具有这样的多重性(如表3)。

结果有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a;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b;4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c;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d。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45%,说明学生对文章命题的知识缺乏了解,同时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练习。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随即和学生一起讨论起来: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赞扬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讨论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线索,本课是以文章的线索为题,如果以主要人物为题可以命题为“一位小姑娘”;以事件为题可以命题为“让座”;以文章中心为题可以命题为“关爱”。

再如,《回乡偶书》教学中,教师在学习之初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了自学提示,在授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再一次出示自学提示,然后让学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会运用语言

就像劳动技能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样,言语能力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才能成熟。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也要让学生试着模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