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十篇

时间:2023-03-18 02:22:33

幼儿园美术

幼儿园美术篇1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17-04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幼儿的学习状态、艺术学习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追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笔者拟详细谈谈幼儿园应该怎样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应该开展这样的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艺术启蒙教育。它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2〕幼儿园美术教育虽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被片面地归结为技能教育。确切地说,幼儿园美术教育应该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互相支持。或者说,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使美术成为幼儿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促成幼儿创造性审美表现力、一般智慧〔3〕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个性表现与情绪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园美术教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以审美的立场去创造环境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准备,以达成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与幼儿个体发展目的的辩证统一。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这样开展

在明确了要什么的前提下,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在教师、幼儿、学习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教学与评价策略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准确定位,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1.幼儿园美术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美术教师,但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事实上是借助美术促进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目前,幼儿园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身兼2~3个领域的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便于教师将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但实际上教师学科本位的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往往是至高无上的,教学活动一般都以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忽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创造的主动性与差异性;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听从、模仿;教师评判作品优劣,幼儿服从评判;教师维持活动秩序,幼儿服从约束等问题。教师普遍将美术教学目标偏重甚至限定为传授美术学科知识,介绍美术学科的概念、方法,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较少关注。

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重新审视幼儿园美术教师的角色身份,会发现教师有必要将规划教学与控制教学的主动权逐渐转移给幼儿。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让幼儿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建构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4〕在多向互动式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观念上转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幼儿看作是对象、主体,还要把幼儿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建构超越美术学科的生态性知识结构,〔5〕协调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一般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强调美术活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力度,在设计活动时有鲜明的结构意识,能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美术教学方案。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师,其工作价值取向应该是致力于借助美术手段激活幼儿内在的表现与创作动机,促使幼儿从可能的主体转向现实的主体。

2.幼儿

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况并不让人乐观。目前幼儿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大多数时候美术教学活动是以整个班级为教学单位开展的,幼儿的个性特征难以得到全面尊重。由于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期望以及生活环境不同,这种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事实上是在弱化幼儿的个性表现和创造冲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起始能力、学习或表现风格以及年龄特征。这里所指的起始能力是指幼儿已有的美术表现技能和知识水平、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以及美术表现所需的生活体验。学习或表现风格是关于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由于幼儿存在着心理与生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对刺激的感知与反应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分析幼儿在美术表现中的风格是设计个别化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年龄特征则是指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认知、动作、社会性、能力、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中,许多教师比较偏重考虑幼儿个体的审美表现,但对其他方面,特别是社会性与情感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警惕。对年龄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在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评价方案等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是对幼儿积极的内心状态的关注,积极的内心状态又是引发幼儿美术创作冲动的根本动因。关注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这是促使幼儿产生和维持美术表现与创作的积极状态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有必要关注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师幼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是否开放、幼儿是否拥有话语权、师幼之间有没有双向互动、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等。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又称教学信息。教师与幼儿之间正是通过教学信息以某种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学信息既包括幼儿在课堂上以显性方式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内容,也包括通过隐性方式受到的价值影响。

幼儿园美术学了包括幼儿需要知道的必要的美术知识、技巧外,还应包括美术活动的智力技能与相关的认知策略、生活经验与体验、美术学习的态度(即对美术活动本身、美术活动中的人、美术活动材料与工具等的认识、喜好及选择的可能性等)、美术活动中可以展现出来的交往与合作技巧等。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的多维性是与艺术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这样的美术学习内容既关注了美术学科的美,也关注了环境、生活中的美。借助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能力、态度、认知、社会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上述的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有以文本方式存在的,也有以非文本方式存在的。文本方式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以教学资料方式存在。在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幼儿可以获取文本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善于发现生活中适合幼儿学习、表现的和美术相关的学习内容,必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工成便于幼儿理解的具象的文本,以便为幼儿的美术学习和表现提供方便。依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将适合幼儿的非文本内容加工成文本,这是幼儿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

如何依据幼儿发展的可能与个体需要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美术学习需要也有很大差异,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2、3岁的幼儿对涂鸦感兴趣,但学与用的能力比较弱;4岁左右的幼儿对象征图形创造充满兴趣,但往往会出现表现冲动与表现技巧缺乏之间的矛盾;5、6岁的幼儿对情节画创作有兴趣,也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与表现技巧作支持,等等。

对2、3岁的幼儿,应设计以涂鸦为主的美术游戏,“玩”应该是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在幼儿享受“玩”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感受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再逐步发现、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冲动与“学”的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幼儿涂鸦,倾听幼儿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幼儿的表达和创作成果。

对4、5岁的幼儿,教师应注重扩展他们象征符号的储存量并引导他们将象征符号与生活中具体的物象相联系,允许他们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美术表现技能支持等。“学”应该成为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

对6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学习情节画构思与构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大胆进行美术表现等。“用”应该是这个阶段的重心。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开展游戏,并通过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创造,进一步体会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玩”“学”“用”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彼此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5.教学与评价策略

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怎样教的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幼儿的发展阶段。美术教学如果与幼儿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不匹配,很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会引起幼儿的反感。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认为,美术创作有三个阶段:创作者对社会、自然界的视觉获取阶段,创作者对视觉形象的转化阶段,创作者的创作阶段。创作者在不同的美术创作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视觉获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获取表现信息,如观察的技巧等。转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转化,如象征符号的创造与联结的技巧等。创作阶段则需要了解如何创作,如美术表达的技巧等。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有过程概念,要清楚幼儿处于美术创作的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二是讲究美术教学的效率,追求教、学、用合一。在关系中学习造型、构图、用色等美术技巧,注重幼儿美术学习经验的迁移,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技能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以帮助幼儿提高技能运用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应仅仅是关于“好”或“差”的认定,而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性。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决定了评价的多维性。儿童年龄与个体间的差异、美术表现过程与结果的差异、美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等的存在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因此,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唯一有效的美术教育评价只能是依据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经验背景等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应该欣赏幼儿的这些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的欣赏会对幼儿自我形象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6〕因此,认可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差异存在,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原则。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松散型的有差异评价方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指引的定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如幼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教师帮助的结果;幼儿的作品是否更有创意了,对美术活动是否更有兴趣了,是否能接纳他人的作品;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课程计划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美术教育的重心,等等。不同的问题可以考察幼儿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也可以考察教师教育的有效程度。这种有差异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了解阶段性教育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还可以为教学活动最终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6.环境创设

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同的美术教育结果。主题教育环境、墙面环境以及美工区域活动环境等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建构中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元素。

在综合主题活动中考虑美术环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基本经验,也有利于教师纠正以往偏重于当前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弊端。

墙面环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阵地。好的墙面环境应该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审美刺激。功能区设置、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都要考虑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园的墙面环境是幼儿的,幼儿应成为墙面文化建设的主体。

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学、用相结合的实践场地。基于美术技巧运用的高自由度,美工区域活动可以着重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精神,是艺术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领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美工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工具和场所,这应该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常态工作。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立足于各个元素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

〔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3〕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美术资料手册〔M〕.杭州:新时代出版社,2004: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EB/OL〕.〔2009-05-09〕.mhedu.省略.

〔5〕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3,(7):12-14.

〔6〕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9.

O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Lv Yaojia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幼儿园美术篇2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幼儿观察,不教会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和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幼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幼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幼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幼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剪纸、折纸同样可以纳为美术的范围。归根究底都是为了达到美的目的,让幼儿感受美给自己带来的视觉的享受,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自发的观察与探究,在不断的模仿与练习中总结经验,最后能够创新出有自己风格和反映自己思想的作品。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活动中老师的引导语言和角色的定位在美术教学中尤为的重要,要以引导者的身份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给予相应的人性的评价和建议,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肯定,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的发挥想像,大胆的创作,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老师要以建议的语气灵活的激发幼儿的想像,让幼儿不停的迸发创作的灵感,如果幼儿的创作偏移了活动的命题或目标,教师要委婉的给予建议,客观的评价,不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在否定自己,否则孩子很容易丧失好不容易建立的对美术的信心及对美术的兴趣。在活动中当幼儿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统一时,要冷静处理,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孩子能说出理由,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给予理解和建议。例如在美术活动《小猫钓鱼》中,一个小朋友将小猫的手画到了腿的位置上,此时,老师如果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给予纠正的话,小朋友可能会感到被否定,下一次在画画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害怕和排斥,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有的孩子在绘画时不敢动手。如果老师装作看不见的话,小朋友会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老师也不要操之过急,最好是趁其他的小朋友不注意时,用先表扬的方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之,教师不要太注重活动的结果,要注意寻找孩子在活动中的进步和亮点,要以孩子是否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愉快的、自主的动手动脑为目标原则。当孩子看到老师给予了自己肯定和尊重,会更喜欢美术活动,使美术活动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真正的意义。

三、适当地教幼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幼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幼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幼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幼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幼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幼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四、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幼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3)实物强化如奖励幼儿一支画笔等。(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五、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幼儿园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

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幼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幼儿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幼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六、了解各阶段幼儿的技能水平,从兴趣入手

在选择美术教学的内容时,首先要先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该阶段能够达到的水平,例如小班幼儿绘画要以简单的线条和添画的形式为主,中班幼儿要在前一个内容达到的条件下再以简单的图形为主,而大班幼儿要在前面的内容都能达到的条件下再以颜色的搭配为主。每一个阶段的内容都是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用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选择使幼儿不会感到太难,但是又对自己有一定挑战的活动,幼儿更容易接受和投入。

最好是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例如小班的幼儿喜欢好吃的,那么绘画的内容最好就以食物为题材;中班的幼儿喜欢动物,绘画的内容最好就以动物为题材;大班的幼儿喜欢人物,绘画的内容最好以人物为题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题材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的配合老师,与老师互动。

幼儿园美术篇3

关键词: 艺术语言 造型艺术 审美创造 新奇创意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客观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世界和主创者独特的审美创造。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认为作品或成果能为幼儿艺术能力发展与否作出验证,而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求新求异的思维及大胆、浪漫、无拘无束的表现视而不见。就绘画而言,通常教师要求的作品是在完成教师教育内容的前提下,以“丰富画面”为基本特征。

比如以前我请小朋友们特别是小班的时候,都会给孩子们画好基本的轮廓,然后让小朋友们涂颜色,虽然这样小朋友们觉得很有成就感,画得很形象,而且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上的颜色鲜艳,觉得这个美术活动很成功。但是现在我都要他们自己想象,自由发挥。

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不鲜见,美术教育无比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使教师综合素质受到严峻挑战,为了使幼儿艺术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显性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仍不乏“像老师这样画”、“请跟我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幼儿在教师的控制下,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哪里还谈得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活动,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也受到遏制。《指南》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地表达,克服过于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指南》的改革为幼儿美术教育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尊重幼儿的审美情绪和情感;重体验创作的过程;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重视技能技巧,轻视思维个性。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常常有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常常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创作出超乎寻常的作品。在教学中,幼儿作画时,从坐、握笔、笔法到布局、比例、结构乃至色彩搭配都要求面面俱到,无形中扼杀幼儿的创造性。

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的绘画方式不同,小班是以涂鸦为主,一般成人看不大懂,但是孩子总能指出他画了什么,甚至每一根线表示什么意思,中班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一些绘画基础,但思维还没什么定势,最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束缚,往往会出现异想天开的现象,这点正是最宝贵、最难得的。形象期是幼儿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幼儿能有目的、有意识地画自己想要的东西,动手之前已能想好要画的内容并按照预想的主题完成,画完之后能较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所画的每一样东西,手对笔有较好的控制,真正的绘画由此开始。到大班,幼儿构思越发丰富、完整,创造的形象越发丰富、完整,创造的形象愈发生动、细致,有一定的情节,使用色彩愈发多样化,主题既明确又清晰,且空间知觉开始发展,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开始萌芽,有把自己看到的立体物体表达在画面上的需要和能力。他们往往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品带有较强的拟人化特征;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夸张和取舍、简化;还经常把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彼此无关的东西画在一起,因而出现许多奇特、有趣的画面,表现出求全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绘画能力有了更快发展的可能。

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通过教学,让一个本来画画就充满纯真的儿童快速地变得像成人那样画画呢?《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是“喜欢进行艺术活动”。

(1)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以及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2)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它需要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以使幼儿敞开大门。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他们创作欲望,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

(3)培养创作的自信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鼓励幼儿和别人画得不一样,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世界,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世界。

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应毫不吝啬地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感到自己“行”,树立自信心。

当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流露出希望老师帮助的时候,教师不能直接帮助幼儿画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如:“你刚才画的小兔子吃草的动作很好!”“你在这儿加上了一只小蜜蜂很漂亮!”然后给幼儿适当的建议,让幼儿明白:“只要是努力自己完成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老师都会喜欢的。”

在实行《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将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让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以美术带动思维,从而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园美术篇4

作为幼师要避免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表现,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幼儿创作作品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所以要鼓励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技巧的做法。幼儿美术活动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此外,根据幼儿个性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要对其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予以适当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美感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培养首先要提升美术欣赏能力。审美与艺术是相互的,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洞察力,就不可能创造出审美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美术欣赏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选择适合的作品,尽量选择对教师教学有帮助、跟平时技能训练有关系的作品。教师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法,并从中汲取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通过作品欣赏,思考分析艺术作品和现实间存在的距离,并从欣赏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也可将学到的技巧用于日常教学中,如将美术理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相结合,选择更加恰当的美术欣赏内容,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美的信息。其次是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幼儿教师在美术创作时,提高造型能力,把握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表现出来的物象会更真切。教师在训练中可大胆地采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并融入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画面颜色要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可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增强创作的想象力。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自制玩教具,提供幼儿感兴趣并适合的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幼儿玩教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促进智力发展。教师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也是创作美、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感知自然美的能力,积累美、创造美,从活动中体验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环保意识及创新意识,强化了教师的手工能力。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如一次性杯子、蛋壳、毛线等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从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这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三、结语

幼儿园美术篇5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基于幼儿的美术欣赏和创作能力,选择适合的美术内容,对幼儿展开教学活动,当前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技能,采取教育活动,进行美术拓展,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要求进行模糊教育。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绘画活动,教师设置的绘画主题一般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和事。绘画活动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如三八妇女节开展美术活动“我的妈妈”,幼儿通过画笔表达对妈妈的爱,每个孩子都能画出自己妈妈的特征,从发型、长相到着装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种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增加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有利于幼儿表达情感。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生活化的解决对策中,应该要注意,生活是动态变化的,幼儿对生活的关注情况也在变化,因而,在内容选择上,要站在幼儿的生活角度,选择最有生活价值的事物。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形式生活化对策

幼儿的性格较为活跃,课堂专注力不高。所以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如绘画、手工、泥塑等。因而要求幼儿园在选择美术教育活动形式时,要通过创建生活情境,增加学生对该美术教育活动形式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大班泥塑活动“运动着的人”,首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播放运动比赛视频,让幼儿观看运动场上各种竞技的人物形态,然后让幼儿模仿跑步、游泳、举重等不同运动项目的肢体动作,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具有生活化的情景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泥塑创作的欲望。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类课后活动,带领幼儿来到自然中,体会自然的美,在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如小班结合季节开展主题活动“春娃娃”“落叶飘飘”,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滚一滚、摸一摸、闻一闻,让孩子通过绘画、树叶粘贴、树叶拓印、制作植物标本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形式要体现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素材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所使用的素材要具有生活化特点,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从大自然生活中寻找美术材料。如石头、木材、沙子等材料在生活中普遍可见,并且是生活中重要的建筑材料。因而可以通过晋江海边的贝壳开展美术活动,首先,组织幼儿观看贝壳工艺品,在带领幼儿到海边进行贝壳的收集,利用彩色笔、贴纸等在贝壳上绘画,或者进行贝壳手工品的制作。教师通过这些生活上的素材,经过层层教育的方式,带给学生对美术教育活动不同的感受。另外,美术教育活动素材生活材料还可以来自生活中,组织幼儿对家中的废弃物进行收集,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有用的材料,通过美术创作将这些废物再创作,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具有艺术性的观赏品。

四、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经验生活化对策

幼儿园美术篇6

关键词 幼儿园 美术教育 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Environment Creation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raise the level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perception.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art teaching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fine arts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elaborated and put forward their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environment creation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幼儿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积极性,对萌发幼儿美感及其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并把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看作是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的过程,这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所需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创设。

1 提倡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幼儿所处的人生阶段比较特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并且喜欢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然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引入游戏的元素,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水平。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巧妙地融入娱乐元素,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贪玩之心,促使他们以娱乐的心态去学习,寓教于乐,在玩中学,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是主体,一切课堂活动都围绕教师而进行,此外,绘画工具也比较单一,通常仅限于水彩笔、油画棒等,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简单易得的工具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将纸片折成飞机或小船,让幼儿感受美术的空间变位,这样不仅仅为美术课堂增加了绘画的多种形式,而且还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在课堂中,教师还应根据课堂的氛围巧妙地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如:观看视频资料、讲故事、玩变形金刚、变魔术、搭积木以及拼石头等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 而这些游戏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跟有利于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有趣、积极的活动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折纸示意图幼儿来指导他们,让那些不容易理解的美术现象更加直观、简洁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最终达到以游戏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的目的。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中一个最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能够使各种美术知识直接、详细地展示在幼儿眼前,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

(2)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幼儿创设环境时要求各环节都具有教育的契机与空间连贯性,即每一节课程都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它既是某次教学活动的终端环节,同时又是下次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幼儿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幼儿创造性能力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3)采用媒体技术,使美术教育活动更逼真、形象。此外,教师应该全程记录整个教育活动,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他们旁边采用数码照相机将其作品拍下,记录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在幼儿面前讲评并展示,让他们看到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同伴的作品,还让幼儿相互点评、相互交流,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讲述《图形的联想》相关知识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先让幼儿欣赏一段电脑动画:由一些基本的图形缓慢移动,或者通过图形色彩的差异,组成了一幅画,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了汽车……看到这个神奇的画面,肯定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接下来,利用白板教学,并要他们自己动手,使幼儿从实际中找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幼儿们的想象力,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制定激励体制,提升幼儿综合能力

3.1 帮助幼儿制定激励目标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们的阶段共性和他们的个性差异,给幼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具体实际分析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在帮助幼儿制定激励目标时,不能空想或不切实际,否则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要使所制定的激励目标是一些容易达到的,并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相符,杜绝制定那些幼儿难以完成的教学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让幼儿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并能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玩乐中,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任务,让他们通过练习就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幼儿每完成一次目标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稍微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们再接再厉,最终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水平。

3.2 多种鼓励相结合

在制定激励措施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相结合的模式,防止过长时间采用单一激励模式而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当一个幼儿迫切渴望自己被他人认可的时候,精神方面的奖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有效。因为,这样的语言很奏效,让幼儿从心里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从而提高自信心,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物鼓励,一块糖,一个小礼品都是很好的奖品;动作鼓励,如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微笑,也是对幼儿们一种认可,幼儿在有挫败感的时候,同样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展示鼓励,在美术教育中,收集他们的作品,并在大家面前展示,让幼儿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并能够满足幼儿的成就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合作精神的培养、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遵循幼儿认识规律,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文化氛围, 让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多样化,切实地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翠莲.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2001(Z1).

[2] 田培红.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新模式的尝试[J].成才之路,2008(23).

幼儿园美术篇7

东城幼儿园徐继燕

2012年10月14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培训,通过聆听陆秀琼老师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创作设计》、提升幼儿绘画作片效果的有效策略、以及美术活动的展示,使我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要涉及各方面,兼顾各种类型。

幼儿园美术教学大致可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适合幼儿进行绘画和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手印画、手指画、盖印画、喷洒画、吹画、蜡笔画、蜡刻画、水粉画、蜡笔水粉画、水墨画、黑白线描画、版画等不同绘画种类。撕贴、剪贴、折纸、泥工以及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欣赏可以作为一个活动来开展,也可以作为某一个活动的某个环节。活动中不但要欣赏作品中的美,还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活动组织中,我们往往重幼儿的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引导幼儿感受美、发现美的天性。在以后工作中,我要在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下让他们又跟着老师走,对幼儿进行美术启蒙教育。

二、了解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适当引导,积极评价,建立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园美术篇8

1.1幼儿的年龄特征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体现在他们的双手上。由于幼儿年龄小,双手比较地灵巧,拥有一定的操控能力,同时,他们喜欢能够自由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多元化工具。从事实来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有效地达到强化幼儿脑功能、发展智力的目的。尤其是小班幼儿,该群体的肌肉尚未发育完善,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自然显得非常重要。环保创意美术活动便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所设计的一项有意的动手活动,将颜色敏锐度作为切入口,充分地应用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强化幼儿的视觉功能,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初次地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想象力等相关的幼儿启蒙教育。而开设幼儿园环保创意美术活动是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吻合的。

1.2农村幼儿园的地域性特征

1.2.1教育教学设备不足

普遍农村幼儿园在物质基础设备方面明显不足,无法充分地提供农村幼儿必需的学习以及生活需求。部分贫困区域的农村幼儿园甚至连学习必需的桌椅都严重地不足,还得让学生自己配备参差不齐的上课桌椅,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至于配置与美术教学所需的高昂用具设备自然更是奢谈。

1.2.2农村幼儿教育管理尚不科学

从改革开放迄今,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但国内当下在幼儿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范仍旧不够完善,主管部门在对农村幼儿园的批准设置、资源配置以及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尚处于空白的状态,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均属于私立学校类型,办学资金实力参差不齐,尤其在美术等艺术方面的教育投入更是捉襟见肘。

2提供科学合理的环保创意美术活动的途径

2.1搜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幼儿时期对于周边事物的认知主要借助于直接感知的途径来获得。幼儿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创造的灵感。对于农村幼儿来说,让幼儿们自觉地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去搜集废旧的材料是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方法。譬如,农村几乎家家养鸡,幼儿们可以把剩下的鸡蛋壳作为绘画的材料,这样既环保又达到美术创作的目的。相类似地,用过之后废旧的“可比克”瓶、吸管、毛线、纸袋等等,都被幼儿们搜集来当作创造的物质材料,并被孩子们创造成花草树木,甚至是飞机、机器人等美工物品。通过搜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明显地强化了幼儿们的环保理念与勤俭节约的意识,又丰富了孩子们实践的直接素材,可谓是一举多得。材料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的媒介,使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创作欲望。自然界、生活中本身为幼儿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物质材料,果壳、落叶、鹅卵石等这些习以为见的素材都能够有力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从平凡中发见不平凡。

2.2手脑共用,变废为宝

由于是自己的实践成果,幼儿对于所搜集来的素材特别珍爱,并会天马行空式的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废旧的素材自由地创造成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实现自己的创作欲。例如,在教学《毛线的妙用》一课时,幼儿们将自己搜集来的毛线拼凑成多姿多彩的图案,小兔、小鸡、小鸭、小鹅等小动物们,五角星、小房子,甚至是想象中的恐龙、外星人等造型都在孩子们的手下一一呈现。再如,在教学《打扮废旧瓶子》时,幼儿们将搜集来的废旧瓶子上粘贴上绘有丰富多彩图案的纸张,或用涂料水彩等精心地将其打扮一番,或剪成时钟、动植物等各类造型等,妙趣横生。

3学校与家庭齐心配合

家长的配合是幼儿园工作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幼儿们进行环保创意美术活动时,幼儿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邀请部分孩子的家长一道参加,配合学校的工作,支持孩子们的环保创意美术活动。譬如,双层活动小人、电池掌控活动的小人等各种类型的纸板小人的出炉也包含了家长的一番心血。家长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变废为宝的技术,同时也加强了环保意识,从而使得环保教育有效地在家庭中开展。班级设置的“百宝箱”中的废旧物品也日益增多,美工区的活动也日趋多样化,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结论

幼儿园美术篇9

一、重塑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才会得到好的效果。幼儿园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应突出以人为本,定位于人的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标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1、唤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使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并以此作为宣泄情感、充分表达个性的活动,使其个性健康发展;

3、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有美感的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表现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注重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在幼儿园内外营造自然的美术环境

优美的环境传递给幼儿各种信息和刺激,使幼儿受到一种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幼儿园的物质设备、空间布置、墙饰的美化都应精心布置,和谐优美,体现出美的原则和规律。如园内外墙壁上适当安些多宝架或搁板架,陈列一些用泥、木、石、金属、石膏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发展儿童的空间感觉,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观察、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给幼儿提供进行集体作画的磁砖墙、水泥墙、黑板或大张画纸;也可给儿童提供小画板、小画夹,利于幼儿室外作画;幼儿园还应当给幼儿提供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通过自己选择材料、工具,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粘贴、造型,发展自己的感受能力,加强对各种材料的认识。

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教育活动选材

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材应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使他们通过画笔表现、表达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1、选材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表达

好的选材能起到开启幼儿心灵的作用。老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的不像。在他们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从家到幼儿园》、《我的家》、《一桌好吃的莱》等内容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幼儿的回忆和表现,使他们喜欢参与美术活动,就是很好的题目。

2、表现的内容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同一事物,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表达、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选材要给幼儿的表现空间大一些。如《未来汽车城》、《手影游戏》、《我最喜爱的人》等,由于没有固定的造型,幼儿不受“像与不像”的困绕,他们能够放开手笔大胆表现,从而调动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并能大胆发挥想象创造力,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悟。

3、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材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成人有目的的引导下,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受到这些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因此选材的内容也可涉及适合幼儿欣赏和表现我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如:京剧脸谱、农民画、风筝、瓦罐等。此外,在确定题材时要注意突出美感和儿童情趣。伴随着选材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要考虑运用多种形式。

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对于喜好新鲜事物的幼儿来说,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1、游戏情境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如:情境表演、看录像、讲故事、变魔术、玩沙、糊纸盒、拼石头等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这些游戏里又包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而创设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更易于幼儿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2、观察引导法

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活动,离不开观察。引导幼儿观察时,首先是启发幼儿对生活及事物的热爱。如引导幼儿观察、回忆从家到幼儿园的路上,你印象最深的高楼、房屋是什么样的?路上遇到哪些人?进行交流之后再画。从而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现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儿童情趣。

3、物象分析法

物象分析法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帮助幼儿在事物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造型符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理解的形象进行表述。如老师讲了“太阳十兄弟”的故事后,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你想象的太阳是什么样的?他们发出的光芒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幼儿把看到的、想到的变成物象说出来然后再画出来,孩子孩子们感受不同,创造的符号也千差万别,使其作品成为充满个性、栩栩入生,是真正意义的“儿童画”。

4、作品赏析法

引导幼儿多欣赏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儿童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产生感受、理解和发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含义,使他们在获得艺术“营养”的同时,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与创新。

5、过程指导法

幼儿园美术篇10

关键词:游戏;幼儿;美术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65-03 收稿日期:2016-07-19

作者简介:曹 婷(199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刘 敏(1991―),湖南长沙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儿童游戏与玩具; 姚振东(1990―),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一、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美术活动是儿童本真的活动,是一种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非功利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儿童能自主感性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具有非逻辑性、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性步骤的特点。这种认识活动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能与儿童的情感经验形成共鸣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

(1)美术教育有利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儿童出生不久就有一些偏好反应,到了幼儿阶段,儿童对世界的观察没有逻辑思维的分析,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概括对象的基本结构,例如,中班儿童眼中的火车。儿童在感知觉对象的过程是自己审美趣味的过程,是通过观察与自己的经验相融合,用“色彩、线条、形象”赋予对象“生命力”的过程,美术给予儿童主客体协调的表达途径,对象“生命化”的过程就是儿童感知觉发挥作用的过程。

(2)美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看,大约一两岁之间,儿童形成了“客体永久性”,这使得儿童表征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成为可能;两岁以后,儿童的表征和象征方式以形象为主,即皮亚杰所说的“象征思维阶段”,例如把长木块当成滑滑梯,抱着一个枕头当成娃娃,自己则扮演妈妈;到了幼儿阶段,儿童的想象最典型的特征是情绪性,即“万物有灵、万物有情”,这也是幼儿阶段美术作品富有“生命力”最主要的原因。儿童直观一个对象是情感直观的过程,儿童将自己的情感植入其中,从而形成审美意象。

(3)美术教育有利于儿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情感是体验艺术作品的基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作品的诠释是其自身情感的一个提取和与作品情感同化的一个过程,是艺术作品中普遍情感与儿童个体情感碰撞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每一个作品的创作都以情感为前提,幼儿沉醉于自己的作品中,借助美术作品这一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儿童在画“幼儿园”这一主题时,喜欢幼儿园的小朋友的作品里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不喜欢幼儿园的小朋友的作品里面有凶巴巴的老师或者有喜欢打人的小朋友等。因此,美术作品以情感为基础,同时也是幼儿情感得以表现的一个有效途径。

2.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所拥有的本能,游戏的愉悦性让其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1)游戏促进儿童身体和情绪的发展。

儿童的年龄越小,身体的发展越重要,在整个幼儿阶段,其身体的发展无疑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游戏作为儿童自发的运动形式,是儿童身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包括了儿童动作发展的所有内容,促进了儿童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学前期是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不仅为儿童带来了愉悦、积极的情绪情感,也为儿童消极的情感提供了发泄的途径,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2)游戏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解决问题、创造性、“去中心化”等能力的提高。皮亚杰理论强调,儿童的成长是通过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游戏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3)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游戏主要包括亲子游戏和伙伴游戏两种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无疑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需要理解游戏的规则、理解伙伴游戏的意图,需要处理各种冲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动作的意图与意义,能理解并遵守游戏的规则,能与伙伴协调并分享自己游戏的构思和想法。

3.游戏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意义

前面笔者分别简单论述了美术活动和游戏对个体发展的作用,综上可以看出不论是游戏还是美术活动都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促进儿童积极地活动,从而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1)有利于排除消极情绪,提高儿童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的趣味性和主动性能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消除儿童为完成美术任务而进行美术活动而持有的消极情绪。

例如,在“影子”的美术活动中,教师改变过去让幼儿直接绘画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各种事物的影子,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感知觉观察的专注度,让幼儿根据个人的感受对自然的事物进行美的艺术想象和创作,克服美术活动因与儿童经验脱节而导致的枯燥无味。

(2)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更愿意与同伴、教师交流,更愿意解决问题,更渴望寻找新的方法,这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火车”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加入游戏的环节:“今天,我请小朋友们当设计师,设计属于你们的火车,明天我们再一起去建构区搭建属于‘你’的火车。”在这次的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不再模仿教师画的“火车”,每个小朋友都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火车,即使是外形一样的火车,内部构造也有很大的不同(见图1)。

(3)有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美术教学活动主要以儿童个体的体验为主,儿童彼此之间交流、合作不多,把游戏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能为儿童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将儿童的审美想象变成一个愉悦游戏的过程,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当前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与游戏相分离

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走入幼儿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游戏的形式丰富性让幼儿可随时随地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游戏和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游戏促进幼儿的自然发展,促进其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学则促进儿童有目的地发展。只有将教学与游戏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教师在美术游戏中体现过多的干预和放任自流的极端化

教师把游戏运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时,主要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游戏态度:一种对儿童游戏进行全程干涉和掌控,幼儿只是参与,没有任何的自;另一种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游戏权,幼儿自由自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有任何的游戏规则,教师既不参与也不介入游戏。

显然,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可取,却也是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教师需要在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既不能忽略儿童的主体地位,也不能轻视指导的作用。

3.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不能把注意力停留在聪明机灵的幼儿身上,对平时比较安静内敛的幼儿要积极鼓励,关注其情感上的需要,帮助他们融入大集体,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回自我。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应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给他们提供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感受到一种自我存在感。

4.游戏资源有限

笔者对一位幼儿园教师进行游戏资源方面的采访,反馈结果如下:“在幼儿园,我们反复强调游戏教学,我们也一直在努力让活动能更加生动和富有趣味性,但在实施时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游戏资源的匮乏,除了网络,我们再没有其他的渠道可获取资源,感觉非常吃力。”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游戏都是从书籍、网络等地方复制而来的,没有自我创新,也没有自我开发游戏的意识,从而导致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游戏资源固定有限,幼儿所接触的游戏形式重复、单一,主要表现为:缺少符合美术教学的游戏,缺少游戏的材料,因游戏没有原创性和系统性缺失游戏环境(如游戏场地)。

5.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觉自愿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构建和自我生成的精神。”在笔者看来,游戏精神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专业精神,是一份职业操守。调查发现在很多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安排好任务之后,任由儿童自由玩耍,教师只在一旁默默观察负责幼儿的安全,此种现象的出现频率老教师中多于年轻教师。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才能感染幼儿,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才能发挥教师在活动中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否则只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6.游戏时间得不到保障

通过笔者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小班10~15分钟,中班25~30分钟,大班30分钟),游戏一般安排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几分钟或者穿插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游戏时间占整个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游戏与教学观念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游戏虽然重要,但仅仅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游戏时间是决定游戏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美术活动中给予儿童充足的游戏时间不容忽视。

三、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多样化丰富游戏资源

游戏可以使儿童无意识获得视觉体验和感知,不同的游戏能给儿童不同的感受,从而给予他们不同的创作灵感,然而在幼儿园美术游戏教学活动中,游戏资源的匮乏,教师运用的游戏方法陈旧缺少活力,使得幼儿缺少游戏兴趣,因此只有多样化的游戏方式才能为儿童美术活动创造更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1)美术教学与民间游戏相结合。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同时还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民间游戏起源于民间,由广大劳动人民自行编创并代代相传,“丢手绢”“跳皮筋”“丢沙包”“滚铁环”……这些民间游戏深受幼儿喜爱,它们贴近幼儿生活,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没有过多的时间、空间限制,简单易学还有朗朗上口的歌谣相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能增加幼儿的直观感受,增强幼儿的体验性。

(2)角色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再现现实生活场景,能充分发挥儿童在游戏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角色扮演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思维,有助于幼儿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作品。

(3)故事游戏。

在美术活动中常常遇到老师指导后,幼儿不知道怎么画、画什么的情况,作为学前期的美术活动,教师

需要做的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发挥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作用。故事游戏拥有生动的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利用夸张的言语和肢体动作表现故事游戏情节,有效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创作力的发展。因此,选择与美术内容相关的故事游戏,引导幼儿听故事后再进行创作,能促进幼儿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能让幼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自我创作的“工作”之中。

(4)区角游戏。

区角游戏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专门设立的具有创造性的区域活动,一般包括生活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主题区域。区角游戏中的材料丰富多样且可操作性强,幼儿可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自由交流,有利于发挥幼儿的自,促进幼儿独立探索思考的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2.美术中有游戏,游戏中有美术

在美术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教学与游戏的分离,两者的分离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最佳途径:“美术中有游戏,游戏中有美术”。在美术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去创作,运用的游戏可以是室外运动类游戏,也可以是室内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建构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比如,美术主题“春天来了”,教师可采取音乐的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欢快节奏下体会春天的样子,然后让幼儿自己描绘出自己眼里的春天。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利用美术活动中制作的道具,进行游戏。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制作的“风车”,幼儿可以用来玩耍、竞赛,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道具玩耍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在大班“做戏服”的美术主题中,可以用幼儿自己制作的戏服进行时装秀表演(见图2)。游戏处处在,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有游戏的热情,才能为幼儿带来更多身心愉悦的游戏化的美术活动。

3.美术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游戏和艺术活动基本上是同一件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将艺术看成满足爱好和情感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游戏活动。席勒则确信,艺术且只有艺术,才能使人从精神的必然性中而不是从物质的需求中去获得自由。游戏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是幼儿表达内心情感有效的途径,对儿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儿童在美术中可以感受美,并唤起其表现美的愿望。在儿童的眼里,美术就是一种欢乐的游戏,不要让错误的教学理念扼杀掉儿童对美术的喜爱和向往。“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往往是艺术,艺术往往是游戏……艺术似乎是同游戏一致的,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客观化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达到了 ‘物我相忘’的状态。”

幼儿的日常生活均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餐”。儿童游戏的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将游戏融入美术中,实则是以美术的形式再现现实生活情境。游戏是美术活动的重要资源,要重视游戏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腾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60.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27.

王 越.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万 劲.新课程与游戏精神.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S1).

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

翟理虹,侯娟珍.幼儿游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3.